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新电影《小丑》观后感精选(共18篇)由网友“甜掉牙了呦”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DC新电影《小丑》观后感精选,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DC电影《小丑》观后感
《小丑》讲述了一位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喜剧演员逐渐扭曲变态成为疯狂凶残“小丑”的过程。
这部影片在豆瓣影片中和《教父》,《海上钢琴师》评分同为9点2。
看过预告片的一些人说无法形容这种震撼,有人看预告片就看了几十遍。
它在第7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金狮奖,上映两周为全球票房之冠。
但有批评者指责该片有美化和同情暴力,反社会之嫌,争议之大,让人在思考这部电影到底有什么吸引人之处?
还有人说没有传说的那么神,甚至以各种方式来反驳它的好。
影片里面有句话说:
这个世界什么好笑什么不好笑,都是你们来定义的。
一部电影好与不好,每个人评判的标准不同。
我认同从专业的角度来点评,但我以自己的感性与主观来评价,为什么有人就认为一定是不对的呢?
看过一网友这样的评论:
基因装上子弹,性格瞄准目标,环境扣下扳机!本电影三个方面都清楚交代了。
这部2小时2分钟的电影看下来,除了泪湿满衣外,我感悟最深的就是对人性的思考。
赞同那句:在雪崩之前,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毫无疑问菲尼克斯的演技是毋庸质疑的,他为了拍这部影片减肥47斤,就是为了表现出营养不良的状态。
为了练习小丑的笑,疯狂笑到差点窒息。
但当大部分人在谈演技时,有多少人关心电影中那个小丑!那个小丑是这样的:
他,被人毫无理由地打骂,取笑,鄙视!
他,被自己母亲(养母)虐待,养母亲眼看他被养母男友绑起来殴打也置之不理!
他,被自己最信任的好友出卖!
他,被自己崇拜的偶像耻笑!
他,被自认为父亲的人拒绝和殴打!
他,严重受着精神疾病的困扰却得不到正确的帮助和治疗!
这些丝毫没有人在意,而所谓亲人,朋友,作为旁观者对这欺凌置若罔闻,痛和恨让他变成“小丑”。
在他眼中是世界变得越来越疯狂,而不是他自己。
他,最后杀了他的养母,所谓的好友,地铁里殴打他的三个人,还有自己最崇拜的人!
于法律而言,他触犯了法律,他必须被定罪,他的行为不可原谅。
于道德而言,模糊了正邪对立,他是情有可原,甚至思想和行为是可以被原谅的。
-THE SECOND-
有人说反社会倾向的落魄人都很崇拜小丑。
我是不太赞同这种特别主观的错误说法。
就我个人而言,我丝毫不崇拜他,更多的是深感:
上帝只负责关门,真正开窗的人,永远是自己。但周围的人却把这扇窗钉死了。
他不是一个反派。
他甚至不是一个疯子,他只是把痛展现给这个世界,而这痛只是以毁灭自己的方式。
他以为在绝望的废墟中找到星光,可那只不过是点燃心中怒火,并走向黑暗的光!
在他内心之处,善良一直未被泯灭,也曾想好好过生活。
他,努力过:
他认真工作,却被人暴打。
他有疾病,他按时吃药,按时去医生那里报道,保持微笑,随身携带“我有病,对不起打扰你们了”的卡片。
他在公交车上逗小朋友开心,却被认为骚扰。甚至他拿出自己证明有疾病的卡片,却还是无事无补。
他照顾有精神疾病的养母,却被她始终欺骗。
他信奉着偶像的逻辑,梦想是把欢笑带给世界,可这个世界不需要他的欢笑。
人们只在乎他在地铁上杀了三个人,没有人在乎这三个人在地铁上对一位妇女骚扰,而他此时狂笑症发作,那三个人转而过来谩骂,侮辱,打骂,他才拿出他朋友给他的那把枪。
他在杀死朋友(所谓的朋友给了他一把枪,让他随身带着。他去给小朋友演出时,枪不慎掉出。他朋友却在背后出卖他,他被老板解雇),而谓的好看他时,丝毫没有关心之意,还在虚伪地说着假话。
但他却没有对另一个人下手。
那个人是一位侏儒症患者,也经常被人欺负。
小丑还是把心底里的善给了和他一样的人。
他在笔记本中写:“the worst part of having a mental illness is people expect you to behave as if you dont”
(精神疾病最糟糕的一点就是人们希望你表现得像没病一样)
这个世界真的是善有善报吗?对于有些人,不是。
-THE THIRD-
希斯莱杰
有人一直认为无人可超希斯莱杰,特别是在他在离世后。
虽然两者不能比较,希斯莱杰在我心中也是无人可替代,但我想此小丑也是在向希斯莱杰致敬。
有人说看完这部电影,除了神作和伟大外,想不出其它词了。
也有人说,没有那么神,就是一部精神病患者被世界抛弃,阴暗的,揭示真实人性的电影。
中国影片《药神》为什么能被称为好片,因为它表现了人性的善,同时也揭发了人性的恶。
《小丑》也是如此。只不过在这部影片中想表现的恶大于想表现的善。
还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的是:
我希望我的死比活着更有价值。
多么绝望的文字,让我心痛到极点的文字。突然想中岛美嘉一首歌《曾经我也想一了百了》!
人生不易,有多少人被精神的病痛折磨,人们不去关心,而是扒开伤口注入盐。
不问原因,而是将之隔离,用谩骂,用耻笑,用鄙视,让之更加疯狂。
有时甚至连美也要摧毁。
比如《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就因为女主长得漂亮,影片中的一些人对她万般鄙视与折磨。
悲剧是什么,鲁迅说: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文中的小丑笑着说:
我以为我的人生是一场悲剧,到头来是一场喜剧!
那些宫庭剧中女主角的黑化,也是一个例子。
在那个世界,有些人就想安安静静地过完此生,可是别人不这么想。
她认为你存在就是一种威胁,就必须要置你于死地。
不妥协的唯一道路就是抗争。
那些自己认为绝不会做的恶事,此时成了抚慰精神创伤的最佳药。
谁才是生活中躲在面具后面的人
在你成功时,一些人关注你的成功外,可还有一些人是否定你的成功。
总认为你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靠山,用巴结用卑劣的手段让自己往上爬。
他们没看到你的努力,就连你吃过的那些苦,他们也丝毫没有同情。
如果你认为这仅仅是一部阴暗,压抑,反抗命运和社会的电影,那你还是没有看到它真正想表达的。
影片中他所认为的那个心理社工,去母亲曾经待过的精神医院,那个他喜欢的女孩去看他的秀,和在医院陪伴她,被崇拜的夸赞,都可能是他自己的幻想。
这让我想到本我和物我上来,就如读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残雪老师的作品。
现实与梦境之中,到底我是我,他是他,还是我不是我,他不是他?!
也如电影中小丑所说的: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我,也许我本来就是这样。
如果非得说为什么我对这部电影情有独钟,我只能说每个人并非天生就是邪恶之人,他曾经是一个跟我们一样的人,一个孤独无助、走投无路的善良人。
那些让他遍体鳞伤的人,才让他变得铁石心肠。
拿真心和善良对待他人,得到的却是拒绝和怀疑。
理想被人践踏后的绝望和失望。
这和现实是多么的吻合。
就是在此时,有多少人还是只为了否定我而否定这篇文章,甚至连影片都没有观看,就先说不好,只因为我说了好。
可笑吗?一点不可笑,这就是所谓人性。
你认为我在写一篇发泄之文?谴责之文?我只想说木心先生的话是对的,读者是会找作者的,是我的读者,一定会找到我,懂我。
而且千万不要小瞧我真正的读者,他们比我更加明白我写的。
电影结束,在流下最后一滴泪中,我听到了小丑的笑......
注:不建议所谓性格开朗,生活幸福感高的人观看。
一是有可能你们不能真正感同身受,反而会成为促成别人成为“小丑”的人。二是“这个世界什么好笑什么不好笑,都是你们来定义的。
三是像youtube大聪看电影中所说:什么是推崇的价值观或意识形态,如果《小丑》用极其负面的价值观挑战现今社会,那么文明社会该有多脆弱。
我是为那些不被理解,那些健康有问题身边的人不去关心反而去践踏的,为那些生活中被鄙视被无端欺负的,为那些内心真正善良任可先毁灭自己也不伤害无辜的人的,为那些生活在边缘的,为那些不是小丑却被人当为小丑的人...... 而写,而呐喊!
而我知道这呐喊又起不到什么作用!就把这呐喊都放进文字中吧。
篇2:DC电影《小丑》观后感
《小丑》这部片子里无论是拍摄角度,色彩搭配,背景,配乐,都非常冷,因为这一切都恰恰在符合(小丑)这个角色。
这一切都像是在简单化嘲讽当今社会,正如小丑的那句台词:好的 坏的 好笑或者不好笑,不都是由你们来定义的吗?
这部片子从头到尾都很压抑,尺度很大,我总能看着看着就在不知觉间长舒一口气,从电影开场,影院前前后后就不停传来叹息声,即使它不忘制造笑点,也没有人笑得出来。(心理承受力不好的人非常不推荐看这部电影!!!)
他在公交车上想要逗笑一个小男孩,小男孩笑了 而小男孩的妈妈只是冷眼相待 十分无情的对他讲了一句:不要骚扰我的孩子。
他因为颠笑症接受心理治疗 医生说他脑袋受过重创 他要吃很多很多药 走路时都像被两颗沉重的铅球拉扯着,他细心照顾着有着痴呆症并相依为命的母亲,在他癫笑症发作时,没有人心疼他,因为根本无人在意,人们隔离他 唾弃他,他一心只想给人们带去欢乐,他每次扮演小丑化妆时都会用双手撕开自己的嘴,对着镜子告诉自己 要笑,他曾努力想要融入这个社会。
直到在他得知自己被领养被养母继夫虐待 欺骗 造成脑部重伤,被势力的老板开除,被无情的路人嘲笑,被自己唯一的朋友背叛时,内心里的小丑早已一点一滴的慢慢吞噬他,但非这个社会曾经对他有一点点的温暖 一点点诚实 他就不会被吞噬的体无完肤。
在经历一系列糟糕的事情以后 坐在地铁里颠笑症发作被三个金融男虐戏殴打…他再也抑制不住了…从枪杀三个金融男开始,他杀了楼道里暗恋的女人,弑母,杀了自己唯一的朋友,放走了那个跟他一样被这个社会欺凌的侏儒症小丑同事,然后被警察追击,在直播节目上杀了那个他曾经视为偶像 视为生活里唯一希望却当着全国观众面前嘲笑他表演的人 最后他杀了那名根本不在意他病情的心理医生。
还有什么是他不敢的呢?
篇3:DC电影《小丑》观后感
今天去电影院看了joker,故事开头男主在路上扮小丑打广告,被几个路边的流氓欺负,被流氓砸掉了手中的广告牌。老板知道后要扣他工钱。他的同事给了他一把枪护身,但是他在给医院的小朋友扮小丑时,不小心把枪给掉地上吓坏了周围的人。结果他丢掉了工作,而他的同事也对他落井下石。回家的地铁上,他因为自身的疾病不可控的狂笑,被三个华尔街的精英按在地上打。他最后掏出了枪杀了那三个华尔街的年轻人。他回到公寓立刻去见了隔壁那个令他朝思暮想的单亲妈妈,他还和她一块在医院里守候在他病重的母亲身边,他后来去见了布鲁斯家找韦恩的父亲因为小丑认为他的母亲当年在布鲁斯家做女仆时与韦恩的父亲有染,所以当年遗弃他们母子的父亲是布鲁斯韦恩的父亲,但是当小丑终于在剧场见到了这个人之后,这个人却说他的母亲有幻想症,这一切都不是真的。后来小丑去医院调出母亲的档案,他发现母亲的确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并且他是被母亲抚养的弃婴。当他回到隔壁公寓的那个单亲妈妈家时,他发现对方要求他立刻出去,原来之前的一切都只是小丑的幻想。而小丑此时回到家准备去电视台报复嘲笑他喜剧的电视主持人。此时对他落井下石的同事来他家看他被他用剪刀灭口。当他走上电视舞台后他举枪击杀了电视主持人,后来他被警方逮捕。但是沿途戴着小丑面罩的一群抗议者开车拦下来警车并救出了他。因为他们都是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物。此时小丑自顾自地又表演起了小丑的舞步。就像小丑日记中所记载的那样他已经受够了社会精英阶级对社会价值观的把控,他想要摆脱社会强加给他的价值观,社会对他的无视和恶意,此时的他只想抒发他内心畸形的价值观找回真正的自己。
篇4:DC新电影《小丑》观后感精选
大概没有任何一位观众在走进电影院前是对《小丑》这部电影一无所知的。
哪怕是最不关心电影的观众,只要在流行文化里浸润得够久,都不可能不知道Joker这位蝙蝠侠宇宙中的王牌反派,不可能不熟悉他标志性的绿发红嘴和神经的大笑。《小丑》上映之前,得益于热心DC粉丝对《致命玩笑》和小丑起源故事的科普,各大网站早早策划起的“影史Joker排名”(和对《自杀小队》的又一次鞭尸),还有那部IMDB第四名的《黑暗骑士》,《小丑》面对的观众群体是一群称职的准粉丝,他们早就对Joker这个人物了如指掌,不少人还能轻松引用“Why So Serious”和“糟糕的一天”。
关心电影的观众,肯定知道《小丑》刚刚斩获威尼斯金狮。作为脱离DC电影宇宙的独立作品,这部讲述反派起源故事的《小丑》毫无疑问是漫改电影一座短期无法被超越的里程碑。《小丑》如何复兴DC又如何改变未来好莱坞格局,已经是令人振奋的谈资,而这部电影的幕后,导演托德·菲利普斯从指导性喜剧到捧回金狮成就了一个弧光极佳的人物故事,故事丰富的主演华金·菲尼克斯,给媒体提供了够写一周的稿件素材。他与哥哥瑞凡的往事,他被好莱坞边缘化又重回演技巅峰的过程,甚至他与鲁妮·玛拉的浪漫关系,都被重新拿出来成为《小丑》电影宣传的边角料。
已经建立起期待的观众,接下来又会被海报和预告片狠狠惊艳一把。《小丑》的海报,是对人物极近的观测,精准的色彩和光营造的戏剧感扑面而来。漫画中的小丑是一个前史缺失的纯粹邪恶符号,但《小丑》风格十足的预告片中展现的主角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可怜普通人。整部电影看上去是一个回归角色的故事,细腻,亲密,饱含情绪,同时又是严肃的社会研究,充满悲剧和讽刺的现实性。“是社会让小丑成为小丑”,这个结论被一遍遍强调,成为一句心照不宣的宣传语。
围绕《小丑》的还有对其煽动暴力的警惕和争议。《黑暗骑士》首映枪击案受害者家属公开抗议,首映当日许多场次都有警员巡场,但这些都未减观众的热情,反而增加了《小丑》电影的神秘感和观影行为的叛逆性。
贴上了一层又一层的元素和标签,《小丑》已经成为了超越电影本身的文化现象。但当观众真正走进电影院,坐下来进入《小丑》的世界中时,会发现除开这些早已广而告之的元素,和意料之中的华章,什么也没有了。
《小丑》像个事先抖出太多梗的笑话,在真正表演的时候却露了怯。它又像个空荡荡的骨架,贴满了从别人那里借来的器官,表面看上去丰富充实,实际却贫乏空洞。
《小丑》最大的两个问题,是同时存在的直白和混乱。一半过于简化和浅薄,带着一种生怕观众看不懂的不信任;而另一半的内容,好像真正有话要说,却不能或不敢仔细展开。
角色:单一片面的受害者形象&缺乏解释的动机
《小丑》是一部严格封闭叙事的角色电影,所有或明或暗的灯光都照向Arthur Fleck,卑微的街头小丑,失败的喜剧演员,控制不住笑的精神病人。他经历了被街头混混和华尔街精英殴打,被同事陷害,被富人阶层无视,被政府抛弃,被自己最喜欢的喜剧主持人Murray嘲笑,最终选择了用暴力反击。在他的视线之外,他无心插柳的犯罪激发了整个城市针对富人和政府的**,而小丑形象升华成为用暴力赢得存在感的精神符号。
Arthur Fleck的人设借鉴了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和《喜剧之王》,然而《小丑》在角色塑造方面和这两部作品是存在差距的。这种差距体现在创作者对角色的态度上,换句话说,马丁看待两部作品主角的方式,与这两个角色如何看待自己完全不同。观众能看到Travis是个偏执疯狂的社会边缘人,但Travis觉得自己是拯救女性消灭肮脏的英雄;Rupert觉得自己是所作所为正当无比的喜剧天才,银幕外的观众才会感受到不安和尴尬。正是这种角色与观众之间认知的差异,真正激发了同理心和更深层次的思考。
然而《小丑》看待Arthur Fleck的方式,与他看待自己的方式是一模一样的:悲惨的受害者。Arthur是无过错的,错的是这个世界,而只要简单地把社会放在对立面,Arthur所有的痛苦都有了粗暴的发泄方向。这种过于简化的自怜是危险的,《小丑》直爽地打开大门邀请观众走进来共情,共情成功的观众能毫无顾虑地投身于Arthur的世界观中,但剩下的人却无所适从,失去了应有的落脚点,像是喜剧节目台下没听懂笑话的观众。
Arthur这样的受害者,在影片前三分之二中所关心的一切事物都很私人。不同于漫画中的小丑作为一个混沌的无政府主义形象存在,Arthur这个人物是去政治化去理念化的。所以当他坐上脱口秀的嘉宾沙发,开始作为一个代表替自己身处的阶级发言和指责时,中间感觉缺失了重要的一环。一个小丑枪杀三个富家公子哥就激发了整座城市的**,这件事本身就是仿佛只会发生在漫画语境下的暴力事件,而Arthur在镜头面前的强行升华更是感觉没有根基。在Arthur的一次次杀人和一场场舞蹈之间,观众充分感受到他情绪的变化,却无法接收到他的想法。
或许存在感,是Arthur将自身行为与社会挂钩的动机。存在感是《小丑》若有似无的一个主题,Arthur所向往的是真正被人听见被人看见,所以Arthur才会指责社工不认真倾听,所以他才会憧憬舞台,幻想着自己在聚光灯下被Murray点名,才会为媒体的报道而兴奋,最终站上警车顶起舞。但这个主题并不十分明朗,导演似乎将笔墨更多用在了最浅显最吸睛的段落,重视情绪多过于理性。当然,他也可以说,疯子的行为不需要过多解释。社会的错是万能解药,精神问题也是。
社会:脸谱化的阶级对立&模糊不清的立场
《小丑》里的哥谭市是混乱版的1981年纽约,垃圾和巨型老鼠满街,失业和贫富差距问题愈演愈烈。虽然《小丑》里城市的视觉设计非常精细而风格化,它对这个社会的描绘,是及其简化初级的,没有任何政治和经济要素的细节。所有的富人阶层都被设计成虚伪自负不关心底层人民死活的混蛋,罪有应得。还能有比安排一群穿礼服的富豪混蛋观看《摩登时代》更直白更浅显的表达方式吗?
