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辨析

时间:2022-08-23 07:43:5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虚词辨析(精选11篇)由网友“黑普洱配粉樱饼”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虚词辨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虚词辨析

篇1:虚词辨析

虚词辨析20例

虚词辨析20例

安徽  鲍亚民

1.不必 未必

词形相近,词义完全不同。“未必”是“必定”的否定,意思是不一定。“不必”是“必须”的否定,意思是不需要、用不着。

他未必去(=他不一定去)|他不必去(=他用不着去)

2.曾经 已经。

(1)“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时间一般不是最近。“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时间一般在不久以前。

这本书我曾经买过好几回,都没买到| 这本书我已经买到了,不用你费心了。

(2)“曾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现在已结束;“已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可能还在继续。

我曾经在这里住过三年(现在不住在这里了)。|我已经在这里住了三年(现在还住在这里)。

(3)“曾经”后的动词以带“过”为主,也可用“了”;“已经”后的动词以带“了”为主,少用“过”。

3.对 对于

用“对于”的句子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

(a)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

大家对我都很热情。|我们对你完全信任。|我对老张有一点意见。

(b)“对…”可用在助动词、副词的前或后,也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

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我们对这件事会作出安排的。|对这件事,我们会作出安排的。

大家都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大家对这个问题都很感兴趣。|对这个问题,大家都很感兴趣。

“对于…”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只能用在另外两个位置。

(c)对…来说。表示从某人、某事的角度来看。有时候也说“对…说来”。

4.跟 同 和

[1] [2] [3] [4] [5] [6] 下一页

(1)用作介词时,口语中常用“跟”,书面语现在倾向于用“同”。用作连词时,一般倾向于用“和”,较少用“跟”,用“同”则更少。

(2)“与”多用于书面,尤其多用在书名、标题中。

5.固然 虽然

(1)“固然”侧重于确认某种事实,“虽然”侧重于让步。因此,“虽然”只和“固然”1项用法相近,“固然”2项用法不能换成“虽然”。

(2)“虽然”用在主语前或后,比较自由,“固然”则很少用于主语前。

6.关于 对于

(1)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用“关于”;指出对象,用“对于”。

关于这个问题,我直接跟老王联系。|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态度。

两种意思都有的,“关于”、“对于”都可以用。

关于(对于)节约用煤的建议,大家都很赞成

(2)“关于…”作状语,只用在主语前;“对于…”作状语,用在主语前后均可。

关于中草药,我知道得很少。|对于中草药,我很感兴趣(=我对于中草药…)。

(3)“关于…”可以单独作文章的标题,“对于 …”加上名词才能。

关于文风问题|关于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文风问题的看法I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意见

7.还 又

都可以表示动作再一次出现,但“还”主要表示未实现的动作,“又”主要表示已实现的动作。

他昨天来过,明天还来。|洗了一次还想洗一次。|他昨天来过,今天又来了。|洗了一次又洗一次。

8.即使 尽管 虽然

(1)“即使”表示的情况一般是假设性的,“尽管、虽然”是表示一种事实。

即使条件再差,我们也要完成任务。|尽管(虽然)条件很差,我们还是完成了任务。

(2)“尽管、虽然”的后面可以用连词“可是、但是、然而”等呼应,“即使”不能。

尽管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虽然)很晚了,可是(但是)他还不肯离开。

即使再晚,他也不会离开。

9.尽管 不管

“尽管…”表示一种事实,后面不能用表示任指的词语。“不管…”表示一种假设,后面用表示任指或选择的词语。

尽管下这么大的雨,我还是要去。|不管下多么大的雨,我都要去。

10.让 被 叫

“叫、让”的介词用法基本同“被”。“叫、让”用于口语。比较正式、庄重、严肃的场合用“被”,不用“叫、让”。

一八四六年,我被汉堡工人教育协会吸收为正式会员。|一九三二年我们主编的.刊物被反动当局查封。

11.任凭 无论 不管’

任凭:(1)听凭;(2)无论、不管。连词“任凭”后面提出的条件是极端的,任凭多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住我们的脚步。连词“任凭”后面一般不用表示选择的并列成分。“无论、不管”后则常用。

无论投弹还是射击,他们班的成绩都是优秀。

12.始终 一直 .

