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雀》教学反思

时间:2024-04-05 07:32:41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云雀》教学反思(共18篇)由网友“fubangtai”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云雀》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云雀》教学反思

篇1:《云雀》教学反思

《云雀》教学反思

——《云雀》课堂教学反思《云雀》上完了,回过头来再看看选课、备课、说课、上课的整个教学过程,特别是聆听了同行们的点评之后,感受颇丰!收获也颇丰!我把它们以“有点……”的方式写出,作为这节课的反思吧——

有点困惑《云雀》一文以诗一样的语言歌颂赞美了法国国鸟云雀的乐天、勇敢精神,文本语言很美,也倾注了作者对国鸟云雀的深厚感情,极富感染力。但,细心的人会发现,法国现在的国鸟不是云雀,而是公鸡。这个问题如果课上不明确,课外知识积累不多的六年级学生可能就会根据课文认定云雀就是法国国鸟,而这在现在说来就是错误的知识;如果给学生指出,云雀现在不是法国国鸟了,会不会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异样的情绪,从而影响对文本语言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呢?思来想去,我觉得知识、信息还是应以准确为主,所以还是要明确,但什么时候,以怎样的方式来明确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呢?困惑!

有点得意经过反复考虑,终于设定了一个环节:在导入新课时,用几幅国鸟的图片,配以相应的.“某某国国鸟”的文字说明,在云雀的说明中我加了几个修饰语:“曾被古老的法国高庐人尊为国鸟”,“高庐”就地域作限制,表明是高庐地区,与现在的法国区域相区别,“古老”就时间作限制,表明是以前,非现在;“曾”对状态作限定,表明是曾经,与“现在”相别。这样的引导使学生易于明白:本文是特定时间、地域的产物,从而为后面理解文本打下基础。另外,这本身也是一种语文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关注语言中修饰限定成分的作用。既解决了矛盾,又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个环节的设计和课堂上的引导效果让我有点得意。

有点心痛导入之后是老师的范读,我将课文打在了投影上,并配以与文字内容相适切的图片。学生边看着文字、图片,边听我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情感的朗诵,很快地进入了文本创设的情境。我自己也真正地投入进去了,特别是读到最后一句“她把流泉般的柔和曲调倾泻在少女朦胧欲睡的侧过的头上。”时,我已沉浸在那种美好的氛围中了,整个教室里很静很静,看得出学生也深深沉浸在其中。那一刻,我有点茫然,不知该怎么办,自己不想走出课文情境,也不忍心破坏当时那种美好的氛围。但又明白,我的教学任务要完成,必须要走出来。于是我拍了拍手,把学生,也把自己从课文中拉了出来。但,从那么美的情境中走出,真的有点心痛!(下课后教研组长杨琴老师也指出,应该让听者再沉浸其中回味一会儿,不该那么快地拉出来。唉,无奈!)

有点沉闷在整体感知概括形象特点一环节,学生完成得很顺利,与我的预期相一致。在品味语言时,我希望学生能够七嘴八舌地说,能像平时上课时那样,有补充,甚至有辩论。但可能二班学生是本学期第一次上公开课,似乎有些拘束,都文静得很,都是规规矩矩地举手,虽然举手率比较高,虽然也都准确地实现了对文本语言和主旨的把握,达到成了教学目标,但感觉上就是少了些欲罢不能的激情,少了点水到渠成的自然而然,课堂气氛有点沉闷。

有点匆忙由于前面品味语言的环节进行得不是很紧凑迅速,所以后面预设的几个环节时间相对就少了。比较阅读这一环节本身是设为机动环节的,本意是看学生理解情况与课堂时间而定,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这个环节可以作为难点的突破口,但如果学生理解还可以或时间太紧这一环节就略去,但正式上课时,仍是没舍得扔下,它是帮助了学生快速理解,突破了难点,应该也能实现我的引导学生有比较阅读意识的思路,但这也使它与下面谈学习收获、布置作业几个环节都进行得比较匆忙。本来预设在谈完体会(即课堂小结)后,布置作业时让学生欣赏云雀的一段乐曲,带着对文本的理解再从乐曲中去感受云雀的乐观精神,可惜仍是匆忙!乐曲都没时间欣赏到高潮!

有点遗憾记得以前上课觉得不太成功而难过时,老教师总是安慰我:上课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现在想来,也许真的是这样。课堂上的不确定因素太多,预设得再好也可能无法实现完美。很多时候还要靠老师课堂的机智,调控。上过课,总是会发现这里那里的一些问题,总是遗憾!

收获多多虽然有很多的遗憾,但这次的活动仍让我收获多多!首先,我深刻地体会到,备学生真的是非常重要的,要根据学生特点去预设教学环节及方法,比如学生静,就该想办法让他们动起来,如果能创设些活动,还是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热情来的。其次,上课要舍得“放下”。真的要改变“精耕细作”的教学理念!新教材内容多,不可能每篇课文都细致地落实所有知识点和技能,只能有所侧重,不能贪多,能让学生扎实地掌握几个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就可以了。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再多点指导。另外,第二次在本校多媒体上公开课,感觉有点方向了,不像第一次那么晕,为下次开区级公开课作了些心理准备。以上这些,有些是上课过程中就意识到的,有些是课后反思的结果,有些则是同行们指点后的再反思。当我重新审视、反思自己备课、说课、上课的全过程时,我知道,我对自己,对学生,对教材,对教法……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感谢学校搭建的这样的平台,感谢同事们的热情鼓励和热心指点,促使我有了这么多的收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带着这些启示与收获重新上路,在学中教,在教中学,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向着教学的更高境界努力!也许,穷我一生也达不到最高境界,但,我会努力!

