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3-01-02 07:31:26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共12篇)由网友“嗯嗯嗯嗯嗯好行”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

篇1: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

在自己的利益与自己如兄弟的好朋友的幸福前,你会选择哪一个?当这个问题交给当时还是小男孩的阿米尔和哈桑来回答的时候,也许阿米尔会犹豫不决,不知如何判断,而哈桑会带着在那张扑克脸的灿烂笑容选择后者。这两个小男孩,一个在感情和道德不知何去何从,一个单纯,忠诚,生性纯良正直,想必这两个小男孩的友谊会前景黯淡。

这一份摇摆不定的友谊是《追风筝的人》这部作品的故事线,它主要讲述了阿米尔对这份友谊的背叛与长大后为当年的罪恶而赎罪,并从中生动描绘了当时的阿富汗被塔利班统治的恐惧与留在阿富汗的人民的悲惨命运,Khaled Hosseini用这个残忍又美丽的故事,用自己温暖细腻的笔触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当年的背叛与后来的赎罪都写得惊心动魄,代入感极深。在这里,风筝不仅是这份友谊的由快乐到分开的转折点,更是有象征意义,它前期象征着打开父亲内心的钥匙,后期又象征着阿米尔内心缺失的那部分:勇气与道德情谊,阿米尔的赎罪,就等同于追风筝。而书名《追风筝的人》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为兄弟付出的的人,他代表哈桑;一种是正在赎罪的人,他代表阿米尔。

说一下哈桑这个敢于为好兄弟付出的人,顺便在这里说明:哈桑其实跟阿米尔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哈桑至死也不知道这件事,阿米尔也是在救赎前知道的。与阿米尔相比,他最大的优点就是纯真正直,他对阿米尔的友谊是真挚的,充满肯定的,这也从两兄弟友谊美好时的最后一刻所说的最后一句话表现出来:“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更像是一句海枯石烂的誓言,即使在为此付出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后悔不哭嚎。他在这里就是一个最好的朋友,一个一生都是最正直最真挚的角色。再说阿米尔,前期大部分阿米尔都充当着选择逃避的角色,哈桑的付出与爸爸的冷漠使他有种强烈的自卑感与不甘感,这也促使了后来负罪剧情的发展,在他不知如何是好时,拉辛的电话与周围人的影响让他恢复勇气走上赎罪的路,同时也借此看到了衰败的阿富汗,是一个线索角色。

其实在回味着这个感人的故事之余,我就想过在开头的这个问题:“在自己的利益与自己如兄弟的好朋友的幸福前,你会选择哪一个?”抛开要学习什么的不说,也许自己的内心深处会选择前者,如同小时候的阿米尔,而也许也有许多人也会偷偷的选择与这个迷茫的小男孩一样的答案,作者所提示的人的本性,就是如此吧。然而,问题不会在这里终止,这是一个给阿米尔改过自新的机会的问题:“你是否冒着生命危险会去为你的罪过赎罪。”就像断开的风筝,你会不会去追,也许也有很多人会选择放弃。但不一定这很多人的选择是错误的,因为这需要足够的勇气与足够的需要感。并不需要自我批评心里生命大于道德,只需要对选择赎罪的人表示敬佩,足矣。

在最后,我祝福阿米尔的赎罪成功,希望索拉博最后能敞开心扉。

篇2: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

风筝,对我们来说,也许只是童年时的玩物。但对书中的主人公阿米尔来说,风筝却可以代表很多,它可以是亲情,爱情,友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信。而阿米尔只有追到那只风筝,才能成为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开始,阿米尔和哈桑是一对从小长大的主仆,作为仆人的哈桑,对阿米尔无比的忠诚。他们的童年就像糖果一样甜蜜,一起追逐,一起玩耍,一起放飞风筝。但那一次,阿米尔背叛了哈桑,他眼睁睁地看着哈桑受尽耻辱。他也希望自己能挺身而出,却因为懦弱和自私,选择了袖手旁观,还错误地把哈桑逐出了家门。

读到这,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因为阿米尔的自私而感到愤怒。阿米尔为了得到父亲全部的爱,甚至认为,“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而这只是因为,他是个哈扎拉人。可相反,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着实使人感动。他对阿米尔的付出完全是没有目的,不求回报的,哪怕阿米尔要陷害他,也没有任何委屈、怨言。他也曾经对阿米尔说过“为你,千千万万遍!”

