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传统文化的优秀教育心得:传统文化离我们有多远?

时间:2022-07-22 05:30:39 其他教学心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有关传统文化的优秀教育心得:传统文化离我们有多远?(精选19篇)由网友“Werido”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有关传统文化的优秀教育心得:传统文化离我们有多远?,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有关传统文化的优秀教育心得:传统文化离我们有多远?

篇1:有关传统文化的优秀教育心得:传统文化离我们有多远?

金凤玉

在推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风潮一日胜过一日之时,一线的教师可能有很多困惑。如何将传统文化的一些精髓引入课堂,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接纳传统文化,似乎成为了每一个一线语文教师的使命。我仅以文言写作为例,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童年因阅读而喜悦,生命因书香而富有。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新课程标准为初中也就是7—9年级的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制定的目标为:“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今天的大多数学生应该很幸福,因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书籍可以阅读。对于他们来说,书籍已经不是什么奢侈品,而是触手可及的学习必需品。然而,这么多的书籍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喜悦的体验,因为很多书籍被从书店带回家之后却被久久地束之高阁,甚至被尘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是最为重要的应该有两点:一是课业负担过重、诱惑太多,没有时间阅读。另外一个则是缺少阅读兴趣,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因此,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作用至为关键。这里我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尽力发掘课本中的阅读资源,尤其是一些优秀的文言名篇以及古诗词,注重课内篇目的延展阅读。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学生熟读成诵,扩大他们的知识储备和积累,增强学生阅读的语感。另外建立班级图书角,指定的阅读时间,让阅读有条件成为一种习惯。共同分享美文,在不知不觉间爱上文字的优雅;书写班务日志,记录生命过往中的感触与感动;合作制作板报,消化巩固阅读中的知识与收获;开展“朗诵吟咏”比赛,变无声阅读为有声阅读。开展“观影品读”活动,调动学生阅读兴趣。书写读书笔记,让阅读与书写完美结合,形成一种习惯。就这样学生慢慢的爱上了阅读,一方面积累了丰厚的知识,另一方面开拓了自己的视野,为他们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虽然学生渐渐乐于读书,但是读与写之间差距依然存在。所以,只能借助平时的练笔,让学生尝试一些文言片段的写作。对于初中生来说写作已经让他们头疼了,更何况是文言写作。用学生自己的话说这简直是要命的事。但是有的时候学生们的潜力真的是无限的。八年级上学期,学习了《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三峡》等写景名篇之后,我尝试让学生用文言形式写一篇散文。其中不乏精彩之作。

如邢沁昕的《秦岭游记》、吴骏婷的《拙政园赋》均有可圈可点之处。也发表在曲一奏雅的第112期“文言畅幽情”中(点击查看)。还有很多孩子的一些句子着实精彩。

邢沁昕的《秦岭游记》这样写道:

秦岭之美,天下独绝。山高水秀,树茂林清。令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水清如镜,温润如玉。飞鸟之影,清晰可见,游鱼之踪,直视无碍。水如银练嵌于群山,云锦添花益增秦岭之秀。

夹岸高山,连绵起伏,清树绿草,彩花掩映,直入云霄,蔚为壮观。山如长龙盘桓秦岭,画龙点睛平添秦岭之壮。

每至春夏,百花争放,芳香扑鼻。蝉鸣不穷,鸟转无绝。虽骄阳似火,烈日当空,山间寒意习习。游人嬉戏水中,欢笑不觉于耳。

秋冬之际,落叶满地,五彩缤纷,自是眼花缭乱,应接不暇。飞雪遍野,天地一白,神清气爽。金桂红梅,次第盈香。休叹寒梅凋谢,冬去则又春来,秦岭指日再绿。

秦岭实为仙境,“愧无好语赠秦岭,犹想柁楼萦戍山。(by 邢沁昕)

虽然有仿写痕迹,虽然文笔稚嫩,但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难能可贵的是能够有自己的行文思路,构思不乏新意,遣词不乏惊喜。几经修改,确有可圈可点可读之处。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文章不厌千回改”,文学创作本来就是一个不断求索,努力追求的过程。古人不是也会反复推敲,“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吗?所以对于孩子们较为陌生的文言诗词文章的创作,更要强调一个“推敲”修改的过程。在讲完《唐诗五首》之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希望学生们可以以秋为立足点,写一首五言或者七言的近体诗。但是要求不是很严格,只要求字数、句数、词性的相对准确,并没有强调韵脚和平仄的规范。作业中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有的以意取胜,有的以形式炫目,有的以情感人。让我收获了满满的欣慰和感动。摘录几首:

刘梓萌《秋声》

每逢墨色潜漫天,笙歌常伴初冬前。

阑珊秋姿待一线,入夜随风夜似练。

入凉时节雨可见,迎合秋霜洒城遍。

却得笙声带叶片,引出秋意诗情恋。

周倚冰《秋色》

仲夏隐隐遁迹去,不见漫山披绿甲。

秋风瑟瑟报音信,只因凉意遍万花。

不为萧萧寒风冽,千般绚烂复繁华。

可怜已近年终日,孤木落地百叶杀。

兰佳睿原作《秋风》

炎炎夏日山中尽,瑟瑟秋风平地起。

风哭草泣正悲凉,木坠花凋皆叹息。

忽行碧水浪涛天,复路山间如猿鸣。

执灯夜战奋发时,油尽灯枯犹未竟。

教师修改:

炎炎夏日山中尽,瑟瑟秋风平地兴。

云垂草泣正惨凄,木坠花凋皆叹息。

忽行碧水浪涛天,复路山间树啼猿。

执灯夜战奋发时,投笔从戎试金鞍。

作品中牛孙家烨的小诗尤其特别,所以我将其作为示例抄写在黑板上,全班一起几经修改,最后形成了多首小诗。

孙家烨原作《秋风》

秋叶簌簌秋草黄,萧萧秋风秋景凉。

秋雨沥沥惊秋梦,秋寒通宵糊秋窗。

庭前秋树曳秋情,锦衾不较秋风量。

唯有秋菊奈风力,秋风愈烈浓秋装。

诗中一般不喜欢用重复的字,但是这个孩子诗中有多处重复,如果全部换掉,比较难,另外根据她这首诗歌多处使用叠词的特点,我积极引导学生按照对仗的规则,对诗歌形式进行修改。张雨杉同学在大家的启发下修改如下:

张雨杉修改孙家烨《秋风》

簌簌秋叶秋草黄,萧萧秋风秋景凉。

秋雨沥沥惊秋梦,秋寒瑟瑟叩秋窗。

庭前秋树曳秋情,锦衾秋风不较量。

唯有秋菊轻风力,且看秋风愈浓妆。

看到修改后的作品同学很兴奋,我顺势引导,注意遣词造句,关注情感升华。师生进一步探讨更优的形式,在师生共同努力下,作品如下:

师生修改孙家烨《秋风》

《秋》

秋叶簌簌秋草黄,秋风萧萧秋景凉。

沥沥秋雨惊秋梦,瑟瑟秋寒叩秋窗。

庭前秋树曳秋情,月下秋凉断秋肠。

秋菊南山染秋色,谁家秋思着秋妆。

当然,很多孩子也有自己的思考和争论,认为完全对应更好,有的认为错落相应更优。所以现场衍生了四五首诗歌。其实无论如何处理,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歌的音韵之美,可能就是这节课的莫大收获了。

或许,传统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需要我们点点滴滴的积累与思考。

公众号:曲一奏雅

篇2: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心得:传统文化离我们有多远?