篇2: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小云雀懂得了保护森林的重要。针对教材的特点,我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1、自主学习,理清课文内容

云雀的心愿是什么?为什么云雀会有这样的心愿?我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云雀产生这一心愿的原因,点出关键句: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小云雀又为什么会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呢?它是从哪里感受到森林重要的呢?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所以我的教学设计又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读读想想,从文中寻找答案。这样设计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并帮助他们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的要点,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领悟课文精髓奠定了基础。

2、借助课件,理解课文内容

生动的课件能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生动的画面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联想、想象、情感的活动。这一案例,我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了一些幻灯片,“森林变成贫瘠的沙漠;洪水泛滥成灾”这些画面给学生带来了深深的震撼,他们在情境中感知了砍伐森林的危害之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让他们有感而发,并与作者发生情感共鸣,以此表述心中的愿望。

3、拓展延伸,深化课文重点

书本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更多更广的学问来源于课外。为此我让学生交流讨论:我们能为保护树木,保护环境做些什么?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联,激起学生关注社会,主动参与环保的意识,使语文走向生活大课堂。

4、体验心愿,进行个性化朗读

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文章通篇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生动有趣,富于艺术魅力。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到砍伐森林的危害及森林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这样,学生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相机评价中,更加深学生对砍伐森林危害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这种行为的痛恨之情。

篇3: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我在四一班上了第19课《云雀的心愿》,效果非常的差,除了是因为借班上课以外,还有很多自身的原因,现总结如下:

一、对学生的学况不了解,驾驭不了学生。

二、内容安排不太恰当。

1、明确目标部分

导入不当,没有引起学生的学习愿望。由于不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以为他们已经预习得很好,结果云雀的心愿是什么这个问题就难住了学生。多花了一两分钟让他们读课文第14自然段。出示目标时课件上的字又太小,坐后排的学生看不见。

2、引导自学部分

总感觉整个课堂太安静,学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自学的效果很差。第三个自学内容“在第1-10自然段找出小云雀和妈妈的两次对话,同桌读一读。”很多学生完成不了。可改成“在1-10自然段中用横线画出小云雀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云雀妈妈说的话,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样来设计既直观,又能达到预习的目标。

3、交流指导部分

感觉一直都是老师带着学生走,没让学生说,而是老师代替了学生的说。学生只是在我的`牵引下跟着我的思路把答案说了出来。这不能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这节课归纳起来,是我说的多,学生说的少,老师累,学生也累。如果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自己去归纳段落和段落大意,把机会让给学生说,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学习,那么,教学

效果可能会好一些。下次将设立分目标,让学生自学了以后,马上进行交流指导。教学时,朗读指导不当,方法单一,学生在读时没有做到真正的投入感情,也没有在朗读中体会出破坏森林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性。这主要是我在教学中没有起到很好的范读作用,另外,由于时间关系,5-10自然段的内容没有完成。没有完成学习目标。

4、达标检测部分由于时间关系也没有完成。

这次教学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每个教学环节都要紧密的结合学生的习惯、学情、班级常规等来设计的重要性。《云雀的心愿》这课教学设计,没能考虑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因此,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也没有很好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自己也没有能力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没能调动课堂气氛。这些都是自己的知识掌握得太少了,以及缺少教学技巧而造成的。

篇4:《云雀的心愿》的教学反思

有关《云雀的心愿》的教学反思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小云雀懂得了保护“森林水库”的重要。针对教材的特点,本人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1、自主学习,理清课文内容

云雀的心愿是到沙漠去种树,让沙漠变成绿洲。为什么云雀会有这样的心愿?我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云雀产生这一心愿的.原因,点出关健句: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小云雀又为什么会认为: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呢?它是从哪里感受到森林重要的呢?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所以我的教学设计又围绕着这一问题全面展开,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读读想想,从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设计,在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的扩充训练中,培养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并帮助他们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的要点,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领悟课文精髓奠定了基础。

2、借助课件,理解课文内容

生动的课件能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动态的画面会引起学生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联想、想象、情感的活动。这一案例,我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了许多课件,“森林变成贫瘠的沙漠;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向下游冲去”这些画面给学生带来了深深的震撼,他们在情境中感知了砍伐森林的危害之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让他们有感而发,并与作者发生情感共鸣,以此表述心中的愿望。

3、拓展延伸,深化课文重点

书本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更多更广的学问于大量的课外阅读与对学习资料的收集运用中。本篇课文只是介绍了森林四个方面的重要性,对它更富魅力的东西没有全部列出。为此,我根据课文内容拓展延伸:生活中,森林还有很多作用,你知道吗?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他们在阅读,思考、整理、采纳等一系列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答案,通过课上交流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他们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使语文走向生活大课堂。

4、体验心愿,进行个性化朗读

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文章通篇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生动有趣,富于艺术魅力。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到砍伐森林的危害及森林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这样,学生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相机评价中,更加深学生对砍伐森林危害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这种行为的痛恨之情。

5、深化主题,表达自己的心愿

课文记叙了小云雀跟着妈妈在树林外面飞行时所看到的伐树毁林造成的危害,说明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重要。在课件展示“肆虐的沙尘暴、光秃秃的大山、河水咆哮着向下游冲去”等情景中,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在保护环境方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你对周围人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环境满意吗?你又是怎样做到保护环境的,准备如何去做?交流讨论。鼓励学生根据环境保护的现状,进一步学习,扩展阅读和调查绿化情况等,拓宽学习时间和空间,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联,激起学生关注社会,主动参与环保的意识.

