《面积单位》课后教学反思

时间:2023-08-13 07:38:38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面积单位》课后教学反思(集锦17篇)由网友“阿基里斯的龟龟”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面积单位》课后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面积单位》课后教学反思

篇1:《面积单位》课后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了《面积单位》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及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取得进步和发展。”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入,到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在教学时注重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让学生习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一节课下来,收获很多,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1、联系生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表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习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他们习、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答案层出不穷。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这样的习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

2、关注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

1平方厘米的教学,我采用有效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小正方形,引导学生认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计量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时可以用平方厘米。

通过平方厘米的教学,我引导学生从平方厘米的名称中,通过个人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创造出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并类推出它们的意义。这样教学是一个大胆的实践,运用相关旧知去促进新知的习,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到了习过程中,在这一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积极迁移的习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本课中,我设计了“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你感兴趣的物体表面的面积”这一开放性活动。孩子们对这个活动充满了兴趣,他们不仅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还会主动和他人合作,从中掌握了测量的技巧。

下课了,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我还沉浸在孩子们兴奋、快乐的活动中,课堂上他们高举小手、活跃激动的表情让我难忘。我在思考如何上好数学课,尤其是怎样体现“做数学”、如何尽可能使每个活动更充分、有效。这些都值得自己要好好的思考。

我想,每一位教师都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习起点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学才是扎实有效的教学!

篇2:《面积单位》课后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是一种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力求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依赖教师的讲解获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观察、操作、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习过程中主动获得面积的概念。

1.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

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土豆开始,让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就在我们身边。接着课堂中摸一摸书封面、桌面、黑板面……,感受“物体的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使习成为一种自然生发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亲历经验的积累,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2.强化数学的体验习。

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为了使学生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将学生引入重重矛盾之中,使他们经历了从观察――重叠――拼剪――拼摆――用统一的标准来摆――面积单位的建立这一过程,学生始终在兴奋中思考、探索,知识的习成为了自我需要,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3.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数学素养。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习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为孩子们提供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课例,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

篇3:《面积单位》课后教学反思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在4月27日上午我们在红华中心学校听了吴燕游老师一节公开课,她上课的课题是《面积和面积单位》在这节课中,借助多种媒体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展示个性、积极参与、主动求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听了吴燕游老师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使我收获不少教学知识。

1、吴老师通过让学生与学生比一比手掌来引入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习兴趣,并通过摸身边物体学的一些面,感受到面的存在,通过摸与看,懂得物体的面有大有小,并得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然后,通过2组平面封闭和1组不封闭图形的比较、让学生体验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它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充分感知和理解面积并且有大,让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不那么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2、让学生动手操作,注重知识的生成的过程。这一教学过程,巧设悬念,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解决矛盾,把知识和能力溶为一体,锻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

3、吴老师这节课突出重点,培养学的迁移推理能力。通过平方厘米的教学,引导学生从平方厘米的名称中创造出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并类推出它们的意义。这样教学是一个大胆的实践,运用相关旧知去促进新知的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从理性到理性的积极迁移的习能力。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习,注重习过程的探索,很好的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较符新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习。

篇4:《面积单位》课后教学反思

反思《面积和面积单位》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教学中主要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营造宽松环境,给学生习的“安全感”。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在课前导入中,我就以拍手游戏告诉学生:拍手需要左手和右手的合作,课堂也需要合作,有相互间的合作才能有成功。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给学生的习带来了一种“安全感”,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

(二)创设情景,举例生活化,感悟知识。

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造作的机会”。而这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操场的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习、探索知识主动积极,答案层出不穷。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三)、任务驱动,激活思维,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

学生的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任务驱动的设置,可以使学生迅速的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的欲望。在习面积单位时,我把两张纸藏起来,告诉孩子们一张有4个格,一张有8个格,让他们猜哪个面积大?学生的回答不一:有的说4个格的大,有的说8个格的`大,还有的孩子认为格子一样大的话,有8个格的面积就大。如果格子不一样的话,哪一张大就不一定了。怎么办?我引导学生分析矛盾,主动探索解决矛盾,从而认识到规定统一标准进行的必要性。

(四)、重操作,强化学生感知。

“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应通过学生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我围绕学生的习目标,组织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比比物体的面积,找一找1平方厘米,剪一剪1平方分米、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美猴王教学反思分数单位教学反思

篇5:《面积单位》课后教学反思

首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习空间,使其能更自主地进行探究。教学中,我虽然很注意把习的时间还给学生,但还有一些引导得过多过细之处,应该做到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来说,比如在引出面积单位时,方格大小不同不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比较,完全可以设计得更开放些,让同学说一说,看到这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结论,从而引出面积单位。

其次,在理解面积的含义和教学面积单位时,有点过高的估计了学生,还应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感知,在触摸的经历中获得关于物体表面大小的经验,在量一量的活动中感受面积单位的大小,有助于它更好地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面积单位的正确表象。

