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观后感

时间:2024-01-26 08:13:19 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纪录片观后感(共16篇)由网友“扎眼的风”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纪录片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纪录片观后感

篇1: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观后感

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位有名的设计师,天天发明一堆奇怪,新鲜又实用漂亮的东西。对于这些,善解人意的妈妈可早就了如指掌。于是空闲时,她便忙于搜罗一些启发设计灵感的视频。这不,妈妈不久前又给我推荐了一部有趣好玩的日本记录片啊,设计!

才刚看到前奏曲的小片子,我就已经喜欢上它了-可爱的小图案拼成的片名随着音乐的节奏上下蹦跳,一下子就把我的好奇心吸引住了,越往后看我越喜欢。每一集都由五部分组成:观察,基本知识,天马行空,角度和拆解。

观察部分是让你仔细观察某个设计物品,一个手指松开就能倒水的酱油壶,或是包装礼物的花布,或是一盒精致美味的寿司。在视频中,有时是设计品的使用方法,有时是它们的制作方法,简单易懂还十分有趣呢。

我最喜欢的.是天马行空。在这个部分,导演通过生动的动画片引发我们对于设计的思考。比方说,我们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时钟一定是圆的?视频中的动画人物就会试图把时钟改成直的或三角形的;直形的时钟导致时针不能循环运转,而三角形的就会导致数字被时针遮挡。如果要使两个问题都被化解,圆形时钟便是最佳选择了。是呀,正如日本设计师深泽直人所说:“设计家需要在我们的习惯动作上做思考,我们因追求方便而设计。”

角度方面的知识是有素描来展现的。每一集都会有一些画家围着一样物品坐着作画。每位画家的风格不同,有细致,有随意;每张画的角度也是不同的,有正面,有侧面,也有背面。这个部分最有趣的是视频会把所有画作按顺序连着播放,就好像画中的那件物品正在旋转似的,好玩极了。

最后一部分是拆解。我猜想制作这个部分一定要耗费很大功夫-这里发生了许多不可思议,奇妙的事情,比如,薯片从包装袋里自己跳出来,口香糖竖起来自己走路等等。真是可笑呢。

我非常喜欢这档节目,它不但可以提高我的美学素养,还教会我许多关于设计方面的知识呢。

篇2:纪录片观后感

星期六,学校为了提高我们的识毒、拒毒、防毒能力,组织了全体同学去观看禁毒电影《死亡之吻》。

电影中有一段故事的情节让我感触很深,久久难以忘记,就是有一位医生竟然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毒品是什么样的,人吃了之后会有什么反应而去学古人李时珍,亲身去好奇地吸了一口,结果这一吸,那位医生就上了瘾,并和其他毒贩子一起吸毒。后来,被她丈夫发现,她丈夫用了各种方法,比如:把卫生间的大门锁上,不让妻子在里面吸毒,用绳子把妻子捆绑在床上,并极力劝阻她不要再吸毒了,可她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最后因为吸毒过量而离开了人世。这段故事告诉我们,毒品一口也不能吸,吸了就上瘾,吸了就不能自拔,而且吸了毒品之后还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

这部影片的故事情节很感人,教育意义重大,我观看后,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认识到毒品的危害,要避开、远离毒品。同时也使我清楚地了解了当今毒品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是人类社会的“毒瘤”。毒品把真诚变成虚伪,善良变成丑恶,强壮变成懦弱。毒品无情地摧毁了无数人的理想、自尊和健康,拆散了成千上万个原本和睦的家庭。为了使我们美好的生活不受到破坏,为了我们能够充满活力健康地成长,我们要大声地呼吁:关爱自己,关爱家人,远离毒品,真爱生命,吸毒是“死亡之吻”。

