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

时间:2023-06-29 07:33:03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精选15篇)由网友“栗子布丁”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过的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

篇1: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完成字词、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曾有一位哲人说过,在孩子没学会劳动前,先教会他劳动;在孩子没有涉及爱情前,先告诉他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孩子只有了解了爱情,知道爱是理性与智慧的选择,他们才不会为了好奇,过早地盲目追寻爱情。那么到底爱情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苏霍姆林斯基在信中给女儿所作的对于爱情诗意的回答吧。

二、检查预习(先由各组组长订正答案进行一对一互批,然后组长反馈预习完成情况)

1.了解掌握作家作品常识

《致女儿的信》,作者                   (1918--1970)是        (国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

他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                         》、《                  》、《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

2.注音并解释词语

忐忑(        )    一g(       )    伫立(      )

宿愿(      )   繁衍(       )   怒不可遏(      )

无与伦比:

勃然大怒:

3.积累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A

B

三、出示学习目标

四、感知爱情

1. 这篇文章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同学们读了一遍以后你们第一个感觉是什么?有什么想法?大家不妨谈谈。(学生发言)

2. 那么我有一个问题,你们可要实话实说DD14岁的你们有没有想过爱情?放心,老师不会问你具体是怎么想爱情的。(举手示意)

奥,多数人想过(或许心里多数偷偷想过吧),那当老师布置大家在课前问父母“爱情是什么”的时候,父母是怎样说的?(学生发言)

刚才几位同学的父母回答得非常好,但是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回答相比还是有有区别的,比如,第一,在表述形式上,你们家长都给你们讲道理,而苏霍姆林斯基是用讲童话的形式。第二,你们父母都讲每人的爱情不一样,但是既然是都是爱情就有共同的特点,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讲的是古今中外人类共同的情感。现在我们看看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讲爱情的。

五、品读爱情

下面同学们把课文快速看一下,把你喜欢,欣赏的语句勾出来,或者不懂的画出来。一会儿我们交流感想,或者提出问题,老师一会儿也给同学们谈谈我的体会。”

【温馨提示: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或者某些段落甚至一个句子一个词,最能打动你的……】小组交流进行发言

六、领悟爱情

我为你们的精彩而感动,为你们对情感有这样深刻的感受而感动。

1.现在请你们回顾一下,就在我们身边、校园里出现的那欲遮还掩的双双身影,你们觉得那是真的爱情吗?(交流谈谈对早恋的看法)

这是个敏感的话题,我不便多加展开,只有想告诉那些心中有些困惑的同学,在青春的季节,有情感的萌动是正常现象,老师当年也曾遭遇到类似的'激情,尤其在我们那时候,校园近似于封闭,男女生连话都不敢讲,因此,当四目相接的刹那,我们便以为看到了爱情,为对方对自己的注意和重视,为对方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而暗自高兴,其实那是因为朦胧所以神秘、纯美。今天,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们,那不是爱情。送给你们一句话“爱情是一朵美丽的浪花,然而你生命的航船却要绕开它,因为你稚嫩的双桨还载不动如此神圣的职责。”因此,如果你正遭遇到什么状况,请你什么都不要做,将一切交给时间。

2.现在,我们就不妨来谈谈你们父母的情感,在经历了多少风雨之后,来看看爱情+时间等于什么,请几个同学来讲述你所感受的父母的爱情。(配乐:最浪漫的事)

3. 从大家的发言中,我可以感受到同学们对情感思考的成熟,我想,课上到这里大家一定对爱情有了更深的领悟,那现在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以你自己喜欢的形式,写出对爱情的箴言。(配乐朗读展示并赠送给同学)

七、小结

老师今天从同学们中了解了许多爱情的箴言。最后我想把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成熟的爱情并不轻易表现出来,它的声音是低的,它是谦逊的、退让的、潜伏的,等待了又等待。

因此,孩子们,老师等待你们一天天长大,等待再过若干年,你们也会迎来自己的爱情,迎来自己的家庭,并有自己的孩子,说不定老师还会教你们的孩子;到了那一天,老师会从你们孩子身上看到你们的影子!大家想一想,这是不是最浪漫的事?这样的人生多么富有诗意!但是,只有真正懂爱情的人,才会拥有这样诗意人生!”

八、作业

1.推荐阅读作好读书笔记的好词好句精彩语段的摘抄,重点书写自己的阅读感受。

2.写好这节课的课后反思及其收获作为这周的周记。

【附推荐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他女儿的另外两封信】

第四封信

亲爱的女儿:

青少年时代是你们生命中的曙光,这一时期需要积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东西,其中包括为人类明智而勇敢的爱所创造的精神力量。是的,孩子,你要深思,需要有自己的力量,包括心灵上的爱情的力量,这种力量需要坚持终生。珍惜它、爱护和发扬它直到进入棺木之前,使之成为专一不二忠贞不渝的思想力量,避免犯错误和遭到失望。我把爱情称之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人类真正的爱。但是,如果一个年轻人缺乏意志,随波逐流,如果在他的感情中没有人类的智慧和勇敢,什么幸福他也得不到,相反,他会遇到巨大的灾难。如果一个人易性冲动和缺乏思考能力,又热切地追求一时的快乐和追求强烈的快感──这就意味着,他正处在可怕的危险之中。一朵鲜花,一眼看上去,好像是美丽迷人的,但是它蕴藏着一种毒素。缺乏理智的性欲,这是巨大的邪恶。它潜藏在生活之中,有时你也会碰上──我们可以直言不讳地承认这一点。年轻小伙子要求姑娘满足他的欲望,好像他不是有意干坏事,他像是真的爱这个姑娘,这样他的罪过就更加严重了。但糟糕的是在思想道德上,他对待爱情的理解还不成熟。按他的体质发育来讲,他已经可以做一个父亲了,但是其道德思想上的发展还仅是一个小孩子。这个小孩子并不是怀有恶意,然而是可怕的。事情所以可怕就在于:他的身体虽已发育成熟,但还缺乏社会阅历,可是就做“父亲”了。我用引号把“父亲”二字括起来并不是偶然的,我是想强调我使用这个词是附有条件的,因为通常这个词是含有另一种更崇高的思想的。

产生祸害的原因是由于他在社会和文化方面不成熟,没有培养出一种情操,他易动感情和无知,由于这一切而发生了下流行为,没有向着人类真正爱情迈开一步。我的女儿,你要想一想我的意见:那些追求性爱,而且在思想上也不想成为真正男子汉的小伙子是无知的;随意在“不负责任”的感情的海浪中嬉戏的姑娘,也是无知的。她一千次地用众所周知的那句话为自己的无知作辩解:“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就是爱他,就是这样。”如果小伙子由于自己的无知而给别人带来了灾难,归根到底是给社会造成了灾难。如果他不明白,不懂得给他本人也带来了损害,那么你们──姑娘们的无知首先给自己带来了灾难。你的本性可以使你成为聪明的、勇敢的、深思的、谨慎的、严格要求自己的、有判断能力的人。只有当你的本性在你身上表现出来的时候,那时你才能成为真正的妇女。我常劝告姑娘们,要慎重、再慎重地选择配偶──不要害怕,可怕的是在对待这一问题上所表现出的轻率思想。

我相信,如果女人在爱情上是主宰者的话,那么姑娘的心灵上就会产生智慧和勇敢,在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上将会出现全面的协调一致。

第五封信

亲爱的女儿:

我想再重复一遍:女人在爱情上是主宰者。她是教育男人成为真正的人的强大力量。我一千次地确信,女人的勇敢和勇气可以创造男人的精神财富、高尚的思想、美好的心灵、忠诚和信任。你问我,怎样才能成为爱情的主宰者呢?怎样才能在爱情中表现出智慧和勇敢精神呢?这种力量的源泉在哪里呢?

女孩、姑娘、孩子的母亲应当吸取这一真理,即爱情是一种责任,首先是尽责任,然后才能获得快乐,包括爱情生活的幸福。而爱情的幸福在于对一个人负有很大责任。我认为教育的重要规律在于:在学校和家庭里要充满一个人为他人的幸福、快乐、命运和生活而负责的精神。要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和领会到:他的每一步、每一个行动都会在他身边的人──同志、父母、教师和“陌生者”的精神生活中引起反响。只有当他不给别人带来灾难,不欺负和扰乱别人时才能成为一个生活得平静而又幸福的人。不能使一个刚进入校门的小孩子、少年和青年人安然地睡大觉,应当让他们懂得,由于自己不慎重的态度,会给他人的心灵上带来痛苦。亲爱的女儿,这就是我上边所说的创造爱情的力量。

在一个人身上创造这种力量,需要另外一个人,而他在精神上应当是更坚强、更丰富,心地更无私的。但是,每一个人同时也应当成为自我教育者。一个善于明智而勇敢地去爱的人必须善于了解与自己共同生活的人,对他内心细微活动作出回应。只有一个感情细腻的、敏感的、知心的、善良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严格要求的,对邪恶不妥协、不留情,对轻浮思想、精神心理的奴性和卑鄙行为不容忍的人。

人人相互负责任的精神──应当充满学校生活的整个环境,关于这一问题,以后有机会,我再给你写信。

谭红光

篇2:八年级下册英语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并会朗读Let's read部分,能够完成选词填空练习。

2、能够完成Task time的任务。

3、能写简单的路线说明并了解写信的基本格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和难点:能够听、说、认读句子:Start from the bus stop……Look for me near the door.

