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命若琴弦有感600字

时间:2022-11-10 08:55:19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读命若琴弦有感600字(合集13篇)由网友“纪晓岚”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读命若琴弦有感600字,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命若琴弦有感600字

篇1:读命若琴弦有感600字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在这略显匆忙和寂静的氛围中拉开,故事以七十岁的老瞎子和十七岁的小瞎子师徒二人为主线,穿插着师徒情与小瞎子第一次萌生的爱情。

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赶着多说书,心里盘算着或许能在前面的野羊坳里弹断第一千根弦。这一根根弹断的一千根弦,将成为一副药引子,就着封在琴槽里的药方,老瞎子就能重见光明。

“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

“他弹断了多少根?”

“他本来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

小瞎子却只一门心思在师父的电匣子上,他不明白绿色的长乙(椅),也不知道曲折的油狼(游廊)。只知道前面就是野羊坳,野羊坳里有个尖声细气的小妮子兰秀儿。

老瞎子反对小瞎子和兰秀儿厮混,命运却使小瞎子得了一场病而获得了更多与兰秀儿在一起的时间,就在这一段时间里老瞎子总算弹断了最后两根弦。两根弦一齐断了。

老瞎子留下小瞎子在野羊坳养伤,独自出山治眼睛。再次回来却已形容枯槁。他在找他的徒弟,可是人们告诉他,在兰秀儿嫁到山外去的那天,小瞎子就已经离开了。

老瞎子在深山找到了小瞎子,后者正一动不动在等死。小瞎子哭了几天几夜,最后道:“师父,我想睁开眼看看!哪怕就看一回。”

“那就弹你的琴弦,一根一根尽力地弹吧。记住,得弹断一千二。”

“一千二?”

“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

他不忍对他说,那药方本是一张白纸。

往往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却发现原本的目标依旧遥不可及或者根本虚无。这时就像书中的老瞎子,在瞬间失去了吸引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心弦的溃坏不过如此。失意是难免的,难求的是树立起新的目标,换上新弦,重新绷起一曲新的人生乐章。作者史铁生,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自嘲道:“我的主业是残疾,副业是写作。”读史铁生前期的文章,常常能读出他对于车祸致残的无奈以及不甘,但是,他已将新的重心置于写作上,他找到了新的目标,就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生本是严峻的。在我们心弦的两端有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在琴上绷直的那一瞬,人生的乐章就开始了。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曲折,会被命运左右,从而一头扎进黑暗长久难以出来,但一定要抓住黑暗中的支点,不停下前进的脚步。即使目的是虚设,也非得有不可,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哪怕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也至少让老瞎子在匆匆中给村民们带去欢乐,为自己黑暗的生活添上兴致勃勃,让身上的疲劳和孤寂全忘却。他的一辈子都被这虚设的目的拉紧,在他唱到“不表罗成投胎事,又唱秦王李世民……”,或是带着小瞎子在山林间穿梭的时候,他是充实的,是向着梦想去的。

信念,应当是这样一个存在,就像有人看见一滴露水或一片漂浮的叶,便知道它们存在,或是有人的脚被一块尖岩石碰伤了,他也知道岩石就在那里,就像高树在地上投下影子,花和人也在地上投下影子。没有影子的东西,没有力量活下去。

故事的结尾依旧是开头,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一切周而复始。

篇2:读命若琴弦有感600字

读着史铁生的作品,其实就是在读着他本人。因为他完全将自己融入了他的作品。阅读史铁生的作品,那是在进行一次精神的洗礼;而阅读他本人,更是在接受一个人间奇迹。

读完《命若琴弦》,我在老瞎子的身上仿佛看到了史铁生的影子,我也突然明白了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让他们坚强的活着。

对于身残的史铁生,开始并没有志坚。他曾经千方百计寻找机会自杀,但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为他为活着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选择了写作,写作成了他的生存方式,从此,他的生活有了目标和方向,可以说,是这个目标支撑着他一直走下去,并且比别人走得更远……

人生必须有目标,因为目标会给人带来力量和勇气。老瞎子的师傅在临终前告诉老瞎子有一张可以使眼睛复明的药方,但必须要真真正正的弹断一千根琴弦,否则就不会灵。这张药方支撑着老瞎子走过了七十多个春夏秋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生命中的挫折和难关。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将一千根琴弦弹断,以图看一眼世界。终于一天,老瞎子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他没有想到他七十年来为之奋斗的药方竟然只是一张白纸,老瞎子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他请了多少个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最后他绝望了,他不想再动弹,因为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他想振作起来,但是不行,前面明明没有了目标。

他开始怀恋过去的日子,想起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都是多么欢乐。因为他当初心中怀有理想,怀有目标。虽然目的是虚设的,但他却引导着生命的过程,使生命有了意义。

突然觉得人生很荒谬,这一切都很荒谬,人生竟然是被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或根本不存在的希望所指引着,直到我们走近它,才发现我们心中所谓的目标只是我们的幻想。这就像是一个圈套,一个生命的圈套,为了活着,我们只有奋不顾身的往里跳。

是啊,为了活着。老瞎子的师傅为了活着,用其一生弹断了八百根琴弦;老瞎子为了活着,弹着琴走过了七十多个春秋;而小瞎子也将为了活着,弹起三弦不断的走下去……

但是活着又是为了什么?

