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加 连减 教学反思

时间:2024-01-10 07:56:57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连加 连减 教学反思(精选13篇)由网友“小玲子”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连加 连减 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连加 连减 教学反思

篇1: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连加、连减》这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72页。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精心备课,采用书上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式”教学情境,让课堂教学成为整体学生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了以下教学特点:

1、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两个例题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并以课件在电脑大屏幕上呈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例题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列出算式。这一点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2、重视算法,突破难点

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一点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开放应用,凸现价值。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课练习环节,我采用的书上的习题,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能各抒己见,争先恐后抢着举手发言,气氛非常活跃。真正做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在这节课中我也有很多不足之处,经过其他老师的听课评课,使我觉得从中又收获很多学习了很多,我会继续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之处。

篇2: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乘车》是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减中的一课时,本节课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乘车”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探索。使学生能够通过“上车再上车”,“下车、上车”的情境很轻松地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并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使用多种算法解决问题。在教学时能把静态的图画变为精彩的动画,使学生很自然地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并能独立计算。

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

1、教学过程中引导语不足。教师的引导语言是一节课的主线,如果引导语不明确便会导致学生学不达意。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向课堂目标方向学习,而不是牵着学生按自己想法走,这也是新老师教学容易出现的误区。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使用多种算法解决问题。在这节课上我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表示什么,但在情境教学中,学生一步回答出答案时,没有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出的?”“你怎样算出的?”只是生硬地叫学生列式,错过教学资源,以后我会谨慎地注意利用资源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

2、如在引导学生用多种算法计算时,应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你为什么这样算?”你还能想出像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这样的算式吗?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表示什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理解;由于我课堂节奏慢导制教学超时;在课堂上我的评价方式单一不利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练习环节中,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这几点。

3、课堂教学中鼓励语言偏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我准备了奖品来活跃课堂,但却因为自己的紧张忘记了,以后我会多加注意,不让这样情况再出现。

4、在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算法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引导数学理解方面的思维,而忽略了让学生开口算,开口读,巩固算法,一年级学生对于学到知识还不能一学就全部明白,必须通过多读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

篇3: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连加连减是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第35页上的内容。我的教学目标是:知道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并会熟练计算10以内连加连减的计算。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连加连减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从这节课的效果来看,我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了,学生也学到了本领。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首先从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开始,通过小鸟飞来的情景引导学生提问“总共有几只小鸟?”并得到连加算式:“2+3+1=6”,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两个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感受“飞来、又飞来”与“飞走、又飞走”的生活经验。通过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得心应手,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计算连加、连减时都是一般按从左往右的次序计算。所以在计算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小朋友们通过讲故事的顺序来计算,让他们在潜移默化间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课练习环节,我设计了判断题,让小朋友在纠错中巩固正确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我还让同桌找找生活中连加、连减的现象,编故事并解答。,同学们气氛活跃,争先恐后抢着举手发言。真正做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对知识有一种实质性的理解,充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35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在课堂中适当的鼓励,小组之间的交流,大家来做拍手操等等环节把小朋友的注意牢牢抓住,这样课堂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我的问题还是很多的。比如说语言还不够精炼,个别提问和引导指向不够明确。练习的设计可能还不够合理。我相信经过这次的锻炼,我对课堂的掌控力和教材的研读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宝贵的经历。相信在领导和同伴的帮助下,我的教学水平会不断提高,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

篇4: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本单元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计算时都要分两步计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做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的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取了两项措施:

一、把连加、连减的情境图制成了动画课件,动态地演示小鸡来吃米和离去的先后顺序,引导学生根据画面的动态过程理解“5+2+1”,“8―2―2”的意义和计算顺序。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连加、连减的算式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紧接着引导学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算出第一步的得数后提问:第二步怎么算?以此提醒学生第二步应根据第一步的得数进行计算。这样使学生较顺利地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并克服了看不见第一步计算得数的计算障碍。

二、增加了学生的学具拼摆练习,让他们在学具拼摆的活动中解决两个问题:

