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

时间:2023-09-16 07:49:17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共15篇)由网友“杏仁”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

篇1: 《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中指出:使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从这一理念和目标出发,我设计了“9加几”这节课,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在探索中初步理解“凑十”的计算思路,能正确进行口算;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逐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同时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上课一开始,我借助几个复习题,让学生初步感受用10来计算会很方便,为后边理解“凑十法”埋下伏笔。通过故事情境的导入,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立自主地借助学具探索多种算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1、体现问题性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至关重要的。课的开始,我出示一盒有9瓶牛奶,一盒有5瓶牛奶的图,请学生提出问题,接着用自制的教具“牛奶盒子”来解决问题,这种探讨问题的资源来源于学生,缩短了数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学生乐于去探索。

2、体现体验性

本节课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圈一圈,拨一拨,是学生体验到9+5的知识形成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使所学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3、体现算法多样性

算法多样性是课标中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学习算法多样性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尊重学生独立思想;

2、学生表达多样化;

3、解题方法多样。

但不是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本节课中,我尊重学生自己的方法,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题。

通过这节课,至少给了我两点启发:

1、“备教材”更应该“备学生”,传统的备课往往是首先考虑教师怎么教,而不是首先考虑学生怎么学,教师关注的焦点往往是学科本身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向学生传授这些知识和技能,这样精力都放在了研究教材上,而忽视了“备学生”。反思本例,目前,许多幼儿园都在教学加减法,很多孩子对20以内的加减法已达到了一定的熟练程度,所以他们能准确的说出9+5的结果,但是还没有掌握系统的方法,所以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们体验“凑十法”,感受凑十法的简便性,为以后的8加几和7加几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课的设计就是针对学生的经验,在备课时,是先找到几名学生,先提出自己的几个问题,看学生的反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调整所设计的问题,这样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摸索,精心设计了学生听得懂的核心问题,预设了学生的回答。

2、一年级的教学,教学常规很重要,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重要。一节课一定要引起孩子的兴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这样的课堂才会是高效的课堂。在课堂上应该积极的去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们主动参与进来,主动地去探索、学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有许多细节处理的还不够好。比如:出示图片时,语言不够生动,没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讲解和引导不够到位,如学生拨计数器时遇到了很大的问题;课堂的组织能力还有待加强;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比较匮乏。但是最大的不足就是对知识对这节课的真正意义还没有完全领悟,知识停留在很浅显的认识水平上。

篇2: 《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其中的一个特点是把加减法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加减法的知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本节课通过解决“有几瓶牛奶”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一、体现问题性

问题是科研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复习时,根据图意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自己解决,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在导入新课时,及时进行思想教育,要热爱劳动。然后利用课件出示了1箱有9瓶牛奶,1箱有5瓶牛奶的图请学生们提出问题。学生们经过思考,踊跃发言:如一共有几瓶牛奶?左边比右边多几瓶牛奶?右边比左边少几瓶牛奶等问题。我请学生拿出小棒,摆一摆,算一算,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这个问题。这种探讨问题的资源来自于学生,缩短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学生学得不亦乐乎,达到“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效果。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列出算式解决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达到了以疑激思的良好效果。

二、体现体验性

体验使学生学习进入生命领域,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把小棒数一数、摆一摆、分一分、算一算,使学生体验到“9+5”的知识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体验学习数学充满着活动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三、体现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学习算法多样化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

1、尊重学生独立思想;

2、学生表达多样化;

3、解题方法多样化,但不是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本节课中,我尊重学生自己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想出了许多方法:如:

(1)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

(2)把5根分成1根和4根,9+1=10,10+4=14;

(3)把9根分成4根和5根,5+5=10,10+4=14;

(4)我不用摆小棒,因为10+5=15,所以9+5=14

在这节课中,学生们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

篇3:《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

《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

《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第七单元的第3节课,是孩子初步接触进位加法。应用“凑十法”,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凑十法”的思考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让孩子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方法的简便性。

