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常识》读后感(合集20篇)由网友“零度醉拳”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管理的常识》读后感,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 《管理的常识》的读后感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获益匪浅,一个人不仅仅要有能力,更要有让人服从你的能力,这个能力则是管理。管理学教材的作者斯蒂芬.P.罗宾斯指出:管理是通过别人或者和别人一起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这本《管理的常识》主要从沟通、激励、领导、决策、计划执行等方面讲述如何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管理者。
一、发现才干,因才适应。
每一个人都有优点和弱点,而我们不要把注意力只集中在改变人的弱点上,应该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使其发挥到最好。通过制定管理制度和规范来限制人的不良倾向,又通过培训来教人掌握各种技能。但要知道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将所有的事情都完成。所以与其把时间精力用于改造一个人,还不如顺应人的天性,尊重人与人天性的差异,让其发挥各自独特的优势,让合适的人才在合适的岗位上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二、目标明确,与之沟通
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没有方向,目标不一定要多远大,只要够明确就可以了。把一个大目标分化成一个个小目标,一个一个的去完成,那样可以激发员工的兴趣,从而工作更加有效率。完成目标后会有一定的成就感,而使员工更加积极的去完成其他的目标。所以目标必须存在的。是可以衡量的,是可以判断的。
管人重在沟通,沟通可以消除隔阂,沟通可以激发积极性,沟通可以提高效率。沃尔玛公司总裁沃尔顿曾说过:“如果必须将管理体制浓缩成一种思想,那就是沟通。”只有通过沟通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沟通去传递信息,增进相互交流,了解真实情况。如果你不与员工沟通,又怎么能发现其中是否有什么问题?没有发现又如何来解决?
三、化解问题,培养干将
无论是哪里有存在着不同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需要我们灵活化解的。就比如同事之间的冲突问题,你要怎么办?你能怎么做?这些都是有一定的技巧:暗中解决矛盾,原则和灵活相结合,有些矛盾不解决比解决好,不是工作矛盾不要轻易介入,对恶意制造矛盾者绝不手软。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重视发现和选拔人才相当重要,同时在发现和选拔人才后的人才培养和管理也相当重要。任何事情都不是只要有一个人去做就可以了,所以这就需要培养出干将,让有才能的人发挥出他的才能。
篇2: 《管理的常识》的读后感
“管理”两个字确实看起来非常抽象且空洞,但读完陈春花老师写的《管理的常识》,虽说是“常识”,却蕴含丰富的内容,精辟的见解,化“抽象”为“具体”,化“空洞”为“饱满”,助你慢慢领悟“管理”的真谛所在。作为管理者,《管理的常识》一书值得好好读读,可以在工作中做为理论与行为衔接的对照思考,将会使你进一步认识到---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1、什么是管理的基本规律
陈老师把“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作为管理的基本规律,是因为我们在管理中常常犯错误,常常忘记了管理这一条基本的规律。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喜欢评判对错,但是管理上的对错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管理是要解决问题的。在我们的管理中,为什么效率非常低,陈老师认为,原因在于很多人做出决定,不是马上去执行,而是去评判对错。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有时遇到问题,管理者一般会要求寻找原因和责任,而忽视了去“面对事实,解决问题”,这样将来这个问题可能经历了不会再犯,但如果不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下次遇到新的问题,就不知道如何马上去解决,也不会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
2、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管理是服务,最直接的意义就是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面对事实,解决问题”最终服务于经营。管理与经营是管理者需要具备的两种能力,经营能力就是选择正确的事做,管理能力就是把事做正确,从这个意义上说经营是第一位的,管理是第二位的。
集团财务管理就是在“核算、服务与监督”基本职能基础上,通过持续为企业经营解决系列问题,提升解决效率效果问题的能力,为企业在增长性、盈利性、流动性之间找到最优的平衡,同时规范风险,更好地实现财务职能。
3、经营离不开核心能力的建设
核心竞争力的建立和培育对于确立企业的市场领导地位和竞争实力是极为重要的,为此,企业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通过审查自己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观察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情况,独具慧眼地识别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方向,界定并构建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拥有了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获得持续性差异竞争优势,保障企业持久、健康地经营下去。
德赛集团一贯高度重视企业核心能力的建设,经过多年经营,剖析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和优势,推动形成“工业制造、客户服务、技术创新及资本运作”等四项核心能力体系,并围绕这四项核心能力制定未来的发展战略,使之不断巩固、提升。
4、文化管理是解决企业持续经营的问题
最后谈一谈企业文化,陈老师也比较推崇企业文化管理。企业为什么或者追求什么样的目标,肩负何种使命,拥有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是企业是否可以持续的根本因素,而这些问题的回答正是企业文化所承担的责任。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石,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认知和导向。姜总提出的“五个文化”(奋斗文化、诚信文化、协同文化、创新文化、绩效文化),非常契合德赛集团经营发展的需求,对财务人员来说,践行五个文化也是为经营服务,如“协同文化”,包含总部财务系统与其他部门之间、各公司财务系统与其他部门之间等等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协同”,只有互相“协同”,才能保障为经营管理输出高质量的财务管理成果。
结语:管理者要学会向下负责
让管理产生绩效,最终体现在下属的成长中,因为企业的绩效是来自于员工。相对于管理中的所有资源来说,人是最重要的资源,对人的激励也是最重要的。
管理的核心价值就是激活人,发挥员工的价值,激发员工的潜力,激发团队的潜力,让人与事、人与资源组合的产出最大化。
我们集团财务系统一贯高度重视对后备干部的培养,一方面鼓励控股公司积极申报并遴选业务骨干、业务新人,另一方面通过组织财务系统知识竞赛、创建德赛财务工作经验分享与交流的平台、组织财务大讲堂等方式,大力推动并促进后备干部的成长,后备干部成长了,财务管理的绩效就显现出来了。
篇3:《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最近阅读了由高德拉特和科克斯合著的《目标――简单有效的常识管理》(以下简称《目标》),受益匪浅,愿将读这本书的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目标》写的是一位受过专业技术及管理训练的厂长罗哥,因其工厂经营不善,面临三个月关闭厂房的困境,后在一位导师钟纳以“苏格拉底式的作风”抽丝剥茧,以问问题来引导他找出答案,使其从谷底一步步爬出来,使工厂转危为安,最终创造效益的故事。小说情节扣人心弦,趣味浓郁,并极具悬疑性,看着罗哥每解答一个钟纳的问题,他要克服多少困难,化解多少压力、挑战和推翻多少条被奉为金科玉律、但却十分有害的管理概念时,我不禁为其捏一把汗。
阅读完《目标》后,我有很多方面的收获。
一是健行之旅。我们公司隔一周就组织一次登香山活动。当爬山的十几个人聚在一起,具有同一目标,就行成了一个临时的组织,或称团队。如何让这团队在天黑之前到达指定目的地,的确是一个策略问题。这里有一个误区,很多人都以为让这支队伍快速到达终点的办法是让一个走得快的人在前面带队,走得慢的人在后面跟着,走得快的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走得慢的人,其实不然。队伍的距离会越拉越大,因为后面的人“没有额外的产能来弥补落后的进度”,直到前面走得快的人停下来,等走得慢的人跟上来后,队伍再继续前进。这时,走得快的人已经得到一段时间的休息,体力得到补充,而走得慢的人却没有任何休息,整个行程都是在追赶队伍,到最后体力消耗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慢,最终影响整个队伍前进的速度。罗哥在健行过程中理解了让他苦苦思索的“依存关系”和“统计波动”,并果断的让速度慢者带队,这的确是一个好的方法。其实,在户外登山活动中,为了保证整个队伍的进程,一般都是安排速度慢的走前边,体力好的断后。这样的好处是前者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步伐,使自己状态达到最优,这时候他相当于一个瓶颈,只有当他达到最优状态了,有效产出才能达到最优,它决定了让整个系统发挥最大的效率;后者可以紧紧的追随队伍,正好符合生产过程中“有些资源必须比其他资源产能更高,生产线最后面的部分应该要比开头的部分产能更高。”这一常识。读到这一段,我不仅感叹,真没想到健行也有学问,竟然可以与工厂的生产运营联系到一起。