篇3:纪录片观后感

今天,项目部组织全体职工观看了央视一套播出的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评选节目,讲述了那些大国工匠们用双手匠心筑梦的震撼而又感人的故事。他们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大国工匠们精益求精的精神让他们创作了各种工程上的“中国精度”。高凤林,焊接火箭“心脏”发动机的中国第一人,面对0。08毫米的管壁,他0。01秒的精确控制,是中国航天高成功率的保障;夏立,一个普通不过的钳工,但是能将手工装配精度做到头发丝直径的1/40——0。002毫米,他亲手装配的天线指过北斗,送过神舟,护过战舰,亮过“天眼”;乔素凯,作为国内唯一核燃料组件修复团队领军人,4米长杆完成水下3。7毫米的修复工作,难如用抓大象的工具抓蚂蚁;陈行行,一个年仅29岁的国防年轻工匠,在高精密数控加工上不断改进工艺和技术,将无数尖端武器装备上薄薄的壳体以100%的合格率加工出来。

通过看核电站领军人乔素凯,国防军工业陈行行,维修工人王树军,火箭焊接安装高凤林,地质钻探者朱恒银,特高压带电作业人员王进,钳工夏立,复兴号高铁转向焊接员李万军,油田开采谭文波,修复工匠李云鹤等领军人物最大感触是,不管是各行各业的人只要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不怕吃苦,敢于亮剑的精神最终会得到成功的,为国家带来更大的利益,带来最大的辉煌。

篇4:纪录片观后感

4月16日下午,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真实电影《镜子》在国家图书馆举行首映典礼暨交流会。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让人重新审视当今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等情感问题,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走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

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观看完影片说,“《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了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让社会更加和谐,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林丹华说,“家庭影响孩子最深,孩子出现了问题父母一定要反思,只有和孩子共成长,才能让孩子能够有属于他们的天地。”

篇5:纪录片观后感

元旦这几天,我一时来了兴致,一口气看完了纪录片前清秘史。这部片子拍得非常好,能引发人的深思。

这个纪录片由学者李亚平撰写,一次偶然的谈话,他认识了导演尤小刚,两人情投意合,就制作了这部片子。

我特别佩服李亚平这样的人。现在他已经写了很多史学着作,但他本人的身份却是个大商人。资料说,他是山东人,很小的时候便随父亲去了辽宁农村,干种田,养梅花鹿的事情,直到21岁考上人民大学。按说八十年代大学毕业是很好找个好位子的,结果他去西藏日报社工作了五年。然后又读了三年研究生,按说又可以选择更好的金饭碗了,结果他又下海经商。结果成功的做到一个跨国公司的美国市场总负责人的份。作为商人,有没有铜臭气;作为读书人,又没有读书人的迂腐,虚伪和贱骨头,空谈。

李先生看到当今的史学界一派乌烟瘴气,学者全然丧失了自己的良知。尤其是阎崇年这样的人,美化专制,赞叹皇权,把人类历史的大屠杀解读为民族融合的必须。李先生不但认为这些人缺德,而且简直犯了反人类罪。所以,他自己有简直写史了。没想到也写的那么好,那么人性化。

我就佩服这样的人才。呵呵。中国当今这样的人才还真是不少。

篇6:纪录片观后感

在整个视频学习的过程中,家人们都很认真,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感触。总有那么一个人,会触及你的灵魂,也许他们没有憾动世界感动世人,却总会拨动你生命里某一根弦。让你向他们靠拢。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技师―焊接垣克驾驶窗最关键部位的卢仁峰,因工伤一只手残废的情况下,没有自爆自弃自生自灭,更没有失去对生活的勇气和热情。而是重拾旧业,用牙叼焊帽,自制又大又肥的厚手套戴在残疾的手上,通过手、脸、牙的配合,每天坚持完成50根焊条的守恒任务,吃住在车间,没有畏惧过,一直坚持努力,通过不间断的练习和必胜的恒心,一年不下上百次的试验,终于成就了自己的技术峰值,再次成为了焊接行业,尤其是焊接垣克行业的领军人物。他的这种行为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超越了生命的突破。如果人人都能像他一样炼技修心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和事业,那么人生的道路上还有什么可以畏惧的呢,又有什么阻碍能够打倒你呢?

