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园田居》教学反思(共18篇)由网友“秋枫”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陶渊明《归园田居》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篇1:陶渊明《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陶渊明《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 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把“解读陶渊明的思想和感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之美”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和美的意境,教学思路较清晰,重点比较突出,流程也很顺畅。但这节公开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处理引发了我的一些反思,归纳如下:
这节课的预设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解读陶渊明的思想;二是感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之美。陶渊明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饮酒》、《归园田居》其三等篇目,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思想还未深入理解。《归园田居》是一首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的诗歌,对于高一学生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但对诗人形象还未能全方位认识,所以高一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样规范系统,必须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基于这些考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解读陶渊明的思想”,就系统了解陶渊明其人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立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为了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本节课设置了讨论环节,让他们就“陶渊明的思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笔者归纳总结,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
《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鉴赏诗句和描绘整体画面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如学生描绘画面可能顺序不当、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译诗句,不一定能鉴赏出田园风光的美,学生也很难把握诗人思想和诗歌意镜美,这些都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的。
教学方式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是单一的。不管在教学中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训练, 并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久而久之, 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归园田居》其一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2. 通过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
3. 把握抓住景物特征理解作者感情的读诗方法。
4. 评价作者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四、课时分配: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A、做大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第二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 ,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 、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三)朗读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教师范读(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学生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四)合作探究
1.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2.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五)分析鉴赏
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为何而归?
明确: 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要求学生背诵“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两句诗。
2.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要求学生背诵“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四句诗。
3. 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要求学生背诵“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两句诗。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趣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并背诵“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篇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诵读
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羁鸟jī 荫后檐yìn 暧暧ài 墟xū 吠fèi 桑颠diān 樊笼fán
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听名家范读。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3、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四、探究、合作
以“归” 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屈原:“固时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而他选择的是“回朕车以复路兮„„之未远„„制芰荷以为衣兮„„长余偑之陆离”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他沉痛悲吟,幡然醒悟到“既自心为形役”“何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词语含义、特点、情感)
明确:(1)“羁鸟”是关在笼中的鸟; “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
(2)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3)运用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灵栖息之所。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恬然自足、怡然自乐的愉悦心情。这正如他自己所歌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又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由近到远,声色相调,淡浓相宜,描摹了诗人心中的桃园——朴拙自然、宁静中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宁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
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因为厌恶官场所以更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俯仰之间处处春了,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之情的外露。
五、总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正直真实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慕浮华利禄,而是快意吾心、怡然自乐,恣意游弋,纵情挥洒。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六:拓展:
1、陶渊明思想的溯源: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 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2、赏析山水田园诗
《山居秋瞑》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夜归鹿门山歌》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夜来去。
七、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
2.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欣赏音乐:听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
这首歌曲正是田园乡谣风格,它仿佛是一泓清泉静静流淌在我们心头,正契合了我们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想法。
附:
1、“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史书上记载,为了生计,陶渊明“投耒去学仕”。从29岁到41岁,的时间里,他曾四次奔走“学仕”。请一位同学依据老师下发的学习资料介绍一下这四次学仕的经历。
第一次:393年(29岁),任江州祭酒。“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去”。 (不久解归)
第二次:400年(35-36岁),在桓玄手下当幕僚。做官一年多,母亲去世,归家居丧。 (三年后归隐)
第三次:4(40岁),居丧结束,六月做官,次年三月辞职。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三年后归隐)
第四次:405年(41岁), 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因“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再次做官,80多天后就不辞而别。(很快辞职)任彭泽县令。 (81天后辞归)
2、“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
出身: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 陶茂,官至武昌太守。
父亲: 陶逸?曾官至太守。(早死)
本性:受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加上对《老子》《庄子》和儒家经书的研读,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3、小结:这十三年,是陶渊明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是理想如镜中花、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的十三年,他的一腔热情化为一片冰水。但也正是这样的经历造就了一个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名字,因为真正纯净的灵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地滤出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澈的。
所以,我们要感谢东晋社会,它没有让陶渊明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却造就了一块人格的丰碑!