二是通过阅读《目标》,我们小组对“约束理论”(toc)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约束理论是以色列物理学家、企业管理顾问高德拉特博士在他开创的优化生产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哲理,该理论提出了在制造业经营生产活动中定义和消除制约因素的一些规范化方法,以支持连续改进。同时toc也是对mrp⒑jit在观念和方法上的发展。高德拉特创立约束理论的目的是想找出各种条件下生产的内在规律,寻求一种分析经营生产问题的科学逻辑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正是高德拉特写这本书的目的。toc强调必须把企业看成是一个系统,从整体效益出发来考虑和处理问题。toc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指导企业如何集中利用有限的资源,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整个系统中最重要的地方,以求达到最大的效益。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找出妨碍实现系统目标的约束条件,并对它进行消除的系统改善方法。
此外,通过对《目标》的阅读,我也更深入的了解了什么是学习型组织。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我所在的企业正是这样一个组织,万全大学开设mba和emba班。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革命、知识经济时代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环境的变化,传统的组织模式和管理理论,已越来越不适应这种环境,其突出表现就是许多在历史上名噪一时的大公司纷纷退出历史舞台。因此,研究企业组织如何适应新的知识经济环境,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延长组织寿命成了全世界企业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与传统型的组织相比,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追求发展和进步的组织。它能够更好地通过提高员工的学习力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增强员工的创造力来提高企业的生产力;通过强调学习的共享性来升华企业的凝聚力。在这个组织中每个成员注重学习、超越自我、不断创新,从而实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在工作中真正地体验到个人的价值,在创新中深刻领会到生命的意义,企业也能够在“学习。工作。创新”的良性互动中达到财富速增、服务超值的目标,这就是它生命力强的根本所在。在本小说中,主人翁罗哥组织大家,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遇到问题时大家坐下来讨论,并成功的解决了好几个钟纳提出的问题,使工厂走出关闭的困境。如果单靠罗哥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挽回工厂倒闭的局面的,正是靠着团队的力量,1+1>2的效应,才取得最后的成功。
最后,通过《目标》阅读,我最深的体会是不能盲目地死抱“金科玉律”,必须以崭新、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企业的现象,寻找它们背后的规律、法则和秩序。现在社会挂在嘴边很流行的一词就是“创新”,高德拉特常说:“复杂的解决办法是行不通的,问题愈复杂,解决办法愈是要简单。”我们要勇于打破复杂的旧框框,勇于挑战基本假设。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理,如果我们相信有绝对的真理,那会阻碍我们追求更深入的理解。每当我们以为已经掌握了最后的答案时,所有的进步、科学发展和深一层的理解也就戛然而止,我们就会停滞不前。本书的主人翁罗哥正是突破了这一点,才使自己经营的工厂生产力真正得到提高,而不是表面上看起来效率提高了,生产成本降低了,但是库存增加了。真正的三个衡量指标是:增加有效产出,但同时减少存货和营运费用(这里的有效产出就是整个系统透过销售而获得金钱的速度)。除此之外,罗哥通过集思广益,在找寻答案的历程上遭遇种种曲折、挣扎、实践、求证,终于找到了工厂里面一些看似简单的“常识”,如:“真正的成本是整个生产系统每小时的成本”、“可以靠着降低某些工序的效率,来提升整个工厂的生产力。”、“非瓶颈资源的利用程度并不是由其生产潜力来决定,而是由系统中的其他制约因素来决定。”……由此归纳出一些能挽救工厂,成功经营的基本原则,而这些原则有些是有悖于生产流程的。正是他们勇于突破,勇于创新,才使得工厂的经营面貌焕然一新,令我着实感到钦佩。
《目标》阅读完了,留给我太多的思考。去人众人拓展的时候,培训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只小鸡很羡慕天上飞翔的老鹰,于是爬山涉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来到了老鹰的家。老鹰有感于小鸡的执着,于是同意教它飞翔。小鸡经过一个月时间的苦练,终于学会了飞翔。老鹰对小鸡说:“你现在学业有成,可以回家了。”小鸡转过身――我们以为,小鸡会展开双翅,结果是,小鸡像来时那样,迈开双脚,一步一步走下山了。故事结尾出人意料,用意却很明显。培训老师希望我们通过拓展学到的有效沟通,团队协作,开拓创新等等,不要因为拓展结束而结束。同样,通过阅读《目标》,我对此书的理解和收获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一定要加以运用,并且在没有外力协助的情况下,要具有回答三个问题的能力:“应该改变哪些事情?”、“要朝什么方向改变?”、“要如何改变?”。每个人都要学会做自己的“钟纳”。
篇4:《管理的常识》读后感800字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800字
李明明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获益匪浅。一个人不仅仅要有能力,更要有让人服从你的能力,这个能力则是管理。当今最著名的管理学教材的作者斯蒂芬。P.罗宾斯指出:管理是通过别人或者和别人一起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这本《管理的常识》主要从沟通、激励、领导、决策、计划、执行等方面讲述如何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管理者。
一、发现才干,因才适应
每一个都有优点和弱点,而我们这不要把注意力只集中在改变人的弱点上,而应该发现他们的优点如何让其发挥到最好。通过制定管理制度和规范来限制人的不良倾向,又通过培训来教人掌握各种技能。但要知道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将所有的事情都完成。所有与其把时间精力用于改造一个人,还不如顺应人的天性,尊重人与人天性的差异,让其发挥各自独特的优势,让合适的人才在合适的岗位上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二、目标明确,与之沟通
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没有方向,目标不一定要多远大,只要够明确就可以了。把一个大目标分化成一个个小目标,一个一个的去完成,那样可以激发员工的兴趣从而工作更加有效率。完成目标后会有一定的成就感,而使员工更加积极的去完成其他的目标。所以目标是必须存在的,是可以衡量的,是可以判断的。
管人重在沟通,沟通消除隔阂,沟通激发积极性,沟通提高效率。沃尔玛公司总裁沃尔顿曾说过:“如果必须将管理体制浓缩成一种思想,那就是沟通”.只有通过沟通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沟通去传递信息,增进相互交流,了解真实情况。如果你不与员工沟通,又怎么能发现其中是否有什么问题,没有发现又如何来解决。
三、化解问题,培养干将
无论是哪里有会存在着不同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则需要我们灵活的化解。就比如同事之间的冲突问题,你要怎么办,你能怎么做?这些都是有一定的技巧:暗中解决矛盾、原则和灵活相结合、有些矛盾不解决比解决好、不是工作矛盾不要轻易介入、对恶意制造矛盾者绝不手软。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重视发现和选拔人才相当重要,同时在发现和选拔人才后的人才培养和管理也相当重要。任何事情都不是只要有一个人去做就可以了,所以这就需要培养出干将,让有才能的人发挥出他的才能。
所以关于管理,你知道的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有常识才是关键!
--总装车间 李明明
6月13日
篇5:管理常识练习题
管理常识练习题推荐
1.在行政决策组织体系中被称为“神经系统”的是。
A. 信息系统
B. 中枢系统
C. 控制系统
D. 研究咨询系统
2.国家教委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之间属于。
A.平行关系
B. 不相隶属的关系
C. 业务指导关系
D. 隶属关系
3.我国公务员制度同西方文官制度强调的官方“政治中立”具有本质区别的是。
A. 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
B.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C.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D. 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4.在归部委管理的国家局中,国家技术监督局归哪个部管理?
