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又三郎》读后感

时间:2022-11-23 07:52:33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风又三郎》读后感(精选19篇)由网友“干扰”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风又三郎》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风又三郎》读后感

篇1: 《风又三郎》读后感

《风又三郎》读后感

也许每个小孩都爱读童话吧?《白雪公主》《灰姑娘》《丑小鸭》《海的女儿》等等,大家都耳熟能详。不过日本作家宫泽贤治和他的作品在中国还没有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可他的《风又三郎》一书真的与众不同,这是一本美好、天真,略带一点忧伤的童话集。此书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今年10才刚刚出炉第一版哦,我要向大家强烈推荐!

“风又三郎”既是书名,也是书中第一个童话故事的题目。就像音乐专辑有主打歌,这个故事可以算作这本书的主打故事吧。除了《风又三郎》,书中还包括了《好脾气的火山弹》等七个童话故事。在作者宫泽贤治笔下,一切人、事都是天真的,一切都是充满希望的,一切都是富含哲理的,每个人物的特点鲜明,每个故事都引人入胜。甚至连日本家喻户晓的动画导演宫崎骏的'作品,都深受他的影响。

主打故事《风又三郎》中,主人公高田三郎拥有独特的火红色头发。他的每一次出场都会伴随一阵风的出现,风时大时小。一郎、嘉助等小伙伴都喜欢叫他“又三郎”,因为他们觉得三郎是个特别的孩子,至于特别之处在哪里,我还是卖个关子吧,嘿嘿。总之,书中写道:在一个远离东京、大阪的乡下,又三郎与小伙伴快乐无比,玩着有趣的游戏,他们与大自然的邂逅最为精彩,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时常入迷,感觉自己也到了那个遥远的乡下,听见风儿在高高的蓝天上呼呼地吟唱,看到芒草扬起一层层白色的波浪……

除了《风又三郎》,书里其他故事也同样让人眼前一亮。《山梨》中螃蟹父子之间饱含深意的对话;《山男的四月》中那温暖柔软、善良可爱的心灵;《奥茨贝尔与大象》中农场主与白象的复杂关系,象群解救同伴的坚定意志……这些奇妙的故事你怎能错过?宫泽贤治曾说过:“我讲述的这些故事,都是树林、原野、彩虹和月光给予我的。”是呀,这些大自然中真实又美好的事物激活了人的创作激情,但只有丰富的内心才能深切感受并将其诉诸笔端。

拥有如此美妙的文笔,创新可不能缺席。妖怪怎么会出现在现实里?白象为什么会写信?花儿为什么想整容?宫泽贤治用自己的文采与想象,把这一切融入在文字的海洋里。

这本《风又三郎》如此天真烂漫,奇异的风、傻傻的花以及善良的心,你在书中都能找到。这样美好而具有灵魂的书,亲爱的你,是否此时已按耐不住那颗渴望阅读的心?

篇2:《风又三郎》读后感 江怡蝶

《风又三郎》读后感 江怡蝶

山谷溪边的小学里来了一个名叫高田三郎的转校生。因为他样子诡异,一头红发,而且身边不断有怪事发生,所以村子里的孩子们怀疑他是风神,给他取了一个“风又三郎”的绰号……而因为高田三郎这个插班生是这个学校的.全部学生有了快乐。 说实话“风又三郎”刚转过来的时候并不惹人喜欢,因为他样子诡异,又不爱说话所以没什么人会和他玩,但后来,经过“风又三郎”的努力终于赢得了友谊。他们熟悉了以后“风又三郎”开始与他们互相玩耍、帮助。这是为什么因为,友谊的力量是无穷大的才能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这是为什么,以为友情的力量无穷大的才能让他们变得那么助人为乐;这是为什么,因为友爱的力量是无穷大的才能使他们相依相随。可是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风又三郎”不见了,那天刮了一场很大的风,后来,老师告诉他们高田三郎和他爸爸回去了,因为这里的钼矿暂时不开采了,他们也都十分伤心。 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发生,在我们班三年级的时候有两个插班生转来―李臻、何依璐,刚开始,我们并不和她们讲太多的话,但是相处后来时间慢慢的变长了,所谓日久生情我们也开始慢慢变好了他们也获得了最真挚的友谊。 友谊在我们的生活中士不可缺少的,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除了家人的帮助,能为我们解开疑惑的是什么,是友谊。人没有了友谊就像鱼没了水一样,世界上就会没有了欢声笑语,变得冷清。所以,让我们珍惜友谊,珍惜自己身边的每一位朋友吧!!!!!

