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集锦10篇)由网友“可变资本v”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教师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从数学学习中找到兴趣,发现意外,自主提问就是我们一线教师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焕发课堂生命力时应该努力去实现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选择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极有可能变得有生命力的问题,可以通过培养好奇心和让学生参与提问等方式来实现。
关于如何提出开放性的有生命力的问题,书中介绍了三种方式。
方式一:“中心线索”法,就主题通常由问题的形式出现,学习者对此进行探究,现在我们的课堂中也经常会有这样的形式,针对一个知识点,设计了一些探究问题,然后学生可以分小组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分析,交流讨论,甚至提问质疑。
方式二:要素式问题,就是教师要围绕大概念而非答案来组织教学。
方式三:增殖性问题,是指最初由教师提出问题,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经验后,也提出相应的问题,理想的增殖性问题是开放的,破旧立新的,丰富的。这样的问题其实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经常会有,教师通过关键环节或关键问题的追问,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然后由自己新的疑问,从而得到这样的增殖性问题,引领大家继续深入的思考,这样的方式我觉得就是教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可以追问: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假如不是呢?发生了什么?我们看到了什么才能这样说呢?这样的一个个追问的问题包抛下去就能极大的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扩展理解的外延,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进一步思考而得到新的疑问。学习者受到问题的驱使,主动探寻答案,这样的过程和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会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其实,重要的不止是得到答案,无论理解得多充分,关键更在于学习提问和寻找答案的艺术和技巧上,这样的一种理解的深入的有生命力的学习才是我们学生需要掌握的,我想在自己今后的课堂上,我也会朝这个方向努力,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命力,慢慢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还有尽量保有学生的好奇心,最终学会学习,让学生能为未来而学。
篇2: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书读完了,笔记也记了,想写一些感想。
一、书中原文“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我个人认为有两种想法。比如学英语就很符合这句,现在中小学学生为什么学不好英语,就是没有实际运用的场合;而为何职场人士放弃休息、娱乐去学英语,是因为工作场合有时会运用。这是赞同这句话的.,而认为这句有待商榷的例子也有。比如读课外书,课外书很多是没有实际运用的,读了十本,考试又不考,读来何用。有这种想法的很多家长因此只让孩子学课本,考试不考学来何用?他们忘了学习不是单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更好生活。课外书增加词汇量、开拓视野、培养情趣等,同样在生活中的“某些场合”是会运用到的,只是何时何地才运用我们不知,如若没有课外阅读,有一天真的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况发生。
二、“学业成就差距是导致贫困循环的一个因素,如果家长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并从事社会最底层工作,那么,他们所养育的孩子也就有可能会被限制在同样的发展模式中”。这不用多说到农村看看即可,网上热议“寒门难出贵子”也是这样。
三、“高质量的教学对学业成就影响巨大--甚至比民族教育和家长教育合起来的影响还要大”。这解释了为何择校的原因,好的学校好的老师对学业确实有很大帮助!从我孩子经历我非常赞同父母尽自己最大能力让孩子上个好学校。
四、“在教育中始终应该保留足够的空间,让渴望学习的学习者能够追寻自己内心的缪斯女神,并且鼓励迫切的学习者去发现自己的缪斯女神。通过广泛的课程内容安排来培养业余的专家,不要只盯着学术知识的奥秘,而要把眼光放远,要相信这一切都可以实现”。这也许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保留足够空间,不要只盯着学术知识,为自己学,不是为了考高分,不是为了考好学校,没有功利心,只为找到自己最擅长最有兴趣的去学。可惜现在普遍的兴趣班都有极强的功利性,因为要迎和家长的功利心:上了这个兴趣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成果,能得到什么好处……素质教育由此变味了。
五、“基础教育应当塑造业余的专家,而非强求专业知识。业余的专家能够自信地、正确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这就是通才教育,也就是我们以前说的“万金油”;同时也是要求知识的宽度而非知识的深度,要象大海一样宽广,而非象高山一样深邃。
六、“能够熟练、流畅、投入地读和写既是具有挑战性的成就,也是高回报的成就”。明确表示学好语文很重要,也就是现在流行的说法“得语文者得天下”。以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两者差距很大:“走遍天下”恐怕不如“得天下”更让人心动,并可能为之疯狂。
今暂时写到此,下次继续。
篇3: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真是一本好书。
