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嘉淦《三习一弊疏》 (及读后感) 作者 老恍(共2篇)由网友“我想回家”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孙嘉淦《三习一弊疏》 (及读后感) 作者 老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孙嘉淦《三习一弊疏》 (及读后感) 作者 老恍
孙嘉淦《三习一弊疏》 (及读后感) 作者 老恍
孙嘉淦,字锡公,山西兴县人。康熙癸已进士,官至协办大学士,谥文定。 臣一介庸愚,学识浅陋,荷蒙风纪重任,日夜惊惶。思竭愚夫之千虑,仰赞高深于万一。而数月以来,捧读上谕,仁心仁政,悄切周详,凡臣民之心所欲,而口不敢言者,皇上之心而已。皇上之心,仁孝诚敬,加以明恕,岂复尚有可议。而臣犹欲有言者,正于心无不纯,政无不善之中,而有所虑焉,故过计而预防之也。 今夫治乱之循环,如阴阳之运行。坤阴极盛而阳生,乾阳极盛而阴始。事当极盛之际,必有阴伏之机。其机藏于至微,人不能觉。而及其既著,遂积重而不可退。此其问有三习焉,不可不慎戒也。 主德清则臣心服而颂,仁政多则民身受而感。出一言而盈廷称圣,发一令而四海沤歌。在臣民原非献谀,然而人君之耳,则熟于此矣。耳与誉化,匪誉则逆,故始而匡拂者拒,继而木讷者厌,久而颂扬之不工者亦绌矣。是谓耳习于所闻,则鼓谀而恶直。 上愈智则下愈愚,上愈能则下愈畏。趋跄谄胁,顾盼而皆然。免冠叩首,应声而即是。在臣工以为尽礼,然而人君之目,则熟于此矣。目与媚化,匪媚则触。故始而倨野者斥,继而严惮者疏,久而便辟之不巧者亦忤矣。是谓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 一敬求天下之士,见之多而以为无奇也,则高己而卑人。慎办天下之务,阅之久而以为无难也,则雄才而易事。质之人而不闻其所短,返之己而不见其所过。于是乎意之所欲,信以为不逾,令之所发,概期于必行矣。是谓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 三习既成,乃生一弊。何谓一弊?喜小人而厌君子是也。 今夫进君子而退小人,岂独三代以上知之哉?虽叔季之主,临政愿治,孰不思用君子。且自智之君,各贤其臣,孰不以为吾所用者必君子,而决非小人?乃卒于小人进而君子退者,无他,用才而不用德故也。 德者君子之所独,才则小人与君子共之,而且胜焉。语言奏对,君子讷而小人佞谀,则与耳习投矣。奔走周旋,君子拙而小人便辟,则与目习投矣。即保事考劳,君子孤行其意,而耻于言功,小人巧于迎合,而工于显勤,则与心习又投矣。 小人挟其所长以善投,人君溺于所习而不觉,审听之而其言人耳,谛观之而其貌悦目,历试之而其才称乎心也。于是乎小人不约而自合,君子不逐而自离,夫至于小人合而君子离,其患岂可胜言哉! 而揆厥所由,皆三习为之蔽焉。治乱之机,千古一辙,可考而知也。 我皇上圣明首出,无微不照,登庸耆硕,贤才汇升,岂惟并无此弊,亦并未有此习。然臣正及其未习也而言之;设其习既成,则有知之而不敢言,抑可言之而不见听者矣! 今欲预除三习,永杜一弊,不在乎外,惟在乎心,故臣愿言皇上之心也。语曰: “人非圣人,孰能无过。”此浅言也,夫圣人岂无过哉?惟圣人而后能知过,惟圣人而后能改过。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大过且有,小过可知也。 圣人在下,过在一身;圣人在上,过在一世。书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是也,文王之民无冻馁,而犹视以为如伤,惟文王知其伤也。文王之易贯天人,而犹望道而未见,惟文王知其未见也。 贤人之过,贤人知之,庸人不知。圣人之过,圣人知之,贤人不知。欲望人之绳愆纠谬,而及于所不知,难已!故望皇上之圣心肾凛之也。 危微之辨精,而后知执中难允。怀保之愿宏,而后知民隐难周。谨几存诚,退之己而真知其不足。老安少怀,验之世而实见其未能。夫而后囗然不敢以自是,不敢自是之意,流贯于用人行政之间,夫而后知谏净切磋者,爱我良深,而谀悦为容者,愚己而陷之阱也。 耳目之习除,而便辟善柔便佞之态,一见而若浼。取舍之极定,而嗜好宴安功利之说,无缘以相投,夫而后治臻于郅隆,化成于久道也。 