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片槐树叶》的教学反思(共16篇)由网友“Cafeaulait”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上《一片槐树叶》的教学反思,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一片槐树叶》教学反思
《一片槐树叶》是一首咏物抒情诗,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6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一次偶然翻阅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作者借夹在书中的这一片槐树叶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诗中浓郁的乡愁、拳拳爱国之情,对学生无疑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范本。上完《一片槐树叶》后,想想课前准备,课堂组织过程,教学效果,颇有感慨。先说说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吧。
一、导入别致新颖,充分激发学生情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新课进行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而在语文课堂上采取音乐导入的方式更有优势。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而为可能。”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方式:先播放歌曲《故乡的云》,师说:“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不再四处漂泊。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在向我们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游子思乡)再引导学生回忆过去有关乡情的作品(如《静夜思》《乡愁》《泊船瓜洲》等)然后边让屏幕上播放图片边说:“是的,乡思一直都是文人骚客久唱不衰的主题,当离家万里的时候,一片枯黄的树叶,一幅旧画,一首老歌,这些再平常不过的事物,却很容易触动我们的思乡情怀。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同样表达思乡情感的现代诗《一片槐树叶》”如此导入,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既营造了良好课堂气氛,又能充分激发学生情感,进行审美熏陶,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重视诵读,让学生读中感悟诗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
阅读实践?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语文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有指导的读书活动,把课本的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同时全面提高学生自己的语文素质的过程。而且,本文是现代诗,语言朴素易懂,更适合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掌握。所以结合课文特点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1.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适当介绍诗人及写作背景,鼓励学生挑战背诵.2、品读诗歌,体悟诗情。引导学生品词品句,进一步感悟诗歌情感。3、熟读诗歌,升华情感。 诗贵言情,阅读抒情诗的重点在于读懂诗中丰富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而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处境顺,很难有“乡愁”这种生活体验,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挖掘这种感受,以使在学习中达到这种情感共鸣,考虑到农村中学住校生占绝大多数,所以这里我设计了让住校生寻找意象,表达想家的感情,以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升华情感。如此一来,整节课学生都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自己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蕴含着的深深的情感。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和课后与学生的'交流反馈结果来看,教学效果是很不错。
三、师作下水文,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师生间的情感。
所谓“下水作文”,指的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出了题目,不光让学生做,自己也做,自己亲自尝尝‘梨子’的滋味,便于指导学生。”教师写下水文既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又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师生间的情感,在最后的写作训练里,考虑到本班的写作水平,我安排了两个主题:一个是课后练习里——诗人想要“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展开你的想象,具体描写诗人归故里的情景。二是想象诗人面对那一片槐树叶的外貌和神态,要体现诗人细微的情感变化,进行片段描写。很多学生选择了第二个主题的写作练习,于是我就“随波逐流”在黑板上写起同样主题的“片段作文”,“诗人正在翻阅一本尘封已久的诗集,翻着翻着,突然停了下来,眼睛睁大了——一片叶子从书里悄然滑落,他目不转睛地盯着这片槐树叶——薄薄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他小心翼翼地捡起,托在手中,仿佛擎着一个稀世珍宝,阳光透过窗子照在叶片上,也照射到诗人那爬上皱纹的额头和缕缕银丝,还有凝在眼中的满汪思乡泪,在那泪珠欲滴落的时刻,他仰起头,长长叹了口气,把那片槐树叶紧紧地贴在自己的心上。”
四、师进行示范背诵,感染学生。
对初中语文教学而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一个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的阅读目标中规定,初中三年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80篇。所以优秀的作品我们都要求学生背诵,而对老师有没有要求呢?刚入行的那一年,上完课我说出背诵要求时,就有几个学生开玩笑地说:“老师,要我们背,你背过了吗?”当时我只能含糊应对。后来细想: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却不背或背不过,学生怎么会信服我呢?如果我能够在课堂上流畅,富有感情地朗诵,那学生自然就会认为,背诵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深入文本,读出自我”、“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教师背诵经典文本对提高教学设计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从那以后,凡是要求学生背诵的,我自己也要背诵,而且要比学生背得更好。《一片槐树叶》也不例外,当我拿着从校园树下捡来的枯黄的树叶,在《秘密花园》钢琴曲的背景音乐下,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的脸上都露出了钦佩的神色。
有成功,也有很多不足。印象最深的就是“下水作文”,“实践出真知”说得真有道理,对于写作,我一直对学生强调在规定的时间完成,鼓励学生勤思考多动笔。而真正一写,才知道自己的写作能力也得好好地训练,在写下水文的时候,发现很多文字的表达都不够到位。满脑子的情感,下笔的时候老是找不到准确的语句表达,真可谓“眼高手低”。看来,要想做一个合格的“教练”,我自己也不能疏于练习。 另外,我在课堂教学中的点拨语、评价语等语言设计,也必须好好斟酌,应该更有针对性。
我想,只有认真思考,发挥所长,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进步才会越来越大。
篇2:上《一片槐树叶》的教学反思
上《一片槐树叶》的教学反思
1、在文本解读方面:还是存在偏差,诗歌的创作过程和文本的呈现顺序是两个不同的过程,有时甚至是相反的两个过程,文本的解读不应该以创作的心理过程为准,这直接导致了文本的解读用了很大的力气再诗歌的第一节的解读上面,导致了课堂调控的把握不合理;也间接导致了在朗读示范的时候处理不好第一节的语气和语调,在诗歌的内在节奏的把握上出现问题,应该遵循的是文本的呈现顺序,遵循阅读的常态!