(1)用“始终”的句子都可换用“一直”。

(2)“一直”后的动词可以带时间词语,“始终”后的动词不能。

大雪一直下了三天。|我一直等到十二点。|从他走后一直到现在,都没来过信。

(3)“一直”可以指将来,“始终”不能。 我打算在这儿一直住下去。

13.往往 常常

(1)“往往”是对于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用于主观意愿。“常常”单纯指动作的重复,不―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意愿;因此,“常常”可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不能。

请你常常来|我一定常常来|他希望常常去

这几句里的“常常”都不能换成“往往”。

(2)用“往往”的句子要指明与动作有关的情况、条件或结果,“常常”没有这种限制。

每逢节日或星期天,我们往往到厂矿去演出|我们常常演出。|小刘往往一个人上街。|小刘常常上街。

14.未免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不免 难免

“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侧重在评价。“不免、难免”则表示客观上的不容易避免。因此“未免”不能同“不免、难免”互相换用。

15. 以致 以至

以致:[连]致使。表示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大多是不好的或说话人所不希望的结果。

他的腿受了重伤,以致几个月都起不来床。|这是她近来老想不通,以致非常苦闷的问题。

以至:○1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无穷。○2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他非常用心的写生,~野地里刮起风沙来也不理会。也可以说“以至于”

习题:他读得很熟,以致能全文背诵.

[“以致”表示不好的结果,应换成“以至”]

改革苑乓岳,许多国家政府和我们做生意,以至建立贸易伙伴关系,这是可喜的.

[“ 以至”用得好.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的延伸]

16由于、由

(1)由于:表示原因或理由,从而导致什么结果,注意该词不能直接加“反而”;

(2)“由”是介词,其后一般加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而“由于”则不能。

习题:(1)由于改编者]有很好地理解原作的精髓,任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地减弱了原作的思想性.

答案:[“由于”不能直接与“反而”搭配.应在“反而”之前加上“不但没有加强原作的思想性”]

(2)由于山峡回环曲折,反而望不到南天门了.

[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应在“反而”之前加上“不但不能更清晰地看到南天门”]

17.只要 只有

“只要”表示具备了某条件就足:够了,但还可以有别的条件引起同样后果;“只有”表示某条件是唯一有效的,其他条件都不行。

只要打两针青霉素,你这病就能好。(不排除其它药能治好)|只有打青霉素,你这病才能好。(其它药都不能治好)

18.为了、为

(1)为了:表目的,其后往往是动词性的句子或者短语,注意表示原因,一般用“因为”不用“为了”;

(2)“为”后面一般跟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

19.从而、进而

从而: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相当于“因此就”;(2)进而:进一步

(1)我们在对某些教育政策作了一定分析之后,从而思考教育的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从而”连结上文的原因 、方法和下文的结果 、目的,应改为表示层进的“进而”]

(2)中国女排以三比二击败了日本队.从而取得了七战七胜的成绩。

[“从而”用得对]

20.基于、鉴于

(1)基于:相当于根据(基是凭借、根据);(2)鉴于:觉察到,考虑到。(鉴引为教训的事或引为教训)注意: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里,前边一般不用主语。

(1) 基于上述理由,我不赞成他当班长.[“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基于”表示理由,

上一页  [1] [2] [3] [4] [5] [6]

篇2:虚词辨析

安徽  鲍亚民

1.不必 未必

词形相近,词义完全不同。“未必”是“必定”的否定,意思是不一定。“不必”是“必须”的否定,意思是不需要、用不着。

他未必去(=他不一定去)|他不必去(=他用不着去)

2.曾经 已经。

(1)“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时间一般不是最近。“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时间一般在不久以前。

这本书我曾经买过好几回,都没买到| 这本书我已经买到了,不用你费心了。

(2)“曾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现在已结束;“已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可能还在继续。

我曾经在这里住过三年(现在不住在这里了)。|我已经在这里住了三年(现在还住在这里)。

(3)“曾经”后的动词以带“过”为主,也可用“了”;“已经”后的动词以带“了”为主,少用“过”。

3.对 对于

用“对于”的句子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

(a)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

大家对我都很热情。|我们对你完全信任。|我对老张有一点意见。

(b)“对…”可用在助动词、副词的.前或后,也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

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我们对这件事会作出安排的。|对这件事,我们会作出安排的。

