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第六期朗读者观后感(合集17篇)由网友“不谢”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看第六期朗读者观后感,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看第六期朗读者观后感
《朗读者》第六期——眼泪。这个节目看到这个时候,看到心里去了。由一开始的惊艳,之后的温暖,再有的共鸣,到现在只剩的感动。把自己的内心,一股脑的敞开来,去感受,去体味,去观看。看着那一个又一个嘉宾从屋里走到台前,内心也跟着一同跳动,一同落泪,一同欢笑。不为那些利益,不为那些名誉,不为那些金钱,就这样静静的讨论些最本真的东西,讨论些生死之间一辈子几代人多年来的那些理想,心愿坚持和勇敢,那些纯粹的情,永远不会离开的爱。
陆川。在看到这个人名和人之前先听到他的《可可西里》先看了他的《我们诞生在中国》,那是一片多么纯净的天空,多么一片多么美丽的世界,人类和生命的渺小和脆弱,生物的丰富和人类可能一些不正确的自我定位。一个一个表现了出来。拍摄的经过,更让我感受到那种影视人,艺术家和纪录片所特有的那种默默的触发和深入内心的敬畏生命的情感。朗读的王宗仁的《藏羚羊的跪拜》。这篇文章多年前从别人的口中听到,那种母性的伟大那滴眼泪的分量无以计量。
斯琴高娃讲与母亲的故事,也读了贾平凹的《写给母亲》。我哭了。哭,不仅仅是因为母亲。还因为我的爷爷。他虽然走了,走了很多年,虽然可能在我身份上他有一种遗憾,可我却也都愿意去理解,去接受,去爱他。因为他是那么的疼爱我。我总觉得他一直在陪伴着我,在我身边默默关注着我,默默支持着我,看着我长大,陪着我哭,陪着我笑。路过曾经的屋子或者曾经屋子的所在地时,都总觉得好像那里还有那么一个人在那里等着我回家,那个地方承载了太多太多的记忆,太多太多的欢声笑语,又一次竟不自觉的走到了门前,那个地方现在有新的人住进去了,也安装了新的门窗,可是走向那里的每一步都是那么的沉重,竟有些胆怯和不安。脑子一片空白,就那么看着曾经的那间房,那些瓦,眼睛红红的,眼泪在其中打转。然后匆匆离去。在转角,停下来看看曾经的那间房,心里好难过。有遗憾,有失落,有后悔。然后用尽全力去很好的爱我的爸妈,爱他所爱的人。地上和地下的感觉,就是我们的心在一起,你却只在我的回忆里的酸楚。
赖敏的《你是我不及的梦》,她的生活,她的快乐,美的让我羡慕,她一定有过很多很多的痛苦,但她都选择了更好的活着,笑着面对这个世界,笑着面对所有质疑。找寻着属于自己的更好的生活方式。她在用她的全部身心去诠释什么叫做不枉此生。
张家敏。《生如夏花》泰戈尔。张鲁新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们都在用全部身心去帮助更多更多的人,完成属于他们的各自的梦。磨难总是有的,眼泪总是没有结束的那一天。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我们在痛苦绝望哭泣的同时,都是一种成长,然后反思自己,重新选择接下来我们人生的样子。如果有来生,愿意站成一棵树,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泥土安详,一半在风中飞扬,这是一份潇洒,也是一份坚定。
——生如夏花
——泰戈尔
生命,一次又一次轻薄过
轻狂不知疲倦
——题记
1
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
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
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
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
我相信自己
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
不凋不败,妖冶如火
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
乐此不疲
2
我听见音乐,来自月光和胴体
辅极端的诱饵捕获飘渺的唯美
一生充盈着激烈,又充盈着纯然
总有回忆贯穿于世间
我相信自己
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
不盛不乱,姿态如烟
即便枯萎也保留丰肌清骨的傲然
玄之又玄
3
我听见爱情,我相信爱情
爱情是一潭挣扎的蓝藻
如同一阵凄微的风
穿过我失血的静脉
驻守岁月的信念
4
我相信一切能够听见
甚至预见离散,遇见另一个自己
而有些瞬间无法把握
任凭东走西顾,逝去的必然不返
请看我头置簪花,一路走来一路盛开
频频遗漏一些,又深陷风霜雨雪的感动
5
般若波罗蜜,一声一声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
还在乎拥有什么
眼泪有时候是软弱,有时候是坚强,有时候是忏悔,有时候是宽容,有时候是羞涩,有时候是勇气,有时候是失败,有时候是成功。每一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而当我们要谢幕的时候,也将会在别人的泪水里告别一样。
眼泪是无色的,但是他分明又有着,最丰富的生命的色彩,它的前面是希望。
篇2:看第六期朗读者观后感
你上次落泪是什么时候?你是因为什么流泪?你又是为谁流泪?泪有时候是咸的,有时候是甜的,你尝到的是什么味道?
