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挂剑》读后感(精选15篇)由网友“自己端”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季札挂剑》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季札挂剑》读后感
《季札挂剑》的故事我读过很多遍了,每次读完,都被季札的诚信精神深深
《季札挂剑》讲的是季札出访北方各国,到徐国时,徐国国君喜欢上了季札的宝剑。可是出访必须佩剑,季札想等出访结束后,再把宝剑献上。没想到,出访任务结束时,徐国国君已经病逝。季札十分悲伤,决定兑现一年前在心里许下的承诺,把自己的佩剑悬挂在了徐国国君墓前的松枝上。季札向一个死去的人,兑现根本没有说出来的承诺,这种诚信精神多么令人敬佩,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才能立信,从而立身,立国;不诚信则失信,甚至可能导致亡命、亡国的恶果。
那个总喊“狼来了”的小孩,当狼真来了的时候,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羊被狼吃掉。周幽王为博爱妃褒姒一笑,把烽火点起,褒姒笑了,臣子们却被惹怒了,
幸好,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了诚信的重要性,全社会都在呼唤诚信,我们学校也开展了关于诚信的
篇2:季札挂剑故事
春秋后期,吴国的四公子季札为人十分重义气,对功名财富看得很淡,因此在吴国很有贤名。吴王寿梦曾经想立他为太子,但季札怎么也不肯接受,并且尽心尽力地辅助兄长樊诸治理国家,受到了大臣们和百姓们的爱戴。
公元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鲁、齐、卫、晋等国。途中经过徐国,徐国君主十分好客,他久仰季札的大名,就挽留他住了几天,天天设宴款待,并且让太子和大臣们出席作陪。
季札文武双全,剑术精湛。席上,徐君乘兴请他一显身手。季札推辞不过,走下殿来。只见他的剑刚出鞘,满殿银光四射。徐君看得眼睛也直了,连连称赞:“好剑!好剑!”
舞罢剑后,季札回到座上。徐国的大臣们纷纷交口称赞,上前敬酒。这时,徐君已经深深地喜欢上了这把好剑,眼光不住地瞟向它,但想到自己和季札不过是初次见面,不好意思开口。
季札挂剑
季札早已看出了徐君的心思,只是由于自己出使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因此不能把这把标志着使者身份的宝剑送人。他决定等自己的使命完成后,回来经过徐国时,再将这件吴国的国宝送给徐君。
离开徐国后,季札风尘仆仆地访问了各国。当他重新回到徐国时,突然传来了一个噩耗:徐君在不久前出访楚国时,在路上不幸暴病而亡。
季札听后非常震惊,他深深地自责,当初为什么没有立即把宝剑赠给徐君,以致留下了无法弥补的缺憾。经过慎重的考虑,季札马上命令驾车前往王宫,准备把宝剑送给徐国的新君。
随从的官员劝季札说:“季子,这是吴国的国宝,送人恐有不便吧?”
季札说:“当时,徐君想要这把剑的时候,我在心里已经答应他了,只是因为使命没有完成,不便将宝剑送给他。现在徐君去世,我就心生反悔,这不是一个正直的人所应该做的!”
