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中途岛电影观后感影评心得精选(精选13篇)由网友“暴躁小昭”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决战中途岛电影观后感影评心得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决战中途岛电影观后感影评心得精选
日本人在上世纪70年代和美国人合作拍了两部反映太平洋战争的电影,分别是《虎虎虎》和《中途岛之战》。《虎虎虎》尽管有各种不足但是成为了一代经典,中途岛之战则受制于预算成了狗尾续貂之作。
中途岛之战不好拍原因在于,美方没兴趣总结(传统不重视胜仗)日方从上到下都在隐瞒编造事实,所以拍成影片自然是让人云里雾里。熟悉历史的感觉漏洞百出,看热闹的觉得太烧脑。其实最简单的处理办法就是抛开历史,探讨人性,像美帝拍的《珍珠港》帅哥美女一顿胡闹,又热闹又好看,至于历史who cares!
这次博纳投资拍《中途岛》我就不懂了,是为了回忆中美并肩作战的友谊(杜立特),还是警示日本人的凶残?还是为了给90后们普及一下历史知识?
从史实角度看。杜立特飞行大队,大部分(8架)去了苏联远东地区(美国人不傻),一部分被共产党游击队给救了,一部分成功到达国统区。去苏联的事情电影根本没讲,搞得好像所有飞行员都是中方救的似的。日军沉没潜艇上的紫色密电被美军缴获是日军密电的关键所在,日军私下违反规定,延长使用本该4月份作废的紫色密电到5月底,导致美军破译了日军绝大多数密电和中途岛的初期作战计划,这个影片里也没讲,搞得美军也有个图灵似的牛人,独立破了日军密码似的!第三,二战攻击航空母舰的战术没有任何讲解和提示,为啥美军拿着炸弹炸航母,南云非要把炸弹换鱼雷才去攻击航母呢,搞得南云像个白痴似的。第四,著名的利根号侦察机事件,完全没有提,这可是源田美津雄认定的日军失败的罪魁祸首呀!要是利根号按照计划弹射侦察机,日军就可以在收到永友丈市请求再次攻击中途岛前知晓美军航母,鱼雷管炸弹,炸弹换鱼雷的闹剧就不会发生,日军可以提前一个小时攻击美军航母编队呀!(当然这是源田大佐的意淫)缺了这么多重要的事件,这部片子基本就是看热闹的水平。
从回忆中美友谊的角度看,影片一开始就编造了山本警告美国人不要把日本逼到墙角,还花了一定篇幅展现杜立特被我党游击队救获,目睹日军轰炸平民的暴行的场面,不瘟不火,还没美国人拍的《珍珠港》描写的我党游击队员冒着日军的机枪扫射,不顾牺牲,勇往直前解救男主角的场面正面呢!反正编剧完全不合格,应该送到博纳总部学习几个月。
从警示日本的角度,完全看不出山本五十六的狡诈、大将风度,山口多闻的勇敢,筹划了偷袭珍珠港、中途岛战役计划的黑岛龟人压根就没看见,出镜最多的就是一个脑残的南云忠一(人家好歹也消灭了英国Z舰队,横扫印度洋,能力还是不错的),猥琐到极点,连美国人都崇拜的源田美津雄。山口多闻替代井上成美成了山本五十六的知己了!无语呀!中途岛海战日军第一波次攻击和美军飞机的交换比可是2:40呀!影片中无畏式竟然能把零式战斗机打下来,日军飞行员要有多菜呀!
把战争初期的日军精英拍成这个样子,绝对是抗战神剧的水平呀!总而言之,一个字 “烂”!不值得看!
2019《决战中途岛》观看有感
就战争场面与真实性而言,本片优于《珍珠港》和《敦刻尔克》,大量鱼雷机和轰炸机俯冲投弹的场面十分逼真,观众仿佛置身于飞机之上,迎着日军的防空炮火迅速下降,每一刻都有中弹坠海的可能。但是表现方式上,本片不比《珍珠港》煽情,不比《敦刻尔克》深层次。除刻画战争之外,爱情、家庭、战友、上下级关系、敌我之间关系、友军之间关系亦面面俱到,想讲的太多,其实只需突出战友深情和彼此信任即可。而在信任中,对破译日军电文的采用态度才应该是这场战役或者说这部电影的重中之重。
因为电影严格地还原了二战中这次具有转折型意义的战役,所以情节方面四平八稳,几乎没有创新或者演绎的余地。可能是导演怕观众对背景不够熟悉,电影按时间顺序先聚焦日军偷袭珍珠港,再简述美军轰炸东京,利用一半的片长铺垫蓄势之后,才拉开中途岛战役的大幕。与其说这是一部热血燃烧的战争电影,不如说这是一堂注重细节的历史课。
需要表扬的是,本片对几个主要人物的刻画令人印象深刻。我以为最顶尖的那些飞行员是稳如泰山的性格,没想到主角dick best是个“高傲自大”的“喷子”,他瞧不起这个,看不上那个,嘴巴逼叨叨逼叨叨,实际上驾驶飞机的技术比嘴上功夫还要过硬,不仅视死如归,责任心还特别强,看到最后对他是满心敬佩;我以为情报分析师是那种仪表堂堂、眼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形象,都像片中layton那样,没想到最牛逼的那位joseph rochefort一副没睡醒的样子,领导面前穿着睡衣和毛绒拖鞋,领导没来的时候他还在吃药,而他的很多同僚竟然来自军中乐队...也许,joseph rechefort和dick best一样都是行业中的“疯子”、“怪人”、“异类”,他们似乎都不那么招人喜欢,可恰恰是他们成为了战争的英雄,成为扭转乾坤的关键。四平八稳的人,还真不能创造历史。
综上所述,本片给个四星,7.5分。
2019《决战中途岛》观看体会
在去电影院的路上,我的脑海里思考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这次会不会看到腻腻歪歪的爱情戏。
出于个人观赏习惯,我并不倾向于在战争场面里夹杂上儿女情长,来体现所谓的“硬汉柔情”。
不过事实证明我多虑了,因为罗兰·艾默里奇并没有把叙事重心放在爱情和家庭上,两个多小时的影片被塞得满满当当,从突袭珍珠港,到哈尔西进攻马绍尔群岛,再到杜立特空袭东京,珊瑚海海战,中途岛之前的情报战以及最后的大决战,罗兰是把太平洋战争的走向整个地捋了一遍,135分钟的时长甚至还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毫无疑问,这是一次献给二战史爱好者,乃至太平洋战争史爱好者的一次狂欢。
1.完美的战争机器需要每个齿轮和螺丝的精密配合
对于这样一部极力刻画群像的电影而言,罗兰这一次的叙事风格是没问题的。我本以为最后的海空大决战会占尽风头,但事实上在他的镜头之下,一场成功战役所需要的要素同样流畅自然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一台完美的战争机器运作起来需要哪些部件?
一个信任部下的最高长官。
尼米兹在电影里露面的时间并不长,但他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在华盛顿传来的情报与自己手下的情报部门发生冲突时,他选择了信任自己的部下,将哈尔西调遣回中途岛附近。
一组恪尽职守的情报官员
在珍珠港事件之后,以莱顿为首的情报人员受到了相当多的责难,因此他们不得不在沉重的心理负担之下继续工作,最终通过试探性的假情报确定了日军的下一个袭击地点,并相当准确地预估了日本人舰队的位置。
一群技术高超、勇猛无畏的飞行员
再好的情报也要由士兵所使用,再好的命令也要由士兵所执行。这次的电影把战场上的所有笔墨都用来刻画企业号上的飞行员们——他们在麦克拉斯基的带领下出色地完成了作战任务,而他们中的很多人最后都把生命留在了浩瀚的太平洋上。
强大的工业基础和高能力的人才
这点在电影中其实并没有太过直接的表现,毕竟美国人是在太平洋战争的后期才开始下饺子的,但事实上美国人的损管堪称绝技,后勤保障也极为完善,约克城号航母在珊瑚岛海战中遭受重创后被拉到珍珠港,星夜兼程三天就能再次出海作战,这只能说美国人真的太牛。
还需要那么一点点的运气
南云忠一的犹豫不决(南云本就不是航空战专家),鹦鹉螺号的突袭,岚号驱逐舰的带路都在侧面加速乃至决定了这次战役的走向——但运气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美国人的侦查和情报工作无疑比日本人要更加出色。
可以看到,要取得一场战役的胜利,战争机器上的每个零件都要自下而上地运转起来并密切地进行配合,罗兰的群像刻画毫无疑问地成功地体现出了这点,令我比较满意的是,他在群像上并没有平均用力,对于飞行员们的刻画明显更多,堪称详略得当。
2.罗兰对于大场面的刻画一如既往,并没有令人失望,战争的残酷氛围营造的非常到位
如果问起罗兰的电影有哪些共通的优点,那么他对于火爆的大场面刻画一直都极为擅长,拿捏的非常到位。
独立日里外星人入侵地球,并且炸毁白宫的场面至今仍然为人津津乐道。
里飞机在天崩地裂的灾难中起飞的场面也成为了他的标志性镜头之一。
这一次的《决战中途岛》他同样没有让我们失望,开场大约五分钟左右第一个惊险刺激的场面就出现了。当美国水兵还在亚利桑那号上摆椅子的时候,如蝗群一般的日本飞机便从天边迅速接近,对着毫无防备的士兵开火投弹。没多久,亚利桑那号上就发生了大爆炸,船只在片刻之内便发生了倾覆,漂浮在海面上的燃油也燃烧了起来,俨然人间炼狱。
最后男二去医院找自己的好友,看到一具烧的焦黑、如木炭一般的尸体,只能从他手上的戒指辨明身份。
珍珠港袭击只是小菜,影片真正的高潮还是出现在中途岛海空大决战时——即便是一个对于二战史、对于二战武器完全没有了解的人,在看到美国飞行员冒着冲天的防空火力驾驶着俯冲轰炸机奔向日本航母的场面时仍然会感觉到惊心动魄,在最后的决战场面时,双方的飞机在空中厮杀,无时不刻都有飞机从空中坠落,战争的悲壮感在心里油然而生。
与火爆的轰炸和空战场面对应的是影片接近结尾时,一个个飞行员的名字被从布置飞行任务的黑板上用粉笔划掉,此时镜头的用光也黯淡了不少——即便中途岛战役对美国人而言是一场大胜仗,但仍然有相当多的人没能活着见证胜利。
战争发展到最后一定会决出一个胜利者,但士兵和普通居民在这期间所受到的苦难和折磨是难以想象的。还是那句话,我们回顾战争,为的就是希望以后不要再有战争。
3.镜头、意象和光效的运用同样可圈可点,给整部影片增色不少
这里就说几个我印象最深来举例子吧。
第一个是山本五十六和后来负责情报工作的美国人莱顿在晚宴后在书房里交谈,此时色彩就比之前军官们在餐桌上推杯换盏时要黯淡了一些,山本以半威胁的语气与莱顿讨论两国未来前景时,他的脸显得有些明暗不定,正象征着美日两国风雨飘摇的未来。
这里要说一下,山本五十六曾经做过日本驻美武官,因此对于美国的经济实力、工业实力和资源的充沛程度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他非常明智地意识到对美开战无异于自杀,一旦美国完全转移到战争轨道上来,那么以日本的体量根本就无法与美国对抗,因此他极力反对对美宣战,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个主和派或和平主义者(类似日本电影《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里就有很多曲笔逢迎的地方,试图竭力让山本的形象没那么好战一些,这也是日本战后意识形态所决定的),因此他才在被军部逼入战争后发动珍珠港奇袭,力图第一时间摧毁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基地,为日本争取最大的优势。
第二个是杜立特和他的队员们驾驶着B25轰炸机从大黄蜂号上起飞。因为担心被日本人发现,因此航母不能再继续前进,不得不在距离日本本土650海里的地方让杜立特起飞。老实说,杜立特空袭是一次形式大于实际的行动,但它毕竟意味着美国人第一次轰炸日本本土,对于提振美军士气、鼓舞国民斗志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由于距离过远,杜立特他们很有可能在中国东海上空就油料耗尽,最后掉到海里。面对未卜的前途,杜立特第一个起飞,此时一阵大浪扑来(影片里海上是风浪状态),将杜立特的飞机完全吞没,但随后B25便冲破了海浪的阻碍,一飞冲天直上云霄,个人认为,这象征着他们完成任务的决心。
最后一个,是山本在杜立特空袭后把自己关在舱室里沉思,此时室内没有任何光源,只有舷窗透过一缕阳光照在地板上——尽管取得了珍珠港的大胜,但山本仍然认为不可能打败美国,最好的结果就是通过一连串的胜利逼迫美国和谈推出战争,这束光正代表着山本的挣扎。此时,昏暗的室内山本的眼睛是第二明亮的物体,就像猫科动物的眼睛在黑夜里闪闪发亮,仿佛是捕食者下定了决心,锁定了下一个猎物。
4.扑面而来的细节和真实感,以及对敌人的尊重
缺乏对敌人的尊重,这是中国抗日神剧里经常被大众抨击的一个点。假设日本鬼子都是不堪一击的酒囊饭袋,他们又如何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在东南亚和印度支那追杀得英国人狼狈逃窜,乃至在太平洋战场上一度占据优势的呢?