A. 国家计划委员会
B.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C.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D. 国家教育委员会
5.H省审计厅内设各处,上与国家审计署各司,下与各市县审计局各股相对应,其上下对应的部门业务性质相同,其管理幅度随级别升高而扩大,这种体制是按类型而设定的。
A.职能制 B.层级制
C.分级制 D.分权制
6.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行政首长进行决策最重要的.关键环节是()。
A.同工作首长负责制以及工作责任制相结合
B.领导本级政府的工作
C.召集和主持本级政府的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
D.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
7.某市人民政府就开展国有资产核定工作向所属下级机关行文,阐述该项工作的必要性,并交代具体的工作任务及时间安排,同时针对有关的步骤方法、政策界限、注意事项、报告方式与期限等提出具体要求。这时可选用的文种包括()。
A.命令 B.指示 C.通告 D.条例
8.程序化决策主要是对日常的、重复出现的、具有规则性的问题作出决策,在一个组织部门中()。
A. 管理部门的层次越低,越少负责程序化决策问题
B. 管理部门的层次越高,越少负责程序化决策问题
C. 战略性的决策一般都属于程序化决策
D. 非程序化决策都是无关紧要的
篇6:目标--简单有效的常识管理读后感
目标--简单有效的常识管理读后感
下面是一篇《目标--简单有效的常识管理读后感》,谈谈读后感的想法,请参考阅读;
最近阅读了由高德拉特和科克斯合著的《目标——简单有效的常识管理》(以下简称《目标》),受益匪浅,愿将读这本书的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目标》写的是一位受过专业技术及管理训练的厂长罗哥,因其工厂经营不善,面临三个月关闭厂房的困境,后在一位导师钟纳以“苏格拉底式的作风”抽丝剥茧,以问问题来引导他找出答案,使其从谷底一步步爬出来,使工厂转危为安,最终创造效益的故事。小说情节扣人心弦,趣味浓郁,并极具悬疑性,看着罗哥每解答一个钟纳的问题,他要克服多少困难,化解多少压力、挑战和推翻多少条被奉为金科玉律、但却十分有害的管理概念时,我不禁为其捏一把汗。
阅读完《目标》后,我有很多方面的收获。
一是健行之旅。我们公司隔一周就组织一次登香山活动。当爬山的十几个人聚在一起,具有同一目标,就行成了一个临时的组织,或称团队。如何让这团队在天黑之前到达指定目的地,的确是一个策略问题。这里有一个误区,很多人都以为让这支队伍快速到达终点的办法是让一个走得快的人在前面带队,走得慢的人在后面跟着,走得快的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走得慢的人,其实不然。队伍的距离会越拉越大,因为后面的人“没有额外的产能来弥补落后的进度”,直到前面走得快的人停下来,等走得慢的人跟上来后,队伍再继续前进。这时,走得快的人已经得到一段时间的休息,体力得到补充,而走得慢的人却没有任何休息,整个行程都是在追赶队伍,到最后体力消耗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慢,最终影响整个队伍前进的速度。罗哥在健行过程中理解了让他苦苦思索的“依存关系”和“统计波动”,并果断的让速度慢者带队,这的确是一个好的方法。其实,在户外登山活动中,为了保证整个队伍的进程,一般都是安排速度慢的走前边,体力好的断后。这样的好处是前者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步伐,使自己状态达到最优,这时候他相当于一个瓶颈,只有当他达到最优状态了,有效产出才能达到最优,它决定了让整个系统发挥最大的效率;后者可以紧紧的追随队伍,正好符合生产过程中“有些资源必须比其他资源产能更高,生产线最后面的部分应该要比开头的部分产能更高。”这一常识。读到这一段,我不仅感叹,真没想到健行也有学问,竟然可以与工厂的生产运营联系到一起。
二是通过阅读《目标》,我们小组对“约束理论”(TOC)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约束理论是以色列物理学家、企业管理顾问高德拉特博士在他开创的优化生产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哲理,该理论提出了在制造业经营生产活动中定义和消除制约因素的一些规范化方法,以支持连续改进。同时TOC也是对MRPⅡ和JIT在观念和方法上的发展。高德拉特创立约束理论的目的是想找出各种条件下生产的.内在规律,寻求一种分析经营生产问题的科学逻辑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正是高德拉特写这本书的目的。TOC强调必须把企业看成是一个系统,从整体效益出发来考虑和处理问题。TOC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指导企业如何集中利用有限的资源,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整个系统中最重要的地方,以求达到最大的效益。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找出妨碍实现系统目标的约束条件,并对它进行消除的系统改善方法。
此外,通过对《目标》的阅读,我也更深入的了解了什么是学习型组织。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我所在的企业正是这样一个组织,万全大学开设MBA和EMBA班,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革命、知识经济时代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环境的变化,传统的组织模式和管理理论,已越来越不适应这种环境,其突出表现就是许多在历史上名噪一时的大公司纷纷退出历史舞台。因此,研究企业组织如何适应新的知识经济环境,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延长组织寿命成了全世界企业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与传统型的组织相比,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追求发展和进步的组织。它能够更好地通过提高员工的学习力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增强员工的创造力来提高企业的生产力;通过强调学习的共享性来升华企业的凝聚力。在这个组织中每个成员注重学习、超越自我、不断创新,从而实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在工作中真正地体验到个人的价值,在创新中深刻领会到生命的意义,企业也能够在“学习—工作—创新”的良性互动中达到财富速增、服务超值的目标,这就是它生命力强的根本所在。在本小说中,主人翁罗哥组织大家,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遇到问题时大家坐下来讨论,并成功的解决了好几个钟纳提出的问题,使工厂走出关闭的困境。如果单靠罗哥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挽回工厂倒闭的局面的,正是靠着团队的力量,1+1>2的效应,才取得最后的成功。
最后,通过《目标》阅读,我最深的体会是不能盲目地死抱 “金科玉律”,必须以崭新、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企业的现象,寻找它们背后的规律、法则和秩序。现在社会挂在嘴边很流行的一词就是“创新”,高德拉特常说:“复杂的解决办法是行不通的,问题愈复杂,解决办法愈是要简单。”我们要勇于打破复杂的旧框框,勇于挑战基本假设。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理,如果我们相信有绝对的真理,那会阻碍我们追求更深入的理解。每当我们以为已经掌握了最后的答案时,所有的进步、科学发展和深一层的理解也就戛然而止,我们就会停滞不前。本书的主人翁罗哥正是突破了这一点,才使自己经营的工厂生产力真正得到提高,而不是表面上看起来效率提高了,生产成本降低了,但是库存增加了。真正的三个衡量指标是:增加有效产出,但同时减少存货和营运费用(这里的有效产出就是整个系统透过销售而获得金钱的速度)。除此之外,罗哥通过集思广益,在找寻答案的历程上遭遇种种曲折、挣扎、实践、求证,终于找到了工厂里面一些看似简单的“常识”,如:“真正的成本是整个生产系统每小时的成本”、“可以靠着降低某些工序的效率,来提升整个工厂的生产力。”、“非瓶颈资源的利用程度并不是由其生产潜力来决定,而是由系统中的其他制约因素来决定。”……由此归纳出一些能挽救工厂,成功经营的基本原则,而这些原则有些是有悖于生产流程的。正是他们勇于突破,勇于创新,才使得工厂的经营面貌焕然一新,令我着实感到钦佩。
《目标》阅读完了,留给我太多的思考。去人众人拓展的时候,培训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只小鸡很羡慕天上飞翔的老鹰,于是爬山涉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来到了老鹰的家。老鹰有感于小鸡的执着,于是同意教它飞翔。小鸡经过一个月时间的苦练,终于学会了飞翔。老鹰对小鸡说:“你现在学业有成,可以回家了。”小鸡转过身——我们以为,小鸡会展开双翅,结果是,小鸡像来时那样,迈开双脚,一步一步走下山了。故事结尾出人意料,用意却很明显。培训老师希望我们通过拓展学到的有效沟通,团队协作,开拓创新等等,不要因为拓展结束而结束。同样,通过阅读《目标》,我对此书的理解和收获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一定要加以运用,并且在没有外力协助的情况下,要具有回答三个问题的能力:“应该改变哪些事情?”、“要朝什么方向改变?”、“要如何改变?”。每个人都要学会做自己的“钟纳”。
篇7: 《常识》读后感
5小时前 Simple Life 爱,因为在心中,平凡而不平庸 读后的感觉,和在网上看见实时的时事评论是不一样的。像梁文道自己说的,评论这一块本身时效性就差,但倘若能集成一本书,是不是反应出另外一种现状呢?那些反反复复地持续出现的'现象,到底又提醒了谁呢?
