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道德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的杂文随笔(整理12篇)由网友“一周时间”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当我们在谈论道德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的杂文随笔,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当我们在谈论道德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的杂文随笔
当我们在谈论道德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的杂文随笔
车位的地锁被人撬了。
大雨滂沱的......大白天,居然还有人有如此闲情,在两个摄像头的注视下大显身手。也许他是个破坏惯犯,也许是觊觎我的车位许久,总之这样的行为让我感到很诧异,也再一次审视了周遭环境到底有多险恶。
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我们的近邻日本。
刚从日本旅游回来时,特别是头两天,真是有些不适应。虽然一提咱们的国民素质时,很多人就总爱拿日本相比较,而还有很多人就会嗤之以鼻,拿历史说事,让张口闭口提日本的人闭嘴。但是这背后的逻辑实际上就是赤裸裸的摆在那: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正是因为差距如此之大,才会被拿来无数次地对比。
之前有过自己一个人独自日本自由行的经历,这次二刷就没首次那么尴尬了。每天出门必带一到两个塑料袋,因为满大街都找不到半个垃圾桶。每次去便利店、商店、饭店吃饭,服务员基本上都是对你“点头哈腰”、笑脸相迎,而且不是咱们经常能看到的那种敷衍式的,不说发自真心的,也是经过长久的训练的。
东京的马路上,车辆并不少,但是在我待的10天内,只听到过一声按喇叭的声音,而且那辆车的司机的行为真的让我感到是有些眼熟——因为在国内开车,这种场景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当那辆车持续地按喇叭,并且加速冲过红绿灯通道时,站在四方各个路口的人们都十分差一点地注视着那辆车远去——实在是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就是我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咱们很多人打心底里看不上的,那边的国民素质。
所以,有些事情你不能去认真,不能深入研究,否则你就会被气死。把车位锁给撬了?EXM?这不是破坏私人财产吗?这也是无法理解的一个事情啊。
再转念一想,哦,我已经回国了。
要怪,其实都怪我还是个菜鸟司机。
我回家上网狂搜类似的事件在广大网友那里是怎么解决的——因为我知道我们小区的物业跟大部分小区一样,形同虚设,不作为,能推脱绝对不主动。
不幸的是,所有有过跟我相同经历的网友们,99%都只能默默忍受。
这是什么道理?
这个“道理”放到我们很多场景中,似乎都很适用。无论在职场,还是生活中,似乎都有这样的,让我们难以名状的“潜规则”的存在。这种“潜规则”表面上看是毫无道理的,完全是一种“恃强凌弱”、不符合逻辑,甚至是没有道德、没有素质的表现。对了,它们还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当你跟它们谈论道德时,他会说:“道德是什么东西?“
我们有上下五千年的深厚历史底蕴,但却无法有效“主动”滋养人心的内在品质。
由此可见,素质、道德这一类的词,对于内心还处在蛮荒阶段的人们来说,完全是“空中楼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多吃多占才是根本,也可能他们祖先的印记里可能一直都是贫穷、匮乏、争夺、斗争的状态比较多,不懂得我们已经进入了和谐、民主、文明的.社会,不再是蛮荒时代;他们不懂得人民财产安全受法律保护,甚至根本不知道“法律”是干什么用的。至于道德,对他们来说就跟“分享”一样,太过奢侈。
我们树立了那么多的道德模范、先进工作者、劳动标兵,却完全影响不了这些不时侵占社会公共资源的人的“初心”,也许他们的“初心”就是“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我就受不了”。
道德是人与人进行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在这个社会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如果你不按游戏规则出牌,势必会逐渐被淘汰。道德是衡量一个人、一个团体是否具有潜在合作价值的重要标尺,所以当你发现别人在评论你时,先不要回忆起那些毒鸡汤说的什么“不要在意别人说的是什么”,先审视自己“我是否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合适”,如果它不符合社群共同利益,也许是到了需要你调整行为的时候了。
我要去学习老子的《道德经》去了......既然不能控制他人的行为,至少不能让自己再经历类似事件时,还憋一肚子火。
篇2:当我们在谈融资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1、融资不是公司成功的唯一标准
现在大家都陷入了一个误区,觉得一定要融钱才能证明成功。在现在的网络媒体上,经常看到某家公司今天融了一个多亿人民币,明天融了一亿美金,被认为是评判阶段性成功的标准。
但是一家公司到底需不需要融资?
未必。
如果做一个生意,好而美,有很好的现金流,就不一定要引一个投资人来帮助你。或者,对于已经知道要做什么的公司,也未必需要融资。
但是,有时候融资决策并不是你想不做就可以不做的,如果说竞争对手在倒逼你,这个时间点上你必须要做决策,我们大家要在相对公平的同样的起跑线上。
2、投资人怎么找?
如何找到一个投资人,能够让他坐下来跟你面对面,好好听一下你说的是什么呢?
首先,建议大家写一份好BP;
我看到这样的邮件,说只需要十分钟时间就能把这个事讲清楚,一定要见面聊。而且,他们通常会说,如果一定让我写BP的话,我写不好,我也怕你觉得我这个BP不靠谱。
首先要承认一点,确实见面聊是最高效的。但是彼此时间也非常宝贵。如果你有一份BP写的非常清楚,能够大大增加你被约谈的概率。
一份好BP有三个要点:
第一,你是谁,优势在哪里,为什么这么有激情,为什么想做这件事。
第二,你们想做什么,最好讲得简洁有力。如果你要花两页三页的PPT才能讲清楚,可能还要理一理是不是想做的事情太多了。
第三,需要什么,你需要钱,大概多少钱呢?你为了这个钱大概出让多少股份,钱之外还有资源很重要,你到底需要什么资源呢?
但是,建议不要做一个只拿着BP去融资的人。
3、除了BP,创业者还需准备啥?
举两个典型的例子,格灵深瞳和大姨吗。
格灵深瞳创始人赵勇在创业之前,放弃了美国几十万美金的年薪。我们认为,这样一个人他自己过往的经历背景以及他放弃的机会成本,足够支撑他把自己创业的这个项目想得非常清楚,所以我们当时就投了。
大姨吗和他们又不太一样。大姨吗的创业团队相对来讲比较草根,但我们之所以也投了,是因为他们找到我们的时候,大姨吗已经有100万用户,且用户数据增长非常快。
通过这两个例子,建议大家针对自己的情况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果你是一个非常牛的团队,你的估值和找融资的难度都会好非常多,如果你什么都没有证明过,你可以先做多一点点的事情,这样大家相信的概率会很高。
4、如何提高被约见率?