在这一点上,美国电影起码做到了对敌人的尊重,不去刻意地丑化日本人。
这部片子里对于日本士兵的描绘非常少,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日本飞行员在飞机中弹起火、自知必死的情况下高喊“为了天皇陛下”冲向企业号的桥段,更多的是把重点放在了山本五十六、南云忠一和山口多闻(山口多闻是真正崇尚航空兵使用的日军将领)身上。
见到美军飞机必死无疑,想要冲撞日军航母却失败时,南云也会坦然承认敌人是真正的勇士,在飞龙号已经无法挽救的情况下,并未受伤舰长山口多闻决定与舰同沉(这种做法虽然看起来悲壮,但是值得商榷,类似舰长、飞行员这一类的高技术兵种其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却下令自己的年轻部下必须撤离,罗兰基本上完整地还原了这个细节。
顺便说一下,这个部下就是之前在将棋推演时提出“美军航母有可能不在珍珠港出发”这种可能的那个。
还有一点,中国百姓的确为了保护杜立特等飞行员付出了惨痛的牺牲,影片里日本飞机的扫射和轰炸只是冰山一角,有很多百姓为了掩护飞行员们转移而被折磨和屠杀,随之而来的还有日军的疯狂扫荡,最后降落在中国的70名飞行员有64人都在中国军民的帮助下返回了美国。
5.接下来说说我认为这部电影美中不足的地方
题目里已经提到,这部片是给二战爱好者的一次狂欢,因此它的观影门槛显得有些高,你固然能从片头的封闭式舰艏和上层建筑来确认第一艘映入眼帘的航母是美国的约克城级,并因麦克拉斯基、尼米兹和斯普鲁恩斯、哈尔西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获得双份的愉悦,但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他们所能获得的的观影乐趣会因为不够了解这段历史而有所折扣,视听体验更多地来源于直接的海空碰撞,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的路人缘不是太好,历史片拍出了粉丝向电影的既视感。
第二个是用于调节气氛的文戏穿插的不太好,这点有些奇怪,我说不上来是文戏本身的氛围有些不对劲还是能体会到一丝丝的说教意味,亦或是其他的什么,但总觉得文戏拖了整部电影的后腿。
第三个是罗兰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几乎把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到珍珠港的每个重要节点都交代了,个人猜测其目的在于表现中途岛战役的转折作用,但这样一来,哈尔西带领企业号出征马绍尔群岛的部分就完全可以拿掉,或者是简单提到,拿出一点笔墨来勾勒一下其他内容,比如珊瑚岛海战里列克星敦的战沉。
最后一点是遗憾,没有3D和IMAX,否则这个视听体验还能再上一层楼。
综合来说,我给7.5到8分,四颗星没问题。
篇2:电影决战中途岛观后感影评心得
《决战中途岛》竟然不能取悦到如我这般皈依多铆蒸刚教多年、二战迷、海战迷的直男,暴露了现在好莱坞体制下像罗兰艾默里奇这样的导演的一个类型短板:他们似乎拍不好全景式的战争大史诗。
说句不客气的,我小时候看《大决战》的体验都比这部好。
为什么?
因为像二战这样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战争尺度下,真正让人心潮澎湃的是最顶层的决策,而不是一群海上的牛仔。
好莱坞太沉迷于自己擅长的个人英雄主义叙事范式了,完全跳不出来。
与《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这样以个人视角观察战争的电影不同,《决战中途岛》野心明显是想拍成一个教科书级别的、既忠于历史细节、又具有全景式宏大叙事的战争片。然而人物塑造的方式却仍然是陈旧无比的弧光套路:刺头飞行员一头一尾一模一样的降落方式;情报官员从最早的自我否定到最后带领破译团队准确预测;舰载机飞行员战友从一开始相互看不顺眼到最后的和谐谅解……充满了无聊的套路,每一条线似乎都可以拍成一部及格的电影,但合在一起却变成了史诗级灾难。因为当观众希望看到编剧能有更多能力把个人与历史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叙事视角合二为一时,电影却不争气地在几条故事线中反复来回横跳,并穿插大量类似偷袭珍珠港、东京大轰炸这样的支线,暴露出了对影片整体节奏的彻底失控。
二战迷都了解,从珍珠港到中途岛,里面有完整的历史发展的逻辑链,有美日之间相互试探、博弈、过招,而本片却止步于展示事件而非事件之间的联系,观众只能可怜兮兮地根据飞行员回家次数来猜测时间是怎么流逝的。
请问珍珠港与故事主线有什么关系?杜立特空袭东京又与故事主线有什么关系?如果你想从战争角力的逻辑出发,那是可以的,但请不要把花这么多笔墨在一晃而过的人物身上,当观众刚想把情绪投射在他们身上时,你又让他们消失了。有豆友评价得到位:就像是你刚有感觉就换姿势的男人。
想讲历史,就好好讲大人物大事件。想讲英雄主义,那就好好讲小人物小故事。你两个座位都想占,屁股却没那么大,终究变成了一个四不像。
从历史迷的角度,《决战中途岛》最应该着墨的,是双方在中途岛进行战略决战时,历史开的那些冥冥中自有天意的玩笑。电影的确展现了鹦鹉螺号导致的一系列巧合,但请问你把巧合拍成了个人英雄主义故事中有趣的插曲,能体现出这是两个海军大国各自赌上国运的这种重量吗?
说实话,根本没讲清楚。我看百度百科的“中途岛海战”词条时倒还更激动一些。
归根结底,观众看一部电影时,所能调动的情感能量是有限的。当这些情感被他投资在“主角能不能把炸弹扔准”时,很遗憾,就没有什么剩余的能力去感受这场伟大战役的真正分量了。
罗兰艾默里奇,你把战役拍成战斗,服。
《决战中途岛》观看有感
好电影就想写评价,对我个人来说可以全星,但为何给四星,我后面会说到,我的观后感只能用“畅快享受”四个字来形容了,对于一个喜欢看二战史和海军及海战史的历史爱好者来说,此片就是身临其境的的一种精神体验了,电影的魅力不是那些枯燥的文章和书本或者图片可以比拟的(当年的大片《珍珠港》也让我激动的好一阵,现在看其实史诗感不强)
太平洋战争期间的每一场海战无论双方阵营如何,站在历史角度来说,这都是人类战争史最后一次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海战,就算现在的US.NY的飞行员也无法切身理解当年那种开着老式螺旋桨飞机冒着密集的防空火力必须飞到足够近才能投弹的战争体验是怎么样的,每一次出任务死亡率非常非常高,用中国一句俗话叫“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这可不是现在那些开着超音速飞机,雷达能探测到几百公里,然后在防区外进行超视距攻击也就是丢一刻导弹立马转头跑的这些现代飞行员可以比的,二战时期每一个优秀的海军飞行员无论美国海军还是日本帝国海军,万中挑一的好手,花了无数资源和时间,在从航母上起飞后的那一刻,基本都是做好回不来的准备的,所以当一架飞机回来的时候,最开心的不是别人是这架飞机的地勤保障,飞行员牺牲的话,最难过的也是他们,当此部电影中大篇幅描写这种冒着防空弹幕进行绝命攻击的场景,说明罗兰导演是明白那场事关东亚人民以及美国和世界命运的战斗的精髓所在,人类战争史上最后一次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海战!而130几分钟的时间里,从描述山本五十六的担忧和无奈,到依照整个太平洋战争的时间线一步步推进到伟大的中途岛战役,包括珍珠港事件、以及最著名的杜立特空袭,令人感动的是,罗兰导演或者说美国主流价值并没有忘记中国人在这场战争中承受的苦难,以及中国军民帮助美国飞行员的事迹,75年前中美两国是肩并肩的战友,日本陆军对于中国平民的无差别杀害以及日本海军杀害美国战俘这些描述,就是在告诉大家当年的日本人是多么的无耻和残暴,也就更凸显了,这些海军飞行员的勇者无惧了,其实战争刚开始,us.NAYV无论是水手还是飞行员,都是菜鸟,和一直号称“月月火水木金金”(周一到周六没有周日,也就是从不休息的训练)的日本海军根本无法比,战争初期的美国海军飞行员在日本的精英飞行员眼里都是肉鸡,而美军的装备也大多都不如IJN的好,比如零式战机在初期无论速度还是爬升率都比美军的好,战争初期美军的鱼类哑火率极高,片中也有体现,但是比耗飞行员,日本最终还是耗不起,精英飞行员基本上中途岛之后就死绝了,精英军官如山口多闻也都折损不少,IJN从此往地狱越走越近!所以导演其实很努力的在130分钟里将这个史诗故事的故事线和细节表现出来了,顺便也点出了日本海军和陆军不合的基调,但是呢,毕竟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在自身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作铺垫的情况下,确实很难在130分钟内完全搞明白状况,别说中国观众,就连如今的美国人自己都不是很清楚这段史诗,所以无论中国还是美国其媒体总评并不高,当然也不坏,但就是没有达到大片该有的评价,原因就是很多很多观影者说自己看的一头雾水,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拍摄战争史实,只能依照真实历史来,没办法做太多的艺术化加工(某国的神剧不谈了),但就算如此,罗兰导演也是将这个历史事件演绎的非常成功了,其实此片在我心中足够在豆瓣拿全星了,但是站在大众的角度来说,确实很难完整接收和理清影片中的信息,然后将信息串联成一场电影盛宴,比如AF缺水这个剧情,是中途岛海战的关键中的关键,美军就是用这个是弹出日军的情报指向!确实比较硬核!顺便说一句,想要通过电影更多的了解这一场战争的话也可以看看前几年日本人拍摄的电影《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可以从IJN和整个旧日本的角度来了解!
所以给四星也是代表我心中的一种理想主义的理念,虽然显得有点中二,其实很多喜欢战争史,看战争电影的朋友,大多都反战的,虽然这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浪漫主义时代的海战史诗很精彩,但其背后是几百上千万的生灵屠戮,我希望以后的战争历史电影,能有更好的手法去展现历史事实,让更多的人能真正了解到什么是战争,从而努力去避免战争!旧日本帝国就是活生生例子,错误的去发动战争的行为,只会遭致灭亡,错误的去鼓吹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只会变得疯狂
2019《决战中途岛》观看体会
本以为是一部美国的主旋律战争教育电影,看完后觉得它做到了足够的客观。
影片没有过多描写个人情感,更没有像《珍珠港》那样以三角恋穿插始终,整个战争过程尽量以大视野展开,让观众站在上帝视角,看着人类如何像棋子般被“下棋的人“控制着去战斗。
战争场面做得非常写实而克制,几乎没有展现肉体被炮火袭击时血肉横飞的场面,但是对各种飞机、战舰、潜艇的外形和战斗场面做得非常逼真,军事迷应该会非常喜欢。
很难得一部战争电影的故事可以做得没有明显偏向性。
虽然电影是美国人拍的,但对敌对方日本的军官和军人的描写都没有戴上有色眼镜,甚至让山本五十六看起来特别有气场和魅力,而临近结局一艘已被击中为了不被美军利用的航空母舰自毁时,对舰长和副舰长自愿随舰沉没的描写,不但没有刻意丑化,反倒透出一种隐隐的敬畏感。
影片表达的中立性,让观众更能体会到战争无益,人人皆为棋子的悲凉感。
作为一部叙述战争历史的影片,本片值得一看。
篇3:2019决战中途岛电影观后感影评心得精选
6分,观影过程并不算愉悦。
第一个原因是,我是冲着伍迪哈里森来看的,而不是冲着导演和战争,我缺乏相关历史军事知识,看的时候有些吃力,各种船和飞机分不太清楚,不明白他们的战略地位,因此看的时候对角色们的战略动机没太搞清楚,那个潜水艇又是咋回事?没头没尾的?感觉导演拍的时候是默认观众已经了解了相当多的背景知识来拍摄的。
第二剧情过于拖沓,看到后来甚至有一种“咋还没完啊”的感觉,虽然叫中途岛,但居然从珍珠港开始拍,这让我看的有点摸不着头脑,主要角色又一直换来换去,难以聚焦,感觉这是因为这些角色都是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因此改编的时候受到了历史真实事件的禁锢,创作上有点放不开手脚(不是贬低历史人物重要性的意思,只是个人的观影体验哈)。
第三对于美国飞行员有着星球大战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刻画,而日本飞行员全都是匿名的NPC角色,因此虽然给山本五十六加了很多戏份,但一直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因为美国这边的主角其实是飞行员而不是将领(我的伍迪哈里森啊,基本酱油位),但日本的飞行员在剧中是缺位的,铺天盖地的日军机群却都是匿名的,英勇的美国飞行员在开着烂飞机的情况下经常出现以一敌二的场面,导致整个片子充满了“征兵广告”气质,顺带一提对于中国军民的刻画就更加表面化了,虽然鉴于不得不遵循历史的原因而为了服务Doolittle的故事线登了场,但这段描画可以说是漏洞百出。
整体看下来并不推荐观看。
2019《决战中途岛》观看感想
看到有人评价《决战中途岛》:竟然拍出了战争之美。
“竟然”二字流露出评论者的“不可思议”,潜台词是:战争怎么可能是美的呢?但影片却拍出了它的美,太不可思议了!
是啊,战争怎么可能是美的呢?
它理应是残酷的、暴虐的,其残忍程度远非我们这些嚼着爆米花、吹着暖风的和平年代的看客们所能想象的。
正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的《父辈的旗帜》中,片头的那段独白:“每个人都自以为了解战争,特别是那些未经沙场的人们。”
看《决战中途岛》,最让我感到不舒服的,是它对于“战争残酷性”的有意回避。
说它是有意的,并不冤枉它。
因为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素来以拍主旋律电影见长,《决战中途岛》也不例外。
而一部主旋律电影的本质就是:歌颂。
歌颂什么?
歌颂战争吗?当然不是。
歌颂的是:人类在面对战争时的英勇无畏。
发现了没有?
这里面有一个陷阱。
当影片把战争作为一个不可避免的前提,不去深究,转而去歌颂战争中的人们多么勇敢、智慧,以至于在人类面前,战争都变得渺小的时候。在这种对于苦难的悬置以及美化的过程中,在一阵阵对于奇迹的欢呼声中,反思的空间终将被高涨的情绪彻底填满,直至不复存在。
而那句经典的断语“所有的战争电影,都是反战的”,也势必沦为一句空话。
你可能会说:不对啊,影片还是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的。你看看那熊熊的烈火,硝烟弥漫的战场,再看看那一架架坠落的飞机,一艘艘沉没的战舰……这还不够惨吗?
对,不够,而且很不够。
你仔细看,在这些被精致的构图所框定的画面中,你看到的不是人间地狱,不是血雨腥风,而是英雄的试炼场,是奇迹诞生的神坛。
画面的美粉饰了战争的丑,此其一。
其二,真正的残忍不是数字所能彰显的。它也无法通过死了多少人、毁了多少架飞机来展示,而必须要落实到个体的伤痛之上。
这份伤痛又分为两面,肉体的和心理的。
先说“肉体”。
如果一部战争片回避掉了断臂残肢、鲜血淋漓,又何谈残忍?
《决战中途岛》对此有所展现吗?