在推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风潮一日胜过一日之时,一线的教师可能有很多困惑。我仅以文言写作为例,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01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童年因阅读而喜悦,生命因书香而富有。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新课程标准为初中也就是7—9年级的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制定的目标为:“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今天的大多数学生应该很幸福,因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书籍可以阅读。对于他们来说,书籍已经不是什么奢侈品,而是触手可及的学习必需品。然而,这么多的书籍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喜悦的体验,因为很多书籍被从书店带回家之后却被久久地束之高阁,甚至被尘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是最为重要的应该有两点:一是课业负担过重、诱惑太多,没有时间阅读。另外一个则是缺少阅读兴趣,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因此,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作用至为关键。这里我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尽力发掘课本中的阅读资源,尤其是一些优秀的文言名篇以及古诗词,注重课内篇目的延展阅读。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学生熟读成诵,扩大他们的知识储备和积累,增强学生阅读的语感。另外建立班级图书角,指定的阅读时间,让阅读有条件成为一种习惯。共同分享美文,在不知不觉间爱上文字的优雅;书写班务日志,记录生命过往中的感触与感动;合作制作板报,消化巩固阅读中的知识与收获;开展“朗诵吟咏”比赛,变无声阅读为有声阅读。开展“观影品读”活动,调动学生阅读兴趣。书写读书笔记,让阅读与书写完美结合,形成一种习惯。就这样学生慢慢的爱上了阅读,一方面积累了丰厚的知识,另一方面开拓了自己的视野,为他们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2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虽然学生渐渐乐于读书,但是读与写之间差距依然存在。所以,只能借助平时的练笔,让学生尝试一些文言片段的写作。对于初中生来说写作已经让他们头疼了,更何况是文言写作。用学生自己的话说这简直是要命的事。但是有的时候学生们的潜力真的是无限的。八年级上学期,学习了《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三峡》等写景名篇之后,我尝试让学生用文言形式写一篇散文。其中不乏精彩之作。

如邢沁昕的《秦岭游记》、吴骏婷的《拙政园赋》均有可圈可点之处。也发表在曲一奏雅的第112期“文言畅幽情”中(点击查看)。还有很多孩子的一些句子着实精彩。

邢沁昕的《秦岭游记》这样写道:

5.jpg

秦岭之美,天下独绝。山高水秀,树茂林清。令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水清如镜,温润如玉。飞鸟之影,清晰可见,游鱼之踪,直视无碍。水如银练嵌于群山,云锦添花益增秦岭之秀。

夹岸高山,连绵起伏,清树绿草,彩花掩映,直入云霄,蔚为壮观。山如长龙盘桓秦岭,画龙点睛平添秦岭之壮。

每至春夏,百花争放,芳香扑鼻。蝉鸣不穷,鸟转无绝。虽骄阳似火,烈日当空,山间寒意习习。游人嬉戏水中,欢笑不觉于耳。

秋冬之际,落叶满地,五彩缤纷,自是眼花缭乱,应接不暇。飞雪遍野,天地一白,神清气爽。金桂红梅,次第盈香。休叹寒梅凋谢,冬去则又春来,秦岭指日再绿。

秦岭实为仙境,“愧无好语赠秦岭,犹想柁楼萦戍山。

by 邢沁昕

虽然有仿写痕迹,虽然文笔稚嫩,但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难能可贵的是能够有自己的行文思路,构思不乏新意,遣词不乏惊喜。几经修改,确有可圈可点可读之处。

03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文章不厌千回改”,文学创作本来就是一个不断求索,努力追求的过程。古人不是也会反复推敲,“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吗?所以对于孩子们较为陌生的文言诗词文章的创作,更要强调一个“推敲”修改的过程。20在讲完《唐诗五首》之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希望学生们可以以秋为立足点,写一首五言或者七言的近体诗。但是要求不是很严格,只要求字数、句数、词性的相对准确,并没有强调韵脚和平仄的规范。作业中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有的以意取胜,有的以形式炫目,有的以情感人。让我收获了满满的欣慰和感动。摘录几首:

刘梓萌《秋声》

每逢墨色潜漫天,笙歌常伴初冬前。

阑珊秋姿待一线,入夜随风夜似练。

入凉时节雨可见,迎合秋霜洒城遍。

却得笙声带叶片,引出秋意诗情恋。

周倚冰《秋色》

仲夏隐隐遁迹去,不见漫山披绿甲。

秋风瑟瑟报音信,只因凉意遍万花。

不为萧萧寒风冽,千般绚烂复繁华。

可怜已近年终日,孤木落地百叶杀。

兰佳睿原作《秋风》

炎炎夏日山中尽,瑟瑟秋风平地起。

风哭草泣正悲凉,木坠花凋皆叹息。

忽行碧水浪涛天,复路山间如猿鸣。

执灯夜战奋发时,油尽灯枯犹未竟。

教师修改:

炎炎夏日山中尽,瑟瑟秋风平地兴。

云垂草泣正惨凄,木坠花凋皆叹息。

忽行碧水浪涛天,复路山间树啼猿。

执灯夜战奋发时,投笔从戎试金鞍。

作品中牛孙家烨的小诗尤其特别,所以我将其作为示例抄写在黑板上,全班一起几经修改,最后形成了多首小诗。

孙家烨原作《秋风》

秋叶簌簌秋草黄,萧萧秋风秋景凉。

秋雨沥沥惊秋梦,秋寒通宵糊秋窗。

庭前秋树曳秋情,锦衾不较秋风量。

唯有秋菊奈风力,秋风愈烈浓秋装。

诗中一般不喜欢用重复的字,但是这个孩子诗中有多处重复,如果全部换掉,比较难,另外根据她这首诗歌多处使用叠词的特点,我积极引导学生按照对仗的规则,对诗歌形式进行修改。张雨杉同学在大家的启发下修改如下:

张雨杉修改孙家烨《秋风》

簌簌秋叶秋草黄,萧萧秋风秋景凉。

秋雨沥沥惊秋梦,秋寒瑟瑟叩秋窗。

庭前秋树曳秋情,锦衾秋风不较量。

唯有秋菊轻风力,且看秋风愈浓妆。

看到修改后的作品同学很兴奋,我顺势引导,注意遣词造句,关注情感升华。师生进一步探讨更优的形式,在师生共同努力下,作品如下:

师生修改孙家烨《秋风》

《秋》

秋叶簌簌秋草黄,秋风萧萧秋景凉。

沥沥秋雨惊秋梦,瑟瑟秋寒叩秋窗。

庭前秋树曳秋情,月下秋凉断秋肠。

秋菊南山染秋色,谁家秋思着秋妆。

当然,很多孩子也有自己的思考和争论,认为完全对应更好,有的认为错落相应更优。所以现场衍生了四五首诗歌。其实无论如何处理,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歌的音韵之美,可能就是这节课的莫大收获了。

公众号:曲一奏雅

篇3:文明离我们有多远

这时,文明和我们就没有距离了。俗话说“言行要一致”,仅仅“言”做到了文明,“行”做不到还不行。

“谦谦君子,赐我百朋”。举止文明能广受欢迎。但是,“说”着容易,“做”着难。其实,文明在行为上体现的更为广泛,但许多人缺少一对“慧眼”。在街道上散步时,你看到一些塑料袋,心理可能会想:“谁这么不文明,乱扔垃圾。当你看到一些人大步流星地从塑料袋上迈过的时候,你可能又会感慨了:“真不文明,竟然视若无睹。在发出感慨时,你有没有想:我乱扔过垃圾吗?要是我看见了垃圾会拣起来吗?其实,垃圾袋不是垃圾,是文明啊!你随手乱扔垃圾,你就是把文明抛到了脑后;你随手把垃圾拣起来,文明就在你心中。由此可见,文明离我们很近,近得只是弯下腰的距离。

虽然文明和我们有距离,但控制这种距离的权利在我们手中,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正确使用过这种权利。

辅导教师:石永成

手机:13781435357

篇4:我们离诺贝尔奖有多远--?

我们离诺贝尔奖有多远--2025?

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研究部门每年用引文分析的方法,对诺贝尔奖颁奖的生理学、医学、物理、化学和经济学领域,确定最有影响的研究人员授予其“引文桂冠奖”,预示其可能成为当年或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从到今,已有19位“引文桂冠”得主获得诺贝尔奖.到底是巧合、幸运,还是引文分析法有其科学依据?为什么中国一直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首席专家David Pendlebury进行了专访.

