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脂肪--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共4篇)由网友“燕滢笙”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心中的脂肪--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心中的脂肪--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一)
心中的脂肪--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一)
“心中的脂肪”。很妙的一种比喻。作者指的是人生经验。经验的积累未必成智慧。也许正相反,经验和习性会让生活自动转入固定模式,让自己愈来愈僵化。这种提法打破了传统思维。我们常常认为经验是很重要的。到了一定的年纪,如果什么都没有,我们也可以很自信地说:我有经验。
丰富的经验对我们究竟是好是坏?用脂肪打比喻,大家就知道了,身体的脂肪多了不是好事,除了美感打折扣还会引发各种潜在疾病,因此现代人千方百计的'减脂。可是,我们心中的脂肪是不是也需要减减呢?
首先检测一下我们有没有“心中的脂肪”呢?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刚结束,你就开始对答,甚至别人的话还没说完,你已经想到他要说什么了,然后马上抢答。出现了这种情况就要恭喜你了:心中的脂肪已经积累很多了。为什么呢?这就是你凭自己原有的经验在别人说话时已经不入大脑思考程序,而是进入了自动应答程序。
僵化的、不经思考的以经验应对生活,还有什么创意可言?自醒。
如何进行心中的减脂?首先要意识到,经验不一定是好的,在做一个决定时要想一下,有多少成分是在凭经验做决定?有多少是创新的成分?自动程序是无法加入创新的。这是一个意识问题。还有就是培养自己,不要一成不变的看待人和事,给自己思考的时间。
其实意识到心中的脂要减不容易,真正的改变更是一道人生难题。
思考中。
篇2: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二)
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二)
去标签,指看待人,事,物,不要马上以自己的经验做判断,去除标签,我们才能摘掉经验形成的有色偏光镜,看到事物的原始面貌。去标签是上一篇《心中的脂肪》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
这几天,我试图看待事物在主观上去标签,可是这又谈何容易。看到大白菜就想这个菜很难吃,要想办法弄成馅把它吃掉;早晨听到鞭炮声,马上想到谁家在结婚?吵死了;老公一说去超市我马上想到他的酒是不是没了?看到股票跌了,我马上在心里庆幸自己没持仓;我已经在生活的各处贴满了标签。甚至午餐吃面条时,我突然想到妈妈在日常中给面条的卤儿也贴了标签,她帖的标签是“卤是咸的”。因此生活条件好了吃面时想多吃点卤占点儿小便宜也全没可能。为什么要咸呢?可能是上辈人传下来的,因为肉蛋都紧张可贵,所以咸些少吃点把面吃掉就好。现在生活好了,不需要咸了吧。不行,贴着标签呢:“卤要咸”。老猫打卤因为是新学自创,全没规矩,肉、蛋、香菇、木耳等熬制在一起,勾淀粉,放很少的盐。面好后几大勺卤浇了去,面在中央,酿着四周的卤吃,可以吃到更多的肉和菜,比妈妈的卤可过瘾多了。哈哈,卤儿没被贴标签才能出新意,这就是创意!
白菜被我贴上了“难吃菜”的标签,永世不得翻身。其实它只是菜,有营养的菜,冬季的时令菜,可以用来辣炒、甜炒、醋炒等各种吃法的'菜。鞭炮声为什么听到很烦而不是想到了新年?老公说去超市可能只是某项日用品没了,如果给他贴上去超市是找藉口去买酒的标签,他会很反感,说不定真的会变成那样了。股票跌了,是什么原因?是不是买进的机会?如果只是庆幸自己没持仓也许就错过了机会。
凡此等等,贴上标签对人是不公平的,看事是不全面的,对物更是不见本质的。
继续实践去标签之旅。
篇3: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三)
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三)
这几天昆明进入了阴冷的冬天。阳光明媚时有太多诱惑,只有阴冷天最适合读书。这本创意学放在手边多日,刚刚读完。买并读这本书和创意没什么关系。想想自己的人生经历中能和创意搭上一点边界的地方,也就是对指定性命题生拉硬拽攒电视专题片文字稿的时候。严格地说,那算不上创意,只是将就材料做菜而矣。也有过一段做主编的工作勉强搭边,对一个个选题思考新的角度,力求新瓶装旧酒也能堂而皇之地贴上原创的标签。但这个工作还是算不上创意工作,因为有些命题本真就是错的,对一个错误的问题去思索正确答案,应该算可笑的创意吧。为什么会读这本书,改造自我的需要吧。书的最后一页提到了这一点作用恰恰适用于我。