第一,如果你能找到这个机构里投过相似类型项目的人,沟通效率会高很多。如果你找一个2B的投资人跟他聊2C的事情,他不一定感兴趣,也不一定听得懂。
第二,找一位这家机构已投的创始人做背书。如果这个人已经有过一些拿投资的经验,也跟投资机构有过一些交集的话,他的信用和背书大家会非常认可,邀约到投资人见面的机会就会大大提高。
第三,做产品过程中如能得到一些媒体曝光,对找投资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些媒体也是投资人天天看的,如果你出现在他的视野里面,当他跟你聊的时候,对这个事情的兴趣概率会大很多。
此外,很多机构有很好的品牌背书,你应该将其放大。在下一轮融资的时候,把品牌背书亮出来是很有利的。如果在早期能够获得好的投资机构融资,他应该在你下轮融资上起到帮助。
5、我该拿谁的钱?
因为我以前在战略投资工作过,现在来到一家财务投资基金,我觉得这两者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
战略投资我比较建议大家在相对后期一点的时候拿,因为战略投资对于整体大公司的版图和对它整个其他业务的帮助会有很多期待。但一个好的公司他自己的发展有自己独立的目标,所以如果公司还没有大到有话语权跟它抗衡的时候,建议拿财务投资的钱。战略投资不在乎能不能赚大钱,它在乎的是你能不能给我主营业务带来帮助。6估值怎么定?估值不是定出来的,而是谈出来的。
我建议你去市场转一转。你说我要融三百万人民币,同时有三家机构要谈你,第一家是10%,第二家是15%,第三家是20%。这时候,你平衡一下他们各自提供的资源和估值,做一个选择。
在天使轮的时间点,去主观定一个估值没有任何意义。公司没有做到最后一步,没有上市、并购或者最后做一个结算的话,它的估值永远是停留在纸面上的。
你关心这个东西只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心,而虚荣心真的不太值钱。
其实资本市场归根到底还是市场。所以,如果说你真的做了非常牛的产品,团队非常优秀,不用担心,你在这个市场上肯定可以收获最大的尊重和最多的自由。
但如果说还够不到这一点,你可以多做一点融资的事情,可能刚才那些技巧可以小小的帮助到你。
篇3:当我们在谈创意时,我们谈些什么杂文随笔
当我们在谈创意时,我们谈些什么杂文随笔
在这个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创意在不断升值,创意也在不断贬值。为了跟随时代的脚步,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创业创新不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头来,真创意一路过关斩将、体现出其独有的价值,不但能独立支撑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甚至在创业的大流中巨额取现;“假创意”便在大浪淘沙中流产,不复存在。我所说的“假创意”并非全是指舶来之物;可能是我们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的智慧不够;也可能是我们有智慧但缺乏方法。有所欠缺,便无所成。
当我们在谈创意时,我们先谈一谈孩子的天马行空,因为这是智慧的开始。
这是赖声川老师在《创意学》的第一讲和第二讲中都讲到的一个故事:一对母子走在上海的街头,当儿子抬头看天空时,兴奋地指着天空说:“妈妈,你看那一只狗!”妈妈的回应是一巴掌:“记住了,这是云,以后不要说是狗!”赖老师对此有感而发,这一巴掌把孩子童年的创意便被压抑起来了。但我们都知道,这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的常态,周五去参加了一个创课沙龙,也有队伍在其中反映,一直以来的单一化评价不仅让孩子丧失了创意,甚至让他们失去了自信,“我画的不像,所以我不愿意提笔。”也一如我们的成长,用十二年让我们变得标准化,用四年让我们试着铸造创意,然后无论是工作或是深造,创意便成为永恒的话题。显然不能一溜烟地把创意缺失的“锅”丢给教育,因为创意确实需要天马行空,但更需要的是在生活中的体验,对生活葆有好奇心,以问题为导向地思考,这也是赖老师所说的创意是可以学的,包括他在学习导演的过程中,创意的产生来源于多导多试。
所以在赖老师的创意金字塔中,底层是遮蔽创意的内在屏障,可以流通的创意便需要在智慧和方法中不断生成建构。如果我们是家长、是教育者,希望能够保护好孩子的天马行空;如果我们已经不是孩子,我们需要创意,也请不必怨天尤人,不可能所有的创意都被遮蔽,总有流通的那些创意,在生活中好好感受,尝试提出难度大的问题,运用我们的智慧和方法尝试去解决,因为创意可以学。
当我们在谈创意时,我们再谈一谈结构的奥秘,因为这是创意学的方法论。
结构是基础,小到汉字的结构,大到建筑的结构。结构让作品有了完整性,结构让生命有了完整性。正如赖老师所言, 结构是东西内在需求的外在呈现,他用佛罗伦萨百花教堂圆顶、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情诗、用易卜生的佳构剧论证了结构决定了事物的完整性。
从科学的角度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大概要数化学。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是化学中的一条基本规律,在元素周期表和有机化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结构架起了宏观和微观的桥梁,因为核外电子排布的结构,因为官能团的结构,所以在化学反应中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化学现象。
从教育学的角度而言,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也首当其冲。他说:“不论我们选择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于是他提出了任何学科结构都可以用某种形式交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这样的命题。虽然这一命题太过绝对,过度强调了学科结构的重要性,在考虑儿童在其发展中的认知特点的基础上高估了学科结构的可转化性。但是毫无疑问这种结构性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显得日益重要,诚如赖老师从话剧角度而言的“学会看结构就是学会看大画面”,在学习者的发展过程中,学会结构就能通向“训练迁移”的大道,就能有大观念,知识才能成为一条线、一个面,而不是分布的散点。在教育实践中,如果说课堂也是老师导演的一场剧目,也许不太妥帖,但却有相似之处。把握了结构的老师能够把课堂完整的呈现出来,欠缺结构的课堂会变成知识点的大杂烩。
结构的奥秘是创意学的方法论,不仅体现在话剧之中,亦如我们做学术研究。正是因为欠缺结构,所以在学术创新中寸步难行,恐唯有多多输入,才能建构起自己的结构,才能在结构中找到真创意。
当我们在谈创意时,我们还要谈一谈生活的串联,因为这是创意的流通。
赖老师的即将上演的新剧《隐藏的宝藏》采用的是侧舞台的视角,演员的表演方向不是面对观众的,而是面对舞台两侧,留给观众的是侧影。这一创意来源于赖导自己在每一场戏在舞台侧面看戏的体验,因为这种体验独一无二,想把这种体验分享给观众,便想到了这样的表演方式,创意够新,值得期待。这里的串联便是导演的视角与观众的视角。将上剧场放在美罗城也是他把生活和剧场融合在一起的例证,他还想把阮玲玉放进自己的话剧中,用时空来串联,这已不是他第一次运用这样的创意了,可以算是极具个人之特色了。就我目前所看过的赖导的戏,他好用戏中戏的风格,因此每每观剧之时,总能鲜明地体会到时代的更迭之感,人物关系的交织,人物命运的纠葛、生命的轮回之感:《如梦之梦》如此,《圆环物语》如此,《千禧夜,我们说相声》也是如此。
撇开赖老师在话剧之中的创意,我们想要的创意也是来源于生活的串联,最易拾取创意的莫过于“跨”。每每谈到某一领域的展望时,总有一条方向是跨领域的相结合。以前我们谈到教育学时,总以其内在原理为研究主线,而今我们试着将脑科学融入其中;在教学上,以前我们强调学科结构,而今我们开始重视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学习,STEM的理念越发深入人心。关于创意,关于生活的串联,我们不仅要在横向上“跨”,也要在纵向上“挖”,从本质联系上汲取创新点,创意的流通是四面八方的,不必局限,脑洞大开为好。
提出问题,得出答案,运用智慧与方法,从生活到艺术的过程,便是创作的过程,便是创意产生的过程,内容新是创意,形式新也是创意。
创意学,学创意,徐徐图之;生活观,观生活,用心体验。创意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不必介怀,不必强求,且学且创。
篇4:梦想的随笔:当我们在谈论梦想时在谈论什么
我喜欢反复看同一部电影。
比如春节期间我反复看《我是路人甲》,几乎每次在同一个梗上,都会看哭。
可哥闻声出来,调笑着说,看个路人甲都要看哭,不至于吧?