五十多年前,老瞎子的师傅告诉老瞎子弹断一千根琴弦就能重见光明。于是老瞎子活着,为了这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但他并不知道,他活着,为了那遥远的希望。

如今,老瞎子又告诉小瞎子要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才能重见光明。于是小瞎子也将活着,也将为了这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

也许不知道在多少年以后,小瞎子也变成了老瞎子,他也会对另一个小瞎子说要弹断一千四百根琴弦才会重见光明……

这个谎言会一直流传下去,会有一个又一个的小瞎子把它作为自己活着的理由和目标,因为有了希望,所以他们活着。

不知道这些小瞎子们会不会和他们的师傅一样,弹断了那最后一根琴弦,却发现那药方只是一张白纸,他们憧憬的、梦想的、追寻的都是一场空,这一切都是一个圈套。也许他们会和老瞎子一样,断了心弦。

这的确是一个圈套:

我们为什么而活着?——为了那一点希望。

那希望是什么呢?——是一个骗局。

设下这个骗局又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活着。

老瞎子终于看清楚了这一切,走出了这个圈套,但他的弦已经断了。

也许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也许活着就是为了活着,不必太多考虑,也许就像老瞎子的师傅所说:“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那所谓的希望、目标都是遥远而虚幻的,真正真实的只有我们手中的琴弦,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拉紧手中的琴弦,弹好了,一路弹下去。

篇3:读命若琴弦有感600字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生命的声音,在轻轻地飞扬……他只好再全力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还剩下几根,还只剩最后几根了。

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他的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无数次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还有呢?突然间心里一阵空,空得深重。就只为了这些?还有什么?他朦胧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得多……

生命如歌,悠扬美妙;生命如花,娇艳芬芳;生命如水,淡泊悠远;生命如画,浓墨重彩……可读了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才真正地感悟到生命如弦,不懈追求,才会使生命焕发出美丽的色彩。

文中的老瞎子,一生的追求就是能够在有生之年看一眼世界。于是他遵照_的要求,要弹断一千根琴弦,然后才能打开琴槽上的蛇皮,取出那能让他达到希望的药方。当他弹断了一千根琴弦,欣喜若狂地去抓药时,却发现那一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经过一番煎熬与思考,他终于体会到_的苦心。

虽然他一生追求的希望是虚无的,可他却在追求“弹断一千根弦”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欢乐,即使是不能用眼睛来看一下这个世界。也真正地从感悟到了_临终时的那句话:“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目的与希望只是我们前行的动力,不论我们能到达哪里,这前行的过程中我们依然会得到快乐。

兢兢业业的老师们,永恒不变的目标就是让自己的学生进步,看到自己的学生成才。为了这一目标,我们在平凡的两点一线间徒步,几年如一日,几十年如一日。这就是我们的追求,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命若琴弦。人的心弦需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只有这用这两头绷紧了的心弦——有了目的,有了追求,才会让生命绽放如花,悠扬如歌。生命的本质不是结果,因为我们无论是谁,最终的结果都只有一个,从自然中来,回归自然的怀抱,成为一个“土馒头”。

生命的本质是过程。这个过程,不一定非要笑傲江湖,不一定非要一比高下,不一定非要飞黄腾达,不一定非要大智大勇,不一定非要无私无畏,只要我们有追求,有希望,只要把我们生命中的那根“琴弦”弹好就够了

在为自己找到活着的理由之后,史铁生在为别人寻找活着的理由。史铁生当然算得上是经历过绝境了,绝境从来是这样,要么把人彻底击垮,要么使人归于宁静。史铁生属于后者。我们在史铁生的作品中,往往看到生活的_,也时时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宁静。所谓“宁静以致远”,史铁生并不是在呐喊,而是在剖析,在阐释,为了生活。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河流。你也可能会是老瞎子。这时候你会怎么办?