大家都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大家对这个问题都很感兴趣。|对这个问题,大家都很感兴趣。

“对于…”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只能用在另外两个位置。

(c)对…来说。表示从某人、某事的角度来看。有时候也说“对…说来”。

4.跟 同 和 与

(1)用作介词时,口语中常用“跟”,书面语现在倾向于用“同”。用作连词时,一般倾向于用“和”,较少用“跟”,用“同”则更少。

(2)“与”多用于书面,尤其多用在书名、标题中。

5.固然 虽然

(1)“固然”侧重于确认某种事实,“虽然”侧重于让步。因此,“虽然”只和“固然”1项用法相近,“固然”2项用法不能换成“虽然”。

(2)“虽然”用在主语前或后,比较自由,“固然”则很少用于主语前。

6.关于 对于

(1)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用“关于”;指出对象,用“对于”。

关于这个问题,我直接跟老王联系。|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态度。

两种意思都有的,“关于”、“对于”都可以用。

关于(对于)节约用煤的建议,大家都很赞成

(2)“关于…”作状语,只用在主语前;“对于…”作状语,用在主语前后均可。

关于中草药,我知道得很少。|对于中草药,我很感兴趣(=我对于中草药…)。

(3)“关于…”可以单独作文章的标题,“对于 …”加上名词才能。

关于文风问题|关于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文风问题的看法I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意见

7.还 又

都可以表示动作再一次出现,但“还”主要表示未实现的动作,“又”主要表示已实现的动作。

他昨天来过,明天还来。|洗了一次还想洗一次。|他昨天来过,今天又来了。|洗了一次又洗一次。

8.即使 尽管 虽然

(1)“即使”表示的情况一般是假设性的,“尽管、虽然”是表示一种事实。

即使条件再差,我们也要完成任务。|尽管(虽然)条件很差,我们还是完成了任务。

(2)“尽管、虽然”的后面可以用连词“可是、但是、然而”等呼应,“即使”不能。

[1] [2] [3]

篇3:辨析虚词的使用

辨析虚词的使用

【考点解读】

虚词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考查的侧重点是具体语境中正确运用虚词的能力。对关联词语,主要考查考生对复句和句群中分句间关系的理解;对介词、副词,主要考查考生对语句的内部结构、结构间的关系以及句中概念间关系的理解和把握。虚词的考查,高考命题尽管不是每年每卷必考,但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涉猎。

【命题预测】

虚词的考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对语句中加点虚词使用正误的判断;二是在具体语境中分辨相似、易混虚词的差异,能根据语境正确选用。虚词中比较常见的考查内容有关联词语的运用、介词的使用和选择、副词使用的合理性判断、助词的使用或省略等。把实词和虚词结合为一道题考查,一直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式。应当注意,对虚词考查的外延逐渐扩大,除“二合一”这种常规性的考查方式外,和辨析修改病句,选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等题型结合起来考查的形式将会加强。

【技法点拨】

辨析虚词的使用,一要弄清虚词的语法功能和搭配习惯,掌握某些易误虚词的常见用法;二要注意辨析易混易误虚词的细微差别;三要注意关联性词语搭配使用的特点。在具体解答问题时,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一、把握词性

虚词的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也不同,我们只有把准了词性,才能做到准确使用。如:

人们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有的文明, 首先放弃也最难放弃的就是母语。(必须/必需) (重庆卷)

“必须”是副词,表示“一定要”;作状语,后面跟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必需”多作动词使用,表示“一定要有”、“不可缺少”,可作谓语或定语。这里句子后面有动词“放弃”,填入的词语是状语成分,显然应当用“必须”。

二、分清差别

对于表达功能相近的一些近义虚词,要辨析出它们的异同点,明确它们意义和用法的差别,然后依据具体的`语境作出选择。如:

当浮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时,物体上浮, 物体下沉。(反之/否则) (20江西卷)

“反之”和“否则”都引出对立的另一面,但“反之”是与之前所述完全相反,是中性词;“否则”是与之前所述内容不同,含贬义,多用于不好的结果。句子所说的是一种物理现象,应当选用“反之”。