《小丑》这样简单粗暴的阶级讨论,让人想回去给《寄生虫》多加半颗星。《寄生虫》比《小丑》更高明的点在于,富人阶级从始至终没有做过明显的恶,却仍然被暴力惩罚。“朴社长一家明明什么也没做错”的疑问就是在刺激观众思考阶级对立背后真正的原罪。
但《小丑》就非常轻松地让上流社会当了真正意义上的靶子。在《小丑》的一套逻辑里,主持人Murray被描绘成十足的混蛋,死不足惜,邀请Arthur上节目只是为了嘲讽他,但别忘了《喜剧之王》里相似人设的那位主持人冷漠背后还有不为人知的精神压力。Thomas Wayne,如果抛开他是我们敬爱的蝙蝠侠的父亲这一层关系,在《小丑》里就是个不知民间疾苦的政治家,会非常没水平地说出“在我们这些人眼里你们这些啥也没有的就是一群小丑”。《小丑》为所有这些血腥找好了理由,但却忽视了那群所谓的华尔街精英小子,被枪杀的时候也是和小丑们一样坐着肮脏的地铁。
别说《小丑》是超英漫改blockbuster不能跟作者导演的作品比,这两部作品可都是三大电影节的获奖者。
《小丑》拧巴的点不只在于这场**面对的对象,还在于这场**的参与者。戴着小丑面具的他们面目模糊,不知道面具背后是真正绝望的底层人民,还是那些曾经在街头殴打Arthur的。Arthur在整部片子中,被各个阶层各个社会群体甚至各种肤色的人欺凌过,他本该谁的立场也不站,却在最后被简单地推崇为了仇富代言人。如果小丑的形象在他不知情或不情愿的情况下被们强行借用成了精神领袖,而他自己其实是只为自身利益犯罪不代表任何群体的个体,剧情可能还会更讽刺和有趣。
另一种模糊不清的处理还体现在对有色人种的态度。观众不可能不注意到这部电影中黑人女性角色,在公交车上对Arthur充满敌意的黑人母亲,公寓里忽视了他的温柔女邻居,从不认真倾听的社工,乃至最后可能被进了阿卡姆的小丑杀死了的工作人员,这些黑人女性都以对Arthur不够好的负面形象出现。这样的刻意设计背后,角色想传达的信息却模糊不清。《出租车司机》敢大胆展现主角的种族歧视,但《小丑》只浅尝辄止地放了一个微弱信号,转头去嘲笑侏儒。
除开以上这些,《小丑》还是一部既视感过重的影片。前文说过的《出租车司机》和《喜剧之王》的既视感已经铺满影像风格和故事线,主演里还非要再来一个演过这两部片的德尼罗,再加一些以手指做枪的标志性场景。观看小丑的过程中,华金·菲尼克斯主演的《你从未在此》也频频跳出来干扰,两部影片中都有华金和年迈母亲生活的片段,甚至有构图都非常相似的地铁从面前呼啸而过的场景。这些既视感,一方面削弱了《小丑》的独立性和原创性,一方面又不断提醒观众,《小丑》是如何地不如这几部作品。
当然,以上抒发的这些负面评价其实只是来源于超高期待下的失望,就当做是狂热迷妹不理智的脱粉回踩。《小丑》的超高评分也不是毫无来由的,华金·菲尼克斯的演技可以说是无可挑剔,他身上每一块凸出的骨头都会演戏。在他的演绎下,Joker的大笑到最后变成了窒息的嘶嘶声,他在台阶上每一次的扭动,每一个舞步,都成为情绪和叙事的一部分。背景中的大提琴声,带着一种能漫入头骨的深沉的凉意,摄影和布景超高水准地呈现了一场梦幻的色彩体验。
我承认《小丑》制作水准的精良,认可华金值得一座小金人的表演,也赞同《小丑》作为漫改电影开创性的意义。我更是无法想象《小丑》的主创们花了怎样的精力去说服华纳同意在当今充斥着重拍和系列电影的保守好莱坞投资这样一部令人有些不安的电影。
而这部电影之外,《小丑》正一路笑着领跑票房,奔向颁奖季。导演托德·菲利普斯讲着大环境下他如何无法拍喜剧的故事,将电影中的自怜气质带到戏外,社交网络也将持续地讨论这部电影和它背后的一切。
但我还是无法像我预期的那样喜欢《小丑》。正如那句著名台词,“我以为我的人生是个悲剧,其实是个喜剧”,主创眼中的《小丑》是部像《出租车司机》一样可以激发现实犯罪的社会议题电影,但最后的成品,却是一个有些空洞无聊的旧故事。
作为占少数的没被这个笑话逗笑的观众,我非常乐于听取更多的解释。只是不要像小丑一样对我说,“you can't get it”。
《小丑》观看心得
近期两种高频评论总结:
1. “电影是艺术创作,哥谭市是个虚构的城市,亚瑟是个精神病,不会有人支持他的,如果把它当真实的故事看,觉得它有煽动性,你就是个憨憨”。
2.“这个电影拍得很真实,亚瑟是个正常的老实人,你觉得它有漏洞是因为你太幸福了没经历过苦难,不了解底层人民被压迫的痛苦。你说亚瑟做的不对?你就是个憨憨!”
嗯,为了批判我,两方评论员在观点不合的情况下进行了心照不宣的和解?
在这里感谢所有理性评论的朋友,不管是赞同我或否定我,你们都是人性之光。
——————————
从这篇评论发出来到现在,已经受到很多人身攻击了,我之前都会删除这些评论,现在不会了。
发现把自己带入亚瑟的正常人很多,觉得别人但凡和他们言论不同就要死*家的人也很多。
我站在自己角度写了一篇和别人不一样论调的影评,就要遭到别人对我、对我家人的恶意攻击,这让我联想到现在的香港。相信骂我的那批人如果有机会围住我,每个人都会咬牙切齿的想揍我一拳吧。
他们的逻辑是:“我是弱者,社会对我不公平,所以和亚瑟一样,我们有权利伤害别人,且依然站在道德制高点。”
然后有人说这部电影没有煽动性。
—————————
希望大家可以与我理性交流:不看全文或没看懂就直接抨击的不回复;人身攻击类评论的不再回复并直接删除;三观不同的我会尝试去理解并尊重,但我不会改变自己的立场。
给三星的原因:1. 这部电影逻辑漏洞很明显;2.社会影响力因人而异,而我担心的是心理有障碍且脆弱的一群,跟正常人、普通人没有任何关系。那些有生活能力却觉得“社会对不起他”的正常人请不要在我这里找存在感了。我也是个有悲惨经历的人,我还努力的活着,比惨不是我的人生观,如果你们没有心理疾病,没有残疾,没有从小受虐,那么我就不会同情。
把我放在评论最后的一句话放到前边表达立场:“反社会题材电影不应该只让人觉得好看,而是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让人对惨无人道的罪行感到恶心,才能起到一个健康的平衡。”
————————
207月20日清晨,美国科罗拉多州奥罗拉市《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电影首映式上,一名头戴防毒面具的枪手,向奥罗拉购物中心电影院内正在观影的观众进行扫射,并投掷了一枚催泪弹。造成12人死亡,58人受伤。
枪手名叫詹姆斯·伊根·霍尔姆斯,在作案前给自己染了头红发,有警察说他自称“小丑”并喜爱看蝙蝠侠(2019《小丑》上映后又有警察出面辟谣说尚未证实)。当时的华纳兄弟因此取消了《黑暗骑士崛起》的巴黎首映式,AMC院线也宣布,从此不再接待戴面具或拿武器的客人。
年奥罗拉电影院枪击案,致12人死亡,58人受伤。
2019《小丑》的上映,再一次引起美国影评界和媒体争议。奥罗拉枪击案的死者家属们也都联合致信华纳兄弟,表达自己的担忧。同时,在上映的一个星期时间内,加州一处影院因恐袭威胁而暂停营业,美国军方也发出通告,在电影上映时期要小心应对有可能出现的恐袭活动。
奥罗拉小丑枪击案受害者家属,对《小丑》上映感到担忧
且不说2012年的奥罗拉枪击案是否与小丑有直接关系,现在来讲有两方说辞不一没法断定。但我依然想表达我的看法,那就是任何一部影视作品,对社会都是有影响的,但根据电影拍摄的初衷不同,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同。
比如我最喜欢的《发条橙》、《天生杀人狂》、《出租车司机》这类暴力题材影片,在影史上是教科书一般的存在。虽然内容血腥,但我并不担忧它们的社会影响力。首先,它们小众,影响力不大,一般对另类电影不感兴趣的人很少会接触到。其次,影片中的杀人犯是真的反社会人格,他们并不是社会的弱者,并不是没有生存机会,但他们却毫无人性。亚历克斯虐杀好心帮助他的女主人、米基和梅乐丽的无差别杀害、特拉维斯的纳粹主义行为等,这些都是无法用常理解释的罪行,我们也许会对他们的身世背景有些许可怜,但他们的行为很难引起共鸣。
众多反社会犯罪影片的共同之处:艺术的展现犯罪过程,但并不为犯罪者的杀人动机圆场
可看完《小丑》之后,我发现亚瑟被刻画的和其他那些杀人狂太不一样了:他是这个社会的弱者、他饱受欺凌、他奋起反击、他华丽蜕变、他是DC的头牌、他有着无数的青少年粉丝。他的无辜,让人觉得,欺负他的人都该死。
影片有着邪典电影的核心,文艺片的包装,商业片的剧情和全球化的推广方式。这让人觉得,制片方真的非蠢即坏:蠢在剧情的逻辑漏洞太多,为了彰显深度刻意制造矛盾点;坏在如果这一切逻辑漏洞都是有意为之,那么这就是一种赤裸裸的社会煽动。
我想讲讲亚瑟的人物性格漏洞
首先,在影片进入到尾声的时候,我们知道了亚瑟其实从小就被虐待,并且缺少母爱。这样的人很容易发展成人格障碍。
事实证明,亚瑟的一系列怪异行为的确都是因此而起。他似乎不会正常交流,总是抑制不住的狂笑,思想总是很负面,有自杀倾向……但似乎是为了引起同情和共鸣,作为一个有着严重心理缺陷的人,亚瑟表现的太过于善良,以至于除了厌世,以及部分行动力和理解力的异常,我们至少在影片前半段,并没有看到他表现出人格障碍中的典型的情感负面行为,比如冷漠、自私、暴躁、疑心重、嫉妒心强等等。
照顾年迈母亲
在公交车上对小孩做鬼脸
他待人和善、孝顺母亲,对公交车上的孩子做鬼脸,给小蝙蝠侠献花,拿刀子捅人捅到到眼红的时候竟也能放小侏儒一条生路…… 简直是个单纯善良的小天使。所以从亚瑟的状态来看,他的表现更倾向于低能和轻度自闭,而非人格障碍。这和后期魔化后对人毫不关心,且喜欢玩儿mindfuck的逻辑游戏的小丑是完全没有共性的。
刻意美化暴力行为
之所以让亚瑟与人格障碍的所有负面表现剥离,是要把一切暴行渲染为“弱者的反抗”。电影里安排了几处亚瑟“崩溃点”,在我看来,都是非常“抓马”的——被街头混混欺负、被同事陷害、因为在公交车里逗孩子笑,被孩子的母亲责骂?被辞退、社会福利被剥夺、被母亲欺骗、被穆雷嘲讽、被托马斯·韦恩打了一拳?嗯?连这么讲理的绅士都不由分说的动手了?可人家只是因为一个误会来找你认亲而已啊,安慰一下不可以?人设崩了所以死了也活该?……对,所有人都那么可恶、可憎,所以影片里百分之八十的剧情都在讲别人如何对不起他,而他只负责弱小可怜。
再说说亚瑟本人的崩溃又怎能引起全城骚乱?
地铁杀人事件竟然能够被市民放大到阶级矛盾,也是蛮惊喜的。终归这几个所谓的“职场精英”,也是要和普通群众一样,坐地铁上下班,完全没有看出有什么特权。
最有趣的是,在没有查出犯罪动机之前,托马斯·韦恩就在电台采访时发表了令人匪夷所思的言论,大概意思就是我的员工都是对社会有杰出贡献的,杀人犯肯定是社会底层的人渣……这段内容莫名其妙的令人喷饭,托马斯怎么成了个不折不扣的搅屎棍?我认为但凡长脑子的人都不会这么说话,何况还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功企业家。
再说后期那些在大街上打砸抢的小丑支持者们,大概率就是一些街头混混吧(对我说的就是你,穿黑衣、戴口罩、左手砖头右手激光笔那个),比如最开始抢了亚瑟的工作牌、狂揍了他一顿的不良少年。所以,对不起他的到底是谁?他最终代表的,又是谁的利益呢?
