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经典语录语句

时间:2022-08-30 08:07:14 语录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刘心武经典语录语句(通用11篇)由网友“coogoo”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刘心武经典语录语句,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刘心武经典语录语句

篇1:刘心武经典语录语句

刘心武经典语录语句汇编

1、想做的事总没有动手去做,不想做的事总勉强在做。

2、惆怅隶属于善良;绝无惆怅感的人也许非常不凡,但毕竟非善良之辈。

3、无论人生遭遇到什么,不管是预料之中,还是情理之外,沉静永远是必备的心理宝藏。

4、会忽然意识到,白日里孜孜以求的,在那堂皇的面纱后面,其实只是一张鬼脸;所得的其实恰可称之为失;许多的笑纹其实是钓饵,大量的话语是杂草。

5、我们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生命中的青春也只有一回。我们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也只有那么一段。这都很像北国的春天,会飘然而至,绣出万紫千红,却又会匆匆而去,甚至伴随着阵阵沙风,在你不经意时,已然落红满地。

6、与其讨好别人,不如武装自己;与其逃避现实,不如笑对人生;与其听风听雨,不如昂首出击。

7、难道,非得通过人世的纷乱,自我的颠沛,以及痛苦的失落、无奈的损减,当那岁月梳篦过的残照,零星如梳齿上的断发时,我们才能懂得珍惜,生发出琴弦般颤动的情愫么?

8、要做一个真正的人,最起码的条件和最终的要求就是表里如一,始终如一。无论生忧患之中,还是处落魄之境,无论自幼至长,还是自长至老,在这个问题上应无一刻的松动。

9、愿乘火车,喜欢那窗外舒卷的田园画面;愿乘轮船,喜欢那船头劈开的浪花飞溅;愿乘飞机,喜欢那舷窗外的云海无边……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更在那前往中的沿途浏览。

10、生命的价值首先在于创造、财富、名声、荣誉、地位、不能以偷窃或侵吞的方式获取,唯有充分释放出你的聪明才智,付出汗水乃至精血,先有创造,才有成功和享受。

11、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

12、我筑自己的灶,熬自己的汤,谁爱喝谁喝,从不逼人家,但谁也别想来拆我的灶,倒我的汤。

13、不要指望,麻雀会飞得很高。高处的天空,那是鹰的领地。麻雀如果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它照样会过得很幸福!

14、远的东西,常使我们感到神秘。近的东西,常让我们觉得平淡。但关键是能否有所发现。无论远近、高低、大小、上下,倘能有所发现,都能给我们带来收获,带来快乐。

15、倘若连石缝中的小草也在顽强地伸展自己的身躯,那么,已经开过花的小树,难道就甘心在寒霜侵袭中凋敝吗?

16、理想不是一只细磁碗,破碎了不能锔补;理想是朵花,谢落了可以重新开放。

17、我的研究当然欢迎批评指正,但希望能在通读了我的论著后,点穴点到穴位上。

18、曹雪芹写作时为了维护生活真实,他宁愿牺牲艺术虚构的一定合理性。

19、忘记了应当记住的,却记住了可以忘记的。拒接了本应接受的,却接受了本应拒接的。想做的事总没动手做,不想做的事总在勉强做。这个世界不是单为我一个人而存在的,没有道理要求这个世界处处为我显示出周到与温馨。为自己高兴,为他人祈祷。

20、有一种春天是永存的,那便是从心灵滋生出来的,大雁跋涉般的豪情……

21、用自己的逆境与别人的.顺境对比,是糊涂。用自己现在的逆境同自己以往的顺境对比,是愚蠢。用自己的逆境和他人的逆境相比,是卑微。

22、静夜里。独自面对心灵,自嘲是魂魄的清洗液。

23、这个世界不是单为我一个人而存在的,没有道理要求这个世界处处为我显现出周到与温馨。

24、脱离了男女双方在思想上、情感上、情味和气质等方面的共鸣倾慕,仅是单纯的两性关系,是不能称之为爱情的。

25、我的研究当然欢迎批评指正,但希望能在通读了我的论着后,点穴点到穴位上。

26、能够说出的委屈,便不算委屈;能够抢走的爱人,便不算爱人。

27、生活中的选择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细微的选择差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28、对不起是一种真诚,没关系是一种风度。如果你付出了真诚,却得不到风度,那只能说明对方的无知与粗俗!

29、惆怅隶属于善良;绝无惆怅感的人也许非常不凡,但必定非善良之辈。

30、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察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31、人渴望被承认,也就是别人的目光,但是同时,当别人的目光围拢过来的时候,他又感到窒息,感到不自由。获得承认和追求自由之间,有一个多么辩证的关系。

32、原来,生活中的跌倒并非都是糟糕的事,有时候,跌倒所形成的停顿,更利于我们近距离地观察原来所忽略的事物,使我们得以咀嚼在烦躁焦虑中不能体味的人生三味。

33、爱情的确像一盘菜。成熟的爱情,夕阳之恋,就像一盘清淡的菜;而青春恋情,又尤其是初恋,往往如一盘百味杂陈、浓酽刺喉的热肴,像辣椒、咖喱、芥末一类的“佐料”,有时也过量掺拌。

34、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书业杂芜仍要耐心从中淘出善本精品,人生诡谲,仍要坚韧地追求活着的真谛。

35、我爱好《红楼梦》,研究《红楼梦》,走什么路是我自己的事。

36、红学研究的发展其实并不是单性发展,从来都是放射性的研究。

37、人生也真有意思,没长大的时候,大家都差不多,一块儿玩,一块儿闹;越往大长,差别就越显,人跟人就竞争上了;可到老了的时候,瞧,就又能差不多了,又一块儿玩,一块儿聊……

篇2:刘心武经典语录语句

刘心武经典语录语句

1、要做一个真正的人,最起码的条件和最终的要求就是表里如一,始终如一。无论生忧患之中,还是处落魄之境,无论自幼至长,还是自长至老,在这个问题上应无一刻的松动。

2、生活中的选择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细微的选择差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3、理想不是一只细磁碗,破碎了不能锔补;理想是朵花,谢落了可以重新开放。

4、对不起是一种真诚,没关系是一种风度。如果你付出了真诚,却得不到风度,那只能说明对方的无知与粗俗!

5、脱离了男女双方在思想上、情感上、情味和气质等方面的共鸣倾慕,仅是单纯的两性关系,是不能称之为爱情的。

6、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

7、与其讨好别人,不如武装自已;与其逃避现实,不如笑对人生;与其听风听雨,不如昂首出击!

8、用自己的逆境与别人的顺境对比,是糊涂。用自己现在的逆境同自己以往的顺境对比,是愚蠢。()用自己的逆境和他人的逆境相比,是卑微。

9、不要指望麻雀会飞得很高。高出的天空,那是鹰的领地。麻雀如果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它照样会过得很幸福!

10、我筑自己的灶,熬自己的汤,谁爱喝谁喝,从不逼人家,但谁也别想来拆我的灶,倒我的汤。

11、人渴望被承认,也就是别人的目光,但是同时,当别人的目光围拢过来的时候,他又感到窒息,感到不自由。获得承认和追求自由之间,有一个多么辩证的关系。

12、惆怅隶属于善良;绝无惆怅感的人也许非常不凡,但毕竟非善良之辈。

篇3:刘心武经典语录语句

刘心武经典语录语句

1、要做一个真正的人,最起码的条件和最终的要求就是表里如一,始终如一。无论生忧患之中,还是处落魄之境,无论自幼至长,还是自长至老,在这个问题上应无一刻的松动。

2、生活中的选择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细微的选择差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3、理想不是一只细磁碗,破碎了不能锔补;理想是朵花,谢落了可以重新开放。

4、对不起是一种真诚,没关系是一种风度。如果你付出了真诚,却得不到风度,那只能说明对方的无知与粗俗!