作 者:康艳丽 李倩倩  作者单位: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 “”(1) 分类号: 关键词: 

篇5:幸福离我们有多远

幸福离我们有多远 -资料

当代社会,从都市到乡村,到处是步履匆匆的身影,人们在追逐什么?在寻求什么?有一万个理由让他们无法停下匆忙的脚步。

乡村的人们背叛了生他养他的热土,匆匆忙忙地涌向大都市,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寻找自己的位置;都市里的人们也在匆匆忙忙地寻求更美好的未来。步履匆匆中模糊了父母守望的目光;孩子们的孤独也在父母的步履匆匆中延长。人们都相信自己是在匆匆忙忙中寻求明天的幸福。然而,日复一日,幸福好像越来越远,明天的幸福似乎成了永远的明天。失落中,人们开始在灯红酒绿中麻醉自己;在声色追逐中消耗自己。物质越来越丰富,而人们的精神却越来越空虚。

幸福其实很简单。是我们的无止境的,让幸福变得像镜中月,水中花,永远在前面招手,却始终可望而不可及,

资料

我们贪图更多的.金钱、更高的地位、更多的荣誉,在匆忙的追逐中迷失了自我,给自己的灵魂戴上了枷锁。

幸福是什么?幸福不是拥有多少金钱,多大的房子;不是当多大的官职,多高的荣誉。名和利从来就不是幸福的近亲。其实幸福原本很简单:是干渴时的一杯清茶,饥饿时的一碗粥汤;是夏日的一抹荫凉,冬日的一缕阳光;是寂寞时朋友的一声问候,受伤时爱人可依靠的肩膀;是每晚看着孩子静静地入睡,节假日看一看年迈的爹娘。

其实幸福离我们很近,就在我们的身边。是我们的脚步太快,把她落在了后面。幸福就像自己的尾巴,当你向前追逐时,永远也看不到;当我们回头看时才会发现她始终不离不弃地在我们身边陪伴。

也许我们始终无法停下脚步,让幸福跟上来。幸福就在现在,不在明天。

步履匆匆的人们,停一停追逐的脚步吧,让幸福跟上来,别把她落的太远!

篇6:后现代离我们有多远?

后现代离我们有多远?

本文从分析现代性所包含的内在矛盾入手,揭示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并指出其缺陷,进而对中国后现代主义的出场情况、作用与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后现代主义所包含的致命弱点或负面因素:脱离实际与食洋不化、虚无主义、保守色彩。

作 者:陈刚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210013 刊 名:江苏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JIANGSU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 分类号:B1 关键词:现代性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学  

篇7:我们离好作文有多远?

我们离好作文有多远?

我们离好作文有多远?

中国教师报:高考结束了,现在大家关注的一个重点就是高考作文,网上对此议论纷纷。您是多次带毕业班的语文老师,请您简单评点一下各地高考作文试题的特点。

赵谦翔:好的作文题目首先应该是调动学生的思维,而不是故意为难学生,让他们无法写出好文章。

第二,作文题目应该有利于学生发挥文体特长,表达个性,自由发挥。文体不限还是比较好的。

第三,好的作文题目应该有利于纠正作文教学中形成的一些框框。高考作文题对日常的作文教学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作文离不开做人,好的作文题目就是要引导人们去关注生活,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第四,有利于扭转投机取巧的不正之风。高考之前,有些人热衷于猜题、押题,可是我们看看今年的作文试题,有几个人押对了,有几个人猜正确了?这种押题的行为就是助长应试教育的歪风,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并且于事无补。

所以,我觉得今年北京的作文题目很好,有利于考生扣紧题目写作,不至于跑题。相对而言,天津的作文试题“愿景”出得就未免太新锐,这个词语是因为前段时间连战访大陆才频繁出现,进入我们的视野,但对于有些考生来说还是陌生的,不仅是考生,在成人中进行调查,也不是一个普遍词汇。还有浙江的作文试题:以“生有所息,生无所息”为话题,不是一目了然,而是很含糊,考生看到这样的题目,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很有可能不知所云,写出偏题文章。

陈晓华:今年北京作文试题《北京的符号》让人眼前一亮,很多人都说好,我也觉得这道题目是很好的,很贴近生活。但同时有一种观点值得考虑,题目中列举的那些北京符号,城里的学生可能了解得很多,北京郊区的学生是不是也有同样的了解和接触?

江苏的作文试题“人与路”,我觉得比较朴实,每个考生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出切身感受。这是一道能拉开距离的题目,个别考生可以根据这个独辟蹊径,写出上乘之文。

我很喜欢安徽的题目“读”,考生可以自由发挥,读自己,读人生,读朋友,读老师。重庆的题目“走与停”,很有生活气息,与浙江的题目“生有所息 生无所息”有点相同,都带有一定的思辨色彩,但是浙江的题目我以为太难了,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太过艰涩,难以理解,还有天津的作文考题,以“愿景”为题,如果考生不怎么看电视、报纸,了解外界信息,是不知道这个词的含义的,尤其是对于来自农村的考生。

广东作文题目《雕出心中的天使》,给出一段材料,材料中雕刻家说:石头里本没有天使,但我是用心在雕刻。我觉得其实题眼主要落脚于“用心”二字,这是给考生的暗示,虽然很清晰,但是话题过于窄化,束缚了考生的思考。

湖南的题目《论意气》,前面有了对“意气”的三个解释,这种铺垫我觉得非常好,考生可以从中进行延伸,扩展思路,比较明确,不然的话,如果不对“意气”进行定义和阐明,考生很可能偏题。

山东的作文题目《仰望星空的人》和四川的《问》,都是比较贴近生活的,考生可以从广阔的视角谈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而福建的作文题目,是根据诸葛亮借箭未满十万支、戈多来了、留下一点空白三个话题进行写作,第二个话题“戈多来了”对学生来说也是太生太偏,一些考生可能根本就不明白谁是“戈多”。它让我想起了深圳曾经在模拟考试出过的一个作文题目“论谦卑”,谦卑被很多考生理解为谦虚自卑,像这种话题就是有争议的,很容易理解产生偏差,就不太适合作为高考作文题目。

如果说最差的作文题目,我觉得是江西的题目“雨燕减肥”,这也是我们许多同行的看法。

中国教师报:您觉得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比起往年,有什么变化和特点吗?

陈晓华:我觉得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已经跳出了话题作文的圈子,这是一个好征兆。年年话题作文,我们已经陷入这种僵化的训练中。现在逐步有所变动,有了材料作文,并且话题也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不完全拘泥于话题。学生面对好的作文题目,才不会理解错误,才会发挥正常,写出自己的内心所想。

中国教师报:现在各地都在推行新课程,您觉得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否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

赵谦翔:新课标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我觉得今年的题目很多还是贴近生活的。当我听到学生告诉我北京的作文题目,我真的一颗心都放下来了,因为这种题目学生不会偏题,不会没有话说,这就避免了对学生的不公平和作文的大起大落。

陈晓华:我觉得今年大部分的高考作文题有比较浓厚的生活气息,基本上符合了新课程标准,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比如“读”、“问”、“肩膀”、“走与停”。作文就是要考出学生如何运用各种艺术方法,来表达出他对这个世界,对社会的看法。如果材料和话题过于模糊,偏狭,生僻,那就无从写起,无从抒发。所以我们要淡化“盲目拔高”,学生才不会离题。

中国教师报:在您看来,写出好作文的第一要义是什么?

赵谦翔:好的作文应该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也就是写出对阅读有字书和无字书的体验。我前面说过,作文离不开做人,只有语言技巧而没有思想道德修养的人,他的文章也做不到文质兼美。

中国教师报:这个标准很高,那您平时是怎么教学生写出好作文的?现在流行“作文宝典”之类的秘籍,您会对您的学生进行高考作文训练吗?

赵谦翔:所以我提出了“绿色作文”的理念,所谓绿色作文,就是把作文当成完善人生的健身器,而不是当成升学考试的敲门砖。这种写真话实话而不是写假话大话空话废话的文章就是作文教学中的“纯天然的和可持续发展的'”文章,因此称之为“绿色作文”。

我非常不赞同在高一、高二年级就让学生瞄准高考试题接受所谓的“作文训练”,为了写作文而去写作文。我总是选择那些关系到学生们成长的必需的或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抒写感悟,从而历练他们的悟性,磨砺他们的语言,养成他们写作的兴趣和习惯。这叫做“以不变应万变”。

日常教学中,我不注重给学生打分,而是注重讲评,一定要把正反两种典型文章选出来,在对比中讲清优劣。其次,十分注重修改,既有老师的修改,也有学生自己的修改。好的文章,是自己“写”出来,自己“改”出来的,而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

但是到了高三,必要的模拟作文训练还是需要的,因为经过了高一、高二的“放”,高三需要“收”,才能升华。

陈晓华:我不会给学生推荐什么“作文宝典”之类的书,但是要想高考作文考好,必要的训练还是需要的。所以有时我们也会很苦恼,现在的孩子负担很重,但是三年的作文训练也要继续下去,不然,学生和家长都不会答应。

中国教师报:作文是检验语文教育很重要的途径,但是现在模式作文似乎越来越多,尤其是高考模式作文。

陈晓华:我有时很矛盾,好的作文是反映内心真实想法的,但是我们能写真实想法吗?有一年的作文题目是谈诚信,如果学生说他的真实想法,他其实未必相信的,但是必须在文章中表现出正确的价值观,否则这种文章是不会得到高分的。为了应试,学生必须要按照高考的要求和导向去写作。

广东省曾经有人呼吁,反对僵化八股文。但这种情况积习难改。让阅卷老师在一分钟之内迅速对一篇作文给出分数,判出优劣,那么这种作文就必须有特色,想着慢慢地抒情和表达,那是不太可能的。久而久之,这种特色就成为了模式和套路。老师和学生都没有办法。

中国教师报:比之高考作文的正统,现在很多中学生喜欢写一些“新异”的作文,您对此怎么看?

