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诗的读后感(精选14篇)由网友“xcx502”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给孩子的诗的读后感,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给孩子的诗读后感
(一)
四(4)班 虎煜涵
《给孩子的诗》这本书里的诗写的非常好,给我印象最深的几首诗有:《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愿意是急流……》、《如果记住就是忘却》、《致橡树》。
读了《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后,我懂得了:任性的孩子,才拥有真正的童年。从小事无巨细循规蹈矩的孩子,他的童年被大人社会剥夺了,当他从小失去了童年,长大就会失去自我,然后失去自己的一生。因为童年的游戏规则和大人的社会不一样。一个任性的孩子,用童心来看世界,认为世界应该是这个样子――“每一个时刻,都像色彩蜡笔那样美丽”,“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快乐的小河”,“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而大人们认为这些和那幼稚可笑,这一切都是梦话愚行。所以,“我没有领到彩笔”,只剩下“收支和创痛”――纯真的美梦就这样一个个自生自灭。从对梦的痴心幻想到逐步认识冰冷的现实,也是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每一个的童年时代,都是梦的季节。小时候,我们阅读的,是美妙的童话;画的,是无拘无束的想象;听的,是欢快的儿歌;做的,是无奇不有一心向往的'梦。
读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懂得了,在面对挫折,在寂寥的日子当中,我们应当振奋向前,相信希望就在前面,相信这一切很快就过去,而一旦过去便会成为最美好的回忆。我们确实应当在悲伤的日子里学会镇静,因为快乐的日子一定会来临。
读了这些诗,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有了很多以前没有的感悟。正如有句话所言:对于命运中的幸运而言,诗歌正如点燃火炬――某种意义上,诗歌之光照亮突然醒来的人。
篇2:给孩子的诗
给孩子的十首诗
以下10首诗歌源自北岛编《给孩子的诗》,希望大家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天真的预示》
威廉·布莱克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
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根》
费牛汉
我是根,
一生一世在地下
默默地生长,
向下,向下……
我相信地心有一个太阳
听不见枝头鸟鸣,
感觉不到柔软的微风,
但是我坦然
并不觉得委屈烦闷。
开花的季节,
我跟枝叶同样幸福
沉甸甸的果实,
注满了我的全部心血。
《你不喜欢的每一天不是你的》
费尔南多·佩索阿
你仅仅度过了它。
无论你过着什么样的
没有喜悦的生活,
你都没有生活。
你无须去爱,
或者去饮酒或者微笑。
阳光倒映在水坑里
就足够了,
如果它令你愉悦。
幸福的`人,
把他们的欢乐
放在微小的事物里,
永远也不会剥夺
属于每一天的、天然的财富。
《星星》
索德格朗
当夜色降临
我站在台阶上倾听;
星星蜂拥在花园里
而我站在黑暗中。
听,一颗星星落地作响!
你别赤脚在这草地上散步,
我的花园到处是星星的碎片。
《如果白昼落进》
聂鲁达
每个白昼
都要落尽黑沉沉的夜
像有那么一口井
锁住了光明。
必须坐在
黑洞洞的井口
要很有耐心
打捞落下去的光明
《积雪》
金子美玲
积在上层的雪
你冷吧
冰冷的月光照着你
积在下边的雪
你重吧
上百的人压着你
积在当中的雪
你寂寞吧
你看不见天也看不见地
《河流》
谷川俊太郎
妈妈,河流为什么在笑
因为太阳在逗它呀
妈妈,河流为什么在歌唱
因为云雀夸赞着它的浪声
妈妈,河水为什么冰凉
因为想起了曾被雪爱恋的日子
妈妈,河流多少岁了
总是和年轻的春天同岁
妈妈,河流为什么不休息
那是因为大海妈妈
等待它的归程
《星星们高挂空中》
海涅
星星们高桂空中,
千万年一动不动,
彼此在遥遥相望,
满怀着爱的伤痛。
它们说着一种语言,
美丽悦耳,含义无穷,
世界上的语言学家
谁也没法将它听懂。
可我学过这种语言,
并且牢记在了心中,
供我学习用的语法,
就是我爱人的面容。
《公园里》
普列维尔
一千年一万年
也难以
诉说尽
这瞬间的永恒
你吻了我
我吻了你
在冬日朦胧的清晨
清晨在蒙苏利公园
公园在巴黎
巴黎是地上的一座城
地球是天上的一颗星
《我愿意是急流》
裴多菲
我愿意是急流,
山里的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
岩石上经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
在河流的两岸,
对一阵阵的狂风,
勇敢地作战……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只小鸟,
在我的稠密的
树枝间做窠,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
在峻峭的山岩上,
这静默的毁灭
并不使我懊丧……
只要我的爱人
是青青的常春藤,
沿着我荒凉的额,
亲密地攀援上升。
我愿意是草屋,
在深深的山谷底,
草屋的顶上
饱受风雨的打击……
只要我的爱人
是可爱的火焰,
在我的炉子里,
愉快地缓缓闪现。
我愿意是云朵,
是灰色的破旗,
在广漠的空中,
懒懒地飘来荡去,
只要我的爱人