另外,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

篇6: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生的空间观念从一位过度到二维,面积和单位的认识是关系到后续的进一步学习。本节课我注重从如下三个方面来建立学生的面积概念,促进学生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理解。

一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和感受面积。面积是包含了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两层意思,我注重于从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得到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认识面积,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来体会感受到表面的大小,比一比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积,最后通过格式化的语言来说一说的大小叫做()的面积,建立面积表象。对于图形的面积认识,我先是出示了一组对比题图形,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封闭图形才有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做封闭图形的面积。最后引导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表面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封闭图形的面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将两句话概括成一句话,进一步加深了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二是尊重经验,引导方法,强化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怎样比较面积的大小呢?我通过三组活动,由浅入深的引发了学生的对面积的更深入的思考。首先是出示了一组面积相差比较的图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学生通过日常的生活经验,很快就知道了答案。随后,我注意引导学生小结,让学生明确日常的生活经验也是很重要的数学学习资源,并且给这一种比较的方法还取了一个很响亮的名字“观察法”,再一次自然的架构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随后,我出示了一组图形,面积差别不大,引导学生比较大小。观察法不容易得出结论,我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将两个图形重叠,就能很快的比较出大小来。我再次引导学生将这一种比较的方法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学生说是“重叠法”。学生借助活动较好的完成了学习任务。初步收获到了成功的喜悦。

认识的不断深化是矛盾不断运动的结果。利用“观察法”、“重叠法”比较的面积的大小是浅表性思维活动。怎样才能充分调动的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呢,有挑战性任务驱动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在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又出示了一组图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前面的两种方法对于现在的比较来说都不是良策了,怎么办呢?在学生单独解决感觉困惑时,我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比较的方法。随后,我让学生拿出学具,启发学生可以用学生来帮忙。出示了学具操作的要求。学生通过合作研讨和班级的交流,得出可以用利用学具摆一摆来间接比较大小,利用的学生个数多,面积就大。学生还在操作中,直观的感知了利用正方形拼摆比较合适。在活动中学生积累了初步的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也为下面的面积单位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效的问题应出现在思维的转弯处。“比较面积的大小,可以借助特定的学具。利用的学具个数多,面积就大”是学生刚刚建立起来的学习认识。我出示了一组遮挡住的图形,一个图形有6个小方格、一个图形有9个方格另一个图形有15个小方格。猜一猜哪一个图形的面积是最大的?学生大多是猜测是15个小方格的图形面积最大。可是揭开遮挡物以后,发现恰恰是6个小方格的图形面积最大?为什么呢?原来比较面积的大小,统一的面积单位是重要前提。

三是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几何意识。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注意利用几何直观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几何意识。首先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面积意义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进行感知;在比较面积大小时,引导学生借助学生进行摆一摆;在认识了面积单位时,我注意让学生用面积单位量一量等,都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是重视学生看一看和记一记,面积单位是具体,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了几个,认识后,引导学生看一看每一个面积单位有多大,在心里记下来,各个面积单位的大小,再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一个单位等。

四是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估测尽管是一种粗略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在用面积单位测量时,走都注意引导学生先估一估,再和自己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强化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篇7: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初步认识,主要是要求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概念。学生对于长度、面积、体积三种单位极易混淆,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相当薄弱。纠其原因,学生没有形成准确鲜明的表象可能是根源之一,有些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定义,公式。让学生背熟也是原因之一。其实这远远不够,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面积

学生通过摸书本、课桌封面,感受表面大小,从而引出面积及封闭图形的面积。学习了1平方厘米的形状和大小,并能度量较小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后,我有意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去量课桌的表面的面积,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了1平方厘米这个单位太小,这时我安排了学生看书自学平方分米,学过了一平方分米并用1平方分米量了相应的表面积之后,我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量干墙面的面积,学生又发现1平方分米不适合量墙面,我再次让学生看书学习习近平方米。

二、创造单位,猜想获新

在学习习近平方米时,我明显感受到学生看书的积极性不像学习习近平方分米时积极主动,回忆教学过程,我已第二次使用自学看书的方法,学生的热情自然不会很高,那么这一环节可不可以进行改进呢?

经过和同事的探讨,他们认为猜想的效果好。

因为学生具备的旧知识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新知的彼岸的,学生已学过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这两个单位,老师再次用看书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习习近平方米,学生当然觉得索然无味,采用猜想创造就不一样了。教师可以说:“平方分米不适合量墙面,那个适合量墙面的面积单位可能是什么呢?猜一猜?”

