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实录

时间:2023-11-04 08:23:0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背影》教学实录(通用12篇)由网友“一根烟”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背影》教学实录,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背影》教学实录

篇1:《背影》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下面看大屏幕,预学时,你关注了这一组词吗?每个词读两遍,速度不要快。

屏显:

祸不单行 满院狼藉 惨淡

赋闲 踌躇 蹒跚 颓唐

情不能自已 琐屑

情郁于中 大去之期

(学生齐读。教师抽查学生解释词语。)

师:下面大家将这一组词语再轻轻地自读一遍。(学生小声朗读)谁来说说朗读后的感受?

生1:惨淡

生2:凄凉

生3:伤感

生4:心里感觉很灰暗,压抑。

师:是的,老师读了以后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沧桑感。也许还真没有一篇课文的重要词语集中在一起会给人这样的感受。作者为什么想起要写这篇文章呢?我们看屏幕,看看作者自己是怎么说的。

屏显:

写作缘由

朱自清: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师:是因为父亲的一封来信。作者所引的信中的那句话,在文中的哪里?请画出来。(学生圈画)大家一起读。(师深情范读。教室里短暂静默。)

师:身体平安,又何来膀子疼痛?只是“举箸提笔”之不便,又何来“大去之期不远”呢?父亲到底想和儿子说什么呢?

屏显:

读一读,这不足30字的文字里,包含了父亲怎样的心愿?

生5:对儿子很是思念。

生6:要儿子尽快回去看看他。

师:很有道理,作者读了这里以后,也是泪如泉涌。文中作者怎么写的。一起读读看。

(学生齐读“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师: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一下子激起了作者对父亲的回忆,那“最不能忘记的背影”在哪里看到的呢?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的?请圈画出来,读一读。

(学生在文中圈画,自读。教师巡视。)

师:大多数同学画好了。请你来读一读。

(生7朗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师:这位同学找得很准确。这是父亲在浦口车站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大家细细地读,进行圈画、批注,说说你关注了哪些词语,为什么?

屏显:

细细的揣摩,圈画、批注,说说你关注了哪些词语?

(学生圈画、批注,教师巡视。教室里一片寂静,只有书写的沙沙声。)

师:差不多了。我们来一起交流。

生8:我关注了“攀”“缩”“倾”这三个动词,这里写出父亲爬月台很艰难,不容易,表现出对儿子的深挚的爱。

生9:我关注的是“蹒跚地走”“慢慢探身”,这“蹒跚”“慢慢”写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师:怎么从这两个形容词里读出了父亲的爱呢?似乎还没读到词语的内部去。还有同学关注这两个词了吗?

生10:蹒跚的意思是走路摇摆的样子,不方便。父亲年纪大了,又是一个胖子,所以腿脚不灵活吧,走路摇摆,动作缓慢,加上铁道边难走。尽管如此,父亲还是坚持自己去给儿子买橘子,这里面渗透着父亲的深爱。

师:很好。这样的品读,就进去了,读到当时父亲买橘子时的情景和情感。品析词句就要学习这样的方法,不能笼统地套。好,继续。

生11:黑布、深清布,从这几个布字里,可以看到当时父亲当时生活的艰难。

师:不错,这位同学关注了父亲的外貌。好。我们来读读大屏幕,看看丁老师的修改,与你们关注的还有哪些不一样。

屏显:

我看见他戴着小帽,穿着大马褂,棉袍,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攀着上面,再向上缩;他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

(生齐读完,再自读原文比较。)

师:谁来说说。

生12:老师读得更仔细。攀着上面的两手和向上缩的两脚,您给去掉了。

师:你读得也仔细哦。为什么不能去掉?

生12:说明父亲很努力。

师:我们想象一下,年老的父亲,肥胖的父亲当时的情状。真的已是用尽全力了。

生13:还有外貌部分的“黑”字。黑是可以读到父亲在守孝。色彩灰暗。

师:小帽、棉袍、马褂可以说是当时男人的正装。可是父亲不顾这些,去为儿子买橘子,一门心思在儿子身上。父亲爬月台之艰难,甚至是狼狈的,都可以说是一种父爱的深沉。其实,这里的“背影”也赋予了它另一种深刻的象征意味,那就是父亲无休止的奔波和说不尽的辛劳的身世。

师:这一幕,作者见到这时父亲的背影,有怎样反应?作者写道: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作者以前没见到过父亲的背影吗?为什么这时流泪呢?先看看,在父亲为送儿子踌躇犹豫的时候,在父亲一路上再三嘱咐的时候,在父亲忙这忙那的时候,我有怎样的想法?在前文中能找到吗?画出相关句子。

(学生圈画)

师:哪位同学读一读。

生14:我找到两处。第四小节的“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第五小节“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第一处,当时作者感觉自己能行,父亲送有些多余。第二处嫌弃父亲说话不漂亮。

生15:还有第五小节结尾:“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这里作者暗笑父亲迂腐。

师:这两位同学,读书很仔细。我们一起来把这三段文字读一读。看屏幕。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第二段,齐读第三段。(生读)

师:在读的时候,有没有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想法和现在想法的情感变化呢?

生16:现在作者想起来有些自责、后悔。太聪明了,真是太聪明了。好像说自己自作聪明。

师:大家读一读,再体会体会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聪明的反义词是?对,愚蠢。是说自己自作聪明,实质很愚蠢。说反话,这里用了反语的修辞。记下来。

师:这里的暗笑与泪很快流下来了,是一组鲜明的对照。也是父爱之重与“我”的不谙世事之轻形成鲜明的对照。大家再想一想,这时的父亲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日子里?文中有交代吗?

生17:第二小节: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第三小节“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师:大家一起读一读。(生读)想一想,冬天是怎样的?寒冷!仅仅是季节吗?哦,还有父亲此时的心情。说得很好。不仅是季节之冬,更是父亲的人生之冬,事业之冬。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的日子里,在父子俩即将分手各奔东西的时刻,我注意到父亲。与其说眼睛看到,不如说是——对!心看到了。心灵的骤然注视,咯噔之间,泪很快流下来了。

师:细细读,你会发现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刚才有同学说,父亲穿的是布衣,而给“我”做的却是什么?对,紫毛大衣。那是的家庭情况和父亲的`处境,能为“我”做出那么多的付出,真的是不易。

师:我们把这一部分再读一读。(生自读课文)告诉丁老师,你的父亲在你心中是怎样的形象。

生18:父亲很高大,很魁梧。

生19:父亲很英俊,很伟大。

生20:父亲是我的偶像。

师:这些词语似乎与朱自清笔下的父亲都不搭。有人也认为,这里的父亲“不可爱”,“不潇洒”,写得也“不诗意”。你怎么看?

生21:我觉得这里父亲对“我”的那种爱是真实的。毫不影响我对他的敬意。

师:这个问题似乎有些难。作者没有刻意的美化父亲,这里父亲爬月台之艰难,先讲了还有些狼狈。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用近乎“审丑”的方式来丰满人物形象,造成情感上的落差,拨动读者心弦。

师:父亲买回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师范读:“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如果说前面是个特写镜头话,这里就是一个慢镜头。父亲走了,又回头。父亲走了,又回头。为什么?

生22:依依不舍。

生23:还是不放心,牵挂。

师:都有。当父亲的背影混入人群再找不着了,“我”怎么样呢?泪又来了。

生:不舍父亲离开吧。

师:一场聚会,一次相遇。席散了,人走了。“背影”作为最后的记忆留给了人们。人们总是充满着翘首,期待,热望,甚或是伤感。也许这正是“背影”的另一个隐喻,意味着别离。背影的“背”字,其本义就有离别,分别之意。前文中说,我想起祖母簌簌地落泪,那是一种“死别”,这里呢?对,这里是一种“生离”。有人说,本文写了一段至爱,也写了一种至痛,人生自古伤离别。好,我们大家再一起来读一读。老师读父亲的信中的那句话,大家读作者当时的感受。

(师读:“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生读:“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师: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矣”,对作者而言不是一种将要到来的诀别吗?文章开头作者淡淡地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不相见”是不能见,还是不愿见?我们看一个资料。

屏显:

19,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王君《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背影》再读》

师:原来父亲来信的背后,遮遮掩掩之间,隐藏着父子之间的一场“情感战争”。大家想想,这封信,是父亲在干嘛?上课一开始大家说希望儿子回去看看。现在想想呢?对,求和。是父亲在向儿子求和。这里是儿子胜利了吗?对!没有什么胜者和败者。作者读到信泪如泉涌,是一种什么情感?

生24:有了对父亲的理解。

生25:有了一种愧疚。

师:对,父亲能主动求和,我这个做儿子的却不能。真的要到“子欲孝而亲不待”吗?看资料。

屏显:

朱自清是怀着羞愧、伤悲、感恩等复杂的情感写作《背影》的,作者写《背影》其实用情极深、用力极猛。短短一篇《背影》里有悠长的朱自清的生活史、情感史、思想史。《背影》背后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真实的一面。作者的忏悔是很沉重的,沉重到每思及此,就流下眼泪。

——倪文尖:《<背影>何以成为经典》

师:8年之后,作者也已为人父了。重新在看父亲的时候,作者就多了一份理解。请一位同学读第七小节的开头部分。

(生26读: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师:除了教材的旁批(“老境”和两个“惦记”),体会两个“自然”的意味。与父亲的恩怨,只是淡淡地一笔“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笔法很含蓄简约。写得多的还是对父亲老境的那种隐隐的痛以及父亲的爱。所以作者最后说,齐读最后一句!

屏显: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27:两个感叹号,饱含作者想见父亲的热望。

生28:“唉”里有对父亲身体的担忧。

生29:“唉”里有说不尽的愧疚。

师:从不相见到何时才能相见。一声叹息,两个感叹。说不完的别离,言不尽的沧桑。所以读《背影》要结合当时的社会和家庭背景来读,看屏显。

屏显:

《背影》所传达出来的“沧桑感”是沉重的,它潜隐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背影》写的是一个时代和家庭的“大背景”下的人物的“小背影”。

——陈日亮:《<背影>:你读出了多少“背影”》

师:1928年朱自清的父亲读到了这篇文章。据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回忆说,当父亲一字一句读完《背影》时,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父子和解了。

师:这篇文章就读到这里,也许我们真正读懂,也要在我们为人父母之后。台湾作家龙应台这样说——

屏显: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师:建议大家课后读一读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或许会帮助我们读懂《背影》。下课!