1、根据摆的过程填写连加算式中前两个加数的和、连减算式中前两个数的差。

2、根据摆的过程说算式,并说出相应的计算过程。通过学具的拼摆,加深了学生对连减连减算式的意义和计算顺序的理解。

篇5:《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中确立了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要学习,以老师开放性设问贯穿始终为主要教学的教学模式。

一、抓住新知的生长点,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中自学数学。

在例题教学中让学生自读课本,引导学生看什么,怎样看,有哪些收获,存在什么问题,让他们在自读中体验计算方法,感悟知识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自读自悟,自求自得。

二、把握知识的关键点,让学生理解算理。

本节课让学生依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弄清算理,有根据地提出多种创见,得出两种不同的算法。

三、把握能力的发展点,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精心设计练习,既有与例题程度相当的“保底”题,又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变式题,拓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有用,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

篇6:《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为一年级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结合情景图例1,先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怎样写就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竖式连写比较方便。在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中,让学生结合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来。这样既巩固了前面的知识,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效果很不错。

在进行巩固练习时,我采用一贯的方法,让全班学生每人出一道题,内容可以是连加的、也可以是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然后全班一起计算,教师强调书写格式和进位、退位的计算。这样感觉学生计算自己出的题兴趣很高,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能力。

在本节课中发现不足的地方是学生在自己出题时考虑不是很周全,有的题最后的结果可能超出了100,这样就给学习困难的学生增加了难度。另外还有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进位和退位容易出现错误,审题不是很清。需老师在以后的练习中注意这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认真审题,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篇7:“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连加、连减》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将它放在学习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数学教育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两个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感受“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通过芳芳喂鸡这一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再用课件动态展示小鸡吃饱后离开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得心应手,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本环节我注重学法指导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8: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这次课我主要是想使学生在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同时,接触连加连减。购物是每个孩子都经常性接触的行为,孩子们可以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进行连加连减的列式计算,让运算顺序、计算方法,潜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较枯燥、抽象的数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时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选择商品的自主性较大,所以所列算式及计算过程也是不尽相同的,既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选择,又增大了全体学生练习的数量。最后的购物环节,可以用来复习、巩固、提高。

虽然是这样设计的,但是由于我的原因,(初次接触低年级教材、初次接触数学教学),所以有许多问题存在:教学的层次不是很分明,新授课与练习课的分界不太清楚。教学的节奏应该有张有弛,数学课求快,是我的一个误区,数学应该有快有稳,这样学生才能学的又清楚,又不十分紧张。由于我一直从事的是高年级语文教学,所以严谨的数学教学语言是我很大的一个弱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十分注意。还有个别环节处理的不够妥当,如:练口算时候用了开火车的方式,不利于面向大多数学生,类似的问题,应该多加注意。

总之,这次课上的不尽如人意,但是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很宝贵的经验,希望下次还有类似的机会,可以让我们这些不太熟悉数学教学的青年教师,尽快对业务真正熟悉起来。

篇9:《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连加和连减是本单元又一难点,如何在动态的过程中理解算式的意义和计算过程,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学校教学条件很差,别说运用多媒体,就连挂图都没有,真让人发愁。

前几天,黑板上用来吸卡片的小吸铁石被学生拿几个去了,只剩下几个了,我说了这件事,这个周三早上上学时,我看见李子烨拿来几个吸铁石放在黑板上,我在班上表扬了他,今天,他又拿来几个送给我,我说:“谢谢你,够用了”。要上课了,我灵机一动,心想,我何不用这作为教学资源?这可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啊!上课了,我要求学生看老师的动作说几句话,我先把原来的3个吸铁石从黑板角拿到黑板中间,又把李子烨第一次送我的4个摆在傍边,最后把后来送我的3个也摆在一边,摆完了。我说:“谁能把老师刚才做的事连起来说一遍,并提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我点了一个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学生说:老师原来有3个吸铁石,李子烨先送给老师4个,又送给老师3个,请问,老师一共有多少个吸铁石呀?

