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定律》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11-23 07:35:11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运算定律》的教学反思(共15篇)由网友“zhuluo098”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运算定律》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运算定律》的教学反思

篇1:《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引导我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很好地应用数学知识。

我在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这部分知识时,作了以下一些调整:

按照教参中的教学进程安排,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需要分两课时完成。我认为将两课时可以合并为一课时。首先,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相似,由两条加法定律猜想到两条乘法定律,难度不大,十分自然。其次,两条乘法定律一起学,一方面有利于比较区分;另一方面,更利于实际应用,事实上在计算应用中,这两条定律通常是结合在一起应用的。但是教学后发现,学生在应用时情况较好,但对两条定律的区分不够明确。

于是,在接下来的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运算教学时,我出示了大量的习题,分组冲关夺红旗比赛,让学生通过计算从中去发现问题,并从数学角度去探讨问题,然后再通过举例验证,让学生直观感知乘法中的一些变化规律——任意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因数位置不变,改变计算顺序,积也不变。

这样,学生参与非常积极,在验证的过程中学生把乘法中的这种变化规律,心领神会。由此,学生在进行简算过程中,得心应手,不但学得愉快,而且用得灵活,效果较好。

篇2:《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形成知识体系,教师在充分备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为大家奉献了一节实效又实用的课堂。教师能根据旧知与新知的结合点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教学中,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在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

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关于两种运算定律的特点,虽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但并未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抽象出异同。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种运算定律的区别,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教师在总结时不能简单说说收获,可以提一个思维拓展的问题。如:学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你还会想到什么呢?学生猜测后思绪会飞扬起来,甚至会问老师,亲自动手实践。只有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层”走向“深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篇3:《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算法易模仿,算理难深入”这是孩子们学习运算是碰到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我们教师教学是面对的棘手问题,今天的主题研讨活动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诠释,既提供了理论支撑,又有了具体操作的章法可循,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这次活动先由来自北京教科院中心的贾福录老师带来的《“数的运算”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思考》微讲座,然后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运算定律》两个单元的单元整体教学说课研究,以实例帮助老师们理解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加减乘除的算理算法。贾老师对运算教学中的“承重墙”和“隔断墙”的区分,让我有了清晰的理解。承重墙“是数学的本质,也是学生发展的基石。运算教学中的”承重墙“是:支撑学生探索算法、理解算理的重要”数学意义”;在运算学习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经验与能力。“隔断墙”是不利于学生知识建构、阻碍学生发展的数学内容及表面形式。运算教学中的“隔断墙”是不同阶段学习的运算法则、运算方法。如:凑十法、破十法、平十法等。让学生通过这些方法表面上的不同,体会到本质上的联系,就是打通“隔断墙”。

在《运算定律》单元整体设计中,我们更全面的认识了它的内涵和价值,根据前测数据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已有板块很到位。通过对学习本质、学习内容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列举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教材编排特点抓住了核心概念,从而设计出匹配的教学目标。在两位老师的解读中,我们深入解读课标、梳理教材中的前位和后位知识,从“积累模型建立的学习经验”和“凸显推理、抽象、建模思维方式的构建”两个方面入手,在问题情境、列式解答、发现规律、举例验证、算理解释、模型表达的过程中实现模型的建构,在探寻规律环节通过四个步骤完整地经历建模的全过程,从学习知识到学习方法,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沟通,真正内化运算的意义。

两位老师进运算定律单元进行了整体设计。他们从单元的内容入手进行分析,明确不同内容的层次水平和学习要求,清晰的指出了本单元的能力目标。然后分析不同年级的教材找到了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发现运算律在运算教学中具有核心地位。基于对学情,教学内容的分析,将本单元的内容打通,将具有相同特点的交换律放在一起研究,把简单的“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整合在一课时,承载起种子课的作用,让学生初步形成探究的方法,为后面探究其他运算定律做好准备。

这次课程也帮我打通很多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如:数的运算和数的意义其实是不分家的;课标提出的运算能力是正确的进行运算,在传授过程中,还要注意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加法和减法其实是单位的累加和累减;学习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时,要沟通算法之间的联系。

听了老师们的讲解和专家们的点评,使我受益匪浅。数的运算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更易理解算理,数形结合,抓住认知起点。数运算教学在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理解数的核心本质很重要。从生活经验出发,直观教学,理解抽象的内容。用实物教学,以及形象的图片讲解,非常有趣味性。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喜欢,主动去学。感谢各位老师的经验交流与分享!