因为朱永新老师的推荐,我才像看小说一样地拜读了此书。可能是水平和视角的问题,我觉得读懂作者的意图不是那么的容易,有些地方要多次反复看,才明白。朱老师特别表明作者戴维・珀金斯在美国相当有名,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资深教授。本书主要是倡导让孩子学习对未来有生活价值的知识,这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学习,太过注重灌输知识其实是不可取的,也是无效的学习。
本书围绕“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展开四个方面的探索:辨别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选择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为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教;建构具有生活价值的课程。
什么才是“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呢?或者换成学生的问法,就是“我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最简单的回答是“因为考试要考”,这个回答太无聊也太不负责任了。也许有人会回答是“因为对你以后有好处”,但这个回答也很难有说服力。作者多次提到“二次方程”的问题,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学过二次方程,可是,成人之后,除了专业的教师,很少有人用过二次方程。类似的例子多着呢,还有人调侃过高数,说你买菜需要高数吗?试问有几个人在生活中用到了中小学时花了很多功夫学习的知识呢?是不是也有人抱怨,有些人没读过什么书,如今混得比我们好得多。是没读过书的人能力不如我们吗?不是。哎!我的想法是内心的丰盈不是用成功和实用性可以表现而已。戴维・珀金斯认为,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也就是说,既不是关于阅读、算术这样的基本生存技能,也不讨论一个人在工作以后因为职业需要必须学习的专业技能。因为这两块知识,不存在异议,每个人都值得或者说必须学习。而从小学到高中这里,到底什么知识值得学习就不是那么确定了,有必要反思。
在全书的第一章里,珀金斯教授首先剖析了他认为现在传统的学校教育教的内容存在的三大问题。一个是过分重视学业成就,通俗点说,就是各学科的考试分数,而不管这个分数的高低意味着什么。第二个是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这个概念可以用北京十一校的特级教师魏勇的话来解释,就是“凡能百度到的,一定不是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第三个问题是过于强求专业知识,而忽略了与生活有关的软知识。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可能是个解二次方程的高手,却经常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些“80%的人一用就灵,是中国人就转”的文章。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观点:教育应该塑造的是“业余的专家”,他们能够自信地、正确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业余专家可能在解二次方程上不具有专业技术能力,但是很清楚知道平均数、标准差这些基础概念,也能将这些概念应用在对一些统计数据的评判上。这些观点,我比较认同,作为一个资深的初中数学老师,我也不喜欢通过数据来简单地量化学生的优劣好坏。许多品质应该在做的过程中得以了解,教育应该重过程,轻结果。有人经过努力学有所成,如果他学会了“二次方程”也许就很有自信地学习其他知识。我觉得其中的思维品质还是有益于人的成长的,现在的数学新课改已经变成重思维方法,轻技巧死读就是很好的为未来学的很好说明。
珀金斯教授在书中讲到他看到过一个老师组织学生用跳舞的方式来学习细胞的“有丝分裂”。学生从教材里写的有丝分裂的各个步骤中提取线索,自己来编舞,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枯燥的、教条式的生物知识。这看起来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实践创新。但是作者指出,这种方式的确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有丝分裂这个知识点,但却没有回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学习有丝分裂和学生的生活和未来到底有什么联系?这种情况说的很现实。反观我们听过的、见过的、甚至参与过的类似的课堂教学实践,很多时候,我们为之叫好,仅仅是因为它的形式更新颖,而忽略了它在教学目标上是否有所突破。尤其是数学课堂的思维导向,更应该值得关注。而不是平庸热闹的花样。
我跟作者一样认为值得学习的知识是对学习者的生活和未来有关和有用的知识,有助于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持续学习的能力。珀金斯教授还进一步将这个定性的标准分解成了两个更有行动指导意义的标准。第一个是:值得学习的知识应该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全局性的理解。那我们该如何判断对某种知识的理解是否具备“全局性”呢?作者给出了四个标准。四个标准是:
(1)全局性理解应当有助于呈现物理、社会、艺术等不同世界的运转机制。也就是说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越多样,越透彻,就越能丰富我们对事物理解,越能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案,越能相互理解沟通,越智慧。
(2)全局性理解应当能够指导我们采取有效的专业行动、社会行动、政治行动。也就是说,知识是有用的,不论是个体生活,还是参与社会生活。
(3)全局性理解应该敦促我们变得更有道德观,更有人性,更有同情心,更愿意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习就是学书本知识,对自然的敬畏、对他人的尊重、对美好的向往。事实上,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可以和培养人的心性有关,就看老师怎么教了。