我在爱电工作有十来年了,也带了不少的徒弟,我觉得最让我感触的是焊师张冬伟,首先是他所从事的这个行业主要是焊接装天然液化气的大容器,不光技艺超群不说,最让我佩服的是他的心境,因为焊接的空间大,有时候一天下来就是一个动作维持一整天,连续要焊8个小时。在这个焊的过程当中,他始终都能保持心平静气的状态,而情绪的稳定性直接决定了焊接性能的一个稳定性。对我这样火爆性子的人来说,是最需要修练的。而且他在带徒弟的过程中,也特别的细心和认真,在检查徒弟们作业的过程中,他会把每一个焊接不到位的地方给你标示出来,并注明原因,最高明的还不在这里,他能够根据你的焊接状态去探知你的内心世界,你当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或心情去焊接作业的,往往一道一个准。堪称心理焊接师。从心境达到技境的提升,这也是匠人世界的新境界。这也是我们可以去借鉴和修练提升方面。

篇7:纪录片观后感

今日看了《走进霍金的宇宙世界》这部纪录片,深有所触。自己连宇宙的一粒灰尘都算不上,那我的喜怒哀乐、我所认知的世界有意义吗?拥有的,说句最鸡汤的话:我活过我思考过,所以我存在过。

从天体物理学家的四维角度思考问题,宇宙中没有什么不可再生能源。佛家有言: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刹那便成永恒。所以在以亿年为刻度的时间维度之下,无论什么石油煤炭的,就连恒星都可以算作可再生资源。霍金也说过,宇宙之大,出现什么样的生命都不意外,也许差异之大远超人类的想象。也许也有把恒星当做货币的外星生命也说不定呢。

霍金大大还说过,宇宙中也许有一类生命,他们就像我们耗尽了母星的资源。自此生存于世代飞船上,作为宇宙的游牧民,榨取行星的资源。

如果把像人类一般有强烈的定居与怀念故土的生命成为农业民族,那些太空游民就像是飞蝗一般。不,用金融领域的名词类比的话,太空游牧民就像是大机构的热钱,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投机机会,不断为了自己的利益洗劫某个国家乃至一众国家,将其国家几十年的积累洗劫一空后凯歌奏响,撤走。留下满目疮痍的国家与人民。而农业民族就像是价值投资者,寻找那些具备价值的对象,进入等待其成长。极端点的像是巴菲特,直接利用资金将目标的优势固定下来,再精耕细作,让其成长更快。典型的农业做法是不?两种不同的投资手法恰恰与历史上的两大类群体相对应,这也是我无比热爱金融领域的原因之一――那充满不确定的未来,造就了无数的奇迹。可以说,金融业正是面向未来的行业,大数据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登上大众视野的,但是金融领域早就开始了大数据研究与开发。还有人工智能方面的,金融领域也早就开始神经网络学习程序的开发。难怪金融领域往往走在世界的最前沿,一切的一切都是利益使然。人的潜能可以在利益面前最大化。

篇8:纪录片观后感

《甲午甲午》解密,我等有幸第一时间观看,该片制作精良,思想性、深刻性、战略层次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推荐!吧友值得一看,只是我不知道网上资源有没有出来,大家可以搜搜看,因为有纪律咱不敢把资源上传,希望大伙能理解。

观后胸中烦闷异常,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历史没有如果,就是再打十次,大清也要失败十一次,其实战争的结局战前已经注定,只是没想到会败得如此迅速,败得如此之惨,扯下了大清帝国最后一块遮羞布,让世人对清廷彻底失望,成为中国近代命运之拐点,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我主要有三点感想,抛出来与吧友共同探讨,爪机打字不甚方便,希望大伙补充交流:

一、丢掉幻想,准备打仗!

以武止戈,能战方能止战!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准备,不能心存侥幸,寄希望于外部力量,实力才是处理国际关系的硬通货。历史是由胜利者所书写,没有谁会站在失败者的一边。

二、振作精神,形成共识!