5、脱离了男女双方在思想上、情感上、情味和气质等方面的共鸣倾慕,仅是单纯的两性关系,是不能称之为爱情的。

6、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

7、与其讨好别人,不如武装自已;与其逃避现实,不如笑对人生;与其听风听雨,不如昂首出击!

8、用自己的逆境与别人的'顺境对比,是糊涂。用自己现在的逆境同自己以往的顺境对比,是愚蠢。用自己的逆境和他人的逆境相比,是卑微。

9、不要指望麻雀会飞得很高。高出的天空,那是鹰的领地。麻雀如果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它照样会过得很幸福!

10、我筑自己的灶,熬自己的汤,谁爱喝谁喝,从不逼人家,但谁也别想来拆我的灶,倒我的汤。

11、人渴望被承认,也就是别人的目光,但是同时,当别人的目光围拢过来的时候,他又感到窒息,感到不自由。获得承认和追求自由之间,有一个多么辩证的关系。

12、惆怅隶属于善良;绝无惆怅感的人也许非常不凡,但毕竟非善良之辈。

篇4:刘心武的经典语录语句

1、要做一个真正的人,最起码的条件和最终的要求就是表里如一,始终如一。无论生忧患之中,还是处落魄之境,无论自幼至长,还是自长至老,在这个问题上应无一刻的松动。

2、生活中的选择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细微的选择差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3、理想不是一只细磁碗,破碎了不能锔补;理想是朵花,谢落了可以重新开放。

4、对不起是一种真诚,没关系是一种风度。如果你付出了真诚,却得不到风度,那只能说明对方的无知与粗俗!

5、脱离了男女双方在思想上、情感上、情味和气质等方面的共鸣倾慕,仅是单纯的两性关系,是不能称之为爱情的。

6、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

7、与其讨好别人,不如武装自已;与其逃避现实,不如笑对人生;与其听风听雨,不如昂首出击!

8、用自己的逆境与别人的顺境对比,是糊涂。用自己现在的逆境同自己以往的顺境对比,是愚蠢。用自己的逆境和他人的逆境相比,是卑微。

9、不要指望麻雀会飞得很高。高出的天空,那是鹰的领地。麻雀如果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它照样会过得很幸福!

10、我筑自己的灶,熬自己的汤,谁爱喝谁喝,从不逼人家,但谁也别想来拆我的灶,倒我的汤。

11、人渴望被承认,也就是别人的目光,但是同时,当别人的目光围拢过来的时候,他又感到窒息,感到不自由。获得承认和追求自由之间,有一个多么辩证的关系。

12、惆怅隶属于善良;绝无惆怅感的人也许非常不凡,但毕竟非善良之辈。

1.经典语录语句赏析

2.李湘经典语录语句19则

3.《动物农场》经典语录_关于动物农场经典语句

4.2016伤感经典语句

5.2016经典伤感语句

6.2016哲理经典语句

7.汪涵经典语句语录

8.情人节经典幸福语句

9.经典语录

10.落落经典语录

篇5:刘心武经典语录

刘心武经典语录精选

1、不要指望,麻雀会飞得很高。高处的天空,那是鹰的领地。麻雀如果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它照样会过得很幸福!

2、有一种春天是永存的,那便是从心灵滋生出来的,大雁跋涉般的豪情......

3、想做的事总没有动手去做,不想做的事总勉强在做。

4、会忽然意识到,白日里孜孜以求的,在那堂皇的面纱后面,其实只是一张鬼脸;所得的其实恰可称之为失;许多的笑纹其实是钓饵,大量的话语是杂草。

5、这封信,也反映出,那时候的一些文化人,如我,如谢冕,我们并没有深谈过,但是同气相求,当时代浪涛的相激相荡将我们抛到同一种困境时,能够相濡以沫,互相激励,互相声援。

6、无论人生遭遇到什么,不管是预料之中,还是情理之外,沉静永远是必备的心理宝藏。

7、能够说出的委屈,便不算委屈;能够抢走的爱人,便不算爱人。

8、后来是悟透了,作家凭良知良能和兴趣情绪管自去写就是了,何必那么看重文学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的宏论。

9、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察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10、愿乘火车,喜欢那窗外舒卷的田园画面;愿乘轮船,喜欢那船头劈开的浪花飞溅;愿乘飞机,喜欢那舷窗外的云海无边......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更在那前往中的沿途浏览。

11、这个世界不是单为我一个人而存在的,没有道理要求这个世界处处为我显现出周到与温馨。

12、我爱好《红楼梦》,研究《红楼梦》,走什么路是我自己的事。

13、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书业杂芜仍要耐心从中淘出善本精品,人生诡谲,仍要坚韧地追求活着的真谛。

14、爱情的确像一盘菜。成熟的爱情,夕阳之恋,就像一盘清淡的菜;而青春恋情,又尤其是初恋,往往如一盘百味杂陈、浓酽刺喉的热肴,像辣椒、咖喱、芥末一类的“佐料”,有时也过量掺拌。

15、人性真的太深奥。以我个人的生命经验,遭遇人性善的几率,是大大低于人性恶的。我以前总试图让更多的人理解我谅解我,现在知道那是近乎妄想。

16、红学研究的发展其实并不是单性发展,从来都是放射性的研究。

17、原来,生活中的跌倒并非都是糟糕的事,有时候,跌倒所形成的停顿,更利于我们近距离地观察原来所忽略的事物,使我们得以咀嚼在烦躁焦虑中不能体味的人生三味。

18、理想不是一只细磁碗,破碎了不能锔补;理想是朵花,谢落了可以重新开放。

19、曹雪芹写作时为了维护生活真实,他宁愿牺牲艺术虚构的一定合理性。

20、对不起是一种真诚,没关系是一种风度。如果你付出了真诚,却得不到风度,那只能说明对方的无知与粗俗!

21、难道,非得通过人世的纷乱,自我的`颠沛,以及痛苦的失落、无奈的损减,当那岁月梳篦过的残照,零星如梳齿上的断发时,我们才能懂得珍惜,生发出琴弦般颤动的情愫么?

22、远的东西,常使我们感到神秘。近的东西,常让我们觉得平淡。但关键是能否有所发现。无论远近、高低、大小、上下,倘能有所发现,都能给我们带来收获,带来快乐。

23、生命的价值首先在于创造、财富、名声、荣誉、地位、不能以偷窃或侵吞的方式获取,唯有充分释放出你的聪明才智,付出汗水乃至精血,先有创造,才有成功和享受。

24、用自己的逆境与别人的顺境对比,是糊涂。用自己现在的逆境同自己以往的顺境对比,是愚蠢。用自己的逆境和他人的逆境相比,是卑微。

25、人渴望被承认,也就是别人的目光,但是同时,当别人的目光围拢过来的时候,他又感到窒息,感到不自由。获得承认和追求自由之间,有一个多么辩证的关系。

26、生活中的选择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细微的选择差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27、人生也真有意思,没长大的时候,大家都差不多,一块儿玩,一块儿闹;越往大长,差别就越显,人跟人就竞争上了;可到老了的时候,瞧,就又能差不多了,又一块儿玩,一块儿聊......

28、我的研究当然欢迎批评指正,但希望能在通读了我的论着后,点穴点到穴位上。

29、倘若连石缝中的小草也在顽强地伸展自己的身躯,那么,已经开过花的小树,难道就甘心在寒霜侵袭中凋敝吗?

30、我是一个敏感的人。往往从别人并不明确的表情和简短的话音里,便能感受到所施与我的事虚伪敷衍还是真诚看重。

31、脱离了男女双方在思想上、情感上、情味和气质等方面的共鸣倾慕,仅是单纯的两性关系,是不能称之为爱情的。

32、我筑自己的灶,熬自己的汤,谁爱喝谁喝,从不逼人家,但谁也别想来拆我的灶,倒我的汤。

33、与其讨好别人,不如武装自己;与其逃避现实,不如笑对人生;与其听风听雨,不如昂首出击。

34、翻阅着发黄发脆的信纸,我痛彻地意识到,在流逝的岁月里,由于我的性格弱点,失掉了太多不该失掉的东西!