当阿米尔准备重返故土时,他想起了那一切,想起了那只风筝。风筝,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风筝,让阿米尔背叛哈桑,让哈桑成为阿米尔屠宰的羔羊。又是风筝,让阿米尔选择重返阿富汗赎罪,因为那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然而当他重返故乡时,儿时的噩梦却再次重演。那时的阿富汗民不聊生,一片狼藉,到处是举着枪的塔利班。见到故友,知道家族的秘密时,救出哈桑的孩子成了他心中最坚定的信念。在被拳击的捶打中,他终于找到了久违的感动,那是勇气。也只有在这一刻,阿米尔成为了真正的、堂堂正正的男子汉,也终于得到了解脱,找到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对阿米尔而言,童年时的追风筝,是为了得到父亲所有的爱而伤害了哈桑,负上了心灵的罪名;而他为哈桑的儿子追风筝则为了赎罪。风筝,成了阿米尔人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将两代人联系在一起,更寄托着阿米尔对未来的憧憬。

篇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

或许,许多人会感动于小说第一页的一句话——“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

听上去,这是多么忠诚的爱。

然而,当我读到这句话时,却痛苦起来,我讨厌这个句子,以及这个句子中对哈桑这种情感的赞誉。

因为,这让我想起最近常在我脑海盘旋的一个词汇——爱的炮灰。有时,我们会甘愿做一个人的炮灰,觉得那样才有爱一个人的感觉;有时,我们会要求别人做自己的炮灰,以此来证明这个人的确爱自己。

当阿米尔——抑或作者——在怀念“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时,其实就是在渴望哈桑做自己的炮灰。

阿米尔少年时的确有这样的渴望,他和哈桑有过以下一段对话:

“我(哈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

“真的吗?你会那样做?”

“做什么?”

“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

“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不过我怀疑,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

哈桑的反问令阿米尔尴尬,他宁愿自己没有质疑哈桑的忠诚。然而,哈桑不久后还是做了炮灰。

那是阿米尔12岁哈桑11岁时,他们参加喀布尔的风筝大赛,这个大赛比的不是谁的风筝飞得更高更漂亮,而是比谁的风筝能摧毁别人的风筝,最后的唯一幸存者便是胜利者,但这不是最大的荣耀,最大的荣耀是要追到最后一个被割断的风筝。

这一次,阿米尔的风筝是最后的幸存者,而哈桑也追到了最后一个被割断的蓝风筝。阿米尔无比渴望得到这个风筝,因为他最大的愿望是得到父亲的爱,他认为这个蓝风筝是他打开父亲心扉的一把钥匙。

哈桑知道阿米尔的愿望,为了捍卫这个蓝风筝,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也想得到这个蓝风筝的坏小子阿塞夫和他的党羽鸡奸,这是阿富汗男人最大的羞辱。这时,阿米尔就躲在旁边观看,孱弱的他没胆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愿跳出来让哈桑把那个蓝风筝让给阿塞夫。

于是,哈桑就沦为了阿米尔的炮灰,他付出了鲜血、创伤和荣誉,而换取的只是阿米尔与爸爸亲近的愿望得以实现。

阿米尔明白自己的心理,他知道胆量是一个问题,但更大的问题是,他的确在想:

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

哈桑知道,阿米尔看到了他被凌辱而未伸出援手,但他还是选择一如既往对阿米尔奉献他自己。

所以,当阿米尔栽赃哈桑,造成哈桑偷了他的财物的假象时,他捍卫了阿米尔的荣誉,对阿米尔的爸爸说,这是他干的。

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是在做阿米尔的炮灰。当时,他被拉辛汗叫回来一起照料阿米尔的豪宅,但塔利班官员看中了这栋豪宅,并要哈桑搬出去,哈桑极力反对,结果他和妻子被塔利班枪杀。

做阿米尔的炮灰,这主要还是哈桑自己的选择。

对此,我的理解是,我们爱一个人,多是爱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如果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越多,我们对这个人就越在乎,最终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我甘愿为他去死”.

或许,喜爱《追风筝的人》的一些读者会对我这种分析感到愤怒,觉得我并不理解这样一种伟大的情感,但通过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的言语,我们会看到,导致这种奉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深深的恐惧。

篇4: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

再次看到风筝时,已然是七月。绿草如茵的空地上,几个人在放风筝,脸上的笑容宛若夏日雨后的天空。我坐下,神思有些困倦。不知是睁眼之时还是闭眼之时,我望见一片瑰丽的苍穹,灿烂的云朵中是成片的风筝,如同飞鸟。

那晚霞的移动荡漾着我的眼睛,那风筝的弧线激扬我的心神。感动与欣慰,害怕与无助,心酸与悲凉,这本书字里行间带给我的是如人生百味般的悸动。是什么得以有这样大的力量让心灵颤抖?那质朴的语言敲响的到底是怎样一种伟大的乐律?

阿富汗,一个在曾经在我印象中只有战火纷飞的地方。而《追风筝的人》却为我呈现了一个真正的阿富汗——一个有欢乐,有情谊的国土。阿米尔和哈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是那样幸福。虽然身份与种族的差异不时扰乱两人的友谊,但是谁也无法忽视这之中令人艳羡的美好。然而,这样一个美好的开头,冥冥之中注定会有一个令全文发生转折的岔路口。阿米尔和哈桑在当地的斗风筝比赛中取得了胜利,狂喜中,哈桑要去追那只被割下的风筝。那一刻,我仿佛预感到了之后的事情,我听到我的心中大呼“不要去!”……可是,我只是一个看客。我只能一页页翻下去,看着阿米尔走街串巷寻找着哈桑,看着哈桑被一群不良少年施暴,看着阿米尔在这重要的岔路口选择了胆怯……当那只风筝坠落,阴影扫过白雪上斑驳的血渍,我知道,坠落的不仅是风筝,还有阿米尔与哈桑之间一整个过去,连同快乐与悲伤。

