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天鹅湖》观后感(合集17篇)由网友“zengke5777”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舞剧《天鹅湖》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篇1:《舞剧莲花》观后感
舞剧讲述敦煌彩塑师“乐V”,感知“莲花”真善之美好,创作出一尊莲花泥塑的故事。编者赵小刚借鉴大量敦煌壁画及彩塑中精美的肢体语汇描绘出“乐V”在探索自我生命原点的旅行中,背负着泥塑不畏风雨秋暑,走过万水长路的感人过程,赞颂了人类对于真爱真善之本源的执著追求及美好夙愿。
舞剧通过故事线依次呈现:泥沙环绕的月牙泉舞,眼睛与手表演的蓝莲花舞(借鉴北魏与西魏时期壁画伎乐菩萨手姿手位) ,诙谐顿挫的石莲舞(借鉴初唐莲花童子壁画),安静委婉的锦鲤舞,手足缠绕的并蒂莲舞(借鉴敦煌465窟密宗壁画造型),如意自在的金刚罗汉莲舞(借鉴榆林窟西夏金刚彩塑),刚柔相济的红莲舞(借鉴西魏飞天羽人壁画造型),西去经途的白莲舞(借鉴大唐西域记玄奘原型),最后一段取材敦煌220窟歌舞伎乐的七宝莲池舞,将美好与祝福通过柔和的肢体节奏并伴随国乐二胡的悠扬曲调,缓缓带给感悟莲花之美好的观众。
剧终 “乐V”将泥塑放入敦煌石窟的时候,却不得不与陪伴自己生命旅程的莲花泥塑挥手道别,编者又以现代人的视觉感知,侧身于艺术工作者的角度诠释出“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关系。
篇2:《舞剧莲花》观后感
这是我第二次进剧场看《莲花》,为的是配合国家艺术基金对20xx年度资助项目进行中期检查。说实话,在接到国家艺术基金相关部门的邀请之时,我全然忆不起第一次观看《莲花》时的图像。搜索当时的印象,只记得比较沉闷,比较寡淡;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比较安宁,比较清纯――像我再一次端详着这部《莲花》时的感受。初看《莲花》之时,知道了这是《肥唐瘦宋》(二)的作品,也知道了出品这两部作品的“闲舞人舞蹈工作室”是赵小刚、张云峰共同创办并领衔工作;只是错过了《肥唐瘦宋》的观赏,在观赏《莲花》时的“前理解”中建立不起作为《肥唐瘦宋》(二)的内在关联,这个“关联性”的缺失导致了某种审美焦虑……因而只留下个“啊,莲花,百花丛中最冷艳;啊,莲花,筑坛捧圣濯清涟”的印象!这次观看《莲花》,注意到场刊上有“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工匠塑像的故事创作舞剧”的字样,不过就作品形态而言,我以为还是称为“舞蹈诗剧”为好。
虽然未看过《肥唐瘦宋》,但因为熟稔赵小刚和张云峰,其实很想知道他们当下的追求与作为。知道张云峰,大概是在。那时刚担任北京舞蹈学院主持院务工作副院长的我,与张继刚等应邀担福建省舞蹈比赛的评委。当时任职龙岩山歌剧团的张云峰引起了我的注意。虽然他那时创作的一个三人舞才得个三等奖(舞名忘了),但我却看到了他的潜力,为他提供到北京舞蹈学院编导专业免费进修一年的机会。这之后,他通过进修再考入本科就都是后话了,留待恰当时另叙。知道赵小刚要稍晚些,具体情形我在署名“洪霁”的一篇文章中提及了。这篇可能是最早推介赵小刚的舞评,叫《传统文化遗韵的舞蹈建构》(载《舞蹈》第5期),有个副标题叫《赵小刚的<妻妾成群>及其他》。文章开门见山:“赵小刚是北京舞蹈学院编导专业广东班的应届毕业生。这个由广东舞蹈学校来组织教学的大专班在北京舞蹈学院的沙龙舞台举行了‘毕业习作汇报’演出,赵小刚因为汇报演出中的3个作品――《巾帼素描》《春秋》和《妻妾成群》引起了我的关注。我之所以对赵小刚有着特别的兴趣,在于他的3个作品体现出一个共同取向――这就是用舞蹈来建构传统文化遗韵。”妻妾成群>
