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共13篇)由网友“szcy070”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的课文有:《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和《落日的幻觉》,从文体而言都是说明文。基于已完成第三单元的说明文教学(当时说明文知识已零零散散地带了一下),所以第四单元准备让学生与说明文来个亲密接触。于是此单元备课从说明文的知识点入手即: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
为了使课堂更具趣味性在《大自然的语言》中加入“大自然会说话”环节,使学生在竞猜中感受物候现象的丰厚与普遍;在《奇妙的'克隆》中加入“我看克隆人”环节,在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对国际伦理原则“行善、不伤害、自主、公正”的认识;在《生物入侵者》中加入“慧眼识生物入侵者”环节,在争辩中强化学生对生物入侵者概念中“异国他乡”“非自然途径”“造成很大危害”三个关键词的把握,从而真正明白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在《落日的幻觉》“幻觉在身边”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幻觉现象,探索科学原理……
备课构想之于课堂实践,总得来说还不错。
篇2: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情况,在教学本课的时候老师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在教学设计上,首先从整体上注意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总体把握,设计了两个问题:
1、你认为作者对白鹅的态度是怎样的?用课文中相关的词句回答,
2、“我”喜欢白鹅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语言概括回答。
这两个问题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也促进了学生的思考,达到了把握全文内容的目的。
然后,在深入探究的时候,只抓住课文描述的白鹅的主要特点“高傲”老引导体会,如:
1、你认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白鹅高傲特点的?又是采用什么手法来突出这一特点的?结合文中具体句子谈一谈。
2、作者为什么能如此鲜明地刻画出白鹅的特点?去掉文中写鸭:狗的内容好不好?为什么?换成小羊等动物可以吗?为什么?
这些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对百鹅高傲这一特点有了较深刻的体会。
在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注意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突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主探究,达到学习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
我在设计《白鹅》这节课时,侧重安排学生实践活动时间多一些、每一项都注意有效性和大面积参与,尽量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我在播放“净角”脸谱图像之后,问学生:“角”是多音字,在“净角”一词中读什么呢”,我认为,字词是构建语文大厦的基石。四年级的语文课,识字教学也不能放松。
在后面的学习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我请学生自己读两遍课文,自由大声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然后说说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同学们能从课文写鹅和鸭的词语中,想象出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吗?谁来演一演?下面的同学注意看,要用课文里的词语评评他们演得像不像。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学习方式,变静止的学习为动态的表演,我认为比较富有创意:一是了解对词语把握的情况;二是进一步感悟观察细致的态度和用词准确,提高了课堂效率。
《白公鹅》教学反思
本课重在与《白鹅》一课比较。在导入时,我就有意识引导学生对比两只鹅的形象;在体会白公鹅的特点时,我也抓住两篇课文对鹅的步态的描写进行比较;最后也把重点落在比较两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上。
在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难以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一是课文的难度高;二是学生预习不充分;三是我自身的原因如教学语言、表情不够丰富,并且我太着急了,在一两个学生的回答达不到要求时,我会自己说出答案,这也可能与学生发言不积极,我问不下去有关。张老师建议我对于某些不难的问题,可以对学生多引导;对于某些较难的问题老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但仍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这堂课我较大的收获:一是课文插图的利用。这堂课我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是这堂课中激起的一点火花;二是对写作方法的教学的体会。在《猫》和《白公鹅》两课中,我都教写作方法。两次都是先让学生找,但两次都发现学生很难找到,最后都是我自己说了出来,
经过这次课,我感觉到如果利用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再让学生进行体会,这样没有那么抽象,从而可以降低难度。
《白公鹅》一课重在与《白鹅》一课比较。在导入时,我就有意识引导学生对比两只鹅的形象;在体会白公鹅的特点时,我也抓住两篇课文对鹅的步态的描写进行比较;最后也把重点落在比较两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上。
这堂课我较大的`收获:一是课文插图的利用。这堂课我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是这堂课中激起的一点火花;二是对写作方法的教学的体会。在《猫》和《白公鹅》两课中,我都教写作方法。两次都是先让学生找,但两次都发现学生很难找到,最后都是我自己说了出来。经过这次课,我感觉到如果利用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再让学生进行体会,这样没有那么抽象,从而可以降低难度。
在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难以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一是课文的难度高;二是学生预习不充分;三是我自身的原因如教学语言、表情不够丰富,并且我太着急了,在一两个学生的回答达不到要求时,我会自己说出答案,这也可能与学生发言不积极,我问不下去有关。其他老师建议我对于某些不难的问题,可以对学生多引导;对于某些较难的问题老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但仍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猫》教学反思
《猫》是老舍先生的文章,他把猫写的惹人喜爱。文章谈到猫的性格十分古怪,说它贪玩吧,但是又非常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在教学这个部分时,我请一个学生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屏息凝视”,这个学生由于预习不够充分,一时语塞满脸通红,其实这个词从字面也可以了解大概意思,不必非按照字典的解释来说。于是我对这个学生说:“那就请你上来,给我们演一下吧,这猫是怎样屏息凝视的?”他摆脱了这一尴尬局面,也松了一口气,接着上台,摆出屏住气,眼神集中的样子。我让其他同学评议,有的同学说,他虽然屏住了气,但眼神太直了,表现不出精神集中的样子,在其他学生的提议示范下,他最终准确地表现出了小猫屏息凝视的样子,在学生的掌声中走下了台。这一小插曲,反而使学生对小猫尽职尽责这一特点理解的更为深刻了。
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小的教学环节,但由于我处理的灵活富有创意,因而就有了特别的意义。首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相信学生会感谢老师给他解了围。其次,通过这次表演,不但这个学生,全班所有学生都对这个词语印象深刻。第三,调剂了单调的课堂氛围,用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让孩子表演一下词意对于活跃课堂气氛作用很大,可以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猫》这篇课文,是本册教材的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做到了充分的朗读课文,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主要是文本的内容与学生亲身体验有一定联系,重要的事,课堂上的一些训练从课文内容出发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设计,再加上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朗读课文的指导训练,使师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激情充沛。
在指导学生体会猫老实、贪玩的矛盾性格时,总想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一天一夜”等重点词语谈理解,几名学生回答后,总觉得答得不到位,所以在这一环节耽误了不少时间。使得在学小猫可爱这一段时时间较紧,学生没时间背一背课文。课后仔细想想,如果老师当时能及时点拨一下:“你是从那些词语读出来的?”学生会较快说出感受,不会耽误太多的时间。
另外,在理解“可是”这个表示意思转折的词语时,教师处理得比较仓促,只让学生通过自由读、男女生对读来渗透它在句子中的作用,应该在学习猫的既贪玩又尽职的矛盾性格时,可以再通过师生对读来渗透“可是”在文中的作用,我想,学生对它的理解会更深刻。也会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有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及升华。
篇3: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13.