2、在备课的时候: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准、不够,因此,导致当学生出现迟迟不能深入到语言层面的时候不能很快地将学生的表现进行模式的归类,没有自觉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的`意识;备课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不能很好地将语言和诗歌的情感主题结合在一起,不能把语言的问题统摄在对故国的思念之情的这个主题下,存在过于琐碎的问题设计,学生的思维因此也被割裂。
3、在课堂实施上:存在教师语言的指向性非常不明确的情况,例如对槐树叶的形态的把握、对槐树叶的寓意的概括等提问,语言是非常不规范的,指向性的不明确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回答和思考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误解和障碍。
4、在课堂实施上:存在对自己所要选择的教学内容出现了一种实践偏差的现象,这归结于在课堂的实施过程中,自己不能始终扣紧“语言”这一核心的教学内容,浪费的比较多的时间在朗读上(这也是课堂不能很灵活地进行调控的时候出现的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当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不能很快把握语言的时候,企图通过读,通过语感去帮助学生感悟,实际效果很差!
5、在课堂实施上:因为有了上面存在的问题,于是课堂变成了学生迟迟不能进入赏读的情景和角色,教师拼命地拉着学生跑的表象,令人厌恶!这本来不是理念的落后造成的问题,但却变成了貌似理念的落后这种根本性的问题!离自己最喜欢的课的感觉实在差太远!
篇3:《一片槐树叶》教学设计
邵阳市第十中学 朱 萍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
2、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3、通过练习,掌握朗诵诗歌的基本技巧。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让学生描述图片的内容,并运用象征手法,说说由图片产生的联想。这些事物司空见惯,很平常很不起眼,但它们有时却能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现代诗《一片槐树叶》。看看诗人纪弦是怎样通过一片槐树叶,寄托他深厚的情感的。
二、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说说读完这首诗的第一感觉。
明确主题:思乡
2、指名朗读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明确朗读感情基调:深沉深感舒缓
3、齐读,教师指出不足之处。
4、播放配乐诗朗诵。
提示:注意怎样把握重点词语的语气语调。
三、精读分析
1、作者为什么要在“一片槐树叶”前加上非常复杂的修饰成分?
明确: “全世界”指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重视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伤感之情;“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形状、颜色。
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思国,心情矛盾复杂。
2、教师范读第二节,故意省去重点词语,由学生体味原诗的情感。
示例:忘了是在哪儿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损坏。
明确:“江南”、“江北”,作者行遍大江南北,不管这片叶子是从哪里捡来,
都是来自国故,是祖国的象征。
“古老的诗集” ,也许指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或民族精神。
“些微的损坏” ,表现诗人对祖国的思念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少一分
一毫。(言之有理的观点均可给予肯定)
3、指名朗读第三节,其他同学用第三人称描述诗人手捧槐树叶时的神情和动作。 (学生讨论、评改,教师巡视指导)
4、根据刚才各位同学的描述,邀请学生上台表演读,手持道具“叶子”,深情朗诵全诗。(配乐)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总结。
5、听名家示范朗读,加深理解。全体同学起立,手持自制道具“叶子”,配乐朗读全诗。
6、结尾处的省略号有何含义?
省略了回到故乡后的情景,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四、拓展训练
诗人想要“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展开你的想象,假如诗人回到了故国的怀抱,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呢?请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散文的语言描述一下。
教师示例:
原诗: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改:不经意间,我打开那本尘封已久的诗集,一片叶子悄然滑落。哦,这是故园的槐树叶呀,薄薄的、浅灰黄色的,在阳光的穿透下,薄如蝉翼。我小心翼翼地捧起叶片,泪眼朦胧中,依稀可见叶片上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
五、作业
一棵孤独的树,一朵含苞的花,一地枯黄的叶,一轮凄清的月,是否也曾触动过你心底最柔软的一部分呢?