篇3: 读《旋风又三郎》有感

读《旋风又三郎》有感

《旋风又三郎》看到这个题目,我不禁感到疑惑不解,因为“旋风又三郎”是一个旋风的名字,这个作品是写一个旋风的?还是写一个叫“旋风又三郎”的人?看完后我终于明白了一切。

这个作品主要写了在一个除了没有三年级以外,1~6年级都在一起上课的迷你小学,突然来了一位长着一头红头发,穿白色衣服和红色靴子的男孩,这个男孩全名叫高田三郎。由于他的许多举动恰好与天气的变化撞在一起,而导致在这群天真无邪的孩子心中,认为这个三郎天生具有莫测的神通力量。尽管如此,孩子们仍然和他交上了朋友,与他一起玩耍。到最后三郎的`爸爸因工作又把他带走了,给迷你学校的孩子留下了惋惜,留下了无奈。

说到高田三郎的外貌我不禁想起了这段描写:还有,他的脸简直像快落地的熟苹果,而苹果般的中央长有一对黑眼睛。把脸比作苹果,既有趣又有概括性,你想想,如果作者去写他的脸是像摸了胭脂一样红,或者说除了不够凶和帅跟关公没啥两样,效果会怎样?而且我认为用苹果比喻一个孩子的脸可以让人觉得他很可爱。

一个孩子,肯定有他调皮的一面。记得书中曾有一段写他的恶作剧,那一段呀,让我回味无穷。耕助在粟子树下采葡萄,三郎却连续两次把树上的水洒得耕助满身都是湿的,还不承认。于是耕助就破口大骂起来,甚至最后骂到:“像你这样的旋风(三郎在大家的心中是有神通的力量,所以耕助把他说成旋风)要是不在世界上有多好呀!”可是三郎不但没有沮丧,而且继续作恶作剧。他竖着手指头问耕助:“为什么不在世界上?你一项一项的说出来呀!”弄得耕助有种像考试一样的感觉。于是耕助把什么把油灯吹熄呀,把房子吹垮啊统统说了出来,有时实在想不到什么就把前面说过的分解成好几个说。最后,耕助是弹尽粮绝,涨红着脸憋出一句:“连风车也会被你吹坏!”这时三郎哈哈大笑起来:“也许偶尔风车会被风吹坏,但风车并不觉得风坏啊!风车还要通过风来转动,风车决不会嫌风坏,哈哈哈!”

一开始,我也以为他有一种特殊能力,或是说他可能是风神之子,一直期待他大显神灵,所以从头到尾一直对三郎保持着好奇心,读完后,我才发现,这是作者为了刁读者们的胃口而设计的,虽然使我感到有点不满,但作者带给我更多的事情使我想起我与伙伴们嬉戏的场景,作品中孩子们那一颗颗快乐纯洁的心,使我感到我应该感谢作者给我们带来的这部作品。

篇4:经典散文:风又如何

经典散文:风又如何

风微微吹来,暖暖的,似乎尚在初春的时节。只是这满街渐渐枯黄飘零的叶子,还在提醒我,已经是深秋了……前些日子一连十多天的雨水很是令这秋日多了些微凉,而接连下来的日光,似乎有决心赶走这一秋的阴霾,因此,气温反倒暖暖的。

办公室面向的南北大街,时时有汽车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此时的小城也已经不再如中午时分那般清静,上班的人们来来往往,穿梭于或黄或红的树丛两边。不知是否是因这样的季节,还是最近事情的繁杂,心中总是偶尔会起一些小的波澜,淡淡的,充满忧伤的味道。曾经以为,只要忙碌着,生活必定是充实的。等到真正忙到一刻不能得闲时,才明白,原来想要过得充实,也是需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不过还好,身累总比心累好些儿。上班下班,再上班再下班,每次傍晚夕阳西下时,一天的忙碌才算告一段落,日落的余晖总是亲切的洒在我小小的急匆匆回家的身影里,那里,还有我未完成的牵挂和惦念。

