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汉宫秋月》有感

时间:2022-06-07 05:24:09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读《汉宫秋月》有感(合集19篇)由网友“喵酱喵”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读《汉宫秋月》有感,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读《汉宫秋月》有感

篇1: 读《汉宫秋月》有感

“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晚秋的夜,凉如水。天上的清幽冷寂。一声声古韵琴调,荡漾着缥缈的烟雾。

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激昂,“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的婉转,“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雄壮……震荡着那罗帐昏烛下的清秀面颊上,停留千年的清泪。

当花瓣如旋转飞舞的雨蝶纷纷飘在冷寂的庭院,她在悠扬的琴声而为止的旋律里,望着最后一片带着雨珠的蝶儿轻悠悠地飘落,那颗玻璃般的心,凉了,像秋夜的空气一样。她用那纤纤玉手拾起这逝去的蝶体,怜爱地望着这美丽的遗体,她将它偷偷夹在她父皇的书卷里,希望父皇有一天能见到它,能明白深宫里女儿的.用意,她将她失落的泪,幽怨的琴声,如玻璃般剔透脆弱的心,一齐倾吐。她眼角中闪着泪花,那是希望,那是喜悦。

然而,那蝶儿却一去不返,在那声声古韵琴调里,在页页古韵的书卷里,无声无息地,默默地,掩埋在千年的寂寞里……

辗转千年,在声声古韵里,那缥缈的烟雾里,氤氲的泪花里,分明有一道,划过天空的,七彩泪痕……

篇2: 读《汉宫秋月》有感

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晚秋的夜,凉如水。天空的银河幽静冷寂。一声声古韵琴调,荡漾着缥缈的烟雾。

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慷慨激昂,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里滩的婉转,银瓶乍破羊水浆迸,骑兵显出刀枪鸣的豪壮起伏着那罗帐昏烛下的清秀面颊上,停留数千年的清泪。

当花朵如转动飞舞的雨蝶竞相飘在冷寂的院落,她在悠扬的琴声而才行的节奏里,望着最终一片带著雨珠的蝶儿轻悠悠地飘落,那颗夹层玻璃一样的心,凉了,像秋夜的气体一样。她用那纤纤玉手捡起这远去的蝶体,怜爱地望着这漂亮的尸体,她将它悄悄夹在她父皇的书卷里,期待父皇有一天能看到它,能搞清楚深宫中闺女的用意,她将她迷失的泪,幽怨的琴声,如夹层玻璃般剔透脆弱的心,一齐倾吐。她内眼角中闪着泪花,那就是期待,那就是愉悦。

殊不知,那蝶儿却一去不返,在哪声声古韵琴调里,在页页古韵的书卷里,悄无声息地,静静地,埋藏在上千年的孤独里。

辗转上千年,在声声古韵里,那缥缈的烟雾里,氤氲的泪花里,明晰有一道,划过天上的,七彩泪痕。

篇3:《汉宫秋月》观后感

《汉宫秋月》观后感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是你在低泣么?那声声抽泣,如水凉夜,一点一点浸入我的心中。你的脸不再美貌如昔,眉角是岁月的吻痕,是否,使在那怀恋昔日的种种?王孙公子芳树下,一朝病卧,再无相识。

仰或你只是略有姿色的宫女,在这美人如云,粉黛三千的地方,只如那秋草一般,进时十六今六十,只是在那月的阴晴圆缺里送走自己的生命?

然而无论如何都已不再重要。

重要的,只是这肃杀秋色中的那轮秋月,凝着那一院霜色,再化作眼泪,滴上琴弦。

琵琶幺弦嘶哑,多少凄楚与悲剧都在那音乐里淹没了,而你,不过是其中之一。

你们是被关在笼里的鸟儿,在众多华丽的霓裳中被淹没,独自在角落抖动着那褪色的羽毛。那片天空和那抹如霜皓月,被铁笼划成了碎片。少年时绯色的梦,到在这枯黄的秋色里被碾转粉粹。

你独坐在那月下,素手调好琴弦,素手抚过,那音便如珠倾。你被你所有的不幸与凄楚,都寄与这把琵琶,连同着,那个已经遥不可及的梦。那长长的睫毛下,一滴滴翡翠最落,然而落的是泪,你心中却是在滴血呀。。那一道朱漆的宫墙,拦住了多少女子的幸福与幻想,它硬生生的将昔日的种种切断,带着血肉模糊,从此,便是一条不归路。

然而,即使出得了那宫墙,难道就幸福可吗?就离开了这囚笼,这天地间,又哪里是归路?不过是,从这张网,跳进了那张网。在这混浊乱世里,女子的命运,只若那无根浮萍一般罢了。你想飞向自己梦里那片天空,然而现实却冷冷地将你暴露在一片混浊喧哗里。

你说你羡慕褒姒,即使那爱情建立在怎个国家的**上,然而那幽王,烽火戏诸侯只为博美人一笑,那样的的爱情,谁不羡慕。

可是,,你既没有褒姒的.美貌,他,也不会有幽王的痴情。

你们,只是这渺渺世界中的一颗尘埃。被你随手捡起,随手丢弃。

你说你仰慕昭君,那个不甘在重重宫闱中仰望爱情与自由的女子,一个人嫁到那大漠黄沙之中,去寻找自己的幸福与天空。

可是,你可曾听懂了一曲琵琶里的黯然伤神?