不然,而自是之根不拔,则虽敛心为慎,慎之久而觉其无过,则谓可以少宽。励志为勤,勤之久而觉其有功,则谓可以稍慰,夫贤良辅弼,海宇升平,人君之心稍慰,而欲少自宽,似亦无害于天下。而不知此念一转,则嗜好宴安功利之说,渐入耳而不烦。而便辟善柔便佞者,亦熟视而不见其可惜。久而习焉,忽不自知,而为其所中,则黑白可以转色,而东西可以易位。所谓机伏于至微,而势成于不可返者,此之谓也。是岂可不慎戒而预防之哉。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又曰:“德日新,万邦为怀;志自满,九族乃离。”大学言,见贤而不能举,见不贤而不能退。至于好恶拂人之性,而推所由失,皆因于骄泰。满于骄泰者,自是之谓也。 由此观之,治乱之机,转于君子小人之进退。进退之机,握于人君一心之敬肆,能如非,则心不期敬而自敬,不见过,则心不期肆而自肆。敬者君子之招,而治之本。肆者小人之媒,而乱之阶也。然则沿流溯源,约言蔽义,惟望我皇上时时事事,常存不敢自是之心,而天德王道,举不外于此矣。语曰:“狂夫之言,而圣人择焉。臣幸生圣世,昌言不讳,敢故竭其狂瞽,伏惟皇上包容而垂察焉,则天下幸甚! 由孙嘉淦《三习一弊疏》想开去……这篇是大臣给皇帝上奏折,更象是在上政治课.文章里分析了 三习、一弊。 三习是指:耳、眼、心。 一弊是指:近小人,远君子。耳:鼓谀而恶直(忠言逆耳)眼:则喜柔而恶刚心:喜从而恶违其实,这三条是人的天性,或者确切的说,是人性的弱点,换成咱们地方话说就是:谁都跟快乐没仇。一笑,一叹! 文章总结这三习的主要原因是:自是。也就是自我中心。这更是人性里从来无法抹去的东西。不管是所谓的小我、大我,还是由己而发,扩而大之的幼、老之说,都脱不开一个“我”。出世者号召:要弃欲寻真我;入世者宣传:要由己而发,推而广仁。都是从这个“我”为出发点的。也许,这就是老子讲的:道生一。在这个“一”以后必然就无可抗拒的走向纷繁万物…… 不过,我们不是皇帝,也不想做皇帝(做皇帝太累了,做好皇帝太难,做坏皇帝要被推翻、杀死、遗臭万年的)。对于普通人来说,自是,同样是一个无法摆脱的怪圈。 [这里,似乎又要提到所谓的人性本善、恶之说,但为了主题考虑只一笔代过:人性本为何?善恶非评说。虎食为生计,惟仙无嗜欲。]人,所参赞造化种种,不过为了生存,和生存更好而已。自从有了愉悦和痛苦的情感分别后,人就无法摆脱那种“与快乐没仇”的性格了。如果疑问这是为什么,只能说:道可道,非常道了……文章来还有一句:所谓机伏于至微,而势成于不可返。这句可以说也是中国人很早以前,就认识到了的.事物发展规律。从周易坤卦爻辞里就提出了类似的思想,不过更妙的是,比我们先哲晚了好几千年的马克思也提出了非常接近的理论:量变、质变。一笑,真不知是他自己发现了,还是他引用学习了。(插句题外话:中国的周易在国外思想、学术界非常受欢迎,大都把易当作经典的哲学思想来研究。可悲的是,我们祖国大部分学易的都讲易向着预测、玄秘的方向发展。一叹!再叹!!)话说回来,这发展的规律确实是如此,世界上大部分事情,都是从积累到爆发,然后又继续着类似或者另一层次的循环。由此观之,有句老话(也是来源于《老子》)防微杜渐,就变得很重要,就象以前大人教育孩子,拣到五分钱,就交给警察叔叔,这不仅是在教育拾金不昧,更是要孩子从小就断了那种不劳而获的想法。因为,人既然和快乐没仇,当然跟拣钱也没什么恩怨吧!一笑~写到这里,突然想到那么句老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一生都是要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当然,也是不断与“自是”做斗争的过程,有时需要别人提醒,但,更多的是要自省! 最后,就引用《中庸》里的一句话结束吧:“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篇2:孙嘉淦《三习一弊疏》 (及读后感)转
孙嘉淦《三习一弊疏》 (及读后感)(转)
