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之百闻不如一见

时间:2024-01-01 07:36:04 成语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成语故事之百闻不如一见(精选5篇)由网友“jimrelax”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成语故事之百闻不如一见,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故事之百闻不如一见

篇1:成语故事之百闻不如一见

成语故事之百闻不如一见

闻不如一见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多;闻:听见。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人。他很熟悉汉初西北疆的匈奴和西羌族的情况,武帝、昭帝时,率军反击匈奴贵族的攻扰,勇敢善战,任后将军。宣帝即位后,封为营平侯。

公元63年西北羌族各部落奴隶主头子会盟,联合发兵进攻汉朝。宣帝先派光禄大夫义渠、安国(义渠,部族名,当作姓用;安国,名)去征讨,结果被打得大败,一口气逃到今居(今甘肃平凉西北),再派人向朝廷讨救兵。

汉宣帝经过与大臣商量,觉得在将军中只有赵充国最熟悉西羌的情况,可是他已经七十六岁了,还能出征打仗吗?于是便派御史大夫丙吉去征求赵充国的意见,看这次出征派谁去最好。赵充国自告奋勇地说:“要平定西羌,我这个老头子就适合。”

宣帝同意了,便问他:“老将军这次出征,你准备带多少人马,怎样去征服西羌?”

赵充国回答说:“百闻不如一见。兵难喻(音yú 于)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说:听说百遍不如亲自去看一看。打仗用兵,很难在遥远的地方作出估计。我到了金城,侦察了解了情况后,才能够制订出作战的计划。

赵充国到了金城,西羌人天天都来挑战。赵充国吩咐将士们坚守营地,不许出战。经过充分的.了解后,赵充国就先后四次上书宣帝,报告了自己征服西羌准备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屯田防守,一是着重劝化。对不听劝化的顽固头子,就抓住时机狠狠打击。前三次上书,汉宣帝召集群臣研究,都没有得到完全的赞同,并指责赵充国迟迟不进兵,催促他发兵进攻。后来,汉宣帝经过再三思考,又觉得赵充国讲的确有些道理,就把派去征讨的各路骑兵撤回来,只留下赵充国在那里屯田防守,开展各种工作,主要用教育、劝化的办法,去征服西羌。这么一来,果然很有效,西羌那边很快就安定下来了。

后来,人们便把“百闻不如一见”引申为成语,用来比喻即便听人说一百遍,也不如亲自看一看,了解情况处理问题要多作实地调查研究。

篇2:经典成语故事:百闻不如一见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赵充国传》,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渝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西汉宣帝时期,羌人侵入边界。攻城夺地,烧杀抢掠。宣帝召集群臣计议,询问谁愿领兵前去拒敌。

七十六岁的老将赵充国,曾在边界和羌人打过几十年的交道。他自告奋勇,担当这一重任。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听别人讲一百次,不如亲眼一见。用兵是很难在遥远的地方算计好的.。我愿意亲自到那里去看看,然后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再向陛下上奏,

经宣帝同意,赵充国带领一队人马出发。队伍渡过黄河,遇到羌人的小股军队。赵充国下令冲击,一下子捉到不少俘虏。兵士们准备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军长途跋涉到此,不可远追。如果遭到敌兵伏击,就要吃大亏!”

部下听了,都很佩服老将的见识。赵充国观察了地形,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敌人内部的情况,了解到敌军的 ,然后制定出屯兵把守、整治边境、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上奏宣帝。

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

篇3:百闻不如一见成语故事

百闻不如一见成语故事

西汉宣帝时期,羌人侵入边界。攻城夺地,烧杀抢掠。宣帝召集群臣计议,询问谁愿领兵前去拒敌。

七十六岁的老将赵充国,曾在边界和羌人打过几十年的交道。他自告奋勇,担当这一重任。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听别人讲一百次,不如亲眼一见。用兵是很难在遥远的地方算计好的。我愿意亲自到那里去看看,然后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再向陛下上奏。”

经宣帝同意,赵充国带领一队人马出发。队伍渡过黄河,遇到羌人的小股军队。赵充国下令冲击,一下子捉到不少俘虏。兵士们准备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军长途跋涉到此,不可远追。如果遭到敌兵伏击,就要吃大亏!”