这样,有意撩拨一定会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也会在推断中获得数学猜想的成功与快乐。

三、思想渗透

思想教育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相对于语文来说,数学可能离思想远一些,但我认为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如这节课中,我的话虽不多,遵守纪律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却悄悄地潜入到了学生幼小的心里。这比空洞的说教,牵强的附会的效果要好得多。 思想渗透一定要把握好时机,以数学教学过程为载体,结合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的特征。

四、不足之处

教案准备不足,在讲封闭图形的面积时,只是强调了一些常见封闭图形,没有举例哪些图形不是封闭图形,学生未能很好对比理解。

时间把握不好,在教学的过程中前面时间相对要松些,后面时间比较紧,学生自主练习时间过短,未能很好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以后对自己的教学要多反思总结,听取其他老师的小结评价,多向其他老师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篇8: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节课,也是学习和探索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基础。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结合具体实例,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我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描画身边的橡皮、尺子、硬币等物品,再涂一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面积的含义,知道物体的面积有大小,渗透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

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但他们的形象思维还是挺不错的,所以让学生在观察老师演示课件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面积,学生虽然说的不是太准确,但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其中的含义了。学生在运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图形的面积,简便而又准确,积极性很高。

篇9: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一、学情分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学生在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过程,是“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

二、教学设计

在本课的设计时,我分成四个步骤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和快乐体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三、达到的目的

1.活用教材,体现生活化。

“面积”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我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比一比”“找一找”“猜一猜”,让学生在大量的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感受到 “面积”的意义。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的生活味和严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

(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来吸引他们参与学习,本节课的组织活动主要有“感知面积、建立表象”“动手操作、明确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和“尝试操作、学习面积单位”。让学生经历探索性学习过程,丰富了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知识的体验。

3.在比较中,发展数学思维

在实破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这一难点时,借助之前学生得出的利用“观察法”“重叠法”“剪拼法”还是无法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适时地让学生运用学龄、直观操作、合作探究。进而通过汇报交流,让学生在比较中,真正感受和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面积单位的认识。凸显出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4.在操作中,渗透思想方法。

《20xx版小学数学新课标》倡导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体会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它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通过一系列的比较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体会到如“观察法”“重叠法”“剪拼法”等常用的基本的数学的学习方法,比较关注学习过程的探索与数学思想的渗透,彰显了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让我困惑的是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时是否分成两课时来教学。

篇10: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是一种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力求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依赖教师的讲解获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观察、操作、思考和讨论交流,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得面积的概念。

1.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

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土豆开始,让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就在我们身边。接着课堂中摸一摸书封面、桌面、黑板面……,感受“物体的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使学习成为一种自然生发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亲历经验的积累,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2 .强化数学的体验学习。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为了使学生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将学生引入重重矛盾之中,使他们经历了从观察――重叠――拼剪――拼摆――用统一的标准来摆――面积单位的建立这一过程,学生始终在兴奋中思考、探索,知识的学习成为了自我需要,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3.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数学素养。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为孩子们提供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课例,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

篇11: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初步认识,主要是要求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概念。学生对于长度、面积、体积三种单位极易混淆,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相当薄弱。纠其原因,学生没有形成准确鲜明的表象可能是根源之一,有些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定义,公式。让学生背熟也是原因之一。其实这远远不够,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面积

学生学习了1平方厘米的形状和大小,并能度量较小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后,我有意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去量课桌的表面的面积,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了1平方厘米这个单位太小,这时我安排了学生看书自学平方分米,学过了一平方分米并用1平方分米量了相应的表面积之后,我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量干墙面的面积,学生又发现1平方分米不适合量墙面,我再次让学生看书学习习近平方米。

二、创造单位,猜想获新

在学习习近平方米时,我明显感受到学生看书的积极性不像学习习近平方分米时积极主动,回忆教学过程,我已第二次使用自学看书的方法,学生的热情自然不会很高,那么这一环节可不可以进行改进呢? 经过和同事的探讨,他们认为猜想的效果好。 因为学生具备的旧知识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新知的彼岸的,学生已学过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这两个单位,老师再次用看书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习习近平方米,学生当然觉得索然无味,采用猜想创造就不一样了。教师可以说:“平方分米不适合量墙面,那个适合量墙面的面积单位可能是什么呢?猜一猜?” 这样,有意撩拨一定会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也会在推断中获得数学猜想的成功与快乐。

三、思想渗透

思想教育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相对于语文来说,数学可能离思想远一些,但我认为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如这节课中,我的话虽不多,遵守纪律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却悄悄地潜入到了学生幼小的心里。这比空洞的说教,牵强的附会的效果要好得多。 思想渗透一定要把握好时机,以数学教学过程为载体,结合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的特征。

篇12: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在学生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传统的数学学习中,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单一学习方式已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了,注重学习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

。在数学学习中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包括观察、描述、操作、猜想、实验、思考、交流和应用等等,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

在这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的是学生的猜想?感知?体验活动。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的主动活动为主,在活动中深刻感受“做数学”的乐趣。