请仿照《一片槐树叶》,学写一首诗歌。选择某个意象,运用象征手法,加以描绘渲染,表达自己内心的某种情感。
篇4:一片槐树叶教案设计
一片槐树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准确认读课文下注的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了解其特点;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之美以及作者强烈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作者的资料,准备诗歌的配乐朗诵带或录像带。2.了解诗歌朗诵的相关常识。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反复朗读,准确认读文中字词。2.自选一首现代诗,作好准备,参加朗诵比赛。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
1、师:放《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同学们听到的是什么歌?歌词歌唱了什么?(学生回答略)
长城,一个萦绕了几个世纪的梦想,一个凝聚了万千沧桑的奇迹,一个似乎永远沉睡又永远充溢着激情的建筑。在华夏儿女心中,长城早已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身在祖国,还是身在异乡,长城始终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无可替代地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谁说起长城,都会热血沸腾,隔海相望,与祖国大陆同根生,血肉相连的台湾同胞更是如此。今天,就让我们在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蓉的《长城谣》里再次仰望历史的苍穹,谛听游子的心音。
2、介绍作者
说起席慕蓉,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是在老师的中学时代,她曾是我们膜拜的偶像。她的诗和散文都写得极美,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的有关介绍。
席慕容,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1943年出生于重庆,之后随父亲定居台湾。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再后来入比利时布鲁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多次获多种绘画奖。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她的故乡,是她诗中的“刺勒川,阴山下”的那个莽莽苍苍的大草原。可是因为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出生,也不在那长大,更从未回故乡看看。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她与故乡有着割不断的血脉关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尽情抒发自己的乡思乡愁。此诗就是在此种情境下写成的。
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原因。
二、以“法”引读
1、介绍朗读诗歌应注意的问题
节奏、重音、停顿、感情、音质、表情、动作……其中感情最重要。
2、教师范读全诗,把握全诗的感情
3、听读诗歌
4、学生根据节奏划分自由朗读
5、提出问题: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思念家乡、思念祖国)
三、以“情”赏读
1、再次朗读,提出朗读建议和要求,
2、学生自由朗读。
3、设疑引导
(1)诗人抒写自己思念祖国思念家乡,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
(2)间接抒情要借助具体的物来寄托和抒发心中的感情,这个物就叫意象。“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传达于作品中,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在这首诗里主要的意象有哪些?(长城、黄河)这首诗,最重要的意象是长城,作者为什么要使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
四、以“议”品读
1、提出品析建议
扣住感情 审视——倾诉——盼归
2、小组选择喜欢的一节诗歌,朗读品味,体会诗意,看看谁最懂诗人的心。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3、品析第一节
(1)学生发言,教师引导:(重点)思考“无情”、“蹲踞”、“冷眼”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无情”的深刻含义:指面对历史的变迁、争战,长城依然屹立不动,成为历史的见证!
蹲踞:突出了长城的雄伟的姿态!
冷眼:长城冷静地对待面对人世间的一切是非、成败、荣辱!
作者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抒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历尽沧桑,长城见证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我们在朗读这一节诗的时候,应该读得缓慢、低沉,突出长城饱经沧桑之感。
(2)学生再次朗读
4、品析第二节
(1)学生发言,教师引导:
重点语句分析
A.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不能成声”与“不能成篇”都是作者难以抑制情感的体现。一个“总”字表现了这种情感一直萦绕着作者,“一……便”更体现情感的不可控制,而这情感不是涓涓流水在心中流淌的感觉,而是像烈焰熊熊燃烧,那么火热,那么炽烈,由此可见作者的对民族、对民族精神的热情赞颂。
B.“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指什么?
万里的躯体”是指长城绵延万里,“千年的面容”是说长城的历史悠久。一个是指空间距离,一个是时间跨度,在这里,长城已不是一个“无情的建筑”,而是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长城“千年的面容”“万里的躯体”,加上“云”“树”“风”……共同构成一副莽莽苍苍的山河画卷,那是诗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那是诗人朝思暮想的故乡,那是诗人深深眷恋的祖国啊!诗人在这一节诗里是抒发了对长城的赞美和依恋。
(2)指导读法,让学生试读。点评
5、品析第三节
回顾学过的《敕勒歌》,学生齐读《敕勒歌》。老师不设问,缓慢地述说。
五、以“听”背读
1、再次朗诵品味诗感
2、学生试背这首诗歌
六、拓展延伸 欣赏席慕容的诗歌,体会诗歌风格。
欣赏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乡愁》
板书设计
长城谣
席慕容
你冷眼 —— 无情的建筑
我焚起 —— 思乡的激情
黄河 —— 从你身边流过
从我梦中流过
第二课时
一、导入启思
看到一片落叶,可能会引发你什么样的联想?(学生可能众说纷纭。)那么,台湾著名诗人纪弦通过一片槐树叶,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呢?