部下听了,都很佩服老将的见识。赵充国观察了地形,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敌人内部的情况,了解到敌军的兵力部署,然后制定出屯兵把守、整治边境、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上奏宣帝。

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

[释义] 闻:听。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指多听不如亲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

[语出]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正音] 见;不能读作“xiàn”。

[辨形] 百;不能写作“白”。

[近义] 耳闻不如目见

[反义] 道听途说

[用法] 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更为确实。一般被引用;独立成句。一般作谓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①我生平第一次过三峡;那瑰奇的景象令我激动不已;真是~。

②早就听说黄山风景好;这次去;果然景色如画;真是~。

[英译] Seeing is believing。

篇4: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故事

有关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故事

[拼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释义] 闻:听。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指多听不如亲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

[语出]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正音] 见;不能读作“xiàn”。

[辨形] 百;不能写作“白”。

[近义] 耳闻不如目见

[反义] 道听途说

[用法] 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更为确实。一般被引用;独立成句。一般作谓语。

[结构] 主谓式。

[成语故事]:

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

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

再派谁去呢?宣帝派人向老将军赵充国请教。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赵充国到了西羌,先认真了解情况,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终于使西羌安定下来。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造句]:

1、百闻不如一见,这次参观,我才真正理解了大庆人艰苦的创业精神。

2、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有时文字描述,还不及一帧历史照片所蕴藏的丰富内容。

3、百闻不如一见,我决定亲自采访,以便把这二位治疗疱疹、湿疣、前列腺炎、尿道炎的优秀专家推荐给那些饱受顽疾折磨的患者。

4、在走访了基多古城之后,确有百闻不如一见之感。

5、然而百闻不如一见,随着进一步开放,更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媒体的误读自然会冰消瓦解。

6、早就听说大峡谷的美景,百闻不如一见,这次美西之行使我开了眼界。

7、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8、百闻不如一见、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些经验之谈,反映了人类视觉器官的灵敏性和准确性,以及客观世界的可见性和形象性。

9、百闻不如一见,你还是自己到那儿感受一下吧!

10、这位老学者大名鼎鼎,百闻不如一见,今日听他一场讲座,果然名不虚传。

11、今天的经历对我来说非常特别,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篇5: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故事

汉宣帝时期。羌人经常出兵侵犯,当时年岁七十六岁的'赵充国自告奋勇要求前去平定羌人的入侵。汉宣帝体恤赵充国年岁已高,他问赵充国怎样能够抵挡羌人的部队。赵充国对汉宣帝说道:“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我要自已到两国边界的地方实地考察才能确定具体的战略计划,把作战图准备好才能够向皇上汇报。”汉宣帝见赵充国如此心细于是同意赵充国把作战计划制定起来。赵充国带着一支精兵一路考察,路上碰到了羌兵的队伍,两军厮杀一番赵充国下令不再追击,他跟将士们说:“我方将士刚刚安营扎寨,如果就此出击而遭到了敌人的埋伏,那很可能会吃大亏。”经过赵充国对实地地形的仔细研究,再结合从敌军俘虏嘴里得知对方的情况,充分了作了各方面的了解,最后才制定出了战斗的初步计划,从而上奏给汉宣帝,后来汉宣帝根据赵充国的作战计划将羌人的侵略平定于无形之中,老百姓从此也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孔孟论学习》学习教案

抱怨不如改变作文800字

百闻不如一见成语故事出处

《蜀鄙之僧》教学教案设计

《蜀鄙之僧》教案

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

蜀之鄙有二僧文言文翻译

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

成语故事之百闻不如一见
《成语故事之百闻不如一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成语故事之百闻不如一见(精选5篇)】相关文章:

读微微一笑很倾城有感2023-07-09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2024-01-19

九年级孟子教案优秀2022-10-18

有关“六”的86个成语2023-09-12

孟子二章教案2022-05-24

《邹忌讽齐王纳谏》重点字词语句翻译2022-10-04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试题2023-05-16

临渊羡鱼作文2024-04-13

西厢记读后感个人收获2023-07-25

微微一笑很倾城经典语录2022-10-0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