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经典语录:不完满才是人生(共15篇)由网友“养猫千日”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名人经典语录:不完满才是人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名人经典语录:不完满才是人生
1、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2、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
3、人活得太久了,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远不如早一点离开人世这个是非之地,落一个耳根清净。
4、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5、我在这里发现了一条定理:年龄大小与处境坎坷同对世态炎凉的感受成正比。年龄越大,处境越坎坷,则对世态炎凉感受越深刻。反之,年龄越小,处境越顺利,则感受越肤浅。
6、任何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及任何一个生物,从本能上来看,总是趋吉避凶的。因此,我没怪罪任何人,包括打过我的人。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假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别人好。
7、走运有大小之别,倒霉也有大小之别,而二者往往是相通的。走的运越大,则倒的霉也越惨,二者之间成正比。
8、我认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是绝无仅有。
9、从历史上到现在,中国知识分子有一个“特色”,这在西方国家是找不到的:中国历代的诗人、文学家,不倒霉则走不了运。
10、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篇2:不完满才是人生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根据吴小如先生考证)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时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端,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他们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在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好东西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绝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尖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
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举人进士,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
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
灾难并不限于知识分子,“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篇3:不完满才是人生
不完满才是人生
不完满才是人生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经典散文,全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不完满才是人生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根据吴小如先生考证)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时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端,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他们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在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利极大,娇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好东西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尖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
再说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举人进士,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
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
灾难并不限于知识分子:“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拓展:
读季羡林散文有感:读《槐花》有感
初到东北,放眼尽是银妆素裹,虽没有万里雪飘,但也是千里冰封,同修[1] 们兴奋不已,纷纷踏雪拍照。而对于当地人来说并不稀奇,甚至厌烦残冬的漫长,期盼春天能加快脚步早日消融残冬的积雪。
季老散文《槐花》中写道:
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走到槐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看了,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真的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什么奇迹呀?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我无言以对,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不禁大为慨叹:
“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什么神奇?”
“这木棉花。”
“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瞪大眼睛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更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我想自己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的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连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我对于教育教学工作也是如此,从来没有追问和反思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儿童,每天与孩子在一起却没有读懂孩子的喜怒哀乐为哪般。
无相禅师在行脚时,因口渴而四处寻找水源,刚好看到不远处,有一个青年在池塘里打水车,无相禅师趋前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
青年以一种羡慕的口吻说道:禅师!有一天,如果我看破红尘时,我一定会跟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后,不想跟您一样到处行脚居无定所,我会找一个隐居的地方,好好参禅打坐,而不再拋头露面。
无相禅师含笑地问道:哦!那你什么时候会看破红尘呢?
青年答道:我们这一带就数我最了解水车了,全村的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若有人能接替我照顾水车,我就可以无牵无挂地出家了。
无相禅师道:你最了解水车,如果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怎么样呢?