至于啊——而且我还矫情地说我要去横店。
可哥收敛调笑,认真说道,你忘了你的梦想了?你不写诗了?
说这话的可哥已经20岁了,我突然意识到,这是我们第一次这么近的谈论梦想。
我们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谈论梦想,我竟感觉羞涩和难为情。
当你是一个小年青谈论梦想时会获得赞许,当一个中年人还谈论梦想时,或多或少会招来调笑。
在这之前,我偶尔地给可哥说起我的诗,让他看,他都那么不屑,嬉笑,不正经。
他总是非常不解,现在读书的人都少得可怜了,谁还读什么诗啊,更不要说写诗呢?
而那些时候,我多希望让他明白,我不仅仅是她妈妈,更重要的是我喜欢并且能够写诗。我一直觉得诗歌是所有文学体裁里最能直接简单表达情感的文字。我希望他看到的我,不只是个会做饭会照顾他的这样一个大众母亲形象,实际上,我还能有更多更好的梦想。
我是多么希望那些梦想都能一一实现——虽然我并不知道具体是些什么,我只知道,那些所谓梦想,令我长久的失眠和疼痛。
《我是路人甲》讲述了普普通通的人关于梦想的东西,可是当我们在谈论梦想的时候,到底又在谈论什么呢?
《疯狂动物城》里,朱迪的父母就告诫她,放弃梦想就会很快乐,人只有知足常乐才会幸福。
可是,实际上,为什么总有一些东西会令人魂牵梦绕?
令人在眼下的苟且中,总念念不忘诗和远方呢?
以前我理解的梦想,总是很狭隘的定义为做成了某件事情,成了什么样的人——而随着年纪的增长,我开始觉得,所谓梦想,应该不是某一种特定的什么东西,起码不是具体的什么事情做成了便实现了的,不是说你当了什么人物或者你价值几何,你的梦想就实现了——如果是这样,那梦想就太简单和太无含金量了。
那么梦想到底是些什么呢?
为什么她那么令人着迷?
明明知道会因此非常痛苦,还是有很多很多人如此执着的追求她呢?
我们坚持学习,坚持努力做一件事情,也许就是梦想。
我们努力工作,为的就是改变目前的困境,希望能够有天高海阔的时刻,也许也是梦想。
梦想可能就是不希望和大多数人一样的生活,希望与众不同。
希望拥有更精彩和不一样。
也许,所谓梦想,应该是这样的境界——坚持和改变。
篇5:当我们谈论青春的时候在谈些什么美文
当我们谈论青春的时候在谈些什么美文
我的南方脸在暖气洋溢的房间内渴望更多水分。看片现场一片漆黑,我只能伸手摸到桌面上的那串葡萄。葡萄很甜,葡萄皮找不到垃圾桶,我就把那些果皮和果核捏在手上,老老实实地坐在座位上,看完了整部还未完成后期制作的影片。
女主角李珥,一个平凡的高中女生,看似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但却暗自喜欢学校的校草级别的男生,还爱写博客,文艺女少年一枚。
校草男生,许弋,阳光,帅气,成绩好,人缘也好。如果不是因为另一个女主角的存在,你几乎认为他才该是完美的男主角。
另一个女主角,叫黎吧啦。好看是好看,说脏话,穿着暴露,没啥教养,婊去掉绿茶两个字之后来形容她都不过分。一开始,她过着和好学生们毫无关系的生活,在酒吧唱歌、抽烟喝酒和其他社会青年调情逗闷子。说白了,她就是仗着自己有几分姿色,瞎混日子的社会闲散人员一枚,还特别臭美爱折腾,眼影和指甲都被她折腾成绿的。直到遇到男主角张漾,佯装的傲气和老辣溃不成军,说到底就是一位随时准备为爱痴狂的小女孩。
说到男主角张漾,不得不说,他是近几年华语青春类型片里最特殊的男主角。坏,坏极了:坏到为了报复一个假想中的敌人,利用自己的爱情;坏到为了过上一种所谓体面人的生活,利用一个一心想当明星的单纯富家女。
影片的前半部分,就由这四个人围绕一个阴谋展开:为了让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许弋身败名裂,张漾利用疯狂爱上自己的黎吧啦去接近许弋再抛弃他,只为换来他的“身败名裂”。
阴谋的主使者张漾,幻想在这个阴谋得逞之后,他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却没想到,他因为真的被黎吧啦所吸引和爱上,又反被发现他不忠的富家女蒋皎所利用,成了不折不扣的牺牲品。
于是,误会了爱人的吧啦死了,一直默默关注着这一切的`吧啦的好友李珥目睹了吧啦的死亡而久久难以从抑郁和怀念中走出,本来阳光的许弋因为被吧啦的爱情玩弄而彻底堕落,而深爱着吧啦的黑人因为自己参与了蒋皎的“局”而断掉一根小指。张漾,则成了这一局面的最大输家。心爱的人死去,关于未来的规划全部改写。他别无选择地重新投入到蒋皎的操纵中,继续不知所谓的人生。
就像他对蒋皎说的那样:我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残酷青春,至此进入高潮。而影片的上半部分到此戛然而止。
吧啦死了——
按照古典戏剧的处理方式,悲剧发生后,所有人都会一一给出反应,作为悲剧的结局——完美的化身死去,留下的痛苦和伤害令人清醒。然而故事没有结束,吧啦的死是一刀,影片用了剩下的全部力气来拔出这把刀,让血一点点流出来。
导演只让一个人发泄了这种痛苦:身着白衣的李珥站在海边,发出惨叫,好像在跟大海要回吧啦的生命。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非常喜欢影片对李珥这一角色的表现方式。无论是影片上半部分,她独自学习抽烟,失败之后蹲在墙角啜泣的画面;还是影片下半部分,她独自发短信、独自斜倚着窗台和床,她总是选择让自己和嘈杂以及充满生活气息的女生宿舍保持距离,甚至她始终不肯摘下围巾这一细节,都似乎有意无意地在诠释着“旁观者”的这一角色定位。
然而非常显而易见的是,当《左耳》的小说转换为电影时,它无法做到像小说一样,任意转换主要叙事人。在时间和空间的同一性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导演如何让李珥这一角色,既是旁观者,又是女主角呢?