篇5:《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例文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小云雀懂得了保护森林的.重要。教学本课,我主要先理清文章脉络,然后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边读边演边理解文意。

一、理清脉络教学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读,拎出重点,然后相机板书:砍-贫瘠-漫天飞舞,泛滥成灾。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后面的教学就顺利多了。其余的板书依据教学内容相机出示,如:不砍茂密 非常凉爽

二、分角色朗读生情

本篇童话最显著的特点是:对话生动。所以在教学本文,我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对话、动作,特别是在那些关键的对话、动作上下些工夫。比如云雀妈妈的无奈、伤感,小云雀的害怕等等。在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又让学生根据语言和书中的有关词句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加上自己的动作,边读边演边体会。朗读,让学生理解了文本,走进了文本,触摸到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寓意,就变得容易了。

篇6:《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云雀的心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他的话,小云雀懂得了保护“森林水库”的重要。这篇课文以拟人化的手法,以描写人物对话为主要形式,寓环境保护的科学道理于有趣的故事中,便于学生阅读感知。故事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流畅,好读易懂。针对教材的特点,我抓住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感悟朗读

课文以对话形式来说明森林的重要作用,语言浅显易懂,不需要作过多分析。因此,指导学生读好对话,体会它们在不同环境下说话时不同的感情很重要。教学时我就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依据语气提示读好课文。如在教学描写土地变沙漠这一环节时,可以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黄沙漫天”、“乱砍乱伐”,依据提示语“埋怨”、“心疼”练读课文。在这里我重在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的心情,我想有了相同或相似的感受学生就能读好课文了。所以对于理解小云雀的埋怨心理,我让学生联系生活中风沙刮得眼睛也睁不开的经历,来体会小云雀看到沙漠恶劣的环境后的心情,从而读好小云雀说的话。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竟说没有这样的经历,看来我在备课的时候应更认真,特别是在备学生这方面,应该考虑得更细致一些。在理解云雀他的心疼时,我让学生联想一片茂密的森林逐渐变成贫瘠的沙漠,并且告诉学生森林正在以每年40万公顷的速度在消退,你有什么感受呢?但学生感受不深。还有教学学生感悟河水的凶猛时,只是自己语言的引导,看看插图,学生的印象不深,所以朗读指导未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课后我想,如果当时能播放课件,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让学生视觉上受到刺激,学生感悟得可能会更深一些,朗读的效果可能也就会不一样了。

二、复述积累

课文中的第10既说明了森林有水库的作用,同时也是很重要的自然常识,应该让学生积累下来。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读后试着把它们复述下来。在复述课文时,我借助简笔画,以及“……可以……,……可以……,……也可以……”的句式让学生复述,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降低复述难度。但由于前面的时间花得多了,所以这部分比较仓促,学生虽然能够复述出,但效果也不是很好。尤其是让学生用“……可以……,……也可以……”的句式来模仿课文句子造句,由于自己指导得不够清楚,也应该说是自己太过片面,导致学生的思维被我筐死了,造出的句子都不是很好。其实当时一位学生说的“鸡蛋可以煮着吃,也可以煎着吃。”就说得很好,如果当时我能抓住这句例句再指导,学生可能会造得更好了。所以,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还有待加强。

三、运用迁移

在课文教学完成后,我安排了这样一项训练:学了这篇课文,如果你再见到有人在乱砍滥伐森林,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目的是想把环境保护的意思渗透其中,完成了由书本知识到思想认识的迁移。原本是想让学生先写下来,然后再交流的,由于时间关系,最后只让学生草草的说了一下,没有写。虽然学生也有“你们不能再砍伐森林了,要不然我们的土地都会变成沙漠,我们就会同森林一样不能生存了。”、“你们要是再乱砍滥伐了,洪水同样也会淹没你们的家园的。”这样的回答,但感觉好象走过场,没有什么真实效应。

都说“感悟、积累、迁移”是语文教学的“三部曲”,只有依据此,我们才能真正地教好语文,用好语文,但如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恰当地用好这“三部曲”,还值得我们好好思考,至少值得我好好思考。

篇7:《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呼吁环保的童话故事,通过云雀妈妈带着小云雀在外游历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告诉我们森林的重要性,从而呼吁我们要植树造林。文章富有童真童趣,语言通俗易懂。

第二课时,我的教学目标则定为突破重点句子“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引领全文教学,了解森林的作用,认识保护森林的重要,练习用“可以可以也可以”说话,拓展学生思维。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求简、求实、求新、求效”这八个字。“求简”,就是说教学目标要简单而明确,教学环节要简单而清晰;“求实”,就是说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要扎实;“求新”,就是教学方法尽量有新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效”,就是要让自己的教学收到切实的效果,学生能得到真正的收获。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说说“云雀的心愿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心愿?”当学生通过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答案“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时,我以此导入全文的教学“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呢?让我们跟着小云雀和它妈妈一起去看看吧。”随后,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很快找到了小云雀和妈妈飞过的三个地方,找出了看到的情景,再通过理解云雀妈妈的话,从而认识到森林的三大作用:保护水土、储蓄雨水、调节气温。在此基础上,我拓展学生思维,联系第一课《走,我们一起去植树》,谈谈自己对森林作用的认识,更深地了解了森林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了保护环境、保护森林的重要。