让我尤其感到痛心的是当时从统治者到普通百姓的麻木不仁,旅顺口被屠杀的百姓鲜有抵抗,默默的引颈待戮。日本正是由于对清国软弱本质透彻的认识,方敢于在胜利的刺激下一次次扩大战火,取得其自身开战前也没预料到的美妙战果。所以我们要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强健敢为、国家利益至上的共识,力避鸵鸟心态,不能陷入习惯性的安逸自私。只有团结一致的中华民族才是哪个强敌都不敢轻视的。

三、推进改革,刻不容缓!

了解了清廷的所有表演,真是猪队友中的战斗机啊!所有敌人想做而不能做的事它都帮着搞完了,而且还不领薪水倒赔家底的,真是让人无语至极。军队也落后至极,不是武器装备,而是人的素质。军队要有军队的样子,一支不能打仗的军队是没有存在的必要的,我们的军队经历了三十年的和平时期,到底还能不能打仗、能不能打赢?这是所有人的疑问。毛主席说过,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学习战争,有必要通过一场可控的战争来推动军队乃至更高层次改革,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篇9: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新中国》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解说词是相当精彩,该片不仅注重画面的主体性,声音语言,解说词也相当生动。它对纪录片画面中上下的穿缀、历史的阐释、背景的交代,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片形象生动的解说词简洁凝练,能给观众带来无穷的韵味和美的享受。纪录片的解说词在风格上接近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上更注重情感的抒发和诗情的注入,我国传统艺术创作十分注重写意,讲究意境。这部纪录片的解说词饱含哲理,意味深长。《新中国》通过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对社会深度的洞察。揭示了新中国的各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部片子的大气、有意义。作为学生的一些作业,甚至是电视台播出的某些片子,只是简单的记录了某个人的一些日常生活的片断,或者某些普通事件的简单过程,既没有进行整理,也不做认真的结构编排,平平淡淡的。这类片子,既没有多大可看性,也没有多少让人思考的地方,没有多大意义。实在是一种浪费,还不如不拍。这让我们反思。

最重要的是这部片子有新意。各个方面出新意应该是一个纪录片努力追求的,主题的出新,也是一个纪录片人思想能力的标志。《新中国》选择从1949年建国以来拍摄到改革开放以后,这个角度鲜有人拍,而且也很难如此生动以及深刻的表现出来,所以真的很吸引人。

在观看该纪录片后,我好奇的看了记录片的发展历程,对纪录片有了一定的了解,接触纪录片发现纪录片在前进,但纪录片的市场却在萎缩。比起九十年代初的一派繁荣,今天的纪录片似乎长时间地处于低谷状态。中国纪录片几乎没有群众基础,这是一些纪录片制作者的共识。最雄辩的证据就是纪录片没人放也没人看了。希望像《新中国》这样难得的片子能够被更多的人知晓,认可,并欣赏。

篇10:纪录片观后感

作为一部纪录片,《海洋》拥有着良好的口碑。

对于一个影迷而言,绝对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好时机大饱眼福。

或许有太多的人认为《海洋》单单只是一部纪录片,不值得花几十元泡在电影院观看。不过那只是限于那些没有领略过的《海洋》巨大魅力的人。

《海洋》的开场让人难以忘怀。它不像其他的电影一样开场就长篇大论的述说着,没有过多的话语而只是用壮观(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词能更准确地描绘大海的魅力)的大海场景一下子就抓住了你的视觉神经。不用多少浮华煽情的词语,惊骇的海浪,呼啸而过的海风就像天生的绘画家,为我们描述着这个占据了地球三分之二世界的地方所独有的魅力。