教学准备:

录音机和录音带,本课时的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热身

师生共唱歌曲“Ten Little Candles Dance”。

二、预习

师生进行日常会话。

三、新课导入

Let's read。

(1)教师课前安排一名学生站在教室外面充当邮递员,引出句子:This letter is from Sarah。

(2)教师出示教学挂图说:Look!It's Sarah's old is she?Where is her home?How can we get to her home?Let's read again.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对话,提出不懂的单词或句子,教师答疑。

(3)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选择填空。

(4)指导学生朗读。

(5)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指示路径的六个句子,随意打乱顺序。让学生来排序。

四、巩固和延伸

完成作业本中的作业。

篇3:八年级下册《海燕》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海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3、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导入

1、(划书上)《海燕》是高尔基19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海燕之歌”。

在俄文中,“海燕”有“暴风雨的报信者”或“暴风雨来临前的预言者”的意思。

三、初读感知

1、课文题为“海燕”,文中三次描写海燕的英姿,三次描写海燕的叫喊。那么你觉得海燕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这是一只 的海燕。

参考:矫健勇猛、心情欢快、斗志昂扬、无所畏惧……

2、思考:高尔基仅仅是在描写海燕吗?

四、补充作者简介及背景

1、作者简介

高尔基,前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身于木工家庭。4岁丧父,随母寄居于外祖父家,仅读过两年书。他当过学徒、饭馆跑堂、码头工、面包师等。做工之余,勤奋自学。重要作品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主人公:阿廖沙

2、背景

当时的俄国社会受着沙皇的专制统治,社会的黑暗,民不聊生。人民的革命运动也越来越高涨,高尔基亲自目睹经历了当时的群众革命运动。于是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写出了《海燕》,采用象征的手法,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迎接革命暴风雨的来临。这首诗也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

3、作品简介

这是一首著名的散文诗,一种文学体裁,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十九世纪中叶流行于欧美。第一个特点是篇幅短小,抒情色彩浓郁。第二个特点是内容有跳跃性,语言凝炼。第三个特点是多用象征、暗示等手法。

小结:所以高尔基写这篇文章,绝对不是仅仅写海燕,而是包含着象征含义。(接下来仔细学这篇文章)

五、三幅场景画面

1、课文虽一气呵成,但是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暴风雨逐渐来临为线索),还是可以将它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面。(2复习)

(要求:明确相应范围,并概括海燕的活动。)

第1段至第6段 :暴风雨将临,海燕高翔,渴望暴风雨。

第7段至第11段:暴风雨逼近,海燕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

第12段至16段:暴风雨即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 呼唤暴风雨。

六、赏析第一部分

(一)海燕

(前面说到,散文诗多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那么课文第一部分中刻画海燕,用到了哪些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呢?朗读―讨论)(3提问)

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比喻和拟人。“黑色的闪电”描写颜色与形态,准确传神地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海燕藐视狂风乌云,充满自信的精神风貌。

2、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

箭一般地:写出它速度之快。

冲:写出迅猛高翔,锐不可挡。

3、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正面写叫喊。

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 ――从侧面描写叫喊的威慑力。

对海燕正面、侧面的描写,充分表现了海燕对暴风雨的'热烈向往,运用排比句式突出海燕敢于斗争的精神。

小结:所以,海燕绝不仅仅是写海燕,而是另有它的象征含义――“海燕”象征勇猛坚强、乐观自信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二)其他海鸟――对比

课文标题是《海燕》,可是作品中还写到其他几种海鸟――海鸥、海鸭、企鹅?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呢?

――对比,(肯定),那我们来看看高尔基是如何描写其他海鸟的。

明确范围:( 4~6节)

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 (海鸭:呻吟、吓坏,惧怕暴风雨,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既得利益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企鹅:胆怯、躲藏,突出海燕的形象。)

小结:这三节通过动作、心理的描写来表现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的种种丑态,与高傲的海燕,自由飞翔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小结:如果说,“海燕”象征勇猛坚强、乐观自信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那么这些海鸟也应该有它们的象征意义,“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 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不革命者。

七、赏析第二部分――环境

1、过渡:所以,在课文第一部分中为了表现海燕的形象,除了对海燕进行直接描写外,还通过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形象来进行对比。

那么,在第二部分中作者又是用的怎样的表现手法呢?(读,明确答案)

――还通过对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海面变化的描写来进行烘托,有力地突出了海燕的英勇、乐观。

2、齐读第7、8两小节。

3、找出表现暴风雨来临前描写环境的词:乌云、波浪、雷声、狂风、

①乌云“暗”“低”――黑暗反动的势力。

②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歌唱”、“冲”、“迎接”显示了波浪的乐观精神与战斗雄姿。

③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赏析:拟人。连用“抱”“甩”“摔”几个动词,还有“恶狠狠”,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为,写出了狂风的狰狞、凶残。――黑暗反动的势力。

④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

赏析:在这种情景下,波浪“歌唱”“冲向高空”“迎接雷声”“呼叫”“争鸣”,写出了波浪乐观地与狂风搏斗,显示了大海的力量。

⑤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赏析:“飞舞”写出了海燕的欢快,“像个精灵”展示海燕的形象。第一个破折号表示追加注释,突出海燕的本质特征。第二个破折号表示意思的延续与跃进,海燕从“大笑”到“号叫”,更显示了它的乐观精神与大无畏的气概。

小结:象征

乌云、狂风:象征一切黑暗反动的势力。

(波浪)大海: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暴风雨:无产阶级的革命浪潮。

太阳:象征光明的未来。

小结:对暴风雨来临前环境的描写属于烘托(第二部分),对海鸥、海鸭、企鹅的描写属于对比(第一部分),这两种表现手法都有力的突出了海燕的形象和精神。

八、赏析第三部分

1、“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用拟人的手法,“抓住”、“熄灭”突出了大海巨大的声势和强大的力量。

2、“――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呼唤,感情强烈;

3、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里使用祈使句式,更富有号召力,表达了对大规模革命风暴早日到来的渴望之情。

九、文章写作技巧小结

1.象征手法。

2.有力的对比和烘托。

这篇作品为了表现海燕的勇敢、乐观和对暴风雨的渴望,除了对海燕作直接描写外,还通过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海面变化的描写来烘托,并以海鸥、海鸭、企鹅等来作对比。(第一部分写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躲藏与海燕那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海燕的英勇、乐观。第二部分写海浪与狂风生死拼搏的激战场面,正是以壮阔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

十、小结

1、作者创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今天,也可以从另外角度来阅读这篇散文诗。人生,并非只意味着阳光与鲜花,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结合自己实际,想一想,《海燕》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有益的启示?