每当感觉自己力量很小,对于现状我难于施予自己的想法或者控制,而尽力让自己趋向多元化,就算在市场经济主导的旋窝中也能明白自己的位置,是对周遭人事或者国家,最好的回应吧。 总会有一种突出技能,让你独立于其他人,甚至用它去实现自己的追求。可我终究还得努力成长,别人的看法,我是如此地被影响。体验的不足,让我难于去跨出这一步啊。
因为自己把体验看得重,太多的事情,让炭头难于应付。 我不想做志愿赚钱的人,不愿做空想大开的人。可笑,就是回答不出,想做怎样的人。好人?说了没说样。 梁文道的常识,此常识即常识,没有多少深奥的道理,只是,角度不同罢了。 还是那句话,一本水的存在,会因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而变得不一样。 那么,平时的生活中,炭头也得努力扩充角度,要不然,感觉自己像个文盲。 祝福,安。
篇8:仓库物资管理常识
仓库物资管理常识
仓储中心物资管理制度
三条线:指物资堆码一条线、料架摆放一条线、料签悬挂一条线。
一头齐:钢材摆放一头齐。
五五摆放:物资摆放做到五五成行、成串、成方、成垛。
四号定位:指定库(区、排)号、定垛(架)号、定层号、定位号。
“十不”: 不锈、不潮、 不冻、不霉、不蛀、不腐、不变、不漏、不爆、不坏。 四对口:指账、物、卡、资金四对口。
四防:防火、防汛、放盗、防破坏。
一不准:不准照抄、估算,未经验收办理入库。
二核对:核对物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是否与入库单相符;核对装箱单是否与实物相符。
三必须:过磅、检尺、量方、鉴定质量和上架(垛)归位必须亲自动手过目;设备附件必须在验收记录上逐项记载;随货所带图纸、说明书品合格证书等资料必须详细登记,发出时随货交使用单位。
四做到:做到及时验收不拖延(材料三天、设备七天);做到已验收物资当日凭单下账不过夜;做到应保养的物资先保养再上架;做到有问题的`物资做好验收记录,及时上报处理。
五不收:质量不符合标准不收,破损短量规定不收,印章不全不收,单据与实物不符不收,无产品合格证不收。
一坚持:坚持先入先出,数量给足,当面点交清楚。
三核对:核对领料单位;核对领单日印签;核对物资名称、规格、型号与数量。 四不发:手续不全不发;印签不全不发;单据过期涂改不发;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不符不发。
四不准:不准撕改单据;不准白条发料;设备不准拆套发出;特种储备和非常储备不符合规定不准发放。
三点:认真执行自点、定期清点、永续盘点。
三查:上班时要检查库房门窗有无开破、库内料厂有无异常;下班时检查库内外物资
摆放、盖垫、线路是否完好;班中检查有动态物资的账、卡、物、资金是否相符,物资摆放是否整齐,账单是否处理妥善。
三看:看库外怕晒、怕雨、怕冻及易燃物资是否存放维护好;看工作用品是否整理好;看库内温湿度是否符合规定。
五及时:上卡记账、登记排版、填写各表要及时;回收回送包装物品要及时;气候变化时要及时检查库内外物资的堆、码、盖、垫及周围情况;情况异常及时报告;有问题要及时处理。
六化:保管专业化、货位固定化、计量标准化、保养经常化、库容整洁化、四防责任化。
五无:无灰尘杂草物、无虫鼠害、无蛛网、无积水、无污垢。
五净:地面、墙壁、门窗、货物和货架干净。
五不许:不许潦草、不许涂改、不许挖补、不许污损、不许丢失。
八准确:时间、用料单位、名称、规格、计量单位、单价、数量、金额准确。
四懂:懂物资名称、规格;懂物资基本性能、用途;懂业务流程;懂业务技术保安规程。
五会:会识货、会换算、会保管保养、会使用衡器和量具、会使用消防器材。
十过硬:做到验收、发料、四对口、四号定位、五五摆放、账薄、报表、原始记录、交接手续、执行制度过硬。
三有一保证:库内物资盈亏有原因,损坏有报告,调整有依据;保证帐、卡、物、资金四相符。
三化:持续化、常态化、精细化。
三勤:勤清点、勤整理、勤保养。
四防:防火、防汛、放盗、防破坏。
三证: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煤矿安全标志证。
四不放过: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应受教育者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罚不放过。
四懂四会:懂本岗位的火灾危险性,会报火警;懂预防火灾的措施,会使用消防器材;懂灭火方法,会扑救初期火灾;懂逃生方法,会组织人员疏散逃生。
篇9:管理的常识读书笔记
管理的常识读书笔记
管理的书并不一定管理者才有必要去读,工作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管理的环境中,了解管理知识明白其中的游戏规则,能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我一直认为的一个观念,大家之所以来这里工作,是有个人需求的。可能是一份薪水,可能是进步,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这里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人们为什么工作」企业和个人是一个双向选择过程,各取所需,各司其职,双方都会关心投入产出比。所以,关于如何搞清对方需求,给予激励,提高绩效。
激励让人们自己做出选择并愿意付出。这个定义中强调的是自己两个字。在激励部分提到了人为什么要工作,也提到了赫茨伯格的保健激励理论。书中提出了几个比较有意思的观点:
1、涨工资并不会带来满足感
根据保健激励理论,工作是福利保健因素,而不是激励因素,涨工资不会带来满足感,只会降低不满。对于保健因素应该覆盖绝大多数的人,并且要做到只能涨不能降,否则对士气影响很大。而激励部分要对少部分人。并且强调,特别高的工资并不是好事,对员工和企业都是有害的。
2、最低层次的需求影响最大
根据马斯洛需求模型(生理、安全、交往、尊重、自我实现),如果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出现问题,那么对士气影响最大。如果一个企业经营不善、宣布裁员对没裁的员工也非常影响士气,而不是有激励作用。
3、人不流动也许是安于现状不求发展
根据奥得佛的理论,人的需求各个层次是并存的,而不是完全由最底层逐步往高层走,当人的高层需求得不到满足时,遇到挫折时,会选择低层需求。不流动也许就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这个对个人和企业都非常有害。
4、满足感高并不一定带来高绩效
有时提高很好的福利,对有些人可能带来很高的满足感,但是这些满足感却不能带来好的绩效,除非这个是不差钱的垄断企业、行政机关,否则是不能长久的。最好的应该是让满足感来自于工作本身,这样才能有良性的循环。
5、不公平是绝对的
一个组织中只能做到:我的获得/我的付出=他人获得/他人付出;不可能获得是公平一样的,那么就成了大锅饭,没有任何的`促进。另外也启示管理者,表扬和给他人奖励时因先说这个人的付出,然后再说奖励,这样其他人更容易接受。
6、成本最低的激励措施
1、鼓掌(鼓掌要超过9下才有效果)
2、赞美
3、鲜花
4、隆重的仪式
7、激励不起作用的情况
1、工作超负荷,严重影响生活、健康
2、角色不清,任务冲突;让员工做不适合他做的事情
3、不公平的待遇,同工不同酬
激励是工作的发动机,激励工作做的好能激发员工的潜力,能让组织焕发生机活力,让员工自发的去奉献自己,实现双赢。
最后《管理的常识》这本书,在物理空间上,它很薄。但这不妨碍它能囊括很强大的内容,这些内容很适合细细品读与感悟。也很庆幸在这个时间遇到一本好书,让自己重新总结和审视过去的经验和见识。最后,管理,确实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篇10:教育常识读后感
首先是作者自己眼中的教育常识,它绝非教育常识的全部。我期待通过对教育常识的追问,唤醒对常识的尊重和敬畏。让教师们认识到教育常识的原点就是人性常识,是对人的天性的认识。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质疑,并在实践中完成对自我的建构。生命的欢愉之一,来自于对常识的寻找和运用。生命的艰难,又何尝不是如此?仅以此书献给天下所有的教育者!教育即转化。“教育的过程是转化的过程。”――李政涛。作者专门用了一节内容阐释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
作者在文前提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觉得自己讲的很清楚了,但学生还是不明白。在教师看来,再简单不过的知识和道理,在学生那里却是一片复杂的混沌。这与简单、备课有直接关系。在课堂上我们是使教学很简单思考工作,引导了每位学生很明显的理解,但是有些同学很多很多缺乏理解,完全不明白的地方,是否我们教师教育着很简单讲授方法和很简单教学过程吗?简而言之就是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与处理方法问题就可以,可大部分的聋人学生完全看不明白的,有问题是我们的教学操作方法的,然后发现我们聋人学生缺乏文化理解的,会影响着我们学生着文化沟通很困难,后来我们老师会努力为聋人学生改新认识知识的地方或者新社会生活上交流沟通。有把握好了这一点,顺其自然在讲与不讲之间就可,关注每个聋人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且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环节也才成为可能。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根本:教育即转化,我们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促进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去接近新知。
该书并没有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也许这是个缺陷,但是我们不能苛求。因为现在的人类还没有认清自己,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复杂性,这样的复杂性让我们无法提出一劳永逸的方案。在教育的生活中,我们必须“在路上”,在不断思索的路上,在不断探索的路上。我认为,该书所能做的和所要做的是,引起我们对教育常识的思索,从而让这样的思索引领我们充实自己的教育生活。
在我看来,一本真正的好书应该是能够用平实、清晰的语言去表达深刻的涵义,最重要的是能够唤醒我们的思考。这本书《教育常识》是教育指导书,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去阅读和思考,通过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有来进一步那些自己理解了的教育常识,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乃至教育理念。只要努力做好自己能够做好的。