(4)对某项知识的全局性理解在真实生活的很多方面会找到应用的机会,并且可以迁移到其他知识领域。
总之,“教育不是为了将来的生活在做准备,教育就是生活本身”。我很认同作者提出的值得学习的知识的标准,而我同时也在想这样的标准在实践层面上可能会遇到的挑战。比如说如何平衡学习者当下的需求和未来的需求?如何平衡学习者自己认为的需求和教育者认为他们有的需求?如何适应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而最现实的一个问题是:我们作为一线老师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转变为孩子进行面向生活面向未来的教学呢?作者在后面几章里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最低一个层次,教师可以在现有的教学内容里尝试按照上面的两大标准设计教学方式,这是“点”。
篇4: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这是朱永新推荐的一本书,在美国相当有名。作者戴维?珀金斯用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我们的传统教育,让孩子学习对未来有生活价值的知识,灌输式的学习是无效的。
在全书的第一章里,作者首先剖析了现在传统的学校教育教的内容存在的三大问题分别是:过分重视考试分数,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过于强求专业知识。接下来两章,作者直接提出了自己心目中值得学习的知识是对学习者的生活和未来有关和有用的知识,有助于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像作者所说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我们需要一种更具有“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在复杂而多变的世界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地、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
教育思考的角度从切入生活的实际入手,促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教育者在过程中又不断提出武装自己的全局性理解,一口气往下走,思考的范围不断在扩大,当然最后我们还是应该回归到行动和改变上来。可以想象,一个世界,人们在接受基础教育之后,对基本的政治活动、个人健康护理、经济行为、生态责任、人际社会交往,以及其它许多概念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发展方向。如果走在大街上的芸芸众生都能够灵活而敏捷地处理问题,那么,我们的社会该多么不一样!
读完整本书,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懂得了基础教育所教授的知识要符合生活化才能有更持久的生命力。我们应该经常审视自己,审视我们的教育,静下心来认真读书,读一些关乎身心成长的书,修心,养心,正心。
篇5: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
利用假期,我再次拜读了《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这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戴维・珀金斯所作的一部心理学教育书籍。
他在书中指出,传统学校教育教的内容存在三大问题:一个是过分重视学业成就,通俗点说,就是各学科的考试分数,而不管这个分数的高低意味着什么;第二个是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忽略知识内涵的把握;第三个问题是过于强求专业知识,而忽略了与生活有关的软知识。
本书主要围绕“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这个问题,从“未来智慧”的培养目标出发,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视角,探讨“教什么、怎么教才是有生活价值”,重构课程体系,利用全局性理解和开放性问题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迎接未来复杂多变生活的挑战做好准备。
作者以数学中的“二次方程”为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学校学过“二次方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真的会用到二次方程吗?很少,少到几乎没有人。可能你会说,二次方程虽然在生活中没有太大用处,但它是数学学科金字塔非常重要的基石。没错,日后终身从事数学学科专业的人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人,他们更需要的是能持久有效拓展丰富他们生活的知识。
为了更好的生活,并且对社会有所贡献,孩子们必须学习些什么?这就是书中所谈的“有生活价值的知识”。作者通过一个关于看待法国大革命的例子来说明“知识如何成为具有生活价值的.内容。”书中提到一个学生的回答:“通过法国大革命,我理解了各个世界战争的普遍规律,例如,缺少自由、贫穷、赋税过重、经济疲软、宗教与世俗政权斗争或社会不公等因素是如何成为战争导火索的。”可以看出,这位学生所阐述的不仅是一堆繁杂的事实,更将历史经验转换为提供了看待事物的透镜。学以致用,就是要理解我们所学到的知识,透彻的思考这个主题,并且考虑主题相关的内容,利用主题进行发散性思维。
书中的案例,让我深受启发。作为一名教师,虽然我们离不开考试,但教学不能太功利化,我们更应该多从学生的思维着想,多为学生的未来考虑。