二、朗读领会
1、教师示范朗诵,学生一边倾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一边画出断句标志,同时让学生对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舒缓、低沉、深情)有初步的感受。
2、学生自由朗读。在听读的基础上,抓住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让学生自由朗读,初步领会诗歌的情感。教师巡视、倾听,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闪光点,也要指出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点拨。
学生展示朗读。请几名学生有感情朗读,其他同学评。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朗诵者和点评者进行鼓励与指导。
生比赛朗读。分男女生竞赛朗读、小组间朗读等。教师打分记录,奖励优胜队。
三、分组品读
1、再次自由朗诵诗歌,寻找哪些诗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画出横线。
反馈:“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故国呦,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等。
2、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相互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教师巡回观察、倾听、指导。
反馈:小组汇报收获,提出小组无法解决的疑难。
3、教师预设学生的疑问,猜测几个可能的问题。
A.为什么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在诗人心目中却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B.诗人为什么在第二节才写槐树叶的来历?
C.诗歌的线索是什么?
4、师生共同探讨,通过提示、提问等方式找出问题的答案。即:
A.诗人睹物生情,想到家乡、亲人、祖国,不禁思念长长,而承载思乡情的是这片槐树叶,它怎能不美?
B.由看到一片树叶随之引发回忆和思索更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所以在第二节才写槐树叶的来历。
C.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双线合并: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未来。
四、熟读成诵
通过自由背诵、集体背诵、展示背诵,加深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备注:背诵时别忘记强调诗歌的韵味。
五、写作训练
从以下两个选题中任选其中一个完成。
1.想像诗人面对那一片槐树叶的时候,外貌和神态应该是什么样的,要体现诗人细微的情感变化,进行片段描写。
2.诗人想要“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展开你的想像,具体描写一下我们和诗人共享这一时刻的美好情景。
板书设计
附:教师下水文章(写作训练1)
诗人纪弦在翻阅一本旧诗集时,突然停了下来,睁大了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一片槐树叶,那片夹在诗集里的叶子。他把树叶小心翼翼地抖落在手掌中。他为什么不用手捏?他怕损伤了那宝贝叶子,哪怕一丝一毫他也不愿意。
手掌托着那片槐树叶,他仿佛擎着一个稀世珍宝,叶脉的数量想必他一定很清晰。阳光透过窗子照在叶片上,薄如蝉翼;也照射到诗人那爬上皱纹的额头和缕缕银丝,还有那凝神的眼睛里一汪思乡的泪。在那泪欲滴落的时刻,他仰起头,长长叹了口气,把头转到故国的方向,把那片槐树叶扣在掌心贴在胸口。
篇5:《一片树叶》教学反思
积极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始终处在积极学习的氛围里,在学习中成长,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较好地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
在本节课中,从情境导入,到自主识字,到合作读文,到指导书写,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渗透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教师用多媒体画面,贴图、充满激情的话语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在“自主识字”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在“合作读文”中,让每个小组选择喜欢的动物等。教师关注着每位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信地读和说,尽情地去体验,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以“识字”、“读”为两条主线,落实到语文教学过程中。
课标中指出,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本节课在处理学生识字“抖、椿、瞪、味”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记字想法,吸取别人的长处,使学生共同识字,共同品尝学习的欢乐。同时,学生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识以及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寓教于乐,在游戏与活动中识字,培养识字兴趣。本节课在巩固识字中穿插了“对对碰”的游戏和男女生读词比赛,避免了枯燥记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识字兴趣。
朗读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活动中将“读” 的练习贯穿在整个过程,每个层次的读都有不同的要求,在自主识字中读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巩固识字中读文要求是把字音读准,词语读连贯,句子读通顺,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为了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本课还设计了多种读的方法,如:听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四人小组读、师生共同读、俩人同读等,这样的读落实到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
本课有机地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了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在识字环节中,教师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气氛显得比较沉闷,今后教师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篇6:《一片树叶》教学反思
怎样体现阅读教学的年段性?怎样让孩子自然的走出文本,让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只是过教材?这两个问题我一直在思索。今天,上了《一片树叶》的第二课时,作为我和指导老师之间的一堂研究课。
故事其实并不难懂,当孩子们读通课文之后,就知道了小动物们其实心里是爱小椿树的,但是他们爱的方式不对。我让孩子设想自己就是一棵小椿树,被摘光了叶子之后,会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孩子们反复的诵读课文,体会到了小椿树的心情。看到孩子们有的在谈感受的时候流下了眼泪。我知道,孩子们懂得了。
二年级的孩子,并不必过多的咬文嚼字。带着孩子进入课文的情景,自然就能读出感情了。这也许就是阅读教学的年段性吧。而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时,联系生活实际,举例,也许也就是走出文本的一种体现吧。例如:文中学习到“欣赏”一词。在让孩子读了文中的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之后,又请学生说了说你在平时的生活中欣赏过哪些东西。联系生活,让学生知道了“欣赏”的都是美好的东西。
篇7:一片树叶教学反思
一片树叶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的成功所在
1、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读课文时,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班上有个学生叫王杰的同学下课说:“这样上课真有趣!”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
4、组织有效的表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最后再引导学生从小椿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给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个人先体会,再组织全班表演、体验。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二、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我觉得要及时总结经验;失败了我们也要认真总结、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以便于弥补不足。