季札见到徐国的新君,对新君说明了来意后。准备呈上宝剑。新君连忙辞谢说:
“先君并未留下遗命,寡人不敢接受这样贵重的礼物。”
季札没有办法,只好来到徐君的墓地,把宝剑挂在墓旁的树上。徐国的百姓知道季札的这一举动后,对他恪守信用的美德都赞不绝口。
后来,“季札挂剑”这一典故,用来表示对亡友的吊唁、追怀;或用来形容恪守信义。
篇3:季札挂剑原文翻译
季札⑴之初使,北过徐君⑵。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⑶,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史记·吴太伯世家》)
注释:⑴季札:吴国公子。⑵徐君:徐国君主。徐城故址在今安徽省泗县。⑶为使上国句:因为要出使上国,所以没把剑送给徐君。上国:古指中原发达国家。古时带剑出使,是一种礼仪。
篇4:季札挂剑原文翻译
延陵季子要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出使在晋国,总想念着回来,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
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延陵季子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
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而违背自己的良心,正直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徐国人赞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篇5:季札挂剑原文及其翻译
季札挂剑原文及其翻译
原文1
①延陵季子②将西聘③晋,带宝剑以过[11]徐君④。徐君观剑,不言而欲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⑤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⑥,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⑦。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欲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⑧心,廉者不为也。”遂脱⑨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⑩,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注释
①本文选自《新序·杂事卷七》。作者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省沛县)人,西汉后期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新序》和《说苑》是刘向在任校中秘书时编撰的两部分类历史故事集。②延陵季子:季札(zhá),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封地延陵而得名延陵季子。③聘:访问,指古代诸侯之间或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节问候。④徐君:徐国国君。徐国在今安徽泗县北。⑤上国:指春秋时中原诸侯国。北方之国。另一说指大国。⑥顾反:总想着回来。⑦嗣(sì)君:此指徐国即位的君主。⑧伪:欺。⑨脱:解下。⑩兮:语气词。故:故旧。[11]过:拜访。
原文2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1)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2)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3)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译文2
季札第一次出使,路过北方的徐国。徐君十分喜欢季札(身上所佩)的剑,但是却没有说出来。季札心里却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送给他。(后来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这是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决定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他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字词解释
聘:访问,指古代诸侯之间或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节问候徐君:徐国国君。徐国在今安徽泗县北及江苏淮徐一带。
上国:指春秋时中原诸侯国。
顾反:总想着回来。
嗣(sì)君:此指徐国即位的君主。
伪:欺骗。
脱:解下。
兮:语气词。
故:故旧。
过:拜访
去:离开
致:献给
原文2
予:赠予
系:挂,用绳子挂
倍:同“背”,背叛,违背
使:出使
过:拜访
冢:坟墓
弗敢:不敢
篇6:季札挂剑扩写
季札挂剑扩写
在徐国的大殿里,徐国君臣正在准备迎接吴国使臣季子的到来,苍老的徐王斜坐在宝座上,满意地看着这一切。“主公,晋国的使臣快到殿外了,现在我们请太子去迎接?”一个大臣恭恭敬敬地说,殿后走出一个年轻人,一袭白衣让他显得庄重肃然,这便是太子了。他轻轻向徐王一躬,便走出了殿外。
迎着朝阳,御道上走来一位风尘仆仆的.中年人,比起太子,他的气质与稳重都比太子成熟许多,他的步子不紧不慢,更能显出他的沉稳。最引人注目是他腰间佩戴的那把宝剑,虽然没有拿下刀鞘,但是仅仅从那厚重的水牛皮刀鞘,与制作精湛的剑柄中就可以知道这定是好剑,太子正在遐想,那使臣已走到殿前,行过礼之后,便与太子携手进入殿里。
经过一番简单的寒暄,宴会就开始了。太子注意到徐王总是看季子的那把宝剑,他暗想道:“父王很是喜爱宝剑,如今看到这样好的宝剑,定要细细地欣赏一番才过瘾呢”,这时,徐王开口了:“季子啊!你佩戴的那口宝剑定不错啊,能让本王欣赏欣赏?”