我突然觉得,眼前的舞蹈诗剧《莲花》不仍是“用舞蹈来建构传统文化遗韵”吗!虽然是7点30开演,但才过7点不久,由黄路霏饰演的“敦煌彩塑”就婀娜地站在幕外的小莲台上,不时地引来观众的“美拍”。这个黄路霏让我联想到了35年前的杨华――那个在全国第一届舞蹈比赛中表演独舞《敦煌彩塑》的杨华,那个把“活的情感灌注在静止的形态里”的杨华,那个“通过神女形象的人性化表达中国古代女子所特有的含蓄、善良、温柔、贤惠的性格和情操”的杨华(参见《舞蹈》1980年第5期杨华文)。待到由汪子涵饰演的“塑匠”步上台来,凝注、端详、摩挲、爱抚“彩塑”之际,我才意识到我们将步入另一个情境――一个将启始“塑匠”和“彩塑”故事的情境;一个“塑匠”为何彩塑、如何彩塑故事的情境;一个“彩塑”如何巧夺天工、“塑匠”如何独具匠心的故事的情境。
帷幕缓缓开启,我们进入第一个被称为《塑》的情境:一列舞者成外凸状弧形端坐,起初我当是神圣的“莲台”;当舞列随着舞台的顺时针旋转“移步换形”,我们才知道这个“弧形”就是个“弧”而非“圆”的隐象。后来见场刊写道:“月牙泉依偎在鸣沙山的怀抱M梵天丽影中星云流转……”,才明白赵小刚在不急不躁地娓娓道来――从前有座山(鸣沙山),山怀有个泉(月牙泉),“塑匠置身其中M见水波翻涌M如莲花盛开M决意塑造一身彩塑……”只见这个“弧形”(月牙泉)的舞列先是隔位俯仰,继而?漫成“圆形”(水波)的舞列成涟漪涌动,然后才是塑匠仿佛从天际跋涉而来……波涌的“莲花”映化成他的心象,而胸有成“莲”的他缓缓走向一团塑泥(尚未成为“彩塑”的黄路霏),霎那间,那些曾摹“泉”拟“波”的舞者都成了金刚、罗汉、伎乐、飞天――真个是梵天幻丽影,大漠涌清泉……这使我想到吴晓邦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对中国新舞蹈艺术寄予的厚望,他说:“在创作问题上,既要打破保守思想,也要尊重中国传统的艺术习惯――这就是‘形神兼备’……这是一条普遍的法则,也是我们的舞蹈思想与美国现代舞中新的流派的区别”(《论现代舞对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影响》,载《舞蹈》1982年第1期)。
舞蹈诗剧《莲花》不仅形神兼备,而且神形互动。胸有成“莲”的塑匠要把胸中之“莲”塑成身边之“莲”,你说得清这是“象”的外化还是“神”的物化吗?赵小刚倒是干脆,复杂的意念简单地处理――他就让塑匠背负着那团“塑泥”艰辛地跋涉、蹒跚着前行……为了让那座未来的“彩塑”像团待塑的“塑泥”,他还用块麻布将其包裹,只是在心有灵犀之时才为其松绑,为其塑像。在这段成为《行》的情境中,赵小刚还特意让塑匠将“塑泥”背到台沿,目的是让塑匠请前排观众来参与谋划、提供创意!在这里,时空的“穿越”成了一种艺术的“隐喻”,塑匠的“苦思冥想”体现出一种“深谋远虑”――他想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去塑造人类精神的永恒。场刊上写的是“塑匠背负着彩塑开始了旅行M游历间探索着生命的原点”。需要指出的是,此时塑匠所背负着的,只是未来“彩塑”的“塑泥”;而所谓“探索着生命的原点”,意在思索如何赋“彩塑”以“精魂”――看来“彩塑”不仅要推敲“随类赋彩”,更应当琢磨“赋彩以魂”!