极少。
片中最直观呈现残忍的画面,就要属那句烧焦的尸体了。
但很快,那残忍又转化为一种温情。主人公拾起地上的戒指,回忆起同窗之谊。
至于其他展现“死亡”的方式,也同样是被温度紧紧包裹的,而不是常见于战场之上的那种冷冷的死亡。
它们几乎都可用另一个比“死亡”更具审美价值的同义词代替,比如牺牲,比如献祭,再比如慷慨就义、凛然赴死。
真的是一派雄壮,几无悲情。所有的死只为共同托起那寥寥无几的活的“英雄”,于是代价也可在顷刻间一笔勾销。
是,英雄主义——特别是战场上的英雄主义,格外令人动容。
但每每说起“英雄”,我总会想起《父辈的旗帜》里的主角。
他最怕别人叫他“英雄”,他说:“我不是什么英雄,我只是尽最大的可能不被敌人杀死而已。”
再说心理上的伤痛。
《决战中途岛》更是鲜有涉及。
尽管它讲了很多人物,但无一例外,都不曾深入人物的内心,而只是停留在对其外在行为的叙述上。
有群众,没群像。
这也是这部电影很大的问题。以至于它会成为脸盲症患者的灾难,看着一个个人出现在屏幕上,却都面目模糊、性格难测,最后谁也没记住。
其实,战争给人造成的创伤,心理远大于肉体。
这是战争最残忍的地方。
还是拿《父辈的旗帜》举例。
影片讲述的是中途岛战役近三年之后的硫磺岛战役。
美军占领了岛上的折钵山,在山头插上国旗,这一象征“胜利”的画面被媒体拍下,引起国内的轰动。
照片上插旗的6名士兵被捧为“英雄”,其中的3名幸存者得以离开战场,回国参与为战争募款的活动。
虽然离开了战场,可3名士兵却像是把魂丢在了那里,只剩下僵硬的躯体回来了。
影片用大量的细节来强化这种心理伤痛。
比如,三人参加庆典活动,记者的闪光灯频频闪烁,烟火满天,三人晃神中,镜头直接切回战场,只见空中满是照明弹的光亮,枪火不停在黑夜中冒出火光……
再比如,宴会上,主办者将照片上插国旗的一幕做成了乳白色的蛋糕。
这时侍者走过来,在上面淋上了鲜红额果酱,士兵看着眼前的一幕,意识瞬间回到了战场。
这种心理伤痛,还会蔓延至死者的家人。
有一位士兵原本不在照片里,却被误认。政府为了不影响募款,只得劝说三名士兵将错就错。
在庆功宴上,这位死者的母亲找过来,问其中一位士兵,“照片上哪一个是自己的儿子?”
士兵看着眼前这位希冀与落寞并存于脸上的妇人,只得硬着头皮,随便指着一个背影:“他,就是您的儿子。”
这些情节的设计,实在太震撼了。
它们比那些直观呈现残忍的镜头,还要有说服力,把战争的残酷性——那种对于死者、幸存者同样巨大的摧残,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它还告诉我们:在战争的极端语境下,用“英雄”来称呼幸存者都成了一种残忍。
在战争面前,所有人无一幸免,全都是失败者。
抛开美化战争的这一层面,回归电影,《决战中途岛》又怎么样呢?
我还是要说,它很平庸,平庸到让人无话可说。
影片以流水账的方式,讲述了中途岛战役的前前后后,有人说它拍出了纪录片的感觉,哪有啊?顶多算是百度百科级别的“战争简述”。
刚才我说影片在人物塑造上是“有群众,没群像”。
那么叙事上则是:有事件,没故事。
什么是故事?
故事讲述的是人在事件中的挣扎。
这种挣扎不仅体现于外部事件对人的纠缠,更体现于人物内心隐藏的困境。
举个例子,比如《硫磺岛的来信》中的西乡,原本只是个面包师,却应召入伍,前往九死一生的硫磺岛。
他畏战,想活,一直计划着逃命、投降,直到他遇见了栗林中将——一位怀抱家国情怀又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儒将,他才意识到这世间真的有另一种人,比起苟活,他们更愿意有尊严地死去。
尽管如此,影片也并没有顺理成章地去宣扬牺牲精神。
栗林的存在,只是给西乡原本懦弱的内心注入了一丝勇气。
当西乡看到一位美军士兵将栗林中将象征着尊严的枪别在腰间时,他彻底爆发,挥起铁锨,完成了无力的反抗。
他终究不可能成为英雄,但却成了一个更有尊严感的男人。
这就是一个好故事。
战争只是外部事件,核心是人物的心理转变。
也只有这样,故事才能从线性的讲述中挣脱而出,获得一种更有高度也更具温度的质感。
说了这么多,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我都没法给《决战中途岛》及格分。
有人说,战争场面拍得不错啊,特别是对俯冲轰炸机的展示,挺过瘾的,看得人热血沸腾。
好吧。
如果一部战争片只有战争场面,那就像一部爱情片只有床上动作一样,不就成了A片了吗?
如此一来,我们到底在为什么而大呼过瘾呢?
篇4:电影决战中途岛观后感影评心得
这是那种不控历史也分不清明星脸的最路人的观众也会忍不住看两眼的电影,它至少有种让人无法拒绝的热闹。
军舰、航母、潜艇、轰炸机、炸弹、鱼雷,每一件都是大男孩梦寐以求的终极玩具。看那群幸运儿们气定神闲地调派军备,或是跳进驾驶舱,会让你突然在某一刻也想披上军装,去杀它个七进七出。
电影多次强调的一个事实是,在当时的太平洋战场,貌似强悍的美国其实处于全面劣势。日本是一颗飞速膨胀的肿瘤,中途岛之战是有望遏制肿瘤的最后一场手术,那种大卫对阵歌利亚般的强弱悬殊,需要的是手术刀般精准的作业。
这其中当然少不了情报破译的洞察秋毫,军政高层的移棋布局,但胜负的关键,还是要落实在最终的执行者,那群飞行员身上。
他们驾驶的是二战史上战功卓著的无畏式轰炸机,他们苦练的是鼎鼎有名的俯冲轰炸战术,他们从近乎自杀式的距离投下炸弹——在被炮火击中之前——那是起降有限的海军所能仰赖的唯一战术。
关于太平洋战争的老电影也算是童年回忆的一部分,以前看老片比较不满的一点是,防空炮的曳光线总是很弱鸡,稀稀落落像鞭炮被到处乱扔,一点威胁感也没有。
新电影的技术当然可以捏出更多的爆炸,但把密密麻麻的火力网做得足够慑人,才让我真正兴奋起来。千万个死神同时向空中射出淬毒飞镖,狰狞的光芒闪耀天际,每一粒光、以及那些光之间看不见的暗器,都是沾身毙命。
这个电影里拍了很多次飞机穿过烟雾、海浪、云层的画面,短短几秒内视线完全遮蔽,不知眼前吉凶。
在我们看来稍纵即逝的莫测,对应的是前线每一个战士时刻面对的处境。不管在船舱里偷点一根烟聊几句故土,还是在机舱里盯着迎面高射炮的火焰,都是一样——时时刻刻的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就像一个角色所说,命运不可测,对抗它的唯一方法,就是索性不去想等在后面的是什么。
所以,那些俯冲而下的飞行员,面前是战舰、是炮火、是终身伤残、是过半的死亡率?有什么关系。冲进去,就对了!
以蹂躏地球驰名的导演艾默里奇努力尊重和还原历史碎片,但这电影最鼓舞我的还是空中勇者的感召。
他们拥有的是什么样的勇气?勇气不是靠悼念的相片可以勾勒,不是靠歌颂的辞藻可以还原。
勇气就是肉眼可见的遮天蔽日的夺命光网,就是片纸之隔的生和死的赌命冲锋里,他们就那样闯进去,不管能不能活着出来。
在漫长的可贵的和平年代,记住那个画面,就几乎不可能忘记战争。
《决战中途岛》观看感想
《决战中途岛》,第一时间看了一个首映。我只能打6分。和同样题材的1976年版本的《中途岛海战》,相差甚远。与《珍珠港》相比更是差了几条街。导演水平,剧情编辑直逼国产片水平。实在令人失望。二战题材本是比较容易拍的,因为故事都是来自于真实的历史,只需要换个不同的视角即可。我本人即是二战电影的爱好者也是一个军迷,在我看来,本片有以下几点硬伤:1.故事线不明确。这种二战电影,要么遵循历史,用叙事的方式把故事讲完,就和76年的《中途岛海战》一样,把中途岛美军胜利的几个重要的点说清楚。要么就和《珍珠港》一样,以历史作为大背景,突出几个主角的个体,以人物的角度加上感情的冲突,去串联整个故事。可惜,决战中途岛两者都没有。也没有更新的视角去完成故事的叙述。2.本片的人物众多,但每一个描述的都不突出,感觉就是零零散散的串在一起。所以影片中没有人物可以打动观众的地方。剧情也一样,中途岛美军之所以能赢的三个重要的因素都没有交代清楚。我本人是比较熟悉这场战役的过程,即使这样,我也看的一头雾水,更不用说一个不熟悉历史的普通观众了。只能看看海战的电影特效热闹一下而已。3.本片里所表现的海战舰船的细节也有很多漏洞。特别是表现航母编队的鸟瞰的镜头,航母和巡洋舰驱逐舰外形的大小也差不多大。熟悉舰船知识的人都知道,二战日本的苍龙级航母排水量二万顿,重型巡洋舰一万三千吨,普通驱逐舰护卫舰也就几千吨,从外形上就是西瓜,哈密瓜和菜瓜的比例。而本片表现的镜头,基本上看不出来。很难想象这是一个美国电影拍摄的水平。4.空战也是一样的漏洞百出。二战的飞机乃至今天的飞机,在空中格斗,基本上都是一个追,一个摆脱。决定谁打谁,是飞机所处的位置决定的。这是常识。而本片里经常出现被追逐的飞机用小口径的机枪干掉了后面紧追不舍的大口径机炮的飞机。空中格斗,机枪和机炮的口径和威力能差多少,貌似导演心里一点逼数都没有。这种违背军事常识逻辑的东东随处可见,看的我那个难受啊。总之,本片算是罕见的粗枝大叶,漏洞百出的二战电影,演员不出彩,剧情不出彩,连道具也不出彩……烂片,所以我吐槽,对不起我的电影票钱!
篇5:2019决战中途岛电影观后感影评
大家一定知道咱们的老朋友艾默里奇吧,就是《独立日》,《后天》,那个导演。
这一次艾默里奇带给大家的是《决战中途岛》,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或许正因为这样,才让影片和过去艾默里奇的特效灾难题材很不一样。
这种不一样,导致《决战中途岛》的显得有点奇怪,不管从动作角度还是叙事角度,接下来我们就着这两点展开聊。
既然是特效动作大片,我们先聊大家最关心的视觉特效,基本上也是管饱管够,海战相当精彩,尤其如果你是一位飞机控和航母控,估计你会更喜欢这部电影。
影片讲述了二战期间的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真正加入到二战战场上来,1942年6月4日,中途岛战争爆发,美国在军事数量上以小博大,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决战中途岛》的人物和线索展开得非常多,剧情以中途岛战役为主,但同时也买一送二,附赠珍珠港事件和炸东京事件,基本可以给观众展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最重要的那些战役。
人物方面也是到达了人人皆为群演的地步,导演的用意无非就是想把影片真正的主角,放在中途岛和战争本身,而不是角色上,这样的处理方式,不是不可以,但处理得如何,后面会详聊。
艾默里奇对大场面的把控还是很娴熟的,在片中的海战中,能把像我一位完全不懂战争战术的观众,也能简易看懂用什么办法收集情报,用什么方式打沉航母。
《决战中途岛》的预算只有1亿美元,对于一部2个多小时战争题材电影来说,成本并不算高,相比较前的《2012》,不讨论通货膨胀的话,《2012》都有2亿美元的预算。
同级别比较的话,几乎前的《珍珠港》,成本预算1.4亿美元,放今天估计得翻翻。
说这些就是解释为何影片中的特效动作为何显得特别CGI,毕竟这个预算没办法像《敦刻尔克》一样,真的搬一台IMAX摄影机挂在战机上天去拍,所以几乎所有战争镜头,都是绿幕上完成的。
这会让人觉得在看大型战争游戏的资料视频素材包,当然这里并不是贬义,因为如今的大型的战争游戏素材画面,出来的效果并不差。
特效动作聊完我们来看看影片的叙事,这应该是近年大制作战争片最白开水的叙事结构了,影片从珍珠港开始,到美国决定还击,再到炸东京,准备中途岛战役训练,决战中途岛。
这里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导演尽可能做到还原历史经典桥段,包括历史人物说过的每一句话也照搬进来。
这样的平均分配的说故事模式的弊端,会让影片看起来不像一部电影,每一场历史事件堆积在一起,看起来面面俱到,但整体来看就是一盘散沙,碎片化处理得太多,就导致影片失去了焦点和重心。
换句话说,影片更像是一部经过加工的主旋律军事记录片,别说导演魅力了,连电影的叙事魅力都不复存在了。
很多人会拿《决战中途岛》和《珍珠港》作比较,很显然《决战中途岛》不管在叙事上,人物塑造等各方面,都没办法和《珍珠港》作比较。
虽然在今天看来,《珍珠港》主角们的三角关系喜当爹情节确实有些狗血,但起码《珍珠港》在完成清晰震撼的珍珠港事件时,还加入了小格局人物的细腻情感,从共鸣的丰富层面来说,《珍珠港》做得非常好了。
对了《珍珠港》的导演是卖拷贝哦,没想到吧,当年卖拷贝还是能拍出正常出色的电影的。
回到《决战中途岛》,基于这样走马花式的白开水叙事,影片中的角色自然就不会成
为主角,而是隐藏在战役中去,成为推动战役的群演。
《决战中途岛》的叙事模式其实和《2012》差不多,《2012》是世界末日为主角,以男主为第一逃生冒险视角去展开,但《2012》就把预算成本放在了刀刃上,片中的角色除了主角还算脸熟外,其他的角色在当时并没啥存在感,这也让观众把焦点放在世界末日本身。
前面我说了这么做不是不可以,但让我纳闷的是,为何《决战中途岛》还请这么多一线演员,好演员本身没办法施展演技,这也算是一种成本浪费了。
而且《决战中途岛》的对白和角色的状态,感觉每个人都活在而不是二战时期,影片里的每一个人物,完全没有任何紧迫感,似乎每个人都看穿历史面纱,觉得这场战役一定是势在必得,而且美军一定是会胜利的。
最让我觉得可笑的是,连日军的角色状态,也是放眼欲穿他们要输的感觉,要知道真实历史里,当日军偷袭完珍珠港取得胜利后,整个日本都处在极度膨胀的状态,感觉自己是世界第一,这也是导致之后日本骄兵必败的原因。
片中各种人物和对白,实在没法制造一丝的紧张感,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就一直在想,什么时候到中途岛决战呀,我就是想来看看特效怎么样的,别在那飙文戏了。
而真正厉害的真实历史改编题材电影,是让观众即使清楚历史事件结果的同时,还能在影片得到紧张感,这才是剧本编织的力量。
最后,我给《决战中途岛》6.8分(3.5星),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爽片,影片抛开了战争反思和残忍,单纯突出整个太平洋战争初期的大场面,艾默里奇把他自己的最优点和最缺点都贡献给观众了。
篇6:决战中途岛电影观后感影评
好莱坞超级战争大片《决战中途岛》今日火热公映!传奇战役改编、极致视听盛宴、好莱坞大导新作、燃炸荷尔蒙四大核心看点轰炸周末,让观众一睹世纪航母激战,零距离感受扭转二战太平洋战局的燃爆战争。此外,今日还曝光最新海报及特辑,在漫天的火光与硝烟中,美军飞行员们“将自己变成炸弹”,以生命为代价击毁敌方军舰,展现勇士们保卫国家的无畏精神。
影片由《2012》《独立日》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执导,艾德·斯克林、卢克·伊万斯、帕特里克·威尔森、伍迪·哈里森主演,将以中国巨幕、杜比VISION、杜比全景声、DTSX临境音等多种版本与观众见面。
看点一:世界史最惊艳绝伦的情报战之一第一视角真实细节震撼呈现
《决战中途岛》聚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太平洋战争的重要转折点,美军舰队与日本海军在中途岛的决战。影片讲述在美军遭遇当时世界最强海军——日本海军的威胁时,扭转乾坤、以弱胜强的故事。同时,这也是关于兄弟间、战友间情义的纪实故事,记录了战士们拼搏奋战、不惜牺牲性命以守护家园的热血传奇。
中途岛战役记录了美国史上最精彩的情报战,在经历了美国情报史上最大的失误——珍珠港事件的六个月之后,美国海军情报员埃德温·莱顿顶着层层重压,不惜赌上自己的前途,坚定地否决美国白宫的错误情报,通过各种细节将战役地点确认在“中途岛”,最终情报准确率高达99%,误差只差5分钟5度5海里,为中途岛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础。
影片以第一视角带领观众深入了解美军复杂的战术指挥决策情形,而后进入轰炸机驾驶舱,身临其境般感受美国战争史上最伟大的战役。在漫天的火光与硝烟中,美军飞行员将生死置之度外,在枪林弹雨的重重包围下,飞行员们“将自己变成炸弹”攻击敌方军舰,充分展现出勇士们保卫国家的大无畏精神。
看点二:恢宏战争场面激燃炸裂顶级特效打造年度视听盛宴
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这场战役,影片大部分拍摄都是在夏威夷的希卡姆空军基地进行。美术部门更是海量调查求证微小细节,对轰炸机等重要道具进行博物馆级别复原,为建筑物和特效的真实感打下了基础。
电影《决战中途岛》邀请了好莱坞顶级特效团队,通过特效组和特技组的通力合作实现艺术和动作最大化融合,真实再现这场扭转乾坤的史诗级战役。主演艾德·斯克林称赞:“航母上的场景让人身临其境,再加上重型火炮的背景声,那感觉让人难以置信,无需做过多想象,你就能感受到枪炮射入胸膛和骨头的力量。”
近日,在中国首映礼和美国首映礼上,影片空前浩大的海空对决、惊心动魄的俯冲轰炸,大量空战第一视角的震撼特效大受媒体赞誉,获赞“刷新战争史诗新标杆”。有军事爱好者感叹:“曾经看过无数次的历史故事,如今被完美地搬上银幕。”有观众感慨:“细节太棒了,那些庞大的战舰看起来就像从70年前原封不动搬过来的!”“影片的空战第一视角特效打造了真正的海空大战视听盛宴,让人体验到一种真实的轰鸣感!”