要为未知而教,那就要不断的学习,关注专业知识,关注学生成长,日复一日,永无止境。虽然我不是教育教学的专家,但我要像专家一样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中去,让学习成为我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同时要加强自身职业修养,不断提高自我的成长意识和个人师德素养;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注重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注重学生德育,善于在教学中进行改革和创新。只有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才能更好地服务新时代的学生,更全面的为学生未来着想。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建构真正具有生活价值的课程。通过阅读本书,我认为,要紧扣“综合性”和“实践性”,在学生的“真”学上下功夫,还语文本真一一回归语言构建,品味形象之美,发现语文思维,创建丰富多彩、真实活力的语文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带领学生洞察语文的工具和人文之美,教学中需紧扣语文核心素养,精准设定教学目标,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环境,研究文本,以文本的矛盾点为切入点,以学生真实的阅读环境和语言运用为着眼点,艺术整合文本,实现教师“活”教。以学生学习实践为导向,在教师智慧的导引下活动,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形成学生学习的真实经验,实现学生“活”学。
教育不是天上的云,虚无缥缈,教育需要的是贴地而行。从《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中,我学到了很多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育这片神圣的海域,我要以教育情怀为船、核心素养为桨,驶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岛屿”,真正做到“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篇6:《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
从事高中英语教学已经有十余年了,几乎每年都能碰到几个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要学英语?英语在未来生活中到底有用吗?”我总是用平时生活中的一些案例来鼓励他们,勤学以致用。但在读完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资深教授戴维・珀金斯的作品《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后,我有了更深的思考和答案“未来智慧”,就如同它的英文书名一样“Future Wise”,future可以是将来、未来,wise是智慧,我的理解是以一种更超前的教学假设,或者更具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来重新审视教育。
全书读完,你会发现就是为了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知识是值得学习的?”或者换成学生的问法,就是“我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像“二次方程式”被拿来作为与“生活脱节”的案例,在英语教学中也碰到过诸如“语法”、“听力”题目过于复杂,平时生活中对话没有这么难,真的有必要去不断练习吗?这个可能就与作者说到的“值得学习的知识是对学习者的生活和未来有关和有用的知识,有助于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去不断的练习题目,当然不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教学目的更多的是希望学生能够“闻一以知十”。
接下来,珀金斯教授进一步带给我们两个更有行动指导意义的标准:第一是,值得学习的知识应该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全局性的理解。也就是对所学的知识能进行全面的,生动灵活的理解,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能触类旁通,能很好的应用于实践。其实很多学生跟我聊天时,谈到高三再去看高一学习的内容,感觉到很简单,这个可能并不是内容本质变得简单了,而是学习和产生疑问后,已经能够很透彻的看懂这些问题,它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欲望。
接下来,作者分析了值得学习的知识应该满足的第二个标准:开放问题。在生活中,一般会提问的孩子,成绩都不会太差,带着好奇心去发现,学习要知其所以然。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去激发学习者主动寻找答案。就像作者提到的“让学习者负责提问”,这一点很重要。这实际上是将学习的责任交还给学习者,能提出不懂的问题,本身就是检验学习者能力和掌握知识水平的印证。
任何学科都包含了大量在人们生活中有用的知识,等待我们挖掘,我们应该如何将现在的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转变为面向生活面向未来的教学呢?作者在后面几章里给出了建议。最低一个层次,教师可以在现有的教学内容里尝试按照上面的两大标准设计教学方式,这是“点”。中间层次,在我们熟悉的每个学科中都包含着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内容,所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转化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我们可以在整个学科范围内做调整,这是“线”。更高一个层次,可以跨学科,进行主题单元式学习,这种方式其实也是面向生活面向未来的学习的天然要求,这是“面”。
在如今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已经无法在单独的某个学科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相反,只有靠跨学科的对话,才能获得解答。比如数学学得好的同学,不见得英语就能学得好,但数学能帮助他在做阅读时的一些逻辑理解。
读完这本书,我开始认真思考,我们所教授的内容是不是真正值得学生学习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否具有生活价值?那些是可以为学生们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哪些能力是他们闯荡未来世界所必需的?