如在教学描写土地变沙漠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沙漠环境,抓住重点词语“黄沙漫天”、“狂风”、等词语体会沙漠环境的恶劣。学生对这样的沙漠非常讨厌,进而让他们明白是人类的 “乱砍滥伐”导致的恶果,唤醒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教学“乱砍滥伐”这个词语时,我出示了一段视频,学生从图像就可以看出,没有节制地砍伐就叫“乱砍滥伐”。

在此基础上依据提示语“埋怨”、“心疼”练读课文。在学生读书时,我使用多媒体出示黄沙漫天的场景,并配上巨大的风声,把学生带人沙漠狂风之中去感受。这样学生就很到位地读出了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悟到了“埋怨”、“心疼”,从而体会到森林的重要。在教学课文第二部分大河上空时,我先让学生看一段大河泛滥的录像,学生自由想象,说话:河水像什么。理解这样的情景就叫“泛滥成灾”。再来读读课文,文中怎么描写大河的样子的,哪些词语也能读出“泛滥成灾”的意思。最后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

课文中的第10和13自然段既说明了森林有水库和空调器的作用,同时也是很重要的自然常识,应该让学生积累下来而且这些知识也并不难理解。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读后试着用填表填表、填空的形式来复述课文。在复述课文时,我相机让学生了解“树冠、树干、树下、土壤”几个部分,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自然常识。同时这几个词清楚地表现了作者的记述顺序,在学生复述后,我就提示学生:“这些词语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说明森林为什么是大水库的。以后的作文中,我们应该学会有顺序地描写事物。”这样的复述,既积累了妙词佳句、自然常识,同时也积累了写作方法,可谓一举三得。

纵观全课的教学,预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但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尽如人意。如在认识森林有“储蓄雨水”的作用时,朗读太匆忙了一些,没有让更多的学生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对反问句“你看,森林不就是一座大水库吗?”没有通过朗读来比较,使学生的接受很可能只是机械化的。

在拓展延伸的部分,我和孩子们一起研究了“学了这篇课文,如果你再见到有人在乱砍滥伐森林,你会怎样去劝说他们呢?”孩子们在本堂课对森林的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自然也不允许有这种情况的发生:有的用名言对砍伐者进行警告;有的则通过讲道理,说明森林的重要性等方法,增强了孩子们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可以发现,在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时的时间就花得太多了一些,这样也导致了分角色朗读有些仓促而没有进行更多层面地读。因此我认为,在教学环节上还应做适当的调整,对重点部分的时间要给予充分的保障,上课的节奏可适当加快,教师的指导点评要精练厄要,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品读感悟。

篇8:《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小云雀懂得了保护“森林水库”的重要。

一、教学思路

针对教材的特点,本人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1、自主学习,理清课文内容

云雀的心愿是到沙漠去种树,让沙漠变成绿洲。为什么云雀会有这样的心愿?我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小云雀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呢,所以我的教学设计又围绕着这一问题全面展开,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读读想想,从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设计,在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的扩充训练中,培养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并帮助他们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的要点,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领悟课文精髓奠定了基础。

2、借助课件,理解课文内容

生动的课件能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动态的画面会引起学生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联想、想象、情感的活动。这一案例,我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了许多课件,“森林变成贫瘠的沙漠;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向下游冲去”这些画面给学生带来了深深的震撼,他们在情境中感知了砍伐森林的危害之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让他们有感而发,并与作者发生情感共鸣,以此表述心中的愿望。

3、体验心愿,进行个性化朗读

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文章通篇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生动有趣,富于艺术魅力。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到砍伐森林的危害及森林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这样,学生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相机评价中,更加深学生对砍伐森林危害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这种行为的痛恨之情。

5、深化主题,表达自己的心愿

课文记叙了小云雀跟着妈妈在树林外面飞行时所看到的伐树毁林造成的危害,说明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重要。在课件展示“肆虐的沙尘暴、光秃秃的大山、河水咆哮着向下游冲去”等情景中,我又引导学生思考:这仅仅是小云雀的心愿吗?交流讨论。鼓励学生根据环境保护的现状,进一步学习,扩展阅读和调查绿化情况等,拓宽学习时间和空间,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联,激起学生关注社会,主动参与环保的意识.

二、教学中的不足

由于自身水平有限,这节课我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在出示云雀的心愿时,应完整地出示,我漏掉了“森林真是太重要了”一句,完整出示之后能更好的让学生体会森林的重要性。在教学“森林水库”时,仅注重了文本上的内容,应深入理解,像蒋老师说的那样,抓住描写的顺序及词语运用的准确性。能更好的研读课文。

另外,在学生朗读上还有多训练,不能为了读而读,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情朗读,课堂气氛会更容易被调动起来。

最后,感谢进修学校能给我提供这样学习的机会,同事也要感谢我们上坊小学的语文和融核心团队和我的.教学师傅周建华老师对我的课的一次次打磨,我也会继续努力,争取在教学上有更大的进步。

篇9:《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接到这次活动任务后我就开始选课,这学期我教的是三年级和六年级,在反复考量之后,我选择讲四年级的课文内容。这对于我来说是个机遇也是挑战。在备课过程中,我积极向本校老师学习,我们共同探讨教学设计和流程。并在本校试讲了一次,但其中的问题很多。这就反映出自己的教学能力不足,尤其是课堂应变能力的欠缺。试讲后,我对教学设计做了一些调整。后来在武老师的指导下,我对教学设计又进行了微调。