无尽的痛苦让阿米尔逼走了哈桑。而同时,阿富汗的战火也开始燃起。阿米尔随着父亲逃到了美国,背离了战火却始终无法背离对哈桑的自责和愧疚。终于,在朋友的指引和劝导下,阿米尔冒着生命危险回到阿富汗,拼了命从塔利班手中救出哈桑饱受折磨的儿子索拉博。而此时的哈桑早已死在了塔利班的魔爪下,阿米尔能为昔日友人所做的,就只有为他可怜的孩子找回一颗心,一颗过去的心,一颗未来的心。这心,又何尝不是阿米尔与哈桑之间的延续?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为索拉博追着风筝。那风筝究竟是什么?到底谁才是追风筝的人?这两个问题一直伴随我到最后。我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我知道,这问题阿米尔已经明白了,我也已经明白了。

生命就是那一片天空,或鲜红或湛蓝。望着远方的风筝,我们追寻,我们仰望,在追风筝的路途中,我们诠释一整个世界。这途中,有沟壑,有山坡;有彷徨,有疲乏。可是,没有人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担起责任,鼓起勇气,翻过千山万水,跨越艰难险阻。我相信,我的风筝一定会在某座山的后面等着我。

睁开眼睛,声旁依然是碧绿的草地。放风筝的人越来越多,阳光在各种风筝下投下细碎的光斑。夏意正好,此时的我仰望天穹,仰望天穹上的风筝,嘴角的弧度悄然上扬。

啊,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篇5: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

“我们总喜欢给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释自己的懦弱,总是自欺欺人的去相信那些美丽的谎言,总是去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总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实总是,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给自己心灵予救赎。”------《追风筝的人》

偶然翻开了这本无意间得到的书,开始只是想想在闲暇的时候打发一下自己的时间,但是书中的内容却引人入胜,渐渐地我沉浸在其中。

我们总是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有时会端着高高在上的架子去随意评论和斥责别人,却对自己内心的懦弱和恐惧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当真的面对真正的自己,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往往物是人非,为时已晚。

阿米尔作为本书的主人公,却是我们很多人的缩影。从幼稚到成长再到成熟,每个人在这漫漫的人生历程中,或多或少都会犯下过错,做过一些幼稚伤人的举动,在心里也曾为此感到羞愧,懊悔却又遗憾。这些事情就像结绳一般缠绕着,贯穿着我们的人生的成长。得与失,祸与福,在冥冥之中一次次变更,一次次塑造与成就新的自我。

风筝,作为这本书贯穿着全文的线索,主人公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故事,也因风筝而起,因其而结束。

阿米尔和哈桑从小一起长大,哈桑的父亲在阿米尔家里做仆人,而哈桑的母亲生下他后便游戏人间,早已不知所踪。

哈桑的童年中阿米尔就是一个在他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人,他们之间早已联系在了一起。一主一仆,日日夜夜,如影随形。

而身份的高低,阶级的差异也间接造就了他们友情的破碎。阿米尔始终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他容不得哈桑比他聪明,容不得哈桑比他优秀,这是阿米尔思想里面的血统意识。

一年一度的风筝大赛,哈桑为了少爷阿米尔的胜利,帮助少爷追逐风筝。但成功追到风筝的哈桑却被孩子中的恶霸们欺凌,而阿米尔去寻找他时看到了这一幕,却因为恐惧和胆怯没有挺身而出。

这件事在阿米尔心中难以消失,他不断安慰自己主人没有义务去为了仆人挺身而出,而哈桑被欺凌的一幕也不断在提醒自己的懦弱,逼迫面对真实的自己,自私、卑劣、残忍、弱小。

而阿米尔却选择了逃避背叛而不是救赎自己,用手段赶走了哈桑和他的父亲,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人格。

像孟子所主张的“人性本善”,而荀子却主张“人性本恶”,人生来就是有双重性的。没有圣人也没有极限的罪恶之人,人性的好坏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而阿米尔也因为这个心结,踏上了救赎心灵的旅程。

故事的结局,对着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哈桑却因为战乱的意外而死去,阿米尔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也因为私人恩怨与往日仇敌互相对峙。

在危及生命的紧要关头下,哈桑的儿子用了弹弓射击了仇敌的左眼,就如同当初哈桑保护阿米尔一般。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姐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我追。”

阿米尔最终追回了自己失去的人格,而我们,也在这人生道路中跌跌撞撞成长,微笑迎接明天。

篇6:《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追

世纪初中  七年级一班 马琳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但不管那意味着什么,我们都要勇敢地去追。

――题记

又是一年三月三,春意盎然,满天风筝飞舞。春风拂过草尖,顺着带起了几个风筝向着蓝天吹去。远处,放风筝的人伫立,追风筝的人奔跑。一切都如此熟悉。“为你,千千万万遍。”口中不禁呢喃,将我拉回那段,风筝的往事中……

