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传记观后感

时间:2023-11-27 08:25:07 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林肯传记观后感(共13篇)由网友“yebin6212110”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林肯传记观后感,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林肯传记观后感

篇1:林肯传记观后感

看完了《林肯》的传记,我真的是感慨万千,成功者都是那样的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

我以前一直想不明白:一个农民的儿子,出身极其艰苦,他是如何可以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一个从未接受过教育的孩子,如何在几十年的时间内一跃成为一个国家的元首?一个屡次遭受挫折的人,一个毫无任何家世背景的人,全靠个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他最终到达了权利的颠峰。。。他就是美国第十六代总统---林肯!一个百折不挠的人生奋斗者!

看完他的传记,我才知道成功者他们一路的走过来是多么的不容易!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蹴而就的,没有谁可以一步登天。恰恰相反,所以的成功都是经历了一连串的失败之后才产生出来的,看看下面这个美国人的败绩,你就会更加理解“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含义:

8岁时,家人被赶出居住的地方,他必须工作谋生;

10岁时,母亲去世;

21岁时,经商失败;

22岁时,角逐州议员落选,工作也丢了,想就读法学院但进不去;

24岁时,向朋友借钱经商再次失败,后来花了的时间才把债务还清;

26岁时,爱侣去世;

27岁时,精神崩溃,卧床六个月;

29岁时,争取成为州议员发言人没有成功;

32岁时,争取成为国会选举人,失败;

35岁时,参加国会大选,失败;

36岁时,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失败;

40岁时,寻求众议员连任,失败;

41岁时,想担任州土地局长被拒绝;

46岁时,竞选国会参议员失败;

47岁时,争取副总统提名,落选;

49岁时,再度竞选国会参议员,再度失败。

相信很多人看了以上这张失败的履历表后,已经猜出了这个人是谁了,----这个大失败者的名字,就是亚伯拉罕。林肯。生下来就一贫如洗的他,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折,两次经商均告失败,八次竞选八次落选,甚至还曾精神崩溃。

不过,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把林肯打倒,尽管好多次他本可以放弃,但他不但没有放弃,反而勇敢的屡屡接受命运的挑战。他遇到过的敌人你我都曾经遇到过,林肯面对困难没有退却,没有逃跑,他坚持着,奋斗着。他压根没有想过要放弃尝试,他不愿放弃努力。就想你我一样,林肯也有自由选择权,他可以畏缩不前,可是他没有!正因如此,他在52岁时终于成功的当选为美国第16代总统,并作出了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成功者他们也是一样的,一路上他们也会遇到无数的挫折和障碍,但是不同的是:我们选择了逃避,但是他们选择了勇敢的去面对它们,并且最终征服了它们。所以最终,他们成为了成功者,成为了众人景仰的时代楷模和偶像。。。而我们,成为了普通人,成为了去羡慕他们,景仰他们的人。。。我们一直在感叹他们是多么的幸运,我们是多么的不幸,可有多少人曾想过,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曾经是一样的卑微,一样的处境啊。。。就林肯而言,他从未上过学,我们比他幸运不知多少倍!一样的处境,只是我们的心态不一样罢了。。。林肯一生都在和失败挫折打交道。。。他经历了贫困的童年,丧妻的悲痛,事业的挫折,亲友的误解,婚姻的不幸。。。等等,但是,最终他坚持了下来,熬成了一代伟大的领袖!坚持不懈,百折不挠,永不放弃!或许就是对他一生做的一个最简单的概括吧!从他的经历中,我深刻的认识到了,成功是一条多么漫长的路,没有毅力耐心去坚持,成功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从他的经历中,我变的洒脱了很多,我不再心浮气躁的想要成功,我知道了成功需要长年累月的持续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我太想成功了,这很好!可是,我忽略了,成功需要时间。需要一个过程!我想明天就成功。那简直就是白日做梦!我相信。大多数人也和我一样,有那种想快速成功的想法。想法是好。。可是没有时间去验证,不拿出实践去证明,那只是痴人说梦!所以,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成功,就必须长年累月的拿出行动去坚持为自己的目标理想努力,奋斗!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林肯的婚姻,林肯的婚姻是不幸的,他和玛丽并不相爱,但却走到了一起,并且痛苦的过了一生,那是多么的不幸啊。。。这不由让我想起了许多的人,对婚姻一直抱着一种很草率的态度,这是多么的不幸啊。。。人生就是这么一辈子,追求幸福快乐是我们生活的真谛,真的不要做太草率的做决定让自己后悔终身。。。所以,我知道了最重要的`第二点:要慎重的选择你的人生伴侣,因为他/她几乎决定着你一生的幸福和快乐!

还有林肯的伟大的人格魅力,他高超的处理人际交往的技巧。。。这些都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友谊。。。朋友在你的人生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们美好人生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一定要珍惜我们所得到的每一份真挚的友谊!这是我最欠缺也最需要改进的。。。一定要好好正视!

这就是我看林肯的传记得到的感悟!短短几百字不足以表示出我学到了多少,更多的东西将会永远储存在我的脑海了,为我的人生保驾护航。。。我相信,我也可以像他一样,一样成功!努力!用行动去谱写我自己独一无二的辉煌!!!