晨曦的光一点一点撕碎了夜的面纱,望着那一轮逝去的秋月,琵琶发出最后一声呻吟,然后那弦,齐齐断了,只在你修长的手指上留下一抹血痕,证明它,曾经来过。

篇4:汉宫秋月散文

汉宫秋月散文

听汉宫秋月,是幽怨萦绕在我耳畔吗?为什么只觉得即是静又是悲呢?汉宫的生活只能说是悲吗,那月是否也是冷的。

古韵筝色,天籁之弦。此时汉宫是否有伊人翩翩起舞,是否正在月下跳着比翼双飞,会不会有人和她一起合舞。太多不知,太多疑问。为何要深陷宫墙?为何要为一人起舞?为何要为一人容装?与其要和三千人竞争,抢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人。为何不寻个爱自己的人?男耕女织,你的喜他懂,你的悲他忧。锦衣玉食、钗头银凤。又如何,你的心死了。你的`娥眉无人再为你画,你的艳妆无人欣赏,你的一切都只有月看在眼里。此时你是在为它起舞吗?

汉朝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是灰色。只有在后宫,我看见了色彩。美丽的宫娥,穿梭在灰色之中。美人、贵人,呵呵,这些头衔是你们的支柱吗?勾心斗角的阴谋,只为了一个不爱的人。可笑可笑真可笑,赌上了年华,甚至生命。最终的归宿只是一口枯井,一口集了幽怨的枯井。可悲,一生就这样了结了。你是否后悔过,用一生等待一个不属于你,不爱你的人。你是否憧憬过,农家的天伦之乐。有吗?是否有过呢?

梦湿红阑干,你的年华不在。你的心还是像以前一样,一样地在渴望吗?为见天子一面,你动了多少心思?为了留住他的心,你又失去了多少快乐。这样值得吗?真的值得吗?若你爱他可以,倘若不爱,为何要这样折磨自己。折磨你那已不再激动的心。如果我可以穿越,你可以和我一起走吗?一起来到枫树林,你为我起舞,我为你吹笙。你可愿意?我的宫娥。

一身红纱,一张笑脸。这是我的要求。可愿意?不愿看你以泪洗面,不愿看你愁眉不展,不愿看你为他失魂落魄。依旧记得你挽起的芊芊细手,对镜画眉。真美,嘴角的笑容是否也是你的心在笑呢?为何总让我去猜测你的心,知道吗?我很累,也很心疼。悲凉的古筝之音,为何你要弹奏?孤独的单鸟,为何还要起舞比翼双飞?你是在折磨谁呢?

萦绕在耳畔的古筝之音,脑海中起舞的美丽宫娥,让我心醉亦心碎。灰色的汉宫,吞噬了你的美貌,也吞噬了你的心。一口枯井,无数倩影。如果有可能,你是否会选择田园。选择天伦之乐。汉宫,秋很凄凉。月很冷。百花不在,唯独你还在怒放,夹杂着怒与怨。

汉宫秋月,唯有宫娥,让我不舍。唯有她的泪,让我心碎。

篇5:汉宫秋月初一作文

汉宫秋月初一作文

轻轻叹息声声传冤绵,

月下琵琶泣声染秋月。

悲痛欲绝何以忆起昔日美?

身在宫中何日与天见?

寂寥连连谁与伤心会……

秋天宫月,何时予以尝滋味?

月这么美,却勾起了谁独泪?

落日余晖,等待何时与家归?

只把眼泪一颗一颗藏心扉——

汉宫秋月,一声一声痛了谁?

待会有一天能得到谁关慰——

汉宫秋月,景是哀愁堆,默默泣了谁……

汉宫秋月,她依然迷茫恨作泪,

她的美侃侃一笔语言对……

宫廷黑夜寂寞厚厚何时摧?

她等了一生,一生衬怨雪相随……

汉宫秋月,她已病入危,

月色狼狈,何时与家归?

寂寞夜夜,愁眠给了谁?

汉宫秋月,一辈子等你归……

篇6:汉宫曲

唐代 徐凝

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

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

译文

晶莹如水的珠帘里月光皎洁,晃动着美女的身姿,赵家飞燕在昭阳宫侍奉君王。

欢乐歌舞后箫声中止,三十六宫清冷下来,宫女们感到秋夜的漫长。

注释

水色帘:珠帘,因晶莹如水,故称。

玉霜:白色的霜。一说指女子美好的容貌。流玉霜:谓月光皎洁如霜,流泻于地。

赵家飞燕:即赵飞燕,为汉成帝妃子名,住在昭阳殿。

昭阳:汉宫殿名,成帝时赵飞燕居之。唐人宫怨诗中常用汉宫以指代唐代宫殿。

掌中舞:在人掌上跳舞。相传赵飞燕可作掌上舞蹈。

箫声绝:洞箫发出的旋律停了下来。

三十六宫:许多的宫殿。三十六,不是确数。

秋夜长:秋天夜晚时间长,也指人在寂寞之时,感到时间长。

创作背景

徐凝宪宗元和年及第,与白居易在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已有交往,而于长庆三年(公元823)时白居易为杭州刺史,徐凝、张祜同往较文,白居易举徐凝屈张祜。徐凝获解元,长庆初曾至长安应试,因不善干谒,终失意而归。于是自嘲“天下无人重布衣” 、“ 白头游子白身归”,这首诗应作于同一时期。