《花钟》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能够“读一读讲一讲说一说”,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择
“喜欢哪句就说哪句”;可以在想象的召唤下,转换角色变成小喇叭;可以身临
其境徜徉在百花园中观看花儿绽放的美姿;
还可以通过朗读的表现力来抒发自己
的情感……老师在课堂中是引导者、倾听者、合作者。学生们在合作学习,研究
探讨中,体验了学的过程,实现了教材的开放,课堂的开放,获得了自由的学习
空间。
本课的不足之处有很多,
如施教过程中,
曾有学生说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他
把蔷薇说得很美,
美在把蔷薇比作了笑脸。
在学生的理解水平说把蔷薇比作了笑
脸未尝不可,
但是从老师的经验来说这就是错误的,
因为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拟人
句,
那这就要想是不是需要把这个修辞手法告诉学生呢?如果不告诉那万一考试
时碰到又怎么应对呢?告诉吧,以学生的理解能力,他们能接受吗?犹豫不决,
课堂时间可是有限的,只有含糊其辞课后再说。
不足之二:
每次提出的问题有一定难度之时,
学生们就睁大眼睛看着我,
其时我
心里也急呀,
于是乎急着想给学生一些启发,
急着想看到学生举手,
话不知不觉
就多了起来,
于是乎学生思考的时间相对来说少了许多,
他们只是围着我的思路
在转,
思维空间也少了许多,
所以得到的答案也就单一了许多,
这是一个非常大
的遗憾,而且是非常要不得的,以后即使冷场也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
14.
《蜜蜂》教学反思
现代语文教学,
非常注重个性化阅读和感悟,
注重学生大胆地表达个人的创见和
疑问。因此在在教学《蜜蜂》这课时,我在直接引入课题后,就设置了学生质疑
问难这一环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蜜蜂》这篇课文,对于这篇课文,你有什么
问题要问的吗?有几只小手马上举起了。
一个学生问:
老师,
作者为什么要做这
个试验?我一听,真感到了一份惊喜,好极了,正好是按照课文的顺序来问的。
我马上非常地肯定了他的这个问题:“问得好极了,你真是个思维敏捷的孩子,
谁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呢?”
由此我带领孩子们进入了第一段的学习,
抓住
“听
说”
这一词语,
让学生理解了因为法布尔不相信蜜蜂真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因此
要做这一个试验,
并告诉孩子们不能轻易相信别人的话,
要像这位生物学家法布
尔一样通过实践才能出真知。
学完了第一段,
我很希望有学生能够提出第二个问题,
那就是
“在做这个试验前,
法布尔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并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可是孩子的问
题并没有按照我预期的目的提出来,一个孩子问的是“老师,我发现课文中说,
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蜜蜂飞回来了,
那么还有三只哪去了呢?”
这个问题一下
子打乱了我的设计,
而且还没有说到蜜蜂被带到多远,
怎么带去的,
放飞蜜蜂时
的天气情况,
一下子提出这个问题孩子们能解答吗?因此我这样回答了她
“你可
真是个细心的姑娘,善于发现问题。不过这个问题老师不帮你解答,你下课后,
可自己想想或与同学交流,
看这三只蜜蜂哪里去了?”
说完后,
我自己向孩子们
提出了这个问题:
“法布尔他为了这个试验做了哪些准备呢?”
并引导孩子们进
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学习。
后面孩子们的提问确实是一个一个地按照课文编排顺序
提问的,因此我的教学工作顺利地完成了。
我从课堂上走下来,
突然一种烦躁情绪困绕了我:
那个孩子提的问题提得多好呀,
我当时是不是应该让孩子们畅所欲言,
发表自己的看法呢?就算当时不答,
在引
导学生读到第五段“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完好无损、准确无误回到蜂窝”时,
我也应该重提这个问题,
让孩子们探讨呀。
为什么我要说下课后自己去找答案或
与同学讨论呢?我这样做是不是对的呢?我在课堂上没有帮助这个孩子解决这
个问题,
是不是那个问题会困绕那个孩子一节课,
让她耽误了对后面知识的学习
呢。
课虽然结束了,
可是留给我的思考依然没有结束,
对于老师意想不到的课堂
生成,该怎样妥善处理呢?
15.
《玩出了名堂》
新课程标准就阅读要求我们做到: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尝试多角度的.、
有创意的阅读;重视默读,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读书的训练,力求读透
、读精,即要通过阅读培植学生
自我感受以及理解
、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又要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体验语文
情感,丰富语文的积累。
《玩出了名堂》这篇课文,为实现这个要求我是这样设
计的:
导入课文时,
进行一个说话训练:
你们玩时爸爸妈妈会怎么样说你?说时加上爸
妈说话时的动作或表情,
然后我让学生通读课文,
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谁玩出了
名堂?玩什么呢?怎么玩的呢?玩出了什么名堂?学生都能够答出来,
可都说是
做出显微镜,发现微生物,为了区别发明和发现,我顺势引导,我让学生补充板
书
,
显微镜,填上一个用“发”字组成的词。突破了词语关。第三和第五
自然段很简单我采取了以读代讲的方式。
而第
4
自然段是难点,
我递进式的提出
几个问题:
怎样玩放大镜?有什么新发现,
后来又有什么新玩法?结果发现了什
么?接着引导学生交流资料袋,
了解微生物。
总结课文时,
让学生体会他为什么
会玩出名堂?带着赞叹的语气读文后的泡泡,
最后对学生温馨提示:
玩可要节制
哟,否则的话就是浪费时间的行为哦。
在教学中,
既注重了学生基础知识词语的理解,
又进行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教育。
课前的说话训练教给学生描写人物的方法,
注重突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表
情以表现人物,
实质上这是一个写作方法的培养,
总结时,
让学生用赞叹的语气
读泡泡,充分运用教材,提升了学生情感。尤其是最后的温馨小提示,根据学生
特点说明玩的两面性,
又提醒学生如何合理的玩,
用温馨提示的方式出示出来更
能易于接受。遗憾的是在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有点脱离学生,没能融于课堂。
这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16.