是珊瑚似的夕阳,
傍着我苍白的脸,
显出鲜艳的辉煌。
篇3:的给孩子的诗读书笔记
暑假,很多同学都喜欢到外面去游览湖光山色,我却喜欢抱着《小学生中华经典诗词读本》开始我的“诗中游”。
当看到“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幽静时,我会心驰神往;当看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景时,我会沉醉自失;当看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怅惆时,我会为其伤感……但令我最难忘的是诗中的喜和乐。
当我读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眼前是一个何其清新自然、何其美丽动人的境界!怀着许多喜悦,我走入了一个满眼绿色、充满泥土芳香的大草原。当我读到“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时,我脑中立即展现出一幅人们喜迎新春的图画。画中王安石眉梢舒展,把酒当歌。喜庆的风光尽收眼底。
相信大家对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定了解颇多,读着这句诗时,我仿佛进入了一片明媚秀丽的世界,听着黄鹂鸣唱,看着白鹭飞翔,到处生机勃勃!好一个令人乐而忘返的境界!“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在我学习的课本里也有,每当吟咏这诗句时,总会觉得很神秘。今天再读,眼前便展现出一幅画来:静静的夜,深蓝色的夜空,空中镶着一盘月,月光轻轻地洒在湖上、树上。树枝上,两只小鸟儿相互依偎着,甜甜地编织着自己的梦。一阵微风吹来,清新扑面,眼睛闭上,这月色和鸟儿融入水里,而我也融化在画中,心中便有说不出的愉快。
当我轻轻合起手中的《小学生中华经典诗词读本》时,清新的诗句,快乐的情调,无不令我陶醉,令我流连忘返。我不禁赞叹,果真一本好书!
篇4:的给孩子的诗读书笔记
古人流传下来的古诗词数量众多,语言优美,我们从小就在父母的教育下会背诵很多的古诗,当时对这些诗词的意义还不太理解。但也能感觉到诗词的语言的丰富和优美。这次和孩子共读《小学生学习古诗词》这本书,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一些诗词的理解有更深的体会。
其中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这样写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首诗前二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 “尽”“闲”两个字用的很好,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和后两句联合起来,更能体现作者孤独寂寞之感。
另有李白的《古朗月行》,这首诗这样写到:“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诗人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字,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语言质朴,比喻有趣,十分耐人回味。
白居易的《忆江南》这样写到:“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作者神驰江南,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而我们今日读此词,则因为白居易的出色描写,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作者讲到:“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日出时,江边的花儿在太阳的照耀下显得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通过作者的描写,江水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让我们诵读古诗文,从而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辈的心境,开阔我们的视察,丰富我们的知识。让孩子培养记忆力,想像力,进而促使其智力的发展,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孩子终身受益。
篇5:的给孩子的诗读书笔记
当然很早就知道学习最是贪多嚼不烂的事情,最忌驳杂不精,厚哥九个月开始正式读绘本的时候,给他定下一个原则,每个月只看一本绘本,一方面因为我觉得简单和重复才是刺激宝宝大脑,吸引注意力和锻炼专注力的方法,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是深信旧书不厌百回读的,并且自觉在这种重复的读书方法里面很受益。这条原则一直执行到厚哥大点了可以自己去书架上拿书了,才被渐渐打破。不过我仍然控制他读书的数量,两年来他的阅读时间应该算很多了,但是读书数量不算太多,虽然读书不必检视成果,但是现在看,他的专注力和阅读兴趣都很不错。
反倒是厚妈自己近来接触讯息比较多,听了一些微课,各种育儿理念交相而来,渐渐有些沉不住气了,本来深以西尔斯夫妇为是,今天觉得华德福理念不错,明天又觉得蒙氏颇多可取之处,孩子到底要不要学英语?几岁开始识字?几岁开始学英语,钢琴课还是跆拳道?听了王老师的人文美育微课,又忽觉自己人文底子太薄,要怎样恶补才好。这样情绪发烧近一个月,突然醒转,你到底在干什么?难道带厚哥的初衷,不是健康和快乐就好的吗? 你在慌忙和焦虑什么?
