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整理15篇)由网友“nali741”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高考语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高考语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教学设计
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 王艳
教学对象 14化工 教学内容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授课日期 -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 掌握文中字词句的意思。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诗歌内容。
难点: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研讨探究法? 教学资源 文本、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处理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是中职语文新教材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诗对后世影响较大,很多诗人写到田园诗都以陶诗为榜样。教学本诗,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赏读诗歌,理解诗人辞官归隐的原因,感知田园生活的景象,体会诗人恬淡的心境。
二、学情分析
中专的学生语文基本功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在学习本诗时可以注重诵读训练,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表二 教学实践
教学环节与主要内容
具体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听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归园田居》这首歌曲是那种田园乡谣风格的,听起来也许不像是流行歌曲,可是会静静地流淌在听者的心中,正是契合了我们所要追求的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一种心境。我们知道,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做官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又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通过听歌、看图片,引起学生对田园生活的一种向往。
由美好的田园风光联想到陶渊明的经历。
学生看课件后谈感受。 二、时代背景及作者。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私谥)。又自称作“五柳先生”。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公元4,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作者生活的时代和生平经历对学生体会诗作的意境有一定的帮助,教师可以把这部分作为补充知识介绍给学生。
投影显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学生适当做笔记。 三、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 掌握文中字词句的意思。。
3.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4.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5.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掌握本诗大意,并体会作者写作的心境。
教师告知。 四、初步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欣赏诗歌朗读录音。
2、解决难读的字词。
3、诵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4、学生翻译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诵读,教师作指导。 师生共同解决生字、词的问题。 五、再读课文,合作探究,领悟文章思想内容。
以“归” 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篇2:高考语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一、教学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诵读
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羁鸟jī 荫后檐yìn 暧暧ài 墟xū 吠fèi 桑颠diān 樊笼fán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听名家范读。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四、探究、品悟(熟悉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感情)
(一)、解题,把握思路。
师: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我们就先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并讨论作者围绕“归”字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从何而归?为何而归?(重点)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师: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回答以上问题。
⑴从何而归?(哪些诗句中的哪些字眼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明确:官场。作者用“尘网”、“樊笼”比喻官场。
⑵为何而归?
明确: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追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明确:热爱田园生活,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适应。
追问:我们还可以从哪句诗句里读到作者对官场的厌倦?
明确:“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追问:这句用到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特别是“恋和思,旧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追问:既然厌恶官场,热爱田园,为何要出仕?作者用了哪个字替自己辩解?
(注意炼字)
明确:“误落尘网中”中的“误”。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这个“误”字包含着作者的懊悔及对官场的厌恶。(朗读时要读出这种感情)
追问:据我们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又做官,难道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为了大济苍生,或者为了养家糊口,或者只是个托词。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他最终彻底醒悟,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继续留在官场的代价就是同流合污,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所以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可见“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不是最关键的原因。
追问:归园田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
明确:
B、守拙归园田。
(注意炼字)
篇3:《归园田居》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充分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重点: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
1、熟读诗歌,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
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及学生活动要求
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储备:小组交流: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个人展示或小组交流解决,4分钟)
活动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朗读两首诗歌,小组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展示朗读-----其他同学纠正读音-------全班齐读课文(5分钟)
2、初步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小组内交流)(8分钟)
活动二:赏析诗句
1、赏析诗歌《归园田居》: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内交流----学生个人展示----其他小组补充点评)(15分钟)
)
补充:《归园田居》:全诗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的流露了出来。
活动三:拓展:
同学们,你是怎样看待陶渊明“归隐”的呢?如果他生活在现代社会还会归隐吗
(小组内交流----学生个人展示)(8分钟)
作业:背诵两首诗歌
篇4:《归园田居》语文教案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积累诗中重要的词语、典故等基础知识。
审美鉴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把握形象。