篇2:《林肯》传记电影推荐

《林肯》是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丹尼尔・戴・刘易斯、莎莉・菲尔德、大卫・斯特雷泽恩、约瑟夫・高登-莱维特、詹姆斯・斯派德等主演的历史电影。

影片讲述了美国第16任总统经历南北战争,统一美国的故事。

该片于11月16日在美国上映。

剧情简介

1865年1月,美国内战已经快要结束,北方胜利在即。对于林肯来说,他为了取消蓄奴制度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努力奋战,美国宪法无法更改,只能推动第13修正案的通过。但是林肯遭遇了来自党内党外的双重压力,他的对手,来自南方的民主党,想要坚持奴隶制,而林肯所在的共和党一再要求林肯推迟投票时间。所有人都不愿看到非裔种族拥有平等权利的那一天,所有人都会害怕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情发生。

影片评价

带着你的小孩一起去看这部电影,即使他们会觉得无趣,或者看不懂,要知道无趣和糊涂也是民主的一部分。《林肯》是一部朴素而又高贵的彰显民主力量的大作。(纽约时报评)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筒下的《林肯》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寻常人物卓越的领导才华,而不是完美有如蜡像的总统,也没有通常的吹捧。(华盛顿邮报评)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用了一个非常严肃的标题向观众讲述了林肯生命中的最精彩的故事,也是林肯生命中最后的一段时光。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林肯为了让这条法案通过不惜一切代价,他愤怒、沮丧、流泪,甚至使用三名说客,用贿赂的方法劝说民主党成员――这些游走在宪法边缘的桥段也成为电影的点睛之处,充满着幽默与对政治的嘲讽。这次,斯皮尔伯格的导筒深深地碰触到了历史,当然,关于电影中的细节是否属实的争论仍然存在,但观众们都选择相信林肯是一名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丹尼尔・戴-刘易斯可以说是诠释这个角色的最佳人选,林肯高挑瘦弱的身形、卷曲的山羊胡须和两鬓、深陷的脸颊以及嘴角的猛烈抽动,这些细节被丹尼尔・戴-刘易斯还原地十分到位。在影片中,斯皮尔伯格竭尽全力描述林肯废奴的过程,对少年林肯丝毫不提,观众看到的是一个勤勤恳恳,谨遵民主,推动社会进步的政治家,更丰富了这一伟大人物的形象。(新浪娱乐评)

篇3:林肯观后感

林肯观后感

花两个半小时看完了奥斯卡热门的影片《林肯》,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接近两个半小时,绝对是部长电影了,时间长叙事多故事拖沓导致很多人对这样的长电影望而却步但是斯皮尔伯格完全颠覆了这一观点,大师就是大师,导的了科幻片,导的了动作片,导的了剧情片,导什么都是游刃有余,而且部部经典。

《林肯》一部平静的电影让人看了不平静,平淡的剧情却总是时不时的触动人心,电影基本上属于林肯的传记,历史类电影,风格基调略显沉闷,厚重,节奏平稳流畅,缓急得当,有真事感动的家庭戏份,有慷慨激昂的林肯演讲,更有众议院里激烈刺激的唇枪舌战,点燃观众的情绪,电影大篇幅描绘使得林肯的人物性格立体丰满,同时人物形象也更加平易近人,让观众在观影之时有极强的代入感,电影背景是在美国内战也就是南北战争时期林肯和他的得力干将们运筹帷幄,为国家和平统一,解放黑人所做出的努力,影片信息量巨大、有趣又非常正统,很典型的讨好奥斯卡的电影,但是它注定不是大众的菜,如果不对当时那段南北战争历史有所了解的话,不对美国政治有所了解的话,想完完全玩的看透这部电影,是非常吃力的,就算看完电影也是云里雾里的。影片不仅展现了那个时期美国存在的主要社会矛盾,人民心底的渴望,还展现了作为一个最受爱戴的总统真实的生活和精神,在电影中没有很多的镜头描写南北战争的细节,而是更多的把镜头对准了林肯个人,主要挖掘了林肯心灵世界,展示的是林肯和他身边的人的关系,对政治工作的处理方式,对家庭的处理方式;展示的是林肯的工作态度和他的那种细腻的处事能力;展示的是林肯个人随意,幽默的性格,负责更具智慧。

电影虽然是林肯的传记电影,但是也没有过度的神话这个人物,也没有掩盖林肯在政治上的那些黑色小手段,林肯团队为了选票私下串通,动摇敌对党派的人,还是比较还原历史的,不可否认林肯在政治上的天赋,但是政治斗争的是残酷,影片还是很完美的展现了政治斗争中你来我往的拉锯战,对抗敌对党派的一场场攻坚战,高潮此起彼伏,真心佩服斯皮尔伯格的才华,通过真实的年代感,美术造型真实的将观众代入那个历史,时而细腻时而激昂的表现手法,政坛,家庭场景的描写让影片有了更大的格局和感染力,电影没有一个镜头感觉是多余的,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对白都是那么必要,除了结尾那一段处理的有点简单了,林肯遇刺只是跑出个人说总统遇刺,然后镜头一切说林肯已经走了,没有剧情的呼应也没有给观众留下意犹未尽的思考空间,难道大师另有想法?

影片中的林肯经过刘易斯的细腻演绎,真是演活了,没有那种至高无上的总统威严,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和蔼可亲,随意近人,并带一点幽默感的总统,没有丝毫的总统架子,他可以平等的和士兵对话,可以很随意的开玩笑,在家他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在外他是一个敢于承担独当一面的好总统,称职的领导人。两届奥斯卡影帝级别的刘易斯饰演的林肯更多赋予了这位传奇总统一些平民的气息,把角色演绎的更加饱满,有血又有肉,不仅型似更神似,刘易斯那逆天的演技可见一斑,可以说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全都都是靠大段的对白和刘易斯逆天的演技支撑起来,电影中的其他配角也是很卖力的'演出,再配合刘易斯完全算的上教科书级别的表演,迳福贴上小胡子真有范!