一边,阶级矛盾没有解释清楚,从而引发了悖论;另一边却急切的把亚瑟,一个从小受虐的人格障碍者的绝望历程,描述成一种美丽的蜕变,总结为未来所有暴力的成因。这就如同支持一个性成瘾者卖淫一样,看似合理,实则是在对有心理障碍的群体的利用。而本片利用心理疾病人群的这一行为,恰恰是表现出了正常人对这个群体的无知和毫不关心,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
亚瑟因为自己的疾病而杀人,最终被一群有暴力倾向和私心的利用裹挟,被簇拥成了反派“领袖”,这都和他最开始的杀人目的相悖。他是因为身患疾病,但心中有爱,才一步步被逼向绝路。连他自己都反复说“我对政治毫无兴趣”。但他的追随者和反控者们,是出于怎样的心态到街头烧杀抢掠呢?他们真的都是如同亚瑟一般可怜的人吗?在亚瑟被支持者围绕成为真正的小丑的那一刻,到底是他操控了,还是操控了他?难道我们所熟知的IQ爆表的超级反派,实际上仅仅是个街头们簇拥出来的理解能力不太行的傀儡领袖吗?这……这特么完全不对啊……摔!~~
再说对反面角色的外形美化
亚瑟从一开始灰头土脸的弱小形象,慢慢变成衣着品味不俗的小丑。帅气的出场姿态,连舞步和背景音乐也都惊艳起来,镜头感也越来越强,越来越诗意。
很土很没有时尚感的“闰土”亚瑟
黑化后连叼烟姿势都不一样的“名模”小丑亚瑟
对于一个无法理解正常笑点的人,我不禁怀疑他是否能够理解普世审美。要知道人格障碍者很大程度上会有自恋倾向,如果他对“帅”有正常的理解,为什么在幻想自己参加穆雷秀时也是一副灰头土脸的样子,而不是穿整套西装的最佳状态?当然,”一夜成名模“的视觉冲击在商业电影里作用非常大,所以可以别再宣称《小丑》是个有深度的电影吗?
为什么会担忧?
有人会说,这一切都发生在哥谭市,都是虚构的,惊慌个鬼。
可小丑的影响力是有目共睹的,拿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做话题又是永远会触碰到观众神经的。
斯蒂芬妮·扎哈雷克在为《时代周刊》撰写的评论中写道:“我们并不是不知道这种病症是怎么回事:在美国,几乎每两周就会出现一个像亚瑟这样的人,带来一次大规模的枪击或暴力事件。”
另一位影评人瑞恩·拉坦齐奥说,“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就是有这样的潜在倾向,会将亚瑟当做他们的人生楷模:那些孤独的、没有创造力的白人男性,他们周围总有愤怒的群体在煽动、挑拨他们,因此他们会更容易被充满仇恨的意识形态所吸引。这时,小丑这个角色就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共鸣。”
小丑的犯罪,看起来是那么的合理,那么的正义,那么让人心疼。然而这部片子里的死者,没有一个是真正”该死“的。他们或许欺负弱小、或许说谎欺骗,但并不是需要被判死罪的重犯。可为什么我们却那么怜悯亚瑟,那么仇视这些所谓的“恶人”呢?结合我前面的几点担忧,这一切看似合理化的暴力杀人事件,只是电影制作者精心包装出来的骗局,换来的是观众们对弱者冲昏头脑的同情。
夸大社会问题,让杀人看起来顺理成章,并让人为之叫好,这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美国枪杀案的献礼?
对反派角色的性格和外形美化,对杀人行为的赞颂,这样的主流商业片让我寒颤。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就是美国的电影审查制度,和美国的枪支政策了。宽松的电影审查制度是一种福利、宽松的枪支政策是对人民的信任。这两个事儿,单独来听,怎么听怎么美好。可当两者放到一起,美国政府真的不担忧吗?美国人民又要如何面对因为暴力电影文化导致的枪击事件呢?嗯,是不是我咸吃萝卜淡操心了?可是近乎所有的美国媒体,甚至美国军队都在担忧。
“美军警告:电影上映期间可能会有恐怖袭击事件发生”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电影院AMC会禁止观众以小丑的装扮入戏院内,不管是戴面具或是特效装以及任何遮脸的方式入场,而地标剧院(Landmark Theatres)则会全面封杀身穿角色服装扮演的观众, 以防惨案再次发生。
川普曾说,暴力游戏和影视作品会引导青少年犯罪,被罗伯特·迪尼罗本罗骂了回去,说这个结论是bullshit。可就在最近《小丑》的威尼斯观影后,本罗又说因为12年的小丑电影院枪击案,希望华纳兄弟不要再给美国步枪协会提供政治捐款。呵……大赢家是谁我不知道,最终受伤害的也只有普通民众吧。
罗伯特:“在小丑中我只是演了一个小角色……我知道这个影片有争议,我认为有些关于华纳兄弟的说法,比如不应该给NRA(美国步枪协会)捐款的言论,都是对的。但凡和奥罗拉枪击案有关的事情,大家说的都是对的。”
Joker的成功是必然的,杰昆演技炸裂(虽然剧情的撕裂会导致他的演技有时候看起来用力过猛),娱乐效果十足。但我对它的内容和深意保持怀疑态度。真应了那句歌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年龄大了,不知不觉就成了个移动的广电总局。
安全第一,娱乐第二。这个片子拍的越热闹好看,好评越多,我越担忧。因为反社会题材电影不应该只让人觉得好看,而是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让人对惨无人道的罪行感到恶心,才能起到一个健康的平衡。
最后我想和现在正在经历困难挫折的孩子们说一句,亚瑟是个有着人格障碍的可怜人,他和普通人不一样。所以,请不要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不要把自己的不满发泄在别人身上。如果要树立偶像,多看几遍《当幸福来敲门》吧,真人真事改编的,更励志,更有帮助。
PS. 大家还记得《黑暗骑士》里的小丑是不抽烟的吗?我一个戒烟多年的人,看到新小丑烟不离嘴,马上意识到这是植入广告。
从万宝路年代之后,大家都崇尚健康生活,很少见主要影视角色(即使是反面角色)吸烟。大概是烟业萧条的太厉害了,又要暗搓搓给观众植入“抽烟炫酷”的意识了?啧啧啧…… 能拍出《宿醉》的主,说来说去也都是个促进消费的生意人啊。
《小丑》观看感悟
在电影的结尾,哥潭市民带上小丑面具上街暴动,整个城市火光冲天,戾气逼人,完全就是一场民粹主义狂欢。
我看现实世界也好不到哪里去,只不过美国民众暂时还没有上街杀人,只是选出了一个特朗普总统而已。
世界为何变成这样?小丑在富兰克林的节目上说的很清楚。因为富人从不站在穷人的角度上看问题,他们一点也不想知道一个像小丑这样的失败者生活如何、心情如何、脑子里在想什么。韦恩只把小丑当作凶手、失败者、精神病、变态;他说所有无所建树的失败者都是小丑、都是笑话;至于他自己,从蝙蝠侠系列里我们知道他是个大慈善家,他(还有他儿子,也就是蝙蝠侠)一定觉得自己光辉伟大,无懈可击。
可韦恩们都不懂《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那句话:“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小丑也想活得不那么像个笑话,如果不能是正剧的英雄,至少做个悲剧的角色。可他没有那个资本,他做不到。
小丑不是没有努力过。他曾经如此驯顺:按时吃药,按时去医生那里报道,保持微笑,随生携带“我有病,对不起打扰你们了”的卡片。他信奉着韦恩的逻辑,梦想是把欢笑带给世界。
美国铁锈地带的失业蓝领工人恐怕也有和小丑类似的心路历程。因为技术创新和全球贸易,他们没有了工作,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一路下滑。可是精英阶级只会说:你们失去工作是因为你们学历低,能力差,为什么不去多受教育、转型再就业?我猜那些失业的工人一开始也和小丑一样,每天背负着“是我的错,对不起给他家添麻烦了”的标签。可是,如果等不来帮他们脱困的帮助,他们不可能永远无休无止地对不起下去。
小丑看到生活中的希望一个个破灭:丢掉工作,成为最不好笑的脱口秀艺人,他不是富翁的私生子,邻居女子并不如他所想。然后他看到韦恩们是多么冷酷无情,毫不关心他的死活:社会救助项目被砍掉,费尽心机见到韦恩只得到一记老拳,然后韦恩却在电视上一直宣传他的慈善晚宴和竞选计划。失业工人看到的也是希望的破灭:制造业的工作越来越少,整个本地社区越来越衰败。有人建议他们重回学校提高教育程度,但是对于一个高中毕业、离开校园几十年的人,那是难于登天的事情;何况学费很贵,他们根本负担不起。然后他们看到造成金融危机的大银行拿到政府的大笔救助,他们看到华尔街的人谁也没进监狱,他们看到高管们短短几年以后继续拿天文数字的薪酬。天长日久,他们开始想:真的是“我们”的错,不是“你们”的错吗?
小丑说:对错是“你们”定的,好不好笑也是“你们”定的,凭什么”我们”要活在”你们”制定的标准里?“你们”凭什么以为“我们”会永远像个乖孩子一样,安静地任凭“你们”摆布?
也许没有人能永远忍受屈辱和践踏,即使那些侮辱“事出有因”(小丑确实是个杀人犯,蓝领工人也确实缺乏今天的市场需要的生产技能);也许没有人能永远忍受不公,即使那只是他们以为的不公。
韦恩们认为哥潭的世界是很公平的,他自己做了那么多慈善,小丑们却只知道索取和破坏。现实世界里的,美国新崛起的精英阶级甚至不是韦恩那样的富二代,他们是硅谷的那批人,很多人只是中产出生,高学历高技能、工作勤奋努力、凭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他们自然觉得自己富裕天经地义,而什么也不会、一味索取的穷人毫不占理。
大家都活在自己的逻辑里,积累愤怒和分歧。
曾经有一个朋友对我引述了《经济学人》上的大量数据,理性中立客观地解释了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其实对穷人的损害比对富人的损害更大。
我当时觉得他讲得好对,为什么穷人那么愚蠢,就不能看清这么简单的事实呢!?
现在我想问他一个问题:你知道失业的蓝领工人平均学历是高中吗,你高中的时候看得懂《经济学人》吗?也许批评别人之前应该先提醒自己一下:并不是每个人都和你一样有博士学位。
我相信《经济学人》是对的,逆全球化确实对穷人害处更大;就像富兰克林怒斥小丑的话也是对的:你怎么可以杀人?杀人是错的!
可是富兰克林的话对小丑不会有帮助,《经济学人》对失业工人也不会有帮助。
不管韦恩或者富兰克林或者《经济学人》的读者认为自己多么正确,民粹阵营自有他们自己的力量:小丑发现自己可以杀人,蓝领工人发现自己可以投票。
所以哥潭市的街上火光冲天,特朗普成了美国总统。
但我总觉得现实可以比电影更黑暗:哥潭市民拥戴的小丑好歹确实是他们中的一员;美国的民粹主义者选出的总统却是个亿万富翁,他分明是韦恩们的一员。
最后,小丑杀死了一直给韦恩写信、对精英阶级始终抱有幻想的母亲。也许这标志着他彻底斩断了对韦恩们的幻想,站到了所有社会秩序的对立面。他成了一个和电影开头完全两样的人。他说: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我,也许我本来就是这样。可我总觉得他这么想只是为了合理化自己行为而已。看过电影的前半段就知道,他并非天生就是妖魔鬼怪,他曾经是一个跟我们一样的人,一个孤独无助、走投无路的善良人。
篇5:DC新电影《小丑》观后感精选
我本意想给个三点五的,主要是因为这部片子从镜头素质和演员演技的方面讲无可厚非,基本上可以打满分的程度,但是剧情和主题的深度方面只能说非常一般,而在我个人喜好中,剧情深度占了绝对第一的权重,因此整体也就十分里给个七分的样子吧。我觉得我这个分数还给得偏客观,要我主观上去给分恐怕要低很多。
为啥呢?正因为这个组合:很好的表达技巧(也就是说煽动性是比较强的)+戴着有色眼镜的主题。也就是说它在煽动人们的敌对情绪,而不是真正把这么好的表达手法用在剖析真相上。
这部片子之所以大体口碑很好,和它的优良表达水平是分不开的,我前面也提到了,单纯从这个角度来讲这就是个五星的片子。表达手法不像主题,它是个用感官接受,而不是大脑接受的东西,艺术表达得好的话,只要不是反社会人格都能Get。煽动性其实也是从这里来的。
那我说的主题方面的问题在哪呢?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有个作家A想批判“社会机制不好”这件事,他为此写了一本书,在书里单一陈列这个社会的罪状以及人们承受的不公。作家B也想做同样的事情,但是他选择在他的书里陈述他观察到的这个社会上的好处和坏处,一如现实中那样交织在一起,也正因为社会系统设置的不完美,好坏参半,甚至腐朽到坏处大于好处,导致各色各样的人,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还是怎样,都没有选择地陷入困境。
那么你觉得哪个作家的作品更深刻地阐释了“社会机制有问题”这件事?我绝对认为作家B更好,作家A由于单一着重强调社会的恶处,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观点,因为是个人都知道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的恶或绝对的善,当你把一样东西描绘成绝对的恶时,只能说明你戴着有色眼镜,那么你的观点自动就被削弱了。这就是这部片子所采用的策略。我在电影院里的时候对整个前半段漫长的单一描写感到特别担忧,要表达社会对小丑的不理解并不是这样简单粗暴就能达成的。
前半段片子亚瑟就是个受气包。社会失业率高导致民风暴躁,犯罪率飙升,男主被一群小孩欺负、被社工忽视、被公车上的母亲怼等等这些都属于正面讲社会多么不公平导致他受害,这点虽然非常单薄地二元对立,我倒还可以接受一下,漫画里坏人就是必须很坏嘛。我比较不能接受的是里面富人的态度。韦恩在这里成为了资产阶级不知民间疾苦的代表,罗伯特德尼罗作为中产阶级娱(愚)乐大众的代表,讲出来的话都太脱戏,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你基本不可能看到富人和中产阶级说出这种话,展现出这种离谱程度的”何不食肉糜“。比如一个顶尖企业家会在不了解那三个人的情况下公开背书人家的人格?自己讲的话就很矛盾啊:“我不了解他们,但是我相信他们是好人。。。。”呃。。。正常人只会表示我不清楚,但是作为本公司员工我会支持配合查清真相,还家属一个公道这种话吧?想表达阶级固化有的是办法,用这招也太低级了,感觉猪队友在给对方送分一样。况且后面又看到小蝙蝠是呆的,在蝙蝠侠里情商很高的阿尔弗雷德是居高临下的,反正本来蝙蝠侠好人一队全线傻化+不讲理,这不就是一种有色眼镜吗?
真正想去聊这些个深度问题,就该实打实地呈现问题症结所在,不要把富人和中产一棍子都写成坏人(剧中小丑原话哈:你们都不是好人,没人肯倾听我。况且看完了是不是是个人都觉得韦恩和德尼罗都明显不好)。说实话,如果世界上真能分出绝对的好人坏人,地球早就和平了。。。就比如讲种族歧视的《撞车》,它好在哪里?他有讲一个被歧视的黑人如何被压迫,最后反杀一切歧视他的人吗?没有,它讲了一些看似是歧视黑人的人救了黑人,看似反对歧视的人因为恐惧而真正歧视了黑人。好人坏人在现实中就是这样悬在一线之间,大道理我们都懂,我们知道不能作恶,可问题在你知道你什么时候是在作恶吗?
绕回本片就事论事,它的主题其实也相当散乱。德尼罗那个层面有很明显的物质社会以低级方式娱乐大众的批判方向,韦恩访谈这方面有树立贫富阶层二元对立的批判方向,男主本身经历的事情有个巨大的主题就是没人在意和他沟通,而他又和正常人不在一个频道,一个边缘人格被社会放弃。那么这三个主题其实内在的连线没有做出来啊!而且从逻辑上讲,边缘人格这个设置反而是削弱”社会不公“这个主题的——社会如果真的非常不公,那么就算是正常人也会遭遇不公,边缘人格这样的人物得在一个多么完美得乌托邦里才能被很好的安置啊?!一般就算是像北欧这样高福利国家都照顾不到所有边缘性人格,这能说明社会机制差?不是削弱观点是什么?
说白了,剥掉文艺表皮,这其实是一个边缘性人格的精神病患者在多重压力下用暴力干掉一切他看不顺眼的人、欺负过他的人的故事,有冤报冤有仇报仇……那么听起来是不是很像单纯从这个精神病患者角度看世界的样子?大家都对不起他,都欠他的,谁都有错就他没错,他杀人时反抗和挣脱束缚,是奋起,是打破桎梏……呃,是不是太美化了这个精神病杀人狂的杀人动机啊?