三、注意搭配

有些虚词需要与实词或者其他虚词搭配使用,搭配有一定规矩,有的已形成固定格式,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就违背了语言习惯,影响语意表达。如:老百姓说得好, 常年无灾情,不可一日不防备。(宁可/宁愿) (年广东卷)

此题要求在“宁可”、“宁愿”两个词语中选择,作为表示取舍关系的关联搭配是“宁可……不可”或“宁愿……不愿”。后面的句子用的是“不可”,从关联搭配的习惯来看,这里应当选择“宁可”。

四、明确位置

根据句子语法和表意的需要,虚词位置恰当,才能使句意准确鲜明;错放位置,就会影响句意的表达甚至改变句子原意。如:

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北京卷)

在复句中,如果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关联词语可放在主语后边,如果不同,就应放在主语之前。该句后面两个分句的主语不相同,分别为“质量”和“成本”,关联词“不是”应当放在“质量”前。

五、谨防赘余

虚词的功能是帮助表意,不能随便省略,但也不能滥用,否则就会造成语言的重复累赘。如:

初始阶段,由于对滩海地区的地质条件整体认识存在误区,导致了勘探队多次与遇到的油层擦肩而过。(2007年安徽卷)

前一个句子用了“由于”,后一个句子用了“导致”,这里“由于”属于滥用,是多余的。此句也可以保留“由于”,那就要把后句的“导致了”删除。

六、体察事理

对连词使用的判断,有时需要看其连接的语句或短语是否合乎逻辑事理。如: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的企业如果善于把握“亏本”的策略,就能取得锦上添花和柳暗花明的效果。

该句“锦上添花”、“柳暗花明”两个词语指不同情况,用了“和”使二者构成并列关系,而从逻辑事理上来说,两种情况不可能在同一地方、同一时间同时出现,所以这里不能使用表并列关系的“和”,只能用表选择关系的“或”。

篇4:易混虚词的辨析

易混虚词的辨析,是词语使用中的一大难点。为此,笔者对下列10组易混虚词进行了示例辨析,在辨析中既有语法上的规律揭示,也有实例上的具体分析,以期为广大考生提供一点有益为借鉴。

例1赵明十分诧异地问:“难道他到现在还没拿定主意考文科_________考理科?”

(A. 还是B. 或者)

答案:A

辨析:二者都可以表示选择关系。但“还是”含有疑问的口气,可以用在问句中,也可以用在非问句中;而“或者”只表示选择,不表示疑问。该句中的“他”对考哪一科还存在疑问,拿不定主意,所以应选用“还是”。

例26月,许多人取出银行存款,投向股票市场,只_________相信股票市场回报快、利润高。(A. 因为B. 由于)

答案:A

辨析:二者都可以用在复句中表示原因。但“因为”既可以用于前一分句,也可以用于后一分句;而“由于”只能用于前一分句,不能用于后一分句。该复句后一分句表示原因,所以应选用“因为”。

例3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____________做出了错误的结论。(A. 以至B. 以致)

答案:B

辨析:二者都可以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所形成的结果。但“以致”引出的结果往往是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出现的`结果;而“以至”没有这个含义。该句中“做出了错误的结论”显然是“他”所不希望出现的,所以应选用“以致”。

例4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__________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A. 逐步B. 逐渐)

答案:A

辨析:二者都表示渐进,指程度或数量依次慢慢地增减。但“逐步”指一步一步地发展,有很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人的有计划的努力;而“逐渐”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事物变化。该句中“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分步实施的,所以应选用“逐步”。

例5“六一”儿童节这天,全市五大公园_________向孩子们免费开放。(A. 一起B. 一齐)

答案:B

辨析:二者都表示几个行为主体同时发出一种动作行为。但“一起”表示同时同地;而“一齐”只表示同时。该句中的“五大公园”只能同时开放,无法同地开放,所以应选用“一齐”。

例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________其他各项事业都以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A. 和B. 以及)

答案:B

辨析:二者都可用作并列连词。但“和”连接的前后各项之间是对等关系,可以互换;而“以及”连接的前后各项之间有主次之分,不可以互换。该句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其他各项事业”之间有主次之分,不可以互换,所以应选用“以及”。