赵谦翔:如果说以前我们的高考作文很正统,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更生活化,多样化了。但我发现很多中学生的作文少了以前的空洞和政治高调,现在又走向另一个极端DD低俗,陈词滥调,无原则的娱乐搞笑,这样的文风也不值得提倡。

中国教师报:那您觉得,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

陈晓华:我觉得还是高考指挥棒应该改,只有这个根本改变了,我们的作文才能有活力。现在推行新课程是很好的,但是还要进一步拿出实际的操作方法。哪个老师不想减负,但是每个老师又都在不断增加自己、增加学生的压力。

我们经常自嘲自己,“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现在的语文都是分析文章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分析来分析去,非常枯燥乏味。不像数学,解完题目还会有一种成就感,还有一种愉悦。

篇8:陶渊明离我们有多远

陶渊明离我们有多远

陶渊明离我们有多远

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个叫陶渊明的诗人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蓝图: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这样真实的生活情态如碧蓝夜空中的星星,闪耀着永恒的思想光辉;也如李白诗中的天姥,梦中已浏览千遍,却又还是那么遥远。

有人说,当今世界的人就像那只叫格里高尔・萨姆的棕色甲壳虫,挣扎而又颠簸,我们漂浮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年代,精神之田早已干涸了很久。也许某一天,当我们穿越历史的尘埃,窥见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以清风为邻,明月为友的时代,也许我们满目创痍的脸上会盛满歆羡。

在那个时代,人们的双眸因追求自然而格外明亮;人们的思维因豁达与宁静而格外智慧;人们的个性因不拘小节而格外淋漓。王安石脱去朝服,笑日:

野性堪如此,潜山归去来,陶潜回归自己: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曾皙“铿尔”一声放下瑟,坐直了身子说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为何他们拥有如此美好的心境,如此理想的世界?不得不说一位在黑暗的世界中,用个性照亮大地的名士――嵇康,这位大学者,也爱着菊花,但我猜想他宁可被别人称之为铁匠,隐居在焦作的.山阳,他一锤一锤地敲打着寂寞,他的好友山涛这样形容他:“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这些隐士们,不仅都拥有独立的人格和伟大的人品,他们更拥有着自己的人生境界――完全屏弃种种名目堂皇的、传世久远的教条礼法,彻底厌恶官场仕途,摆脱约束,回归自然。

而我们呢?我们已经忘记了那一千多年前的笔墨,遗失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都市的喧哗湮灭了庄子低吟的《逍遥游》;霓虹灯的闪烁刺痛了阮籍爱憎分明的青眼;而又能到哪里再去寻找一位梦想着桃花源的淘潜呢?

我怆然了。

他们如此干脆地扯断一根根陈旧的世俗经纬而直取人生本义。而我们却把世俗当作救命稻草,紧紧抓住,在忙碌与忙碌本身中,我们也许会把他们的人生追求遗忘。但在某一天,突然惊醒,也许会用干涩的眼球俯察自身的渺小。而再仰望隐士们逍遥自得、空灵恬淡的内心世界,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渴念。正如李白写阮籍:

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

判竹十余日,一朝化清风。

在我们诵读这样皓亮的文字时,清仰头看那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月光,它也曾映照在陶潜的草舍竹篱之上。

篇9:离我们有多远散文

关于离我们有多远散文

月半圆,佳木斯大妈们在楼下群舞,选择城郊建房原本就是为了图一清净,能看见月亮和星星,夜晚能听见虫鸣和流水的声音,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催生了农村化的夜生活,每天听着同几首舞曲在不断得循环播放,真的能让人崩溃。刚开始,索性带上耳机,听听钢琴曲或是有声小说,久了也就适应了,听见大妈们舞后在楼下谈笑风生,心反倒安了、静了,虫鸣之声又入耳不绝。秋夜是虫儿们的舞台,它们在用生命放歌,或急促或缠绵,听不出悲喜,只是在不停地吟唱只有它们自己才懂的曲调。时近中秋,屋后桂花园阵阵香气从紧闭的门窗缝隙里钻进来,比白天要淡了很多,倒也可人。这样的夜真的很好,一个人静静地坐着,看着在云冈石窟拍的照片,神游其中,到也是一种放松,忙碌了一天,也该给自己的心放一个假了。

夜渐深沉,大妈们这时早已散去,虫儿们唱得更欢,我在想它们或许是快乐的,或许它们根本不知道,也不会去想几个月之后的浓冬将会是怎样的凄苦。倘若真的如此,它们是幸福的,至少比我们这些高等动物要幸福,这样想来,人的烦恼真的很多时候是自找的。恍然之间我似乎明白了中国的佛像为什么很多眼脸下垂,似闭非闭,正所谓二分开八分闭,二分观外,八分观内。寓意世人当常观己过,不盯人非。很多时候,一个人静静地站在佛前,凝神端详,佛一脸慈悲,嘴角轻扬,那种微笑让人心静神凝,让人徒生歆慕。现在想来,只有拥有一颗清静如水的心,才能拥有那样的微笑。或许只有悟入佛的知见,去除贪,嗔,痴,慢,疑五毒之心,降服其心,不执我、法二见,方能心生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口出爱语,身入正道吧。

现在想来,儒释道在元明时期能三教合一固然与佛道世俗化不无关系,我想更应是得益于中华文化有巨大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细细一想,无论是儒家的存其心,养其性,还是道家的清静无为、坐忘守一,与佛家定而后发慧、大而后能容,它们共同之处在于,都倡导修身从修心开始。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与佛教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只是称呼不同,本质一致。《仁王经疏》曰:“不杀配仁,慈爱好生曰仁。不盗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不邪淫配义,制事合宜曰义。不妄语配信,真实不欺曰信。不饮酒配礼,处事有则曰礼。”比如五戒中有一戒为“不饮酒”,此戒律设立的初衷,是预防过量饮酒后乱性造诸恶业,而且经常饮酒会导致身心不清明妨碍我们开智慧。释迦牟尼时代设立此戒的本意是远离一切让我们迷失本性的麻醉品,反过来说,适量饮了酒不乱性,内心如如不动,并不妨碍身心的清明,这个戒也就失去了意义。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我想正因为我们往往定慧力不够,所以才需要持戒。静中得见佛法妙,随念法行,正念分明,处处觉悟,不舍众生。当年破山和尚为了数千百姓的生命破戒,足见其慈悲之心,而为世人所称道,五戒十善最终修的还是心。

世相万千,溯本追源,万法归宗。佛教在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至东晋南北朝,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随着本土人士对佛教教义的深入了解,佛教这一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就暴露出来了。两者之间的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但冲突更多的却是发生在争夺社会地位上。从南北朝至五代,先后发生过四次较大规模的灭佛运动,佛教中人称之为“三武一宗法难”。这四次灭佛运动都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的,但其中前三次的灭佛运动,即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和北周武帝建德二年那两次及唐武宗会昌五年的那次灭佛运动,都与道教有直接关系,只有五代后周世宗的废佛运动,未见有道教的掺入。在佛教与儒、道发生矛盾冲突的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佛教与儒、道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佛教传入之初,为使中国人理解这一外来宗教的思想,借用了大量的儒、道所用的传统名词、概念来比附译释佛教的一些名词、概念,也就使儒、道的思想渗入了佛教之中。如果说,这种初期的融入尚是不自觉的话,那末后来佛教为了在中国扎下根来,则进行了自觉的、主动的融合。东晋名僧僧肇,深通老庄和玄学,他的著作《肇论》,借老庄玄学的词语、风格来论说般若性空中观思想。在使用中国传统名词和文辞来表达佛教理论方面,达到了相当高妙的境地,深契忘言得意之旨。而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南四公里恒山金龙峡的'半崖峭壁间的悬空寺,集佛、道、儒于一身,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玉皇大帝是道教人物,而如来则是佛教。而在少林寺有“三教合一碑”即是“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此图从整体上看是一位和尚的图像,也就是佛教的代表,即正面是释迦牟尼。左侧头戴方巾者为儒教的代表,即孔子。右侧头后挽个发髻的则是道教的图像,即老子。三教共存一碑,一片圆融。纵观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史卷,受到这三种思想交融涤荡的文人也不在少数。近代则有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的李叔同,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却在声名日显之时,绚丽至极归于平淡,遁入空门,大步飘摇,绝尘而去,法号弘一,千古绝响,徒留世人喟叹。

