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与贫困》读后感

时间:2024-02-18 07:32:53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进步与贫困》读后感(通用3篇)由网友“myuqeen920”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进步与贫困》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进步与贫困》读后感

篇1:《进步与贫困》读后感

《进步与贫困》读后感

《进步与贫困》读后感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4月 7日 19世纪末,美国出现了旨在改良社会的进步主义运动。各种文献都提到,亨利.乔治的《进步与贫困》一书起到了巨大的思想指导作用。   最近,我读完此书。它的主要内容是对贫困根源的研究以及解决办法,但是最触动我的地方是作者对贫困本身的描述。 绪言中,亨利.乔治直接提出,经济发展不一定会缓解贫困,反而有可能加剧贫困,物质进步不仅不能解脱贫困,实际上它产生贫困。虽然经济革命使生产力上升,但它不一定是在底部对社会结构起作用,把整个社会都抬高,反而好像一个巨大的楔子,在社会的中部穿过去。那些在分裂点以上的人们处境上升了,但是那些在分裂点以下的人们被压碎了。 接着,亨利.乔治给出了这本书的核心问题,尽管生产能力增加,为什么工资趋向仅能维持生活的最近限度? 看完这些话,我很感慨。此书是针对100多年前的美国写的,但是彷佛就是在描绘今天的中国。我们也不禁要问,去年中国GDP的增长速度超过9%,但是为什么许多人的收入没有跟随GDP一起增长呢? 亨利.乔治的答案是地租。生产能力提高的同时,地租趋向更大的提高,因而产生迫使工资不断下降的趋势。它的逻辑是这样的,毛利要用来支付工资、利息和地租。亨利.乔治认为地租不断上升,吃掉了原应属于工资的那一份要素报酬,所以工资不断下降。工人们的收入被地主占有了。 这个答案显然是错的,至少在当代社会中是错的。因为知识革命使得生产往往不需要很大的土地投入,很多大网站只要有几间屋子就够了。所以,地租占利润分配的比例是在不断下降的,未必会直接影响到工资。但是,另一方面,地租的升高确实使得工薪阶层的相对收入变小。从这个角度看,地租与工资之间确实存在一个反比的.关系。 亨利.乔治的结论是:地租升高必然降低工资。为了减少贫困,必须阻止这种趋势,他的解决办法是土地公有化,更准确地说是地租公有化。 我提议的不是收购私有土地,也不是充公私有土地。前者是不公正的;后者是不必要的。.......如果我们取得了核仁,可以让他们据有外壳。没有必要充公土地;只有必要充公地租。 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在于, 现在有两个同样收入的人,一个人的收入来自他劳动的使用,另一个人的收入来自地租。要他们同样负担国家的费用,公平吗?显然不。一个人的收入代表了他创造的财富,并把它加进国家的总财富中;另一个人的收入只代表他从财富总量占有的一份,他没出一点力。一个人享受他收入的权利以自然的正当理由为基础,自然把财富报答劳动;另一个人享受他收入的权利仅仅是虚构的权利,是社会法规的创造物,是不为自然所知道核承认的。有人告诉当父亲的,他必须以劳动所得抚养孩子,他必定默认,因为这是自然的命令;但只要还有一个便士属于从垄断自然机会中取得的收入,此人便可以公正地要求不能从他用劳动获得地收入中取走一个便士,因为自然机会是大自然公平地给予所有人的,是他的孩子生下来就有的权利,他们也有平等的一份。 我认为亨利.乔治说的很有道理。地租上涨不创造社会的总财富,只是一种财富分配的手段,使得那些房地产所有者获得暴利,而这些钱原本是应该属于整个社会的。所以,充公地租有其合理性。当然,实际操作难度很大。亨利.乔治的意思主要是,应该设法让大部分的地租收益分配给全体人民。 如果我们不这样做,那么后果亨利.乔治也说得很清楚。 只要现代进步所带来的全部增加的财富只是为个人积累巨大财产,增加奢侈,使富裕之家和贫困之家的差距更加悬殊,进步就不是真正的进步,它也难以持久。这种情形必定会产生反作用。塔楼在基础上倾斜了,每增加一层只能加速它的最终崩溃。对注定必然贫穷的人进行教育,只是使他们骚动不安。把理论上人人平等的政治制度建筑在非常显著的社会不平等状况之上,等于把金字塔尖顶朝下竖立在地上。 (完)

篇2:与公司一起进步读后感

看了《与公司一起进步――提升员工工作内驱力的卓越理念》一书,收获很多。从书名上看,这本书的关键字应该是“员工”、“内驱力”、“提升”这三个词。实际上,通读了整本书,才发现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个人成长与团队提升两大方面,具体说来包括了:压力、选择、事业、信念、感恩、忠诚、智慧、团队、合作、沟通、服从、业绩等等,虽然在上述方面本书都有值得一看的亮点,但受篇幅所限,我想集中说三个给我感触最深的部分:选择、信念和感恩。

先说选择。

在工作中成长与选择相关的部分,书中提到的有三个方面:选择态度、选择定位和选择方式。

首先是选择你对待工作的态度。书中引用了一位从纳粹集中营里活着走出来的西方心理学家弗兰克的话:“即使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选择态度的自由,在这位饱经磨难的心理学家眼里,是人类最后的自由,也是最重要的自由!