参考:面对“暴风雨”,海燕不是畏惧,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它勇猛坚强,乐观自信,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心搏击“暴风雨”。它是“胜利的预言家”。那么当我们有了“暴风雨”考验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像海燕那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充满自信,坚强勇猛地和困难作斗争,这样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篇4: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一、引入复习

二、新授

(一)学习课文第五、六节。

1.仔细朗读课文第五节,

2.看看作者在这一节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3.学习重点的实词和虚词并翻译者节课文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曾经

或异二者之为:或,或许;异,不同;二者,指以上两种不同的'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因为。

是进亦忧:是,这样。

先天下之忧而忧:先,在之先;而,就。

后天下之乐而乐:后,在之后。

5.这一节作者由对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写到了古仁人的感情,

6.借对古仁人思想感情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7.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作者要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本文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

8.背诵这两节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全文,整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介绍重修岳阳楼的背景

写作本文的原因

洞庭湖的胜景

览无之情之异

霪雨霏霏之悲

春和景明之喜

与以上二者之不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情言志)

(三)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1.将叙事、写景、抒情、言志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2.整句与散句相结合,

3.读起来朗朗上口,

4.易读易记。

(四)成课后第三题。

三、作业。

熟读书背全文。

完成练习册。

篇5:《春酒》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

《春酒》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琦君生平和主要作品

2、积累词语,掌握“家醅、一马当先、挑剔、炮制、顾名思义、兴高采烈”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 运用。

3、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4、理解文章表现的思乡这一主旨。

(二)目标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声传情,领会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意蕴。

2、精读课文,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文章通过写春酒所展示的故乡风俗之美和人情之美。

2、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故乡浙江温州一带的新年习俗,领会文章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2、品读,仔细揣摩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及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学生预习,师生共同探究。

2、讨论法、问答法、幻灯片演示法。

教具准备:Power Point课件

教师准备:

1、了解作者琦君及其作品。

2、准备课堂所需的幻灯片。

学生准备:

1、学生充分预习,扫清文词障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课文,读出感情。

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课,板书课题:

今天老师就要给大家带来琦君远在他乡捧来的《春酒》。(幻灯片展示课题)。

检查预习:

1、走近作者(幻灯片展示)

琦君,台湾著名女作家,原名潘希真,生于浙江温州,1949年赴台湾,后定居美国。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30余种。我们所要学习的《春酒》是她的一篇散文。

2、请准确地读出下列字音。(幻灯片展示)

甘醇(chún)  健脾(pí)  斟酒(zhēn)  橄榄(gǎnlǎn)

过瘾(yǐn)  煨炖(wēidùn)  枸杞(gǒuqǐ)   挑剔(tī)

如法炮制(páo)

3、理解下列词语含义。

家醅:自家酿的酒。醅,这里泛指酒。

落幕:闭幕。

过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

一马当先:作战时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四、识春酒,知文意:(幻灯片展示问题)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一下:文章主要写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物?他们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读文思考)

五、品春酒,品细节,体会蕴含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幻灯片展示问题)

请大家以我们的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大屏幕上这四个问题,等一下我找同学起来交流,看哪位同学交流得最好,最出色。

1、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教师引导明确:作者在 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念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2、哪些细节能体现我儿时的童心童趣?请找出来读一读,评一评。(读文、勾画)

如:“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

“早已偷偷地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3、如果想把文中描写母亲的细节拍摄成一个个特写镜头,你最想选择哪一个细节?为什么?

归纳总结:母亲是一个聪明能干,热情好客,淳朴贤惠,温柔慈爱的人。

4、文中除了写母亲这样的个体外,还有哪些人?(乡邻们,如阿标叔)

乡邻之间的关系怎样?请找出具体的句子读一读。

归纳总结:乡邻之间亲密随和、融洽温馨,写这些是为了体现故乡的人情美,人性美。

六、探主旨

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请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句话呢?我们试着读这一句,读出情感,谈出味来。(至少读2遍)

七、拓展延伸

(一)“思乡”的古诗名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杜甫<月夜忆舍弟>)

(二)展示自己仿写的词《苏幕遮 乡愁》:

夜色阑珊,烛光如炬。灯火故里回家路。蓦然回首,而立年矣,年华已虚度。

明月高楼,孤灯清影,挥笔如雨洒青书,举杯倚窗,酒入愁肠,点点是乡愁。

八、课堂总结

九、附板书设计:

党晓彬

篇6: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想象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的场景,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难点:

1、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从课本中再现生活,学习主人公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胸怀,从而热爱生活,感悟人生,并积极创造生活。

课前准备:

学生

1.查找有关欧阳修的资料,对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工具书读准、读顺课文;读懂课文大意,记下疑难。

教师

1.课文录音;找好与文中描写景致一致的醉翁亭风光图片。

2.制作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生对话明确探究主题

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 教师说出:“庆历四年春”)

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

生1: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仕途失意、与当时的官场格格不入…….

生2:支持范仲淹的改革。

师:没错,我们知道范仲淹因为实施政治改革得罪了当权派而被贬谪邓州。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范仲淹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就在这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领略景美,初探太守为何而醉

1、提出问题:那么欧阳修又在本篇文章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文中太守又为什么而醉?接下来我们边听课文朗读边思考。

(1)依据自己听读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2)生:“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师:到底为何呢?接下来我们共同走进课文,探索太守“醉”的缘由。先请同学们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生: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明确: A. 山水之景: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C.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3、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4、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

生:小组讨论。

师点评: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5、看到这样的`美景,作者产生怎样的情?

生:小组合作、探究。

(1)师点评: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不由得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突出了一个乐字)

(2)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三、感受人欢,再探太守为何而醉

(1)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这个地方的人及他们的生活怎么样呢?——快乐。

(2)齐声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师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

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

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3)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4)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

四、体悟情怀,三探太守为何而醉

进一步探究: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此为本文的精髓,也是学生情感的进一步升华)

(1)师点评: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板书(以乐写悲)

(2)文中写了作者的山水之乐、宴饮之乐、与民同乐,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师明确: (1)“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评: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这里以鸟之乐衬托人之乐,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五、归纳情怀,揭示主旨

1、请大家通过以上分析,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两人小组讨论一下: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

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寄情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2、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2、归纳得出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

六、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1、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挫折与不幸,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它?

引导学生懂得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假如你是摄影师,拍摄介绍醉翁亭的短片,你准备采取什么顺序、拍摄哪些景物、配上什么样的解说词呢?

七、课堂小结

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文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这篇散文便是他对文学主张最好的艺术实践。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优美的画面、淳朴的人情,也展现了先生那旷达自适、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让我们一起在优美的朗读声中与先生道别吧……(配乐朗读)

篇7: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

2.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物理意义。

3.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

4.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5.了解图象在学习物理学中的作用。

(二)教具

学生实验,三人一组。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所以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属于热现象。

二、进行新课

1.熔化和凝固

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

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

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

2.学生实验:观察海波的熔化。

(1)讲述实验的做法

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放入了少量的晶体物质海波。

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海波粉中。

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水温升至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并观察海波的状态。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2)注意事项

为了做好实验,每组的三位同学要分工合作。一位同学搅动,一位同学读数,并观察海波的状态,第三位同学记录温度和状态。实验中,搅动必须不停地进行,以保证海波受热均匀。

(3)学生操作,等各组的熔化过程完成后继续加热,教学活动继续进行。

3.海波的熔化曲线的分析

(教师选择一个组的熔化曲线,请该组同学画在黑板上)

教师:其他各组的曲线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大致形状如图所示。我们将这一曲线分为AB、BC和CD三段,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B段。在这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答:AB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固态,温度升高)

(2)在曲线上的哪一点海波开始熔化?(答:B点)

(3)在BC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段时间是否对海波加热?(答: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共存。海波的温度保持在48℃左右不变。此时仍在继续对海波加热,即海波仍在吸热)

(4)在CD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如何变化?(答:海波的状态是液态,海波已经熔化完毕,继续加热,海波的温度升高)

4.熔点

教师:除了海波以外,其他晶体物质,如各种金属、冰、固态酒精等,它们的熔化曲线都与海波的熔化曲线形状相似,只是熔化时的温度高低不同而已。这条熔化曲线反映了晶体物质熔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晶体的熔化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的,即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纯海波的熔点是48 ℃。我们实验用的海波不纯,熔点低于48 ℃。

5.凝固曲线

教师:如果让熔化了的海波冷却,记下液态海波在冷却凝固成晶体过程中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可得到凝固曲线近似下图的形状。请大家思考并回答:

(1)DE段。海波是____态,____热(填“吸”或“放”),温度______。

(2)EF段。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3)FG段。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教师:晶体的凝固也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6.学生练习

(1)读物质的熔点表。请学生看课本上的熔点表。教师读一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教师:钨的熔点是3 140 ℃。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3 140 ℃不变。

(学生模仿教师读几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2)学生回答

①温度是70 ℃的萘是____态。

②水在-5 ℃时是____态。

③铁、铜、铝在常温下是____态。

④水银在-30 ℃时是____态。

⑤酒精在-100 ℃时是____态。

⑥锡在232 ℃时是____态。

⑦中国北部的漠河冬季气温最低到-52.3℃,应选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为什么?(应选用酒精温度计。因为酒精的凝固点是-117 ℃,在-52.3

℃的情况下,酒精是液态的。水银的凝固点是-39 ℃,在气温低于-39 ℃时,水银的固态的。所以水银温度计在冬季的漠河无法工作。)

7.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教师:现在请大家结合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听一段海波的自白,并回答问题。

“我叫海波,我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48 ℃。现在我的体温恰好是48 ℃,请你们告诉我,我是应该熔化,还是应该凝固呢?只要你们说得对,我就照你们说的办。”

(学生讨论并回答)

48

℃既是海波熔点也是它的凝固点。此时海波是熔化还是凝固,关键要看海波是吸热还是放热。固态海波在温度到达熔点时,吸热则熔化。液态海波在温度到这一温度时,放热则凝固。所以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8.学生实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

教师:物质除了晶体还有非晶体,松香、石蜡、玻璃等属于非晶体。我们现在利用实验研究石蜡的熔化和凝固。

我们所用的实验装置还是刚才用过的装置,实验步骤也完全相同。

(学生操作、实验)

教师:请一个组把石蜡的熔化和凝固曲线画在黑板上。

从石蜡的熔化和凝固曲线可知,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跟晶体不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也没有一定的凝固点。石蜡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固态石蜡由硬变软,然后再变为液态。凝固时放热,石蜡由液态变为粘稠,然后由软变硬,形成固态。

三、归纳总结

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有明显的区别: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这个温度分别叫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但是不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吸热,凝固时都放热。所以,晶体实现熔化的条件可概括为两条: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吸热。凝固的条件是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要放热。

2.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大家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什么是0 ℃?(学生思考并回答)

冰水混合物中有冰又有水,冰和水的物态变化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冰尚未熔化完毕,冰熔化时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另一种可能是尚未凝固完毕,温度也应保持在凝固不变。所以冰水混合处于热平衡状态,温度为0

℃。

(2)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话是什么道理?

