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故事历史成语故事

时间:2022-07-12 05:21:40 成语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少儿故事历史成语故事(精选5篇)由网友“小马钓鱼S”投稿提供,这里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些少儿故事历史成语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少儿故事历史成语故事

篇1:少儿故事历史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楚共王有一张宝贵的“乌号之弓”。据传说这把弓是黄帝遗留下来的,尽管此说难以让人相信,但它无疑是一张绝好的弓。楚共王很爱打猎,经常带着一批随从人员,骑着快马,拿着弓箭,在山野里猎取各种飞禽野兽。

有一次,他骑马追逐几只野兽,眼看快要追上了,他想拿出弓箭向野兽射去。不料,弓已不知去向。原来他跑得太快,在颠簸中把弓给丢了。

丢了一张制作得非常精美的好弓,随从人员都觉得非常可惜。于是,他们焦急万分地对楚共王说:“大王,让我们回头沿路寻找吧。”楚共王摇摇头阻止说:“不要去寻找了。我是楚国人,这弓丢在楚地,让楚国人拾去了还是在楚国人手里,有什么必要再去寻找它呢?”随从人员听了,钦佩地说:“大王的话讲得真有道理。”就这样,他们不再去寻找弓了。

这事传到孔子那里,孔子则不以为然地说:“可惜啊,楚共王的话包含得还不够大。应该这样说:一个人丢失了弓,另一个人得到了,何必一定要是楚国人呢?”

人们听了孔子的话,都称赞说:“孔子的话,才真正达到大公的地步了。”

篇2:少儿历史故事

少儿历史故事1: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有一天,司马光和小伙伴在花园的假山上玩捉迷藏的游戏。有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了假山旁边装满水的大水缸里。

水缸里的水可深了,那小朋友挣扎着喊“救命!”小伙伴们看见都吓坏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到外面去找大人帮忙……。眼看,水缸里的小朋友就要被水淹没了……。

只见司马光急中生智,从地上抱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只听——“砰”一声,水缸破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水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大家都夸司马光是遇事沉着冷静,善于想办法解决困难的好孩子!

小朋友,你们喜欢听这个故事吗?有人把这件事画成了图片,流传至今;还有人把这件事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歌曲《司马光砸缸》

有几个小朋友围呀围着那大水缸

大家一起捉迷藏调皮又欢畅

扑通通一声响有人掉进了大水缸

大家全都吓坏了慌里又慌张

有一个小朋友名字叫做那司马光

搬起一块大石头砸向那大水缸呀

哐当当一声响流水哗啦啦往外淌

伙伴钻出那破水缸大家都齐鼓掌

哐当哐当哐当哐当哐当哐当司马光砸缸

哐当哐当哐当哐当哐当哐当司马光砸缸司马光砸缸

少儿历史故事2:张衡小时候的故事

张衡,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人,东汉年间的天文学家(或者说地球科学家)、数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他精通天文历法,观察并记录了2500多颗恒星(肉眼可见的恒星约6000多个,在同一地点能观测到的不超过3000个);制作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地动仪,以及候风仪、指南车等多项器具。张衡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他曾经花了十年的时间写成《二京赋》,包括《西京赋》和《东京赋》两篇。《二京赋》运用文学手法进行社会剖析,其中有政治方面的讽谏、社会事物的描述,历史的反思、哲理的寓含,洋洋洒洒,蔚为大观。他的诗、赋有《思玄赋》、《归田赋》、《四愁诗》等,其赋一扫汉赋铺排、堆积、仿真的恶习,以平浅清丽的字句,抒写个人的胸怀、人生的理想、田园的生趣、道家的哲学,使人感到活泼、亲切。

公元78年,张衡出生在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南阳西鄂(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夏村)。少年时期,由于父亲的早逝,家里的生活十分清苦。贫困的生活,不仅没有影响他的求知欲望,反而更加激励他刻苦忘我地学习。

张衡十多岁的时候,就读了很多书,写一手好文章,在远近已经小有名气。

好学多闻的名气传到地方官那儿,地方官找来张衡说:“我看你才学出众,想推荐你去做‘孝廉’‘博士子弟’,怎么样?”17岁的张衡,拒绝了地方官的推荐。他认为不能成天待在家乡读那些古文经传,更不能去追求做官发财,他要到实践中去探求科学的真理。