“当然可以!”季子很爽朗地答应了。
季子说着将那口宝剑递给徐王。徐王端着剑,细细的把玩着,不停地赞赏道:“真是一把难得的好剑!”,他轻轻地将剑鞘褪去,摆在案上,用手轻轻拂过剑身,又紧紧地握住剑柄,眼睛全在这把剑上,似乎忘记周围还有别人,欣赏这样一口好剑想必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他又轻轻弹了一下剑身,便发出一声清脆的“嗡嗡”回声,又好像小石子投入水潭的脆响,十分悦耳,当徐王把剑装入剑鞘时,还发出低沉的声响。
“好剑!好剑!天下极品!”徐王赞叹不绝,恋恋不舍地把剑还给了季子。
季子走后,太子还时常听到父王盛赞那把剑。
不料,几个月后,徐王突然病危,太医也束手无策,徐王很快撒手人寰了,太子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成为新居。
不久后,季子结束了任务,返回前来辞别徐国君臣。当他得知徐王已经去世了,太子继位了,便十分遗憾地叹息了一声,新君见了,便立刻对他说:“季子先生,您不用担忧,即使先王去世了,但是我们仍会遵守两国之间的盟约。”
“是”季子说道:“我也十分相信您不会毁约的。不过,我只是非常感伤,当时没把这把宝剑献给徐王。”
见新君没有说话,他忧伤地说道:“哎!在上次的宴会上,可以看出先君是真正的识剑之人,我也想把这把剑献给徐王,但因佩剑出使是一种礼仪,只好待我归来,想把剑献给徐王。但如今先君离世,真是可惜啊”,说罢,他快速地摘下宝剑,递给新王:“很痛心没把剑献给先君,只能交给您了。”
新君连忙摆手说:“不!您也是爱剑之人,还是您留着吧‘君子不夺他人之爱’,况且先王没有命令,本王也不敢轻易接受这把好剑。”
季子也没再说什么,把剑又佩戴好,对新王施了一礼,走出殿外,新君看着季子离去的背影,还有他佩戴的那把宝剑,不禁有些神伤。
过了一会,只见几个小吏紧步跑来,报告说:“报告大王,季子先生刚才把宝剑挂在了先王墓旁的树枝上。”
听到这个消息后,新君“腾”地站起,大声道:“季子先生,他现在在何处?快带我去见他”,等他们匆匆赶到墓地,不见季子的身影,只有那把宝剑,迎着微风,映着夕阳,在轻轻地晃动……
篇7:《季札挂剑》文言文翻译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篇8:《季札挂剑》文言文翻译
延陵季子要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出使在晋国,总想念着回来,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延陵季子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而违背自己的良心,正直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徐国人赞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延陵季子啊!他不忘老朋友。解下千金剑啊!挂在了国君之墓。”
季礼人生经历:
季札是周朝吴国人,因受封于延陵一代,又称「延陵季子」。他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经被孔子赞美为「至德」之人。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继承人,但父亲太王,有意传位给幼子季历以及孙子昌。于是泰伯就主动把王位让了出来,自己则以采药为名,逃到荒芜的荆蛮之地,建立了吴国。
数代后,寿梦继承了吴国王位。他的四个儿子当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寿梦一直有意要传位给他。季札的兄长也都特别疼爱他,认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继承王位,所以都争相拥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
哥哥诸樊觉得自己的德能,远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国的重任托付给他,但被季札婉言谢绝了。他说:曹国之人想拥立贤能的子臧为国君,来取代无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绝。为了坚守臣民应有的忠义,并打消国人拥立的念头,子臧离开曹国,奔走到了宋,使曹国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执政。子臧谦恭无争的美德,被人们赞美为能守节的盛德之人。前贤的殷鉴历历在心,国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虽然我无德,但祈求追比贤圣,则是念念在心啊。