在本节课的三个重要环节:理解面积的意义、比较面积的大小、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我分别通过活动体验、观察比较和猜想这三种主要的数学活动来学习这三方面的内容,起到很好的效果,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新理念。

但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1平方厘米的教学中,在学生猜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后,我出示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并快速地出示课件中“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接着马上就让学生想象用1平方厘米去测量桌面有什么感觉?学生是也可以马上想到1平方分米,但对于1平方分米的理解,学生还是凭着感觉在讲,而没有用对1平方厘米的感知来认识1平方分米,这就是我在出示“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时,没有加以说明,没有让学生有一个消化的过程,使学生没有建立起“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回想试教《面积和面积单位》时,由于对1平方厘米讲得比较清楚,学生就能很快得出:“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在多次试教与正式上课后,我深刻体会到学生是“活”的。

篇13: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他们的周长的基础上学生必须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抽象概括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含义。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面积,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我在备课时就感觉内容很多,也比较零散,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我觉得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而且让学生在实践中建立表象,和生活紧密联系。所以在设计时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和感受面积。

面积是包含了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两层意思,我注重于从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得到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认识面积,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来体会感受到表面的大小,比一比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积,建立面积表象。对于图形的面积认识,我从物体的表面中抽出学生们很熟悉的长方形,让学生自己说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继而自己感知图形的面积,然后又出示了一组对比题图形,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封闭图形才有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做封闭图形的面积。最后引导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表面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封闭图形的面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将两句话概括成一句话,进一步加深了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充分操作,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概念。

在本节课中的两次小组合作就是为了这节课的两个重要概念展开的,使学生在操作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尤其在学生体验面积单位的统一时用的时间更多,使学生理解了要比较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面积单位去量,从多种面积单位中选用比较常用的正方形作为单位更好。

3、注重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表象。

在本节课中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是重点之一,因此我为学生提供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学具让学生亲自看,并找一找生活中接近这些面积单位的表面,用学具去实际的量一量,这样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

4、联系实际,注重应用。

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是从生活中发现从生活中提取。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后问要测量橡皮的表面积、讲桌面的面积、地面的面积分别可采用哪些面积单位,使得学生跟进一步理解了面积单位的用处,使得学有所用。

5、练习的设计注重层次性和实用性。

巩固练习先要让学生填单位名称,后又从小明小刚的日记中把面积单位进一步应用,还把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进一步区分,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练习的兴趣。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还有一些细节做得不够充分,体验面积单位的统一时还少欠火候,认识面积单位时可以和生活联系的更紧密一些,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多选取一些事例,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今后我将继续努力。

篇14: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有人说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3月19日我参加了同课异构区域教研活动,我讲的是《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在这“遗憾的艺术”中,我收获了很多。兴奋过后静下心来反思了课中的所得所失。

成功之处:

1.教学环节(面积概念、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面积单位)条理分明,重点突出。

2.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概念比较抽象,只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才能形成概念的正确表象。在面积概念环节有涂色比赛初步感知花的面有大有小,引出“面”。通过摸手的面、数学课本的封面、桌子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通过找物体更大的面,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环节:通过观察法无法比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在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后提供学具(面积4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面积3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9个面积4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剪刀等)引导操作探究,通过借助学具剪一剪铺一铺等活动,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一名学生在探索中发现了把重叠法、拼摆法结合应用的更简单的方法。

3.各个环节都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正学会学以致用。在面积单位环节,在一步步需要中引出更大的面积单位的过程中,在讲到单位面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估一估生活中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并用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4.精心组织课堂语言,训练好教学常规。在统一面积单位环节,在学生操作前提好要求:“请你用剪刀剪一剪或借助学具铺一铺,证明谁的面积大。操作完了想一想,一会你来当小老师怎样把你的操作过程展示给同学们。想想怎样边操作便解释,同学们才能听明白。”在这样的要求下,很好的组织了这个教学环节。

5.重点突出:突出“封闭图形”;突出面积与周长的区别;突出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区别。

不足之处:

1.上课过程环节不够精,导致各个环节都有些急促,感觉各个环节都不是很扎实。像面积单位这个环节,完全可以重点解决一个,不要把时间均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停地往前赶,导致一些活动缺乏实效,说是开放却放的不开,时间一到,不管学生是否完成就嘎然中止,没有顾及孩子们的感受。

2.教学机智需要加强,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教师的评价必须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平日里多积累。

3.教师引导的太多,包办的太多,导致给孩子的空间太少。要学会放手,把课堂还给孩子。

4.重点还是不够突出,环节上有些均分。

本学期第二次公开课我执教的是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面积的概念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板块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面积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认识两个部分。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以及刘教授和数学组各位老师的点评,综合自己的领悟,反思如下:

一、导入过时,没有激发出矛盾,而且在课堂结束时没有作出结论,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谨记,教学一定要完整,要做到知识的前后呼应。

二、在讲述面积的定义时,讲解不够透彻,还有少部分学生对这个概念模糊,下次在讲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先讲述物体的概念,然后过渡到物体的表面,最后回归物体表面大小这个概念上,这样,很自然地引出面积的定义。

三、在教学三个面积单位时,过渡有点快,而且我讲解的比较多,学生思考自主探究方法的时间少,以致难点没有突破,学生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层次,不会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所以,我想在教学中应尽量把“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表面的大小的认识,增加学生的形象记忆,使学生对各个面积单位形成表象认识。也可让学生多估一估生活中物体的面积的大小,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四、教学中,我应该重点讲清“1平方厘米”,再放手让学生去推导,“1平方分米”、“1平方米”,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可以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

五、在导出面积单位时候,应该选用一个格子数目多,面积小的图形来进行对比,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出矛盾,很自然的得出要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面积单位。

六、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学生在比较卡纸面积大小时用到了观察、重叠、拼、摆等多种数学方法,但老师只评价“这种方法不错”,到底不错在哪儿,没有抓住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机会,这些都值得我去反思、努力。

七、这堂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快马加鞭往前赶,使一些教学环节缺乏实效。还不得不漠视了许多孩子的感受,说是开放却放的不开,时间一到不管孩子们的探究是否成就将活动嘎然中止。看着孩子们的兴趣盎然,瞧他们的认真劲儿,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我应该尽可能使每个环节更充分、有效。

不管成功与失败,这都是值得我深思的一节课。它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评价的语言,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教师只有将数学与跟它有关的生活背景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只有通过“数学化”的过程来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生动具体、美丽鲜活的。在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中,师生共同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

教学过程:

一、出示树叶和文具合.

操作:在黑板中把它们的形状描下来。其他学生自己选一个硬币画一画。

问:这线条是这两个图形的什么?(周长)

操作:他们分别占了黑板中多大的地方呢,请你们把它们所占的地方涂一涂。

问:涂颜色的地方叫什么呢?(面积)

二、引入面积概念:

物体都有表面,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质疑)

体验。

1、摸一摸:

数学书上、下封面的面积。橡皮上表面的面积。课桌面的面积。手掌心的面积。

2、看一看,用手比划一下:

电视机的屏幕有多大?看一看教室地面的面积有多大?黑板的面积有多大?

三、比较物体或图形面积的大小。

物体或图形都有面积,它们的面积有的大有的小。比较一下这些物体的面积大小。

1)电视机屏幕面积与黑板面积。操场面积与教室面积。

2)树叶面积与文具盒面积。

3)长方形与正方形(书本中例)

四、引入面积大小的测量:

1、提供尺子、格子图、1厘米边长的正方形,你能利用这些工具来解决刚才这个难题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方法。

2、展示分析合理性。统一认识。

(1)数格子。(2)用小正方形来摆。(3)用尺子来画相同的格子

分析错误的比较方法:格子大小不同。

使学生明白必须要应用统一的单位面积来测量来可以进行比较。

五、学习认识面积单位:

1:引入。如果说一个图形的面积有10个格子那么大,你能想出这个图形是多大吗?为了让大家都能够知道所说的面积是多大,就需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人们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认识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有多大呢?从学具中找出1平方厘米大的图形来,看你能不能找对。

观察:多大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呢?(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体会:你认为什么物体的面积和1平方厘米差不多?(大拇指指甲、1角硬币、电话机的按钮、图钉面、田字格、信封写邮政编码的地方……等)

应用:刚才我们这个长方形用了8个1平

方厘米来摆,那么我们说它的面积就是8平方厘米。正方形用了9个1平方厘米,那么就是9平方厘米。

3、认识平方分米、平方米。

如果要知道课桌表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去测量你会觉得(很不方便)所以我们还有必要使用再大的面积单位。大的面积单位有什么呢?(平方分米、平方米)

那么1平方分米有多大?1平方米呢?

体会:看一看1平方分米的大小。用自己的手比划一下。(手掌面、方砖面、开关盖……)

看一看1平方米有多大?估计一下黑板大约有几个1平方米?