篇4:读命若琴弦有感600字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

文章的开头委婉自如的把所有人引进这一老一少俩瞎子的世界中,他们拿着一把三弦琴和一个电匣子,到处说书,到处弹琴。

这篇文章一开始,委实令人悟不透它要诉说的。但是后来慢慢的,融进这双看不见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里去后,我开始读懂了老瞎子,还有小瞎子命中的那根琴弦。

老瞎子的师傅小瞎子的师爷告诉老瞎子,要弹断1000根琴弦,才能打开琴里的药方子去抓药治好眼睛,而他就是因为到死都没有弹够1000根弦,才会到死也没能看见。

老瞎子最后告诉小瞎子,要弹够1200根琴弦,方可去抓药。而他确是因为记错了,只弹了1000根,才没有得到光明。

老瞎子一生把师父告诉自己的话当作一个信仰,他相信自己勤恳的去做去弹,总有一天弹够了数,可以见到这个世界,可以一生无憾。

但是又怎么可能呢?琴弦怎么能做药引子,治好瞎子的病呢?

老瞎子抓药时明白,师父把一张空白的纸放进琴里,其实为他的人生从头到尾编织了一个有意义的谎言。

如果老瞎子当年不信这个道理,他的一生就会白白荒废,他会像现在的小瞎子一样,躺在雪地终死。

自己的师父为自己的人生编织了一个梦,给了他一个生活下去的希望。他相信了这个道理,所以他才能一直精彩,充实的活下去,一直靠着这个梦,这个希望给他的力量,一直一直勇毅的弹着琴弦,活下去。

人生没有一个寄托,对于他们这样看不见的人,是没有意义的。

他们的生命,和琴弦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这个琴弦造出的梦,如果不是对重见光明的巨大渴望,他们活不下去,他们活不了一辈子。

老瞎子最后终是明白了这个道理,他一样的告诉小瞎子,他会希望着,小瞎子也靠着这一个代代传着的梦,小瞎子也会靠着对光明与重见世界的期待,弹断一根一根的琴弦,捱到最后。

我们的人生看的到光,所以我们很多人忽略了为自己,抑或为别人造出这样一个梦。 因为我们的人生不极端,没有遇到这样大的挫折,我们的梦想虽众多,却乏善可陈,没有一个能拥有“支撑生活”这样的力量。

所以我们很多人,这半辈子,甚至一辈子…..都走的没有老瞎子那么坚持和带有光辉。 我们从未想过自己为什么一天一天在活着,也许有的人只是因为,“当然活着要比死了好”,这样的理由生活在茫茫宇宙。

的确,这是个理由。但是这些人活的精彩么?他们没有寄托与希望,他们庸庸碌碌,他们不曾为自己考虑一个梦想,所以遇到挫折与难过的事,他们不会像老瞎子一样,想到“弹断1000根琴弦我便能看看这个世界”,他们就难以坚持到最后,他们就更容易中途放弃。 当然,我们美丽的人生不需要非得带着一个如此明亮的梦想进行。

但是请你至少为你的人生树一根琴弦,立一个梦想。

为了这根弦,恳请你能够紧绷他,天天快乐,坚持,勇敢的活着。

走到最后,你一定也会为自己的一生感到骄傲,就算你没有完成大的事业,没有作出任何大的贡献,但你勇敢的为了梦想的琴弦走到最后,你一直绷紧他,一直没有放松,逃避。 你命中的琴弦,便一定是一直为你的人生,演奏着最美丽的篇章!

篇5:读命若琴弦有感600字

史铁生,一个将自己的实际生活融入到写作中的人,读他的《命若琴弦》,仿佛在读他本人,文中通过对一老一小两个瞎子的遭遇,向我们诠释着生活乃至生命的意义,“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里去,”生活是一种体验,是体验追求目的的过程,而不是体验达到目的的感受。

老瞎子有着自己的目的:弹断一千根琴弦就可以得到复明的药方;小瞎子也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自己心爱的女孩在一起。而后小瞎子明白要想实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要“睁开眼看看”,目的是和老瞎子统一了,但是老瞎子此时已经知道其实复明的药方不过是一张白纸,也恰恰是这张白纸,成为他坚持活到今天的动力,让他体会到过往生活的充实美好,于是他又不得不继续的 “骗”小瞎子,因为他明白了目的是虚设,但却是支撑他们一代代活下去的动力,看不见是他们的宿命,但却不能剥夺他们生活的权利。老瞎子最后的醒悟无疑是在提点我们:既然你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那你就好好生活吧!