赏析

该诗以“飞燕”作意象,成功运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首句写景题咏意象明丽、境界高远,极言帘之洁白非凡,见飞燕得宠之盛。末句言一人专宠,三十六宫尽皆失欢。“秋夜长”双关,既与首句“流玉霜”相应,又言从此无春意也。

这首诗通过赵飞燕的前后生活对比,概括了宫女的一生,年轻时凭借姿色容貌得以受宠,但最后红颜凋落便过着凄冷的生活,老死宫中,任凭秋夜漫长独自煎熬。通过这种景色与时光的描写烘托宫女的凄凉冷落的生活,在孤独绝望中度过漫长的`岁月。以汉代唐,这是唐朝诗歌常用的借代手法,作者不露锋芒,在平淡的话语间以诗借古讽今,有着婉而多讽的艺术魅力。徐诗语言通俗晓畅,但却并不代表其诗作缺少艺术加工,流于平淡,事实上他的诗歌能够在平易的语言中见得波澜,诗篇里可以见到工于余韵的高超技巧。虽用语浅近,却造意新颖,饱含诗味。

诗歌以曾以歌舞技艺赢得皇上宠爱的赵飞燕最后也因年老色衰而被打入冷宫, 度过其凄凉、寂寞难耐的漫长余生。更不用说那些众多而普通的宫女,不仅难以得到皇上的青睐征幸而且连平时见一面都难得,等待其的只能是最后老死宫中的凄惨遭遇。“三十六宫秋夜长”一句隐隐地道出了宫女们的怨恨之情以及诗人对其的同情之心,显得颇为含蓄蕴藉。

“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景物描绘既富有情致,又流畅明丽,成千古传颂的写景名句,至今为人所称道。此诗写的是宫中怨情,但却无一字议论和抒情,作者只是运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一人承宠,各院凄凉”的景象,便把宫女们深长的幽怨生动地表现了出来,颇为婉转含蓄。以夺人之爱的飞燕比衬,才更见婕妤之哀。其他供电与得宠者所居之昭阳殿形成比照,隐喻失宠与得宠,加深了诗歌的形象化。

该诗立意新警,显然是以汉代唐,采用曲笔手法。

篇7:汉宫词

唐代 李商隐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译文

王母的信使青鸟啊,你飞去西方竟然还没回来,只累得求仙的君王,依然长久地守候在集灵台。

唉,有一位文学侍臣,最是有司马相如的消渴病,君王啊,你怎不赐予他那金茎上的仙露一杯?

注释

青雀:指青鸟,即《山海经》中提到的西王母所使之神鸟。

君王:明指汉武帝,暗喻唐武宗。集灵台:汉时台名。

侍臣:侍奉帝王的廷臣。相如渴:相如即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患有消渴疾。

金茎露:承露盘中的露,是汉武帝在建章宫神明台所立的金铜仙人承露盘接贮的“云表之露”。传说将此露和玉屑服之,可得仙道。

创作背景

《汉宫词》当作于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之后不久。唐武宗力辟佛教,却笃信神仙之说,他于会昌五年,“筑望仙台于南郊”,还服食长生药,“饵方士金丹,性加躁急,喜怒不常”。李商隐此诗即为讽喻唐武宗求仙访道之举而作。

赏析

在这首咏史诗中,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巧妙地将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编织在一起,虚构出一种充满浪漫色彩的艺术形象。

一、二句“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青雀,即《山海经》中的青鸟,诗中借喻为替西王母与汉武帝之间传递音讯的使者。青鸟,这任重致远的使者,向西方极乐世界飞去,却竟然一去未回,杳无踪迹。然而,异想升天的汉武帝依然长久地守候在集灵台,等待佳音。起句中的“竟”字精警地表达出汉武帝迷信神仙的.痴呆心理:一心以为青雀西飞定会带来仙界好音,谁知一去“竟然”未回,这实在出乎他意料之外。诗人著一“竟”字,极其传神地透露了他这种执迷不悟的心理状态。接着于“长在集灵台”句中和盘托出他的求仙活动,开首两句诗,揭露了武帝迷恋神仙的痴心妄想,寓揶揄嘲弄于轻描淡写中,显得委婉有致,极富幽默感。

三、四句“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诗人进一步刻画汉武一心求仙而无意求贤的思想行径,文学侍臣司马相如有消渴病(今称糖尿病),因此水对于这种病人之重要,简直可以说是“救命之水”。但是,汉武只祈求自己长生而全不顾惜人才的死活,就是一杯止渴救命的露水也不肯赐给相如。结尾两句诗人拈出一个表示极大量的副词“最”与一个极小量的数词“一”作对比,前后呼应,便十分准确地揭露出这个君王好神仙甚于爱人才的偏执灵魂。讽刺辛辣而尖锐。诗里的数词已不仅表示量,而且还揭示质,蕴含深刻的思想意义。