电影里的林肯是一位敢于挑战封建奴隶制的人,敢于为黑人争取平等,争取自由,解放当时受到歧视的黑人,就算前面的困难重重,希望渺茫,依然是乐观的看待,林肯连任两年,人民都拥护爱戴他,没有人比他更受到人民的尊敬,林肯的地位前所未有的达到最巅峰,但是他依然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完成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了自由,为了平等的实现,为了一个民主民治民享的国家毅然的选择废除奴隶制,这才是一个负责任,有良心的好总统,我们通过林肯的这一决议我们看到了当时美国社会黑人艰难的的社会地位,涌入北美的移民中,有一个群体是不情愿的。那就是非洲人,他们当中有50万人是在1619至18间被作为奴隶贩运来的,明码标价,手脚套着绳索被贩卖到当时的南方的农田干苦力,受到非人的歧视和待遇,正是因为当时的林肯才有了今天黑人的地位,林肯废除奴隶制解放黑人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林肯他为推动美国社会向前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受到美国人民的崇敬直到现在。

篇4:地球传记观后感

地球生理学和盖娅科学的经典著作,提出“地球是所有活着的生物构成的超级个体”的全新理论,书写了生命绵延的地球传记 。

“正如人体是由细胞构成一样,地球是所有活着的生物构成的有机体……最为重要的是地球的健康,而不是某些个别生物物种的健康。”

作者拉伍洛克1990年获得由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的第一届阿姆斯特丹环境奖。

我希望我的子孙继承一个对他们而言有前途的世界。为了确保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只讲人类的权利是不够的,为了生存,我们必须还要关心地球。在这个星球上,任何人,乃至任何一个物种都没有占有权。

地球大气令人惊异的不大可能性揭露了负熵和生命无形之手的存在。不稳定的大气持续以恒定的组成存在,而且持续的时间远比大气中气体的反应时间更为长久,这意味着存在一种调节它的手段,可能就是“盖娅”。

“正如人体由细胞构成一样,地球是所有活着的生物构成的有机体。”在《盖娅时代》中拉伍洛克首次提出这个观点。

《盖娅时代》是一本地球生理学和盖娅科学的书,其主旨是“了解盖娅”,发现它到底是怎样的生命,以时间为纽带讲述地球生命的演化。拉伍洛克提出,地球上的氧气浓度、云的构成、海水含盐量等等,都是生物进程控制的结果。他相信,活着的有机体为它们的存在创造了最适宜的环境,也因此创造了这个超级个体—盖娅,亦即地球。

篇5:地球传记观后感

这几天吃饭时看了BBC的高清纪录片《Earth The Biography》(地球传记),分为火山爆发,大气层流,冰川融化,海洋涌动,稀有行星五集,以很精彩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地球形成和成长的历史进程,及地球上生命的生成与进化。其中每一集的最后都揭露了人类活动对地球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及潜在的严重危机。特别是最后一集《Rare Planet》稀有行星,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地球在整个宇宙中的稀有性,无数种巧结在一起才奇迹地形成了我们这个能孕育出生命并长久维护其生存的地球,这些巧合不局限于地球内部的苛刻条件,即使是太阳、木星、火星、月亮当中的任何一个出现一丝差错,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也都将不复存在。

这么说并不是杞人忧天,由自然灾害引起的生物灭绝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其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就是恐龙的那次生物灭绝。但无论地球被毁坏地多么严重,它都能在几千万年之间恢复如初,这个自我治愈的时间放在地球50亿年的生命中只是一眨眼的功夫,但多少盛极一时的生物和文明都一去不复返了。这套纪录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节目的主角站在玛雅文明最大的一座神庙废墟顶部所说的那段结语:“从长期看,地球能够应对人类抛给它的一切,我们可以砍伐掉所有的丛林,但是丛林可以在几千年之内就自我恢复;

我们可以燃烧掉所有的化石燃料,让大气层充满二氧化碳,但即使这样,地球也只用花一百万年就能恢复好大气层;就算是所有的动物都因为人类而绝种,随着进化的不断进行,它们最终也会被新一代同样丰富的物种所代替。所以在改变这个世界的`同时,我们也在改变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个独特的自然环境,这种改变很可能威胁着人类文明的生存。所有那些关于拯救地球的说法都不是问题所在,我们的地球不需要被拯救,地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我们不应该为它而担心,需要担心的 ,是我们自己。

有人会说,即使你这不是杞人忧天,也是在瞎操心,就算人类把自己毁灭了,也是在很久以后了,那时我孙子的孙子都不知道在哪里呢,伦得着我操这心吗?!顾好眼前的生活本也无可厚非,但问题就在于,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恐怕撑不了你想象中的那么久,可能我们的孙子,我们的儿子甚至我们自己就会遭遇不可挽回的生态灾难。大家可能会说我在耸人听闻,因为我们小时候受的教育都在说地球资源还能被消耗多少年,生态环境距离警戒线还有多远,不必慌张,但这都是几十年前的数据和预测,平时留意科学和环境相关信息的人不难发现,生态环境的损坏是愈发的严重,很多方面都在向极限逼近。即使知晓了这些,很多乐观的人还是不以为意,心想地球就是再逼近极限,也应该不会在我的有生之年发生重大灾难,我的子孙如何应对,与我何干?!人能做到如此的乐观我也十分羡慕,可他的问题在于,只估计到了持续性的消耗和损坏,没有考虑进去可能的突发状况。