本节课围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利用课件出示了1箱有9瓶牛奶,1箱有5瓶牛奶的情景图,请学生们提出问题。学生们经过思考,踊跃发言:如一共有几瓶牛奶?左边比右边多几瓶牛奶?右边比左边少几瓶牛奶等问题。我请学生拿出小棒,摆一摆,算一算,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摆小棒等学具,直观地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列出算式解决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达到了以疑激思的.良好效果。形成感性认识后,逐步抽象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中,我尊重学生自己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想出了许多方法:如:有的孩子说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有的孩子把5根分成1根和4根,9+1=10,10+4=14;还有的孩子把9根分成4根和5根,5+5=10,10+4=14。

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倡导方法多样化,目的是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方法去尝试解决问题。课的准备过程是自己提高的过程,讲课后的反思是提高中的提高。正是在反思中学习体会,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篇4:《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在观察和合作的基础上,理解“凑十法”,学会9加几进位加法。在说、摆、放的活动中,理解进位的道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保护并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多加鼓励。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思考、交流等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差异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3、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索不同的方位。同时在活动中渗透转化思想。

篇5:《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

可幕教学点到我校对新教师进行了素质了解和常规的检查。我的授课内容是《有几瓶牛奶》,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凑十法的思考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我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

1、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学习这节课前,学生已学习掌握了11~20各数及10加几、减几。学生对得数是10以内的加减法已有了一定基础。在此基础上,我用拍十的游戏导入,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后面凑十法奠定了基础。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本节课围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我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小棒、圆片等学具直观地帮助学生寻求解决办法,形成感性认识后,逐步抽象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倡导方法多样化,目的是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方法去尝试解决问题,我在设计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目的是让学生先自己优化。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自己收获了许多,也认识到备课当中以及实际教学当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1、应开拓学生的思维

在本节课教学中要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课堂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指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实际教学中学生们只感知了凑十的方法,学会了9加几的计算,正如几位听课老师说的,在教学中,我还应该放手让学生说,开拓学生的思维,只要学生说得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2、教学环节时间的分配

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交流9加5的多种解法时,时间用得过多,导致后面比较仓促,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注意。

课的准备过程是自己提高的过程,讲课后的反思是提高中的提高。正是在反思中体会的这些不足,让我进步,学习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篇6:《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

1、作为起始课,我认为本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摆小棒一环节让学生明确怎么摆,课堂有秩序,不乱哄哄的。课堂中注重方法的引导,练习渗透进去。当学生在课堂中预设的问题回答不上来时,教师适当地进行引导。教学环节很清晰,特别摆小棒,学生不会说,老师示范说,课件示范说,但不要要求学生按规定的语言,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拆小数,为什么要转化与10加几,能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就可以了。

2、学生能借助摆小棒说出凑十的过程,且算理理解比较透彻。并且在总结时学生懂得凑十法的目的是要把9加几变成10加几,而10加几就是十几,这样计算就得容易了。

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比较少,这也是今后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学习与积累的。

4、时间上的安排还是没能上完所有的教学环节,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交流“9加5”的多种解法时,时间用得过多,导致后面比较仓促,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注意。如预设的练习题是P80第1题和第4题。

5、拨计数器的环节太快了,要尊重教材,拨计数器如教材中的图,不要变成地上的五个珠子。凑十法中的拆小数和拆大数的优劣要讲但注意度,不宜讲太多。尤其是拆大数教材中的设计意图是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一双手两个5等。

篇7:《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解决有几瓶牛奶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一、体现问题性?

问题是科研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复习时,根据图意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自己解决,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在导入新课时,及时进行思想教育,要热爱劳动。然后利用课件出示了1箱有9瓶牛奶,1箱有5瓶牛奶的图请学生们提出问题。学生们经过思考,踊跃发言:如一共有几瓶牛奶?左边比右边多几瓶牛奶?右边比左边少几瓶牛奶等问题。我请学生拿出小棒,摆一摆,算一算,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这个问题。这种探讨问题的资源来自于学生,缩短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学生学得不亦乐乎,达到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效果。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列出算式解决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达到了以疑激思的良好效果。

二、体现体验性?

