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条棉被》观后感

时间:2023-08-20 08:24:44 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半条棉被》观后感(合集15篇)由网友“香菜”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半条棉被》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半条棉被》观后感

篇1:《半条棉被》观后感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讲述了一则“半床棉被”的故事。这则故事,让人感动,也给人启迪。

1934年11月,红军正行进在长征途中。部队驻扎休整时,三位疲惫不堪的女红军借宿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她们把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了老人,并对老人说:等革命成功后,一定要送你一条完整的新棉被。

三位女红军走后,徐解秀老人一直珍藏着这半床棉被,直到去世前还念叨着她们。此后,尽管三位女红军没有再回到汝城县沙洲村,但“一定要送你一条完整的新棉被”的承诺,共产党人兑现了——不仅送来了新被子,还送来了一天比一天更美好的生活。

85年物换星移、沧海桑田,但“半床棉被”的故事依然述说着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生死与共、风雨同舟的殷殷深情;“等革命成功后,一定要送你一条完整的新棉被”的承诺,依然昭示着共产党人“长征”的目的和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时代变了,条件变了,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我们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围绕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来实践。”“一个被窝度寒夜,一床被子对半分”,过去,我们党正是靠无数个这样的行动赢得了民心,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今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让世人惊叹的成就,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长、日趋多样,只有不忘“半床棉被”里的为民情怀,把初心和使命体现在不断给人民群众送去“新棉被”上,我们党才能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绩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拥护。

不忘“半床棉被”里的为民情怀,需要切实了解他们的所想所盼,不断掌握他们的新追求、新需要。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当有代表讲到“农民的八个梦想”时,习近平总书记说:“我经常到一些贫困地区去,到农村去,我总有一句话,想知道你们还需要些什么?”一句“想知道你们还需要些什么”,是赤诚为民的生动体现,也深刻昭示我们:为民没有终点,服务永无止境;人民群众有什么样的新期盼、新需求,我们就应该送去什么样的“新棉被”。

“我要是连这个问题也解决不了,还当什么农业技术员!”张铁兵在学校本来学的是苹果种植技术,当看到种植葡萄的农户因寒灾损失惨重而欲哭无泪的场景后,他就在自家地里搞起了葡萄种植实验,从一个外行“修炼”成了资深“土专家”,带动全县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葡萄富农之路。李保国说:“农民群众脱贫致富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前南峪需要植树造林,他就研究土壤、径流、气候;富岗群众需要种果树致富,他就研究昆虫、肥料和标准化生产;当规模和品牌效应成为农副产品赢得竞争、提升效益的必然选择,他又成了核桃技术创新联盟和苹果技术创新联盟两大产业联盟的`理事长……像张铁兵和李保国那样,永远面向群众的新需要,一刻不停地学习、掌握新本领,才能在更好服务人民中坚守初心、担负使命。

今天,我们正奋斗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不忘“半床棉被”里的为民情怀,不断了解、掌握群众还需要些什么,不断掌握为民造福的新本领,不断为人民群众送去“新棉被”,就一定能从人民群众中获取前进的强大力量。

篇2:《半条棉被》观后感

近日,电影《半条棉被》热映,好评如潮。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半条棉被》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路过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的故事。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半条棉被》弘扬的是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的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进入新时代,如何把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传承好,把他们为之奋斗而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是摆在全体党员干部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我们党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力量源泉的根本原因。《半条棉被》的故事彰显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荣辱与共、生死与共的情怀,是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写照

篇3:《半条棉被》观后感

时间回转到1934年11月,红军正进行着艰难的长征。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三位疲惫不堪的女红军在军队驻扎休整时借宿在村民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她们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人,并对老人说:“等革命成功后,一定要送你一条完整的新棉被。”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80多年前,红军开始了漫漫长征,将理想信念的种子播撒在人民群众的心中。人民,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之根、信念之源。不仅分给人民群众自己的“棉被”,还要为人民群众送来“新棉被”,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正是共产党人不忘的“初心”。