失恋的人会哭,忍受病痛折磨的人会哭,创业失败面临绝望的人会哭,收到家书异常想念的人会哭,历经高考锤炼最终金榜题名的人会哭,相爱十年步入婚姻殿堂的人会哭……眼泪是宝贵的,每一次哭泣都是内心情感的宣泄。希望哭过以后的你,可以一如既往地勇敢和坚定。
1.斯琴高娃在朗读《写给母亲》时,用情至深,感染力超强,让人止不住地落泪。母亲虽然已经在土地下面了,但她依然能够听到她在唱歌,依然能够感受到母亲给予她的精神力量。她很认真很认真地告诉我们:趁父母健在,一定要好好孝敬他们,不然后悔可来不及了。有时间的话,多去陪陪父母吧,他们需要你的爱和拥抱。
2.丁一舟和赖敏的爱情是我所看到的平凡生活中最真挚也最感动的故事。他们相貌凡凡,来自农村,是生活中最普通也最常见的一个。他们没有傲人的相貌,没有富人的奢华,但他们拥有一颗最炽热的心,他们在用心感受着这个世界,用爱温暖彼此。原来,真的有人会不顾疾病,不顾出身,奋不顾身地爱上一个人赖敏的乐观与笑容深深地刻在脑海里,她是那样的明媚,那样的欢快,那样的美丽动人。她需要的从来不是装饰,她需要的是与他一起感受这个世界的丰富与多彩。
3.我身边也有一位乳癌患者的亲戚,我希望她也可以战胜病魔,早日康复。其实,癌症并不可怕,只是压力带给你太多负担,生命是脆弱的,同时也是坚强的。每个人对生的渴望都很浓烈,我相信信念和努力可以战胜一切。
4.一生奉献给青藏铁路事业的人是默默无闻而伟大的。虽然我还不曾跨越山水去领略西藏的壮美,但我谢谢这些科学家和工作者为我们创造了条件,给了我们便利的机会去亲眼目睹一望无垠的草原和沙漠。谢谢你们。
相关文章推荐:
1.朗读者的观后感第六期
2.第六期朗读者观后感300字
3.第六期朗读者的观后感
4.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
5.第六期朗读者观后感
6.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100字
7.朗读者观后感300字第六期
8.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200字
9.第六期朗读者观后感200字
10.第六期朗读者观后感1000字
篇3:第六期朗读者观后感
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每次她学习,我都是看书。很久不曾看过电视了。
现在,孩子放暑假了,我也跟着放松一下。前几日,叫上孩子一起看口碑还不错的《朗读者》。从电脑上找到了《朗读者》第6期。
说实话,董卿的外貌,我并不是多欣赏,尤其是现在又把脸整成那么一个尖下巴,每次看到这个明显是整过的小尖下巴,我都觉得把她的美又打了折扣。好在,董卿的才华弥补了这个人工缺陷。
这一期的主题词是“告别”。董卿的开场白,真的挺不错。
告别是主动的选择,有些时候告别是被动的承受,那我们如何面对告别呢?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南飞的大雁是对北方寒冷的告别;秋天的落叶是对炎热夏的告别;雨季是对干旱的告别;彩虹是对风雨的告别;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是对迷失的告别;“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豪迈的告别;每一次的告别,都有一个故事,或激情燃烧,或凄美动人,或惊心动魄。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这么优美、深情、诗一般的语言一下子就抓住的我的心。
这一期邀请到的朗读者嘉宾,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有同感,而泪流满面的是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
我的女儿从小学升入初中,在小学时,曹文轩的作品她读了不少。每次只是给她买,或者图书馆借,但说实话,对曹文轩的作品,我读的不多,总觉得是写给小朋友的。象他写的《草房子》,我也读过,但印象并不深。
这次,董卿问他:你写的《草房子》里面的主人公桑桑,父亲桑乔背着他看病,这是真事么?
曹文轩:这其实就是写的少年经历。14岁时,我的脖子处有一肿块。父亲背着我,四处求医。父亲背进背出,我被多家医院判为不治之症。我当时的感觉是,我可能要离开这个世界。后来我们去上海,一名老大夫非常有把握地说:这只是淋巴结核,会好的。父亲听到这个结论,再一次泪流满面。
这是一个虚拟的告别,却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生死,理解了告别,理解了爱。
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女儿也在一边说:“妈妈,他和你得过一样的病。”
是啊,的那个端午节,我的脖子左侧发现了一肿块,当时,在洛阳多家医院,做过各种检查,被当地医生诊断为肿瘤。还按肿瘤进行了一次化疗,满头秀发掉成了光头,我也瘦到80来斤。
我当时痛苦,绝望,以为我年轻的生命就要走到尽头,以为我就要离开这个世界,就要离开我不舍的亲人,就要离开我年仅8岁的女儿。那时候从医院回到家,我都要拉上先生,换上最漂亮的裙子,让先生给我拍照,录像,想为孩子多留些对于妈妈的记忆。
在洛阳化疗一次后,我们去北京,找同学,找朋友,去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301医院,这两家国内顶级医院,在一周内得到确诊,我得的不是肿瘤,是淋巴结核,不用动手术,按时吃半年以上的药就会痊愈。天啊,不是肿瘤,那我还可以活着;并且不用手术,那我脖子处不会有疤痕,不影响夏天臭美,不影响脖子上戴项链!
是的,就是和曹文轩年少时得的病是一样的,是淋巴结核。所以,我理解他的心情,理解他父亲当年的心情,那时的泪流满面是重生后的狂喜。
我曾经说,即使演员演戏,也不会演得这么逼真。我当时的伤心绝望和后来的狂喜,真的无法表述。觉得到了地狱,又被拉回了平凡生活的地面。而原来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却原来是如此美好。
所以,这真象曹文轩所说,这是一场虚拟的告别,而不是真正的告别,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生了一场病,被误诊了,我并没有觉得不幸。相反,我觉得这是一场幸运,幸运的,生了一场病,渐渐意识到生命里曾经忽视的东西那么重要:
健康的身心
陪伴家人朋友的时光
穿透一切黑暗的太阳
雨后泛着青草味的空气
承载着万物的地球母亲。
愿我们的每一次告别,只是短暂的告别,我们还会再见,这就是幸福的生活!