《找骆驼》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因此重点是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自主感悟,
而字词的训
练退居其次。
尽管如此,
我仍然对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进
行了训练,
在本课教学中,
我首先以分角色朗读课文来创设情境,
将学生引入找
骆驼的现场,
充分融入文本,
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并通过恰当的
“导”
、
“引”较好地启发学生,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
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与内化要求,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不断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培养语言感知能力。同时充分尊
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
独特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
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的答案,
让学生自己
的感性体验代替整体划一的理解和指导。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
阅读的过
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
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
老师对课文的解
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同样阅读一个句子、一段课文,学生和教师的
感受很可能迥然有别。
教师一眼带过的词语,
在学生眼里或许很难记住;
教师不
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这一课就是要让学生读,分角色读、小组读、全班读。在读中就会体会课文中所用的语气词,体会
老人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
篇4: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也包含对人的生存状态(形式)、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思索与理解,成为新课程教学目标之一。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特点,对于教师正确实施语文教学,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魅力,高扬人文旗帜,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明确了这点目标,结合初二(八年级)语文课本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我们来谈谈如何把这种人文内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使课堂效率提高。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人物描写,每篇都有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另外还有一个特点,这些人物都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有些还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是弱者,而且他们生活的年代都离现代社会有一定距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注意到学生在初读这类文章的时候,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的影响,是很难第一时间产生共鸣的。如何帮助学生读懂这些人物,拉近他们与文中人物的距离,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
例如《老王》这一课的教学,学生在初次阅读的过程中基本能够归纳出“老王”的特点是“生活艰难、心地善良”,也能找到相应的例子,但进一步问他们:“那作者一家又是怎样的人?”学生们就只能回答出“好心”或者“善良”。找到的例子也多是“坐老王的车,给钱老王赚”或者“送鱼肝油给老王”这类。这些例子的确可以体现作者一家的善良,但也只是有能力的人对不幸的人的同情和帮助,很容易理解。他们忽视了“作者坐老王的车时和他聊天”、“老王送礼来却忘了请他进来喝茶,所以觉得抱歉”这些例子也暗示了作者对老王的态度不仅仅是同情,对他的帮助也不是施舍。
当我把这些例子给学生找出来之后,他们就能回答出“作者一家把老王当朋友对待”,从而再引出作者有“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就水到渠成了。这时再用一个发生在当代社会的小例子来说明在帮助弱者的同时照顾到对方的自尊心,这才是助人的最高境界。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是这篇课文带给学生最珍贵的精神养料,把它们顺利融入本课的教学中,符合了新课标对“人文内涵”的要求,起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作用。
本单元的其他课文也通过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各种各样丰富却深沉的人物感情,既体现了人物的复杂特点,显得真实可信,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例如学生在刚开始读《阿长与〈山海经〉》,当在文章开头读到阿长的粗鲁行为和琐碎麻烦要求时,只觉得她没有文化、愚昧,但读完全文,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就可以知道她的愚昧是当时的社会给她的烙印,而在这种环境下,她的善良更显难能可贵。
能把语文的课堂当作塑造学生高尚人格的其中一个有力平台,能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产生共鸣,受到触动,他们就自然会投入到课堂学习上来,得到学生的配合,课堂效率就自然提高了。
篇5: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沈从文。第四单元所选的文章,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展现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因此,我导课的时候直接从民俗说起,引起学生的注意。又因为本文描写的是云南的风情,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因此,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的特点,来辅助教学,开始上课让学生进入一种意境,感受美丽的云南,教学中也有和课文三个片段相互映衬的视频和图片,这样会使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
语文新课程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云南的歌会》以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种不同的情调,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在教学时,我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适当扩展学习范围,用音乐构建平台,从课内走向课外,去领略我国古老的民间文化。
由于本文是云南的歌会,我设计的思路也是紧扣住“歌”字,依次的教学思路是谁在歌、歌什么、我也歌,从探讨主题到探讨写法,最后师生也相互对唱,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学习本文也如欣赏一首优美的歌。在学法上,我采用的是让学生继续巩固圈画勾点的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探究文本,在读中、悟中概括信息,从而掌握本文的重点。
在作业设计上,我让学生给画面配文字,巩固文章中写人的方法;写介绍词也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热爱生活、热爱家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网上浏览作业是为了让学生有效的把课堂所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去领略我国的民间文化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但也不可否认,在讲课中的探究文本时,有些同学理解了课文内容,但是语言组织能力逊色,听的多,说的少,参与性比较差。对于本文的教学,我设计的内容多数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究文本,教师应对于一些细节的知识适当适时点拨,也许教学效果会更好。也许是沈从文先生优美的语言感染了我,也许是那歌会的形式吸引了我,也许是那纯朴人情美牵引了我,总之,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依旧是那种心灵的震撼----生活如此美好,我们要热爱我们的生活,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保持一份内心的平静,学会从容优雅淡定的生活,用最美的生活姿态去阐释我们如歌的生活。
以上是我的教学感受,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篇6: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一、语言运用。(26分)
1.给括号前面的一个字注音。(2分)
翩( )然 萌( )发 褶皱( ) 潮汐( )
2.完成词语填空。(4分)
销声 迹 风雪 途 周而 始 草木 枯
日 西山 五彩斑 无动于 在 难逃
3.填入下面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2分)
(1)它有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 。
(2)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 。
(3)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 。
A、细密 紧密 熔化 B、致密 严密 溶化
C、致密 紧密 熔化 D、细密 严密 溶化
4.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
A.物体震动 无动于衰 B.难逃扼运 在却难逃
C.束手无策 啸聚山林 D.天衣无缝 消声匿迹
5.判断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3分)
(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 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
(2)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
(3)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
6.依次填人下列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英国自然杂志了爱丁堡罗斯栋研究所威尔莫特等人的研究成果。
②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③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棕树蛇繁衍的天敌。
A.宣告 支持 控制 B.公布 支持 扼制
C.宣告 支援 扼制 D.公布 支援 控制
7.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生态系统中的强者也同样受到该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可能无所不为。
B.鲤鱼细胞核和鲫鱼卵细胞质居然能相安无事,并开始了类似受精卵分裂发育的过程。
C.面对那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的动植物,人们也将束手无策。
D.如果一个“充耳不闻”的人,对外界的一切也必然“无动于衷”。
8.修改病句。(2分)
(1)从大量的事实中告诉我们,要掌握天气的连续变化,最好每小时都进行观测。
(2)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效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
9.品读下面材料,对其中包含的语言信息概括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材料]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现代汉语词典》)
A.化石是由年代久远的石头变成的。
B.化石可分为遗骸化石和遗迹化石等类别。
C.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演化进程。
D.研究化石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地层的年代。
10. 依据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小王、小张和小李正在进行一项小发明制作。但在关键部位却卡了壳。小王说:“要是小郭来了多好,这个部位他准行。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时恰好小郭来了。小张说:“说曹操,曹操到。”小郭问议论他什么,小李说:“我们准备请你吃肯德基。”小郭说:“这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吗?”