有很多收获。书中有大量的话我想抄录并引用。但是写这篇读后感我还是决定合上书不再打开。想引用的动机应该是对观点及表述完全赞同但因没有消化还不能自如复制。给自己一个自由消化的过程吧。
还是从创意说起。生活里有过这样的时候,就是由某些外因引起,头脑里突然冒出一个自己很得意的.火花,但是转瞬即灭。有时有个想法想表达,却找不到途径和章法来实现。书中用一个金字塔形的图给创意的来源找到了路径,从而使创意有章可循,而且从此不用相信那些创意人对自己创意什么神来之笔、上天旨意等等哗众取宠的鬼话。创意来自生活,来自生活细节,来自对生活去标签后还原的细节,来自一颗开放轻盈的心所观察到的生活细节,点点积累,终有所得。还有一点重要的,你要寻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你独有的擅长的路径,使你的点滴凝成创意,使创意有渠道表达。
作者书中充溢着剖析自我、分享成果的真诚。阅读的从始至终我都感受到了这一点。心中充满感激。既使没有任何收获,能够感受这份真诚也是收获。记得作者还说出了这样的话:“创意人最想做的事就是逃离工作”。很可爱。他不但告诉你创意可以学,对于我来说更重要的他还点醒我看清自己的弱点。有创意也没什么了不起,还要执行创意,而这种执行需要纪律,需要勤奋,需要毅力。我们要不断努力才行。
回想在阅读这本书时,我至少思考了以下一些问题:
人和人之间究竟存在多大差距?
我是否有创意天分?
哪个领域是我的渠道?
我储存的经验到底有没有价值?
我看待问题的眼光是否准确?
我的成长障碍在哪里?
我要如何过每一天?
我的目标是什么?
我如何通往目的地?
等等。写下这些隐约可见自己的散乱和无目的性。但也许,向自己提问,正是目的所在。
在每一天的日常里思考。练习还原事情的本真。练习连结并改变结果。
边消化边找时间再读。
篇4:《赖声川的创意学》读书笔记:创意是一场人生修行
《赖声川的创意学》读书笔记:创意是一场人生修行
《赖声川的创意学》读书笔记:创意是一场人生修行赖声川是我一直很喜欢的台湾话剧导演,看过他的《暗恋桃花源》、《宝岛一村》、《如梦之梦》,每一部都非常喜欢,也为其中的精彩创意所折服和打动。这一次,进入暄桐教室读的第一本必读书,就是他写的这本《赖声川的创意学》。
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三部分,第1-4章,提出并分析问题,主要涉及社会的创意假象、创意的界定、智慧和方法二部曲、创意的灵感、创意的计算机(说明创意的来源);第5-15章,讲述本书最主要的内容“创意金字塔”,以及涉及到创意金字塔运行的方方面面;第16章,结语。
一
赖导首先指出多数人对创意的误解。多数人,包括我,认为脑力激荡和另类思考就是创意。赖导认为,脑力激荡和另类思考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往往未能有效达到目标,因为这些是技巧而已,不是创意本身。现代社会在追求创意,却没意识到,盲目追求社会既定价值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最深的悲哀,也是创意最大的先天杀手。
创意是什么?本不该被界定,但为了分析和讨论,书中给出了一个较广泛的定义:“创意是生产作品的能力,这些作品既新颖(也就是具原创性、不可预期),又适当(也就是符合用途,适合目标所给予的限制)。”创意的二部神秘曲是“欲望”和“表达”,一个是构想面,一个是执行面。接着,作者继续用佛法中的两个名词来对创意二部曲进行深入讨论,“智慧”与“方法”。指出,今日创意教育大部分的教学重点都在后者――方法,而智慧,并不在现代教育体系讨论之列,似乎认为那只能靠个人去发觉。
对于赖导指出的这个问题,我深感认同。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大部分训练都是如何做题、解题,如何获得技巧和方法,如何考到高分进入一个好的学校。甚至进入大学乃至工作以后,还要参加各种技巧和方法的培训,考取各种证书,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而出题呢,几乎没人教你。撇开一切哲理,用最简单的方式说,创意就是出一个题目,然后解这题目。