于是,张衡收拾好行装,离开家乡,踏上了游览名都大城、访师求学、探索科学真理的征途。

公元94年,张衡来到关中观览西京(长安)名胜,游览了西汉时最高学府所在地三辅(现在的陕西中部地域,包括今陕西省西安市往东到华阴、蓝田一带,加上长安临近的“左冯翊”和“右扶风”,合称三辅)。他跋山涉水,往来游息于坦荡肥沃的渭河平原上,观览了巍峨青翠的终南山和奇险峻峭的华山,接触了关隘和城镇,考察关中的民间风俗习惯、土质和物产以及古代的遗迹、当代的事物,尤其对长安城郊的宫阙规模、市井制度,远近商贾财货的集散,富豪、游侠、王侯的故事等等,都有较深切的认识。通过这次游览,张衡积累了丰富、新鲜的文学素材,为他后来写作《二京赋》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元95年,张衡游罢秦始皇陵,在骊山脚下写下了不朽名篇《温泉赋》,描写了骊山“汤谷”的优美,春水的清新。他那字字句句的吟哦,散发着无尽的才思,抒发了他热爱祖国山川,热爱生活的胸臆。这是他留传至今最早的文学作品。

公元95年,18岁的张衡,来到了繁华的洛阳城。张衡在游学长安、洛阳期间,为了增长科学文化知识,他不辞辛苦,求师访友,结识了许多着名学者和优秀青年:有擅长辞赋文学、弹琴吹笛的音乐家马融;有谦虚勤朴、名闻当世的贤士窦章;有学识渊博、潜研时务、着有30多篇政论名着的王符;有学习过天文、数学、历数等学问、豪侠英俊的青年崔瑗……这些有为青年对张衡都有着很好的影响和帮助。特别是崔瑗,他与张衡的友情较深,经常在一起研究问题,交换心得。后来张衡进一步研究天文、物理等科学,也是受了崔瑗的很大影响。

张衡不停地走,不停地看,不停地积累,他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志趣也越来越高涨,5年来的游学生活使这个少年才子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少儿历史故事3:樊哙卖狗肉的故事

秦末时期,樊哙出身寒微,只是一个卖狗肉的,以此来挣得钱财养家糊口。樊哙虽然是卖狗肉的,可是刀法很准,顺着狗的纹理下去,一刀到底,所砍下的狗肉,不禁干净漂亮,更加口味鲜美。

樊哙身高一米八,孔武有力,再在市场上卖着狗肉,很是惹人注意,再加上他为人豪爽,因此他的摊贩总是有很多人。樊哙的生计可以勉强度日。

樊哙家在沛县河西,刘邦也在沛县河西居住,倘若樊哙没有遇到刘邦,樊哙救不回九死一生,赶往沙场。而正是因为他遇到了刘邦,两人开始牵扯出了不解的渊源。

刘邦年轻人家穷没钱,也在河西居住,而樊哙在河西设摊卖狗肉,而刘邦经常吃樊哙的狗肉不给钱,说是赊账,常赊不还。日久天长,樊哙本小利短,吃不消了,不赊又拉不下面子,只好悄悄由河西搬到了河东去卖狗肉。

然后,一连三天,刘邦吃不到樊哙的狗肉,一打听,知道樊哙搬到河对面去了,便急忙向河东赶去。那时,泗水很宽,平时只有一条木船摆,人多船小,刘邦没有摆渡钱,挤不上去,急得口水直淌。正巧看见一只老鼋游来,他贪嘴不顾性命,“噗”地一跳,跳到鼋背上,没到一刻,便到了河东。这时,樊哙正在集上摆狗肉摊,刘邦问樊哙:“生意怎样?”樊哙讲:“三天没有开市,狗肉存了一挑子。”刘邦见狗肉就吃,说也奇怪,刘邦一吃,旁边的人都围上来了,你争我夺的,没—会工夫,就把三天存的狗肉统统卖光。打这以后,每次赶集,刘邦总让老鼋驮他过河,到樊哈狗肉摊上去白吃狗肉。

