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中常出现的几组易错文言近义词

时间:2022-05-03 22:29:47 近义词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考语文复习中常出现的几组易错文言近义词(共3篇)由网友“闲人”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高考语文复习中常出现的几组易错文言近义词,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语文复习中常出现的几组易错文言近义词

篇1:高考语文复习中常出现的几组易错文言近义词

“谏”:意思是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一般用于下对上,用言语纠正君王或尊长的过失,如《召公谏历王弭谤》。又如《触龙说赵太后》:“太后不肯,大臣强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谤”:意思是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一般不作贬义词用。例如《召公谏历王弭谤》中“历王虐,国人谤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上赏。”不过有时也用作贬义词,即指说别人坏话。如《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讥”:也是指责别人的过失,但与“谤”的意义稍有差别。“谤”是公开指责。而“讥”是微言讽刺。例如《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有时也作讥笑讲。如《左传・隐公元年》中“称郑伯,讥失教也。”

“说”:音shuì,意思是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如《触龙说赵太后》。

军、师、士、卒、兵

“军”和“师”都是集体名词,指军队。如《左传・庄公十年》中“十年春,齐师伐我。”《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中“引军北还。”同时,“军”和“师”又可用作军队的编制。“军”是春秋以后军队最大的编制单位。“师”是西周以前军队最大的编制。据《司马法》载,一万二千五百人是一军。而《周礼・地官・小司徒》载,一师是二千五百人。所以,一般说来,“师”比“军”小。

“士”是武士、甲士。上古用战车的时代,“士”是指战车上的披甲之士。

“卒”是指步兵。如《史记・陈涉起义》中“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同时“卒”也可以用作军队的编制单位。指一百人以内。如《孙子・谋攻》中“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兵”指兵器。上古时代,“兵”一般不当兵卒讲,战国以后,“兵”也可以当军队讲。如《触龙说赵太后》中“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汉代以后,“兵”逐渐与“卒”同义,可以用来指士兵。

征、伐、侵、袭、攻“征”的词义是褒义词,最初用于“上(天子)”攻“下(诸侯)”,“有道”攻“无道”。

“伐”是中性词,指公开宣战的正式战争,如《左传・庄公十年》中“十年春,齐师伐我。”在这里,齐与鲁都是诸侯国,也不是上对下,有道对无道。不过后来,因“征”“伐”经常连用,“伐”也逐渐用于褒义。

“侵”是不宣而战,不要借口,不用钟鼓,直接侵犯别人的国土,与“袭”一样是贬义。《左传・齐桓公伐楚》:“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袭”是袭击,偷袭,比“侵”更富于秘密性质,是乘人不备而偷偷地突然进攻。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这就是说郑庄公的弟弟公叔段准备偷袭郑国的国都。

“攻”是进攻、攻打。如《左转・齐桓公伐楚》:“以此攻城,何城不克?”但“攻”往往偏重在军事上的攻打,是军事上进攻的泛称,不像“征”、“伐”、“侵”、“袭”各有明显的特点。

青、苍、碧、绿、蓝“青”在上古主要是指蓝色,不作黑色讲,如,《庄子・逍遥游》:“负青天,然后图南。”中古以后,“青”就有黑色的意思了。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苍”指深蓝色。如《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碧”本指玉名,《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后来指浅蓝色(即清白色)。

篇2:高考语文易错文言近义词参考

高考语文易错文言近义词汇总参考

一、讽、谏、谤、讥、说

讽:意思是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应指出的是在古汉语中,讽字大多不含贬义。

谏:意思是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一般用于下对上,用言语纠正君王或尊长的过失,如《召公谏历王弭谤》。又如《触龙说赵太后》:太后不肯,大臣强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谤:意思是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一般不作贬义词用。例如《召公谏历王弭谤》中历王虐,国人谤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上赏。不过有时也用作贬义词,即指说别人坏话。如《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讥:也是指责别人的过失,但与谤的意义稍有差别。谤是公开指责。而讥是微言讽刺。例如《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有时也作讥笑讲。如《左传隐公元年》中称郑伯,讥失教也。