篇4:第六期朗读者观后感
对于导演陆川来说,《可可西里》无疑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标记之一。十几年来,这部当年的惊世之作始终影响着陆川的人生和创作。近日,在央视《朗读者》第六期节目中,陆川再度提起那段可可西里的往事,并朗读了一篇《藏羚羊的'跪拜》,又一次引发了观众的讨论。在之后的采访中,除了《可可西里》,陆川还聊了不少有关《朗读者》和个人作品风格的问题。他透露原本董卿找他来是做幕后工作,之前为了逃避朗读还耍了不少赖。而谈及近年来作品风格的转变,陆川则直言自己一直没把电影当做一个职业,因此总想尝试不同的事。
其实在一开始,陆川是作为节目导演候选人被董卿挑中的,不过因为还有两部新电影在筹备,转行做综艺的事也就暂时搁置了。但在《朗读者》筹备的前期,陆川也参与了一部分策划工作。尽管相识多年,但这次的合作还是让陆川对董卿有了全新的看法,“我觉得董卿特别能团结人,她找了很多优秀的‘大脑’一块开会,我也参与了两次,感触很深。如果没有董卿,这节目可能做不到这么好,她本人的气质和对朗读的尊重就是这个项目的DNA。”
而作为一个常年躲在监视器后的导演,陆川并不擅长待在镜头前面,他甚至认为自己是一个“见光死”的人。这次在《朗读者》中,虽然陆川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在镜头前尝试朗读,引发了不错的反响,但据陆川透露,他自己平时从来不朗读,为了逃避这次的朗读处女秀,他还曾对董卿耍过很多赖。
在董卿的坚持下,陆川最终还是登上了舞台。如今节目播出后好评如潮,陆川自己也深受感动:“不是为我自己感动,是为董卿感动。我是看着她怎么一步步把这个事儿做到今天这个样子,这种坚持很不容易。”
每一个创作者都拥有超乎常人的情感,而创作就是将这种情感抒发出来的过程。在节目中,董卿爆料陆川是个容易流泪的人,这与大众平时对陆川的印象大相径庭。
从《枪火》到《可可西里》《南京!南京!》,陆川的许多作品都透着股冷峻的男人味,人物也总是沉默压抑着。在与董卿的对谈中陆川自曝为了让影片更冷峻,还剪掉了一大段煽情段落,“因为可可西里不相信眼泪”,听起来特别酷。
然而在采访中,陆川却承认了自己泪点低的事实,他说:“我确实是一个泪点很低的人,最主要喜欢流泪的场合是看电影,看各种电影我都会哭。”因为怕被人看到自己流泪的样子,陆川特别喜欢一个人看电影。去年,因为一部名叫《生门》的纪录片,陆川在飞机上感动到不能自己,结果被空姐多看了几眼,让他颇为尴尬。不过好在这种感性的一面也只在看电影时出现。
篇5: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
上一期《朗读者》播出后,王珮瑜用京剧韵白朗读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却意外地在网上火了起来,观众和网友们为这种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奇朗读形式而喝彩,直言古诗词用京剧韵白朗读起来特别带感。
其实古诗词在写作时并不是遵照如今的普通话发音,而来自于古音和方言的京剧语言体系反而可能更接近古人的发音,于是也就产生了这种奇妙的化学反应。昨日,在接受全国媒体采访时,王珮瑜坦言参加《朗读者》也给了她一些启发,以此为契机今后会做更多京剧和诗词朗读相结合的策划。
京剧式朗读爆红:古音与古词的奇妙化学反应
在《朗读者》节目中,曾被人称作“小冬皇”的王珮瑜将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献给了“余派最好的传人孟小冬”,抑扬顿挫的京剧韵白将这首大家十分熟悉的“课文”演绎出了全新的感觉。不少网友在网络上分享了这段视频并直呼:“忍不住跟着念起来,太带感了。”
与新中国成立后才确定的普通话发音相比,来源于古音和方言的京剧韵白或许其实更接近古人的发音,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京剧韵白会和古诗词如此契合。这种新鲜的朗读方式不仅受到网友们的追捧,也给了王珮瑜不少启发:“我觉得今后可能会针对这样一种形式来进行的艺术推广,比如说中国有很多好的古诗、古词都可以和戏曲的韵白来做结合,我们可以以《朗读者》为一个契机,来做一系列这种类型的策划。”
走红是把双刃剑:新式推广也曾遭受前辈质疑
在参加《朗读者》之前,王珮瑜就曾参加过不少综艺节目,这些曝光使得她在梨园外也积攒了不少人气。如今,王珮瑜在微博上有超过12万的粉丝,这在依然传统的京剧行业里可以算上是“超级大V”了。
对王珮瑜来说,在综艺节目上的走红是一把“双刃剑”。首先提高知名度对于推广京剧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但为此也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在采访中王珮瑜表示:“原来我更多的就是专注自己在专业上的一些事情,而现在会匀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接受一些媒体采访,还有筛选要不要去一些节目。”甚至走红之后,一些之前没想过的节目和代言都找了过来,这让想要坚持传统艺术和京剧演员属性的王珮瑜不禁感叹“希望自己不要太红”。
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京剧毕竟是个传统行业,这种形式的走红对于一些老艺术家来说甚至有点“离经叛道”。王珮瑜也坦言,在尝试用不同方法推广京剧的过程中,会受到一些老前辈的质疑,“我觉得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取悦到所有的人。在做一些尝试的时候,很多我们这个业界的老师们发现他们的学生和孩子有一天不在他们的规范当中去做他们认为对的事情的时候,一定会有质疑。”对于这些值得尊敬的前辈的质疑,王珮瑜表示会用谦卑的态度来应对,在保证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京剧传统剧目传承上,再挤出时间做新的推广和传播。