青年说道:水车的原理是靠下半部置于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转的原理,如果把水车全部浸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急流冲走;同样的,完全离开水面也不能车上水来。
无相禅师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可说明个人与世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免不会被五欲红尘的潮流冲走。假如纯然出世,自命清高,不与世间来往,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空转不前的。因此,一个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身旁观,也不投身粉碎。出家光看破红尘还是不够,更要发广度众生的宏愿才好。使出世与入世两者并立,这才是为人处世和出家学道的正确态度。
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育,也如水车与水流。开展有效的数学教育,做一个让孩子感到幸福的数学老师,首先要走近儿童,读懂童心,读懂教材,能够深度把握数学学科本质。而做到这些必须要“出入得宜”。
读懂教材如何做到出入得宜呢?入则深,要深度分析教材本身承载的知识内容,要解读相关知识本身的重点,要分析学生学习时可能遇到疑难与困惑,要了解这一内容前后相关的链接,要揣摩编者编排的意图等等。入而不出则迷,深入解读之后还要能退出来审视这块知识对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其它版本教材的编排是怎么样的,可能其它版本或其他国家的教材里边没有要求教学这块知识,或者他们的编排体系不一样,可是人家教出来的学生也不会怎么着。经历出入得宜的审慎,才能正确把握教材,有效教学才有可能。
篇4:《不完满才是人生》读后感
人生是一个充满了希望和美好憧憬的主题,《不完满才是人生》读后感。它对每个人来说都有着美好的向往和期待。随着每个人的成长、定位、价值观……最后形成的人生坐标也许各不相同,所以造成的每个人的最大期望值与其现实人生就必然形成了很大的出入。
自从读了季羡林老爷爷的《不完满才是人生》一文后,我真实的懂得了人生的真正含义。是啊!人生不如意,常有十之八九。可是,如果你拥有一个美好的心态,胸怀一个美丽心情。那么,你的人生每一天,都将是朝霞满天。这也不禁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爸爸给我讲的一个小故事:“古时候,有一个老婆婆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卖布鞋,一个儿子卖雨伞。每当下雨的时候,她总会担心卖布鞋的儿子没生意;一旦天晴了,她又会担心卖雨伞的儿子没生意。这就是她的人生,一个充满忧愁,苦恼和烦恼的生活。后来,有一位智者让她试着转换心态:在天晴的时候,让她想着为卖布鞋的儿子喝彩;在下雨的时候,让她想着为卖雨伞的儿子高兴。从此,那位老婆婆的人生的每一天都是春光明媚。”
再回头细品每个人的人生,就像季羡林老爷爷文中描述的那样,看古代帝王将相,而今的大腕名人,他们又有几个真正拥有一个完满的人生呢?再反观我辈平头百姓,尽管是庸庸碌碌,早出晚归,但真正只要是合家团聚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将是笑容满面。是的,作为一个平凡的劳动者、自然人,人生道路上也许到处充满了坎坎坷坷,但在他们共享天伦,安享太平的时候,你能说他们的人生不完美吗?
再说社会就像一个万花筒,每个人拥有不同的人生,才形成了我们现在这姹紫嫣红的真实世界。就因为我们的每个人拥有不同的人生,所以,这世界才充满了精彩。
篇5:不完满才是人生作文
不完满才是人生作文
漆黑的夜慢慢从天空的一角慢慢爬上来,直至霸占了整一个天空……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可是那些文人的思想,是与他们的诗句近乎完美的契合,还是截然不同的背离?
生死茫茫,兀自难忘
他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独身一人徘徊在浓雾之中,饱尝时间苦痛;与娇妻阴阳两隔数十年,他满目凄凉,前路茫茫……
本以为他就如这样一般颓废终老,却未曾想他拥有如此强大的信念,支撑着他一路披荆斩棘,锦句迭出,那一声“老夫聊发少年狂”,那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道出了这几年他遭受的人世炎凉……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才能迫使他在不完满的'余生,留下这些旷世名作呢?
是爱吧,这是他对已逝妻子的怀恋,更是对自己对纷繁世界的热爱,在有爱陪伴的日子里,苏东坡用心妆点着诗句,消失在了时光编织的美好童话之中……
长风破浪,沧海远帆
他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事实又哪有那么的简单?
他希望在大浪之巅昂首伫立,他希望在朝堂之上能有一方自己的天地,可事实总是与他的幻想背离,他的梦很美,却是那么的易碎。为官两年,却因为忍受不了官场压抑的生活,开始了遥遥无期的云游生活……
可那看似狂放的诗句背后呢?是真正的豪情壮志,还是掩饰的爱恨情仇?他高踞谢I楼,胜景满目,道出一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看似狂放不羁,却只是败在了“欲”字上,当幻想都成了泡影,他会怎么办?其实他早已厌倦漫无目的的云游,想回到他那不太熟悉的官场,继续他的人生之路吧……
他内心的矛盾与他的豪情壮志相背离,在山水悠悠的陪伴之间,他终归还是离开了,消失在了梦想的荒芜之地……
不完满的结局
东坡亦是如此,太白亦是如此,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他们的灵魂在此汇聚,投入永不干涸的文化之河……
他们的诗句有契合之处,当然会有背离之处,可是季羡林说过:“不完满才是人生”。他们的思想正是有了这些不完满,才会在时光里熠熠生辉!