通过这次的研讨,在专家老师的解读与分析,让我对数学学科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有所理解承重墙与隔断墙,今后教学实践活动中怎样把握教材所呈现的知识点间的联系,采取有效的手段引领孩子们学习数学概念,数学知识,受益匪浅。感谢专家和老师们的干货分享,对我来说是实质性的指导,正如视频所讲,我们面临同样的问题,学生算法容易模仿,算理确是难以理解,今天有了更多的方法来指导我的教学,再次感谢这次活动。

篇4: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系统学习基础运算理论知识,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了大量加法、乘法交换或结合性的经验,是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加法运算定律的理解,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1、重视规律发现的过程

本节课的学习就开启了学生对四则运算规律的探究,发现一条规律并不难,但掌握发现规律的方法十分重要。所以从学习加法交换律开始,就一直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归纳总结——字母表示”,不断强化具体步骤,就教给学生一把发现规律奥妙的金钥匙。

2、重视直观演示的操作

很多教师在教学规律课的时候仅仅只是局限在规律发现的过程,而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是把规律的发现建立在加法的本质上,通过线段图直观演示的操作,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规律,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形成了基本模型。

3、充分激活已有经验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地对加法进行了学习,今天就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展开研究。数学的学习是在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从生活中的数学开始,逐步抽象到用字母来表示规律,让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的进行了质的飞跃。

篇5: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加法运算定律包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乘法运算定律包括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学生对于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较好,可运用这两个定律对一步加法和乘法进行验算,基本能够灵活运用。然而对于乘法结合律则运用不是很好,乘法分配律则更为糟糕。

细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学生现在只是能够初步认识,弄明白这三个乘法运算定律,还不明白这几个运算定律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学生不能正确的分析算式并正确的运用运算定律,尤其是乘法分配律,它是乘法和加法的运算定律,学生忽视运算符号,极易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混淆。

第三,对于乘法分配律,有的学生甚至运用运算定律折腾了一番又回到了原来的算式,不会灵活处理。

总之,学生并没有深刻体会到运算定律带来的方便,解决办法只能是多讲多练,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过程中,体会应该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也就是如何做题。等待讲解了下节内容简便运算之后,我想学生会得到一个明确地感悟到原来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运算过程变得简单,这样,学生在计算的时候,自然就会去运用了,而且会十分的感兴趣。

篇6: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定律》是一节概念课,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认知和思维水平还比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经过讨论,观察推断,发现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一直在尝试让学生自己学自己讲,小组合作探究,应该说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两个运算定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

2、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都是引导者,让学生自主合作,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3、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小组讨论,理解和掌握了加法运算定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运算定律(字母表达式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效果良好。

4、因为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还有些欠缺,对于加法的运算定律还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课堂上因为学生展示、学生讨论,时间的分配和把握就显得不够合理,这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篇7: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定律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是在加法及验算、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在之前的教学中,运算定律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定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我认为这样做学生固然能够掌握运算规律,但并没有从本质上真正理解规律。因此,我在教学时,重点让学生从加法的意义上去理解并掌握规律,主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唤起学生的认知经验,初步感知规律。

教学中,结合情境引导学生列式解答问题,并抓住两个不同加法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且都能解决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得到等式。

二、组织举出相关例子,充分展开讨论,初步提炼规律。

请学生以上一等式为参照,再举一些有着同样现象的例子,讨论交流具有此类特征的算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这种规律,初步提炼规律。

三、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的经验,注意数学学习方法的迁移和渗透。

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在教学完加法交换律时,我及时把新学的知识和一年级学的凑十法以及加法计算的验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交换加数验算的方法,明确与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之间的联系。这样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及时沟通,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学生初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困难,出现表达不够严谨或不会表达的现象,这时我没有及时补救这种生成问题。课堂语言不够精炼,重复啰嗦;关于两种运算定律的特点,虽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练习巩固,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篇8:《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建议]: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不能学形式。如果不看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把整个“引导――学练――堂堂清”教学模式的形式的一切一切,照搬过来,可以说,您的收获一定大不了,甚至会出现退步,可能要出现成语中“鸡飞蛋打”的效果。要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实质和所教班级、学情联系起来,取其精华,这样才会取得较大的成绩。遵循的原则:凡是能使学生学习变好、能使学生习惯好转的方法、要求都可以强化,但千万不要在原方法和制度的基础上动作过大,否则学生、老师都吃不消,循序渐进,使这些方法和制度逐渐加强。

2、“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有利于分层推进,这就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地扔掉原来的不好的方法和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最主要的就是:学生是主体,在知识的学习中主要以学生自学、学生讲解为主。但有的老师总认为自已不讲讲,学生不会,不自己讲讲,学生总结不全面,这就错了。如果学生总结的深度不够或者各方面不全,那是老师“引导”这个工作没有做好。就需要我们在“引导”的内容上下功夫。只要引导得当,学生可能比老师想得全面。