虽然狗肉卖光了,但是樊哙都快恨死刘邦了。刘邦是谁,吃东西老不给钱,还一点也不会不好意思,自己就是因为要躲他才来到了河东,可是刘邦还是来了。樊哙生性单纯,怪了刘邦之后,就怪到了老鼋身上,怪这老鼋不该把刘邦驮过河来。他便偷偷地把这个老鼋杀了,放到锅里跟狗肉一齐煮。而刘邦一吃,感到狗肉比过去更鲜了。一问,才知道樊哙把老鼋杀了,和狗肉一起煮的。心里不痛快,嘴上也不好说什么。

不久刘邦当上了泗上亭长,想起当初樊哙杀老鼋不让他过河,太不够朋友,就借口樊哙脾气躁,身上不能带刀,派人把樊哙的刀给没收了。樊哙没得刀,只好将狗肉煮得更加熟烂,用手撕着卖给人家吃。谁知撕的狗肉比刀切的味道更香更美,生意更好了。

后来刘邦当了皇帝,樊哙也被封为舞阳侯。有一回,刘邦从徐州回沛县,想起家乡的狗肉好吃,便召来家乡父老,用大块狗肉下酒。酒过三巡;刘邦乘兴起舞,作《大风歌》。这么一来,沛县的狗肉就更加出名了。

篇3:少儿历史故事

少儿历史故事大全1:晋文公退避三舍先礼后兵

周朝王室发生了内乱,周天子襄王逃到郑国,派人给齐、宋、陈、卫等国送去了消息,说京都被狄人占了。各国诸侯收到消息便各自派人去郑国慰问天子,可是却没有人提出替他打回洛阳。

这时,有人向天子提建议说:“秦晋两国国力强盛,而且两国国君都想成为霸主。秦国有蹇叔、百里奚、公子絷,晋国有赵衰、狐偃、胥臣,他们都有着号召大小诸侯、扶助天子的能力。不妨派他们去收回京都。”于是周天子便派使者分别去了秦晋两国。

晋文公听说天子逃难了,马上想要带领军队打到洛阳去。可是当他的兵马刚要动身的时候,秦国的军队已经到了黄河边了。晋文公立刻派人去见秦穆公,向其表明晋国已经派兵出发了,不必劳烦秦国了。于是秦穆公便撤回了兵马。

这时,蹇叔、百里奚说:“晋国不愿意我们发兵,恐怕是担心我们抢了他的功劳吧!不如我们也一起去看看。”

秦穆公说道:“这个我知道,只不过重耳刚刚做了国君,一点功劳都没有,这次就把护送天子的机会让给他吧!”于是秦穆公派人去慰问了天子,自己带着兵回到了秦国。

晋国的兵马打了胜仗,将周天子顺利送回了京都。周襄王大摆筵席犒劳晋文公,并将京都附近的四个城池送给了他作为礼物。从此,晋国在京城也有土地了。

晋文公刚从洛阳回来,宋国便来请求救兵。宋成公让公孙固来见晋文公,原来楚国派成得臣为大将,率领着陈、蔡、郑、许四国的诸侯来攻打宋国。

晋文公马上召集大臣商议,将军先轸说:“楚国是南方蛮族,经常仗着自己的国力欺负别国。您要想成为中原的霸主,这可是个很好的机会。”

狐偃说:“曾国和卫国本来跟我们就不友好,最近又归附了楚国。我们不如先攻下这两国,那时楚国一定会派兵营救,这样便能解了宋国的危机。”于是晋文公便答应了公孙固的请求,让他先回到了晋国。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攻下了曹国和卫国,楚成王得到了这个消息,马上下令让成得臣回去。成得臣觉得很快就能攻破宋国,因此十分不愿意退兵,于是他向楚成王报告说:“请再等几天,打了胜仗便回去。”

楚成王见成得臣不听命令,心里非常不高兴。有个大臣说:“晋国国力强盛,晋文公有着成为霸主的野心。我们最好还是让成得臣当心点,不要和晋国发生冲突,如果能够讲和,最后说不定还能得到一个平分南北的局面。”

楚成王于是再派人去通知成得臣。

成得臣见楚成王一直催促自己,而且宋国又死守着城门,于是他下令停止攻击,可是又不好意思马上退兵。他派人去和晋文公说:“如果您能够恢复曹国和卫国,我就不再攻打宋国,咱们握手言和。”