(学生思考并回答)

雪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0 ℃不变,但是要吸热。雪从空气中吸热,气温下降,所以化雪时更冷。

3.北方的冬季较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 ℃~40

℃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人们将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四、作业

1.完成课文后的练习。

2.习题3、4、5。

(四)说明

1.本节课文内容丰富,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教学重点应是熔点和凝固点及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建议安排好学生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对图像分析得细致、透彻,有利于学生加深认识、突出重点。

2.教学难点是晶体熔化或凝固时,虽然伴随有热的得失,但是温度不变。受初中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教师不必从理论上去讲解,只要通过学生实验,观察现象,从事实出发,学生能记住这一事实即可。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做好学生实验。实验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海波的纯度尽可能高。二是对海波开始加热时,不要用温水,温水会使试管内靠管壁的海波先熔化,而中央部分的海波的温度还没有达到48

℃。三是搅拌要及时、不停顿。由于海波是粉末状,导热性能差,只有不停搅拌才可望实验成功。

4.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教学,采用海波自白这种拟人化的方法,颇具趣味性和启发性,教师不妨一试。

篇8: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

整体设计

升华和凝华现象是学生学习中容易忽略的两种物态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罕见,但不易被学生注意,他们总认为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必须经过液态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帮助学生澄清模糊的认识,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让同学们自觉产生固态与气态之间是否会转变的疑问,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本节设计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出发,在让学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感知什么是升华,什么是凝华。设计人造雪和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做好实验的关键是控制加温,教材中使用热水对碘加热(或用酒精灯对烧瓶底的碘进行加热)来揭示固体升华是需要吸热的,其逆过程让气态碘在冷水中放热凝华来揭示气体凝华需要放热。根据碘受热的升华现象在教学中应补充说明升华吸热的应用(例如用干冰在舞台上制造雾气)。要注意碘蒸气有毒,做 实验时必须把它封闭起来,以免影响学生健康。

课堂上引导同 学通过小组活动完成设计的实验,并通过实验归纳课本中的重点知识。同时,再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些前面讨论的现象和问题。然后,对学生收集的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并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指导。通过对STS课外知识的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观察并利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来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

2.师生共同探究升华和凝华实验过程,理解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2.通过小组活动、课堂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教学难点

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交流合作、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樟脑丸、松树枝、碘、热水、冷水、带橡皮塞的试管、烧瓶、试管夹、酒精灯、碘锤、滴管、烧杯、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引入

多媒体投影几幅生活中的图片:用久的电灯泡、冬天窗户上的“冰花”、吉林松花江畔的“雾凇”、舞台演出时的“白烟滚滚”等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普通灯泡和日光灯用久了,其灯丝为什么会变细?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黑色的物质是怎么形成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美丽的窗花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舞台上的白烟究竟是什么?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故事导入

故事1:1779年冬天,在彼得堡的一个寒夜,街道上几乎不见行人,但是,在市中心一个大厅里却灯火辉煌。六千支燃烧着的巨型蜡烛,把大厅里烘托得热气腾腾。这里正在举行盛大的舞会,夫人小姐、名流雅士拥满大厅 ,在乐曲声中翩翩起舞,有的人还淌着汗。正当大家跳得如痴如狂的时候,一位小姐突然晕倒在地,旁边的人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有人喊道:“快快打开窗户。”打开窗户后,刺骨的寒风涌入大厅,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大厅里竟然飞起雪花,纷纷扬扬的雪花落到人们的头发和衣服上。在场的人无不目瞪口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厅里的雪花从何而来呢?

故事2:据《新民晚报》载5月10日,阴天,气温约为-15 ℃,第二天中午12时,科考队到达x疆罗布沙漠小河墓地前200米左右时,沙丘上均匀地覆盖着约5~10厘米的积雪,茫茫无涯,然而过了约20 min,奇怪的事发生了:就在科考队手忙脚乱地从沙漠车上卸下器材设备,开始向小河墓地靠近的时候,发现脚下踩的不再是雪地,而是干爽的沙地。再远望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中哪有雪的影子?雪到哪儿去了?气温一直在零下十四五摄氏度左右,天空阴沉,不见阳光,就是雪化了,沙土也至少应该是湿的,可抓一把土,手感 依然干爽疏松。

请你用所学过的知识回答:这雪为什么不见了?

实验导入

“人工造雪”实验:在锥形瓶内放入少许樟脑丸粉末,再将一根细的松树枝放入,然后将瓶子密封。点燃酒精灯缓慢加热进行实验,仔细观察瓶内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中注意观察的现象:

(1)缓慢加热过程中,观察锥形瓶底部樟脑丸粉的状态变化;观察瓶内有何现象发生。

(2)停止加热冷却时,仔细观察锥形瓶壁及松枝上有何现 象发生。

学生活动:观察瓶内有无液体产生, 认真分析观察的结果,进行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樟脑丸粉末在实验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观察结果、讨论总结得出:

(1)固态的樟脑粉末经加热后能直接变成气态的樟脑蒸气;

(2)气态的樟脑蒸气又冷却直接变成固态的樟脑粉末。

复习导入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思考讨论:物质能否由固态直接转化为气态或由气态直接转化为固态?

试一试:你能举出生活中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或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例子吗?

推进新课

一、实验演示:碘的物态变化

仪器与器材:密封的细长玻璃瓶(内装有几粒碘),方座支架,试管夹,酒精灯等。

实验方法: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首先观察密封在玻璃瓶内碘粒的外观。

2.将装有碘粒的玻璃瓶在方座支架的试管内夹持好,然后用酒精灯对玻璃管内的碘粒加热,注意观察碘粒是否经过熔化再变为紫色气体。这时碘发生了什么现象?

3.熄灭酒精灯,注意观察在玻璃管冷却的过程中碘蒸气是否经过液化再变成固态的碘。这时碘发生了什么现象?在容器壁看到了什么现象?

4.通过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5.为什么要用酒精灯加热,不加热行吗?

现象观察:碘受热(颜色由黑变紫,碘由固态变成气态)和遇冷(颜色由紫变浅,逐渐变黑,瓶壁上有细小发亮的晶粒形成,无液体流下)后状态变化情况。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固体与气体之间可以直接转化。

二、升华和凝华

1.师生归纳总结:(板书)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2.学生思考并交流讨论:升华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凝华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可用实验演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为使现象明显,教师用酒精灯加热烧瓶中的碘。

(1)微微加热,紫色蒸气出现后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紫色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2)移开酒精灯,紫色蒸气逐渐减少而消失,酒精灯加热,紫色蒸气又重新出现,蒸气上升而消失。提问:紫色蒸气的产生是放热所致,还是吸热所致?蒸气上升消失到哪里?

(3)移开酒精灯待蒸气消失后,取下烧瓶,让学生看烧瓶底部,有一层碘的晶体。提问:这层紫色物质是什么?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产生这层物质?

