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观后感

时间:2022-11-17 07:51:07 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纪录片《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观后感(共18篇)由网友“ViVioawgeo”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观后感,欢迎阅读!

纪录片《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观后感

篇1: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

一边看《穹顶之下》,一边写观后感。一边写,一边删。一边删,一边写。写到最后,把所有的个人好恶,正反辩论甚至逻辑推演都删光了。就剩这几句:

我不欣赏节目的全部手法,不盲从节目的所有的观点,甚至不否认节目背后可能的政治布局。但是把这些都抛开,我纯粹装成一个外国人,来看和自己无关的他国的一个这样的节目。那么这个节目算什么?它给一个疯狂的社会泼了一盆热水,有的人烫伤,有的人烫醒。虽然从古到今都没有停止的社会和自然的矛盾还在进行,甚至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更倾向于为了社会的存在不惜毁掉自然——尤其是有下个可行的移民星球可以去的情况下。但是,它就是一盆那么滚烫的水。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看节目时候,一直自动脑补着记忆中的《南方周末》 新年贺词,乱到都没听清柴静在说什么。

这篇贺词,这是在我阅读范围内,唯一和这个节目简直如双胞胎一样的作品。它们其实一点“用处”都没有;它们的存在,已经超越了“用处”的格局。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

篇2: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

最近朋友圈以及各大论坛最火的话题莫过于前央视记者柴静拍摄的纪录片《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了,作为一名长期生活在雾霾重灾区的汽车工程师,笔者想从汽车人的角度谈一谈汽车和雾霾。

为乘用车正名

百度百科这样解释乘用车,乘用车(passenger vehicle)是在其设计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或临时物品的汽车,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乘用车,涵盖了轿车、微型客车以及不超过9座的轻型客车,乘用车下细分为基本型乘用车(轿车)、多用途车(mpv)、运动型多用途车(suv)、专用乘用车和交叉型乘用车。说白了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私家车。

柴静视频中的第五部分的名称是:柴油车环保设施“全面”造假,但是笔者在这里要特别指出:1.这里的柴油车并不包含柴油乘用车 2.排放后处理等环保设施造假行为在乘用车企业是不存在的。

首先,我们从柴油乘用车的保有量谈起。柴油乘用车在中国的市场占比微乎其微,以某某年为例,明华有道咨询公司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某某年,中国柴油乘用车销量为5.6万辆,在整体狭义乘用车市场中占比仅为0.4%,相较前一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而根据某某年1-8月的数据显示,国产柴油乘用车的市场份额仅为0.5%。

在北京市场,政府更是早早的就限制了柴油乘用车上牌,因此近些年北京市场的柴油乘用车增长量基本为0。相反,数据显示,在欧洲市场柴油乘用车的普及率却超过50%,在法国、比利时等国,这一占比甚至一度在70%以上。

其次,我们从标准谈起。现阶段的柴油乘用车基本上都可以归在轻型汽车(最大总质量不超过3500kg)的范畴之内,轻型柴油乘用车已经开始全面执行国四标准。国四标准的柴油汽车对于环境的危害大大减少,同时,正如前文所说,排放后处理等环保设施造假行为在乘用车企业是不存在的,所以相信我们那为数不多的柴油乘用车并不是雾霾的主要来源。

汽油乘用车就更不用说了,北上广均已经执行国五标准,再者汽油车颗粒排放微乎其微,但是保有量巨大的汽油车却经常被各大城市限号,充当空气污染的替罪羊……

哪些车辆在为雾霾做“贡献”?

柴静视频中也提到,在夜间反而pm 2.5很高,这就引出了之前媒体多次曝光的“假国四车”。笔者认为,“假国四车”(正如视频中显示的,大多为运输货物的商用车)才是对雾霾贡献较大的汽车。“假国四车”为何能横行?

国家规定,一种车型能够批量生产,必须首先进入3个名单:工信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环保部《国家机动车排放型式核准目录》、国家质检总局《3c认证产品目录》。因此,车企在量产一种车型前,先要将样车送往国家指定检测机构进行试验,通过国家标准规定的试验之后才能进入3个名单,进而生产。

问题就出在“试验样车”与“量产车”之间,企业送检的样车与投入市场的卖车之间有巨大差距。样车可以达到‘国四’甚至更高的排放水平,但批量生产的车却大不相同,好了,问题又来了,为何企业要在生产上造假?

这个问题,正如同大货车超载一样令人头疼,如果大货车不超载,基本上过路费、油费就能耗掉司机的所有血汗钱,根本没有利润可言,所以才靠超载,靠数量来赚钱。同样,一些原本正规的汽车生产厂家也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如果不造假、不减配,那么成本就下不来,成本下不来就无法与其他造假、减配的企业的产品竞争,毕竟汽车生产厂家也要赚钱,也要吃饭,所以只好……

对症下药治雾霾

笔者在这里为治理汽车污染谈几条自己的想法

1. 油品升级,即使国五的车使用着国三的油,那么依然不会环保,就如同给你一部4g手机,但却使用2g手机卡,你依然无法体验高速上网。当然油品升级会有重重阻力,必然需要对某些利益集团进行改革。

2. 加强监管,笔者建议从两方面进行监管,一是对于汽车生产厂家的监管,工信部、质检总局等部门要加强对于汽车生产厂家一致性的监督,保证所有厂家的试验样车与生产线上的量产车能够保持一致,为所有的汽车厂商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同时,交管部门和环保部门需要加强在上牌环节、年检环节和上路行驶环节的监督检查,从而保证在用车辆的环保。

3. 环保不单单是汽车厂家、石油、石化的事情,其实需要各行各业,每个人都来支持,所以柴静的视频还是起到了正面作用,毕竟可以让全社会都关注空气质量。

篇3: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

作为一个普通人,虽没什么大智慧,但总归还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之中的,只要不是在真空之中生活,难免也会对日常的一些所见所闻产生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但是这两天工作压力着实又些大,昨天的凌晨两点,才果断结束了早就应该完成的“作文”(一篇领导的讲话稿),草草睡了四五个小时之后,新一天的工作又要开始了。

也许是一直压在心头的任务完成了的缘故,心情开始变得轻松了起来大脑才又正常的开始活跃了起来,很有效率的处理完了一些积攒下来的工作事务之后,终于可以喘上一口气。

随手点开网页、翻翻微信。网页已经渐渐被两会的新闻所取代,对一批军中老虎的开打,让我们继续保持着对掌舵者的信心和信任。而在微信里,刷屏最多的,依然还是柴静!