(1)“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_________(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小王说的“只欠东风”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小张的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34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1-16题。(18分)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晓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旱l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a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b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是温和,春天反而寒冷。c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d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e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时节,烟台要到立夏。f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1.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有哪些?(4分)
12.这几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3分)
1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怎样用文中的知识来理解这首诗?(3分)
14.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那么大连的春天一定比北京来得早,对吗?为什么?(3分)
15.在第③段中运用了几种说明方法?举例说明。(3分)
16.第⑤段中“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7-22题。(16分)
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
①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洛克维里市有一个神秘的机构——基因研究院。这是一个专门收集分类研究基因的地方。据科学家估计,人类大概有8万余条基因。这显然是个很庞大的数目,但这8万余条基因中有多少是多余的废基因呢?剔除废基因后把有用的基因留下再经组合,人类就可以“造”出来了吗?基因研究院主席克莱尔弗拉斯特领导的小组努力的方向正是如此:在试管中制造生命。
②为了证明废基因的存在,他们选择了一种寄生虫,该虫共有470条基因。他们把基因一条条剥离,结果发现有170条是多余基因。也就是说,只要把有用的那300条基因一一加入试管,就可能“人造”出一条有生命的寄生虫!“这是多么美妙而又危险的禁区!我们必须停止实验。我们必须等待伦理学家拿出结论。”基因研究院老板克莱格文特下令暂停在实验室制造生命的研究。
③目前一个包括生命生态学家、哲学家、律师和伦理学家等组成的小组对“人造生命”这一命题进行论证。但有一点共识已经达成,那就是他们都认为,该项实验已经予以证实,不存在一种创造了生命的神秘的魔术般的外力。
④不管怎样,一个可怕的前景已摆在人类面前:往试管中加入一条条的基因,最终这些化学物品却成了活生生的生命,甚至就是人类本身。
17.题目中的.“造”字可用新近产生的词来诠释,这个新词是__________。(2分)
18.这篇文章的说明内容是___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_ __。(3分)
19.第②段主要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请举出一例并说说其表达作用。(3分)
20.第③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2分)
21.美国科学家在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怎样的进展?作者对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持什么态度?(4分)
22.“这是多么美妙而又危险的禁区”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2分)
三、作文(40分)
23.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时代,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太多太多了,有惊喜,也有遗憾;有便利,也有问题;……相信你一定有切身的感受。请补全作文题目“现代科技带来的”,然后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注意:切入点不要太大,从一个很小的方面入手;内容要具体。
参考答案:
一、1.piān méng zhě xī 2.匿 载 复 荣 薄 斓 衷 劫 3.C 4. (A.振,衷;B.厄,劫;D.销) 5.(1)举例子 (2) 作比较 (3)下定义 6.B 7.A 8.(1)删去“从……中” (2)“有效”应直接修饰“方法”,删除“的” 9.A 10. (1)赤壁之战 只要小郭来了,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了。(2)小郭来了.
二、(一)11.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12.逻辑顺序
13.高下的差异影响物候现象的来临——“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14.不对,因为经度的差异会影响物候现象的来临,大连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大连春天反而比北京来得迟。 15.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例子略) 16.后者指1921到1930年十年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前者指1741到1750年十年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二)17. 克隆 18.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或:美国科学家创造生命) 逻辑顺序 列数字 19.略 20.人和其他生命不是上帝创造的。 21.往试管中加入一条条有用的基因就可创造出活生生的生命。作者认为利用基因创造生命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可怕的前景。 22.美妙是因为克隆技术是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标志;危险是因为克隆人违背了人类的伦理。
篇7: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一、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体会朴实无华的语言中蕴含深情的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手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会分析文中人物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培养尊重、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的精神。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品味文中的心理描写,理解作者矛盾的情感。
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传统习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对于旧历新年的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感受新年浓浓的节日气氛,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新年景象,通过引导学生讲述过新年的事情,渲染节日气氛,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过年的情景之中。
2.讨论点拨法。对于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矛盾情感,老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及作者自身情况探讨。
3.品读鉴赏法。学生通过多次默读和自由朗读体会文中情感,感受节日气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过春节的有关图片或视频)
师:看到这些画面,你一定不会陌生,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学生一般都知道是春节的景象)
师:大家说说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你过春节时心情怎样?
(两三个学生谈谈)
师:确实,说到过节,大家都很兴奋,都很激动。我们中国,过节的习俗由来已久。在过去人们是怎样过节的,他们的心情会和我们一样吗?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林语堂先生去感受感受上世纪30年代他“庆祝旧历元旦”的氛围吧!(打出题目《庆祝旧历元旦》)
二、整体感知
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1、文中的“旧历元旦”究竟是什么节日?