1、课堂上,学生发言的范围还是比较窄,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
2、在理解“目瞪口呆”的意思时,没有让学生理解到位。教师应该做以适当的点拨。
篇8:《一片树叶》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是完成知识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张扬自己的个性。在《一片树叶》这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注意了以下几方面:
1.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读课文时,教师能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己体验朗读,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他们努力地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得精彩些,这样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他们就读得生动、投入,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特别浓。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教师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课堂上学生一起学习新知,学习热情高涨,不但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应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寓教于乐,注重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本课教学中,我讲求趣味性,采用学生喜爱的方式,把游戏、比赛、表演融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快乐识字,自读自悟,主动探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给他们创设想象的空间,个人先体会,再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表演、体验,发展其想象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有效的表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他们积极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最后再引导学生从小椿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但本节课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说,课堂上,学生发言的范围还是比较窄,只有那几个优等生在发言,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在理解“目瞪口呆”的意思时,没有让学生理解到位,教师应该做适当的点拨。
篇9:《一片槐树叶》阅读及答案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故国呦,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从全诗看,诗人为什么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贵、最可宝贵的”?为什么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
参考答案:
12.因为这片槐树叶来自“故国”,沾着故国的“泥土”,所以它是“最可宝贵”的一片;又因为离开了哺育它的“泥土”,离开了生长它的枝干,所以它又是“最使人伤心”的一片。
篇10:《一片树叶》一课教学反思
《一片树叶》一课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是完成知识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张扬自己的个性。在《一片树叶》这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注意了以下几方面:
1.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读课文时,教师能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己体验朗读,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他们努力地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得精彩些,这样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他们就读得生动、投入,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特别浓。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教师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课堂上学生一起学习新知,学习热情高涨,不但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应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寓教于乐,注重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本课教学中,我讲求趣味性,采用学生喜爱的方式,把游戏、比赛、表演融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快乐识字,自读自悟,主动探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给他们创设想象的空间,个人先体会,再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表演、体验,发展其想象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有效的表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他们积极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最后再引导学生从小椿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但本节课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说,课堂上,学生发言的范围还是比较窄,只有那几个优等生在发言,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在理解“目瞪口呆”的意思时,没有让学生理解到位,教师应该做适当的点拨。
篇11:《一片树叶》的教学反思
《一片树叶》的教学反思
《一片树叶》通过童话故事,要学生了解人类与树木之间共生共息的密切关系;明白应该爱护树木,“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在本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尽量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始终贯彻以读为本,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形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平等交流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行使着提问的权利、选择的权利、创新的权利、体验成功的权利,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本节课努力做到的:
1、能把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读课文时,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4、组织有效的表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最后再引导学生从小椿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给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个人先体会,再组织全班表演、体验。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二.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课堂上,学生发言的范围还是比较窄,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
在理解“目瞪口呆”的意思时,没有让学生理解到位。教师应该做适当的点拨。今后,我会努力克服不足之处。
篇12:最后一片树叶教学反思
最后一片树叶教学反思
《最后一片树叶》是让我比较头疼的一篇课文。本课以一片树叶和小鸟对话的形式,写出了树上最后一片树叶由不快乐到快乐的情绪变化,运用拟人手法巧妙地向学生渗透了关于落叶的自然常识。 以前,凑巧在一次集体教学活动中听过一位老师就本课所做的公开课。当时,她试图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自然界新老交替、循环不息的'道理。但是学生年龄太小,理解这个道理是非常困难的。如今,同样的问题也摆在了我的面前,该怎样处理呢?