人生就想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琴弦上装载了瞎子的梦想,每一根断弦都是瞎子走向复明的希望,在这追求复明的过程中,他们天天都在用心弹着每一个音符,一路走来,尽管目的是虚设的,但是他们享受到了生活的快乐,正如书中所说,“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如果没有这目的,或许他们早已离开这个世界。

联系我们自己,生活中的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出生如一张白纸,每个人在这张白纸上勾勒着自己对世界的未知,生活正因这样而有意义,每个人都在享受着追逐梦想的过程,途中的每一份磨难都是将来美好的回忆,“人生就像是一列火车,不在于终点在哪里,关键是享受途中的风景,”一语破的。

当我们遇上自己的盲区,不要因恐惧而迟迟不敢迈步,在抱怨也不过如此,所以只要我们将目的虚设好,绷紧自己心中的那根弦,便能弹奏出独属于你自己生命的美妙之曲,这样才能激发我们的动力,走出黑暗,享受阳光的温暖。

为活着找个充分的理由,那就认真的对待每一天吧,轻松走自己的路,便是生活的意义。

篇6:读《命若琴弦》有感

张爱玲说:“路需要自我走过,才知对错。”我觉得这句话用在这里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七十岁的老瞎子在弹断第一千根琴弦的时候,才恍然明白自己的师父描画的光明只是镜花水月,但是又能怎么样呢?“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所以他把这个善良的谎言又告诉十七岁的徒弟,直到他也走过自己大半的人生,明白这世上有些东西终究是实现不了。

从中学时期学习《我与地坛》起,陆陆续续也读过先生的一些作品,正如李太白的作品总是缠绕着一丝仙气,先生的作品总是逃不开生与死的思索。在他的心里,重要的从来不是生或者死的这个概念,而是人从生走向死的这个过程。生与死就像是此岸与彼岸的遥遥相对。“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拯救的放弃。因而天堂不是物质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由此观彼,那一千根断裂的琴弦,不就是老瞎子从此岸向彼岸的“走向”吗?

命若琴弦,琴弦脆弱一如生命,但它也有一种无言的韧性,那就是生命的可能性。奇迹这种东西就是明明发生的几率微不可闻,但是就是会有人相信它会发生。

这篇小说的人物、情节在我看来都是为了表达一个思想: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即便是再窘困,也不能缺少追求。就像是小说里说的那样:“心弦也有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这紧绷的过程上弹响心曲。”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人若是没有了目的,没有了方向,只是安然度过一世春秋,数着春华秋实,看着寒来暑往,浑噩自知。人天自两空,生无垠,死无随,天地茫茫,若没个方向,只是无知地游荡红尘,这人生岂不是白来一遭?

目标这种东西不仅仅可以是生活的价值,从更加广义的层面看,它是作为人生的动力存在。老瞎子为什么能够几千个日夜持之以恒地奏起音乐?为什么在知道一切都是虚假的之后却又编织了一个更难完成的“目标”给小瞎子?现实的生活如此地残酷,但只要有一个美好的愿景在那里,你的心里就有了盼头,心里有了盼头,那现下的一切就能够咬牙坚持过去,因为你知道,只要你慢慢熬着,总有一天你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能够脱离黑暗的现实。而这,也正同禅宗宣扬的来生福报不谋而和。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念去去,万丈红尘,我道恒存。

篇7:读《命若琴弦》有感

读完这本小说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我被这精短却深沉的文字震撼了,被那视琴弦如生命的老瞎子震撼了,被那老瞎子风尘沧桑的逝去,青华正茂的小瞎子的诞生震撼了,被作者这种展示信念的想象力所震撼了!

每每老瞎子听这唯一与自己作伴的小瞎子天真的玩耍笑声,猜测着与自己相似的他,老瞎子紧紧地忧虑。他知道小瞎子的坎坷还未开始,他为小瞎子要经受与他一样的生活而忧心。但是老瞎子还有希望,因为他师傅告诉他只要他真正的拉弦拉断一千根,那么他二胡里的药方就可以治好他的眼睛。他这一辈子只为睁眼看这个世界,只为这个愿望他用演绎度过了一生。当他真正面对药方是白纸,愿望破灭的时悲恸让他干坐了两天竟丝毫不觉。他回过神时,就觉心中的弦断了,他活不了多久了!他先想到的是小瞎子,他要小瞎子有可以活下去的信念,便告诉困顿的小瞎子要诚心拉断一千两百根琴弦就可以让眼睛复明,尽情地看世界了.就这样老瞎子含泪死去……

没错,老瞎子的师傅骗了他,而他又骗了小瞎子,他们都想让徒弟有可以活下去的信念,想让他们终了一生都不会发现这个命运的捉弄。因为他们清楚:心中的弦断了,人生也就此断了!

靠着这个近似荒谬的药方,一辈又一辈的老瞎子、小瞎子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我不禁想到,我们是靠着什么样的信念走在这孤独的人生道路上呢,我们又能秉承这个信念到什么时候,如果像老瞎子一样到了暮年也获得了荒诞的结果,我们又是怎样的反应?