篇4: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三十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翻译
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错误地陷落在官场的罗网中,一去三十个年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固守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注释
1少:指少年时代
1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3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
4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5南野:一本作南亩。际:间。
6守拙:守正不阿。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
7方:读作“旁”。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8荫:荫蔽。
9罗:罗列。
10暧暧:暗淡的样子。
11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
12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13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14虚室:闲静的屋子。余闲:闲暇。
15樊:栅栏。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返自然:指归耕园田。这两句是说自己像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鉴赏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这是第一首。
陶诗通常呈现素淡平易的面貌,不见组织雕镂之工。然而苏东坡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冷斋诗话》引)东坡偏爱陶公之为人,尤推崇其诗,以为自古无人能及,反复吟咏,烂熟在胸,并一一唱和,著有《和陶集》,体验实较常人为深。这一首主要体现其质朴中的深味,散缓中的精巧。
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下面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再从这里转接下文:“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就显得自然妥贴,丝毫不着痕迹了。“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从冲突中摆脱出来,心中欢喜,情绪开张,以下八句,便以欣欣之笔,咏唱居所一带的风光。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其实,幻想的桃源也好,现实的乡村也好,都是表现着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合理的社会,应当是没有竞争、没有虚伪、没有外加的礼仪束缚,人人自耕自食的社会。这种社会当然不可能实现;陶渊明笔下的乡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艰难和残酷的一面。但作为诗的构造,却给人以美的安慰。——文学常常起着这样的作用。
这一段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同“旁”)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前四句构成一个近景。但陶渊明要描写出和平安宁的意境,单这近景还不足显示。所以接着把笔移向远处的景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四句近景转到两句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读到这里,人们或许会觉得还缺少点什么。是的,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并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就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从写景转下来,是这样两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全诗便以这样两句收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自来评陶诗者,多强调其自然简淡的风格,至有“陶渊明直是倾倒所有,借书于手,初不自知为语言文字”,“渊明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之类的说法。其实,诗总是诗,“自然”的艺术仍然是艺术,甚至是一种不易求得的艺术。真正随意倾吐、毫不修磨,也许称得上“自然”,但绝非“自然”的艺术。从这诗来看,在谋篇布局、逐层推进,乃至每个细节的刻画方面,都非草率从事,实是精心构思、斟字酌句、反覆锤炼的结晶。只是有一种真实的情感始终贯穿在诗歌中,并呈现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篇5: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原作】
篇6:陶渊明《归园田居》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篇7: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1、做大官,有名有利。2、做农民,平平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篇8:归园田居 陶渊明其一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赏析
第一首诗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心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这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拓展阅读: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在诗意的想象中诗意的朗读诗歌。
2、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3、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教师导入:“假如同学们高中苦读三年,大学苦读四年,毕业后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做官,有名有利;一是去当农民,平平淡淡,你会怎么选择?(几乎所有学生都会选择做官)是啊,做官的话,且不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单是物质生活水平、地位和身份都比农民要高出很多。我们上学不就是不想再当农民,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吗?古代贫寒人家的学子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条路,就是考取功名然后做官。但是做官有很多种,有为报效祖国而为官,有为满足私利争做官,前者官难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骂。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实际十三年)的仕途以后归隐了,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寻找答案。
自由回答 适当引导 检查预习
二、鉴赏步骤
(一)知人论世(3分钟)
活动一:造句:陶渊明是 人?(从思想、性格、朝代、爱好等方面来介绍)并检查预习情况。
教师适当补充:
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新居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士余天,辞官归田,时年41岁。直至他63岁时去世,再没有出任。据此可发现,是出任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多次反复。他之所以三出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二是从小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但他天性热爱田园生活,喜欢读书,不喜欢在俗世杂务上费心思,加上当时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们一心争权夺利,铲除异已,无心致力于清明政治。作者在奔波劳累的官场生活中倍感不适与厌倦,强烈渴望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从彭泽县令任上的辞官,是他与仕途彻底决裂的开始。辞赋《归去来兮》和诗歌《归园田居》正是创作于转折时期。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风格平淡自然,语言质朴清新。(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公布答案)适当补充
(二)诵读感知(5分钟)
活动二:
1、指名学生朗读、点评(以肯定为主)
(指导:字准句清,音正腔圆,把握节奏,语调得体。)
2、听录音,感受名家配乐诵读
3、齐读诗歌
(三)眉目传情(3分钟)
活动三: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好似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能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归园田居”的意思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归”,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情境复原(25分钟)
活动四: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从诗中分别找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
1、从何而归?(2分钟)
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 尘网、樊笼:喻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悔恨。
篇9:《归园田居》陶渊明
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①南山:指庐山。
②稀: 稀少。
③兴: 起床。
④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⑤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⑥狭: 狭窄。
⑦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⑧夕露:傍晚的露水。
⑨沾:(露水)打湿。
⑩足: 值得。
⑪但使愿无违: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愿: 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违: 违背。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上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鉴赏】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此二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牢骚满腹。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4]
在本诗中陶渊明却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官场,辞去了彭泽县令,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仿。
【写作背景】
公元4(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篇10:陶渊明《归园田居》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墟曲中 一作:墟曲人)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译文
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注释
①野外:郊野。罕:少。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这句是说住在田野很少和世俗交往。
②穷巷:偏僻的里巷。鞅(yīng央):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轮鞅:指车马。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
③白日:白天。荆扉:柴门。尘想:世俗的观念。这两句是说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
④时复:有时又。曲:隐僻的地方。墟曲:乡野。披:拨开。这两句是说有时拨开草莱去和村里人来往。
⑤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但道:只说。这句和下句是说和村里人见面时不谈官场的事,只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
⑥这两句是说桑麻一天天在生长,我开垦的土地一天天广大。
⑦霰(xiàn现):小雪粒。莽:草。这两句是说经常担心霜雪来临,使桑麻如同草莽一样凋零。其中也应该含有在屡经战乱的柴桑农村还可能有风险。
篇11:陶渊明《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落 一作:误入)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颠 通 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
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注释
1.少:指少年时代。适俗:适应世俗。韵:本性、气质。一作“愿”。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3.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4.羁(ji)鸟:笼中之鸟。恋:一作“眷”。
5.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6.野:一作“亩”。际:间。
7守拙(zhuō):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8.方宅:宅地方圆。一说,“方”通“旁”。
9.荫(yìn):荫蔽。
10.罗:罗列。
11.暧暧(ài):昏暗,模糊。
12.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墟里:村落。
13.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14.虚室:空室。余闲:闲暇。
15.樊(fán)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樊,藩篱,栅栏。
16.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篇12:陶渊明《归园田居》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译文
独自怅然拄杖还家,道路不平荆榛遍地。
山涧流水清澈见底,途中歇息把足来洗。
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鸡一只款待邻里。
太阳落山室内昏暗,点燃荆柴把烛代替。
兴致正高怨恨夜短,东方渐白又露晨曦。
注释
①怅恨:失意的样子。策:指策杖、扶杖。还:指耕作完毕回家。曲:隐僻的道路。这两句是说怀着失意的心情独自扶杖经过草木丛生的崎岖隐僻的山路回家了。
②濯:洗。濯足:指去尘世的污垢。
③漉:滤、渗。新熟酒:新酿的酒。近局:近邻、邻居。这两句是说漉酒杀鸡,招呼近邻同饮。
④暗:昏暗。这句和下句是说日落屋里即昏暗,点一把荆柴代替蜡烛。
⑤天旭:天明。这句和上句是说欢娱之间天又亮了,深感夜晚时间之短促。
篇13:陶渊明《归园田居》
陶渊明
原文: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译文
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
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
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居民迁往何处?”