篇6:不完满才是人生哲理
著名学者季羡林曾说过:“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的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确实,对于人生来说,是没有完满的,如同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总是在挫折、打击甚至迫害中生存,人总会有缺陷、不幸与苦难,可是正因为如此,才激发着人们追求更加完满的人生。
唐朝时东渡前往日本传授佛经的和尚鉴真,为了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也为了向日本宣传佛法的博大精深,曾经六次出海到与我们隔海相望却路途十分艰险的国家。甚至在那最后一次的出海途中,鉴真已双目失明了,有人劝过他放弃,也有人感叹他人生的不幸与不完满,可是他坚持自己的意志,最终抵达日本,并且成为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重要见证,还为日本留下了不朽的建筑名作——唐招提寺。
另一与其相隔八百多年的使者张骞也曾为西汉丝绸之路的开辟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其名声已享誉古今中外,但其经历的困难和坎坷已实非常人所能想象。他本来率领100多名随行人员,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首先与月氏建立友好关系,可是当他匆匆穿过其必经之路河西走廊时,不幸碰上匈奴的骑兵队,全部被抓获。于是他被押解到匈奴王庭面见当时的军臣单于,匈奴单于为了软化、拉拢张骞,打消他出使月氏的念头,进行了种种威逼利诱,可是均未达到目的,张骞始终坚持“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后来被扣留在匈奴十年之久,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磨难后,最终光荣地完成使命,被封为太中大夫。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霍金正因为全身瘫痪,无法发声,无法同常人一样健康生活,所以他才会尽力开发自己的大脑潜能,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成为“宇宙之王”;海伦·凯勒正因为盲、聋、哑,所以才会尽力开发其他的感官,最终考上了哈佛大学,甚至被喻为19世纪除拿破仑之外最伟大的人物之一。这样一来,原来的缺陷、不幸、苦难最终变成使我们更加完满的积极因素,逐渐完满的人生不是更值得拥有吗?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朋友们,让我们积极面对不完满的人生,用你的乐观、长处去战胜缺陷、不幸,这样才能创造出一种圆缺式的美感,一种别样绮丽的人生。
篇7:季羡林的《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的《不完满才是人生》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根据吴小如先生考证)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时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端,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他们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在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好东西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尖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
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举人进士,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
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
灾难并不限于知识分子:“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季羡林家庭情况
长辈:季羡林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1929年,季羡林在经济濒于破产时获得一个到德国去留学的机会。他离开的十一年当中,季羡林的婶母苦苦挣扎,摆过小摊,卖过破烂,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季羡林他婶母出身中医世家,从小学会了一套治病的手段。因自幼丧母,没人替她操心,耽误了出嫁的黄金时刻,成了“老姑娘”。年近四十才嫁给季羡林的叔父做续弦。
妻子:1929年,季羡林与彭德华结为夫妻。彭德华她自幼丧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是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一生没有跟任何人发过脾气。上对公婆,她真正尽了孝道。下对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中对丈夫,她绝对忠诚,绝对服从,绝对爱护。她是一个极为难得的孝顺媳妇、贤妻良母。
儿子:1994年,季羡林的妻子彭德华因病去世,在4万元丧葬费用中,季羡林要求作为儿子的季承出2万,一个要求出,一个不愿出,结果父子交恶。季羡林此时便扬言要与之断绝关系。季承自小却很少得到季羡林的教诲,父子关系一向冷淡。