也许,我们不该过多的重视事件的结果,也许,我们不该过于执着事实的真相,获知真相可能会意味着枷锁和负担,会毁了自己。我想每一个前辈都希望我们沉心于现实的当前,珍惜、把握眼前的一切。不管是一株小草,一朵鲜花,一棵大树,一座高山,还是一片大海,一个家庭,一次爱情,我想我们应该珍惜它们。

没有再多的语言来抒发内心的感触,因为体会不仅仅是用心、用脑感悟,而是用行为来诠释的。

我想,接下来的每一天,在生活中我都是充满活力的,都是斗志昂扬的,我不再计较结果,只会在意过程中的幸福。我会幻想:我出生在葡萄园里,园内的葡萄任人享用,我重新来到这个世上,要用向世界挑战的欲望战胜一切的恐惧和不安。

我走在人群里,不会有人认出我来,因为我不是过去的自己。既然活,就像老瞎子一样在不知道真相的时候用生命演绎华美的音乐,活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篇8: 读《命若琴弦》有感

读《命若琴弦》有感

名若琴弦: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生命的声音,在轻轻地飞扬……他只好再全力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还剩下几根,还只剩最后几根了。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他的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无数次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还有呢?突然间心里一阵空,空得深重。就只为了这些?还有什么?他朦胧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得多……

生命如歌,悠扬美妙;生命如花,娇艳芬芳;生命如水,淡泊悠远;生命如画,浓墨重彩……可读了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才真正地感悟到生命如弦,不懈追求,才会使生命焕发出美丽的色彩。

文中的老瞎子,一生的追求就是能够在有生之年看一眼世界。于是他遵照师父的要求,要弹断一千根琴弦,然后才能打开琴槽上的蛇皮,取出那能让他达到希望的药方。当他弹断了一千根琴弦,欣喜若狂地去抓药时,却发现那一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经过一番煎熬与思考,他终于体会到师父的苦心。虽然他一生追求的希望是虚无的,可他却在追求“弹断一千根弦”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欢乐,即使是不能用眼睛来看一下这个世界。也真正地从感悟到了师父临终时的那句话:“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目的与希望只是我们前行的动力,不论我们能到达哪里,这前行的.过程中我们依然会得到快乐。

兢兢业业的老师们,永恒不变的目标就是让自己的学生进步,看到自己的学生成才。为了这一目标,我们在平凡的两点一线间徒步,几年如一日,几十年如一日。这就是我们的追求,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命若琴弦。人的心弦需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只有这用这两头绷紧了的心弦――有了目的,有了追求,才会让生命绽放如花,悠扬如歌。生命的本质不是结果,因为我们无论是谁,最终的结果都只有一个,从自然中来,回归自然的怀抱,成为一个“土馒头”。生命的本质是过程。这个过程,不一定非要笑傲江湖,不一定非要一比高下,不一定非要飞黄腾达,不一定非要大智大勇,不一定非要无私无畏,只要我们有追求,有希望,只要把我们生命中的那根“琴弦”弹好就够了

在为自己找到活着的理由之后,史铁生在为别人寻找活着的理由。史铁生当然算得上是经历过绝境了,绝境从来是这样,要么把人彻底击垮,要么使人归于宁静。史铁生属于后者。我们在史铁生的作品中,往往看到生活的激情,也时时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宁静。所谓“宁静以致远”,史铁生并不是在呐喊,而是在剖析,在阐释,为了生活。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河流。你也可能会是老瞎子。这时候你会怎么办?

篇9:读《命若琴弦》有感

总是开着25瓦的小台灯,在深沉的夜幕中完成作业。早上醒来,虽是短发却依然缠绕成死结,从梦境中爬出来的身体如同走出泳池,在一瞬间感觉到史无前例的地心引力,身体沉重。每一天穿过同样的马路,眼前交错着挂满晾干的晒洗衣服,椭圆小巧的报刊亭,公交车顶着不同的数字,他们的轨迹在城市交错出繁复的划痕。

这是我生活的世界,忙忙碌碌,却不知道为谁而活着。直到某一天,我翻开史铁生散文集,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了那一篇小说《命若琴弦》,曾经读了很多遍,这次却获得了新的感受,突然感觉到为自己找到生活的理由是多么重要。老瞎子说:“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两个一老一少的瞎子,每人拿着把三弦琴,穿山越岭,说书为生。老瞎子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弹断一千根琴弦,然后取出师傅留下的药方去治好自己的眼睛,好亲眼看这美好的世界。而小瞎子则希望能与自己心爱的姑娘在一起。

二人抱着美好的梦想,揣着美好的向往,直到老瞎子弹断了那一千根弦。可那所谓的药方只是一张白纸!瞬间,一切都破灭了,一切美好的向往都消失不见了。而小瞎子也因为心爱的姑娘远嫁他方而心疼不已。为了让渴望光明的小瞎子重新拾起生活的勇气。老瞎子把师傅的空白的药方封进了小瞎子琴的琴槽里,就如当年师傅告诉老瞎子一样,老瞎子让小瞎子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再取出药方治好自己的眼睛。这善意的谎言,这虚假的目标,这渴望光明的动力,给予一代又一代瞎子艺人生活的勇气。

