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早晨读后感

时间:2023-05-29 07:41:31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上海的早晨读后感(精选12篇)由网友“飞鸟和蝉”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上海的早晨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海的早晨读后感

篇1:上海早晨散文

上海早晨散文

燕子低飞天有雨。这在小时候见到也就不为奇怪了,记得春天泥土新翻的时候,成群的燕子在田地里打转,那种场景也是蔚为壮观的。但是,现在在上海的小巷子里还能见到低飞的燕子,就很稀奇的了,至少在于我,是感到奇怪的。它们大概在凌晨四五点钟的时候,在大街上低飞、在怀旧版的屋檐的翘角上歇息。它们丝毫的不怕人,有时候,你的前脚快要踏着它了,她才“唧”的一声飞走,站在胡同两边窗户上搭出来的晾衣架上,似乎低着头嘲弄的对着你笑呢?心情好的时候,我也常和它们追逐着玩。

喜欢清晨里的胡同,一切都还在睡意朦胧中,夜晚中那种看似繁华的、喧闹的、歌舞升平的、灯红酒绿的,这时候一切都消停了,都沉浸在睡梦中,只有燕子和我是清醒的,于是这一片天地倒像是我们的了。偶尔有几个宿醉的梦游人经过,但是,他们是不妨碍我们的清净的`。

夜里下过雨的清晨最好,古老的屋瓦泛着青光,朱红的木门更红,乌黑的木门更乌,就是门上的油腻也显得青光泽泽,也不觉得难看了。青石街面泛着水光,湿润、柔和,似乎踏上去有一种柔软的感觉,带着弹性,走着走着,脚步就被弹起来,不由得轻快了许多,像是心里贯穿的音乐似的。如果还下着雨,撑着把翠绿的雨伞,走在小巷里,那感觉也是很美妙的。

篇2:读后感-《上海沉没》。

读后感-《上海沉没》。

分了三段时间才看完这本书。。 报告式的文学没什么乐趣,读起来不需要太多的连贯性也能进入主题。所以拖着拖着。。恩。。呵呵。。 一杯热茶,一本笔记,一张书签。 看着这本“危言耸听”的呼吁性(。。呃。。暂且称之)“报告”。 倒不是好像我很不屑或是不相信。只是读的时候发现它稍许会挑夸张的写,有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味。。= = 总之,还是很有收获的。 看完对WWF、IPCC之类的国际组织的主要职能有了个了解。 提到了很多学者、专家、报告。牵涉到众多的`数据。以此说明形势的严峻。 海平面上升毫无疑问。这只是个时间和数量的问题。 大坝的利弊。没有定论的双刃剑。 三角洲下沉,依旧是时间和度的差别,尽早认识到问题去弥补(回灌地下水)是唯一能做的。 城市效应。气候变化,水荒。 最后归结到人类与自然的相处模式。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情况不容乐观。气候变暖问题无可避免,危害也越来越大。 IPCC的报告在哥本哈根所有人都看了。 可事实依旧未曾改变。。 从满腹抱负,壮志雄心,到充满期待,敬候佳音.... 再如今。。无奈,失望,随便了。 巨大的问题、灾难摆在眼前。。但同样摆在眼前的还有利益、物质。 无论被动还是主动。。大部分的人都选择了后者。 不可能耗费大量的物力财力去整治,只能等。等某一天真正到了无可挽回的时候,才能真正改变吧。 仔细想想,越发烦恼,各种的无解。但可能每个社会都有各自的问题吧。 从2年前那一心为改善环境而奋斗的激情。到现在始终关注,但确真真没有了那种确信。 破罐子破摔,能做一步算一步,美好的幻想留给了18岁的那个我。 也许是看完这类书的通病吧。。。压抑。。 以后看看还有没有机会看这系列的另两本书,到时候再来写。。 于是,夜深了。 好好的睡一觉,我们依旧会在海平面上的。

篇3:水调歌头上海读后感

水调歌头上海读后感

归家已十日,今又大江头。我问东去大江,可见苏子舟?昨夜北国漫漫,今朝行尽江南。雨下寂寞时,天晴人觉瘦,欲听儒狼吼。

华灯昼,月销瘦,倚栏愁。纷纷过客,百万楼间永不休。不知昔日群朋,何处自写春秋。愿我好娥眉,不慕繁华地,海上化鸥游。

陆游诗集(伍)

陆游诗集(Z1) 杂赋 养疾清溪曲,风林几著霜。细书如助嬾,薄酒不成狂。 老叹朋侪尽,闲知岁月长。柴门偶一出,倚杖立斜阳。 杂赋 地炉夜热麻秸暖,瓦酺晨烹豆粥香。 不是有心轻富贵,从来吾亦爱吾乡。 杂赋 孤学违流俗,危机历畏途。逢人增戃怳,看镜失肤腴。 闭户书围坐,移灯影向...