2、“旧历元旦”有哪些习俗?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读书,老师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生读后基本上能回答:“旧历元旦”就是现在的春节。文章写到的“穿好的衣服,停止营业,闲逛,赌钱,打锣,放鞭炮,拜客,看戏”“红色春联贴满在每家门上”“街头屋前,到处是爆竹声,充塞着硫磺味”“春联、年夜饭、鞭炮、红蜡烛、福建橘子、清晨拜年”等等,这些景象和我们现在的春节景象基本一样。
三、素养提升
1、再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为几部分?
(主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层次,理清文章思路。具体是几层不是很重要,但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其是否把握文章脉络。分两部分可以,分三部分也可以)
第一部分(1-3段):总的写过旧历新年的习俗。
第二部分(4-5段:政府及我对旧历新年的态度。
第三部分(6段-末尾):具体记叙廿四年过旧历新年的经过。
(或者:第一部分:(1-5段):总的写过旧历新年的习俗。
第二部分:(6段-末尾):具体记叙廿四年过旧历新年的经过。)
2、精读重点段落(6段-末尾),理解作者情感。
(1)文章6段之后具体记叙廿四年过旧历新年的经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勾出表明顺序的标志性词语!
一月初、一星期后、二月一号、二号、到二月三号、早餐后、中饭时、下午三时、五时、五时半、六时
(2)在第5段中作者说“我在过新年时大失所望”。他真的“失望”了吗?作者过新年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勾出表明作者情感态度的词句!
我并不要旧历新年----这是我屈服的开始----儿时情景不自禁地出现在我眼前----我很激烈地感到我像一个罪人-----心旌显得有点动摇,但还能坚持-----我的科学理智已很模糊,微弱,虚空了------那不是我的科学意识,一定是另外一个意识-----向我的意识深处进攻------我不自觉的感觉到很愉快
(4)怎样理解作者过新年时的矛盾纠结的情感?
这一点对于学生应该是一个难点。可以分两步引导学生理解:
A.结合林语堂《纪元旦》一文理解。学生阅读《纪元旦》一文,看看当时作者写此文时的情感。
学生可理解到是作者既想玩耍又想工作,所以内心烦躁矛盾。
但真是如此吗?试比较两文,看看两篇文章有很多相同的内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可见此文是作者加以修改了的。比较本文和《纪元旦》,看看课文与《纪元旦》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读后不难发现,课文中多次提到“科学”“理智”“守旧”等词句,如“中国政府早已正式废除阴历新年,但阴历新年依然故我,不曾被废除掉。”“我是个极端摩登的人。没有人可以说我守旧。我不懂遵守旧历,而且还喜欢倡行十三个月的年历,每月只有四个星期或二十八天。换句话说,我的观点很科学化,很逻辑化。就是这点科学的骄傲,使我在过新年时大失所望。每人都假装着庆祝,一点没有真感情。”“科学的理智教我不要遵守旧历,我也答应照办。”“似在嘲笑我的科学理智。那时我的科学理智已很模糊,微弱,虚空了。”“那不是我的科学意识,一定是另外一个意识”
由此可想,作者写此文一定有深刻的意图,那他究竟要表现什么呢?那就要看看林语堂所处的时代吧!也许会帮助我们理解。
B.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师问:课文写于那一年?(提示学生在《纪元旦》一文中找到写作的时间!)
写于廿四年(民国二十四),即1935年,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呢?
老师介绍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加剧,国民党政府文化专制主义政策日益加强,在亡国灭种的外患内忧催化下,中国知识界先进分子的民族和民主意识被唤醒了(林语堂就是其中一员)。在五四运动后,即20世纪30-40年代又发生了一个“新启蒙运动”。新启蒙运动倡导自由、理性,主张科学的`逻辑思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要求以西方文化代替中国旧有的文化,但是新启蒙运动者则是力求辩证对待中西方文化,他们认为,一种新的文化的出现,是综合了多种不同的文化产生出来的。新启蒙运动是一场民族的科学的民主主义文化运动,运动中对中西方进行了全面考察和区别对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辩证的继承,并结合符合中国特色的外来文化,促进了新的文化在中国的生根发芽。它所要造的文化不应该只是毁弃中国传统文化,而接受外来西洋文化,当然更不应该是鼓手中国文化,而拒绝西洋文化;而应该是各种现有文化的一种辩证的或有机的综合。(部分摘选自《20世纪30年代新启蒙运动浅论》)
课文其实就可见到当时时代的印记:“中国政府早已正式废除阴历新年”“我的观点很科学化,很逻辑化”“科学的理智教我不要遵守旧历”。
了解了时代背景,那同学们觉得本文要表明什么思想呢?
(学生探讨发言)
老师总结归纳:阳春佳节的意味,迫着人喜跃,科学的理智无法镇服心灵深底的荡漾,是应该做理智的动物呢,还是应该做近情的人呢?作者在文中一直矛盾纠结,但最终理智抵制不住节日的浓厚气氛,被周围人们的欢愉所感染而不自觉地沉浸在愉悦之中。可见,我们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早已深入人心。走进新时代,接受新思想不是要否定旧的一切文化一切思想,尊重人们的思想情感,尊重传统文化是在20世纪30年代处于新启蒙运动中的作者所要倡导的吧!
(5)拓展延伸
传统文化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它为何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值得我们去传承?你能否通过本文的阅读找到人们喜爱春节的些许原因?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通过作者对人们过旧历元旦的描述,探讨春节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学生交流后,可归纳出几点:A.热闹喜庆;B.寄予人们美好的祝福与愿望;C.是生命复归的日子;D.有着自由、民主、平等
是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尊重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我们的民俗文化的观念也越来越强,比如,每年清明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国家要放假,我们的“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都表明我们国家及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的尊重。
3.体会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作者运用有何特点?
表达方式:用了记叙、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生动形象)、抒情等表达方式。(举文中语句说明!)