例7中国人_________是非常重视友谊的,无论是闭关自守的古代,还是改革开放的现代。(A. 一直B. 一向)

答案:B

辨析:二者都是副词,表示始终保持不变。但“一直”表示动作、行为连续进行,中间没有停顿,着重指动作、行为的连续性;而“一向”表示某种行为习惯很久以来始终不变,着重指行为习惯的稳定性。该句中“重视友谊”是中华民族始终恪守的传统美德,所以应选用“一向”。

例8教师________关心学生,学生__________体贴老师。

(A. 到处B. 处处)

答案:B

辨析:二者都是副词,表示说话人所指的动作或状态涉及的全部范围。但“到处”还表示各个地方:“处处”还表示“各个方面”。该句表示“关心”、“体贴”的方面多,所以应选用“处处”。

例9空气沉闷得很,人们略微感到呼吸压迫,_______快要下雨了。(A. 大约B. 大概)

答案:B

辨析:二者都是副词,表示不很精确的估计。但对数量的估计多用“大约”,对情况的推测多用“大概”。该句是对天气变化情况的推测,所以应选用“大概”。

例10他在生人面前都不习惯讲话,____________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呢?(A. 何况B. 况且)

答案:A

辨析:二者都指在已经举出的理由之外,再追加或补充一层理由。但“何况”常用在反问句中,表示甲事物已是如此,乙事物当然更是如此;而“况且”没有这种用法。该句是反问句,他“在生人面前”都不习惯讲话,“在大庭广众之下”当然更不习惯讲话了,所以应选用“何况”。

姜有荣

篇5:虚词

虚词

虚词xū cí[释义]

①(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②(名)〈书〉虚夸不实的文辞。

[构成]  偏正式:虚(词[例句]  ~在汉语中很重要。(作主语)

篇6:文言文虚词

关于文言文虚词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 图穷而匕见

4、 余闻而愈悲

5、 庄宗受而藏之

6、 温故而知新

7、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 徐而察之

19、 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 既而儿醒,大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答案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连词,表转折“却”;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23代词,通“尔”,“你”“你的”;24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二、1.C(①⑥转折连词 ②④修饰连词 ③⑦顺承连词 ⑤⑧递进连词)

三、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答案:

1、 连词,并列关系

2、 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3、 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

4、 连词,递进关系

5、 连词,修饰关系

6、 连词,承接关系

7、 代词,同“尔”,可译为你

8、 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篇7:常用文言文虚词

知识点总结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篇8:常用文言文虚词

1.但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例: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2.而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②连词:A.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D.表修饰,相当于“地”。例:默而识之。(《论语。述而》)E.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3.耳语气词: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驴》)

4.何①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乎①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

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③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6.或①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B.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7.乃①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8.其①代词:A.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B.代具体的事物。例:屠自后断其股。(《狼》)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编者注)

9.且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B.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10.虽连词:A.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B.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1.遂副词:A.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B.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随即”等。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12.也①语气助词,用在句末:A.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B.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语气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可译为“啊”“呀”等,或不译。例: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黄生借书说》)

13.已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已”“已经”等。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B.与“而”组成固定词组,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可译为“不久”。例: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14.以①介词: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例: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C.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例: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隆中对》)

②连词:A.表示目的,可译为“来”。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B.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才”“因而”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15.矣语气词:A.表示已然,可译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B.表示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也可不译。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C.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了”。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16.于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到……时”等。例: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满井游记》)B.表示

篇9:虚词和语气

虚词和语气的关系十分密切。

一、语气词和语气

虚词中的语气词,如“啊、啦、吧、呢、吗、了”等,常常附着在整个句子的末尾,表示陈述、疑问、感叹、祈使等语气。

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句话,本来都包含着特定的语气,语气词的运用,并不能改变原有的语气,而只是把固有的语气强调得鲜明一些罢了。所以,要表现不同的语气,口语中主要靠语调,语气词只起辅助作用;书面语中主要靠标点符号,语气词同样只起辅助作用。

二、副词、助词和语气

有一部分副词和助词也具有表达语气的作用。它们有时单独使用,在句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如:

j房间不大,倒挺豁亮。(转折、让步语气)

k这可不能怨我。(委婉语气)

l连着两天,他饭也不吃,水也不喝,觉也不睡。(表示出强调的口吻)

有时,它们也跟句子末尾的语气词搭配起来用,这时,语气的强调作用往往表现得更加明显:

m河水难道会倒流吗?

n谁还偷你那破烂呢?