汉唐雄风

当代诗词精华录(留取残荷选编)

残荷按:此集原名《当代诗词精华录》,但后来感觉名字有点大,所以空间发布时改叫《残荷网诗闲摘》。因为尽管有所限制(见说明),但是涉及作者及作品还是太多,加上年轻作者不断涌现,所以沧海遗珠自是必然。但无论效果如何,鄙人心迹与《网人七绝八百首》(原名网人七绝三百首,后来陆续增加、...

留取残荷

陆游诗集(肆)

陆游诗集(Y1) 丫头岩见周洪道以进士入都日题字 乌巾白紵蹋京尘,瑶树琼林照路人。 西省归来名盖代,两行墨危尚如新。 迓客至大浪滩上 小垄瓜蔓绿,短篱梅子黄。晓风掠水来,吹我醉面凉。平生萧散意,未觉将迎忙。溪山供一笑,客主可相忘。 宁当倒手版,聊复据胡床。太平岂无象,麦饭...

汉唐雄风

妙趣横生的趣联故事

趣联故事(1) 本院昨晚听漏,三更五点五点三更,五五二十五点,点点不错,更更不差:红罗帐内兴,黑夜牢中悲,看张生乐极生悲,乐极生悲; 犯生今朝卜卦,八卦六爻六爻八卦,八八六十四爻,爻爻有准,卦卦有灵:白虎当头凶,青龙主事吉,望大人逢凶化吉,逢凶化吉。 过去,有一小官,叫张...

诗之源

欧阳修诗集(一)

欧阳修诗集(B) 归客下三川,孤邮暂解鞍。鸟声催暮急,山气欲晴寒。已作愁霖咏,犹怀祖帐欢。更闻溪溜响,疑是石楼滩。 路尽见家山,欣然望吾庐。陋巷叩紫扉,迎候遥惊呼。 儿童戏竹马,田里邀篮舆。春桑...

汉唐雄风

第 四天

今天又登上了几天前卸载的如故,怕是太孤独了些。 早就说,孤独和欲望才是永恒的`话题。 在哔哩哔哩上有一个段视频,就叫欲望与孤独。 确实,欲望、孤独,才是永恒的话题。 永远不怕被时间限制的,永远无法解答的话题。 最近贼寂寞,想撩妹。 想减肥。 晚安。 哦对了,我没读过几本书。 ...

林杕

篇4:战上海读后感

本月,阅读了《战上海》这部具有浓烈爱国主义思想的书籍。书籍主要介绍了在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包围了上海,盘踞在上海的国民党30万军队成了瓮中之鳖。但他们不甘心灭亡,蒋介石命令京沪杭警备司令汤云甫固守顽抗,准备与共产党解放军对抗到底。我军某部挺进到上海外围之后,根据上级的指示命令,制订了既要解放上海,又要保全城市的周密作战计划的故事。

书中的一个个历史细节告诉我们,共产党为什么赢了,共产党是怎么赢的。在解放上海的战役中,共产党军队如何凭着对党的赤胆忠心和机智勇敢与国民党军队斗智斗勇,揭露了国民党腐败政府的昏庸无能的本质,也反映了共产党军队顽强斗争,不畏艰险,为党的事业不惜付出一切的崇高品质。

如今,上海已解放70周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百姓安居乐业。重温历史,我由衷佩服共产党人。他们有一种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不被任何困难吓倒。更重要的是,他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诚赢得了上海人民的拥护。70年沧海桑田,执政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始终不变。我们也应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陈澐)