之前我借鉴《功夫》上的一句话:“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修改成下面这句话:能力越大,为害也越大。几百年前人类犯个小错误,顶多就是烧毁一片树林;现在可今非昔比了,能力大了,万一犯个错可就不是一片小树林的问题了。美国总统若是一不小心错按了某个小红按钮,恐怕一个国家就不存在了。不要以为这种错误只存在于好莱坞的科幻大片中,就在前不久,墨西哥湾就上演了一场真实版的好莱坞式灾难电影。“深海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并沉入海底的景象绝对不逊于任何一部电影中的灾难场景。在深海石油疯狂泄漏的那几十天里,有不少人都忧虑地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好吧,在这里我也只能用“有不少人”来形容,因为恐怕有更多的人是漠不关心,睡得很香,吃得更香。在中国的会想,我们临着太平洋,太平得很呢,大西洋关我屁事;在加拿大的会想,那都是美国人的事,石油还没漂到加拿大就结冰了,不担心;在美国的会想,墨西哥湾离我这里远着呢,大不了我不去度假晒太阳,不去吃海鲜了。有时候我就想,人还是不要知道那么多知识,不要把眼光看的那么远会过得比较开心,否则像我这样,知道了如此大量的石油污染会破坏整个海域的食物链,知道了食物链的破坏会导致很多对人类有积极贡献的生物灭绝,知道了海洋中有一种低级却大量的生物掌管着整个地球一半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和一半的氧气排放量,知道了二氧化碳过量会导致全球变暖,知道了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知道了冰川融化会使地球气候失常,沿海大陆被淹没,和释放大量的甲烷气体,这种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强好几百倍,知道这么多还真不是件美事。

所有的这一切都源于人类的一个小错误,人类还无法保证不会犯类似的或者更大的错误,所以人类能在这个星球上幸存多久还是个未知数,可以肯定的是,人类越自以为是,就越走向毁灭,这个被毁灭的不会是地球,而是人类自己。

篇6:中外传记鲁迅观后感800字

中外传记鲁迅观后感800字1

寒假的一天,我看了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写的散文诗集《野草》。

我一看这本书就入了迷,爱不释手,一口气就将它读完了,其中有一篇我印象最深的《雪》,这篇文章与众不同,写得十分优美,表达的思想感情很强烈。我想大家一是迫不及待了吧,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吧!

《雪》这篇文章我觉得很有特色,与我们写得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写雪的着重点一般都是它的形状、颜色、飘落的样子等等,而鲁迅写得这篇《雪》的着重点却是孩子们怎样塑雪罗汉。依我个人认为这是《雪》这篇文章的闪光之处。“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立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色了。”这一段话里蕴藏着一个道理:看似强大的事物却经不住一点点、小小的考验,就已经完全拜变了样,认输了,低头了。在我们身边也存在着这样的事情,我们要去克服它,消灭它,不使它成为你生活的累赘。

《雪》这一篇用了许多的修辞手法,将文章写得更加生动形象,让人读了以后,眼前仿佛就出现了这个情景,如:“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这一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蜜蜂飞来飞去,写作了忙碌。蜜蜂一边飞一边发出嗡嗡的声音,这是很正常的事,而作者却把它们写成是在吵闹,这更加突出作者之文采。只要你一闭眼,眼前就会出现书中所写的这一幕。

“雪”在我的脑海里是很美的,但在作者笔下的《雪》中觉得更加美丽,我想:鲁迅能写出这样美的雪景他肯定是注入了自己不少的感情在里面,不然是不可能将雪写得如此美丽,我从中发现写作文最重要是要用真情实感去写。我从这本书中获益匪浅。

中外传记鲁迅观后感800字2

当我细细读过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我不禁惊讶道,鲁迅先生,这是你吗?原来你的笑声是明朗的,原来你对美学这么有研究,原来你也懂幽默……

一直以来,我对你的印象就是语文老师给我们讲授《孔乙己》《药》等作品时所描述的你:鲁迅,原名周树人……那是为唤醒大众的反抗意识而弃医从文的你,留下许多深奥难懂又“枯燥无趣”的文字的你,一个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你……或许因为你的文笔是那么犀利尖锐,我脑海中的你不苟言笑,正义凛然,有着方正的发型、浓密的胡子和一张一直板着的脸……

但是,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你。开头的第一段就写道:“……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这也是你!原来你并不总是板着脸的,你在平日的生活中不会只表现出你的批判现实的冷峻的一面。这让我想到了你写的《社戏》。《社戏》中的你也是乐观的、开朗的,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你,也是如此。这才发现是你的《孔乙己》《药》令我模糊了对你曾有的印象;是你的震撼人心的、唤醒民族精魂的文字让我忘记了写过《故乡》的你……庆幸的是,萧红把你——那个生活中平易近人的你又一次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让我们在深入研究你的作品之时,也读懂了你。

文中有一句话说道:“周先生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玩笑。”这一段把鲁迅先生写得太可爱了。原来,这也是你。一个在生活中充满幽默、充满欢乐的你。

对于我来说,你是伟人,你是那么遥不可及、高高在上。而《回忆鲁迅先生》一文让我明白,原来伟人也有喜怒哀乐,同样可亲可敬。

不会忘记那个医救中华灵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严肃的你,更不会忘记那个“很喜欢吃油炸的东西”“走路很轻捷”“笑声是明朗的”的你。因为,这也是你。

中外传记鲁迅观后感800字3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鲁迅,他并不完全,只是真正的鲁迅的一部分,萧红写的这篇文章,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神一般的人物,中国文坛的传奇:鲁迅。