思维发展:明确层次思路,把握诗歌结构美。
文化传承:背诵全诗;理解并学习作者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知识储备】
一、题目注解
《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
二、作者名片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严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他的诗歌对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和唐代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背景视窗
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诗文呈现】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句注释:
1.少:指少年时代。适俗:适应世俗。韵:本性、气质。一作“愿”。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3.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4.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5.羁(ji)鸟:笼中之鸟。恋:一作“眷”。
6.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7.野:一作“亩”。际:间。
8.守拙(zhuō):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9方宅:宅地方圆。一说,“方”通“旁”。
10.荫(yìn):荫蔽。
11.罗:罗列。
12.暧暧(ài):昏暗,模糊。
13.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墟里:村落。
【整体感知】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中,题眼是哪个字?围绕这个字写了哪些内容?请分条概括。
【咬文嚼字】
勾画并抄写文中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品味赏析。
诗句:
赏析:
【个性体验】
1.展开联想和想像,说说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归去后”是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从那些诗句中可以看出?这些诗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写下你的感受与同学分享。
2.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限时检测】
(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中表现作者早出晚归,不辞劳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中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4.《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去掉)返归自然(无对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8.《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为了供养家小,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9.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归园田居》中,与这画面相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归园田居(其一)》,然后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从自己的住宅写起,写的是近景;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自由自在的小天地,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B.“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抓住农村的典型景物,写远处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手法上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与和平。
C.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生活。这两句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巧妙地揭示出本诗的主旨。(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人摆脱了仕宦生活之后,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官场中人造访,他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所以诗的开头轻松地说:“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B.“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是说那间幽静的居室和关闭的柴门把尘世的喧嚣都远远地摒弃了,“荆扉”“虚室”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C.“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这四句写作者时常沿着杂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孤独地走在田野里,盼望自己的庄稼有个好收成。
D.“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两句重在表明作者的乡村生活并不完全是轻松自在,而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反映出乡居生活的不易和诗人生活的沉重负担。
E.这首诗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让读者在其中领略乡村的幽静及自己心境的恬静,有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2、陶渊明的乡居生活总体说是平静安宁的,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拓展阅读】
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①。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②。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③;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④。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⑤。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⑥。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⑦。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⑧。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⑨。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⑩。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⑾。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⑿。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⒀。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⒁。
【注释】①燕丹:燕太子名丹。士:指春秋战国那些诸侯的门客。赢:秦王姓嬴氏。强赢:指秦国。②百夫良:能抵抗百人的良士,另一种说法认为是百人之中最雄俊者。岁暮:晚年,或年深日久。荆卿:即荆轲,卿是尊称。③君子:指荆轲。死知己:为知己者而死。燕京:燕国的都城。④素骥:白马。广陌:大道。我:荆轲自称。⑤危冠:高冠。长缨:系冠的丝带。⑥饮饯:饮酒送别。易水:源出河北易县西,东流至定兴县西南入拒马河。四座:周围座位。⑦渐离:高渐离。筑:古乐器名,十三弦,颈细而曲,用竹敲打。宋意:燕国勇士。⑧萧萧:风声。淡淡:同澹澹,水动摇的样子。荆轲出发时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⑨商、羽:都是音调名。古代乐调分宫、商、角、征、羽五音,商音凄凉,羽音慷慨。⑩盖:车盖。飞盖:车奔驰如飞。秦庭:秦的朝廷。⑾凌厉:奋勇直前的样子。逶迤:迂曲长远的样子。⑿图:指荆轲所献燕国督亢地图。穷:尽。事:指行刺之事。豪主:指秦始皇。怔营:惶惧。⒀剑术疏:剑术不精。奇功:指刺杀秦始皇的事。⒁其人:指荆轲。
归园田居答案:
整体感知:
题眼是“归”字,围绕“归”字全诗写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①从何而归;②为何而归;③归向何处;④归去如何。
咬文嚼字: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赏析:“暧暧”,远景模糊;“依依”,轻烟袅袅。前两句勾勒出一幅典型的田园图景,点染出乡居生活的宁静悠闲、冲淡静谧。后两句抓住农村的典型景物,以最寻常的场景写出生活的安逸与平静,因为,离乱之时不可能有心思去关注狗和鸡,手法上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与和平,衬托出作者的心满意足。
示例: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赏析:“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的生活环境,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只会觉得痛苦。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个性体验:
1.清新自然、祥和安谧、闲适恬淡、宁静幽美的田园风光。诗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从写景的角度看,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即白描,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写出田园生活的纯朴。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也写出了景色的幽美。
后四句是远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动静结合,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和平。
这八句话,诗人用白描、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2.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1.《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2.《归园田居》中表现作者早出晚归,不辞劳苦的句子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归园田居》中透过“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4.《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5.《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去掉)返归自然(无对偶)的诗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6.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7.《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8.《归园田居》中“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两句,写诗人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为了供养家小,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9.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归园田居》中,与这画面相应的诗句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1.C(以动写静、以有声称无声手法不当)
(二)
1、CD(C.这四句写的是诗人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共话桑麻,并不孤独。D.这两句是说庄稼一天天生长,开辟的荒土越来越多,而不是劳作的艰辛)
2、“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与乡邻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而没有他所厌恶的官场“杂言”,与充满了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澄澈明净的,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诗人生怕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因而又时常心怀忧虑。(分析其他诗句,言之成理亦可)
篇5:《归园田居》语文教案
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能力,以及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身和投身实践的能力。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
所以,语文多媒体制作中实施美育,既具有必然性,又具有可行性。具体实现机制如下。
精心制作声像,让学生感知美。
多媒体的一个优势,就是能把课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是增强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
首先是精选或制作美的画面。视觉是人感知美的最大途径,美感强烈的图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传入大脑,从而达到审美愉悦。所以在制作课件时,我们要注意图片色彩的配置,图文的和谐,用笔的精细;按钮的色调、大小、字体也要与图片风格相吻合,以保证画面的整体美。如《景泰蓝的制作》课件中,制作者在开始阶段展示了几幅景泰蓝的成品图:在黑色的背景上,景泰蓝制品闪着柔和华贵的光泽,缓缓隐现。这让学生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精髓,受到美的强烈震撼。
文字图片的制作也要讲究。文字图片要能体现出“建筑的美”:注重文字的对称、整齐或错落有致。同时应注意文字色彩、字体、大小的变化,避免单调呆板。
其次,应有良好的配音。好的配音能适当处理轻重、缓急、停顿、语气、韵律等技巧,具有音韵美和艺术穿透力,使具有视觉特征的文学作品立体化,变得鲜活起来。我们在《归园田居》课件中,用平静缓慢的语调、恬淡悠然的基调、沉稳清晰的节奏朗读全诗,引导学生感受陶渊明重返田园的愉悦心情,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了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第三、努力创设情境。“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许多作品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读者的学习是“在他所创设的世界中直观自己”。那么怎样在语文课件中架起一道桥梁,沟通作者的创作情感与学生的学习情感,使他们碰撞、交触,从而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深蕴呢?创设情境。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林黛玉“时时在意,处处小心,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黛玉的这种微妙心理,学生就很难理解,毕竟生活经历相距太远。那么制作该课课件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我们的做法是在课件中载入一段录像:越剧《红楼梦》。戏剧中那富有表现力的唱词,很快诱导学生进入角色,真正理解人物的处境,进而理解人物的心境,与人物同命运、共呼吸,从而感悟人物的性格美。
因此,课件制作中,要精心安排图象、声音、情境等,促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得到积极的刺激,从而提高诸如旋律感、节奏感,观察事物的敏锐性、理解力和选择性等整体感知能力。
运用比较手法,让学生鉴赏美。
生活中的矛盾对立是一种普遍存在。比较,是人们在认识、鉴别事物中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人们对事物的感知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不仅可以看到事物自身的本质属性,而且能够揭示事物间的关系和异同。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运用比较映衬,最能显示事物的形象意境美。在制作课件时,若能把握并突出这一点,就能使学生更好地发现美并受到陶冶。
比较的内容非常广泛,文章的立意、标题、结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到记叙的线索、说明的顺序、抒情的色彩、议论的作用乃至文章风格、词语运用、修辞手法等都在可比之列。
可以纵比。如鲁迅的《祝福》,文中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主要有三次,课件中以图片展示出来,通过比较,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这些变化,体会人物在人生路上遭受的惨重打击,进而理解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人的迫害,鉴赏人物形象体现出的悲剧美。
也可以横比。如《群英会蒋干中计》课件中,可以设计一个表格,将周瑜与蒋干在群英会上的语言、动作、神情加以比较,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周瑜多谋善断,豪迈自信;蒋干少勇寡谋、自大愚蠢。在美与丑、智与愚的对照中品鉴人物的形象美。
留下想象余地,让学生创造美。
叶圣陶先生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爱因斯坦也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审美教育中,我们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课件制作中,要留下足够的余地,让学生根据已提供的有关信息,唤起和调动自己记忆中的有关表象,归纳、组合,在大脑中形成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才能领会其中蕴涵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方法上,我们主要采用如下几种形式。
其一,利用优美的音乐,引发学生的想象。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想象的一门艺术。在课件制作中能恰到好处的利用优美的音乐,往往能找到开启学生想象之门的触发点,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例如,在制作《孔雀东南飞》课件时,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仔细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发挥充分的想象,通过音乐,在梁祝和焦刘之间构建起了对封建礼教进行斗争的联盟。
其二,借助图文互换,激发美的创造。