影片后半部分的结构,必须面对这样高难度的挑战。
不同于众多由三角恋、四角恋串联起来的爱情小品般的青春片的结构,《左耳》的难度显得尤其高。
影片下半部分,故事分为了两条线——
上海:李珥、许弋。
北京:蒋皎、黑人、张漾。
在上海,李珥跟许弋的感情延续发展。“属于青春的爱情终将是短命的”似乎是这一类青春片的永恒主题。这一点《左耳》也不例外。李珥终于和当年暗恋的白衣少年许弋走到一起。然而两人都不是当初的两人。因为吧啦的死,李珥无法停止对孤独青春里这唯一的一位朋友的怀念,也无法停止追问当年阴谋的始作俑者张漾。
那一刀之后,血仍在她心里流。
与此同时,在北京的张漾,努力重建生活的标志之一,是他努力的摆脱蒋皎的金钱施舍。他自己挣钱,努力求生,然而却偶然在街头遇到了同样讨生活的黑人。
我最喜欢的一场戏,就是在小火锅店里。
少年和少年对坐。时光辗转,两人都无比回忆往事里那个自己,以及永远留在过去的黎吧啦。黑人不断叩着桌面的断指,张漾一瓶又一瓶地喝啤酒,吐了、接着喝,吐了,接着喝。影片在这里表现得特别节制——男人们通常不会选择像女人一样流泪。
但这是他们表达痛的方式,如此真实。
那一刀之后,血也仍在他们心里流。
而对此时的许弋来说,高考的失利,妈妈的离去以及本来就懦弱和娇生惯养的个性,让他自己饱尝痛苦。
“你总是让我想起过去的自己。”这是他背叛李珥之前对李珥说出的借口,也是他厌恶自己,无法从阴影中走出的例证。
整个故事发展到此时,其实进入了暗巷,人物都是困兽,很难找到出路。如果不是张漾的父亲,轻描淡写地叙述出真相,大概张漾一辈子都无法直面自己当年犯下的愚蠢错误。
原来当年怀着许弋的许弋妈妈只不过把自己的父亲当成情感寄托,父亲选择成全她的真爱,而张漾则不过是一个孤儿。原来,他和许弋从来不是同父异母。原来,这个阴谋的基础本身就是子虚乌有的。
直到李珥带着张漾来到吧啦的墓前,终于出现张漾痛哭流涕的那一幕时,观众心中的巨石才得以安放。吧啦死亡的那一刀这才终于停止让所有人的心流血,给了他们痊愈的可能。
做错事的人,终于前来认错。
荒烟蔓草中的张漾,终于正视了这永远无法起死回生的爱情以及因自己的荒谬所带来的全部代价。
非常喜欢片中的小镇场景,无论是破旧的石板路,雨天的街道,还是当相爱的张漾和吧啦相继跳入的碧蓝大海,甚至李珥在镜中看到自己变为吧啦的幻觉以及张漾救人时在水下把所救之人误以为是当年的吧啦的幻觉,都展现了电影重新创造的才华,都再现了小说中所无法展现的动人生活场景。
画面,这正是电影所特有的表现形式,给这部饶雪漫红了将近十年的作品注入新的生命力。
而我,选择清空自己的记忆,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当成毫不知情的观众。
从始至终,我都没有站在小说的角度上去解读它。因为《左耳》不同于所有的青春片,无论是人物的设定,还是对故事结构的处理,它都太独特了。
如果说最独特的地方,那就是它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是一部普通的青春片。
当我们谈论青春的时候,我们还在谈论人性。我们谈了成长,我们就要谈代价。我们既然谈爱情,我们就要谈背叛。所有的东西,并不是因为罩着记忆的迷雾,就可以被我们美化成年少无知的一笑而过。发生过的事就会有结果,做错的事情就要去承担。
在那些波涛汹涌的爱情和青春之后,我们还要站稳脚跟,带着希望,踽踽前行。
这是我作为一个脑袋清空,对原著的好感清空,而单纯把它视为一部电影时,所感受到《左耳》最大的诚意和价值。
PS:和很多人的哭点不一样,当我看到吧啦从李珥的碗中抓取香菜的那一幕时,我几乎哭了出来。在当年雪漫的书里,是我贡献了这一情节。这场景使我想起了我的青春岁月,那些最美好的年华,那些吃过的拉面和那个马尾跳跃的个性的女孩。
无论如何,我们都爱过。
就像吧啦说的:爱对了是爱情,爱错了是青春。
黎吧啦,我永远怀念你。
篇6:当我们正热情时-随笔
原本以为自己能好好地干完一件事,到头来也才发现自己的耐性不过如此。
我没能好好地养一只宠物,没能种好一盆花,没能过好自己原本期待满满的假期。曾在自己忙碌的时候就把自己将要干的每件事记在纸上,满满的一大张,算是满满的梦想,满满的闲情。当时想来真的'是充实而且美丽的。可是当自己真正陷入生活,陷入假期的时候,竟把安排推之又推,最后弄的自己像没了魂一样的躯壳。笑人性情本来就这样,可又猛然就想到,为什么不在自己正热情,正信心的时候开始去完成和追求呢。
我自己问自己。
如果在当时就能整理好自己的背包,我想我就会拥有很多美丽的风景画面。如果在当时我能每天调好闹钟,热情满满地面对每一天生活,我想我就能有一只很可爱的狗狗和一盆很美丽的花。呵呵,人生总是在(如果…就)的句式中徘徊,失去和懂得。现在我希望我能不找一丁点的理由去阻碍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因为我不想失去原本的热情,对生活的热情。因为我怕时间和自己的贪婪会把自己原来可以拥有很多美丽的梦一个个击碎。当我们正热情时。
我们,敌不过的,不是时间,而是,我们的懒惰。
篇7:三八节,我们爱自己当女王杂文随笔
三八节,我们爱自己当女王杂文随笔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我们女人的节日,网上称女王节、女神节,我们做不了皇后也当不了公主,就自封自己为女王,祝天下的女王都幸福安康!生活如意!万事顺利!