特色:记叙:既有概括叙述又有细致描写;
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生动形象;
抒情:作者情感的抒发多和记叙描写相结合。举具体语句分析!如:
A.五时炒年糕吃,满房是水仙的芳香,我很激烈地感到我像一个罪人。“我不准备过新年”我下了决心说,“晚上我要出去看电影。”
B.“谁给她穿的新衣服?”我责问,心旌显得有点动摇,但还能坚持。
C.六时发现蜡烛台上点起一对大红蜡烛,烛光闪闪,似在嘲笑我的科学理智。那时我的科学理智已很模糊,微弱,虚空了。
D.一时鞭炮声音四起,一阵阵的乒乓声,像向我的意识深处进攻。
E.在一片乒乓声中,我坐下来吃年夜饭,我不自觉的感觉到很愉快。
四.总结:
我们通过作者对过旧历元旦的习俗及自己过旧历元旦过程中的矛盾复杂的心情的描述,感受到了新春佳节浓浓的节日气氛,看到了中国传统习俗及传统文化的魅力,懂得了应该尊重并传承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
篇8: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
星期五的下午,我们班举办了一场精彩的辩论赛,这场辩论赛让我受益匪浅,明白了“开卷有益”的真正含义。
上课铃一响,郭老师迈着大步走上了楼梯,她对这场辩论赛是信心十足。当郭老师走进教室门口的时候脚步放慢了,她扫视了教室,见同学们都在说话,脸上的笑容立刻烟消云散,变得严肃起来。同学们突然发现大事不妙立刻停了下来。郭老师见教室安静下来了就吩咐同学布置赛场,接着走向讲台说:“经过一个星期的准备,我相信大家都是信心十足,这场比赛一定会很成功的。”接着拿起粉笔转过身,在黑板上寥寥几笔写下了“辩论会——开卷有益”。她宣布了比赛规则,第一指定辩论,第二自由辩论,然后交换双方的观点再进行一次辩论。一声令下,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参赛的选手上场了,他们个个昂首挺胸,手里拿着厚厚的资料。左边坐着的是女生队,她们当反方;右边坐的是男生队。他们当正方。经过一阵准备,辩论开始了。首先是正方发言。“我方认为开卷有益,只有多读书知识才会丰富。”“我方认为开卷无益,现在的管理有些存在漏洞,一些不健康的书
篇9: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试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试题
一、语言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hóu)知识。
B.到处呈现一片衰(shuāi)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zài)途的寒冬。
C.鱼类换核技术的成熟(shú)和两栖(qī)类换核的成功,使一批批从事良种培育工作的科学家激动不已。
D.轻轻松松嚼(jiáo)几片脆脆的饼干,几颗硬硬的糖果,感觉(jué)一下是什么声音?
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
A.物体震动 无动无衰 B.难逃扼运 在却难逃
C.束手无策 啸聚山林 D.天衣无缝 消声匿迹
3.指出下列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2分)
(1)美国政府正在( )一个跨部门的监控计划。
A.酝酿 B.准备
(2)许多本土物种将难逃绝种( )。
A.灾难 B.厄运
(3)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下,很可能会无节制地( )。
A.繁衍 B.繁殖
(4)即使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面对那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的动植物,人们将( )。
A.束手无策 B.束手待毙
4.指出下列句中词义相同或相近的词。(2分)
A.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B.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C.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 D.候鸟也来得越晚。
相同的:________ 相近的: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中的反义词。(2分)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________
(2)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________
(3)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________
(4)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________
6.排列下列句子的顺序。(2分)
①“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②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③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④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⑤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排列列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填空。(2分)
(1)竺可桢,_______家,地理学家。他的《大自然的语言》是介绍_______学的。
(2)谈家桢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文里,介绍了“无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系”,这些现在统称____________。
8.按要求扩展句子。(3分)
同学们听大自然的声音。(说清“听”的状态)
9.结合《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谈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所含的物候知识。(3分)
二、阅读(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0~16题。(14分)
恐龙无处不在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 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10.《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阿西莫夫是美国________作家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2分)
11.《恐龙无处不在》谈到了恐龙的灭绝,它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了有力的证据。(1分)
1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2分)
①天衣无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褶皱(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原因是什么?(3分)
14.选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2分)
15.概括选段的内容。(2分)
16.画波浪线的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出它的作用。(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6分)
被压扁的沙子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前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 ℃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17.下列这个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粹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18.选段中所说的“普通沙子”和“斯石英”都是由____________构成的。(1分)
19.“斯石英”与“金刚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2分)
20.“斯石英”变为“普通沙子”的速度可以加快,但必须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其原因是什么?(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11分)
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
①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洛克维里市有一个神秘的机构——基因研究院。这是一个专门收集分类研究基因的地方。据科学家估计,人类大概有8万余条基因。这显然是个很庞大的数目,但这8万余条基因中有多少是多余的废基因呢?剔除废基因后把有用的基因留下再经组合,人类就可以“造”出来了吗?基因研究院主席克莱尔?弗拉斯特领导的小组努力的方向正是如此:在试管中制造生命。
②为了证明废基因的存在,他们选择了一种寄生虫,该虫共有470条基因。他们把基因一条条剥离,结果发现有170条是多余基因。也就是说,只要把有用的那300条基因一一加入试管,就可能“人造”出一条有生命的寄生虫!“这是多么美妙而又危险的禁区!我们必须停止实验。我们必须等待伦理学家拿出结论。”基因研究院老板克莱格?文特下令暂停在实验室制造生命的研究。
③目前一个包括生命生态学家、哲学家、律师和伦理学家等组成的小组对“人造生命”这一命题进行论证。但有一点共识已经达成,那就是他们都认为,该项实验已经予以证实,不存在一种创造了生命的神秘的魔术般的外力。
④不管怎样,一个可怕的前景已摆在人类面前:往试管中加入一条条的基因,最终这些化学物品却成了活生生的生命,甚至就是人类本身。
21.题目中的“造”字可用新近产生的词来诠释,这个新词是__________。(2分)
22.这篇文章的说明内容是___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第②段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3.第③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3分)
24.美国科学家在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怎样的进展?作者对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持什么态度?(3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25~27题。(9分)
①“纳米”是一种几何尺寸的度量单位,1纳米是1米的十亿分之一,略等于45个原子排列起来的长度。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便诞生了一门以0.1至10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学科,这就是纳米科技。
②纳米科技以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揭示了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它的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和分子来构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人们普遍认为,纳米科技是信息和生命科学技术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共同基础,将对人类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③从90年代初起,纳米科技得以迅速发展,新名词、新概念不断涌现,如纳米电子学、纳米材料学、纳米机械学、纳米生物学等等。
④科学家为我们勾勒了一幅若干年后的蓝图:纳米电子学将使量子元件代替微电子器件,巨型计算机能装入口袋里;通过纳米化,易碎的陶瓷可以变成韧性的,成为一种重要材料;世界上还将出现1微米以下的机器甚至机器人;纳米技术还能给药物的传输提供新的方式和途径,对基因进行定点等。
⑤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从战略高度部署纳米领域的研究。
25.根据第①段文字,给“纳米科技”下一个定义。(3分)
26.从文章看,纳米科技有什么深刻意义?从文中选取有关语句回答。(3分)
27.第①段和第④段中加点的“略”“将”能否删去?请分别简要说明理由。(3分)
三、写作(40分)
28.到目前为止,我们接触了不少有关克隆的知识。试就“克隆的前景”这个话题写一篇想像类作文。
要求:①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可以编故事,可以议论,体裁不限。
②不少于600字。
篇10: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hóu)知识。
B.到处呈现一片衰(shuāi)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zài)途的寒冬。
C.鱼类换核技术的成熟(shú)和两栖(qī)类换核的成功,使一批批从事良种培育工作的科学家激动不已。
D.轻轻松松嚼(jiáo)几片脆脆的饼干,几颗硬硬的糖果,感觉(jué)一下是什么声音?