学生交流结果,处理信息:实验结果表明,碘可以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此时要加热;也可以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此时没有加热,而是对外放热。

学生讨论并归纳总结:升华过程需要吸热;凝华过程需要放热。升华和凝华是互逆过程。

活动体验:碘与指纹破案:

在侦破案件时,常常需要从现场提取指纹,下面请大家模仿做一个实验,用酒精灯加热(宜小火以减缓碘升华的速度)烧杯(先用玻璃片盖住)中的碘颗粒,待烧杯中出现紫色气体时,将玻璃片拿去,用按有指纹(但看不见)的白屏靠近烧杯口并不断来回移动,注意观察白屏上有没有指纹显现出来。请同学们动手做这个实验,当一回小小侦探家。学生利用课桌上的器材,动手实验。不少学生惊呼指纹能显示出来,脸上露出了笑容。(教师要求学生课后通过查找资料,解释提取指纹的道理。)

3.知识迁移,学会运用

学生举例,交流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或自然现象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师生、生生共同交流,统一看法,对学生的举例、积极 参与给予鼓励,同时教育学生要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的霜、冰花、旧灯泡内壁上的黑色物质,分别判断出属于什么物态变化。(如雪、冰雹的形成,冰冻衣服也会干,积雪未熔化,但一天比一天少,卫生球逐渐变小、消失、有气味等)

(1)升华现象:①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②卫生球变小;③用久了的灯丝变细。

(2)凝华现象:①冰棒表面的“白粉”;②寒冬的夜晚,窗户玻璃内表面上的冰花;③用久了的灯泡变黑(先升华后凝华)。

【拓展】

干冰及其应用

干冰,虽然它的名字带着一个冰字,却和水结成的冰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它是由无色的气体——二氧化碳形成的。如果把二氧化碳装在一个钢瓶里,再加压,它就会变成和水一样的液体了,如果温度再低一些,那么二氧化碳就会变成白色的、好似雪花一样的东西,这就是干冰。这种固体不经熔化就可直接变成气体,这大概是大家叫它干冰的原因吧。干冰的温度可达-78.5 ℃,由于干冰温度很低,它急剧升华的时候,会使周围的温度迅速降低,空气里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雾。摄影棚里的云雾缭绕的景象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形成的。

干冰具有良好的制冷作用,因此可以用来保鲜食品,干冰可以用于人工降雨,闷热的夏天有时迟迟不下雨,这种情况下就可将装有干冰的炮弹射到乌云密布的天空,不一会儿大雨就倾盆而下。

仔细观察下图并作出解释

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它是将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压缩、冷却而成的,温度可达零下78.5 ℃,如果将它放在空气中,会长出如图的冰状胡须。

解析:固态的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发生升华现象时,吸收了周围空气中的热量,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热量被吸后,就发生了凝华现象。

【多媒体展示】用干冰人工降雨的过程。

具体过程:

干冰进入云层,就很快升华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逐渐变大就形成雨落了下来。

让学生解释人工降雨,教师作出评价并统一观点,这里干冰到雨经历了三个物态变化的过程,一是干冰的升华降温;二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三是小冰晶下落遇到热的气流熔化成小水珠,小水珠越结越大,小水珠的重力大于上升气流产生的浮力时,水珠下落到地面就形成雨。指出干冰易升华吸热还可用来:①给食品降温,②在舞台上制造“白雾”等。

舞台“白雾”:舞台上喷撒的干冰升华需从周围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悬浮在空中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所谓“白雾”。广泛用于舞台、剧场、影视、庆典等制作放“烟”效果。

制冷防腐:当用火车运载鲜鱼时,它就守卫在鲜鱼的旁边,起制冷防腐的作用。干冰外表像冰,可作为防腐剂,它比冰优越得多。干冰熔化时不会像冰那样变成液体,它全部升华,四周干干净净。干冰冷却的温度比冰低得多,而且干冰升华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能抑制细菌的繁殖生长。

常见的自然现象

提出问题:自然界中雾、露、云、霜、雪、雹是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么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思考,讨论。

(1)露是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于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2)雾和云的情况相同,都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为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在高空处则称为云,因此雾和云都是水蒸气液化现象,不是冰的熔化现象。

(3)霜是在地表的水蒸气遇到摄氏零度以下的温度,直接凝化为固体。

(4)雪是天气较冷的时候,空气中的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水蒸气在空中凝华成固态,为六角形的冰晶(叫雪花),在飘降时相互结合形成雪片或雪团。

(5)雹是冰球,它的形成较复杂,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0 ℃的高空,凝结成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 并彼此相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就会再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凝结一层冰壳。经过多次上下翻腾,能结合成较大的冰珠,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落到地面上,形成冰雹。

思考题: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试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加以解释。

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粒,凝华过程要放热,而水蒸气能够向空气中放热的条件是气温低于水蒸气温度,故只有在足够低的气温下,水蒸气才会凝华成霜,因为下霜时气温较低,人常感到冷。下雪天气温度本来就低,下雪后,雪在熔化时要向周围空气吸热,而使本来较低的温度进一步下降,因而雪后寒。

学生自由阅读:STS“水循环”

提出要求:(1)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的循环现象,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

(2) 完成课本图3.4-2水的三态联系填空。

(3)思考问题:水为何珍贵?水能为人类做些什么?破坏水资源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应该怎么办?

(4)对自己家里的用水进行调查,如每天用水情况(估计),洗衣用多少水,洗澡用多少水,抽水马桶用多少水等等,准备采取哪些措施节约用水?预测在实施过程中会有哪些困难,如何克服?如果完成实施后每月能够节约多少水?可以写成简单的调查报告。

同步训练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严冬,冰冻的衣服也会干,这是因为冰升华为水蒸气

B.饭桌上冒出的热气是水蒸气

C.初冬的早晨常见到的霜是由水蒸气凝固而形成的

D.夏天看到棒冰冒的“白汽”,这是棒冰熔化后蒸发的水蒸气

答案:A

2.演出时,舞台上往往要用弥漫的白烟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舞台效果。这种烟雾实际上是( )。

A.向舞台喷射真实的烟雾

B.利用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D.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答案:D

3.冬天清晨,在有人居住的窗户玻璃上往往会出现冰花。关于“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出现在窗玻璃内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B.出现在窗玻璃内侧,由水凝华而成

C.出现在窗玻璃外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D.出现在窗玻璃外侧,由水凝华而成

答案:A

4.下列物态变化中,在吸、放热的条件上与凝华要求相同的是( )。

A.熔化、汽化 B.液化、熔化

C.凝固、液化 D.凝固、汽化

答案:C

5.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相对应的是( )。

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升华

B.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液化

C.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凝固

D.冰箱冷冻室内壁的霜——汽化

解析:物态变化的考点关键是明白水的三态变化:冰、水、水蒸气三者之间的变化;冰变成水是熔化,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冰直接变成水蒸气是升华,水变成冰是凝固,水蒸气变成水是液化,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是凝华。解决物态变化的关键是要知道由什么状态变成了什么状态。樟脑丸是固体,变小了是因为固体变成了气体,所以是升华现象,故A对;冰是固态,池塘上的薄冰是由水凝固而成的,故B错;水是液态,洒在地板上的水干了是液态的水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C错;霜是固态,冰箱冷冻室内壁的霜是由水蒸气变成固态的冰,属于凝华现象,故D错。

答案:A

6.(山东济宁)下列现象中的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 )。

解析:升华是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雪人没熔化却变小了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水蒸气,是升华现象;A项,刚从水中出来感觉冷是由液态的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B项,“白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D项,湿衣服变干是汽化现象。

答案:C

7.(江苏连云港)部分地区发生严重干旱时,气象部门用火箭弹向适 当云层中抛射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实施人工增雨。在人工增雨过程中,干冰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华 B.升华

C.液化 D.熔化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六种物态变化,干冰在空气中,直接由固态变成了气态 ,属于升华现象,故B选项正确。

答案:B

8.(山东菏泽)李军同学在实验室模拟“云和雨的形成”,如图所示,请写出整个过程主要的物态变化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汽化(或蒸发) 液化(或凝华)

9.(江苏扬州)实施人工增雨的一种方法是飞机在高空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很快______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 于是高空水蒸气便______成小冰晶或______成小水滴,使云中的冰晶增多,小水滴增大,从而形成降雨。(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答案:升华 凝华 液化

教学反思

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中的一组现象,与前面学习的四种现象一起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体系。尽管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少见,但不易被学生注意,而且气体不易看见,难以直接观察 到。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从生活和实验出发,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辅以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些不太常见的现象,为学生创设了多种多样的情境,实验激趣,问题驱动,充分让学生观察、实践、思考、动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提高。

规律总结:

本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论证,学习了升华和凝华的概念、规律及其应用,大家不仅学到了物理知识本身,还学到了一些科学研究方法,感受了物理知识的科学价值。

板书设计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备考资料

生活、生产、科技与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

自然界中的物质在一般情况下以固态、液态或气态三种状态存在,物质的这三种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转化过程中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吸热的物态变化有熔化吸热、汽化吸热、升华吸热。在生活、生产、科技中物态变化吸热现象有什么应用呢?