不论是“三八节”还是平常的日子,我们唯一要做的事,就是:把自己爱回来。
欣赏我的同事们包括我的董事长,每个人都是个自强自立的女子,在生活工作中展示着自已的风采!
生活中,很多女同胞把爱寄托在男人身上,但是世上有几个男人对自已的妻子或女友如同爱自己一样厚爱。就连曾当过皇后的武则天也不甘平庸,经过努力逆袭为一代女王!女人得爱自己得靠自已才是正道。
多年前,我把自己的爱全给了男人,为他生养孩子,一边经商一边持家,但他拥有一切时,经不住女人诱惑,抛家弃子,让我寒心到极点,我毅然选择远离。从此以后的我,学会了爱自己。
其实爱自己并不难,这些年,我努力工作,原则做事,诚心对人,抚养女儿,装修房子,给自己好质量的居住环境、养成生活规侓、舍得花钱给自己买服装,吃健康食品,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与同事和谐相处,对客户有礼有节,养花种草,把家打理得一尘不染。闲时,看看书,码码文,出去走走。
这些点点滴滴的生活改变,使我的生活更加丰盈。我把时间用在,好好陪伴自己、跟自己相处,听听音乐和戏曲,学会养生,偶尔去歌厅K歌一曲,全身心的爱着自己,就这么简单。
爱自己,自己身体好了,经济独立了,才有能力爱家人,才有能力给予亲人的爱,才有资格帮朋友,才有精神与朋友们相处!
女同胞们,一定要经济独立,用自己的劳动收获一份成果,前几日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报道,说的是一位湖北女子随夫定居深圳,她本有一份白领工作,后因为孩子小,需照顾,辞职当了全职家庭妇女,网称全职太太。
今年春节夫妻二人带孩子回家过春节,她准备一万元钱,回家时给父母和亲戚朋友发点红包,与丈夫商量,她丈夫竟然不同意,并称钱是他赚的,为何拿她的钱挥霍,俩人大吵,丈夫竟然对妻子大打出手。这样自私的人,女人没了经济基础真的是不堪一击,那种依赖男人的生活,自己也变得卑微,理直气壮的话都讲不出。
一次看《金星秀》节目,当金星问某位名星:“你给你父母买房子,需要和丈夫商量吗?”某名星毫不犹豫地说:“我自己挣的钱,我自己作主,不会和他商量,我有这个能力让我的父母过上舒服的生活。”话音刚落,台下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这就是经济独立与不独立的女同胞差别。
曾经年少的我也是过着公主般的生活,很多事依赖着父母,那时不知天高地厚,更不懂生活的不易,但某一天自己真正面临生活的选择时,学会独立时,才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和自立的重要,才明白以前别人对你做不到的.事,现在,你得自己为自己做,并且自己可以做到。
从此我不再外求。善待自己,从自己做起,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 相信自己,因为在这世界上没有谁会比你更爱你自己的了。
爱自己就是把自已爱成一朵花,把自己变成一朵美丽的花。如果连你都不喜欢自己、不喜欢跟自己在一起,那么,你要如何期待别人来爱你、喜欢跟你在一起呢?不是吗?花若盛开,蝴蝶自来。
爱是流动的,爱是从自己身上流出来的东西,它不是向外捕捉、更不是去跟人乞讨而来。亲爱的女同胞们,请记住,你就是一朵美丽的花,你只需要把自己「这朵花」好好灿烂地开出来,自然就会吸引美丽的蝴蝶来接近你。
你就会在生活中找到年少的自己,现在快乐的自己!
因为我很爱自己,心疼自己,懂得自已,在今天这个自己的节日里,写了这篇文章,希望女同胞们都是一朵美丽的花,一朵如莲的荷,当自己的女王,活出自己的范!