有温馨,有孤寂,有舒缓,有狂野,有静谧,有绚烂,有残酷,有可爱……

影片从一个小孩的疑问开始,由一只蜥蜴的视角去看待海洋,以及人们对海洋的影响,延伸到了整个世界和这个宇宙。而这个宇宙中唯一存有生命的地球,都是从海洋开始的。

大海孕育了生命,万物因水而生。

它是充满美感的,看那鱼群闪着耀眼的银光,变化莫测,肆意舞动着,好似一位舞蹈家在水中欢乐的荡漾。海豚越过水面,惊起了一群正在捕食的军舰鸟。

大海是狂野和绚烂的。深不可测的海底隐藏着无限的静谧与生机,只有一条小鱼在海底游荡。“呼”的一声,那可怜的小鱼就进了伪装在沙子中的灯笼鱼的肚子里了。龙虾、海蟹也逐渐活动起来,只是头上一条鲨鱼划过,四周便又寂静了起来。龙虾、海蟹都机灵地钻进了珊瑚里,小小的寄居蟹也藏进了贝壳之中。

大海看上去危机四伏。

我带着些许困意看完了这一段,但是困倦并非对影片内容的厌倦,而是一种心灵和大脑的松弛。

经过开场时的雄伟壮观,我们又跟随镜头漫步在海底的花样世界之中。海洋在生物的点缀下显得宁静、安详。

一只座头鲸唱了起来,将高山般壮阔的歌声传向远方。

顿时,一切都寂静了下来,仅有一两声的轻声慢语在水中漂洋。直到一张大网网尽了水中一切的自在游走的生灵。

这个场景时常荡漾在我的脑海中:

忘不了蓝鲸的挣扎,将欢乐的歌声网走,带来不尽的悲伤;

忘不了海龟的呻吟,咬不断绳网,结局是死亡;

更忘不了大白鲨被切掉鱼翅后,棒槌一般扔进大海,而它的鲜血随海水而飘荡……

不管那只可恶的渔网网住了海洋中多少可爱的生命,人类的那颗心却永远不会不贪婪。

海洋表面描绘出了大海的兴盛和海洋的魅力,却更深刻地谴责着人类对海洋永不停止的破坏。

我相信,海洋不会因此而宁静,世界也不会因此而安宁。

篇11:纪录片观后感

3月28日,单位组织观看了教育纪录片《力量》。纪录片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支前故事,一段段荡气回肠的英雄事迹,不断在脑海中回荡。在当事人饱含泪水的述说中,我的眼泪也随着不断的流,仿佛跨越了半个世纪,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去抚慰那些埋骨在英雄沂蒙的忠魂。

“八百里沂蒙,山连山,水接水,这里是中国的红色根据地,是着名的革命老区。在这片热土上,发生过多少荡气回肠的故事,涌现出多少可歌可泣的英名。……”伴随着美丽动人的《沂蒙小调》和慷慨激昂的解说,沂蒙山中的这段艰苦岁月和这些感人故事又仿佛重新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在观影后,第三次品味《力量》了,每一次观看都有新感触,每一次感动都是心灵的洗涤。他希望公司党员干部对照历史,深刻反思:“今天,有些党员遇到问题就退缩、躲着走、绕着走,遇到利益,考虑自己多,考虑员工少等等问题,一言一行,或大或小都会为党的形象风采抹黑,每个党员都应该深入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个问题开启了党员干部之间的'讨论交流。

公司员工陈伟被片中“沂蒙母亲”王换于在硝烟弥漫、艰难困苦中办起战时托儿所,养育了几十个孩子,而自己的亲孙子却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的故事深深感染,他说:“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老百姓,用平凡行动践行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真理,相形之下,我们是多么的渺小!”员工杨晓君说:“团结就是力量,在当前公司严峻的生产经营形势面前,只要我们党群干群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挖潜增效,开源节流,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就没有过不去的砍。”

基层员工侯晓辉被孟良崮战役中32名妇女用身躯在冰冷河水内架起了一座“火线桥”,为解放大军顺利过河夺取最后胜利赢得了时间的故事所触动,她说,历史是照耀当代的镜子,沂蒙红嫂是新时期女性的镜子,她们身上所凝聚的人间大爱永远照亮着自己前行的路。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对于人民群众,我们永远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与群众保持同甘苦共患难,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的党才会像马克思所说: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篇12:纪录片观后感