我看得出这些背景板一样的”贫富差距问题“”娱乐至死问题“都是为了和希斯莱杰版的小丑之异常复杂立体高智商的形象做连线,但这个故事就是跟这俩问题没有关系。当你设置了一个主线,让小丑有私人动机去杀死这些人(这些人都取笑他、忽视他、欺负他),那么他不管有没有更高一层的动机(对主观思维选择、对秩序的哲学思考),他都客观地下降到了”报私仇“的档次,因而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精神层面的魅力。
包括他成为精神领袖这件事也很低级,从他的角度来讲,是对于自己终于成为聚光灯焦点的兴奋和满足,流下的眼泪也是”老子终于成了“这种意味。从的角度来讲,并不是一场思考过的革命,譬如v字仇杀队这样,而是”老子终于有借口可以打砸抢了“。这整个就是一场低级闹剧档次的高潮,让我没法提起兴趣。
要说有趣,最后的结尾是最有趣了。我都不知道为啥那么多人觉得这是开放式结尾,哪里开放了?故事叙述上就是小丑杀了德尼罗,出去被车撞了以后被众星拱月抬起来,之后他也没跑啊,警察来了肯定就抓了扔进阿卡疯人院了呀,他显然是杀了最后的那名医生跑了出来,但是也还没能跑掉。最后那个精妙的画面非常完美地展示了”小丑真正的诞生“,用一种戏谑的黑色幽默方式呈现出混乱而无规则的你追我赶。
其实,我本来看诺兰版本的小丑时就知道要给他写前传是非常吃力不讨好的。因为他在黑暗骑士里已经是一个非常抽象的邪恶和无秩序的化身了,他的妙处就是你不知道他作为一个人是怎样的。这种留白非常高级,填补它很不理智。当然如果退一万步,不要去想黑暗骑士版本的小丑,彻底从边缘化人格角度去讲这个故事又会好很多,只可惜编剧受黑暗版本影响很深,非要硬凑,时时逼观众想起前版小丑,又没有那种功力。
从黑暗骑士角度去讲,要达到这样一个高度智慧、逻辑清晰的程度,你想想一个从小被精神病母亲养大的精神病人能做到吗?不合理呀。我们为什么开始对小丑感兴趣?说穿了不就是和外面那些妖艳贱货大路反派不一样吗?他和蝙蝠侠一体两面,两个极端惺惺相惜,他甚至希望蝙蝠侠杀死自己,还主动拯救蝙蝠侠,这些反套路的操作其实逻辑思路很清晰,就是他要的是证明自己的哲学是正确的:追求无秩序的极致而不是善与恶的二元对立。那么合理倒推,他也很有可能来自于富裕背景,受过良好教育,像本剧这样的刻画基本上和黑暗骑士是断裂的,编剧却还要死攀着。
总而言之,编剧短板,可惜了班组里其他高水平的制作。
。。。。。一个统一回复的分割线。。。。。
我觉得那么些表示这部片子和蝙蝠侠没关系,只是讲了一个精神病患者如何变坏派的观众可以仔细看看我的原文,我就是认为这部片子如果真的只讲了这个的话反而更好,但我本人和很多观众就是感觉到了题材上和诺兰版的联想:政治诉求和对娱乐至死的批判这两块和这个精神病人故事线只有表面上的因果,却没有上的必然性。当然你也可以说,漫画小丑就是这样一个形象,怎么扯都要扯到政治社会题材。确实,可当你在决定做一个“社会中精神病人蜕变”版的小丑时,有没有考虑到内在的不合理性?也就是说一个像亚瑟这样的打小就被虐待且受教育程度很低的精神病(就让他智商爆表好了)能够变成一个以脑力值闻名的罪犯之王?是指望鹅蛋能孵出凤凰吗?
二者,说“这是幻想”派的观众也不用来提醒我这是幻想,是我没想明白了。我很明白各位找到的细节,包括照片上的留言等等。我想说的是主创的故事整体讲得很清晰明白,就是一个精神病人爆发的故事,从意义上说,把自己讲的整个故事都变成“诺兰版人设型小丑在骗人”的说法简直是太逗了,哦我花了钱做了两个小时那么漂亮挺刮的片子、投入这样的技巧和演技就是为了一个五秒钟内极隐晦立起来的完全陌生的人设?
那些说韦恩真的是小丑他爹的观众,先从结果上想想这样设置的效果怎么样?效果1,狗血:跟韩剧里你爱了半天的女人是你妹妹一个意思。效果2,加重黑白对立:所以韦恩一家就是坏人,那么小丑最后打蝙蝠也是应该的咯?敢情在蝙蝠侠里是坏人的小丑变成主角后,原来的正面角色就必须变坏人对吧。。。。这整个效果只在戏剧结构上更简单化平面化了黑白两方对立,不仅不是加深度,反而是降智操作。
那么为什么有那么些细节呢?首先看那些细节都有一个特点:模棱两可,并不绝对。看看《绝命毒师》人家是怎么做细节的?人家也隐晦,可人家每一个突出的细节不仅反复强调出现,而且还是决定性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个细节剧情进展不下去。时钟几点钟、医生一脸茫然能绝对性地证明什么?小丑发现的那张照片后的留言又能绝对证明啥?说实话如果penny当时是因为韦恩的一些调笑而产生妄念并搞出很不堪的事情,那这张照片也可以解释,之后韦恩和阿尔弗雷德的反应也可以解释。不绝对,但却抛出来,就是为了引发这种讨论,话题多了,他就更赚,就这么简单啊。
所以我的观点就是这样,不回复了。
《小丑》观看体会
首先:小丑毫无疑问是一部好电影。它能拿金狮是实至名归,任何一个因为它是一部超级英雄漫改片就质疑它拿奖的都是臭傻逼。
影片有许多动人的地方和细节,甚至从一开始这部电影就没有试图把亚瑟描写为一个真正的好人。他其实是靠吃着七八种不同的药物来压抑着负面的精神状态,勉强维持着作为社会人的基本功能。这让我想到嘻哈鼻祖Grandmaster Flash和Melle Mel的不朽名曲《The Message》里的那段著名的歌词:
Don't push me, 'cause I'm close to the edge
I'm trying not to lose my head
这很明显就是一个比喻,电影中的那个世界,以及我们的世界也都是如此,靠着一些手段勉强维持着文明的表象,其实早就是一个残暴的丛林战场。男主演华金在小丑自卫杀人之后在公共厕所里跳舞的那段表演,可能是我新世纪以来看到过的最令人震撼的银幕演出,在战栗,颤抖,恐慌,和肮脏恶臭的环境之中,剧中的那个亚瑟突然获得了平静和升华,真正的黑暗的自我得到解放,所有的伪装和社会束缚全都被打破。华金作为一个演员在一段镜头里的发挥让人起鸡皮疙瘩。在跨越了界限之后,主人公反而就越来越自信,影片的基调也越发狂乱。有趣的是,亚瑟虽然是一个可悲的值得同情的角色,但是他在影片中的反抗其实都是超限的,不合常识也不符合道德,但却能让观者产生一种不同寻常的代入感,以至于在影院里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你总能听到观众席里为亚瑟的血腥复仇而欢呼。
影片里一个很重要的母题或者说线索是“幻想”(或幻觉)。亚瑟抱着成为喜剧之王的幻想,亚瑟的母亲则是抱着自己是韦恩情人的幻想。到亚瑟停药精神状况恶化开始,他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幻觉,比如最重要的就是和女主角索菲的爱情幻想。这是维系着亚瑟和这个社会的最后一根蜘蛛丝,是阻止亚瑟成为小丑的唯一阻力。然而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那么亚瑟上电视和偶像穆雷交谈获得观众鼓掌称赞的事真的发生过吗?大概也是没有。(这一段很像梦之安魂曲里的妈妈幻想上综艺节目的情节)但是当幻想全部破灭之后,一切反而变得相当直率轻松。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当后半段他真的准备上节目前,他坐在阳光明媚的家中假装自己在脱口秀节目中和人主持人对答,然后假装自己在电视上自杀,这时他非常清楚这只是在“假设”,而不是幻想,他是在设想一个最完美的笑点。(当然他很快就放弃了这个想法)(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是很直白地在致敬马丁西科塞斯的喜剧之王。) 如果引申联想的话,人类聚成一个社会时,也会有许多美好的幻想,担当所有的幻想都破灭之后,一切就变得直接起来了,白人至上主义,排外,社会对立,都毫不加掩饰。这难道不是川普当选的米国吗?
当然电影在上映之后就遭到了许多方面的批评,说它赞扬暴力,鼓吹民粹等等。批评它宣扬暴力我不赞同,因为本质上好莱坞所有的电影都是在宣扬暴力,没有必要单拉出这一部来做树典型。历史上被批宣扬暴力的名作有很多,《发条橙》,《出租车司机》都是如此。但这不妨碍他们本身的艺术价值。说鼓吹民粹,这种担忧我倒是很理解,影片在最后可以说是用最直接的方式描写了民粹主义的狂欢,这是相当让人不适或者担忧的场面。但是电影的价值之一就是描绘周遭的现实世界,而不是美化和说教。现实是我们现在的世界就是一个民粹当道的世界。如果你生活在米国,那就尤其如此,而世界的其他角落也好不到哪去。但是关于民粹的一个很讽刺的地方就是,所有人都觉得只有自己这一方才是“人民”,而人民是拥有道德制高点的。比如在米国,左右就都觉得自己是真正的唯一的人民,且都认定对方是恶棍,如果可能就要毫不犹豫地加以摧毁,这种全然对立的狂暴的姿态和这部电影的最后又是何其的相似。
如果你觉得一部电影危险,那你是高估了艺术作品所能产生的现实作用。艺术其实是无法成为点燃野火的那个火苗的,如果漫天的大火真的被一部艺术作品给点燃了,那只可能是大火早就在大家看不见的地方延烧了很久很久。
就像小丑这个电影,导演的本意到底是映射现实还是鼓吹民粹,很难简单作出判断,而动机如何其实早就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早就已经生活在小丑里那个暴虐的世界很久了。电影终究会结束,打上the end的字幕,那现实呢?
篇6:电影《小丑》观后感精选
《小丑》最无争议的成功之处,在于杰昆 ‧ 菲尼克斯神采飞扬的卓越表演:他把人物本来就尤为鲜明的悲剧与疯狂交织且推进的复杂气质演绎得异常精准,以致达到了让人不安的程度。当然这也部分要归功于剧本对这个角色的成就:他存在于每一场戏,几乎每一场戏都给足了情绪。且在拍摄上运用了大量的手法来强对表演所传达的情绪加以强化:低照度大阴影的灯光,独舞的慢镜,配上杰昆 ‧ 菲尼克斯扭曲的表情,银幕上若干个瞬间都是极具表现主义色彩的。
但这种独角戏的选择,也就导致了剧作的两个严重困难,或者说是矛盾:第一是人物形象上的,即由于小丑形象的特殊性,他的精神病特质所导致的无法共情化的人物特点,与剧作中强调环境与周围人对其压迫这一“正常化”的处理相矛盾;第二则是宏旨主题上的,由第一个矛盾派生,又反过来凸显了第一个矛盾——即对社会抗争、街头暴力运动的处理,由于视角和篇幅的原因,社会运动的成因被塑造成了简单的“富人不仁,穷人暴起”的二元抗争,空有场面,内里浅薄。由于小丑是这个暴力抗争的图腾,与抗争互为因果,浅薄的处理也反过来损害了小丑的人物塑造。
展开来说,小丑无疑是DC漫画中最复杂的反派(离不开诺兰和希斯莱杰的杰出创作),疯狂中带着悲情,裂开的嘴角恰恰是其内心的绝妙外化。但如果用最简单的的语言试图总结的话,我认为是反社会。他对于人性之恶的笃信和执行,达到了信仰一般的程度,所以并不应该是简单直接的受到他人伤害后对人性的失望——有因为失望的怀疑人性,就也应该有因为看到善举后的相信人性,而小丑明明就是人性的反面。换言之,这样一个特殊的、“元恶”的形象,是无法用合乎情理的“特殊遭遇导致性格大变”的简单方式解释的,这样一来不可信,二来也反而损害了小丑形象的独特魅力。电影中的处理太过四平八稳循序渐进,一开始会善意地逗公车上的孩子,被同事坑了后非常愤懑但无力还击,被华尔街精英欺负是中间的爆发点,但杀了他们后还是会惊慌,直至发现母亲对自己的欺骗和(放任)虐待,生活中唯一亮色也只是幻想时,才彻底崩坏,变身邪恶小丑。这样的处理看似顺理成章,但恰恰细思之下难以说服观众:小丑这么坏的坏人,他的心路历程似乎不该像一个普通杀人狂一样普通。
所以,社会化的归因是无法解释反社会人格的形成的,Arthur的卑微善良到小丑的邪恶跋扈,硬要解释的话,不如归咎为土里土气的双重人格,最后Arthur被小丑吞噬。但这种变化用四平八稳递进的个人遭遇来合理化显然是缘木求鱼了,所谓时势造英雄,小丑人格的诞生或浮现应该与剧本中本就存在的暴力社会运动产生有机联系。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由于视角被局限在小丑这里,我们只看到民怨很大-Arthur杀人小丑变成图腾-抗争越来越升级-小丑诞生引领运动的发展过程。对于运动的起因电影简单处理成为富不仁导致的民不聊生,运动究竟如何升级?小丑在这中间起到了怎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何成为运动的象征性形象?这一切我们都没有看到,这样的处理显然失之浅薄了。以影片着力强调的外面在抗议,富人们在豪华剧院里事不关己地看卓别林发笑这场戏为例,只能给人留下脑满肠肥的大资产阶级对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劳动人民只有剥削没有同情这样的政治课本式印象,小丑被老Wayne一拳打醒所有幻想,社会与Arthur的幻灭只是重合而已,社会运动只是成为了小丑诞生的恢弘背景,没能产生任何的有机联系。
其实改进的方式已经蕴含在了剧情的设定当中,比如对一些关键情节点的模糊化处理。在小丑形象塑造上,不要直白地说女友是幻想,身世也跟Wayne毫无关系,用一点不可靠叙事让这两个关键点都没有答案,这两个事件也就从直白但不可靠的解释,变成与小丑之恶难分因果,不去笨拙地归因,小丑的不可理解性也就更加有魅力。而社会运动方面,也可以用同样的手段:比如一段录像显示,一个看似小丑的人做了鼓舞穷人的事,例如从警察的棍下救出了无辜的示威者,然后当局出来反驳说录像是伪造的,而我们并不知道答案,也不知道录像里的人是不是Arthur本人。这样的不可靠让社会运动的复杂性和小丑与其的复杂互动有了一个小小立足点。这样的处理不能说解决了两个矛盾,但起码是一个改进的方向。
篇7:电影《小丑》观后感精选
在《小丑》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几乎泪流满面。究其原因,大概是《小丑》几乎脱离了善恶分明的超级英雄宇宙,哥谭可以是任意一个既有高楼也有臭臭下水沟的现代都市,而本名Arther的小丑基本上是个普通人。当然,影片还是点了几个我们熟悉的名字,蝙蝠侠布鲁斯·韦恩,高登警长,但他们几乎无足挂齿。因此,尽管漫改+金狮使影片成为争议中心,它内容的游离和形式的风格化可能会使冲着DC宇宙去看的观众失望。这里没有超级英雄,也没有超级反派。
在诺兰的《黑暗骑士》中,希斯·莱杰塑造的小丑是一种极端的哲学抽象:无端由的恶,对秩序的反动。“疯狂就像地心引力,只需轻轻一推。”他毫无保留地勾起每个人深藏心中的邪恶,让我们发现纯粹的恶也可以美得惊心动魄。蝙蝠侠有所牵挂,而小丑没有什么可以失去。因此小丑成了那个给蝙蝠侠带去最大伤害的人。“Why so serious?”以他为符号的运动对蝙蝠侠为代表的价值体系构成了根本冲击。在他设置的近乎黑暗森林博弈的两艘船的难题中,《黑暗骑士》不得不以囚犯们人性光辉爆发来挫败小丑的计划,从而给出一个事实上不大可能的理想主义结局。
因此,《黑暗骑士》中的小丑一方面是神经质的,反常的,一方面,他的思维和行动很难说不是理性计算的结果。他精准地把握住人性,一次次释放致命一击。在这个意义上,他和蝙蝠侠旗鼓相当,他绝不是普通人。严格意义上,我们甚至不能说他是疯狂的,因为他尽管钟情犯罪,脱离社会规范,却拥有和运用理性。