不一样的“瑜老板”:会玩弹幕也喜欢流行歌
入行20多年来,王珮瑜获奖无数,深受京剧泰斗们的赏识。在京剧这个传统行当里,不到40岁的王珮瑜正值当年,资历却堪称深厚,被大家尊称为“瑜老板”。在大众面前,王珮瑜永远是一身长袍,颇有旧时代的气息。但在推广和传播京剧的方式上,王珮瑜做了许多大胆的创新和尝试——除了上《朗读者》这样的综艺节目,她还会去各地举办清音会,甚至在网站上也开了自己的直播间玩起弹幕直播。
从互联网式推广到流行音乐推广再到如今的京剧与朗读的结合,王珮瑜在不断探索中寻找让更多人接受京剧的方法,之后还会带来怎样的惊喜,咱们拭目以待。
篇6: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
昨晚,央视一套8点档的《朗读者》,播出柳州“走心情侣”丁一舟、赖敏的故事。赖敏现场朗读台湾作家三毛作品,催泪台下观众。
丁一舟、赖敏这对患难情侣,相信柳州人不会陌生。一辆单车、一辆轮椅、一只狗、两个人……为了让患“企鹅病”的女友在剩余生命里到处看看,丁一舟决定带着患病的赖敏,在全国地图上走出一个心形。
2月25日,丁一舟、赖敏受邀到北京,参加央视《朗读者》节目录制。昨晚播出的《朗读者》上,丁一舟、赖敏与董卿互动,他们和大家分享了旅途中的故事,并分享了即将为人父母的喜悦。赖敏还在现场朗读了一段女作家三毛的作品,《你是我不及的梦》一书中《夜深了,花睡了》的片段。
赖敏说,自从从柳州出发以来,都是丁一舟挣钱养活她,旅途除了快乐,还有很多艰辛。即便如此,丁一舟还是会尽量满足她各种小女人的幻想,给她买婚戒、在拉萨求婚,又在四川甘孜理塘与她举行藏式婚礼。或许他们的生活并不阔绰,但精神却非常富有。
篇7:第六期朗读者观后感
导演陆川是个泪点很低的人,爱流眼泪,所以有时候他会抗拒眼泪。
《可可西里》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人们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与生态环境,与盗猎分子抗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它记录了人的渺小,自然的宏大,是一部关于挣扎,值得尊重的电影。
然而这部电影非常难拍,以至于他为了拍好这部电影在可可西里待了两年。由于环境恶劣,剧组人员水土不服,电影拍了两个月,只剩下一半人,另外一半人基本送到山下急救。尽管如此艰辛,但是可可西里不相信眼泪。
陆川朗读了《藏羚羊的跪拜》献给可可西里依然奔跑的生灵。“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他对可可西里上神圣而又脆弱的生命这般饱含深情。
篇8:第六期朗读者观后感
斯琴高娃,一位一直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眼泪的优秀演员,这一次在《朗读者》现场,她流下的每一滴眼泪都属于她自己。
斯琴高娃,纵横影坛50多年,完美的荧屏形象和淋漓尽致的演技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她是《大宅门》的白文氏,《康熙王朝》的孝庄太后,她饰演了不下20个母亲的影视形象。
无论演哪一位母亲,她都会想到自己的母亲。她是在体会自己母亲的母爱中深入剧情,去理解诠释天下间各不相同的母爱。
生活中,她遗传了母亲的坚强和刚毅,纵然三次从马上摔下来,她也不曾落泪。
“现实中,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大声哭泣啊”,念完这一刻,回想起挚爱的母亲,她热泪盈眶,观众包括董卿在内不禁潸然泪下。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她奉劝我们趁父母还在,好好珍惜孝顺他们。
篇9:第六期朗读者观后感
张家敏是一位和乳腺癌抗争了二十三年的老太太,她过去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昂起头,不让眼泪流下来。
张家敏,当得知罹患乳腺癌,她已是55岁高龄,并没有因此倒下,而是坚强地与病魔缠斗。
抗癌23年,怀着让“中国女性都不再受乳腺癌的困扰和摧残”的理想,她自发组建“粉红丝带”志愿服务队,帮助乳腺癌患者重拾信心,重拾希望。
从过去到现在,她所做的就是昂起头来,不让眼泪掉下来,她要让爱她的人以及她爱的人,留住她永远的笑容。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还在乎拥有什么”,这是她经历重重磨难的人生态度。
篇10:第六期朗读者观后感
张鲁新,他将毕生泪水挥洒在青藏铁路上。
中铁西北院冻土专家张鲁新,几十年和冻土、钢铁打交道,解决了青藏铁路多年冻土的世界性难题,为成功修建青藏铁路立下汗马功劳。
九死一生之际,他留下了兴奋的眼泪;《西藏的诱惑》挽救了他这位中国最有名的冻土科学家,他留下了依恋之泪;完成修建史无前例的工程青藏铁路,他留下了圆梦之泪。
“然则只要虚怀若谷,让喜悦,达观,仁爱充盈其间,你便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这是学生献给他的祝福,愿他永远年轻。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为国为民,他青春无悔。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不要逃避眼泪,或许那是一种无法逃脱的幸福,也并非男儿有泪不轻弹,勇敢的人不是不愿落泪的人,而是含着眼泪继续奔跑的人。
既然江郎才尽,何必糟蹋经典
相关文章推荐:
1.看第六期朗读者观后感
2.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200字
3.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100字
4.朗读者观后感300字第六期