如果从大的层面来解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那么大概就是中国成为了一个让世界人民都好奇的乐土!在这里有时速高达300公里以上的高铁,以它的速度丈量着中国的宽度;这里有世界级的航天技术,能够勘测到月球的背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作用日益突出,到处都有着她的身影。

从没有路到条条大路,从简衣粗食到琳琅满目,这一切都在昭示着人们的生活变化。世界上极少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如此段的时间内,取得如此的成就。从国际的角度看中国,这一种方式还是少见的,通过这部中外合拍的纪录片,带你换个角度看中国!

这部纪录片是从改革开放的建设者和经历者的角度来回顾这40年的发展变化的。无论我们是从什么阶段来经历着改革开放,这其中的感受到最后,就是感觉到中国真的很强大,中国的'发展真的很迅速。我们从这些不同的行业的奋斗者,看到了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所带来的发展与变化。这三集的内容,从乡村到城市,从饮食到科技,从无到有,一切成果的去的离不开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决策,也离不开许许多多有着远见卓识的奋斗者。我们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会是改革开放的好的奋斗者!

在40年的今天,我们一同回首过去,展望未来,相信在下一个40年,中国会变得更加美好!

篇13:纪录片观后感

这一集中,一个个为了生孩子不息拼上自己的生命高危孕妇,尽管医生都劝其放弃生育,眼神坚定都想用命赌一把,“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其中,有个先天性心脏病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吴莹,在医生告知她有一半的可能会失去生命,但她没有犹豫。有的人看了节目后,在批判她为了孩子,不顾家人和自己,很愚蠢。这是一个母亲的伟大,但也是对自己、家人的自私,你在千辛万苦中完整了你的母亲梦,你的离去同时也碎掉了你母亲的心。

也可以说母爱都如此吧,在自己与孩子之间没有选择,妈妈爱永远超越子女对父母的爱,下一代又把同样的情感给他的儿女,周而复始;我们每年生日的时候都是朋友酒来酒往,基本上都是朋友一起过,又可知道这一天是谁冒着生命危险与世间最痛苦的方式把你带到这个世界?

25岁吴莹的不幸,就像林主任说的,可以给以后的人敲响钟,我们应该首先要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走了的人反而轻松,留下来伤心的是你的父母家人,还要那拼了命要生下的孩子,在没有亲生妈妈陪伴下长大……也是一种残忍。

产房里看人心,产房里看社会,高危孕妇不只有生育的疼痛,还有心理上的斗争。如果要冒生命危险,你会选择继续坚持生育吗?人间到底值不值得?因生命到来喜极而泣,也因为生命而换取另一个生命陷入无限悲痛。真的很真实的节目,这世间没有绝对的感同身受,愿我们能在可以选择的时候,尽可能让它变成最幸运的。愿我们都能健康平安,平和喜乐。

篇14:纪录片观后感

在这个暑期,电影《大学》已于20xx年7月9日正式全国公映,并邀请到《在明明德:大学的伦理之基》的三位作者: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杨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副院长钱小军,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姜朋,为关心支持清华大学和经管学院发展的校友们带来一场精彩的在线漫谈。三尺讲台躬耕一生。

影片拍摄素材来源于清华园里,有四个人正站在自己人生的路口。他们之中,有刚历经高考、一波三折地考入心仪学府的第一代“00”后大学生,有即将离开象牙塔、面临艰难抉择的博士毕业生,有旅美归来入职清华、满怀“观天”理想却挑战重重的青年教师,有耄耋之年、荣休后依然坚持站立三尺讲台的老院士(钱穆之女钱易)。影片以三年的悠悠光景,诉说了四个清华人一生的理想,以及在他们身后属于这所大学的永恒青春。

在这部影片中既有追光的人,也有为梦想而努力前行的人,当他们的理想与现实发生碰撞时,他们的选择遵从了他们内心所怀着的理想,让一颗颗炽热的心在祖国的大地上熊熊燃烧着,并在家乡的美好河山上耕耘着一切;最终,在辛勤和汗水中开了花结了果。