篇11:教育常识读后感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教育常识,而我缺不爱学习,并不清楚教育常识的内容,猜想就是有关教育的最基本而且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与道理。就在暑期阅读任务的要求下,我初步接触了这本书,怀着反思教育常识的迫切心理,我认真读了这本书,就像作者说的:“我期待的读者,是能够在思考、质疑、实践中完成自我建构的`读者。”
全书七个部分七个主题,依次为“人性常识、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学生常识、教师常识和教学常识”等七个专题。从各章标题来看,该书的论述体现了从学理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过程,其内容也是把高深的理论化为实践的细节,是一本高效课堂的实践手册,更多的是操作的指导,而不是空泛的理论的。
这是一本“接地气”的教育指导书,是我们年轻教师修练基本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指导用书,如果说一位教师要想在教育教学中有所提高,找到可行的策略,或者一位教师要实现从一般转变为优秀教师的蜕变,《教育常识》最适合不过了,只要有心,我们总能从作者的视角和思想中捕捉到与自己教育教学现状和观念聚焦的部分,从而激起新的认识、思考、灵感或者发现。让我们去进一步印证那些自己理解了的教育常识,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乃至于教育理念。
这本书带着严肃、认真和尊重的态度,引领我们找回和确立常识、倾听和理解常识、再思并创造新的常识。对常识的遵循和坚守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基本素养和道德底线。
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给也我留下深刻印象: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教育的本质如此,管理的本质亦如此。管理有的时候需要规范,有的时候需要雕刻,但管理是发挥人的潜质的事业,人的潜质到底如何连人自己都不清楚,一旦被唤醒将是不可估量的力。
读了这本书,深切感受到李教授的每一个观点都是高度概括了教育的本质,从深层挖掘分析了教育教学的规律,对阐述的每一点都有深刻的体会。于是我试着“让我们的数学课慢下来”。给孩子足够的思考交流的时间,把说的机会让给孩子们,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久而久之孩子们树立了强大的自信心,增强了对数学课的极大的乐趣。可见,课堂需要停顿的地方很多,今后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停顿和等待。
对我们而言,教育常识的获得,不仅需要发现和学习,更需要应用和创生,唯有如此,教育常识才会扎根于内心之中,变成自我存在的根基。
篇12:教育常识读后感
何为教育常识?在李政涛教授著的《教育常识》一书中是这样解释的:教育常识就是有关教育的最基本且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与道理。是所有教育者都必须遵循的。读了《教育常识》这本书,让我感触颇多,它让我认识到了教育常识对教育者,对学生的重要性。而以下几点令我感触最深。
第一: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在书中李教授引用了苏格拉底的故事:石雕是刻出来的,可苏格拉底的父亲却用了“唤醒”一词赋予了石雕灵魂。同样,教师所从事的工作,不是雕刻,而是唤醒。教育所应做的和能做的,就是激活早已潜藏于灵魂中的能力,把他们变成生命生长和创造的力量。学生不是等待老师雕刻的石头,他们是一颗颗沉睡的种子,教师所需做的只是把他们唤醒,而不是拿着刻刀把他们刻成自己所希望的模样。
第二:读透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罗杰斯曾经说过: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如何将一名学前儿童转变为一名学生,进而将其塑造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个体,这是站在老师的立场上得出的观点。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我们要考虑的是“儿童自身有什么样的基础和条件,可以有助于他们变成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读懂学生,读透学生,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而且是具体的学生。读懂了学生的实际状态,教育教学就有了前行的基础。
第三:把课堂还给学生。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互动生成的过程,这就说明课堂不仅仅要有教,更要有学。要让课堂回归本原,让课堂充满活力。把时间、空间、权利都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的学习。当时间、空间、权利都还给学生的时候,课堂就从封闭走向了开放,它放出学生问题的同时,也放出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创造和学生的差异,归根到底,放出的是课堂的生命活力。
在教育这条路上,我们一直在探索,寻求一种适合自己教的方式、适合学生学的方式。对我们而言,教育常识的获得不仅需要发现和学习,也需要实践与应用。让教育常识重新成为教育的底线。
篇13:教育常识读后感
上学期学校给我读了这本书《教育常识》。刚拿到了这本书的时候,打开看看,我阅读了有时看不懂有时看懂那些的道理,以为是一篇很难论文理性的书。我静心下来,静静地翻开书本,认真阅读,发现是像心理一样的书。“教育常识”就是有关教育的最基本而且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与道理。教育常识就是按教育的规律办事。教育常识的提法之所以显得新颖,是因为那些遍布周遭的令人痛心的现象。有深度、有力度,值得收藏,很多章节都值得反复的阅读、体会。一线老师必看,对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很有用。
首先是作者自己眼中的教育常识,它绝非教育常识的全部。我期待通过对教育常识的追问,唤醒对常识的尊重和敬畏。让教师们认识到教育常识的原点就是人性常识,是对人的天性的认识。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质疑,并在实践中完成对自我的建构。生命的欢愉之一,来自于对常识的寻找和运用。生命的艰难,又何尝不是如此?仅以此书献给天下所有的教育者!教育即转化。“教育的过程是转化的过程。”--李政涛。作者专门用了一节内容阐释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
作者在文前提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觉得自己讲的很清楚了,但学生还是不明白。在教师看来,再简单不过的知识和道理,在学生那里却是一片复杂的混沌。这与简单、备课有直接关系。在课堂上我们是使教学很简单思考工作,引导了每位学生很明显的理解,但是有些同学很多很多缺乏理解,完全不明白的地方,是否我们教师教育着很简单讲授方法和很简单教学过程吗?简而言之就是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与处理方法问题就可以,可大部分的聋人学生完全看不明白的,有问题是我们的教学操作方法的,然后发现我们聋人学生缺乏文化理解的,会影响着我们学生着文化沟通很困难,后来我们老师会努力为聋人学生改新认识知识的地方或者新社会生活上交流沟通。有把握好了这一点,顺其自然在讲与不讲之间就可,关注每个聋人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且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环节也才成为可能。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根本:教育即转化,我们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促进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去接近新知。
该书并没有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也许这是个缺陷,但是我们不能苛求。因为现在的人类还没有认清自己,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复杂性,这样的复杂性让我们无法提出一劳永逸的方案。在教育的生活中,我们必须“在路上”,在不断思索的路上,在不断探索的路上。我认为,该书所能做的和所要做的是,引起我们对教育常识的思索,从而让这样的思索引领我们充实自己的教育生活。
在我看来,一本真正的好书应该是能够用平实、清晰的语言去表达深刻的涵义,最重要的是能够唤醒我们的思考。这本书《教育常识》是教育指导书,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去阅读和思考,通过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有来进一步那些自己理解了的教育常识,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乃至教育理念。只要努力做好自己能够做好的。
篇14: 教育常识读后感
今天,我读到一位老师的博文,题目是《让语文教育回到常识》。我读后想法颇多,就凑个热闹,说说当下中国的教育。
《让语文教育回到常识》里这样阐释“常识教育”的:
何为常识?似乎问得多余。然,常识在嘴巴,我们却总在忽视它。能称之为常识者,就是那些不要证明、不证自明的公理,原则;是最基本的识见,最基础的知识,最普遍的共识。就像春天有花开,秋天结硕果,闲暇出智慧一样。
学校教育当以教学为核心,这是常识吧?可是不,学校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口号曾成为无可逾越的观念雷池。人要有思想,停止了思想就停止了生命,这是常识。可是,我们今天依然将“有思想”作为对他人的奖赏,它所暴露的无奈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太缺乏真正的思想。在众无平庸的语境里,思想成为了异类。人要休息是常识,可是,看看当下的孩子,有多少人还能无忧无虑地休息,他们的休息被无数培训与学校充塞得没有缝隙。这样下去的教育,能有希望吗?讲真话是常识,可是,现在有多少人愿意讲真话?