看点三:《2012》《独立日》导演全新战争巨制多线叙事真实历史人物视角呈现
作为好莱坞公认的最具“破坏欲”的大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极擅长拍摄大场面特效电影。其执导的《独立日》《爱国者》《后天》《2012》等经典作品,至今都被影迷奉为神作。此次他的全新战争史诗巨制《决战中途岛》更是被评价为“2019最值得期待的战争大片”。
《决战中途岛》从构思到完成用了近20年,艾默里奇以全新视角、用环环相扣的人物形象为新生代观众讲述这一关键性战役。“我们的影片有三条故事线,描绘了三条互相交织的战争视角。一条是以飞行员为主的空中视角,他们是美军飞行员们的代表。第二条故事线围绕海军情报破译的关键性工作展开。第三条故事线聚焦与美军作战的日军将领。”
导演艾默里奇表示:“能有机会讲述这一故事让我激动万分,先辈们流血牺牲换来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但如今的年轻人不一定都熟知这些战斗故事,电影可以充当鲜活的纪念碑,我们希望以此纪念那次战役及为之付出热血乃至生命的先辈。”
看点四:美日硬汉强势集结军装制服荷尔蒙爆棚
作为20最受期待的战争巨制,影片不仅有《2012》《独立日》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坐镇,还邀请了《阿丽塔·战斗天使》主演艾德·斯克林、“海王”哥哥帕特里克·威尔森、“撸哥”卢克·伊万斯等一众好莱坞硬汉强势加盟。更有日本国民演员浅野忠信、丰川悦司、国村隼等重磅加盟,美日硬汉强强集结,或身穿将领制服或身着飞行员制服,荷尔蒙爆表。
今日曝光的特辑中,荷尔蒙燃爆的主演们先后亮相,首度分享影片幕后故事。在影片中饰演飞行中队长的卢克·伊万斯透露,为了以第一视角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剧组邀请了真正的飞行员全程跟组指导,“我们和飞行员一起坐在战机里,他们的飞行技术都很棒”。
曾出演《毒液》《三块广告牌》的伍迪·哈里森,此次饰演中途岛战役指挥官尼米兹上将,他表示:“每个人都尽职尽责,想拍出真实感,因为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曾出演《后天》《一条狗的使命》的演员丹尼斯·奎德,在片中饰演哈尔西上将,他称赞:“影片呈现方式很直观,完全满足大家的想象,这就是大家一直期待的电影。”
2019《决战中途岛》观看体会
中途岛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役,也是美国海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中途岛战役于1942年6月4日展开,美国海军在此战役中成功击退日本海军对中途岛环礁的攻击,日军在海战中大败。(取材于360百科)发生在77年前的那场海战,一举改变了二战的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人类历史的进程。著名的“中途岛海战”也是促使日本军国主义走向灭亡的大海战。
一般美国的战争片都比较受欢迎,是因为它拍摄的比较真实,反映了历史,以及当时战争的残酷。而且战争片情节紧凑,战士们拍的有血有肉。不论政治,在战争片拍摄这方面,美国的经验绝对是前沿的存在;论电影,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而不是杀戮的快感和胜利的愉悦,从而渴望和平。
这就是美国战争片的优势,将战争的真实残酷拍摄出来,不在乎战争的输赢,只为还原那段历史,那场战争。近来美国又有一部历史战争片即将上映。《决战中途岛》这部影片,是二战中比较重要的一次战役,对于美国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此次美国影视将镜头对焦到这场牌战争,将这场战争还原出来,也是人人各位期待,毕竟在影视行业里面,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稀少,此次《决战中途岛》电影的上映,又让我们看到了二战的那段历史。
战争题材的电影在影视行业里面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一直占据着一个不错的市场,主演原因在于,历史不能遗忘,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战争存在的意义,可以促进国家的发展,还可以让观众永远记得先辈们的大无畏精神。原来曾经有这些一些人,为了未来的发展,曾经奉献过,牺牲过。
《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重要转折点——中途岛海战:经此一役,日本海军受到“降维打击”,美日海上实力反转,从而扭转了整个太平洋战场的局势。影片通过参战士兵和飞行员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带领观众逐步进入1942年6月初发生在太平洋中途岛附近那场令人难以置信的战争。
据悉,这部电影是导演筹备了的一部电影,只在打造一场史诗级的战争大片,至于这部影片上映后效果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这场著名的战役也是美国曾经以少胜多的一场战役,对美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此次美国导演将中途岛战役班长荧屏,还原当年那场战役,11月8日,这部历史电影《决战中途岛》,将带你回味77年前的惊心动魄,感受战争的惊险,感悟知己知彼所蕴含着的历史故事和人生智慧。
2019《决战中途岛》观看心得
今天,又一部好莱坞战大片《决战中途岛》登陆内地院线,并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
虽然本仙女对军事题材的电影并无兴趣,但还是被对象拉到了电影院。看完电影之后,我不但丝毫没有觉得无聊,反而有想要二刷的冲动!
不得不承认,飞机和航母对于男人的吸引力不亚于女人热爱口红和包包,在电影刚刚开始五,我身边的男友已经开始“双眼发光”,而我依旧是不为所动。
然后,几位主演出场,我毫无波澜的内心马上出现了一丝惊喜,只想和闺蜜们分享:“这是什么神仙小哥哥,简直太帅了!”
其中,主演艾德·斯克林、卢克·伊万斯、伍迪·哈里森不仅仅长相帅气,更难得的是他们还拥有着超高的演技。
电影中,主演们身穿军装,简直荷尔蒙爆棚!只见他们沉着指挥着军队,即使在情况危急的情况下,依旧不慌不乱;在遭到危险时,他们不顾自身安危,勇往直前……
他们只用简单的神态和动作,就将一位位浴血奋战的战士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当然,除了主演们精湛的演技之外,《决战中途岛》最令我震撼的是电影中的特效,毫不夸张的说,它绝对是我心目中的“年度最佳大片”!
与以往很多电影不同,为了观众的大银幕体验,《决战中途岛》的空战部分,大部分是以第一视角呈现出来的。
当时,数百架战机已经准备就绪,随着总指挥的一声令下,它们在万米高空中激烈俯冲,飞射出来的炮火,点燃了广袤的海域,让我的心也随着战争的开始而紧张。
战争一触即发!通过电影,我看到了硝烟四起的轰炸现场,看到了为胜利而殊死搏命的战士们,看到了战乱中不断挣扎求生的民众……
瞬间,我仿佛置身于这一场“中途岛大战”之中,直接面对着这场大战的惊心动魄,进入了一场真正的海空大战视听盛宴之中。
更难得的是,电影除了紧张刺激的场面之外,还有信息量充沛的剧情为之配合。
其中,电影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以埃德温·莱顿为首的情报官们正在对战时情报进行破译工作,当时出现了一个争议性很强的情报“中途岛是否是日本的下一个攻击目标。”
凭借着多年来的经验以及对于现实情况的分析,埃德温认为情报是正确的,日军的下个攻击目标就是中途岛。只是没想到,这时却出现一个了“小插曲”。
埃德温被告知“华盛顿不同意你的预测”,这也意味着他的预测遭到了上层的否决。但是,在当时如此紧急的情况下,埃德温依旧坚信团队工作成果,并且大胆反驳:“华盛顿错了”!
这个片段看似简单,其实暗藏玄机。在看完电影后,你会发现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埃德温的大胆预测,美军才可以识破日军诡计,为战争的胜利创造先决条件。
看似不起眼的剧情其实和后面的发展起到“相呼应”的作用,《决战中途岛》正是通过许多信息量充沛的剧情和草蛇灰线的线索布局,将整部电影串联起来,让你在观看电影的时候,不愿意错过任何一个画面!
不仅如此,为了可以更好地还原历史,电影中还搭建了许多在战争中出现的真实场景,并按照原尺寸打造了多架战机,在细节的追求方面达到了极致。
制作团队的用心,通过电影完全表现出来。看到一架架战机俯冲而下,连我这种对飞机一窍不通的女生,都忍不住在内心惊叹:流弊!
在看完电影之后,我突然就理解了男友对于这部好莱坞战争片的偏爱,因为这部电影实在是“太炸了”,在看完电影之后,我感觉实在是“太爽了”!
不得不说,《决战中途岛》让我和男友瞬间达成了共识,对于天空和大海,对于热血和胜利,活着就要勇往直前,这种源自内心的渴望,是深藏在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原力!
在和平年代,它体现为渴望升职加薪向上走,在战争年代,不就是保家卫国、守护和平吗?
或许,直到现在还有许多女性观众会担心这类战争片不适合自己看,担心自己会看不懂涉及到军事题材的电影。在这里我必须要说一句:
不是我们女孩子不爱看战争片,而是以往的战争片,没有让我们女孩子爽到!
因此,看完《决战中途岛》后的我只想说,它对所有群体都是友好的,没有任何的观影限制,决对值得你贡献一张电影票!
篇7:决战中途岛电影观后感影评精选
好莱坞年度战争巨制《决战中途岛》昨日公映,一经上映,各平台评分持续走高。影片上映当天票房领跑同档期新片,一举创下今年战争片在国内票房的开画纪录!演员冯绍峰也强烈推荐电影“场面真实震撼”,更多观众惊叹“艾默里奇又刷新了好莱坞的大片标杆!”
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再一次证明自己无愧“最会拍大场面的好莱坞大导”的美名,将超级大片的视效带到新高度。
国内观众不吝赞美“《决战中途岛》是《拯救大兵瑞恩》以来最好的战争片”。影片特效镜头多达1500多个,通过精确的摄影和最新的特效技术,把这些镜头天衣无缝地组合在一起。中途岛战役是“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航母对决”,有着史无前例的战争规模,影评人看完后点赞导演“拍出了4D的临场感”。
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在每一部电影中,都试图拍摄未曾有人拍出过的大场面。在《决战中途岛》里,燃爆炸裂的轰炸机俯冲炸航母令人叹为观止,飞行驾驶战机在最低点释放炸弹杀伤敌军的生死时刻,让观众直呼过瘾:“刺激到每个毛孔都打开”。影片设计了大量第一视角的空战特效镜头,5分钟干翻3艘航母,跟着战斗机在高空俯冲、下坠、拉起,简直比跳楼机还惊险!许多观众表示至少3刷,直言:“看完后心还止不住地狂跳”,“感觉心脏要爆炸了”。
《决战中途岛》里轰炸太平洋的难度,丝毫不比导演之前的神作、《后天》等科幻大片里的“毁灭地球”简单。导演艾默里奇透露,最难的是需要把特效做到和历史照片一样真实,才能保证观众不会出戏,观众也纷纷为影片逼真特效点赞,“军舰燃烧的画面都和油画一样”。
篇8:决战中途岛电影观后感影评
抗日片,我们都不陌生!