篇2:背影教学实录

背影教学实录

在《背影》这篇文章之中,作者通过父亲买桔子这一画面,写出了朴实的父爱,教学实录观后感。在文章之中,也流露出儿子对父亲的爱。作者把这种纯真而高尚的情感融汇到父子之爱中。文中父亲的辛酸与悲凉,含有在厄运面前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因此,爱是简单朴实的,虽然淡,但它持久。

不得不说,实录中的这位女教师把握住了朱自清写的这种朴实的父爱。她充分发挥出了启发式教学的作用,层层引导、步步点题。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在课堂上适时引导、提问,让学生各抒己见。对有价值的观点,适当点拨,并加以深入;对无价值或不关主题的观点,从不直接否定。这样整个课堂就不会卡壳,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始终如一。从老师的提问方式及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来看,这位老师是很了解自己的学生的智力和性格特点的。可见了解学生也是有利于教学的。另外,最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老师重点抓得很好。她把第六自然段中父亲为儿子买桔子的情形作为本篇文章的重点,并以此引导学生感悟父爱。

以我的观点,这位教师的整体把握不错,但我觉得还应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背影》的写作年代。当时社会的人情是淡薄的',特别是对父亲的关怀。朱自清写这篇文章一是怀念父亲,另外隐约有一种呼吁的意味。当然这些讲多了可能影响文章的中心思想,但至少要提一下吧,让学生感受一下当时的历史,观后感《教学实录观后感》。第二个就是,应适当让学生谈谈他们自己对父亲有关背影的感动,然后大家相互共勉,从而把《背影》中的感动带到现实之中,这样更能宏扬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

经过这次教学活动,我相信我在教学上会更注重启发式教学,利用提问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深化科知识。并且在将来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教学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3:背影教学实录

背影教学实录1000字

一、简述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本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者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对每一名学生的发言给以积极评价,既紧紧结合教材,又适当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珍视他们在研讨与探究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点击课件,播放一段短片,将教材中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插图动态化,网上下载,约2分钟)同学们我们都是华夏子孙,优秀的中华儿女,同时,我们都有伟大的母亲父亲。他们不辞辛苦,终生为我们操劳,费尽心血。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个担着“祸不单行”重担的形象,就是《背影》中父亲的形象,那个攀爬月台的形象,就是那个在“祸不单行”的特殊背景下,吃力地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形象,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通过“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共同体会父子深情。

(二)默读课文,质疑探究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屏幕出示话题)

1、文中四次出现“背影”,请你在“背影”前加上定语,以修饰限定不同背景下的“背影”,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

2、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这与其他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一点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3、可否调整一下四次“背影”的出现顺序,将后两次安排在第一、二次之间(各小组组长组织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很热烈,气氛活跃,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研究成果。

生:我觉得第一个“背影”设下悬念,给读者留下无穷无尽的广阔的想像空间,所以是设置悬念的“背影”。

师:你说得很好。请问本文的开篇属于我们作文教学中讲过的哪种形式的开头? 生:设置悬念式。

师:很好。 生:我认为“背影”是本文的文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起到点题的作用。故曰点题的“背影”。

师:你是从文章的线索与主题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不无道理。

生:我想给第二次出现的“背影”加以望父买橘的定语。

师:这是从概括文章内容的角度来思考的,很恰当。

生:我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令普天之下所有华夏儿女都感动的“背影”,摧人泪下,感人至深。

师:可以看出你很激动,朱自清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举动已深深地感动了你。

生:老师我可以对李航同学的发言做点补充吗?

师:当然可以。

生:我觉得朱自清先生除了被深深感动外,还会有一丝的`后悔或遗憾;因为二十岁的他当年并没有很好地理解父爱,还有“暗笑他的迂”等不应有的心理。所以一旦理解之后,定会有自责之意。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见解独到。我想朱自清先生是应该有遗憾或后悔之情的。

生:我觉得此时朱自清先生感动之情淹没一切。因为这是他平生以来第一次真正理解到了父爱的真谛,第一次顿悟到了父爱的存在。

师:但我们不能否认朱先生此刻内心十分复杂,会有一点点遗憾懊悔之意,你们能理解接受吗?

生:可以。

师:谁能说说第三次出现的“背影”。

生:我认为这是惜别的“背影”。朱自清在顿悟到父爱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理解父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即将分别格外依恋。

师:分析很精彩。

生:我认为此处惜别的“背影”,写得非常精妙,作者把它放在人流中来写,距离由近到远,视线由显而隐,但感情却愈来愈浓,没有用浓墨重彩,只用白描手法,却给我们留下无穷的想像空间,这是一种很成功的空白艺术。

师:你这是侧重从艺术手法角度理解。

生:我认为作者此时心情应该很悲酸痛苦,特别是想到父亲找工作的前景时,更会为父亲担忧。这样父亲怕儿子路上有闪失担忧,儿子为父亲的前程担忧,从中我们能体会父子深情。 师:你的分析更深刻,触及了文章的主旨。

生:我认为第四次出现的“背影”,是思念中的“背影”。是完成形象定格,令朱自清先生永世难以忘怀的“背影”。因为此时朱自清已身为人父,更能理解做父亲的不易,所以此处更是感人至深。

师:你的分析,令老师感动,此刻,你是我的老师。

生: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我想朱自清此时会有强烈的回家看看的心理,而“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父亲则更想看到儿子。但生活就是这样,难以如愿,再多的思念也只能融入晶莹的泪光中。

师:我想到一个成语“锦上添花”,你的分析更进一层,可谓“锦上添花”。

师:我有点疑惑,难道四次“背影”作者是平行分配笔墨的吗?

生:不是。作者详写的是望父买橘的“背影”,因这一情节感人至深,所以详写。

师:我明白你说的意思,谁还能进一步谈这个问题?

生:我认为材料安排的详略与否,与文章中心有关。这一情节是全文的重中之重,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最能突显中心,所以理应详写。

师:任何文章都是由材料构成的,那些与中心联系最紧密的理应泼浓墨重彩。此外还有一点决定这一情节得详写,看谁能答出来。

生:因为从这一情节中,作者第一次顿悟到了父爱,第一次理解父亲对自己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其他都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所以要详写。

师:对。这正说明将后三次“背影”的顺序颠倒是不适合的。道理李明同学已说得很清楚。

师:同学们,难道没感觉到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很特别吗?

生:说来也奇怪。一般表现一个人物,都有正面描写,都有音容笑貌,可本文留给我们的却是“背影”,我想这个角度很独特,算是独辟蹊径吧!

师:是的,这是个新视角。

生:我认为这个新视角之所以能成功,也就是“背影”,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这是一位身体肥胖的、步履蹒跚的父亲,爬月台留下的,其中的努力、费力、艰难的情状可想而知,实在令人感动。

师:仅有独辟蹊径的精神,角度还不够,还必须有真实的、感人至深的内容做支撑,否则就会华而不实。

生:听了同学和老师的讲解,我感受很深。我以前写作都是前人走过的老路,没有创新,让人读来一眼看穿来龙去脉,直来直去,不会设置悬念,给人回味的空间。

师:我想对每个人的启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会收获,这种独特的手法技巧我们能学来,也应该学会。但更重要的是认真观察体会生活,才能写出深刻的作品来。否则再高的手法技巧,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生:老师,我有个建议,今天的作业就模仿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写自己的父亲或母亲,表现父子或母子深情,好吗?

师:当然可以,我没意见,同学们以为如何? 生:好!(齐声)

(三)触及主旨,情感升华

师:你们写父亲或母亲,是要表现父子或母子深情,那本文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

生:我认为所要表达的感情,就是本文中心,无非就是表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认为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只是一个方面,尽管是主要方面,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还有儿子对父亲的爱。也就是说,表现父子深情。

师:真是一语中的。

生:老师我有个疑问,我们常说严父慈母,可文中的父亲更多的是像一位母亲,无微不至地关怀着自己的儿子,这岂不是对严父形象的糟蹋。

师:你说的“糟蹋”,言之过重了,但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你提出的问题很深刻,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意见。

生:我也有同感,我总觉得这一父亲形象少了一点男子汉应有的阳刚之气。

师:我保留意见。

生:我认为这一“慈父”形象的背后,有阳刚的一面。比如父亲的这句话语“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闭饩浠坝锲坚定,有一种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

师:你明确而创造性地表达了老师所要表达的意思。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注意语气。(生齐读)

师:很好,读出了坚定乐观的语气。你们说得丰富多彩,认识深刻,所提的问题,也很有见解,希望你们牢记父亲的谆谆教诲,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多媒体播放《父亲》,师生齐唱)

师:同学们,普天之下似乎只有母爱无边,但我要告诉你们:寰宇之内仿佛更有父爱永存,真是“可怜天下父亲心”呀!而“父母的心”,其实就是伟大的无私的爱。让我们把这种伟大无私的爱传递下去,把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下课!(大屏幕出示)

三、点评:

篇4:《背影》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前天晚上我们对《背影》进行了课前学习。我们学习分为课前、课堂和课后的学习。我们现在是课堂学习,之后还有课后的学习。请同学们回顾下之前的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疑惑?都可以分享!我们要探知未知领域,请大家积极发言。

生1:作者有句话莫名其妙:“我现在想想,那是真是太聪明了。”为什么作者这样说?

师:很好。我们把这个问题先放放,待会解决。

生2:父亲写到身体平安,但是又说大去之期不远矣,二者互相矛盾。

师:大去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快死了。

师:前面说平安,后面说离死不远,矛盾的,是解决的问题之一。

生3:不知何时再能相见,本来和父亲关系不好,现在又想见,为什么?

师:非常好的问题,有疑惑我们就要解开疑惑,还有没有?

生4:“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怎么理解?

师:其他同学是怎么理解的?

生5:在安慰儿子。学会坚强,

师:很好,我们要学会坚强,不只是在学习中。

生6:有朋友约出去游逛,勾留了一日,作者却和朋友去游逛,没有陪家人,说明作者不想接受父亲,为什么作者不接受父亲?

师:是不接受父亲吗?

生7:是和父亲的关系有些僵硬。

师:好,还有没有别的问题。

生8:文章的题目是《背影》,为什么写的是背影而不是其他地方?

师:问得好,为什么不写其他地方?总得写一个部位,哪个部位都可以。一般我们写人物都要写什么?如果写父亲会写父亲哪方面的特点?

生9:外貌和体质。

师:写了是为什么突出什么?能不能写成了别人的父亲?

生:突出特点。

师:选最具有特点的地方写,可能对朱自清而言,父亲的背影是最具代表性的。

生10:前面说和父亲关心不好,为什么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海中,却流泪了?