但是《穹顶之下》的大热,带来最多的,却不是对雾霾的思考,正在逐步演变成为了两种或者多种观念的碰撞。

有的人认为这部片子,带出来的正面意义是划时代的;有的,则是谨慎的保持着中立,一方面肯定了柴静的努力,同时也对其中的观点提出了考证的意见;当然,还有一部分人则是完全的持反对态度……

这部片子,我看了两遍。

依然很感动,我看到了一个母亲对于生命的传承的执着,我看到了一个新闻从业者的“专业”(这个词我之所以划上引号,并非贬义,只是我并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专业的新闻从业者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而这里的专业,我指的是她在制作这个片子的过程中,很多技巧,很多手法都值得我这个门外汉学习),我还看到了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深刻思考……

当然,这些也是很多反对意见所诟病的,之所以质疑,是因为他们认为这只是一个演员,在舞台上的精彩表演。而对于我来说,不管其背后有或者没有什么东西在左右这一切,但我依然感动了,这就已经说明了我的立场。

而儿子的立场更加简单,对于片中的那段关于PM2.5的`动画,他印象十分深刻,而且能够从头到尾把一部所谓的有推手、有政治意义的片子给看完了,而且聚精会神程度不亚于玩《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这又说明了什么?

反对者如是说:“说明你被‘洗脑’了!说明柴静成功地利用自己所谓的‘第四方’身份把政府对环保的责任给引开了!”

反对者还说:“里面的数据很多都是假的,该女为人不咋地……”

作为一个严谨的人,对于这些质疑,我也通过无所不能的百度进行了一番考证,在如云的数据之前,这种考证其实并没有太多实际的意义,但我只是想证明一点——这个世界,是否存在对与错,换言之,这个世界是否存在真理?

什么是真理?

百度百科头两句,“真理是永恒不变唯真正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维基百科则是这么说的“真理通常被定义为与事实或实在相一致。然而,并没有任何一个真理的定义被学者普遍接受。许多不同的真理定义一直被广泛争论。许多与真理定义相关的主题同样无法获得共识。普世价值与绝对真理是两个不完全等同的概念,尽管它们经常性地被人们所混淆。”

我还搜到了很多和真理有关的条目,如“真金不怕火炼!”

而最有名的还是那一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突然发现,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和想法寻找下去,这个世界其实并不存在真理,也无所谓对错。也就是说,《穹顶之下》的对错争论,其实结果并非只是争论出个所以然,之所以有这么多的争议,其实还是人心在作祟。

突然想起了《笑傲江湖》里的东方不败,想起了《天龙八部》里的丁春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一统江湖”最终只是一个笑话。

那,还争什么?

必须得争论下去,因为柴静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成功,成功的吸引了亿万人的视线,成功的把目光聚焦到她的身上,她因此,由人变成了“女神”。

苍穹之下,由有多少人不希望自己成神?如果自己成不了神,至少证明神并不完美,那也是很过瘾的一件事情。换了这个角度去思考,又发现,柴静如果作为一个娱乐人物,她成功了,成功的登上了新浪的八卦版块!柴静如果作为一个媒体人士,她也成功了,成功的开创了自媒体时代的奇迹!柴静如果作为一个呼吁环保的公众人物,她成功了吗?算是吧,她把环保变成了娱乐事件。柴静如果作为一个母亲,她怎么样?片子的引子就说来源于此,但是我却不知道怎么评价这是否算是成功。

一个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后代活在一个好的环境里,为人父母,我相信这个动机很纯正。

而且,她去做了,她成功的在自己所擅长传媒领域,用心的对除了父母外所有人都关心的环保话题,认真的搞了这么一个调查(抑或是纪录)片,并且付出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和百万计的金钱……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也真真实实的感染了我。她做了很多父母根本连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所以,理应收获得到一份属于对为人母的尊重。

而对错得失,在苍穹之下,自有各式各样的人在看着。

最后用《道德经》的一句话来作为观后感的结语:“道可道,非常道。”

继续去做吧,加油!

篇4: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雾霾穹顶下》是一部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调查,她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如果这个调查能够唤醒政府加大减排治理的力度,才能不辜负柴静做这个调查的诚意。让我们再次回顾下调查的结束语--

“如果我们目前环保设施(和法律),就目前全100%都到位了,我们的尘排放跟我们的二氧化硫排放应该比现在低60%,我们的氮氧化物排放应该低35%。”

篇5:《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

你见过真正的星星吗?“没有”,你见过蓝颜色的天吗?“见过一点点蓝的”,你见过白云吗?“没有”(这是视频里的一段对话)。地球养育着我们,我们多少人呼唤“大地啊!母亲!”,而我们又有多少人像关心与爱护母亲一样守护我们的地球,我想成千上万人会发自内心的这样呼唤一句:“伟大的母亲柴静”!她是一个母亲对另外一个“母亲”的关怀,这是对人性的呼唤与谴责,任何有良知的国人都会为之动容。

“天人合一”季老的解释最好,“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相互理解,结成友谊;而人类对这种友谊已经践踏到无可复加的地步,我们一直倡导和谐社会,更多的是指“人与人的和谐”,其实更应该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想想与一个异类都和谐了,同类能不和谐吗?所谓的和谐社会,终极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视频里提到了“APEC蓝”也有习总出来的画面,这个在中国最有权力的人,语气并不坚定,甚至提到“APEC蓝”时也只能去向往,因为他也主宰不了这种“蓝”,这注定像昙花与流星一样的“蓝”,一种追忆与美好的向往的“蓝”,中国梦里未来能否出现的“蓝”都是未知,这对于一个国家是多么大的讽刺!