庆幸自己的焦虑还好没没来得及影响到厚哥,于是简化自己。“当你简化自己的生活时,宇宙的定律也会随之简化”——亨利大卫梭罗。
绘本当然是要读的,英语便推到三岁以后,识字是不急的,各种课当然也先不必上。古诗要得,可是挑选合适的选本太难了,《千家诗》《唐诗三百首》都不是专门给孩子选的,市面上那些标明儿童诗的选本又过于良莠不齐。就在这时,网上看到叶嘉莹选编了《给孩子的古诗词》,当时还是预售,心里已经觉得太幸运了,雪中送炭一样的巧合呀。
书的装帧极简。页幅也较一般的书稍窄,每页一首诗,寥寥几笔画点缀一隅。拿到手里,一页页缓缓翻过去,日子都慢了下来,仿佛最闲适的亲子时光,反复读一本旧书,看几千年的光阴在诗句里展现,我们体味那些舒缓,一钓钩垂一个秋天,一首诗只问一句话,今年的春草绿了,已掐指等待明年的归期。那时的孩子没有钢琴课,孩子们“短笛无腔信口吹”;那时甚少高楼广厦,有无数空间“儿童急走追黄蝶”;那时没有补习班,自然“儿童散学归来早”;那时不必费心组织什么体验课,孩子们自有无数的时间“侧坐莓台草映身”“溪头卧剥莲蓬”。
叶嘉莹先生说本书的选书原则“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对于只以刻画工巧取胜者不予选录,超出孩子认知水平者亦不选录”。其实有一点她还没有说,便是本书选录的诗都是美的,真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这是诗魂,也是我们希望孩子在传统文化中所能感受到和学习到的最宝贵的精神。
虽说书中大部分的诗都是读过的,这本书我还是从头到尾翻看了两遍,慢慢的,享受着这些诗以这种形式集合成册,连珠成串,畅想着缓缓的把这些诗一首一首读给儿子听,让他感受那些美的,有趣的,有情怀的,那些江南塞北,飘花落雪,有人置酒邀客“能饮一杯无?”;有人折梅寄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有人潇洒“仰天大笑出门去”,有人浪漫“我寄愁心与明月”;有人清雅“一松一竹真朋友”;有人沉郁“独怆然而涕下”;有人闲适“一片笙歌醉里归”;有人羁绊“了却君王天下事”……
而这些情感都不必宣之于口,只要读诗给他,他自会体会和领略,诗歌对孩子的影响,才真是“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嗯,这便是读诗和简单育儿的共同之处,我们似乎做了什么,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做,给他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等他自己成长,我们只需守望,是树是花,等他长成他自己的样子。
这就很好。
篇6:《给孩子自由》读后感
很多朋友告诉我,教育丛书里育儿手记类书籍最好读,读起来既亲切有共鸣,又生活化不费脑力。看小巫的书总是充满激情,而作为一个年轻的母亲,刚刚度过母乳喂养的艰难期,现在开始关注孩子的教育,虽然我自己已是一个有八年教育经验的老师,但面对一个如此幼小而又可爱的孩子,我还是觉得责任重大,真的不希望自己一些错误的做法害了孩子,这也是广大父母的共同想法吧。
《给孩子自由》给了我很多启示,在具体事例方面,比如我的宝宝在与小朋友接触中,不仅不会主动攻击别人,而且受到别人攻击时,也不会还手。说心理话,孩子挨打我不心疼的,因为小孩子总是要在这样的事情中成长起来的,但我很怕孩子这样是懦弱的表现。小巫提到了这个事情,也给出了明确的解答,让我很是安心。
另外,不威胁孩子,不以爱的名义来束缚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个性,这些,都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从对我宝的亲身实践中得到了很大的效果。
小巫的这本新书《给孩子自由――中西理念冲撞中的早教手记》就是育儿手记,果然,亲切有共鸣而生活化,文中讲述的经历几乎是任何1~3岁半的幼儿的家长都会遇到的日常状况:是不是坚持母乳喂养?训练大小便、社交能力培养、自由与规则的建立、保姆的寻找与培训、语言教育、就医经历、选择幼儿园、女孩和男孩不一样的养育特性、携子旅游等等,每每读到会心处,必狂笑,想起自己也有过的种种故事及尴尬,但这本书又不是那种读完后仅获得安慰和认同感的普通育儿手记,身为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的小巫,在自己的育儿实践记录中,加入了教育学理论的阐述和自己的反思,在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成长,又研习西方教育理论精髓的独一无二的作者视角,造就了这本书深刻而精辟独到的立论,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观点。
从这个角度出发,小巫的这本书恰好引着读者去思考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之后隐藏着的教育问题,给大家一个东西方教育理念冲撞与对比下的全面的思考视角,鼓励每位家长在孩子的人之初,就思考出自己的教育大方针,指导着今后的各个阶段,根据孩子的成长特点来具体实施教育计划。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本书不仅读来有趣,而且引人入胜。
篇7:《给孩子自由》读后感
最近读完了小巫的《给孩子自由》,书里的观点其实其他早教类书籍也类似,孙瑞雪、冯德全、当然还有蒙台梭利,无一例外在提倡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去探索去尝试,所不同的是,小巫以自己的儿子Sam为案例,将抚养Sam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大量经历,来阐述什么是正确的“爱”以及应该如何给孩子“自由”,最有意思的是,小巫将美国的育儿理念结合中国特有的育儿现象进行了反思和比较,书中很多中国特有的案例感觉非常熟悉,读完之后一声叹息~~~我们教育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带孩子的老人们,甚至整个社会的认知啊~~~