“半条棉被”呼唤着共产党员认清“我是谁”。有的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时忘记了自己的党员身份,没有很好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思想觉悟方面甚至没有普通群众高。“半条棉被”的故事正如一剂猛药,让党员干部立即苏醒过来,及时追本溯源,认清“我是谁”的问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先认清“我是谁”,才能有正确的思想作为引导,端正自己的角色定位,升华自己的理想信念,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才会有分给人民群众自己“棉被”的行为,进而兑现对党对人民许下的诺言,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

“半条棉被”呼唤着共产党员弄清“为了谁”。有的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混日子、毫无目标;有的党员干部从政后只图职权谋一已私利。“半条棉被”的故事就像一把钢锤敲响了警钟,让党员干部立即警醒过来,及时悬崖勒马,弄清“为了谁”的问题。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弄清“为了谁”,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是最基本的职责和使命,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条件和前提。共产党员要想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只有常问自己“为了谁”,常敲“半条棉被”的警钟,才不会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下迷失自我,才能始终坚持为人民群众送上“新棉被”。

“半条棉被”呼唤着共产党员理清“依靠谁”。有的党员干部在工作需要时围在人民群众身前身后,任务完成便把人民群众丢在一边,还时常出现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半条棉被”的故事好比一击重拳,打醒了沉睡的初心,让党员干部立即清醒过来,理清“依靠谁”的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党员干部要干成事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因此,党员干部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经常深入到群众当中,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理清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想、所期、所盼,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目标去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并与人民群众一起创造历史,成为改革发展的推进者。

习近平曾指出,牢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半条棉被”的故事就像一股精神力量,它映射出了共产党员的宗旨意识,更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党员朋友们,当你的初心即将沉睡时,不妨再重温一下“半条棉被”的故事,它将帮助我们认清“我是谁”、弄清“为了谁”、理清“依靠谁”,并指引着我们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为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

篇4:《半条棉被》观后感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xx周年大会上,习近平语重心长地向广大党员干部讲述长征路上半条棉被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34年11月,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各个军团陆续抵达湖南汝城县沙洲村,三位疲惫不堪的女红军住在了沙洲村村边的一间破旧茅草屋内。茅草屋的主人叫徐解秀,她家中一贫如洗,只有一张用楠竹钉成的床架,床上垫着稻草、铺着破席,连一条完整的被子都没有,盖的是一堆烂棉絮。女红军们在急行军中都舍弃了行装,只带着一条棉被御寒。夜里,三位女红军就和茅草屋的女主人合盖这一条被子、挤在一张床上。

几天后的一大早,女红军们要奔赴新的战场,她们看到徐解秀床上的破棉絮,决定把她们唯一的被子留给徐解秀,但徐解秀说什么也不肯要。这时一位女红军从背包中摸出一把剪刀,把这条被子剪成两半,她对徐解秀说:“等革命成功以后,一定要送你一条完整的新棉被。”读到这里我久久不能平静,半条棉被,是当时女红军们的全部家当,是红军和群众共冷暖的一个剪影,是无法割舍的党群鱼水情。

翻开《习近平讲故事》,里面还有很多同样感人的长征小故事。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卓绝的战略大转移,是中国革命的新起点。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不顾前有敌军,后有追兵,跨过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翻过一座座白雪皑皑的高山,越过一片片潮湿阴冷的草地,转战两万五千里,来到陕北延安,保住了革命的火种,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坚实的烙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人生路,当代青年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身为满怀豪情,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青少年一代,我们要弘扬长征精神,响应时代发展的召唤,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的长征路上,用我们的青春汗水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身在甜水里,长在红旗下。20xx年4月我从苏州回到家乡,从事农村工作,周围很多人不理解,大城市到小乡村,坐办公室到走街串巷田野里,大家是不是也觉得我脑子是不是坏掉了,我身边的人都这么说。记得回乡不久,我写了一篇题为《回家的感觉真好》的心路话语,当时在“中国美丽田园白甸”镇级公众号发布,一个晚上就有38条留言。我清楚记得,我晚上看了很多遍,更加坚定了我选择扎根基层的信念。农村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当好一名小村官并不容易,但是一想到半条棉被,联想到长征精神,我就信心满满。同年5月我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我觉得我自己人生的长征路才刚刚开始,我觉得我的长征路就是服务好群众,坚守一份为民情怀。