狐偃听完就骂道:“他还没有攻破宋国呢,竟然先来让我们恢复已经灭亡的国家,真是异想天开。”于是他把成得臣的使臣扣押,只将手下的人放了回去回话。

为了打击楚国,晋文公一方面派人去联络秦国和齐国,请他们来帮忙一起抵御楚国,另一方面通知卫国和曹国的国君,让他们和楚国断绝来往,许诺将来一定恢复他们的王位。于是,这两位亡国的君王便写信给成得臣,自己甘愿归附晋国。成得臣见了信非常生气,他索性不打宋国,直接领兵奔着晋国来。

晋国大将先轸一瞧楚国人过来,就打算立刻开战。狐偃拦住他说:“当初主公在楚王面前曾经说过,一旦两国开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所以今天不能失信。”将士们都反对。

狐偃接着说:“我们不能忘了当初楚王的好意。退避三舍是向楚王表示好意,并不是害怕成得臣。如果他们就此退兵或者不再追上来的话,我们两国就很容易讲和了。如果他们仍然穷追猛打,那么理就在我们这边了,将士们打起仗来也更有力气,这样对我们来说不是更有利吗?”

大家认为狐偃的话很对。晋文公吩咐军队向后撤退,一口气就退了三十里。可是楚军依然在向前行进,于是晋军再向后退了三十里,离楚军已经很远了。可是晋文公接到消息,楚军又跟上来了。这样晋军又向后退了三十里,总共后退了九十里,实现了当初“退避三舍”的诺言。晋军到了城濮驻扎下来,不再往后退了。这时秦国、齐国和宋国的军队也陆续到了。

少儿历史故事大全2:宋明帝借“鬼部队”打天下

刘因性格极端内向、古怪,在皇族中声望特低,很被人瞧不起。前废帝刘子业因刘身体肥硕,戏称他为“猪王”。

且说风水轮流转,如今这“猪王”一般的人物竟当上了皇帝,试问天下谁人能服?所以刘刚爬上皇帝宝座,屁股还没坐热,刘宋王朝的诸王和握有重兵的大臣就纷纷起兵反抗朝廷。宋明帝见“四方逆命”,慌了手脚。好在与刘结成统一战线的建安王刘休仁和国舅王(后王因与帝讳同而以字“景文”为名)两人率领朝廷军队拼死抵抗来自东西南北的各路叛军,才使宋明帝得以苟延残喘。在刘休仁和王与叛军作殊死搏斗的日子里,朝不保夕的刘整天身上都装着一葫芦毒酒,随时准备“殉国”。

就在宋明帝的“王师”渐显败相,叛军蜂拥而至,江山即将再度易主之际,突然有一支“鬼部队”横空出世。这支“鬼部队”由已死了一百三十多年的苏峻指挥。部队有三千多人,将士都身穿东晋军服,个个面如锅底,往往在夜间向叛军发起攻击。

“鬼部队”在冲锋陷阵时每人都从嘴里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怪叫,个个刀枪不入,使人不由想起传说中的“森森阴兵”。别看这支“鬼部队”只有区区三千之众,但其战斗力却天下无敌。所以自“鬼部队”参战以来,战必克,攻必胜,很快就协助“王师”扫灭各路叛军,宋明帝也因此坐稳了皇位。

在平叛成功后,宋明帝所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建安王刘休仁写了表彰“鬼部队”最高指挥官苏峻的诏书。宋明帝还从国库拨出专款,为苏峻建了座规模宏大的“苏大将军庙”,此庙位于南京下关老虎山西麓。

苏峻是何许人也?此人乃东晋名将,曾在历阳(今安徽和县)拥兵自重。公元328年春,他与祖约起兵反晋,打败了独揽朝纲的庾亮,挥师杀入京师建康(今南京)。这年九月,东晋名将温峤、陶侃率部将苏峻击败并杀死。

既然苏峻在一百多年前就已成泉下之鬼,那么他是如何在阴间招集旧部杀入阳间的呢?这件怪事还得从王智借“阴兵”说起。

且说当天下烽烟四起,宋明帝朝不保夕之时,突然有人向王献出一张《藏宝图》。通过这张《藏宝图》可以得知,早在一百三十多年前,东晋叛将苏峻为了夺天下,准备组建一支具备超强战斗力的特种部队——“哑兵营”,为此,他秘密筹措了“哑兵营”所有的装备。后因温峤、陶侃等部迅速击败苏峻,导致苏峻拟成立“哑兵营”的计划胎死腹中。苏峻在兵败身亡之前,将“哑兵营”的所有装备都秘藏在位于建康青龙山的一个隐秘的山洞里,企图卷土重来时再取用这批装备。后来苏峻死于非命,这张标有秘藏“哑兵营”装备的《藏宝图》便由苏峻的亲兵百夫长丰杰符秘藏了下来,现在向王献《藏宝图》的正是丰杰符的五世孙丰天昌。