我问:要求老师一共有多少个吸铁石该怎样列式呢?学生很快列出3+4+3=,在计算时,孩子们也能理解先把3和4合并起来,再把7和3合并起来。有了连加作基础,教学连减就容易多了:我数出9个吸铁石,接着拿走2个,又拿走3个。要求学生完把老师刚才的动作完整说一遍,并提出一个问题,大多数学生能说出:老师原来有9个吸铁石,一个同学拿走了2个,又有一个同学拿走了3个,请问老师还剩下几个呀?在理解算理时,我多次重复刚才的过程,重点让学生明白第一个同学的.吸铁石是从9个里面拿走的,第二个同学的是从7个里面拿走的。教学中,有的学生说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还有的学生说不是自已的东西不能拿,不知不觉中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了,情感目标也实现了。

这节课,我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一定不会比运用多媒体差,因为我们的资源是鲜活的,过程是动态的,生成是真实的。我想,只要我们留意观察,教学资源无处不在。

篇10:《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连加连减”是10以内数加减法的教学重点,特别是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是这节课的重点。我根据这一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以动手操作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学得形象,活泼,在观察、思考、交流、活动中探索新知识,感受数学的作用,经历了探讨“连加连减”的过程。并从中自主感悟出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感兴趣的“小鸟图”和“飞机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描述图中的故事。在描述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和描述事情的能力,并愉快自觉地融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在“飞机图”情景问题中,出现了不应出现的错误,是教师的疏忽。在这一环节中给学生造成了误解,本来连加连减是很抽象地知识,又出了技术的错误。使学生在理解上出现了扭曲,在本环节中应以动态情节出现,由抽象转化为直观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2、开放应用,凸现价值。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课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用连加连减计算的例子?生举例:我原来有5支铅笔,妈妈先买来了3支铅笔,又买来了1支,现在我一共有几支铅笔?可以用 5+3+1=9 来计算。生:妈妈给了我10元钱,我买铅笔用了2元,买本子用了3元,我还剩多少钱?10-2-3=5,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对知识有一种实质性的理解,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需要改进的地方:时间安排可以更合理一些,低年级孩子的学习时间主要集中在前20分钟,所以可以将新课的内容更集中的放在前20分钟进行,将练习集中在后面的时间进行,不要采本课的一题一练的形式。而且对计算顺序的练习,应该是在反复的不同的题目的讲解的过程中掌握的,不要想着在第一次、第一道题目里就让所有学生完全掌握,也就是不要过

多地重复例题的运算顺序的叙述,可以空出时间完成后面的习题,在对后面习题的讲解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算顺序。

篇11:《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这是一次生活中的数学经历故事。

这次课我主要是想使学生在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同时,接触连加连减。购物是每个孩子都经常性接触的行为,孩子们可以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进行连加连减的列式计算,让运算顺序、计算方法,潜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较枯燥、抽象的数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时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选择商品的自主性较大,所以所列算式及计算过程也是不尽相同的,既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选择,又增大了全体学生练习的数量。最后的购物环节,可以用来复习、巩固、提高。

虽然是这样设计的,但是由于我的原因,(初次接触低年级教材、初次接触数学教学),所以有许多问题存在:教学的层次不是很分明,新授课与练习课的分界不太清楚。教学的节奏应该有张有弛,数学课求快,是我的一个误区,数学应该有快有稳,这样学生才能学的又清楚,又不十分紧张。由于我一直从事的是高年级语文教学,所以严谨的数学教学语言是我很大的一个弱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十分注意。还有个别环节处理的不够妥当,如:练口算时候用了开火车的方式,不利于面向大多数学生,类似的问题,应该多加注意。

总之,这次课上的不尽如人意,但是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很宝贵的经验,希望下次还有类似的机会,可以让我们这些不太熟悉数学教学的青年教师,尽快对业务真正熟悉起来。