佛陀悟道之初,曾经宣示说,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但因烦恼无明覆盖,因此不能证得,拂尘去垢,开发佛性,自能证悟成佛,以前总觉得佛教很高深,佛离我们世俗之人很远,现在想来应是心中有佛,处处佛。佛不是神,不在天上,也不在寺庙里,他就在每个人的心中。佛是觉悟的人,人是未醒的佛。学佛就是学做人,佛法亦是种活法。世界上困扰人心的事,其实多半是因为修养不够引起的,正所谓“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世事纷扰,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有一片宁静之地。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给灵魂安一个家。接受,面对,更要懂得放下,生活本身就是一场修行,修行就要修心,心修好了,一切都好了。把心安住下来。佛,无需远寻,都在心里。

篇10:发明创造离我们有多远

发明创造离我们有多远

是什么影响着我们的发明创造?发明创造离我们远吗?有人想到管理系统的'问题,有人想到技术装备的问题,有人想到社会环境的问题.其实,常常是躲在自己头脑里的某些东西限制了我们的创新能力.

作 者:吴友智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华师大版) 英文刊名:SCHOOL JOURNAL OF MATHEMATICS 年,卷(期): “”(5) 分类号: 关键词: 

篇11:《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读书心得

打开卞毓麟写的少儿科普书——《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就可以读到大文豪郭沫若优美诗歌大作——《天上的市街》,吊着我胃口,吸引着我读下去。作者用文学手法讲述天文知识,如光年,秒差距,星座、亮星、银河系等概念,如何测量月亮距离和如何飞出太阳系等有趣的知识。书中天文名人的故事特别吸引人。如发明望远镜的伽利略,还有日心说与地心说之间的斗争,充满血腥。布鲁诺被罗马教廷活活烧死,伽利略被软禁。但是人们一时错误的认识,是永远阻挡不住真理的。一代科学家为了坚持真理,付出沉重代价,包括生命。

布鲁诺为真理而坚持着。我想,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为真理而死就是天上的星星,受人仰望。每当夜晚,遥望着那闪烁的星星,泪湿满襟。

再当我看到《银河系的真正发现》一章时,知道英国德裔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太伟大了!他自制口径1.22米,长达12米反射望远镜,发现天王星、土星二颗两颗卫星和天王星两颗卫星。他于1783年巧妙地发现太阳也有自行,论证了太阳以17.5千米每秒速度朝武仙座方向前进,他把哥白尼太阳中心论又推进一大步。人们自然会得出结论: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也许,整个宇宙根本没有中心吧!

当然,书中一些内容,目前我还读不懂,如大地三角法测量和开普勒与他的三大定律等等。他们运用了一大堆数学公式、推算方法和天体物理知识。但这也让我明白了想当一个天文学家要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和敏捷而严密的思维啊!在此之外,对天文感兴趣也很重要,更重要是还要有一颗恒心,长年累月,艰苦地观察天象,当天文学家要付出一生的心血。

宇宙啊!你到底有多远!

篇12:《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读书心得

夜晚,漫天星星在头顶闪烁。每当我仰望星空时,总会有一个问题--星星离我们有多远?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叙述了如何用三角法测量一些天文目标的距离、开勒普定律、金星凌日、恒星和光行差等,书中还插入了不少有趣的故事、图片。使这本书看起来生动有趣,让读者遨游在星河中无法自拔。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就像“量天尺”,为我们量出每个变星、每个星系、每颗星系离我们的距离,让我们真实地认识到宇宙的巨大。也让我们对太空的好奇更近一步。

各类物理模型、变星的“周光关系”星系的“红移”规律等等,让我们看到了天文人的勤奋、努力甚至一代又一代的坚持真理,为我们探索星空奠定下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从变星到超新星,从德谟克利到康德,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一个个行星的发现都是成千上万个天文人的付出,他们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完整的星系,了解了更多天文知识,也让我们有了探索星系的动力。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为我们介绍了某些变星的变光周期、星等和绝对星等的概念、恒星光谱与星等的关系、分光试差法的可行性与局限性、球状星团…让你不禁为科学家的巧妙方法拍案叫绝。

星星离我们非常遥远,我们看得见,却摸不着,但我们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

掩卷回味,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空,繁星点点,耿耿天河,天街夜色,秋夕迷人,多少人在这美如画卷的景色中陶醉。

篇13:不要让优秀传统文化离我们远去演讲稿

不要让优秀传统文化离我们远去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高三(12)班的陈怡霏,很荣幸能在这里发言,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不要让优秀传统文化离我们远去》。

你是否知道,曾经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有一件羽衣叫霓裳;你是否知道,有一种文化叫汉唐,有一条河流叫长江?

当你沉迷于紫薇那一句“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你是否知道乐府里那句“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当你口口声声喊着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你是否知道它出自于《汉书》中的“修身好古,实事求是”。

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正逐渐消失,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也逐渐被一顿年夜饭、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短信取代。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当皮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铃声中觉醒。我们应当重拾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在于它的历史性,它是先人们的精神积淀,是千百年来的传承。而在今日,君不见端午赛舟挂香符,重阳登高插茱萸。我们只从那首红极一时的《东风破》里才蓦然感受到古典的美。

面对这些,我们又能做什么呢?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首先,我们应该从精神上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即是浓缩了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有关立世做人的荣辱观。以和谐为例,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的思想博大精深: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实现个体与社会,道德与功利的和谐一致。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和谐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的就是这些传统美德,如谦逊、善良、恭敬、节俭,再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谐持中等,这些传统美德是世上其他民族无法匹敌的,也是我们要继承发扬的。

其次,我们要从文化内容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翻开中国的历史长卷,综观而得的尽是璀璨的星火:远古神话的浩大纯美,诸子散文的洋洋洒洒,辞赋经文的博大精深,辉煌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诵读千古美文不仅是正确的,也是极其必要的。我们要主动、积极地阅读优秀文化典籍,欣赏文学作品,真正了解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化”和“本土化”的回归,是跟上时代的步伐、与世界接轨的渠道,同时也是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途径,这是我们对民族文化的一种责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忘记了过去,它该如何向前?未来,不论多么发达的`高科技,都难以替代历史的一g黄土;无论我们在这颗星球上能走多远,总要有一点东西,铭记于心。

你看,渭城的朝雨沾湿了王维的衣裳,巴山的夜雨涨满了李商隐的秋池;倚窗而立的女子,调一杯蓝色的愁绪,敲落了一地的灯花;青衣布衫的才子,正书写着古老的故事。让我们回到繁华的盛唐,与李太白一起酒入豪肠;让我们回到如画的江南,感伤于西厢的且悲且怆。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不变的荣光,她的下一缕墨香需要我们共同的力量,让我们一起,去传承她的内涵,成就她最灿烂的辉煌。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发言人:陈怡霏

篇14:《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读后感

《断舍离》名著读后感 推荐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 推荐度:星星的诗 推荐度:描写星星的诗句 推荐度:星星的诗句 推荐度: 相关推荐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读后感

大家知道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吗?上个星期我读了《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这本书,书里面讲了许多天文方面的知识,通过阅读我了解了不少的东西,《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读后感。我认识了许多原来不知道的很多星星和星座,新认识的星星有:爱神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书里面讲了银河系中的星团有上百万颗星星,它们组成了一个团队,就像警察分成几个团队一样,星星们有的离我们远,有的离我们近,星星的亮光看起来越亮,就表示这颗星星离我们就越近,星星的亮光看起来越暗,就表示着这颗星星离我们越远,读后感《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读后感》。最遥远的星系离我们达一百多亿光年。

月亮,是人类飞出地球、步入太空的第一个中途站,是人类迄今在地球之外留下足迹的唯一星球。月亮,仿佛是一盏不灭的“天灯”。书中的一首诗叫“天上的市街”写的非常的美,好象把我们带入美丽星空的意境中。

阅读完这本书,虽然学习了一些东西,但书中讲的'好多知识我还不明白。不知道什么叫“勾股定理”,也不知道“光年”的距离,但是我以后通过学习肯定会搞明白的。我很高兴和这本书交朋友,以后,我要学习更多的天文知识。

这本书是科普名家卞毓麟所写的,它是一本写天文学的书,《星星离我们有多远》里的“星星”并不是单纯的指我们看到的星星,而是指宇宙中的星座,太阳呀、月亮呀这些东西。这本书写得非常的好,将我们引入神秘的天文学的大门。天文学是一门奥妙无穷的、令我们神往的学科,它要研究的东西是看的见、摸不着的,但它用这些看的见、摸不着的东西令我们神往。这本书利用一些现代化的东西来和以前的遐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天空的喜爱和人们对天空的赞美。而且这本书语言优美,内容丰富,让我们在看书的时候放不下手。如果有机会,请你也看看这本书!