如今的工作越来越需要综合能力。只是循规蹈矩已经不足以支持人们保住饭碗。那么,学校教育是否足以帮助学生发展这些能力呢?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才。我想教学之法,本于人性。多提一些假设性的问题,将学习提问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多与生活相结合,将知识打通融会贯通,就能更透彻的去理解知识,最后将知识转换为生活中的力量和能力,帮助反哺生活。
篇7: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资深教授戴维珀金斯的作品。这次我有幸拜读了这本书,受益匪浅,现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薄认识。这本书引领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更加具有“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来看待教育。
书的前言即提出一个核心问题“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这问题值得每一位学习者和教育者思考。而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们的反问“我们为什么要知道这个呢?”更是令人振聋发聩!
“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珀金斯教授认为现在传统的学校教育教的内容存在三大问题:一个是过分重视学业成就,通俗点说,就是各学科的考试分数,而不管这个分数的高低意味着什么。第二个是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忽略知识内涵的掌握。第三个问题是过于强求专业知识,而忽略了与生活有关的“软知识”。而作者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应该塑造的是“业余的专家”,而非强求专业知识,却能够自信地、正确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这个观点与当下“双减”形势下的教育发展方向不谋而合。
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是不是过多的局限于教科书上的信息?我们的教学重点是不是在于让学生掌握书本上已知的知识,已经验证过的事实和已经确立的法则?这种死板的简单机械地知识传递,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育出来的学生无疑将很难适应今后和未来灵活多变的世界。这种局面到了该转变的时候了!
我还注意到了书中下面的内容:“传统学校无力教授的7个生存能力:批判性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跨网络合作的能力以及通过感召力来领导的能力、灵活性与适应性、主动性与企业家精神、高效的口语和书面沟通能力、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好奇心与想象力。“传统教育中常被忽视的7个思维习惯:控制冲动、抱着理解和同情的态度倾听他人、质疑、提出问题、借助所有感官收集信息、保持好奇心和赞叹之心、愿意冒险并承担后果、有幽默感。”
这两方面内容,从另一个侧面启示我们该如何去为未知而教:虽然我们当下的教育教学离不开考试,但教学不能太功利化。我们更应该多从学生的思维着想,多为学生的未来考虑。应该像作者所说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我们需要一种更具有“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在复杂而多变的世界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地、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未知而教,那就要不断地学习,关注专业知识,关注学生成长,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让学习成为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同时要加强自身职业修养,不断提高自我的成长意识和个人师德素养;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注重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注重学生德育,善于在教学中进行改革和创新。只有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才能更好地服务新时代的学生,更全面的为学生未来着想,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教师。
篇8: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
阅读了美国哈佛大学资深教授、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戴维铂金斯的《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后,我沉下心思考,作为教师,抛开琐碎繁杂的知识点和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的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教呢。
先来议一议书中的观点。书中以“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为中心论点展开四个方面的探索:辨别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选择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为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教;建构具有生活价值的课程。书中认为值得学习的知识是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内容,它应该是能够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的。