无论是国产剧系列,还是经典抗日影视剧,我们都能感受到其中别样的情绪,那就是国仇家恨,以及守护家国的那份热血。
不过,抗日这个名词可不是专属于我们国家,还有美国的份儿!
今天,就有一部好莱坞抗日大片在国内与北美同步上映,让我们感受另一番“打鬼子”的震撼壮举——《决战中途岛》。
说起“打鬼子”,想必很多人都和我一样,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就是——《亮剑》中的独立团团长李云龙。
他不是军事学院出来的专业作战指挥官,但是因为拥有老练的战场经验与独有的战机捕捉能力,所以总能战胜敌人。
不过,他所面对的对敌环境与《决战中途岛》完全不同。
《亮剑》面对的日军侵华是一个有预谋的全面军事作战行动,且整个抗战是一个“持久战”的过程,从装备到作战趋势,呈一个敌消我长的姿态。
而《决战中途岛》则是因为一个突发事件而爆发的全面对战,并且第二次大战期间,美国本来是中立国,但是因为日本偷袭珍珠港,“亚利桑那号”战列舰被日军飞机击沉,无数士兵葬身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中,这才卷入战争的漩涡之中。
那么,日本为什么这般无故树敌呢?
答案很简单,当时的日本人因为国内资源不多,战争消耗太大。于是一直在从美国进口各种军备产品。但由于日本侵略中国,美国开始了对日本禁运。并对日本下了最后通谍:撤出中国,否则免谈。
野心勃勃的日本人,当然不肯从中国撤军。于是,他们开始打算占有整个亚洲,然后向全世界进军。
而珍珠港,是他们的第一步。
珍珠港突袭成功之后,日本人以为自已天下无敌,于是开始了下一步战略。行动目标,就放在了中途岛上。
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也是由此展开!
《决战中途岛》中更多的是与《亮剑》“相似”的情形,俨然就是“美国独立团”。
首先就是对现场战机的把握、判断,以及对上司命令的不盲从。
李云龙,是个老油条,从团长到营长,再到背锅的班长,甚至是后勤棉花厂的厂长,他都干过,用旅长的话说,“李云龙要是不犯错,他的军功早就能当师长了!”但他依然宁愿“犯错”,也要坚持自己的看法,并总能验证自己的正确性。
在《决战中途岛》中,也有这样的一幕,在预告片中,我们看到帕特里克·威尔森饰演情报人员埃德温·莱顿,就明确说,“华盛顿错了”,并通过分析截获的情报,得出日军的下一个目标是中途岛的结论。
敢于质疑并且勇于捕捉战机,这才是“独立团”的精神。
再者,面对敌我军事力量差异巨大的时候,也是一点不“怂”。
《亮剑》中的李云龙,擅长战争自给自足,接手独立团的时候,军队甚至每人都无法装备一把枪,但是面对敌人的进攻,也从来都不躲避,而是巧妙的回击并战胜他们。
《决战中途岛》中也是如此,美军仅仅凭借几十架飞机就敢与日本整编的海上军队“硬刚”。从预告片中我们看到,与陆地战不同,中途岛之战面对的是巨大的海战与激烈的空战,漫天的炮火与轰炸,它并不是精准打击,而是全面开展。即便如此,美军战士也丝毫不怂!
最后,就是军人的军魂!
《亮剑》中有一种精神,就是“亮剑精神”,狭路相逢勇者胜。李云龙所带领的部队,全都能迸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为取得胜利,不惜拼尽一兵一卒。
而在《决战中途岛》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种“亮剑式”的精神,所有的人都知道在炮弹与油量都不足的情况下参战,无疑是九死一生,但是没有人后退半步,因为他们肩膀上抗的是守护国家安全的责任。
所以,在电影中,我们能看到杜立特、贝斯特等人所带领的轰炸机部队把为珍珠港复仇的决心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式的决然表现得淋漓尽致,不管是突袭东京,还是决战太平洋,都是如此。最终,日本舰队4艘重型航母全军覆没,鬼子被打得完全没有脾气!
诚然,这支日本舰队在海上从未尝过败绩,是精锐中的精锐,但用李云龙的话说,“老子打的就是精锐!”
这一点,“美军独立团”也做到了,并使其成为历史上最传奇的战役之一,这样的电影精彩程度不言而喻。
如果你也喜欢战争片,也喜欢《亮剑》,也喜欢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那么《决战中途岛》绝对是你本月首选必刷影片!
篇9:决战中途岛电影观后感影评精选
《决战中途岛》的上映,标志着今年战争场面最壮观的电影正式登陆大银幕。
呼啸而过的轰炸机群、被炮火笼罩的航母编队……这样大场面的海战和空战场景,直接把观众带回70多年前的中途岛海战。导演罗兰·艾默里奇首次拍摄战争题材电影,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在《决战中途岛》之前,罗兰·艾默里奇最擅长的电影类型是灾难片,代表作《独立日》《后天》都是影迷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不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异象还是外星人入侵的奇观,罗兰·艾默里奇都是得心应手,而他的这一长处,融入战争片里,就决定了这部电影战争场面的不同寻常。转折当主角:复归古早战争片
复古,是《决战中途岛》最直观的气质。
一般来说,战争片分为两类。一类写人,塑造角色,突出英雄,战役和战斗则是让人物更加立体的背景板。另一类写事,关注某场战役,强调某种战术,角色受战争支配,无需战争反思,规避情感纠葛,突出的是兵棋推演的军事部署和炮火连天的疆场决胜。
《决战中途岛》明显属于后者。
专注描述一场气势恢宏的战役,这样的电影更像是好莱坞六七十年代的产物。其典型配置一般为:全明星阵容、史诗风格、全景式还原……例如1962年关于诺曼底登陆的电影《最长的一天》,1970年关于珍珠港事件的电影《虎!虎!虎!》以及1977年关于“市场花园”空降行动的电影《遥远的桥》。从气质上看,《决战中途岛》和它们很接近。
《虎!虎!虎!》对日军偷袭珍珠港做了全景式还原
不过此类战争片的巅峰不在好莱坞,而在前苏联。1971年由前苏联拍摄的电影《解放》,全片分为5个部分,以“现实性”“史诗性”为标准,时长达8个小时。从库尔斯克之战一直讲到攻克柏林,苏德交战双方上至统帅下至士兵,全部都有表现。
中途岛海战距离日本偷袭珍珠港不过6个月,美国海军以劣势兵力击败了占优势的日本海军,挫败了其战略企图,可以说挽回了当时不断跌落的盟国士气,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此战历来是专家学者用心研究的对象,多年来关于双方的部署、临阵决策、背后秘闻几乎都被研究透了。罗兰·艾默里奇也为此花费数年时间,让“根据真实战役改编,全片人物皆有来历”成为《决战中途岛》所恪守的原则。
在电影中,小到落水被俘、宁死不屈的飞行员,大到运筹帷幄、坐镇指挥的海军统帅,都是史有其人。
电影里的美国海军上将尼米兹
对熟稔这段历史的观众来说,《决战中途岛》充满了找彩蛋的乐趣。
即使对中途岛海战缺乏了解,也能跟随电影的节奏逐步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为了便于讲述,电影把复杂的战争线索做了简化,重点突出了情报的作用,让观众对战争变化的具体细节有较为清晰的了解。
关于中途岛海战的电影,在《决战中途岛》之前还有一部1975年的《中途岛之战》。
两部电影相似的是,都选择对这场海战本身去进行还原。
在1975年的电影《中途岛之战》里,从一开始就打出字幕: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大量历史镜头的运用很有特色,逼真的海战场面和全明星阵容突出,但论及对于战争的表现,远不如《决战中途岛》。
对历史镜头的大量运用是《中途岛之战》的特色航母、残兵、敌手
电影名为《决战中途岛》,可内容却不局限于战役本身,而是以俯瞰视角勾连二战的来龙去脉。其中涉及马绍尔海战、杜立特轰炸东京等多个二战著名进程,从整体上串起了二战的诸多线索,可以说是份大量足,买一赠三。
对于电影开头的日军偷袭珍珠港部分,很容易让人把它拿来和迈克尔·贝导演的《珍珠港》进行对比。
当年拍摄《珍珠港》时,为了营造轰炸场景中的滚滚黑烟,特效团队使用的是燃烧的卫生球和大量的模型,而《决战中途岛》主要依靠CG特效来制作那些惊心动魄的场面。被炸沉的战列舰倾覆入海,绝望的海军水兵跳海逃生,相比《珍珠港》披着战争外衣的狗血三角恋,《决战中途岛》更加纯粹。
战争奇观的重头戏还是中途岛海战的部分。美军的俯冲轰炸机穿过日军的防空火力网,把一枚枚炸弹投掷到航空母舰上。当观众跟随着飞行员的视角完成一次次的俯冲轰炸时,那种身临其境的战争刺激让观众肾上腺素飙升。
对历史一板一眼的还原让《决战中途岛》显得硬核阳刚,但这并不意味着《决战中途岛》因为陷入奇观呈现而缺乏人性的深度。
在体现战争刺激的同时,导演也将镜头对准了劫后余生却又不得不再次上阵的美军飞行员。求生的欲望、厌战的心理,最终都被为国而战的荣誉和使命所压倒。虽然看起来略有俗套,但是其中传递的对于战争的厌恶、和平的渴求,依然让人动容。
在电影里,日军指挥官的运筹帷幄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山本五十六的洞察、南云忠一的骄横都是片中着墨甚多的部分。他们冷静大胆,没有被肆意矮化和贬低,在日本军舰沉没的时刻,那两位主动要求和军舰共存亡的军官,让观众感受到了其尽忠职守的悲壮感。
战争双方或许有正义邪恶之分,但面对这样的敌人,会让人感到由衷敬佩。
看一部少一部的美产中资大片
片中的战争场面如火如荼,片外的资本博弈硝烟弥漫。在《决战中途岛》的投资方里,有博纳影业、儒意影业以及星光文化等中国身影。
尽管战争片看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但对于好莱坞来说,投资战争片是一件越来越不划算的事情。
的《珍珠港》投资过亿,后续又花重金推广,最终票房远低于预期;的《风语者》同样投资过亿,总票房不过几千万美金,巨额的亏损直接让当年的米高梅公司元气大伤,最后走向被收购的结局。
众多的前车之鉴让好莱坞资本对于投资战争片愈发谨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两年来自中国资本的热情。
梅尔·吉布森导演的《血战钢锯岭》,立项之初就受困于资金问题,来自中国的熙颐影业为这部电影提供了部分资金,从而拿到了该片在中国市场的全部版权。熙颐影业的投资可以说是押对了宝,《血战钢锯岭》的内地票房为4.25亿,为目前票房最高的进口战争片。
在的戛纳电影节上,博纳影业宣布其将主控主投《决战中途岛》(当时片名为《中途岛》),投资金额为8000万美金。
从参投到主控主投,中国资本在好莱坞只用了两年。
此前的中国资本,更多采取片单投资的方式参与好莱坞的项目。所谓片单投资是一种财务投资模式,是指对电影公司众多项目的打包投资。中国资本可以一次投资一家公司的多部影片,在每部电影中都享有一定比例的股权和收益。这么做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因此一度非常流行。
从财务投资到项目主投主控,反映了当年中国资本的信心与雄心。因此,这就可以理解电影里中国元素为什么会出场了。在片中,杜立特轰炸东京迫降中国之后,出现了日军轰炸中国平民以及对他们进行严刑拷打的场景。
不过,等到《决战中途岛》上映的两年之后,中国影视市场的资本流转已是另一番光景。博纳占得的主投权也在国内市场上“分销”转让,用以降低风险。
如今,影视企业守卫国内市场的紧迫感将好莱坞探险的热情比了下去,类似《决战中途岛》这样混合基因的电影奇观,短时间内是看一部少一部。
回到作品本身,作为一部战争片,不美化战争,不丑化敌人,有精心还原的历史片段,有动人心魄的人性表达,甚至还有中国元素,《决战中途岛》都做到了。对于一部好莱坞制造的大片,我们还要再苛求什么呢?
2019《决战中途岛》观看体会
好莱坞亿万导演罗兰艾默瑞奇在《决战中途岛》重现二战最传奇一役,日前电影在洛杉矶举行首映红毯放映,所有演员齐聚一堂,一字排开阵仗惊人,仿佛进入好莱坞各类帅哥大阅兵。派屈克威尔森也在首映上带领全场明星与观众一同唱起美国国歌,再度展现迷人歌声。
伍迪哈里逊片中饰演历史人物尼米兹,退伍之际却临危授命统帅美国太平洋地区的总指挥。他在受访时透露自己就是父亲就当过海军,更心领神会这场战役的重要,他形容自己的角色:「他是个毫不留情、认真尽责又体贴的人,作出了改变战争进程的重大决定。」
亚伦艾克哈特饰演的陆军轰炸机中队队长杜立德;当时被称为「全世界最优秀的飞行员」的杜立德不但登上军舰起飞,飞往日本奇袭东京外,真正的杜立德孙女也曾在8年前到访台湾。演出此角色的亚伦表示:「杜立德和他的部属们自知没有返回航母所需的燃料。杜立德麾下有72架战机,尽管成功的机率不大,他们还是全数同意执行此次任务。」
罗兰艾默瑞奇日前因为附和名导马丁史柯西斯漫威电影不是电影的评论而引发波澜,《决战中途岛》里却集结不少来自漫改电影的演员,包括《猛毒》伍迪哈里逊、《恶棍英雄:死侍》艾德斯克林、《雷神索尔》浅野忠信、《水行侠》派屈克威尔森。
但还原导演罗兰受访的语境,他表达的是理解史科西斯的的原意,并非一味只是不爽漫威,虽然他表示自己不是英雄漫画的粉丝,但当新片需要出色的演员时,这些演过英雄片的男星都乐于前来中途岛「参军」。
2019《决战中途岛》观看心得
作为进入21世纪以来罕见的一部太平洋战争海战题材的战争大片,好莱坞影片《决战中途岛》近日上映。几十年过去了,与上世纪70年代的同名影片,又会有些什么不一样呢?