夜晚,天空中的繁星闪烁,谁能告诉我,星星离我们有多远?那一颗颗形状各异的星星,在让我们探索太空的奥秘。一个个伟人为这个事业奋斗着,他们的信念将宇宙探索。到了21世纪,人们仍在向银河系发起进攻……这本书我看得还不是很懂,但是我觉得看后在我的记忆深处已经留下一个个流光溢彩的画页。对我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一定的好处,所以也请你一睹为快吧!

篇15:道德离我们有多远作文

道德离我们有多远作文

古人云: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古往今来,中华悠悠五千年的文明诠释了明德守礼的高尚情怀。道德就像一缕阳光,照耀你我,道德就像片片花草带给我们缕缕芳香。道德就像片片落叶飘落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田。道德就在我们身边,道德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不随意践踏草坪,看见别人随地扔垃圾的'时候去帮他捡起来。道德就是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伸出援助之手。我知道道德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去遵守的。

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去上美术课,马上就要红灯了,我们都在等,可是我看见一位叔叔没有理会继续过马路。他刚走到路中间就显示红灯了,旁边突然冲出了一辆车,马上就要撞到他了,幸亏司机师傅眼疾手快踩了刹车才没有撞到他,当时可把我们吓坏了。我在想幸好我没过马路,要不然我也被车撞了。

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吧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实道德是我们人生的一门必修课,让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理解它,去遵守它。

前一段时间我看过一则新闻报道,有一个老人在马路边晕倒了,周围围满了人七嘴八舌的在议论着,可是却没有一个人去扶她。后来有记者采访围观的人群:“你们为什么不去扶一把老人?”人们都说害怕老人醒过来赖上他们,到那个时候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看到这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难道就因为怕赖上就不管了吗?你们还有没有道德,有没有良知。我在问我自己如果我遇到这件事会怎么做,我想我会打120并且陪着老人去医院,等到他的家人来了在和他们详细的说明情况。

道德是一扇门,打开它便可以开启我们心灵的通道。道德是我们人人都要遵守的规则,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法则。作为新一代的我们要讲文明,懂礼貌,明辨是非,遵守校纪校规,遵守社会公德。在学校做一个勤学守纪、尊师爱校好学生,在家里做一个孝顺父母、勤俭节约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让我们快快行动起来吧,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

篇16:文明离我们有多远作文

文明离我们有多远作文

这是一幅发人深思的漫画,我非常喜欢它,因为它让我知道了“文明”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这幅漫画,虽仅有四格,但内容却非常深刻,是这样的:放学后,男孩“三毛”和女孩“兔耳朵”正一起往家走,路过垃圾桶时,细心的“兔耳朵”发现垃圾桶四周全是果皮纸屑,非常不卫生,“兔耳朵”捏住鼻子,对“三毛”说:“这可真脏!不知道是谁那么缺德,只差一步了,都懒得走。”说完,便招呼“三毛”来帮忙,收垃圾。“三毛”却神秘地摇头说:“我有一个好办法,你先收拾吧!”说完,“兔耳朵”麻利地干了起来,不一会,“兔耳朵”就把垃圾全部都放进了垃圾桶,这时“三毛”拿出一张纸上面写道,文明——只差一步。路过的行人都停下了脚步,用赞许的`目光望着这两位好学生,“三毛”和“兔耳朵”的脸红了,但这种红绝不是羞愧的红,而是自豪又羞涩的红。“三毛”和“兔耳朵”感觉天更蓝了,草更绿了,空气也像过滤了一遍似的,清新了很多,也没有臭味儿了。啊!文明——只差一步,或许这一步,能让垃圾减少许多;这一步,能让世界变得美好;这一步,能让你、我、他会心一笑。

行动吧!美好的世界正等着我们。

篇17: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读后感

大家知道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吗?上个星期我读了《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这本书,书里面讲了许多天文方面的知识,通过阅读我了解了不少的东西。我认识了许多原来不知道的很多星星和星座,新认识的星星有:爱神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书中讲了银河系中的星团有上百万颗星星,他们组成了一个团队。星星有的离我们远,有的离我们近,星星的亮光看起来越亮,就离我们越近。最遥远的星系离我们有一百多亿光年。

这本书是科普名家卞毓麟所写的,它是一本写天文的书,《星星离我们有多远》里的“星星”并不是单纯的只我们看到的星星,而是指宇宙的星座、太阳、月亮……这本书写得非常好,将我们引入神秘的天文学的大门。天文学是一门奥妙无穷的、令我们神往的学科,它要研究的东西是看得见、摸不着的。这本书利用一些现代化的东西和以前的遐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夜晚,天空中的繁星闪烁,谁能告诉我,星星离我们有多远?那一颗颗奇形怪状的星星,让我们探索太空的奥秘。一个个伟人为这个事业奋斗着,他们用信念将宇宙探索。到了21世纪,人们仍向银河系发起进攻……这本书我看的还不是太懂,但却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里面讲了银河系中的星团有上百万颗星星,它们组成了一个团队,就像警察分成几个团队一样,星星们有的离我们远,有的离我们近,星星的亮光看起来越亮,就表示这颗星星离我们就越近,星星的亮光看起来越暗,就表示着这颗星星离我们越远。最遥远的星系离我们达一百多亿光年。

月亮,是人类飞出地球、步入太空的第一个中途站,是人类迄今在地球之外留下足迹的唯一星球。月亮,仿佛是一盏不灭的“天灯”。书中的一首诗叫“天上的市街”写的非常的美,好象把我们带入美丽星空的意境中。

这本书语言优美,内容丰富,让我们在看书时放不下手。如果有机会,请你也看看这本书,来一睹为快吧!阅读完这本书,虽然学习了一些东西,但书中讲的好多知识我还不明白。不知道什么叫“勾股定理”,也不知道“光年”的距离,但是我以后通过学习肯定会搞明白的。我很高兴和这本书交朋友,以后,我要学习更多的天文知识。

篇18: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读后感

夏日夜晚,群星闪耀,看着天上的星星,心里默背着《天上的街市》,不禁思考,“牛郎”和“织女”真的只隔着一条“不甚宽广的天河”吗?于是,拿起手边这本《星星离我们有多远》,翻开了第一页。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如果“牛郎”和“织女”若真想相会,就是以光速行进,也需要,所以根本不可能一年相会一次。

在阅读的同时,我发现天文学是一门奥妙无穷,令人神往的学科。这本书将历代天文学家创造“量天尺”的过程铺陈开来,向我们从近到远的介绍了月球及其他天体。这本书既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又穿插着介绍了历史人物与背景。让读者在了解科学的同时,又知道了历史人物探索天文的精神。这本书立意清新,逻辑严谨,文笔流畅,作者把天文故事讲得生动有趣,是一部难得的天文科普佳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科学其实是一门美妙的艺术,,人人都可以走进科学,就像聆听古典音乐一般,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丰富多彩,而这本书就是培养我们科学兴趣的必由之路。每当夜色悄然降临,遥望静谧的天际,明月当空,繁星如织,茫茫宇宙总是令大地上的人们心往神怡,正因为我们感知,理解,观察到的部分知识沧海一粟,才会去更加执着的探索宇宙的奥妙。

篇19:当代教育家离我们有多远

当代中国有没有教育家,我们要不要为培育教育家的成长环境和宣传自己的教育家做些认真严肃的工作?在庆祝第20个教师节的日子里,本报记者约请了几位教育界专家就此问题发表了看法。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中国当代没有教育家无论如何说不过去