习近平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作为一名村官,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路上播撒长征精神的种子,留下新长征路上最闪光的足迹,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

篇5:《半条棉被》观后感

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成为主题教育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每次到革命老区考察调研,都要去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缅怀革命先烈,深入细致了解红色革命精神,在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之际,习近平先后前往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河南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和革命博物馆考察,在河南考察时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效,就要用好“红色基因库”,党员干部自觉接受红色教育,才能不断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

建强红色阵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军史馆、烈士陵园等,都是党的“红色基因库”,存放着无比可贵的红色财富。一代代革命烈士的红色事迹、一件件留有革命印记的红色文物、一个个催人奋进的红色故事,承载着无比厚重的红色精神。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革命英勇奋斗、流血牺牲,每到一处都流传着一段段令人称赞的红色往事,展示着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意识、理想信念、政治本色、斗争精神等。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不变的红色基因的深刻意义,新时期下,要进一步深化红色阵地的时代内涵,形成极具特色的红色教育品牌,不断党员干部激发爱党爱国之志、增强奋发奋进之力,引领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讲好红色故事。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xx周年大会上,习近平讲述了“半床棉被”的经典故事,他指出:“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新时期必须继承的“传家宝”。红色故事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最生动的写照,在主题教育中,要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传统教育,用红色故事上好党员干部的“初心课”,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

传承红色基因。基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红色基因就是保持我党繁荣壮大、永葆青春活力的关键密码,习近平反复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党员干部只有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做到常学常新、不断感悟,才能真正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融入灵魂,化为行动、化为自觉。开展好主题教育,更需要把红色基因当作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用心传承、用行动落实,让党员干部在接受红色教育中守初心、担使命,把红色精神转化成推进伟大事业的不竭动力,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篇6:《半条棉被》观后感

三个故事,“三品”鱼水之情,阐述我心中的“人民至上”。

“半条被子”的故事——回望来时路,“人民至上”早已扎根。20xx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xx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深情讲述了发生在湖南省汝城县的感人故事。长征途中,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人。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真实写照。群众利益无小事,关心群众疾苦是共产党人的天职,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直接体现,是毛泽东同志“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人民情怀,是邓小平同志“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是习近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为民情怀。

“十指连心”的故事——奋力赶考路上,“人民至上”不分昼夜。第二个故事,基层干部在乡镇的夜晚——和群众拉家常、帮助群众打扫院坝、销售鸡鸭蛋、为留守儿童辅导作业。用党员干部的`“十指”敲开百姓的门、走进群众的心、办好群众的事。最近,重庆市荣昌区在所有镇街推行“十指连心”干部值夜制度。该制度自5月开始实施,目前3个多月下来,我觉得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真实”。这个真实体现在“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夜间,对于党员干部走访群众而言,是个对的时间。众所周知,老百姓很忙,有时白天下村,群众基本都是大门紧闭,都忙着干活去了,这时基层干部的走访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相反,夜晚群众回来了,利用他们的空闲时间上门走访,效果也许更好。通过与群众交心谈心,了解群众诉求,让群众真切体会到党的关心与温暖,这时的群众才算遇到了对的人,遇到了真正为他们排忧解难的人。