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美国的太平洋战争电影迎来了辉煌的史诗时代。这些影片不以塑造人物为主,也不刻意煽情和突出战争残酷,而是着力于对交战双方战前心态的逼真展现和各种力量激烈的交锋。其代表作品,就是反映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的《虎!虎!虎!》。在美国建国二百周年上映的老版《中途岛之战》,描写的是 1942 年6月5日至8日中途岛战役的始末。它也是一部类似《虎!虎!虎!》的近乎纪录性的故事片。虽然这部电影赢得了1976年第十位的票房,但其评价却显然不及前者。其中的部分原因或许是因为电影制作方采用了投机取巧的做法——大量海、空战镜头直接取之《虎!虎!虎!》乃至日本的《太平洋之岚》之类的太平洋战争影片。
无论《虎!虎!虎!》还是《中途岛之战》,这些史诗电影由于强调对历史史实的尊重和宏观战争场景的再现,因此忽视了对人物形象尤其是作为抗争者的个体士兵形象的塑造,每一个士兵在影片中成为符号化的存在,也削弱了影片对战争观念的探索和表达。另外,虽然对美(日)军高层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但是由于史实的限制,这些电影并没有对这些历史人物进行戏剧化的艺术加工,因此在抗争者角色的塑造上存在严重不足。
好在战争片与其他类型片相比较尤其独特的力量。其不可告人的秘密说的并不是战争是地狱,而是战争是一个能收容众多娱乐元素的容器。所以,到了被称为“新世纪战争电影的史诗”的《珍珠港》(20)里,作为战争片,它早就不再那么“硬核”。《珍珠港》没有像之前的《中途岛海战》或《虎!虎!虎!》那样,客观真实地表现重大战役的前因后果和战争过程,而是在商业因素的干预下,将惨烈的战争变成了美军战士和漂亮的女护士之间感情纠葛的背景。影片在珍珠港遇袭这一场景之前的一个小时的时长内所表达的重点变成了珍珠港的旖旎风光、自由散漫的大兵生活、性感的美人护士……真正的战争戏是在影片中间部分出现,就是珍珠港遇袭,这一场景持续四十分钟左右,完整而逼真地呈现出珍珠港遇袭的惨烈画面。不过,即便是看完整部影片的战斗场景之后,观众也很容易陷入迷糊,究竟是谁打败了谁?
这样的风格变化,在新版的《决战中途岛》中似乎仍旧依稀可见。这部影片的“决战中途岛”情节,同样发生了影片放映了几乎一个小时之后。此前的时长,以美军海军航空兵的传奇飞行员理查德·贝斯特(艾德·斯克林饰)为中心,讲述了他的飞行训练、与同僚的关系,以及家庭。与此同时,还用相当大的篇幅,描述了贝斯特的同窗密友在珍珠港事件中的悲惨丧生。就此塑造出了一个被日本的不义袭击激起复仇血性的抗争者的形象。影片中的士兵被看成一个鲜活的个体,他有名有姓,有着丰富的感情和内心世界,也许他只是战争这台可怕机器中的一个齿轮,但他却有着独立的人格和灵魂。
另一方面,如果说旧版的《中途岛之战》“复原历史”的纪录片色彩过于浓厚的话,今天的这部《决战中途岛》似乎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完整连续的历史,在影片中倒是显得有些支离破碎了。
说来有趣,《决战中途岛》的一个亮点,偏偏就是在史实方面。影片从珍珠港事件开始,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情节。“企业号”航空母舰对马绍尔群岛的袭击(1942年2月)、B-25轰炸机从“大黄蜂”号航空母舰起飞轰炸东京(1942年4月),南太平洋的珊瑚海海战(1942年5月),乃至最后的决战中途岛(1942年6月)。每一个情节的刻画都有实为据。其中一个令人形象深刻的细节是,在“企业号”航空母舰对马绍尔群岛发动袭击之后,日军出动多架一式陆上攻击机对美军发动反击。一架日军攻击机被击伤后径直向“企业”号进行自杀性攻击,飞机擦着舰体坠入海中。电影中的这一幕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别无二致。另外,长久以来流传的“致命五分钟”神话也在《决战中途岛》中第一次在银幕上得到了澄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日本海军参谋渊田美津雄写过一本名为《中途岛之战》的书,其中将日军航母被炸归咎于正在进行炸弹换鱼雷的作业,就在五分钟后就可完成的关键时刻被美军飞机钻了空子。但后来的研究已经证明,这种说法纯粹是渊田的春秋笔法。于是,《决战中途岛》安排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情节,负责更换炸弹的日军军官喃喃自语,“五分钟不够啊”,再配上一副“臣妾做不到啊”的表情,恰恰无形之间还原了历史的真相。
尽管影片中的关键性时间节点都没有出错,但《决战中途岛》却缺乏一个宏观的视角。这样一来,众多至关重要的历史情节,实际上变成了影片中各色人物的背景板。观众对于历史背景的理解,不免有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遗憾。完全有赖于影片的字幕提示,观众才知道“企业号”在袭击马绍尔群岛之后南下珊瑚海,随后又返回珍珠港,最后到了中途岛。至于它(及其身处舰上的理查德·贝斯特)为什么要去哪里,了解历史的观众自然心知肚明,不谙太平洋战史的观众,恐怕只会看得迷糊了。更不用说,在珊瑚海战役中沉没的美军航母“列克星敦号”,与在中途岛海战中沉没的“约克城”号,给观众留下的唯一印象也只是,它们沉了……
美军一侧如此,日军一方也好不到哪去。日本联合舰队在中途岛海战中出动了史无前例的庞大舰队。再现这一宏大场景在当今的CG时代本非难事,《决战中途岛》里却只给了几条军舰近景,丝毫也与“壮观”二字无缘,至于日军“中途岛攻略”的具体内容,就更加付诸厥如了。
影片中“历史破碎化”的另一个表现,当属对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这一人物的塑造。三船敏郎在《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1968年)与山村聪在《虎!虎!虎!》中塑造的山本五十六形象,堪称经典。后世的影片,不免深受其影响。《决战中途岛》中的丰川悦司,很明显的难脱窠臼。整部影片,他所扮演的山本都是一副苦瓜脸的表情。这倒是的确与这位司令长官的经典银幕形象相符,也跟山本五十六“反战”的传统人设相称。只不过,《决战中途岛》除了沿用了《虎!虎!虎!》那句“惊醒了沉睡的巨人(美国)”的台词之外,并没有太多展现山本个性的镜头。甚至考虑到发动中途岛战役本身也是山本以辞职相要挟一意孤行发动的,丰川悦司在影片中永远做出一副勉为其难的姿态,给观众的感觉,就显得过于故作姿态了。
如果说,影片中的山本五十六几乎沦为符号的话,片中的美、日方高级将领也没有展现出运筹帷幄的应有素质。观众看完整部影片的感想,很容易变成这样:中途岛海战的胜利,就是因为飞行员理查德·贝斯特的神勇发挥——他驾驶轰炸机两次出击,炸掉了日本人的两艘航空母舰(“赤城”号与“飞龙”号)。
在某种程度上这的确是事实。贝斯特扔下的炸弹,打穿了“赤城”号的飞行甲板在机库爆炸,这注定了“赤城”号的完蛋。接下来,贝斯特又带领美军俯冲轰炸机队参加了对日军仅存的“飞龙”号的攻击,并很可能贡献了“飞龙”号中弹四枚之一。为此,他被授予了美国海军十字勋章和杰出飞行十字勋章。
《决战中途岛》中以俯冲轰炸机驾驶员的第一视角冲向航空母舰的镜头当然极具视觉冲击力。但是,为了凸显贝斯特的功绩,影片很显然夸大了战争的严酷程度。譬如,在攻击“飞龙号”时,实际上日本人当时只剩下13架舰载机,其中战斗机更是只有区区6架,而贝斯特率领的美军轰炸机队的飞机就有13架之多。可是在影片中,寡不敌众的却变成了美国人,贝斯特的座机穿过多架日本战斗机的围追堵截与防空火力的枪林弹雨,最后才将炸弹扔在“飞龙”号的甲板之上——“为珍珠港报仇”!
这恐怕也是典型的好莱坞银幕英雄的形象了。在美国文化中,英雄崇拜是重要传统,也是好莱坞电影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英雄成为英雄不单单因为他选择站在坏蛋的对立面,还因为他代表着某些东西,可能是公正、理想、家庭、朋友、社会或者国家”。与其他美军士兵一样,影片中的贝斯特为之作战的对象是正义和自由、善良和勇气、亲情和友情、理想和责任。《决战中途岛》特意安排了日军虐杀美军被俘飞行员与掩护美军飞行员的中国百姓的情节,更加使得所有这些战争中的“人性”在对立面的反衬下显得更加光辉夺目。
毫无疑问,战争无疑也使人性中最黑暗,最邪恶的东西暴露出来,人性的黑暗也使战争变成一场最为恐怖的屠杀。古希腊的柏拉图就曾说过只有死者才能看到战争结束。对于战争的思考在20世纪70年代不断深入,影片开始探讨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异化。1979年上映的《战争启示录》一度触及了人性中最为黑暗、邪恶的深处。导演科波拉自己也曾说所有的战争片都是反战片。可是,在的《决战中途岛》中,却见不到对于战争的反思。或者说,影片中的战争,已经成为英雄诞生的必然舞台。而电影《决战中途岛》,由此也成为了一场个人英雄主义的胜利。
篇10:《决战中途岛》电影观后感影评精选
二战,作为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参与国家最多的战争,一直是军事迷们热议的焦点。而堪称“二战转折点”的关键战役——中途岛战役,也因为它的重要意义和美国以少胜多的精彩逆袭,一直是世界战争史上为人称道的经典战役之一。
然而,在中途岛战役上着墨的文艺作品虽多,但是真要论历史还原度和细节真实度,依旧是寥寥无几。让作为军事迷们能够“置身”于中途岛战役之中,重温当时的激烈战况的作品更是非常少。1976年那部《中途岛之役》,也是影迷和军迷心目中的经典,但因为时间过于久远,以及技术所限,无法拍出战争的宏大场面,也是一种遗憾。
今天,“灾难片大师”罗兰·艾默里奇执导的战争史诗大片《决战中途岛》在全国影院上映,像我这样的军迷们就彻底嗨了,“走进中途岛战役”、真真实实感受当时战役点点滴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喜大普奔!
为啥这么说?
首先,眼见为实,场景壮阔扣细节。
在影片释放出的终极预告当中,我们可以看得到海战、空战连接不断,让人目不暇接,炸裂的爆破和突击让整个场面格外波澜壮阔、震撼人心。
在预告中,除了让人颇为期待的战斗场面以外,各种贴合时代的装备设置也让人代入感十足。
比如情报员戴的眼镜、主角们居家的明黄台灯,如果说这些只是开胃小菜的话,那么战斗当中所驾驶的飞机、机枪还有航母切换的特写镜头,则让人心潮澎湃。眼尖的军迷们一定能够看出,飞机的造型与二战中美方使用的战斗机样式几无二致,足以证明影方“处女座”般的细节把控。
其次,权威盖章,质量历来有保障。
“灾难片大师”艾默里奇,曾经创作出《独立日》、《2012》、《后天》等多部将壮观场景同人性刻画结合在一起的出色电影。
这一次,导演再次发挥他在《2012》、《后天》里的细节把控能力,复刻二战时期军事设备和战术设置,为电影加成不少。
翻了翻物料,在观看过电影之后,除了不少大咖如导演李少红、黄健新、王晶等来临为这部质量过硬的电影站台认证以外,不少军事专家如“局座”张召忠、宋心之等在影片放播之后,也都大赞《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还原度高。
张召忠甚至表示这部电影“像是一部军事教学片或者军事记录片”。
能获得军队出身的专家们如此认可,足以可见,这部电影在军事专业细节上的苛刻追求。
重视感情,战争之外是人性。
与传统只追求视觉刺激的商业战争片不同,在艾默里奇充满感情的镜头下,战争中的人物和人性成为了主角。
艾德·斯克林扮演的理查德·迪克·贝斯特中尉,是个聪明伶俐的年轻人,在电影里他不仅带领自己的团队抓住机会,翻转局面,也在电影中有大篇幅对于家庭和感情的刻画。
这绝对不是画蛇添足充戏份,而是真正把目光投注到在战争背后的家庭和爱上面,认真描摹每个参与在这场战役上的角色,使得他们有血有肉、真情实感,也传递了这样一个观念——在战争的炮火之外,还能够存在希望和安宁的沃土。
对于每一个真正的军迷而言,相信都能够理解导演这种对战争内核的解读。尽管军事迷们专注于对兵器、战术等军事话题的讨论和深入了解,但他们其实更懂战争深处所包涵的人性。
在战争之外,人的故事才是最为重要的,这也是衡量一部战争片所达到艺术高度的终极奥义。
总之,无论是震撼激烈的战争场面,还是战争背后的人性挖掘,《决战中途岛》都做到了极致,这也是权威盖章后的结论。
2019《决战中途岛》观看体会
《决战中途岛》是由罗兰·艾默里奇导演,艾德·斯克林、卢克·伊万斯、帕特里克·威尔森、伍迪·哈里森主演的战争题材电影,用艺术形式呈现了历史中的硝烟战火,为观众们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映射了战争片中的人文关怀。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1941,日军偷袭了美军的海军驻地珍珠港,夺去了英美在西太平洋上的所有海军基地,半年后,中途岛战役是美军利用情报优势,进行的一次有力反击,扭转了整个太平洋战场的局势,也给予中国以喘息和决胜的机会。
目前,这部电影在豆瓣上的开分成绩从7.1分上升到了7.5分,猫眼9.2分,淘票票开分8.8,随后上升到9.0分,三大平台清一色的好评,可见观众对于这一部电影还是极为认可的。
而且,这也是20的所有电影中,为数不多的能够在开分之后不降反升的,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01,纪实性的画面风格
《决战中途岛》中,大量的使用了蓝黑色调,色彩饱和度整体偏低。
日本军官的黑色衣服,黄色徽章,美国士兵的土黄色战衣,嚼着口香糖的空军飞行员,蔚蓝的海洋,都让人耳目一新。
通过跟拍、高速摄像、第一人称俯冲等拍摄方式,让画面更富有动感,让观众身临其境,在让观众无比爽的同时,达到内心的情感认同。
空中隆隆而过的日本偷袭轰炸机,星如雨下的鱼雷,从小女孩的头顶一晃而过,远处的母亲在呼唤着女儿赶紧撤离。
电影用直接的镜头将战争的环境直接呈现给了观众,在一定程度上渲染了战争的残酷性,引发观众对于战争的思考。
02,和女性观众的共情
战争在极端的压力和环境之下,更容易塑造出鲜明的人物性格。
在战火纷争,生死离别之前,女性们的性格显示了出来,在爱人的陪伴和世界的和平之间舍弃自我的精神更显得弥足珍贵,凸显人性的力量。
剧中一个情节颇为动人,情报长官埃德温·莱顿在晚上研究情报的时候,他的妻子走过来,很心疼地拿下了他的眼镜想让丈夫休息,她说,“难道非要用你的命来换取胜利?”