5.朗读者的观后感第六期
6.第六期朗读者观后感1000字
7.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
8.第六期朗读者的观后感
9.第六期朗读者观后感200字
10.第六期朗读者观后感300字
篇11:第六期朗读者观后感
丁一舟赖敏,一对患难夫妻,纵然历经重重磨难,他们不曾流泪,而为了孩子,他们泪洒现场,留下了深情的眼泪。
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这是丁一舟赖敏两位年轻人的爱情。
妻子身患绝症,丈夫不离不弃,他们凭借着一辆三轮车在中国版图上开启了心形的爱之旅。旅途虽然艰辛,但他们却倍感幸福。
意外怀孕,让他们进退两难,难以抉择,只能听天由命。“也许在你成长道路上,希望妈妈能够参与进去,但是妈妈有很多无奈,也希望你能够理解”,致信孩子路遥,赖敏几度哽咽,难掩泪水。
有个不羁之心,也如三毛始终在路上,她把《你是我不及的梦》献给丈夫丁一舟。“毕竟,就算是一小束吧,那也是爱情”,有限的陪伴才是最深情的告白,一句“我爱你”才越显得弥足珍贵。
篇12: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
在“朗读者”节目当中,曹文轩先生说“ 文学写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实做的就是一篇文章,生死离别。”
这让清明节回家的我不禁陷入沉思,的确是啊。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的告别,我们阻止不了,我们意料不到,我们能做的就是每次的告别,都要,好好告别!昨天去给姥姥姥爷上坟,今天去山上看了奶奶,说也奇怪,却有两种感觉,在姥姥姥爷的坟头,舅舅们、二姨、妈妈他们就好像一次和他们的母亲父亲的聚会一样,悲伤的好像并没有显露出来,更多的是兄弟姐妹之间互相调侃,然后告诉姥姥姥爷一些事情,希望姥姥姥爷在天之灵保佑一些自己的话语,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下完成了这样的仪式。
去给奶奶上坟时,睡了一路的我不知道为什么马上上山时顿时非常清醒,就好像以前马上到爷爷奶奶家,该找具体熟悉的房子,准备下车了。在奶奶的坟头上,我和爸爸、二姑跪着烧钱的时候哭成泪人,爷爷也在一旁流眼泪,擦鼻涕,对于奶奶的离去,我们在家尽量避而不谈,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太伤感的话题了,就如跪在那里,我们三个叫着奶奶,每个人都在心里想着关于奶奶的不同的事,我当时才明白,真正的思念是有很多幻想的,那时的我相信有另外一个世界,相信奶奶在那个所谓的阴间生活着,我们这些烧的钱,奶奶会拿走,并且这是生活所需要的,看到奶奶旁边的那些坟地,应该就是她在那边的邻居吧,奶奶对性格那么要强,在那边一个人是不是生活还是那么节俭,那么井井有条。我多么希望那些都是真实存在的,我虽然见不到奶奶,可奶奶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并且她可以看到我,我只希望奶奶在那边不要亏待自己,好好生活。
对于奶奶的遗憾太多了,我为什么不能再早懂事一些,再早一点去关心到奶奶,唉,一切都能只是懊悔.…我那些失去亲人,我们作为子孙后代,会以不同方式去怀念你们,一代接着一代,还有好多的离别,甚至是诀别,爱还在的亲人,注重每一次告别。
篇13:第六期朗读者观后感
《红楼梦》里第一回就有“用一生所有的眼泪去还他”的说法,而今天当我们回望这些与眼泪有关的经典作品时,会不由自主地唤起内心的共鸣。
原来,生命的体验是如此接近,感觉直接表达着我们的内心与心路历程。
睹物思人,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情人之间难免会“执手相看泪眼”,“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成了对故土家园最深沉的告白。
眼泪,就像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滋润着我们的生活。
朗读者:斯琴高娃
斯琴高娃曾经演绎了很多银幕上经典母亲的形象,在40多部影视剧中,她饰演的母亲慈爱、大气、深情,多少带有她本人的性格和情感的色彩。
有人说,演员的表演,是永远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泪。
在剧中,她流下过一个母亲的热泪,在生活中,也有一个伟大的女性为她落泪,那就是她挚爱的母亲。
朗读者:丁一舟、赖敏夫妇
赖敏患有一种罕见病,会造成行动不便。但她说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丁一舟是一个造型师,因为他的女友赖敏身患这种病,而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带着女友和一条名叫阿宝的狗,骑着一辆三轮车,在中国地图上留下了一个心形的路线图。
丁一舟说:“我只是用我人生当中的一段,二十分之一甚至是十分之一去陪她,她却用她剩下的所有的余生来陪我,对于我来讲是不可辜负的一件事情。”然而在旅途中发生的一个“意外”,让他们不得不重新做出选择,也让他们流下了泪水。
朗读者:张鲁新
一位和“钢铁、冻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如果“眼泪”有反义词的话,那么也许就是“张鲁新”。
他是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惟一的首席科学家,他是用一生只走“一条路”的人。
“千里青藏一根轨”,这条世界屋脊上的天路,是西班牙《先锋报》眼中“史无前例的工程 ”;英国《卫报》评价“这条铁路正是中国的‘敢为’精神的最佳例证”。
张鲁信这样一个有泪不轻弹的人,也留下了“生死之泪”,“悔恨之泪”,“圆梦之泪”。纪录片《西藏的诱惑》给他的命运带来了怎样的转变?