我认为,常识是浅层面的学术探讨,只告诉人们不要走错路,不如我兜售给大家的“常识教育升级版”――自然教育,教育自然。值得批评下的是,教育应回归到自然,而不是停留在常识层面,太常识了,也就太普通,太普通了,还谈什么文化先进力?还谈什么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就应该让人知道已经知道的东西――人类历史;最重要的更要让人不断地去探索和创造未知的东西――人类新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
你知道什么叫自然教育吗?一个民族的教育是本该是自然的,自发的,很乐意的,有力量的,它就好比你们老师经常出题考学生的试卷,答案高高地摆在那儿,但中国几千年来的若干“教书匠”乃至“教育家”穷其一生都没有找到那个答案,只能在慢慢接近,甚至有时候在走弯路或者领错路。难怪钱学森总是问温总理总理,中国的大学为什么老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中国当下的教育是为了教育而教育,为了读书而读书,而不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理想太近,步子迈得太小,行动太迂腐;想得少,做得多;约束太多,自由“瞎想”的时间太少;具体做题太多,创作层面做的事情太少;学校开设的科目更新太少,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教育太多;满足现实需求学习的人太多,为了理想学习的人太少。
自然教育就是把人原本就有的无穷思想和智慧,用一种很自然的方式给释放出来,而不是“强加”“严管”“重压”。自然的教育方式,我想用很理想的诗来表达:润物细无声;用很霸道的化学药剂:近朱则赤,近墨则黑;用很人本的话讲:潜移默化;用很古板的说法:授业、解惑;用很爱的方式:情感教育。
《让语文教育回到常识》是针对学生语文教学的,当然没有那么立意高远,停留在可操作的“常识”层面,但里面也谈到了“大道理”――
语文教育当然有自己的常识。不过,我想在语文的常识之前,先讲讲教育的常识。在当下,特别要重申的常识至少有这些,教育不是工程,不是一届领导的政绩,不是所谓的“战斗”,不是量化的成绩与指标。教育是什么呢?教育是人类走向完美、走向发展、走向超越的生命存在方式。人类的明天要好于今天,我们的下一代优于这一代,除了有赖于基因优化、优生优育之外,至为重要的方式便是教育。教育的高度标举的是人类超越自我的高度,是人类精神发展的高度,是文明的高度,思想的高度。我们有这样那样的家园,教育是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一个不重视教育的民族,归根结底是不重视生命,它在嘲笑自己的同时必然被历史耻笑。对照这样的常识,对照当下的中国教育现实,提出让教育回到常识,不是一个理念的倡导,而是一种出于良知的呐喊。
如果“常识教育”被他这么一“呐喊”就“倡导”了,那语文教育就太缺乏生动创新的一面了,中国未来学中文的人就只知道那几本很“常识”的古典小说了。没有叛离,哪有新生?“常识教育”就只教人裹脚不前,但脚一定要裹得越紧实越好。而语文的自然教育与其相比就显得更简单,只要自然地做到“三多教育”,就别担心中国出不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读经典:广泛阅览中外的传统名著;多想经典:为什么我就写不出如此精辟的言论和那些精彩绝伦的场景呢?多写经典:坚持与生活这只狼共舞,坚持每天作文,做到日新文新,多写就会有那么几篇经典。
想想吧,一篇作文也只不过是想想画画的事情,一席演讲也只不过是旁征博引的过程,一场策划也只不过是把创意与商业环境亲密接触的硕果,写本书也只不过是方块字的灵动搭配、堆积。所以,语文教和学,并不是个难不难的问题,而是自然不自然的问题。做到那种对学生“自然教育”的灵性开启,和人潜在自然本能的牵引和发挥,你就离“教育自然”不远了。这个世界其实很简单,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就是奇怪,人的教育和思想若要回到那个自然不能再自然简单不能再简单的“一”,似乎万难在前。
篇15:有关常识读后感
这本1776年1月由署名“一个英国人”托马斯.潘恩的小册子《常识》号称世界上第一本畅销书,虽然全文很短,但却写的铿锵有力、以无法辩驳的坚定语气告诉读者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愚蠢所在,北美大陆的独立之意义。潘恩号召大家摆脱和解的想法,尽快动起来,因为北美的情况独立再合适不过了,一定要和英国脱离关系。他通过分析英国的政体、英国对殖民地的态度、英国的军事能力、北美的军事能力和资源,来论证:
北美不需要国王,法律才是北美的国王;
英国是不可能让北美拥有自己的海军,英国国王会否决一切让北美强大起来的法律;
英国也不会真的庇护北美,只是为了贸易利益而为之;
英国的军事能力让人望而生畏,但实际并未如此;
北美人少地广,纵使负债进行独立战争,也可以通过卖地偿还贷款;
北美有逶迤的海岸线,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做军火生意完全可行;
北美人口正正好,这些人口好团结,也足够军事武装。
以上结论均指向“现在独立是最适宜的时候”这样的结论。
当然潘恩还设计了北美的政体,并始终强调政府的作用是“自由和安全”,如果一种机制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感,那它就会带来灾难,应该摒弃。英国之所以存在君主立宪,不是因为君主立宪制多么的先进,更多的是英国人的民族自傲感,英国人对君主立宪的自豪感来自于下议院的共和制度,而不是来自他们的国王。他的很多说法都是来自圣经,把圣经的故事加以解读,告知人民国王是人们自作自受的结果。还有世袭制,更是愚蠢之极。
常识读后感2
打算写几篇关于自己读书的感悟,算是工作之余的一点消遣。其实算不上读后感,也难以称其为书评,只是一些闲言碎语,因为在翻看评论书籍或者浏览网页时,我总是羡慕那些评论家,他们总是可以用华丽的词语构造出一篇哲理深刻的文章,总有许多新的原理我不曾听过,总有许多深层次的原因我未能想到。诸如现在火热的罗玉凤事件,可以挖掘到国人阶级意识形态作祟;李宇春、曾轶可、刘著现象,是因为社会分工导致人类进化趋同,此类种.种,而我愚钝,却只能看到罗玉凤背后的故意炒作,媒体的推波助澜,只看到了李、曾、刘不过是社会中早就存在的人群,被现代媒体的放大的缘故,好像专家们忘了中国戏曲里面旦角大多是有男的扮演,有的演的比女的还像的这类传统文化元素了。
“看不懂”这样的评价,许多作者看来是一句褒奖的话,一来是他会认识是读者文化素养不够,二来他会觉得确实是自己的思想深刻,不会有伯牙子期似的知音,我也暗暗地下定决心,把“看不懂”作为我写文章追求的最高目标,然而当我读完梁文道的《常识》时,一种内心蠕动了许久不可名状的感受突然立体而清晰的展现在我的眼前,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最具有价值,何必苦苦效仿那些看似深奥的东西呢?
梁文道的这本《常识》是他一段时期时事评论的集册,书名是他效仿美国奠基文档之一——托马斯·潘恩的《常识》(Thomas Paine)。书中每一个社会热点他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但是与一些评论不同的是,他的观点里鲜有晦涩难懂的深刻道理,都是我们所熟知的“常识”。诸如他说“明明在点评志愿者的救灾行动,却不满足于民间集体动员的逻辑,硬要是扯到中西文化差异的高度,然后再结穴于华夏爱文化的基因本质。”看到这儿,你也就大概明白我文章一开头的牢骚了。
“常识”在今天不知为何成了一种奢侈的追求。明明遵守最基本的学术道德是常识,各种学术造假却屡禁不止;明明各行各业遵守自己的行业规范是常识,各种内幕却曝光不尽;明明人人遵守法律是常识,各种“潜规则”“关系”不胜枚举。文章也是一样,需要深的则深,需要浅显的则浅显,一味地追求深奥,怕又是偏离常识了,正如古诗中有白居易易懂的诗句,也有李商隐难懂的诗篇才相得益彰。
写不出深奥的东西,即使简单的东西也难敢称其为有价值。因为除非你能够像鲁迅一样有一支如矛似箭的笔;除非你像钱钟书一样的智慧;或者像现在的韩寒或是梁文道一样的聪明;或者你是在媒体上左右逢源的名人,怕是许多的评论只是自己孤芳自赏的东西罢了。现在如此多的报纸,如此多的博客,如此多的妙语,谁又会在乎你写的所谓的评论呢。正是没有人在乎,激发了我不断写的勇气,因为没有人会出来嘲笑你的简单,嘲笑你“粪土之墙不可圬”,所以就写下去吧。
篇16:有关常识读后感
本书已经发表,立刻掀起抢购狂潮,三个月内销售了12万册,大大加速了美国的独立进程。