说:音shu,意思是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如《触龙说赵太后》。

二、军、师、士、卒、兵

军和师都是集体名词,指军队。如《左传庄公十年》中十年春,齐师伐我。《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中引军北还。同时,军和师又可用作军队的编制。军是春秋以后军队最大的编制单位。师是西周以前军队最大的编制。据《司马法》载,一万二千五百人是一军。而《周礼地官小司徒》载,一师是二千五百人。所以,一般说来,师比军小。

士是武士、甲士。上古用战车的时代,士是指战车上的披甲之士。

卒是指步兵。如《史记陈涉起义》中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同时卒也可以用作军队的编制单位。指一百人以内。如《孙子谋攻》中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兵指兵器。上古时代,兵一般不当兵卒讲。战国以后,兵也可以当军队讲。如《触龙说赵太后》中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汉代以后,兵逐渐与卒同义,可以用来指士兵。

三、征、伐、侵、袭、攻

征的词义是褒义词,最初用于上(天子)攻下(诸侯),有道攻无道。

伐是中性词,指公开宣战的正式战争,如《左传庄公十年》中十年春,齐师伐我。在这里,齐与鲁都是诸侯国,也不是上对下,有道对无道。不过后来,因征伐经常连用,伐也逐渐用于褒义。

侵是不宣而战,不要借口,不用钟鼓,直接侵犯别人的'国土,与袭一样是贬义。《左传齐桓公伐楚》: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袭是袭击,偷袭,比侵更富于秘密性质,是乘人不备而偷偷地突然进攻。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这就是说郑庄公的弟弟公叔段准备偷袭郑国的国都。

攻是进攻、攻打。如《左转齐桓公伐楚》:以此攻城,何城不克?但攻往往偏重在军事上的攻打,是军事上进攻的泛称,不像征、伐、侵、袭各有明显的特点。

四、青、苍、碧、绿、蓝

青在上古主要是指蓝色,不作黑色讲,如,《庄子逍遥游》:负青天,然后图南。中古以后,青就有黑色的意思了。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苍指深蓝色。如《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碧本指玉名,《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后来指浅蓝色(即清白色)。

绿指绿颜色,与今义相同。但要注意的是古时的绿草指嫩草。

蓝字在古代不表示颜色,而是指一种染色的植物(即蓼蓝)。《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在这里要提出的是,人们对颜色的分辨,有时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因此青、苍、碧三个词虽然表示蓝色深浅有别,但人们有时通用。如青天也叫苍天,青草又叫碧草,青苔又叫苍苔。

[标签:高考,复习,语文]

篇3:成语积累:高考语文中常考易错成语

成语积累:高考语文中常考易错成语

成语积累:高考语文中常考易错成语

1.得陇望蜀:比喻贪得无厌,含贬义。

2.登堂入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水平。

3.顶礼膜拜:比喻崇拜到极点,含贬义。

4.不容置喙(huì):不容别人插嘴。喙,嘴。

5.不塞(sāi)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6.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意。然,对,正确。

7.沆瀣(hàng xiè)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8.好为人师:喜欢以教育者自居,不谦虚。

9.鹤发童颜: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10.怙(hù)恶不悛(quān):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怙,依靠,依仗;悛,悔改。

11.令人发指:形容极度愤怒。发指,头发直竖起来。

12.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13.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削除,修改。

14.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一急促。瘟,戏曲沉闷乏味;火,比喻紧急、急促。

15.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看。形容拘谨畏惧而又愤怒的样子。

16.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地。

17.城下之盟:敌军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

18.诚惶诚恐:惶恐不安。原是君主时代臣下给君主奏章中的套语。

19.曾几何时:时间没有过去多久。

20.曾经沧桑: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放在眼里。

21.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蚕、鲸,名词作状语)