一周岁以内的孩子,最关键的是要建立孩子完全的安全感,做到有求必应绝对不是“溺爱”孩子,我们也完全不要担心孩子会“没有规矩”。抚养过孩子的人会有切身体会,孩子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需求。初生儿啼哭3件事:饿了,尿湿了,要睡了。等长大点了,醒着的时间越来越长了,需要有人随时随地陪在身边,等到6、7个月了,孩子明白自己是独立个体了,分离焦虑也产生了,明明看着他安静地玩得好好的,一旦悄悄走开下,孩子就哇哇大哭来表达他的不安全感。大概婴儿就是原始状态的动物本能吧,害怕自己被抛弃,需要每时每刻有人在身边来确定自己是“安全”的。经常听到有人说:“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说这句话的应该是家有9、10个月左右的孩子吧,此时的孩子要爬要学步了,也有个人主见了,不再乖乖让人抱着而是喜欢到处去探索,但是因为行动上还要依靠大人的辅助,所以要牵着大人按照他们的指示去行动。孩子对于世界是新奇的,一个简单的动作,重复再重复不厌其烦,问题是大人嫌烦了,粗暴地打断孩子的探索,孩子自然又哭又闹。
昨天回到家,婆婆在说邻居家的孩子,洗澡前哭,一旦洗澡了又很喜欢,洗完了又哭,我毫不费劲地就找到了答案:孩子还没玩够水,老人就把她拎起来了吧。类似的情况一定还有很多,包括身边的同龄人反映自己的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听了她们的讲述,也会很清楚问题出在哪里,家里都是老人带着孩子,老人要做家务要带孩子,怎么可能能静下心来耐心陪孩子一遍又一遍做些“无聊”的事情,往往都是让孩子按照他们的计划去做,孩子不从,挺肚子、哭闹,老人“治”得又烦又累,最终得出结论:孩子越大越不好带了!这种不尊重孩子,不去“聆听”孩子心声的行为长期下去,带孩子变得更加辛苦不说,孩子的性格脾气将是最大的隐患。
其实我们要做的很简单,我们怀着无比热爱自己孩子的心,去细细体会孩子成长的每个进步,同时我们要积极地耐心地配合孩子的每个敏感期,在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孩子探索欲望。让带孩子的人从家务中脱离出来,专职带孩子,孩子要抱时抱抱他,孩子要玩时给他玩具独自安静地玩,孩子想玩不想吃饭,那就等他玩够了再吃饭吧,孩子要走不要抱,那么就把推车放家里陪他好好练习走路吧…所谓的爱和自由,爱是基础,关键是自由,给孩子自由,尊重这个小小的弱弱的`却有着无穷能量的孩子,放手让他去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吧!
篇8:《给孩子自由》读后感
本书重点在于探讨1岁至4岁幼儿早期教育的各个领域。作者根据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以及咨询案例,详细解读儿童秩序感、道德感、情绪发展、大脑发育及学习过程等话题,在如何培养身心健康、独立智慧的儿童方面,提出了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
这本书中举了很多例子来探讨怎样教育幼儿,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就是壮壮和人打架的事。在书中壮壮是是作者的儿子,壮壮在幼儿园和小朋友打完架,妈妈和姥姥对解决这件事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姥姥的意思是家长去幼儿园找那个打壮壮的小朋友,“教训”他一下,妈妈的见解是让壮壮自己去解决,并且告诉壮壮打人是不对的。从这个片段我看到了不同的两种教育方式:一种是传统的,从大人的角度去保护孩子;一种是蹲下来,让自己和孩子处于同样的高度,启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会塑造两个完全不同的孩子。假如我们采用姥姥的教育方式,由家长出面干涉,让那个小朋友得到了“教训”,壮壮以后再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思维习惯:有姥姥在保护我。长此以往,壮壮会失去自己解决人际关系的能力,当他长大后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相反,妈妈的解决方式就很西方化,现代化。壮壮经过这件事之后既知道打人是不对的,也学会了怎样和其他的小朋友相处。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做的不是一个保护者,而应该是个榜样,一个启发者。孩子们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他们自由,他们才会学会。引用“小巫”《和孩子划清界限》一书中的话:如果父母能够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竞争和压抑等等,就不会斤斤计较孩子在社交中难以避免的冲突。孩子看到父母从容不迫的处世态度,也自然学会了坦然面对冲突、拒绝和挫折。父母越紧张、包办、过度保护孩子的社交活动,孩子越懦弱、胆小、依赖性越强。
篇9: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
首先说说,我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三岁男孩的母亲
看到有些书评中对小巫的攻击,我第一个感觉是写这些书评的人本人并不是妈妈。请看看他们的抨击理由:
1、谬论一:我们只读一些《育儿百科》、《蒙台梭利》之类的经典书籍,没必要看小巫的书。
本文作者观点:这是多么狭隘的观点呀,《育儿百科》强调的是保育,《蒙台棱利》是幼教经典,这跟小巫以一个母亲的角度去写自己的心得并不冲突呀!
2、谬论二:开档裤的原因是中国的国情,经济条件所限。
本文作者观点:小巫在当书中对开档裤定义得已经很清楚了,开档裤的定义是指把屁股露在外面,包上尿布就不算穿开档裤了,不一定非要穿上纸尿裤。
3、谬论三:这本书一半讲喂奶,一半讲保姆,不值一看。
本文作者观点:我不明白的是,在孩子二岁以前,还有什么比这两样更为重要的!