故事发生在阿富汗,一个与塔利班、战争、难民、死亡相联系的国度。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在一次追风筝比赛中,他们取得了胜利。但当哈桑去追那只被割下的风筝的时候,却遭到阿塞夫等人的施暴。我心中惶惶不安,却因只是个看客,只好一页一页读下去。阿米尔走街串巷的的寻找哈桑,遇到这一幕却选择胆怯逃避,他们的友谊也就此变了味。

此刻,阿米尔将要追逐的风筝就飞走了。有时在想如果当时阿米尔挺身而出,那么他们的关系应该也不会如此冷淡,阿米尔也不会因为忍受不了自责和嫉妒,逼走了哈桑。

哈桑走后,阿富汗战火燃起, 阿米尔随同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踏上久违的回乡路。到这里,阿米尔就开始追逐他的风筝了。可谁料他发现,哈桑早已死在了塔利班的残暴下,阿米尔为了救赎,拼了命地从塔利班手中救出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于此同时,他同样救赎了自己的心灵。索拉博的获救,又何尝不是阿米尔与哈桑之间关于风筝的延续呢?

书的结尾是阿米尔与索拉博放风筝的画面,风筝在他们正上方翱翔,阿米尔嘴角挂着轻松的笑。苍蓝天空下,追风筝的人们如从前那般在风筝下追逐着。这时,我想阿米尔已经追到了他的风筝,“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

从书的开头到结尾,我的`心一直都被紧紧的揪着,随着阿米尔和哈桑的遭遇而跌宕起伏。曾经无比欢乐的童年一去不返,那时自己的懦弱让他无法释怀,一切的改变从踏上回乡之路寻找哈桑开始。书中游戏里追风筝的人是哈桑,可我认为真正“追风筝的人”是阿米尔。追风筝是为了对哈桑的背叛致歉,是为了让自己在余生不会后悔,更是为了兑现当年追回风筝的承诺。

世界太大,地球永远在转。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犯大大小小的错,但我们是否真正有阿米尔的勇气去面对和改正,是否有千千万万遍的执着和坚持?答案自有解答。

看着风中飘舞的风筝,我倏然悟出了些许什么。一生太短,诚然要活得真实,坦然面对每一个人,懂得原谅他人的过错。不能辜负对自己好的人,更不能互相伤害,做违背道德的事情。我们要知道心中的风筝到底在什么地方,因为一旦错过就不会再得到,也许我们会忏悔,会救赎,但这些似乎都已经晚了,当风筝从手中脱出时,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是否好好欣赏过它。同理,当你意识到自己失去了某个重要的物品或人时,那是你不屑的,还是未曾珍惜就转瞬而逝的?

为你,千千万万遍。遍体磷伤却还是会义无反顾,也许这就是人生,人生不只做值得的事,还会去做做真正想做的事。

思绪被打断,孩童手中的一只风筝挣开束缚,向悠然的天空飞去,孩子们惊喜地尖叫,疏松开手脚,追向那个,风吹去的地方。

篇7:《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

花了两天时间,读完了《追风筝的人》,读此书缘于一是听过同名相关的电影,二是觉得该书书名奇怪。怀着特别的心情,开始翻起第一页。一句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让我隐约感到这会是篇赎罪的故事。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一个富人家的少爷和仆人儿子的故事。关于阿米尔和哈桑的友情和背叛的故事。阿米尔和哈桑因为特殊的主仆关系,因为爸爸的民主思想,两人从小一起玩大,两人有着一个共同点,即出生后都没有妈妈,阿米尔的妈妈因为阿米尔的出生而死亡,阿米尔一直认为自己是杀害爸爸最喜欢的人的凶手;哈桑的妈妈因为哈桑爸爸的懦弱和卑微丑陋而抛弃他们而走。而他们之间更多的是不同点:阿米尔有着富裕无比的生活,处在少爷的位置,有着高贵的社会血统和社会身份,有着全城人民敬仰的爸爸,可以住在宽敞舒适的房间;哈桑则天生一副兔唇,爸爸丑陋无比,社会身份和出生备受歧视,每天和爸爸住在很小简陋的没有任何装饰品的屋子。因为爸爸的宽阔胸襟,阿米尔和哈桑从小在一起玩耍,散步、爬树、放风筝,所有的一切空余时间他们都在一块玩耍,但是阿米尔在心底从没把哈桑当过真正的朋友。当他做错坏事时,哈桑替他承担,当他无聊时,拿哈桑消遣,哈桑永远的那样忠于他,爱他,为他,千千万万遍。阿米尔从小性格懦弱,比较自私,他渴望爸爸的一切爱,他讨厌爸爸对哈桑的关心,哪怕一点点的关心都会引起他的嫉妒。()而哈桑恰恰相反,阿米尔就是他忠诚的对象,他那么爱他,阿米尔要求他做什么他都从不计较。在一次盛大的追风筝的活动中,哈桑为了帮阿米尔追到风筝,在一个阴暗的小巷中被一群恶人欺负而遭遇强暴。阿米尔目睹了整个过程,却因为自己的懦弱没有现身帮助哈桑。在以后的日子里,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愧疚和不安,阿米尔尽量避免见到哈桑,因为见到哈桑就会看到自己的罪恶。阿米尔因为追风筝比赛中获得冠军而引起爸爸的特殊宠爱,从小渴望爸爸爱的阿米尔为了独占爸爸的`爱,也为了逃避内心的愧疚,将生日时的手表和一沓金钱诬陷于哈桑和其爸爸。哈桑和爸爸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是他不默默承受一切,和爸爸离开阿米尔家。没过多久,因为苏联入侵阿富汗,阿米尔和爸爸移民于美国。在他以后的人生中,他一直背负着沉重的内疚感,一直会想起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二十几年后,一个来自阿富汗的电话重新召回他重返阿富汗的决心和勇气。当阿米尔回到战乱贫穷、模样已大变的阿富汗时,心情错综复杂。最让他震惊的是拉辛汗叔叔告诉他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他内心充满了不安、愤怒、愧疚。但最后他选择原谅了爸爸,战胜自己的懦弱和自私,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哈桑唯一的儿子。最终将其带回美国抚养。