篇12:《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利用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主动获取新知识。教学一开始,安排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就是第二个算式中的一个加数,就为学生探索连加法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两道例题都是放手先让学生试算,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安排,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认知活动,由于每个人的认识水平,思想方法的不同,所以在面临一个新的知识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解决方法。例如,本人在教学连加连减的竖式时,学生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竖式方法:一种是用两道竖式来求出得数;一种是直接把三个数加在一起算出得数。在解决例1时,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得数,充分尊重了学生,提倡算法多样化,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的机会。但当学生的思维呈现多样性后,如何对这些算法进行优化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竖式的两种写法没有对错之分,但无疑会有优劣之分。这时教师要有优化的意识,又要意识到优化的主体是学生,优化的过程是一个学生思考比较,体验感悟的过程。在教学例1时,我不曾多说什么,只是让学生比较每种方法的优缺点,相互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去思考优劣。“你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种。”这句话体现我对学生的尊重,这句话体现我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慢慢感知体会。让他们经过自己的切身体会,从而发自内心的选择出最佳方法。

本节课连加连减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只要计算不要出现错误一般学生都会列对竖式。不过,因为加法可以三个数相叠进行计算,因此也出现了连减三个数一起相叠的竖式。不过,这只是极个别的学生。从计算正确率来说,还有点让人担忧,以后还要强调计算时的细心和计算后的检查!

在这次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找到了自己身上的很多的不足:

第一个问题:教学机智的培养。

在导入时我让学生观察两道竖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因为我的问题问法模糊学生回答不出来,这是我应该及时调整问的方法说:“第一道算式的得数,和第二道算式中的加数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的出现说明我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时的调控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第二个问题:计算课在巩固练习时应加大训练力度。

由于我在教学竖式的不同方法时,比较每一种方法的优劣时用的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巩固练习的时间很少。而且我在和学生一起观察连加竖式的时候,我经验不足,在对于一些竖式上的小毛病,

我没有抓住这个教学机智,让孩子去发现那些小毛病,因此在连减计算过程中,仍有这样的小毛病存在。

通过这次的教学,明白了自己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在今后教学中,不仅要善于扑捉学生资源,更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同时在这次活动中我还学习到了同年组两位教师身上的很多优点。上下车问题是典型的加减混合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两位老师都根据这一问题创设情境作为新课导入并展开更能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都已经有了计算顺序上、列竖式方面的学习经验,所以荣老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主要起引领的作用,这样就能节约很多时间用在后面的巩固练习上。事实证明在计算课上使用这种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曾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将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看、想、说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篇13:《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教材数学第一册第6单元第72、73、74页。连加和连减是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难点内容,它们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计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

在整个数学课堂上,我以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为主线,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学具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气,学生能集中精力进行课堂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下面对本节课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

一、优点:能根据教材内容确立明晰的设计思路,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认为,学生在学前教育中,能熟练地掌握怎样计算了,而对于应该怎样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和怎样操作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学时,我侧重引导学生通过课件来理解连加和连减的含义,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时候应该用连加法,什么时候用连减法,让他们掌握了学习方法,便于今后的数学学习。

二、不足: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没有及时了解和掌握。因为用的不是自己班级的学生,把一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估计得过高,可是在教学当中,学生因为操作减法时,摆三角形卡片的时候耽误了很多时间,致使后面的练习部分完成得很少。由于我选择的课题于前面部分衔接处有空白的地方,知识衔接不紧密,导致学生理解连减的意义不够明确,所以“做一做”的第二个联系完成效果不好。

三、改进措施:课下我请教了其他听课教师,他们也一致认为在做一做的第二个练习耽误了时间,如果当时灵活处理的话,就应该在黑板前板演,使全体学生都来学习一下,重点明确:在整体当中,画斜线的三角形是要去掉的,用减法,画虚线的部分也要相应的减去,使学生重点掌握。或者在课前预设,将这个练习做成课件,用动画效果演示,使学生明确连减法的过程和意义。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熟悉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和程度,做好充分的准备,争取使每节课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连加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连减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连加、连减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连加、连减教案

《连加》教学设计

连加 连减 教学反思
《连加 连减 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连加 连减 教学反思(精选13篇)】相关文章:

新人教版连减教学设计2023-01-18

《连加连减》教学设计2023-05-21

人教版二年级连加连减教学设计2023-07-15

一年级《连加连减》教学设计2022-05-06

角的初步认识、连加、连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2023-03-22

三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2022-08-28

1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教案2023-07-20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2023-05-14

连减应用题数学教案2023-06-16

一年级认识6至10教学反思202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