35、忘记有时的必要的减法,而记忆更多的是“从一知万”。

36、要做一个真正的人,最起码的条件和最终的要求就是表里如一,始终如一。无论生忧患之中,还是处落魄之境,无论自幼至长,还是自长至老,在这个问题上应无一刻的松动。

37、忘记了应当记住的,却记住了可以忘记的。拒接了本应接受的,却接受了本应拒接的。想做的事总没动手做,不想做的事总在勉强做。这个世界不是单为我一个人而存在的,没有道理要求这个世界处处为我显示出周到与温馨。为自己高兴,为他人祈祷。

38、静夜里。独自面对心灵,自嘲是魂魄的清洗液。

39、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其实都有卑微的一面,就是必定镶嵌在一个时期的大的社会政治经济格局中,无论趁势而兴,还是遇潮而退,概莫能免。

篇6:刘心武简介

论刘心武“伤痕小说”

内容摘要:

在我国当代文坛上,刘心武是一位颇有个性的作家。文革以后,他陆续发表了一些以《班主任》为代表的短篇小说,这些小说不仅在当时,在现在也同样有着深刻的影响。他用他的创作实践打破了“文革”一系列文艺禁区。从题材的选择到主题思想的挖掘,从人物关系的新表现到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的形成,都给小说创作做了新开拓。

刘心武的小说同时也有很多弱点,偏重议论的手法明显局限了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艺术力量,有的议论甚至显得冗长多余。而且,在继《班主任》之后,越来越倾向于用“控诉”代替“暴露”,这反映了作者在当时历史情境下的一些思想局限和艺术局限。

关键词:刘心武 伤痕文学 《班主任》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文学第一支旋律,它用极其深沉的调子唤醒了沉睡多年的人们,它是文学新潮流的一朵浪花。然而,它在唤醒人们的同时,却并没有真正指出造成这一恶梦的根源,而是试图把一切都归结于一个概念:?/font>四人帮是万恶之源?/font>。

在我国当代文坛里,刘心武是一个颇有个性的新作家。文革以后,从77年11月到78年10月,他连续发表了《班主任》、《没有讲完的课》、《穿米黄色大衣的青年》、《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等五篇小说。这些小说由于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社会现实中人们关切的问题,引起了广大读者强烈的反响。《班主任》发表之后,作者刊物收到全国各地大量的来信,关切和肯定这篇小说所反映的现实和它的成就。这种情况说明这些小说反映的现实和刻画的人物,与读者有着血肉的联系;它的思想力量与人物命运,震动了广大读者,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敢于正视现实,敢于面对尖锐的社会问题,以他深沉的思索,力图回答问题并展示矛盾发展的前景。这是刘心武短篇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他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经验的时候,曾说道:?/font>我能告诉大家的,也就是:要热爱沸腾的革命生活,正因为热爱,也就不能回避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困难障碍,更不能在敌人造成的阴暗面前闭上眼睛,要严肃地从生活出发,运用唯物辩证法去分析生活,分析那些激动着你,使你难以平静的人和事,然后,用典型化的方法,去塑造个性与共性统一的艺术形象,去开掘尽可能深刻的主题。?/font>①作者就是以这样一种革命现实主义的态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真实的图画。

一、刘心武的“伤痕小说”从剖析?/font>文化大革命?/font>期间发生,乃至到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仍然继续存在的一些社会现象入手,揭露了文革对人们造成的深深的伤害,启迪着人们不断地对文革进行着反思。

在刘心武的全部创作中,《班主任》具有最不寻常的意义,它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一个坐标点,标志着“文革”结束后中国文学的真正转机。《班主任》发表于一九七七年《人民文学》,与其同类小说反映牵动人心的社会问题。?/font>救救被?/font>四人帮?/font>坑害的孩子!?/font>(《班主任》)这激愤的呼喊,使人想起半个世纪前?/font>五?/font>四?/font>运动的先行者鲁迅用?/font>救救孩子?/font>的呼喊,愤怒地揭露和控诉吃人的封建宗法、道德和礼教,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实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要求。半个世纪后,在中国人民已经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重新喊出?/font>救救孩子?/font>的呼声,这是意味深长的。

小说《班主任》透过对宋宝琦、谢惠敏的剖析,使人们看到一代青少年,在文革的思想禁锢下,而临着怎样可悲而又可怕的厄运。刘心武在小说中是把宋宝琦写成一个正在被拯救出来的畸形儿,但是我们却不能不从这类人物身上思考他们出现的深刻的原因:他们的出现是文革极”左”思潮的必然产物。在宋宝琦那白里透红的肤色里和一疙瘩一疙瘩横肉的躯体里,极“左”的思想已经侵蚀到他的灵魂。虽然宋宝琦还没有成为直接的政治工具,但是政治环境却为他准备了必然的前途。

如果说宋宝琦是文革毒化出来的变了形的灵魂,以小流氓的身份存在于社会。那么谢惠敏的存在,更进一步揭示了文革中精神污染的严重性。作者以惊人的笔触展示了两个思想、素质、品德完全不同的人物,在“文革”的愚民政策下他们的思想观点,不仅在对待一本外国小说《牛虻》的态度上,两人惊人的一致,而且还在于谢惠敏以近于虔诚的态度信奉“文革”时极”左”思潮,在“文革”的统治下,按照“文革”的需要,心甘情愿地正在把自己塑造成所谓的“正面人物”。然而,宋宝琦与谢惠敏,虽然品质不同,但却从不同的途径走向同一个归宿——成为黑暗政治的盲目的支持力量。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惊心动魄的画面啊!

刘心武的小说,不但提出现实中的紧迫问题,而且通篇都跳动着时代的激情,响彻着历史的召唤,催人深思中唤发起革命的责任感,这就使刘心武的小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刘心武的伤痕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促人惊醒的典型人物。

塑造各种各样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是小说创作的中心课题。因为只有通过刻画典型人物,才能更深刻地反映特定的社会现实。典型环境中不只存在一种典型人物,就象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会产生不同的人物性格。刘心武的小说,在典型人物的创造上开拓了新领域。他以他所塑造的一组独具特点的典型人物,一扫“三突出”、“从路线出发”之类的陈规陋矩,给新时期文学画廊增添了新的人物形象。

刘心武在他的小说中,着力刻画了一组思想精神上受到了严重伤害的青年一代的人物典型。像谢惠敏、宋宝琦以及丁朵、彭晓雷之类的人物的出现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谢惠敏还只是一个十五岁左右的初三年级的学生。从她开始接触社会,吸收精神养料,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那时起,就处于“四人帮”封建法西斯的专制横行之时,在文化舆论被死死地控制的情况下,她逐渐开始习惯和适应社会现实。她单纯迷信一切用铅字排版出来的东西,在她的思想里,把这一切都当作天经地义的“最最革命”的“社会主义”。对于宋宝琦,她当然厌恶,敢于斗争,因为在她看来那是资产阶级。但是,她哪里知道,在愚昧无知这一层面上,她和他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宋宝琦在专政机关受到了强制的管教,不得不认罪屈服,尽管还不能一下子改变他那被培植出来的野蛮、愚昧而又空虚的灵魂,而谢惠敏则丝毫没有怀疑过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都是真正符合一个“正面人物”的“典范”言行。她习惯地过着“最最最革命”的现实生活,所以就不能不与另一种现实时时发生冲突。可怜的谢惠敏,她在自己成长的最基础的阶段,正在被一种政治所利用。谢惠敏是一个时代悲剧人物,但是时代一定会挽救她这一类的人。