昨天的课前准备不足,对学生情况和学校的作息时间没有充分的了解,导致提前十五分钟就开始讲课了。在和学生交流过程中我才发现学生已经把生字学完了,这和自己准备的内容有些重复了。而课文的前七段学生似乎还没有充分的学习理解,我只好临时加入了“回顾上节课内容”的设计,但从后来的课堂反映看来效果不是很明显。整个课堂气氛不活跃,原因如下:第一,教师情绪调动不够,没有用自己的情绪感染给学生;第二,教学设计存在问题,小组学习展示部分被老师牵着走;第三,学生准备不充分,不敢展示自己的风采。

经验总结:通过此次教研活动,老师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我今后的改进很有益处。尤其是郑老师的意见特别中肯,自己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但活动时间有限,自己感到意犹未尽,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来得及向老师们仔细学习和交流。希望能借助博客这个平台能向老师们多多学习,也希望老师们能不吝赐教。

篇10:《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科普童话,是一篇非常人性化的童话。读这篇文章,我最大的收获,给了我本人一个科学发展观。所以,我认为教学这一课,我们应该把科学发展观的小理念还给孩子,让他们懂得科学,懂得发展。

云雀是什么样的一个鸟?我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找到了解释:鸟,赤褐色,有黑色斑纹,嘴又尖又小,翅膀大,能高飞,叫声嘹亮动听。从这种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所列的事件不是一种随意的假想,并没有违反一些规则。如果云雀自身不具备飞得高的特点,文中的“那飞到一片沙漠的上空”、“飞到一条大河的上空”,就缺少了“真实”(这是一种虚构的真实),而课文中云雀妈妈与小云雀的对话很美,仔细想一想,用我们大脑去听听,感觉有种嘹亮动听的存在,这其实也是一种“真实”。我想从这一点上,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上不可以乱想,自己写动物要把其特点表现出来。而认识这种意义上的“真实”,其实也是科学的引导。

课文通过云雀妈妈与小云雀的多场景对话,向师生讲述着一种美好的心愿——种树,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这一课有三个知识是要学生掌握的,一是绿洲是怎么变成沙漠的,二是森林水库,三是“森林是一个巨大的空调器”,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云雀妈妈”就是一个科学家,她把科学的知识传递给了我们,让我们明白这两个最基本的东西,与我们生存息息相关的东西,明白这一些,其实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教学,就明白人们许多做法的错误。

学习这一课,其实自然可以联系到这个单元所学过的那三篇文章,一篇是《特殊的葬礼》、二是《沙漠中的`绿洲》、三是《古诗两首》。想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一单元的主题。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所以在教学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课是一种总结,所以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就确定的科学发展观上。我们不要说孩子小,我们应该把这个概念给学生,我们应该讲给他们听,让他们明白学习这一单元我们的目的在哪里。“葬礼”的引领,让同学们沉重过,“沙漠中的绿洲”让同学们慨叹过,《古诗两首》让孩子享受过古代孩子的那种乐趣,这篇文章给予我们的就是共同完成这个心愿。

怎么完成?拥有科学发展观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拥有科学发展,行动起来,那个葬礼才不在有。完成是要有代价的,沙漠中的绿洲告诉我们这些代价,但花了代价是需要的,这既是对人类的惩罚,也是对人类的呼唤,为了自己,为了他人,为了后代的生存,就应该去完成这个心愿。

篇11:《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科普童话,是一篇非常人性化的童话,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后,小云雀明白了保护森林的重要性。针对教材的特点,我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导入直切主题,抓住文章重点。

我首先板书“心愿”问:心愿指什么?“学生回答:“就是心中的愿望。”那么你有没有心愿呢?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明白心愿是什么?其次明白云雀是什么样的一个鸟?我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找到了解释:鸟,赤褐色,有黑色斑纹,嘴又尖又小,翅膀大,能高飞,叫声嘹亮动听。从这种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所列的事件不是一种随意的假想,并没有违反一些规则。如果云雀自身不具备飞得高的特点,文中的“那飞到一片沙漠的上空”、“飞到一条大河的上空”,就缺少了“真实”(这是一种虚构的真实),而课文中云雀妈妈与小云雀的对话很美,仔细想一想,用我们大脑去听听,感觉有种嘹亮动听的存在,这其实也是一种“真实”。

二、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思路

云雀的心愿是到沙漠去种树,让沙漠变成绿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呢?然后让学生跟着云雀一起去看看。抓住“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并且以云雀妈妈和小云雀的心情变化这条暗线作为辅助,这样就使主题凸显了,并且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要点。

三、体验心愿,进行个性化朗读

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文章通篇采用拟人化的写作方法,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生动有趣,富有艺术魅力。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到砍伐森林的危害以及森林的重要,同时也感受文章语言的生动形象。这样,学生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相机评价中更加深学生对砍伐森林危害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这种行为的痛恨之情。

四、句式训练,强化语言表达能力

有效的句式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教学中出现的“可以……也可以……”让学生练习造句,既让学生巩固了对森林作用的理解记忆,也让他们在口头造句时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在课文教学完成后,我安排了这样一项训练:学了这篇课文,如果你再见到有人在乱砍滥伐森林,你会怎样去劝说他们呢?听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同学说:“你们不能再砍伐森林了,要不然我们的土地都会变成沙漠,你们就会饿死。”有的同学说:“你们要是再乱砍森林,就会被洪水淹死。”还有的同学说:“森林是大水库,是空调器,它给我们人类带来这么多的好处,我们应该感谢它,保护它,不应该破坏它,砍伐它。”透过这些精彩的回答,可见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已经受到了很深刻的环保教育,水到渠成地完成了由书本知识到思想认识的迁。