师:这个问题也值得深思?还有问题吗?

生11:父亲和我关系僵硬,为何踌躇了一会儿还是要和我一起去?

师:在文章里找一找,应该有句子能够回答。

生11:怕茶房不细心。

师:对。是他自己的儿子,他不放心,所以我们要学会在上下文找答案。

生12:文章开头写道我与父亲不见二年有余了,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为什么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我们一般最难忘记的都是一个人的正面。

师:哦,这个问题和刚刚有个同学说的一样,反复说这个问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很重要。那我们就从这个问题着手,大家想想看到背影能不能立马认出他?

生齐答:不能。

师:在什么位置才能看到背影?

生齐答:在背面。

师:哦,在背面,很好。也就是说背影所在的那个人在离开,他是离开,我们这样理解背影的话,它就是离别之象,是能够承受离别的意象。(在黑板上书写“离别”)那这样的父亲是一个怎么样的父亲?

生13:这是一个离别的父亲,越离越远。

师: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那么离别越来越远,主要是什么距离?(生默然。)从这里到门口是一种什么距离?

生齐答:空间距离。

师:但是还有一种距离叫做――?

生齐答:时间距离。

师:很好,时间距离。请大家在文章找一找还有没有写到时间距离的。

生14:最后一段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和第一段的第一句,两年余了。

师:回答得很好,未来还有一段时间不见,那么大家觉得时间距离重要还是空间距离重要呢?

生齐答:时间距离。

师:很好。我们暂时将这个问题放在这里,待会去探索它。我们继续围绕着背影来讲。我们去找一找文章提到了多少次背影?

生15:四次。

师:分别是?

生15:第一次是第一段,第二次是在第五段,我看到他的背影,泪很快流了下来,第三次是我看到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我的眼泪又来了,便进来坐下,第四次第六点青布棉袍的背影。

师:好,他讲了四次背影,文章提到的还有没有?文章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请同学看看,标题是不是文章的一部分,加上标题一共有五次,文章的标题很重要。我们先把标题放放,看看第一次背影,请同学读一下第一次相关的文段。

生16:(生朗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都写到了背影,写出了对父亲背影的难忘,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师:很好,让你读一下,你连感悟也一起说了,非常好,而且把后面也讲了。我们给第一处的背影起一个小标题,叫“……的背影”?文中有原词,我们稍微整理一下。

生齐答:难忘的背影

师:大家都找到了文中的原词,很好,这个背影是两年前的背影,现在想起来的,表达的是一种思念之情。那我们现在来看看第二处。

生17:第五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这里写出了我对父亲的不舍,但又不敢说出口,强忍着泪水憋着的情感。

师:好,强忍着泪水,其他同学再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情感?

生18:我觉得作者从这里看出了父亲的艰辛和苦难,让人有一种淡淡地心酸。

师:有一种淡淡的心酸,好。在众多背影中大家看看这次背影是不是写得最详细呢?

生齐答:是。

师:,那么我们就对这次背影做详细一点的学习。请同学们齐读下这段,看看父亲背影的所体现的父亲的具体形象。“我看见……”起。

生大声齐读。同时投影仪展示: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师:我们这段文字除了写背影,还写了什么?

生19:这里还写到了父亲的穿着,还有最后一段也写了青布棉袍的背影。

师:我们现在只看这个部分。除了外貌还写了――?

生19:还写了动作很艰难。

师:好,还写了动作,我们先看看外貌,外貌是怎么样的?来,你读读。

生20:“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师:外貌描写看到了什么?

生20:衣物。

师:我们看到衣服都是灰色的,不亮丽,和人物的什么相适应?

生21:性格。

师:好,和性格特征相适应。我们知道背影在开头呈现的部分是父亲处境艰难,祖母去世了,家里非常惨淡,这个时候父亲有没有心情打扮自己?

生齐答:没有。

师:所以我们在描写人物的时候,要注意符合人物的性格,还有符合人物的心情和处境。好了,我们有同学说里面有动作描写,现在我们来把动词找一找。找到的同学举手。

生22:“蹒跚”“探”“爬”“缩”“倾”“攀”“走”“穿”。

师:好,大家想想蹒跚是什么意思?我们再看看蹒跚后面有一个字是“地”,这是一个动词吗?“蹒跚”不是一个动词,只是在修饰,所以蹒跚不是一个动词。那么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学会准确的选动词,比如我们讲一个动词。穿过能不能改成走过?或者飞快地走过?

生23:不行。

师:为什么?

生23:因为文中说父亲有点胖。

师:哦,父亲有点胖,除了胖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23:父亲有点儿老。

生24:不老吧?

师:究竟老不老呢?我简要补充一下:作者写文章时父亲已经48岁了,已经有点儿上年纪了。我还告诉大家,老不只是年龄上的老。历史上有个叫伍子胥的因为悲愤愁苦而一夜头发全白了,所以人老是和心情相关。那时父亲心情好吗?

生24:不好。母亲去世,工作丢了,还欠一笔钱。

师:是的。所以这个时候他的心情不好,对他来说是打击。这时候的他已经是一个年老体衰的人。我们在写作时一定要符合人物的心情,以及他此时此刻的处境,这样才能写好文章,我们在写文章时也要这样去思考。我们来看这些动词,写出了一个怎么样的父亲?

生24:爱孩子,不是在言语上,而是在行为上。

生25:关心家庭,关心我,经常为家里的事情操心。

师:这个同学联系到后面去了,家庭琐事太多,容易发怒。还有吗?

生26:父亲爱儿子,不怎么用语言表现出来。

师:年迈的,体弱的,心情极差的,还为孩子着想的父亲。我们再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师:刚刚有同学问为什么流泪,现在懂了吗?这是一种理解。现在看来,我对父亲理解了。那么,这次的背影,我们起一个小标题,可以叫“……的背影”?

生26:艰辛的背影。

师:很好,艰辛的背影,很准确。现在我们看看下一次背影。

这一次还是有具体的描写,我们齐读一下。

生齐读,同时投影仪展示:

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师:我们看看这一次背影和上一次有什么差别,上次的背影几乎都是看得到的,写得也很细。现在的背影是混入人群中看不到了。我们看作者在文中用的是“找不着了”,看不到和找不到有什么差别?“找”是怎么看的?

生27:看是随便看,找是很认真很仔细地用目光找。

师:“找”是仔细寻找,那么我们看到“找”体现出了对父亲的什么?

生28:理解父亲,开始寻找父亲的去向。

师:这是一种远去的背影,情感上就是一种消失的背影,消失就是看不到了,不舍与难过。那么这次背影我们给一个小标题的话,可以叫做“……的背影”?

生齐回答:消失的背影。

师:很好,很准确。接下来我们看看最后一次背影。请同学来读一读。

生29: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师:这次的背影是什么样的背影?是回忆时浮现出来的,还是要表达一种思念,这是泪光中的背影,如果给一个小标题,可以叫“……的背影”?

生30:牵挂的背影。

师:很好。综合这些背影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五次出现的背影,可能成为文章的线索;背影还有很多含义,有不同的情感,能够概括文章内容,揭示文章的主题。

这些背影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应该是这样呈现的:19父亲送我去车站,艰辛的背影;然后是消失的背影;然后是读信时牵挂的背影;最后是写文章时,最难忘的背影。

那么依次呈现给作者的感情是这样的:对年老体衰的父亲的感伤,这是艰辛的背影;对远去的父亲的不舍,是消失的背影;对久不见的父亲的牵挂与愧疚,是牵挂的背影。(投影展示)

投影:

前面同学提到“我开头为何不理解父亲”的问题。现在请大家看投影: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作者抓住最能展现父亲形象、最能表达自己情感的父亲的背影来写,我们也提到了一些问题并做了解答。

投影:

朱自清与父亲的关系:好――不好――和解

1、开头第一段和结尾的“不见”,不见说明不仅没有相见,更是见不到,不愿相见。

2、结尾一段“家庭琐屑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

师:现在“我”有了孩子,知道了做父亲的艰辛,父亲衰老了,担心子欲养而亲不待。朱自清最后放下对错,选择了宽容,珍惜亲情。

我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做到:第一,少去辨析对错;第二,尊重父亲;第三,珍惜亲情。好了,今天学到这个地方,感谢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继续对这篇文章就行探究,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篇5:《背影》教学实录

师: 同学们,有时候写信往往比说话能更好地表达情感 。 作家朱自清与父亲两年没见了,有一天他突然收到一封父亲的来信,这封信勾起了他对很多往事的回忆 。 同学们,如果朱自清要回复这一封信,他该怎么写呢?带着这个疑问,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自 清的散文 《背影》。

首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找一找体现父子情感的词语或者细节,并用横线标记出来,时间 4 分钟,开始 。

(师板书“背影 ”“父 ”“子 ”,生读课文 。 )

师: 好,时间到了 。 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 容,进一步体会一下自己画出的句子,然后代表朱自清给他父亲写一封回信,就写在老师刚才发给同学们的信纸上 。 好,现在开始 。

(生写信 。 )

师: 好,时间到,不管你写了多少,都要先停下笔 。 接下来,请同桌之间交换阅读,相互学习一下,可以修改 。

(生阅读并交流 。 )

师: 讨论交流的时候,同学们要敢于表达 。

(生继续讨论交流 。 )

师: 好,现在我们请这位同学念一念他写的信 。

生: 爸爸,您好!谢谢您为我做了那么多 。 那次,您为我买橘子的过程我都看见了 ,您攀爬月台的背影,让我十分感动, 我写这封信是希望您能原谅我 。 谢谢!

师: 能不能把信后边的内容也一起念完?

生: 祝您身体健康,儿子,一九二五年七月 。

师: 很好,请坐!我们请他的同桌点评一下他写的信 。

生: 我觉得他写得还可以,如果能把对父亲的歉疚写出来就更好了 。

师: 哦,很好!这位同学对同桌的要求还挺高啊!其实,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能在独立阅读后有这样的体会和表现,已经非常不错了 。 刚才,我在观察同学们写信时,发现绝大部分同学都像这位同学一样,在信中都提到了难忘的那一幕,还有父亲的背影 。 现在,我想继续提问这位同学,父亲的背影是一个怎样的背影呢?文章哪个段落详细描写了父亲的背影?

生: 我是从课文第 6 自然段读到的 。

师: 哦,很好!这段主要写了父亲做什么事情时的背影?

生: 这段主要写了父亲为儿子攀爬月台买橘子的事情 。

师: 事情?请注意,刚才我们说的是儿子看到的是父亲做什么事情时的背影 。 再清楚表达一下可以吗?

