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通用5篇)由网友“mylittledove”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成语故事大器晚成
东汉末年,崔琰在河北袁绍处当门客。
当时袁绍的军队纪律很差,每攻陷一个地方,士兵们往往要掘开坟墓,抢夺墓中的财宝,而将尸骨弃于荒野,百姓们对此非常气愤。
崔琰见到这种情景,劝袁绍下令禁止,以免再有这类事情发生。
他对袁绍说: “古时凡是仁义之师,从来没有挖人家坟墓的残暴行为。
现在河北兵如此胡来,岂不惹得天下人共愤,这实在是自取灭亡啊!” 袁绍感到崔琰非常及时地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立即命令崔琰为骑都尉。
“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崔琰被曹操所俘获。
曹操看他是位人才,便留他在自己身边任职。
曹军几次狠狠地打击前来侵犯的匈奴人,最后匈奴派使臣向曹操求和,并送来大量贡礼。
匈奴使臣回国前,要求曹操接见他们,并说: “久仰魏王武功赫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想来形貌一定威严,愿意一睹风采。
” 曹操听了手下报告,觉得匈奴使臣的要求合理,不好拒绝,便让有关人员安排会见的时间。
会见前,曹操觉得自己的个头太小,不够威武,很难令外国使臣敬畏,便让崔琰假扮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自己则扮作贴身卫土,手扶配刀,站在一旁。
会见结束后,曹操派人向匈奴使臣询问对曹操的印象,匈奴使臣说: “魏王长相风流文雅,气度宽宏,可他身边手扶佩刀的卫士却很威严,令人望而生畏,有帝王之相。
” 曹操听了匈奴使臣的评价,觉得此人很有眼力。
实际上,崔琰不仅长得相貌堂堂、举止不俗,分析事物合情合理,而且知人善任,爱惜人才。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
崔林平时说话不多,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很少在亲友之间走动,特别是成年以后淡泊功名,一时没有什么大成就。
为此,亲友们谈起崔林,都会显出一副鄙夷不屑的样子,评价崔林说: “崔林这个人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与崔琰比差远了。
” 崔琰却有自己的主见,他每次遇到亲友,都对他们说: “我与诸位的看法不同。
我以为人的发达有迟有早,我不过早作了几年官,哪里比得上崔林。
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
以他的见识和才干,将来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 崔琰的眼光果然没有错。
其实崔林非常有才能,他从小虽然默默无闻,但一直刻苦学习,注意天下大事的变化,暗中积累知识,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成为利国利民的有用之材。
不久,崔林这个人才被曹操发现了,曹操先是任命崔林为主簿,后任命为御史大夫。
到文帝时,崔林竟官至司空,封为安阳侯,成为魏国的股肱之臣。
篇2:成语故事大器晚成
注音】dà qì wǎn chéng
【出处】 《老子》四十二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解释】 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年纪大才成才
【近义词】: 老有所成,奇葩晚放
【反义词】: 年轻有为,青年才俊
【歇后语】: 百岁挂帅
篇3:成语故事:大器晚成
成语故事:大器晚成
解释: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典故:《老子》四十二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马援是东汉初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文渊。他在12岁那年,父母都去世了,他的哥哥把他抚养成人。马援从小就有很远大的志向,他的几个哥哥都很看重他这一点。当时,有一个叫朱勃的人,12岁便能口诵《诗》、《书》。马援将自己与朱勃相比,感到差距很大,便有些气馁。再加上马援在学习《诗经》的过程中,对当时人们死抠词句的学习方式很不满意,便不想再继续学习了。那时,家中的生活也不富裕,马援就对哥哥马况提出请求,想到边疆去放牧,去经营畜牧业,可能会对家庭的生活有所改善。
马况十分了解自己的弟弟,就帮助他分析学习的困难,并安慰他说:“像朱勃这样的学生是‘小器速成’,他的才华也就是这么多了。而你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能做成大事。但是做大事的人千万不能急躁,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会成材的。好的木匠不会将还没做成的毛坯拿给别人看的。你还是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做吧,要奋发努力,千万不要自卑。”
马援听了哥哥呵的话,不再自暴自弃,而是努力学习和磨炼自己。后来,他当上了新城大尹,也就是汉中太守。
在东汉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马援屡建奇功,成为一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55岁的时候,被光武帝封为将军。马援的'成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他的确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名将。
其实,大器晚成这句成语最早出自《老子》一书,原意是大才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长大成器,后人用来比喻经过长期的磨炼,又成才较晚的人。人们也常用这句成语来安慰长期不得志的人。
篇4:大器晚成成语故事
【成语】: 大器晚成
【拼音】: dà qì wǎn chéng
【解释】: 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篇5:四字成语故事-大器晚成成语故事
大器晚成成语故事
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不耻下问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手不释卷成语故事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后,曹丕继位为魏王,不久即自立为帝。曹丕在政治的抱负和成就上虽远不及曹操,但对于文学的重视,则不在其父之下,《典论.论文》记载:“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见一斑。
曹丕写过许多的诗歌、散文、辞赋,其中《典论.论文》更是开我国文学批评的先河。曹丕对于文学的爱好,实有家学渊源。父亲曹操不但是一代枭雄,也是著名的诗人;弟弟曹植的文采则更是不在话下,被后人誉为”才高八斗”。父子三人对当时文学的蓬勃发展,更是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曹丕在《典论.自叙》一文里记述了父亲曹操勤于治学,即使身在军队之中,军务繁忙之际,仍随时拿着书本阅读,以充实自己,并常跟曹丕说,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学习容易、思虑专一,但等到长大,就容易忘记所学。曹丕以父亲的话自我勉励,即使年长之后,仍旧不断努力学习。
后来《典论.自叙》原文的“手不释卷”就被后人用来形容不肯放下书本,勤奋好学的样子。
★ 大器晚成成语故事
★ 上海福寿园观后感
★ 读懂大千世界作文
★ 成语故事典故
★ 登快阁宋代黄庭坚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通用5篇)】相关文章:
上海卷高考作文预测:时光2023-04-21
激励成语2023-09-18
激励的成语2023-03-13
有关在路上作文800字2023-02-15
黄庭坚——《登快阁》2023-09-25
“坏学生”成大器的八种能力2022-11-02
经典语录:群处守住嘴,独处守住心2023-07-02
5个助你雅思口语上分的习语2022-05-02
如何做到上台演讲不紧张2023-09-12
雅思英语口语中高分考频短语词组盘点2023-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