彭晓雷与谢惠敏比较起来,他的思想性格更具有时代悲剧性。彭晓雷的经历、思想的形成和处世为人的态度,都与谢惠敏很不相同。彭晓雷童年的时代,象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千百万青少年一样,受过革命的熏陶,亲耳听过卢书记那样一些革命者的斗争故事,崇拜英雄人物,在他的心目里留下了“革命前辈,艰苦创业,优良传统,学习榜样”具体而生动的形象。但是,“四人帮”所鼓动的“革命造反”,却把这样一批革命前辈当作走资派斗争,“戴着高帽子,挂着黑牌子……”在彭晓雷幼小的心灵里刚刚形成的美好的东西,突然被摧毁了。接着,自己的爸爸还有其他一大批象卢书记那样的人也被揪出来了。这种关系的大颠倒,使得童年的孩子无法理解。从小就在革命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我国少年儿童,总是被革命吸引着,彭晓雷也不例处。在那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他们都不能不走上“革命造反”的道路。但是,随着“文革”的内幕慢慢拉开,在彭晓雷心中第二次形成的观念也被粉碎了。他突然长大了。面对严峻的现实,开始了他人生道路上的认真的思索。“最最最革命”的桂冠,原来是政治骗子手里的变戏法用的最不值钱的一顶破帽子。“哈哈,一切都是假的、假的、假的!我看破了……”彭晓雷看破了“文革”中虚假丑恶的一套。但什么是真的、善的、美的?她们又在哪里呢?他一时还找不到。激烈动荡的斗争现实,把彭晓雷抛到了红尘之外,使他产生了虚无感。从此,他以冷漠的态度对待着现实,满目充斥着“文革”所造成的恶劣遗迹。更为惊心动魄的是,小说为我们展示了彭晓雷最为不辛的遭遇。在经受爸爸“假党员”的株连中,彭晓雷仍然以一颗真诚地追求革命的心情,去争取加入红卫兵。

丁朵这个人物,从职务、年龄和经历来看,都是谢惠敏、彭晓雷的长辈,她受过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教育,她经历过更多的政治运动。她对“四人帮”的所作所为并不象谢惠敏那样盲目崇信,也不象彭晓雷那样冷眼旁观。她在残酷的斗争、不停的批判中震昏了头脑,搞乱了思想。在无情的斗争中她蜷曲,以求适应;面临危险处境她退步以求保全,在是非辩论面前她不求投入太深,潮流冲来的时候,她退避有方生怕吞没自己。这个被扭曲灵魂的人物,不失为人们的一面镜子。她也是一个可悲而可怜的人物。

谢惠敏、彭晓雷、丁朵这些典型人物,是在一定的典型环境下形成的,他们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文革中人性斗争的过程,从精神思想领域反映了这场斗争的激烈程度和深刻性,并且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有力地证明了“四人帮”必然走向破产和灭亡的历史结局,具有多么伟大的意义。因此,这一组典型人物,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时代的本质和主流。

刘心武的小说,还为我们描绘了张俊石、徐愫珍、卢书记、陆玉春这样一些令人鼓舞的人物形象。他们高度的革命责任感、逆水行舟的奋斗精神以及对理想生活的热爱追求,从正面表现了时代的主流。特别是张俊石的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他面对“文革”所造成的社会问题,深沉的思索,火一样的激情,高度的责任感,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深沉浑厚和高度革命的精神的可贵品质,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这样一群人物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十七年小说中革命现实主义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一些特征,可见刘心武的初期小说创作与建国以来的当代小说在创作精神上是一脉相承的。

从小小的光明中学的斗争风暴里,我们还看到了徐愫珍、曹占波等一批知识分子可贵的精神面貌。面对“四人帮”的恶风浊浪,他们不屈不挠,顶风搏斗,虽然“四人帮”气焰嚣张,但他们紧跟时代的脚步。一堂没有讲完的激光课,说明他们正准备着,投入即将开始的为实现未来目标的战斗。小说十分有力地说明,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脊梁。

从卢书记身上,显示了老一辈革命者逆水行舟的奋斗精神,而孟小羽、陆玉春这两个修配青年工人的形象的出现,犹如混浊的空气里吹来了一阵清新的春风,使生活又出现了美好的光辉,使人振奋。

刘心武在他的小说中塑造的人物,特别象谢惠後、彭晓雷这样的典型,具有促人惊醒感奋的积极作用,这是为什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在刘心的《班主任》中作者提出的社会问题是尖锐的,也是重要的。但它在艺术上不免显得粗糙。作家喜欢越过场面和情节,将自己的议论和小说的思想直接道出,而根据问题的性质而设置的性格冲突也过于单纯。而且,在《班主任》以后的几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越来越牵强附会,有很大的说教成分。《醒来吧,弟弟》,反映了刘心武和当时的人们对文学持有的朴素的,又略嫌简单的理解:文学就是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这种文学观念显然会消弱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文学意蕴。恰如刘心武自己感悟到的:“我强迫自己在每一篇新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当中都提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最后我就遭到了文学本身的沉重反击。”

在“弟弟”身上,作者试图塑造一个充满矛盾的“沉睡的一代”的青年形象,一个由对现实认识较深而看破红尘、消极遁世的青年形象,一个“愤世嫉俗而又无所作为”的青年形象。作者试图指出:“四人帮”人鬼两面的卑鄙行径使弟弟学会了思索而开始“看破”。作者试图以此提示“沉睡的一代”的悲剧本质,控诉“四人帮”的罪恶,唤醒沉睡的弟弟们。但是,在弟弟身上我们看到的,不是作为社会矛盾高扬的复杂形象,而是杂乱的概念复合中不能自圆其说的逻辑矛盾,是背逆生活和艺术真实导致的艺术逻辑的自相矛盾,尽管这些概念孤立地来看是正确的,有些甚至是尖锐大胆的。在作者和作者借“哥哥”之口强加给弟弟的“沉睡”的标签下,我们看到一个被曲解了的“沉思的一代”的模糊的影子,一个被任意支配的概念的传声筒。

喝酒,弹吉他,听唱片,毫无目的地看一些书,经常三朋四友一起聊大天,或者独自一人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对一切都淡淡的,反对对任何事情都太认真——这是一个弟弟,外在的、表象的弟弟。这个弟弟可以看作是沉睡的,也可看作是消沉的,但他并不是可怕的,他远比谢惠敏、彭晓雷、丁朵之流更具有自主意识和自我选择生活的能力。

从庆祝大会溜回来,喝酒聊天,闷声哼歌,却只因为庆祝的那个“大庆式企业”是假的;躺在床上出神发楞,却只因为朱瑞芹撕了车间谎报的产值表;听到卢书记说“朱瑞芹做得对呀!”“身子明显地一颤”;对“四人帮”流毒的尖锐抨击,倒出了对某些基层干部能否抛弃流毒的清醒猜疑;在和卢书记长谈的那一晚,思绪汹涌,不能成眠——这又是一个弟弟,作者着笔最多的内心深处的弟弟,不是对什么都不认真,而是对一切本质东西十分认真,不是沉睡的,而是清醒的弟弟。

在卢书记面前回顾文化大革命,在哥哥面前同意说自己没有理想和信仰,“狂怒地一下子脱去背心”,擂着留有伤疤的胸膛,大声喊出“受伤的不光是外头,是里头!”——这是作为作者概念传声筒的弟弟。

固执地责问卢书记“为什么这么卖劲?”又深夜找到哥哥问“老卢为什么不说那些个套话……”——这里弟弟又成了作者填补艺术空隙的工具。

沉睡的人不可能清醒,更不可能对任何事情认真。弟弟既沉睡,又清醒,或安于消沉而自得,或因为消沉而苦恼,但并一定就是无所作为的。我们已经习惯了非友即敌的阶级阵营划分,即不习惯自主的个性的描绘。显然,刘心的思想和艺术动力在这时已经开始显出了压力和苍白。

如果一个人仅仅因为看破了“四人帮”及其流毒的“假”而消沉,并且因为消沉而苦恼,苦恼到影响整个生活的程度,当他遇到象卢书记这样说真话、办实事的领导,当这个领导要他走回“红尘”和大伙儿一块参加对“假”的斗争的时候,他不可能有所迟疑——弟弟却既因逍遥“红尘”之外而极度苦恼,又于这种时刻在沉睡。无论沉睡还是消沉的人,都不会承认。而且无论沉睡还是消沉的人,甚至那些妄图把老干部统统置于死地而后快的人,都不会对复出工作的老干部的干劲感到奇怪,更不会想去责问——弟弟却去责问。

让弟弟责问卢书记,是为了从卢书记口中引出那句“我要咱们中国……”的点题警句。把弟弟“定”在街上继续徘徊,是为了慷慨激昂、最后画龙点睛地喊上一句:“醒来吧,弟弟!”叫弟弟讲卢书记“没说套话”,是因为卢书记分明像“四人帮”的“样板戏”中的英雄一样可笑地说了“套话”。让弟弟沉痛地回顾“看破”的历史又愤怒地承认推动了信仰,不过因为作者要借弟弟之口控诉“四人帮”和揭示真理。而最终因为什么,刘心武会写出这样一个既头脑清醒却又强迫他不要醒来的消沉者呢?为什么会制造这样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复合物呢?