季札的厚德感动了吴国之人,他们如同众星拱月般,一心想要拥戴季札为王。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隐于山水之间,成日躬耕劳作,以表明他坚定的志节,才彻底打消了吴人的这个念头。
有一次,吴国派遣季札出使鲁国。到了鲁国,季札听到了蔚为大观的周乐。季札以深密的感受力和卓绝的见识,透析了礼乐之教的深远蕴涵,以及周朝的盛衰之势,语惊四座,使众人为之侧目。听到《唐》,他听出了思接千载的陶唐氏遗风,听到《大雅》,他在乐曲深广的气魄里,听到了文王之德。当《魏》歌四起,那「大而宽,俭而易」的盟主之志,辉映着以德辅行的文德之教。一直到《招箾》舞起的时候,季札惊叹道:这是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至德乐章,就如同苍天无不覆盖,大地无不承载。就算是盛德之至,也是无以复加了。
季札出使郑国之时,见到了子产。他们一见如故,就好像是多年的知心之交。季札对时局有着异常明晰的洞察力,临别前,他语重心长地对子产说:郑国的国君无德,在位不会很久,将来国主的王位,一定会传到你的手中。你统理郑国的时候,务必要谨慎,务必以礼来持国。否则郑国很难避免败亡的命运。言之谆谆。当子产目送季札远去时,仍然觉得音犹在耳,心里不禁万分怅惘。
吴王诸樊一直到过世之前,都还念念不忘弟弟季札。他留下遗训,让后人将王位依次传给几位弟弟,这样最终就能传到幼弟季札的手里,以满先王寿梦生前的遗愿。继位的吴王夷昧临终前,要把王位传给季札,但被季札再一次拒绝了。为了表明自己坚定的决心,他再度归隐而去。
篇9:季札挂剑故事扩写
吴国公子季札要向西去出使晋国,徐国是他旅程的必经之路。徐国的国君将季札请到宫中来摆宴款待。席间,他发现季札腰间佩着一把看上去就很雄浑锐利的剑,虽然他能看到的不过是并不华丽张扬的剑鞘而已。
季札正吃着饭,抬眼却看到徐君闪亮的目光死死钉在自己的佩剑上,夹汤中菜的筷子悬在碗上,脸上带着发愣的呆滞和莫名其妙的一抹微笑,“怎么,您想要我这把剑么?”季札望着刚回过神儿的徐君问。“啊……啊,不不不,这把剑是公子的心爱之物,我怎会夺人所爱呢?”只是嘴上这么说,徐军的眼睛可还是时不时地瞥向季札的剑。季札因为还要去出使晋国,便没敢将自己的佩剑献给徐君,可他知道徐君必是真识到了自己这把剑的好处,自己才是不能夺人所爱的那个呀!于是他在心里默默许下诺言:待我从晋国回来的时候,我一定要将这把剑献给徐君。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几月之后,季札在回途中又到了徐国,可早已在数日前听说徐君在楚国去世了,心中无比悲痛。他摘下佩剑,到宫中要将剑送给新继任的徐君:“这是令尊生前看上的宝剑,他当初只看到了这朴实无华的剑鞘就明白了剑刃的锋利,不过见是我所佩才没有要去。如今他已弃世而去,我当初也许下了诺言说会将这把剑送给他,我不能因为令尊的不在就违背我的诺言哪,再说令尊是真正识剑的人,剑得好主也是一幸!”
新任徐君还沉浸在丧夫的哀痛中,很平静地将季札的话听完,却摇了摇头,只是说:“先父没和我说过这件事,我不能接受公子您的宝剑,如果您真的愿将这把宝剑送给先父,就去给他吧,先父地下有知,会为了公子您的仁义慷慨露出笑容的。”
季札于是来到郊外徐君的.墓前,默默地行了礼。草木青翠得刺人眼,如洗的天空是那么湛蓝,面前却有人永远长眠。季札叹了口气,轻轻地将佩剑挂到墓旁的小树上,他知道徐君今夜定会前来。
篇10:《季札赠剑》阅读答案
《季札赠剑》阅读答案
季札①将使于晋②,持宝剑而行,过徐君③。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季子为有晋之使,未之献也,然其心许之矣。反,徐君已死矣,悔之,于是解剑致嗣君④。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季子乃至墓,以剑县(xuán)徐君墓树而去。
[注释]
①季札:春秋时吴国公子;吴国在今江苏苏州市一带。
②晋:晋国;晋国在今山西、河南一带。
③徐君:徐国国君。
④嗣君:继位的国君。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季札将使于晋 (2) 过徐君
(3)反,徐君已死矣 (4) 以剑县徐君墓树而去
1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季子为有晋之使,未之献也
13、从短文看,季札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参考答案:
11、(4分)(1)出使(2)拜访(3)通“返”(4)离开
12、季子因为有出使晋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为,之,及上下句各0.5分)(2分)