22.沧海一粟(sù):比喻非常微小。粟,谷子。

23.从善如流:接受善意的规劝,如同水流向下那样迅速而自然。

24.大快人心: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25.大而无当:虽然大,但是不合用。

26.感同身受:心里很感谢,如同亲身感受到恩惠一样。多用于代人向对方致谢。

27.高屋建瓴(líng):形容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建,倾倒;瓴,水瓶。

28.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

29.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为正确的一套做。是,对,正确。

30.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31.功亏一篑(kuì):比喻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有完成。亏,缺少;篑,土筐。

32.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故步,走老步子;封,限制住。“故”也作“固”。

33.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光怪,光彩奇异;陆离,色彩繁杂。

34.管窥蠡(lí)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蠡,贝壳做的瓢。

35.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也说神工鬼斧。

36.过眼云烟: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37.海市蜃楼:比喻人世繁华的虚幻,虚幻的.事物。

38.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不到家,却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忘了。语出《庄子》。

39.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

40.大智若愚:某些有才智有才能的人不露锋芒,表面看来好像很愚笨。多含褒义。

41.大器晚成:指能担当大事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比较晚。

42.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成消除。涣然,消散的样子;冰释,像水一样消融。

43.讳莫如深:隐瞒得再没有比它更深的了。

44.祸起萧墙:祸乱从内部发生。萧墙,照壁,比喻内部。

45.济济(jǐ)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含有在一起。济济,众多。

46.集腋成裘:积少可以成多。

47.计日程功:可以数着日子计算进度。形容在较短期间就可以成功。程,计算。

48.间(jiān)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进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49.(82)见微知著:见到微小的迹象,就能察知发展的趋势。微,小,指刚显露出的苗头;著,明显。

50.江郎才尽:比喻才思枯竭。

51.江河日下: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游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52.胶柱鼓瑟(sè):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柱瑟上调弦的短木,被粘住,就不能调整音高。

53.金科玉律:必须遵守、不能改烃的信条。多含贬义。

54.开门揖盗: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患。揖,作揖,表示欢迎。

55.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56.梁上君子:代称窃贼。语见《后汉书》。

57.两小无猜:男女小的时候在一起玩耍,天真烂漫,没有猜疑。

58.廖若晨星:稀少得好像早晨的星星。

59.林林总总:形容繁多。

60.鳞次栉(zhì)比:形容屋舍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61.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勇于承担,不谦让,不推托。仁,正义,正义的事,引申为应该做的事。

62.东山再起:东晋谢安退职后在东山做隐士,后来又出任要职。比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

63.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语出唐代杜牧诗。

64.对簿公堂: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指公堂上受审。

65.多事之秋:事变很多的时期。

66.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濡,沾湿。

67.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都能够详尽地说出来。

68.耳提在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耳朵叮嘱。形容恳切教导。语出《诗经》。

69.繁文缛(rù)节:不必要的仪式或礼节繁多。也比喻多余锁碎的手续。文,礼节,仪式;缛,繁多,烦琐。

70.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夷,平常。

71.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站在庭院的两边,相对行礼。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

72.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73.粉墨登场:化妆上台演戏。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

74.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些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也说“俯拾即是”。

高考语文易错文言近义词参考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

虚词辨析

九年级数学上期期末教学总结

高考语文得高分窍门

高考二轮复习9科全面提升指南

高考文言文翻译透析

高中语文最常见的10个易错考点

初一上期数学教学总结

三年级上期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高考语文复习中常出现的几组易错文言近义词
《高考语文复习中常出现的几组易错文言近义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考语文复习中常出现的几组易错文言近义词(共3篇)】相关文章:

一年级英语寒假复习总计划2023-07-26

面对高考的备考计划2022-10-01

十个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2022-11-12

高三数学备课组计划2023-01-26

初中生物大题的抢分秘诀2022-05-14

高中语文期末复习指导2022-09-24

高中语文期末复习指导2022-09-25

高考语文选择题的答题技巧2024-01-22

七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计划怎么制定2024-02-04

学年度上期科学教学工作总结2023-12-2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