800-1000-1200根断弦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瞎子艺人的希望,支撑着他们的梦想,正因为有了这个梦想,所以他们一路走来,便会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的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

史铁生为老瞎子和小瞎子设计了一个人生的目标,可却又不让他们去实现。因为实现,等于破灭。可破灭,终究还是破灭,它不可能回到从前,不可能再有以前生活的热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怎么让小瞎子坚强地活下去。他应该做到了,因为小瞎子相信了。这时,老瞎子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现实生活中,我们何尝不是这样。现在的我们,更需要这样一张白纸,更需要这样一种追求,需要这些来给我们前进的动力,让我们努力去拼搏,拉直自己心中的那根弦,才能更稳健地奔向远方。

现在我才知道了自己要为谁而活着。因为父母,我必须活下去;因为朋友,我能够活下去;因为那些未曾谋面的芸芸众生,证明我活下去;因为自己,我要以坚强的姿态活下去。

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心弦也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让我们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

掩卷沉思,这样一句话已铭记在心:“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篇10:《命若琴弦》读后感

初中时的自读课本里,第一篇课文便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从那时起,我便知道了这名残疾作家,从《秋天的怀念》到《我和地坛》,再到《命若琴弦》,他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都揉进了文字中,看似悲观,却又处处表现出对生命的达观和坦然。

如果说《秋天的怀念》讲的是亲情,《我和地坛》讲的是差别和淡然,那么《命若琴弦》谈的便是目标。这目标,便是曾经鼓励老瞎子和他的师傅坚定的活下来,并即将同样鼓励小瞎子活下去的根根琴弦。

目标之于人生,犹如灯塔之于航船。世界上充满了困难和欲望,这些都容易使人迷失方向,有的人,遇到困难之后变得自暴自弃,满身的消极情绪:“别跟我谈理想,戒了”。也有的人,尽管拥有物质上的财富,却终日沉湎于声色犬马之娱,以至于经常空虚的感叹“我穷得只剩下钱了”。

文中的老瞎子和小瞎子,同样面临着困难和欲望的考验——天生失明使他们看不到蓝天白云,看不到绿色的长乙(椅)和曲折的油狼(游廊);爱情欲望的破灭也使小瞎子甚至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所幸,他们的生命中还有琴弦,这琴弦,给他们的生命带来了方向和希望。“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老瞎子的师傅一语道破了人生真谛:有目标,生命才会有勇气、有意义;那些为目标而执着的去拼搏、奋斗的经历,便是快乐的本源,生命的意义。谈断琴弦本来只是老瞎子的目的,但是为这个目的而奋斗的几十年,却充分让他享受到生命的乐趣:他高超的琴艺使他有了谋生的手段,也给了他忘却失明的快感,使他能在众人的喝彩声中“全心沉到自己所说的书中去”。

甚至当他最终梦想破碎,回想从前的时候,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走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让他感觉“多么欢乐”!他的一辈子都被那虚设的目的拉紧,于是生活中叮叮当当才有了生气。重要的是从那绷紧的过程中得到了欢乐。于是,他把这快乐之源又传给了他的徒弟,不管琴弦的数量是1000根还是1200根,可以预想,小瞎子的一生,也将充满快乐和希望。

作为一个健全人,我们理应对造物主充满感恩,理应比老瞎子活得更有生机和活力,但扪心自问,我们真能做到吗?有多少人,遇到困难便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又有多少人,不去奋斗却整天抱怨社会对自己不公,终日垂头丧气;有多少人,沉溺于声色犬马之娱……我们找不到自己生命中的那根琴弦,而是任由抱怨、牢骚、勾心斗角成了我们生活的全部,比之文中的老瞎子,或是身患残疾的作者本人,身体健全的我们情何以堪!

世界因差别而存在,有的人天生富贵,也有人天生贫穷;有的人天生健全,也有人天生孱弱,造物主的安排面前,抱怨和攀比毫无意义。但无论处境如何,对每一个人来说,生命的主动权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琴弦。当你找到琴弦,并弹出动听乐曲的时候,你就找到了生命的真谛。

篇11:史铁生命若琴弦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也许是受辛弃疾这首词的影响,我总觉得一个正经的作家是不该诉苦的,即使诉苦,也不该说自己苦,而应该诉众生之苦。

所以,在读史铁生的时候,每次读到他写自己残疾,我总会持保留态度。为什么他要一遍遍地提及自己的疾病,甚至,还不惜将自己的伤残,作为创作的出发点?