朗读者:张家敏
张家敏本人罹患癌症后,23年如一日地帮助乳腺癌姐妹走出心里阴影,帮助她们建立战胜癌症的信心。
在生活里,生命的脆弱,往往让我们都拒绝不了眼泪,但如果让眼泪淹没了人生,何尝又不是一种悲哀呢。
张家敏善待每一次伤感,善待每一次坚强,善待每一个雷雨交加的日子,善待每一次秋风扫落叶的凄凉。
她说她要做的,就是昂起自己的头,不让眼泪掉下来,然后和她潇洒的说一声再见。让我们期待她“眼泪与水同流”的故事。
朗读者:陆川
男儿有泪不轻弹。但面对可可西里,他却第一次流下了眼泪。
这里是可可西里。这里是天堂,永远闪耀着神秘粗犷,未经开化的美;这里也是地狱,充斥着贫穷,杀戮,和向死而生的绝望。置身可可西里,一切好坏标准统统失效。面对人性,善与恶如何定义?面对利益,信仰该如何安放?在不相信眼泪的可可西里,是什么让人不得不流下眼泪?本期《朗读者》,自然影片《可可西里》导演陆川将为大家还原最真实的可可西里,以及他面对自然,面对生命,内心最深刻的思考。
眼泪,是人最赤裸的情感释放。《朗读者》之所以总能轻而易举戳中人们内心最柔软处,与你的灵魂共舞,是因为它敢于披荆斩棘、独辟蹊径,抛开哗众取宠的综艺外衣,走一条“不忘初心、回归精神关怀”的人文之路。这条路道阻且长,但它的质感与厚度,却随着时间延伸越来越受人认可。
篇14:第六期朗读者观后感
第六期《朗读者》,主题词以“眼泪”为主题词,“人们最真挚的情感,通过眼泪释放;最悲痛的经历,通过眼泪平复;最快乐的事情,通过眼泪庆贺”
生活中我们往往拒绝不了眼泪,那是一种情感的倾诉,眼泪虽无色,但它分明又有着最丰富的色彩。
这一期最让人感动的是:勇敢的人不是不流眼泪,而是含着眼泪继续奔跑的人……
篇15:第六期朗读者观后感
《朗读者》采用“明星结合素人”的嘉宾阵容,既有著名作家麦家、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等人们熟悉的名人,也有来自四川金堂县的周小林、殷洁夫妻俩这样的普通百姓。节目将他们的人生故事与文学佳作相结合,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这是节目制片人、主持人董卿在《朗读者》中的开场白。
“做《朗读者》,一方面是因为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应该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职责和使命;另一方面是我个人的兴趣,我对文学很感兴趣,同时对人也很感兴趣。”董卿认为,“从《朗读者》中像是寻找到了其高吻合度,因为这档节目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结合在一起,让时代背景和个人兴趣同步共鸣。”
总导演之一田梅认为,真诚是《朗读者》最大的特点。事实证明,“非市场化手段”一样能够赢得收视率与口碑双丰收。当下,艺人参加真人秀综艺的片酬水涨船高是公认的事实,但田梅认为,《朗读者》在邀请嘉宾时更多是靠真诚与情怀而非其他,“很多人是花钱请不来的,比如马云先生,他很愿意参加我们的节目”。
“节目为观众打开了斑斓的情感世界,情感是人类共通的,它让我们团结在一起。”对于这样一个清新脱俗又平易近人的节目的走红,另一位总导演刘欣并不感到意外,他认为随着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升级,文化类综艺确实迎来了“突围”的时机,“直击观众内心最深处的那份感动,才能引发最大程度的共鸣,做到这点很难,但是却很重要。”
从文学出发,走向情感和生命体验
饱含书卷气,是这档综艺的另一显著特征。朱自清在《文学的美》一文中写到:“文字的艺术,材料便是‘人生’。”当一对来自四川的普通夫妇念起《朱生豪情书》中的语句,“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也一定很可爱”,我们很难不被感动;翻译家许渊冲已96岁高龄,却仍坚持每天工作至凌晨三四点,说到动情处,他感慨“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我们心中也很难不起敬意。
“理学家朱熹说,凡读书需字字读得响亮。朗读是一种学习方法,但更多时候,朗读也是传播思想、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成风化人,也正是我们做这个节目的初心。”董卿表示。
文汇报首席记者王彦谈道:“汉语之雅驯,文化之宽广,情感之丰厚,全都在节目不疾不徐的节奏中渐次打开。”
为了让《朗读者》能拥有期望中的独特气质,董卿邀请了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导演陈维亚、作家刘震云、导演陆川等人,一起加入策划,还邀请了著名作家铁凝、王蒙、余秋雨、冯骥才担任文学顾问。在朗读者的选择上,不管公众人物或普通人,唯一的标准是必须具有阅历和感染力,这样才能很好地勾勒出文字所描绘的情感。而至于读什么,节目策划之一的刘震云认为:每个人都有朗读的原动力,他们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读这段文字,这段文字会与我们产生怎样的共情。说到底,《朗读者》想做的是从文学出发,走向情感和生命体验,将每个人连接到一起。