鉴于以上的认识,我将这篇舞评题为《生命的原点彩塑的魂》。不过以此观之,第二情境《行》之中金刚罗汉有些炫技的舞蹈和第三情境《别》之中那些类似“阿凡达”形象的舞者,在我看来都有些过于放纵、过于折腾、过于喧闹……赵小刚则说这其实仍是对塑匠心像的纵深刻划――金刚罗汉有些炫技的舞蹈是塑匠“无限灵感”的折射,而那些类似“阿凡达”形象的舞者则是塑匠抗争“自身欲望”的鞭策……应当说,这两段舞蹈或由于演技过炫、或由于体量过大,都有游离诗剧主线之感;不过平心而论,如果没有这些体现出“舞”之绚烂的舞段,总是背着“彩塑”走来走去的塑匠岂不是更乏味了?!其实,诗剧《莲花》以《塑》《行》和《别》3个情境来构成了3个篇章是很讲究的:《塑》是让我们反思人生要干什么?《行》是让我们反思人生要怎样干?《别》则是让我们反思人生为什么而干?我总在想,这部舞蹈诗剧似乎应当在两个方面加以充实:其一,应当充实塑匠内心的丰富性。仅让他从月牙泉波涌的“莲花”产生“塑美”的动念似乎单一了些,可否让他也有为之“辗转反侧”的`意中人、并使之与“彩塑”最终合为一体。其二,应当充实“彩塑”外形的丰富性。仅让她从一团“塑泥”被塑成“彩塑”也似乎单一了些,可否让她有通灵、成圣的机缘,更使之反过来以丰富的舞蹈来升华“塑匠”的“通道之技”
从诗剧的舞蹈语汇来说,看得出赵小刚谙熟“敦煌舞蹈”;但从诗剧的舞人塑造来说,又看得出赵小刚不炫耀“敦煌舞蹈”。舞蹈诗剧《莲花》让我们明白舞蹈创作的“现代性”并不在于舞蹈语汇的稀奇古怪,而在于人生信念的远瞩高瞻。记得当年观看赵小刚和他的同学们举行的“毕业习作汇报”,参加座谈会的专家普遍认为这台习作的传统题材有现代意识,同时习作的现代技法又有传统底蕴;不过当时大多数人还认为习作的构思创新能力大大超过了语言设计能力是个不足。而当时我就认为,“赵小刚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语言设计能力。这使得他以《妻妾成群》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不仅以‘传统文化遗韵’见长,而且以‘舞蹈语言建构’取胜”(参见《舞蹈》19第5期拙文)。在我看来,舞蹈诗剧《莲花》的创作理念及其作品成像,在今天至少还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我们不要轻信“每个现代舞者都在创造自己的法则”之类轻浮的说法,不要轻信有那么一种超越民族乃至国度的“法则”等着你去“创造”。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要轻信“跳什么”决定着某一舞种属性的谬言,林怀民跳《九歌》、赵小刚跳“敦煌”都并非为了“古典舞”而是为了“现代性”……同理,“古典舞”作为积淀着传统文化意蕴的动作形态,更能在当代题材的表现中强化民族意蕴和民族精神。如果我们仔细想过“中国当代舞”作为“非限定性”舞种的道理,我们就知道新中国创建的“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当代舞”的技术支撑和审美引领,化莫深焉!美莫广焉!功莫大焉! “中国古典舞”也正是因为我们探索中国舞蹈的生命原点而成为“中国当代舞”的精魂!