面对工作,我们有自由选择如何去对待它。是将它看作养家糊口的苦役,还是将它看作体现价值的事业。如果将工作看成是为了生活而不得不服的苦役,在工作中自然是能躲则躲、少做一点是一点,休息越多越好、收入越高越好、工作越少越好。这固然也是一种选项。

但如果将工作看成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事业呢?

书中举了洛克菲勒家族的创始人约翰.D.洛克菲勒年轻时候的一个故事:年轻时的约翰最初在一家石油公司工作时,从事的是被认为只要是认真一点的小孩都能胜任的工作岗位――巡视并确认石油罐盖是否自动焊接牢固。从事这个岗位的都是些初入行的`“菜鸟”,并且一般干上一段时间就会因为太过于枯燥而离开,选择留下的则会被看作是“没出息的人”。洛克菲勒留下了,在每天循环往复的无数次观察中他发现一个石油罐盖被自动旋转焊接好总是要不多不少地滴下39滴焊接剂。他就开始思考,如果能将滴下的焊接剂减少一点,哪怕只是一滴,公司在数目巨大的石油罐上节约的成本将是一个可观的数字。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洛克菲勒终于研制出一种新型的焊接机,它每次工作时比原先的机器少滴落一滴焊接剂。后来,这种焊接机被人们形象地称为“38滴型”焊接机。公司为此每年节省5亿美元的成本,而洛克菲勒也因此体现出他与众不同的价值。

认为自己的工作枯燥、毫无意义、总是重复性劳动的人从这个故事中应该了解这样一个道理:决定人的价值的不应该仅是工作本身,更应该是你对待工作不同的态度所产生的不同的结果。

其次是选择定位。定位你在公司仅仅是扮演一个过客的角色,还是将公司看成是另一个家。将对公司忠诚看作是对家庭忠诚的延续。其实定位的本质也是选择。关于这个方面,英特尔的总裁安迪格鲁夫曾对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毕业生说过这样一番话:“无论你们今后到哪里工作,都不要把自己当成是一名受雇佣者,应该把公司当作是自己开的一样,这样你才不会成为某一次失业统计数据中的一份子。”我想这并不是在唱高调,而是前辈精英真实的人生经验的总结:将工作看成是自己的事业!把公司当作是另一个家,而不是剥削你的敌人。虽然毋庸置疑,公司并非从产权上属于你,但这又如何?任何一个人最初都是从行业的最基层开始成长的,关键不是现在你拥有什么,而是你将会变成什么!对于青年人尤其如此。

最后是选择方式。选择在工作中成长的方式。书中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选择每天成长一点,并且坚持下去,让它成为习惯。同时,做的比义务多一点――主动、不计报酬地做的比义务多一点就好。

这两个“一点”涵盖了年轻人成长的最大的秘诀。

每天成长一点,而不是每天沉沦一点。这其实就是老话:“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现代版说法,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堤也不是一天坍塌的。每天一点的成长体现的是脚踏实地的态度、是抓住眼前的睿智、更是永不停歇的坚持。

做的比义务多一点。关键在于“多”和“一点”这两个词。当然,这么做的前提是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意义有二:第一,主动去做,从心理上能带来正面的影响,谢觉哉(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曾对此有过直接的论述:“做事,不止是人家要我做才做,而是人家没要我做我也争着去做。这样,才做得有趣味,也才会有收获。”第二,直白的说,做得多一点,就是主动展示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你不多做,别人怎么知道你原来还可以做这些事呢?机会从来不会自动掉到头上的。

再说信念。

林肯说过这样的话:“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源头,一个人的事业也是这样,他的成就绝不会超过自己的信念。”

著名的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也曾说过――唯一限制你的就是在你脑海中为自己所设立的那条边界。

脚踏实地虽然是所有想有所作为的人的必然选择,但抓住眼前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放飞梦想。普通人和不那么普通的人,最大的区别恐怕就是头脑里自己给自己划定的边界的不同。我并不否认,天赋和背景对最终成就的影响,但这些是无法选择的。人生本就是一场赛跑,柳传志说过:“这是一场赛跑。跑在前面的人说:‘你在后面吃土吧。’他跑得快,我在后面吃土,这没错,咱们必须狠下心来,踏踏实实在后面‘吃土’,但心里希望是做‘领跑’。”