因为他试图把一切归结为一个概念:“四人帮是万恶之源”。因为他笔下一切生发自一个概念:“四人帮是万恶之源”。因为他把革命文艺的暴露使命仅仅理解为“控诉”。

在《班主任》具有一定深度暴露性的慷慨激昂的议论文字下面,就已潜伏着这样一种危险:把一切罪责简单地归于“四人帮”,用“控诉”代替“暴露”。可惜批评家们没有指出或许也没有看出这种危险,于是刘心武迅速地沿着这条危险的道路——同时也是最便捷的道路——走了下来。

刘心武的小说中虽然揭示了现实中的问题,但并不引人消沉悲观。作者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寻求问题的答案,并且通过小说中的正面人物,主导矛盾冲突的解决方向,令人信服地展示了光明的前景。光明中学的张俊石、徐愫珍、曹战波、石红、岳航这些生气勃勃的形象,形成了一股战胜黑暗的坚强力量。尽管作者把小说的环境放在“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作者也是准确地表现了两种力量的消长。班主任、卢书记、陆玉春,这些形象的力量,使人们充满了信心和对未来的美好的憧憬。

深沉的思索,着力向人物的精神世界开掘,这是刘心武小说创作的独特的风格。作者和他的小说人物,都带有这种深沉思索的特点。也许这是在一种特别复杂难辨的环境里,现实留给人们的难题太多,迫使人们在混乱中去寻求真理。似乎是作者自己化身的班主任张俊石,面对种种尖锐的现实问题,他怎能不探索几个为什么呢?他的亲身经历,他对孩子们的深切体察,经过对社会现实现实问题的深沉的思索,才使他解开了宋宝琦、谢惠敏这两素质完全不同的孩子被伤害了的心灵里谜。他笔下的彭晓雷,也是一个伴随着自己不幸的遭遇不断思索社会问题的青年一代。

刘心武用他的创作实践打破了禁区。从题材的选择到主题思想的挖掘,从人物关系的新表现到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的形成,都给小说创作做了新开拓。仅以张俊石这一形象而言,作者把一个知识分子,当作文学的正面主人公,刻画了他的光辉性格,这不仅把“文革”中所造成的阶级关系的颠倒重新更正,就是在建国以来的当代文学中,也是一个少有的文学形象,这完全符合历史事实和时代的要求。

当然,刘心武的小说的弱点也是有很多的。除了上述的只是把“揭露”限于“控诉”,只是把过去和残存的一切罪恶简单地归结于“四人帮”之外,他的某些人物不够丰满(如石红),有的人物面貌不够清晰(如《醒来吧,弟弟》中的哥哥),个别篇章显得单薄(如小说《穿米黄色大衣的青年》),议论较多,有的显得冗长多余。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刘心武是一位理智型的作家,他对现实活的关注与思考往往使他获取独特的看法。这是他的创作总是充满鲜活气息的重要原因。然而也正由于他对理性思考的偏爱,往往又造成他的小说存在“质胜于文”的弱点,思想与形象的交融似乎还未臻化境。然而,可喜的是刘心武始终怀有一种即将被淘汰的危机感,不断地促使自己更新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这又使他一直能以开放、豁达的气度活跃在新时期文学的大潮中。

刘心武 1942年出生。四川人。主要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班主任》,中篇小说《立体交叉桥》,长篇小说《钟鼓楼》、《四牌楼》、《栖凤楼》等。

注释:

刘心武 《生活的创造者:走这条路!》,《文学评论》1978年第5期

《小说创作中的几个内部规律问题——在昆明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滇池》1983年第1期

参考书目:

《新时期文学六年》中国社会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年1月

《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

《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

刘心武 《生活的创造者:走这条路!》,《文学评论》1978年第5期

唐涛 《短篇小说的结构》,《人民文学》1979年第4期

邱岗 《中国当代文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选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年11月第1版

《中国当代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 9月第1版

《中国当代文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年6月

刘心武《站在镜子面前——读一篇日本朋友的评论》,《钟山》1982年

《当代作家评论》1979年第1期

《百年中国文学经典》第四卷 上海文艺出版社

钱钟书《谈艺录》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7月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8月出版

刘再复《性格组合论》 安徽大学出版社 1月出版

童庆炳主编《文艺理论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小说创作中的几个内部规律问题——在昆明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滇池》1983年第1期

篇7:刘心武解读红楼梦

一、刘心武在批判高鹗所续红楼梦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探佚工作,为了力求恢复曹雪芹的原作原意,写了《刘心武续红楼梦》一书,刘心武解读红楼梦。然而,读了他的续书,发觉他的写作风格、情节结构、人物语言??诸多方面与曹雪芹的前八十回是不合拍的。某些方面,反不如高鹗续得合情合理。奇怪的是,刘心武续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都是他自己在批判高鹗的时候谈到过的,照理是不应该发生的,然而发生了。据我看来,至少有如下几个问题是不该发生的:

首先是“真事隐”和“假语存”的问题。曹雪芹在开卷第一回就明确宣告,《红楼梦》是一部“真事隐”、“假语存”的书,书中甄士隐、贾雨村两人,就是为此用谐音命名的。刘心武自己也多次谈到过这个问题。照理,续书应顺着这条路走下去。可是恰恰相反,在不少地方,他把曹雪芹在书中所隐的事揭开了。例如秦可卿的身世问题,本是众所周知的事,因为周汝昌在“评红”文章中早有揭示。现在,刘心武把周汝昌的考证成果搬到他的续书中,就把曹雪芹在十三回以前的“真事隐”翻为“真事明”了。这样,同一个人,一部书里就出现两次交待,而且是两种不一样的交待,这显然是不符合曹雪芹的原作原意的。

其次是真和假、有和无的问题。这个问题,曹雪芹在书中同样有明确的说明。如太虚幻境的对联上写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就告诉我们:太虚幻境是虚拟的,是假的,是没有的,不要把它当成真的了。他又告诉我们,“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是荒唐的;“灵通宝玉”、“绛珠仙草”之类从女娲补天延伸出来的故事,是“又向荒唐演大荒”,都是不可信以为真的。有了这些提示,我们在续《红楼梦》的时候就应当去思考荒唐里边的潜台词了。刘心武

的续红楼梦,在这个问题上又弄反了。例如,他把太虚幻境中的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当做真的,而现实生活中富有的矛盾斗争都看不见了,结果就把宝黛钗的爱情故事演变成“神仙传”了。这事可以当做一只麻雀进行解剖,留待下边再说。第三,关于语言问题。曹雪芹的作者叙事语言和书中人物语言,泾渭分明。作者叙事语言是作者站在客观立场上的说白语言,人物语言则须符合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各具特色。曹雪芹不但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在两种语言交汇的时候,又能做到水乳交融,达到没有痕迹的地步。这是要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的,一般的文化人是很难做到的。刘心武的续书在语言方面就存在不少问题,下面略选几例看看:

在曹雪芹的前八十回里,有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那就是“也是有的”。这个词,王夫人和薛姨妈说过两次,黛玉、宝钗、平儿、贾母、探春、李纨、香菱等各说过一次,男人只有宝玉说过两次,再没别的男人说过。显然,这是一句适合女人说的话。宝玉经年混迹在女人队堆里,所以染上了一点女人腔,故说这话不足为奇。在高鹗的续书中,只有上述几个女人说过这话,没有男人说过。在刘心武的续书中就不同了,贾芸一人就在八十四回讲了两遍,好像这是他的口头语似的。而在前八十回里,曹雪芹写了那么多贾芸与小红的爱情故事,他一次也没有说过这话。到了刘心武的笔下,贾芸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使人感到惊奇的是,刘心武在九十一回的叙事中也讲了一次。他在客观叙事中写到忠顺在左思右想的时候是这样表述的:“那圣上对元妃一时冷淡,也是有的??”一个现代的男人怎么能用这种语言来叙事?便是忠顺王这样想,用这种语言表达,也不合适。刘心武还把《水浒传》里的语言也搬到他的续书里来了:

在八十九回,贾琏私访审案之官,说:“只求仁兄遮掩则个。”

第一百零四回,宝玉对贾敕说:“伯父莫勉强我则个。”

在八十八回,薛宝钗对薛姨妈说:“我过门后离得凭近,相互照应实在方便??”

“则个”、“凭近”,是施耐庵从《水浒传》里传达出来的宋人语言,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从没用过这类语言,刘心武突然用了,读者对本已熟识的贾宝玉、薛宝钗等人,顿感陌生了。

二、不能再一个方面一个方面评说下去了。现在需要选择一个例子,解剖一只麻雀,看看刘心武所续红楼梦是不是恢复了曹雪芹的原作原意?在这里,由于高鹗是被刘心武批判过的,就不得不把他的续书与刘心武的续书拿来做一个比较。常言道:“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比较应是区分优劣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知道,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塑造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意在演绎自主婚姻与封建婚姻制度的矛盾和斗争。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木石前盟”,是自主婚姻的代名词;而贾宝玉与薛宝钗的“金玉良缘”,则是强加在他俩头上的封建婚姻制度的枷锁。至于贾宝玉的“灵通宝玉”,薛宝钗的金锁,还有林黛玉乃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一株绛珠仙草之说,都是寓言性质用来作隐喻的,不可视为实有。“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曹雪芹在这副对联中明白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在高鹗所续的《红楼梦》中,第九十回是“瞒消息凤姐设奇谋,泄机关颦儿迷本性”,第九十七回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第九十八回是“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接连三回书,一步步把自主婚姻与封建婚姻的斗争推向了高潮。第九十六回写到宝玉病了,黛玉去探,问道:“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寥寥数语,情意绵

长。第九十七回写到:宝玉只听见娶了黛玉为妻,真乃是从古到今、天上人间、第一件畅心满意的事了,那身子顿觉健旺起来。他不知道自己是受骗的。关于薛宝钗,只通过薛姨妈略带一句:便是看着宝钗心里好像不愿意似的。“虽是这样,她是女儿家,素来也孝顺守礼的人,知我应了,她也没得说的。”这短短几句话,说明宝钗是不愿意嫁给宝玉的,但她受封建的“父母之命”的约束,只得勉强应了。第九十八回写到宝玉受骗与宝钗成亲,黛玉不知宝玉是受骗的,只道他以前的话都是花言巧语,怎能经得起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便在阵阵鼓乐声中支撑不住。临终,猛听她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做声了,这便是高鹗的悲金悼玉,字字悲天呛地,十分深刻动人。再看刘心武是怎么续的?他把真的当成假的,把无的当成有的,一切都颠了个倒。在他的笔下,自主婚姻与封建婚姻的矛盾斗争没有了,把太虚幻境当做实有的`存在,而现实人生倒是虚无缥缈的。黛玉来到人间,是为了还泪。她的泪是红的,紫鹃接在手里,先还是软的,搁在白玉盘里,渐渐就变硬了,成了红色泪珠子。黛玉还对紫鹃说:“我的泪是还给一个人的,如今还完了,不欠债了。”此时,刘心武生怕读者忘了曹雪芹在第一回宝黛下世时的交待,特特再重复一遍,说明他这一探佚成果不是杜撰的。更可笑的是黛玉之死。他写道:“那时一轮冷月倒映在水塘中,那黛玉站在塘边,望那天上月,望那水中月,良久,转过身,从容解下腰上那嵌有青金闪绿翡翠的玉带,将其挂在岸边矮树的树枝上??,她用‘玉带林中挂’告诉人们,她是从这个水域里消失的?她一步步走进水中??当水深到她腰上时,忽然她的身体化为烟化为雾,所有穿戴并那月云纱披风全都绵软的落在水里,林黛玉的肉身没有了??”

再看薛宝钗之死。刘心武写道:那天大雪,又闻雁鸣之声。麝月道:“天降大雪,何来雁鸣?”宝钗道:“可知是吉祥福音,宝玉要归来了!”宝钗要出门观看,麝月紧扶着她,略行几步,宝钗仰头朝天上眺望,就在那一刻,胸痹发作,麝月只觉她身子沉重起来,扶托不住,连自己一起倒下。那宝钗一倒,发髻上金簪掉在厚雪中直插朝天,闭目咽气,??那宝钗香魂已经出窍。麝月等三人将宝钗连抱带抬送至房中榻上,彼时两只秋后陨落在花棚中的玉色蝴蝶,忽然苏醒过来,从气口飞出,在宝钗头上蹁跹。麝月等惊奇不已,那一双团扇般大的蝴蝶,随即从风斗中飞了出去。就这样薛宝钗化蝶归天了。

刘心武这样理解宝黛钗三者关系是很出人意外的。曹雪芹对这三个人有两句判词,即“玉带临终挂,金簪雪里埋”。按常人的理解,宝玉虽与宝钗结了婚,但他的心始终挂在林黛玉身上,薛宝钗是得不到宝玉的爱情的。现在刘心武把这两句判词分割了开来。“玉带临终挂”,是黛玉把自己的玉带挂到林中。目的是为了告诉人们:她是从这里消失的。“金簪雪里埋”,是宝钗临死把金簪直插在雪地里,与宝玉无关。

这样,不但红楼梦应有的积极意义荡然无存,读来连一点意趣也没有了,资料《刘心武解读红楼梦》。

篇8:刘心武解读红楼梦

林黛玉,《红楼梦》里的女一号,金陵十二钗之首,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表妹。在《红楼梦》的人物描写中,作者曹雪芹用精湛独到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丽柔弱、多愁善感、才华横溢、心高气傲的林黛玉。《红楼梦》第三回写道:林黛玉因父母双亡,无依无靠投奔贾家。在荣国府里,她惟一的知己就是贾宝玉。她对贾宝玉爱得真切,爱得执著,贾宝玉也对她爱入肺腑。可是,面对宝、黛之间的爱情,我们不能理解的是,曹雪芹这样一位天才作家,为什么要写一对血缘如此接近的人物彼此相爱呢?曹雪芹的“真事隐”究竟隐藏了什么呢?

在《红楼梦》文本中,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被设定为姑表兄妹,但是在真实的生活里,这两个角色的生活原型,真的是血缘那么亲近的姑表兄妹吗?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了解贾母这个人物的原型。在《红楼梦》一书的人物当中,曹雪芹把贾母设定为贾府的老祖宗。那么,在真实生活中,贾母的原型会是谁呢?

根据刘心武先生的分析,曹雪芹把贾政设计成贾母的亲儿子描写在《红楼梦》的文本当中,他的生活原型其实是曹頫,在真实的生活里,这母子二人并无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是当我们阅读《红楼梦》文本时发现,贾母是有两个儿子的,如果书中贾母的二儿子贾政的生活原型是曹頫的话,那么,书中大儿子贾赦的生活原型又是谁呢?探究贾赦的生活原型,对于我们理解林黛玉的血缘有什么帮助吗?