生: 这段主要写了父亲为儿子攀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 。

师: 这下准确多了 。 作者为什么要提到父亲的这一背影呢?

生: 因为作者看到这一背影时流下了眼泪 。

师: 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背影,竟然让儿子流下了眼泪?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来一次深情朗读 。 请找到第 6 自然段第 3 行,“走到那边月台 ”,一起来读一读 。

(生集体朗读课文第 6 自然段第 4~11 句 。 )

师: 好 。 谁来说一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背影?

生: 我读出了一个父亲为了给儿子买橘子很努力地爬月台的背影 。

师 : 他 提 到 一 个 很 关 键 的词 ――努力。 这说明父亲爬月台时怎么样?

生: 很辛苦。

生: 很不容易。

师: 也就是说,非常艰难。

(师板书“艰难”。 )

师: 这位同学,你能告诉大家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父亲的不容易吗?

生: 我是从“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看出来的。

师: 这位同学抓住了作者对父亲的什么描写?

生: 动作描写 。

师: 除此之外,还有别的什么地方能体现父亲的艰难吗?

生: 父亲的背影是蹒跚的,而且父亲是一个胖子 。

师: 很好,请坐!这位同学不仅抓住了父亲腿脚不灵便这一特点,更重要的是,他还由父亲的体型特征看出了父亲的不容易 。 看着父亲艰难地爬月台的背影,儿子流下的泪中包含着怎样的感情?

生: 感动 。

(师板书“感动 ”。 )

师: 刚才同学们只从两三句话中就感受到了儿子的感动,这正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文字简朴但情深意长。 大家再想一想,儿子的泪除了感动还包含什么别的感情吗?

生: 我从第 7 自然段还看出了他对父亲的思念。

师: 很好。 这位同学从第 7 自然段读出了儿子对父亲的思念。 但是,刚到火车站时儿子有这样的感情吗?

生: 没有。

师: 文中第几段写了儿子之前的表现?

生: 第 5 自然段。

师: 老师给同学们读一读这部分内容,大家看一看儿子的表现。

(师朗读课文第 5 自然段第 7 ~10 句。 )

师: 同学们,你们能从老师读的内容中,找出一个表现和儿子流泪的举动正好相反的词语吗?

生:“暗笑”。

师: 你从“暗笑”这个词看出了当时儿子对父亲有怎样的感情?

生: 儿子不理解父亲。

师: 很好,请坐。

(师板书“不理解”。 )

师: 正是父亲这一艰难的背影,让儿子发生了从不理解父亲到对父爱有所感动、有所体会的转变。 同学们,再想一想,这时候的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已经足够深了吗?

生: 是。

生: 不是。

师: 有分歧,不要紧!我们继续读文章,以加深理解。 我们先看文章第 1 自然段,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 )

师: 好。 请同学们注意一个字――“不”。 大家想一想,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例辅助体会这个字。 比如,他不听我的话,主动者是哪方?

生: 他。

师: 这里,儿子与父亲不相见,主动者是哪方?

生: 儿子。

师: 为什么儿子会两年之久都不去见父亲呢? 这得从儿子与父亲在火车站分别后的第六年说起。 当时,已经工作的儿子与父亲因为一些家庭琐事产生了矛盾,于是离开家北上工作,并且有两年之久没去见自己的父亲。 这时,一件事情的出现让他们之间的状况出现了转机。这是一件什么事情呢?

生: 父亲来信了。

师: 好,我们再看第 7 自然段。这封信到底写了 些什么?我们读一读。

(生齐读第 7 自然段第 9 句。 )

师: 刚才,同学们有一个字没有读准。 举“箸”提笔,“箸”是筷子的意思。 继续读。

(生齐读第 7 自然段第 10 句。)

师: 请注意“我读到此处”这个句子。 父亲写来的信可能有很多内容,但这几句却让儿子出现了“晶莹的泪光”。 联系信的内容,大家想一想儿子为何会流泪。

生: 我觉得是因为信中的“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让儿子想起了之前父亲为他做的一切,并很后悔当初自己没能为父亲做些什么。

师: 儿子后悔了,儿子开始反省了,是吗?儿子是怎样反省往事的呢?我们看第 7 自然段前 6 句。 我们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一生读。 )

师: 刚才她有一个字没读准,家庭琐“屑”。 对她刚才读的几句话,你们有怎样的理解呢?同学们可以结合注释讨论一下,前后左右交流后发表意见。

(生讨论交流。 )

师: 好,哪位同学先来说一说?

生: 结合注释,我知道了当时父亲眼见家庭衰落而情郁于中,所以遇到家庭琐事便容易发怒,结果父亲和儿子便有了不可避免的摩擦。

师: 很好,请坐!这位同学结合注释能得到这样的理解,真的.非常棒!这几个句子中,有一个词最能表现儿子已经理解父亲,大家找找看。提示一下,这个词出现过两次。

生:“自然”。

师: 这里的“自然”是什么意思?

生: 应该;应该是这样;应当。

师: 儿子是又过了多少年才获得这样的感悟的?

生: 两年。

师: 直到这个时候,儿子才真正理解了父亲。

(师板书“理解”。 )

师: 现在,儿子终于理解父亲了。 学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之前为什么会有同学提到儿子对父亲有愧疚之情了 。 文章第 5 自然段中,哪个句子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生:“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现儿子的自责?

生:“太聪明 ”。

师: 聪明本来是赞美人有智慧的,这里怎么会有自责的意味呢?

生: 我觉得,这是作者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自嘲 。

师: 很好 。“聪明 ”这个词,在这里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法 ――反语使用的。 反语,就是反过来说话,常带有一种讽刺的意味。 父亲的这一封信,让儿子回忆起了父亲那充满爱的背影,唤醒了 作为儿子应该感恩并报答父亲的良知。 这位同学体会出来了,大家做一下笔记。

(生做笔记。 )

师: 大家想一想,多年以后,儿子看着父亲的来信最想做的是什么?

生: 我觉得,儿子最想做的是再与父亲相见。

师: 你是从哪里获得这样的感受的?

生: 我是从“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这两句中读出来的。

师: 这位同学找得很准。 这两个句子很有意思,标点都是什么?

生: 感叹号。

师: 这两个句子,感叹的语气应该怎么读?是读出遗憾、失落、无奈,还是别的什么?

生: 我觉得要读出强烈的语气。

生: 我觉得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师: 好。 这说明,儿子理解父亲之后是非常迫切且坚定地要去看父亲。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样强烈的愿望读读看。

(生读。 )

师: 儿子最想见到的是父亲,正是父亲的背影唤醒了 儿子报恩、尽孝的良知。 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八年来,父亲一直用他的爱深深地关怀着儿子,但年轻的儿子并不理解,直到他看到父亲那艰难的背影,才有所体会,但理解还不够深,直到多年以后,儿子才最终全部理解父亲的付出。

(师一边总结一边板书“爱”。 )

师: 同学们,看到这个板书,你们觉得什么才是父子情?谁来说说?

生: 我觉得,就是父亲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

师: 那儿子呢?

生: 儿子能够理解父亲。

师: 太好了!父亲关爱儿子,儿子理解父亲,这就是父子情。

(师板书“情”。 )

师: 纵使时间流逝,尽管家庭变故,哪怕偶尔争吵,就算暂时分别……这些都统统不能阻断父子之间的感情。 看到这样的父子,我们不禁要说这真是父子情――

生: 深。

(师板书“深”。 )

师: 太棒了!现在,请大家把你们的感悟写到信中。 老师相信,现在你们完全可以代表朱自清给父亲写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了。 同学们可以对前面写的信作修改。

(生修改信,师点击课件播放感人的轻音乐。 )

师: 有同学还在奋笔疾书,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由于时间关系,现在我们请一位已经写完的同学念一念他那读懂了父子深情的信。

生: 爸爸,您好!近来如何?您要保重自己的身体。 我知道您在内心是爱我的,我也爱您!我真希望能与您见面,过去是我不对,我不理解您!这里,我想对您说一声对不起,请原谅儿子以前的无礼与无知。 祝您身体健康!儿子,一九二五年七月 。

(生鼓掌。 )

师: 从第一封信的懵懂感知到现在第二封信的深刻认识,他对课文、父亲、儿子的理解已经很到位,也很深刻。 其实,这封简单的信,也寄托了我们对这篇课文的深深感动。 同学们,对于这节课,我曾想过很多种结束的方式,但我最满意的还是这篇文章给我的启发:爱是说不完道不尽的, 同学们只有自己去观察和体会,才会更懂得爱。 所以,老师改编了一首小诗 《见或不见》,想送给大家。 现在,我们一起朗读,用心体会!

(屏显《见或不见》;师生伴着轻音乐合诵。 )

你见,或者不见 父亲就在那里,不去不离 你念,或者不念 父爱就在那里 ,不偏不倚 你想,或者不想 时间都在流逝 ,不言不语 你懂,或者不懂 父亲永远站在你的身后,不舍不弃 去父亲的怀里 或者 让父爱住进你的心里 默默 相守 时常 忆起

师: 同学们,父爱如此,母爱亦如此!课后,请同学们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 老师相信,那些深埋于你们内心的父母的背影,也一定会让你们深深感动!让我们一起理解父母,感受世间最美的真情吧!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篇6:《背影》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有一篇题为《儿子眼中的父亲》的文章,流传甚广,我们一起来看看。(点击课件)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 “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师:看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

生1:我明白了对爸爸的看法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同。

生2:我明白了有些东西,失去了才懂得它的珍贵。

师:确实如此啊,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概括课文,把握文意)

建议学生这样概说课文:

概说全文的主要内容;概说文章的行文脉络;概说你认为的课文重点段落的主要内容。

活动方式:请每个学生从上面三个角度中选择一个,对课文进行概说。(用五六个句子对课文进行概说。注意对课文第六段的概说。)

学生思考,交流

A.你知道了些什么?

B.本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几十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我今天也想听听同学们的真实感受,你能用“我知道文章写了 ”这样的句式来说一句话,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吗?

生1:我知道文章写了父亲在车站为我送行这件事。

生2:我知道作者那时候的家境很不好。

生3:我知道文章写了四次背影。

师:哪四次背影,你能给我们找出来吗?