体验使学生学习进入生命领域,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把小棒数一数、摆一摆、分一分、算一算,使学生体验到9+5的知识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体验学习数学充满着活动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三、体现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学习算法多样化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

1、尊重学生独立思想;

2、学生表达多样化;

3、解题方法多样化,但不是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

本节课中,我尊重学生自己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想出了许多方法:如:

(1)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

(2)把5根分成1根和4根,9+1=10,10+4=14;

(3)把9根分成4根和5根,5+5=10,10+4=14;

(4)我不用摆小棒,因为10+5=15,所以9+5=14

在这节课中,学生们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

篇8:数学一年级《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

数学一年级《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

一、教材的解读

“9加几”的内容,是进位加法的起始课,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所以,在本节内容中,教材中安排了比较多的篇幅,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出计算的方法和“凑十”的策略,为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打下基础。

教材这样呈现:

1.出示两个盒子分别装有9瓶牛奶和5瓶牛奶的情境,接着围绕“一共有几瓶牛奶”的问题展开讨论。

2.通过摆小棒得出三种方法,方法一:数出来的,9根接着往下数,10,11,12,13,14,一共有14瓶牛奶。方法二:从5根小棒里拿出1根和 9放在一起,再加上剩下的4根就是14根。方法三:从9根小棒里拿出5根和5放在一起,再加上剩下的4根就是14根。

3.通过拨或观察计数器并说一说,借助对“10个一是1个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进位的道理“满十进一”。

4.通过读图,动手圈一圈,先把10个圈在一起,再算出结果,进一步体会在9加几的计算中,“凑十”的策略和计算的全部过程。

解读:

1.“9加几”是进位加法的起始课,正如校长常说的,小学阶段的学生的计算内容只有两个方面, 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也就是乘法口诀表的熟记),所以如果学生能知道9加几是怎么算的,那么后面的8加几、7加几、6、5加几的都很容易掌握了。

2.为什么要教学生“凑十法”,目的`是把9加几转化成我们前面学过的10加几就是十几,方法很重要,这样处理是把新知转化成旧知,学生容易接受。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说出“凑十”的过程,让多个学生说,如学生说不出来,出示课件的示范,再引导学生说。适时抛出疑问:①为什么要从5里拿出1和9放在一起,怎么不拿出2,拿出3呢?②为什么要从9里拿出5和5放在一起,怎么不拿出6,拿出7呢?

3.计算方法不同,也就是策略不同,但是算理是一样的,满十进一,9加 1凑成十,再加上剩下的几就是十几。

4.直观逐步过渡到抽象,由摆小棒、拨计数器到圈一圈就是一个发展的顺序,这个顺序不能乱,也不能太着急。

二、教学环节的预设

(一)回顾旧知,体会“10”。设计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加几就是十几的两种练习题,进一步体会“10”,为学生的数学思考找到了生活经验的支撑,尊重以学生的原有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为本课时9加几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做好铺垫,同时把数学中的10与生活中的10建立联系,体会方便、简便。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计意图: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达到课标中提出的“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的第一学段的目标。

(三)动手操作,理解算理。设计意图:分三个层次掌握算法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1.重视借助对小棒的直观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道理,重点放在通过摆小棒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凑十法”的两种方法(拆小数和拆大数),这是重要环节。2.直观演示计数器的计算过程,理解10个一就是一个10的满十进一的道理。3.通过圈一圈建立9加几的数学模型——凑十。

(四)课堂回顾,总结收获。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顾,梳现出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多种方法。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算法,逐步从直观过渡到算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五)灵活应用,巩固提升。设计意图:知识的巩固必须通过不断的练习而得,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圈一圈的目的并巩固9加几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

(六)布置作业,强化算法。设计意图:布置与课时相关的练习作业,是一种练习的巩固,想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并巩固9加几的计算方法。

三、实际教后的反思

1.作为起始课,我认为本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摆小棒一环节让学生明确怎么摆,课堂有秩序,不乱哄哄的。课堂中注重方法的引导,练习渗透进去。当学生在课堂中预设的问题回答不上来时,教师适当地进行引导。教学环节很清晰,特别摆小棒,学生不会说,老师示范说,课件示范说,但不要要求学生按规定的语言,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拆小数,为什么要转化与10加几,能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就可以了。