如果真的像刘心武先生分析的那样,《红楼梦》文本当中设定的贾母的亲儿子贾政,其生活原型是贾母原型李氏过继的儿子,那么,从生活原型的角度来说,贾宝玉原型就并非贾母原型血缘上的亲孙子。但是当我们在阅读《红楼梦》时会经常发现,贾母视宝玉为心肝宝贝、命根子,如果没有血缘关系,贾母能这样对待他吗?关于这一点,刘心武先生该如何解释呢?再有,《红楼梦》第三回写到,林黛玉初入荣国府见到贾母,贾母为什么那样激动?宝、黛的生活原型到底是谁呢?

按照刘心武先生的分析,曹雪芹借助“真事隐”、“假语存”的写作方式,把生活中的真实映射在小说当中,以构成一个个独特的艺术形象。除了已经讲过的一些艺术形象来源于生活原型,还有一个人物,曹雪芹把生活真实中的她,加以变化,写到了小说里,她就是金陵十二钗正册里的李纨。在《红楼梦》八十回后写到,贾府满门被抄,为什么独有李纨母子除外,不加拘禁,后来还很发达呢?生活中的李纨究竟是什么人?探究李纨的生活原型,对于理解林黛玉的原型又有什么关系呢?

按照刘心武先生的分析,如果李纨身上有马氏的影子,那么,李纨儿子贾兰的原型,会不会是贾母原型的亲孙子呢?如果真是那样,贾母身边岂不是有比宝玉、黛玉血缘上都更亲的骨肉吗?刘心武先生对此,又是怎么解释的呢?

通过对《红楼梦》文本的细读,刘心武先生认为,贾兰这个角色的原型,与生活中的贾母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所以贾兰并非贾母的亲孙子,曹雪芹把李纨母子二人降低了一辈来写,目的是为了照顾生活原型的真实。而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人物在从原型升华为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却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辈分,并且放手去写他们的爱情,写贾母对“木石姻缘”

的支持。可是从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四十回当中出现了“调包计”的情节,写了贾母喜钗厌黛。高鹗的这种写法,符合曹雪芹的原笔原意吗?刘心武先生对此,又是什么看法呢?

从今天开始,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从文本细读入手,以全新的视角继续他的《红楼梦》揭秘之旅,大型系列节目《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之林黛玉第一集《林黛玉血缘之谜》。

篇9:刘心武解读红楼梦

20xx年,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被邀请到CCTV-10的“百家讲坛”节目做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专题讲座,该节目一经播出,便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如此便有了《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系列的付梓出版。当然,该系列不仅仅是刘心武先生红学讲座的一个书面集合,也是作者数十年研究《红楼梦》的心血结晶。

刘心武先生另辟蹊径,以一个全新的视角诠释这本妇孺皆知的中国古代经典小说,从小说创作的角度分析全书,以探究“金陵十二钗”中秦可卿的原型为切入点,结合康、雍、乾三朝历史,考证书中各人物的生活原型,并剖析了书中遗留的谜团,开创了红学研究的“秦学”分支。但是这样的研究遭到了主流红学家的批评,很多红学大师对他的揭秘持否定态度。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蔡义江先生把刘心武的观点称为“新索引”并认为“《红楼梦》不是一部影射某人某事的书,也不是暗藏有与它表现出来的人与事截然不同的谜底的谜。它没有什么像刘心武说的‘密码’,是不能用‘破译’或者‘揭秘’的方法来弄清小说所写的究竟是什么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所副所长孙玉明认为,刘心武的揭密只是发挥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才能,对于红学的研究却有很多不够严谨的地方,而这也是红学界普遍的观点,他们认为,刘心武的揭密是对红楼梦的一番海阔天空的“说书”,很容易误人子弟。例如作者在讲到元妃原型的时候,用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曹雪芹应该有一个姐姐入了宫,先是在太子胤礽那里,胤礽被废后又转移到雍正这边,而这个姐姐,无论是关于曹家的史料还是有关宫廷的记录中都未见只言片语,那是因为乾隆皇帝采用怀柔的手段屏蔽了这样的一段历史。这样无根据的推测是学术研究不允许的,因而红学家们批判刘心武先生的想法纯属“想当然”。笔者仔细读了“揭秘红楼系列”的前两部,发现其中也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从秦可卿的原型问题转到三朝的政治纠纷,引出日派(乾隆)与月派(弘皙)之间的明争暗斗,并将元春和秦可卿的原型推到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思维跨度之大,似乎有点逾越研究的底线,而且,作者觉得曹雪芹在有意回避雍正一朝历史,但是回避一说太过含混,是说不通的。在关于月派的研究上面,作者非常看重“脂批”,却过于讲求小说创作中“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思维方式,对于“脂批”的追究过多,难免有钻牛角尖的嫌疑。

但是正如一句俗语“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是求同存异的。刘心武先生的理解从某些角度上来说的确过于偏颇,但是红学界一致的批判声也是有失公允的,何况作者自己也在书中(实则是讲座中)一再强调,他的出发点只是把自己对于研究红楼的心得,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和大家分享,为民间“红学”展拓出更为宽松和舒畅的挥洒空间。笔者个人认为,刘心武先生的研究还是很有价值的。他很注重细节上的考究,例如,书中提到“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元春的《恨无常》曲时,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剖析每一句的深层含义,列举了原书中的各个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讲到元春省亲时选的四折戏时,作者联系后面的故事发展,一一考证每折戏的隐含意味,而且,作者所选的例子通通在前八十回里面,因为作者觉得高鹗的续书有违曹雪芹的本意,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再如,作者研究妙玉判词的时候说到“肮脏”一词,他认为此处不该读作“ang zang

(同为第一声)”,而应该是“kang zang(同为第三声)”,作者查阅了很多资料,并从文天祥的《得儿女消息》一诗中找到依据,此处的“肮脏”解释为“不屈不阿”,作者在研究的细致着实令人佩服。刘心武先生本身是作家,所以对于字词的选择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如讲到脂批的一段话时,作者强调是“逗露”(即为稍微表露)而不是透露,这样的词用起来可更见严谨性。

更值得一提的是,刘心武先生从一开始就是否定高鹗的续书的,在第二部中作者结合脂批和书中前八十回的各种提示、仔细分析了各人物的判词和曲子,列出了一个“情榜”,也就是红楼一书中宝玉魂游太虚幻境时看到的《金陵十二钗》册,并总结出了另外一种与高鹗续书中所写的完全不同的结局:黛玉沉湖、宝钗无子、宝玉二度出家……且不说这样的推论的正确与否,光是作者坚持的努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就令人折服,若单纯的将这一系列的丛书看做是作者写的一本推理小说,我们也是获益匪浅的。

从语言上来看,因为是演讲稿直接装订成书,未经加工整理,所以语言风格上的确太过口语化,在某些语句和段落上,作者显得有些罗嗦,但是,这样的“揭秘”,并不是什么研究型著作,更像是作者在与人闲聊自己的探究感受,所以对于书中种种问题,我们也无可厚非,而且,也正是因为书中平实易懂的语言,读者们才能更透彻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所要诠释的思想,也许这也正是这样的研究能够赢得多数普通读者青睐的原因。

篇10:刘心武续红楼梦

刘心武续红楼梦

刘心武研究《红楼梦》已有20余年,他通过原型研究、文本细读,探佚出了曹雪芹写成又迷失的后28回的内容,在探佚的基础上,试图复原出曹雪芹后28回的大致面貌,完成了这部《刘心武续红楼梦》。刘续试图进入曹雪芹的文本语境,对前80回中所有“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大、小、明、暗伏笔逐一进行了照应,并对古抄本中所有脂砚斋、畸笏叟批语中透露、逗漏的后28回的情节、细节、文本用语、回目等也逐一加以了兑现。

内容梗概

作家刘心武举七年之功,根据各类探佚成果和丰富的`想象力,重续《红楼梦》后二十八回,推出新书《刘心武续红楼梦》,首印100万册,将于4月由北京凤凰联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版。