篇16:朗读者观后感第六期
《朗读者》中,倪萍捧着一束鲜花缓缓走向舞台,主持人董卿看了一眼就泪崩了,一边擦泪一边迎上前去。录制结束,倪萍接受媒体的采访。在倪萍58年的人生中,荣誉有过,坎坷有过。她说如果有来世,不要爱情,不要孩子,不要父母,她就想一个人过……
1 “被取代”时曾经很“悲壮”
倪萍一共主持了两百多期《综艺大观》,后来台里决定公开选主持人,同事都特别怕伤害到倪萍,“下午两点公开招聘”,声音轻得像跟地下工作者接头一样。当时有8个主持人面试,最后周涛上,第一次见周涛,倪萍用“悲壮”形容自己的心情。
《综艺大观》录制新主持人的时候,倪萍坐在在观众席,镜头切到自己,按照导演要求,她热烈鼓掌表示欢迎。晚上回家后,她一夜没睡,“当有人取代你的时候,你会觉得失去了一块阵地。”
倪萍嘴上说得再慷慨,心里还是有点赌气的。,杨亚洲找她演《美丽的大脚》,她觉得年纪大了,选择的机会少了,40多岁的时候尝试一下新的角色。那一年,倪萍调到了电视剧制作中心。
春晚也是如此,倪萍前后一共主持过13届春晚,她说:“(春晚)是一个特别光荣的岗位,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岗位,是一个备受瞩目的岗位,是一个运气的岗位。你做过了不会辛苦,你离开也是自然而然。我成熟得比较早,衰老得比较早,提前预见了自己的未来……”
倪萍回忆:“《综艺大观》是最得意的时候,就跟打了鸡血似的,《综艺大观》一直播,我就像疯了一样。现在回头看看,我都很怀念那个时代。”
,倪萍回到央视主持《等着我》,那个时候,她已经胖得厉害,“这个节目每一次录我都很累,心累。我同情这些苦难者,我努力在帮他们,但是能力有限,所以心里很着急。倾听对他们而言也是一种慰藉,所以我是一个比较好的倾听者。”
2 不主持了还有别的事可以做
随之而来的是各种骂声,有人说她老,说她丑,说她三观不正。她也想变美,但是,她只要往美容院床上一躺,脑子里全是事儿,如坐针毡。热瑜伽减肥也半途而废,“我没有时间,我要回去画画。”倪萍有钱,两辆顶配奥迪,多处房产,她对自己“抠门”,但她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捐款100万元,为西部缺水的农村捐款100万元。
有人问:您在主持道路上还会坚持多久?她说:“我不知道。反正目前做《等着我》,我还坚守着。有一天不做了,我可以做的事很多,比如我写书、画画、拍电影,都是我想做的事。总而言之,生命中还有许多能再上一个台阶的事。”
倪萍喜欢做饭,家里煤气炉上总炖着东西。她在一张紫檀大画案上作画——画画这个爱好,是她跟好朋友、歌唱家苏小明学的。,倪萍拿起画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朋友说她是华丽转身,她母亲说她是“滑稽转身”。
倪萍说:“主持节目也好,拍电影也好,画画也好,写书也好,对我来说不存在转换问题。拿起笔来我就能画、能写,拿起话筒来我就能主持。这些都是骨子里的。”
3 儿子如今是生活的重中之重
倪萍40岁才生下了儿子森。森11个月时,倪萍发觉他老是摔跤,眼睛不能注视,不能随着光线游走,抓不到眼前的物品。到医院去,结果很不乐观——先天性白内障,治疗的最佳时间是新生儿出生8到17周之间。
森的眼疾发现得太晚,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倪萍那时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恐惧,“作为母亲我并不是特别坚强,我像所有的普通人一样,常常脆弱和无助。”多少个后半夜,她灯也不开,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姥姥劝她:“天黑了,谁能拉着太阳不让它下山?你就得躺下。孩子,不怕,多黑的天到头了也得亮。”
为了带孩子去美国治病,只要酬劳比来回机票高的活她都接。直到森10岁,医生才说等以后结了婚再来复查。倪萍听到这话,满眼泪水,看着儿子说:“60岁再结婚吧,妈妈不想再来复查了。”
在《朗读者》里,倪萍讲述了这段苦难,泪眼婆娑。那为了孩子,她债台高筑,迅速衰老,拍杨亚洲的'《雪花那个飘》,零下十几度,脚放在冰河里泡太久受了大寒落下的病根,她现在腰不能久坐,腿不能久站。但她说感谢有这份苦难,让她变得更加坚强。
如今,森快考大学了,倪萍有空就会去陪儿子。母子俩有时候也会聊聊未来,“我还是说你放松,你自己去选择考什么样的大学什么样的专业。应该说我们这些年的经历锻炼了我,更锻炼了他,他很坚强。这一点我挺欣慰的。”
如今儿子是倪萍的全部,她对名誉、金钱已不再有任何欲望。未来,她有两个心愿,“一是写长篇,写一个清冷的母亲。写我们姥姥,妈妈,我这一代,以她们为引子吧。我着重写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感受,亲情和血缘的感受。还有一个,是希望儿子身体健康,等以后让我可以帮他带带孙子……”
在一次电视访问中,倪萍曾说:“我下辈子不想要父母,不想要孩子,不想要爱情,我就自己一个人过。像苏小明一样,舒舒服服泡上一次玫瑰浴,点一支香烟,倒一杯红酒。”
篇17: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