1995年,季羡林父子之间的矛盾开始表面化了,并最终决裂,不曾相见。13年后,双方终于冰释前嫌。,季羡林住进301医院前,季承想见季羡林很方便。在20后,季承再想见季羡林时,确实受到了“某些人”的阻挠。终于在,季承见到了已经97岁的父亲,并一直陪着季羡林
篇8:高三散文-不完满才是人生
高三散文-不完满才是人生
每个人,都在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世界上没有绝对完满的东西。太阳一到中间,马上就会偏西;月圆,马上就会月亏。所以,有缺憾才是恒久,不完满才叫人生。最好的境界就是花未开全,月未圆。求缺的人,才有满足感。
禅的境界,仿佛一潭湖水,有人投下石子,荡起涟漪,湖水默默化解,最终归于平静。心若如湖,气象万千。接纳所有的快乐,悄然化解每一次的不如意。四季转换,风景不同,而湖却永远是湖。上善若水,温润清新。
真正的修行不是逃离,不是躲避,而是欣然的面对,全然的`接受,接受此刻正在经历的一切好与坏。唯有当我们真正完全接受时,我们才明白一切的好与坏都只是自己的分别。拥有宽容,我们将一生收获笑容。
认识一个人靠缘分,了解一个人靠耐心,征服一个人靠智慧,和睦相处靠包容。人,相互帮扶才感到温暖;事,共同努力才知道简单;路,有人同行才不觉漫长;友,相互记挂才体味情深。与人为善,不遗余力地成就他人,不知不觉也成就了自己。
当你忘了自己的过去,满意自己的现在,漠视自己的未来,你就站在了生活的最高处。
当成功不会让你太高兴,失败不会把你怎么样,平淡不会淹没你时,你就站在了生命的最高处。
当你以微笑的心想到了过去,以希望的心向前看,以宽厚的心向下看,以坦然的心向上看时,你就站在了灵魂的最高处。
心善,是大爱无疆的蔓延;心宽,是足智多谋的恬静。心正,是透明的开诚布公;心静,是笑看风云的舒畅和洗心革面的超然;心怡,是心中总怀一种乐观向上的独特情愫;心安,是知足常乐的最大内涵;心诚,是人们最终必须追逐的一种高风亮节。
心不要太大,容下自己就好;心不要太小,容下他人就好。心不要太热,温暖自己就好;心不要太冷,温暖他人就好。心不要太软,原谅自己就好;心不要太硬,原谅他人就好。心不要太亮,照耀自己就好;心不要太暗,照耀他人就好。
修得胸中雅量,蓄得一生幸福。人生,要面对自己、他人和自然万象。自己是最大的对手,他人会影响你的生活,万象是无法超越的存在。心宽之人,承认自己有弱点,明白他人没义务向着自己,懂得顺应天道。心如荷塘,越宽,眼中污垢越少,幸福越多。
篇9:季羡林:不完满的才是人生
季羡林:不完满的才是人生
国学大师季羡林说:“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
《菜根谭》中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
细品之,有感于心,这乃是说的一个度的问题。酒半酣美,花半吐媚。半即适度,适度为美。
人生事多是如此,莫要做到极致,就会回味悠长。
一如吃饭,一些聪明的人只吃到半饱便停箸不食,这是养生之道。常有人吃饭时,不吃到无法下咽绝不罢休,此时一想美味则憎恶盈胸,更有欲呕欲吐之感,全无美好回味之趣。
看人亦如此,不看碌碌无为时,不看飞黄腾达时,只看他在路上的跋涉,就是一生中最美的片段。
所以,但凡成功人士都说话留有余地,做事掌握分寸,交友注意距离,这就是一种哲学思维,就是“半”字魅力。
01
“半”是一种完美的人生境界
世间之事多存缺憾,我们常常强迫自己去追求一种完美,却总是落得满心伤怀。
故此,人生当求半而不贪全,当我们贪恋追求一种完满,有时实如水中逐月,更可悲的是,我们还觉得自己是在积极地求取进步。
求半即知足,知足当可常乐,这并非是消极,而是一种睿智。而知足并知不足,是一种境界。
02
“半”是一种安逸平和的理想生活
人们常常羡慕书中那些别样的人,如半官半隐的王维,或古代那些半耕半读之人,我们钦羡他们的安逸平和,而我们的烦恼来源于在世事奔忙劳碌中,心被填得满满,连梦里都不得清闲。
究其根本,是我们不能把心腾出一半来,去容纳一些喜欢的东西。
当你要求自己尽善尽美的.时候,反而束缚了前进的步伐。如若跟着感觉融入欣喜中,你会发现,脚步更从容,生活更轻松。
03
“半”是一种智慧的处世之道
说话留有余地,做事掌握分寸,把握一个“度”,“中立而不倚”“味让三分,路留一步”,不顾此失彼,不剑走偏锋。
古人说:“天下事不如人意者,十之八九。”人生是在追求完美,但也总会留下遗憾。当你选择面对阳光,黑暗就会在你背后。所以,生活里有阳光就会有黑暗,事事不可能称心如意。
04
“半”是一种宠辱不惊的从容姿态
面对生命中一切荣辱与得失,陶渊明有云:“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在五光十色眼花缭乱的诱惑面前,特别是在激烈竞争,崇尚快餐文化的今天,只有“求半”的境界,才能坦然面对人生,淡泊看待荣辱。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用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去面对、去拥抱,这就是一个人的豁达与从容。
一个简简单单的“半”字,里面却蕴含深意,仔细悟来,让我们受益无穷。
“半”中有真意,是人生的本真所在,亦是尘世劳繁中的我们回首时那让人心动的心灵家园。
篇10:季羡林散文《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散文精选《不完满才是人生》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根据吴小如先生考证)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时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端,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他们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在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利极大,娇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好东西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尖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