《汉宫词》虽然咏汉代事,但和唐代的现实生活密切相连。如果说,这首诗在讽刺汉武帝的迷信与昏庸这方面,写得比较明显而尖锐,那么,在讽喻唐武宗的问题上,便显得含蓄深隐,曲折而婉转。李商隐常以司马相如自况,如:“嗟余久抱临邛渴,便欲因君问钓矶”、“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相如未是真消渴,犹放沱江过锦城”等等。这首诗也是有感于自己的身世,不满唐武宗贬视人才。诗人用典精巧贴切,灵活自然,委婉地表达不便明言又不得不言的内容来,让辛辣的讽嘲披上一幅神话、历史与现实巧妙织成的面纱,显得情味隽永而富有迷人的艺术感染力。

篇8:汉宫春

汉宫春

潇洒江梅,向竹梢稀处,横两三枝。

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风欺。

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

惟是有、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

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

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

空自倚地、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简析】

长在茅舍疏篱下的野梅。它寂寞得很,就连燕子都不肯与它亲近;它又艰难得很,无情的'风雪经常向它施加淫威。可它却就是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摧残。你看清如白练的小溪旁,疏影横斜,清香依旧。

篇9:辛弃疾——《汉宫春》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汉宫春》

【内容】:

春已归来,

看美人头上,

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

未肯收尽余寒。

年是时燕子,

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办黄柑荐酒,

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

便熏梅染柳,

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

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

问何人会解连环?

生怕见花开花落,

朝来塞雁先还。

【注释】:

堆盘:古时风俗,于立春日作五峰盘,并以黄柑酿酒,称洞庭春色。

解连环:指战国时秦昭王遣使谓齐王后解玉连环事。

【赏析】:

微雨轻寒,春回大地。年时燕子,梦到西园。然而花开花落,春去春来,却使人“改变朱颜”。词人对景感怀,引起了岁月匆匆、功业未成之慨叹。“问何人会解连环”一句,用古喻今,词人忧国之心,可谓一往情深。

周济《宋四家词选》:“春幡”九字,情景已极不堪,燕子犹记年时好梦,黄柑青韭,极写晏安酖毒。换头又提动党祸,结用雁与燕激射,却捎带五国城旧恨。辛词之怨,未有甚于此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稼轩词其源出自楚骚,起势飘洒。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阕铺叙“立春”而已。转头处向东风调笑,已属妙语。更云人盼春来,我愁春至,因其暗换韶光,老却多少朱颜翠鬓,语尤隽妙。然则岁岁之花开花落,春固徒忙,人亦徒增惆怅耳。

篇10:汉宫春——春雪

缕缕东风,

未觉寒意去,

鸿雪突来。

弥天漫漫,

奈何锦地皑皑。

春辉乍暖,

悦人心,

喜笑颜开。

期愿景,

清明盛世,

群朋簇聚抒怀。

须倾大片鹅羽,

如纷飞柳絮,

霏落霄崖。

苍穹极野,

万民举目惊呆。

乌云渐淡,

肃风轻,

众语京垓。

多耐静,

初阳再现,

九州庶事康哉!

篇11:汉宫词-唐诗

青雀西飞竟未回,

君王长在集灵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

不赐金茎露一杯。

李商隐诗鉴赏

在这首咏史诗中,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巧妙地将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编织在一起,虚构出一种充满浪漫色彩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在讽刺汉武帝的迷信与昏庸这方面,写得比较明显而尖锐,那么,在讽喻唐武宗的问题上,便显得含蓄深隐,曲折而婉转。李商隐常以司马相如自况,如:嗟余久抱临邛渴,便欲因君问钓矶、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相如未是真消渴,犹放沱江过锦城等等。这首诗也是有感于自己的`身世,不满唐武宗贬视人才。诗人用典精巧贴切,灵活自然,委婉地表达不便明言又不得不言的内容来,让辛辣的讽嘲披上一幅神话、历史与现实巧妙织成的面纱,显得情味隽永而富有迷人的艺术感染力。

篇12:汉宫春 辛弃疾

汉宫春 辛弃疾

《汉宫春 》为词人辛弃疾所写,分别为《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汉宫春·立春日》等。

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

亭上秋风,记去年袅袅,曾到吾庐。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功成者去,觉团扇、便与人疏。吹不断,斜阳依旧,茫茫禹迹都无。

千古茂陵词在,甚风流章句,解拟相如。只今木落江冷,眇眇愁余。故人书报,莫因循、忘却莼鲈。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

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

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回首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窍号呼。

谁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苏。至今故国人望,一舸归欤。岁去暮矣,问何不、鼓瑟吹竽。君不见,王亭谢馆,冷烟寒树啼乌。

汉宫春(答吴子似总斡和章)

达则青云,便玉堂金马,穷则茅庐。逍遥小大自适,鹏鷃何殊。君如星斗,灿中天、密密疏疏。荒草外,自怜萤火,清光暂有还无。

千古季鹰犹在,向松江道我,问讯何如。白头爱山下去,翁定嗔予。人生谩尔,岂食鱼、必鲙之鲈。还自笑,君诗顿觉,胸中万卷藏书。

汉宫春(即事)