篇3:《舞剧莲花》观后感
舞剧《莲花》,将“莲花”这一诗化的主题意象,借由现代中国舞的表现形式,予以充分的诠释和升华。在巧妙的时空设定之下,佛陀和莲花这两种具体形象相互幻化,来折射人性之中最本真的善意和美好。剧中的情节设定连贯顺畅,但艺术情绪却跌宕起伏,不乏亮点,摄人心魄。在用肢体语言,展现宗教文化清净、慈悲、超脱的特性的同时,嵌套着幽默诙谐,夹杂着残酷冷漠,而最终又统一归回形而上的思考之中,定位精准,立意深刻。
莲花的自然属性,经常用来与佛教的教义相类比,予以美化。佛与莲花的共性,也成为舞剧的切入点。本剧所使用的“莲花”题材,有别于传统的中国舞对花本身姿态形象的诠释,而是潜入其中,挖掘“莲花”背后更高深的文化内涵。在佛教文化之中,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洁净脱俗、叶花实并存的稳固周全,都与佛教的意旨相契合。临近莲花,也如同临近宗教一样,都能使人深觉平静与喜乐。本舞剧思路开阔,着力将于将这种高尚、超越的情感境界,借由舞蹈这种感染力极强的艺术表现形式,传递给观众朋友,带来平和、通透的心灵体验。
篇4:《舞剧莲花》观后感
保利剧院将在9月6日和7日上演全新编排的中国舞剧《莲花》,这也是继这部戏此前在上海举行的成功首演之后首度在京城观众面前展现。
舞剧由编导赵小刚编排,这位在敦煌舞蹈中沉浸二十余年的编导也在这部舞剧中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他在介绍这部舞剧时说:“我十一岁开始学习敦煌舞蹈,二十几年来似乎从没真正离开过。也曾感受到现代舞蹈的视觉冲击,试图脱离敦煌的限制,却原来先祖留下的遗产已经化作一根筋骨长在了我的躯体深处。”
舞剧《莲花》的灵感来源是乐V在敦煌开凿莫高窟第一个洞窟的历史传说以及在中国文化里广泛存在的“莲花”这一意象。据赵小刚先生介绍,舞剧《莲花》摒弃了传统中国舞中常见的形态,而是全部来自敦煌壁画中可考证的真实形态。在感情方面,编者特意选择了乐V这一形象,并把他意象为一个彩塑师,而乐V与莲花泥塑之间如父女般的亲情也象征了如今愈发被重视的家庭价值。乐V不仅是剧中主角,也是编舞者作为艺术工作者的自比,而莲花泥塑的游历则象征着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到生活的全过程。
舞剧中为了表现“莲花”在中国文化中千变万化的表现形式而设计了许多段舞蹈,其中包括了展现柔软温婉一面的“蓝莲花舞”,展现莲花最纯洁特质的“并蒂莲双人舞”,描绘金刚罗汉眉目冷峻的“金刚莲五人舞”以及让万物归于始终的“七宝莲花群舞”。
篇5:孔子舞剧观后感
《礼记》中说:“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古人十分有智慧,千百年前便发现了,舞蹈,是人类最原始最朴实最富力度的语言。中国歌剧舞剧院优秀的青年演员们,用他们赤诚的心,去追溯古人之情,将古典舞剧《孔子》搬上舞台,他们让每一位观众惊叹于舞蹈震撼人心的魅力,也将先贤风骨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几位领舞,他们包括两位首席――孔子扮演者胡阳,妃、玉人扮演者唐诗逸,还有王的扮演者朱寅。
最早认识唐诗逸,是她在中美争霸赛中表演的《水月洛神》选段,她的技巧和力度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当之无愧为当今中国十年难遇的天才舞者。毫不例外,在《孔子》中,作为女舞者无人能及的技巧与力度让她每次出场成为唯一焦点,与音乐完美契合,她的舞步仿佛是踏在我心里,所有的情绪只能被动地牵着走。刚柔并济,翩若惊鸿,是我看到的对她最多的评价。妃,玉人,是完全不同的角色,柔媚与灵秀她在这部剧中却转换自如,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魅力仿佛轻轻巧巧就被她释放到了极致。
若论震撼人心,胡阳的高超技巧只能排在他人物理解到位情感释放惊人的特点之后了。胡阳作为首席舞者,在技艺方面令人难以望其项背,在文化底蕴方面也非常优秀。他与《孔子》相互成就,他与孔子契合得恍如一人!舞台上,你会相信他就是那个人,那个胸怀天下满腹经纶,却又郁郁不得的人。观众能够感受到济世无门的大悲,又能体会到桃李满门的大喜。
与我而言,未能到过现场追这部优秀的舞剧一直是个很大的遗憾,舞剧日渐成熟,有些细节未身临其境便难以挖掘。我希望有缘能与孔子相遇,不是从《论语》中智慧的言语追溯这位先贤,而是从舞蹈演员们的演绎去进行更深的感悟。