再说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举人进士,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
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
灾难并不限于知识分子:“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简析】
什么是人生?不完满才是人生!先生谈人生,深入浅出中显现出真知灼见,饱含着朴素和真诚。慢慢读来,恰似在品味一壶幽幽的茗茶,在宁静和思考中获得对人生的感悟,感到“眼睛立即明亮,心头涣然冰释”。
人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都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明乎此,你就不会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也不会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享受所有的春天。人生匆匆,光阴荏苒,与其在不快的泥潭里不能自拔,不如从伤害自己的境遇中解脱出来,把握好分分秒秒。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就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季羡林散文《不完满才是人生》练习题
15.对文中加点词“这种说法”所指代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B.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D.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16.结合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在阐述观点时,选择了哪几类人作为例证?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2)作者提出的“不完满才是人生”这一观点有什么现实意义?(3分)
不完满才是人生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5.A
16.(1)选择了皇帝、大臣、平头老百姓、知识分子这四类人作为例证。
这些例子时间上由古到今,地位由特殊到普通,这样写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不同角度支撑作者的观点。
(2)对己,可以不烦不燥;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篇11:不完满才是人生感悟随笔
不完满才是人生感悟随笔
最性感的女人是孙悟空,最性感的男人是藏獒。因为孙悟空具备性感女人所拥有的豹纹、短裙、长靴、钢管和诱惑的眼神,而藏獒则具有身价高、霸气、有安全感,能保护你和对你专一的各种优点。显然,绝对的完美最终走向了自己的反面。究其原因,正如莫言在《檀*刑》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十全十美。你看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欠;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的确如此,世间最大的败笔就是没有败笔。白璧无瑕,必生盗心,祸自此始。二战时法国的马其诺防线就是军事防御史上十全十美的防御工程,因为与它同时代的任何进攻型武器和进攻手段都对它无可奈何。但结果是德国绕道而行,法国在措手不及的闪击战攻势下亡国了。相反,一战时,法军依赖着德法边境不是那么完美的防御工事,取得了凡尔登战役等一系列防御战的胜利,一直坚持到战争的最后,顶住了德国多次强大的攻势。为防止德国东山再起找法国复仇,法国在德法边境修建了这座可以称作堪称完美的防御工事。而法国的对手,希特勒知道,面临如此完美的工事,自己的闪击战计划只能泡汤,不得不另辟蹊径,让它完全失去应有作用。马其诺防线失效的教训让我们看到,完美并不代表战无不胜,没有败绩的常胜之师面临失败的风险最大,相反,哀兵必胜,失败往往能够激发潜能,缺陷有时也是一种优势。这就好像断臂的维纳斯,还有只有九千只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的故宫一样,它们虽然都不完美,但缺陷留下永久的.遐想空间,让它们美的更有诱惑力,美的更持久。
万事万物莫不如此如此,人生旅途更是这样。兰德曼曾说:“自然把尚未完成的人放到这个世界之中,它没有给人做出最后的期限,在一定的程度上它留下了未确定性。”兰德曼的这句话包含着三层意思:一个是每个人都是尚未完成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第二个就是做任何事都没有最后期限,也就是说没有绝对的失败,面临失败不灰心不丧气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第三个就是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也就是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做过不一定就能够实现预定的目标,成功受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这三层意思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告诉我们世上没有万全的事,更没有完美的人,不要眼睛里揉不得沙子,求全责备外部环境和他人的缺陷过失,要辩证看待问题和缺憾;它告诉我们万事应朝最好的方向去努力,但要做最坏的打算,每个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把任何事都做得圆满,成功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它告诉我们,人生有得就会有失,得到阅历,失去岁月,收获爱情,逝去青春,不要奢望一切都能够尽善尽美,只想得到,不想付出。