朋友们时常谈到寂寞,在像这样的冬夜里我也是深感寂寞的一人。我们常常觉得缺少什么似的,常感到一种未曾填满的空虚。我们也许是在心胸里描写着华丽的舞台,美妙的音乐或新鲜的戏剧罢,眼前向我们躺着的呢,只是一条冰冻的道路;虽然路旁未必没有几株裸树,几个叫花子,几堆垃圾或混着黄灰的残雪,然而够荒凉的了。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的心灵泛起涟漪。鲁迅先生的文章,就有这样神奇的效果。

从中国小说发展的角度看,鲁迅的小说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称得上是一次深刻的革命。他用“借一斑而略知全豹”的手法,从普通的日常生活事件中提炼情节,揭示现代中国人的灵魂,在有限的篇幅中塑造了具有无限生命力的艺术典型。鲁迅的小说提供了外为中用,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外国,发展我国新文学的经验,还提供了以现实主义为基础,兼有浪漫主义的手法,吸收其他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营养,使艺术方法多样化的经验。他以自己独特的小说创作实践,实现了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转变。

对于作者的这篇文章,我想多少会有一点个人的情感在里面,萧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的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辫子的东北阿姨。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如果没有鲁迅先生,也就没有萧红。她很可能默默无闻地寂寞下去,甚至颓唐地毁灭自己。是的,没有鲁迅先生在荆棘满地的前面为青年们开路,萧红同时代的一批青年作家也就不可能冲出牢笼走进文坛。三十年代出现的一批生龙活虎的青年作家,有谁没有受过鲁迅的哺育呢?在建立我国现代文学队伍方面,鲁迅先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鲁迅是中国青年作家之父,他一生对青年的帮助,是人们万世所感念的。

不管真实的鲁迅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不管他是不是真的勇士,但他一定是看透了中国这个社会。鲁迅所具有的批判精神是我么这个社会最最欠缺的。

中外传记鲁迅观后感800字4

在我开始上二年级的时候,我所知道姓鲁的人只有三个。一个是木匠鲁班,再一个是《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此外,我还模模糊糊记得一个叫鲁迅的,他经常写些我不懂得文字,还是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三个“家”字,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叠成一座高大的山峰。我想,他一定比鲁班还聪明,比鲁智深还英勇。

稍大一点,懂得多了,我更了解鲁迅了。再大一些也就是现在的我了。在相当一段时间,我对鲁迅的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孔乙己的可笑,阿Q的可怜,祥林嫂的悲惨,都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但是我更喜欢鲁迅的杂文,他的杂文蕴涵无尽的.力量。放寒假的前几天,我买了本《鲁迅全集·杂文卷》,它吸引着我去看那热血沸腾的一行行、一段段······

读鲁迅的杂文集,如同面对一位绝世“狂人”的感觉。我甚至不敢相信,一位修养极高的作家,竟然抛开一切温情,去尖刻的怒骂。读了他的杂文,我不禁给他取了个绰号——爱挑剔的老头。但仔细想想,爱挑剔反而就是鲁迅的高人之处。

文如其人,读了鲁迅的文章,心里默默映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张瘦小的脸;宽宽的额,上面有几道皱纹,头发竖着,分出棱角;浓眉下露出一双忧郁的眼神,硬硬的胡子根根竖起,像刺,会扎人……

这样的性格,这样的相貌,再加上这样的人生,我常想,他大概是很难相处的吧,有人说他很冷漠,连他的朋友范爱农也一度认为。其实他很热情,为了一个青年的鞋子跑了大半个京城,还送书给售票工人。鲁迅是引导万千青年知识分子走向战斗、走向成熟的旗手。

他也是直爽的。他敢说,说出《对于左翼作家的意见》;也干校,笑那《二丑艺术》;他敢骂,骂那《流氓的变迁》。

读鲁迅,读鲁迅杂文,让更多人了解鲁迅!

中外传记鲁迅观后感800字5

《呐喊》是鲁迅先生自《狂人日记》后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它是中国的名着,鲁迅先生的作品读后感800字。同样也是世界的名着,这本书中有些文章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乡》,《药》,《孔乙己》等等鲁迅先生的名作。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日本的首都东京留学时,看到和听到当时中国人民的麻木不仁从而使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意识苏醒,医学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因此他弃医从文,从此投身文学的知识宝库中。鲁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以及对于他们的怜惜和悲伤。《孔乙己》中那个因为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社会上流阶级的生活的孔乙己,从孔乙己在澡堂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为职业,在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后被打折了腿,最后还是默默地离开了人世,读后感《鲁迅先生的作品读后感800字》。

《故乡》中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和剧中主人公从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从而体现了当时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而《药》则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这一点。文中凶暴残酷的刽子手康大叔,因为小儿子小栓的痨病而拿出所有家档去买了个人血馒头的华老栓,和那些在茶店里议论纷纷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为革命而被处死,最后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馒头而牺牲的人,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康大叔的残酷,卑鄙,仗势欺人。华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们的盲从和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夏瑜的英雄气概但是完全脱离群众的革命是无法成功的。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中外传记鲁迅观后感800字

篇7:读乌塔传记观后感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总能从书中的故事里受到很多启发,而前两天我读了《乌塔》,让我受益满满。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叫乌塔的十四岁女孩儿独自环游欧洲的故事,合上书,我的心仍然无法平静。

乌塔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乌塔是一个多么细心的孩子呀!她只有十几岁,却能考虑到旅行中遇到的困难,能把自己的行程安排得井井有条,难道不令人惊叹吗?

乌塔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为了挣旅费,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市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我不敢想象,从11岁到14岁,这三年无论在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她都坚持下来了,这其中得遇到多少困难她!乌塔是那么有恒心,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赞扬吗?这次旅行中,她去了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她是多么勇敢呀!

