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透析(通用9篇)由网友“马路边的一条河”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文言文翻译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高考文言文翻译透析
高考文言文翻译透析
【高考透析】
高考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江苏的考试说明作了更详细的解释:“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文言文翻译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手段,可以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文章的内容,从而看出他们阅读文言文的真实水平。其实,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的考查,实际上是对考生文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
高考的19套试题中,除北京卷外,其他18个省份都考到了文言文的翻译。另外,北京、辽宁、浙江、广东四省考到了文言断句。翻译的分值由6分到10分不等,其中大部分省份的分值在9分以上。总体看来,文言翻译的总体难度有所降低,但是对重要字句的翻译要求却明显提高了。
【试卷解析】
各个省份文言翻译的评分标准虽然不尽相同,但基本原则却是一致的:即句子大意+重点字词句。不管哪种评分标准,文言的字词句总是采分的重点,同时也是翻译的难点。现将今年翻译中出现的文言重点整理如下:
一、词类活用
『高考真题』
安徽卷:(1)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湖南卷:(2)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江苏卷: (3)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
全国Ⅱ卷:(2)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
福建卷: (2)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上海卷:(1)游学青p徐p并p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山东卷:(1)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
『试题解析』
安徽卷:“宝”是名词作状语,翻译为“把它当作珍宝一样”。
湖南卷:“从”是使动用法,翻译为“使…跟随”;“衣”是名词作动词,翻译为“穿着”。
江苏卷:“死”是为动用法,翻译为“为…而死”。
全国Ⅱ卷:“利”是意动用法,可理解作“以…为利”,翻译为“认为…有利”。
福建卷:“平治”带使动用法,翻译为“使…太平”。
上海卷: “异”是意动用法,可理解作“以之为异”,翻译为“认为…与众不同”。
山东卷: “异”是意动用法,可理解作“以之为异”,翻译为“对…感到奇怪”。
友情提醒
在文言句子中,词类活用现象比较普遍,主要有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等。翻译时要能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二、文言特殊句式
『高考真题』
湖北卷:(1)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江西卷:(1)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
辽宁卷:(2)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
山东卷:(2)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3)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上海卷:(1)游学青p徐p并p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试题解析』
湖北、江西、上海今年的翻译中都出现了介词结构后置句,应该将后置的定语提前翻译;辽宁和山东考到了宾语前置句,需要把前置的宾语还原;另外山东还考到了被动句,翻译时要体现被动意味。
友情提醒
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主要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几种类型。翻译时要能正确辨认,才能翻译到位,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三、古今异义
『高考真题』
江苏卷:(1)刘公(刘牢之)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
(2)晦(谢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
广东卷:(2)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湖北卷:(2)公至,ト苏以所知异木走报公。
『试题解析』
“去”应作古义“离开”译;“设备”是“设”和“备”两个词,应译为“设置防备”;“德”应作古义“感激,感恩”译;“走”应作古义“跑”译。
友情提醒
文言翻译中,古今异义现象也是比较普遍的,应当多注意把握这些词的古代意义,才不至于把意思搞错。
【得分攻略】
得分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做翻译题的时候应能尽量翻译准确、到位。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整体把握句子
要想翻译正确,必须要对此句前后的几句话全面理解。能整体把握句子的大意,对于正确翻译全句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在文言文翻译中,所选句子除一两处字句外绝大部分都是比较容易理解和翻译的,所以我们在做题的时候,应首先把握这一部分简单的语句,在此基础之上,再来推敲其他重点字词的意义。而且,在评分标准中,句子大意正确一般都有相对应的得分。能够将句子的大意翻译出来,在得分时也会有一些收获。
二、关键字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
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例:全国Ⅱ卷(2):“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这里面的“期”字就是本句的关键词。轻率地把它译为“约定、日期”是讲不通的。仔细看原文,这一句是表示契丹的期待。“期”翻译为“期待、希望”就符合语境了。
再如安徽卷(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这里面的“特”是理解句子的关键。结合上文的“不是真能爱好古物”,“特”就不能理解为“特殊”等义项,而应该理解为“只不过”,下句可以翻译为“只不过与平庸世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
三、遵照原文的语境、语气
在文言文翻译中,有些部分常常要遵照原文的风格翻译,否则要么辞不达意,要么损害文意。这就要求在操作中尽可能将这些部分予以保留。
例:重庆卷(1):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
该句中的“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应当翻译成“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况”不能译成“况且”,虽然二者都表递进关系,但“况且”语气较轻,“何况”语气重,有时还带有反问语气。从上文的“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可以看出,这里的“况”要翻译为“何况”。
四、注意典故的使用
古人好用典,遇到典故,大家较熟的可以直译,生僻的'就要充分合理地译出它的含义。
例: 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诸人咸共叹之,曰:“① 年少,一坐之颜回。” 仁祖曰:“ ②坐无尼父,焉别颜回?”(《世说新语》)
要求翻译的两句中出现了大家熟知的孔子颜回师徒的典故,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典故交代出来。可译为:①少年,是座上的颜回呀。②座上没有孔子,怎么能区别出颜回呢?