重新开始工作以来,似乎事情也变得特别的多。先是宝贝儿生病,后来是表妹结婚,再后来跟着表弟家喜添人丁,婆家大伯去世等一系列悲欢离合。表妹出嫁是我所最为关注的。其实,自小时表妹便与我们分住于两座小城。记得小时每年暑假,我总是盼着爸爸能把我送到姑姑家,为的不只是与表弟表妹耍玩儿,更重要的是,姑姑每次都会倾尽全力为我做上那么多好吃的。带我日日闲逛,为我买来新衣服新鞋子。至今,我仍是百思不得其解,小时候的我,怎地那么的贪婪?

如今,姑姑因车祸去世也已经一年有余,倘若天堂有灵,看到最放不下的女儿也已经嫁为人妻时,想必也欣慰的微笑连连。因故,我并没有参加表妹的婚礼,可是从妈妈的电话中,我得知了些许消息。那日上午的八点五十八分是表妹行嫁的好时辰,众人在这样欢喜的日子里,还是要隐忍着没有让眼泪掉下来。大家的影像都还停留在表妹出门时,慢慢叩首于妈妈的遗像前、以及临嫁前最后一次与爸爸的拥抱……此时,无声胜有声。

我知道,在姑父的心中,自是一半欢喜一半忧的。我嘱咐与他同居一城的父母和弟弟,常去看望我那孤单的姑父。虽然,他以不停的.工作来打发寂寥,时间上看起来是满满的,可是,我却知道,夜深人静的屋子里,他,更孤寂了……虽然教育过的学生成千万,天南海北的时常发来问候;虽然亲朋好友众人也时常聚在一起说笑,可我还是知道,他比谁都更痛苦。

我跟家人同时也明白,以姑父的条件,为表弟表妹再找一个新妈妈不成问题,我们也曾经在看到姑父的孤单时劝慰过。可是,我不得不承认,在内心里,我害怕做了我几十年的姑父,会有一天,与我们越行越远……

与表妹说起此事,她故作轻松的说:“你还是我的表姐嘛!”呵呵,我承认,我只得无奈的傻笑。是啊!我能说什么呢?我又能做到什么呢?一边是不愿意看到敬爱的姑父孤寂,一边又怕找了新“老伴儿”的姑父与我们大家渐行渐远……哎呀!人呐!总是这么矛盾,总是这么自私。想要拥有,有时却又不得不放弃。一边说着永远,一边还要以爱的名义离开,那么残忍,那么无可奈何。

看到一网友的名字——风又如何。没有承上,也没有启下。却令我不由得感伤了许久。我是这么的多愁善感么?也许,也许吧!也许,也许根本什么都不是。只是应对了景儿,应对了这朴簌簌落下枯黄叶子的景儿……该来的时候便来,该走的时候便走,这满街树上等待重生的叶子,即使吹起来的力量再微弱,风又如何,风又如何能够挽留得住?……

篇5:铁手沈三郎

铁手沈三郎

向九州颓然坐下,目光低垂,表情痛苦地道:“还记得一年前的`那个晚上,有一白两黑三个蒙面人夜闯你家,想要将你掳走么?” 柳雪点点头道:“我当然记得,那天晚上多亏三郎出手,赶走强人,救下我和铁五,要不然……”向九州突然道:“我便是那个冒充仇大海深夜掳人的白衣蒙面人.” 柳雪差点跳起来,睁大眼睛道:“你……你便是那白衣人?”