砍柴之人对我言道:“皆已故去并无存余。”
“二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泯灭空无。
注释
①去:离开。游:游宦。这句是说离开山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
②浪莽:放荡、放旷。这句是说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③试:姑且。榛:丛生的草木。荒墟:废墟。这两句是说姑且携带子侄,拨开丛生的草木,漫步于废墟之中。
④丘垄:坟墓。依依:思念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在坟墓间徘徊,思念着从前人们的居处。
⑤杇(wū ):涂抹。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
⑥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焉如:何处去。
⑦没(mò):死。一作“殁”。
⑧一世:二十年为一世。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这种地方为众人所注视,现在却改变了,所以说“异朝市”。这是当时的一句成语。这句和下句是说“一世异朝市”这句话真不假。
⑨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这句和下句是说人生好像是变化的梦幻一样,最终当归于虚无。
篇14:陶渊明《归园田居》
陶渊明
原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上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注释
①南山:指庐山。
②稀: 稀少。
③兴: 起床。
④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⑤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⑥狭: 狭窄。
⑦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⑧夕露:傍晚的露水。
⑨沾:(露水)打湿。
⑩足: 值得。
但使愿无违: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愿: 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违: 违背。
篇15:归园田居 陶渊明
陶渊明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写作背景】
晋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篇16:归园田居 陶渊明
归园田居五首 陶渊明
1.《归园田居 其一》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归园田居 其二》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3.《归园田居 其三》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归园田居 其四》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5.《归园田居 其五》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篇17:陶渊明《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五首(陶渊明)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四赏析
篇18:归园田居陶渊明
这首诗写了田园艰辛的劳作,从中反映了诗人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种豆希望得豆,无奈草盛豆苗稀少。人生在世总有不如意的事情,但诗人有一颗淡泊的心。即使豆苗稀少也无所谓,多付出一些辛苦罢了。一大早就上地除草,直到月亮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往家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平淡的叙事中显现出隐士安贫乐道的守朴境界,在早晨清新的空气中,带露的.青草和豆苗欣欣然一片绿意,弯腰锄草的劳作者,淹没在一片绿海中,多么和谐的意境。夜晚明媚的月亮静悄悄的跟在荷锄者身后,走过弯弯曲曲的小路送劳作者回家,多么的惬意和谐。这是人与自然美妙的情趣交融,是诗人挣脱尘网回归园田的理想境界。“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人走过杂草丛生的乡间小路,晶莹的露水打湿了他的衣服,衣服虽然湿了,但是并不可惜,因为诗人体验到了清静舒心的生活乐趣和自然和谐的人生真谛。“但使愿无违”道出了此诗的主旨,虽然从早到晚辛苦劳作,也难免有“草盛豆苗稀”的不如意,但折腰锄禾的辛苦远比“为五斗米折腰”的官场生涯轻松愉悦的多。同是折腰,意义却大相径庭。一是心甘情愿的生存行为,一是违心的人性扭曲。这里暗合了诗人对田园自由生活的向往,和不愿受世俗污流羁绊的意愿,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憎恶黑暗官场的人生态度,反映了诗人高洁傲岸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本诗语言平淡,诗意醇美。情趣与意趣和谐统一。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四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诗词
陶渊明《归园田居》诗词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赏析
★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陶渊明《归园田居》教学反思(共18篇)】相关文章: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案2022-05-14
高考语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2024-02-05
《归园田居·其三》的教案设计2023-01-07
氓、采薇、离骚、孔雀东南飞、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2023-03-30
陶渊明归园田居前赏析2022-05-06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2022-12-09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2024-04-24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赏析2022-06-08
归园田居陶渊明其二赏析2022-12-04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2023-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