《人民文学》杂志第四期也将在杂志上同步刊发《刘心武续红楼梦》。

作品目录

第八十一回 中山狼吞噬薄命女 河东狮吼断无运魂

第八十二回 睿探春安民止谣诼 达宝玉婚礼赠麒麟

第八十三回 史太君失语难瞑目 金鸳鸯守志宁玉碎

第八十四回 倪二哥庙会遇知音 冷三爷村肆警旧雨

第八十五回 玻璃大围屏酿和番 腊油冻佛手埋奇祸

第八十六回 暖画破碎藕榭改妆 冷月荡漾绛珠归天

第八十七回 司棋殉情殃及池鱼 椿龄抗旨远走双飞

第八十八回 勉为其难二宝成婚 准折坎坷枕霞吹笛

第八十九回 王熙凤知命强英雄 薛宝钗借词含讽谏

第九十回 忠顺王奉旨逞威风 静麝月好歹避微嫌

第九十一回 蒋玉菡偏虎头蛇尾 花袭人确有始有终

第九十二回 霰宝玉晨往五台山 薛宝钗夜成十独吟

第九十三回 甄士隐默退贾雨村 甄宝玉送回贾宝玉

第九十四回 蘅芜君化蝶遗冷香 枕霞友望川留余憾

第九十五回 卫若兰射圃惜麒麟 柳湘莲拾画会婵娟

第九十六回 潢海铁网山虎兕搏 樯林智通寺香魂断

第九十七回 宁国府旧账成首罪 荣国府新咎遭彻抄

第九十八回 憨宝玉拘入狴犴门 顽贾环收进养生堂

第九十九回 妙玉守庵从容镇定 凤姐扫雪痛心疾首

第一百回 狱神庙茜雪慰情痴 锦香院云儿护巧姐

第一百零一回 刘姥姥报恩如涌泉 芸哥哥仗义勇探庵

第一百零二回 傅秋芳妙计赚令牌 红衣女巧言阻金荣

第一百零三回 靛儿弃前嫌护灵柩 卍儿释新怨守绝密

第一百零四回 哭向金陵凤姐命断 泪别祖茔宝玉自首

第一百零五回 瓜州渡口妙玉现身 金山寺下悍王殒命

第一百零六回 麒麟邂逅中秋联诗 骁骑相撞寒露喋血

第一百零七回 饥怡红寒冬噎酸齑 寒枕霞雪夜围破毡

第一百零八回 神瑛顿悟悬崖撒手 石头归山情榜俨然

人物介绍

林黛玉:沉湖自尽

在《刘心武续红楼梦》中,他把第一女主角林黛玉以沉湖自尽的方式“写死”了。刘心武认为,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有许多伏笔,比如在第七十六回,黛玉和湘云联诗,联到最后两句时,湘云出口为“寒塘渡鹤影”,黛玉则为“冷月葬花魂”。

“就像‘鹤影’是史湘云的象征一样,‘花魂’自然是黛玉的象征,该句为黛玉沉湖留下了伏笔。”刘心武以此为切入口,找到《红楼梦》中诸多事关“黛玉沉湖”的伏笔,最终断定黛玉为沉湖而死。

薛宝钗:染病而亡

《红楼梦》的第二女主角薛宝钗,则是染病而亡。刘心武写到——薛宝钗和贾宝玉完婚后,贾府随即走向衰败,而贾宝玉的心又不在薛宝钗这里,薛宝钗面临内外交困,最终心力交瘁染病而亡。

史湘云:一路行乞

在《红楼梦》中,史湘云这个角色不容小觑。而刘心武现在推断的结果是——史湘云嫁给了卫若兰,但卫若兰短命,临死前又将史湘云托付给了贾宝玉。两人一路行乞,不断遇到好心人收留,后两人竟一夜白头,算是白头偕老,但最后与贾宝玉一起观海棠,贾宝玉顿悟撒手人寰,恢复神瑛侍者身份回归天界,留史湘云一人在人间

贾宝玉:回归天界

史湘云死后,贾宝玉大彻大悟,回归天界恢复神瑛侍者身份。这是刘心武在新书中为贾宝玉设置的命运,在这一回中,刘心武写的章节回目为——神瑛顿悟悬崖撒手,石头归山情榜俨然。

妙玉:同归于尽

妙玉一直是《红楼梦》中刘心武个人最喜爱的女性角色,他还专门写过中篇小说《妙玉之死》。这次续书,基本按他当年的小说构思,忠顺王追查贾府宝物,为掩护贾宝玉,妙玉选择和忠顺王同归于尽。

王熙凤:不堪侮辱

王熙凤的结局很惨,《红楼梦》已经留下伏笔。在刘心武的续书中,好强的王熙凤沦为下人,再加上被贾琏报复,她一路哭回金陵老家,在路上不堪侮辱,悲惨而死。

篇11:刘心武的经典语录

刘心武的经典语录

1、对不起是一种真诚,没关系是一种风度。如果你付出了真诚,却得不到风度,那只能说明对方的无知与粗俗!

2、生活中的选择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细微的选择差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3、曹雪芹写作时为了维护生活真实,他宁愿牺牲艺术虚构的一定合理性。

4、用自己的逆境与别人的顺境对比,是糊涂。用自己现在的逆境同自己以往的顺境对比,是愚蠢。用自己的逆境和他人的逆境相比,是卑微。

5、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

6、惆怅隶属于善良;绝无惆怅感的人也许非常不凡,但毕竟非善良之辈。

7、与其讨好别人,不如武装自已;与其逃避现实,不如笑对人生;与其听风听雨,不如昂首出击!

8、脱离了男女双方在思想上、情感上、情味和气质等方面的共鸣倾慕,仅是单纯的两性关系,是不能称之为爱情的。

9、能够说出的委屈,便不算委屈;能够抢走的爱人,便不算爱人。

10、不要指望,麻雀会飞得很高。高处的天空,那是鹰的领地。麻雀如果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它照样会过得很幸福!

11、红学研究的发展其实并不是单性发展,从来都是放射性的研究。

12、爱情的确像一盘菜。成熟的爱情,夕阳之恋,就像一盘清淡的菜;而青春恋情,又尤其是初恋,往往如一盘百味杂陈、浓酽刺喉的热肴,像辣椒、咖喱、芥末一类的“佐料”,有时也过量掺拌。

13、人渴望被承认,也就是别人的目光,但是同时,当别人的目光围拢过来的时候,他又感到窒息,感到不自由。获得承认和追求自由之间,有一个多么辩证的关系。

14、我的研究当然欢迎批评指正,但希望能在通读了我的论着后,点穴点到穴位上。

15、理想不是一只细磁碗,破碎了不能锔补;理想是朵花,谢落了可以重新开放。

16、想做的事总没有动手去做,不想做的事总勉强在做。

17、要做一个真正的人,最起码的条件和最终的要求就是表里如一,始终如一。无论生忧患之中,还是处落魄之境,无论自幼至长,还是自长至老,在这个问题上应无一刻的松动。

18、我爱好《红楼梦》,研究《红楼梦》,走什么路是我自己的事。

19、我筑自己的灶,熬自己的汤,谁爱喝谁喝,从不逼人家,但谁也别想来拆我的灶,倒我的汤。

林徽因的经典语句

留一手语录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京改版七上)

名人心情语录

夜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关于分离的伤感回忆的文章

美丽的灵光作文

班主任心得和体会

书籍《第二性》中的经典语录名句

母亲像阳光一样优秀作文

刘心武经典语录语句
《刘心武经典语录语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刘心武经典语录语句(通用11篇)】相关文章:

名人名言语句2024-01-14

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2023-06-29

艾米加油职场语录2022-06-10

八年级下册《错过》说课稿2022-06-07

文艺经典语录2022-11-21

经典名人语录经典2023-02-13

善良的经典语录2022-11-06

有关理想的经典语录2022-09-24

电视剧步步惊心经典语录2022-08-15

人生理想励志经典语录2023-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