1.物质的熔化吸热的应用

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更清凉:夏天,我们在喝饮料的时候,常会在饮料中放入一些冰块,冰块在熔化时,要吸热,使饮料变的清凉可口。

冰的熔化冷藏:储存食品时利用冰熔化吸热,使食品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

化雪冷: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化雪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熔化,冰熔化时吸热,使得气温降低,所以人会感到冷。

发射卫星的火箭头部涂了一层特殊的材料,保护火箭:用来发射卫星的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由于火箭头部与空气摩擦使它的头部发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在它的头部涂了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受热很容易熔化、汽化吸收箭头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热,可以避免火箭因高速运动时与空气作用产生的高温而被毁坏的危险。

另外,高烧病人用冰块降温,夏天吃冰棒解热,冰镇啤酒都是利用冰的熔化吸热。

2.物质的汽化吸热的应用

夏天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在地上洒了水,蒸发需要吸收热量,水蒸发吸热有降温制冷作用,故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

夏天天热,洗把脸就感到凉快:洗了脸后,脸上有水分,水蒸发需要吸收热量,水蒸发吸热有降温制冷作用,所以夏天天热,洗把脸就感到凉快。

擦酒精为中暑病人缓解症状:给中暑病人擦酒精,酒精容易蒸发,蒸发需要吸收热量,蒸发吸热有降温制冷作用,酒精蒸发快,从病人身上带走热量快,使中暑病人缓解症状。

夏天用电风扇吹风感到凉快:当我们在炎热的夏天使用电风扇的时候,电风扇的工作,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因而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蒸发需要吸收热量,故人们会感觉到凉爽。

沙漠羊皮袋:在沙漠里旅行的人,常用一个羊皮袋来装水,由于羊皮袋中的水不断地渗出,然后蒸发,蒸发吸热有降温制冷作用,使袋中的水温度较低,虽然气温较高,但是水喝起来清凉可口。

夏天食物放在水缸中防变质:夏天,没有冰箱的农村家庭,为了防止饭菜变质,常把饭菜放入菜盆,再把菜盆放入水缸中,让菜盆浮在水面上。由于水缸中的水不断蒸发吸热,使水缸内的温度降低,从而使饭菜的温度降低,不至于使饭菜变质。

手术麻醉:医学上有一种麻醉剂叫氯乙烷,它是一种透明、沸点为13.10 ℃的液体,使用时,将容器口对准需手术部位喷出,喷出的四氯乙烷迅速汽化吸热降温使需手术部位冷冻,使需手术部位麻醉,从而进行手术。

冰箱制冷:目前常用的电冰箱利用一种制冷剂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内的热搬运至冰箱的外面,制冷剂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汽化时它吸热,就如搬运工把包裹扛上了肩,液化时它放热,就如搬运工把包裹卸了下来。工作时,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冷凝器)缓慢地进入冰箱内冷冻的管子(蒸发器),在这里进行迅速汽化吸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生成的蒸气又被电动压缩机抽走,压入冷凝器,再次液化并把从冰箱内带来的热通过冰箱壁上的管子放出,制冷剂这样循环流动,冰箱内冷冻室里就可以保持相当低的温度。空调的制冷也是这个道理。

热棒: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贯通。铁路要通过“千年冻土”区,“冻土”区路基在温度过高时会变得松软不牢固。为解决“冻土”难题,保证路 基的稳定性,采取了防护措施,铁路路基两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细、高约2米的铁棒,我们叫它热棒。热棒在路基下还埋有5米深,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灌有液氨。装在热棒下端的液态氨在温度升高时会汽化,从路基内部吸热,使路基温度降低,路基的温度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温度,不至于使路基变得松软不牢固。

热管:热管是20世纪80年代研制出来的一种导热本领非常强大的装置。热管是一根两端封闭的金属管,管的内壁衬了一层多孔的材料,叫做吸收芯,吸收芯中充有酒精或其他易汽化的液体,当管的一端受热时,热端吸收芯中的液体受热汽化变成气体,气体沿内管运动到另一端(冷端)。而冷端由于未受热,温度低,气体就会因放热而液化,被冷凝的液体又被吸收芯吸附,通过毛细作用又回到热端。如此循环,热管的热 量就不断地从一端输送到另一端。

发射火箭保护发射架:为了保护发射台的铁架不被火箭向下喷射的高温火焰所熔化,工作人员在台底建造了一个大水池。当高温火焰喷到水中时,水池中的水迅速发生汽化,水汽化时吸收了大量的热,不至于使发射台的铁架温度升的很高而熔化,从而保护了发射架。

3.物质的升华吸热的应用

干冰冷藏食品:运输食品时利用干冰升华吸热降温来防止食品腐烂变质。

舞台烟雾效果:在文艺演出时,舞台上往往要用弥漫的白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舞台效果,这种烟雾是由于向空气中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升华时吸热,使气温迅速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有的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雾,有的凝华成小冰晶,形成白烟,这样就造成了舞台上的云雾效果。

人工降雨:人们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的特点进行人工降雨。当干冰进入冷空气层,会很快升华,在升华过程中将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冷空气层的气温急剧下降,这时高空中的水蒸气就会变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后下落,在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就会熔化而形成雨。

手术麻醉:固态二氧化碳可以直接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大量的热,还没有残留物。利用这个特点,可以用在医学科研上,现代医学上有一种“冷冻疗法”,即把干冰放在部分组织(如疣子)上,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迅速降温冷冻,使其组织坏死,达到不用“动刀”而治愈的目的。

总之,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过程在生活、生产、科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应用对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生产、科技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篇9:《错过》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

《错过》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搜集筛选信息、提炼主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讨论点拨,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3、能结合自己“错过”的经历谈感受,并能产生新的认识。

二、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清晰的思路,严谨的结构,学会辩证地对待人生中的“错过”。

三、学习难点

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四、教学过程

(一)审题导入:

“错过”的意思是--对,是“失去时机或对象”之意(投影显示);“过错”的意思

呢?对,是过失、错误之意(投影显示)。

区别“错过”与“过错”:

1、 从词性上看,“错过”是名词,“过错”是动词。

2、 “错过:是一种行为,“过错”是一种结果。

3、 如果说“错过”带给人的只是遗憾的话,那么,“过错”就是扎在人心头上的一根

刺。

(二)积累一些含有“错”和“过”的成语。

含有错的成语:错落有致 纵横交错  错综复杂,一错再错  错节盘根 错落不齐 错落高下

大错特错  将错就错  阴错阳差 神经错乱 参差错落  交错不齐

含有过的成语:得过且过  大喜过望  过目不望;代人受过;闻过则喜;功过是非;

有过之而无不及  文过饰非  过江之鲫

(三)导语: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错过很多很多:一颗流星划过天际,我错过了许愿。一个故事只讲一遍,我错过了聆听。因为堵车,错过了送朋友远行的火车;因为羞怯,错过了竞争班委的机会;因为懈怠,错过了优秀的成绩;因为误会,错过了一场美丽的友谊。人生就有许许多多的错过组成,面对错过,我们应抱有怎样的态度呢?

(四)走近作者--刘心武

刘心武(1942- ),当代作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四川成都人。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班

主任》、《母校留念》、《刘心武短篇小说选》,长篇小说《钟鼓楼》、《风过耳》、《四牌楼》等,

还出版8卷本《刘心武文集》。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不少

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五)字词教学,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

贻误    颟顸 渊薮   惆怅 斑斓

憬悟 侥幸 滞涩   情愫 咀嚼

(六)多角度地阅读,流畅地表述自己的感悟。

(1)错过是人生常态

(2)有的错过,还有机会→感受→会有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

有的错过,时不复来→咀嚼→惆怅中升华出憬悟

(3)错过可转化为掌握;错过亦可几近于过错

(4)对待“错过”,一要习惯,二要品味

(5)含笑对“错过”,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

作者看待“错过”的观点:一要习惯,二要品味。

全文小结: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所蕴涵的哲理

校对:本文辨证地论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强调了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

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我们要把握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终点”。

(六)读课文,理清层次。

1、听读课文--注意层次

2、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3、默读课文--总结层意

(1)介绍文艺性政论文(即杂文)知识: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可以议

论;可以叙事。本文以议论为主,可作为文艺性政论文学习,文章的结构清晰。全文结构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

(2)教师出示自己所列提纲

文章结构                  人生体验

提出问题                 人生路上充满了错过  人生的错过真不少

分析问题                   错过是人生常态    为什么有许多错过呢

解决问题            正确对待错过       追悟错过、习惯、品味错过

总结全文          展望人生

(七)品位错过

过渡语:一篇好的文章犹如一个美人,好的结构则是她的优美身段,那么优美的语言

则是她善睐的明眸。好的语言需要品味,本文语言生动含蓄,有着深刻的含义,让我

们来仔细品味其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示例:(1)、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的闪动着变换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

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点拨:朗读句子,找出你读不懂的地方

预测目标:“美景、奇景”、“预定的到站”学生有可能读不懂

讲解:“美景、奇景”:小的错过

“预定的到站”:人生最根本的追求

组织语言: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最根本的追求。

学法探究:如何来品位语言的深刻含义?