3、“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无论是自习还是作业批改,要真正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去教好学,工作量是特别繁重的。课前预习你一定要分析清课程的知识点、重点、难点,还要把引导的内容和过程设计一下,即使在上课时的设计和实际不一定相吻合也要认真设计好,因为这是有的放矢的第一步。课上的巡回指导和提问会使感到劳累。课下的辅导和作业更需要的细心和奉献。

4、“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如果学生从来没有自己预习过课本、从没有自己总结过知识点、从没有自己讲过课、没有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那在开始时就要有个思想准备: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失败,这就需要教师严格落实“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一滴不漏的学习要求、始终如一的学习习惯”的学风训练,执行好学习常规。

5、“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不能是教师只学模式的形式,不研究教学实质,第二就是不能持之以恒。只要认准了目标,就一定要走下去,不管在学习、教学的道路上有多少阻力和挫折,只有执着地追求、探索,就一定会成功。如果能正确地分析学习中的各个环节,并把已经成功的目标教学、创新教学应用到教学中去,成绩肯定比现在还要好,课堂教学水平肯定有质的飞跃。

[反思]:

在本单元教学过程,我们主要采取利用讲学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我们觉得有以下几点是比较成功的:

1、简便计算不仅是一种知识技能,它更是一种优化思想,这种优化思想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的事,它不能灌输,更不能速成,它需要一个长期感悟的过程。

2、简便计算与学生的数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对于学生提高运算能力,大有益处。

3、简便运算的思路会有很多,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4、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各种简算题型分类整理,让学生从整体认识到个别比较,加深简算的印象。同时,加强变式、逆向的练习,提高学生举一反三、有效迁移的能力。

5、简便计算的意识还要渗透于解决问题中,在没有“简便计算”这样的显性要求下,学生也能考虑简便计算。

6、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在简便计算的过程中,逐渐提高简算的兴趣,逐渐掌握简算的依据,逐渐领会简算的技巧,真正具备简算的意识,让学生明白三个层次:

①、进行简算应该由一定的运算定律、性质作为依据;

②、必须正确、适当地运用运算定律、性质进行简算;

③、应该根据数据特征灵活选用运算定律、性质。

篇9:《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在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这一课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

首先我不仅注重了情境的导入,提高孩子们的参与热情。

开启课时,我注重从孩子的身边挖掘素材,引出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加以复习巩固,紧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这些运算定律曾经运用到什么知识中,引导到小数乘法的简算中,为后面的新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了“以旧导新,以旧带新”的效果。

同上我还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与猜想,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在新授课时,我设计的两个环节,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一,在复习完后,我让学生自己说说,你现在最想研究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孩子们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比如有的孩子谈到想研究一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于是我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大胆的猜想。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极了,甚至大大超出了我事先的预料;

第二,在探究确认上述问题后,我又让学生大胆的质疑,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中会起到什么作用呢?真的能简便吗?孩子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起,他们又乐此不疲的投入到了简算的探究中去。整堂课下来,孩子们始终处在“质疑――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而且也让我懂得的教是为学服务,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

篇10:《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网络教学已经持续一个多月了,上周我结束了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的教学,通过研读教师用书,我制定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为了达到这些教学目标,每节课我都认真分析教材,把教学设计做成课件给同学们上课,线上授课每节课只有20分钟左右,而且同学们只能通过连麦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时网不好,连麦需要很长时间,一节课只能几位同学连麦,其它同学老师是听不到他们想法的,所以我会在课前设计一些预习任务,让同学们对本节课老师要讲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就不耽误时间,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即可。通过学生作业反馈和回看自己的教学视频,我发现了很多问题。以下是对本单元教学的一些反思。

1、对于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同学们掌握得很好,在课上,同学们能举出一些相应的例子,还能根据这些例子总结相应的定律,同时还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同学们的作业也都完成的很好。加、乘法结合律理解起来也不算困难,同学们能在学习了交换律的基础上,迁移运算定律,利用情境理解两种运算顺序的意义,在比较运算意义和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得到等式,并总结出定律的内容。这几节课,虽然是网络授课,但同学们仍能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2、较难理解的是乘法分配律。通过回看视频我发现同学们在课上能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并能说出用每种方法的原因,然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发现,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得出等式,归纳出乘法分配律。由于网课的局限性,只有几位同学说了他们的想法,不能听到更同学的想法。通过做题,我才发现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不能达到应用自如。部分学生对规律只是浅表认识,不能深刻理解其意义及作用。比如(ab)×c=a×cb×c,左边表示ab个c,右边是a个c加b个c,这样左右存在相等关系。在课上虽然我也是用这种方法讲解的,但有部分同学不太理解。在课上我也没有让同学们举例,只是我在说。这也是导致部分同学不理解的原因。在我以后的授课中我应注意这样的问题。