篇5:战上海读后感

一是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整部《战上海》始终在回应一个问题:缺少城市管理经验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迅速稳定局面,恢复上海生机、保卫上海安全?作者给出的回答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在艰苦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始终不忘初心,心怀群众、依靠群众,因而很快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大力支持。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解放军是人民的队伍,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因为此,陈毅在解放上海第一天就下了死命令,绝对不许解放军进民宅休息,而是露宿街头,为人民站岗放哨,展现出了与国民党军队截然相反的亲民、爱民作风。其后,面对全市存煤5000吨、粮食储备4000万斤,只够500万市民使用半个月的危机,纵使解放军手中的物资也很匮乏,还是急人民之所急,迅速报请中央从东北、华北等解放区,尽可能调运群众所急需的大米、白面和煤炭,用火车源源不断运送到上海,并采取平价救济方式,确保人人有饭吃、生活有着落。正是这些一心为民的善举,一步步征服了上海民众的心。诚如刘统教授在书中所坦言的:“共产党的本质是为广大人民利益而奋斗的。投身革命的共产党员都抱定了这个宗旨,忠于这个信仰。他们能够流血牺牲打天下,为了上海的解放和新生,更加忘我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符合人民利益,受人民拥护的……时刻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才能具有威望和号召力,才能无往不胜,所向披靡。”

二是勇于创新的变革精神。1949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振聋发聩地表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解放后的上海,就是中国共产党接管后面临的第一个建设难题。当时,共产党人在城市管理和经济运行方面普遍缺乏经验,又不能一味照搬外国租界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管理办法,一切都必须在实践中摸索前行,这就对接管大上海的干部队伍提出了极高要求:既要意志坚定,又必须勇于创新。在《战上海》中,无论是“银元之战”“米棉之战”,还是扫荡盗匪、改造旧人,大刀阔斧的破旧立新无不贯穿始终。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就是解放初期上海匪盗猖獗,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旧向新过渡期的户籍管理混乱。鉴于旧上海的居民和户口管理,依靠的是区公所到保甲的体系,已不适用于解放后的上海,接管上海的共产党人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并参考战争时期“支部建在连上”的做法,尝试重建上海市区基层管理组织,每个区下设办事处,办事处下设居民小组,其下又设家属委员会或里弄小组,以此迅速建立起了新的户口管理体系。这套新体系,确保了上海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都是全国管理最严密、最规范的地区,它使犯罪分子彻底失去了存活空间,作案率大幅下降,真正实现了上海的社会稳定,并作为新中国城市管理的重要创新成果,迅速推广至全国,沿用至今。《战上海》中再现的这种立足实际、勇于创新的变革精神,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十分切合时代的迫切需要,很值得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认真学习和弘扬。

三是服务全国的大局意识。共产党人在“战上海”的过程中,还有一点令人印象深刻,那就是立足上海、服务全国的大局意识。比如,书中提到解放初期,中央财政面临严峻考验,发布了《关于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决定》。尽管当时上海财政也很困难,但毅然决然积极响应,带头承担最多的公债认购,并采取种种举措鼓励市民踊跃购买,在关键时刻为国家大规模基本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这种大局意识无疑也是今天的上海需要很好加以传承的,因为现在的上海也处在服务全国的新大局之中。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对上海提出了五方面工作要求,其中第一条就是“更好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服务”,并特别强调“做好上海工作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在服务全国中发展上海”。事实上,多年的实践经验也表明,上海的建设与发展“绝不可能独善其身”,只有立足上海,放眼全国,在积极服务全国、服务大局中,才能获得自身更好的发展机遇,培育和构筑出新的战略优势,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篇6:战上海读后感

上海解放,被称为“瓷器店里打老鼠”,这是一场非常特殊的战役,解放军不辱使命,保留了一座完整的大上海。《战上海》这本书讲述了1949年-1950年大上海解放第一年惊心动魄的历史细节。

阅读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上海解放初期的情况是何等的严峻。蒋介石搬空了国库的银行储备,卷走了上海人的大部分财富与物资,在长江口布雷掐断了对外贸易,企图把上海人民饿死困死。市面上盗匪出没,特务破坏,投机盛行,物价飞涨。大家都看着进城的解放军,这些第一次走进大城市的土包子,能管理好大上海吗?