其实就是我本人,读到小巫的有些片断,也是有不同看法的,但小巫所提到的育儿理念,至少有百分之九十是正确的,这些理念,也并非出于她的原创(很多理念都是源自著名的儿科医生或心理学家或教育家),只是她以一个母亲的角度践行与分享,让我们能对这些理念有更深的理解。
给孩子自由,其实是我读的小巫的第二本书。
第一本书是在极期偶然的情况下读到的《让孩子作主》。那时候大约是夏天,孩子刚刚三个月左右,由于我一直坚持给孩子穿纸尿裤,遭到了周围不少好心人的劝解和嘲笑。我记得很清楚,有一位妈妈的确是出于好心(这位妈妈是中科院的研究员),关切的对我说:“别给他穿纸尿裤了,男孩穿纸尿裤可能会影响他的生育!”还有一位则是平常我们交好的阿姨,是以嘲笑的口吻说的:“快别给你宝宝穿棉裤了!”当时我们有大约六个妈妈经常在一起,每次当他们给小孩尿花花时,我都有小巫说的那种感觉:崩溃!在这种情况下读到小巫的书,看到她的勇气,看到她的观点与我不谋而合,当时那种感觉真的如雪中送炭呀!
在小巫第一本书的激励下,我坚持母乳儿子到二岁左右。关于母乳对母亲及孩子的价值,小巫已经写了很多,我自己也从我本人的角度写了几篇小文,这里不再详述了。我把母乳的好处也分享给我的多名朋友及同事,他们也受益匪浅!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吃过母乳的小孩免疫力一般都比较强,安全感也更好。
在本书中,我又得到了许多新的启发:
1)首要幸福感。首要幸福感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与爱。这一点我太认同了,真的,只有建立起首要幸福感的人,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才能得到内心的宁静,不为外界所动,现在我们整天说调整心态,却不知如果我们能够给孩子足够的爱,孩子自然就能得到自信和安全。
2)孩子发脾气的处理方法。我们要有智慧去理解和分析孩子真正发脾气的原因,并且给予足够的尊重,孩子自己就能把气给消了。
3)中伤比暴力还要厉害。这常常是我们中国父母最不注意的细节,我们常常这样:“你看哥哥,多乖!”;“你真笨!”,完全不顾及孩子的心灵感受。
小巫在书中提的很多东西,实际上都是对的,但我们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或者没有小巫的勇气,或者没有小巫的智慧。问题不在小巫,而在于我们自身。
至于有些人认为小巫有炫耀的感觉,我倒认为是另外一种误会,因为,所以当妈妈的人,无不认为自己的宝宝是完美的,至少我也是这样的。
我衷心感谢小巫的系列育儿书籍!
篇10: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
一直都很想看《给孩子自由》,《给孩子立界限》这几本书,刚好,童童妈妈和我交换了这本书,给孩子自由读后感。我得以真正的看到这本书。说实话,一直都不知道这是谁写的,只是单纯从题目上对它感兴趣。
看到“自由”两个字,想起了一些题外话:同事曾经感慨于一片QQ的新闻――有很多北大的教授宁愿在国外隐姓埋名当保姆,为自己的孩子赢取一张绿卡,也不愿意回国。但是我的几点看法是:首先,这个信息的真实性有多少?现在网络新闻为了博取点击率,常常会有虚假的新闻出现。其次,即时真有这样的教授,那么也要看看当初他出国时候的年代,90年代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那时候的民*主自由与现在是有差距的,可以理解他们做出这样决定的想法。最后,“存在既是合理”的,只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精神层面的自由追求更甚。从而也可以看出文化对于自由的影响,中西方是有着完全不同看法的,西方育儿观念中对于自由也自然是充分肯定的。
而我本人对书籍的看法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也许是受从初中开始对于一些所谓的权威都敢于质疑的态度的影响,这本书也不例外了。
本来对于大鹅的教育态度,多半是从自我的成长经历中获取。每次我遇到问题和困惑的时候常常会想:“当初我是怎么想的,我希望自己的父母怎么做?”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笑:“你怎么知道自己很小的时候的想法呢?”这可能得益于我从青春期就开始记日记的习惯吧,不停的剖析自我,虽然痛苦,但是能很清晰的看出自己成长的足迹。正是这种剖析,让自己的性格没有成为父辈那样的狭隘,猜忌,偏激。
刚刚看了开头的部分,突然发现原来我和作者有这么多的观点是相似的,而我的观点来源并不是书籍,是我自己生活的经验。最深有感触地是关于“首要幸福感和次要幸福感”的论述。
Primary happyniess:首要幸福感,指孩子对父母对自己的爱完全确认,是明确的,毫无疑问的坚信,父母无条件的爱自己
Secondary happyniess: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取的快乐
如果孩子小的时候首要的幸福感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那么他就会侧重于次要幸福感的满足,这容易造成顺利起来就特别高兴,不顺的时候特别挫折,这样的人精神不独立,对人,物、事的依赖性特别强,长大以后不敢向自己依赖的人说不!