2.学生能借助摆小棒说出凑十的过程,且算理理解比较透彻。并且在总结时学生懂得凑十法的目的是要把9加几变成10加几,而10加几就是十几,这样计算就得容易了。

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比较少,这也是今后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学习与积累的。

4.时间上的安排还是没能上完所有的教学环节,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交流“9加5”的多种解法时,时间用得过多,导致后面比较仓促,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注意。如预设的练习题是P80第1题和第4题。

5.拨计数器的环节太快了,要尊重教材,拨计数器如教材中的图,不要变成地上的五个珠子。凑十法中的拆小数和拆大数的优劣要讲但注意度,不宜讲太多。尤其是拆大数教材中的设计意图是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一双手两个5等。

篇9:《有几瓶牛奶》的教学案例及反思

《有几瓶牛奶》的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材内容及分析

《有几瓶牛奶》(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加几”)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一册第72-73页的内容。教材共分三次活动进行:第一次活动是对生活情境的观察、思考,提出数学问题,列出加法算式;第二次活动通过摆小棒(或图形)探索“9+5”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特别是“凑十”时,可以拆5凑9,也可以拆9凑5;第三次活动通过“试一试”两道加法算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教材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由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同就会产生计算方法的多样性,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的加法和10以内数的认识,有了一些关于运算的经验;具备了在新情景中识图、摆图的能力,但不具备本课时要求的解题技巧,必须通过摆放学具来感知、探究、获取知识。教学时,教师只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是不会有多大困难。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方法;在全班交流中,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 通过实际地动手操作,再次经历用“凑十”计算的过程与方法,初步感悟“凑十”的优越性。

3.通过合作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9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用多样的计算方法计算9加几。

教学准备: 小棒、课件、口算卡片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喝牛奶吗?(喜欢)小熊和机灵狗也很喜欢喝牛奶。今天,他们就在商店里选购了一些牛奶,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你们知道他们各自买了多少盒牛奶吗?谁来提一个加法问题?

板书课题:一共有几盒牛奶?

【反思: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应该尽量的简洁,包括语言、情节和时间。我们应该花很少的时间,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以这样的理念,开门见山地引入课题,实施之后,感觉和有效。】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看画面说图意,指导学生根据画面复述图意。

生:小狗机灵狗送来9瓶牛奶,小兔小兔送来5瓶牛奶。一共有几瓶牛奶?

2、根据复述的图意,引导学生列算式。

师:你们刚才说得真好,那么要求“一共有多少瓶牛奶”如何列式呢?

生1:9+5=?

3、探索算法。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帮助小熊算一算一共有几瓶牛奶呢?可先自己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或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再把你的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反思:这里。我给学生留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独立探索,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算法。这时,我就及时到学生中间去了解不同的算法,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下面我们来听一听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9+5=?在汇报或听取同学们汇报时,希望能干的你能做到这两点。

①认真仔细听其他同学的算法,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可以等同学汇报完后提出来。

②汇报时如果用到小棒或圆片,最好能边摆边说。

生1:我是一个一个数的,一共14瓶,9+5=14。

生2:我是接着9往下数5个数,10,11,12,13,14。(边数边掰手指计数。)

生3:我左边摆了9个小圆片,右边摆了5个圆片,从右边先拿1个小圆片和左边的9个放在一起凑成10个,10个和右边剩下的4个合起来是14个,所以9+5=14。

生4:也可以从左边拿5个小圆片和右边5个小圆片凑成10个,10再和左边剩下的4个小圆片合并,10+4=14。

师根据生的口述来板书。

【反思:汇报时,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以便集体反馈中能把不同的思维方法都展现出来。】

师:比较几种算法,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

生1:我喜欢生3的方法,因为他把5分成了1和4。先算9+1凑成10,再算10加几得十几。

生2:我最喜欢第2种方法,接在9后面往下数。

师:小熊看到你们这么喜欢帮助别人,她一定很高兴,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熊最喜欢你们的哪一种方法吧。(电脑显示生3,生4的凑十法。)

师:这种方法你觉得好吗?

生:(齐)好。

师:同样是移动圆片,为什么小熊不从9里移6个给4呢?