教育家应该是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有自己的理论见解,在教育界有较大影响,被广大教师所公认的人,不论他是第一线的教师,还是教育行政工作者或是教育理论研究者。 一说起教育家,人们就会想到中国的孔子、韩愈、朱熹、蔡元培、陶行知,西方的柏拉图、苏格拉底、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说到当代,只有西方的教育家了,中国似乎就没有教育家。有13亿人口、2.5亿学生的中国没有教育家,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也与事实不符。中国教育虽说还有不少问题,但成绩是很大的,培养了众多人才,创造了许多经验,难道就没有教育家?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何在?我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我国确实缺乏既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又能付诸实践,而且影响全面的教育家。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分为两种人:一种是教育实践工作者,他们耕耘在教育第一线,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他们不注意总结经验;有少数人有创新实验,也总结过经验,提出过一些自己的教育见解,但还不成体系。另一种是教育理论工作者,他们大多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很少参与教育实践,他们有许多科研成果,但缺少实验的支撑、实践的检验,他们的理论还不能影响我国教育的全局。近些年来这种情况正在改变:不少优秀教师开始进行教育实验,提出自己的理论;也有不少理论工作者走进学校开展实验,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想未来的教育家将在他们中间出现。

第二,我们把教育家看得太高,要求太严。就像上面说的,要求有理论体系,能影响全局的才能称得上教育家。有的人认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有优异的成绩,并对教育有研究,有自己的教育见解,就可以称为教育家。有的人甚至认为,优秀的教师都可以称为教育家。在社会上不是有许多“家”吗?从事科学工作的叫科学家,从事写作的叫作家,从事艺术工作的叫艺术家。为什么从事教育工作的不能称教育家?我认为,这种要求似乎又低了一些。如果大家都叫教育家,也就没有了教育家。称教育家还是要有一定的标准。我认为,教育家应该是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有自己的理论见解,在教育界有较大影响,被广大教师所公认的人,不论他是第一线的教师,还是教育行政工作者或是教育理论研究者。对教育家要求不能过低,但也不能让人觉得高不可攀。

第三,我们对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宣传介绍得不够。我国有许多优秀教师,既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又钻研教育理论,探索教育规律,提出过具有创新意义的教育观点,但没有被大家所了解和重视,因此也就说不上是在教育界有较大影响,为广大教师所公认的教育家。我们也评选模范教师、先进教师,但只看重和宣传他们的教学质量、思想品德,很少总结他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缺乏应有的高度。现在评选的特级教师也都是从教学水平来衡量,缺乏全面的评价。当然绝大多数特级教师确实是非常优秀的。但我也遇到过一些特级教师,让人感到有一种傲气,对学生严厉而不亲切,没有一种亲和的教育家的气质。教育家不是完人,不能求全责备,但正确的教育观念和高尚的职业情操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需要教育家,呼唤教育家。但需要为教育家的出现创造有利的环境:

第一,要全社会都来切实地尊重教育,尊重教师,像尊重科学家那样来尊重教育家。同时要大力宣传教育工作者的优秀事迹,让全社会都了解。

第二,要倡导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际工作者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指导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第三,全面评价教师,不要只看他眼前的教学质量或者升学率的高低,更要重视他的

教育理念是否正确,看他培养人才的最终社会效果。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室主任叶之红:创造良好环境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 21世纪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伟大实践,已经为教育家的成长提供了肥田沃土。优化教育家成长环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多做一点有益的工作。 推进素质教育的伟大实践,为中国教育事业的人才辈出提供了历史机遇。

作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高阶段,教育家的成长,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努力。让一批批既有精粹深刻的教育思想、又有丰富鲜活实践经验的教育家脱颖而出,并使他们所具有的精神追求、思想精髓、情感世界、教育智慧带动感染更多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这是一件具有现实和战略意义的工作。这是教育界实施教育人才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

事实证明,凡是重视这项工作的地方,教师专业化水平就高,教育家群体规模就大,例如北京、上海、江苏、吉林、浙江等地,有现实影响的教育家数量明显高于其他省市。去年教师节上海市向一批教育家授予“教育功臣”的称号,这种充分肯定和彰显人民教育家的做法,显然值得称颂。

还是北京22中孙维刚老师在世的时候,所在区主管区长就特别说,孙维刚老师精湛的数学课,是无法用传统教研系统的评课标准去衡量的,一定要给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宽松环境。

无数教育家成长的故事都表明:教育家是教师中最善于反思的群体,而反思的内容,可能正是自己教育教学的失当、失误、甚至是失败的地方,所以,我们不能用圣人、神人、完人的标准去要求教育家。营造有利于教育家成长的社会舆论氛围,教育行政部门需要率先更新观念。

优化教育家成长环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为促进教育家成长多做一点有益的工作。引导教师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几年前我曾经听到当时的北京市朝阳区主管区长十分欣慰地介绍,在有计划地组织校长学习进修后,再也不用去对校长们讲素质教育,因为情况变成了校长们在不停地向她讲述如何推进素质教育的想法了??不久前,重庆市一位年轻的校长对我们讲述成长经历时,谈到了作为普通老师到市教育局挂职锻炼的收获,谈到市教育局大胆起用36岁的他做市级重点小学校长的过程,还谈到了主管市长为校长们具体讲解整合教育资源、增加教育投资、做好教育贷款、提高办学效益知识的报告??

优化教育家成长环境,还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努力,探索帮助教育家成长的途径。近年来,有计划地为一批优秀校长教师举办教育思想研讨会,正在成为优化教育家成长环境的重要经验。北京市海淀区、上海市闸北区已经为此探索了很好的经验,并正在努力形成制度持久地坚持下去。过去,很多教育思想研讨会都是为早已离我们而去的教育家召开。今天,为正在一线工作而且年富力强的优秀校长、教师召开教育思想研讨会,对广大教师的成长无疑更有影响力。应当还有更多促进教育家成长的途径和方法,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21世纪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伟大实践,已经为教育家的成长提供了肥田沃土,如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能努力为促进教育家成长出思路办实事,相信有利于教育家健康成长的阳光将更为灿烂,有利于教育家健康成长的雨露将更为充沛。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杨德广:教育家少应当更多问责社会和教育制度

要办好中国教育,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当代教育家,不仅是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事,更是各级政府、全社会的事。

现实社会中,我国有许多具有高尚品德和情操的、有能力、有才华的教师、教育工作者,在大中小学及各类教育岗位从事教育和管理工作,但为什么成为教育家的人却不多,原因何在?我认为责任不在他们自身,而在于社会大环境和教育制度本身。在最近举办的中外大学

校长论坛上,中国的大学校长们在发言中无不感叹地说,中国大学校长难当,因为师生员工的吃喝拉撒睡,样样要管,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筹钱、建房、协调关系、调解矛盾上,整天忙于行政事务、文山会海。前不久一些报纸刊登了“中小学校长最头痛什么”的文章,列举了4大头痛的问题。一是办学经费严重短缺,二是安全问题,三是师资流失问题,四是“升学率”的压力。如此状况,怎能成为教育家?

因此,要办好中国教育,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当代教育家,不仅是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事,更是各级政府、全社会的事。

第一,政府应切实增加教育投入。中小学义务教育应完全由国家出资办学,不应让学校去筹集经费,这是法律所规定的。各级政府应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生均教育经费,按时下达。教育投入不能从长官意志出发,而要从实际需要出发,让校长、教师一心一意,安安心心搞教育。有些地方政府只关注“乱收费”,而不关注、不帮助学校解决办学经费不足问题。这是严重的失职行为,是对校长、教师极不关心,对教育事业极不负责的表现。他们动辄训斥、处分校长、教师,岂不知很多问题的根源正在他们身上。

第二,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全社会都应该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现代教育是全员教育、全时教育,全体社会成员都是教育的接受者和提供者。凡有条件的单位、部门,应主动为学校提供教育资源,如企业、商场、文化、体育、艺术等组织和机构都可以成为教育场所,向学生开放,包括提供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充实教育的内容,克服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社会企业、文化、体育、艺术以及政府、事业单位中的专业人才可纳入教育队伍担任兼职教师,适当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教育工作。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弥补学校教师在这方面的不足。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如减税)鼓励企业、团体、个人向教育事业捐款。

第三,要办好教育,培养一批教育家,从根本上来说,要建立现代教育制度。学校应是学术性组织,但长期以来,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学校演变成一个行政组织。官本位思想、等级观念、长官意志根深蒂固,学校必须跟着政府走,跟着权力走。尤其是大学,长期处于政治化的大环境和行政化的小环境中,导致不同程度地缺乏学术批判和批评精神,缺乏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缺乏办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把学术机构变成等级制的行政机构,把校长、学校分成等级,强化了大学成为国家行政机构的依附性。在学校内部行政权力占据主导地位,取代了学术权力。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行政化的学校制度,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学校制度。现阶段要增强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实行以法治校、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教师在办学、治学中的作用。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目标是: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就是大学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教授参与管理、教授治学,是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为根基的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只有改变行政化的办学制度,让学术权力取代行政权力,按照以追求真理为使命的学术机构、学者集团来改革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办好教育、造就教育家的关键。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能否人才辈出是衡量教育生态的指标