孙嘉淦《三习一弊疏》 (及读后感) 孙嘉淦,字锡公,山西兴县人。康熙癸已进士,官至协办大学士,谥文定。 臣一介庸愚,学识浅陋,荷蒙风纪重任,日夜惊惶。思竭愚夫之千虑,仰赞高 深于万一。而数月以来,捧读上谕,仁心仁政,悄切周详,凡臣民之心所欲,而口 不敢言者,皇上之心而已。皇上之心,仁孝诚敬,加以明恕,岂复尚有可议。而臣 犹欲有言者,正于心无不纯,政无不善之中,而有所虑焉,故过计而预防之也。 今夫治乱之循环,如阴阳之运行。坤阴极盛而阳生,乾阳极盛而阴始。事当极 盛之际,必有阴伏之机。其机藏于至微,人不能觉。而及其既著,遂积重而不可退。 此其问有三习焉,不可不慎戒也。 主德清则臣心服而颂,仁政多则民身受而感。出一言而盈廷称圣,发一令而四 海沤歌。在臣民原非献谀,然而人君之耳,则熟于此矣。耳与誉化,匪誉则逆,故 始而匡拂者拒,继而木讷者厌,久而颂扬之不工者亦绌矣。是谓耳习于所闻,则鼓 谀而恶直。 上愈智则下愈愚,上愈能则下愈畏。趋跄谄胁,顾盼而皆然。免冠叩首,应声 而即是。在臣工以为尽礼,然而人君之目,则熟于此矣。目与媚化,匪媚则触。故 始而倨野者斥,继而严惮者疏,久而便辟之不巧者亦忤矣。是谓目习于所见,则喜 柔而恶刚。 敬求天下之士,见之多而以为无奇也,则高己而卑人。慎办天下之务,阅之久 而以为无难也,则雄才而易事。质之人而不闻其所短,返之己而不见其所过。于是 乎意之所欲,信以为不逾,令之所发,概期于必行矣。是谓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 恶违。 三习既成,乃生一弊。何谓一弊?喜小人而厌君子是也。 今夫进君子而退小人,岂独三代以上知之哉?虽叔季之主,临政愿治,孰不思 用君子。且自智之君,各贤其臣,孰不以为吾所用者必君子,而决非小人?乃卒于 小人进而君子退者,无他,用才而不用德故也。 德者君子之所独,才则小人与君子共之,而且胜焉。语言奏对,君子讷而小人 佞谀,则与耳习投矣。奔走周旋,君子拙而小人便辟,则与目习投矣。即保事考劳, 君子孤行其意,而耻于言功,小人巧于迎合,而工于显勤,则与心习又投矣。 小人挟其所长以善投,人君溺于所习而不觉,审听之而其言人耳,谛观之而其 貌悦目,历试之而其才称乎心也。于是乎小人不约而自合,君子不逐而自离,夫至 于小人合而君子离,其患岂可胜言哉! 而揆厥所由,皆三习为之蔽焉。治乱之机,千古一辙,可考而知也。 我皇上圣明首出,无微不照,登庸耆硕,贤才汇升,岂惟并无此弊,亦并未有 此习。然臣正及其未习也而言之;设其习既成,则有知之而不敢言,抑可言之而不 见听者矣! 今欲预除三习,永杜一弊,不在乎外,惟在乎心,故臣愿言皇上之心也。语曰: “人非圣人,孰能无过。”此浅言也,夫圣人岂无过哉?惟圣人而后能知过,惟圣 人而后能改过。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大过且有,小过可知也。 圣人在下,过在一身;圣人在上,过在一世。书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是也,文王之民无冻馁,而犹视以为如伤,惟文王知其伤也。文王之易贯天人,而 犹望道而未见,惟文王知其未见也。 贤人之过,贤人知之,庸人不知。圣人之过,圣人知之,贤人不知。欲望人之 绳愆纠谬,而及于所不知,难已!故望皇上之圣心肾凛之也。 危微之辨精,而后知执中难允。怀保之愿宏,而后知民隐难周。谨几存诚,退 之己而真知其不足。老安少怀,验之世而实见其未能。夫而后囗然不敢以自是,不 敢自是之意,流贯于用人行政之间,夫而后知谏净切磋者,爱我良深,而谀悦为容 者,愚己而陷之阱也。 耳目之习除,而便辟善柔便佞之态,一见而若浼。取舍之极定,而嗜好宴安功 利之说,无缘以相投,夫而后治臻于郅隆,化成于久道也。 不然,而自是之根不拔,则虽敛心为慎,慎之久而觉其无过,则谓可以少宽。 励志为勤,勤之久而觉其有功,则谓可以稍慰,夫贤良辅弼,海宇升平,人君之心 稍慰,而欲少自宽,似亦无害于天下。而不知此念一转,则嗜好宴安功利之说,渐 入耳而不烦。而便辟善柔便佞者,亦熟视而不见其可惜。久而习焉,忽不自知,而 为其所中,则黑白可以转色,而东西可以易位。所谓机伏于至微,而势成于不可返 者,此之谓也。是岂可不慎戒而预防之哉。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又曰:“德日新,万邦为怀;志自满,九族 乃离。”大学言,见贤而不能举,见不贤而不能退。至于好恶拂人之性,而推所由 失,皆因于骄泰。满于骄泰者,自是之谓也。 由此观之,治乱之机,转于君子小人之进退。进退之机,握于人君一心之敬肆, 能如非,则心不期敬而自敬,不见过,则心不期肆而自肆。