生:第一次是在文章的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背影,第四次是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

师: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

老师课中小结:这是一篇追忆性散文,写于1925年,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平常。那是作者追忆19,丢了职赋闲在家的父亲,送儿子北上读书,在火车站分别的时候的情景。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那时的中国,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广大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朱自清作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作者的家庭因为社会的黑暗日趋窘迫。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境遇艰难的现实。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出来的,不仅是简单的父子之间的伦理之爱,也暗含着一种时代之难和心灵之痛。

纵观本文,父亲的背影总共出现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和第四次,分别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是“虚写”,而最真实的背影,是作者坐在车厢里,看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是出现的。

(品析:教学内容:概说课文,把握文意;教学角度:概括内容;概说脉络;概说重点段落;教学手法:学生思考,师生交流)

速读课文,指导学生整体感知。

三、合作探究

顺势切入课文第六段,进行精段品读

(1)建议大家这样朗读(朗读训练)

轻声地朗读课文第六段,感受关于父亲“背影”的故事;

轻声地朗读课文第六段,感受这一段的结构层次,以这一段中两次背影分层次朗读;

轻声地朗读课文第六段,感受这一段中的感情抒发。

(2)请学生从下面的话题中自选内容研读课文第六段

话题: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师:如果把“背影”比作一块情感的通灵宝玉,那么,它的两面都写着爱。请问写的是什么?

生:一面是“父亲爱我”,一面是“我爱父亲”。

师:知道这两种爱是比较容易的,但更重要的是知道它们是怎样表达的,这是我们探究的重点、难点。

此文很妙,就在于作者重构了一个具有强烈视感效果的焦点场景,形成了一个动人的文学意象――“背影”。而且这个“背影”又将“父爱”与“爱父”两种情感统一在一起。

为了作理性深入的分析,请同学们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背影”产生的客观条件是什么?也就是说卖橘子的货摊在什么地方?

生:卖橘子的货摊在“栅栏外”,与车厢有铁道相隔。

师:那么父亲怎样才能买到橘子?

生:须穿过铁道,要跳下这边月台,还要爬上那边月台。

师:“背影”是什么情况下的“背影”?

生:是父亲上那边月台时的背影。

师:假如像我们今天常见到的情景:列车旁的月台上有流动购物车,父亲顺手买了一兜橘子从车窗递给儿子,还会有书中所写的“背影”吗?

生:没有的。顺手买一兜橘子,就使这行为很平淡,不能引起强烈的情感刺激。

师:所以说是车厢与橘摊的空间位置构成了产生“背影”的客观条件,它增加了买橘人的行动难度。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一般来说付出了较大努力得到的东西让人觉得怎么样呢?

生:难忘、甜蜜、喜悦

生:付出较大努力得到的东西让人倍觉珍贵,须加倍爱惜。

师:难度增加了价值。我们再从父亲的情况看,假如父亲像你们年轻的体育老师那样三十几岁,又身强力壮,身体利落,穿着也利落,能轻快地跃身跳下,能轻快地纵身上跳,那么,还会有文中所写的“背影”吗?

生:没有的。父亲条件愈好,上下月台越不成问题。

师:所以文章极写父亲攀爬能力之弱,显示攀爬难度,这样,文章的情感力量会怎么样?

生:父亲条件越差,上下月台难度越大,文章的情感力量也就越发的集中和强烈。

师:综上所论,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总结――空间位置与人物行为及其自身条件的矛盾性蕴蓄着浓浓的父子情。由此大家明白叙述空间的作用了吗?

生:故事的空间影响事情的性质。

师:所以,写作有这样一条原则:利用空间条件与事件相关元素的关系塑造人物,创造故事。比如,创作一个下河救人的故事,在十来米深的唐山陡河与不到两米深的小河沟有区别吗?

生:当然,在陡河要难得多。

师:所以,我们要树立“空间意识”。

下面我们再从儿子这面看“背影”。从儿子这面看“背影”,看见的仍然是父亲,但我提醒同学们要注意,这是一种写作艺术――从儿子看到的父亲的样子中看儿子的心理――以描写对象的情状显示描写者儿子的眼神,其效果是“一石二鸟”。具体说父亲是怎样去买橘子的呢?儿子眼中的父亲是什么样的呢?尽量用书中的摹状语句表述。

生:穿“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过铁道,“慢慢探身”,下到这边月台下边,然后在那边月台边“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师:这样具体,这样传神,说明儿子是怎样看着父亲的?

生:说明儿子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父亲的举动。

生:我感觉好像儿子和父亲一起使劲儿。

师:这一瞬间,儿子心中的骨肉亲情被激发开来,这是对父亲的一种认知。他深切地感受、理解了父爱,所以才会有情至深处、不由自主的“流泪”。同学们要记住――认知是情感产生的条件。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明白其中的缘故,就会有相应的情感。“背影”描写很具体,间接写出儿子心理很专注。甚至还写出儿子对父亲心理的体验。文中写父亲买橘子回到车上怎么说?

生:看见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师:“心里很轻松似的”是说父亲的心里感觉,儿子怎么知道?

生:“扑扑衣上的泥土”,这本身就是父亲的一种轻松的动作,从这样的动作里,可以看出父亲买来橘子好像做了一件大事情之后的轻松。

师:这些描写,其实就是儿子对父样的认知――从外表到内心。在整个买橘过程的描写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根据目标准确使用摹状词,比如“攀”、“缩”、“蹒跚”、“左倾”、“努力”,等等,都是在极力体现这橘子来得怎么样?

生:不容易。

师:“不容易”是文中的原话,我们用一个字怎样来概括?

生:难。

师:是的。用“难”来体现“心”。整个“背影”都围绕这个“难”字写。为了体现“难”,甚至还着意写父亲的穿着。他穿了什么?

生:“大马褂”、“布棉袍”,这样的衣着为上、下月台增加了不少的困难。

师:是的。写什么都有目的。这买橘子本来是一个平凡之举,那么为什么如此打动人心呢?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整个过程,进行了工笔画一般细致入微的描写,从父亲的衣着形象以及一连串的动作,走、探、穿、爬、攀、缩、倾、抱等,每一个动作那都像电视特写慢镜头一般的呈现在读者的眼前,那说明父亲买橘子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而是费了不少的周折。几个小小的橘子,包含着浓浓的父爱。

这是第一个“背影”。文中还写了第二个“背影”。第一个“背影”突出了“难”的动作,第二个“背影”体现的是什么呢?

生:第二个“背影”体现的是“难舍”的情。

师:凭什么这样说?

生:“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这才回到车里。这说明“我”一直注视着父亲。

生:一个人走进人群里,我们盯着看,有时看不到了,过一会儿,就又看到了。不见了,又见到。反反复复,直到最后消失在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

生:那个“再”字很传神,传出“我”对父亲的关心。

师:这就是“难舍”,目光依依远送人。“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孤帆远影碧空尽,不见长江天际流”。循着第二个“背影”,让我们诠释一下本文标题――《背影》。“背”,一个意思是“脊背”的“背”,一个意思是“离”。“影”,这里应该解作“像”。“背影”者,父亲渐渐去我而背之像也。这样的“背影”里蕴涵的是什么?

生:人走远了还在看,难舍之情非常明显。

父亲为儿子,多为难的事都不在乎,也因为儿子目不转睛地盯着背影看,满目含情地在人群中苦苦追寻,这通灵宝玉般的“背影”,自然就永远铭刻在儿子的心田上,悬挂在儿子的记忆中,让他一面体味着“父爱”,一面释放着“爱父”。

教师进行小结:

这一段中的事件是全文的中心事件――父亲买橘。作者层次分明,语言朴素、情感深沉地描写了父亲的背影。那布帽、布马褂、布棉袍,表现了父亲的家庭败落、生活困苦的境遇;那蹒跚的步态,那探身、攀手、缩脚、倾身等动作,形象地描绘了父亲的费劲吃力;那叮嘱的话语,表现了父亲的关怀备至;那流泪,又流泪的叙述,表现着作者内心非常复杂的情意。总之,这一段都表现了父亲真挚的爱,处处表现了作者的感动之情。

(3)回扣与顺联:

这一次的阅读任务是进行“回扣”和“顺联”。 “回扣”即回头扣住课文的开头部分,体会祸不单行、家境惨淡的特定环境;“顺联”即顺势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体会父子相恋的真挚情感。从而使全文的教学形成一种选点突破、辐射全篇的格局。

建议学生这样探究:

回扣:从对背影的描写回扣课文的二、三段,体会祸不单行,家境惨淡的特定环境

师:如果就单纯地描写父亲去买橘子,故事会这样感人吗?

生:父亲已经年老力迈了。

生:父亲的身体肥胖。

师(引导):不错,父亲的体胖和年老力衰都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外在的原因,联系课文二三段,看看有没有内在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呢?请同学自由朗读二三段

生:(沉默。)

师(启发):我们不妨回忆一下父亲的穿戴:“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

生:母亲去世,悲痛,丧母的悲痛。

生:家境不好。

师(引导):是啊!母亲去世+家境不好,真是祸不单行的日子。……丧母无论对于谁,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一种切心的痛,都是一种难以抚平的伤。

师进一步引导:除此外,父亲此时还面临怎样的境遇?

生:父亲的失业。

师:不错,失业意味着什么?

生:已到老年!没了经济收入。

师:我们的父母也可能面临失业,但并不一定是进入老年了啊!是失业不是退休!

师:是的,没了工作,直接面临经济支柱的坍塌,失业就将面临家庭经济的危机,无钱维持生计。我们来看看文中具体的语句。

生:(第三节)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师: “变卖典质” …… 就是把家里的东西典当出去换钱用。那就是倾家荡产啊! 大家想想看,父亲经受着丧母的悲痛,失业的悲哀,家败的无奈,它们像三座大山一样压在父亲的身上,压在肩负一家老少生养之责任的脊梁身上,他的心情是悲酸苦楚的,甚至是无助无望的,此时的背影该是多么沉重啊。在这种情况之下,父亲却并没有忽略对儿子的爱,父亲在这千难万苦的逆境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不知要可贵多少倍。可见,二三两段对表现父亲爱子之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开头为整篇作品设置了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父亲对儿子的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有力地烘托了父爱的崇高。

师:我们读《背影》的结尾。大家有什么感觉?

生:照应了开头,两年不相见,心里很想念,自然就期盼相见。

生:我觉得文章写完了,但事情没有完。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盼相见,但不知什么时候。

师:“唉”的一声长叹,留下思念,留下期盼。这是一个没有完结的结,此时打在了作者的心灵之上,让他纠结痛苦;也永远地打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之上,让我们唏嘘慨叹!从“背影”里,我们应该懂得什么叫“父子之爱”,由此理解我们生活中的骨肉亲情。

篇7:《背影》课程教学实录

关于《背影》课程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有一篇题为《儿子眼中的父亲》的文章,流传甚广,我们一起来看看。(点击课件)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假如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 “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师:看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

生1:我明白了对爸爸的看法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同。

生2:我明白了有些东西,失去了才懂得它的珍贵。

师:确实如此啊,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指导学生整体感知。

1、你知道了些什么?