这是一个关于友谊、爱的救赎、宽恕勇气的故事。主人公从一个自私、懦弱、心胸狭窄的人通过生活的经历和洗礼,走上了爱的救赎之路,最终成长为一个敢于担当、正气、有责任心的男人。

篇8: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

火红的晚霞下,一个小男孩拿着风筝在风中奔跑。这便是《追风筝的人》的封面。可是那飘荡在空中的风筝意味着什么?那长长的风筝线的背后又意味着什么?我开始走进那一片火红的晚霞,看昔日的繁华与安宁,今日的苦难与战乱。

《追风筝的人》的作者名叫卡勒德・胡塞尼,出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我读的这本《追风筝的人》也是他的著作之一。这本书的故事内容十分精彩,其中讲述了一个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但是在一场风筝比赛过后,阿米尔因为对哈桑见死不救而被哈桑憎恶,哈桑和他的父亲阿里就这样离开了这个富家别院。阿米尔为了将功补过,和父亲逃亡到了美国。为了赎罪的阿米尔也在成年后重新回到了暌违二十年的故乡。但是,儿时的噩梦却戏剧般地再度重演――哈桑死了!这时阿米尔也做出了抉择……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一场救赎再次开始。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的笑起来……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作者用细腻平淡的笔触,为我们真实的还原了阿富汗喀布尔,娓娓道来一段人性的救赎。语言平实而力透纸背,感强烈真挚而不造作,仿佛一位老朋友向你诉说他曾经的故事。“为你,千千万万遍!”铭刻在心底的声音是永恒的忠诚誓言,哈桑坚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从一个少年的眼中直达另一个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来不停歇地煎熬拷问着懦弱的灵魂。亲情、友情,欢笑、背叛,汗水、血水,树荫倾泻的阳光,顺窗而下的雨水,最珍贵的感情,最鄙夷的沉默,独自咽下的泪水,难以置信的身世,执着奉献的生命,连同风筝和那张带着兔唇的圆脸在阿富汗这片被宗教信仰与真诚热情缠绕,被战火摧残的土地上交织成震撼人心又回味悠长的交响曲:“为你,千千万万遍……”

读了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人与人之间的友情是不可磨灭的,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共同的枢纽,故事中的主人公阿米尔因为胆小懦弱而遭遇了同伴的死亡,最后他还是要自己承担责任。我认为俗话说得好:“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阿米尔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去改正它,这也是好的。但仔细想一想,从前为什么要对伙伴如此呢?尽管你去赎罪了,但并不代表你得到了幸福,心里还会有些愧疚的。所以,我们在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要想着把它去做好,这样才能做得更好。

篇9: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是经老师介绍我才去读的。当我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就被它吸引到了。风筝,就如一位天使般的信使,它传递着美好和憧憬,传递着真诚和善良,联系着人间和天堂。我想这其中的故事也一定是美好的。

我满怀期地进入作者所营造的情景,从容平和却暗含忧伤,他用静美的心态讲述着过往。我细细地品读着,觉得意犹未尽,又似乎相见恨晚。

“世间只有一种罪行,那就是盗窃……当你说谎,你剥夺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权利。”

谎言,并不都是恶的;善与恶之间只是隔着一张纸。一些谎言是为了保全;一些谎言是为了私利;一些谎言是为了逃避;一些谎言是为了沉默。我们无法断论这些谎言是善还是恶,但有一点“事实”却是明确的:一旦我们说谎,我们就剥夺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权利。文中的阿米尔一生都受着谎言的影响,在真相揭示之前,他当然不会知道父亲对哈桑――一个仆人的儿子为何如此照顾,他当然也不会知道自己的谎言到底会带来什么改变,他唯一清楚的'是:时机不到,宁愿生活在“蒙蔽”中!

“为你,千千万万遍!”