而在丈夫的坚持下,她还是重新为丈夫戴好了眼镜,说“我去给你做个三明治”。
理解,关怀,在一个个小的细节中,达到了和女性观众的共情。
还有一个片段,当飞行员贝斯特的妻子得知自己的丈夫可能没有生还的时候,她说去一趟卫生间,然而,却在卫生间默默落泪。
在战争期间,男人们都将自己的脑袋悬在裤腰带上,随时准备着用自己的生命去敬畏值守,保家卫国,而女人们却也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自己的丈夫。
故事在以男性视角为主线的同时,也从侧面凸显了女性的伟大和善解人意。
随着战争的爆发,男性大多上了前线,而大多数女性们虽然不能持枪上战场,然而,她们也贡献了自己的生产力,据资料显示,二战期间的美国兵工厂负责制造武器的大部分都是女性。
03,反战思想和人文价值
在影片的结尾处,幸存的飞行员贝斯特终于熬到了最后一刻,飞到了自己的母舰上。
他坐着轮椅和自己的妻子团聚,并且表示“后半生会弥补你”。
身处战乱时代,即使是为正义而战,对每一个牺牲的家庭而言,都是无法弥补的伤害,他们勇于战争,然而却从内心深处“抵制”战争,反战性在这里体现地淋漓尽致。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很多人的士兵排成一列在甲板上捡飞机降落后留下的残渣。
其实根据导演的解释,这一个镜头是士兵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等待归队的战友,很多人走了就没有再“回来”,这是对于战友的一种敬意!
电影在硬核战争的包装中,也彰显出了普世的人文价值。
中国:无畏的先行者
在电影中,主要以美国和日本的海军对战为主,中国的镜头出现了大约有两分钟,然而,却让人很揪心,中国士兵为了护送迫降大陆的美国飞行员突围,被日本人围剿,甚至被严刑拷打逼问美军所在;
当时的中国处在枪林弹雨中,却也是无畏的先行者。
美军的轰炸机迫降中国境内,日军甚至轰炸中国普通的平民老百姓予以报复,尸体堆积而成,没有旁白,却也能够呈现出战争的残酷。
中国在抵扣日军侵略中,承受了巨大的牺牲,然而,却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拖延了日本在亚洲的侵略计划,大大消耗了日军实力,为世界反法西斯胜利赢得了时间。
也显示了电影主创人员对和平世界的殷殷期盼。
04,酝酿了之久,真实场景还原
《决战中途岛》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是一位教科书般的传奇导演。
从《后天》到《2012》再到《独立日》,擅长执导灾难片的罗兰导演,在呈现战争场面上,还是游刃有余的。
和以往的电影不同,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的历史改编的,在这场著名战役中,对于导演大场面的把控力要求极高。
罗兰导演说:
“我们搭建了许多真实场景,原尺寸打造了战机,还设计了大量第一视角的空战特效镜头,目的就是为了给观众献上一次绝对不可错过的大银幕体验。”
这一部电影,罗兰也是酝酿了15年之久。
根据采访报道,罗兰说:
“当时我已经和哥伦比亚影业谈好了,这部电影至少需要1.5亿美元。但那时候索尼公司(日本)收购了哥伦比亚,索尼那边想了很久,最后说不行,他们不想花1.5亿美元来拍一场他们(日本)打的败仗,这事儿让我非常沮丧。”
计划只好搁置,这一搁就是15年。
后来,我国的博纳投资了总成本的70%,约8000万美元,让这部电影成为中国资本第一次主投主控的好莱坞大片。
今年,我们才有缘在大银幕上,看到这一部巨制。
05,敬畏和平,信仰虔诚
越是和平时期,拍摄《决战中途岛》这样的战争片越是有必要。
在二战的故事题材中,近几年来也出现的不少,在对新的技术和艺术手段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之外,更大的意义在于,可以让年轻的,对战争已经陌生的一代人,通过影像的方式来知悉,世界和平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正义的战争是为了和平,而和平时期战争片的价值,也在于告诫人类不要重蹈覆辙,珍惜爱之不易的和平和安宁。
光与影,声与乐的碰撞,为观众呈现了朴素的人文关爱和价值传递。
敬畏和平,信仰虔诚,
牺牲的将士和英雄,都将被大海所铭记!
2019《决战中途岛》观看心得
好莱坞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对灾难级场面娴熟的调度,从航母集群到空中鏖战的再现,使《决战中途岛》作为一部战争片,在尽可能还原这场对二战具有决定性战役前因后果的同时,也让人仿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战争的激烈,然而走马观花的人物,以及平铺直叙的叙事,则使电影只停留在了主旋律的范畴。
日本虽然于1945年8月15日才宣布无条件投降,但美日之间在中途岛便已决出了胜负,在中途岛海战后,损失了4艘航空母舰和数以千计经验丰富飞行员和舰员的日本,彻底丧失了太平洋战争的主动权。所以中途岛确实堪为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美日决战。面对这一宏大的命题,罗兰·艾默里奇选择了一条最为保守线路,电影从日本偷袭珍珠港为引,以线性叙事的手法,透过群像的角色来展现这场战争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从而力图去还原这场战争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罗兰·艾默里奇的保守使电影尽可能站在了一个不偏不倚的角度,《决战中途岛》的亮点在于它虽然歌颂了美国军人的爱国与无畏,但也并没有丑化或是贬低日本,相反电影把日本军人在这场战争中孤注一掷的悲壮演绎的颇为生动,尊重对手才能彰显自己的伟大,美国战争电影一直深明此道,然而另一面这样的做法也造成了电影叙事的碎片化,走马观花的人物使一个本可大有作为的故事失去了载体。
近年来的美国战争电影中,多采用例如《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这样以小见大,用人物来讲故事的方式,所以当我看完《决战中途岛》后,对于罗兰·艾默里奇采用这种过于老旧的方式去串联电影剧情是非常吃惊的,首先整部电影故事线被拉的非常长,中途岛决战只能算是电影最重要的一个点,事实上用“决战太平洋”来形容这部电影更为贴切,其次电影在体现大量战争戏的同时,又要尽可能去刻画人物群像,顾此失彼的问题使电影文戏变成了一笔流水账。
这种表现形式所带来的问题不仅是剧情的平庸,更是电影核心人物的缺失,纵观全片,电影能带动观众情绪的除了接踵而至的战争,便是一个个薄如纸片般的人物,他们虽然被不断卷入到这场战争之中,但转瞬即逝后,他们所留下的其实都只是同一幅面孔,这样的人物即便是对比《珍珠港》也还要不如,它很难带给观众深层次的共鸣,也使电影失去了更进一步的可能。
对于依据真实战争改编的电影,评判其好坏的先决条件,便在于其有没有深刻的体现战争的残酷性,任何一部战争电影,如果它带给观众留下最为直观的印象是“爽”,那么这样的一部战争电影便是不够成功的。《决战中途岛》虽然并非没有体现战争残酷画面,但在人物皆是脸谱化,带入感近乎为零的境况下,恰恰海空大战的惊险刺激成为了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
罗兰·艾默里奇在自己最为所善的领域却拍摄了一部最为普通的战争片,在看似酣畅淋漓的美式主旋律下,《决战中途岛》所呈现的只是一场浮光掠影的决战。
篇11:《决战中途岛》电影观后感影评精选
11月8日,等待已久的《决战中途岛》终于上映了。
在做11月前瞻的时候我们就说过,《决战中途岛》是11月上半旬很值得期待的电影之一。
无论是影片题材、主演阵容还是导演艾默里奇,几乎每一项都在为这部影片的受期待值加码。
而实际上,影片也确实不负此前我们对它的期待。
在首批观众的评价中,几乎是可以预见到的“好评居多”!
“完美还原战列舰大道,完美还原贝斯特炸沉赤城。”
“主旋律战争片却能控制好立场,歌颂美国军人的同时也不一昧抹黑日本军队。”
“海战场面宏大密集,好看!”
“复古战争群像戏,从头紧绷到尾,没有一句废话。”
对于优质的大场面战争片,我们一直以来都是一种“求贤若渴”的状态。
自两年前《敦刻尔克》之后,我们也确实等了很久。
所以《决战中途岛》的预告出来后,填补了《敦刻尔克》之后战争片的空缺,也再度燃起了影迷们对于大场面战争片的期待。
短短一分半的预告片里,应接不暇的战争场面和吸引人眼球的漫天战斗机的画面,真的无愧于最值得期待的好莱坞战争大片的名头。
对还没有看过影片的网友而言,在表示期待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担忧。
而这个担忧无非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战争场面够不够震撼?一个是感情线是否占据很大篇幅?
既然如此,不如就让我们从这两个问题入手,来聊聊这部讲述二战历史的战争片。
首先第一个问题,想必也是所有战争片影迷关注的重点。毕竟战争片最吸引人的还是画面,尤其这是一场以空战为主的战役。
看完影片之后,可以很负责任的说视觉效果相当震撼!
其实在看到导演是艾默里奇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可以想象到,这位擅长大场面大制作的导演肯定不会让我们失望。
回想一下当初他执导的《惊天危机》里,白宫陷落那段即使是在电脑屏幕上看都让人惊掉下巴。
可见他在大场面的掌控上,可谓是足够老道。
片中的战斗机空战场面在出色的电脑特技渲染下更为华丽炫目,简直可以用惊艳来形容。
一开始就给我们带来了极具气势的视觉震撼,美军的航母破海而来,接着镜头拉近到甲板上的美军战士们。
光是这一个镜头,对于航母舰身的细节特写,相信就能让军事迷们热血沸腾。就更别说之后日军的四大金刚现身银幕,简直感动到哭。
关于对史料的还原,导演艾默里奇也说,为了完美的再现二战的真实感,他找来了无数历史学家给电影做坚实的后盾,力求做到准确的还原。
电影虽然是从1941年12月偷袭珍珠港开始讲起,但它一点都不拖沓。
在影片开场的5分钟,就给我们带来了一场惊险刺激的空战。
一排排战斗机,从头顶呼啸而过,从观感上来说惊险体验翻倍。
同时我们也借由莱顿的视角,看到遭到重创的珍珠港,浓烟滚滚下战争的残酷和危险没到达前的岁月静好,这种极大地反差带来的震撼感,是即使没有亲历过却依然能够感受到的。
以它为引子,引出了接下来的美军的反击。
影片中有一段关于陆军飞机从航母上起飞的戏,先是因为被发现不得不提早起飞,再一个是当时甲板的长度迫使第一架轰炸机的滑行距离仅有100多米。
而队长杜立特驾驶的B-25轰炸机在很短的滑行距离下,顺利起飞,冲出浪花这一幕,相信历史迷和军事迷都会看得激动到浑身发抖。
此外在中途岛战役之前,美日两国的海军飞行员就有过一次很短的“偶遇”。
这一场因意外会面而带来的战役,虽然没有开始时的震撼,也不及中途岛战役的华丽,却展现出了另一种刺激感。
既有单机的互相追逐,也有群机组队式的团队作战。
5分钟之内就接连两场空战,丝毫不给观众留下喘息的机会。
由贝斯特驾驶的飞机和日军相遇,之后日军的飞机紧跟其后,双方在山谷间展开了一次战斗机之间的追逐赛。
这段追逐在贝斯特的第一视角的加持下,越发让观众在看的过程中不由得手心冒汗。
大量使用以飞行员为第一视角的拍摄手法,也是本片做的精妙之处。
因为通过大场面的海战空战是为了展现了逼真的战争场面,飞行员的第一视角则是让观众产生了临场感,也让我们能更加直接的体验到战争的残酷。
最后那场中途岛的生死决战里,用多角度的方式来描绘这场空战,真实而准确的展现了它的惊险。
大场面拍摄的空战状况,得益于功力颇深的场面调度和镜头感,画面惊艳到不真实。
穿插其中的是贝斯特驾驶的战斗机的好几场俯冲轰炸戏,这几次轰炸用他的视角把那种燃爆了的情绪传递出来。
副手汇报飞机高度的过程,更是能让全场都一起屏息,等待准确地投掷导弹的时机。
所以,整部电影看下来,虽然最后的中途岛战役高潮是在一个小时后才开启的,但它其实从头燃到尾!特别是前半部分时不时爆发的精彩小战役,也非常抓眼球。
那种生怕一不小心就错过精彩画面的感觉,真的是让人很难找到尿点啊。
接下来关于第二个问题,感情线占据篇幅有多少?是否会像《珍珠港》那样以爱情线为主?
答案也是否定的。
因为论战争戏,《决战中途岛》比《珍珠港》还过瘾。
整体看下来,影片对历史非常尊重,并不是像编故事那样为这些历史人物做加工。
可以说电影里虽然有预告中出现的感情戏部分,但是并没有过度渲染情感走向,真正描述爱情的部分更是几乎没有。
影片几乎是70%的大场面空战为主,穿插在大场面空战间的文戏,也是为了对这场传奇战役的复盘。
比如珍珠港指挥总部,美军情报部门甚至是美军家属的文戏,都是为了渲染战争而存在的。
片中的几位主要人物里,唯一一位涉及到家庭线的是飞行员贝斯特,其他几位人物的仅仅是一笔带过。
尽管如此,在他眼中,家庭的重量高于单一的爱情,家庭或许是他平安归来的信念。
但在这些之前,他放在首位的还是守卫国家。
所以说,和以往的战争片不同,《决战中途岛》的格局更加宏大。
它不是用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利用个体的命运来投射战争的残酷和真实。
而是采用一个事件,多线叙事的方式,以不同立场的人物角度,客观的来解读这场传奇战役。
比如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海军上将切斯特尼米兹在获得正确情报时,当机立断做出了正确的决断。
比如莱顿所在的情报部门,为了能够增加哪怕是一点点战争的胜算,每一个人都在夜以继日的破译密码。
比如贝斯特所在航母的舰长,病痛缠身却依旧选择隐瞒忍耐,和他手下的美军战士们一起坚守。
影片中,没有生死面前的凄美爱情,取而代之的是对整个战争的完整叙述,前因后果交代的很是清楚。
我们既能看到到美方在这场战役里绝地反击的机智和勇敢,也能看到日方在对战过程中的无畏和信念。
在影片里,没有单一主角,也没有刻意放大人物情感,它甚至将人物的刻画让位于历史的大叙事,所有的人物都是跟随着历史发展行动,就更加显示出了史诗级别的气魄。
甚至于在很多细节上,电影也做到了“纪录片”式的还原,珍珠港当地居民还有很多人参与了拍摄。
影片从1941年12月偷袭珍珠岛开始,一直到1942年中途岛战役结束为止,可以说在完成度上影片做的非常好。
这里提上一嘴,影片中的几位主演和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相似度也是非常高的。
这可能是你2019年能看到的最后一部大片了,所以,不看的话,简直就是一种损失!