在上海短短一年间,共产党人是如何战胜了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最终解放了上海、安定了上海。正如本书作者刘统教授告诉我们的:

一是共产党赢得了民心,600万上海人民都愿意跟着共产党,共产党解放军和600万上海人民组合在一起才能无往不胜;二是共产党非常善于学习,在进入上海没有军舰的情况下迅速地接管城市进行管理,并且在斗争中创新出很多管理城市的经验和政策,实现了巨大的转型;三是共产党纪律严明,有错必改,光明正大。当时所有的政府法令、首长的讲话及情况的反馈、批评和自我批评,全都公开在报纸上。正是这样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善于学习和创新、纪律严明的共产党,才能顺利接管旧上海,改造旧上海,把旧上海变成了新上海。

70年前上海的解放,对新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共产党人经受住这次考验,在军事政治、经济金融、社会民生以强大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智慧、依靠广大群众解放上海、安定上海,展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领导力。

70年沧桑巨变,上海已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让我们缅怀历史,不忘初心。(吴军)

篇7:战上海读后感

近日读了《战上海》这本书籍,让我知道了在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是怎样战胜国民党、解放“冒险家的乐园上海”,给予自身定力。

不论一个人、一个集团、一个政党,它的诞生就意味着他的使命的到来,弄清楚它的昨天,知悉它的今天,预测它的明天。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过漫长而坚定的70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历史,就是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历史。不管国际风云变幻,国内矛盾多么复杂,一如既往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如果没有为中国革命英勇献身的英、先烈和无私奉献者,就没有新中国今天的发展和成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英雄没有模范,不弘扬英雄,这个国家和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不能忘记过去,否则就是一种背叛。

上海解放时、千疮百孔、我党接受城市没有城市管理和经济运行经验,共产党人以强大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智慧,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战胜了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安定上海,将毛泽东的预言“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变成现实。这就是理念信念的力量,没有理念信念,没有毅力,就没有精神,没有坚定信念就不会有战胜敌人和困难的勇气,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才能解放上海,发展上海,如今上海成为国际大城市,可告慰先辈们。(陈磊)

篇8:战上海读后感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包围了上海,盘踞在上海的国民党30万军队成了瓮中之鳖。但他们不甘心灭亡,蒋介石命令京沪杭警备司令汤恩伯固守顽抗,准备与共产党解放军对抗到底。我军某部挺进到上海外围之后,根据上级的指示命令,制订了既要解放上海,又要保全城市的周密作战计划。我军利用蒋介石军队分崩离析的派系矛盾,采取先将蒋介石嫡系部队引诱出城,将其一股歼灭在城市外围的作战方针。骄横自大的国民党邵壮所部军队果然中了计,我军迅速围而歼之,将其消灭在上海市郊外围。接着,我军在上海地下党的配合下,由上海工人领路,攻进市区,解放了上海市苏州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国民党军撤守苏州河北岸,凭借有利的地形,用火力封锁了我军的前进通道,控制了苏州河上的交通要道。我军勇猛作战,对敌人展开了连续的冲击,终于粉碎了敌人的顽抗,撕开了他们坚固的防线,胜利攻下苏州河北岸。残存的国民党杂牌军刘义部只得龟缩在市中心,无可奈何地等待最终的结局。我军一面对敌保持强大的军事压力,一面展开政治攻势,刘义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终于同意率部投降。至此,上海得到解放,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该片是王冰在与人合导了《激战前夜》、《长空比翼》之后独立执导的第一部作品。影片重现了人民解放军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势如破竹,攻占上海的辉煌战史,以及蒋家王朝最终溃败的历史场景。编导者严格遵循历史真实,构建了恢宏的战争场景,其规模之大、覆盖面之广,都是同类战争片中少有的。它不仅描写了我方从高级指挥员到普通战士的众多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感人形象,而且将蒋军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分崩离折的困境予以深刻的展示。导演以自己对战争生活的真切感受,把影片处理得简洁明快且富有气势,使之具有史诗般的特点。

篇9:早晨的人读后感800字

早晨的人读后感800字

太阳将生而未生之时,一群人从黑暗中爬起来,操一把锨便下地干活了。昏暗的天色笼罩着他们,脚下是与黑土相融的影子。他们凭着记忆去田地劳作。“人往手心里吐一口唾沫,这个身影便动作起来,一下一下,那样卖着劲,那样认真持久,像是在练一个姿势、一个规定好了一百年不变的动作。”一下一下,精准到位,像极致却空洞的艺术。