正是在针对不同对象、满足各种不同需求的过程中,教育成为丰富复杂、充满挑战性和创造性的职业,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教育家。改革呼唤更多的教育家;教育界能否气象万千、人才辈出,是衡量教育文化生态的一个显著指标。

教育与其它社会活动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前者以人为对象,事关重大;而且它有两个难以超越的挑战,一是在现在为未来培养人才,一是个体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因而,在教育被视为是一门科学之前,它早就被视为是一门艺术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成为最重要的教育原则。

正是在针对不同对象、满足各种不同需求的过程中,教育成为丰富复杂、充满挑战性和创造性的职业,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教育家。

这种由时间和个体差异导致的教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现代社会极大地加剧了。以致

今天我们说教育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都显得太“软”、不够重要;教育已经被看作是现代国家的立国之本、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教育重要性的提高,与它的艺术性、科学性的提高不一定是成正比的,这涉及我们对教育作为一门科学的态度。例如,它造成了一种趋势,即国家、政府对教育越来越强烈的干预。这一切,都是影响教育家生长的环境。

新世纪之交,是我国教育界新人辈出、名家荟萃的时代。其中数量较多的.,是从事各个学科教学的名师,如语文、数学、物理的特级教师。还有一类金光闪闪的名家,是被“名校”的历史荣耀照亮的校长。比较而言,我不是特别佩服他们,因为现在的名校与历史上创牌子时的情况很不相同,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用倾斜政策――从资金、师资到招生――扶植造就的。真正好的教育、真正有本事的教育家,不是只面对最优秀的学生(他们靠自学就可以学得很好),而是将那些被“名校”抛弃的“坏孩子”、被“优质教育”淘汰的“差生”培养成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有过一批这样的教育家,如让“鸡毛飞上天”的民办教师吴佩芳、将工读学校的失足少年培养成优秀干部的吕型伟,这种马卡连柯式的教育家现在比较稀少,有一些也多是在体制外的。

当前数量最多、最活跃的,也许是教育理论家。新潮迭出,新概念、新思潮、新理论漫天飞,令人目不暇接。然而,教育主要是一门实践的科学。从孔子到蔡元培,从杜威到苏霍姆林斯基,无不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理论和学说的。如果没有坚实的办学实践和长期的教学实验,各种花样翻新的理论往往成为过眼烟云,其价值必然十分有限。

就我国当前的教育现实而言,最缺乏的是教育改革家。上世纪80年代,在教育体制改革的高潮中,我国曾出现过一批教育改革家,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深圳大学等这些优秀典型,便是他们的思想和实践的结晶。当前我们正在推进的教育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改革。在我看来,这一改革最艰巨、最重要的任务,仍然是教育体制改革。这要求我们真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执政为民、依法行政的要求,将现在包揽太多、高度集中的计划型管理,转变为服务型管理,通过下放权力,落实法律规定的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同时促进教育的地方化,促进教育因地制宜、自下而上的多元化发展。在学校管理层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保持教育公正的价值,防止教育腐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等任务也十分艰巨。没有一大批有理想、有热情、有实践能力的教育家,要实现这样的任务是难以想象的。

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左的错误路线的影响,曾造就了漫长的“教育无学”、“教育无家”的时代,这是一个沉痛的历史教训。因此,一方面,改革呼唤更多的教育家;另一方面,教育界能否气象万千、人才辈出,又是衡量教育文化生态的一个显著指标。只要我们充分地解放思想,解放教育生产力,充分调动、发挥基层的活力,给教育家成长和施展的舞台,教育家的成长与教育现代化的深入就会相得益彰,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主编袁振国:教育家向我们走来

一年前,当我们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认真遴选当代教育家人选,并开始着手组织编写这套丛书的时候,许多人给了我们鼓励和支持,但也有一些人对中国当代有没有教育家抱质疑态度。中国当代有没有教育家?

其实教育家并不神秘,他们也是平凡的、平常的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他们也有缺点和不足,而且可能因为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其缺点和不足还更容易表现出来。但是,教育家又是不平凡的,教育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教育家首先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有对教育的独立见解,有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自古以来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对教育的理解就有不同,因此,每个人都有可能具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但是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更深刻、更系统、更自觉、更富有创见,并且更能坚持自己的教育信念。

教育家不仅有思想更要有实践,这是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区别。可以说教育家是有思

想的实践家。在实践中他们不断深化教育思想,不断丰富教育智慧,不断提高教育艺术;他们善于把知识的传授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善于把个人的发展与集体的发展结合起来,善于把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结合起来。他们把抽象的理论、先进的理念融汇到了每一个具体的教育细节中。

教育家的思想须不断创新,能够与时俱进。教育家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善于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善于捕捉新机遇,采取新措施,建立新机制。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形势,面对富有时代特点和新鲜体验的生龙活虎的学生们,他们能够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并且敢于领时代之先,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和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特别是他们敢于超越自己,不断更新教育思想,不断确立个人和学校发展的新目标。

教育家必须具有伟大的人格。教育是挚爱,这种爱,越是无私,越是深厚;教育是思想,这种思想越现实,越智慧;教育是信仰,信仰越坚定,越有力量;教育是追求,追求越执着,越有成果。在追求理想教育的道路上,有思想的冲突,有人际关系的矛盾,最重要的是有行动的风险。没有“捧着一颗心去,不带半根草回”的大爱,没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义,没有“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大志,就不能成为大教育家。苏格拉底、裴斯泰洛齐、马卡连柯、孔子、陶行知??当我们提到这些名字的时候,联想到的往往是他们视学生如己出,视学校如家庭,视教育如生命的形象。真正的教育家,留给人们的是思想,更是人格。

更重要的是,教育家不是在孤军奋战,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一个先行者、示范者、发动者,一个领跑人,是带领群体前进的领袖,是引导群体发展的协调人。

教育家不同于“名师”。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名师要爱学生,有良好师德,是优秀的教学方面的专家,他们对规定的教材领悟得很深刻,对学生有充分了解,并能够把两者很好结合,把规定的内容教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标准答案。但教育家不同,他关心的是教什么,为什么教,他所影响的是一个时代的人。

教育家首先要思考社会发展走向。教育是通往未来的,培养的学生要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就要有超前意识;第二,需要把握学科发展的走向,把握学术发展的前沿。第三,作为教育家,最本质的就是要了解人的发展需求、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是最充满个性的一种活动,没有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大教育家。

现在有很多人对教师的要求很狭隘,认为大学毕业生教一个高中生还不足够吗?教个小学生还不足够吗?这并不是问题的实质。一个人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成为一个教育家,绝不仅仅是能够理解、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要对社会发展的未来、学科发展的未来、人类发展的未来有所认识;探索怎样在教育的过程中实现人本身的价值和人的生命力。在这个问题上理解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教育思想,形成不同的教育模式。

今天,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强调创新能力,强调社会实践能力,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开拓空间。在教育实践中,很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已经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很多人在思考这些问题,在实践中大胆地创新,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这样的教育家。这个时代是需要教育家的时代,也是产生教育家的时代。

实习教师中国梦心得体会

燃料电池距我们有多远?

有关教师中国梦心得体会

《北鸢》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新时代面对面读后感

新时代面对面读后感

观看海洋天堂心得感想

参加公司活动工作总结

教师岗前培训心得感想

2022精选教师岗前培训心得

有关传统文化的优秀教育心得:传统文化离我们有多远?
《有关传统文化的优秀教育心得:传统文化离我们有多远?.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有关传统文化的优秀教育心得:传统文化离我们有多远?(精选19篇)】相关文章:

教师书籍选择心得:有些书,不必读2024-04-01

保险培训心得体会2023-06-27

建设理想课堂读书心得2022-05-04

从信任到狗的距离有多远?2023-11-20

教师心得: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2024-05-01

爱岗敬业精神心得体会2022-09-16

个人保险公司培训心得体会2022-05-08

文明少年心得体会2023-10-09

护航之道总体国家安全观纵横观后感心得400字2022-12-31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的读书心得2024-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