教材中的许多文章,描写形象生动,美感强烈。在制作这类课件时,在显示画面与显示文字之间,要适当留有间隙,让学生根据文字描述画面或根据画面进行文字表述。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反复思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中构筑或抓取美感较强、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然后权衡比较,得出最佳答案。这个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风景谈》、《雨中登泰山》类散文和《雨霖霖》类诗词课件,采用这种方法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总之,在语文课件制作中实施美育,有利于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培养他们高尚的精神,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篇6:《归园田居其一》语文教案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积累诗中重要的词语、典故等基础知识。
审美鉴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把握形象。
思维发展:明确层次思路,把握诗歌结构美。
文化传承:背诵全诗;理解并学习作者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知识储备】
一、题目注解
《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
二、作者名片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严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他的诗歌对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和唐代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背景视窗
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诗文呈现】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句注释:
1。少:指少年时代。适俗:适应世俗。韵:本性、气质。一作“愿”。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3。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4。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5。羁(ji)鸟:笼中之鸟。恋:一作“眷”。
6。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7。野:一作“亩”。际:间。
8。守拙(zhuō):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9方宅:宅地方圆。一说,“方”通“旁”。
10。荫(yìn):荫蔽。
11。罗:罗列。
12。暧暧(ài):昏暗,模糊。
13。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墟里:村落。
【整体感知】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中,题眼是哪个字?围绕这个字写了哪些内容?请分条概括。
【咬文嚼字】
勾画并抄写文中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品味赏析。
诗句:
赏析:
【个性体验】
1。展开联想和想像,说说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归去后”是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从那些诗句中可以看出?这些诗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写下你的感受与同学分享。
2。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限时检测】
(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中表现作者早出晚归,不辞劳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中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4。《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去掉)返归自然(无对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8。《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为了供养家小,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9。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归园田居》中,与这画面相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归园田居(其一)》,然后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从自己的住宅写起,写的是近景;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自由自在的小天地,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B.“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抓住农村的典型景物,写远处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手法上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与和平。
C.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生活。这两句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巧妙地揭示出本诗的主旨。(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篇7:《归园田居其一》语文教案
整体感知:
题眼是“归”字,围绕“归”字全诗写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①从何而归;②为何而归;③归向何处;④归去如何。
咬文嚼字: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赏析:“暧暧”,远景模糊;“依依”,轻烟袅袅。前两句勾勒出一幅典型的田园图景,点染出乡居生活的宁静悠闲、冲淡静谧。后两句抓住农村的典型景物,以最寻常的场景写出生活的安逸与平静,因为,离乱之时不可能有心思去关注狗和鸡,手法上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与和平,衬托出作者的心满意足。
示例: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赏析:“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的生活环境,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只会觉得痛苦。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个性体验:
1。清新自然、祥和安谧、闲适恬淡、宁静幽美的田园风光。诗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从写景的.角度看,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即白描,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写出田园生活的纯朴。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也写出了景色的幽美。
后四句是远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动静结合,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和平。
这八句话,诗人用白描、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2。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1。《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2。《归园田居》中表现作者早出晚归,不辞劳苦的句子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归园田居》中透过“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4。《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5。《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去掉)返归自然(无对偶)的诗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6。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7。《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8。《归园田居》中“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两句,写诗人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为了供养家小,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9。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归园田居》中,与这画面相应的诗句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1。C(以动写静、以有声称无声手法不当)
(二)
1、CD(C.这四句写的是诗人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共话桑麻,并不孤独。D.这两句是说庄稼一天天生长,开辟的荒土越来越多,而不是劳作的艰辛)
2、“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与乡邻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而没有他所厌恶的官场“杂言”,与充满了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澄澈明净的,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诗人生怕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因而又时常心怀忧虑。(分析其他诗句,言之成理亦可)