【误区举隅】
在做翻译题时,我们同学往往容易犯一些错误,主要有: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2、古义当今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用今义译古义。
3、字词翻译不到位。
这主要是指实词、虚词翻译不够准确。实词应尤其注意它的一词多义现象,挑选最恰当的义项进行翻译。虚词也应注意它的不同用法,尽量翻译准确、到位。
4、随意增删句子的成分。
在翻译时,有的同学可能会增删句子的成分。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应能分清哪些是省略句,需要适当的添加成分;哪些是不需要翻译的语气词或辅助成分,可以不翻译,切不可随意增删。
5、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以上种种误区,在翻译时应尽量避免。
【积累精要】
1、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考试说明》中规定了120个)的意义和用法,包括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专用名词和习惯用语、通假字、多义词、偏义复词等,识记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官员的升降、地理知识等)。
2、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但不是孤立地去死记硬背,而是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3、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固定词语、固定句式)和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积累时,要记例句,绝不能脱离语境去孤立记忆。只要你能记住例句,能准确翻译例句,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还是文言句式、固定结构,都能准确理解和记忆。
综上,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篇2:高考文言文翻译口诀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篇3:高考文言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篇4: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
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
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
一、善于联系,做到知识迁移
1. 联系课文。考试中遇到的词语,大多在课文中出现过,因此,遇到词义不理解,首先想到的便是相关的课文内容。
2. 联系成语。文言词的某些义项,在现代汉语中也许很少见到,但在一些成语中却依旧保留着。
3. 联系诗句。文言语段中的.一些疑难词语,可能就在你熟悉的诗句中出现过,适当的联系,也许就能帮你解决问题。
二、考虑全面,注意文言词的特殊用法
1. 通假字。高考所考查的通常是在理解基础上的通假,所以,根据上下文内容大多可推断出来。
2. 偏义词。偏义词的考查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在翻译中也不容忽视。
3. 词类活用。包括使动、意动、为动、名词做状语、动词做名词等等,文言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会改变词性,这种现象平时一直作为重点掌握的知识,在考试中也要充分考虑到。
遇到解释不通的句子
在翻译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每个词语的意思都能理解,但连缀在一起,句意却不通。这时应考虑到以下两种情形:
一、修辞手法的运用
如果文言文中使用了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就不宜直译,应结合上下文进行意译。
二、特殊句式
1. 倒装。常见的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
2. 省略。补充省略部分,常常就是命题考点。
3. 被动。这种句式虽较为常见,但如果忽视,也很容易被扣分。
篇5: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
1、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㈠ 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㈡ 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题1:请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哪些词语可用替换法翻译。
①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古今异义,实词)(08江苏卷)
译文: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少有文采……等到获得(皇上)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译文:第二天不可不早点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2、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三)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2:请翻译下面的句子,原句有哪些词语可以用保留法翻译。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这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否则,我怎么会这样呢?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译文:李家的孩子李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译文:于是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毁百家的著作。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