全文如下:关於英美之间的斗争这个题目,人们已经写过好多卷书籍。各阶层的人们出於不同的动机,抱著各种目的,参加了这场争论;但一切都毫无效果,现在论战已经结束了……
我听见有人硬是这样说:既然北美在以前同大不列颠发生联系时曾经繁荣过,那麽为了它将来的幸福,同样的联系是必要的,并且总会产生同样的效果。没有任何论证比这更错误的了。你还不如说,因为一个孩子是吃奶长大的,所以他永远不该吃肉,或者说,我们一生的开头二十年应该成为第二个二十年的先例。可是即便这样也是言过其实的说法,因为我可以直率地说,假如没有欧洲列强注意她的话,北美照样能够繁荣,或许还更兴旺。北美赖以致富的贸易,属于生活必需的,只要欧洲人还有饮食的食惯,它总不会没有市场。
可是有人说欧洲保护了我们。不错,她是把我们垄断了,而且她花我们的钱和她自己的钱来保卫北美大陆,这也是事实;不过,出於同样的动机,也就是说为了贸易和统治权,她也会保卫土耳其的。
唉!我们长期以来受到历史偏见的迷惑,为迷信作了很大了牺牲。我们曾自夸受大不列颠的保护,不去注意她的动机是利益而不是情谊;她并没有diyifanwen.com为了我们而保护我们免遭我们的敌人的侵犯,她是为了保护她自己免受她的敌人的侵犯的,甚至为了其他缘故,要保护她自己免受那些与我们本
无争执的人的侵犯,但是由於同样的原因,这些与我们本无争执的人将会永远成为我们的敌人。如果英国放弃对北美大陆的权利,或者北美大陆摆脱对英国的依赖,那麽,万一法国与西班牙同英国发生战争,我们还可以与他们保持和平……
可是有人说英国是祖国,是我们的父母。那麽她的所作所为就格外丢脸,豺狼尚不食其子,野蛮人也不同亲属作战;因此,那种说法如果是正确的话,那正是对它的谴责;可是那种说法恰恰是不正确的,或者只是部分正确,而英王和他的一夥帮闲阴险地采用“父母之邦”或“母国”这种词,含有卑鄙的天主教意图,想利用我们轻信的弱点让我们相信他那不公正的偏见。欧洲,而不是英国,才是北美的父母之邦。这个新世界曾经成为欧洲各地受迫害的酷爱公民自由与宗教自由的人士的避难所。他们逃到这裏来,并不是要逃出母亲温柔的怀抱,而是要躲避魔鬼暴虐;把第一批移民逐出乡里的那种暴政,还在追逐著他们的後代,这话对英国来说至今还是千真万确的……
我要求那些最热心鼓吹和解的人指出北美大陆由於同大不列颠保持联系而能得到的哪怕一点好处。我们的谷物将在欧洲任何市场上售出好价钱,而我们的进口货物一定要在我们愿意购买的地方成交。
但是,我们由於同英国保持联系而遭到的危害和损失是不胜枚举的;我们对全人类以及对我们自己的责任指导我们拒绝这种联盟:因为对大不列颠的任何屈从或依附,都会立刻招这个大陆卷入欧洲的各种战争和争执,使我们同一些国家发生冲突,而那些国家本来是愿意争取我们的友谊的,我们对它们也是没有愤怒或不满的理由的。既然欧洲是我们的贸易市场,我们就应当同欧洲任何部分保持不偏不倚的关系。北美的真正利益在於避开欧洲的各种纷争,如果由於它依附英国而变成英国政治天平上的一个小小的砝码。它就永远不能置身於纷争之外。欧洲王国林立,不可能长期保持和平状态,一旦英国和任何外国之间爆发战争,北美由於她同不列颠的联系,在贸易上一定会遭到毁灭。下一次的战争也许结果不会像上一次一样,而如果有所不同的话,现在鼓吹和解的人,那时就会希望分离了,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中立将是一支更安全的护航队而不是一个小卒。凡是正确或自然的东西都会祈求分离,被杀死的人的鲜血及造化的啜泣声在喊著:现在是分离的时候了。甚至上帝在英国和北美之间设置这麽远的距离,也有力地而剧顺理成章地证明,英国对北美行使权力这点决不是上苍的意图……
篇17:有关常识读后感
托玛斯.潘恩这个名字,我最早是在高中的历史书上见到的,以 前对他写的《常识》这本书也只是从历史书上了解个大概意思,当时 的我,对《常识》这本书的理解就只有:美国人在这本书的激励下, 向英国发起独立的宣言。至于书本上的内容就一点都不了解。现在我 要去看这本书, 所以先上网搜一下托马斯· 潘恩这个学者的背景资料。
虽然有不少人并不知道托马斯·潘恩《常识》这本书,不过他的这本 著作在 18 世纪在北美可是热极一时。
而我记得之前高中的历史书写, 当时在北美几乎人手一本《常识》的。哈哈,我想这有可能是过于夸 张了。不过,对于当时北美的现状来说,人们怎么样去建立一个没有 国王的国家、如何建立一个把人的基本权利尽量维护好的国家, 这本 小册子的普及实在是太重要了。
这次因为要写论文,我需要去看托马斯·潘恩的《常识》 ,借这 次看书的机会, 正好把我在心里面一直思考的问题给解决了。
《常 他在 识》 中把人民为什么要建立政府, 以及如果不对政府加以小心的戒备, 就会对人民的基本权利进行践踏, 还有人的自然权利与政府的恶的本 质进行了说明。在里面,我最记得的是“客观的需要像一种吸引力似 的,马上会把我们这些刚到的移民组织社会,而彼此从社会生活中所 得的幸福就会确立起来,并且只要人们始终互以真诚相待,就不必有 法律和政府的约束。
这一句就很深刻的说出人们可以自己管理自己, ” 并不一定需要政府。
我要说的是, 现在大家习以为常的种.种公民权利, 在 200 多年前的中国,还只是皇帝让你有才能有的。所以说在 18 世 纪的那个年代,潘恩产生这样思想火苗,就真的可以说是伟大的。
虽然我对潘恩的文学描写习惯不是很适应,加上看的又是翻译 本,所以难免对中间的意思理解出现偏差, 但还是可以看的出潘恩是 有冷静地把人类从出现开始起认真思考过的。
书中较为详细的描述了 人怎样适宜群居,群居后产生的利益冲突,法律的产生,以及公共事 务的维持, 当族群扩大时, 公共事务不可避免的需要有专门人员来做, 这样就产生的政府, 还有以后政府逐渐会因为恶的本性而对公民权利 产生威胁、以及会把手中的职权滥用而为自己谋利。
···议会成 “··· 员们由于对国家事务已积有经验,将成为干练而发挥作用的议员,而 整个会议既经人民授权,就具有真正法定的权力。
”潘恩多次强调说, 要把政府的权力真正用到人民身上,不能滥用职权,来为自己谋私。
不可否认,这本书的普及使得北美的大陆广大居民意识到,他们有权 独立,且独立后要小心的设计一种制度,使之不至于在长年累月的运 转之后, 慢慢从为公民公共事务进行服务的机构转变成一个随处可见 的冷脸的办事效率低下的利用职权贪污受贿的大事小情均以机密不 可外泄的理由进行搪塞人民的一只由纳税人来供养的怪物。从这,我 相信而且潘恩在《常识》中也说明了, 《独立宣言》的作者们,以及 美国宪法的制定者们,绝大多数都是《常识》的读者,而这本身就是 一件很幸运的事。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想起 09 年的高考作文, “常识”这个词表达出 来的意思仿佛应该是大家不用看什么书或者别的资料就能知道的事 情或道理,可就是这简简单单的一个词,却能让 09 年的考生想到头 晕了,也有多少人甚至一辈子都不曾想过或者有机会去接触过, 他们 总以为自己由一个看起来很伟大的领导人领导着, 却不知道一个信息 流动性很差或只有单向信息流动的社会下可以把任何一个资质平庸 的人塑造成有史以来最聪明、最有道德、最有同情心的人,所以潘恩 在《常识》中强调:
“只有公开地和断然地宣布独立,才能很快地解 决我们的问题; 决定北美的命运要依靠人民在议会中的合法呼声,依 靠军事力量,或者依靠平民的起义。
”独立是维系和团结北美的唯一 纽带,就是说明人权的重要性。说起人权,这是人生来就有的,不过 首先还是得自己尊重自己,要不然就说不上别的啦。就像现在社会上 出现这么多的有毒食品,这是不理别人的健康,连最基本的道德都没 有了, 还说的上什么人权呢?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有机会去看看 这本书,也能从中有所获益吧。
篇18:初中《常识》读后感
书名曰《常识》,正如梁氏自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比起许多同行同道,我的环境比较宽松,我的信息来源比较多元,我冒的险比较小,我怕的事也比较少。”
“只有一种情况能使时事评论不朽,那就是你说的那些事老是重复出现。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最大的嘲讽了。任何有良心的评论家都该期盼自己的文章失效,他的文章若是总有现实意义,那是种悲哀。除非他那作者的自我要大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志趣;江山不幸诗家幸。”
以前中国人辩论是很温柔的。你看陆象山朱熹鹅湖辩论,好得不得了,明明南辕北辙,问题是大家态度很好,不像我们今天在网上特别多批一个作家,那个书一上来不同意几句骂得他狗屎不如,大家怎么那么狠呢?特别今天的态度,你刚才讲不敬畏不谦虚,我个人经验,我记得我小时候读书读不明白、不同意、你会先觉得是不是我有问题,是不是我能力不够,是不是我学养不够没读懂,今天一本书没读懂,作者什么玩意儿写的什么东西?