五、想象力的培养

教学中我设计了几个发散思维的点,如:想象茂密的森林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想想小动物们在鸟语花香的大森林里无忧无虑的生活着,想象那种幸福生活的场面,从而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性。再如:奔腾而汹涌的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奔涌而来,他们会冲向哪里?面对着灾难中求生的人们,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等等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带动了学生语言的表达,培养了想象力的发展。

当然,教学中还存在不足,为了使学生在朗读的同时充满激情,我不断的变换着朗读的方式,指名读、男女生读、分组读、比赛读等,同学们的朗读激情非常充沛,但发现一个问题,学生只是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导致学生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没有读出感情。今后还要更好地抓字词句,凸显语文课上的语文味。

篇12:《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云雀的心愿》苏教版四下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后,小云雀明白了保护森林的重要性。这篇文章,既有故事性、趣味性,又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根据这个特点,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第一,理解课题,抓住文章的中心――云雀的心愿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愿?

第二,讲故事,明条理。小云雀和妈妈外出,看到了什么?产生什么想法?

第三,明道理,讲心愿。森林如此重要,要多植树,保护环境。

尤其在讲到森林重要性的时候,让学生结合身边的生活环境和以前的知识:夏天树下凉快;铁路旁种植树木,减少噪音,有利于人们健康;森林里的空气很清新;树多了,灰尘少了等进一步了解:森林太重要了!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确破坏森林的重要性,我布置这样一项作业:办一份“保护环境,珍爱森林”的手抄报。

这堂课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让学生讲述。所以学生的朗读很少。下节课补上。

篇13:《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小云雀懂得了保护森林的重要。针对教材的特点,本人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自主学习,理清课文内容

云雀的心愿是到沙漠去种树,让沙漠变成绿洲。为什么云雀会有这样的心愿?我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云雀产生这一心愿的原因,点出关健句: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小云雀又为什么会认为: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呢?它是从哪里感受到森林重要的呢?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所以我的教学设计又围绕着这一问题全面展开,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读读想想,从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设计,在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的扩充训练中,培养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并帮助他们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的要点,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领悟课文精髓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课件,理解课文内容

生动的课件能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会引起学生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联想、想象、情感的活动。这一案例,我根据教学内容搜集了许多图片,“森林变成贫瘠的沙漠;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向下游冲去”这些画面给学生带来了深深的震撼,他们在情境中感知了砍伐森林的危害之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让他们有感而发,并与作者发生情感共鸣,以此表述心中的愿望。

三、拓展延伸,深化课文重点

书本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更多更广的学问来源于大量的课外阅读与对学习资料的收集运用中。本篇课文只是介绍了森林四个方面的重要性,对它更富魅力的东西没有全部列出。为此,我根据课文内容拓展延伸:生活中,森林还有很多作用,你知道吗?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他们在阅读,思考、整理、采纳等一系列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答案,通过课上交流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他们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使语文走向生活大课堂。

四、体验心愿,进行个性化朗读

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文章通篇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生动有趣,富于艺术魅力。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到砍伐森林的.危害及森林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这样,学生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相机评价中,更加深学生对砍伐森林危害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这种行为的痛恨之情。

五、深化主题,表达自己的心愿

课文记叙了小云雀跟着妈妈在树林外面飞行时所看到的伐树毁林造成的危害,说明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重要。在课件展示“肆虐的沙尘暴、光秃秃的大山、河水咆哮着向下游冲去”等情景中,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在保护环境方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你对周围人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环境满意吗?你又是怎样做到保护环境的,准备如何去做?交流讨论。鼓励学生根据环境保护的现状,进一步学习,扩展阅读和调查绿化情况等,拓宽学习时间和空间,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联,激起学生关注社会,主动参与环保的意识.

篇14: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学习了《云雀的心愿》一课,学生都明确了云雀的心愿:到沙漠去植树,把沙漠重新变成绿洲。这时突然有一位学生举手提问。

生:老师,云雀的心愿能实现吗?(这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

师:这位同学问得非常好。云雀的心愿能不能实现呢?我们大家来讨论一下,认为能或不能都要说出理由。

生:我认为不能。云雀那么小,靠它把一颗一颗种子衔去种,不知要等到哪年哪月呢?

生:我认为能。课文中讲云雀和它的伙伴一起去,不是靠它一个人。人多力量大。

生:我认为不能。沙漠里风沙那么厉害,云雀还没飞到就给风沙刮跑了。

生:我也认为不能。这是童话故事。童话是编出来的,不是现实。(说“能”的同学越来越少)

师:云雀的力量是太小了,沙漠的风沙又太厉害了,有没有别的动物来帮忙呢?(学生们一下子又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小兔会来帮忙,小兔喜欢大森林。

生:老虎会来帮忙,老虎是森林里的大王。

师:除了这些小动物,还会有谁来帮忙呢?你们会去吗?为什么?

生:我会去,因为森林是个大水库,是大空调器。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生:我会去,森林能为我们提供新鲜的空气。

师:你们真好。除了同学们会去,还有哪些人会去呢?

生:所有学了这篇课文的小朋友都会去。

生:我会让我周围的小朋友都去。

生:社会上的人也会去的。我从报纸上看到现在许多沙漠地区已经在植树造林了。

生:对,我也在电视里看到过。

师:是啊,现在人们都知道了森林的重要性,于是大家都会行动起来植树造林,把沙漠变成绿洲,让森林为人类造福。那么你们说,云雀的心愿能实现吗?

生:(异口同声地)能!