乌塔说:“光从电视和书本上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是呀,我们不但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从电视里只看到草原一望无际,而亲身来到这里才能感受它的一碧千里是那样的美丽,;从书本上看故宫,只感觉红墙黄瓦是耀眼的,但只有真正走进这高墙之中,站在宫殿前,才能感受到它的壮观和皇家的威严。

乌塔去欧洲旅行,十几天见不到父母她都不怕,而我呢,最多自己去上学,周围的同学都是车接车送,平时父母根本不让我们自己出门,你说,我们怎能和乌塔比呢?

我希望每个人都向乌塔学习,努力锻炼自己,成为一个独立、勇敢的孩子!

篇8:读乌塔传记观后感

前段时间,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了这篇课文。讲了乌塔14岁便一个人独自游历欧洲,她用了三年时间准备这次旅程,在这段期间里,她分发广告单、帮别人看护孩子,挣了不少钱,她还在家里设计了旅行路线和日程,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她去旅游的时候:每到一处,就查警察局的电话,已便有什么危险能请求警察的帮助。读到这里,我很佩服也很羡慕乌塔,佩服她的独立,羡慕她的勇敢和空间。

想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虽然我也是一个挺独立的女孩,但跟乌塔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有一次,爸妈要回老家,妈妈问我要不要同去?可我说:“在家谁给我煮饭啊!要饿独自的!于是我便跟着爸妈回老家了。

想到这里,我想到了乌塔说的一句话: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孩子单独出门?我纳闷,为什么外国的孩子可以那么独立,自由,空间大。而中国的孩子却要依赖在父母身边,凡事都由父母来做主?为什么外国的父母就那么放心自己的孩子?而中国的父母却那么担心自己的孩子呢?我想不透!也许是中国的父母太溺爱自己的孩子了,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才使得自己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越来越胆小。

中国的孩子学习的知识都是来自课本,而外国的孩子学习的知识来自大自然、书本和生活。我想对中国的父母说:“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让我们去飞翔吧!

篇9:读乌塔传记观后感

今天上午,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叫《乌塔》,这篇课文是汪晓写的。课文主要写了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乌塔为了挣旅费,她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她每到一地都会给家人寄张名信片或打个电话。课文的主人公是乌塔,她是个热情活泼,生活经验丰富,自理能力强,生存能力强,有责任感,做事有条理,有计划的人。

学了这篇课文,我觉得乌塔的父母有些奇怪。因为一般父母都会带自己的孩子一起出去玩,而乌塔的父母不一样,他们让自己的孩子乌塔单独一个人出去游欧洲。可能是在锻炼她的自理能力吧!

我和乌塔同样是孩子,却有着天壤之别,她敢独自一个人游欧洲,而我,别说游欧洲了,就连从家到公园也不敢。她的自理能力强,我早上起床像一个小宝宝一样,连穿衣服穿裤子也要妈妈帮我穿。我的胆量和自理能力和她比,那就小巫见大巫了。

我以后要向乌塔学习,我虽然不能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个人游欧洲,但是我会在生活上多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学习上不会让爸爸妈妈操心。

篇10:传记电影《模仿游戏》观后感

看完电影时还是很澎湃的,然而查了一下史实,戏说的成分还蛮不少。

- Turing破解Enigma的机器在1939年完成最初的设计,名为Bombe,不是Christopher;1940年第一台Bombe便已投入使用。

- 除了Enigma,德军还有别的密码系统。后续担负起破解任务的机器叫做Colossus(因为体积很大),而建造Colossus项目跟Turing的直接关系并不大。在Computer History Museum看到的一段科普片里也提到将战争缩短了两年的说法,但是指Colossus

- Denniston本人其实也是密码学家。

关于Turing本身,电影似乎有塑造Turing带有自闭症(autism) 的倾向,表现他有社交沟通障碍(要不要去吃午饭、不懂什么是flirting等)、强迫症(分开胡萝卜和豆子)。但在本片所基于的传记著作里,Turing是一个甚有幽默感,跟同事相处也很和谐的人。

而同性恋部分,传记所描述的Turing,并没有向朋友和同事掩饰自己的性倾向,还会主动去结识男人。

电影原本拍了一个Turing死在床上、床旁边桌子上有个半咬的苹果的画面作为结局,但是编剧和导演觉得goofy,最后剪辑掉、换成了屏幕文字来交代。

_______

可以理解传记片为了戏剧效果而篡改事实,唯一觉得比较刻意的是为了塑造对立感、营造「Turing是个伟大天才却备受社会卑劣对待」的悲惨命运式煽情效果,模糊掉了推动密码破解过程中其他unsung heroes...

电脑的发明,至今没有给任何一个人颁发专利。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取得,都是很多人互相助力、互相启发的结果。

篇11:传记电影《模仿游戏》观后感

看到图灵因为一个灵感,冲回办公室,之后图灵机计算出结果的那一刻,我直接泪奔了,坐在我旁边的人肯定觉得这哥们疯了。虽然我这辈子绝对不可能达到图灵的高度,但图灵那种孤独感我还是能感受的到的,所有技能类的工作,不管是写作,拍电影,画画,创作音乐还是写代码的人,在这个层面上都是相同的.,就是,外人永远只能看到结果,而看不到创作的过程,也无法理解这个过程,最终导致这个创作的过程无比孤独。

你以为,创作出少女在花田里奔跑的动画的人,就是那种在花田里奔跑的人吗,怎么可能呢,而是走火入魔伏案工作,呕心沥血燃烧生命创造作品的人阿。

篇12:传记电影《模仿游戏》观后感

1,我觉得这件事简直侮辱人。编剧的意思是,一个人IQ高了EQ必然低成屎吗?你就不能接受这个世界上就是有人IQEQ都很高吗?而且无论是大爆炸的编剧还是这部电影的编剧,他们对低EQ这件事的理解其实特别的低IQ。他们所描述的那些他们认为的低EQ行为,明明就是典型的低IQ。

2,真实生活里的图灵其实是个挺受欢迎的家伙。内向固然内向。那个时候在Bletchley Park,午餐时间很多工作人员会聚在一起运动(印象中是踢球?),图灵会在旁边看着,跟同事聊天。他完全不是个古怪的家伙。历史上几乎没有这样的记载。神马绿豆胡萝卜要分开,分开就分开,你以为他真是个弱智么?