篇8:《归园田居其一》语文教案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人摆脱了仕宦生活之后,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官场中人造访,他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所以诗的开头轻松地说:“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B。“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是说那间幽静的居室和关闭的柴门把尘世的喧嚣都远远地摒弃了,“荆扉”“虚室”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C。“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这四句写作者时常沿着杂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孤独地走在田野里,盼望自己的庄稼有个好收成。
D。“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两句重在表明作者的乡村生活并不完全是轻松自在,而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反映出乡居生活的不易和诗人生活的沉重负担。
E。这首诗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让读者在其中领略乡村的幽静及自己心境的恬静,有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2、陶渊明的乡居生活总体说是平静安宁的,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拓展阅读】
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①。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②。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③;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④。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⑤。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⑥。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⑦。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⑧。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⑨。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⑩。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⑾。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⑿。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⒀。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⒁。
【注释】①燕丹:燕太子名丹。士:指春秋战国那些诸侯的门客。赢:秦王姓嬴氏。强赢:指秦国。②百夫良:能抵抗百人的良士,另一种说法认为是百人之中最雄俊者。岁暮:晚年,或年深日久。荆卿:即荆轲,卿是尊称。③君子:指荆轲。死知己:为知己者而死。燕京:燕国的都城。④素骥:白马。广陌:大道。我:荆轲自称。⑤危冠:高冠。长缨:系冠的丝带。⑥饮饯:饮酒送别。易水:源出河北易县西,东流至定兴县西南入拒马河。四座:周围座位。⑦渐离:高渐离。筑:古乐器名,十三弦,颈细而曲,用竹敲打。宋意:燕国勇士。⑧萧萧:风声。淡淡:同澹澹,水动摇的样子。荆轲出发时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⑨商、羽:都是音调名。古代乐调分宫、商、角、征、羽五音,商音凄凉,羽音慷慨。⑩盖:车盖。飞盖:车奔驰如飞。秦庭:秦的朝廷。⑾凌厉:奋勇直前的样子。逶迤:迂曲长远的样子。⑿图:指荆轲所献燕国督亢地图。穷:尽。事:指行刺之事。豪主:指秦始皇。怔营:惶惧。⒀剑术疏:剑术不精。奇功:指刺杀秦始皇的事。⒁其人:指荆轲。
篇9:语文《归园田居》教案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1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诵读
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羁鸟jī 荫后檐yìn 暧暧ài 墟xū 吠fèi 桑颠diān 樊笼fán
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听名家范读。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3、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四、探究、合作
以“归” 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__,门阀(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2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屈原:“固时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而他选择的是“回朕车以复路兮„„之未远„„制芰荷以为衣兮„„长余偑之陆离”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他沉痛悲吟,幡然醒悟到“既自心为形役”“何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词语含义、特点、情感)
明确:(1)“羁鸟”是关在笼中的鸟; “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
(2)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3)运用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____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____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灵栖息之所。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恬然自足、怡然自乐的愉悦心情。这正如他自己所歌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又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3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由近到远,声色相调,淡浓相宜,描摹了诗人心中的桃园——朴拙自然、宁静中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宁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
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这一层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比喻的修辞,以“樊笼”比喻官场生活,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因为厌恶官场所以更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追问: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俯仰之间处处春了,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之情的外露。
五、总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正直真实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慕浮华利禄,而是快意吾心、怡然自乐,恣意游弋,纵情挥洒。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六:拓展:
1、陶渊明思想的溯源: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
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2、赏析山水田园诗
《山居秋瞑》王维
4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夜归鹿门山歌》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夜来去。
七、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
2.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欣赏音乐:听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
这首歌曲正是田园乡谣风格,它仿佛是一泓清泉静静流淌在我们心头,正契合了我们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想法。
板书设计:归园田居
陶渊明
为何而归 厌恶 官场(尘网、樊笼)——比喻 从何而归
归向何处 喜爱 田园(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归去如何 (村庄、炊烟) 白描手法
(狗吠、鸡鸣、桑树颠)
自己(羁鸟、池鱼)——比喻
篇10:高二语文《归园田居》教案
学习目标:
了解陶渊明及其诗文并学习诗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品格
品味这首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1、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字音
羁(jī) 暧(ài)
2、对照注释,疏通词句
解释下列加点词。
少无适俗韵 本性、气质 性本爱丘山 天性、本性
池鱼思故渊 深潭 方宅十余亩 四周
榆柳荫后檐 遮蔽 桃李罗堂前 排列
依依墟里烟 村落 久在樊笼里 喻官场
3、理清思路
全词共20句,可分为哪三个部分?