伦敦1952年的雾霾事件,不要以为它仅仅是一个过去的历史,很可能在中国重演,如果那天发生了,我们不要抱着“置与死而后生”的侥幸心理,可怕的是“置与死而不生”的境地,那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灾难。

我一直想不明白一个问题:像小米这么所谓伟大的公司,怎么会去搞“空气净化器”,当外面的空气都无法呼吸时,雷军你挣那么多钱又有什么用呢?商界的精英们、大佬们请参与到守护地球母亲的行动中来吧!这是你们的责任。

最后我们用视频里的一段话结束:“成千上万的孩子正在孕育,正在出生,河流、天空、大地应该属于他们的,我们没有权力只知消费,不知克制,我们没有权力只知抱怨,不知建设,我们有责任向他们证明,一个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时可以是洁净和美好的”!

篇6: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500字

今天花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观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感触颇深。

以雾霾是什么,它有什么危害,它是怎么来的为主线贯穿下来,我们国家的煤、油、环保部怎么了?我们该如何做?清晰条理的脉络,层层递进的问题让我们大家应该强烈的意识到,我们的政府、企业还有我们自己都要去做什么、都要去怎么做。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不惜以牺牲碧水蓝天为代价,国家的能源体制改革更是迫在眉睫。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有了惨痛的教训,难道我们还要将历史重演吗?大家经常会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句话挂在嘴边,可是扪心自问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就像片子说的那样,作为普通民众的`我们可以选择绿色的出行方式、不买劣质煤炭,看到冒黑烟的柴油车、工地上尘土飞扬的土堆等可以试试拨打12369举报......愿我们的行动能弥补我们曾经对大自然的伤害。

篇7: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500字

中国电影要想追赶上世界第一流还有待时日,但有一种电影完全可以做到世界一流,就是人文纪录片。柴静用一己之力制作出的这部《穹顶之下》堪称完美,秒杀了前不久大热的韩国国家电视台制作的《超级中国》,如果说韩国人背后的心思可能是炒作“中国威胁论”或者“教韩国企业如何赚中国钱”,那么这部《穹顶之下》就是完完全全深度剖析了“中国速度”下的隐忧,关系到我们的未来国家利益,更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

柴静以前就是央视高级记者出身,有着敏锐的嗅觉和犀利的视角,以及温暖的人性关怀。在这部投入大量物力和心血的作品里,我们还看到了她朴实扎实的台风。影片是以一场脱口秀为题材摄制的,全程一两个小时的脱稿演讲,她口吐莲花、滔滔不绝,大量数据和人名之下竟然只错了一个数字,让我这个新闻学弟钦佩不已。

还有一个值得赞赏之处,是影片采用了双向视角,不同于像《海豚湾》这样一味的批判,影片从超排的卡车司机、相关主管领导、超排企业商贩等等角色口中也道出了他们的苦楚,引发更多思考。这个污染的事真不是一个两个方面的责任导致的,更不是靠政府一方就能解决的事。必须要引起全民的重视,所以她冷静地从家庭、历史、采访、他国经验教训、指导意见等多重角度来分享她的成果,这种感同身受可以让我们同一个母亲的子民获得同仇敌忾一般的激情来迎战污染大敌,至少希望是个引子。中国世界第一的人口,既是负担,也是力量,用好人口向来是中国的强项,影片就是要唤醒全民认识到雾霾之中隐藏的问题所在,灯红酒绿粉饰不了太平。

未来的中国,会记住有一位记者,她叫柴静。

篇8:《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600字

完整的看完穹顶之下,心情复杂,甚至可以用毛骨悚然来形容。震惊于柴静能交出这样一份作品,不简单。作为普通人,我们其实是生活在一个对咨讯难辩真假的时代。平心而论,这篇报告所叙说的数据和实例,如此坦白和赤裸裸,是能让我信服的。

世界性难题这么多,柴静偏偏选了这个治理污染的课题,除了受到女儿病因的启发,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个课题是有解决方案的,并不像医学难题那样需要前沿科技来突破。当每一个普通个体认识到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意识到一丝微小的力量也可以是有用的,那么,它就有被改善被改变的可能。

尽管如此,为何普通大众仍不愿付出这微小的力量?因为我们觉得,这样的努力根本就是杯水车薪。事件的核心不是这么简单。如果政府的改变,政策的改变可以做到更有效更务实更专业更有决心,那么问题就能得到更高效的解决。所谓的新闻调查之所以被大众信服,原因就是它能深入挖掘到事件的最初和核心从而理清来龙去脉。但当结果出现,我们发现这一切原来都还是政策引导下的结果,很多悲剧的发生是长期惰政甚至渎职造成的,我们心底就会涌出无限的失望,这股失望之气会毁掉很多正能量!看似单纯的治理污染的课题,其实不可避免的牵扯到能源问题和腐败问题。当今世界能源有多重要,想想中东战争,冠冕堂皇的借口背后抢的是什么?想想被拿下的中国贪官里有多少是能源系出身。大家就该明白了。

看到后半部分,英国能源大臣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你知道吗?负责整个伦敦电力分配的,是一家中国公司!这足以证明中国科技是有实力的,只是在国内受限于体制,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又让我联想到众多知名企业,赚着中国百姓的钱跑到纳斯达克去上市,玩转资本市场并让美国人分享红利,个中道理异曲同工啊!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体制改革之路很难走,这块硬骨头不从根上一刀刀把肉剔下来,任何理想都只是幻想。

写这些文字之前,我特地去刷了一下很久都没刷的微信,想看看朋友们对此事的评论。结果是什么?大家好像反而更关心柴静本人,她为何在美国生孩子?她孩子的先天缺陷是否与其私生活不正常有关?呵呵,有一丝失望。比知道真相更可怕的是什么?是漠视真相!

大家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保护环境其实就是保护我们自已……我是在微信上看的《穹顶之下》,我相信很少有人会把其完整的看完,我自个也是分了几段看完的。那种感觉除了震撼——还是震撼!这份视频是我今年看到的最精彩的视频,没有之一。这种公益调查(我们姑且这样称呼它)在中国就算是动用官方的资源也是很难完成的,但柴静个人自费居然做出来了,而且还是如此精彩。当然是用了一些以前她做新闻记者积攒的人脉资源,但这仍是不可想象的。换句话说,她做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之类节目和国家部委都做不来的事。仅此一点,我们都应对其竖起大拇指!