累了便休息,休息好了便干,干完了一天便回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批又一批的荷锄者,激烈而拉长的影子,在这片土地上、时光的洪流中,平稳地起伏,仿佛只是习惯使然。

习惯,一个简单而强大的词语。它像一匹不甘被驯服的野马,一旦你放松了缰绳,它便会载着你走向麻木、走向漠然。驯象师会用粗铁链拴住小象,而用细铁链去拴大象。小象倔强,始终反抗,无果,终于妥协。当成为大象,纵有能力反抗,却不愿尝试,这便是习惯的力量。

那些日复一日的荷锄者,他们终其一生于这生存的土地,面对无尽的劳动,或许起初存有希望,却在整日的劳苦之中消磨。他们凭着习惯去劳作,顺着季节去播种、收获,他们依着时间的步子一点一点地迈向终点。反正,总会死的,不如接受。他们的日子如一潭死水,没有生气,没有波澜。他们不是所谓的`乐观,而是消极地逆来顺受。他们的眼中没有憧憬,他们不能在普通生活中寻找激情。

季羡林的散文中也有这样一群人:“当他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心头,他们知道,夜来了……他们把黄昏关在门外,倘若有人问:‘你看到黄昏了没有?黄昏真美呵。’他们却茫然了。”

怎能不茫然?他们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习惯了麻木,习惯了漠然。但他们不习惯欣赏沿途的风景,他们不习惯以期待的心情去迎接新的一天。于是他们只有茫然,或许偶尔会抬头看一眼那黄昏,然后继续单调的生活。

“我不敢相信他们是人。他们是影子,把更长的影子投在大地上。他们是从人那里回来的一个个肉身,是回来干活的。他们没有苏醒。”

他们是影子,处于现实与梦境间,处于光明与黑暗间。帕斯卡说:“人生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他们只是芦苇,没有思想。

悲哉,是什么使我们的心失去弹性?我问无边天空。天空无语,唯有风声在耳畔回荡。

篇10:《上海色拉》读后感作文

《上海色拉》读后感作文

如果以前有人问我,上海有什么特色美食的话,我一定答不上来。城隍庙的那些所谓的生煎,小笼,都已不再是只属于上海,于是便开始思索,什么才算是真正的上海?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摩登的独特气质,直到在书丛中看到这本陈丹燕的《上海色拉》,欣喜地发现,原来一直在心底的静静地流淌着的河流,竟被精巧细心地收藏在层层书页间,和着油墨凝重而有力的色彩,散发着几乎难以察觉的馨香。

上海色拉,是一道在上海大大小小的中餐馆和西餐馆都可以点到的冷盘,做法也很简单,是将煮熟的土豆切成小方块,一只苹果切成小方块,一些煮熟的青豆粒,还有同样的被切成了小方块的红肠,用色拉酱拌成。我从没想过,这道我从小吃到大的菜肴,却是属于上海独具匠心的发明。

色拉本应该是生吃的,可是中国人偏爱熟食,于是便有了这“改良西餐”的做法,而且还一直流传至今,深受青睐。在七八十年代,整个中国只有在上海的油酱店里能买到八角二分一斤的色拉油,这就足显上海的特别之处了。

陈丹燕是一位对上海文化研究感触颇深的女作家,她所著的《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身临其境般地展现了三十年代上海的浮华璀璨,和美丽优雅的上海小姐的命运。而在这本《上海色拉》中,陈丹燕的脚步行走在现在,逐渐褪去了当年模样的.上海,走过上海的音乐厅,上海的咖啡馆,书店,客厅,玫瑰,婚纱,教堂,墓地,一条又一条暗藏故事的街道……是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留下的挥之不去的永恒的纪念,有着古典的东方文化与欧洲气质的融合的上海的历史,其实尽在那一条条蜿蜒曲折的铺着青石的小巷深处,寻常人家抽屉底下的一个个蜕皮生锈的铁皮罐头里的老相片,旧唱片,还有一片散落的玫瑰花瓣,沾满了历经风霜的尘埃,却依稀可见盒子上面五颜六色的图案,墙上剥落的老上海穿着旗袍的香烟美女的画像,是曾经的繁华留下的痕迹,有一些模糊却可以看得清晰。