4、应用反馈:

下面这些物体的面积选用什么单位比较合理。书本练习十八第4题。

一、教材分析:

根据书本教材安排,本课时学习的知识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A、面积的意义。B、比较物体表面面积大小的几种基本方法。C、常用的面积单位.D会根据格子图来正确得出某些图形的面积。

下面对以上几个知识点的特点进行分析。

1、面积的意义。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已经有了面积大小的意识,课中只要进行概念的进一步提升和提炼学生能掌握。这里还可以和以前学习的`物体表面的周长相结合,使学生进一步区分两者的概念,也可以在教学的时候从物体的周长着手引入。

2、比较物体表面面积大小的几种基本方法。目测法)在面积差异比较明显的时候,可以使用目测法可以得出。重叠法、拼剪法:把一个物体的表面与另一个物体的表面重叠时,有时可以看出物体面积的大小。拼减法的展开会费时比较多,可以在下节课中展开。(但是在有的时候,如都是画在图中的图形的时候就不能)。测量法:用一定单位面积来测量。这个知识点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是本课的重点。

3、常用的面积单位。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掌握他们的大小,能根据需要选用合理的单位。面积单位的引入比较重要,要使学生明白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是本个内容的重点。

4、会根据格子图来正确得出某些图形的面积。这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可以放在下一课时中进一步理解认识。

反思:

本节课在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中着重解决了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大小比较,学习面积大小比较的时候着重了在目测法重叠法难以进行的时候,需要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我提供给学生两个图形(3乘3的正方形和2乘4的长方形)让学生动手来解决,这样做的意义是学生对面积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了,也为后续的面积的测量打了基础.在学生操作中出现了一个比较有用的环节,就是有几个学生在测量两个图形的周长,结果他们发现自己的结果和别人的不一样(其他学生都是正方形的面积大,而他们的结果是一样大.)通过让学生分析他们知道了其中的错误所在.

但是由于前面的教学占了较多的时间.所以在后面教学面积单位认识的时候显得非常的单薄,只是浮云略水一般过了,其实这个知识点是教学的重头戏,是需要下功夫让学生体会的.

说到底还是教材安排的问题.一开始想不安排面积单位教学觉得内容很单薄,安排了在时间上又落实不了,所以导致教学还是不能有效地落到实处.

篇15:《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生活中哪些方面可以比大小?你能举例说明。

生1:声音可以比大小,老师讲话的声音比我的大。

生2:物体可以比大小,××的身体比我大。

生3:年龄可以比大小,爸爸的年龄比我大。

生4:物体表面可以比大小,黑板表面比桌面大。

师:其它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又是怎么样的呢?摸一摸自己两只手的背面,有没有大小?

生:摸自己的两只手的背面,得出手背的面没有大小。

师:摸一摸同桌同学手的背面,两人比较有没有大小?

生:同桌同学相互摸对方手的背面,得出手背的面有大小。

(二)体验感知,认识面积。

(摸一摸各种物体的表面,比较大小,汇报。)

生1:我摸了数学本的封面的铅笔盒的表面,数学本的封面大,铅笔盒的表面小。

生2:我摸了桌面,感觉很大,但是我觉得还是黑板面大。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体的一个表面,描出它的图形,并涂成阴影部分。摸一摸它的大小,注意摸完整。(学生描出平面图形)

师:你描出了什么图形,上来展示给大家看。

生1:我描出了自己的手掌。(边说边摸,下同)

生2:我描出了一块橡皮。

生3:我描出了一只三角尺。

师:这些平面图形有没有大小?

生齐答:有大小。

师:请同桌之间比较一下描出图形的大小。(同桌比较)

师: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平面图形?

生1:还有正方形、长方形、圆。

生2:有梯形、平行四边形。

师:这些平面图形的大小你能指一指吗?(学生看图指点。)

师: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平面图形的大小,数学上有一个专用名称,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齐答:面积。

师:对,是它们的面积。面积是有大小的,请你选择一个物体的面,来表示一下胸卡面的面积大约有多大。(学生测量,汇报交流。)

生1:大约有2块橡皮的大小。

生2:不止的,大约3块橡皮的大小。

师:你们的橡皮是怎么样的?举给大家看。

生3:生1的橡皮大一些,生2的橡皮小一些。(大家表示同意)

(还有许多同学展示出不同的表示方法。)

师:同样大小的胸卡表面,为什么有许多不同的表示呢?

生1:橡皮是有大小的。

生2:用来表示的物体本身的表面大小不一样。

生3:最好用一个统一的物体表面来测量。

师:是呀,数学上就是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准确测量的。你们听说过哪些面积单位?

生1:听说过我家的面积是100多平方米。

生2:听说过平方厘米。

生3:我还知道有平方分米、平方千米。

师:你们想先学哪个单位?

多数生:先学习习近平方米。

(三)合作交流,建构单位。

师:1平方米有多大?你能估计一下吗?

生1:我估计1平方米有1张课桌面那么大。

生2:我认为和讲台桌的面差不多大。

生3:老师,上次我爸爸要给我的房间买塑料地毯,我听他说要买18平方,这个平方是不是就是平方米啊?

师:你真行,我们生活中常常把平方米简称为平方。(出示1平方米的纸)估计一下1平方米的纸边长是多少?测量一下,边长是多少?(学生测量边长。)

生:这是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

师:摸一摸,感受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一生上台摸,其他摸空)

师:估计一下,1平方米土地可以站多少个同学?