2、本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几十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我今天也想听听同学们的真实感受,你能用“我觉得 ”这样的句式来说一句话,谈谈自身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吗?

生1:我知道文章写了父亲在车站为我送行这件事。

生2:我知道作者那时候的家境很不好。

生3:我知道文章写了四次背影。

师:哪四次背影,你能给我们找出来吗?

生:第一次是在文章的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背影,第四次是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

师:他说的怎么样? 生:很好

师:哪位同学能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生1:我觉得文中的父亲很慈祥。

生2:我觉得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一幕很感人。

生3:我觉得儿子首先对父亲不太理解,后来才懂得了。

生4:我觉得文章的语言很朴实。

生5:我觉得文章特别令人感动。

师:同学们知道的挺多,也很有自身的见解。对这篇文章,你还能提出自身的疑问吗?(点击课件)

三、合作探究

1、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对提出的问题筛选、整理,考虑问题是否有价值。

学生合作讨论,把问题写在纸条上,教师巡视,收集问题,在实物投影仪上展出。

问题举例:

1、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个特定的角度?

2、这篇散文突出背影的写法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3、文章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

4、文章写父亲的背影放在什么样的特定环境中?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6、父亲买橘子那样费劲,为什么还坚持自身去,不让儿子去?

7、文章为什么把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写的那么详细?

师:同学们的思维很活跃,所提问题很有考虑价值。老师发现,同学们的问题多与“背影”有关,我们就从“背影”入手分析,好吗?文章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为什么要详写父亲的背影?这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请大家紧靠这些问题,再看课文,深入研讨。

学生分小组继续研讨。

全班交流:

生1:文章以“背影”为题,是因为“背影”是文章的线索。

生2:还因为父亲的“背影”感人至深,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师:文中哪一次背影写得最详细?

生:望父买橘的背影。

师:哪位同学能找出描写父亲买橘背影的句子给我们读一读?(点名学生朗读,找出后全班齐读)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背影?

生1:这是一个伟大的背影。

生2: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生3:这是一个凝铸着父爱深情的背影。

师:为什么背影凝铸着父亲的深情呢?你能结合词句具体说说吗?

生4:“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中“蹒跚”标明父亲腿脚不灵便,还穿过铁道为我买 橘,很不容易。

生5:我认为“慢慢探身下去”中的“探”字用得好。写出了父亲小心翼翼的样子。

生6:文中一连串的动词如“爬”、“攀”、“缩”、“微倾”都写出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可他坚持自身去买,只想尽心尽力为儿子做点事。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这段描写除了写父亲的动作,还写了什么?

生:衣着。

师:结合文章的内容,你能从父亲的衣着上发现什么吗?

生1:用了三个“布”字,说明父亲生活很艰苦。前文说父亲赋闲、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借钱办丧事,都能证明这一点。

师:你能联系前文的内容来理解,很好。

生2:父亲自身穿得很朴素,但给儿子做的'是紫毛大衣。

师:你读书很仔细,真的不错。

生3:父亲的衣着描写里还有两个“黑”字,那是因为祖母去世,家中光景惨淡,祸不单行。父亲的心情是繁重压抑的。

师: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父亲还能无微不至的关心着儿子,就更令人感动了。同学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把父亲的背影写得这么详细了吗?

生:背影真切地体现了父亲的慈祥、艰难和努力,是父爱的缩影,最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师:你总结得很好,背影浓缩着父爱深情。儿子看了父亲的背影,有何反应呢?

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师: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文字,谁能有感情的给我们读一遍?老师给他配点音乐。

一生配乐朗读 (生鼓掌)评点

名家范读(师放录音)

师:同学们,这段文字这么感人,可作者的语言有华丽的辞藻、有生动的修辞吗?

生:没有,语言朴实,但特别感人。

师:你还能从文章中找到朴实而感人的句子给我们读一读,并作点简要的分析吗?

生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是父亲怕我太伤心给我的宽慰。

生2: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父亲细心的照顾我,不辞辛劳。

篇8:《背影》的教学实录

《背影》的教学实录

导入新课:

(师:有一篇题为《儿子眼中的父亲》的文章,我颇为欣赏,我们一起来看看。)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 “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师:看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触吗?)

生1:儿子对爸爸的看法随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是他思想逐渐成熟的历程。

生2:我明白了有些东西,失去了才懂得它的珍贵。

(师:确实如此,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就来走近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一感情的聚焦点,来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讲授新课:

一、感知课文

(欣赏多媒体朗读视频《背影》,对课文有更直观形象的认识)

(师:本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几十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我今天也想听听同学们的真实感受,你能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吗?)

生1:文章主要写了父亲在车站为我送行这件事。

生2:我知道作者那时候的家境很不好,还有父亲很疼爱我。

生3:我觉得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一幕很感人。

生4:我觉得儿子首先对父亲不太理解,后来才懂得了。

生5:我觉得文章的语言很朴实,但很感人。

生6:文章总共提到了三次背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情。

(师:哪三次背影,你能给我们找出来吗?)

生7:第一次是在文章的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背影。

生8:我补充,应该有四次,第四次是最后,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

(师:对,你看书更仔细。那谁能告诉我们作者大致思路是怎样的呢?)

生9:我认为,作者是按照回忆背影——刻画背影——思念背影的思路来写的。

(师:看来你对文章的结构已经理解很清晰了。)

二、讨论探究

(师:大家说得很完整,也很有自己的见解。现在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修饰的定语,来谈谈你对不同背景下的背影的理解。) (学生同桌讨论)

(师:同学们讨论热烈,气氛活跃,那下面我们就来交流分享一下大家讨论的成果。)

生10:我觉得第一个“背影”设下悬念,给读者留下无穷无尽的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是设置悬念的“背影”。

(师:你说得很好。那我们可以说本文开篇属于我们作文教学中讲过的哪种形式的开头?)

生11:设置悬念式。

(师:很好。还有什么其它见解吗?)

生12:我认为“背影”是本文的文眼,是全文的线索,所以说点题的“背影”。

(师:从文章的线索与主题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不无道理。)

生13:我想给第二次出现的“背影”加以“望父买橘”的定语。

(师:这是从概括文章内容的角度来思考的,很恰当。而且可以看出你对第二次背影印象更为深刻,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生13:因为这次描写得最详细最感人,把父亲的举动描述得一清二楚,让我们从中体会到父亲对作者的爱。

(师:那我们来看看这一幅画面吧。) (学生朗读该部分)

(现在我们来分析文章透露的内涵,注意抓住关键字词。)

生14:文中写到父亲的穿的是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说明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黑色往往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生15:看得出父亲年纪较大,腿脚不便.,所以走路蹒跚。 (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生16:父亲爬月台动作最详细,用的字也很准确,“探”、“攀”、“缩”、“倾”,写出了父亲步履艰难,更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

(师:我想请同学来模拟表演、体会一下。)(学生表演爬月台画面,力求逼真,体现动词)

( “探”,体胖动作不灵便,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师:你们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一次的背影写得那么详细具体吗?)

生17:因为这次背影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关爱,分别时给儿子买桔子的行为倾注了他所有的爱。这是一个令所有儿女都感动的“背影”,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师:不仅父亲的举动是令人感动的,他的语言更是简洁朴实,流露真情,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生18:“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怕儿子担心,强压自己的伤心宽慰他。

生19:“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 “进去吧,里边没人”,看得出父亲对“我”很关心,很体贴。

(师:极平凡的日常絮语,包含着多少怜惜、体贴和依依不舍。好,还有什么体会吗?)

生18:我觉得这还是个“伟大”的背影。父亲是伟大的,父爱是伟大的,所以父亲留给“我”的背影也是伟大的。

(师:不错,父爱如“冰山”,虽然露出水面能看见的只有那么少,但却储存着大量的水资源。它同母爱一样,是发自内心的最无私、最深沉的爱!更何况,这还不是平时随处可见的普通的背影,我们看看,当时父亲所处的境况是怎样的?) (学生找到相关段落,朗读)

生19:当时是“祸不单行”,奔丧、失业、典卖、借钱,光景惨淡。

(师:是啊,在这样千难万苦的逆境下父亲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在平时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不知要可贵多少倍,他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都凝聚在离别时的举动中,怎能不让人潸然泪下呢?你们看,文中也写到了“我”的多次流泪,分析一下,每次感情有何不同?)

生20:“我”从背影看到了父亲对自己的疼爱,万分感动,所以忍不住流泪。

生21:我觉得除了深深感动外,“我”还有后悔和遗憾,因为当年没有很好地理解父爱,还产生“暗笑他的‘迂’”等不应有的心理,所以一旦事过多年理解体会之后,才有了深深的自责之意,忍不住伤感悔恨地流下眼泪。

(师:不错,看得出你阅读课文时真正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进去加以体会了,见解深刻!作者构思新颖,没有选取平时常见的面部刻画,而是选择了“背影”这一独特的表现角度,将父亲的慈爱,艰难和努力,真切细腻地表现了出来,也显出了父爱的深沉,博大。)

三、拓展迁移

(师:世间的爱有万千种,惟有父母的爱最为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请谈谈你眼中父母对你的爱是如何表现的。)(放动画《懂你》为背影音乐)

(学生思考,写作,当堂交流)

生22:我的母亲操劳奔波,含辛茹苦,整天为我忙这忙那,为我煮最爱吃的菜肴,为我买最心爱的衣裙;我生病时,她会端茶送水,日夜看护;我远行时,她会买好车票,一路叮咛,买各种各样好吃的,当然也包括橘子……对我们充满了关怀和爱,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们,宁愿自己过得苦一些、累一些,只希望我能够幸福、快乐。她总是无私奉献,默默地把一颗火热的心都给了我,却从不计较回报。可是,我却常常对她的爱熟视无睹,常常把这些爱当作是我应得的。而如今看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后,我深感后悔遗憾,在这我想真诚地对母亲说一声:“我最亲爱的妈妈,女儿爱你!”