在不知不觉中,董卿的《朗读者》已经伴随了我们六个星期了。第六期的主题词是眼泪,眼泪不只是因为悲恸,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感动。眼泪的味道是五味杂陈的,不同的是每次只有一种主味,或酸或甜或苦或辣或咸。每一次的落泪,背后都有着一个故事,眼泪多数是真实的,但不要忘了还有虚假的眼泪。眼泪是水,代表了一种感情。水约占人的70%,男性比女性多,年轻人比年长者多。奇怪的是女性比男性爱哭,年长者比年轻人爱哭,小孩子好像总爱哭。只要人活着,就会留下眼泪,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直至生命的消逝。
陆川的眼泪为可可西里而流
2004年的纪录片《可可西里》,至今备受好评。这是导演陆川率领100多人进入可可西里的无人区,用两年的时间才将屠杀和保护藏羚羊的情节记录下来。2016年的自然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火爆社交媒体,背后的陆川同样付出了难忘的艰辛劳动。陆川有言:“可可西里不相信眼泪。”在《可可西里》的拍摄中,陆川经历了一次生死,失去了一个伙伴,流下了痛苦的眼泪。陆川朗读的是王宗仁的《藏羚羊的跪拜》,献给可可西里的生灵。“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陆川的朗读,不是看着文本,而是全程背诵,可见可可西里上的神圣而又脆弱生命已深入了他的血液。
斯琴高娃的眼泪为母亲而流
演员斯琴高娃,14岁登台,已纵横影坛50余年,塑造了无数母亲形象。斯琴高娃说,戏中很多的母亲角色,其中大部分都有自己母亲的影子。母亲是个刚强的女人,不轻易落泪,却在面对孩子的事时总是泪眼朦胧。在斯琴高娃的心中,母亲对她的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斯琴高娃朗读的是贾平凹的《写给母亲》,献给挚爱的母亲吴云。无论走得再远,永远有个人惦记着你,那就是母亲。“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每每想起阴阳两隔的母亲,斯琴高娃就忍不住热泪盈眶,长声哭泣,现场更是一片哭声。
丁一舟和赖敏的眼泪为爱情而流
赖敏患有“小脑共济失调症”,俗称“企鹅病”。她在丈夫丁一舟的陪伴下为爱行走,在漫漫的旅途中谱写了真爱的赞歌。几个月前,赖敏怀孕了。这个原本是高兴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却变成了难题。家族遗传的病魔,让他们喜忧参半,若是不能成功地治疗,就只能含泪割舍腹中的胎儿丁路遥。赖敏早早就给未出生的孩子写下了一封信,“我想每天吃完饭陪你一起散散步。”赖敏朗读的是三毛的《你是我不及的梦》,献给深爱的丈夫丁一舟。“毕竟,就算是一小束吧,也是他的`爱情。”丁一舟和赖敏在有限的时光内一路陪伴,让“我爱你”三个字变得弥足珍贵。我们衷心祝愿丁路遥能够健健康康地来到爸爸妈妈的身边。
张家敏的眼泪为乳腺癌姐妹而流
张家敏第一次乳腺癌手术后,无法面对自己残缺的身体。除了体肤之痛,更多的是精神与心灵的煎熬。在一番的阵痛后,张家敏艰难地走出来了。面对猝不及防的考验,张家敏没有低下头,而是选择了和更多的姐妹们在一起,为抗击乳腺癌而努力。张家敏先是公开了自己的家庭电话,为患病的姐妹们提供倾诉热线;后又和姐妹们成立了粉红丝带志愿服务队,为更多抗癌的姐妹们提供帮助。张家敏朗读的是泰戈尔的《生如夏花》,献给所有抗击乳腺癌的姐妹。“我相信自己,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妖冶如火。”如今78岁的张家敏一直行进在乳腺癌防治宣传的道路上。
张鲁新的眼泪为青藏铁路而流
冻土科学家张鲁新,被称为“不哭的男人”。有一次,他和同事外出勘察地貌迷了路,把生命寄托在三根即将燃尽的火柴,那时他流下了庆幸的眼泪。张鲁新把毕生的精力和汗水,献给了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流下了“生死、悔恨、圆梦”之泪。张鲁新的学生们朗读塞缪尔乌尔曼的《青春》,献给自己的老师。将自己的年华奉献给冻土科研研究,看着青藏铁路从无到有,这是青春的见证。张鲁新和全场观众共同朗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选段,“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 朗读者告别的台词
【看第六期朗读者观后感(合集17篇)】相关文章:
六年级朗读者观后感2023-03-14
关于高一《朗读者》观后感2022-10-25
新闻周刊最新一期观后感2023-02-27
朗读者观后感作文800字左右的2022-12-17
看节目排座位教案2022-09-13
朗读者观后感初三作文2024-01-19
朗读者第一季的开场白2022-09-20
朗读者观后感高一作文2023-02-25
朗读者初中英语作文2023-02-15
朗读者第三期选择的开场白台词2023-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