“脱贫攻坚”的故事——奔赴小康路上,“人民至上”随处可见。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乡镇作为一线战场,每名干部都在倾心投入,尤其是最近,程序员的“996”变成了基层干部的“997”。和大家分享这样一位扶贫“一哥”——“皮哥”。单位人都叫他“皮哥”,当然不是因为他皮,而是姓皮。他于今年年初到基层扶贫一线工作,除去疫情影响,细细算来,他从接触基层扶贫工作到牵头这项工作仅3个月时间。对于我们是3个月,于他而言却是扎扎实实的多个小时。为了尽快熟悉基层扶贫工作,他废寝忘食、熬更守夜,短短时间瘦了10来斤。某天傍晚下村走访贫困户途中,他骑车把脚摔了,去医院简单处理了一下就回来继续加班。几天后,脚实在肿得走不了路了,才去镇中心卫生院住了一晚。回来时的样子就是杵着拐杖的“皮哥”。“熊猫眼”是大家开玩笑时对他的称呼,玩笑之下体会出的是他的无私奉献。

回望来时路,“半条被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民至上”早已在中国共产党人心中扎根;再看此刻的赶考路,“半条被子”精神在传承,被子之下的鱼水之情在不断巩固。“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坚持人民至上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迈向民族复兴的导航。扬帆启航,愿我们都能乘风破浪。

篇7:《半条棉被》观后感心得体会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用“半条被子”的故事刻画了共产党人时刻心系群众的形象。近日,位于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的“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入选第三批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90多载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诸如“半条被子”的温暖这样的为民爱民之举,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不胜枚举,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历久弥新、永不过时。

寻初心之根,涵养家国情怀。在汝城县沙洲村民俗广场,“半条被子”大型雕像矗立中央,鲜红的“半条被子”犹如一面鲜艳的旗帜,映照着共产党人的初心。1934年11月,红军长征途中,3名女红军借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临走时把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了下来。这种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心上的初心本色,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代代相传,正如“时代楷模”张富清一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崇高精神。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我们更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掸去思想上的灰尘、淬炼政治上的坚定,在坚守初心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问使命之本,勇挑责任重担。“半条被子”的温暖背后,是红军战士将寒冷甚至牺牲留给自己的担当和奉献。当年,红军正是靠着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大无畏精神,战胜了沿途的重重困难,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新的长征路上,“半条被子”的温暖激励着我们敢于担当、勇于奉献,才能跨越新的“雪山”“草地”,征服新的“娄山关”“腊子口”。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用生命担当使命的新时代英雄战士杜富国,为了任务敢拼命、为了战友不惜命,一句“你退后,让我来”,充分彰显了当代军人的非凡担当。真正的共产党员,面对艰难困苦,就要以“偏向虎山行”的胆识、“敢啃硬骨头”的拼劲,敢于迎难而上、砥砺前行,自觉做起而行之的实干家,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

扬时代之帆,致力伟大实践。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唯有不忘初心,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赢得未来。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守初心、担使命,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具体体现在干事创业上。当前改革攻坚正处在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愈进愈难而又不进则退的时候,广大党员干部应在感悟“半条被子”的温暖中强化事业心、责任感,努力当好新时代的突击队员。始终保持“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的紧迫感,保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鼓劲扬帆再出发,真正把使命刻在心上、扛在肩上,不让职责挂空挡,不让承诺放空炮,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担当,努力推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篇8:《半条棉被》观后感学习心得

1934年11月上旬,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老百姓家中,临走的时候,把自己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留给了徐解秀。

半条被子的背后启示,是三位女红军战士宁可自已受苦也不让群众吃亏的为民情怀,感受到军民鱼水情的深刻内涵,老百姓是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老百姓拥爱军队,红军赢得了人心。

半条被子的故事传说,红色精神过去如此,今天依然。谁真心实意对待老百姓,谁就赢得了人心,谁心中装有老百姓的位置,谁就有真理的源泉。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再走革命老区,追随老百姓的脚步。8月12日,贵广动车队的部分党员,参观了半条被子的发生地。聆听红色感人故事传说,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党日活动。不禁思绪万千,心潮澎湃。