调查主题立意不算新颖,雾霾的报道这两年常见新闻报端,但其严实的结构,缜密的逻辑,扎实的数据,再运用网络技术合理穿插视频,配合应景的音乐和柴静真实自然生动的演讲,一气呵成,感人肺腑,带给我们心灵无比震撼。调查切入由女儿自身的健康需求开始导出,从雾霾是何物?它从哪里来?我们该怎么办抛出设置悬念。接着通过各种深入立体的实地调查求证,结合对比国外成功的治理方法和经验,接着延引出国家能源安全、改革,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建设规划等等我们国家发展所面临的现实棘手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最后归纳数据理性分析问题症结,抽丝剥茧直至病灶,试着寻求解决之道。一如之前的《看见》,没有口号,没有批判,她只是还原事件本身,呈现事物原来的样子,但我总感觉有一巴掌扎扎实实地打在一些人的脸上,连我也觉着生疼。她撕开一道口,让我们得以看见,而更多的思考和行动留给我们……

篇9:《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600字

诚心看完柴静的《穹顶之下》(以下简称调查),非常用心又有激情的调查,有详实的数据和客观的理论,提出了雾霾产生的原因也提供了解决之道,但其中亦有也不乏偏颇。本人不才,恰好从事煤炭市场研究,仅就雾霾大片中关于煤炭的部分提出自己的看法。

粗放型煤炭燃烧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

调查指出国内雾霾的主要原因:大量来自散煤燃烧,其中80%的污染来自20%的散煤燃烧。这一观点基本正确。

散煤燃烧即粗放式的直接燃烧,主要来源为小锅炉和居民用煤。

这里我引用《煤炭使用对中国大气污染的贡献》(以下简称《贡献》)的数据。《贡献》指出,中国煤炭使用对空气PM2.5年均浓度的贡献估算在51%至61%之间,均值为56%。其中,约6成的PM2.5是由煤炭直接燃烧产生的,约4成的PM2.5是伴随煤炭使用的重点行业排放的。煤炭使用对京津冀PM2.5的贡献为51-62%,长三角的结果为54%-61%。

既然控制直接燃烧即可降低煤炭对大气污染的60%,那么降低散煤使用是控制煤炭污染的重中之重。事实上,国家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中都提出了关于关停全部10蒸吨以下小锅炉,以集中供热的热电厂取代小锅炉,禁止高硫高灰散煤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使用和销售。如果这些法规能够得以全面执行,降低15-20%PM2.5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监管不力亦是雾霾的主要罪魁祸首之一

调查中指出如果要留住APEC蓝,需要将的污染排放物降低60%。调查同时指出如果燃煤企业的减排100%到位,尘和二氧化硫排放将降低低60%,氮氧化物排放低35%。所以,如果燃煤企业全面使用减排装置,APEC蓝指日可待。

我国有几乎为世界最严苛的电厂排放标准,到末,我国电厂脱硫装置安装率几近百分百,降氮脱硝安装率也要达到75%。去年起,一些地区的电厂试运行的超净排放技术使得燃煤电厂达到燃气电厂的排放标准成为可能。严格来讲,电厂如果100%使用排放设备,除了二氧化碳这个指标,电煤对大气的污染贡献甚少。因此,国家在能源规划中提出提高电煤在煤炭消费中的比例也是减排的主要手段。然而环保需要经济成本,要谨防燃煤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将排放设备闲置成为摆设。去年四月推出的新环保法提高了对超标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而环保部门对燃煤企业尤其是电厂排放都已实现实时在线监控,那么,如何提高燃煤企业排放设备使用率完全取决于监管部门的执行力度。不幸的是,在中国,法规是一回事,执行是另一回事。褐煤亦可以清洁利用褐煤对大气污染最严重的问题是二氧化碳排放。但调查所举的哈尔滨供暖首日的PM2.5高达一千的例子并不能把所有责任归于褐煤。一是如果这个理论成立,那么哈尔滨的供暖季就不该有蓝天。其次,褐煤由于热值低、磨煤用电高等因素主要用于掺烧,其经济掺烧比例在20%到30%间,说什么褐煤也不能承担全部污染责任。

此外,10月颁发的《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褐煤不得运输到超过600公里的范围外使用。如果执行严格,鉴于东北到蒙东超过六百公里的运输距离,从201月1日起哈尔滨将不可能再消费蒙东的褐煤。那么褐煤将不再对哈尔滨供暖季的PM2.5负任何责任。

实际上,褐煤在中国,更有效的使用方式是就地转化为其他能源如在褐煤生产地蒙东建发电厂。还是那句话,严格执行排放要求的燃煤电厂是清洁用煤的有效途径。

英国治霾经验不能照搬调查指出,英国烟雾事件发生后中,石油替代了20%以上的煤炭,天然气替代了30%以上的煤炭,煤炭在整个国家能源结构中从90%下降到30%,而重工业占GDP的比例也下降了10%,很多煤矿和燃煤的工厂关停,这里曾经有上百万人就业。1960年到1970年,在英国治污的前十年,经济不但没有倒退,GDP反而增加了一倍,之后十年终,英国进入了油气时代,他们的经济总量翻了四倍。

我承认,控制煤炭总量和能源结构调整都很重要。但是不要忘记英国1952年的煤炭需求量约为两亿吨,而中国当前的煤炭消费量是其20倍。如此大的能源需求量转换为油气都能瞬时扭转该能源市场的供需平衡。一旦市场由供给过剩转为紧张,价格变会飞升。缺乏经济可靠的可替代能源,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2030年前不可能改变。

我们目前还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即便我们有条件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也不可能实现英国当年的GDP增速。国际需求低迷,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各主要工业产品结构性过剩,如果加上能源成本攀升,我们拿什么同世界竞争?