这是多么的深有体会阿,就像我现在以前不知道如何拒绝别人一样,我想这和以前爸爸妈妈工作很忙,没时间照顾我是有一定得原因,但是随着大鹅的成长经历,在我给他赋予充分的爱的时候,也感受到他给我的爱,我可以坚定的对别人说不了,特别是当别人占据了周六周日本应该属于family day的日子是,我是那么理直气壮地拒绝。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为什么大鹅有这样的表现:比如他不愿意吃切开一半的苹果,为什么他坚持把褪上去的裤腿拉下来,为什么不愿意睡有蚊帐的床!让我知道了“秩序感是儿童安全感的来源之一,是儿童对于事物作出正确分辨与判断的基础,实儿童建立道德的奠基石”很多很多的看法、做法于小巫的一致,比如:“蹲下去看孩子”,三岁以前多留一些时间给孩子,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说说一些其他不太相同的吧,也不能说不同,我觉得很多东西要根据现实来做更改“母乳喂养”,我理解,也非常赞同,但是中国的现阶段国情是不可能所有的母亲都作全职妈妈,给孩子母乳喂养到两岁。于是很多4、5个月孩子的妈妈要回到工作岗位中,这就涉及到了社会看法的问题:比如单位的领导能批准哺乳假,拟定同时帮助与支持,而且你的家还不能工作单位太远,我很遗憾只能给大鹅十个月喂奶,可是这也是有这个社会造成的阿。
“保姆的选择”能理解小巫的看法,但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佟阿姨一样的保姆,我只能说最重要的“耐心”和“爱心”的保姆能找到就非常了不起了。而且更多的要给人家一种家人般的关怀和谅解。如果时时刻刻以保姆的标准要求别人,他永远都不能融入家庭教育的氛围中的。
看到这里还有点点困惑:为什么小巫一直是在剖析自己孩子成长的历程和自己的作为母亲的感受,为什么没有自己作为小孩子时,对父母的期许和剖析呢?我以小人之心揣测一下吧:也许西方的育儿观念中只对下负责,不对上负责,长大以后就离开父母自立,主要承担养育下一代的责任,不负责对上一代的赡养吧。
篇11: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
小巫的每一本书都掀起了一股不小的风潮,她的观点成为妈妈们嘴里的新词,改变了一代人的观念,使一代人受益。上次在博客上和大家分享了她在关于母乳喂养的第一本书《让孩子做主》,我吃惊于小巫小小一本书如何产生这么大的魔力,以至于让这些妈妈们以自己坚持母乳喂养而那样的自豪。
第一本书掀起的母乳风暴正在高潮,她又提出了《给孩子自由》。于是,全国的妈妈们热拥小巫,全在提倡爱和自由。我们总是在说,孩子最需要拥有的品质之一就是独立的思想和判断,而达到这个目的,首先需要我们这些做家长的首先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从养育孩子这件事情做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最适合自己与家庭的养育方式,而不是盲目地听信“专家”、照搬照抄。
小巫的观点带有她的鲜明特色和个性,她的做法很多无法照搬,关键是,她告诉我们一种对待孩子和自己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我看来是真正爱的方式,而这个方式如何真正体现在自己和孩子、家人身上,则要靠每个人的智慧。
看完《给孩子自由》这本书后,感悟很深,道出了我们对孩子教育的心声,我们表达爱的方式应该是给孩子做主行动的机会,是引导而不是“教”他去做任何事情,小孩子自己本身对这个世界的探索的热忱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但确实存在超乎一切的动力。小巫作为一个在东方文化的熏陶下长大,又有着西方教育背景的母亲,书中对中国人的很多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并结合自身的亲身案例和西方的教育观点予以了详细说明,
继续推荐小巫的第二本书,是觉得它能够促进妈妈和宝宝一起成长,也希望自己能够正确的借鉴小巫的方法,给予我们每一个小朋友更多的帮助,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哦。
篇12: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
《给孩子自由》,书的作者小巫。小巫是学教育学的、在海外工作生活过,老公是新西兰人,一个中西合璧的家庭。我想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给了她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更为开阔的视野吧!