万象始更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通过这次学习活动,精神上接受了红色的洗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贯彻新的理念,履行新的使命。

在新的历史时期,每一位共产党员不能忘记半条被子的初心,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树高千尺不忘根,老百姓是万水千山的源。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心连心共命运。

红色故事传说是长征精神,鼓舞着共产党员的理想,半条被子是巨大的信仰财富,感悟初心,传承崇高的责任,而不是仅仅嘴上说说,而要把这种精神践行到实际的工作中,在思想上深刻重视,在行动中坚决落实。

理论上大学习,工作中大落实。回到车队后,贵广的党员们理论联系实际,用红色的故事传说磨砺意志,找差距,抓落实。用半条被子的精神,守初心,担使命。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体现在实效上,对标找差距,发力抓落实,党员小组的设岗建区奔着问题去,追着问题改。

一,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党规和党章,提高党性素质和修养,提高自我的思想建设。积极主动学习党史和学习系列讲话,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时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已,做一名合格的党员。

二,加强业务技能学习,把理论学习放在重要的地位,自觉运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在日常的工作中提高客运质量。坚持在创岗建区的责任区,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在岗位上以实干为荣,不图虚名,鼓实劲,办实事,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努力积累客运乘务的经验和总结,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在保证安全出行的前提下,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尽职尽责,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踏踏实实完成本职工作。

三,加强优质服务的宗旨,对待旅客如同春天般的温暖,脚踏实地的做好客运工作,急旅客之所急,想旅客之所想,真正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照样可以一样能发光,一样能发热,正如雷锋同志说的,如果我是一滴水,我愿意滋润每一寸土地,如果我是一线阳光,我愿意照亮每一分黑暗,如果我是一颗螺丝钉,我愿意坚守在普通的岗位上。认识到位,才能行动自觉。树立以客为先的服务理念,在工作中追求用心,用情的服务态度,努力完成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神圣使命,奏响高铁名片主旋律的最强音。

篇9:《半条棉被》观后感心得体会

“半条被子”,恒久温暖;鱼水浓情,千古流芳。《半条被子》讲述红军长征时期,三位女红军借宿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见到徐家连御寒的被子都没有,临走女红军用剪刀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开,将半条被子留给了徐解秀。红军走了,徐解秀惦念了五十多年,也将这个感人的故事在心头珍藏了五十多年。红军战士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首先想到老百姓的需求,展现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鱼水深情和共产党始终依靠群众、始终为了群众的不变初心。

篇10:《半条棉被》观后感学习心得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传说共有31个小故事传说,其中我对“四渡赤水”这场战役印象最深刻。这则小故事传说主要讲了: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在贵州 四川 云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进行运动战。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他等人的领导下经过整编,继续进军。为了摆脱数十万敌军从四面八方对红军追击 堵截和包围,亲自指挥红军,在云贵高原展开一场灵活机动的运动战。1935年1月29日,红军从遵义出发北上,一渡赤水,准备从四川泸州和宜宾之间北渡长江,与红四军方面会和,北上抗日。此举引起蒋介石的极大恐慌,急调重兵布防在川黔边境,封锁张江。2月8日,红军二渡赤水,重入贵州,奇袭娄山关,再战遵义,歼灭贵州军阀王家烈部,重战桐梓 娄山关和遵义,并歼灭敌20多个团。为了进一步迷惑和调动敌人,红军于3月16日三渡赤水,重入川南,假装北渡长江。3月22日,他指挥红军突然掉头东下,四渡赤水,南渡乌江,直逼贵阳。当时蒋介石正在贵阳督战,见红军矛头指向贵阳,自己周围的兵力空虚,慌了手脚,丧魂落魄,急调滇军火速驰援,实现了他部署的“调出滇军”的目的。在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英勇艰苦的精神和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无坚不摧的强大战斗力量。