作 者:岳勇  作者单位: 刊 名:少林与太极 英文刊名:SHAOLIN WITH TAIJI 年,卷(期): “”(2) 分类号: 关键词: 

篇6:杜甫《又呈吴郎》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篇7:杜甫《又呈吴郎》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意思是:“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说的正是杜甫。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妇。“远客”,指吴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是说:“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读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诗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诗人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像“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读杜私言》)。全诗正是在这种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的。诗作表达了杜甫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篇8:杜甫:又呈吴郎

《又呈吴郎》

作者:杜甫

原文: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释:

1、呈:呈送,尊敬的说法。这是用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作者用了小辈给老辈的“呈”让吴郎更易接收。

2、吴郎:作者的一个亲戚,辈分比作者小,郎则是对人的爱称。

3、扑:打。

4、任:放任,不拘束。

5、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6、不为:要不是因为。

7、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8、只缘:正因为。

10、恐惧:害怕。

11、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亲:亲善。

12、即:就。

13、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14、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15、便:就。

16、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17、甚:太。

18、征求:指赋税征敛。

19、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20、戎róng、马:兵马,指战争。

翻译:

草堂前的枣树任由西邻打枣,

她是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一位妇人。

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

只因为不让她变恐惧所以需要转变你的态度,变得可亲。

那妇人防着你虽然是多心,

但你在枣树周围插上稀疏的篱笆就显得太较真了。

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一贫如洗,

我不由想到现在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赏析: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意思是:“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说的正是杜甫。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妇。“远客”,指吴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是说:“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读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诗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诗人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像“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读杜私言》)。全诗正是在这种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的。诗作表达了杜甫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篇9:"拼命三郎"的事迹材料

“他呀,就是个拼命三郎!”提起中国化工集团辛集化工新产品开发办公室主任陈英军,辛集化工总工程师尹书成这么说。

10月底,45岁的陈英军罹患肺癌。7月,做完手术还不到5个月,陈英军就再次走上工作岗位。“医生说,我这个病5年不复发就算痊愈。可我认为,从我重回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从我又能到广场为贫困学子募捐的那一刻起,这病就算痊愈了。”陈英军说。

在生病之前,一直在科研岗位工作的陈英军就是有名的“拼命三郎”,经常为了一个科研项目通宵达旦。

205月,陈英军在贵州出差期间一直高烧,可他并没有因此耽搁工作。直到回到河北辛集,在医院躺了十几天,陈英军才退烧,一退烧就又开始上班了。当年的国庆假期,陈英军只休了一半,10月5日就踏上了去陕西出差的火车。这趟出差回来,陈英军再次高烧不退,这一次,医生的诊断是:肺癌。

刚刚通过术后复查,陈英军就回到了工作岗位上,着手研发新产品——八水氢氧化锶。看着他照常出差、照常加班,爱人发了脾气,要求他多休息,同事们也总劝他悠着点劲儿,可陈英军只是笑笑:“不能总想着这个病,总想着就会把自己吓死。病友一个个离开这个世界,我能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就是幸运,是后半生中最大的幸福。”

他用勤勉回报这份幸运:,陈英军参与了年产5000吨高纯硝酸钡项目的设计安装,以及年产2万吨硫酸钡项目的技术改造;,陈英军领衔小粒径高纯碳酸钡和高纯碳酸锶研制;,陈英军参与了年产600吨高纯碳酸锶和吨高纯氢氧化锶两个项目的安装工作,并组织对纳米级硫酸钡产品进行系统技术攻关。

尹书成说,“陈英军的工作状态感染了很多身边的年轻人,大家都有一股子钻研劲儿,辛集化工这几年才能新品不断。”

不过,陈英军的很多同事还不知道,这个“拼命三郎”还有侠骨柔情的一面——陈英军从开始资助贫困学生,如今已资助了70多个学生。

“我们发现老有陌生人给陈英军写信,才知道他资助贫困学生好几年了。”陈英军的同事赵艳汝说。即使是在身患肺癌的那段日子,陈英军也没断了对孩子们的资助。这些年,他资助过河北邯郸地区的失学儿童,一对一资助了6名辛集一中的学生,还参加了“辛集市每月一善QQ群”。为给失学儿童筹集善款,他到广场募捐,有时一站就是一上午。

“孩子们考上大学以后,多数都会带着录取通知书来看我,这让我感到很快乐,就跟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一样;每逢中秋、春节,孩子们都会打电话问候,我也感到很温暖。”陈英军说。

篇10:"拼命三郎"的事迹材料

他的外号叫拼命三郎。他曾连续六次获得铁运公司“首席职工”称号,是全公司得“首席职工”称号次数最多的职工。也曾多次获得铁运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20他获得了铁运公司劳动模范和集团公司系统标兵称号。他就是铁运公司电务段通信工区工长黄学锋。