课上只通过例题得出乘法分配律,但应用起来乘法分配律的变型题目太多。比如:102×15.需要把102变成1002的形式;而99×46需要把99变成100-1的形式;89×4545需要把45变成45×1的形式;28×225—8×225减法这样的形式:还有根据字母表达式直接应用,或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应用等等。这些应用技能不是学生短时间内灵活掌握的。由于题型太多,有少部分学生在应用时又回到原点,白费力气。比如105×16,明明拆成1005了。下一步不去分别乘括号外边的数,而是又得到105。

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

总之,没有特效办法来解决,只能靠多讲多练。在实践中体会规律之奥妙,体会规律的应用确实能使计算简便。教材的安排意图也很明显,每学完一种规律,紧接着都安排了应用规律可使计算简便的题目。现在由于是网络授课,学生不能自律,没有达到及时和适量的训练,老师通过作业发现同学们的问题后,讲解也不是很方便,所以导致现在效果不是我期望的那么理想。

篇11:《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已经学完了,在简便计算这一部分中,除了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但是通过作业反馈发现,一些孩子运用起来还是有些困难。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我查阅了一些资料。

一、学会寻找题目的特点。

(1)看到数字5、25、125想到数字2、4、8。将他们相乘,凑成整数。

例如:25、36,把36写成4×9。变成25×4×9,使计算简便。

(2)把接近整数的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

例如:202×32,把202写成200+2,变成200×32+2×32,使计算简便。

(3)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

例如:126×5+5×74,发现126+74=200,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5×200,使计算简便。

例如:357-64-57,发现357和57,都有一个57,相减正好是整数,可以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357-57-64,使计算简便。

二、巧妙运用简便计算。

简便方法的目的是通过用整数来参与计算,达到使计算化难为易的目的。题目的简便计算是千变万化的,主要是要让学生看懂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简便计算。例如:28×25的计算方法可以是(A)(20+8)×25=20×25+8×25(B)(7×4)×25=7×(4×25)(C)28×(100÷4)=28×100÷4

三、注重题目的对比。

学生很难掌握简便计算的一个原因就是将题目混淆,故就不知道该题该用哪种简便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类似题目间的对比。例如:(25×20)×4与(25+20)×4的比较,前者是运用乘法结合律,后者是运用乘法分配律例如:125×88和88×102的比较,前者是拆88,把88拆成8×11或88拆成80+8,后者是拆102,把 102拆成100+2。

总之,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究方法,才能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和超越。

篇12:《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最近,有幸听了东洲小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选手俞老师执教的数学人教版教材《加法运算定律》,听后深受启发,东小数学课堂教学真正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一、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提供学生发现运算定律

课的一开始用讲故事形式导入,既吸引学生又激发学生思考,同时又直接切入教学内容。故事为:猴妈妈给小猴子吃桃,规定早上吃4个,晚上吃3个,小猴子感觉这样吃少了。猴妈妈改变成早上吃3个,晚上吃4个,小猴子感到很高兴。老师问:小猴子占到便宜了吗?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明确了第一种分法是3+4,第二种分法是4+3,实际上是一样多的,从而引出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如7+8和8+7许多这样的例子,其结果是一样的,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并要归纳这些数学现象,并且明白这个现象的实质就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二、从个别现象类推中引导学生概括运算定律

教学加法结合律时出示学校三个班参加冬季三项比赛的人数,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中选择一个对本节课需要引入新知研究的问题“三个班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怎样计算?”让学生进行计算,根据学生多种计算算式中列出28+17+23和28+(17+23)、23+28+17和23+(28+17)等,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学生的新知研究从根据相同和不同之处迈向概括出了加法结合律。接着又通过一组题组让学生分组练习,通过分组练习学生体会到加法结合律的存在对计算时的简便之处,教师的教学设计目的从让学生个别现象类推到引导到概括出加法结合定律,教会了学生的认知方法。题组为:(69+172)+28、(207+155)+145,69+(172+28)、207+(155+145)。

三、从具体练习应用中启发学生体会定律优越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并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感知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于计算的简便之处。如何让学生感知?执教者通过对填空题的抢答:204+57=57+□、(45+36)+64=45+(□+□)、57+65+135=57+(□+□)、23+46+77+54=(□+□)+(□+□)及对题目74+102+98你认为怎样计算方便,把学生引入了如何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领域,这个引入不是强制的,而是学生自觉获得的需要,也是对新知学习价值的创生。