看完这本书后令我心情无比激动,我们要发扬长征中红军战士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更明白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深刻道理,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念。

7月1日,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纪念日。在这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来临之际,我通过读“红书”——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传说来重温历史,让我进一补加强对党的认识,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传说共有31个小故事传说,其中我对“四渡赤水”这场战役印象最深刻。这则小故事传说主要讲了: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在贵州 四川 云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进行运动战。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他等人的领导下经过整编,继续进军。为了摆脱数十万敌军从四面八方对红军追击 堵截和包围,他亲自指挥红军,在云贵高原展开一场灵活机动的运动战。1935年1月29日,红军从遵义出发北上,一渡赤水,准备从四川泸州和宜宾之间北渡长江,与红四军方面会和,北上抗日。此举引起蒋介石的极大恐慌,急调重兵布防在川黔边境,封锁张江。2月8日,红军二渡赤水,重入贵州,奇袭娄山关,再战遵义,歼灭贵州军阀王家烈部,重战桐梓 娄山关和遵义,并歼灭敌20多个团。为了进一步迷惑和调动敌人,红军于3月16日三渡赤水,重入川南,假装北渡长江。3月22日,他指挥红军突然掉头东下,四渡赤水,南渡乌江,直逼贵阳。当时蒋介石正在贵阳督战,见红军矛头指向贵阳,自己周围的兵力空虚,慌了手脚,丧魂落魄,急调滇军火速驰援,实现了他部署的“调出滇军”的目的。在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英勇艰苦的精神和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无坚不摧的强大战斗力量。

看完这本书后令我心情无比激动,我们要发扬长征中红军战士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更明白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深刻道理,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念。

篇11:电影《半条棉被》观后感

就在前两天,我们最敬爱的习总书记去参观了半条棉被的纪念馆,正好看到影院有上架这部影片,本着好奇的心去看了《半条棉被》!

影片主要以董秀云,一个因为自家老公参加红军而义无反顾的加入红军队伍中的女卫生员为主,展开了故事的叙述!影片开头就是一个战士将一床棉被送给董秀云,而这床棉被正是董秀云夫妻俩的婚被!这一幕看得很感慨,因为影片隐隐透露出她的丈夫已经牺牲了,而她不愿意接受!决定一路追寻大部队,顺便寻找自己不管是活着还是牺牲的丈夫!而在这一路上,她们到了一个山村,遇到了贫穷的乡亲,借宿在老百姓家中时,他们帮助老百姓修缮房屋,治疗老百姓的小病小伤,老百姓由不理解到接纳红军的过程中,让人觉得又感动又悲伤!红军临走前,董秀云要把被子留给借宿的那户贫穷老百姓,老百姓知道这床被子对董秀云的重要意义,一直推却,最后,一把剪刀将那床婚被一分为二!我无法体会当时董秀云的心情,但我深深地觉得,她必是不后悔这么做的!犹记得董秀云那句话,即便我不回来,以后我的子孙也会回来的!影片最后,董秀云所在的红军在延寿山全军覆没!

这一幕带给我深深的震撼,因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习惯了美好的结局!即使我们知道,之后他们可能会牺牲,但是在电影里,我们希望他们是活着的!我们总说,我们能过上现在幸福的生活,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可是,我们并没有切实地体会到,负重前行可能的后果!这场电影给我思想上的洗礼,让我深刻明白,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真的是无数先辈用血肉之躯换来的,活在当下,活在中国,究竟是多么幸福的事!