通信工区的工作主要是通信设备的故障维修。黄学锋这样来形容他的工作:“我们的维修工作必须爬高上低。好多人叫我们猴子,经常爬树、登梯子,次数多了,动作确实特别利索。”由于维修地点多而复杂,电缆的布线有的是埋在沟里,有的是架空线路,对维修工作来说存在巨大的困难,同样也是巨大的挑战。

由于电缆沟里空间狭小,维修工作只能是一人进行。黄学锋常常只身一人进去维修,这一进去就是七八个小时,出来只有抽根烟的功夫就又得下去维修。这种长时间的独自维修,对于黄学锋来讲却只是一个工作常态。

黄学锋不仅仅是一名通信工区的工长,而且也是通信工区的技术骨干。年矿区铁路古矿至张岭道口区间由于施工动力电缆遇水发生爆炸,电务段领导及通信工区职工全部到达现场,开始查找故障点。使用仪器查找是最准确的办法,但却是最慢的办法。黄学锋在第一时间通过自己多年来总结的一套判断故障点的方法,大致判断出了故障方位。为了做到查找工作准确无误,领导决定使用仪器查找。最终仪器查找出的故障点与黄学锋所判断的点不谋而合,但黄学锋的判断比仪器快了二个小时。

电缆的接续工艺在铁路行业中是出了名的大难题。20夏一天,黄学锋在监测仪器中发现集配站至晋北区间显示气压没了,黄学锋心里一咯噔,第一反应电缆可能出现了问题。紧接着黄学锋带着工友到了区间开始巡查,发现是附近的农民在犁地时不小心犁断了电缆。电缆断了就需要重新接好,近些年来矿区铁路周围环境复杂,有许多田地及施工场所,电缆出现故障次数较多,黄学锋凭着多年的维修经验,下定决心要拿下这次接续任务。他做主力,他的工友做为他的副手,从早九点一直不停歇的忙到下午四点,连着干了八个小时,终于接好了电缆,通信设备恢复正常,没有影响矿区铁路的运输安全。他的工友提起那次的接续任务时说:“不管是技术方面,还是遇到难题,他都冲在前面。黄学锋就是我们的头儿,我们都服他。跟着他干,我们能学到东西,心里也踏实。”

篇11:"拼命三郎"的事迹材料

了解黄华兴的人都会对他肃然起敬、赞叹有加。现任梅江区贸易局副局长、梅州市肉类联合加工厂厂长的黄华兴,不仅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从办厂到发展壮大这个“难上加难”的“民心工程”,让梅州城区的市民吃上了“放心肉”、“满意肉”,而且创造奇迹般地把一个肉联厂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明星企业”。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被誉为“拼命三郎”的优秀共产党员,是个非常“有道德且讲道德”的人,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以自己的言行践行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创造性开展工作。

黄华兴是个“一切为了放心肉”的“拼命三郎”,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烦、不怕难、不怕病、不怕危险,拼命干工作,拼命作奉献。而他的另一面,又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信守“道德”,追求文明。他认为“道”就是经营企业的方法,“德”就是做企业要守法、诚信,做人要爱国、知礼。在企业里,他以身作则模范带头学习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把热爱祖国的情感转化为热爱企业的实际行动,把守法、诚信视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把知书达礼作为一个自身操守及一个现代文明企业的标志,为建设好经营好肉联厂,他倾注了所有的心血和智慧,是一个现代公民之典范。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付出总有回报,艰难困苦中创造的成绩更加可贵。在梅江区委、区政府和市、区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经过黄华兴等一班人的勤奋努力,肉联厂年年登台阶,年年有进步,从1月建成投产以来至底,市肉联厂共计宰猪123.4万头,实现各项税费7355.4万元,其中上缴国家税收3270.1万元,从以来至今,年平均宰猪达16.2万头,日平均宰猪447头,今年以来平均日宰增至455头,进点屠宰率持续稳定在80%以上,走在全省前列。先后被国家商务部评为“中国机械化屠宰加工优势企业”“广东省食品医药行业科技质量工作先进单位”,“梅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单位”,梅江区“纳税光荣户”等荣誉称号,黄华兴先后被评为“梅州市劳动模范”,获“梅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称号,被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连续6年被评为“梅江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黄华兴在担任市肉联厂厂长、党支书纪近的时间里,紧紧依靠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兢兢业业,以身作则,当好班长、领头雁,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十年如一日,不管是刮风下雨、寒冬酷暑还是星期假日,天天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吃住在厂里,和全厂干部职工一起共同努力,做好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交给的“保证市食上放心肉”的重任。