【反思】

学生的知识不是靠简单接受得来的,而是每个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构的,也就是说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知识之中,从而使原有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或者得到整合和发展。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学生的原有认知与新认知肯定会产生矛盾与冲突,从而引发思考,也就是反思。正因为如此,课标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在以上学习过程中,学生把新学来的知识“云雀到沙漠植树,把沙漠变成绿洲”与原有认知“云雀的力量小”、“风沙厉害”、“童话故事”等进行对比,引发了批判性反思“云雀的心愿能实现吗?”我首先抓住这一契机作出肯定,然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由云雀拓展到小动物,由小动物拓展到人,由课堂拓展到社会。把云雀的心愿拓展为所有动物,所有地球公民的心愿。植树造林,不应仅仅是云雀的行为,而应是所有地球公民的行动。因此,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在所有地球公民的共同努力下,云雀的心愿一定能实现。这样就使得学生原有的认知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篇15: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小云雀懂得了保护森林的重要。教学本课,我主要先理清文章脉络,然后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边读边演边理解文意。

一、理清脉络教学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读,拎出重点,然后相机板书:砍-贫瘠-漫天飞舞,泛滥成灾。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后面的教学就顺利多了。其余的板书依据教学内容相机出示,如:不砍茂密 非常凉爽

二、分角色朗读生情

本篇童话最显著的特点是:对话生动。所以在教学本文,我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对话、动作,特别是在那些关键的对话、动作上下些工夫。比如云雀妈妈的无奈、伤感,小云雀的害怕等等。在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又让学生根据语言和书中的有关词句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加上自己的动作,边读边演边体会。朗读,让学生理解了文本,走进了文本,触摸到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寓意,就变得容易了。

篇16: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每一次上完课,我都会问自己:你进步了吗?我对自己没有严格的要求,只是希望,每一次都能进步一点点。回身看这一次教研活动执教的《云雀的心愿》一课,我欣然地发现,这一次真的进步了“一点点”。这种“一点点”主要体现在自身的教学意识中。这种所谓的“教学意识”,我只是简单地理解为“我想要这么做”。

我想要让课堂有一个大问题。记得去年上公开课的时候,高语组的老师们给我的一个非常宝贵的意见就是“设计要集中”。是的,设计不集中,我的课堂就会非常散,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也会显得比较凌乱,这在无形之中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记得在那一次教研活动之后的每一堂课,我都试图以一个大问题去引领课堂教学。有了大问题的领导,课堂教学便有了中心,避免了“散”。潜移默化之中,似乎已经并不需要去有意设计,教学已经习惯围绕中心而展开。就像这一次执教的《云雀的心愿》,紧扣住“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一中心,层层推进,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想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口说话。我喜欢“热闹”的课堂,我所理解的“热闹”是要让学生张开嘴巴说话。上课伊始,我就通过ppt出示了相关的短语(也包括词语),或者让学生把短语连起来说一句话,或者让学生运用其中一两个说个文中的比喻句,变换不同的形式,目的却只有一个,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张开嘴巴说起来,在说话中开始新课文的学习。在课堂设计中,运用示意图引导学生说一说“森林水库”的由来,也是我有意想让学生说一说,帮助他们在说中理解“森林水库”这一概念,这也是课文的一个教学难点。“说出来了,其实一点都不难”,这是我希望达到的目标。

我想要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刚开始教学的时候,我记得遇到课文中难理解的词语,我都是现场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虽说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希望他们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但是久而久之,我发现,动作快的永远是那么几个人,而小孩子的好胜心理也往往让他们在查到意思的时候马上报出答案。这部分同学是记住了词语的意思,但是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这种理解是不深刻的,他们会很快就产生遗忘。这种有效面太窄了,并不适合我在教学中一直用下去。对此,我转变着方法,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词语的意思。本课中,在理解“漫天飞舞”一词时,我是通过图片的展示去加深学生对词语的印象,而沙漠中黄沙飞舞的景象,也体现着“没有水,没有庄家,几乎没有植物”的环境,顺势引出“贫瘠”一词,相信学生对“贫瘠”一词的理解应是水到渠成了。

我想要促进课本中知识之间的迁移。课本编排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每一个单元的各篇课文当中,也体现在整本课本的联系中。第十九课《云雀的心愿》与本册教材的开篇课文《走,我们去植树》相应成趣,都告诉了我们植树的重要性。《走,我们去植树》是一首诗歌,孩子们早已背得朗朗上口。在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用“可以……也可以……”说话时,我结合之前诗歌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句式说一说森林的作用。“可以染绿祖国美丽的版图”、“可以送来清新的空气”……孩子们把第一课中背诵的内容全部都搬了出来,有效地完成了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课堂教学中,我践行着我的“我想要这么做”。这些“我想要这么做”是在我的一次次课堂教学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希望他们会越来越丰富,更好地指导我的教学。这些是一种浅浅的意识,每一次都会在教学设计中无意地涉及;亦或者说,这些意识又是强烈的,因为它们指引着我与领孩子们走进一篇篇课文。

篇17: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这篇故事以拟人化的手法,以描写人物对话为主要形式,寓环境保护的科学道理于有趣的故事中,便于学生阅读感知。课文主要部分是小云雀和云雀妈妈的对话,因此,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学习方式是比较恰当的。分角色朗读也是练习朗读的一种重要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情境,较好地把握语言包含的情感,从而较快地读好语言材料。