片中英国的能源大臣说要给新兴的产业给他们公平竞争的机会,他们会带给你惊喜。事实上,国家对于新能源产业一直扶持,煤电在取电顺位中排名倒数第二(末位是油),如果没有补贴,光电风电高居不下的成本根本无法和煤电竞争。新能源清洁但利用率低,靠天吃饭及电能无法储藏的特点使得新能源极不稳定,对电网冲击很大。因此,近三十年内期待新能源成为能源主力只能是梦一场。

能源结构转变尚需时日调查指出,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占22%,石油探明量是一次能源的38%。这些都对,且不说石油和煤炭一样属于化石能源,变用煤为用油并不可取。仅就探明储量并非可开采储量这点而言,二者之间还有技术、地质条件、运输等一系列鸿沟。因此,油气能源在我国的茁壮发展依然遥远,而远水解不了近渴。

更重要的是,我国地大物“薄”,这点能源得省着用,利用当前国际能源价格低迷的契机在不改变市场供求状况的状态下多进口些油气,去政治风险不高的国家的并购些能源矿产是正途。此外,对于天然气这一清洁能源,我国十三五能源规划的目标之一是到,天然气占一次能源结构比重占10%。目前我国气电为煤电燃料成本的近三倍,受国际油价暴跌影响,这个比例有望调整到两倍左右。即便如此,又有多少企业和个人用得起气电?

1.《穹顶之下》心得体会3篇

2.观《穹顶之下》有感5篇

3.柴静《穹顶之下》的观后感1000字

4.《穹顶之下》观后感800字

5.穹顶之下观后感800字3篇影评

6.柴静的穹顶之下观后感

7.穹顶之下观后感

8.看《穹顶之下》有感

9.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

10.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10: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450字

我怀着沉重的心情看完柴静的调查——《穹顶之下》,这是一篇关于雾霾的调查报告。其中,柴静运用了大量的数据进行客观分析,这些数据真实可感,令人十分震撼,心中也很不是滋味。

十年前的我还是个孩子,对未来满怀期待的孩子。或许你们和我一样,住着破旧的房子,和邻居的孩子在长满荒草的地里玩耍。每当暮色降临,借助微弱的灯光,轻拨云帘,我们能看到挂满星斗的苍穹,黑暗中隐匿着清晰与神秘。

而十年后的今天,事物的发展速度之快让人难以想象,虽然国人的思想已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高耸的烟囱仍然提醒着我们——我们正在被自己的`所作所为一点点吞噬。

眼下的中国和世界上的一些国家一样,正遭受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在调查中我了解到,北京大学环保研究院专家强调:转型是改变中国目前环境现状的最好办法。如何从传统型传变成现代型,我以为创新才是根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也是崛起的关键阶段。另一位院士则苦笑:中国人在以前犯下的错误,应该在今天得到弥补。

而我们正应为此有所行动。

篇11: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450字

看完柴静的《穹顶之下》,我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我的感受——触目惊心。自然环境与我们的关系,正如柴静所言:同呼吸,共命运!

我可能不会留意天气是否晴朗,顶多是在雾霾天气里抱怨一下,然后戴起口罩。我从来不会留恋白云,甚至从未注意青草。然而当APEC蓝在大屏幕上出现时,我第一次为蓝天惊奇、为白云感动。于是我开始紧张,于是我开始留恋,我害怕镜头一转,我又将落入那灰色的梦魇。我才明白,原来蓝天白云是如此重要,我是那么离不开它。

,合肥有164天空气污染,排名全国25位,27次进入全国污染前十名。在这样一个不算太发达的城市里,污染竟如此严重。关于我们能做什么,柴静帮我们分析了很多。我想,这次真的应该亲身参与到环保工作中去了。用步行代替乘车,减少浪费,购买用环保材料制成的商品。对了,还有12369这个号码。虽然它很重要,但我真心希望我永远不需要拨打这个号码。

同呼吸,共命运!我们每个人与雾霾都有一场私人恩怨!

篇12: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450字

我不知道我每天抱怨着城市浓厚的烟雾的同时,又有多少的黑暗潜伏在深处。每天周而复始地吞吐着肮脏的空气、呼吸着浑浊的灰雾、不知倦怠地奔跑跳跃的同时,我又是否为自己拥有过某一片蓝天而庆幸呢?以前我是多么没有环保意识,认为“环保”这个词太大、太空,与自己又有多大干系呢?

当下中国的环保面对现实的道貌岸然,无力的狡辩与推卸之后,又何尝不是大国经济发展与生态可持续的矛盾呢?饱览了太多的山清水秀,我何时把目光投向过重工业基地下的满目灰尘?也许我真的没办法改变太多,但我可以从点滴小事着手,践行环保理念,做一个环保之士。

----------

曾经知名的央视记者柴静因为《穹顶之下》的演讲重新回到公众面前。本该在一国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环保部门却在中国处于尴尬境地,被视频中的某一个老板称为“有义务没权利”的机构。一句戏言,却道出了环保部门有心无力的处境,有的人甚至打出了“经济与环保不可兼得”的旗帜,然而事实呢?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

篇13: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500字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500字1

人在世时,有许多事情是无法抗拒的,其中的一件事就是呼吸。

推开门,迈开步,这“仙气缭绕”般的景幕映入眼幕,深深地叹了一口气,重雾霾!这洁白散漫的霾并不像它看起来那么干净,里面掺杂着许多有毒物质,侵蚀我们的生命。

柴静是一位记者,一位母亲也是一位能够站出来呐喊自己心声的人,她是一位勇者。

作为一位记者,她深入调查污染新闻事件,这其间的艰难险阻也无法想像,她渴望真像与治理,她的探索之心值得肯定。

作为一名母亲,那蕴含着她对女儿的爱。我不是一位母亲,我无法完全从一位母亲的角度去体会柴静对女儿的感受,但是,我是一位女儿,作为女儿,我不想让我的父母受到伤害,这也是血缘之爱。

作为一位勇于站出来的人,首先必须敬佩她的勇气,她不是一个人的努力,而是代表所有内心有所不安于现状人的呐喊,我们及我们的儿女后代需要生活在蓝天白云下,呼吸干净新鲜的空气!