而《小丑》中的小丑则是疯狂的。这里没有什么可剧透的,它讲了一个社畜都算不上的小透明犹如复制粘贴的一天又一天,一种以我们时代的任何标准计算都全然无价值的人生。在后半段某些场景,你会想起《搏击俱乐部》。但它又没有《搏击俱乐部》那重重叠叠的符号——IKEA,机械复制,消费主义……尽管部分情节暗示了贫富差距,等级悬殊,尽管哥谭肮脏得像个老鼠洞,《小丑》全力勾画的其实是一种绝对孤独的生存状态。它不剖析原因,只扔出结果:无人注意的生命甚至不是齿轮上的一环,活或死都没人在意。
Arther不是哲学家,不是革命者,是个几乎连话都说不出的可怜人。他对着电视做白日梦时,不像每个握着手机做白日梦的我们吗?他做梦时的笑容反而比我们更羞涩,更天真,因为他相信着,而对着手机快活的我们其实已经不相信了。他坐着地铁来来往往时,孤独得就像北京地铁晚高峰上的每个疲惫而麻木的社畜。
影片最杰出的设定是Arther的大笑。“我为什么总是面带笑容?”《黑暗骑士》中,小丑给了两个版本的答案。而《小丑》中我们发现,Arther一方面真诚地梦想成为著名喜剧演员,给人们带去笑声,一方面由于病理原因经常爆发无法自控的大笑。当他认真工作时,没有想象中的笑声,只有机械经过的人群。而当笑声不合时宜地爆发出来,迎接他的只有不解和厌恶。华金·菲尼克斯的笑声凄长,笑到最后仿佛要呕出灵魂。我们为什么不再笑了?什么时候,笑声也成了刺耳的噪音。在影片的一个时刻,悲剧和喜剧的一线之差被参透,小丑诞生了。
作为一个小透明,Arther说话也没有人听,索性不说话了。于是我们看到小丑无时无刻不在舞蹈。面对并不存在的观众,演练着出场、亮相、致意、舞动,这些都在慢镜中无比残忍。言语的尽头是舞蹈。当人类创造的语言无法沟通时,交流和表达的欲望、“我存在”的呼喊在舞蹈中冲破身体而出。作为社会规范下的人,我们只能在特定场合,如酒精的麻醉和酒吧的音乐中舞蹈。而小丑,他替我们把世界变成了舞台。
我们在各种电影中见过小人物的舞蹈。《白日焰火》中出卖爱人恢复原职的中年人舞蹈,油腻而悲凉,《燃烧》中的夕阳独舞是马上就要逝去的美。它们渲染出一种意境,让小人物也成了目光焦点,让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也变得鲜明。音乐片中,舞蹈让整个世界旋转起来,所有人自动被吸引进来。而小丑之舞是格格不入,像社畜偷偷在电梯里舞蹈。
篇8:电影《小丑》观后感精选
一个超级英雄的背后有多少的奇遇,一个Joker的背后就有多少的摧残和压迫。无尽的孤寂与彷徨,却无从发泄更无人表达。他为梦想成为喜剧演员,似乎观众的欢笑是他唯一成就感的来源,他之前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寻求这一丝的认同感。但生活并不像他梦想的那样是个喜剧,Arthur说:“我曾以为我是个悲剧,现在才发现他是个喜剧。”Arthur最终成为了Joker也似乎是上天给他开的一个大玩笑。与其说是Arthur变成了Joker,倒不如说Arthur释放了Joker,当他在第一次扣下扳机的时候,他就已经无法回头了,每一次的暴行,都让它褪去一层皮,更无拘无束,更加令人畏惧。杀人的武器是这把左轮手枪,但背后真正的原因,却是社会的黑暗与冷漠。当他在公车上想逗前排小孩笑的时候,小孩的母亲却是一句“别骚扰我的孩子”,女主在看到Arthur的小卡时不但没有试图关心她,而像看见了罪犯一样抱紧了自己的小孩。在经历了一系列悲剧后,列车上,当Arthur因症状放声大笑时,几个穿着西装的衣冠禽兽不由分说的就对Arthur拳打脚踢。Arthur此时完全感受到了社会的无情,他没有选择的只能拿出手枪杀,扣响了板机。当她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和喜剧之王莫瑞之后,Arthur也随之死去了,取而代之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已经完成了蜕变,焕然一新的Joker。当他在被警方逮捕的途中,被小丑信徒截车救出,此时的Joker陷入了昏迷,在众人的呼唤中,他渐渐醒来,爬上车顶,手舞足蹈,用头上的血迹在脸上划出了一个笑脸,Joker正式诞生了。与此同时,在车祸对岸的戏院遍,布鲁斯韦恩父母也被小丑的信徒杀死了。一个一生都跟小丑是宿敌的超级英雄也就此诞生了。本片完。
一个疯狂的小丑背后一定也有个疯狂的时代。小丑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黑暗社会的必然产物,亚瑟只是其中的一个牺牲者,小丑令人畏惧也令人惋惜。这部电影没有华丽的特效,有的只是编剧的用心和演员精湛的演技。这部电影非常压抑,充斥着满满的负能量。不能说是从头到尾血花四溅,但每一次见血都恰到好处,也体现了小丑的每一次蜕变,当然也足够被定型为R级了。但也不用担心看了可以抑郁,或者说可能会让抑郁的人看着会有些安慰吧。
篇9:电影《小丑》观后感精选
第一次了解(小丑)是沉迷福尔摩斯探案集时,翻阅了很多历史上震惊世界的一系列杀人案,其中一件案子是十九世纪中一位男同志奸杀几十名男性并藏尸于自己家中,而他的职业是一名小丑扮演者,在周围人眼里 他是正直的 温柔的 ,在所有人眼里,小丑都是为了(搞笑)而存在的,当时这件案子曝光以后,全国人民都给(小丑)这个形象贴上了 邪恶的,诡异的新标签,也正因为这件案子,好莱坞行业开始编写 将这个形象邪恶化 翻拍成各类型恐怖电影,例如《小丑回魂》《鬼驱人》《蝙蝠侠·黑暗骑士》等...而《小丑》这部电影里的角色,正是DC宇宙黑暗骑士里的 (小丑),当时小丑首登荧幕 为这个角色吸了不少粉,因为他散发着很不一样的独特魅力,(我觉得他和福尔摩斯里的莫里亚提教授是同等人,他们都很聪明,很绅士,都一样无所畏惧,受人尊敬)。(这里我要讲一句 ;个人经历对一个人真的很重要,那些不好的经历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所谓正派和反派,不过是一个被爱的家庭笼罩陪伴教育而走上他们的正道,一个被家庭抛弃被社会挤兑伤害而做着他们自己认为对的事)...好吧跑题了《小丑》这部片子里无论是拍摄角度,色彩搭配,背景,配乐,都非常冷,因为这一切都恰恰在符合(小丑)这个角色。
这一切都像是在简单化嘲讽当今社会,正如小丑的那句台词:好的 坏的 好笑或者不好笑,不都是由你们来定义的吗?
这部片子从头到尾都很压抑,尺度很大,我总能看着看着就在不知觉间长舒一口气,从电影开场,影院前前后后就不停传来叹息声,即使它不忘制造笑点,也没有人笑得出来。(心理承受力不好的人非常不推荐看这部电影!!!)他在公交车上想要逗笑一个小男孩,小男孩笑了 而小男孩的妈妈只是冷眼相待 十分无情的对他讲了一句:不要骚扰我的孩子。
他因为颠笑症接受心理治疗 医生说他脑袋受过重创 他要吃很多很多药 走路时都像被两颗沉重的铅球拉扯着,他细心照顾着有着痴呆症并相依为命的母亲,在他癫笑症发作时,没有人心疼他,因为根本无人在意,人们隔离他 唾弃他,他一心只想给人们带去欢乐,他每次扮演小丑化妆时都会用双手撕开自己的嘴,对着镜子告诉自己 要笑,他曾努力想要融入这个社会。直到在他得知自己被领养被养母继夫虐待 欺骗 造成脑部重伤,被势力的老板开除,被无情的路人嘲笑,被自己唯一的朋友背叛时,内心里的小丑早已一点一滴的慢慢吞噬他,但非这个社会曾经对他有一点点的温暖 一点点诚实 他就不会被吞噬的体无完肤。在经历一系列糟糕的事情以后 坐在地铁里颠笑症发作被三个金融男虐戏殴打…他再也抑制不住了…从枪杀三个金融男开始,他杀了楼道里暗恋的女人,弑母,杀了自己唯一的朋友,放走了那个跟他一样被这个社会欺凌的侏儒症小丑同事,然后被警察追击,在直播节目上杀了那个他曾经视为偶像 视为生活里唯一希望却当着全国观众面前嘲笑他表演的人 最后他杀了那名根本不在意他病情的心理医生。
还有什么是他不敢的呢?没有。他在日记本用右手写下:患有精神病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人们希望你装作没病。然后用左手写下:我希望我的死 比我的生活更有价值。他杀人时,用的永远都是左手。
他有了自己的信徒 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 他释放了 不用再抑制自己的笑了 在他的身影上再也看不见那两颗仿佛托在他双脚上的沉重铅球了 他站起来 在车上舞蹈 微笑 你可以看见他的心。他是《小丑》。
篇10:电影《小丑》观后感
本片的男主角杰昆菲尼克斯无疑是整部电影的第一高光,在我看完之后仍然为他的表演默泪,尤其是在他由内而外地发生转变的那段表演。这部电影最好的地方在于,它让人们发现,没有这种阴暗经历或腹黑心理的人不会发现他们身边处处潜藏着像男主一样的“小丑”。
在片中男主希望成为一名脱口秀演员,但现实中的他却是小丑,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社会,他都无法摆脱掉他人继续用“小丑”的眼光看待他,只因他患了一种笑病,电影里贯穿着对男主角的嘲笑与忽视,当他在公交车上大笑不止,他还可以递张名片告诉他人,但更多的时候,他面临的,是不解,是恼羞成怒,是重锤暴打,而影片中看似关心他的心理师,也只是在表面上询问他,却从未真正地倾听过他的声音,而女邻居的支持,到最后也只是他内心一厢情愿的幻想。没有人真正关心他,也许正是因为没有人认真地听他说话,他才如此希望成为默里,成为笑话大师,他所希望的其实是被人倾听,被人尊重。
然而当他的偶像默里也连同其他人那样嘲笑他时,他心中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没有了,他开始变得偏激,他把头发染成小丑的绿色,用血描画小丑的唇彩,在台阶上起舞,甚至用枪将曾经嘲笑他的人一个个地杀掉,包括他的父母,但同时,在他可怕的转变之下,我们不但没有讨厌他,相反地,我们同情他,因他的扭曲都是被那个冷血的社会所逼的,在他爬上车站立的一瞬间,所有人为他喝彩,虽然他没有成为受欢迎的脱口秀明星,但他已经成为了“社会小丑”的代表和领袖。
这部电影让我们看清社会中潜在的某些死角,它让我们直接感受到一个孤独的灵魂是什么样子的,也让我们学会认真倾听他人的声音。
篇11:电影《小丑》观后感
《小丑》可惜的地方在于把一个本可以提现更多戏剧性和哲学观点的角色放置在一个普通的故事里的。
“在事业,爱情,家庭方面受尽委屈最终杀人”是一个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具有反社会人格的角色身上。谁都知道你要变坏,谁都知道你会杀人,但变坏后角色的“行为和达到目标的策略”是提现这个角色高度的方式。让受苦些情节成为电影的全部使得小丑没有发挥出他和这些普通反派角色的最大区别:小丑是一个具有智慧,拥有独特黑暗哲学的反派。电影前半段写受的委屈看着实在是困,这种在电影历史讲过无数遍情节可以缩短一大半时间。
在他说出:In my entire life, I never know I ever existed。 But now I do, people are noticing.他察觉到了人群因自己杀人而产生的反馈,这句话的戏剧作用是角色自我观念与之前发生变化,产生一个realization并应该由这个新的想法衍生出新的行动。这个时候就是写角色开始发生转变和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时机。可以开始写的是小丑主动利用人群的易煽动性和自己出名的机会来完成自己对城市冷血的报复。可失败的地方是编剧接着让他受苦,而且这些苦对大多数人无关痛痒不具有共鸣。这样的写法就失去了小丑和其他普通“神经病”的本质差别和原本属于小丑这个角色的戏剧性。
全片也没有什么精彩的'对手戏来提现小丑独具一格的个人哲学和世界观。没有看出他和普通人有什么不一样。没有看到只有他有的智慧,狡猾和哲学。
篇12:小丑电影观后感
小丑电影观后感
我觉得这部片子的细节主要反映了枪支问题,虐童,对残疾人的冷漠,对弱势群体缺乏包容,网络时代被肆意的曝光,种族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等等吧,其实我觉得枪支问题最巧妙。既反映了不控枪的初衷和好处,当社会对你没有保护时,可以反击(杀华尔街三人,最后起义)。也反映了,不控枪的危害,带进儿童中心,射杀脱口秀主持人。尤其是给小丑一把上了子弹的枪,他却不知道,反映的信息量太大了。但我觉得导演给出了自己的想法,不应该禁枪,主要问题是如何控枪。
这部片子的确大胆,因为在这里黑人几乎没有正面角色,开场欺负小丑这个白人的青少年全是黑人,真的很隐晦的反应了种族问题,白人虽然有种族歧视,但黑人利用所谓的民主保护,也在肆意的欺负白人。但仔细想一想整部片子好像都没有正面角色。
其实我觉得这部片子非常适合现在这个时代,这个信息量爆棚的网络时代,人和人之间缺乏了解和沟通,就急于给别人下结论(对应我们的人设,饭圈文化)。没人肯去了解小丑为什么人会大笑不止,为什么会把枪带进儿童医院,小丑的视频被传播到脱口秀,小丑为什么那么表现和呈现出来的画面完全不同。
总之,确实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但我个人感觉没有三块广告牌好,但是菲尼克斯的演技真的无可挑剔,这部片子几乎是独角戏。
小丑电影观后感范文
Joker: 当你惹毛一个被社会遗弃,被当成垃圾,精神有毛病的边缘人会怎样?[104:52]
从影片一开始,被街边小渣渣欺负,当时Joker还只是一个社会底层为了生活养家糊口的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被人欺辱只能选择隐忍,他指向坚强的活下去。照顾她的年迈母亲,也只是为了活下去,但是!!!
生活给与他的是什么?无端的飞来横祸,被任意一个人欺负,辱骂!!!
影片的转折点就在列车上,被地位高于他们西装革履的年轻人肆意践踏他的尊严,最后又回到了帖子第三行的那句话[104:52],他爆发了,体内的Joker爆发了!!!
事情发生之后。他又像一个普通人那样,选择回避,不为别的只因为他想好好活下去。
但是事情的连锁反应和生活又给了他一记沉重的打击!!!
Joker的诞生不是他个人意愿,而是生活坏境逼着他成为Joker。
在我看来,Joker也许是人内心阴暗处或是软弱处的一个底线崩塌爆发而诞生出来的一种极端思想。
每个人心中何尝没有过这种思想呢?也许和影片中的一样。也许富人的一些思想,穷人永远体会不到,同样的反之穷人的思想富人也不削去过多了解。
最后个人总结体会:人要懂得互相尊重,想得到他人尊重先要尊重他人。任何时候不要以高姿态去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事物。有些动物都不会这样,何况是人,也不要忘记自己是人,人就该做人应该做的事情。狗急了还跳墙咬人呢!何况是人!圣人和凡人只是一念之差。但是这一念可能需要一生的时间去领悟!不要被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误导了这TND就不是圣人说的话,而是犯错的人用来搪塞的接口罢了。
看完之后。很荣幸能和大家分享我的个人观后感!(希望我的分享不会影响没看过该影片的朋友!如果有那就请善待键盘。)最后补充一句,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环境不一样。看待任何事物的角度深度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没有客观的对与错。只有主观的对与错。不要试图让他人改变自我,可以尝试让他人认清自我!