冬,市政府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统一纳税、分散经营”十六字方针,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 ,同时解决传统手工屠宰带来的环境污染、国家税费流失的问题,决定兴建梅州市肉联厂。黄华兴当时是梅州市第二副食品公司经理。组织经过挑选,决定让他组建梅州市历史上第一个肉类联合加工厂。大家都知道,当时肉类联合加工厂是个新生事物,黄华兴从没有接触过屠宰行业,更没有见过机械化,但他毅然领导和全体干部职工,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肉联厂刚投产时,由于经验不足,技术不过关,设备也有一些问题,加工出来的猪肉上市后不久就发白、出水,也就是说“过熟”,还有经常断猪脚等问题,虽然是“放心肉”,但不是“满意肉”,群众有意见。

黄华兴每天都为此睡不着觉,有几次他都带病坚持工作,完全是个“拼命三郎”。他对家人说“我是厂长我有责任,我是共产党员,我要有共产党员的样子,平时讲爱国爱人民,我这样做就是用实际行动去爱国、爱人民”。他在晚上夜以继日地钻研技术环节,白天跟着执法队员一起出去检查市场,听取群众的意见。发现私宰肉时,执法队员要没收查出来的私宰肉,但是那些买菜的群众都围上前来质问“这样熟的猪肉叫我们买,你们肉联厂是怎么搞的”!群众的意见,给了他很大的刺激,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质量搞上去!他天天蹲在生产现场观察,与生产工人商讨,查阅有关技术资料,到省里开会也利用空余时间请教同行,找出了质量欠佳的原因,大胆进行技术革新。他曾经二赴东荣三到河源,都是下午去,第二大一早就回来。为了改造赶猪麻电系统,但又不能停产,他四日四夜蹲在技改现场,每天就休息三、四个小时,把师傅也累坏了,但是成功了。前前后后,黄华兴带领技术人员对屠宰生产线进行了十多项的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解决了机械化宰猪普遍存在的肉质过熟、偏酸、断猪脚等加工质量问题。使市民群众不但吃上了“放心肉”,而且吃上了“满意肉”!定点屠宰这个新生事物逐渐得到广大市民的理解、认可和支持。肉联厂不仅连续6年被授予省行业先进的荣誉称号,他自己也硬是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现代化屠宰加工方面的行家里手,被评为广东省肉类食品行业先进个人。厂里的经营也被评为梅州市工业污染源达标先进集体,该技改项目同时还获得了梅江区的科技进步二等奖,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群众的欢迎。

黄华兴这种“拼命三郎”的本色,他的家人特别是妻子感受最大,也最担心他,一怕他身体会搞垮,二怕他得罪人。由于他吃住在厂里,天天都在生产工作的第一线,天天上夜班。有时生病住院,拔下针头,又回到厂里;出差开会,不管加来多晚,放下行旅,还是回到厂里。妻子虽有意见,但又以他为自豪,后来,她也干脆和他吃住在厂里,更好地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更好地让他做好工作。当别人不理解地问她时,她实话实说“他说他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要这样。没办法,我只能这样做才能照顾好我这位当共产党员的老公。”在黄华兴言传身教育下,全厂员工面对又脏又臭的生猪屠宰工作,树立“辛苦我一人,幸福千万家”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创造了生猪定点屠宰进程中的一又一个奇迹。

篇12:杜甫《又呈吴郎》鉴赏

唐代: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又呈吴郎》译文

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

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

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

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又呈吴郎》注释

呈:呈送,尊敬的说法。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吴郎:系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妇人:成年女子的通称,多指已婚者。