雾霾仅仅是个开始,是自然对人类的警告,人们若只是单方面追求经济,天灾是无法预计的,物极必反。人们看看自己身边,恐怕早已不是儿时的记忆了吧。我怀念,怀念小时候的那条小青沟,那里的水又透彻又清凉,我脱掉鞋子轻轻踏下去,却不小心滑倒坐在了水中,溅起了水花,涟漪一层层扩散,岸上的小伙伴也打趣地调侃着,青葱的年华……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500字2

从人人做起,保护我们所依赖的环境,让天空变蓝,让星星充满夜空。

人生只有一次,我们不能预测未来,不能穿越古代来和自己的行为做对比来分辨是对是错,我们希望未来自己的孩子看的到星星看得见蓝天、我们也希望未来自己的孩子可以过的好,没有麻烦。

我觉得它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想到它这么强大,它抢走属于我的颜色。被抢走的不只是天空的颜色,也将生活变得单调,无趣甚至低闷。我本是挺讨厌风这种东西,但是,现在我多么渴望来一阵风吹走它,吹走我心里的“霾”。

在告诉发展的时代里,我们一直把目光注视在GDP,城市化进程,国内生产总值上,注视在高速发展的繁荣上,注视在灯红酒绿的城市中。我们的双眼被繁荣的光芒所吸引,我们的思想沉醉在纸醉金迷的喧嚣中。我们的.身体还享受着喜悦的美酒,眼前的繁荣像巨大的光幕,笼罩在天空上,只有少数人才能看到光幕后的黑暗,才能感到喧嚣后的平静,才能尝到美酒中的苦涩。很有幸,今天我能观看这部让人震憾的影片,让我们引发思考,这触动了我们心灵的风暴。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500字3

小小的PM2.5居然会引发人体呼吸道,肺部甚至心脏的各类疾病,它是我们隐形的敌人。面对敌人的强大势力,仅靠我们一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我们能够做的也许只是从自身做起,但是更要将雾霾带来的危害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解到。这样才能共同抵抗这个“强敌”。

孩子是父母的天使,父母为孩子撑起一片天。我们可以想想,在休闲时光抬起头来看看,有多久没有看到过蓝蓝的天。我们几乎都可以说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样的话,可是,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够做到呢?我们需要新鲜的空气,蓝色的家园,我们不想再看到污浊的气体飘荡在空中,不想让地球笼罩在雾霾之下不见天日,我们可以和柴静一样对自己身边的恶劣环境做出抗议,尽到我们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

向上抬头,所见之物,便是穹顶,它就像一层保护膜,安详的覆盖在地球的上空。柴静作为一位母亲,用她的视角,描述了她眼中的雾霾,她的所想所问。她以一个普通民众的角度向我们诠释了这场“白色灾难”。……这真的触目惊心!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500字4

或许你们并没有看过《穹顶之下》,又或许你看过《穹顶之下》,却不把它当回事,将自己置之度外。那么,我将告诉你一个令你震惊的消息:全年有50万人死在大气污染之下。听到这可怕的噩耗后,难道你还会认为大气污染只是一个人造成的吗?我确信,你们还会怀疑,那就让事实来说话吧!

今天,我想让你们都明白什么叫做可怕:河北,山东,上海这些城市的钢铁产量跨入了世界前十强。特别是河北的唐山,在《穹顶之下》中,主持人问一个小女孩:你看到过蓝天和白云吗?小女孩回答道白云,我从来都没有看见过;蓝天只看见过有一点点蓝的到了这里,你们心中都想问:为什么那里会看不见白云和蓝天呢?罪魁祸首就是——大气污染。原因是:钢铁厂中有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到大气中,造成PM2.5的诞生过快。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可能会产生雾霾。雾霾遮蔽了蓝天与白云,污染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中国。你们不妨想一想唐山人们生活之艰辛,每天看着尘土飞扬,雾霾盖天,他们为了生存又不得不顶着这令人憎恶的雾霾。而雾霾的父母不正是人类吗?现在人类是在自食恶果。

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珍惜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生命,将它们放在利益之前,那才是真正的为君之道。要从长久的方面去考虑问题,不要只顾着眼下的利益,而忘了天下苍生所依懒的世界。生命只有一次,莫让利益害了自己,如果人人心中都想保护环境,我们何愁见不到蓝天和白云呢!

《穹顶之下》告诉我:环境胜过利益。同时也改变了我的想法,使我走上了爱护环境这条正道,令我受益匪浅。所以我想让更多的人和我一样踏上对抗雾霾的阵营来!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500字5

中国电影要想追赶上世界第一流还有待时日,但有一种电影完全可以做到世界一流,就是人文纪录片。柴静用一己之力制作出的这部《穹顶之下》堪称完美,秒杀了前不久大热的韩国国家电视台制作的《超级中国》,如果说韩国人背后的心思可能是炒作“中国威胁论”或者“教韩国企业如何赚中国钱”,那么这部《穹顶之下》就是完完全全深度剖析了“中国速度”下的隐忧,关系到我们的未来国家利益,更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

柴静以前就是央视高级记者出身,有着敏锐的嗅觉和犀利的视角,以及温暖的人性关怀。在这部投入大量物力和心血的作品里,我们还看到了她朴实扎实的台风。影片是以一场脱口秀为题材摄制的,全程一两个小时的脱稿演讲,她口吐莲花、滔滔不绝,大量数据和人名之下竟然只错了一个数字,让我这个新闻学弟钦佩不已。

还有一个值得赞赏之处,是影片采用了双向视角,不同于像《海豚湾》这样一味的批判,影片从超排的卡车司机、相关主管领导、超排企业商贩等等角色口中也道出了他们的苦楚,引发更多思考。这个污染的事真不是一个两个方面的责任导致的,更不是靠政府一方就能解决的事。必须要引起全民的重视,所以她冷静地从家庭、历史、采访、他国经验教训、指导意见等多重角度来分享她的成果,这种感同身受可以让我们同一个母亲的子民获得同仇敌忾一般的激情来迎战污染大敌,至少希望是个引子。中国世界第一的人口,既是负担,也是力量,用好人口向来是中国的强项,影片就是要唤醒全民认识到雾霾之中隐藏的问题所在,灯红酒绿粉饰不了太平。