更为不幸,史铁生的作品出现在了我中学的语文课本上,他,作为「身残志坚」的形象被宣传着,这令我,更为抗拒。而中学时的我甚为愚钝,还做不到,客观地欣赏,《我与地坛》中那些优美的文字与哲思。

双腿健全的人很难对一个二十出头就坐在轮椅上的人感同身受,就算设想一下也十分困难吧。何况,这个双腿残疾的人后来又患了严重的肾病。最后,是尿毒症。伤残、重病、绝症。命运始终捉弄着他,苦难之后,仍是苦难;越过低谷,再坠深渊。

我始终是理解不了史铁生先生了,谁又想,谁又能真的理解呢。生活中的不理解是如此普遍,我们早就习以为常。但至少,对不了解的作者和作品,我们还是应该多一些客观,少一点偏见。

如果史铁生只是在直面自己的人生,剖析自己呢?所以,他伤残了,他就写伤残的生活,没有夸张,没有多余的哀怨,却也不转移注意力说其他的。

我想起了刮骨疗伤的典故,华佗在给关羽疗伤的时候,关羽饮酒吃肉,谈笑弈棋。我们津津乐道这样的勇敢。关羽的勇敢,没有人不认可,如果关羽在史铁生的位置,成了一个作家,他也许会写科幻,也许会写战争,但绝不会提及自己的疾病。我们只知道他的主角在沙尘暴中迷了眼睛,却不知漫天沙尘也掩盖了那滴英雄泪。

而如果把关羽故事的主角换成史铁生式的人物,他自然不会下棋转移注意力,这不是他的方式。他只会目不转睛地盯着伤口,再对身边的人描述疼痛,抒情、感悟。大家开始同情他,安慰他,他却开了个玩笑自嘲一番。原来,受伤是他,疼痛是他,超脱也是他。

自此,我对史铁生有了认同,虽然那不是我最有感触的文字,但确是优美的,真实的,独特的。每个时代,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英雄,如果你读了史铁生,说不定他会成为你的那个。他不会告诉你明天会更好,彼岸有光明。进而让你满怀希望,充满斗志。那不是他的方式。他只是说,这就是生活,你要接受它。如果发生了不幸,不会有补偿,绝没有奇迹,也没有希望。你要接受它,要忍住痛苦,一定要忍住痛苦,活下去。

本期,搭档和我选择了他的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来交流,这篇小说曾经被陈凯歌拍成电影《边走边唱》。

两个瞎子,一老一小,靠弹三弦琴说书卖唱糊口。老瞎子怀揣着师父给他的复明药方,但是要认真弹断1000根琴弦作为药引,而他可怜的师父只弹断了800根就含恨离世。小瞎子未谙世事,像每个年轻人那样憧憬生活,憧憬爱情。他们来到去年造访过的村落,在这里,老瞎子要弹断他第一千根琴弦,在这里,有小瞎子想念的「尖声细气的小妮子」。可是,他们是否都能如愿?

篇12:命若琴弦读后感

无数次的疑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要做的又是什么。恍然间明悟过来,我们的生命本没有意义,是荒诞离奇的,但是我们却可以赋予生命意义。

如《命若琴弦》中 的老瞎子,他生命的意义就是不断的弹琴,似一只飞蛾,用尽生命的所有精华,扑向那令人绝望的火焰。一根又一根断了的琴弦,满是他对光明的希望。在山路上,风吹雨打日晒,因为弹琴,而变得满是活力。一把三弦琴,一弹一唱,绚烂了整个山野。老瞎子的师傅留下的那张无字药方,似乎真正的揭示了残酷的现实。老瞎子为之生为之亡的东西,居然仅仅是一张白纸,或许正是最后的发现,才让老瞎子绝望吧。但是希望是不断传递的,老瞎子认真地把无字白纸放进琴匣中时,撒了一个谎,他对小瞎子说,是他记错了,只有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才可以去抓药,那时,才会获得光明。

我想象自己,应该就是故事中的小瞎子,无知但对一切充满好奇。以一腔孤勇,去面对爱情,殊不知,现实是爱人离去。为什么我们是瞎子,因为我们是瞎子。这是怎样的发问和回答 啊,我无所适从。

似乎我也应如老瞎子一般,为我的生命赋予一个意义。不断的前行,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充实生命。一笔一划的勾勒,绘成我理想中的样子。一把三弦琴,一走一辈子,说说唱唱地度过。

家人,朋友,那些与我有着联系的人,都与我的生命接轨。我想生命不是自私的,我从未想过做一个伟大的人,只想简简单单的帮助身边的人,或许这就是我为生命赋予的意义吧。

但是又会幻想,若在乱世中,我绝不应该这样想。如有需要,在所不惜。老瞎子的归宿,让我明白,死亡或许是个必然,我们万不应该恐惧或害怕,但是我们应该让死亡有意义,老瞎子于悲痛中传递出的希望,是小瞎子生命的蓝图。