理想当燃,我们都在寻找理想的燃料。站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面对国际化竞争激烈的时代,作为青年学子,我们理应学好理论知识,同时更应该把握住美好的年华、练就真本领,让我们的理想信念一直坚定下去,做一个平凡但不平庸的人。

篇15:纪录片观后感

“茶,上面是草,中间是人,下面是木,这便是所谓的茶。

而茶道,不是用眼睛看得,也不是用鼻子闻得,更不是用嘴巴喝的,而是用心感悟的温暖。”这是纪录片<<茶经>>中的语录

曾经告诉过很多的朋友一个东西————茶道四要。何为四要呢?即茶,艺,点,谈。

时至今日,还有好多人都未能理解其中真意。茶,茶叶,不同的茶叶不同的味道;艺,不是所谓的茶艺展示,而是泡好茶;点,喝茶难免会饿,所以需要吃的,也就是茶点;谈,喝茶不是参禅,故不在于悟。

六类茶叶,喝什么种类在于自己,茶叶好坏也在于自己;泡茶手法好坏在于自己,或是功夫茶八道程序的一丝不苟,或是紫砂白瓷陶器玻璃各个容器的交辉相映;茶点或是苏州两百名点,或是野果奇葩;茶谈,或是相声说唱,或是私聊密语。

至于什么是茶道,<<茶经>>纪录片也不曾阐明。片中有这样画面,从乡下农家子孙三代齐聚一堂,以老碗啜着山茶,嗑着刚刨出的生花生,到深山古寺,僧人调来山泉,跪于凉席,火炉烧水,木制马勺缓缓加热水冲茶;从茶楼青年女子展示茶艺,顾客慢饮,到村落皮影戏,农人小童蹲做而观,手中茶渍满是的玻璃杯中的茶,老翁慢啄慢饮,小童一把夺走,一饮而尽

篇16:纪录片观后感

《食品公司》是美国一揭露大型食品公司内幕的纪录片,大型食品公司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已经不惜改变动植物的生长方式和生长周期,同时为了维持这种不符合规律的生产形态,迫使zf持续高额补贴最基本的一二种农作物玉米和大豆的生产,从而向市场提供最廉价的饲料。

资本主义固然有其无法言表的优越性,尤其是在工业生产上,但是这种以公司制为基本单元的体制却不是完美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不是第一,尤其是在食品工业生产上,一定是不能违反大自然的生态法则,否则,就会出现畸形的公司体制与不再健康的人。

比如,工业文明下的快餐文化,快餐文化下的饮食巨无霸公司,接踵而至的便是肥胖的而又多病的人群,科学技术进步下的发达的医疗水平竟然还能维持着这些人群畸形的生存形态,资本主义文明体制下的市场经济的确在不断地创造着奇迹,令人叹为观止的文明!虽然如此,但我们还是应辩证地搞市场经济,理性发展,不能一味追求解放生产力。否则,资本主义今日的畸形的食品工业就是我们国家人们明日的生存形态。泛滥的快餐文化、过渡肥胖的人群和与之相伴的各种疾病将不是传说了。

观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观后感

生物纪录片600字个人观后感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含泪活着观后感

《美丽中国》纪录片观后感700字

医生千年包公观后感

彩绘心天地观后感

红色传奇观后感范文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望长城纪录片观后感500字

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纪录片观后感(共16篇)】相关文章:

生物纪录片观后感2022-07-21

纪录片《自然大事记》观后感2023-02-22

纪录片《圆梦》观后感2023-02-23

《走向海洋》观后感2023-04-26

湖南《楚怡·百年荣光》纪录片观后感20222023-04-14

航拍中国纪录片观后感2023-01-23

纪录片《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观后感2022-11-17

军工记忆观后感1000字2023-01-28

镜子观后感600字2023-05-20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022-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