小丑电影观后感体会
本片的男主角杰昆•菲尼克斯无疑是整部电影的第一高光,在我看完之后仍然为他的表演默泪,尤其是在他由内而外地发生转变的那段表演。这部电影最好的地方在于,它让人们发现,没有这种阴暗经历或腹黑心理的人不会发现他们身边处处潜藏着像男主一样的“小丑”。
在片中男主希望成为一名脱口秀演员,但现实中的他却是小丑,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社会,他都无法摆脱掉他人继续用“小丑”的眼光看待他,只因他患了一种笑病,电影里贯穿着对男主角的嘲笑与忽视,当他在公交车上大笑不止,他还可以递张名片告诉他人,但更多的时候,他面临的,是不解,是恼羞成怒,是重锤暴打,而影片中看似关心他的心理师,也只是在表面上询问他,却从未真正地倾听过他的声音,而女邻居的支持,到最后也只是他内心一厢情愿的幻想。没有人真正关心他,也许正是因为没有人认真地听他说话,他才如此希望成为默里,成为笑话大师,他所希望的其实是被人倾听,被人尊重。
然而当他的偶像默里也连同其他人那样嘲笑他时,他心中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没有了,他开始变得偏激,他把头发染成小丑的绿色,用血描画小丑的唇彩,在台阶上起舞,甚至用枪将曾经嘲笑他的人一个个地杀掉,包括他的父母,但同时,在他可怕的转变之下,我们不但没有讨厌他,相反地,我们同情他,因他的扭曲都是被那个冷血的社会所逼的,在他爬上车站立的一瞬间,所有人为他喝彩,虽然他没有成为受欢迎的脱口秀明星,但他已经成为了“社会小丑”的代表和领袖。
这部电影让我们看清社会中潜在的某些死角,它让我们直接感受到一个孤独的灵魂是什么样子的,也让我们学会认真倾听他人的声音。
小丑电影观后感心得
看完《小丑》电影,回想“joker”亚瑟在一开场面对心理师的治疗说着,“是我想太多,还是这个世界变得太疯狂?”这句话,是从一个社会底层边缘人说出自己的生存感受?还是亚瑟精神疾病负面念头造成的偏颇之言?《小丑》是改编自DC漫画的超级反派“小丑”,但剧中的故事,并非我们熟悉在《蝙蝠侠》里那个一登场,我们就已知的大恶棍。
这个不一样的“小丑”故事,是一个穷人亚瑟为何会变成反社会的恶人,再变成我们已知的高谭市无恶不作的“犯罪王子”。DC这次开了很大的空间给导演陶德菲利普斯去发挥,加上瓦昆菲尼克斯的精彩演出,《小丑》电影有着电影艺术与商业价值的呈现。
观影《小丑》,无不被“小丑”亚瑟佛莱克所遭遇的处境而感到难过,这个角色几乎承担剧中所有恶果留下的苦痛。电影一开始带出高谭市垃圾堆积的市容问题,社会经济萧条,贫富差距等面貌。亚瑟生活在底层,与母亲(法兰西丝康诺饰演)相依为伴。从小母亲就昵称他“快乐”,他也立志自己能为世界带来欢乐,所以梦想自己成为一名带来欢笑的脱口秀喜剧演员。
这样一个看似温和无害的人,怎会变成一个丧心病狂的杀人魔?他每天辛勤地出来讨生活,手拿着商店广告广告牌,跳着小丑舞,结果有天一群年轻人恶意抢走他的广告牌,他死命地追,却因小丑装扮及大头鞋无法跑快,之后又被这群年轻人暴打一顿,砸了他的广告牌,然而街头没有人跳出来帮他。
回到公司,亚瑟被店家要求缴回广告广告牌,否则要被扣薪,同事蓝道(格伦弗莱舍尔饰演)送他一把枪,希望他被欺负时能自保,看似关心他,却是设局害他。害他在儿童医院掉枪,丢了这份小丑表演工作。
亚瑟一心渴望自己的表演受到重视,有天成名能让母亲过好日子,但他无法控制大笑的疾病,使他在努力表演时,无法将真正的情绪和表情完整表达,于是仅管想更多的梗,脱口秀的表演自然无法得心应手。
他不时大笑的毛病,使他遭到排挤,亚瑟愈来愈相信自己的人生是场悲剧,甚至是被遗弃的。一日在地铁,三个上流社会的金融人士,在车厢调戏一名女乘客,小丑原想替女乘客解危,但他笑得怪病,激起这三名男子痛打他,出于自卫,他开枪射杀了一名男子,担心被告发,接连把其他两名也杀害了。
首次杀人的亚瑟,害怕得不知所措,躲到厕所,在阴暗的角落中,他慢慢沉静下来,脑子里也突然有了音乐,慢慢自在独舞,他想自己应该就是要成为小丑,让人生变成喜剧的狂念逐渐涌上。
回到家后,看了新闻才知那是韦恩企业的员工,而汤玛士韦恩(布雷特库伦饰演)这位母亲口中的大好人,母亲一直写信找他,亚瑟忍不住好奇偷看了母亲信中的内容,原来自己是汤玛士韦恩与母亲的私生子。
汤玛士韦恩是亿万富翁,打算竞选高谭市市长,痛批员工被杀害的凶手,但没想到城市有另一群人开始集结,甚至带着小丑面具,支持那个被摄像头捕捉的嫌疑犯。亚瑟内心似乎受到了鼓舞,因为那个人就是他。
当他混进汤玛士韦恩的上流慈善晚会,亲口想得到汤玛士韦恩的认亲,没想到汤玛士韦恩说他母亲是精神病患,有妄想症,而他也非他母亲所生,是被收养的小孩。亚瑟不信,跑到精神病院抢了母亲过往的病历,看到了真相,亚瑟知道自己无法控制笑的原因是小时被母亲的同居人虐待,殴打到头部受损的影响。
从那一刻起,亚瑟已不想再当亚瑟了,他已分不清自己的人生什么时候是真实,什么时候是幻觉,就像他一直以为和邻居的单亲妈妈(萨琪毕兹饰演)热恋。他想当“joker”小丑,因为当小丑可以受到一群人的掌声,也可以做他随心所欲的事,进行对他不公的报复。于是他接连杀了自己的养母和同事蓝道。
当亚瑟到电视台上莫瑞(劳勃狄尼洛饰演)的节目,他已是真正的“小丑”了,心中再也没有那个还带着一丝善意的亚瑟,因为他的恨和精神的错乱,使他合理化自己偏激的暴行,当他与莫瑞争辩时,突然拔枪杀了莫瑞,那一幕很令人震惊。
导演陶德菲利普斯为“小丑”写的起源故事,想告诉我们,人的恶不是天生而来,只是生活中的事物,让他们放弃原本人性的信仰和价值。当亚瑟激动地告诉莫瑞,“在社会底层生活的人,被当成垃圾会有什么结果?”这是一种长期积压在心中,遭到歧视的愤怒指控。
我们或许会同情剧中亚瑟所遭遇的不平与被恶意地霸凌,但如果今天真有一个像亚瑟的人,在我们的面前发笑,我们真能理解他笑声背后,想表达的真正情绪和想法吗?是“joker”病态,还是我们的这个世界,已变得太疯狂?甚至疏离了,有了两种不同世界的分隔,这是《小丑》电影带给观众的省思。
《小丑》电影好看,许多环节也处理相当理想,导演拍摄镜头紧紧捉住演员的表情,善用歌曲代表亚瑟每一时刻的心境,像《Smile》、《That’s Life》和《Send In The Clowns》,此外冰岛女音乐家希尔杜的配乐,更传达了亚瑟内心的冲击。
小丑电影观后感感悟
这是一部很疯狂的电影,收尾一不小心或外面一些人理解错误,把电影想表达误会,而造成什么社会事件发生,这电影分分钟会变成禁片。当到现在为止大多人都是理智去理读这电影。电影所是达的不是无目的纯粹的暴力,而是把现在社会最真实的样貌呈现给观众看。
社会里如果那种所为的正常人能多一点点尊重,就不会有像电影(寄生虫)和(小丑)的悲剧发生了。小丑他明显不是那种天生杀人狂,而是在社会中被斯压自我压抑后暴发的结果,他杀的的都是那种自大和出卖他和取笑他的的人,而对他有善和真诚的朱儒他不伤害。是这社会造就了小丑,如果这社会少点自私自恋多点重尊,就会少点像小丑一样的边缘人变成社会问题。当然除了那种天生暴途和分。
我的理解小丑的不能控制的笑不是有病。而是他潜意识里已知道了他小时的一切不幸,是他养母一直压抑着他的性格,慢慢的变成了和她一样有精神分列。但他看到社会对他种歧视和欺压等各种人性暗黑面时,他里面的小丑就会大笑,和一直想假装融入这社会的阿特成对比。
他的笑有分3种,一个是强迫自己去适应人群的奇怪假笑。而那个不能控制的笑,是常在阿特的另一个人格一直被压抑的真实自己小丑。还有一个是最后在精神病院里真实发自内心的笑。
如果那种所为的正常人能多一点点尊重,就不会有像早前的电影寄生虫和小丑的悲剧发生了。小丑他明显不是那种天生杀人狂,而是在社会中被斯压自我压抑后暴暴发的结果,他杀的的都是那种自大和出卖他和取笑他的的人,而对他有善和真诚的朱儒他不伤害。
是这个社会造就了小丑,社会的冷漠和自私,只会看见人出丑来喜喜悦自我。小丑是把这点看得清楚了,看到社会结构和人性是如些的脆弱,再轻轻一推就能把恐惧和这结构摧毁。只要社会多点尊重少点冷漠多点关心少点自恋,社会就会少一个小丑。
电影进行到要结束时,小丑在街上受到暴力群众崇拜时心里很不敌服,如果这样结局此不是变成一部宣扬暴力的影片吗。但幸好结局是开放式的,结局是留在疯人院里。还有那一段杰昆和黑人医生的对话中,杰昆那几秒种的微笑,虽然只是一笑但内心却是充满着戏。这一笑很经典,可批美经典电影(惊魂记)里最后男主角诡异的笑。 那一笑也把电影最后带到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你可以解读这是他想出来的或这一切都是真的这答案留给观众自己解读,这也是好电影的模式,看完后能让我们启发到某种意义。
如小丑说的我一直以为我的人生是悲剧,但现在才发现原来是喜剧。我们不因该为了谁而活,也不应该被这社会牵着鼻子走,也不要过度压抑自己,如果过度压抑自己你看你的人生一定是悲剧。我们应该把里面的小丑释放出来,当然不是用爆力去破坏 ,而是把最真的自己释放出来,虽可能会被那些所为的正常人取笑或排挤,但我们活的比他们自在,但你活的自在时在这社会里总会有存在的意义的。
篇13:电影《小丑》观后感精选
电影2019《小丑》观后感心得
蝙蝠侠之黑暗骑士是我目前看过的最好看的超级英雄电影。
说是黑暗骑士的观后感,其实主要想谈谈小丑这个角色。
影片的剧情不难理解,网上很多解析分析,我想我也很难再说些新东西,但还是先了解一下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和立场。
布鲁斯:蝙蝠侠,理想是重建哥谭市的秩序,不过这其实也是他的私心,不然后面他不会差点被小丑打败。
哈维:英雄主义者,他认为在特别的时期用特别的手段是可以接受的,比起吃瓜群众的冷血,他更愿意做一个蝙蝠侠那种人,哪怕有一天如凯撒那样变成独裁者。
瑞秋:瑞秋是律师,程序正义的拥护者,她认为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有特例存在,这其实就是她一直不愿和布鲁斯在一起的原因,因为她接受不了蝙蝠侠的存在。
娜塔莎:她欣赏哈维,觉得他是哥谭市的光明骑士,可以在法律范围中打击罪犯。但她认为不应该有超越法律的人纯在,并不支持蝙蝠侠的以暴制暴。
为什么选这几人着重介绍呢?因为他们分别有不同的象征,瑞秋是律师,她也代表了坚决的程序正义者们;娜塔莎就是吃瓜群众了,但是是相信法律的吃瓜群众,认为法律应该是最强大的;哈维本质上其实和布鲁斯是同一类人,他喜欢抛硬币来做决定,就可以看出其实他更加看重的是结果,手段如何他并不怎么关心。
简单的人物介绍过后来该介绍本文章的主角了。
小丑是我目前看过所有影视小说作品中最为独特的一个反派,从《黑暗骑士》上映之后,他就拥有了数量极其庞大的脑残粉,这是一个从骨子里散发出无穷魅力的极致反派。
我在知乎上看过一个问题,就是希斯莱杰的演技是否被过誉,从影片中很多细节可以分析,没有。因为死亡的关系,希斯莱杰和小丑这个角色被绑定在了一起。有了更加深刻的东西,更多的人喜欢,也就有更多的人不喜欢,所有就了更多的争论。
我记得有一个场景是小丑闯入酒店,他先朝天上开了一枪,让后端起一杯酒准备喝,但是用力太猛,酒全撒出去了,喝了口杯子,整个过程都很自然,感觉他不是在抢劫,而且在做一件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他是真的把犯罪现场当做他表演的舞台,和戏命师一样享受犯罪的过程,他是一个艺术家。
小丑被蝙蝠侠打下车,他就战在路中间一动不动,让蝙蝠侠撞他。
但是蝙蝠侠最后还是没有违背心里的底线不能杀人,避开了小丑,结果自己撞墙上撞晕了。
小丑翻了个白眼表示失望,然后上前准备揭开小丑的面罩,手下小弟先动手去揭,被蝙蝠侠盔甲自动保护的高压电击晕了,小丑狂笑者上前,猛踩自己的小弟,并向他吐口水,小丑揍自己小弟其实是想说:你也配第一个知道蝙蝠侠的真面目?
影片中这样的点睛之笔还有很多,剧本是不会把演员的表情动作限定死的,这些都是希斯莱杰的精彩演出才小丑这个角色变的完美。
小丑不只是一个疯子,他能轻易的洞悉人性,看穿一切,一般的反派再邪恶也有一个目标,而小丑不同,他不在乎金钱,不在乎名利,不在乎女人,他是混乱的代言人。
小丑觉得混乱才是真正的公平。
他说自己就像一条追逐汽车的狗,他知道就算追上,也不能把那辆车怎么样,但他就是要找点事情做而已。
他不屑与那些眼里只有钱的低级黑帮为伍,他沉迷的是研究精神层面的恶,他的每一次犯罪都像一次社会实验,都是在挖掘人性中最深处的东西,他最喜欢的手法就是出选择题,比如让蝙蝠侠选择救爱人还是救朋友,比如装满炸弹两船人互持引爆器,这其中都含有很深层次的东西。
小丑和蝙蝠侠的关系更像是一体双生,互相成就,就如同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
正如小丑对蝙蝠侠说:“没有你我可怎么活?你的存在让我觉得人生完整。”
小丑之所以能有这么多粉丝,那是因为他代表的其实就是人性。
人是复杂的动物,现代社会的秩序下,被压抑的是人类的本性,所以游戏,小说,影视作品都应该被赞美,因为你可以在其中释放自己。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谁不想随心所欲呢?
“Why so serious?”