正被战事搞得焦头烂额的王喜获《藏宝图》后,立马将这件机密大事面奏宋明帝。颇有城府的宋明帝立即向王面授机宜,很快就根据《藏宝图》寻找到苏峻秘藏的“哑兵营”的全部装备,并用这批因保存完好、仍可沿用的东晋军事装备组建了一支亘古未有的“鬼部队”。

王先用重金招募一批身强体壮但家庭赤贫的壮丁,每名入选壮丁的家庭可获得白银300两,这笔银子足可以使十口之家从此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入选壮丁签下生死状后,必须服用哑药致聋致哑。这批自愿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聋哑兵均用锅灰涂脸,内穿用白藤编织的“衣胆”,外着苏峻遗留下来的东晋军服,使人以为是死而复生的东晋军队。因白藤柔软而坚韧,可防箭矢,故被人误认为这些“鬼兵”刀枪不入。这批聋哑兵在作战时每人均口含苏峻生前命工匠特制的“夺魂哨”一枚,边战斗,边吹哨。“夺魂哨”发出的怪音非常凄厉,如鬼哭狼嚎,聋哑的“鬼部队”就是每每趁着朦胧月光,在这种能令敌胆寒的怪音的“伴奏”下,切葱砍瓜般地屠杀惊恐万状的敌人。由于有“鬼部队”助战,“王师”也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战斗力越来越强,很快就所向披靡,击败、消灭了各路叛军。

宋明帝坐稳江山后,怕“鬼部队”之事外泄,有损帝王尊严,又设计将“鬼部队”全体官兵全部淹死。除掉“鬼部队”后,宋明帝不但未能高枕无忧,反而多了个心病,他夜夜都梦见有无数冤魂向他索命,原本健康的身体很快就百病缠身。

行将就木的宋明帝怕自己死后,执掌大权的刘休仁和王篡夺继位皇帝的江山,故在赐死刘休仁后,又下旨赐死王。

因王在临终前用唇语将“鬼部队”之事告知刎颈之交覃文远,所以宋明帝借“鬼”打天下的故事也就在民间悄悄流传开来。

少儿历史故事大全3:做和尚的皇帝

公元527年,梁武帝下令在皇宫旁边建了一座寺庙,取名同泰寺。同泰寺建成后,又在皇宫跟同泰寺对着的地方开了一个门,取名大通门(大通是同泰的反语)。这样一来,他出宫门入庙门,出庙门进宫门,来来往往可就方便多了。这一年三月,梁武帝对文武大臣们说:自己看破了红尘,要到同泰寺里当和尚。不管大臣们怎么劝说,梁武帝真的脱了龙袍,穿上袈裟,剃了头发,到了同泰寺。

在同泰寺里,梁武帝住的是便房(一般房屋),睡的是素床,床上张的是普通老百姓用的葛帐,用的茶具和碗都是土瓦器,乘的是小车,每天不但晨钟暮鼓念经文,还要和寺内僧众一样打扫佛殿,和真和尚一模一样。

满朝文武大臣急坏了,他们一起到了同泰寺,给这位和尚皇帝跪了一地,又是磕头又是央求,请他回宫执政。梁武帝开头怎么也不肯答应,直到群臣用一亿万钱(古代一亿是十万,一亿万相当于现在的十亿)的代价向同泰寺奉赎,和尚默许之后,梁武帝才勉勉强强点了头。

为了统治全国僧尼,梁武帝敕命法超为都邑僧正(首都僧官,总管建康僧侣),以法云为大僧正(最高僧官,总管全国僧侣),要法超制定《要律仪》,共十四卷,命法正创立僧尼规诫。他又一连写了四篇《断酒肉文》,以宣扬他的蔬食(素食)主张。在这里,他不但禁食酒、鱼、肉,改行素食,还以所谓菩萨心肠禁杀众生。他在《与周舍论断肉敕》中说:“众生所以不可杀生,凡一众生,具八百户虫命,经亦说有八十亿万户虫,若断一众生命,即是断八百户虫命。”他还以皇帝的权威,下令在全国僧尼信众中强制实行素食制度。