生1:我想可以站8人。

2:我估计可以站9人,每排3人,站3排。

师:谁估计得比较准确呢?哪些同学愿意来站一站?(学生争先恐后上来,结果可以站10人。)

师:估计一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1:大屏幕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2:我家里的饭桌面的面积好象有1平方米。

师:用1平方米测量教室里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学生合作测量、汇报。)

生1:大黑板的面积大约是4平方米。

生2:教室门的面积大约是2平方米。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或图形适宜用平方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生:我们的教室可以用平方米作单位测量。

师: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

生1:教室是40平方米。

生2:教室大约是50平方米。

师:同学们真有眼力,我们教室的面积是48平方米。

(四)知识延伸。

师:用平方米来测量橡皮的面积、书本面的面积方便吗?(同学们连连摇头)是呀,除了平方米,还有更小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学习。

篇16:《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有人说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3月19日我参加了同课异构区域教研活动,我讲的是《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在这“遗憾的艺术”中,我收获了很多。兴奋过后静下心来反思了课中的所得所失。

成功之处:

1.教学环节(面积概念、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面积单位)条理分明,重点突出。

2.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概念比较抽象,只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才能形成概念的正确表象。在面积概念环节有涂色比赛初步感知花的面有大有小,引出“面”。通过摸手的面、数学课本的封面、桌子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通过找物体更大的面,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环节:通过观察法无法比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在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后提供学具(面积4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面积3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9个面积4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剪刀等)引导操作探究,通过借助学具剪一剪铺一铺等活动,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一名学生在探索中发现了把重叠法、拼摆法结合应用的更简单的方法。

3.各个环节都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正学会学以致用。在面积单位环节,在一步步需要中引出更大的面积单位的过程中,在讲到单位面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估一估生活中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并用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4.精心组织课堂语言,训练好教学常规。在统一面积单位环节,在学生操作前提好要求:“请你用剪刀剪一剪或借助学具铺一铺,证明谁的面积大。操作完了想一想,一会你来当小老师怎样把你的操作过程展示给同学们。想想怎样边操作便解释,同学们才能听明白。”在这样的要求下,很好的组织了这个教学环节。

5.重点突出:突出“封闭图形”;突出面积与周长的区别;突出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区别。

不足之处:

1.上课过程环节不够精,导致各个环节都有些急促,感觉各个环节都不是很扎实。像面积单位这个环节,完全可以重点解决一个,不要把时间均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停地往前赶,导致一些活动缺乏实效,说是开放却放的不开,时间一到,不管学生是否完成就嘎然中止,没有顾及孩子们的感受。

2.教学机智需要加强,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教师的评价必须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平日里多积累。

3.教师引导的太多,包办的太多,导致给孩子的.空间太少。要学会放手,把课堂还给孩子。

4.重点还是不够突出,环节上有些均分。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本学期第二次公开课我执教的是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面积的概念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板块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面积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认识两个部分。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以及刘教授和数学组各位老师的点评,综合自己的领悟,反思如下:

一、导入过时,没有激发出矛盾,而且在课堂结束时没有作出结论,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谨记,教学一定要完整,要做到知识的前后呼应。

二、在讲述面积的定义时,讲解不够透彻,还有少部分学生对这个概念模糊,下次在讲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先讲述物体的概念,然后过渡到物体的表面,最后回归物体表面大小这个概念上,这样,很自然地引出面积的定义。

三、在教学三个面积单位时,过渡有点快,而且我讲解的比较多,学生思考自主探究方法的时间少,以致难点没有突破,学生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层次,不会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所以,我想在教学中应尽量把“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表面的大小的认识,增加学生的形

象记忆,使学生对各个面积单位形成表象认识。也可让学生多估一估生活中物体的面积的大小,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四、教学中,我应该重点讲清“1平方厘米”,再放手让学生去推导,“1平方分米”、“1平方米”,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可以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

五、在导出面积单位时候,应该选用一个格子数目多,面积小的图形来进行对比,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出矛盾,很自然的得出要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面积单位。

六、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学生在比较卡纸面积大小时用到了观察、重叠、拼、摆等多种数学方法,但老师只评价“这种方法不错”,到底不错在哪儿,没有抓住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机会,这些都值得我去反思、努力。

七、这堂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快马加鞭往前赶,使一些教学环节缺乏实效。还不得不漠视了许多孩子的感受,说是开放却放的不开,时间一到不管孩子们的探究是否成就将活动嘎然中止。看着孩子们的兴趣盎然,瞧他们的认真劲儿,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我应该尽可能使每个环节更充分、有效。

不管成功与失败,这都是值得我深思的一节课。它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评价的语言,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教师只有将数学与跟它有关的生活背景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只有通过“数学化”的过程来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生动具体、美丽鲜活的。在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中,师生共同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