那么,创意的灵感到底从哪儿来?赖导以自己创作并导演的《如梦之梦》为例,通过详细描述这部话剧的创作由来和过程,来说明创作灵感离不开两件事:1、生命经验中的许多事件必须已经被储藏在某处;2、必须有一种机制被启动,知道在哪里找这些事件,以及哪些事件能够跟哪些事件串连在一起。就像一台计算机,平时自动搜集并储存档案,这些档案就是创意的原始材料,在灵感产生创意的那一刹那,有一种机制启动,自动寻找、挑选档案,并将这些档案重新组合在一起。
赖导指出,我们的创意来自计算机里所储存的一切,而不是外在。创意过程中真正要发现的`一切都来自于内在。真正的创意来自内心。换句话说,我们的神秘计算机只能抓已经储存在内部的档案,不可能凭空抓档案,或到别人的计算机中抓档案。即使有外在刺激,那也是对我们内心计算机的刺激。
神秘计算机不能做的,就是打开或串起本来不存在于档案库中的档案!所以,一切的基础在于我们内在装了什么,因为那才是创意的原始材料,那才是操作系统取材的花园。心就是我们的创意来源。
关于创意的关键,书里讲到,第一个关键是我们内在所储存的一切;第二个关键是神秘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也就是将所有档案抓出来,合适地组合在一起的机制。
二
第5章应该是全书最重要的一章,在这一章作者提出了“创意金字塔”。这个观念的原始蓝图是作者有一年在印度菩提迦叶参加佛法研习营时构想出来的。菩提迦叶,也写成“菩提伽耶”Bodh Gaya,又称菩提道场、摩诃菩提,是释迦牟尼佛悟道成佛处,佛教四大圣地之一。
当时的原始蓝图已经包含了创意金字塔的基本元素,一边是“智慧”Wisdom,一边是“方法”Method。智慧的训练是在“生活”的领域,方法的训练在各自的创意领域,简称“艺术”。作者想说明的是,学习创意,不能只在创意的场域中学习,而是要分成两种不同场域,做两种不同范畴的学习。今天全世界的创意教育,似乎都只教右边,也就是方法。
作者在书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展开。写道,如果你是当年在雅典、中国或印度追随苏格拉底、孔子或释迦牟尼的门徒,你的目的绝对不是学谋生的一技之长,或者得到可以加薪的证照,你唯一的目的就是学习这位老师所教导的唯一科目:“智慧”。而现代教育体系则不然,不负责“智慧”教育,在这之中隐藏着一种共识,智慧无法或不该被教导。这背后也显示,我们其实不会教“智慧”,我们失去了教智慧的能力。()在某方面,这也是民主体系进步的必然结果:在民主体系中,“智慧”一词刻意变得很含糊、无法定义。其中的深层次理由在书里有详细讨论,在此不涉及更深入的内容。
接下来,书里出现了“创意金字塔”彩页,包括三维效果图、立面图、俯瞰平面图。这几张图应该说是作者在整本书中所要表达的理念的浓缩。
创意金字塔的左右两边是生活和艺术两个场域,分别进行两种性质不同但功能相连的学习。它们各自连接到底层更大的神秘泉源,创意的泉源。创意在运行时,金字塔上方吸取来自底座的创意营养,向上提升,经过精炼的过程,终究提炼出创意的精髓,从金字塔顶端吐出创意作品。金字塔上方要从底部吸取泉源的养分,要穿越一道屏障。创意学习主要做的就是在清理金字塔内部,去除障碍,打通上下,让创意在金字塔内顺畅地流通。
在后面的第6-15章中,作者分别从不同方面来具体阐述创意金字塔,其中包括创意的泉源、创意的智慧、创意三毒(经验、习性、动机)、如何看、三观(世界观、如是观、因果观)、转化三毒为三智慧、方法的机器、技巧的智慧、重新设定操作系统等方面。本文不进行详述,只对其中的精彩段落摘录(见后附)。
三
书的第16章,也就是最后一章是结语部分。作者对艺术与宗教、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并再次强调回到源头、回到动机的重要性。
★ 暖川观后感
★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 关于读书的小故事
★ 有关创意的好书
★ 演出活动策划书

【心中的脂肪--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共4篇)】相关文章:
其实没有那么难作文2023-06-07
朗读者第七期告别主题开场白2023-08-27
当我们正热情时-随笔2023-09-12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2022-08-11
当我们在谈论道德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的杂文随笔2023-03-12
孩子阅读的心得体会2022-10-26
名著文化苦旅有感精选2022-04-30
演出策划书2022-09-06
《开讲啦》语录2023-02-28
开讲啦李立群的经典语录2022-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