这是小巫继《让孩子做主》之后推出的新作,重点在于探讨1岁至4岁幼儿早期教育的各个领域。作者根据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以及咨询案例,详细解读儿童秩序感、道德感、情绪发展、大脑发育及学习过程等话题,在如何培养身心健康、独立智慧的儿童方面,提出了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
在这本书中,我得到了许多启发:
1)首要幸福感。首要幸福感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与爱。这一点我太认同了,真的,只有建立起首要幸福感的人,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才能得到内心的宁静,不为外界所动,现在我们整天说调整心态,却不知如果我们能够给孩子足够的爱,孩子自然就能得到自信和安全。
2)孩子发脾气的处理方法。我们要有智慧去理解和分析孩子真正发脾气的原因,并且给予足够的尊重,孩子自己就能把气给消了。
3)中伤比暴-力还要厉害。这常常是我们中国父母最不注意的细节,我们常常这样:“你看哥哥,多乖!”;“你真笨!”,完全不顾及孩子的心灵感受。
摘录几段非常喜欢的书中的文字吧,算作重温。
1.成功者最最需要的,是一个永远理解、支持、鼓励他的妈妈。
2.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
3.孩子的独立性,不是能够刻意“培养”出来的,而是他自己要准备好了,愿意接受独立时,才行。
4.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依次建立两个幸福感/快乐源泉:“首要幸福感”和“次要幸福感”。首要幸福感,指的是孩子对父母对自己的爱的完全确证,这个幸福感的完全建立,是在3岁左右。次要幸福感,指的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取的快乐:搭积木、过家家、拉小提琴、玩篮球等等。
首要幸福感牢固的孩子/成人,内心的快乐不会受到日常生活高低起伏的左右。遇到波折、挫败时,不会丧失自信心,不会一蹶不振。
首要幸福感不牢固的孩子/成人,次要幸福感也很难健全。他们内心的快乐,过度依赖于外在的“成就”。如果顺利,就特别高兴。如果不顺,就特别感到挫折。这样的人,精神不独立,对人、物、事的依赖性特别强。
5.“不必要的帮助就是对儿童的压制。”
6.当孩子探索世界时,也是他最聚精会神的时刻,成年人过多的干涉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往往那些上学后不专注的孩子、有所谓“多动症”的孩子,追溯其成长史,都有家长干涉过多、限制过多的痕迹。
7.儿童的思维和行动是一体的,抑制儿童的活动,等于抑制了他们的思维和成长。
8.应该把“听话”这两个字从词汇中永远地去除掉,因为这两个字对孩子来说毫无意义,只能表露你的无能。他为什么要听你的话?仅仅因为你是大人?你要跟他讲道理,而不是用“听话”这样软弱无力的词语来约束他。
9.当必须对孩子说“不可以”的时候,我建议妈妈们不要站着、居高临下地勒令孩子,而是蹲下身来,搂住孩子,亲吻他,温柔地告诉他,这样做“不可以,因为......”
10.行动的自由,导致思维的自由,最终导致行为的自由自主。
11.让孩子玩儿是主要的,衣服和手脏不脏是次要的。
12.父母在幼小的孩子的心目中,是完美无缺的,是要拼命效仿的榜样。他们像小海绵一样,吸收着我们的一言一行。
13.过早受到家长压力的儿童存在弊端,更加理智的做法是等待孩子自己想学习的时候再教,那样会更加容易。
14.这些超级宝宝们没有得到正常儿童所需要的经历:一个无忧无虑、快乐自在的童年。这样的缺失会影响他们成年后的成长。
15.无论事态如何严重,父母如何生气,对待孩子的态度一定要平和冷静,最有效的批评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妈妈爱你,但是妈妈不喜欢你刚才的行为。”任何斥责,对于孩子都是一种语言暴-力,其损伤性绝不亚于伸出巴掌扇孩子耳光。
16.没有强烈的爱心和牺牲精神的父母很难说有带孩子的真正权利。
篇13:读北岛《给孩子的诗》有感
读北岛《给孩子的诗》有感
我并不算是一个诗歌爱好者,读这本《给孩子的诗》,更多的是因为好奇。这本小小的书,到底选择了怎样的诗歌,才能吸引到孩子们的目光?回想孩童时,我对诗歌的印象总是模糊的,没有小说的前因后果,没有散文的轻松明快,就是简单的字词和上口的韵律;离开校园后,诗歌更是在我的生活中难以寻觅踪迹,直到,我充满好奇地翻开这本原是给孩子的诗――
将书中的101首诗通读一遍,竟然对很多首诗歌都觉得熟悉,读起来朗朗上口,甚至能脱口而出下一句。一本书读下来,顿时觉得酣畅淋漓,甚至有着再读一次的冲动,原来读诗竟是这样的神奇!