【反思:凑十法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方法,大部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能够接受,但也要考虑到小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既要肯定他们逐个数数的方法,又要尽量让他们也学会凑十法。老师利用“这种方法你觉得好吗?”“ 同样是移动圆片,为什么小熊不从9里移6个给4呢?

”等问题,多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跟其他同学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理解凑十法的意义,在算法多样化的同时,注意算法的`优化。】

(三)故事延续,方法迁移。

师:刚才小朋友们帮助小熊解决了问题,小动物们都很高兴。小熊还想请你们帮帮忙。

(1)比一比,算一算。

(电脑出示补充题:开火车)

9+3= 9+6= 9+9=

9+1+2= 9+1+5= 9+1+8=

(2)想一想,算一算。

9+4=7+9= 9+8= 9+2=

分小组活动,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说一说或摆一摆,做好后再小组汇报交流。

【反思:再次用童话故事来激发学生,对小熊的请求,小朋友们都很乐意帮助,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教师要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特别是对逐个数数的同学通过练习是否掌握了凑十法。】

(四)实践应用

1、圈一圈,算一算。

师:长颈鹿哥哥送来一封信,里面有四道题,要求四人小组合作,每人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选做一题,并把你的算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四人全部完成后算顺利通过。

①学生看图,圈一圈,独立完成每一个小题。

②小组内交流,任选一小题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③小组代表汇报、展示,集体交流订正。

【反思: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对学生来说有新的动力。练习时,不仅要求学生自己会做会说,还要培养小组的合作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实物操作来加深理解,也可以让小组的其他同学帮助解决。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说一说,体现算法多样化。】

2、游戏活动。

“比比谁算得多”(电脑出示游戏情境图)。

事先准备1~10的卡片,游戏时教师先组织学生示范做,然后再分小组活动。在活动中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①看图,明白游戏规则。

②以小组形式做数学游戏,如9+4=,同学间相互说出算式,同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反思:对学生而言,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来组织,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游戏的方法多种多样,通过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练习的目的。】

(五)教学小结

师:通过学习,你会计算9加几了吗?想一想,你还有哪些收获?

【反思:我校的课题研究是要设计有效的教学。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主要运用:创设情境——建立模型(探索交流)——解释应用的模式。本节课通过“凑十”拍手游戏的引入,并创设小朋友送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适时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理解凑十法的意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最后,创设了找数字卡片游戏的情境,学生通过自己选择进行的数学游戏活动,实践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的习惯。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目的。】

篇10:《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在座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能和各位老师一同研讨、一同学习。我们本节课的教研主题是:体会算法多样化,指导优化算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72页、73页的《有几瓶牛奶》。

经过我们几位教师的研讨,对本节课的教学背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有几瓶牛奶”的情境活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也是建立位值概念的重要阶段。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⑴根据生活情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以供学生进行思考。⑵呈现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种思考方法。⑶直接对进位加法的算式进行计算,以作为巩固练习。学好这部分知识将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20以内的数及其运算的经验,他们喜欢从身边的事例中学习数学。通过前面的数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十进制。但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尽可能地安排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算理,优化算法。

根据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方法,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方法的简便性。

2、在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快乐。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立为:渗透转化思想,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优化算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一理念,教师将采用“引导——探究——发展”这一教学方式组织教与学的活动。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课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动态的、多元的评价方式,同时注重以多媒体课件和多种学具为凭借,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基于以上理解,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上课伊始,教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给淘淘介绍有营养的食品”的学习情境,课件适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两盒牛奶的数量提出问题,从而巧妙地引出了9加几的数学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环节:探究算法,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第一步是指导列式。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画面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指名汇报时,教师适时引导、评价。

第二步是探索算法。《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先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小棒或圆片代表两盒牛奶摆一摆,说一说,或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并把自己的方法说给同桌听。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巡视,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然后,学生自由汇报算法,全班交流算法。这里先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在与同伴的交流、比较中不断优化完善自己的算法。在此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凑十法”,使学生发现几种算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这种算法多样化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

篇11:《有几瓶牛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的直观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具体的计算中,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

CAI课件,小棒。

教法运用:

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

学法指导:

分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创设情境:有几瓶牛奶

星期天,笑笑家来了几位好朋友,妈妈买回2箱饮料招待他们,小客人走后,笑笑帮妈妈一起清理房间(出示挂图)。看着箱子里的饮料,笑笑想起了一个数学问题,你能猜出她在想什么问题? (现在一共有几瓶饮料?) 学生自主思考,并与同桌交流讨论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景讨论

二、初学新课

(初步探究) 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每一组请一个同学汇报你们的想法。

根据这个问题请你能列一道算式吗?怎么列?