行李溪头,有钓车茶具,曲几团蒲。儿童认得,前度过者篮舆。时时照影,甚此身、遍满江湖。怅野老,行歌不住,定堪与语难呼。

一自东篱摇落,问渊明岁晚,心赏何如。梅花正自不恶,曾有诗无。知翁止酒,待重教、莲社人沽。空怅望,风流已矣,江山特地愁予。

汉宫春(答李兼善提举和章)

心似孤僧,更茂林修竹,山上精庐。维摩定自非病,谁遣文殊。白头自昔,叹相逢、语密情疏。倾盖处,论心一语,只今还有公无。

最喜阳春妙句,被西风吹堕,金玉铿如。夜来归梦江上,父老欢予。荻花深处,唤儿童、吹火烹鲈。归去也,绝交何必,更修山巨源书。

汉宫春·立春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辨,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赏析

此词上片通过立春时节景物的描绘,隐喻当时南宋不安定的政局。开头“春已归来”三句,点明立春节候。按当时风俗,立春日,妇女们多剪彩为燕形小幡,戴之头鬓。故欧阳修《春日帖子》中有“共喜钗头燕已来”之句。“无端风雨”两句,既指自然界的气候多变,也暗指南宋最高统治集团惊魄不定、碌碌无为之态,宛如为余寒所笼罩。“年时燕子”三句,作者由春幡联想到这时正在北飞的燕子,可能已经把他的山东家园作为归宿了。“年时”即去年之意,这说明作者作此词时,离别他的家乡才只一年光景。接下去“浑未办”三句,是说作者新来异乡,生活尚未安定,春节到了,连旨酒也备办不起,更谈不到肴馔了。

词的下片进一步抒发作者自己的忧国怀乡之情。“却笑东风从此”三句,作者想到立春之后,东风就会忙于吹送出柳绿花江的一派春光。“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语虽虚拟,实际表达了作者初归南宋急欲报国、收复失土的决心,深恐自己磋砣岁月,年华虚度。这里说的“清愁”,实际是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解连环”,是用《战国策》秦昭王送玉连环给齐国王后,让她解开的'故事。当时的齐王后果断机智地把玉连环椎破,使秦的诡计流于破产。但环顾当前,南宋最高统治集团中人,谁是能作出抗金的正确决策的智勇人物呢?“生怕”,即“甚怕”。“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表示作者对于恢复事业的担忧,深恐这一年的花由盛开又复败落,而失地却未能收复,有家仍难归去,言语、句流露出一丝的惆怅。

篇13:汉宫春 立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辨,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注释】

汉宫春:词牌名。《高丽史·乐志》名《汉宫春慢》。《梦窗词集》入“夹钟商”。各家句读多有出入,通常以《稼轩长短句》为准。九十六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立春日:古称“立春”春气始而建立,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南朝·陈·徐陵《杂曲》:“立春历日自当新,正月春幡底须故”。

“春已”三句:谓从美人登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春幡:古时风俗,每逢立春,剪彩绸为花、煤、燕等状,插于妇女之粪,或缀于花枝之下,曰春播,也名恬胜,彩胜。稼轩《蝶恋花·元日立春)词起句云:“谁向椒盘答彩胜。”此风宋时尤盛。

【译文】

从美人登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虽已春归,但仍时有风雨送寒,似冬日徐寒犹在。燕子尚未北归,料今夜当梦回西园。已愁绪满怀,无心置办应节之物。

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比我先回到北方。

【赏析】

上片起韵点题,写大地春回的立春日风景。立春日是春天到来的信号,表现这节物风光。作者以一“看”字,将春天的气息,通过妇女们立春日的头饰——袅袅春幡散布出来,暗示出作者对于春归的喜悦。以下一韵,不直接往前写去,却反挑一笔,写出对寒风冷雨阻碍春来的幽怨。以下突然写到燕子,用比兴法推出怀念故国的感情。因为余寒未尽,春社未至,那去年秋时南来的燕子,不能回到北方故国的“西园”去。

但燕子虽然无法归去,作者却生派它一个“西园梦”。一个“料“字,化无理为有趣,表明这燕子,已经成了作者思念故国的精神象征。而燕子只能“梦”而不能“到”西园,暗示西园所在的汴京,依然被金人所掌握,所以作者徒有故国之思,却不能一探故里。借燕传情,颇为沉痛。以下回到立春日风光中来,黄柑荐酒,青韭推盘,这立春日应备的食品,现在作者却无心准备,并且显得心烦意乱。作者没有明言原因,但通过上下文语境,人们可以明白,是浓烈的故国之思,和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悲伤,使作者完全乱了方寸,连节日应酬也无心去为之了。

下片写对春天再来的种种感受,把笔由立春日探进整个春天里去。换头先以一“笑”字,故意打散上片中的紧张和烦乱情绪,并领起以下五句。其所“笑”者,一为东风染遗梅柳,染追花草,使万紫千红的春天渐次到来,作者取笑东风的从此不得消闲;二是东风偶尔清闲时,不过是把镜中人的朱颜转换成衰老的模样。在这春天越来越华美而作者越来越衰老的对照中,作者“笑”着,但分明含着泪水。因为自然永在而人生易老,在忙得不得了的东风面前,作者所感觉到的是志士投闲、英雄无用而徒任芳华流逝的生命悲哀。