篇8:读后感:雷蒙德・卡佛《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论什么》
读后感:雷蒙德・卡佛《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论什么》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论什么》,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是不是会觉得就是一本低俗的爱情小说呢? 所以我一定要在题目上加上雷蒙德・卡佛。我怎能允许有人把《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论什么》想成什么乱七八糟,稀奇古怪的东西呢?即使被想成那样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只要有那么一点点,我就要阻止它的发生。因为,它是经典。 看完《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论什么》之前,“经典”只是在书的封底上写着的“上架建议:经典”,这样的客观的视觉从来就不能引起我主观上的感受。“经典”是什么?我不知道。但当我看完了这本书,想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时候,脑子里只剩下一个词了,不错,那就是“经典”。于是,我也就明白什么什么是经典了。 我经常在人前有意无意地提起这本小说,但是却从来没有得到什么回应。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那一个个瞬间我心中的感受。失望?可笑?鄙夷?抑或是暗暗地庆幸,庆幸自己还是比别人更接近一点经典?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论什么》其实是一本小说集,是一本有很多篇短篇小说构成的短篇小说集。而《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论什么》是这些短篇小说中的一篇。 我不知道编者为什么要拿这一篇的题目来作为这本短篇小说集的题目。也许,是因为这篇小说最容易让人理解吧。作者把他想说的话都写在了明面上,不需要我们再用心细细地体味每一个细节,不需要去冥思苦想他究竟要表达的是什么。这样,通过这篇小说,读者就可以更容易得了解作者,更容易地贴近作者。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序》中提到了“优秀的读者”,说是看到有些人的评论就觉得他们应该是雷蒙德・卡佛的“优秀的读者”。于是我很忐忑,我觉得自己必然不是一个“优秀的读者”,我对卡佛的小说的内容,除去对《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论什么》这篇有一点感受之外,对于其他的,我都是没有感觉的,说白了就是在内容方面我基本没有看懂。所以,不要相信我的对于用这个题目的原因的猜测。也许《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论什么》是卡佛意蕴最丰富的一篇,丰富到可以用来代表整一篇小说集。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论什么》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在相遇之前也曾爱过别人……如果我们俩有谁出了事,我想另一个,另一个会伤心一会儿,你们知道,但很快,活着的一方就会跑出去,继续再次恋爱……所有这些,所有这些我们谈论的爱情,只不过是一种记忆罢了,甚至连记忆都不是。 这段话被印在了书的封面上,这也是我读完整本小说,自以为唯一看懂或者说唯一有了感觉的一段话。但是,在我看来,卡佛的经典,绝不是他会写出一两句经典的话,他的经典在于他的表现形式以及阅读他的作品是被他所要求的一种阅读方式。 封面上村上春树的一句话,这是他对于这本书的读后感:难解又真切的'人性细节。这些“难懂又真切的人性细节”就是他的表现形式。 看罢小说集,你会觉得卡佛的小说,无头,无尾,没有情节,只有细节,不能剖析,只能感受。 卡佛的作品是不能够被研究,剖析的,一旦被研究,被剖析,那么作品的整体,它的意境就分崩离析了;唯有感受才能品尝到原汁原味的艺术。卡佛的小说就是由人性的细节构成的,每一个字都折射着那难解的人性细节。没有人知道那个人为什么会突然干这个事,为什么突然说这个话,但是他就是说了,就是做了。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而这些的细节,卡佛只是想要展示给我们,只是展示而已,并不是要我们去剖析的,因为没有人知道剖析出来的是什么,而我们知道这样的剖析是毫无意义的。卡佛只是想让我们对他展现给我们的细节有一个宏观的感受。有或没有触动,那都不要紧的,只要运用我们的感官,感受就好了。 有时候,也可以这样说,小说的本质仅仅是在于你读这本小说的感受。作者想要呈现给你的,也仅仅是想要你看他呈现给你的东西罢了,不需要你去苦苦思索,探求那现象下所谓得本质。而那些被你研究发掘出来的所谓的本质不过是些生硬刻意的东西罢了。要知道,作品本身想要表达的东西是多么的丰富,多么的柔软呀。读一本小说,就像是置身于海底的海草丛中,周身是数不尽的柔软的海草,它们将你缠绕。若是你,想要知道每一根海草的根在何处,那么你一定会被那些看似无害的海草勒住脖颈,在那片柔软的还草丛悄无声息地窒息。你唯一能做的便是,张开你的双手,闭上眼睛,张开你每一个毛孔,去感受,海草拂过你的肌肤的微妙触觉。你感受到的是什么,那就是什么。这就是小说的本质了。 而小说的意义也并不在于你感受的有多多,而是仔细地感受你感受到的那一部分,哪怕只有一点点,那也就够了。 小说的全部意义之于你,你已经全部拥有了。篇9:青黄不接时我们去啃谁-杂文随笔
青黄不接时我们去啃谁-杂文随笔
“啃老族”是指已经成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
扎眼一看,这些人可真可恨啊。挑工作,大钱赚不来,小钱不赚,不愿意吃苦。活该没有工作吗,可怜他们的父母生养了如此不孝的孩子。这些人的年龄据调查,大部分集中在八零后。23—30岁。这些人,扔在大街饿死也活该,谁让他们自己不争气。
可是你看看这句话,“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的家庭存在”,这足以说明啃老不是一个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能自力更生的只剩5%。其他的都要啃老。抛开30%完全啃老者不说,用我常听见的话说,活该他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出苦大力,挨累!也不说那5%的诸如韩寒,郭敬明,蒋方舟之类不但不需要啃老,还能敬老养老的佼佼者,单单说那65%存在啃老问题者。这部分人,没有完全啃老,但是自己所赚的工资根本不够花,不说房子的问题,先从日常生活着手。
作为一个正宗的80后,从小到大,常听的一句话:“社会永远是对的,错的永远是我们。”这句话是小时候欺骗我们最有力的谎言,是长大了以后,我们批判得最深刻,最狠劲的反动语言。年轻时候不懂,所以力挺这句名言,试着与社会接轨,忍受贪官污吏,忍受所有比自己都富有的领导剥削,还乐呵呵的鞠躬敬礼表示尊敬。那个时候我们忍气吞声对待世间残忍没有人性的人和事。大人告诉我们,社会就这样,等你见得多了就好了,再加上社会永远是对的这句名言,我们就一句话说不出来了。现在想来,那个时候的家长,已经被这个社会折磨得麻木了,早丧失了争取权利的机会和想法。用句最通俗的话说,争取了也是白争取,啥用没有。去哪里能说清楚理?在你哪里的大事,在别人那里都是小事。长大以后,有思想了,一天比一天自信:自己没有完全错,有些错误不是由自己的本人所形成的,追溯上面的根源也无据可查。譬如说,我上学的时候,在大学,什么都没有学到。我该埋怨我的母校吗?各个大学都一样,不单单是我所在的学校。由此衍生了下面的问题:我们因为什么都没有学到,开始啃老了。
不说那些没文化,没水平的。说说我们这些上过大学,受过高等教育的。也不说那些大钱赚不来,小钱不赚的。就说那些踏踏实实在一个单位打工的`。不说那些一不小心,沦落到一个惨无人寰的单位的,就说工资正常待遇正常的那部分。不用我说,我估计所有的人都听过,某某家的孩子,在某某单位工作。邻居惊叹,不错啊,真有出息,这回某某父母可享福了。知情者回复,白扯,自己够自己花就不错了。那孩子怎么那么大手大脚呢?哎,钱现在真毛啊,不够花啊。我高中同学中,最有出息的一位,毕业于南航,就职与深航。刚毕业就5000。每每有人祝贺,他父亲便深深叹息,哎,反正不用我管了,自己能够自己花。就是一分攒不下,助学贷款还得我卖苞米还呢。这位同学,上学时候非常节俭,绝对不是大手大脚的孩子。
80后的钱都花哪里去了呢?除了自己吃饭,正常的同学结婚,生孩子,还有一大笔隐形花销是没有人好意思提起的。那就是供给了那些完全比自己富有,完全比自己有经济实体的掌权人。这部分人集中在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尤其是事业单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明晃晃的规则。跟送大夫红包道理是一样的。送了未必给你什么好处,不送会每天找你小脚。这部分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谁的礼都收,水平有限,拍马屁功夫了得,工作干得极少,讲话极多,喜欢谈自己当年。过年过节,两瓶茅台就上千,试问,现在事业机关都存在领导多的现象,也就是新人80后,只能送给别人礼,但是没有收入的平衡,一色的都是逆差。领导都送一遍,少了一个也不行,送了不代表就能给你提干,也不是就照顾你了,只是不找麻烦就不错了。现在收礼的,对年轻人,也不是很讲究,收礼不办事者,大有存在。一个月工资3000的人,过年可能要送一个月到两个月工资的礼,这些钱,去哪里出?这部分老不啃,工作都干不下去了,那样变成全啃了。这是一部分,有病了,填东西都是啃老的原因。一台电脑3000,普通80后工资,用什么买?