明确归纳:找出文章中所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之处,联系语境加以理解,品味出

语句的深刻含义,然后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法实践:根据学法完成示例(2)

示例(2)、“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校对:错过在人生道路上有其特定的价值,人生因为错过才使收获更加可贵。

经典劝勉

过渡语:课上大家都谈了自己人生中最难忘的错过及自己对错过的体验,通过对本文

的解读,想必大家对人生的错过有了新的感受。那么请仿写或选用文中你认为最精彩

的语句来劝慰某个同学或者勉励自己。

各抒己见:

赵刚在上初三以前,一直担任班干部。升入初三以后,班上进行班干部竞选,赵刚听说初三很紧张,当班干部影响学习,于是没有参加报名。事后,他看到班干部们工作得很顺心,学习也没有受到影响,面对这次“错过”,他很后悔。

如果你是赵刚的好朋友,你打算怎样开导他呢?

老师寄语:

错过  收获

错过河流

那就要收获高山

错过森林

那就要收获草原

错过了书写人生的第一页

那就要在下一页

记下最美的篇章

教师赠语:

当你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会错过月亮和星星

教师总结:

(“错过”≠“过错”:错过并不意味着过错。)

(失=得:“错过往往意味着另一种得”)

有失就有得,愿大家能在生活中意识到错过,咀嚼错过,解悟错过,然后得到灵魂的

升腾,最后祝愿大家从错过中走向成功。

练习设计

在你的记忆中,哪些“错过”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以“错过”为题,将其中印象

最深的一次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大小错过之多

把握关键机会 分析问题:产生错过原因 含笑到达终点

解决问题:怎样对待错过

李菊芬

篇10: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

《浪之歌》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一样,也是散文诗,主要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不仅是“海岸”的情人,在它的形象里融入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世世界的守护者。

2、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海誓山盟、长吁短叹”等词语;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能力目标: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把握诗文的节奏和美妙的意境,并从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情《浪之歌》说课稿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诗中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3、分析教材编写思路、结构特点及重点难点

不同于真实世界,在这首散文《浪之歌》说课稿诗里,海浪首先是作为“《浪之歌》说课稿海岸”的情人出现,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在这里,海浪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形象。

二、说学生

散文诗的内涵较深沉,对初二的学生来讲,要理解难度较大。但由于学生生活在海边,对大海、对海浪比较熟悉,学习本文,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重点突破。

三、说教法与手《浪之歌》说课稿段

依据新课标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对于诗歌,朗读尤为重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2、自读探究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浪之歌》说课稿挥集体的力量,自主学习,探究诗歌的内涵。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你去过海边吗?你看过海浪拍打海岸与礁石的情景吗?在你的眼中与心中,海浪是个什么形象?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他的散文诗《组歌》中为我们塑造了关于海浪的全新的形象,那他的想像与你的想像是否有一些相通之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浪之歌》说课稿《浪之歌》。

(本导语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能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3分钟

读准字音和解释词义

(通过“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为后面理解诗歌的内容做铺垫)

(三)整体感知:6分钟

学生听配乐朗读后思考:作者笔下的海浪是怎样的形象?

(学生通过听读,将作者笔下的海浪与自己心中的海浪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为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浪之歌》说课稿四)

(四)深入探究:13分钟

1、作者对海浪赋予怎样的感情?

2、你从文中哪些诗句体会到这种情感《浪之歌》说课稿?

(逐层深入,引导学生更准《浪之歌》说课稿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

(五)协作质疑:10分钟

我们对诗歌的情感已经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了,但诗歌的语言有时难以理解,对这首《浪之歌》说课稿诗,你还有什么疑惑呢?

小组讨论解决,全班交流。

(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6分钟

引导学生《浪之歌》说课稿仿写课文中的诗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小结:2分钟

(八)布置作业:2分钟

1、仿写诗句

2、预习《雨之歌》文

篇11: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赏析亮点:精练、含蓄的题目,对比的写法;精巧、耐人寻味的结尾。

2、探讨人性的美与丑。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赏析亮点:精练、含蓄的题目,对比的写法;精巧、耐人寻味的结尾。

2、探讨人性的美与丑。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早晨我们打开窗,会看到冉冉升起的朝阳,夜晚我们打开窗,又会看到灯火阑珊的都市,今天我们要打开泰格特的小说《窗》,听到的却是一段美丽的谎言,一起感受人间的善恶美丑。

二、赏析“窗”的美点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这篇小小说发表在了1987年7月号的《外国小说选刊》上,不久入选了中学教材,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可想而知,他一定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小小说是训练作家的最好的学校”,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赏析小说的亮点,通过这篇小说让同学们学会一些写作的方法。请看大屏幕上我为大家提示的亮点(题目、写法、结尾)接下来的时间请大家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一会儿我们一起来一一赏析亮点。

1、题目

小说为什么以“窗”为题?

明确:《窗》更简洁含蓄,小说的情节紧紧围绕“窗”展开,一语双关,既指病房的窗,也指心灵之窗(美好、丑陋),以窗为题,更能突出主题。

以后同学们在给文章定题目的时候也应该像《窗》一样,精炼、含蓄。

2、写法

(1)对比。

人物的对比

明确:靠窗的人: 乐观善良、热爱生活、品德高尚(善、美)

不靠窗的人:自私自利、冷酷残忍、卑劣丑恶(恶、丑)

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莎士比亚也说过:“任何一只猛兽也有点恻隐之心。”小说中的不靠窗病人连一只猛兽都不如,自私心理多么可怕!

看到的景物的对比

明确:靠窗的人:风景优美

不靠窗的人:秃墙一堵

第4、5自然段:描写景色非常优美,充满生机活力,幸福美好。我相信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和我一样对这一部分有很深刻的影响,接下来请大家在我的朗读声中去感受这些美好吧!

小小说一般惜墨如金,这篇小小说为何花费大量的笔墨来写窗外的美景呢?这些细节描写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节发展上有什么好处?

明确:更能够突出靠窗病人为病友苦心着想,说明他心地善良,道德高尚。小说中的美景,是靠窗的病人想象出来的,编织的美丽谎言。在自己病重的情况下,还竭尽全力为病友描述窗外的美景。可见他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因为一个心灵里没有美景的人,不会也不可能编造出如此生动丰富的美景。公园美景描绘越生动,我们就越信以为真,我们越信以为真,就越为下文不是公园,而是光秃秃的一堵墙,造成了一种落差。

人物心灵的美与丑,善与恶表现得十分突出。对比手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有力的表现了人物性格。无比赞美高尚的靠窗的病人,无情地嘲讽和鞭挞自私冷酷的不靠窗的病人。我们在《孔已己》和《范进中举》中已学过对比手法,希望同学们在作文时也要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

(2)一波三折。准确地表现人物心理变化和人性的扭曲的曲折过程:

享受--羡慕--妒忌--恨--取代

3、结尾

本文的结尾巧妙在何处?

这个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心灵的震撼和思考的余地。这个结尾正是文章最具震撼力的部分,文章到此戛然而止,出人意料而又耐人寻味,这正是“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美国短篇小说作家欧亨利的很多文章都具有这个特点,同学们课下可以阅读他的《最后一片藤叶》、《麦琪的礼物》和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项链》,进一步品味这结尾的无穷魅力。

(1)如果给《窗》的结尾再加两个字,你们猜我会加哪两个字?“活该!”。这是高中时代学习的鲁迅先生写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最后一段,一个词成一段,多么有力和痛快。今天被戴婷婷同学借用到《窗》的结尾,由此可见,同学们要多读书,多看书,这样就能在关键的时候将自己所学都用上了。

(2)如果结尾改为“他看到的是一幅幅怡人的美景。”这样的结局仿佛就告诉人们做一个损人利己的、见死不救的人是有善报的,是有好结果的。这就违背了世人的正确的道德观。

三、畅所欲言说感悟

如果我要大家在你们的微博上每个人发表一条学完《窗》后的感受,你会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我的微博:我们往往能够分担别人的痛苦,却常常不能忍受别人的幸福,往往就在这个时候,嫉妒之火就会熊熊燃烧。远窗人离我们到底还有多远?我们该怎么抑恶扬善?