本节课中,教师两次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第一次是在指导理解第1—~4节后,同桌分角色练读第3、4节,一人扮小云雀,一人扮云雀妈妈,学生基本能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第二次是学完全文后,三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小组内明确分工:一人读旁白,一人一人扮小云雀,一人扮云雀妈妈。但学生合作练习朗读时,都只顾自己读,很少去认真倾听他人的朗读,更没有去评价、修正他人的朗读,所以小组展示的时候,没能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效果不够理想。当然,教师在组织学生理解感悟人物语言时还不够到位,浮于表面,这也是原因之一。

建议:

一、教师要参与合作朗读

教师可以先扮“云雀妈妈”的角色,和学生对话朗读,以作示范,再让学生与同桌配合练习分角色读,并组织交流或比赛,师生共同评议,促进提高。

二、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和评读能力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善于倾听,对他人的发言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才能是一个积极互赖的小组。

篇18: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以听说读写本事为核心的语文素养。然而,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如何在这一节课中灌输语文教学的理念,让学生能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是我们探究的主题。今日,我就以自我执教的一篇课文为例,浅谈一下自我的感想。

《云雀的心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该文用童话形式,以形象化语言描述了小云雀与妈妈的所见、所闻、所言。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情景,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尽量以两个问题贯穿全文,贯穿课堂,避免杂、乱、碎的现象,深入浅出,让“朗读、感悟、运用”融为一体。

一、紧密相连,引出问题

我讲的是第二课时,在上课起,我以回忆的形式揭开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既节俭了时间,又直入主题。对于云雀的心愿是什么,上节课已解决,而“云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采取“倒叙”的方式,先从最终一部分讲起,让学生自我读14段,用一句话来回答,那就是“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紧之后第二个问题出来了“森林到底有哪些作用?”抛砖引玉,让孩子们去课文中寻找答案。

众所周知,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教师,孩子们爱读童话故事,正是兴趣所致。从问题入手,激发兴趣,能够到达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而孩子们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二、朗读感悟,融为一体

我们此刻提倡个性化的朗读,并期望孩子们能在读中有所感悟。主要体此刻能抓住重点词句,交流自我的感受。在教学中,我分三步引导孩子们学习。

第一步,抓住关键词体会。如“漫天飞舞”、“浑黄的河水向脱缰的野马咆哮地向下游冲去!”、“泛滥成灾”……让孩子们去想象黄沙飞舞的情景,河水咆哮的场面,然后经过看图片视频再现这样的场面,最终有感情朗读。因为有了前面的想象和观看做铺垫,朗读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对森林得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读中感受心境。因为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对话的资料也是一个重点,在初步了解了森林的作用之后,让学生反复读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从中体会它们的心境,带着这样的心境再来读好对话资料,就会对森林的作用有更深入地了解,从而更好地明白造成这一切后果的真正原因是——人类的乱砍滥伐。

第三步,紧扣主题,渗透思想。课文的重点是第二部分,根据小云雀和妈妈去的地方分为三部分,我在每一部分学习完后,总会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沙漠)想象如果森林依旧存在的话,沙漠会是怎样的情景?可是当森林不在了的时候,漫天飞舞的黄沙到处飞扬,富饶的土地变成了贫瘠的沙漠,造成这一切后果的是由于人类的乱砍滥伐。可见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它能够————。而小云雀的心愿就是——。(河水)如果森林依旧存在,河水和才村庄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先说在看图)多么宁静安详啊!可是当森林不复存在时,恶魔般得洪水来了,可见,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它能够——。小云确的心愿是——。(森林)看,在这冬暖夏凉的家里生活多舒服啊,所以小云雀的心愿是——。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紧扣文章的主题,更加深了孩子们理解森林的作用,明白了环保的重要性。

这三种形式的朗读,都是学生在主动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进行的,更加深了学生会对课文的理解、体验、感悟、思考。不仅仅收获到了知识,情感也得以升华,这样的读,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积累运用,贯穿全文。

学语文的最终目标是用语文。想象说话、句式训练训练实际上就是言语训练活动。事实上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言语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也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表达方式,促进了学生言语智慧的发展。本节课很多地方都体现了语言的训练。如第10段,作者采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介绍了森林的蓄水保土的作用。在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读,在标,最终看图用自我的话来介绍,同时还注意叙述的顺序,这是一个很好的写作指导。教学的最终一个环节,句式训练: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它能够——,也能够——。先用板书资料来说,在扩展到课外知识,一举两得。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如此,本次的教学虽然经过三次的磨课,但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

1、个性化朗读不够突出,过多的齐读代替了学生的个性读。作为一篇分主角朗读的课文,没有很好地让孩子们分主角朗读,这势必会影响到各别孩子的感受,今后必须要多个孩子们自我读的机会。

2、自主探究的空间给的不足。一节课缺乏孩子们自主探究的过程,孩子没有问题提出,解决的只是教师课前留下的问题。记得有人曾说“解决问题并不难,难的是提问题。”培养孩子的质疑本事,自主探究的本事,就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总之,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活动,都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要将“朗读、感悟、运用”完美地结合在一齐,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想要的。

童话故事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感悟积累迁移——《云雀的心愿》教学谈

四年级语文《云雀心愿》听课报告

七年级语文《山中访友》教案设计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教案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七年级《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云雀》教学反思
《《云雀》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云雀》教学反思(共18篇)】相关文章:

山中访友详细教案2023-12-01

六年级山中访友教案2023-06-21

山中访友教案2023-09-03

山中访友经典语文教案2023-10-11

《生命生命》与《山中访友》教学设计2023-11-16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2023-01-12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2023-03-03

心愿说课稿2022-05-06

山中访友语文课文2023-09-24

《云南的歌会》教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3-05-2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