为此,我反复研读了教参。当我看到“教学建议”中,反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树叶的心情变化时,我忽然想到:为什么一定要让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这么深奥的自然规律呢?为什么让学生关注树叶和小鸟在面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态度呢?为什么不能通过此文,看到可爱的小鸟身上那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呢?当我看到课后习题的设置:“你在什么地方找到过快乐?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这时,我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
教学时,我便依照自己的想法设置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学习小鸟,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发现生活中的快乐。重新设置了教学目标,操作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同时,在教学中发现教参上的一个小问题:“一场秋风”中的“场”,在课文中的注音是三声“chǎng”,而“教学建议”中的注音是二声“cháng”,通过查字典,我看到在二声里有一项解释为“量词”,并举例“一场电影”等,与文中的词组形式基本一致,由此,我判断此处应为二声,不知是否有误,敬请各位同仁指教。
篇13:《一片树叶》优秀教学反思
《一片树叶》优秀教学反思
康罗俊老师执教的《一片树叶》一课,成功之处在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和合作探究, 解决阅读中的问题,领会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和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策略。
《一片树叶》是一篇如诗如画,饱含哲理的散文,作者东山魁夷既是日本当代著名的散文作家,又是著名的风景画家。文中描写了圆山夜樱花的美景,从大自然的变化联想到生命的变化,联想到自己在战争中对死亡的体验,进而谈到风景画的创作主张,并通过一片树叶从春到秋的生命历程表现生命的珍贵 。文中既描绘了画的意境,渗透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又揭示了生死轮回的哲理。对于生活阅历不多的中学生来说,理解作者寄寓在这篇散文中的深刻内涵,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这样的课文,教师往往习惯于讲解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康罗俊老师指导学生学习《一片树叶》,打破常规,并没有拘泥于自己如何去讲,而是在课前让学生动手去查找有关资料,通过了解作者的散文和风景画,“走近东山魁夷”。 在些基础上,又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并对课文的内容或表现方法提出疑问,进而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品味、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参与的地位。教师教学的关注点,始终是学生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一片树叶》的教学,正体现了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一节成功的课,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寻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康罗俊老师从学生查找的资料中选择了东山魁夷的几篇散文,印发给学生阅读,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对阅读背景的了解,而且便于学生联系《一片树叶》的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理解作者风景画的创作主张,感悟作者通过大自然所表现的生命的真谛。经过这样的课前的自学,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了明显的深度,这些问题相对集中于对课文主旨的思考与探究。现代认知心理学将学生的认知水平分为三个层次:识记层次、理解层次和探究层次。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教师设计的学习策略将学生推到了探究性学习的层面。探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学习动机,形成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如何,是评价教学的另一重要标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不仅表现在课堂上学生活动时间的多少和对教师提问的反映度上,同时还表现在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感情投入的程度及合作学习的成效等诸多方面。 从学生的活动情况看,《一片树叶》的教学,始终以学生的阅读、品味、思考、讨论为主,学习的过程体现了师生的合作及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查找的有关作者的丰富资料,对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的点拨又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课堂讨论、小组交流,学生逐渐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品尝到了感悟鉴赏的愉悦。从教师选择的教学策略看,教师十分注意把握学生学习的难点,巧妙地引导学生将学习的难点与作者的内心情感、画的情趣意境以及文章的主旨相沟通,在体验、探究中把握作品的主旨。