有所希翼,才会不断前行。我们不能让我们的生命无意义的流逝,我们要创造自己的价值。 老瞎子的价值在于那弹断的琴弦中,我们呢?我们是否应不断的询问着自己,你弹断了多少琴弦,何时才够一千根。

命若琴弦,易断,但是却有韧性。

愿生如春花直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篇13:命若琴弦读书笔记

命若琴弦读书笔记

《命若琴弦》是我在我在很多年前读过的,这几天翻出来重读,感受颇深。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两句话是“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

人确实是都在为着自己的梦想而活着,记得很小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就会问我们,有什么梦想,那时候我们都说,长大了要当科学家,火车司机,宇航员,我觉得那时候的根本不算什么梦想,因为不过是自己的幻想,又有多少人记得自己曾经说过的的梦想呢?

有时候一个人在异乡冷清的午夜醒来,脑海中不禁冒出一个念头,我的`理想是什么?应该如何实现?每当这时候,我想起了《命若琴弦》里面的两句话,一个人对于梦想的渴望,确实是很遥远的,并且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而使之实现,一位法国著名作家说过:“一个没有梦想的人,就像是一只没有翅膀的鸟。虽然每个人的梦想都不一样,但是梦想起到的作用是相同的。它让我们在困境中不气馁,胜利中不骄傲,一直支持我们走下去,让整个人生有了一个完整的奋斗过程,这就是为什么说有人生长期的规划和短期的计划,如果没有计划,人生是一团乱麻,我们在胜利时就骄傲,失败时就气馁,也许这一辈子将是庸碌无为,连自己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起步。曾经我的听一位朋友说过,“书籍买了很多,却不知道要从何看起。看书的心是有,但是就是没有行动”,我想这是行动上懦夫吧?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人的活动,如果没有思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

人生真实如琴弦一样,就看我们如何把这根琴弦拉紧,我个人有种比较偏激的看法,这里不敢奢求诸位都能认同,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我觉得人生最邪恶的地方在于,每个人的时间都只会往前走,而人的青春只有一次,我们不知道将来将会发生什么,所以说我们为了一种可能,或需要做一万种准备。取决于如何去看待这样一个漫长准备的过程,如果你觉得这是一个蓄力的过程,那么必然会鼓足干劲,做好量变的积累,为日后的质变做准备;如果你觉得这是个浪费时间的过程,不知道会不会成功,对于自己的付出,要么幻想立竿见影,要么患得患失,久而久之,必然懈怠,迷失自我,这就是设立个目标的重要性。或许最终你并没有成功,但是你走过,奋斗过,人生才精彩。所以史铁生说:人生就像是琴弦,有梦想才能拉得紧,拉得紧,才能弹得响。

每个人的目标都不一样,目标也不一定非得能实现得了的,因为有时候实现了目标以后,也会导致自我的一种迷失,这就是为什么总是跑第一的人,往往是没有目标的,因为他会失去竞争意识,陷入自我的一种圈子里,固步自封,刚愎自用,最终导致失败。如果都是用那些很美好却又实现不了的梦想,似乎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中国人用精神胜利法似乎是天生的,因为我们总是不服输,有时却又不得不面对失败,所以传承了这样的一套自我解围的方法。选择的目标要适当,我觉得,可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适当提高自己目标的难度,这样,一来可以激发自己的潜能,让目标本身更有意义,二来呢,不会觉得没有什么挑战性,这就好比,你伸手就能摘到的果子,往往你不怎么感兴趣,而那些要通过一段助跑,跳跃而得到的果子,虽然过程辛苦,但是吃起来,更加香甜。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自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自己的琴弦拉紧了吗?很多时候,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缺点,却没有看到自己的的缺点,这不是就本末倒置了吗?

坚持自己的理想,在自己不懈努力的驱动下,梦想的船终将驶向成功的彼岸。

《命若琴弦》读后感读书笔记600字

史铁生作文600字

人间不见史铁生作文

生如夏花600字优秀作文

生如夏花优秀作文600字

命若琴弦学生读后感800字左右

对生命的名言

史铁生的经典语录摘抄

命若琴弦的好词好句

乳白色的琴弦作文

读命若琴弦有感600字
《读命若琴弦有感6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读命若琴弦有感600字(合集13篇)】相关文章:

全国卷语文作文2023-12-14

韩愈《元和圣德诗并序》原文2023-10-17

七月,生如夏花作文600字2022-07-16

琵琶小学作文2022-10-07

关于成长的优秀作文:琴弦2022-12-07

生如夏花的优秀作文400字2022-06-26

小学四年级语文《一千根弦》精选教材教案2023-06-20

史铁生的故事2023-07-20

边走边唱散文2022-08-15

新课标卷I高考:致陈先生的一封信2023-02-1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