由此可知,换头的“笑”字,在抒情上得内紧外松、甚至正话反说的趣味。以下直接归为正话正说,极言清愁难消。作者化用“解连环”的.典故,表明白己不断滋生、越积超重的清愁,正像一个不见首尾的连环一样,不打碎则无法解开连环,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与生命共始终的感情。此处“问何人”一语,下得凄侧,它向外探询的口吻,写足了作者被沉沉的家国之倩、生命之悲所萦绕,急于摆脱又无可摆脱的痛苦。它含蓄地表明了对于南宋统治者不思恢复、放废英雄的怨尤。最后一韵,直探进暮春里去,写作者怕见花开花落的心情,和看见暮春时大雁自由北还而伤痛于作者的人不如雁。这里有惜春惜时的感情,有怀念故国的感情,也有对于南宋统治者久不作恢复之计的怨尤。至此,不仅上片中的无端幽怨和烦乱得到了解释,而且全词的主旨也从这花开花落、塞雁先还的意象中脱迹而出。

篇14:读《十二怒汉》有感

读《十二怒汉》有感1000字

甘雪懿

侦查监督部

甘雪懿,辽宁大学刑法学硕士毕业,同年考入江岸区检察院,在侦查监督部工作至今。

相信大家都对《十二怒汉》不陌生,1957年,这部改编于美国作家雷金纳德?罗斯剧本的电影在北美上映,至今仍是超越时代的经典。我于本科期间观看了这部电影美国原版,研究生期间观看了俄罗斯改编版,工作后在影院观看了中国改编版《十二公民》,而有幸能读到原版剧本的译本,则归功于本院的图书漂流活动,这本书是抱冰书屋内众多好书中的一员。

故事情节很简单:一名在贫民窟长大的18岁少年被控谋杀自己的父亲,庭审结束后12名陪审员将裁定该少年罪名是否成立。由于各方面的人证、物证都显得较为充分,11名陪审员未经讨论就认定少年有罪,只有8号陪审员对案件提出了合理怀疑,并引导大家重新审视证据,克服各自内心的偏见、私利和冷漠,最终依照“疑罪从无”的原则裁定少年无罪。好的作品值得一再品味,能给受众在不同阶段带来不同的感悟。《十二怒汉》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如果说读书期间,电影给我带来的更多是对正义的向往和对陪审团制度优劣学术性的思考,那么工作之后,特别是这次研读完剧本之后,由司法实践带给我的认知上的提升使我有了更为深刻的见解与体会。

一是对于“疑罪从无”原则的把握。剧本中其实最终也没有找到其他的犯罪嫌疑人,这个少年也可能就是真凶,只是由于证据本身存在瑕疵,根据“疑罪从无”的原则,判定其无罪。“疑罪”的形成是人类的认识能力和证明技术问题的.必然。经过这几年的司法实践,我认为“疑罪”应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仅从案件事实的认定角度而言,指的是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能够作出是有罪还是无罪的判断的案件,;第二类是对案件性质的认定而言,在作出准确的案件事实认定后,该行为在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或重刑与轻刑之间无从判断。这就要求我们在办案过程中,对于案件要细致、周密地审查,摒弃“有罪推定”思想的狭隘性,从案件事实和案件性质两方面入手判断案件是否存在疑点。要有一种“鸡蛋里挑骨头”的韧性,多在心里打几个问号,问几个问题,将审查案件的过程变成一种解答疑问,说服自己的过程。

二是对于理性思考及程序合法的坚持。十二位陪审员,十二种不同职业背景,社会层次,带着十二种疑虑进行了一次交锋,始终服从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始终坚持投票程序的正义性、完整性,8号陪审员用充满理性、智慧的言语和行动来维持讨论的秩序、推动讨论的进展。在审查案件过程中,我们难免会因我们个体身份和认识的局限,影响自己的判断,有时候主观的、个人的情感对我们形成了思维上的定式,虽然我相信每一个办案人员都会极力去克服这种定式,但是客观上总会出现难以挣脱桎梏的时候。这时候制度的合理性可以帮助我们最大限度的避免不理性、不合理的结果出现,例如我们的检察官联席会制度和检委会制度,就是通过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来听取不同的声音,最大限度得保证了公平正义的实现。

篇15:读《林汉达》有感

朱苏杨

《林汉达》的全称叫做《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它是从春秋到三国的历史故事。全书共有八百二十页,一共有五个系列。

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都非常耐人寻味,它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道理。我非常喜欢一个叫做“韩信拜将”的故事,讲的是:韩信没成名时,平常出门喜欢随身佩戴一把宝剑,可有人看着韩信文不文、武不武的样子,觉得很不顺眼。一天,一个屠夫的`儿子对韩信说:“你敢和我打一架吗?敢,就拿你的剑刺我;不敢,就从我的裤裆底下钻过去。”韩信端详了他一会儿,就趴下去,从他的裤裆底下爬了过去。