本节课的另一成功之处在于教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展现了作者具有代表性的几幅风景画,将作者笔下所描绘的大自然的色彩和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给学生以审美的享受,形成了一定的艺术氛围。 作者的风景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与散文相通的内涵,使学生对《一片树叶》一文中作者关于大自然与生命的理解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篇14:一片树叶课程教学反思
一片树叶课程教学反思
《一片树叶》通过童话故事,要学生了解人类与树木之间共生共息的密切关系;明白应该爱护树木,“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在本课的教学实践中,王老师尝试着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始终贯彻以读为本,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形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平等交流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行使着提问的权利、选择的权利、创新的权利、体验成功的权利,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有效的情感体验,自然入情入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王老师在入课后请同学们想象:如果你是一片树叶,故事刚开始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故事结束时又是什么心情?接下来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引得学生不由得笑出声来,看来是被老师的真感情打动了。然后,老师问:“小叶子们,谁愿意说说自己的心情?”一下子把学生引入了本文的情境之中,学生已经开始在体验着小椿树由“欢快着抖动”到“一片叶子也不剩了”伤心和无奈。
在课中,老师称呼自由选择了课文角色的同学为“小黄牛”“小兔子”“小猴子”等,称他们的组是小动物们的家;问“各家的小动物”你们爱小椿树吗?请同学们用朗读来表现自己扮演的小动物真是在爱小椿树。通过教师引导:“小黄牛”要对大家说什么话和反问“小椿树爱你们吗?”学生发现了前所未有的观点思路,发现了对他来说是新的东西。到此时,学生理解课文的真正含义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二、有效的合作学习,自主结合小组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利于学生合作意识、合作技能的培养。
以往的学习小组主要是由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差异指定的。王老师在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自己选择不同的角色,以小动物找家的方式当堂重新分组。尽管课上出现了短暂的混乱,但是这是有必要的混乱,学生真正行动起来,组建有自己目标的任务完成小组。在自己选择的'学习小组里,小组成员都是“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老师出示了明确的“学习项目”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读课文时,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随后小组之间的汇报交流,更能吸引其他组同学的注意力。
王老师强调小组目标达成及小组总体成绩评估和奖励,给最快“找到家”的小组、写字姿势最标准的小组奖励花朵。当然在“小动物们”以朗读表现自己爱小椿树时,还可以加大奖励小组的力度。
三、有效的发散想象,自由议论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一般的课件都是老师备课时准备好的,授课时随教案一步步出示。而王老师的课件是开放性的课件。学生在读全文过程中发现问题后,不仅在书上作了标记,而且被王老师当时打字,把同学们的问题展示在课件中。学习接近尾声重新回顾这些问题,看看到底解决了没有。
当小椿树叶子掉光以后,小家伙们又来到这个地方,会对小树说写什么?王老师激发学生的想象,先想一想,再小组合作把对课文的思考写在树叶上。这样既能强化正面教育,又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自由地写,然后再读读,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创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总结全课时老师说到“不要揪树叶,在植树的季节里也去植树”,我感觉“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没有点透。如能在同学们向小椿树道歉时,再引导学生近一步将“不好的事再小也不能做”的意思表达出来会更有深度。此外以电脑课件演示几个小动物摘下树叶,忽略了对“小心地摘”、“仔细地掐”、“捋下一片小椿树叶”等语言文字的品味。当然,这只是个人意见,提出来供各位专家、老师批评。
篇15:《一片槐树叶》读后感 作文700字
《一片槐树叶》读后感 作文700字
帮助别人是种快乐被人帮助是种幸福!帮助别人是种快乐!前几天我就体会到了这种快乐
那是上个星期发生的事了,那天放学值完日后我就和齐元坤一起回家,我们一路走一路说笑。走到牛肉面门口,感觉脚下踩到了一个什么东西,我捡起来一看,原来是一本驾照。回到家我赶紧拿给妈妈看,妈妈看了看,说这是真的驾照,我一听着急了,那我们得赶紧找到这个人,丢的人没有驾照就开不了车,一定会着急的。我告诉妈妈这本驾照是在牛肉馆门口捡到的,有可能这个人也住在泰山区,妈妈一听连连点头,妈妈拨打了泰山区居委会的电话,居委会的阿姨一听这个情况,很热情的帮我们查找,可是泰山区并没有这个人。我们又打到了黄山居委会,可是也没有这个人。我和妈妈一下泄了气,不知道该怎么找这个人,我们没了头绪。
这时我拿起了那本驾照,发现里面夹着一张粉色的发票,是张手机发票,上面有一个手机号,我哈哈大笑起来:“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妈妈,你快看,上面有手机号!”我们按照这个手机号拨了过去,一说原来就是泰山去外面的小辣椒川菜馆老板的驾照。我和妈妈都松了一口气,和老板约好明天还驾照。
第二天上学的时候我和妈妈把驾照还给了叔叔,叔叔摸着我的头说:“谢谢你,你真是个好孩子!”我心里美滋滋的,我想起妈妈原来给我说过的一句话: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也是帮助别人得到的快乐!