电影2019《小丑》观后感体会
《小丑》可惜的地方在于把一个本可以提现更多戏剧性和哲学观点的角色放置在一个普通的故事里的。
“在事业,爱情,家庭方面受尽委屈最终杀人”是一个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具有反社会人格的角色身上。谁都知道你要变坏,谁都知道你会杀人,但变坏后角色的“行为和达到目标的策略”是提现这个角色高度的方式。让受苦些情节成为电影的全部使得小丑没有发挥出他和这些普通反派角色的最大区别:小丑是一个具有智慧,拥有独特黑暗哲学的反派。电影前半段写受的委屈看着实在是困,这种在电影历史讲过无数遍情节可以缩短一大半时间。
在他说出:In my entire life, I never know I ever existed. But now I do, people are noticing. 他察觉到了人群因自己杀人而产生的反馈,这句话的戏剧作用是角色自我观念与之前发生变化,产生一个realization并应该由这个新的想法衍生出新的行动。这个时候就是写角色开始发生转变和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时机。可以开始写的是小丑主动利用人群的易煽动性和自己出名的机会来完成自己对城市冷血的报复。可失败的地方是编剧接着让他受苦,而且这些苦对大多数人无关痛痒不具有共鸣。这样的写法就失去了小丑和其他普通“神经病”的本质差别和原本属于小丑这个角色的戏剧性。
全片也没有什么精彩的对手戏来提现小丑独具一格的个人哲学和世界观。没有看出他和普通人有什么不一样。没有看到只有他有的智慧,狡猾和哲学。
小丑好看吗? 好看
剧本完整吗? 完整
有什么更多的吗? 没了
那这样的一个角色,除了悲惨/犯罪之外可以讲的特别多。就像同样是犯罪片,你可以讲一个彻头彻尾破案的电影,好看吗?当然会很好看。但之所以让《杀人回忆》成为《杀人回忆》不是仅仅一个华城连环****案,而是故事中除了追查凶手之外一直在讲述的“真相的主观性”。
另外,结尾实在多余,这种明知结果的开放性结尾实在是故弄玄虚。所以觉得很可惜,不是说拍砸了,而是,说小丑能更有的讲,更有私货,但没讲
电影2019《小丑》观后感范文
一个超级英雄的背后有多少的奇遇,一个Joker的背后就有多少的摧残和压迫。无尽的孤寂与彷徨,却无从发泄更无人表达。他为梦想成为喜剧演员,似乎观众的欢笑是他唯一成就感的来源,他之前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寻求这一丝的认同感。但生活并不像他梦想的那样是个喜剧,Arthur说:“我曾以为我是个悲剧,现在才发现他是个喜剧。”Arthur最终成为了Joker也似乎是上天给他开的一个大玩笑。与其说是Arthur变成了Joker,倒不如说Arthur释放了Joker,当他在第一次扣下扳机的时候,他就已经无法回头了,每一次的暴行,都让它褪去一层皮,更无拘无束,更加令人畏惧。
杀人的武器是这把左轮手枪,但背后真正的原因,却是社会的黑暗与冷漠。当他在公车上想逗前排小孩笑的时候,小孩的母亲却是一句“别骚扰我的孩子”,女主在看到Arthur的小卡时不但没有试图关心她,而像看见了罪犯一样抱紧了自己的小孩。在经历了一系列悲剧后,列车上,当Arthur因症状放声大笑时,几个穿着西装的衣冠禽兽不由分说的就对Arthur拳打脚踢。Arthur此时完全感受到了社会的无情,他没有选择的只能拿出手枪杀,扣响了板机。当她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和喜剧之王莫瑞之后,Arthur也随之死去了,取而代之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已经完成了蜕变,焕然一新的Joker。当他在被警方逮捕的途中,被小丑信徒截车救出,此时的Joker陷入了昏迷,在众人的呼唤中,他渐渐醒来,爬上车顶,手舞足蹈,用头上的血迹在脸上划出了一个笑脸,Joker正式诞生了。与此同时,在车祸对岸的戏院遍,布鲁斯韦恩父母也被小丑的信徒杀死了。一个一生都跟小丑是宿敌的超级英雄也就此诞生了。本片完。
一个疯狂的小丑背后一定也有个疯狂的时代。小丑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黑暗社会的必然产物,亚瑟只是其中的一个牺牲者,小丑令人畏惧也令人惋惜。这部电影没有华丽的特效,有的只是编剧的用心和演员精湛的演技。这部电影非常压抑,充斥着满满的负能量。不能说是从头到尾血花四溅,但每一次见血都恰到好处,也体现了小丑的每一次蜕变,当然也足够被定型为R级了。但也不用担心看了可以抑郁,或者说可能会让抑郁的人看着会有些安慰吧。
电影2019《小丑》观后感影评
主演演技是我看过的电影里最佳之一。没有表演痕迹,完全就是小丑本人,神态,动作语言都刻画的十分到位。
配乐也是顶级,配乐对情绪的推进很有帮助。用了很多大提琴来突出沉重的气氛。故事性算是片子的弱点,看之前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全片气氛压抑,但是能同情小丑的遭遇。
生活可能就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一点点的开心也许往往接着更大的痛苦,但是生活还是要积极的继续呀。
电影2019《小丑》观后感悟
这是一部很疯狂的电影,收尾一不小心或外面一些人理解错误,把电影想表达误会,而造成什么社会事件发生,这电影分分钟会变成禁片。当到现在为止大多人都是理智去理读这电影。电影所是达的不是无目的纯粹的暴力,而是把现在社会最真实的样貌呈现给观众看。
社会里如果那种所为的正常人能多一点点尊重,就不会有像电影(寄生虫)和(小丑)的悲剧发生了。小丑他明显不是那种天生杀人狂,而是在社会中被斯压自我压抑后暴发的结果,他杀的的都是那种自大和出卖他和取笑他的的人,而对他有善和真诚的朱儒他不伤害。是这社会造就了小丑,如果这社会少点自私自恋多点重尊,就会少点像小丑一样的边缘人变成社会问题。当然除了那种天生暴途和分。
我的理解小丑的不能控制的笑不是有病。而是他潜意识里已知道了他小时的一切不幸,是他养母一直压抑着他的性格,慢慢的变成了和她一样有精神分列。但他看到社会对他种歧视和欺压等各种人性暗黑面时,他里面的小丑就会大笑,和一直想假装融入这社会的阿特成对比。
他的笑有分3种,一个是强迫自己去适应人群的奇怪假笑。而那个不能控制的笑,是常在阿特的另一个人格一直被压抑的真实自己小丑。还有一个是最后在精神病院里真实发自内心的笑。
如果那种所为的正常人能多一点点尊重,就不会有像早前的电影寄生虫和小丑的悲剧发生了。小丑他明显不是那种天生杀人狂,而是在社会中被斯压自我压抑后暴暴发的结果,他杀的的都是那种自大和出卖他和取笑他的的人,而对他有善和真诚的朱儒他不伤害。
是这个社会造就了小丑,社会的冷漠和自私,只会看见人出丑来喜喜悦自我。小丑是把这点看得清楚了,看到社会结构和人性是如些的脆弱,再轻轻一推就能把恐惧和这结构摧毁。只要社会多点尊重少点冷漠多点关心少点自恋,社会就会少一个小丑。
电影进行到要结束时,小丑在街上受到暴力群众崇拜时心里很不敌服,如果这样结局此不是变成一部宣扬暴力的影片吗。但幸好结局是开放式的,结局是留在疯人院里。还有那一段杰昆和黑人医生的对话中,杰昆那几秒种的微笑,虽然只是一笑但内心却是充满着戏。这一笑很经典,可批美经典电影(惊魂记)里最后男主角诡异的笑。 那一笑也把电影最后带到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你可以解读这是他想出来的或这一切都是真的这答案留给观众自己解读,这也是好电影的模式,看完后能让我们启发到某种意义。
如小丑说的我一直以为我的人生是悲剧,但现在才发现原来是喜剧。我们不因该为了谁而活,也不应该被这社会牵着鼻子走,也不要过度压抑自己,如果过度压抑自己你看你的人生一定是悲剧。我们应该把里面的小丑释放出来,当然不是用爆力去破坏 ,而是把最真的自己释放出来,虽可能会被那些所为的正常人取笑或排挤,但我们活的比他们自在,但你活的自在时在这社会里总会有存在的意义的。
篇14:《小丑》电影观后感影评
《小丑》数字版上映后,很多国内影迷在纷纷刷剧,它的豆瓣评分从9.1变成了9.0,下降了0.1分。很多影迷表示看不懂、剧情烂,高期待却有点小失望,故给了低分。这部电影开头确实没有交代背景,而是通过亚瑟心理变化推进剧情,需要一定的脑力分析,看不懂的影迷给低分也是正常的。
看完整部片,剧情中留下了很多悬念,比较明显的有两点:一是亚瑟母亲和韦恩的关系,亚瑟是不是韦恩的私生子?二是同时穷人,亚瑟为什么没有放过他的心理医生?
首先,母亲说韦恩是亚瑟的父亲,亚瑟去找韦恩时,被他打了一巴掌,骂他母亲是痴心妄想。亚瑟去调取了他母亲的档案,发现母亲有幻想症,并且小时候任由养父虐待他,母亲还给他取名“小happy”,非常的讽刺。本以为这件事水落石出尘埃落定时,亚瑟却在家中发现,母亲的一张照片有韦恩的签名“喜欢你的微笑—TW 托马斯·韦恩”。也就是说,韦恩和亚瑟母亲是有关系的,这一切不一定是亚瑟母亲的幻想。而韦恩完全有能力制造假的档案,说亚瑟的母亲有精神病。
不过,这个悬念没有答案,电影里的因为韦恩和亚瑟的母亲都去世了。
其次,在影片的最后,亚瑟没有放过他的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和亚瑟一样,并不是什么富人阶层,为什么亚瑟不放过她呢?
心理医生出场的三个片段:
亚瑟去见心理医生是为了拿药,他希望能通过药物控制不让自己那么痛苦。同时,亚瑟还和心理医生聊了自己的想法,自己想当喜剧演员,但是心理医生并不关心他所谓的梦想,只是按部就班地做自己的工作。医生先是问了亚瑟的近况,并要求亚瑟拿出他的日记给她查看。其次,心理医生简单地问了亚瑟,和别人聊天会不会好一点。亚瑟的回答是:感觉关在医院里比较好。
随着哥谭市缩减开支,亚瑟去的社区心理救助站也将被关闭。亚瑟还是愿意和心理医生聊聊他的心理状况,觉得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存在?而心理医生却一句话也听不进去,只是告诉他这里将关闭,以后拿不到药了。没人会关心你,也没有会关心我(心理医生),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
亚瑟最后一次见心理医生是在他被关进了精神病院,此时亚瑟已经完全变成了“小丑”,他一直在笑,只告诉心理医生他想到了个笑话。医生:想说给我听吗?亚瑟却拒绝了:“你不听不懂”。
亚瑟离开的时候,地板上都是血印,也就是说,亚瑟最终没有放过这位“无关紧要”的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的冷漠,和践踏别人梦想的人无本质差别
亚瑟的心理变化是:倾诉、倾诉、绝望,心理医生关心的是:亚瑟日记(工作)、救助站倒闭(工作)、亚瑟在想什么(工作)?
亚瑟第一次很认真的和心理医生说了自己的感受,想当一名“谐星”,自己感到很难过,比关在医院里还难受。而医生只关心他有没有写日记,按程序给他开药。
第二次,亚瑟感觉自己病得越来越重,不知道自己是否存在,发现别人开始关注“小丑”了。心理医生给他的回应是“冷漠”,救助站被裁,没有药、我(心理医生)工作到此结束,爱莫能助,没人会关心你,再见!
第三次,亚瑟已经绝望,不想再说什么了。心理医生却想套他的话,希望能知道亚瑟在想什么,对症下药,依然是在按部就班的工作。
心理医生人物的设定,真实反映了哥谭市工作人员对“小丑”们的冷漠和无视,并不会真正的关心他们,甚至连基本的心理治疗都是敷衍了事。所以,亚瑟没有放过心理医生并不意外,心理医生代表着韦恩一派对哥谭市穷苦小丑忽视。
篇15:《小丑》电影观后感影评
地下室实景导演执导joker非常克制的使用了特效,大量的拍摄坚持使用实景拍摄,有很多景甚至并没有搭建,而是直接选择了与年代相仿的实景地直接进行拍摄,比如开场的化妆室就是在布鲁克林区的一处真实的地下室,窗外也是地下室的真实外景。而非好莱坞常见的工业化手法,搭景,窗外绿幕的方式。
拍摄的标题再比如,我们看到的片头joker,剧组手工制作了一个joker的标题,然后用摄像机进行拍摄透底,再合成到成片里,包括影片中其他标题也是同样的做法。导演说这样做事为了尽量让所有元素充满手工质感使画面尽量还原片子所在的80年代。
坚持试镜导演托德菲尔普斯在在选择男主的时候很早就确定了男主的表演者归属,他直接打电话给杰昆告诉他他得到了这个角色,但杰昆仍旧执意进行一次试镜,他要表演joker的笑给导演托德看,证明导演的选择是对的。于是在托德的办公室杰昆用自己体会的joker 笑征服了在场所有人。
放松的执导方式导演托德在创作电影时认为和杰昆是一种合作关系,而不是传统的导演执导演员的从属关系,所以他们都给对方很多的创作空间
绿色染发液倾泻杰昆在染绿自己头发的那场戏,本来拍摄画面里的头发没有达到预期中非常绿的震撼效果,于是化妆师索性递给他两小瓶绿色颜料直接倒在了他的头上,结果绿色液体渗出趁在惨白色的面容上非常明显,而且液体所代表的寓意也明显好于之前仅仅只是绿头发的设计。
举枪之舞杰昆裸露上体在房间里跳舞的那场戏,跳了一次后,他觉得手里很空缺个什么,于是道具递给他一把枪说,亚瑟现在需要这个。于是,最后画面亚瑟举着枪翩翩起舞。
有一场在厕所的戏,本来剧本里写的,亚瑟冲进厕所,关起门,藏起枪,用水清洗着妆容。杰昆和导演托德在第一次排练后,杰昆问为什么亚瑟要藏起枪,这样不符合逻辑。于是托德和杰昆在厕所里单独呆了一个多小时进行思考,外面250个剧组工作人员等着,最后托德拿来音乐家提早给来的电影配乐,放给杰昆听,杰昆随着音乐病态的扭起身体,于是整部电影里最经典的一段表演诞生了。
开场画面里,有一个特写镜头,亚瑟对着镜子练习笑容,这个镜头拍了很多遍,但其中一遍杰昆含泪的双眼中一滴眼泪流了下来,混着黑色妆色成了一滴黑色眼泪流了下来,寓意一下上升了一个等级,于是这一遍拍摄就被保留了下来。
但是这里我觉得并不是说这样的执导办法就一定好或者不好,这是一种执导风格而已,而这种执导风格的对立是那种要求演员必须要进门,坐下,喝杯水,然后放下,详细具体的要求演员按着自己对影片的理解严格执行的导演。其实这样的执导办法一样考验演员的演技,你需要执行导演对画面严苛的要求的同时一字不落的念完台词,还要保持自然,无表演痕迹的让观众接受你的演出。这个极端例子的导演可以为,韦斯.安德森 如 《布达佩斯大饭店》
地下室实景导演执导joker非常克制的使用了特效,大量的拍摄坚持使用实景拍摄,有很多景甚至并没有搭建,而是直接选择了与年代相仿的实景地直接进行拍摄,比如开场的化妆室就是在布鲁克林区的一处真实的地下室,窗外也是地下室的真实外景。而非好莱坞常见的工业化手法,搭景,窗外绿幕的方式。
拍摄的标题再比如,我们看到的片头joker,剧组手工制作了一个joker的标题,然后用摄像机进行拍摄透底,再合成到成片里,包括影片中其他标题也是同样的做法。导演说这样做事为了尽量让所有元素充满手工质感使画面尽量还原片子所在的80年代。
坚持试镜导演托德菲尔普斯在在选择男主的时候很早就确定了男主的表演者归属,他直接打电话给杰昆告诉他他得到了这个角色,但杰昆仍旧执意进行一次试镜,他要表演joker的笑给导演托德看,证明导演的选择是对的。于是在托德的办公室杰昆用自己体会的joker 笑征服了在场所有人。
放松的执导方式导演托德在创作电影时认为和杰昆是一种合作关系,而不是传统的导演执导演员的从属关系,所以他们都给对方很多的创作空间
绿色染发液倾泻杰昆在染绿自己头发的那场戏,本来拍摄画面里的头发没有达到预期中非常绿的震撼效果,于是化妆师索性递给他两小瓶绿色颜料直接倒在了他的头上,结果绿色液体渗出趁在惨白色的面容上非常明显,而且液体所代表的寓意也明显好于之前仅仅只是绿头发的设计。
举枪之舞杰昆裸露上体在房间里跳舞的那场戏,跳了一次后,他觉得手里很空缺个什么,于是道具递给他一把枪说,亚瑟现在需要这个。于是,最后画面亚瑟举着枪翩翩起舞。
厕所的舞蹈
有一场在厕所的戏,本来剧本里写的,亚瑟冲进厕所,关起门,藏起枪,用水清洗着妆容。杰昆和导演托德在第一次排练后,杰昆问为什么亚瑟要藏起枪,这样不符合逻辑。于是托德和杰昆在厕所里单独呆了一个多小时进行思考,外面250个剧组工作人员等着,最后托德拿来音乐家提早给来的电影配乐,放给杰昆听,杰昆随着音乐病态的扭起身体,于是整部电影里最经典的一段表演诞生了。
一滴眼泪
开场画面里,有一个特写镜头,亚瑟对着镜子练习笑容,这个镜头拍了很多遍,但其中一遍杰昆含泪的双眼中一滴眼泪流了下来,混着黑色妆色成了一滴黑色眼泪流了下来,寓意一下上升了一个等级,于是这一遍拍摄就被保留了下来。
导演托德在评价杰昆的时候也说,他是一个需要自由度,需要合作,共同创作的演员,你无法执导杰昆表演像其它演员一样比如进门,坐下,喝杯水。
这样随意和自由的导演,突然让我想起来另一个类似的导演----王家卫
个人想法:
但是这里我觉得并不是说这样的执导办法就一定好或者不好,这是一种执导风格而已,而这种执导风格的对立是那种要求演员必须要进门,坐下,喝杯水,然后放下,详细具体的要求演员按着自己对影片的理解严格执行的导演。其实这样的执导办法一样考验演员的演技,你需要执行导演对画面严苛的要求的同时一字不落的念完台词,还要保持自然,无表演痕迹的让观众接受你的演出。这个极端例子的导演可以为,韦斯.安德森 如 《布达佩斯大饭店》
同时这两种风格的导演也可以同时回答知乎曾经热议的另一个问题
拍摄电影一定要有分镜吗?