9+5=

你能说说9加5可以怎样算吗?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指出凑成10来算的方法叫做凑十法。

观察小结:凑十法就是把没有学过的9加几变成已经学过的10加几来计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学生按照书上的提示活动讨论(可能出现不同的说法)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指出凑成10来算的方法叫做凑十法。

学生动手操作。 出示具体的情景图,让学生明确知道怎么列式,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

更直观的认识看图列式的方法。

三、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 做一做,说一说。

1、9+3=可以怎样算,你能用小棒摆出你的算法吗?自己想好后,摆给小组同学看,并说说你的想法。

篇12:《有几瓶牛奶》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的直观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具体的计算中,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

cAI课件,小棒。

教法运用:

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

学法指导:

分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创设情境:有几瓶牛奶

星期天,笑笑家来了几位好朋友,妈妈买回2箱饮料招待他们,小客人走后,笑笑帮妈妈一起清理房间(出示挂图)。看着箱子里的饮料,笑笑想起了一个数学问题,你能猜出她在想什么问题?(现在一共有几瓶饮料?)学生自主思考,并与同桌交流讨论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景讨论

二、初学新课

(初步探究)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每一组请一个同学汇报你们的想法。

根据这个问题请你能列一道算式吗?怎么列?

9+5=

你能说说9加5可以怎样算吗?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指出凑成10来算的方法叫做“凑十法”。

观察小结:“凑十法”就是把没有学过的9加几变成已经学过的10加几来计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学生按照书上的提示活动讨论(可能出现不同的说法)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指出凑成10来算的方法叫做“凑十法”。

学生动手操作。出示具体的情景图,让学生明确知道怎么列式,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

更直观的认识看图列式的方法。

三、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做一做,说一说。

1、“9+3=”可以怎样算,你能用小棒摆出你的算法吗?自己想好后,摆给小组同学看,并说说你的想法。

请学生汇报,在书上圈一圈,说一说。

2、请学生自己摆一摆,算算“6+9=?”

观察书上的图,圈一圈并填出得数。

并问学生:虚线框是做什么的?

3、圈一圈,算一算。

请你也用圈一圈的方法,算一算练一练的第一题。

请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拆大数或拆小数都可以。

学生在开展观察周围的活动时,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在分清图形的过程中,说一说理由

请学生汇报,在书上圈一圈,说一说。

学生在说理由的过程中自然地体会到看图列式根据一定的标准。

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四、拓展学习

(深入探究)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随机报题。

9+2=9+5=9+8=9+6=9+9=4+9=

选择1-2道题,学生所以说算法。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并把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同桌之间谈谈如何更快算出答案。

学生说说自己对这种题目有哪些认识。

学生能比较直观地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五、当堂检测

(学习诊断)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5题。

1、第2题目的: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进位加法。

(实施方法:仔细看图后,所以说图意,独立完成。)

2、第3题:通过登山游戏,体会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一样。

(实施方法:小组竞赛后核对答案,交流发现规律。)

学生先自己完成书本习题,在分小组讨论各自完成的情况。学生在讨论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课堂小结

(梳理归纳)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随机报题。

9+3=9+7=9+8=9+6=9+9=4+9=

选择1-2道题,学生所以说算法。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巩固新知识

板书设计:

1、完成新概念配套练习。

2、完成书本练一练的习题。有几瓶牛奶(9加几)

9+5= 9+3= 6+9=

篇13:《有几瓶牛奶》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72-73页

教学目标: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掌握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体会算法的多样性。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生活中离不开数学。

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加法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牛奶瓶14个,磁板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有趣动画,激趣导入

1、导语:小朋友,刚才你听到的是什么歌曲啊?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就象一对好朋友快乐的生活在一起,今天在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2、课件演示动画。(大头儿子去商店买奶的过程。)

妈:大头儿子,家里没有牛奶了了,下楼买两盒吧.