佛教本来并不主张绝对素食,佛戒只规定“不杀生”,并未规定“不食肉”。无论是居家的佛教信徒所受的“五戒”,还是出家的“沙弥十戒”和“比丘二五五十戒”都未禁止食肉。所以,粱代以前的佛教僧侣,一般都是吃荤的。到了梁武帝,他决心要改变这一习惯,最后勒令僧尼一律素食。

梁武帝在其所撰《断酒肉文》里向僧尼们说,他之所以要僧尼们蔬食,乃是为了大家好,为了能使大家“远离地狱”,得好果报。所以,请大家“勿怪弟子萧衍向来所白”。

梁武帝的《断酒肉文》发布后,仍有不少僧众对推行素食制度不满。这些僧尼以“律中无断肉及忏悔食肉法”为依据,和梁武帝大唱反调。

他们振振有词:佛祖的节律中本无断肉及忏悔食肉之法,我们为什么要自行戒律,提出“断酒肉”呢?为了制服那些不服气的僧侣们,梁武帝召集了一次“御前会议”,由他发问,由“三律师”回答。当然,这“三律师”都是御用的。他们的回答都是按照梁武帝的旨意进行的。最后的结论,当然只能是一条:僧尼必须禁断肉食。

刚开始推行素食制度时,寺庙中的那些僧众,尽是一些“酒肉和尚”。但是,梁武帝的用意并不是在于揭露那些僧侣的劣迹,而是要强调他的素食主张。梁武帝的“断酒肉文”的理论根据,是《涅盘》等经的大乘教义。他以教义取代戒律,强令僧尼们一律遵守,否则“当依王法治问”!

迫于“皇帝菩萨”的权威,僧尼们只好就范。从此,我国便形成了佛教徒(包括出家僧尼和在家信徒)一律素食的传统。

于是,在世界佛教史上就出现了一种很特殊的现象:中国的汉族佛教徒吃素。迄今为止,除了我国汉族佛教徒之外,包括我国藏、蒙、傣等各兄弟民族的佛教徒在内的世界各国(例如东南亚各国以及日本等国)的佛教徒仍然都是吃荤的。而我国汉族佛教徒吃素这一传统的形成,则始于梁武帝。

梁武帝崇佛,不但要求广大僧众禁断肉食,而且身体力行,带头遵守佛门的清规戒律。他是很能吃苦的,经常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在同泰寺“舍身”时,他独对青灯古佛,“刺血经书,坐禅不食”,礼佛真正达到了“无我”的境界!他的许多着作都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即便在寺院当和尚,他也能“勤于政务”,“孜孜不怠”。他每天四更天便起床,念完早课,便对着烛光批阅奏章,很多诏令都是他亲手写成的。

梁武帝还把他在寺院的清规戒律的生活作风推广到皇宫内部。他下令,织锦花纹不得用仙人鸟兽形状,以免裁剪有失仁恕。这位皇帝每逢礼佛,都身着“乾陀袈裟”,他的臣子上奏表,亦称其为“皇帝菩萨”。

过了两年,也就是中大通元年(529年)九月,梁武帝在同泰寺里举行了一次佛教的大典,叫做“四部无遮大会”。“四部”指的是和尚、尼姑、善男、信女;“无遮”就是没有阻隔的意思。不管有钱的没钱的,地位高的地位低的,有知识的没有知识的,谁都可以参加这次大会。开会的这一天,寺庙里钟鼓齐鸣,乐队又吹又打,热闹非凡。佛堂里,香烟缭绕,拜佛的人一个接一个。梁武帝也身穿袈裟,口念佛号,带着一批大臣前来拜佛。他拜完了佛,又犯了当和尚的瘾,说这回非要当和尚不可,不愿回宫去了。

当晚,梁武帝便住在同泰寺里,依然是素床瓦器,和普通僧众一样。第二天,他到佛堂上为四部大众(即和尚、尼姑、善男、信女)开讲《涅崒经》。他知识渊博,讲得活灵活现,还真像那么回事。