当我们欺骗着,愚弄着一个人,一个十分信任我们的人,我们最怕得到的不是他的责备,怨恨甚至敌视,而是他那一如既往的“忠诚”。这种恒久的忠贞令我们窒息,因为没有人会希望得到这种毫无责备的宽恕,这种被包容才真正令人惧怕!但,哈桑就是如此,他习惯于“仆人”的地位,习惯于“忠贞”,于是,阿米尔终于惧怕起来,因为哈桑的忠贞只能显示他的胆怯,懦弱,卑劣与自私,阿米尔那时毕竟还小,他选择了说谎与逃避。他的选择,因为他是个孩子,也许他能得到大人的宽恕,但却无法获得自我的救赎!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让我看到了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非常稀缺的一种高尚情感――友情。

“那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我们所犯下的错,只要我们还有一丝道德良心,我们就会决定选择一条可以成为好人的路,去实现自我救赎,去减轻自责,去求得原谅。在文中,当哈桑真正离去,阿米尔终要偿还他欠的爱,鼓起勇气,打败怯懦,在枪林弹雨中,在死神前,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并拼尽一切努力,将索拉博留在自己身边,继而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阿富汗人。获救的,不单是索拉博,更是阿米尔自己。

这个故事情节复杂而且厚重,好似一切轮回又回到了起点,最后又重合为一点。风筝也是一样,故事起于它,止于它。风筝让哈桑失去了快乐,却让他的儿子索拉博找回了快乐。我们何尝不是追风筝的人呢?在自我谴责与愧疚中寻找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在读罢此书后,大喊:和平万岁!友情万岁!

篇10:《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

在寒假里,我用闲暇时间阅读了这本《追风筝的人》。这是一本由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写的有名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他的第一本小说。

故事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12岁的阿富汗少爷阿米尔与他年幼时一起长大的仆人哈桑情同手足。他们一起长大,形影不离,一起度过懒洋洋的悠长夏日,他们在院子里那些交错的树木中彼此追逐,玩捉迷藏,玩警察与强盗,玩牛仔和印第安人,折磨昆虫……还有一起放风筝和追风筝,过着快乐的生活。但在一场风筝比赛后,一切都随之改变了。哈桑为了保住风筝大赛中赢得的那只蓝风筝,在小巷中被鸡奸。但阿米尔最终因为胆怯而没有出面救哈桑。但哈桑并不责怪他,还任劳任怨地干活。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板,竟以哈桑偷东西为由赶走了他。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了睽违二十多年的故乡,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份力,却发现了一个惊天谎言——哈桑竟是爸爸的私生子。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决定保护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

我读后觉得这本书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主要以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哈桑的亲密友谊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写出了三代人的情感纠葛。其中哈桑对少爷的忠心耿耿,阿米尔对哈桑的弃之与背叛,以及阿米尔心中的救赎,小说情节巧妙交错,使小说得到了高度的评价。

说先我先评价一下书中的人物形象。阿米尔少爷内心有一定的嫉妒心,他不满父亲对哈桑过多的赞扬和奖励和自己的冷淡失望,内心一直感到挫败和不平,内心开始排斥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哈桑。阿米尔在哈桑需要帮助的时候,却不管不顾他。我想如果换一下位置,那哈桑一定会挺身而出,抵御那帮恶势力。阿米尔却没有这样做,眼睁睁的看着哈桑受辱。回家后,他又为自己的弱懦而感到惭愧,,每天面对哈桑都让他内心备受煎熬。所以他选择了一个卑鄙而极端的方式,诬赖他,把他赶走。读到这里我都为哈桑打抱不平,阿米尔也太过分了,他怎么忍心把对自己如此好的哈桑赶走呢?如果是我,我一定会对哈桑加倍好,完全可以做到情同手足,把哈桑时时刻刻放在心上。但阿米尔后来为了赎罪,救助了哈桑的儿子。这一点还说明他良知未泯,终于有了一次对得起哈桑并赎罪的机会了。

下面再说说哈桑吧,个人认为较于阿米尔,哈桑的形象要光辉得多。哈桑对自己的付出任劳任怨,这是在当近社会十分少有的,自己十分喜欢阿米尔,觉得这样的一个大好人就应该长命百岁。但到他死的那段,我却哭的稀里哗啦的,想到他什么事都默默承受,尽力按照少爷的意思,他那一段剥石榴,问少爷真会那样做吗,如果只要他让,那么他一定会尽力去做。还有风筝大赛的那段,他凑近阿米尔的脸,问他他什么时候骗过他。有人说哈桑太傻,我却不那么认为,我觉得这恰恰是他善良的表现。这个角色让我一次又一次的为之动容,让无数次的落泪。

至于阿米尔的父亲,我觉得他是一个有多面性格的人,对哈桑的不敢承认,影忍者心中的爱,不敢在阿米尔面前表现出来。知道阿米尔回到阿富汗之后才逐步揭露父亲的牺牲与丑闻。

当然,书中也充满令人回萦难忘的景象:一个为了喂饱孩子的男人在市场上出售他的腿;足球场中场休息时间,一对通奸的情侣在体育场上活活被砸死;一个涂脂抹粉的男孩被迫出卖身体,跳着以前街头手风琴艺人的猴子表演的舞步。看似残忍,但这一幕幕一切切尽是社会真相。