如:①部分句首发语词(如夫、盖)。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虚词。③调节音节的虚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3:翻译句子,并标明翻译时哪些词语可以不译出来。
①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译文:天地是万事万物的旅舍,光阴是古往今来的过客。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译文:出生在我的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异常也。
译文:之所以派部队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的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有时为了使句子衔接更好还要加上关联词。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译文:(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译文:这小子不值得跟他共谋大事。
③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烛之武退秦师》)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主谓倒装)
译文: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的啊。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宾语前置)
译文: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定语后置)
译文:太子及知晓这件事情的宾客皆穿白衣服戴白帽子来送他。
6、文言文翻译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意译就是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表达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言文中的修辞,像比喻、借代、用典、夸张、互文、委婉等修辞可以意译。
例题6: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比喻)
译文: 方圆千里坚固的城池,真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万世的基业。
②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借代)
译文:蔺相如只不过凭借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多之上。
③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 (夸张)
译文:成名回头看蟋蟀笼空空的,快要出不来气,说不出话来。
④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互文)
译文: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上了船,端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
⑤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用典)
译文:(我担心自己)像冯唐那样轻易地衰老了,像李广那样难以得到封爵。
篇6: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是什么
一、三标准——信、达、雅
“信”,真实,不歪曲,不遗漏;
“达”,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雅”,优美,造句考究,文笔优美。文言翻译的三标准,我们只记于口,未落于心,说起来头头是道,翻译时抛于九霄。请看下面对《庖丁解牛》一段的翻译。
〔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译文〕一个厨师丁给文惠君杀牛。他用手按着牛头,用肩膀靠住牛脖子,用脚踩着牛肚子,用膝盖顶住牛身子,牛身上发出哗哗的响声,杀牛刀在前进,也发出哗哗的响声,这些声音,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合乎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传说中尧的乐曲的节奏。
这段翻译粗看好象还通顺,但仔细推究,里面存在不少问题。“解”译为“杀”,不准确;“牛头”、“牛脖子”、“牛肚子”、“牛身子”原文没有此义;“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也属无中生有。两个“合乎”缺少宾语,“一个厨师丁”、“杀牛刀在前进”又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可见,“信”、“达”都没做到,就更不用说“雅”了。因此,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用“信、达、雅”来要求并检验文言文翻译。
二、五步骤——审、切、连、验、誊
(1)审。分析译句前后内容,把握译句大概意思;看清译句的长短,停顿,标点,语气;审清译句的语法现象。可先抄出来,圈注。
(2)切。将译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字翻译。
(3)连。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
(4)验。将译好的句子代入语境,看语义、语气、对象等是否吻合。
(5)誊。将草稿纸上的译句誊写在答卷上。做到“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三、六方法——留、对、拆、增、删、调
(1)留。古今意义相同、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保留不译。如:“晋侯、秦伯围郑”,“晋侯”、“秦伯”不译。(2)对。将单音节词对译成双音节词,有三种情况。
①原单音节词加前缀或后缀。如:“鼠度其无他技”,“鼠”译“老鼠”;“石之铿然有声者”,译“石”译“石头”。
②.原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同义词。如:“不患贫而患不安”,“贫”译“贫困”,“安”译“安定”。
③.原单音节词换成另一个双音节词。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译“荒年”。