生23:十三年来,我在父母的呵护、陪伴下渐渐成长。因为有了这种爱,数九寒冬我会感受阵阵温暖,炎炎盛夏我能感到丝丝清凉……每次离家时,父母那一句句朴实而真挚的叮咛成了我最珍贵的行囊,虽然曾经渴望离开他们的“保护”会自由自在,虽然曾经觉得他们“路上小心”、“当心着凉”之类话有些罗嗦,但是,我现在已经长大懂事了,我懂得了珍惜,懂得了真挚,懂得了感激,懂得了亲情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它是发自内心的、人世间最美丽的感情。

(师:亲情是一把结实的伞,你有困难了,为你遮风挡雨;亲情是一件厚厚的棉衣,一碗热气腾腾的汤,你冷了,为你抵御严寒;亲情是一把舒服的椅子,一张柔软的床,你累了,让你忘记疲惫;亲情是一条干爽的毛巾,你哭了,为你拂去心中的泪水; 亲情是一杯甜甜的冰红茶,你笑了,让你从嘴里甜到心里……)

四、作业布置

(师: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表示对他们的理解,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予感激,哪怕是给父母夹次菜,倒杯水,道声辛苦……好吗?)

附教后感:本节课注重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落到了实处,不流于形式。学生读,表演训练了学生的胆量,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强烈的表现欲。学生在谈体会的交流中将文章的主题理解更透彻,体会更深刻,在有所感悟和思考的同时,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上的启迪。着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习惯,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的拓展迁移让学生对父母之爱感受深刻,使课文的学习不局限于单纯的文本学习,而是有意识地延伸向生活。

教者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者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对每一名学生的发言给以积极评价,既紧紧结合教材,又适当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珍视他们在研讨与探究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篇9:王君 背影 教学实录

王君 背影 教学实录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提供了《背影》教学实录,希望对老师帮助!

师:这篇文章感动了很多人,你们有没有感动,请举手

师:没有感动的举手——刻薄点说,两次都不举手说明你那个…好吧,哪个呢,下课再说吧

生:第六段,  师:读一读,说一说

生:他嘱咐我路上要小心

师:平常的句子能看出感动,不容易

生:课文最后一句

师:恩,那么大年纪,想到这些,可见父子情感之真挚

生:走了几步又回头,依依不舍

师:细节写出了父亲的爱

生:第四段,茶房……再三叮嘱

师:无微不至的关心关怀。你很主动,主动的同学是优秀的。连不感动的同学也很快主动了

生:第六段,蹒跚,说明父亲很努力才买了橘子,但是回来,扑扑身上的尘土,很轻松似的。

师:你真是个读书的孩子,你注意到了很轻松的样子,大家想过吗,让我们感动的内容都与什么相关

生:背影,都与背影相关

师:或远或近,都相关,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高大?

生:不高大,肥胖,衰老的……

师:衣着呢,不许看书,直接回答

生:黑色马褂,黑布小帽,深青色棉袍

师:走路的动作呢              生:蹒跚

师:课文围绕它写,那么怎么去感受这个背影呢?大家看这幅插图,这个插图能不能表达这种情境?屏显父亲翻月台图

师:如果配文字,应该是哪些文字。

生:他两手攀在上面……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师:你们圈画出最能表现父爱的词语,教师开始读……

生:蹒跚……艰难……照应前面的肥胖等等

师:换“徘徊”行不行,恩,这个是内心活动,不是动作

生:向左微倾……吃力

生:攀   缩   吃力

师指着屏幕上的插图:这幅图师两手向上攀?

生:是

师:我生气了,怎么读书的,这是攀么。(动作示范了一下,借助黑板)

师:这是攀,还是爬?。所以画的不好,你们要敢说。

生:倾字好……很不容易

师:我就读出了“不容易”,你们大概是没有做爸爸的缘故(众笑)。

教师板书    不容易

师:如果没有问题,那么是不是可以下课了。如果背影渐渐是写一个穿着……的父亲,在……给儿子买橘子……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爱。那就上完了。

生:为什么前面写那么多,为什么不直接下买橘子,攀月台

师:有问题比主动更优秀。大部分同学写人喜欢写眼睛,为什么他写背影不写眼睛,假如要描写眼睛,会是什么样的眼睛

生:应该是眼睛很小的,胖子嘛

师:更应该关注眼睛的内涵

生:慈祥

师:还能读出作者没有写出的东西,不错

生:还有精明,因为年轻的时候干过许多大事。

师插嘴说,真正干大事的人往往不精明。众笑

生:深邃

生:疲倦,因为家里的事比较多

师:疲于奔命,困倦

生:依依不舍,想留下但必须要送走的感觉

生:还有悲伤

师:能读出作者没有写出的东西是很难的。我们看看父子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哪些信息对理解本文有联系

屏显:19,包办婚姻,儿子生气——19儿子考上北大,擅自改名,父亲生气——9父亲实业,家庭困顿,父子别离——儿子19到南方工作-19儿子由杭州到扬州工作,父亲代领工资,儿子辞职离去——1922年儿子回家,父亲不让进门——1923年儿子回家,父子无言,儿子再次离开----1924年作者写小说暴露家庭矛盾,——1925年,父亲给儿子写信(大去之期不远),儿子在泪水中写“背影”——1928年,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结束——1945年父亲去世。

生:1917年,父子别离

生:1925年,父亲给儿子写信(大去之期不远)

师:还有没有跟本文有联系的

生:1928年……父子和解,因为这篇文章

师:好,以后你们和父亲吵架了,就写一篇文字,就和解了。(众笑)

师概括:父子之间有很深的矛盾,有距离,哪位同学能在文中看出父子之间的距离

生:第五节,聪明过分。说话不漂亮,不满意,暗笑他迂,觉得父亲是白搞

师:现在的孩子也认为父母比较落后

生:第五段第六段,父亲叮嘱我小心,不要着凉,买橘子,而我话特别少,客套

师:很硬,不亲切,言辞之间有点远,想找机会逃离老爸

生:第四段,渡江玩了一天,游逛

师:无所事事,游逛勾留,玩了一天,大家想想,祖母去世,父亲失业,你还去玩了一天。这说明父子之间有距离

生:从第六段,爸爸你走吧,其实车开动还有很长时间

师:找机会赶走,不腻父亲,表面心理的距离。这个矛盾,最后有没有解决,谁是主动的

生:爸爸

师:从哪里看出来是父亲示好

生:买橘子

生:第四自然段,踌躇了一会儿,不去送也可以的,他是借这个想拉近距离

师:读书一定要注意变化的地方,尤其是心理变化的地方。其他还有没有表达爱的方式

生:全部句子都放这儿,一个也没有拿走

师:每一代人爱人的方式也不一样,中国传统的父亲是胃炎的,今天都被母亲夺走了。父亲是不说“我爱你的”,是用行动表达爱,

生:叮嘱茶房,踌躇……

师:文章中最强烈地表达爱的句子,同学们还没有找到

生:本不要去,一定要去

生:……很轻松似的……那边来信,尽到父亲责任,后来又惦记,路上平安

师:还有更深厚的,继续

生:终于忘了我的不好,惦记我的儿子,越来越关心,惦记……变化了

生:第二段,事已至此,……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生:第五段,夜里警醒些……不要着凉

师:爸爸一次次表达,儿子有没有理解

生:没有理解

师:开始没有 ,最后有没有理解

生:理解了,在泪光中理解了

生:第七段,少年出门,做了很多大事,独立支持,不容易,哪知老境如此颓唐

师:老……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理解了他为什么会发火,哪个词儿最能

生:自然,因为那么不容易,发火是理所当然

师:几个自然,两个……不容易所以自然而然就控制不住,刚才,“泪光中”的眼泪,你们理解四次流泪能不能都表明充分的理解……第一次因为是祖母死,第二次第三次是买橘子,最后一次是文末

生:不能说是充分理解,这两次买橘子流泪还只是感动,不是理解

师:再看看父子关系的屏幕图。为什么说前面两次不能说充分理解呢

生:如果理解了就不会到杭州去到南方去,

师:对吗,如果理解了,文章就说不定写于1917年,应该是1925年写的吧,父亲给儿子写信,打开了冰冻,但是文章还没有写……看这封信,“我身体平安……大去之期不远矣,”

有没有矛盾的地方?

生:平安,大去不远,又说快死了……

生:信是1925年写的,其实二十年后才去世

师:那么哪句是真话,身体平安,这种矛盾的心理有点意思,为什么又说大去之期不远,既表达了对儿子的爱,又希望能得到儿子的关爱,示爱,也是示弱,然后就得到了爱,写了这篇文章,父亲老了就喜欢他牵挂他

师:不容易啊,还有那些地方说明父亲不容易

生: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工作没有了

师:还有那些,说明不容易

生:父子关系不太好

师:都说父爱如山,那么我们在后面加一句话,父爱如山一样……

生:沉默           生:沉重    生:严苛

师:生活中从眼睛里读出父爱是容易的,但是从背影中读出父亲的爱是不容易的。你们如果有一天从背影里读出了爱,那么你就真正懂了什么是爱。

篇10:语文课背影教学实录

语文课背影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有一篇题为《儿子眼中的父亲》的文章,流传甚广,我们一起来看看。(点击课件)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 “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师:看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

生1:我明白了对爸爸的看法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同。

生2:我明白了有些东西,失去了才懂得它的珍贵。

师:确实如此啊,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指导学生整体感知。

1、你知道了些什么?

2、本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几十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我今天也想听听同学们的真实感受,你能用“我觉得 ”这样的句式来说一句话,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吗?

生1:我知道文章写了父亲在车站为我送行这件事。

生2:我知道作者那时候的家境很不好。

生3:我知道文章写了四次背影。

师:哪四次背影,你能给我们找出来吗?

生:第一次是在文章的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背影,第四次是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

师:他说的怎么样? 生:很好

师:哪位同学能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生1:我觉得文中的父亲很慈爱。

生2:我觉得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一幕很感人。

生3:我觉得儿子首先对父亲不太理解,后来才懂得了。

生4:我觉得文章的语言很朴实。

生5:我觉得文章特别令人感动。

师:同学们知道的挺多,也很有自己的见解。对这篇文章,你还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吗?(点击课件)

三、合作探究

1、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对提出的问题筛选、整理,思考问题是否有价值。

学生合作讨论,把问题写在纸条上,教师巡视,收集问题,在实物投影仪上展出。

问题举例:

1、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个特定的角度?

2、这篇散文突出背影的写法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3、文章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

4、文章写父亲的背影放在什么样的特定环境中?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6、父亲买橘子那样费劲,为什么还坚持自己去,不让儿子去?

7、文章为什么把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写的那么详细?