13、(2分)信守承诺
篇11:《季札赠剑》阅读答案
《季札赠剑》阅读答案
季札①将使于晋②,持宝剑而行,过徐君③。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季子为有晋之使,未之献也,然其心许之矣。反,徐君已死矣,悔之,于是解剑致嗣君④。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季子乃至墓,以剑县(xuán)徐君墓树而去。
[注释]
①季札:春秋时吴国公子;吴国在今江苏苏州市一带。
②晋:晋国;晋国在今山西、河南一带。
③徐君:徐国国君。
④嗣君:继位的国君。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季札将使于晋 (2) 过徐君
(3)反,徐君已死矣 (4) 以剑县徐君墓树而去
1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季子为有晋之使,未之献也
13、从短文看,季札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参考答案:
11、(4分)(1)出使(2)拜访(3)通“返”(4)离开
12、季子因为有出使晋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为,之,及上下句各0.5分)(2分)
13、(2分)信守承诺
译文:
延陵季子要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虽然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没有献上剑,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出使在晋国,总想念着回来,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延陵季子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就使自己的良心虚伪,廉洁的人是不这样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
篇12:历史典故:季扎挂剑
【出处】《史记·吴太伯世家》。
【释义】季扎: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封地延陵而得名延陵季子。季扎把自己的佩剑挂在徐国国君的墓前。比喻人一定要坚守诚信。
篇13:历史典故:季扎挂剑
季扎是春秋时吴王寿梦四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他很有才华,寿梦在世时就想把王位传给他,但季扎避让不答应,寿梦只好让长子诸樊继位。
后来,季扎受吴王的委托出使北方,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在接待季扎时,看到了他佩带的宝剑。吴国铸剑在春秋闻名,季扎作为使节所佩带的宝剑自然不凡。徐君对季扎的宝剑赞不绝口,流露出喜爱之情。季扎也看出徐国国君的心意,就打算把这宝剑送给徐国国君作为纪念。但是这把剑是父王赐给他的,是他作为吴国使节的一个信物,他到各诸侯国去必须带着它,现在自己的任务还没完成,怎么能把它送给别人呢?季扎暗下决心,返回时一定把此剑献上。
后来,他离开徐国,先后到鲁国、齐国、郑国、卫国、晋国等地,返回时途经徐国,当他想去拜访徐国国君以实现自己赠剑的愿望时,却得知徐国国君已死。
万分悲痛的季扎来到徐国国君墓前祭奠,祭奠完毕,他解下身上的佩剑,挂在坟旁的.树木之上。随从人员说:“徐国国君已死,还留下宝剑干什么呀?”季扎说:“当时我内心已答应了他,我不能因为他已死,就违背自己的心愿啊!”
【成长心语】
人无诚信,不能生存于世上。季扎虽然没有当面许诺要赠给徐君宝剑,只是在心中有一个赠剑的愿望,而当他想要实现这个愿望时,徐国国君却已经死了。但季扎并没有因为徐国国君的死而不履行“承诺”。一个已经亡故的赠剑对象,一把价值连城的宝剑,诠释了“诚”的真实含义。相比那些对别人作出了正式承诺而找各种理由不履行诺言的人来讲,季扎无疑给他们作出了一个良好的表率。
篇14:季札让国散文
季札让国散文
在为了君位而父子相疑、兄弟相残的春秋乱世,吴王寿梦与他四个儿子的权力平稳交接,就显得非常突出而非同寻常起来。出现这个特别现象,一方面在于寿梦深谋远虑,不传长而传贤;另一方面则在于这个贤者一味的辞让。不愿做握有生杀大权能够主宰他人命运并且富有四海的一国之君,难得一闻,可见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这个奇人就是吴王的四子季札。更令人称奇的是,寿梦的三个儿子都能够谨遵父王遗命,不传子而传弟地一心要把国君的宝座最终传给季扎,这对于那时乃至以后的两千年,都使人感到匪夷所思。