大臣们又急坏了。他们到同泰寺劝梁武帝回宫,去了一次又一次,结果全白费功夫。最后,梁武帝放出话来,他已经是同泰寺的人了,要想让他离开同泰寺,非得积大德、做善事不可。怎么积德行善?大臣们思来想去,还得是老办法。于是,由公卿以下群臣出钱一亿万奉赎,梁武帝方才于十月还宫。

第三次“舍身”,与第二次“舍身”相隔十五年之久。“中大同元年(546年)三月庚戌(初八),幸同泰寺讲《金字三慧经》,仍施身。夏四月丙戌,皇太子以下奉赎,仍于同泰寺解讲,设法会,大赦,改元。是夜,同泰寺灾。”

第四次“舍身”时,梁武帝已是八十四岁高龄:“太清元年(547年)三月庚子(初三),幸同泰寺,设无遮大会。上释御服,服法衣,行清静大舍,名曰‘羯磨’。以五明殿为房,设素木床、葛帐、土瓦器、乘木舆、私人执役。乘舆法服,一皆屏除。乙巳(初十),帝升光华殿讲堂,坐师子座,讲《金字三慧经》,舍身。夏四月庚午(初四),群臣以钱一亿万奉赎皇帝菩萨,僧众默许。戊寅(十二日),百辟诣风庄门奉表,三请三答,顿首,并如中大通元年故事。丁亥(二十一日),服衮冕,御辇还宫。幸太极殿,如即位礼,大赦,改元。”

篇4:少儿成语故事

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这个故事,是战国时期一个臣子用来劝国王的,

战国时期的楚襄王,原先爱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国家非常混乱,老百姓生活困苦。

国王却听不进忠臣的劝告,只知道饮酒作乐。后来秦国派兵打楚国,很快就把楚国都城攻克了。国王楚襄王也只好仓皇出逃。

在出逃途中,他逐渐清醒过来,想重新整治国家。

他就跟原先劝他的臣子说了他的想法。

这个臣子看到他这样悔改了,开口就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楚襄王不知是什么意思,就问那个臣子说:“亡羊补牢是什么意思?”那个臣子说:“从前有个农夫养了一圈羊。有一天,他的一个好心的邻居看到他的羊圈破了一个洞,就对他说:“你最好把羊圈修一下,要不羊会丢的。”可是那个人,却不听邻居的劝告,也不去补羊圈。

结果过了两天,那个人发现他的羊少了一只。

这时,他的好心的邻居又来提醒他补羊圈,他说:‘羊都已经丢了,还补什么羊圈?’第二天,他又丢了一只羊。养羊的人这才听了好心邻居的劝告,动手将羊圈修好了。从那以后,养羊的人的.羊就不再丢了。”

楚襄王听后恍然大悟,觉得非常有道理。

从那以后,他就振作起来,吸取了教训,开始整顿国家。

【亡羊补牢】用来比喻出了问题后及时想办法补 救,以免继续受损失。

【英文】It’s never too late to mend.

才高八斗

【拼音】才高八斗cáigāobādǒu

【释义】形容人极有才华。

【出处】南朝·宋·无名氏《释常谈·斗之才》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兵分一斗。”

【主人公】谢灵运,曹植

【近义词】八斗之才、才识过人、才华横溢

【反义词】才疏学浅、才疏志浅

篇5:少儿成语故事

南朝宋国有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

他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划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

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他的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

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

孟母三迁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又一次,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棒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的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死人埋了下去。直到母亲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又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儿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广东少儿六一晚会我·就是未来主题观后感中小学生精选

少儿诗歌

长征先锋观后感心得体会

少儿春晚主持词

安福读后感700字

教育培训创业计划书

现代少儿故事

平安福计划书怎么写

文化馆党员个人工作总结

暑假阅读书单新鲜出炉

少儿故事历史成语故事
《少儿故事历史成语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少儿故事历史成语故事(精选5篇)】相关文章:

写一次买书作文2022-05-02

少儿励志故事集2022-05-05

春节少儿的主持词2023-02-15

音乐教育中少儿创造力的培养论文2022-06-03

公民教育实践计划书2023-09-23

少儿美术教学计划2023-11-27

《少儿科普百科》读后感500字2024-01-11

百科全书读后感500字2022-05-08

舞蹈感言2024-01-27

文化馆工作职责2022-08-0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