时评作者叫聂以真,这个人太逗了,前一阵子看他写过的文章,在大陆肯定发不了。他是一个经济学家,他讲共产党作为一个组织来看它的成本效益怎么样。他说世界上原来最大规模的组织宗教不算就是共产党,他有八千万人,这八千万人花了多少钱?能够做到多少事。算一下得出的结论,世界上成本效益最低的一个组织。这就是经济学家,这种东西我们不会做,我们不懂也没这么想过,但是他就会这么搞。香港是一直有这个传统,文人论证的传统,后来经济学家论证的传统。你当然就会受他的影响看他们的东西,很好玩。
我特别喜欢张-五-常老师的文章,文笔又好,娓娓道来。
两次短期出家,真剃头,但是头也不用太怎么剃,换一个袈裟过那种沙弥的生活,在寺院呆九天十天。因为我学南传佛教所谓小乘,他们这些国家泰国、缅甸很习惯年轻人都去当几天和尚,很常见的。
常识读后感3
本书已经发表,立刻掀起抢购狂潮,三个月内销售了12万册,大大加速了美国的独立进程。
全文如下:关於英美之间的斗争这个题目,人们已经写过好多卷书籍。各阶层的人们出於不同的动机,抱著各种目的,参加了这场争论;但一切都毫无效果,现在论战已经结束了……
我听见有人硬是这样说:既然北美在以前同大不列颠发生联系时曾经繁荣过,那麽为了它将来的幸福,同样的联系是必要的,并且总会产生同样的效果。没有任何论证比这更错误的了。你还不如说,因为一个孩子是吃奶长大的,所以他永远不该吃肉,或者说,我们一生的开头二十年应该成为第二个二十年的先例。可是即便这样也是言过其实的说法,因为我可以直率地说,假如没有欧洲列强注意她的话,北美照样能够繁荣,或许还更兴旺。北美赖以致富的贸易,属于生活必需的,只要欧洲人还有饮食的食惯,它总不会没有市场。
可是有人说欧洲保护了我们。不错,她是把我们垄断了,而且她花我们的钱和她自己的钱来保卫北美大陆,这也是事实;不过,出於同样的动机,也就是说为了贸易和统治权,她也会保卫土耳其的。
唉!我们长期以来受到历史偏见的迷惑,为迷信作了很大了牺牲。我们曾自夸受大不列颠的保护,不去注意她的动机是利益而不是情谊;她并没有为了我们而保护我们免遭我们的敌人的侵犯,她是为了保护她自己免受她的敌人的侵犯的,甚至为了其他缘故,要保护她自己免受那些与我们本
无争执的人的侵犯,但是由於同样的原因,这些与我们本无争执的人将会永远成为我们的敌人。如果英国放弃对北美大陆的权利,或者北美大陆摆脱对英国的依赖,那麽,万一法国与西班牙同英国发生战争,我们还可以与他们保持和平……
可是有人说英国是祖国,是我们的父母。那麽她的所作所为就格外丢脸,豺狼尚不食其子,野蛮人也不同亲属作战;因此,那种说法如果是正确的话,那正是对它的谴责;可是那种说法恰恰是不正确的,或者只是部分正确,而英王和他的一夥帮闲阴险地采用“父母之邦”或“母国”这种词,含有卑鄙的天主教意图,想利用我们轻信的弱点让我们相信他那不公正的偏见。欧洲,而不是英国,才是北美的父母之邦。这个新世界曾经成为欧洲各地受迫害的酷爱公民自由与宗教自由的人士的避难所。他们逃到这裏来,并不是要逃出母亲温柔的怀抱,而是要躲避魔鬼暴虐;把第一批移民逐出乡里的那种暴政,还在追逐著他们的後代,这话对英国来说至今还是千真万确的……
我要求那些最热心鼓吹和解的人指出北美大陆由於同大不列颠保持联系而能得到的哪怕一点好处。我们的谷物将在欧洲任何市场上售出好价钱,而我们的进口货物一定要在我们愿意购买的地方成交。
但是,我们由於同英国保持联系而遭到的危害和损失是不胜枚举的;我们对全人类以及对我们自己的责任指导我们拒绝这种联盟:因为对大不列颠的任何屈从或依附,都会立刻招这个大陆卷入欧洲的各种战争和争执,使我们同一些国家发生冲突,而那些国家本来是愿意争取我们的友谊的,我们对它们也是没有愤怒或不满的理由的。既然欧洲是我们的贸易市场,我们就应当同欧洲任何部分保持不偏不倚的关系。北美的真正利益在於避开欧洲的各种纷争,如果由於它依附英国而变成英国政治天平上的一个小小的砝码。它就永远不能置身於纷争之外。欧洲王国林立,不可能长期保持和平状态,一旦英国和任何外国之间爆发战争,北美由於她同不列颠的联系,在贸易上一定会遭到毁灭。下一次的战争也许结果不会像上一次一样,而如果有所不同的话,现在鼓吹和解的人,那时就会希望分离了,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中立将是一支更安全的护航队而不是一个小卒。凡是正确或自然的东西都会祈求分离,被杀死的人的鲜血及造化的啜泣声在喊著:现在是分离的时候了。甚至上帝在英国和北美之间设置这麽远的距离,也有力地而剧顺理成章地证明,英国对北美行使权力这点决不是上苍的意图……
篇19:《常识》读后感
19,美国《企业家》杂志选用《常识》中的一段话作为发刊词。此后百余年中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但杂志扉页上的这段话却从来没有改变,它被称为企业家誓言:
“I do not choose to be a common person. It is my right to be uncommon—if I can . I seek opportunity-not security. I do not wish to be a kept citizen, humbled and dulled by having the state look after me .I want to be the calculated risk , to dream and to built ,to fail and to succeed.I refuse to barter incentive for a dole; I prefer the challengers of life to the
Guaranteed existence , the thrill of fulfillment to the state calm of Utopia.I will not trade my freedom for beneficence nor my dignity a handout. I will never cower before any master nor bend to any threat.It is my heritage to stand erect, proud and unafraid, to think and act for myself,
to enjoy the benefit of my creations and to face the world boldly and say:“This, with God’s help , I have done. All this is what it means to be an Entrepreneur ”
“我是不会选择做一个普通人的---如果我能够做到的话,我有权成为一位不寻常的人。我寻找机会,但我不寻求安稳。我不希望在国家的照顾下,成为一名有保障的国民,那将被人瞧不起,而使我感到痛苦不堪。我要做有意义的冒险。我要梦想,我要创造。我要失败,我也要成功。我的天性是挺胸直立,骄傲而无所畏惧。我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自豪地说:‘在上帝的帮助下,我已经做到了。’”
篇20:初中《常识》读后感
“看不懂”这样的评价,许多作者看来是一句褒奖的话,一来是他会认识是读者文化素养不够,二来他会觉得确实是自己的思想深刻,不会有伯牙子期似的知音,我也暗暗地下定决心,把“看不懂”作为我写文章追求的最高目标,然而当我读完梁文道的《常识》时,一种内心蠕动了许久不可名状的感受突然立体而清晰的展现在我的眼前,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最具有价值,何必苦苦效仿那些看似深奥的东西呢?
梁文道的这本《常识》是他一段时期时事评论的集册,书名是他效仿美国奠基文档之一——托马斯·潘恩的《常识》(Thomas Paine)。书中每一个社会热点他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但是与一些评论不同的是,他的观点里鲜有晦涩难懂的深刻道理,都是我们所熟知的“常识”。诸如他说“明明在点评志愿者的救灾行动,却不满足于民间集体动员的逻辑,硬要是扯到中西文化差异的高度,然后再结穴于华夏爱文化的基因本质。”看到这儿,你也就大概明白我文章一开头的牢骚了。
“常识”在今天不知为何成了一种奢侈的追求。明明遵守最基本的学术道德是常识,各种学术造假却屡禁不止;明明各行各业遵守自己的行业规范是常识,各种内幕却曝光不尽;明明人人遵守法律是常识,各种“潜规则”“关系”不胜枚举。文章也是一样,需要深的则深,需要浅显的则浅显,一味地追求深奥,怕又是偏离常识了,正如古诗中有白居易易懂的诗句,也有李商隐难懂的诗篇才相得益彰。
写不出深奥的东西,即使简单的东西也难敢称其为有价值。因为除非你能够像鲁迅一样有一支如矛似箭的笔;除非你像钱钟书一样的智慧;或者像现在的韩寒或是梁文道一样的聪明;或者你是在媒体上左右逢源的名人,怕是许多的评论只是自己孤芳自赏的东西罢了。现在如此多的报纸,如此多的博客,如此多的妙语,谁又会在乎你写的所谓的评论呢。正是没有人在乎,激发了我不断写的勇气,因为没有人会出来嘲笑你的简单,嘲笑你“粪土之墙不可圬”,所以就写下去吧。
★ 目标读后感
★ 消防知识讲座标语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合集20篇)】相关文章:
读《我的教育视界》有感2024-01-31
河北居家防疫消防安全公开课直播观后感心得2023-03-24
大学消防公开课观后感800字精选2023-02-15
2022年预防溺水教育活动观后感个人心得2023-03-02
关于大学消防直播公开课观后感2023-10-26
秋季知危险会避险观后感2022-08-20
关于观看消防安全公开课的观后感2023-03-11
公司的力量读书笔记2024-02-05
《弟子规》读后感500字优秀2022-12-08
学校消防安全公开课直播观后感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