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临终前把四个儿子诸樊、馀祭、夷昧、季札叫到床前,说:“我们吴国要光大基业必须任用贤能,你们四人都是良才,但是季札更出类拔萃,所以我想把王位传给他。”季札以礼制被废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为由,坚辞不就。寿梦死后,诸樊主持国政,一年服丧期满,引古代禅让习俗让位于季札,仍不就,并因此而避走山野,耕地为生。诸樊无奈,只好收回成命,将延陵(今江苏常州)封给季札,从此,季札被称为“延陵季子”。
十三年后,诸樊病重,临死前对二弟馀祭、三弟夷昧说:“你们都得用兄终弟及的方式将王位最后传给季札,实现父亲的遗愿。”馀祭继位十七年去世,夷昧继位,四年,将死,要把王位传给季札,季札仍然坚决推辞,说:“我平生最想做的是实行贤人的为人之道:‘洁身清行,仰高履尚,唯仁是处’,富贵于我如过眼烟云。”再一次逃回延陵。公元前527年,群臣无法,立夷昧之子僚为王。
后来便是诸樊之子公子光在从楚国逃到吴国的伍子胥的出谋划策下,以勇士专诸用鱼腹藏剑的办法成功刺死在位十二年的吴王僚,光继位自称吴王阖闾。季札深以这样争权夺利的杀戮为耻,却也无可奈何。公元前5,他到吴都承认了阖闾的政权,又到僚的墓前哭祭,从此再也没有来吴都,老死葬于延陵。孔子亲自为他题碑:“吴延陵季子之墓”,表示自己深深的崇敬。
在封建专制社会,君权至高无上,一句话最能概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了夺位,至亲反目,君臣水火。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唐高祖时的玄武门之变,宋太宗的烛光斧影,明世祖的靖难之役,清康熙时的`九王夺嫡等等,都是争权所致。柏杨在他的《中国人史纲》一书中用图表的方式,列举了短短的春秋时期仅逐君杀君事件就有一百零九起,其它的权力争夺就更是如恒河沙数不胜枚举了。所以争权夺利是自古以来层出不穷不断上演的活剧。或以阴谋而成,或以武力夺取,或以计策赢得……而每一次权力更替,基本上有一场血腥。“宁为鸡头,勿为牛后”是我们最牢固的民族心理;“学而优则仕”,拥有权力是人生最成功的标志;“一人得道,鸡犬飞升”,权力所带来的好处与连锁效应不可胜数。所以凡是能够有机会去攫取与获得,就前赴后继、争先恐后,哪怕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因此,季札在权力这个巨大的诱惑面前能屡屡拒斥,的确是一个“异数”,很是难得。我知道,他不做国君确实是出自真心的,他就是希望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他是个艺术家,对于诗歌音乐舞蹈有着痴迷的爱好与研究的志向;他不愿参与政治,所以才一再辞位,不为所动,他是坚定的。从追求个体生命的自由的角度来讲,他的辞让有其发自本心的自由精神意义,值得尊重。如果我再善意地把季札的辞位理解为想给后人强化像许由、伯牙、叔齐等先人那种清洁的精神,也应算是用心良苦的行为。他想通过自己的行为树立一个标杆,使后世之君、后世之人能够清醒,并不是执政当权才是人生最值得追求的目标。
尽管他这种行为无可厚非,而且精神可嘉,但是从另外的角度苛刻地要求他,我还是要对他进行也许尖刻的“口诛笔伐”。
首先,他的辞位可谓不忠不孝。何为孝?孟懿子问孝,孔子说:“无违”。而季札是再三地违背父兄之命。父兄均为国君,违君就是不忠于君;吴国百姓也希望他成为领头人,他坚决不干,也是不忠于“民”。
其次,他的辞位不是大仁大义之举。一次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辞让显然不是圣举,仁者爱人,为大众谋利益与幸福才是大爱,才是大仁。季札是完全有“济众”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的。一方面他贤能,深得父兄们的信赖,父兄之所以一心一意要将王位传给他,就是因为他更有能力将吴国治理好;另一方面他深得吴国百姓的拥戴,他做国君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有了这样的上下一心,吴国被治理得国强民富当是指日可待的。可是他偏偏不愿出力,不愿劳心费神,不愿为天下先,不愿像尧舜禹那样不辞辛苦,以天下为己任。孟子答齐宣王曰:“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季札“不王”,完全是“不为”之举,是没有担当的表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他是吴王的儿子,他理所当然地肩负着使国家强大百姓安乐的责任。他是辜负了父兄与吴国臣民的期望与信赖的。