篇12:电影《半条棉被》观后感

在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有一位年近90高龄的老人朱中雄,他的一生都在盼望三位女红军。他还告诫自己的子辈、孙辈,不论何时,一定要等她们回来。

而这,都是为了实现朱中雄的母亲徐解秀老人的遗愿。

1934年深秋的雨天,一支“陌生”的军队来到了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深受“过兵”、“过匪”侵扰的村民吓得躲进了家里,不敢出门。瑶族妇女徐解秀也不例外。

她紧锁房门,怀里抱着生病的孩子,大气都不敢出。更“糟糕”的是,三位女战士来到她家屋檐下,避起雨来。

屋外,冷雨绵绵;屋内,寂静无声。徐解秀不断地透过门缝观察着屋外的人。雨越下越大,三位女战士被淋得全身湿透,仍然静静地蹲在门口,偎依着取暖,没有任何打扰村民的意思。

终于,善良的徐解秀忍住内心的挣扎,冒着被清乡团杀头的危险,打开了门……

一段情谊就此结下;延绵近一个世纪的等待,也就此开始……

把三位红军女战士请入家中后,徐解秀拿出家中的种粮给她们充饥,用家中仅有的盐巴冲水,给受伤的女战士消毒。而三位女战士则拿出稀缺药品给徐解秀的孩子治病,修葺徐解秀家漏雨的屋顶,筹钱给村民修补着火的房子……

徐解秀终于知道了三位女战士的身份——“红军”。

她们一起缝补衣服、彻夜长谈……短暂的相处让徐解秀和三位女红军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直至相惜,也让徐解秀一家和沙洲村村民对红军战士有了全新的认识。

分别时,红军女战士看见徐解秀家徒四壁,想把行军时一直背着的棉被留给她。徐解秀不肯,一番推让后,红军女战士拿出剪刀,将棉被剪成两半,留下一半送给了徐解秀,并承诺,十年后胜利了,再来兑这半条棉被。

从此,徐解秀留着这半条棉被,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1944年,十年过去了,女红军承诺的时间到了,但她们没有回来……

1949年,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了,她们还是没有回来……

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过去,她们仍然没有回来……

终于,在第五十个年头,徐解秀等来了一个人!

1984年,《光明日报》记者罗开富决定重走长征路,他来到了湖南汝城县沙洲村,遇到了徐解秀。此时的徐解秀已经两鬓斑白,步履蹒跚,但50年前的事情她记忆犹新,尤其女红军的那句承诺,深深刻在她的脑海——

“等我们打了胜仗,就回来兑这条棉被!”

徐解秀向罗开富讲述了50年前的往事,她问罗开富:那三位红军姑娘在哪里?我一直在等她们。

罗开富含着热泪,当晚写下《三位红军姑娘在哪里》的文章,他希望通过报纸发表,找到这三位女红军。

然而,要让这段“寻情记”拥有圆满结局,实在太难。中央红军长征时,登记了姓名的女战士只有30名,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普通战士。

篇13:电影《半条棉被》观后感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9月18日下午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观看革命历史教育题材电影《半条棉被》。

《半条棉被》这部电影,“聚焦平凡一幕,实为不凡之人”,这是红军长征路上的一段平凡往事,但电影中的人物角色却闪烁着不平凡的光彩,正是点滴平凡中的不平凡造就了今日的中华民族与中华儿女。

一枚普通铜板,承载着党员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自律。

“路上挖到一颗红薯,红军也要在地上放上几枚硬币”,食虽无主,纪律却常在心中,党员干部应时刻做到自廉。常持自警之心,卑以自牧。

一双自由脚,承载着党员破旧革新的勇气。电影中,徐解秀老人在三位女红军影响下,脱下了裹脚鞋,重拾了自由脚;党在长征过程中也蹚出了一条理论联系实际、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一床平凡被子,承载着风雨同舟的军民鱼水情。一床被子,一分为二,是共产党人与群众共冷暖的初心;房屋被烧,集资修建,是共产党人为群众解忧愁的决心;“半条棉被”暖了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民心。

通过观看《半条棉被》这部电影,意识到:1、提升干事本领,做有“才”干部,“打铁还需自身硬”,始终葆有本领恐慌的危机感与紧迫感,把学习作为增强干事本领的重要手段。注意学习方式。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注重学习内容。学习政治理论,讲好业务本领,做好群众办法,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让自己成为行家里手。2、坚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理想信念,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