未来的中国,会记住有一位记者,她叫柴静。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500字6

如果创建卫生城市是沙漠,我们共同努力便是绿洲;如果创建卫生城市是一处嘈杂,我们共同努力便是祥和;如果创建卫生城市是难关,那我们愿把它闯破;如果创建卫生城市是一句话,我们愿大力宣传。

——题记

这几天,网上有一段很火的视频,是“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我看过整段视频,讲的是柴静为了说明现在城市pm2.5的严重性, 用了一年的时间,去各地明查暗访,做各种实验调查,亲身参与并经历实验场景,查找法律法规,并采访专业人员,用大量的事实、图像、数字、视频来还原我们生活的真实空间。事实是中国的pm2.5比世界上其它国家pm2.5的总数还要多,中国的很多城市一年中有175天到200天都在雾霾中度过。原来的天空,湛蓝湛蓝,像透明的镜子那样明净,厚厚的白云,一团团的如棉花,一阵阵的如波涛,挂在天这边,缀在天那边,把天空装饰得如画一般。而现在的大部分城市是铅灰色的天空,掠过了一片黑云,大地像是被扣上了一个大大的锅盖。雾霾中含有很多的有毒有害的致癌颗粒,人们在这样的空气质量中呼吸着,生活着,工作着,任凭这些有害的物质吞噬着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健康,我们不能再这样坐以毙了。

我爱生我养我的这片黄土,我爱我们美丽的家园,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吧!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解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诚,共建美好家园!

第一个问题:你有没有在身边发现过破坏环境的人呢?如果有,你阻止过吗?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这些破坏环境的'人污染了我们生活的家园,会让家园变得肮脏,所以我们一旦遇见这种场景,决不能袖手旁观,一定要走上前去提醒和制止他,告诉他我们要保护区环境,才有可能守住我们美好的家园。

第二个问题:你对环保都了解多少?是一无所知,还是了若指掌?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只有自己明白了环保的重要,不能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恶劣,才能有开始保护的念头,才能守住洁净、安全的家园。所以要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开始做起,五公里以内近距离出门骑车或步行可以减少汽车排放的污染,还要叮嘱爸爸不要在任意场合随便抽烟,多做一些环保工作。

一阵风吹过,飞来的塑料袋,我们将它拾起;看到别人吐痰,加快你的步伐,对他进行礼劝;看到一张纸屑,只需弯一弯腰,伸伸手;这就是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很喜欢柴静调查最后所说的话:我们有责任证明,一个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时也可以是洁净和美好的。不停旋转的地球,让我们有着难以名状的依恋和亲切,它是我们的家园,我凝视着它,就像凝视着你;我守护着它,就像守护着你。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500字

篇14: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600字

纪录片里边有些观点可能讲解得不是特别清晰,比如北上广深杭州之类的汽车限购,人均汽车保有量其实是远低于东京的。不过后边分析洛杉矶时特别讲了油品质量和排放标准是关键,而非汽车数量。

中国目前每10人才1.1辆汽车,其中北上广深总人口占全国6%,汽车占10%,大概5人1辆。欧美日澳每2人有汽车1辆以上,纪录片中提到的东京1200万人约800万辆车,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罗斯每4人1辆,印度40人才1辆,全球平均7人1辆。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远低于中国,日韩欧明显高于中国的139人/平方公里,与中国的可比性更强。

我想,柴静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唤起民众关注并用舆论向政府和排污企业施压,而非为节能减排建言献策,这个目标肯定是很好地达成了。但套用富兰克林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纪录片除了唤醒民众关注污染,也应该重点分析污染原因和解决办法。比如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低但探明储量不低,她没有提到开采成本和技术。比如油品差,中石油那位领导说提标准会断供社会不稳定成本高,她可以对比下美国的油品和价格,很明显垄断导致的中国炼油水平低是关键。其实纪录片也有提到一些,但民众看起来会觉得不是太清晰。

水和核电目前和未来应该都有很好的投资回报这已经是市场共识,风电目前回报最差,太阳能目前回报不错但未来有巨大的上网价格下调压力。火电虽然目前盈利状况很好但缺乏成长空间,煤炭我估计只有反弹而没有反转的机会。

过去半年我因工作需要调研走访了几十家节能环保企业,发现环保的社会需求和意识已经很明确,但赚钱特别是现金流好的企业很少,除了政府体制和各种利益的钳制外,主要还是大部分企业自身的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因为我也有碰到好几家盈利状况和现金流很好且发展潜力阳光的企业。

正如纪录片里的英国能源大臣所说,节能减排会让很多传统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也能让更多的新企业成长,我想这里边一定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在中国大部分实体经济行业和企业不景气的长期趋势下,这个机会显得更加珍贵。

篇15: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400字

今天,我们看了穹顶之下,我们知道了我们生活在病菌的环境里。

在pm2.5中至少有15种致癌物,他们会慢慢到人的肺部,这时pm2.5遇到了敌人一肺泡,一个人的肺泡有3亿多个但是,pm2.5被肺泡‘’吃‘’掉后,会把肺泡爆了。因肺癌死去的人一年有1万2千人,每一pm2.5就有305.91微克,我国每年造煤36亿吨,其中3亿吨在河北,在煤的排行榜事这样的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美国第四,到了冬季大气中的致癌物是夏季的25倍,在哈尔滨,每6小时亿吨。

听了这么多惊人的报告,我们也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创造更蓝的明天。

篇16: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400字

今天,观看了《穹顶之下》令我震撼不已。

在纪录片中,主持人柴静带着一个采样模出门,24小时后,一个洁白的采样模变成了一个漆黑的东西,专家检测里面有15种致癌物质。令人惊讶,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空气”吗?简直就是一种独特的毒气,只是人们还没有发现罢了。

小小的PM2.5,直径小于2.5微米,我们肉眼看到的至少是它的20倍,居然会引发人体呼吸道,肺部甚至心脏的各类疾病,真是令人胆战心惊。它就像是我们隐形的敌人,面对敌人的强大势力,仅靠我们一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我们能够做的也许只是从自身做起,但是更要将雾霾带来的.危害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解到。这样才能共同抵抗这个“强敌”。

向上抬头,所见之物,便是穹顶,它就像一层保护膜,安详的覆盖在地球的上空。柴静作为一位母亲,用她的视角,描述了她眼中的雾霾,她的所想所问。她以一个普通民众的角度向我们诠释了这场“白色灾难”,让我们知道了这种空气污染和雾霾对我们的伤害。

人生只有一次见到天空的机会,一旦错过,绝不会重来!所以, 让天空变蓝,让星星充满夜空,让未来自己的孩子看的到星星看得见蓝天、也希望他们可以创造更美的天空!