明确:回忆弃官前(前六句) 描写归田园(中十句)再回到眼前(后四句)
4、内容分析
开篇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爱憎感情?它对全篇有怎样的作用?
写了诗人爱丘山,憎尘俗的感情起着总领全篇的作用。“适俗韵”指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本能,“丘山‘则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作者曾“不为五斗米折腰向锈里小儿”,所以世俗的阿谀奉承,他一样也也没学到,反而喜欢宁静、淳朴田园生活,因为他觉得他的本性与大自然是相通的。这两句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
少无世俗韵
性本爱丘山
对“误”字的分析:无限的'感慨与辛酸,悔恨之情溢于言表
对“尘网”的分析:对仕途的厌恶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农村田园风光图?结合内容,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摘述。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展现田园风光?
白描手法:
这首诗采用我国古代民歌的白描手法,用清新浅近的语言,勾画了一幅颇富情趣的农村图景。
点睛之笔:
久在樊龙里
复得返自然
篇11:归园田居的语文教案
归园田居的语文教案
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能力,以及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身和投身实践的能力。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
所以,语文多媒体制作中实施美育,既具有必然性,又具有可行性。具体实现机制如下。
精心制作声像,让学生感知美。
多媒体的一个优势,就是能把课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是增强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
首先是精选或制作美的画面。视觉是人感知美的最大途径,美感强烈的图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传入大脑,从而达到审美愉悦。所以在制作课件时,我们要注意图片色彩的配置,图文的和谐,用笔的精细;按钮的色调、大小、字体也要与图片风格相吻合,以保证画面的整体美。如《景泰蓝的制作》课件中,制作者在开始阶段展示了几幅景泰蓝的成品图:在黑色的背景上,景泰蓝制品闪着柔和华贵的光泽,缓缓隐现。这让学生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精髓,受到美的强烈震撼。
文字图片的制作也要讲究。文字图片要能体现出“建筑的美”:注重文字的对称、整齐或错落有致。同时应注意文字色彩、字体、大小的变化,避免单调呆板。
其次,应有良好的配音。好的配音能适当处理轻重、缓急、停顿、语气、韵律等技巧,具有音韵美和艺术穿透力,使具有视觉特征的文学作品立体化,变得鲜活起来。我们在《归园田居》课件中,用平静缓慢的语调、恬淡悠然的基调、沉稳清晰的'节奏朗读全诗,引导学生感受陶渊明重返田园的愉悦心情,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了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第三、努力创设情境。“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许多作品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读者的学习是“在他所创设的世界中直观自己”。那么怎样在语文课件中架起一道桥梁,沟通作者的创作情感与学生的学习情感,使他们碰撞、交触,从而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深蕴呢?创设情境。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林黛玉“时时在意,处处小心,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黛玉的这种微妙心理,学生就很难理解,毕竟生活经历相距太远。那么制作该课课件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我们的做法是在课件中载入一段录像:越剧《红楼梦》。戏剧中那富有表现力的唱词,很快诱导学生进入角色,真正理解人物的处境,进而理解人物的心境,与人物同命运、共呼吸,从而感悟人物的性格美。
因此,课件制作中,要精心安排图象、声音、情境等,促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得到积极的刺激,从而提高诸如旋律感、节奏感,观察事物的敏锐性、理解力和选择性等整体感知能力。
运用比较手法,让学生鉴赏美。
生活中的矛盾对立是一种普遍存在。比较,是人们在认识、鉴别事物中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人们对事物的感知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不仅可以看到事物自身的本质属性,而且能够揭示事物间的关系和异同。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运用比较映衬,最能显示事物的形象意境美。在制作课件时,若能把握并突出这一点,就能使学生更好地发现美并受到陶冶。
比较的内容非常广泛,文章的立意、标题、结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到记叙的线索、说明的顺序、抒情的色彩、议论的作用乃至文章风格、词语运用、修辞手法等都在可比之列。
可以纵比。如鲁迅的《祝福》,文中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主要有三次,课件中以图片展示出来,通过比较,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这些变化,体会人物在人生路上遭受的惨重打击,进而理解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人的迫害,鉴赏人物形象体现出的悲剧美。
也可以横比。如《群英会蒋干中计》课件中,可以设计一个表格,将周瑜与蒋干在群英会上的语言、动作、神情加以比较,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周瑜多谋善断,豪迈自信;蒋干少勇寡谋、自大愚蠢。在美与丑、智与愚的对照中品鉴人物的形象美。
留下想象余地,让学生创造美。
叶圣陶先生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爱因斯坦也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审美教育中,我们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课件制作中,要留下足够的余地,让学生根据已提供的有关信息,唤起和调动自己记忆中的有关表象,归纳、组合,在大脑中形成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才能领会其中蕴涵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方法上,我们主要采用如下几种形式。
其一,利用优美的音乐,引发学生的想象。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想象的一门艺术。在课件制作中能恰到好处的利用优美的音乐,往往能找到开启学生想象之门的触发点,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例如,在制作《孔雀东南飞》课件时,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仔细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发挥充分的想象,通过音乐,在梁祝和焦刘之间构建起了对封建礼教进行斗争的联盟。