篇12:《决战中途岛》电影观后感影评精选
《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就跟这里99%的影评一样,初看条理清楚、内容详实、修辞得当,再看其实也就几台复读机、一堆流水账,拿格式当结构、拿矫情当角度、拿点赞当深度。诚然电影不好拍、文章不好写,但没有才华干嘛不早点回家养猪——难道五六十块钱一公斤的猪肉不香?
能吹的点我先说光:情节符合史实、风格硬核热血、场面点面结合、人物干净利落、特效气势恢宏——就像你大姨妈给你介绍的对象:腿长一米八、胸肌顶呱呱、衣服安德玛、尽说甜的话、掏钱买了花。
你以为这电影会是史诗大片,但看完能知道也就大桶装爆米花;你以为那对象会是谁家公子,但约完能明白也就一健身教练。所有优点乍看上去都无可挑剔,实际上细细品味没一项核心竞争力——真相只有一个,缺文化!
一部电影要是有艺术的态度,当然要尊重事实,但也绝不能不作加工和升华。观众买票看故事,你却签售教科书;你一部美国二战片,讲的东西在遥远东方的中学历史书里都算详细,我们需要你从珍珠岛到中途岛一字不差地再科普一遍?所谓“情节符合史实”,不该是剧情平白、平淡、平庸的免死金牌吧?那么多真人真事真历史改编的艺术作品,难不成我们会强求它们全部按编年体来写?《决战中途岛》在情节上照搬历史时间线,线条上能连上的点尽量都连上——这叫艺术创作?信不信这种作品放头条号、百家号都算原创度不够?
我能真诚赞赏“人物干净利落”的思路,毕竟没放我最讨厌的无谓床局、爱情戏,说明大导演艾默里奇不至于媚俗。但是对比看过的《坦克大决战》、《从海底出发》、《拯救大兵瑞恩》等同样的群戏式战争电影,你真不觉得《决战中途岛》里的群像过于单薄、脸谱?即便是美国电影里从不缺席的俗称“贫嘴”的“美式幽默”,在这电影里也因情感铺垫不足而略显尬贫?更别说那么多没头没尾的故事线、多个全无必要的场景和人物,铺垫半天哈尔西结果讲的是斯普鲁恩斯带混编大队……你是温瑞安吗喜欢凑字数?你是南派三叔吗喜欢随缘挖坑?信我,你拿搞情报的罗彻福特当主角,以他的视角展开整个战争,观众还能多入戏一些,不至于那么多人吐槽乏味。历史本身就是散乱加运气的结合,你一电影艺术家,能不能搞清楚自己该做的重点?
至于“风格硬核热血”、“场面点面结合”、“特效气势恢宏”,真真儿算给艾默里奇面子上的恭维。风格再刚,能刚得过灭霸?再点面结合,出彩的不就一个俯冲轰炸?满屏CG,真算公元20该有的特效?我知道7500万美金拍二战电影有点难,但这也不是把以前电影大杂烩般杂糅进来的借口吧?且看,偷袭珍珠港、轰炸日本舰队、破译密码、日本海军等哪里桥段、场面不“借鉴”?就算单论场面,都不如以前我给3星的《珍珠港》。当然,爆米花观众一般看不到那么多道道,战争片嘛,对大家来说干就完事了,但让我热闹完还要夸这多好,对不起办不到。
前有李安《双子杀手》,后有艾默里奇《决战中途岛》,我都说了“没文化”。当然不是说导演真没文化,而是说他们给出来的作品压根就没考虑文化输出——如果《双子杀手》那假巴意思、包个皮糊弄一下的“克隆”话题算,当我没说。现在的电影市场,完全不缺视听效果和盛大场面,主流和非主流的观影者起码都知道好作品需要一定的人文精神和窥探文化的深度。观众捧李安上神坛,是因为《卧虎藏龙》、《断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电影背后的文化和深度,绝不是你搞个3D、4K、120帧。说艾默里奇也一样,我们都知道这是个擅长场面的导演,但你差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或者《拯救大兵瑞恩》真的只是场面不够吗?我直接说吧,我看这两部都哭了,看《决战中途岛》只觉着无聊。
越人语天姥,争取一下或可睹;一部电影想成为经典,靠技术和场面,假如像《黑客帝国》、《阿凡达》那样具备里程碑性,还是有机会的,也具备重大意义;但对于大导演的每一部新作品,对不起,技术、场面、故事、深度这些,一般我全都要。
所以,怪观众苛刻?
篇13:《决战中途岛》电影观后感影评精选
《决战中途岛》,听起来是说中途岛的,实际上囊括了珍珠港、杜立特炸东京、珊瑚海海战和中途岛等几场战事,可谓买一送三,有些地方虽只是一笔带过,但细节却无比丰富:山本和美国情报官早在1937年的交锋,舰载机的花式着舰,航母机库全景,美帝鱼雷的不给力,鹦鹉螺号潜艇的孤军深入,俯冲轰炸的恐怖。。。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男主角率领飞行中队的俯冲轰炸战术,之前只是听说二战时纳粹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威力,据说俯冲时发出的啸叫让地面上的人肝胆欲裂,《决战中途岛》展示了俯冲轰炸机的驾驶员要面对的更为恐怖的场景:从数千米高空面对密集的高射炮火一直俯冲到敌舰上空数百米的高度,中间这段距离不仅是实打实的死亡俯冲,更让观影者获得了如坐针毡的沉浸式体验。
电影里无论是各个角色的原型还是军舰战机,基本都符合史实,完全可以当做伪纪录片观看。这是一部爽到爆的战争片,甚至可以说是我在大银幕上看过的最震撼的战争片。
2019《决战中途岛》观看体会
“希望拍出《珍珠港》的升级版。”“我只要能看到激烈的海战就满足了。”“希望别来个爱情戏、我最讨厌战争片中爱情戏占主导了。”……讲述二战中太平洋战场经典战役的《决战中途岛》将于11月8日在中美同步公映,而很多影迷早早就按捺不住自己的期待和忐忑,在国内影评网站豆瓣上留下担心和期盼之语。
二战题材作为电影创作的“富矿”,在过去的大银幕上已体现良多。而作为太平洋战场走向胜利的转折之战,中途岛战役也在不少影视作品中出现过。那么,曾经拍出过《后天》《2012》和《独立日》的罗兰·艾默里奇,又会拍出怎样不同的中途岛之战?影片前晚在广州进行了一场针对影院经理的试映,答案随之浮出水面:没有什么“别出心裁”,因为艾默里奇这次的野心远比“拍出不同”要大得多。从前因到后果、从己方到敌方,从个体到集体——他呈现的是一个前所未有全面和壮观的中途岛之战。
与其担心爱情戏,不如担心你的脸盲症
《决战中途岛》中有爱情吗?当然有。它就藏在士兵们掩盖思念的玩笑里,或从后方妻子们焦虑而故作镇定的身影中一闪而过。但就像“回家”是每个士兵不会说出口的祈祷,爱情也只是《决战中途岛》中那些支撑着人们战斗到底的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并未喧宾夺主。
事实上,影片从1941年12月7日的日军偷袭珍珠港事件之前讲起,一直讲述到1942年6月初的中途岛战役结束之后——在别的影片中需要展现120分钟的珍珠港事件,在这里只是一个大场面的引子而已;而重头戏的中途岛战役也绝不仅仅是3天的惨烈战斗,影片还拍出了美军复杂的战术指挥决策过程,包括战场指挥官与华盛顿方面的意见不统一;至于战役本身,更有多条视角,其中称得上主线的就有三条——以美军飞行员们为主角的空中视角,以海军情报官和密码破译员为主角的情报工作视角,以及以山本五十六、山口多闻、南云忠一等日军将领为主角的敌方视角。爱情戏,在如此庞大的叙事体系中实在难占一席之地。事实上,中国观众或许更应该关心自己的跨种族面孔识别困难:特别是影片前半段,在一水儿的制服之下,要分清谁是谁还真有些难度。
以少胜多之战,连细节都遵循时间顺序
在中途岛战役发生几十年后的今天,导演艾默里奇坚信这些故事仍然关乎当下:“最初,他们不想涉入战争,但珍珠港改变了一切。那是个更单纯的年代,但也是一个你必须为理想而将生命置之度外的年代。”这种精神在今天很稀缺,在当时却极其必要,因为中途岛战役是一次经典的以少胜多之战——最初日军的力量几乎碾压美军。这也正是为什么这场战役天生就是拍电影的好题材,毕竟在很多战争片中,我们对美军的印象就像《决战中途岛》中日军将领所说的:他们都很惜命。此外,影片也对当时的日军尤其是作为战役地方总指挥的山本五十六展现了一些非同以往的视角——他曾经预见到日本在癫狂之后的覆灭,甚至一度想力挽狂澜,但最终还是只能被失控的军国主义裹挟着走向万劫不复。
故事的动人,更多并非来自那些美式主旋律的刻意煽情。相反,艾默里奇坚持影片在所有细节上都尽可能保持“精确”。编剧韦斯·图克透露:“罗兰坚持银幕上发生的故事要和历史事件一样真实,且遵循时间顺序。” 在调研过程中,他们欣喜地发现了一批全新的学术资料,里面前所未有地用英文讲述了战役中日方的情况。此外,故事中绝大多数的主角,都在影片结束时交代了原型和他们的结局。监制马克·谢泼德表示,罗兰·艾默里奇想要拍摄《决战中途岛》的愿望持续了20年: “在这次令人难以置信的海战中,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全力奋战——罗兰一直痴迷于他们背后的故事。”
幕后揭秘
●为了还原战役中航母和战舰的细节,剧组去华盛顿特区的海军资料馆和国家资料馆,拿到了尽可能多的数据、建筑图纸和影像。
●影片得到了美国国防部的支持,其提供的拍摄便利包括在美军弓鳍鱼号潜艇上拍摄,使用福特岛和珍珠港上的设施等,而这些在平时都是禁用的。
●影片中大黄蜂号、企业号和约克城号上的餐厅全部是按原尺寸复原的,飞行甲板的尺寸也分毫不差。
●影片重建了两类不同的美国战斗机: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和蹂躏者式轰炸机。后者的原型已经不存在了,为此剧组只能按照文献资料去还原了一架博物馆级别的复制品。
●影片在真实搭景的基础上添加了不少必要的特效,譬如在甲板上制造狂风,模拟航母在太平洋上的航行,此外还用特效做出了那些因枪炮、轮船、迷雾和大雨等元素带来的画面混乱感。
●影片只用了20个特技演员,大多数动作艾默里奇还是要求演员们亲自表演。特技指导帕特里克·科滕透露:“罗兰不喜欢使用替身演员。”
●片中很多武器都早已消失了,譬如所有对空大炮都在1942年被扔进了大海。剧组进行了大量的机械制造工作。
●蹂躏者式轰炸机上安装了刻度盘、转换开关和无线电装置。这些细节,观众可能并不会注意,但对演员来说,他们会觉得自己是在真的开飞机而不是假装表演。
●今天我们所用的五金器具,当时都还没出现。所以片中所有的螺丝、螺母、螺栓这些小东西,都是美术部门一个个重新做出来的。
●电码破译员生活在地下室,用当时最先进的IBM,他们抽烟、熬夜,破译每天傍晚从情报站发来的报告。拍摄场景也是如此:空调开着冷风,所有人都穿着毛衣,烟灰缸里堆满烟头,咖啡杯里泡着咖啡。
2019《决战中途岛》观看心得
作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中途岛战役因为规模庞大且“剧情神逆转”而被世人熟悉。今日,还原该战役的影片《决战中途岛》在中美两国同步上映。日前,该片在宁波举行看片会,用136分钟还原了一段“决胜时刻”。
电影由曾经执导过《独立日》《后天》的罗兰·艾默里奇担任导演。作为业界有名的特效大师,他惯用的绿幕制大场面在《决战中途岛》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开篇就以一段长达十几分钟、极具视觉震撼力的战争场面征服了观众,而在全片两个多小时里,艾默里奇全方位演绎了战争场景,战斗机对舰俯冲、穿梭在密集的弹雨中,以及航母遭受炮弹袭击炸裂下沉等不少桥段,都让观众身临其境。
“美中不足的是,我觉得影片对于战争中过渡事件的描述,既不够精炼也没有太深入的刻画,这种两不靠让人看得有些不舒服。”当天参加观影的周先生表示,影片的战斗场面绝对是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水准,如果在故事情节的串联上能再连贯些,就完美了。
近年来,好莱坞战争片产量下滑,除了2016年的《血战钢锯岭》和2017年的《敦刻尔克》,似乎再也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进口战争片。“从票房数据上看,战争片对观众的吸引力确实不如漫威、迪士尼的大片。即便是口碑爆棚的《血战钢锯岭》,票房也是差强人意。”宁波一家影城的负责人罗先生表示,尽管不少战争片制作精良,但因为受众比较有指向性,也会遭遇边缘化。“11月是电影淡季,开月的进口大片《终结者:黑暗命运》就没能拿下漂亮的成绩单,因此《决战中途岛》能否成为黑马,尚未可知。”
★ 花木兰影评
【决战中途岛电影观后感影评心得精选(精选13篇)】相关文章:
《终结者:黑暗命运》电影观后感以及影评【精选】2023-02-22
1942观后感2023-03-28
献给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金刚川观后感2022-05-08
电影变形金刚的个人观后感800字2022-11-26
电影《长安道》观后感影评心得2022-09-07
电影无人区观后感1000字2023-08-06
《霹雳娇娃》观后感心得精选2022-10-31
猩球崛起影评2022-11-05
电影鸿门宴影评2022-10-08
《上海堡垒》观后感,鹿晗发型瞩目!2023-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