2、完成词语填空。
销声 迹 风雪 途 周而 始 草木 枯
束手无 五彩斑 无动于 在 难逃
3、填入下面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它有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 。
(2)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 。
(3)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 。
A 、细密 紧密 熔化 B、致密 严密 溶化
C、致密 紧密 熔化 D、细密 严密 溶化
4、指出下列句中词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A、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B、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C、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 D、候鸟也来得越晚。
相同的:________ 相近的:________
5、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恐龙无处不在是因为它们自己迁移的结果。
B、大约2亿年前,泛大陆曾分裂成四部分。
C、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D、斯石英和金刚石在温度升到极高时,可以恢复到原始状态。
6、下列关于说明顺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不同事物的说明,说明的目的不同,采用 的内容和说明顺序要求不同;对于同一事物的说明,由于说明的目的不同,采用的内容和说明的顺序要求也可不同。
B、逻辑顺序往往运用在阐释事理的说明文中,它包括的内容很多。如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由繁到简、由局 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这些往往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C、说明文的顺序一般包括逻辑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程序顺序四种。
D、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次序说明就是采用时 间顺序说明。人物生平介绍、动植物生长过程、科学观测记录、生产流程说明、民族历史陈述等等,都可采用时间顺序说明。
7、排列下列句子的顺序。
①“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 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②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③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④一些板块 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⑤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排列列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填空。
(1)竺可桢,_______家,地理学家。他的《大自然的语言》是介绍_______学的。
(2)谈家桢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文里,介绍了“无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系”,这些现在统称____________。
9、结合《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谈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所含的物候知识。
二、阅读理解
(一)《沙尘暴十袭京城》
暮春时节,理应莺飞草长,风和日丽,却得知京城再遭风沙袭击。一则来自北京的消息是这样 描述的:(25日)凌晨,一阵小雨夹着泥沙从天而降,泥浆附着在露天停放的车辆、嫩绿的树叶和草坪上,污迹斑斑。泥浆雨过后,大风呼呼,尘沙滚滚,整个北京城漫天昏黄……”这是北京第十次出现浮尘扬汐天气。
短短几个月里,类似的报道一再见诸报端,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十数年首的一则新闻所发出的“风沙紧逼北京城”的警报,那篇报道好像当时也很让大家警觉了一下,议论了一番.但是,渐渐地,这事便不再为公众关注了。
可以想见,北方各地居民在奋力与沙灾搏斗的同时,也一定会痛定思痛。与此同时,我更希望大家把视线南移。北方的“痛”决不只是北方才有的,它理应是大家共同的教训。北方沙灾固然与当地的地质水文特征不无关系,可是,长江水网地区同样难保无虞,因为沙灾在本质上与人对自然的“大不敬”相依相随,而同样的“大不敬”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似乎暂无荒漠化之忧的长江南北。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就是对水资源的恣意糟蹋和野蛮汲采。
有一个道理,理解它完全不需要高深的知识:缺水会加剧旱情,干旱会使植被受损,而土壤裸露的必然结果就是荒漠化。可以说,对缺水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对水的消耗计划不周,客观上 使北方土地荒漠化加剧。如今,类似问题正在长江南北重演。就在历来被称为“水网”的长江三角洲,人们不爱护奔流不息的江河,污染了地表水,就从地下找水喝。十几 年光景,不少地方的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数十米之多,以致地面广泛沉降,建筑物倾斜、开裂,如此等等,正与北方荒漠化的前奏如出一辙。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很多人至今仍对水资源“大不敬”,无非是觉得守着长江,何忧之有?殊不知,黄河两岸也曾有绿阴蔽 日的年代,沧海桑田、人沙进退只在庭步之间。
据悉,水利部初步决定今后几年内将在西部修建微型集雨工程1 700万处,用以解决或改善人畜饮水困难,增加灌溉和抗旱保苗补水面积。这个决定让人看到一种希望——集雨之类的节约水、利用水的办法,不但适用于西部,从某种意义上说 更适用于东都。在雨水充沛之地集雨,产生的效益必定更为可观。去过悉尼奥运村的人一定会注意到,主运动场的顶部,特意安装了集雨设施,所集雨水足以浇灌场内草坪,既节水又省钱,可谓“双赢”。作为一个资源富国,其做法不无借鉴意义。在这方面,我们一向关注不多,研究不够,是该奋起直追了。
通过对沙尘暴与水、与植被之间关系的追踪,我们受到的触动应当是多方面的。比如,渐进的环境污染会带 来人无立锥之地的恶果,计划不周的山水开发会给大地留下永难消失的伤疤,等等。在这些方面,警钟已经一敲再敲,但愿我们不要愚蠢行动在前,苦果难咽随后。事到如今,我们已经交不起如此昂贵的“学费”了!(选自4月27日《人民日报》)
10、文章开篇不直接写沙尘暴,却落笔于“莺飞草长,风和日丽”,这是为什么?