篇17: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400字

今天老师让我们看穹顶之下这个电影我们受益我穷。

《穹顶之下》,柴静以一个母亲的爱心和理性,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切实认知雾霾危害,放弃我们的私心和懒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减轻雾霾做贡献,而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的孩子就会在不远的将来生活在干净的蓝天下。中**亲的希望,是唤醒社会的公益精神,是激发从我做起的对我们共同的家园的爱惜和维护——这就是母亲柴静真正要告诉我们的。

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让地球成为一道美丽的彩虹。

篇18: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3000字

柴静的《穹顶之下》是我唯一一个没有使用快进,从头看到尾的国产纪录片。不夸张说,它代表了我看过的国产纪录片最高水平,值得每一个生活在雾霾阴影下的国人观看。柴静在片中讲述了三个问题,什么是雾霾,造成雾霾的原因,我们该怎么办。

《穹顶之下》获得大众支持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争议。多数批评来自质疑片中内容是否科学,结论是否严谨,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否有效。尽管这些批评有它们各自的合理性,但我认为瑕不掩瑜,并不影响《穹顶之下》成为一个经典的雾霾科普片。毫无疑问,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到了严重影响每个人生活的程度。尽管雾霾是否造成癌症发病率上升等问题还存在争论,但以此否定《穹顶之下》,我以为属于见木而不见森林的做法。而且柴静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也表现得比较严谨,我在本文最后会对这些问题简要谈谈看法。这个文章重点谈《穹顶之下》反映的两个重要经济问题。惊讶的是这些问题在讨论中并没有受到多少重视,但我认为它们是这个新闻调查的核心贡献。

《穹顶之下》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大胆批评了中国政府在环保方面的两个硬伤。第一,该伸手的管理的地方没有出手,造成环境严重恶化,走了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第二,不该伸手的地方手伸太长,以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为理由鼓励和发展了一批污染严重,效率低下的企业。

一些批评者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直接对立起来,认为中国目前是发展中国家,不应该采用西方的环境标准;如果强调保护环境,就会降低中国经济增长,削弱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些观点听似有理,但存在很强误导。首先,中国采用的环保标准已经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现状,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标准。其次,污染环境获得的成本优势根本不能称之为“国际竞争力”,属于饮鸩止渴,杀鸡取卵的行为,不可能长期持续。不客气地说,这种通过污染自己环境来压低产品价格的做法,从本质上讲是牺牲自己的环境来补贴国外消费者的愚蠢行为。

作为科普性质的新闻调查,《穹顶之下》最大的贡献和成功,是对大众环保意识的.唤醒。市场在环境问题上的失灵不仅表现在污染人不用买单,而公众也往往不重视自己权利受到的伤害。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存在空气中,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比空气污染甚至有过而不不及。为什么单单雾霾问题得到这么多人重视?原因很简单,雾霾比其他污染更直观,直接受影响的人数更多,而且直接影响到了最有话语权的城市人群。在过去几十年中,尽管大众的环境权利一再被污染企业侵犯,多数人基本都采取了事不关己的态度。希望《穹顶之下》带来一场环保意识的变革,推动大众主动参与和督促政府做好环境工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大家都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改善环境才可能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此外,《穹顶之下》还成功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选题好,瞄准了一个关系的民生的重大问题。我1999年到美国求学后,每次回国除了为国内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亲朋好友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而高兴,一个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空气质量的恶化。一次到北京开会,前一天晚上有朋友专门打电话提醒我北京的PM2.5又爆表了,让我去前买个防毒口罩备用。电话结束后,我坐在桌子前沉默了很久,哭笑不得。

第二,《穹顶之下》内容相对客观,资料翔实,问题深入。柴静的采访非常专业,敢于理性地挑战被采访者的观点,以此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最可贵的是在影片制作上充分考虑了观众的承受能力,通过直观形象的形式进行科普。和多数说教式国产纪录片不同,柴静在《穹顶之下》里通过数据,通过不断提出问题而引发观众思考。尽管有人指责该片不够严谨,但作为科普片,我认为柴静已经做得非常出色。她采访了普通民众,医疗和环境专业人员以及政府官员,从多个角度展现了雾霾问题。就客观性和真实性而言,比崔永元的转基因调查高出无数个数量级。比如她并没有一口咬定雾霾是造成中国癌症发病率上升的原因,而是通过医生之口用猜测的语气提出这个问题。她更没有把女儿的病归咎到雾霾,而是作为自己更加关心健康和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人认为这种表达方式存在误导性,这个完全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作为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观众,不应该被这种表达方式误导。

此外有人甚至以柴静的私生活为由,或者臆测她收了国外敌对势力的资金,真正意图是破坏和私有化国企这些阴谋论的角度反对《穹顶之下》。这些情绪化的反对根本不值得浪费时间反驳。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500字

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800字

《穹顶之下》观后感作文500字

《穹顶之下》观后感400字

《穹顶之下》的观后感1000字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500字

北京雾霾《穹顶之下》观后感

电影穹顶之下观后感

柴静穹顶之下演讲稿

高中生《穹顶之下》观后感选登

柴静的穹顶之下观后感600字

纪录片穹顶之下的观后感精选

纪录片《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观后感
《纪录片《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纪录片《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观后感(共18篇)】相关文章: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2022-12-18

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2024-02-21

小学由一亩树林想到的作文2023-06-25

拒绝焚烧拒绝雾霾散文2022-08-10

雾三年级作文2022-05-06

雾霾小学三年级作文2023-12-23

爱的苍穹下读后感600字2023-07-29

《航拍中国》第三季《一同飞越湖南》观后感800字2023-11-14

航拍中国观后感800字2022-11-07

寂静的春天经典段落2022-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