读一首好诗,感受的是文字和旋律的美好。再没有一种文体能够像诗歌这样,将文字和旋律完美融合在一起,无论是默默阅览,还是轻声吟诵,又或是大声朗读,都将文字和旋律的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即使受众是不解其意的孩童,或是焦躁繁忙的成年人,都会自然地让人觉得舒畅和愉悦。诗人能够赋予文字生命,描绘雨燕是“它使雷电枯竭,它在晴空播种,它若触着地面,便会粉身碎骨”,描绘老虎是“你金色辉煌,火似地照亮黑色的林莽,什么样超凡的手和眼睛,敢塑造你这可怕的匀称”,文字肆意组成了一幅画、一首歌,带给读者的是震撼的美。
读一首好诗,畅游的是想象的空间。诗歌要表现的内涵是那么的多,但它愿意使用的字却是那么的少;但每个字与每个字之间,都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每一行与每一行之间,都是一个无边的宇宙,轻易就引人走进一片神奇的天地。跟随诗人的脚步,我们学会聆听万事万物,“星星们高挂空中,千万年一动不动,彼此在遥遥相望,满怀着爱的伤痛”;跟随诗人的笔触,我们探索神奇的世界,“听,一颗星星落地作响!你别赤脚在这草地上散步,我的'花园到处是星星的碎片”.正如诗中所说的,“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不一样,透过诗歌,我们直面自己的内心,倾听内心的声音,在想象的世界自由地翱翔。
读一首好诗,发现的是生活的美好。生活的浮躁,遮住了我们发现美的眼睛,但诗人们却用自己的笔,担当起世人的眼睛,发现那些身边被忽略的美景。他们既对着自然诉说情话,“当我还在你的面纱胖游戏,像花儿依傍在你身旁,倾听你每一声心跳,它将我温柔颤抖的心环绕”,又发现城市中的风景,“来自不同地方的水果,各有各叙说自己的故事,橱窗有最新的构图,革命孩子和新款鞋子押上韵”;他们既歌颂秋日的平静,“少有这样的天气,没有风,残留的叶子,点缀着枝头,为树干编织,金黄的袖口”,也歌颂寒冬的寂静,“隆冬像暗夜一样,将穗状的雪串挂在树上”.他们歌颂太阳、天空、河流,他们歌颂稻束、花朵、树木,他们歌颂山、歌颂海,歌颂一切美好的事物,用自己的笔、自己的诗,唤起人们心中的美好。
读一首好诗,铭记的是内心的希望。诗中往往带着不同的情绪,有欢乐“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还是从稷稷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而且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也有悲伤“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全书的最后一首诗,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年少时不识哀愁,时隔多年再次读到这首诗,竟然觉得鼻子发酸。多么简单而美好的愿望,但又有几个人能够抛却浮华,实现这样的梦想?美丽的愿望和诗人的结局更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用自己的生命,发出了最后的呐喊。归根结底,诗人是一群热爱生活的生灵,不论爱与恨,无关求生或赴死,他们都热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用诗句拥抱生活――他们在哀愁中寻找快乐,“亲爱的朋友,我们就要分手,一同来歌唱吧,在你出发的时候”;他们在失望中依然乐观,“你不喜欢的每一天不是你的:你仅仅度过了它”;他们在孤独中等待希望,“在温驯的孤独里,我等待,霞光突然地,闪亮”;他们在悲伤中保持宁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他们在黑暗中仍关爱着别人,“当你用隐喻释放自己的时候想想别人,那些丧失说话权利的人。当你想到那些遥远的人们,想想你自己,然后说‘我希望自己是黑暗中的蜡烛’。”生活永远是硬币的两面,我们无法拒绝,但只要心中依然有着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线,就可以坦然接受,甚至敞开心扉,说上一句“你好,哀愁”.
曾经以为,诗歌并不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但现在我相信,诗就像种在我们身体里的情绪,从小到大,一生都未曾远离。如果我们不再读诗,说明世间的浮华与烦躁,已经侵蚀了我们的内心。
给孩子的诗,也适合给每一个曾经是孩子的你,适合每一个心中仍然充满希望、仍然热爱美好的你。
我要送一首诗给你,也是送一首诗给自己。
篇14:《给孩子的诗》读书笔记个人书评
《给孩子的诗》这本书里的诗写的非常好,给我印象最深的几首诗有:《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愿意是急流……》、《如果记住就是忘却》、《致橡树》。
读了《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后,我懂得了:任性的孩子,才拥有真正的童年。从小事无巨细循规蹈矩的孩子,他的童年被大人社会剥夺了,当他从小失去了童年,长大就会失去自我,然后失去自己的一生。因为童年的游戏规则和大人的社会不一样。一个任性的孩子,用童心来看世界,认为世界应该是这个样子——“每一个时刻,都像色彩蜡笔那样美丽”,“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快乐的小河”,“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而大人们认为这些和那幼稚可笑,这一切都是梦话愚行。所以,“我没有领到彩笔”,只剩下“收支和创痛”——纯真的美梦就这样一个个自生自灭。从对梦的痴心幻想到逐步认识冰冷的现实,也是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每一个的童年时代,都是梦的季节。小时候,我们阅读的,是美妙的童话;画的,是无拘无束的想象;听的,是欢快的儿歌;做的,是无奇不有一心向往的梦。
读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懂得了,在面对挫折,在寂寥的日子当中,我们应当振奋向前,相信希望就在前面,相信这一切很快就过去,而一旦过去便会成为最美好的回忆。我们确实应当在悲伤的日子里学会镇静,因为快乐的日子一定会来临。
读了这些诗,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有了很多以前没有的感悟。正如有句话所言:对于命运中的幸运而言,诗歌正如点燃火炬——某种意义上,诗歌之光照亮突然醒来的人。
★ 读艾青诗选有感
★ 心灵写诗读后感
【给孩子的诗的读后感(精选14篇)】相关文章: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2023-09-01
初三《唐诗三百首》读后感2024-01-29
关于徐志摩诗集的读后感2024-03-14
香菱学诗初中读后感2022-08-03
香菱学诗读书的心得体会800字2024-01-31
诗歌集《繁星春水》读后感2022-06-25
艾青诗选学生读后感通用2022-05-06
泰戈尔诗读后感1000字2023-01-16
香菱学诗教案设计2023-06-29
《春夜喜雨》诗的读后感2023-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