再次,他的辞位也无“礼”,即不讲礼制。他坚决推辞的理由是礼制被废不利于国,一开始不能不说是有些见识。无数历史事实表明,王位继承如果没有交接好班,就会导致祸乱。可是,等到三哥夷昧要传位于他的时候,他就不应该再推辞而不知变通了。因为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已经成了事实,他此时的推脱,无异是对父兄让位行为的否定,是无礼之极的。
最后,他的辞位还很不智。父亲因为他而推翻礼制,兄终弟及,但轮到他却戛然终止,这样自然会在王位继承上发生争端。《史记。吴太伯世家》记公子光“常以为吾父兄弟四人,当传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国,光父先立,即不传季子,光当立。”公子光对专诸也是这样说的:“我真王嗣,当立,吾欲求之。”结果发生兄弟相残的局面,虽是他很不愿看到的,也意想不到的,但却是他的辞位所致,他难辞其咎,应该对此负有很大的责任。
后来又有了进行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武灵王让位,使季札的辞位无独有偶。赵武灵王是一个有为之君,他实行的变革一度使赵国强大起来,可是因为感情作祟,突发奇想地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就将王位禅让给了自己宠爱的小儿子,结果不仅改革终止,还出现了内乱,自己也困死于沙丘,从而使赵国丧失了与强秦一争高低的历史机遇。
该当仁不让的季子的让国行为,既没有影响到随后的侄子,也没有影响到后人,而且没有在中国人的思想道德、文化心理上打上烙印,实在是因为权力的诱惑太大,人不能不迷恋它。
不过,倒是季札挂剑,为后人提供了一个浪漫主义式的诚信的范例,对中国人的影响更为深远。
篇15:吴季子挂剑墓树的阅读答案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①,带宝剑以过徐君②。徐君观剑,不言而心欲之。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反,则徐君死,于是脱剑致之嗣君③,不受。【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④
【注】①延陵:今江苏常州市。季子:春秋吴国的公子季里礼。西聘晋:出使西去晋国。②过徐君:拜访徐国的君主。③嗣君:徐君的儿子,继位为徐国国君。嗣,继承。④带:佩挂。
【问题】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徐君【观】剑( )
(2)然其心【许】之矣( )
13.对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季子拿剑挂在徐君墓那棵树上就离开了。
B、季子拿剑献在徐君墓前的树上就离开了。
C、季子就把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离开了。
D、季子就把剑带到徐君墓前的树上离开了。
14.徐君见到宝剑很想要,季子暂不给他是因为【 】。(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15.这个故事说明了季子是一个【 】的人,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参考答案】
12.(4分)(1)观赏(看)
(2分)(2)答应(应允,许诺)(2分)
13.(2分)C
14.(2分)季子为有上国之使
15.(4分)讲诚信(讲信用,诚信)
心里答应过给徐君宝剑,出使归来后兑现了承诺
★ 季札让国散文
★ 送品上人入秦,送品上人入秦朱庆馀,送品上人入秦的意思,送品上人入秦赏析
★ 诚信男孩作文素材
【《季札挂剑》读后感(精选15篇)】相关文章:
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诚信作文1600字2023-06-01
诚信是立人之本小学作文2023-08-20
高中以诚信为话题的获奖作文精选2023-10-28
普通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全国乙卷)2022-11-10
湖北部分高考满分作文赏析2023-01-05
高考新全国一卷语文作文2024-01-30
湖北高考满分作文:差别待遇2022-11-05
六年级期中考试优秀作文:诚信是福2024-05-20
高考关于诚信的作文2023-11-10
关于诚信男孩作文素材参考示范2022-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