四、教师赠言

一扇小小的窗户,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成为我们窥视灵魂、认识人性的了望台。让我们懂得了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充满生机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之景。一个人心中没有春天,他的眼中只能是一片荒漠。一个道德卑劣的人是不会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的。让我们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美丽的风景,把他送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五、回顾目标

1、题目含蓄简洁。

2、运用对比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4、结尾要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从课文的学习中去学会写作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原来窗外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请大家发挥想像力,续写一段情节,要写得既有创意,又切合小说的中心意思。

篇12: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品味本文平淡朴素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留恋及学习作者以苦为乐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留恋及学习作者以苦为乐的精神。

【教法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欢快的音符却难以唱尽它丰富的旋律;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画,绚丽的色彩却难以描尽它多姿的回忆。冰心曾在《春水》中深情地吟诵--“童年呵,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季羡林先生的童年是怎样的?

二、检查预习

1、学生根据预习介绍作者季羡林

季羡林(1911-),学者、翻译家、作家。山东临清人,字希逋、齐奘。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 、教师补充对季羡林先生的评价

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3、字音字形。

4、成语积累。

三、整体感知

1、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找出文章中哪句话概括了作者对童年的感受?

明确: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学法指导:提示同学们怎么找主旨句,提取关键词,学会用一个关键词带动一篇文章的学习方法)

请同学们根据这句话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同学们的疑问就是本课急需解决的问题。

2、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你对哪件事感触最深?

明确: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死面饼子的趣事;介绍我的启蒙老师;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

(学法指导:注意小标题的作用)

四、品味语言

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真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试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的特点。

请同学们挑选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和其他同学交流分享。

(学法指导: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炼字、情感表达等角度入手)

预设问题:

1“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叔父最终站住了脚。”分析这句话中动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作者连用了四个四字短语,用“拉”“扛”“当”“卖”四个动词,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父亲和叔父在济南所从事的艰辛工作,表现了他们为生存,在人生地疏的环境中的艰难挣扎。

2“到了济南以后,过了一段难过的日子;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我曾有几次从梦里哭着醒来,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梁饼子吃苦咸菜。”试着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合作探究

季羡林:我的文笔可能是拙劣的,我的技巧可能是低下的。但是,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绝不含糊。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

(学法指导:同学们要想写出优秀的作文一定要有真情实感。)

作者开篇即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读了他的经历,你有何感触?

明确:作者的童年是物质和精神都饱受苦难的年代。在父母身边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吃的是红高粱面饼,连基本的生活物资--盐,都无钱可买;“半个白面馒头”就是作者眼中最好吃的东西,家里“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见过”;在济南叔父家,“我” 的精神生活并不如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几次梦里哭醒。所以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眼前没有喜气洋洋的红色,也没有生气勃勃的绿色,只是一片无奈悲凉的灰黄。

六、挥洒青春

围绕“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童年”写一段话。

1教师示范“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与同学们进行文字对话。

流年是尘封在记忆中的梦,细数门前落叶,倾听窗外雨声,涉水而过的声音再次响起,被雨淋湿的心,依旧化作那绿叶上的水珠,化作思念的泪滴。那湖水的丰盈是我蓄满的真情,而时间不会为我停留,曾经看过的夕阳,听过的潮落,都变成了手中的流沙 ,藏匿在缱绻的回味里一滴滴流淌。

时间的沙漏沉淀着无法逃离的过往,记忆的双手总是拾起那些明媚的忧伤。用微笑细数你给的伤,最后,泪却随微笑流出眼眶。

2学生展示交流

七、拓展延伸

1 推荐阅读

《季羡林谈人生》

《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妙语录》

2 季羡林小故事

有一年,北京大学新生入学。一个学生带着行李,一时顾不过来,他发现不远处有个老人,便求这位老人帮他看行李,自己好去报名,老人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一个多小时后这个学生办完手续回来,那个老人还在那里恪尽职守,这个学生只是简单地向老人道了谢,老人也没有多说什么便离开了。不久,学校举行开学典礼时,那个学生发现给他看行李的老人竟然是北大的副校长,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

3 季羡林人生语录

“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我快一百岁了,活这么久值得。因为尽管国家有这样那样不可避免的问题,但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

“我的家乡在山东。泰山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最后两句话是--‘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屹立东方,亿万斯年’。人民的灵魂,百姓的脊梁,中华民族大有前途。”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人活一世,就像做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

同学们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积累

八、小结

同学们,我们的青春年华终将逝去,但是唯有文字可以打败时间,让我们的灵魂没有一丝白发。我们不仅要学习季羡林先生朴素语言背后所蕴含的真挚情感,更要学习他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的精神境界。

篇13:八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

一、导入阶段

演示:在蔑编上铺上一张纸,用碳条在其上摩擦,形成肌理。

展示拓印后的效果图。

提问:这种方法同学们尝试过吗?有谁知道这叫什么方法?

(拓印,此方法由来已久,操作方法简单、便易。)

指出:画面上的纹理就是材料的肌理。

二、探究阶段

(一)观察比较

观察比较一:牛仔、皮毛、丝绸

观察比较二:玻璃、岩石、不锈钢

(二)交流感受

物体肌理、质感感受

牛仔——粗糙、无光泽、厚重、不光滑粗犷、奔放

丝绸——细腻、有光泽、柔软、光滑华丽、典雅

玻璃——坚硬、透明、光滑、能反光晶莹、纯净

岩石——坚硬、不透明、粗糙、无光泽朴实、原始

不锈钢——紧密、不透明、光滑、能反光冰冷、现代

(三)基本概念肌理:指材料表面的纹理、构造组织给人的触觉质感和视觉质感。肌理有天然和人工之分,有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之分。质感:视觉肌理一般被称为质感。

三、发展阶段

(一)《五角星》油画冷军

提问:这个五角星是由什么材料加工而成的?(碎铁皮)

这是一幅荣获第九届全国美展(油画部分)金奖的油画作品。作品通过刻画一颗用弹痕累累、火迹斑斑、凸凹不平的碎铁片焊接而成的.五角星,以极端的写实手法、精致入微的形象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使人联想到中国人民军队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寓喻中国革命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让我们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

(二)《钢水·汗水》油画广廷渤

作品采用了极度写实的绘画造型语言,以富于感染力的细节描写,把作者体验到的炼钢工人以苦为乐的高尚情操、忘我的劳动精神,以及火一

样的热情,钢铁般的意志,排山倒海的力量等准确、形象地体现在画面上,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其中,对汗珠的细腻表现突出了工人的辛苦,强化了“民族脊梁”的主题;哨子的金属质感凭借色彩的冷暖变化得到了真实的表现。

篇14:八年级下册《吆喝》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创造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

1、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自学讨论法、行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感受.热爱吆喝这门艺术。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工作做一点贡献。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调查: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或旧时生意人调查过去人们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

2、每人模仿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并适当作出评价。

【教学目标】

1、交流学生调查或搜集到的旧时各种吆喝,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学习鉴赏创作吆喝这门艺术,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写法。

【具体步骤】

一.说说吆喝

1. 以谈话的方式引出话题--吆喝

学生交流各自所收集到的吆喝声。

1. 欣赏带有浓郁的`北京特色的吆喝声。(听录音)

2. 模仿你认为不错的吆喝声,挑战你认为会更不错的吆喝声。

三.创作吆喝

1. 学学作者介绍的 有关吆喝的声调音韵节奏等,为创作吆喝作准备。

2. 让学生发挥自我创造的能力,为某种商品创作一则吆喝的广告。

四.整理吆喝

1. 学习本文作者写作思路及材料安排的有序性。提出感悟,疑惑,全班进行交流。

2. 写一篇介绍本地吆喝的文章,为抢救工作做一点贡献。(第二课时)

篇15: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准备

1、岳阳楼、《洞庭晚秋图》的电脑展示图片。

2、将课文的知识整理成幻灯片。

设计思路

1、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2、倡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楼导入

师: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电脑示图解题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旬,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句。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幻灯显示。)

(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

吾谁与归?(变序句)

则有……”者矣。(长定语句)其必日……乎。(表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

(3)阅读思考:

①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八年级英语下册-教学计划

八年级英语下册教学计划

八年级下册英语的教学计划

八年级英语的下册教学计划

初中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

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作文:我想变美人鱼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研活动计划

八年级下册地理学期教学计划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八年级地理下册的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精选15篇)】相关文章:

八年级英语下册教师教学计划2023-08-22

初中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工作计划2022-12-27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作文:雪天记事450字2022-07-08

八年级下册英语教学计划2022-07-29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2022-11-11

八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计划2023-01-17

八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计划2023-09-06

八年级英语下册教学反思2022-11-07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2022-09-21

八年级数学下册每节教学反思2022-11-2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