本文读来好像一部简单的家庭故事,但他的政治是反应美国与阿富汗的斗争。作者笔下的阿富汗温馨闲适,却因为不同种方法之间的摩擦而出现紧张。也让我们了解历史在美国和中东之间的分岔。

小说一出得到的好评度非常高,我觉得其中有一条评价说得最贴切:

生命的节奏是这个故事的框架。这部小说以1970年的阿富汗以后的美国为背景,文采飞扬,雅俗共赏。小说的高潮如此残忍又如此美丽,令人不忍揭露,作者以恩典与救赎生命圆满循环的动力展露无遗。这是一部极具疗愈价值的宏伟文学作品。

篇11:《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

早在大学期间我就拜读了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写的小说《追风筝的人》,如今又冲了一遍。刚开始拿到这本书,看到这个奇怪的书名,加上这个封面,感觉这又是一个悲惨凄凉的故事,封面的沧桑感凸显。看完之后知道这是一个关于爱、恐惧、愧疚、赎罪的故事。

极为动人的作品,没有虚矫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炼的篇章、细腻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无须图表与诠释就能打动并启发吾人。作者对祖国的爱显然与对造成它今日沧桑的恨一样深,故事娓娓道来,轻笔淡描,近似川端康成的《干羽鹤》,而非马哈福兹的《开罗三部曲》。作者描写缓慢沉静的痛苦尤其出色。——《华生顿邮报》如此诠释。

风筝,作为儿时的玩具,将亲情、友情、爱情交织在一起。在主人公阿米尔的眼里,这也曾一度能弥合父亲与自己的鸿沟,但也因为自己的懦弱,他背叛了那个追风筝的人,那个兔唇的人,那个说出的第一个字是自己名字的人,那个竟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的人——哈桑。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哈桑纯洁善良的写照,是哈桑挺身而出的见证,是哈桑忠志不渝的承诺。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却又十分沉重的言语,让阿米尔对自己的懦弱和背叛再也承受不住,最后的选择只能是必须有一个要离开。当哈桑承认那个本不该承认的错误,他和父亲早已明白,是该离开的时候了。也许会有些痛苦,但生活会继续。两人相离,走向了各自的人生轨道。二十年后,哈桑在塔利班统治之下死去,而已经事业有成的阿米尔在得知父亲的罪行和惊人的秘密——哈桑和自己是兄弟后,他带着自己和父亲的罪行赎罪般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哈桑的儿子,他也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

对于阿米尔的父亲,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而阿米尔,也第一次像个男子汉一样,在满目疮痍和塔利班残酷的统治现实中,找寻回自己二十年前未能拥有的勇气。

在这本感人至深的小说里面,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己期许的阿米尔。“一个不能保护自己的男孩,长大之后什么东西都保护不了”,这是父亲在阿米尔儿童时代无奈的评价。而成年的阿米尔,一直在对哈桑背叛的阴霾下生活着,他背负着罪恶感,最终,他带着救赎踏上了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对哈桑来说,风筝代表着忠诚、忠心、毫无回报的付出。他知道阿米尔少爷看到了小巷里面的一切,知道他在那,袖手旁观。哈桑明知阿米尔背叛了自己,然而那次手表**中还是再次救了他,这个自己尽心尽力去服侍的人,这个自己认为和他是朋友的人,这个自己终被他所背叛的人。难怪阿米尔时至今日也不能够直视像哈桑这样的人,这种说出的每个字都当真的人。因为他知道:哈桑就是这样,他真是纯洁的该死,跟他在一起,你永远觉得自己是个骗子。可无论怎样,哈桑,还是那个兔唇的哈桑,那个追风筝的人。

对我来说,读过《追风筝的人》后,我感悟到了一些东西。勇气也许不能够所向披靡,胆怯却根本无济于事。做人应该要有担当,要勇往直前,永不放弃。就算是在荆棘中,也要奋不顾身的绽放。不要相信宿命,去追寻自己想要的,不要绝望,不要轻易说放弃。一切事情都由自己掌握,其实做一件事,觉得你做到或者做不到,仅在一念之间。有些东西,不是准

备好了一切再等你去做的,而是要学会自己去争取,自己去努力。做一个追风筝的人,拥有自己的理想和信仰,无论它渺小或是伟大,也无论它是简单或是困难,不试一试,又怎么会知道呢。其实呢,除了你以外,一切都是未知数。所以说,要相信,追梦者,总会有美梦之时。追风筝的人,为了自己的梦,全力以赴的去追吧!