此外,还有其它一些虚词,在句中也往往兼有表达语气的作用,比如用“由、被、叫、让、把”等介词组成的介词结构,在句子中,经常表达被动的语气,如后面再用一个“给”字呼应,则又加重了被动的语气;又如,“因为……所以”常表示陈述语气,而“如果”常表示假设语气等。

[虚词和语气]

篇10:虚词和音节

在现代汉语中,运用虚词来调整语句的音节,有三种常见方式:

一、利用虚词本身的不同形式来调整。

汉语中的不少虚词,具有单音节和双音节两种形式,这使我们有了选择的余地。最简单的调整法是:当虚词同实词结合时,尽量做到单音节的和单音节相连,双音节的和双音节的相连。例如:

j天色渐暗,地里的人们陆续归家。

k李文渐渐成熟了。

l这是祖国极可宝贵的财富。

m我们取得了极其伟大的成就。

二、用取舍虚词的方法调整句子

汉语中虚词的使用比较灵活,常有可用可不用的情况,而它的取舍,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句子的音节是否匀称。

j许多人热望他能成功,也有人等待他的失败。(加“的”使前后音节匀整)

k对如此之多的单位存在有这种情况。既不检查,也不过问。(原文中无“之”、“既”,造成音节的不和谐)

三、用衬塾语气词的方法来调整

j咱可不会这样三呀两的穷打算。

k除了小孩,他还喜欢个猫呀狗的。

[虚词和音节]

篇11:同义词辨析

1.从相异的语素分析。

如“废除、解除、破除”三个动词,重点是区分“废”“解”“破”三个相异的语素:废是废止不用的意思;解是去掉消除的意思;破是打破揭穿的意思。

再如“协同、偕同”两个词,重点是区分“协”“偕”两个语素:协是协力的意思;偕是一起的`意思。

[练习1]区别下面几组同义词:严实与结实精力与精神武力与暴力充分与充足

2.从词义的轻重程度上辨析。

如“蔑视”比“轻视”意义要重一些。“批判”比“批评”要重一些。“监禁”比“拘留”更重一些。

[练习2]区别下列几组同义词:抗争与争夺珍视与重视全力与尽力瓜分与分割

3.从感情色彩上辨析词义的不同。

如“团结、结合、勾结”,“鼓舞、鼓动、煽动”,这两组词语中,第一个是褒义词,第二个是中性词,第三个词是贬义词。

[练习3]区别下列几组同义词:爱护、保护与庇护强制、逼迫与威逼号令、指使与唆使牺牲、死亡与丧命

4.从词义指称的事物范围大小来辨析。

如“边疆和边境”都指远离内地靠近国境的区域。但“疆”比“境”的范围要大。

“人民和公民”都是指取得一个国家国籍的人。但人民指对敌人而言,而公民的范围要大的多,

[练习4]比较下面同义词的词义范围:书刊和报刊牲畜和家畜功课和作业食品和食物工具和器具

5.从语法特点上辨析。

(1)从词性上辨析。如“英勇和英雄”,一个是形容词,一个是名词。

(2)从构词方法上辨析。如“比赛和决赛”,一个是并列式,一个是偏正式。

(3)从担任句子成分上辨析。“必须和必需”。一个是能愿动词,作状语,一个是动词,作谓语。

高三语文复习计划

浅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教学

高中语文考试的方法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文言文

高三语文一轮教学计划

高三阶段语文还有没有提升空间?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方法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题如何复习

虚词辨析
《虚词辨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虚词辨析(精选11篇)】相关文章:

高考文言文虚词考点指导2023-03-12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超全2022-10-28

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反思2023-10-04

初中语文文言文《论语》引申经典成语2022-05-07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及方法有哪些2022-11-17

高中语文最常见的10个易错考点2023-08-29

散文阅读13 教案教学设计(高三必修五)2023-10-28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2024-01-31

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战争治国篇 教案教学设计2023-02-13

高考冲刺将即艺术类考生如何应对高考复习2022-12-1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