有些人,老人的条件也不好,但是四处举债也要被啃。年轻人有钱朋友少,大部分没有什么积蓄,就是借,也没处借。能啃老的人是幸福的,有些老人,辛苦了几十年,不吃不穿的,攒点前,一点点的都给儿女拿出来了。等青黄不接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的父母老了,我们的孩子又成长了,我们该去啃谁呢?那么那些社会财富都到哪里去了呢?
篇10:在深圳的我们,都太浮躁杂文随笔
在深圳的我们,都太浮躁杂文随笔
20xx年3月,我在会议室当面试官,面试一个个求职者。
阳春三月,春节过后,大家从老家回到深圳,开始为了前程跳出原来的公司,上演各种跳槽的片段。其中也有一些高校的毕业生,怀揣着梦想,拖着行李,来到深圳这个传说中的一线城市。
几个面试过后,我感觉到的是,空气中漂浮着一种不知名的气体,沉思片刻,我突然明白,这便是——浮躁的因子。尤其是对于刚走出象牙塔,刚来深圳的年轻人来说。
求职者A,打算找一份与专业相关的互联网的工作,因为没有工作经验,辗转找了一个星期,找不到工作,无奈之下,来这边面试一份非专业对口的工作。然而,提出的薪资却高的吓人,理由是深圳的消费高。
求职者B,面试的时候说得各种各种好,但是,深入了解之后,觉得这年轻人根本没有一个很好的职业生涯规划。
求职者C,因为面试表填完之后,工作人员没有及时去收表,甩门而出,说这是浪费她的时间;
这些年轻人,都有一颗敢于拼搏的心,但是却疏忽了一点,太浮躁。不知道是在学校的时候养成的这种习惯,还是来到深圳之后,看到各种高昂的消费,看到各种高楼大厦不安和浮躁的因子,真的很明显。
我曾经也跟朋友聊过这个话题,其实刚刚从社会出来,感觉能找到一份自己感觉还差不多的工作已经是非常幸运了。在这个岗位上,踏实地工作,好好积累经验,这样才能展开抱负,才能实现自己当初来深圳的梦想。然而,我看到的许多年轻人,似乎把深圳当成是挖金子的地方。
以为来了,就是高薪;以为来了,就是荣耀;他们认为,在深圳找份高薪的工作,是件很体面的事。从此,前程似锦,实现人生的高峰。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在学校里学到的很多东西都是不实用的,都是理论的东西大于实践。
洋洋洒洒的几页纸简历,抵不过面试官一个犀利的实操问题;天花乱坠的工作能力,抵不过完成一个领导交代的任务。
为什么那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应届生?
一方面真的是花人力物力来培养,好不容易培养好了,一句话,这份工作不适合我,瞬间企业的所有培养付出都白费了。所以,奉劝年轻人,实际衡量自己的水平,如果你有幸找到一份还满意的工作,请好好珍惜,请脚踏实地好好工作。
想在深圳这个一线城市做出一番成就,一开始,就该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干活。而我们羡慕的领导,羡慕的有钱人,也是这么走过来的。除了富二代,你要赚钱,没那么容易。
到了而立之年的我们,太浮躁,年轻人是如此,其实,很多到了而立之年的人,也是如此。
所谓的而立之年,其实字典上的解释是: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许多人到了而立之年还没有实现事业自立。另外,随着结婚和孩子的出生,我们渐渐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是的,压力,买房的压力,买车的压力。
深圳的房价却是一直高的吓人,用一句玩笑话来说就是,我奋斗了那么久,可能连深圳的厕所都买不起。这虽然是句玩笑话,但是细想之下,却是多么地自嘲和无奈。
深圳就是如此,买房子的属于有钱人,买不起房的,总感觉即使来了,仍旧不是深圳人。
因为没有安家,我身边就有朋友是这样,已经工作了好些年了,也有了老婆和孩子,夫妻俩在这边麻木地上班,小孩直接扔回老家给爸妈带,年轻时的满腔抱负早已被社会给磨平,每天只想着混日子,但是回家看到各种油盐柴米的支出,又各种烦躁。嚷嚷着要回老家工作,但是想想又作罢。
如此恶性循环中。来自中年的危机,除了事业有成的,其他的人都不可避免得会有这方面的焦虑。但是焦虑和浮躁之后,我们能有什么改善?
日子还是过的,为什么就不能让自己过得有奔头呢?
正是因为有中年危机,我们更要不急不躁,想好未来的规划。然后努力而踏实地去做,也只有这样子,才会慢慢走出困境,让自己和家庭,让孩子,过上更好的日子。
就像我提到的这位朋友,既然留在深圳了,那么就应该好好干活啊;如果真的对深圳失望之极了,那么,早点回到老家,找份工作,是不是也是个比较好的选择呢?