师:同学们的思维很活跃,所提问题很有思考价值。老师发现,同学们的问题多与“背影”有关,我们就从“背影”入手分析,好吗?文章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为什么要详写父亲的背影?这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请大家紧靠这些问题,再看课文,深入探讨。

学生分小组继续探讨。

全班交流:

生1:文章以“背影”为题,是因为“背影”是文章的线索。

生2:还因为父亲的“背影”感人至深,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师:文中哪一次背影写得最详细?

生:望父买橘的背影。

师:哪位同学能找出描写父亲买橘背影的句子给我们读一读?(点名学生朗读,找出后全班齐读)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背影?

生1:这是一个伟大的背影。

生2: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生3:这是一个凝铸着父爱深情的背影。

师:为什么背影凝铸着父亲的深情呢?你能结合词句具体说说吗?

生4:“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中“蹒跚”表明父亲腿脚不灵便,还穿过铁道为我买 橘,很不容易。

生5:我认为“慢慢探身下去”中的“探”字用得好。写出了父亲小心翼翼的样子。

生6:文中一连串的动词如“爬”、“攀”、“缩”、“微倾”都写出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可他坚持自己去买,只想尽心尽力为儿子做点事。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这段描写除了写父亲的动作,还写了什么?

生:衣着。

师:结合文章的内容,你能从父亲的衣着上发现什么吗?

生1:用了三个“布”字,说明父亲生活很艰苦。前文说父亲赋闲、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借钱办丧事,都能证明这一点。

师:你能联系前文的内容来理解,很好。

生2:父亲自己穿得很朴素,但给儿子做的是紫毛大衣。

师:你读书很仔细,真的不错。

生3:父亲的衣着描写里还有两个“黑”字,那是因为祖母去世,家中光景惨淡,祸不单行。父亲的心情是沉重压抑的。

师: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父亲还能无微不至的关心着儿子,就更令人感动了。同学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把父亲的背影写得这么详细了吗?

生:背影真切地体现了父亲的慈爱、艰难和努力,是父爱的缩影,最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师:你总结得很好,背影浓缩着父爱深情。儿子看了父亲的背影,有何反应呢?

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师: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文字,谁能有感情的给我们读一遍?老师给他配点音乐。

一生配乐朗读 (生鼓掌)评点

名家范读(师放录音)

师:同学们,这段文字这么感人,可作者的语言有华丽的辞藻、有生动的修辞吗?

生:没有,语言朴实,但特别感人。

师:你还能从文章中找到朴实而感人的句子给我们读一读,并作点简要的分析吗?

生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是父亲怕我太伤心给我的宽慰。

生2: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父亲细心的照顾我,不辞辛劳。

生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怕我路上口渴,为我想得很周到。

生4: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考虑再三,还是放心不下我,决定亲自送我。

生5: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父亲的背影刻在我心里,我对他有着深切的思念。

师:文章正是运用朴实的语言,展现父子间的深厚情意。(师小结,板书)

背影 父子深情 流泪

师:同学们,血浓于水,亲情无价,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遗憾的是很多人在拥有它的时候没有发觉。这种爱,可能并不惊天动地,它也许就是床头的一件衣服,放假回家时的热腾腾的饭菜,也许是一件特殊的礼物,也许是一次风尘仆仆的看望,也许仅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父母的人,你感受到了吗?你有过被父母感动的记忆吗?想一想吧!谁愿意把你的幸福和我们一起分享呢?

生:讲述感人的故事 (教师放《二泉映月》的背景音乐)

师:参与讲亲情故事 (有学生眼含泪水,有人小声低泣)

师:同学们,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四、自由实践,把这节课的收获加以整理

师:学过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发现?

生1:我懂得了父爱的伟大。

生2:我知道了一些日常小事,看似很平淡,但细细体会,能感觉父母对我的爱。

生3:写文章要详写那些最能突出中心的细节。

生4:文章的语言不一定要辞藻华丽,朴实的语言也能写得很动情,很感人。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背影》,感悟了亲情。让我们在享受亲情的同时,珍惜它,回报它,最后请同学们欣赏歌曲《父亲》再次品味亲情,读懂父爱。

下课!

篇11:课文背影的教学实录

课文背影的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有一篇题为《儿子眼中的父亲》的文章,流传甚广,我们一起来看看。(点击课件)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 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师:看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

生1:我明白了对爸爸的看法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同。

生2:我明白了有些东西,失去了才懂得它的珍贵。

师:确实如此啊,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指导学生整体感知。

1、你知道了些什么?

2、本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几十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我今天也想听听同学们的真实感受,你能用我觉得 这样的句式来说一句话,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吗?

生1:我知道文章写了父亲在车站为我送行这件事。

生2:我知道作者那时候的家境很不好。

生3:我知道文章写了四次背影。

师:哪四次背影,你能给我们找出来吗?

生:第一次是在文章的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背影,第四次是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

师:他说的怎么样? 生:很好

师:哪位同学能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生1:我觉得文中的父亲很慈爱。

生2:我觉得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一幕很感人。

生3:我觉得儿子首先对父亲不太理解,后来才懂得了。

生4:我觉得文章的语言很朴实。

生5:我觉得文章特别令人感动。

师:同学们知道的挺多,也很有自己的见解。对这篇文章,你还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吗?(点击课件)

三、合作探究

1、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对提出的问题筛选、整理,思考问题是否有价值。

学生合作讨论,把问题写在纸条上,教师巡视,收集问题,在实物投影仪上展出。

问题举例:

1、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个特定的角度?

2、这篇散文突出背影的写法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3、文章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

4、文章写父亲的背影放在什么样的特定环境中?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6、父亲买橘子那样费劲,为什么还坚持自己去,不让儿子去?

7、文章为什么把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写的那么详细?

师:同学们的思维很活跃,所提问题很有思考价值。老师发现,同学们的问题多与背影有关,我们就从背影入手分析,好吗?文章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为什么要详写父亲的背影?这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请大家紧靠这些问题,再看课文,深入探讨。

学生分小组继续探讨。

全班交流:

生1:文章以背影为题,是因为背影是文章的线索。

生2:还因为父亲的背影感人至深,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师:文中哪一次背影写得最详细?

生:望父买橘的背影。

师:哪位同学能找出描写父亲买橘背影的句子给我们读一读?(点名学生朗读,找出后全班齐读)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背影?

生1:这是一个伟大的背影。

生2: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生3:这是一个凝铸着父爱深情的背影。

师:为什么背影凝铸着父亲的深情呢?你能结合词句具体说说吗?

生4: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中蹒跚表明父亲腿脚不灵便,还穿过铁道为我买 橘,很不容易。

生5:我认为慢慢探身下去中的探字用得好。写出了父亲小心翼翼的样子。

生6:文中一连串的动词如爬、攀、缩、微倾都写出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可他坚持自己去买,只想尽心尽力为儿子做点事。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这段描写除了写父亲的动作,还写了什么?

生:衣着。

师:结合文章的内容,你能从父亲的衣着上发现什么吗?

生1:用了三个布字,说明父亲生活很艰苦。前文说父亲赋闲、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借钱办丧事,都能证明这一点。

师:你能联系前文的内容来理解,很好。

生2:父亲自己穿得很朴素,但给儿子做的是紫毛大衣。

师:你读书很仔细,真的不错。

生3:父亲的衣着描写里还有两个黑字,那是因为祖母去世,家中光景惨淡,祸不单行。父亲的心情是沉重压抑的。

师: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父亲还能无微不至的关心着儿子,就更令人感动了。同学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把父亲的背影写得这么详细了吗?

生:背影真切地体现了父亲的慈爱、艰难和努力,是父爱的.缩影,最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师:你总结得很好,背影浓缩着父爱深情。儿子看了父亲的背影,有何反应呢?

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师: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文字,谁能有感情的给我们读一遍?老师给他配点音乐。

一生配乐朗读 (生鼓掌)评点

名家范读(师放录音)

师:同学们,这段文字这么感人,可作者的语言有华丽的辞藻、有生动的修辞吗?

生:没有,语言朴实,但特别感人。

师:你还能从文章中找到朴实而感人的句子给我们读一读,并作点简要的分析吗?

生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是父亲怕我太伤心给我的宽慰。

生2: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父亲细心的照顾我,不辞辛劳。

生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怕我路上口渴,为我想得很周到。

生4: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考虑再三,还是放心不下我,决定亲自送我。

生5: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父亲的背影刻在我心里,我对他有着深切的思念。

师:文章正是运用朴实的语言,展现父子间的深厚情意。(师小结,板书)

背影 父子深情 流泪

师:同学们,血浓于水,亲情无价,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遗憾的是很多人在拥有它的时候没有发觉。这种爱,可能并不惊天动地,它也许就是床头的一件衣服,放假回家时的热腾腾的饭菜,也许是一件特殊的礼物,也许是一次风尘仆仆的看望,也许仅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父母的人,你感受到了吗?你有过被父母感动的记忆吗?想一想吧!谁愿意把你的幸福和我们一起分享呢?

生:讲述感人的故事 (教师放《二泉映月》的背景音乐)

师:参与讲亲情故事 (有学生眼含泪水,有人小声低泣)

师:同学们,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四、自由实践,把这节课的收获加以整理

师:学过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发现?

生1:我懂得了父爱的伟大。

生2:我知道了一些日常小事,看似很平淡,但细细体会,能感觉父母对我的爱。

生3:写文章要详写那些最能突出中心的细节。

生4:文章的语言不一定要辞藻华丽,朴实的语言也能写得很动情,很感人。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背影》,感悟了亲情。让我们在享受亲情的同时,珍惜它,回报它,最后请同学们欣赏歌曲《父亲》再次品味亲情,读懂父爱。

下课!

篇12:《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背影》一文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篇课文。朱自清的这篇《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了感人之深的力量,它以纪实的手法,描写了1925年10月,在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深的感念之情。作者通过写父亲的背影。把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与子的离别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在平实之中蕴涵着真挚之情。

背影教学实录

我们的“课堂实录作文

王君诗歌教学实录及感言

王君诗歌教学实录

教学点评

《我的信念》教学过程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分数的意义课堂教学实录

下放教学权力 扩大创新空间

教学设计点评

的国培校本培训总结

《背影》教学实录
《《背影》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背影》教学实录(通用12篇)】相关文章:

小学课堂教学实录优秀合集2023-09-20

背影 说课稿 课后反思2023-03-04

课堂教学实录系统的开发初探2023-02-09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片段2023-01-09

史铁生《我与地坛》教学实录2022-05-07

背影说课稿2022-05-06

课堂教学实录2023-01-20

人教版《我的五样》教学实录2022-06-04

背影说课稿的学情分析2022-10-17

天地一沙鸥作文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