篇17: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对于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导入――在比赛情境中引入 上课一开始,我就用让学生选择树叶涂颜色比赛的环节引出课题。接着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去感知面积,逐步理解面积的概念,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探究面积单位。

在第一节课试讲时,在比较两个长方形哪个图形的面积比较大时,由于教师的指令学生并不是特别理解,所以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还是用重叠法进行比较的较多,而且给学生的学具比较多,所以学生一时间不知道这些学具应该怎样使用。一节课上下来,学生在拼摆环节浪费时间较多,对于面积单位的教学根本无法进行。第二次试讲时,教师对于学生的操作指令更明确些,学生可以很顺利地比较出这两个长方形哪个大。在经过其他数学老师的评课和指导下,第二、三次试讲注重学生的认知冲突,揭示和呈现矛盾,巧设悬念,以激趣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整堂课在出现认知冲突―解决问题冲突―再出现认知冲突―再解决认知冲突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最终引出“面积单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也使学生理解了要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必须用到统一的标准----- 面积单位。

学习面积单位――感知常用的面积单位的大小

通过比较物体和图形面积的大小,不仅让学生参与“面积单位”的产生过程,而且使学生领悟到产生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紧跟着学习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等活动去理解1平方厘米, 在学生脑海中建立1平方厘米的表象特征,最后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估一估橡皮一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再 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量课桌面的面积,使学生体会到不方便,从而引出大点的面积单位――平方分米,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欲望。用同样的方法学习1平方分米,并建立1平方分米的表象,最后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量黑板表面的面积,学生马上反应用1平方分米这个面积单位太小了,不方便,从而引入更大的面积单位――1平方米。学习1平方米时,我先让学生看一看1平方米有多大,然后,我设置了体验1平方米究竟有多大这一环节,先估一估大约能站多少人,再请一些同学在1平方米的面积上站一站,通过体验,谈感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让学生估计黑板面的'面积大约是几平方米;想一想用平方米可以测量那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呢?最后将这三个面积单位的模型粘在黑板上,让学生闭上眼睛充分感知这三个面积单位的大小,逐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特征。紧接着出示一则报道:一节表面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电池,却可以让环境遭受巨大的损失,从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应用练习――巩固新知

最后在练习巩固上,我设置了填适当单位的题目,判断不同物体的面积是多少等题,让学生明确,测量较小的物体面积时,要用平方厘米作单位,测量较大物体的面积时,要用到平方米作单位,测量一般物体的面积时可以用平方分米做单位,这样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从而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实现了教学目标。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是我个人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还不够,在引导的过渡语上还不够恰当,在对学生合作探究汇报时新生成的知识点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指令性较强,没有完全地放开。这样就没有做到四导教学中第一导:相信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要让学生自己学。

那么,本节课的设计应该是在学生预习的前提下,整堂课都让学生自己去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分歧,此时教师没必要充当裁判的角色,而应该引导学生有序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过程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当引导学生围绕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讨论。同时,要照顾每个小组都能参与到交流中去,而不是只有1――2 个小组的同学参与发言,其他小组却无动于衷。学生的语言虽然不够准确,但是教师不要害怕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只要意思对了,就说明学生已经懂了。并且将某概念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的话,学生也能感受到学习的主体是自己,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会更高一些。

在我的设计中,我为学生服务的成分较多,虽然也让学生体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但是效果确实不及学生自己制作这些学具的印象深刻。学习面积单位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自己想学习有关面积单位的什么知识。学生一边提出自己的想法,一边操作。这样可能收到教师意想不到的效果。毕竟教师的想法比较单一,学生还可能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所以在课前,教师也要收集大量的与本节课有联系的内容。其实,这样的设置,还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出面积与周长的区别等后续课程要学习的内容。

虽然只是一节课,但是这节课却倾注了许多教师的智慧和心血。能真正上好一节课,单纯地挖掘教材和教学预设是不够的。课堂上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因此,我们要不断总结、探索、改进,这样才能上出一堂真正适合学生的课程,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的课。经过一次次的磨练和修改、揣摩,最后剩下的才是精华,收获的更多的是经验。

小学七册数学计划和教案

七册美术教案

相遇问题/分数(或百分数)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多边形面积》教学反思

多边形面积教学设计

百分数练习二十一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刘锦霞《周长与面积的比较》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的工作总结

《面积单位》课后教学反思
《《面积单位》课后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面积单位》课后教学反思(集锦17篇)】相关文章:

二、风筝厂见闻---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三年级上册)2023-03-16

多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方案2022-11-16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的总结2022-11-27

《什么是面积》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2023-09-11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2022-08-19

三年级数学《认识面积及单位》教学反思2023-09-03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2023-01-28

数学教案-多边形面积的计算2022-05-02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工作总结2023-02-23

四册数学五单元教案2022-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