(3)拆。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有时是古汉语中两个连在一起的单音词,译时不能以今度古,要拆开。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祖父”译“祖辈、父辈”。
(4)增。增补句子省略成分或词语活用后新增内容。
①.增省略成分。如:“黑质而白章”,译时补出省略的主语“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时补出省略的谓语“击鼓”;“则与斗卮酒”,译时补出动词的宾语“他”;“竖子不足与谋”,译时补出介词的宾语“你们”;“今以钟磬置水中”,译时补出省略的介词“在”。
②.增活用后需要的内容。如:“吾从而师之”,译时加“把„„当作„„”;“吾妻之美我者”,译时加“认为„„”;“项伯杀人,臣活之”,译时加“使„„”。
(5)删。一些无法译出的虚词(语气助词、表停顿、凑足音节)可删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里的“之”、“也”不译。
(6)调。古汉语中的倒装句子(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译时要调整到它应在的位置。
“甚矣,汝之不惠”,译时谓语应回到主语后面,“你太不聪明了”;
“沛公安在?”,译时宾语应回到谓语的后面,“沛公在哪里?”;
“村中少年好事者”,译时定语应回到中心词的前面,“村里有个喜欢闹事的少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译时状语应回到谓语的前面,“靛青,它从蓼蓝草中提取出来,但比蓼蓝更青”。
四、十注意
(1)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2)注意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
(3)注意句子的主谓关系。
(4)注意固定结构和固定句式的翻译方法。
(5)注意古代汉语修辞格及翻译。
(6)注意文言句式的特点及翻译
判断句——译出“是”;
被动句——译出“被”
疑问句——译出疑问语气
省略句——补出省略成分
变式句——还原位置
(7)注意文言句内、句间对称的特点,学会推断词义。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根据“用”推断“以”的意思是“任用”
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根据“择”推断“简”的意思是“选拔”
(8)注意翻译字字落实,句句对应的特点
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译: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②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译:现在形势危急求你帮助,是我的过错了。
以上两句翻译都未做到字字落实,①句的“以”字未翻译,②句的“是”字未翻译。
(9)注意专用名词不译的原则。(见六方法“留”)
(10)注意译时句不离篇的原则。(见五步骤“审”)
总之,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文能力的综合考查,在平时学习中就应不断地训练这种能力。在高考备考时,在应对文言句子翻译时,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严格的步骤、科学的方法。
为了便于记忆,可牢记如下翻译口诀。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
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助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
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篇7: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易错题诊断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高祖讳重光,字廷宣。……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解析】
(1)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善人公),又是介宾短语(“于其下”)后置。翻译时既要“补”――补出主语,又要“调”――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前。参考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2)所知异木知道的奇异树木。走跑。从文意通顺的角度应放到“争”的后面。参考译文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
(3)“孝友”是两个单音节词,应“换”为双音节词。参考译文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颖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2.阅读下面文言文,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注] ①充虞孟子弟子。
【解析】
(1)夫子旧时称呼学者或老师,在对话中,译成第二人称。易错点是“豫”,我们记住的是“犹豫”,其实“快乐”是它的第一个义项。参考译文您似乎不快乐。
(2)易错点是“平治”。平平定,治理。治治理。“平治”同义。参考译文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篇8: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作为一种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化的重要标志,是古代文明的最主要的载体,要了解古代历史,文言文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中学,大学都要学习并考察文言文知识。
文言文学习的难点在于其自身意思比较晦涩,语法现象的生僻,以及背靠的古代文化经济等较为繁杂,使人阅读理解起来障碍重重。不过就像庄子在养生主《庖丁解牛》里面写得一样,只要我们掌握了一个事物的道,那么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使你在应用他时,目无全牛,游刃有余。
那么竟就什么是学习文言文的道呢,或者更精准一点的说,什么是文言文翻译的道呢?