篇13:《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定位在“经历,体验,探索”。在单元复习的各个环节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去归纳整理,纵横比较,形成系统,才能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实现其知识的“再创造”。

教学的设计是引导学生独立回忆学过的定律以及用字母表示的方法等,将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提取,再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引导矫正,促使全体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同步发展:在知识的梳理沟通阶段,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交流评价,比较异同,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过程中,既有自己的自主探索,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交流和评价过程中,既有发现可交流,又有问题可研讨,从而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达到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的目标。但是,在引导过程中,没有大胆地放手的让学生自己完成,大部分知识网络都是老师代替归纳整理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14:《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这一内容是四年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一道与生活有关的解决问题这一方面的题。首先,我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做这道题,大部分同学走马观花的看了一下,就对我说,袁老师,这道题太容易了,我们学过的。“是啊,我们是学过,不就是连加类型的题嘛,但是你们要从中发现问题,要能够看出今天这节课到底通过这道题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知识……”这时,我让同学们交流想法,老师及时板书,让学生从众多算式中来发现:原来这节课,这一解决问题题是为了让我们用简便运算。

我趁热打铁,布置了几个连加的题目,让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观察后回答:加法交换律只是二个加数位置的交换,和不变,而结合律中,有时要把后二个加数相加,有时把后二个数相交,有时根据需要还需要先交换位置然后再利用加法结合律相加,我发现在上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学生对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的比较好,然而对于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常混淆,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在练习课时要加以改进。

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以解决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探索时,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算法。于是我在教学中强调了以下几点:

1.让学生学会分类:在教学中我把各种简算题型分类整理,尤其对于乘法分配律进行详细归类和整理。让学生从整体认识到个别比较,加深简算的印象。我发现这样更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思维。例如:201×87=(200+1)×87=8700+87=8787(乘法分配律拆项法)54×43+54×56+54=34×(43+56+1)=34×100=3400(乘法分配律添项法)

2.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悟出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不同。在教学中,我比较重视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的比较区分,可学生还是多次把分配律说成结合律,在计算过程中,也多次出现这样的混淆。尤其是对乘法分配律的算理还是不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我让学生注意观察,乘法分配律有两种以上运算符号,而乘法结合律只有一种运算符号。让学生在比较中区分,在区分中比较。

3.让学生知道如何一下就能凑整。简算与学生的数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让学生多观察数据,用选数凑整十、整百的方法训学生,对学生提高运算能力,大有益处。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而是需要大力练习。

4.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知道简便运算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注重生活练习实际,将简算运用在实际生活当中,易于学生接受。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本单元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在计算中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很多的实际问题可以有不同的途径来解决,学习要善于分析和总结,选择合理、方便、简单的方法更利于我们解决实际问题,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以致用的道理。

篇15:《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途径引导学生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异同系,自主发现并验证、归纳这两个运算律,初步感受运算规律作用,有意识地让学生应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

一、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运算,得出课题,让学生由课题思考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这样设计使教学活动的探究性更浓一些,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学习留下了创新的空间 。

二、新授环节,我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获取信息,让学生结合相关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都能准确提出问题,这为接下来探索规律奠定了基础。在这个环节,我进行了创新处理,让学生开放思维,尽情提出问题,并将本节课探究活动必要的三个问题同步呈现出来,同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解答,同步通过口算揭示等式,为下面的探究运算律做好有效的铺垫,促进后面探究活动更加紧凑流畅。在首次探索运算律,学生还不懂得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我在此环节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设计中,加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按照“猜想——验证——总结”的模式深入探究规律,为今后探索数学规律,起到方法上的导向作用

三、在自主探索加法结合律这一环节,我在初步引导学生观察等式特点之后,放手让学生在合作组中自主探索第二个规律,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索规律,学以致用。

四、最后,我让学生说一说上完这节课的心里感受。学生对哦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两个定律,也会运用,效果还可以。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反思

《简便运算复习课》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上册《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反思

四年级《加法的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苏教数学五年级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复习运算律的教学反思

小猫做加法运算的教学反思

运算律教学反思

《运算定律》的教学反思
《《运算定律》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运算定律》的教学反思(共15篇)】相关文章: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2023-04-15

青岛版运算律教学反思2023-04-06

《运算律》教案与反思2024-01-10

《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2023-12-14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优秀教学设计2023-12-18

《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2023-04-21

《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教学反思2023-01-08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2023-03-14

六年级简便运算试题2022-04-30

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2023-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