3,Bletchley参与密码破译工作的人远不止五六个,而是一大群人。图灵也没有直通丘吉尔的渠道或者获得过丘吉尔的背书。Bletchley Park的主管也不是个蛮横的军棍。

4,另外他们也不曾选择隐瞒一些破译出的德军情报。这他妈是犯罪好么?是草菅人命好么。。英国政府不仅没有隐瞒Enigma的破译,而且跟美军share了大量情报的。德军之所以到战败都不知道Enigma被破译这件事,只是单纯的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相信Enigma是可能被破译的。

5,图灵机不是计算机。它是一个用来研究可计算性的模型。不是任何真实的机器。。即使今天我们依然管图灵机叫图灵机,不叫计算机。

6,Enigma的破译的早期工作其实是波兰的数学家们。这件事可以追溯到二战开战前的。这几个人把他们的成果带去了英国。然后在Bletchley Park有人设计了第一代Bombe机,图灵优化了它。

7,真正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同期在Bletchley Park之外由Flower设计的Colossus。当然图灵在Bletchley的破译工作一定程度上促成了Colossus。Colossus后来也真的被Bletchley Park拿去用来破译Enigma了。但是电影里那个图灵摆弄的家伙真的是一台Bombe机。

8,当时没有任何一台机器叫Christopher。。这剧编的也太琼瑶了。

9,图灵订婚的那位姑娘从来都知道他是gay,图灵也是真的爱她。那段扇耳光的戏也是瞎掰。

10,至于神马苏联间谍啊,反间谍啊,故意泄露情报给苏联,全是瞎扯。

11,图灵喜欢跑步是真的。战后差点去奥运会参加马拉松比赛。放到今天就是一个从大脑到身体都无比健全的人。结果拍的跟一弱智宅男似的。

12,象棋大师同学和图灵其实没有争夺过主管权,而且一直关系不错。

13,我对英国英语实在适应不良,所以电影前几分钟的台词几乎没有听懂,包括那段不怎么和谐的面试。不知道军棍跟图灵在吵神马,除了说到了德语。但是,图灵是普林斯顿的博士,导师是或许历史地位应该跟他一样牛逼的Alonzo Church,这种简历有啥可面的?

14,说到德语,图灵真的会德语。。。Heil Hitler反复出现这件事确实对Bletchley Park破解Enigma起了帮助。这点电影还是没有搞错。

篇13:传记电影《天才捕手》观后感

我本来以为《天才捕手》会拍成《霸王别姬》的。

如果把 A.司各特·伯格的整本原著《天才的编辑》都转换成影像,那么最合适的应该是改编为 HBO 剧。每一集主要讲一个作家,最好是阿伦·索金写的剧本,他能把所有的繁复故事都处理得干净利落。导演就找大卫·芬奇吧——它可以是 20 年代的《社交网络》。

主角麦克斯·珀金斯被称为那个时代“完美的编辑”,与他合作过的作家有写《小城畸人》的舍伍德·安德森、被称为美国文学史上马克·吐温之后最优秀的幽默作家林·拉德纳、获得过普利策小说奖的 J.P.马昆德、加拿大总督功勋奖的得主莫里·卡拉汉、20 世纪上半叶美国最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之一艾德蒙·威尔逊,还有道格拉斯·索瑟尔·弗里曼、艾丽丝·罗斯福·朗沃思、汉密尔顿·巴索、南希·赫尔和约瑟夫·斯坦利·彭内尔……

更省事的介绍方式:他是那个发现了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的人。

但珀金斯编辑生涯里最戏剧化的一段,是他跟作家托马斯·沃尔夫之间的工作经历,其中包括《天使,望故乡》和《时间与河流》两部书稿的出版。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在《天才捕手》这部电影里,编剧界大名鼎鼎的约翰·洛根(《飞行家》《角斗士》《林肯》)会拎这个故事出来单独讲。

托马斯·沃尔夫是个疯子。饰演他的裘德·洛一出现就能告诉你这一点。他是“垮掉派”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偶像,习惯抵着冰箱写作,毫无节制、嗓门大、话痨,喜欢用他那双不知道是什么牌子的皮鞋用力踏着地板打拍子。异类。这是让你对他保持兴奋的原因之一。

电影开场没多久就有一个小高潮,渴望得到肯定的沃尔夫被纽约出版商退稿数次,打算把书稿放到发现了菲茨杰拉德的麦克斯·珀金斯的`手里一搏——毕竟菲茨杰拉德的稿子一开始除了珀金斯之外,其他编辑也不怎么能读下去。最后,珀金斯亲口告诉托马斯·沃尔夫:“我们打算出版您的作品。”