要学好顾问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文言文翻译的而关键在于:多背记古文,建立语感。
每种语言,就其学习者而言,都对该种语言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复杂的,是人的深层意识对语言规律的一种熟知,掌握。语感无法名状,不可告知,但是它确确实实是存在的。而且这种感觉能帮助你在第一时间作出判断,就其结果而言有惊人的正确性。
建立语感的关键在于,多读,多背记文言文。其实文言文背记的过程,也是理解它的意思,掌握其中各种语法现象的过程。
2、多总结各种词的用法以及语法现象。
总结归纳是学习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关节,如果少了这个环节,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均会受到影响。在
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注意对一类语法现象,例如词性的变化(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等)、通假;对句法,如省略,倒装,前置等知识点的归纳,对其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做到深度理解,精准掌握,再遇到问题时就不会模棱两可,是是而非。
3、精做练习。
练习不是目的,练习的目的是对知识的巩固,因此反对题海战术,不过不带着目的,或者研究性心理来做题,就是做再多的题也起不了大的作用,因为题的形式是变化的,但是其中包含的道理是恒一的。
4、增加文言文课外知识。
在上文中提到了,文言文之所以难,是以为文言文不但有语法现象的阻挠,而且有文化知识的阻挠。
比如古代的礼仪制度,仕官制度,如果不知道这些制度,对有些古文的理解上就有难度。因此建议可以读一些简明的文言文书籍,如《三国演义》《三言两拍》等。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文章作者的时代背景,作者本人的流派和主张。有些翻译,按照字面简单的翻译,出来的结果是与其主旨不相符合的。
例如史记鸿门宴里的一句:大王来何操?照字面的翻译,大概会是:大王您来的时候拿着什么东西。如果这样翻译,肯定得不了高分,因为这是不符合作者的意思的。对于此,如果分析下,这个故事的背景刘邦到项羽那里去请罪,在最后献上了白玉等。那就很容易推理出,这句话的意思,即:大王您来的时候带着什么礼物?这样翻译就对了。
5、翻译坚持信和达这两个根本,注意通读译文,纠正错误。
对于中学的文言文翻译而言,只要做到信和达就行了,暂不必要求雅,因为雅是更高的一个层次。
另外,在翻译完后,要注意要对译文进行一个回顾,如果发现句首和句尾有矛盾的,段头和段尾有问题的,就要及时纠正,以确保译文的信和达。
篇9: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句子翻译除了涉及到语法和词义的知识以外,还需要了解修辞格、文化意义以及特定的历史条件等常识。文言修辞格在高考中较多出现的是比喻和借代。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保留“原修辞格”还是“还其本来面目”。
例如:
(一)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
比喻的本体作为“结论”,喻体是推断结论的“原因”,是说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这样的句子,一般情况下我们要按照原句的“格式”直接翻译,即保留“原修辞格”:井底之蛙,不可能与它讨论大海的问题;夏虫,不可能与它讨论结冰的问题。
(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
(三)大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史记》)
(二)(三)中的“藩篱”和“秋毫”如果直接翻译就是:篱笆围墙;秋天鸟身上新长的细小羽毛。显然与文意不合。那么,我们只能“还其本来面目”:把“藩篱”译为“边防屏障”;把“秋毫”译为“细小的东西”。是保留比喻的修辞格,还是直接把比喻意义翻译出来,要看文章的具体情况。我们只要遵循一个原则:译文意思既明白清楚,又生动形象。
又如:(四)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苏轼《留侯论》)“草野”是借代,那么如何翻译,才能使得既保留文意的准确性,又显示文意的生动性。让我们来作一个比较。
草野:直译――荒草野地;意译――民间;直译加意译――荒草野地的民间。
三种翻译方法都属于“信”(译文准确地表达原意,不曲解原意)和“达”(译文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没有语病)。但是从“雅”(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表达得生动优美,再现原文的风格和神韵)的翻译要求看,前两种情况似乎略逊色些。所以,可以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使得文意准确通顺又生动优美。
翻译“比喻”和“借代”,以“明白”、“生动”为遵循的准则。
文化意义中最多出现的是委婉辞。由于政治、民俗、习惯等原因,古人说话,常常采用一种迂回的表现方法,不把意思直接说明白。所以我们在翻译时要透过字面体会到作者的“真情”所在。
★ 东拼西凑-东拼西凑的故事-东拼西凑的寓意-东拼西凑的意思
★ 崔光日先进事迹
【高考文言文翻译透析(通用9篇)】相关文章:
儿科学模拟试题及答案2024-03-22
《宋史杨万里传》阅读题及答案2022-04-30
语文教师教学经验总结2023-11-07
高二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2022-12-24
高三数学备课组计划2023-01-26
高中考试总结2022-05-13
全国1语文作文范文2024-04-20
让作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2022-12-10
高中语文教师工作总结2022-12-31
英语四级备考策略2023-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