儿:买牛奶啊,没问题,走喽.

(来到商店)

儿:阿姨,我买两盒牛奶.

阿姨:对不起,小朋友,没有两整盒了,只剩下这么多了.

儿:恩?这盒有9瓶牛奶,这一盒只剩下5瓶了.

(设计意图:开课由动画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的情节安排,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1、师:看着这些牛奶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生:一箱剩5瓶、一箱剩9瓶,商店里一共剩下几瓶牛奶呢?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9+5=14

师:说的对吗?你怎么知道等于14的`呢?请小朋友用你手中的牛奶图边摆边说一说。

2、生汇报(到前面利用师的牛奶瓶边演示边说)

(1)生:用数的方法,9、10、11、12、13、14。

(2)生:从这里(5瓶的盒里)拿出一瓶,放到这个盒子里,加上这盒的9瓶就是10瓶了。再与剩下的4瓶和起来就等于14。(师板书:9+5=14)

(3)生:从9瓶的盒子里拿出5瓶,放到5瓶的盒子里。10瓶加上剩下的4瓶就是14。(师板书:9+5=14)

3、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小结:我们在计算9+5的时候,可以一根一根接着往下数;也可以从5里先拿出一个1与9相加,凑成10,再用10+4就等于14;还可以从9里先拿出一个5与5相加,凑成10,10+4=14。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想一想,得到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5、摆一摆,算一算

(1)出示9+3

师:请小朋友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可以结合小棒,边摆边说。

生汇报得数和算法。

(2)出示7+99+4

师:这两道题你会算吗?请你自己算一算,有困难的小朋友还可以用手中的小棒来帮忙。

(做完后与同桌交流算法。)

三、多种活动,巩固新知

(一)圈一圈,算一算。

1、出示9+8=

师:刚才小朋友用小棒摆得不错,我们再来看一道题,你会算吗?刚才算题时小朋友是用你手中的小棒来摆的,现在我们来看这个小棒图,请你用铅笔在小棒图上圈一圈,算一算。

生自做。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圈、怎样算的?(视频)

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2、出示书73页第一题

师:这四道题请小朋友自己圈一圈、算一算,就在书上的第73页。

(做完后)师:请你和组内的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做的,一人说一道,其他小朋友认真听。如果你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可以说出你的想法。

(交流完后)师:小朋友在和组内人说想法的时候有没有问题需要老师帮忙?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师:大头儿子买完牛奶回到了家里。你看这是他们家的客厅。你能看着他们家的客厅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把算式填完整吗?(拿出答题单)

生逐一汇报。(师板书算式。)

师:请小朋友看着这些算式,从中选出一道和组内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圈小棒图计算,巩固凑十法;旨在引导学生掌握比较简便的方法。)

2、数学游戏

师:大头儿子回到家在干什么?我们来看看。(课件演示动画)

儿:小头爸爸,我想玩一会,你还陪我玩翻牌游戏好吗?

爸:没问题。

儿:这些是0-9的数字卡片,我拿出一张9放在这,剩下的都扣过来,我们在这些卡片中一人拿一张和9相加,谁翻谁就说得数。把这些卡片都翻过来,看谁一道也不错。

(父子俩开始玩)

师:小朋友,这个游戏你想玩吗?那就快拿出你的数字卡片和老对一起玩吧。如果你们俩的题都算对了,就往下进行,如果一个人算错了,就让他改过来在继续,开始吧。

反馈:一道也没错的小朋友举手。大头玩得怎么样呢?