扑枣:击落枣子。汉王吉妇以扑东家枣实被遣。扑:打。任:放任,不拘束。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不为:要不是因为。困穷:艰难窘迫。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难道。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只缘:正因为。恐惧:害怕。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亲:亲善。

即:就。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防:提防,心存戒备。一作“知”。远客:指吴郎。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使:一作“便”。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甚:太。

征求:指赋税征敛。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戎(róng)马:兵马,指战争。杜甫《登岳阳楼》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盈:满。

篇13:又呈吴郎唐诗原文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

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

正思戎马泪盈巾。

杜甫诗鉴赏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流离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转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吴姓亲戚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不允许别人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于是写此诗去劝告吴郎。此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因此这一首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与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以让吴郎易于接受。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自己过去如何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音调强烈的上声字“打”,而用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与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为什么要放任呢?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因为这位西邻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意思是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应当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难怪陕西民歌云:“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从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这两句诗是说,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怕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倒真让人以为你要禁止她打枣呢!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肯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中心。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从一件打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以致于落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开导吴郎,告诉他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鲜见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最后还以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

如“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节奏感,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篇14:《又呈吴郎》诗词鉴赏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 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 正思戎马泪盈巾。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为什么要放任呢?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仿佛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云:“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真是不假。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妇。“远客”,指吴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是说,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象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自己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你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为啥还要插上篱笆呢!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象扯得太远,好象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我们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象“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篇15:又呈吴郎原文和翻译

又呈吴郎原文和翻译

又呈吴郎

唐代: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释

(1)呈:呈送,尊敬的说法。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

(2)吴郎:作者的一个亲戚,辈分比作者小,在此作者却用了平辈之间的“呈”让人更易接收。郎是对人的爱称。

(3)扑:打。

(4)任:放任,不拘束。

(5)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6)不为:要不是因为。

(7)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

宁:岂,怎么。

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 8)只缘:正因为。

(10 )恐惧:害怕。

(11)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亲:亲善。

(12)即:立即,马上。

(13)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14)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15)便:就。

(16)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17)甚:太

(18)征求:指赋税征敛。

(19)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20)戎马:指战乱。

译文

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五食无儿的老妇人。

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

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

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篇16:又呈吴郎原文及翻译

1,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读杜私言》)。全诗正是在这种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的。诗作表达了杜甫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表现了作者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篇17:又呈吴郎原文及翻译

草堂前的枣树任由西邻打枣,

她是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一位妇人。

不是因为困难和贫穷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

只因为不让她变恐惧所以需要转变你的态度,变得可亲。

那妇人防着你虽然是多心,

但你在枣树周围插上稀疏的篱笆就显得太较真了。

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一贫如洗,

我不由想到现在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又呈吴郎字词解释:

(1)呈:呈送,尊敬的说法。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作者用了小辈给老辈的“呈”让吴郎更易接收。

(2)吴郎:系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3)扑:打。

(4)任:放任,不拘束。

(5)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6)不为:要不是因为。

(7)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8)只缘:正因为。

(10)恐惧:害怕。

(11)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亲:亲善。

(12)即:就。

(13)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防:提防。

(14)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15)便:就。

(16)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17)甚:太。

(18)征求:指赋税征敛。

(19)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20)戎(róng)马:兵马,指战争。

又呈吴郎背景:

这首诗出自《杜工部集》。767年(大历二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kuí)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他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份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又呈吴郎中心大意: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贫苦百姓的同情和关爱。

又呈吴郎赏析: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意思是:“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说的正是杜甫。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妇。“远客”,指吴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是说:“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读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诗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诗人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像“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篇18:《又呈吴郎》翻译赏析

《又呈吴郎》翻译赏析

《又呈吴郎》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前言】

这首诗出自《杜工部集》。767年(大历二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kuí)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他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份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注释】

⑴呈:呈送,尊敬的说法。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吴郎:系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⑵扑:打。任:放任,不拘束。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⑶不为:要不是因为。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⑷只缘:正因为。恐惧:害怕。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亲:亲善。

⑸即:就。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防:提防,心存戒备。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⑹便:就。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甚:太。