这不仅仅是个通知那么简单。珀金斯的这句话挑起了一个庞杂的故事线。这两个人性格迥异:托马斯·沃尔夫行为怪异又冲动,写起东西来完全收不住,麦克斯·珀金斯节制而内敛;托马斯·沃尔夫对这样的认可期盼许久,听了这话简直激动得要昏厥过去,麦克斯·珀金斯恰好是个对作者负责到超出职业本分的工作狂,同时,他们也都有时常需要他们在身边的另一半;托马斯·沃尔夫是个满身缺点的天才,珀金斯要做的就是把他最好的那一面展现出来,任务艰巨、过程甜蜜……这里有无休止的讨论、有大时代的背景,有疯癫、有误解、有冲突,最后还有心碎的离别。

中文译名类似的《心灵捕手》跟这部电影有几分相似,让一个天才“问题少年”降服的,肯定不仅仅是一位编辑或者老师,他还得是情绪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他最开始是他的灵感来源,然后是精神支柱,最后,他忍不住要把他当成他的一切。更恰当的比喻可能是,这像是一部能拍成《霸王别姬》的电影,至少体量上应该是相当的,而且在裘德·洛脸上,老有一种“我要成角儿”的劲,他们一起开始的,是一段“不疯魔,不成活”的不寻常经历。

你要看到托马斯·沃尔夫的情人伯恩斯坦夫人在编辑部吞药企图自杀才知道这两个人疯魔到哪个程度——他们为了工作家都不回了。珀金斯一直想要个儿子,沃尔夫想念他的父亲,然后他们遇到了对方。托马斯·沃尔夫扛来了三箱的《时间与河流》的书稿,看上去有 5000 页,麦克斯·珀金斯要大段大段地删。珀金斯说为了这事要一起没日没夜地工作,一页页地讨论修改,总共持续九个月,沃尔夫言听计从。最后,不怎么听爵士乐的珀金斯,在一家爵士酒吧最后跟沃尔夫一起踏着不知道是什么牌子的耐磨皮鞋,踏着地打起了拍子。所以,在那个不需要问作者“你现在公众号有多少粉丝”,单凭“独特”两个字就足够有理由把他们留下的年代,珀金斯在沃尔夫身上所花下的心血,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超出一个编辑的本分。

两人之间的亲密程度让他们双方的伴侣都有了妒意——这样的关系像是一个编剧的黄金素材,因为它很好下手,起因简单,但是在推进的过程中又会产生许多相当丰富的元素,只要你前面把那个互相牵引的理由讲清楚,后面事情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自然而然地发生,为这个故事线带来无限的回报。

但关键也在这:由这段关系产生的信息量太大了。编辑与作家的相处;夫妻之间的关系和后来的矛盾;还有要解决的一系列背景问题:在大萧条时期,人们对故事有一种什么样的特殊情感;重要嘉宾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又同时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另外,这可是一个有时间跨度的故事,他们不是在办公室或者火车站这么走火入魔地探讨那么一两次,这个故事是有一定年月的(妮可·基德曼饰演的伯恩斯坦夫人说,自己被沃尔夫冷落了两年),如果时间跨度能表达得更好,这电影一定会更激荡人心。

基于这些层层叠叠的描述,要是把《天才捕手》故事线都处理得淋漓尽致,可能得要三个小时才能解恨。看看导演的背景:迈克·格兰达吉之前执导过《李尔王》和《费加罗的婚礼》,是伦敦 Donmar Warehouse 戏剧公司的艺术总监(萨姆·门德斯曾经担任此职),获得过托尼奖。这是他的电影处女作。

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它有更加轻巧的一面。赏心悦目,毕竟是英国导演带着几个英国演员拍的。同时也挺风趣,能够让人毫无压力地看下去,即便你对电影的背景一无所知。

电影开始没几个镜头之后,你就能听到裘德·洛作为一个伦敦人专门苦练出来的美国南方(北卡罗来纳州阿帕拉契亚山脉地区)口音,念道:

…a stone, a leaf, an unfound door; of a stone, a leaf, a door. And of all the forgotten faces. Which of us has known his brother?

Which of us has looked into his father's heart? Which of us has not remained forever prison-pent? Which of us is not forever a stranger and alone?

(石块,叶片,一处尚未寻到的门;在石间,叶中,门里。在所有被遗忘的面孔后,谁曾真正知悉他的兄弟?

谁曾洞识过他父亲的内心?谁不曾被遗忘在永远禁闭的囚室中?谁不是生而疏离,至死孑然?)

这是《天使,望故乡》的开头,1927 年,珀金斯决定出版这部作品。十年之后,他们分道扬镳,由于一些争执和误解。跟这个让人忍不住回想好几遍的开头朗诵相对应的,是在片尾,沃尔夫临终前给麦克斯·珀金斯的一封信,同样用那种南方口音:

我想把这些写下来……我怕没机会了……

我想告诉你,无论发生什么,我对你的感受都不会变。都会像11月的那天,当你来码头接我,我们爬上楼顶,一起感受生命的冷暖、荣耀以及它所散发出的力量那样。

你永远的朋友 汤姆

就这样,他们真的再见了。入戏。疯魔。离别。

地球传记观后感

八年级语文组作文《梵高传》读书笔记

人物传记范文同学

孔子人物传记范文

读《虬髯客传》有感

林肯传初中读后感作文

传记范文

传记的范文800字左右

读《李清照传》有感

《林肯传》读后感800字

林肯传记观后感
《林肯传记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林肯传记观后感(共13篇)】相关文章:

亲人传记范文字2022-08-18

人物传记范文15002022-12-08

人物传记范文400字2022-10-25

1500字的人物传记范文2024-01-08

父亲人物传记作文500字2023-05-27

人物传记作文600字2023-06-12

人物传记作文2024-01-10

身边人物的传记作文2022-12-07

廉颇人物传记的作文2023-05-14

《天才捕手》观后感2023-10-3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