(课件演示:爸:我的大头真了不起,一道也没错。)

(设计意图:通过玩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在玩中不知不觉巩固了知识,不感觉到枯燥、乏味。)

3、检测(课件演示动画)

儿:哎呀,光高兴了,到点了该做作业了,作业我可得定要按时完成哦。

爸:我的大头习惯不错嘛。

师:大头儿子的作业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十道9+几的计算)你会做吗?咱们也来做一做大头的作业吧。拿出你的答题单。

师读大头的答案,生交换检查。

(设计意图:在课后安排了检测的环节,旨在了解本节课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情况;用大头儿子作业的形式引出检测让孩子感到有趣,没有紧张感。)

4、师:刚才,大头做错题了,他非常难为情,不过爸爸鼓励他说:“没关系,只要下一次认真、仔细,不在犯同样的错误,就是好孩子。”大头一听,又开心的笑了。这不,爷俩高兴的唱起了歌呢。(课件演示动画,学生拍手唱歌。)

(设计意图:这样的结尾使本节课在结束时又掀起一个高潮,让孩子高兴的下课。)

篇14: 《有几瓶牛奶》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9+?的`进位加法是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凑十法的意义是难点。

教学方法:

实物演示法、操作法。、

课前准备:

计数器、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宠物小精灵皮卡丘)你们认识它吗?喜不喜欢皮卡丘?今天皮卡丘就来到了我们的课上和我们一起学习。

2.游戏

(1)下面皮卡丘请我们同桌的小朋友先来做个凑十的拍手游戏:

你拍1,我拍9,我们都是好朋友。

你拍2,我拍8,团结起来力量大。

你拍3,我拍7,我们从小爱学习。

你拍4,我拍6,说话老实不吹牛。

你拍5,我拍5,两数凑十不马虎。

(2)提问:

师:看到7。生:想到3。

师:看到1。生:想到9。

师:看到4。生:想到6。

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1、谈话引入:

出示“有几瓶牛奶“图

师:小猴子不知道两个箱子里有几瓶牛奶,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

2、探究算法

(1)四人小组,学习研究(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a、小明:我是用小棒数出来的,1,2,3……14,一共14瓶。

b、小东:我用的是加法,9+5,把9凑成10。先从5瓶里拿出1瓶,和9瓶放在一起,是10瓶,10+4=14

9+5=14

教师板书:9+5=14

c、小华:我也用加法,9+5,把5凑成10。从9里拿出5,和5放在一起是10瓶,10+4=14

把9分成4和5

教师板书:9+5=14

45

10

d、小娟:我和大家的方法都不一样,是用计数器算出来的,先拨9个,再拨1个,是一个十,把个位上的10个拨去,在十位上拨上1,再在个位上拨上4个,是14个。

3、新课小结:

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去计算。

4、体会算法。

试一试(72页)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的算法。

师:我发现有些小朋友算得很快,你们能把你算得快的秘密告诉大家吗?

师:你的发现真是了不起!(全班表扬)我们不仅要看题仔细,多练,还要学会去找它里面藏着的小秘密,这样才能算得又快又好。

三、巩固提高,发展思维。

1.圈一圈,算一算:完成73页1题。

(学生在圈的时候,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如拆大数或拆小数等。教师应该鼓励用不同的方法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让其通过实物操作帮助理解问题。

2.看一看,说一说:完成73页2题。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然后独立完成。)

3.数学游戏:完成73页游戏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和你的同学说说,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篇15: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中指出:使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从这一理念和目标出发,我设计了“9加几”这节课,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在探索中初步理解“凑十”的计算思路,能正确进行口算;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逐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同时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上课一开始,我借助几个复习题,让学生初步感受用10来计算会很方便,为后边理解“凑十法”埋下伏笔。接着出示了小朋友喜爱的动物图片,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故事情境的导入,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立自主地借助学具探索多种算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细节处理的还不够好。比如:出示动物图片时,语言不够生动,没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教具的利用不够到位,如情境中的牛奶瓶等;同时课堂的组织能力还有待加强。

有几瓶牛奶教学课件

数学教案-有几瓶牛奶

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

《有几瓶牛奶》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牛奶的变化》教学反思

有几瓶牛奶-北师大版(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反思

小学数学租船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集

教学反思小学数学

《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
《《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共15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范文2022-09-25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022-09-28

一年级《祖国到处有欢乐》教学设计2023-10-05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优秀合集2022-05-30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2024-04-26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2023-05-3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2022-08-19

《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减法》反思2022-08-30

数学加法教案2022-09-08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2023-11-2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