留在深圳是否会有机会博取前程,离开深圳又是否会过得更加幸福和潇洒?这个是到了而立之年的我们应该考虑的。
没有对错之分。浮躁的心态,让我们失去了什么。浮躁的生活和心态,影响渗透到我们各个方面,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
工作上的浮躁,你会为了工作上多做一点事情而跟同事吵闹,你会为了受领导的训斥而愤愤不平要辞职,你也会同一件工作犯下各种错误。然后,你就会感觉工作越做越憋屈了。
生活上的浮躁,你会为了爱人没有及时做好饭菜而跟爱人咆哮,你会为了孩子顽皮弄脏你的衣服而狂揍孩子一顿,你还会为了邻居的一点动静而破口大骂。然后,你会感觉日子越过越不顺了。
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你浮躁啊。
我们抱怨生活,抱怨工作,抱怨领导,抱怨家人,浮躁的心态,我们变得越来越失败,越来越不能静下心来,越来越找不回当初的自己了。
静下心来,心如止水,日子才会过得舒坦。并非只有有钱人才会把日子过得舒坦和潇洒。
有钱人在逛街的时候,或许还担心股票跌了,或许还担心订单没成。没钱的人,只要努力工作,日子还是有奔头的。
菜市场的大妈,每天起早贪黑的,为的是多赚一点钱,孩子的学费就更加有着落了;街边补鞋的中年大叔大婶,想着多补一双鞋,明天就可以买点肉加加菜了;写字楼的保安帅哥,想着,多干一点活,明年就能娶媳妇了。
用朋友的一句话来说,有钱人有有钱人的过法,没钱人有没钱人的活法。浮躁的心态,让我们失去的是自我,最纯真的自我。
去掉浮躁,重新生活。浮躁的心态,是时候该抛弃了。
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想想自己未来的规划应该是怎样的。
别再为难自己,也别再为难你身边的人。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个人,你的人生会变得更加美好。
篇11:当你觉得读书苦逼时,看看我们杂文随笔
当你觉得读书苦逼时,看看我们杂文随笔
U头上多印两点,三十多万个包装好的产品需重新贴商标。
一大早,QC同事拿了一个异常处理单过来,原来是我们所订购的商标产品名称U字母头上多了两个点。我们被吓得双脚直抖,赶紧找回合同从头到尾查原因。仔细查回资料,原来之前合同上显示是要两个点的,后来有修正,合同上的两个点不见了。因为之前已经将申购单给了供应商,后来收到修正合同之后,我们已经以电子邮件的形式给供应商,可是供应商忘了改。这个事情,我们总算逃过一劫,可是,却一波人摊上事了……
我们的邮件,在U头上去掉两点,供应商看了,掉以轻心,觉得两个点是小问题,没有引起重视,所以没有改到。商标回到厂后,质检员核对商标时也没看到商标上多了两个点,因为商标只有3CMX2CM大, 字体非常小,而且印了好多资料,所以很难看出。
可是问题来了,多了两个点,前来验货的客户不接受,我的天呀,30000打共360000个产品全都已经包装好入盒与箱,解决办法就是让商标厂重印商标,所有包装好的箱盒全部拆开,将所有原来挂好的商标剪掉,再挂上U字母头上没有两个点的商标,再出货。这一举动,要二十人一个星期才能完成。这两个点 ,商标厂重做商标损失将近一万元,而我们公司老板倒贴约一万五千的人工费去返工。好在出错方不是我们,如果是我们,只有被巨额罚款后再被炒鱿鱼了。
看到了吗?当你觉得读书很苦逼时,当你觉得考试写错单词是理所当然时,当你认为读书很大压力时,看看工作中的我们,一个点都不能错,工作任务一天也不能超。一个点代表上万的钱。工作中,不管你会不会,懂不懂,都必须一百分;工作,就必须零错误。每天出单,必须是看了又看,想了又想。对客人的要求,一份合同有一本书那么厚,而一个月要处理上好几百份合同。对合同内容必须理解得透透切切。错了,哭鼻子抹眼泪,换来的是更多谩骂和罚款。没有人会同情你的,没有人会原谅你的错。做错了,没有人像老师那样循循善诱开导你。没有人像家长那样来安慰你。更没有人会保护你的自尊心。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为了赚钱,不和你婆婆妈妈。
做为学生的你,题做错了,老师打了个叉,看都懒得看。做作业 ,只是为了交差,也不管自己掌握了知识没有。考试,马马虎虎做完就是,也不管对错,也不回头检查。不会的知识,也懒得去查资料。考差了,家长说两句还离家出走。工作中的我们,为了生存,哪个不是在巨大压力下工作?无论什么困难的工作,我们都要硬着头皮去做,社会就是这么现实。你要生存,不会的也得会。在工作中,老板们都是将小学生当初中生用,初中生当高中生或大学生用。因为文凭低的人,对工资要求没那么高,所以老板们都采用了逼一逼的`办法。也许你会说,那么大压力工资一定很高吧,可是你错了,低工资的人工作更苦更累。出来工作的人都知道,如果上学时有现在这么用功和认真,可以考名牌大学了。可是,没有如果。
学生时代的你,有人呵护。成年后工作的你,有人逼迫。比起谋生,读书的苦根本不算苦。从现在起就努力让自己过上想要的生活吧,成年以后,才不会用大把时间去应付自己不想要的生活。
篇12:爱情随笔:当我们谈论爱情的时候怎么面对自己对爱的渴望
A:男人与女人,如果真的相爱了,不能不相爱,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在这么美好的事面前,谁也不该挡他们的路。不是吗?
B:可是,有人会为此伤心,难过,痛不欲生。
A:不,不能让她那样,要劝慰她,要让她祝福他们。他们也要希望她寻找到自己所爱的人。
B:但是,但是她爱的人是他呢,她不想要再去爱任何一个男人呢?
A:那,那又有什么办法,如果他已经无法再继续爱她,他爱上了别人,而别人也爱上了他。
B:人世间总没有完美。
A:是啊,总是有人因为爱而幸福欢欣,也有人因为爱而痛苦难过。
B:但还是去祝福吧,去祝福有有情人终成眷属。
A:可是,那们真正去祝福他去爱上别人的女人,她是多么值得他爱下去啊。
B:是啊,是啊,是啊,可是要命的是,他爱上了别的女人。
A:他……
当我们谈论爱情的时候怎么面对自己对爱的渴望?
★ 老茶馆杂文随笔
★ 快乐时当歌随笔
★ 秋雨杂文随笔
★ 和府何福随笔
★ 线人杂文随笔
【当我们在谈论道德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的杂文随笔(整理12篇)】相关文章:
红色黄昏独自一人的杂文随笔2022-10-14
也曾想作山中鸟啊杂文随笔2023-02-19
叔本华思想随笔句子2023-06-05
我就是个爱谈钱的姑娘杂文随笔2022-07-09
有些事情缓一缓比较好杂文随笔2023-12-10
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杂文随笔2022-05-07
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2023-10-10
青春会老,爱不会老随笔2022-07-27
顺其自然-生活随笔2024-05-11
随笔 当简?爱面对现代新世界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