看到这里,我不禁沉思起来。在学校里,我们有时为了一点小事斤斤计较、吵架甚至告到老师那里去,一连几天闷闷不乐,心中想堵了个东西一样,无法专心读书。想想韩信的肚量,这样做有意义吗?韩信为什么不和侮辱他的人拼个你死我活呢?不是说“士可杀不可辱”吗?项羽不就是为了他所谓的气节,兵败垓下之后自刎于乌江了嘛。因此,我们不应该为了一点小事就停下自己前进的步伐,应胸怀宽广,和同学友好相处,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到中国的一些历史和典故,丰富了课外知识,同时也懂得了许多道理,更让我在写作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所以,我感觉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历史故事书,希望大家抽时间也去读读这本有意义的书。

篇16:读《笨汉汉斯》有感

我喜欢读《安徒生童话》,因为这本书里的每个故事都十分精彩,更因为它给了许多我生活的启迪和希望。

我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学习成绩也不是很突出,所以在亲戚们的孩子中,我就像一颗暗淡的星星,永远照不亮爸爸妈妈的心。每年春节,亲戚们都会互相走动――这是大人们聊自己孩子最多的时候。然而却也是爸妈最没有兴致的时候,因为我实在是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值得他们夸耀的。就如《笨汉汉斯》里的'汉斯一样,在他们的眼里,我就是一个十足的笨孩子。

然而汉斯的胜利,却给了我信心和希望。在两个被公认为聪明、能干的哥哥面前,他居然凭他的真诚和幽默赢得了公主的芳心,获得了国王的宝座,这让两个在公主面前,只会说“啊!这儿可真是太热了!”的哥哥显得那么愚笨!

原来,只要有机会,我们就能显示出自己不笨的一面,就如故事中的汉斯。于是我便在爸爸妈妈对我失望的时候,努力展现了自己优秀的一面。

那是去年春节,亲戚们又来到了我家串门,又免不了聊自己的孩子,听到他们自己孩子不是期末考试得了第一名,就是在学校少先队当上了大队长,或者在“六一”节的时候当了学校的主持人……看到妈妈听着这些后一脸失落的样子,我鼓足了勇气说:“我现在可是我们班的美术组长呢!”“这有什么稀奇的,不就是个小组长嘛!”妈妈还是泼我冷水。“但也是我画画得漂亮啊,不信你看我的美术作业,每次都得好多星呢!”当他们看着我画有好多老师给的星的画画本时,都惊讶地赞扬道:“哇,画的真是漂亮!”“比我们班画画最好看的同学厉害多了!”听着他们一声声的啧啧赞叹,妈妈的脸慢慢晴朗了起来。

如果没有汉斯给我的启示和信心,我想,妈妈可能永远不会给我好脸色看,更不可能发现我身上的这个让她晴朗的闪光点吧!

篇17:李邴——《汉宫春》

【年代】:宋

【作者】:李邴——《汉宫春》

【内容】:

潇洒江梅,向竹梢疏处,横两三枝。

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霜欺。

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

却是有、年年塞雁,归来曾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

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

微云淡月,对江天、分付他谁。

空自忆、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作者】:

李邴(1085-1146) 字汉老,号云龛,济州任城(今山东济宁)人。崇宁五年(1106)进士,累官翰林学士。绍兴初,拜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后寓居泉州。其词清幽雅洁,颇似毛东堂。有《云龛草堂集》,不传;《全宋词》存其词十二首。

【注释】:

玉堂:豪华的宅第。

【赏析】:

这首词是咏梅怀人之作,作者在词中似有所寄托。全词通过对梅花神态、品格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人的怀念和慰藉,抒发了内心的不平。

篇18:汉宫春陆游翻译

,是一首汉宫春词,作者是陆游,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以及赏析,由unjs.com为您收集整理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原文:

汉宫春

作者:陆游

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汉宫春拼音:

yǔ jiàn diāo gōng ,yì hū yīng gǔ lěi ,jié hǔ píng chuān 。chuī jiā mù guī yě zhàng ,xuě yā qīng zhān 。lín lí zuì mò ,kàn lóng shé fēi luò mán jiān 。rén wù xǔ 、shī qíng jiāng luè ,yī shí cái qì chāo rán 。

hé shì yòu zuò nán lái ,kàn zhòng yáng yào shì ,yuán xī dēng shān ?huā shí wàn rén lè chù ,yī mào chuí biān 。wén gē gǎn jiù ,shàng shí shí liú tì zūn qián 。jun1 jì qǔ 、fēng hóu shì zài 。gōng míng bú xìn yóu tiān 。

汉宫春翻译:无

汉宫春字词解释:

1 截虎:陆游在汉中时有过射虎的壮举。

2. 野帐、青毡:均指野外的帐幕。

3. 蛮笺:四川产的彩色笺纸。

4 诗情将略:指文武全才。

5 欹帽垂鞭:形容闲散逍遥。欹:歪戴。

6 取、在:皆为语助词。

7 不信由天:不相信要由天意来决定。

汉宫春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于公元1173年(孝宗乾道九年)春在成都所作,时年四十九岁。公元1172年冬,四川宣抚使王炎从南郑被召回临安,陆游被改命为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从南郑行抵成都,已经是年底。题目说是初来,词中写到元夕观灯、花时游乐等等,应该已是九年春。词中又说到看重阳药市,那是预先设想的话,因为从九年秋直到年底,陆游代理知嘉州,不在成都。陆游活动在南郑前线时,对抗金的前途怀着胜利的希望。被调到后方后,云心事,不得舒展,极为苦闷,而要收复河山的信念,仍然是坚定不移。后在不少诗篇和词作里,往往激发着慷慨昂扬的声音。这首《汉宫春》就能体现这一点。