同时,任何一个学科领域都有一些特定的主题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能够培养学科素养的技术性知识也是值得学习的。当然,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习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学习,就有可能成就一项学习者个人为之奉献终生的事业。那么相应的,站在教师的角度,我们要教什么,需要重新构想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内容,因材施教,因人而教,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营造合适的教学氛围,让学习有意义,让学生产生有价值的学习。
那我为什么而教呢,这个问题早早的就在我心中有迹可循了。我想,最基本的原因是和书中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确实,我们学习的许多知识和由学习过程延伸出来的思考方法和学科素养是对我们的一生大有裨益的。在学习古诗词的许多年后,我仍在某些瞬间清晰的截取到我生活中的浪漫主义与它们千丝万缕的联系,那美丽的无与伦比的大自然,欣喜若狂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情绪,都使我忍不住重新吟诵。那么久远年代的寥寥数语,竟能与我现下的心境如此贴合。明月万年无前身,照见古今独醒人。感谢学习过的古诗词,使我感受到被理解和释然,在每一个值得被记住的时刻不至于词穷。我想,我教授的学生,能在今后的漫长生活中,哪怕只有一瞬间,惊奇的感叹原来生活中那样多的事物规律真的有一些与当年听到的数学定理如出一辙,那我便是功成身退了。
那除此以外,我想,更多时候,我们的教授也是为了学生能拥有选择的机会。应试教育再被诟病,那无论如何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从小到大学习的多是基础知识,真正使每个人发光发热的其实是选择自己了解的,有浓厚兴趣的,擅长的专业去深造,这样每个孩子长大后的职业生涯才能够利己利人,说大一些才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而在此之前,优秀的成绩,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无疑是应试教育背景下更好的学校和更可供选择的专业的敲门砖。
我们现在的教授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为孩子的未来选择添砖增瓦。是的,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初期对每一个领域有所了解达到合格甚至优秀,才能在未来面对真正爱的领域时拥有最大程度自由选择的权力。你爱绘画可你不能只会绘画,就算不谈绘画中深藏的数学和物理知识,至少好的基础知识成绩是进入中央美院的敲门砖,那是你绘画深造的不错起点。就算你对什么都兴趣缺缺,当你站在更高的起点,你至少拥有了更多尝试接触的机会,你最终会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所在。
教师只有拥有可以说服自己的教书育人的动机才能也使学生相信学习的力量,不要让迷茫和盲目从众推动孩子们,叫醒他们的应该是梦想和言简意赅清晰明确的向往。
篇9: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
叙事者五月份共读的书目是《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由于太忙,没有跟上阅读进度。幸运的是我听了樊登老师讲这本书,为了吃透这本书,我反复听了四五遍,又结合电子书,重点读了部分章节。
No.1 学习应与生活息息相关
我觉得老师和家长太注重孩子知识性的学习、正襟危坐的学习、课堂上的学习,总是认为学习与生活是分割开来的,反而是忽略了生活中的学习。如我们天天看见的月亮,这是上弦月还是下弦月,学生们抬抬头再摇摇头。如我问大家我们能在什么季节听到布谷鸟的叫声啊,有些同学疑惑地看着我,对布谷鸟毫不知晓。
所以,我觉得在孩子还是幼儿的时候,最好的学习应该就是从生活中去学习,带着孩子观察天气的变化,带着孩子了解突降冰雹的原因,带着孩子每天观察月相,带着孩子认识各种交通标志与各种广告牌上的字等等。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或许也为孩子后来学习储备强大的动力。
当然,假如在孩子小的时候,这样的引导缺失了,也是没有关系的。我们可以让孩子利用现在的所学知识,去尽可能地指导生活或是应用到生活中。假如孩子所学有限,还做不到这样,那最起码也让他看到知识是有用的。如去年新闻中报道,有一化学老师在孩子们期中考试取得好成绩之后,老师为了奖励孩子们,用自己所学知识为班里的每一同学都做了一支唇膏。那孩子们在收到老师的唇膏之后,可想而知,会是多么的高兴、开心,也会对学习化学有更强的动力吧。
NO.2 全局性理解是学习的最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重在持续不断的努力,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不经意间顿悟了,树立的目标可能也能够实现了。
而全局性理解与之有些相似,是指在你达到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后,能够融会贯通地去看待一些问题。比如在我身边中的朋友中就有用管理学的知识来解释家庭教育的问题,在我的学生中就有用物理学中的熵的概念去阐释作文中的概念等等。这都是全局性的理解。