因此,不必强求认同一致,而要多一分包容,因为龙生九子各不同,世界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的价值观的多样性,评价标准的多样性,你觉得好的,在别人眼里也许是坏的,留下方寸包容心,让世界永远因多样而精彩;不必苛责自己不够十分的努力,而要欣慰自己还保存着一分实力,因为看似完美的事物有可能是伪装成馅饼的陷进,用九分的力量拉车,留一分的精力看路,让步子慢些,但要稳些;不必埋怨自己不是最优秀的,而要庆幸自己还有做的更好的希望,“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留下些许缺憾不仅会减少前进的阻力,而且会让更好和最好之间成为永远趋近但永不重合的曲线,给创造力留下一个遐想的空间,让它永不枯竭。最后,不必让自己生活在抱怨里,抱怨从网络到电视报纸再到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各种问题,学会在冷静在看负面的同时辨真伪看正面,永远坚持用客观辩证的眼光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永远发出正能量,任何时候都不做愤青,不意气用事,更不能因为一时冲动而说错话办错事。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拥有十全九美,不幸是什么,不幸就是增加一美。幸福和不幸之间,就是这么一层窗户纸。
篇12:季羡林谈人生: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谈人生:不完满才是人生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这是季羡林在获得感动中国人物时的颁奖词。就像颁奖词中所说,季羡林对自己的定位也始终是“一介布衣”,一个中国知识分子。
季老一生受人尊重,被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对此,季羡林却力辞这三顶“桂冠”:“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绩,岂不戛戛乎难矣哉!我这个‘泰斗’从哪里讲起呢?”“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是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季羡林曾经说过:影响我一生的.四句话,分别是陈寅恪所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胡适所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梁漱溟所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马寅初所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他也留下了很多影响我们的话:
谈人生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燥;对人可以互相谅解。
谈勤奋
我非常平凡,没什么了不起的。如果我有优点的话,我只讲勤奋。一个人干什么事都要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没有这个劲,我看是一事无成。
谈孤独
父母也好,爱人也罢,朋友同事,所有的人,他们在时,都是恩赐,是上苍给你的礼物,所以要加倍珍惜和感激;而一旦离开,也别太伤感。你要明白,离开是正常的,孤独才是生命之常态。
谈真、忍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谈关系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谈态度
世人无不想走运,而决不想倒霉。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也。
谈恐惧
应当恐惧而恐惧者是正常的;应当恐惧而不恐惧者是英雄;不应当恐惧而恐惧者是孱头。我们都要锻炼自己,对什么事情都不要惊慌失措,而要处变不惊。
谈友情
人类是社会动物。一个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没有朋友。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搏斗。在这一场搏斗中,如果没有朋友,则形单影只,鲜有不失败者。
谈爱情
如果一个人不想终身独身的话,他必须谈恋爱以至结婚。这是“人间正道”。但是千万别浪费过多的时间,终日卿卿我我,闹得神魂颠倒,处心积虑,不时闹点小别扭,学习不好,工作难成,最终还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觉得,两个人必须有一个相互了解的过程。这过程不必过长,短则半年,多则一年。
篇13:季羡林不完满才是人生散文