书中随意的涂鸦,是作者漫步上海的悠闲的心情的写照,同样也是上海的城市气质,带着些许欧洲式的随心浪漫,却仍保留着东方的含蓄腼腆。上海,就如那精致的青花瓷小盘中盛的上海色拉一样,是一种优雅精致的混合物,昔日的繁华掩埋在老石库门房子里,却依然藏不住它的贵族气质,透过斑驳的砖瓦间的缝隙弥漫开来,让我不再彷徨寻找,却深深地为它痴醉,为它着迷。

篇11:早晨

我家的早晨,一年四季都很美丽,春有鸟儿齐鸣,夏有绿树成荫,秋有苹果飘香,冬有落叶满地,但最吸引我的还是初夏的早晨。

初夏,我家的早晨是美丽的。一大早起来,浓浓的雾便给这里蒙上了一层面纱,到处白茫茫的一片,隐隐能模糊地看见一点儿房屋的轮廓。但是,不一会儿,雾就散了,阳光直射进来,那么的闪耀,那么的温暖,即便是再懒的人也会被叫醒。此时,房屋外围的几棵大树便显得生机勃勃。树上还停着几只小鸟,发出悦耳的鸣叫,它们与房屋一起构成了一幅简单和谐的画卷。

初夏,我家的早晨是寂静的。只要你起得早一点儿,那时候,天还不大亮,你走出屋子,站在门口,一丝风也没有,到处都那么安静,偶尔有几个人或几辆车路过,也丝毫破坏不了这种气氛。这时候,你会感到非常的自在,同时,也能感到一点儿寂寞。

初夏,我家的早晨也是壮观的。早上,太阳一出来,千万缕阳光便洒在院子里,院子里就披上了一层金黄色的细砂。放眼望去,如同一条金色的地毯。出门时,踩在金色的地毯上,心中也不免增添了几分自豪与愉悦。

我爱我家的早晨,更爱我的家!

篇12:早晨

清晨,大街上一片朦胧,隐约之中,看到了一丝嫩绿。那丝嫩绿是那样充满朝气,充满生机。

是谁?是谁给寒冬过后的大地点缀上了嫩绿的图案。是谁?是谁着急地破土而出,只为了即将到来的春天?就是小草,一株平凡至极的小草。

走在清晨的马路上,总能感到一丝丝静谧,一丝丝和谐。马路边的花坛中,没有娇艳的玫瑰,没有优雅的百合,只有平凡的小草。它们勇于在寒风后傲然而出,在春天到来之际作为第一个破土而出的植物。它不会像娇艳的鲜花一样禁不住风吹雨打,而天气越是恶劣,生命力越是顽强。

早啊!他们是初冬后的精灵,为荒芜的大地带来色彩。早啊!他们是顽强的化身,在风雪后第一个冲出久违的大地。迎着微风,我边走边欣赏春天的晨景,不禁畅想到了春天那万紫千红的景象。有句古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美好的季节里,让我们珍惜春天,珍惜清晨;在这美好的早晨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吧!

点评:看到这篇《美好的早晨》,就好像看到了申雨昕同学盯着小草遐想的可爱模样。没有想象的孩子难成大气候,没有想象的习作谈不上好文章。在这一点上,她做得很棒。提醒注意的是,想象不等于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写作时要把想象做个取舍,突出一个或两个重点,在观察点的基础上驰骋想象,结合事例更好。

总的来说,习作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看到孩子们如此,我这当老师的也要加倍努力才是呦!

易中天《读城记》读后感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600字

《长恨歌》的读后感750字

关于蜻蜓眼读后感600字

《二战中的上海》读后感1000字

长恨歌读后感

童年河读后感

文化苦旅高中读后感800字

《蜻蜓眼》读后感范文

《文化苦旅》八年级读后感800字

上海的早晨读后感
《上海的早晨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上海的早晨读后感(精选12篇)】相关文章: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2023-10-30

大学生倾城之恋读后感2023-03-19

关于《童年河》读后感2022-11-13

《子夜》读后感作文1000字2024-04-27

《台北人》读后感1000字2023-04-01

600字左右读后感2023-11-28

两小儿辩日的读后感2023-05-06

《黄道婆》读后感2023-02-05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500字五年级2023-07-22

读写新天地读后感2023-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