⑺征求:指赋税征敛。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⑻戎马:兵马,指战争。

【翻译】

草堂前的枣树任由西邻打枣,她是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一位妇人。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只因为不让她变恐惧所以需要转变你的态度,变得可亲。那妇人防着你虽然是多心,但你在枣树周围插上稀疏的篱笆就显得太较真了。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一贫如洗,我不由想到现在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鉴赏】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意思是:“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说的正是杜甫。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妇。“远客”,指吴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是说:“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读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诗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诗人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像“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读杜私言》)。全诗正是在这种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的。诗作表达了杜甫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篇19:杜甫诗《又呈吴郎》浅析

杜甫诗《又呈吴郎》浅析

诗人的草堂前面有几棵枣树,枣树长势很好,而且每年都会结出很多又甜又脆的枣子。邻居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寡妇,她常常会来打枣充饥,诗人从不干涉她。后来,诗人把草堂让给一位吴姓的亲戚住,这位吴姓的亲戚一来就在草堂周围插上篱笆,禁止任何人来打枣。于是那位寡妇跑来向诗人诉苦,诗人便写了此诗去劝告吴郎。因为诗人以前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这首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纪辈份都比诗人小,诗人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敬词,目的是为了让吴郎更容易接受他诗中所写的内容。诗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担忧,饱含真情,使整首诗呈现出一种感人肺腑的艺术效果。

“堂前扑枣任西邻。”这句是诗人以自己的对待“西邻”那位寡妇的.态度来警示吴郎。诗人对待每次来扑枣的西邻寡妇,都是不管老妇人如何扑枣,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去,愿打多少就打多少,一点也都不介意。这句诗仿佛是诗人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无食无儿一妇人。”这句是诗人以“西邻”的身份来警示吴郎。这是一位衣食无着、无儿无女、孤苦伶仃、生活无望的老妇人,应当同情和帮助她。

“不为困穷宁有此?”这句是诗人以“西邻”的生活状态来警示吴郎。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现的亲善一点,使她安心扑枣,这也充分说明诗人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只缘恐惧转须亲。”这句是诗人以自己揣测别人心理的角度来警示吴郎。以上四点,对吴郎的批评虽然不着一句,却处处皆是。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句是诗人在正面批评自己的晚辈,但同时还考虑了他的接受能力。那位老妇人一见你插篱笆就担忧你不让她打枣,未免多心,未免过分敏感;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插上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自己有点太不体贴人了。她本来就提心吊胆,忐忑不安,你不对她亲善则罢,反而插上篱笆,阻止她打枣,有损她的面子,让可怜的老妇人心里更不好受。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以“小”化“大”,造成“西邻”这样老百姓生活困苦的真正原因是国家的**。这句既揭示了造成老妇人及天下黎民百姓困苦不堪、一贫如洗的社会根源是沉重的赋税和连年的战乱,可以看出诗人忧心如焚、关怀民生的悲悯之情,而这又为上文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一首《又呈吴郎》仿佛带我们回到车辚辚马萧萧那样战乱的时代,仿佛看到了一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老妇人在颤颤巍巍的打枣。为了宽慰老妇人,为了劝告吴郎,诗人想方设法,费尽心思。诗人的良苦用心和他对待普通老百姓的态度,体现了他对老百姓的关心和深切的同情。透过堂前扑枣这样的小事,诗人看到的是社会大环境下老百姓所受的灾难和离乱,更体现了诗人心系百姓,忧国忧民的大爱情怀。

读《旋风又三郎》有感

关于学会宽容的四年级作文500字

四又二分之三散文

二婶散文

雷锋故事读后感

雷锋的故事读后感50

《雷锋的故事》读后感个人心得

莫逆散文

龙之吻经典散文

短篇散文精选大全

《风又三郎》读后感
《《风又三郎》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风又三郎》读后感(精选19篇)】相关文章:

散文怎么写2023-08-17

烟雨红颜初一作文2022-12-15

说死散文2023-06-08

散文近来可好2023-07-18

散文大全2022-09-18

怜相伴抒情散文2023-03-06

旧病散文2023-02-25

交椅散文2022-12-14

后街的经典散文2022-11-20

散文2023-11-1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