汉宫春赏析:

词的上片,表明作者对在南郑时期的一段从军生活,是这样的珍视而回味着。他想到在那辽阔的.河滩上,峥嵘的古垒边,手缚猛虎,臂挥健鹰,是多么惊人的场景!这些令作者如此振奋而又如此爽快,因此在陆游的诗作里,时常提到,《书事》诗说:“云埋废苑呼鹰处。”《忽忽》诗:“呼鹰汉庙秋。”《怀昔》诗:“昔者戍梁益,寝饭鞍马间,……挺剑剌乳虎,血溅貂裘殷。”《三山杜门作歌》诗:“南沮水边秋射虎。”写的都是在南郑从军时的生活。同时他又想到晚归野帐,悲笳声里,雪花乱舞,兴醋落笔,写下了龙蛇飞动的字幅和气壮河山的诗篇,作者不断涌动的激情令其兴致大发,豪迈之感也就变成了笔下的淋漓沈雄。这当然是值得自豪的啦。可是卷地狂飙,突然吹破了词人壮美的梦境。成都之行,无疑是将作者心中熊熊燃烧的抗金意愿置于“无实现之日”的冷宫之中,遂有了自己的文才武略,何补时艰的深深感慨?“人误许”三字,不是谦词,而是对当时朝廷压抑主战派、埋没人才的愤怒控诉。

下片跟上片形成鲜明的对照。在繁华的成都,药市灯山,百花如锦,有人在那里沉醉。可是,在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里,在词人的心眼里,锦城歌管,只能换来樽前的流涕了。“何事又作南来”一问,蕴藏着多少悲愤在内!可见,词人面对这些所谓的城市文明不禁更是心酪。这里的人们都已忘记了故土还在异族手里,往日的雄壮战场场面已被面前的一切所取代。

中心思想

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但作者并不只是埋头于悲愤之中,而是作出了坚定的回答:“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陆游大量诗篇里反复强调的人定胜天思想,在这里再一次得到了体现。心中犹存着重上抗金前线,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君记取、封候事在”,心中的爱国之志涌现在了读者面前。这里表明了词人的意志,并没有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消沉,而是更坚定了。

艺术特点

这词的艺术特色,总体上用对比的手法,以南郑的过去对比成都的现在,以才气超然对比流涕尊前,表面是现在为主过去是宾,精神上却是过去是主现在是宾。中间又善于用反笔钩锁等写法,“人误许”、“功名不信由天”两个反笔分别作上下片的收束,显得有千钧之力。“诗情将略”分别钩住前七句的两个内容,“闻歌”钩住“药市、灯山”四句,“感旧”钩住上片。在渲染气氛,运用语言方面,上片选择最惊人的场面,出之以淋漓沉雄的大笔,下片选择成都地方典型的事物,出之以婉约的格调,最后又一笔振起,因此发出了内心的呼喊,以激昂的格调、振奋的言辞,从而使全词的思想感情走向最高潮,深深地感染了读者。词笔刚柔相济,结构波澜起伏,格调高下抑扬,从而使通篇迸发出爱国主义精神的火花,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个人资料:

陆游(1125年―12),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篇19:李邴:汉宫春

《汉宫春》

李邴

潇洒江梅,

向竹梢疏处,

横两三枝。

东君也不爱惜,

雪压霜欺。

无情燕子,

怕春寒轻失花期。

却是有年年塞雁,

归来曾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

问玉堂何似,

茅舍疏篱?

伤心故人去后,

冷落新诗。

微云淡月,

对江天分付他谁。

空自忆清香未减,

风流不在人知。

赏析:

这首词托物言志,借梅花的自甘淡泊、秉性自恃的品格自况。上片写江梅的形态与神韵。下片渲染梅花的孤傲,它不希罕玉堂,只求宁静和朴实。全词写景清丽,抒情婉曲,多映衬或写境旁托,借梅以见词人清高幽野之情态。

含有惆怅感情的诗句是

家乡的秋天诗句

关于秋天的励志诗句

歌颂情谊的诗句

歌颂情谊的诗句有哪些

形容秋天的诗句古诗词

花的力量作文700字

小学中秋节作文教案

古风景作文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游子吟

读《汉宫秋月》有感
《读《汉宫秋月》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读《汉宫秋月》有感(合集19篇)】相关文章:

李白《梁园吟》全诗翻译与赏析2022-05-06

描写秋天的诗句精选2023-07-27

关干思乡的古诗句2022-05-07

阳光的力量作文2024-02-01

梦的力量作文2023-09-20

满江红·代王夫人作原文、注释、赏析2022-07-22

文天祥《满江红 代王夫人作》2024-01-30

古人赞美春天的诗句2023-12-14

琵琶行并序习题及答案2022-05-07

关于描写秋天的诗句2023-04-1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