所以,导演要不要分镜进行拍摄有一个原因就是导演的执导风格,也许导演就需要和主演在现场进行脱稿再创作,这时候他们甚至会篡改一些剧本,那就更别说对剧本进行画面解读的分镜了。而另一侧类似维斯.安德森风格的导演的答案是一定要分镜,他对画面构图,色彩,运镜都有严苛要求,那么他就需要在前期各个部门严格执行,极端到了演员的表演,所以,整个团队做到无缝配合的基石就是严格规划过的分镜。
我又想到知乎曾经热议的另一个问题。
哪些镜头是演员失误或出现意外成就的经典之作?
电影joker 因为导演对演员和整个剧组的放松状态使整个剧组参与到影片的创作当中。每个镜头在导演对框架的整体把控下其实有非常多的随机性,包括不限于上文提到的那仅有的一滴眼泪,倒在亚瑟头上的染发液。。以及灵机一动的舞蹈,等等。所以只要最后采用了,我们其实已经不能认为他是失误或者意外了,他就成了创作时的灵光一现,只是我们抓住了,而导演执导时给与的宽容度是产生这种灵光一现的意外的数量的最终原因。
最后
有很多人提到了一个细节,亚瑟被人打倒在地时,胸口的花流出了水。我们如果有机会再看到影片,可以看到,亚瑟被人打翻在地时开始的时候想先去够地上的牌子,但是苦于没有力气翻身,接着他出于对自己现状的调侃,或者为了表现自己即使身处绝境时不忘自己joker的身份,当然,怎么解读都可以,最后注意,他是自己伸手到腰下按下了喷水开关,但是花里的流水并没有像想象中喷射,而是我们看到的悲惨的流淌。
篇16:《小丑》电影观后感影评
电影《小丑》以同名DC漫画角色为基础,由华纳兄弟影业公司发行,计划于10月4日上映。本片的故事将独立于DCEU之外,故事背景设置在20世纪80年代,讲述了一位生活陷入困境的脱口秀喜剧演员渐渐走向精神的崩溃,在哥谭市开始了疯狂的犯罪生涯,最终成为了蝙蝠侠的宿敌“小丑”的故事。 本片由《宿醉》的导演托德菲利普斯执导,他与编剧斯科特西尔弗一起撰写了编剧。杰昆菲尼克斯本片中饰演主人公“小丑”,其他的主演包括罗伯特德尼罗、莎姬贝兹、马克马龙等。
《小丑》在威尼斯拿奖之后声势一时无两,看过的人都不抑制自己的赞美之词,没看过的人都在翘首以盼。尤其中国内地的影迷,足足等了近3个月才等到《小丑》现真身。毫不夸张地说,能看到《小丑》的那一刻,大家的心情比过年还要激动。而它的观感也的确值得起这份期待,可以说任何一个生活在当下社会环境中的人,都能在这部电影里找寻到自己精神状态的痕迹。
杰昆·菲尼克斯饰演的小丑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他不仅是社会的边缘人,还患有神经系统的疾病,与其说这是他的病症,不如说这是“城市病”。
阶级完全固化,精英阶层掌握了城市运行的所有话语权,底层人没有任何上升的通道,拼尽所有也要面临生活随时有可能崩塌的风险。而幻想,成为了这一阶层人唯一的快乐获取来源。但幻想之后,紧接着的就是臆想。
小丑的破与立都建立在这份“臆想”之上,臆想自己是喜剧之王、臆想自己是托马斯·韦恩的儿子、臆想自己有一段甜美的恋爱关系。
这是小丑努力自愈的途径,但现实生活堵死了他所有的途径。
被偶像嘲笑、被精神上的父亲殴打、被喜欢的女人驱逐,他的孤独感到达了顶峰,而他的解决办法是把孤独演化成为恐惧,传播给每一个人,以达到自己不孤独的目的。
这份恐惧不仅仅表现在电影里,电影里小丑在极端混乱的社会环境中被抽象成了精神符号,给人以警示;在现实生活里,哪怕有一刻你也体会到了小丑式的孤独,那么你也该接收到了恐惧的讯息。
《小丑》的成功在于它是完全在用情感相通来压制观众,它把我们生活中的沮丧时刻无限放大,再用这份放大后的力量反攻观众本身。
多残忍,它就是要留你一人独自痛苦。
有过那么些虚妄的时刻,但也都是幻象而已。
在车站怒杀3人之后,小丑敲开了女邻居的门疯狂地吻向她,性和暴力密不可分,他在杀人之后建立起来的影像是虚假的,唯有快感是真实的。
电影里几次出现耀眼的阳光,都是在小丑下决心换一种生活方式之后出现的。比如彻底和那份垃圾工作决裂后,比如杀掉母亲之后,再比如决意给哥谭市制造些混乱之后。写到此刻,我想起了我很喜欢的一位影评人对于《小丑》的至高赞许:
之前我也怀念希斯·莱杰,看完这一版,我就把他忘了。
小丑的孤独与特拉维斯更像,他们都是城市里的异类,都是个体怀疑体制的例证。
特拉维斯对着镜子演练刺杀总统的流程,不断重复着“你在和我说话吗?”;小丑亦对着电影自言自语,想要用同样出位的方式换得别人的注目与尊重。他们都信仰虚无,用拒绝权威、反抗道德来获得满足,无意义就是最大的意义。可以说杰昆·菲尼克斯的形象就是罗伯特·德尼罗形象的延续。
除了延续之外,还有一层对抗在。
小丑在直播节目里枪杀了喜剧明星莫瑞,他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喜剧之王》中鲁帕这个人物的升级版,两人都坚信“宁做一夜之王,不做一世闷蛋”,都用最极端的形式让自己迅速达成了目标。
而一个比另一个更疯狂,完成这个迭代关系是付出了血的代价的。
残酷一点看,我们甚至可以把莫瑞当成是成名已久的鲁帕,他在上层阶级待得久了,就忘记了上位的艰辛。就像所有朝代的更迭一样,从有序走向无序,从下迈入到上,都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鲁帕对抗杰瑞,小丑对抗莫瑞,在不断冒犯的过程中电影达到了高潮,而有意思的是成功喜剧的精髓也恰好在于冒犯。
正如小丑在母亲病床前所说的一样:我曾经以为我的生活是一场悲剧,但是我现在知道了,我的生活应该是喜剧。
电影本身和喜剧本身在这个点上达到了某种奇妙的互文关系。
除了内核传达上的精妙之外,杰昆·菲尼克斯的表演堪称超神。
不论是形销骨立的身材还是令人五味杂陈的舞蹈,甚至是那阴郁朦胧的眼神,都和小丑这个形象的气质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也正是由于杰昆·菲尼克斯超乎水准的表演,才使得《小丑》一片的气质变得格外迷人,跟随着他极度克制、但却抑制不住的狂笑,每一个观众都会被疯狂与绝望所感染。
篇17:小丑电影观后感作文
电影《小丑》是由托德菲利普斯执导,杰昆菲尼克斯、莎姬贝兹、罗伯特德尼罗、弗兰西丝康罗伊、布莱特卡伦等联袂出演的犯罪剧情片。
该片获得第7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最佳影片奖,以及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原创配乐奖奖项。
影片第一幕,在亚瑟给自己化妆时,展现了人物性格。小丑的唇部妆容应该呈现上扬的弧度,但是他画到唇部妆容时停了下来,将自己的脸部表情故意呈现微笑的状态,这时候他的眼神里已经透露出悲伤。
他以小丑的形象为商店进行促销宣传时,五个男孩子把他的广告牌抢走,他极力追赶,这也表达了他其实很在意这份工作。最后,几个男孩对他施行了暴力,但是他并没有反击。这是影片中他第一次受到不公对待。
在公交车上,亚瑟想要逗坐在前排的孩子开心,却被他的母亲责怪他在骚扰自己的孩子,亚瑟再次发病,这也是他第二次被不公平对待。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亚瑟其实还是对社会抱有期待的。
回到家,他的母亲叫他happy,这也与后来所提到的他的母亲想让他为社会带来欢笑前后呼应。这里他的母亲第一次提到托马斯韦恩,并说他亏欠我们,也为她母亲的幻想症埋下伏笔。
他与母亲两个人一起观看莫林脱口秀,当电视熟悉的声音响起时,从母子二人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两个人对莫林脱口秀的喜爱,以至于亚瑟幻想自己有一天能到现场,与莫林交流。幻想中的他非常自信,与真实的自己判若两人。
故事发展到影片中他第二次工作的场景,在儿童医院进行小丑表演。在表演过程中,他随身携带的手枪不小心掉落,他却因此而被公司老板开除,这也成为亚瑟黑化的导火索。
在回家的途中,因为大笑而被同车厢的乘客误会,最终,亚瑟用那把掉落的枪结束了他们的生命。亚瑟也因此开始黑化。
其实在此之前,亚瑟对社会抱着很大的希望,他希望社会对他公平,他爱自己的工作,也希望工作能够平等地对待他。但这些给过亚瑟伤害的人却不知道,他们的所做所为正在击垮亚瑟心里的最后防线。
亚瑟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始了第一次的登台喜剧演出,但是这场演出却成为了《莫瑞弗莱克林秀》节目的笑料。
亚瑟在母亲寄给托马斯韦恩的信中得知,自己是托马斯韦恩的儿子,他找到托马斯韦恩,并说自己仅仅是想要得到父亲的一个拥抱,但却被他告知并不是他的儿子,亚瑟也是被母亲领养的,因为亚瑟的母亲患有幻想症。
亚瑟到母亲治疗过的精神病医院查找病历档案,在病例档案中得知自己正如托马斯韦恩所说,确实是母亲领养的,母亲也的的确确患有精神疾病。同时,也在病历档案中得知自己变成今天这个样子,都是因母亲造成的。
亚瑟回到母亲住的医院,用枕头结束了母亲的生命。这是影片中亚瑟杀害的第四个人,他每杀害一个人时,表现出的不是痛苦和恐惧,而是一种解脱,而且越来越自信。
《莫瑞弗莱克林秀》邀请亚瑟作为嘉宾参加节目,亚瑟得知后知道自己的复仇机会来了。这一天的亚瑟,从内而外都与之前有着极大的不同,他把自己打造成最完美的样子,因为他知道,这是他唯一一次机会,能让很多人注意到他,他喜欢被人注意的感觉。
在录制节目的过程中,亚瑟说作为一名喜剧演员,这世界上的好笑或者不好笑从来都由不得自己决定,其实也是在映射当今这个社会,很多事物的判断方式并非真的正确和公平。他也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来让社会上的坏人得到应有的结果,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的我希望自己的死亡比我的生命更有意义,所以,他再次杀害了一个人,莫林。
影片的最后,很多人在街上扮演着小丑,这些小丑也许是与亚瑟有着同等遭遇的人,他们把亚瑟从出了车祸的车里解救出来,并为亚瑟的做法欢呼。
亚瑟在地铁上杀害三个人之后变得越来越自信,是因为他知道在很多人关注他的同时,也有很多人跟他站到了一起,他终于感受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了。
亚瑟从拼命工作,遇到坏人也不反抗,到最后的逢敌必杀,这中间的遭遇其实正在一步步地将他击垮。
他想努力工作,却遇到抢走广告牌并向他施以拳脚的男孩,在儿童医院工作时,不小心掉落了手枪,却使他丢了工作。
他想治好自己的精神疾病,却遇上并不负责任的心理医生。
他想要逗同车的孩子开心,却被其母亲认为是骚扰孩子。
他一直很崇拜的脱口秀主持人,有一天却拿他的表演,在节目中当成笑料。
他叫亚瑟,他的母亲却一直叫他happy,在得知自己的这一切都是母亲造成时,他到底要怎样做到真正的happy呢?
影片中的亚瑟很平静,却让观众的内心无法平静。
小丑虽然是一个反派,但他的做法真的是反派吗?亦或者仅仅是作为正派的一种反义词的存在形式罢了。
篇18:小丑电影观后感作文
在电影的结尾,哥潭市民带上小丑面具上街暴动,整个城市火光冲天,戾气逼人,完全就是一场民粹主义狂欢。
我看现实世界也好不到哪里去,只不过美国民众暂时还没有上街杀人,只是选出了一个特朗普总统而已。
世界为何变成这样?小丑在富兰克林的节目上说的很清楚。因为富人从不站在穷人的角度上看问题,他们一点也不想知道一个像小丑这样的失败者生活如何、心情如何、脑子里在想什么。韦恩只把小丑当作凶手、失败者、精神病、变态;他说所有无所建树的失败者都是小丑、都是笑话;至于他自己,从蝙蝠侠系列里我们知道他是个大慈善家,他(还有他儿子,也就是蝙蝠侠)一定觉得自己光辉伟大,无懈可击。
可韦恩们都不懂《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那句话:“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小丑也想活得不那么像个笑话,如果不能是正剧的英雄,至少做个悲剧的角色。可他没有那个资本,他做不到。
小丑不是没有努力过。他曾经如此驯顺:按时吃药,按时去医生那里报道,保持微笑,随生携带“我有病,对不起打扰你们了”的卡片。他信奉着韦恩的逻辑,梦想是把欢笑带给世界。
美国铁锈地带的失业蓝领工人恐怕也有和小丑类似的心路历程。因为技术创新和全球贸易,他们没有了工作,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一路下滑。可是精英阶级只会说:你们失去工作是因为你们学历低,能力差,为什么不去多受教育、转型再就业?我猜那些失业的工人一开始也和小丑一样,每天背负着“是我的错,对不起给他家添麻烦了”的标签。可是,如果等不来帮他们脱困的帮助,他们不可能永远无休无止地对不起下去。
小丑看到生活中的希望一个个破灭:丢掉工作,成为最不好笑的脱口秀艺人,他不是富翁的私生子,邻居女子并不如他所想。然后他看到韦恩们是多么冷酷无情,毫不关心他的死活:社会救助项目被砍掉,费尽心机见到韦恩只得到一记老拳,然后韦恩却在电视上一直宣传他的慈善晚宴和竞选计划。失业工人看到的也是希望的破灭:制造业的工作越来越少,整个本地社区越来越衰败。有人建议他们重回学校提高教育程度,但是对于一个高中毕业、离开校园几十年的人,那是难于登天的事情;何况学费很贵,他们根本负担不起。然后他们看到造成金融危机的大银行拿到政府的大笔救助,他们看到华尔街的人谁也没进监狱,他们看到高管们短短几年以后继续拿天文数字的薪酬。天长日久,他们开始想:真的是“我们”的错,不是“你们”的错吗?
小丑说:对错是“你们”定的,好不好笑也是“你们”定的,凭什么”我们”要活在”你们”制定的标准里?“你们”凭什么以为“我们”会永远像个乖孩子一样,安静地任凭“你们”摆布?
也许没有人能永远忍受屈辱和践踏,即使那些侮辱“事出有因”(小丑确实是个杀人犯,蓝领工人也确实缺乏今天的市场需要的生产技能);也许没有人能永远忍受不公,即使那只是他们以为的不公。
韦恩们认为哥潭的世界是很公平的,他自己做了那么多慈善,小丑们却只知道索取和破坏。现实世界里的,美国新崛起的精英阶级甚至不是韦恩那样的富二代,他们是硅谷的那批人,很多人只是中产出生,高学历高技能、工作勤奋努力、凭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他们自然觉得自己富裕天经地义,而什么也不会、一味索取的穷人毫不占理。
★ 《海王祭》读后感
★ 花木兰影评
★ 全明星颁奖词
【DC新电影《小丑》观后感精选(共18篇)】相关文章:
绿灯侠的观后感2022-10-08
《鸟人》电影观后感点评2022-06-04
胡杨赞作文1000字2023-08-26
鼠年春节档电影《姜子牙》观后感2022-07-22
参赛小学教学论文范文2022-11-08
《霹雳娇娃》观后感心得精选2022-10-31
《海底总动员》个人观后感作文300字2022-05-07
海底总动员系列电影个人观后感2024-02-08
《海底总动员》观后感300字五年级作文2022-07-16
火鸡总动员观后感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