最后再谈感恩。

“感恩”这个词来源于西方的“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意思就是thanks+giving,感谢给予。感恩并不是喊口号,而是发自肺腑的真情流露,懂得感恩,才能懂得珍惜拥有和回报他人,才能理解责任,才能在得意时不妄自尊大,失意时不徒自伤悲,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书上有这么一段朴实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的人却没有脚。虽然生活并不总是给予我们甜蜜,但我们也要清楚,我们拥有的已经够多。”

这本书虽然涵盖众多方面,也许你会担心因此博而不精,但编者的努力,让我们可以在短短160页的内容中对工作中成长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能有一些收获,我想这已经值回你所付出的时间了。推荐大家都去看看这本书。

篇3:《贫困与饥荒》读后感

《贫困与饥荒》读后感

饥荒是怎么产生的?或许大家的第一反应是粮食不够!但是真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阿马蒂亚.森的论点个人很赞同!他提出了权利分析理论!一般饥荒发生的地方,当年的粮食产量并不低,甚至饥荒地的粮食还会出口!这是为什么呢?很奇妙吧!下面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假设某年内蒙古地区遭遇旱灾或者洪灾,农民的收成肯定不好,这样肯定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先,农民收成不好,那么农民用于交换的能力下降,农民对于其他的非生活必需品需求肯定降低,那么企业的生产肯定会受到影响,那些以工资为收入的群体,自然也会逐渐失业,收入降低!并且逐渐失去生活来源!这样的话,即使当地的粮食是足够的,那么,这些没有购买能力的'人如何合法的获得粮食呢?问题就出在这儿,并不是没有没有粮食,而是那些群体没有交换粮食的能力!在自然灾害中,粮食一定会被投机倒把,遭到哄抬价格,那么那些群体(农民,工人等)更加没有能力购买到粮食!即使当年中国的粮食产量是增加的,即使内蒙古当年的粮食产量是增加的,但是饥荒还是会发生的!除非政府救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饥荒发生的重要原因,不是粮食不够,而是粮食如何获得的问题,以及谁能获得问题!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埃塞俄比亚的饥荒!那次饥荒受灾最严重的是牧民,其次是工人!现在再以内蒙古为例,试分析如下!

原来正常年份,当地的农民与牧民是可以交换彼此的产品的!现在首先,农民的粮食产量受到了影响,那么农民用于出售的粮食就会急剧下降!于此同时,农民对于牧民的东西的需求也会急剧下降!由于自然灾害,牧民的牲畜肯定会有死亡,这个时候,农民又不购买牧民的东西了,那么牧民生活将受到极大打击!为了生存,牧民肯定会出售牲畜,按照供求关系,自然灾害造成了牲畜的大量死亡,牲畜的价格在此时应该贵才对!但是并不是这样的,遭受了自然灾害,牲畜一方面会变瘦,另一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出售牲畜,就会竞争!所以,价格肯定低!故这个时候,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牧民是最先陷入绝境的!收入变少,粮食变贵!其次是工人,工人会失业,而且工人主要是以出卖劳动力获得报酬,这个时候,很多都失去了生活来源,当然了,粮食价格也更高!稍微好一点的反而是农民,因为农民自己生产粮食,虽然粮食减产,粮食价格上涨,但是农民手中掌握的是粮食,短期内它不要去市场上去购买高价的粮食了!

饥荒地的粮食还会出现出口的问题,那是因为当地的人们没有购买能力,按照市场的逻辑,自然要销往其他的地方!

所以饥荒问题不是粮食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如何分配粮食的问题!即使丰年,也会发生饥荒!粮食就在那里,关键是咋样合法的获得的问题,有粮食,而你没有权利获得,照样会饥荒!所以,谁的粮,如何获得粮,谁不能获得粮,谁可以获得粮,才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摆脱贫困读后感

脱贫攻坚奖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

青年大学习第十季第二期观后感

青年大学习第十季第二期观后感500字

党员收看沂蒙老兵电影观后感

山西答卷观后感心得

《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心得体会

全国脱贫攻坚奖特别节目观后感体会

感动中国2022十大人物观后感

关于电影《沂蒙老兵》观后感

《进步与贫困》读后感
《《进步与贫困》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进步与贫困》读后感(通用3篇)】相关文章: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2022-12-18

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观后感心得2023-04-07

电影沂蒙老兵观后感2022-09-17

学习莫振高校长先进事迹心得体会2022-06-11

《走村直播看脱贫》心得体会观后感精选2023-10-19

脱贫攻坚电视剧《最美的乡村》观后感2022-10-15

为了总书记的嘱托观后感2023-11-28

收看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五期观后感2023-12-14

央视纪录片中国扶贫在路上观后感心得精选2022-06-03

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观后感心得1000字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