敬者君子之招,而治之 本。肆者小人之媒,而乱之阶也。然则沿流溯源,约言蔽义,惟望我皇上时时事事, 常存不敢自是之心,而天德王道,举不外于此矣。语曰:“狂夫之言,而圣人择焉。” 臣幸生圣世,昌言不讳,敢故竭其狂瞽,伏惟皇上包容而垂察焉,则天下幸甚! 由孙嘉淦《三习一弊疏》想开去…… 这篇是大臣给皇帝上奏折,更象是在上政治课. 文章里分析了 三习、一弊。 三习是指:耳、眼、心。 一弊是指:近小人,远君子。 耳:鼓谀而恶直(忠言逆耳) 眼:则喜柔而恶刚 心:喜从而恶违 其实,这三条是人的天性,或者确切的说,是人性的弱点,换成咱们地方话说就是:谁都跟快乐没仇。一笑,一叹! 文章总结这三习的主要原因是:自是。也就是自我中心。这更是人性里从来无法抹去的东西。不管是所谓的小我、大我,还是由己而发,扩而大之的幼、老之说,都脱不开一个“我”。出世者号召:要弃欲寻真我;入世者宣传:要由己而发,推而广仁。都是从这个“我”为出发点的。也许,这就是老子讲的:道生一。在这个“一”以后必然就无可抗拒的走向纷繁万物…… 不过,我们不是皇帝,也不想做皇帝(做皇帝太累了,做好皇帝太难,做坏皇帝要被推翻、杀死、遗臭万年的)。对于普通人来说,自是,同样是一个无法摆脱的`怪圈。 [这里,似乎又要提到所谓的人性本善、恶之说,但为了主题考虑只一笔代过:人性本为何?善恶非评说。虎食为生计,惟仙无嗜欲。] 人,所参赞造化种种,不过为了生存,和生存更好而已。自从有了愉悦和痛苦的情感分别后,人就无法摆脱那种“与快乐没仇”的性格了。如果疑问这是为什么,只能说:道可道,非常道了…… 文章来还有一句:所谓机伏于至微,而势成于不可返。这句可以说也是中国人很早以前,就认识到了的事物发展规律。从周易坤卦爻辞里就提出了类似的思想,不过更妙的是,比我们先哲晚了好几千年的马克思也提出了非常接近的理论:量变、质变。一笑,真不知是他自己发现了,还是他引用学习了。(插句题外话:中国的周易在国外思想、学术界非常受欢迎,大都把易当作经典的哲学思想来研究。可悲的是,我们祖国大部分学易的都讲易向着预测、玄秘的方向发展。一叹!再叹!!)话说回来,这发展的规律确实是如此,世界上大部分事情,都是从积累到爆发,然后又继续着类似或者另一层次的循环。 由此观之,有句老话(也是来源于《老子》)防微杜渐,就变得很重要,就象以前大人教育孩子,拣到五分钱,就交给警察叔叔,这不仅是在教育拾金不昧,更是要孩子从小就断了那种不劳而获的想法。因为,人既然和快乐没仇,当然跟拣钱也没什么恩怨吧!一笑~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那么句老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一生都是要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当然,也是不断与“自是”做斗争的过程,有时需要别人提醒,但,更多的是要自省! 最后,就引用《中庸》里的一句话结束吧:“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 五花八门的近义词
★ 短读后感
《孙嘉淦《三习一弊疏》 (及读后感) 作者 老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孙嘉淦《三习一弊疏》 (及读后感) 作者 老恍(共2篇)】相关文章:
感动故事:不会再有一个人爱我如生命2023-07-02
《曾有一个人,爱我如生命》读后感2023-08-02
非常春节作文2024-01-09
《上海堡垒》电影的影评以及观后感2024-01-15
《上海堡垒》观后感350字2022-04-30
两集纪录片《较量无声》观后感2023-03-23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事迹材料2022-05-06
初二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2022-05-06
初二级作文精选2022-12-29
《上海堡垒》观后感,鹿晗发型瞩目!2023-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