季羡林不完满才是人生散文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根据吴小如先生考证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时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端,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他们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在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好东西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绝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尖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青春励志
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举人进士,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幸福格言
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
灾难并不限于知识分子,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篇14:季羡林《不完满才是人生》赏析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对于人类的前途,我始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人类大同之域决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组不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
人活得太久了,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远不如早一点离开人世这个是非之地,落一个耳根清净。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我在这里发现了一条定理:年龄大小与处境坎坷同对世态炎凉的感受成正比。年龄越大,处境越坎坷,则对世态炎凉感受越深刻。反之,年龄越小,处境越顺利,则感受越肤浅。
任何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及任何一个生物,从本能上来看,总是趋吉避凶的。因此,我没怪罪任何人,包括打过我的人。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假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别人好。
走运有大小之别,倒霉也有大小之别,而二者往往是相通的。走的运越大,则倒的霉也越惨,二者之间成正比。
我认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是绝无仅有。
从历史上到现在,中国知识分子有一个“特色”,这在西方国家是找不到的:中国历代的诗人、文学家,不倒霉则走不了运。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总之,谦虚是美德,但必须掌握分寸,注意东西。在东方谦虚涵盖的范围广,不能施之于西方,此不可不注意者。然而,不管东方或西方,必须出之以真诚。有意的过分的谦虚就等于虚伪。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
信缘分与不信缘分,对人的心情影响是不一样的。信者,胜可以做到不骄,败可以做到不馁;决不至于胜则忘乎所以,败则怨天尤人。中国古话说:“尽人事而听天命。”首先必须“尽人事”,否则馅儿饼决不会自己从天上落到你嘴里来。但又必须“听天命”。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篇15:季羡林《不完满才是人生》赏析
什么是人生?不完满才是人生!先生谈人生,深入浅出中显现出真知灼见,饱含着朴素和真诚。慢慢读来,恰似在品味一壶幽幽的茗茶,在宁静和思考中获得对人生的感悟,感到“眼睛立即明亮,心头涣然冰释”。
人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都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明乎此,你就不会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也不会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享受所有的春天。人生匆匆,光阴荏苒,与其在不快的泥潭里不能自拔,不如从伤害自己的境遇中解脱出来,把握好分分秒秒。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就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 海宴经典语录
★ 陶行知的名人名言
★ 火影语录
★ 季羡林谈经典语录
★ 纪伯伦的语录
【名人经典语录:不完满才是人生(共15篇)】相关文章:
《飞鸟集》经典语录2023-04-05
纪伯伦语录2024-02-22
傅雷励志名言2022-05-06
关于爱情的名人名句语录2023-02-11
一句话的经典个性签名语录2023-11-04
泰戈尔的名人名言警句经典语录2023-05-30
林语堂《苏东坡传》经典语录2022-09-13
《山居笔记》文章好句及经典语录2023-03-28
灵魂有香气的女子读书笔记2023-12-07
有关庆余年电视剧观看心优秀观后感作文800字精选2024-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