其二,借助图文互换,激发美的创造。
教材中的许多文章,描写形象生动,美感强烈。在制作这类课件时,在显示画面与显示文字之间,要适当留有间隙,让学生根据文字描述画面或根据画面进行文字表述。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反复思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中构筑或抓取美感较强、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然后权衡比较,得出最佳答案。这个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风景谈》、《雨中登泰山》类散文和《雨霖霖》类诗词课件,采用这种方法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总之,在语文课件制作中实施美育,有利于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培养他们高尚的精神,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篇12:归园田居初二语文教案
归园田居初二语文教案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背诵默写
2、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三、预习检测:
1.注音或写字:
(1)带月荷( )锄归
(2)晨兴理荒huì( )
(3)道狭草木长( )
(4)属( )国过居延
(5)帘旌( )不动夕阳迟
(6)徙( )倚( )湖山欲暮时
(7)都护在燕( )然
(8)丰年留客足鸡tún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带月荷( )锄归
(2)但( )使愿无违
(3)大漠孤烟( )直
(4)长河( )落日圆
(5)江入大荒( )流
(6)仍怜( )故乡水
(7)徙倚湖山欲暮时( )
(8)三年多难更凭危( )
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
(2)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描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4)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5)《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是。
(6)《使至塞上》中通过写景表达诗人对故乡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四、学习诗词:
1、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4、、研读与赏析:
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着。语言“自然、通俗”。
5、齐背课文
篇13:高一语文教案《归园田居》(其一)
一、作者介绍
生平:陶渊明(352或365~427),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加之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度不满,毅然辞官归隐。长于诗文辞赋,开创了田园诗,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作品:诗歌《归园田居》5首、《饮酒》20首、《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等。辞赋、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评价:东晋文学家,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后世称作“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
二、创作背景
公元4(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才不过八十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陶渊明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乡居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课文选的是第一首。
三、常识
田园诗派是我国古代诗歌流派中重要的一支,陶渊明是其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有的接近于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抒发诗人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缺乏色彩,给人一种清新、静谧、悠闲、纯美的感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并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此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到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名家辈出,王维、孟浩然是其代表人物。此类诗歌总体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四、积累
1.古今异义
(1)依依墟里烟
依依
古义:隐约的样子,一说轻柔的样子
今义:形容留恋,不忍分离。
(2)复得返自然
自然
古义:田园生活,自然本性
今义:自然界;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副词,表示理所当然;连词,连接分句或句子,表示语义转折或追加说明。
五、课堂任务学习
1.“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分别比喻什么?作者用这些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尘网”“樊笼”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表示诗人已看透官场的污黑暗,对官场充满了厌恶。“羁鸟”“池鱼”是作者自比,意在说明自己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自然的心志。
2.诗人“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
答案:“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守拙”是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保持自己正直高洁的人格与精神。
3.在《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中,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答案:诗人通过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描绘了一派朦胧、和谐、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色。“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都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争乱和纷扰,鸡才能在桑树顶上得意地啼叫。