既然全局性理解是学习的最高境界。那怎样才能让一个人拥有全局性理解的思维?首先,一个拥有全局性理解思维模式的人一定是爱思考的人。当然,他思考的引发点可以别人的一个问题,可以是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某种场景。其次,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探索欲。当一个人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的时候,往往会是全局性理解一个很好的开始。最后,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尽量用开放性的、具有鼓舞性的问题去引发学生的思考。
其实,包括我自己在内,也存在一些对学习的错误认知和误区,也存在一些懒于动脑思考的现象。所以,不管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还是学习者本身,我都应该尝试着多去运用全局性理解这种思维工作,从而能够指导自己的生活、指导学生的学习。
篇10:为真学而教读书心得
《为“真学”而教》这本书是冯卫东教授的新著,我很庆幸自己能第一时间读到这本书,这本书中关于教学的理念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学习无处不在,像呼吸一样自然,学校或教室里所进行的学习是一种特例,本书主要围绕课堂上的“真学”展开,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讲了“确立三个重要”真学“理念。中篇主要讨论了六种典型的”假学“情形。下篇提出了九种有效的”改课“措施。”真学“,从儿童立场出发,在质量与效率的和谐共生中发生,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学生获得来衡量。它们分别是真学的起点问题、真学的发生生态或过程问题、真学的效果及其评价问题,有着从起点到终点的鲜明脉络。告诉了我们学生学习到底是怎样发生的,从教的视角看它,看教师如何促成学习的真正发生,并用实际课例来研究”真学“方法,有利于一线教师结合自己教学进行思考与改变。
”授人以渔,不如助人自渔“,学科知识是有温度的,教师要让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情感,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奥秘,所以教方法比教知识更重要。
我很幸运听过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一节课,她讲的是”平均数“,她从一开始上课就用聊天的方式,先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再给出学生一个比较开放性的问题”你心目中的平均数是什么样子呢?“学生开始活跃起来,这个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产生兴趣,然后就有学生说到了全班的考试成绩,全班同学就围绕着考试成绩去探索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学生的每一个人的观点都能让吴老师发现一个问题,再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个问题。整节课学生都在积极参与学习,学生完全沉浸在课堂中,都没有注意到下课时间,”真学“就这样发生了。
正好我教的是四年级数学,当我讲”平均数“这一节是,我就模仿吴正宪老师的课,由于个人原因,课堂效果没有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效果那么好,但是我能感觉到要比我以前的课堂效果好。曾经我只是在教知识,而现在我在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教学生会学习。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冯卫东教授所说的”教方法比教知识更重要。“学会学习的方法才会有”真学“。学生如果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事实是,学生能学到很多很好的东西,除了得益于来自教师的”渔“,也肯定得益于自悟自得的”渔“。知识的一半就是知道在哪里和怎样获取它。方法作为一种知识也是如此,教师常常不必告诉学生”哪里“和”怎样“,而要鼓励他们去发现与建构。
三流教师教知识,二流教师教方法,一流教师教思想。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学会”用孩子的方法教孩子,用孩子的方法教方法“,那就不仅仅是在教方法而是教思想了。这就需要教师要尊重儿童,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以儿童的心灵做教学!从儿童立场出发,才能了解儿童,才会有”真教“,有了”真教“才会有”真学“。
现在,每当我准备上课时,都要想想冯卫东老师所说的六种”假学“情景,观察自己课上是否有”真学“发生,只有有了”真教“才会有”真学“。”真学“是衡量教师”真教“的标准。我要为”真教"而努力。本书让我在教师的成长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 课题结题申请报告
★ 励志座右铭 孔子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集锦10篇)】相关文章:
教师廉洁从教心得体会2022-05-31
生本教育之心得体会2022-06-09
孔子的有关教育的格言警句2023-01-26
高中优秀教师教学工作心得精选2022-05-06
关于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得体会2024-04-23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故事-因材施教的寓意-因材施教的意思2023-12-02
教师师德理论学习心得体会2023-07-21
教师廉洁从教的个人心得体会2022-11-15
教师廉洁从教体会2022-10-31
学记心得体会202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