美好的事物往往是个令人心痛的梦,却也往往是个不愿醒来的梦。加州美梦和喀布尔梦魇,抉择、证明、救赎,是轮回还是重新开始,我想,对于阿米尔来讲,他做了最正确的选择。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虽然布满荆棘,是血和泪的交织,但他会勇敢的面对,这一次,不再逃避。在路途中奔跑,我追。风拂过脸庞,挂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在唇上,我追。

篇12:《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

这个学期有幸读了这本书,《追风筝的人》,美国作家胡赛尼的小说。故事讲述了喀布尔一少爷阿米尔与其仆人哈森间的关于友谊、忠诚、背叛、救赎这么一个故事。

阿米尔与哈森,从小一起长大,虽为主仆,却情同手足。哈森一直勇敢而执着地保护着懦弱的阿米尔,为了阿米尔,可以忍受任何屈辱和伤害。之后在一起风筝比赛中,阿米尔为了赢得爸爸的好感而勇夺冠军,哈桑则保证去追到第二名的风筝以证明阿米尔的战绩。但在哈桑的归途被阿塞夫等人截住,然而阿米尔在面对恶少凌辱哈森的时候竟然选择蜷缩在角落里偷看后全身而退。之后的日子里阿米尔由于无法面对哈桑而希望爸爸把阿里、哈桑解雇,被严词拒绝。于是阿米尔在13岁生日的晚上陷害哈桑,说他偷了自己的生日礼物。哈桑洞悉一切,而承认了偷窃。阿里和哈桑不顾爸爸的反对搬到了哈扎拉人聚居的哈扎拉贾特山区。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爸爸带着阿米尔逃往美国。成年后,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睽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然而此时,哈森已经去世了,留下孩子索拉博。阿米尔在出租车司机法里德的帮助下回到塔利班控制的喀布尔。在找到了索拉博所在的孤儿院之后,发现索拉博已经被一个塔利班头目带走。索拉博已经成了一个被性侵犯的舞童,几经周折还是救出了索拉博,将他带回了美国。

读了这本书,让我见识了别国不一样的地域风情,同时给我留下很多思考。

《追风筝的人》以1963年至现在的阿富汗为背景的,读完这本小说,首先对阿富汗这个遥远而神秘的邻国产生了兴趣。以前我对阿富汗的了解似乎只有战争、贫穷与杀戮,实在贫乏得很。小说中虽介绍了很多阿富汗的风土人情,使我对阿富汗有了新的认识。所以在网络上搜索了很多的相关知识来了解这个国家。

1963-1973年,是阿富汗的黄金十年,阿富汗末代国王查希尔在位,实行君主立宪,国内相对和平,经济获得长足发展,阿米尔与哈桑出生成长在此时期,是幸运地,毕竟他们有一个安定的童年。1973年查希尔国王的同父兄弟首相达乌德发动政变,废除君主立宪成立阿富汗共和国,动荡随之开始,小说主人公的命运亦随之彻底改变。先是1979年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苏军对喀布尔进行清洗,阿米尔随父亲辗转逃亡至美国,1989年苏联在阿富汗人民的强烈抵抗及美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共同杯葛下,在伤亡15000多名士兵后,不得不撤出阿富汗。随后阿国内外的各派势力为控制阿富汗,在阿国内寻找培植自己的代理人,于是各派军阀混战不断、民不聊生,可谓“城头变幻大王旗”,直到1996年塔利班异军突起,一

统全国,人们还没来得及为和平欢呼,就发现另一场梦魇已经开始。此后小说也进入高潮,阿米尔在拉辛汗的召唤下,沿着当年逃亡的路,回到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进行一次艰难的救赎,为哈桑的儿子,更为了自己和父亲。2001年美国以“911”为借口,和部分国家联合出兵阿富汗,阿米尔的岳父也终于在美国人的帮助下,以“大臣”的身份回到阿富汗。小说的结尾阿米尔通过追逐风筝开始融化索拉博心头的坚冰。但他曾经的祖国阿富汗仍然冰封雪裹,多灾多难。同时,阿富汗是个民族众多、矛盾尖锐的伊斯兰国家。为什么小说中的阿塞夫丧心病狂地崇拜--,凌辱哈桑及他的儿子并在加入塔利班后进行血腥的种族清洗?这是因为哈桑是塌鼻梁的哈扎拉人,信奉什叶派,受到逊尼派普什图人的歧视,在他们看来哈扎拉民族是劣等民族,历史上普什图人曾多次血腥屠杀哈扎拉人。

看完小说后一边庆幸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一边同情战乱中的阿富汗人和世界上其他正遭受战争苦难的民族。通过小说,作者告诉我们,超越种族、宗教、阶层的爱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去追逐的风筝。

名著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精选500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字

《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_1000字

风筝读后感800字

关于《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200字

有关《追风筝的人》心得体会1000字

关于《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字

小说《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小学生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共12篇)】相关文章:

放风筝的人读后感2022-10-27

暑假中学生读追风筝的人心得体会2023-01-04

好书推荐《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初一作文2023-09-12

为你,千千万万遍--《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22-05-04

为你千千万万遍的读书笔记2024-03-17

风筝的读后感2022-12-04

我们都是大梦想家作文1200字2023-02-16

《为你,千千万万遍》诗歌欣赏2023-06-03

《追风筝的人》小学感想2023-07-26

放风筝的人读后感600字202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