4.《归园田居(其一)》里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答案: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思,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从诗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的内心闲适、自在、喜悦。他把平常的农村景物饶有兴致地写入诗中,而这些景物一经入诗,便和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生发,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所以,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其中蕴含着盎然的诗意。尤其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语调轻快活泼,“荫”“罗”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榆柳”“桃李”几乎是含情的`。正所谓以有情之眼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所以作者笔下的景物才如此之美。
5.有人说,陶渊明的归隐带有无奈的妥协和投降的意味,是知其不可为而求其次的做法,不应该拔高他归隐的意义。你认为应如何看待这种观点?请谈谈你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答案:观点一:陶渊明深知官场的黑暗,故选择了退守田园,以诗酒自娱,追求自由和本真,而不是选择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他的归隐值得肯定。
观点二:古代优秀的知识分子无不以“兼济天下”为己任,面对困难毫不畏惧、迎难而上才是真正的有志之士应该做的。陶渊明的归隐,带有“明哲保身”的成分,故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不宜过分地拔高。
观点三:儒家知识分子信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观。陶渊明出仕,说明了他对知识分子使命的认识;退守田园,保持本真,追求自由,并在艰难的生活中始终如一,正体现了儒家知识分子遭遇“穷”境时高尚的道德情操观。
篇14:《归园田居》(之三)教案
1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这首诗,形成积累。 2.赏析诗歌的语句,体会诗歌的内涵。 3.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以,学生对陶渊明的作品已经有所了解。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做如下学情分析:第一,学生自学能力不太强,所以,诗歌内容的梳理和意境的感知等知识能力需要再强化。第二,学生通过对《桃花源记》的学习对陶渊明以及他的仕与隐、归隐情怀已经有了比较多比较深的了解。但是,对本诗的名句赏析及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师要多加引导第三: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因此,有必要梳理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并会初步鉴赏山水田园诗。
3重点难点
1.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三)。
2.能赏析这首诗的名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时重点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学时难点
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归园田居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归园田居》(其三)
篇15:《归园田居》(之三)教案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二、出示目标
(一)请看学习目标:
(投影显示)
1.能正确朗读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三)。
2.能赏析这首诗的名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过渡语:如何实现目标呢?下面开展自学竞赛。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古诗,扫除生字词)
(一)讲述:请同学大声朗读读课文,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字音。
(二)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有错即停,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地方。师板书生读错的字词,并表扬读音正确,声音响亮的学生。
(三)过渡语:刚才,几个同学把全文轮读了一遍,出现了几个读错的字。下面大家看课件,听录音,标出易错字和断句。
估计易错的字音:
荒秽(huì)荷锄(hè)
(四)生齐读一遍课文。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译讲并赏析课文)
(一)过渡语:读得好!大家会读这两首古诗了,下面结合注释,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准确翻译诗句。
(二)赏析重点诗句,小组讨论后提问学生回答。
(三)学生思考的思想感情,教师提问,最后总结。
五、当堂训练(检测)
(一)过渡语:下面请大家小声读课文,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五分钟后,请同学回答:
一、默写诗句:
1.《归田园居》中写诗人早出晚归到田园劳动的句子是:
2.《归田园居》中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是:
3 .《归田园居》点睛之笔的诗句是:
7.赏析1).“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字具体指什么?
(二)生思考、讨论,师巡视。
(三)师对答案。
(四)纠错并在次默写错题。
★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 归园田居教案
★ 归园田居教案详案
★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高考语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整理15篇)】相关文章: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2023-01-16
《归园田居》教案(高一上册)2023-08-18
氓、采薇、离骚、孔雀东南飞、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2023-03-30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教案与赏析2023-03-15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教学案2023-12-22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经典教案2022-04-29
《归园田居 其三》教案2022-12-27
陶渊明《归园田居》教学反思2023-10-11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学设计案2023-11-01
《归园田居》说课稿202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