“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 “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爱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庆幸。” “花开花落,方显出生命的灿烂光华,爱花赏花,更显出人们对花木的无限珍惜。” “人世间有些事物转瞬即逝,一旦有缘相遇,定会激起人们心中的无限喜悦。” 以上几段文字就是摘自《一片树叶》中,东山魁夷先生对于生命的阐述。 生长在圆山的夜樱,在春宵满月的交相辉映下,可以让人产生联想。想到一切美好景物常常稍纵即逝,但花开花落,周而复始,不禁又赞叹自然界活力之旺盛;又联想到人生,认为人要从大自然的美好和永恒中得到安慰和感召。东山魁夷先生不愧为日本著名的散文家。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又继续描述了一片树叶的生长到凋落的过程,从而得出一个人生哲理――珍爱生命 的确,世界万物本无贵贱之分,每一次的生命历程都有它的灿烂辉煌,也有固有的凄惶潦倒。生命的意义只在于他是否好好珍惜和奉献,并不在于他脚下的土地是否贫瘠,他的出身是否卑微。 所以,我更欣赏那将自己的生命绽放于荒山野岭的野菊。她是一种燃烧的生命的象征。野菊虽然枝小花微,甚至还有点孤苦伶仃,但她们的身躯却隐藏着一种高贵的'灵魂,一种奋发向上的意识。她总是选择在万木萧条的时期展示自己,这种强大是默默进行的,任凭风吹雨打,独自花开花谢。人生如菊,或灿烂于世或寂寞一生,其实都是一种绽放,一个展示生命的过程。 一个爱的世界,又何其的有趣,何其的新美。有爱就有希望,有希望生命就会美好。很多时候生命不至于泯灭,就是因为爱心永恒,源于珍爱生命 懂得珍爱生命,就会珍爱自己,也会珍爱别人,珍爱与生命同行,在一起成长的世界里,让自己找到一个永不迷失的生活方向。这就是爱的美丽与真切。 生命之花处处开放,只要我们谦虚的看待自然和风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只要我们稍微留意一下周围的事物,用心观察,只要我们不分贵贱、不论年少的去珍爱所有的生命,那么就能深刻的感知生命的意义,让生命之花开遍的大地。更多写事作文进入写事作文大全:xiaoxuezuowen/xieshi/
更多写人作文进入写人作文大全:xiaoxuezuowen/xieren/
篇16: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案
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的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
2.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了解其特点。
3.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两首诗的教学均按照倾听配乐诗、反复诵读、分析探讨艺术特色的程序进行,在第二课中增加了一个诗歌朗诵会,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体会诗境之美以及作者强烈的感情。
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
教学突破: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作者的资料,准备诗歌的配乐朗诵带或录像带。2.了解诗歌朗诵的相关常识。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反复朗读,准确认读文中字词。2.自选一首现代诗,作好准备,参加朗诵比赛。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导入《长城谣》1.倾听,了解作者生平按醋鞅尘?br>
2、指导朗读,分析诗歌表现手法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
3、导入《一片槐树叶》3.倾听,了解作者资料
一、聆听配乐诗,了解背景
1.导人课文,展示一些与作者或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幻灯片,播放配乐诗歌,帮助学生建立对其的感性认识。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现代作家艾青的诗歌,这节课我们将共同赏析一首由现代女诗人席慕蓉所作的抒怀诗《长城谣》。首先请听这首诗歌的配乐版。板书课题。1.观看幻灯片和图片,在配乐中欣赏诗歌,对其形成初步认识。
2.师:对于作者,不知道各位同学有什么了解,有谁愿意给我们简单介绍 一下? 师补充:席慕蓉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这 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2.跟随教师提问,积极回答问题,就所了解的知识对作者做基本简介,并听取老师补充介绍诗人席慕蓉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 生:席慕蓉是我国著名女诗人。原籍内蒙古查哈尔盟明安旗。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
二、体会诗歌艺术特色及思想感情
1.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诗歌,启发学生探寻诗歌的写作手法。1.按教师要求多次朗诵诗歌,体会诗歌韵律节奏,对作者感情初步探悉。
2.抽取同学就所读讲讲自己对这首诗 的印象,诗歌所表现的.内容以及要 表达的感情,并对学生的回答做补充说明。2.讲述自己对这首诗歌的感受。
3.师:长城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象征,朗读了全诗后,有谁能告诉大家作者是通过哪些诗句表达了对祖国对故乡的一片深情?抽学生回答,检查学生掌握程度并予以评讲。3.认真思考问题。 生: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 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身躯。
4.导人课后思考与练习二,分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诗句。 4.用心领悟文中含义深刻的诗句。
5.总结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特色,重点探讨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5.听教师评讲,细细品味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特色。
★ 现代诗语文版:《长城谣》、《一片槐树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 现代诗教学设计
★ 一片树叶教学设计
【上《一片槐树叶》的教学反思(共16篇)】相关文章:
九年级上册雨说作文2023-10-08
高中语文论文2023-01-09
槐香人生作文2023-10-11
捡树叶教学反思2022-09-18
小绵羊作文2022-05-27
《雨说》 教案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2023-12-29
故都的秋读后感的2023-10-23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2023-11-02
大班语言公开课山坡哪儿去了教案2023-08-04
七年级贾平凹风雨教案202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