11、北京第十次出现的浮尘扬沙天气是什么样子?
12、文中除了“第十次出现”以外还可以看出沙尘暴不止一次,请从文中找出。
13、那个“不需要高深的知识 ”就可以理解的道理是什么?
14、“类似问题正在长江南北重演”中的“类似问题”指的是什么?“在这方面,我们一向关注不 多”中的“这”指代什么?
15、人类“对水资源‘不大敬’”的原因是什么?
(二)《被压扁的沙子》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前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 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 ℃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16、下列这个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粹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 为“斯石英”。
17、选段中所说的“普通沙子”和“斯石英”都是由____________构成的。
18、“斯石英”与“金刚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19、“斯石英”变为“普通沙子”的速度可以加快,但必须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其原因是什么?
(三)《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
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洛克维里市有一个神秘的机构——基因研究院。这是一个专门收集分类研究基因的地方。据科学家估计,人类大概有8 万余条基因。这显然是个很庞大的数目,但这8万余条基因中有多少是多余的废基因呢?剔除废基因后把有用的基因留下再经组合,人类就可以“造”出来了吗?基因研究院主席克莱尔弗拉斯特领导的小组努力的方向正是如此:在试管中制造生命。
为了证明废基因的存在,他们选择了一种寄生虫, 该虫共有470条基因。他们把基因一条 条剥离,结 果发现有170条是多余基因。也就是说,只要把有用的那300条基因一一加入试管,就可能“人造”出一条有生命的寄生虫!“这是多么美妙而又危险的禁区!我们必须停止实验。我们必须等待伦理学家拿出结论。”基因研究院老板克莱格文特下令暂停在实验室制造生命的研究 。
目前一个包括生命生态学家、哲学家、律师和伦理学家等 组成的小组对“人造生命”这一命题进行论证。但有 一点共识已经达成,那就是他们都认为,该项实验已经予以证实,不存在一种创造了生命的神秘的魔术般的外力。
不管怎样,一个可怕的前景已摆在人类面前:往试管中 加入一条条的基因 ,最终这些化学物品却成了活生生的生命,甚至就是人类本身。
20、题目中的“造”字可用新近产生的词来诠释,这个新词是__________。
21、这篇文章的说明内容是___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第②段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③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23、美国科学家在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怎样的进展?作者对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持什么态度?
三、作文
美国作家克里腾登写过一篇题为《母亲的价格》的文章,指出如果母亲的日常工作可获薪水,合理的年薪约为六万美元。母亲们做这些工作,做得细腻,做得纯粹,乐此不疲,头发做白了,腰做弯曲了,眼睛做昏花了,她们也毫无怨言。子女们在、受母爱的同时,不知不觉之间,已经欠下了母亲那么巨大的一笔薪水。其实,不管是母爱、父爱,还是其他亲人、老师对我们付出的爱,都无法简单地用金钱来衡量。只有我们懂得珍惜,才会真正体会其价值。
请以“珍惜”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文章立意要明确,内容要具体,要写出“我”的真情实感。
篇11: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课前预习资料
1.作家作品:
四文的对比表
篇目作者及出处大体内容及中心
鲁提辖 拳打 镇关西施耐庵(元末明初) 《水浒传》 第三回小说通过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前后情节的叙述,塑造了一个敢爱敢恨、嫉恶如仇、伸张正义、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英雄人物形象,表达了被压迫人民的愿望。
范进 中举吴敬梓(清代) 《儒林外史》 第三回课文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疯癫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物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了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及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乃至整个封建社会。
选举 **秦文君 (当代儿童文学作家) 《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小说围绕一次学生会干部选举而展开,主要记叙了墙外噪音影响孩子们正常上课及林武翔被子砸伤之事,以鲁艳青、贾里为代表的同学积极发起并处理这些小波折的故事,表现了他们的聪明、活泼、热情、积极。并告诉我们:人生滋味是多味的,人不可能天生是伯乐。
山米与白鹤 贝尔斯(美国儿童文学作家)小说描写了山米与外祖父相处的一段经历,它使山米的情感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表现了祖孙两人的倔强与爱心。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爱不仅使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关切,甚至也能使人与动物,与大自然相沟通。
篇12: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课前预习资料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聒燥 恁地 腌臢
赊欠 绽开 绰号
眼棱 迸出 揸开
醋钵儿 中举 作揖
商酌 拙病 相公
兀自 带挈 名讳
桑梓 啐在嘴上 星宿
攥着 腆着 带挈
绾了 发酵 气氛
招徕 贿赂 忌讳
巾帼 忿忿然 噩梦
许诺 诅咒 泰然处之
阿谀 豢养 倔强 2、多音字:
喏rě叹词 zhe看着
ruò偌大 着 zháo着火
诺言nuò zhāo高着
chóng小种 chāo同焯
种 zhòng种地 绰 绰酒
zh?ng种子 chuò阔绰
3、成语积累(注意成语的意思和加点字的字音字形)
不言而喻 老态龙钟 富丽堂皇
了如指掌 耿耿于怀 心有余悸略胜一畴 精疲力竭 漫不经心茅塞顿开 鬼使神差 咄咄逼人
篇1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课前预习资料
三、单元解读
1、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与具体的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载。(相对于诗歌、散文、戏剧而言)
2、三要素:
A、人物:
1、了解人物的刻画方法:描写类: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通过人物描写来把握,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3、景特烘托:烘托心情或处境或命运,渲染气氛,交待环境,推动情节发展。
B、情节:一般文章划分层次按此: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C、环境:人物生存的时空:自然环境:自然的时空景致;社会环境:人物生存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代观念,法律,道德伦理等。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共13篇)】相关文章:
第一学期四年级语文的教学计划2022-04-30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以及来年工作计划2023-10-28
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七年级上册)2024-02-29
部编5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2022-11-14
七年级英语上册教学工作计划2023-02-22
8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2024-04-25
七年级上册教学教学工作计划2023-09-01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2024-01-24
八年级英语上册教学计划人教版2022-08-29
六年级上册语文《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2022-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