篇14:电影《半条棉被》观后感

《半条棉被》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红色电影,故事发生在红军长征期间。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家中,临别时,见徐家家境贫寒,连床御寒的被子都没有,久病新愈的小孩在寒风中冻得蜷缩一团,瑟瑟发抖。女战士们不顾徐解秀的劝阻,将她们仅有的一条棉被剪下一半留给了徐解秀。

半条棉被的故事,刻画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与人民生死与共、风雨同舟的唇齿相依之情,也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对人民军队深深的信任和眷恋。故事很小,却彰显出共产党人的大爱情怀,在岁月的洗礼中历久弥新,绽放光彩。

“半条棉被”的动人故事,在全校党员教师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认为,“半条棉被”诠释的就是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就是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征程中,时刻提醒着广大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要更好地传承长征精神,就要深入群众,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牢固为全体学生服务的理念,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出每个人的智慧和力量。

篇15:电影《半条棉被》观后感

早在一年多前,在学习强国上看过《半条棉被》这部电影的简介,最近,9月16日,总书记赴湖南考察调研,当天下午来到湖南郴州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了解当地开展红色教育等情况。我们单位也集体组织观看了影片《半条棉被》。

《半条棉被》以红军长征为历史背景,讲述了1934年10月发生在沙洲村的一段军民鱼水情的历史故事。三个女红军战士借宿在村民徐解秀家,临别时,女战士将唯一的被子剪一半条送给老百姓的感人故事。生动地描述了红军长征的苦难辉煌,深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的革命情怀。

影片中有几个情节演绎得情真意切、真实感人,我看完后心中仍然激情澎湃,热血沸腾,不禁为这三位年轻的女红军战士敬礼、点赞。

村民徐解秀给三位女红军蒸了几个红薯端给她们吃,秀云拿着红薯并没有立即吃完,而是掰成两半,留下一半放进书包里,准备送给大部队。尽管她已经饿了几天,吃着野草树皮果腹,尽管肚子里怀了两三个月的身孕。这不禁让我想到今天的我们生活实在太幸福,丰衣足食,当下的“光盘”政策更要人人牢记在心,珍惜粮食,不要浪费一粒米饭。

有个村民的房子被冒充的假红军烧毁后,所有的红军都慷慨解囊,拿出自己仅有的铜板,捐给受难的村民。有个红军甚至拿出娶媳妇的钱也一并捐出,让当地百姓彻底消除了对红军的误解。

最令人感动的一幕是,上级命令要21团掩护大部队,命令20多个弹药武器配备不足的伤残队员去阻击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大队人马,明显知道寡不敌众,但是每一位红军都勇敢站起来,报上自己的部队番号和名字,表忠心表决心接受上级命令,当场,一个个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让人敬佩不已,震撼不已!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80多年前,红军开始了漫漫长征,将理想信念的种子播撒在人民群众的心中。半条棉被的故事,帮助我们认清共产党不忘的“初心”,并指引我们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

《半条棉被》观后感个人心得感悟

半条被子观后感

校园安全知识观后感怎么写

小猫雪雪作文

观看《雷锋在1959》的心得体会

敲带脉的体会

雪雪的生活作文

雪范文

蝴蝶效应初二作文

长津湖个人心得

《半条棉被》观后感
《《半条棉被》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半条棉被》观后感(合集15篇)】相关文章:

《周末大逃亡》读后感2023-01-20

美丽的冬天美好的冬天作文2023-09-23

下雪了的初一作文2023-09-18

消防讲座观后感2023-08-25

天使的降临散文2023-04-07

《雷锋1959》的观后感2022-10-17

雪花的自述初三作文2022-10-20

八路军抗日口号2023-07-23

春之怀古读后感作文850字2022-07-22

关于承担的初中话题作文600字2023-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