孔子舞剧观后感范文二:
《孔子》是中国歌剧舞剧院最新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全剧分为《序・问》《乱世》《绝粮》《大同》《仁殇》《尾声・乐》等六部分,讲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故事。
且不说用舞蹈形式表达抽象的思想,其难度有多大;仅是舞美、服饰、舞蹈中对春秋时期文化元素的运用,就已是一项不易的工作。一群“80后”的主创,本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在舞台上艺术地再现了春秋时期的生活环境。舞台上,一些用于营造时代氛围的道具总是似曾相识,细想,原是仿制了那些出土的春秋时期文物,如灯台、案几、傩面具等。
该剧的服装基本定位在春秋时期服装样式。主创人员找到相关历史文物资料,借鉴战国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认真研究,提炼出最具时代特征的元素,结合现代审美进行了创作。演员一亮相就能看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都表明,当年的服装是“绕衿谓裙”,也就是舞台上呈现的沿宽边的下身缠绕式的服装。其缠绕采取横线与斜线的的空间互补,获得动静结合的装饰效果。而从春秋时期的木俑、玉人,以及画像砖上都不难看到,“曲裾深衣”是当时盛行的服饰;所以在舞剧中诸多桥段都可以看到曲裾的元素。
该剧的舞蹈运用了春秋战国时候的舞蹈元素,根据当今现代人的审美特质进行融合,富有古代韵味也具有时代感。舞蹈的设计上也是对春秋战国舞蹈进行改良,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古典韵味又赋予了新的创意。比如序幕中的执羽舞蹈,借以表现孔子注重礼制规矩:男右手执羽,左手盖之;女左手执羽,右手盖之,所谓男左女右。再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士者佩剑是地位身份的象征。剧中就设计一段剑舞:公赐剑于孔子,代表公对孔子的认可和信任。
不偏离历史,又非照搬描摹,《孔子》对文化遗产的成功运用值得称道。
孔子舞剧观后感范文三:
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视阈中的孔子,被赋予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孔子的艺术形象,可以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展示塑造。然而终其一生,孔子的基本“职业”却是教师,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孔子开办书塾,教化学生,其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教育成就,奠定了他万世师表、教育宗师的地位。中国歌剧舞剧院精心打造的舞剧《孔子》,把孔子作为师者的形象演绎得生动鲜活,淋漓尽致。这个伟大的教育家形象,在给观众带来震撼和感动的同时,也唤起人们的诸多思考。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师节的当天观看舞剧《孔子》,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里谈三点感受。
一、舞剧《孔子》是对孔子教育宗师形象的成功再现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唐代韩愈此说,已经成为关于教师职业职责的不易之论。舞剧《孔子》着重突出的就是孔子的弘道。
春秋乱世,列国纷争,生灵涂炭,人心涣散。孔子进谏以仁,推行礼制仁政。“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孔子的最高理想。《论语》有58章谈论“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多达109次。舞剧《孔子》的“序”篇,以恢弘而沉静的执羽舞,表现孔子对“仁”的思考。“仁”是什么?在孔子看来,关键是要爱人。《论语・子罕》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唯有爱,才有仁,才有天下的和平与大同。
第一幕《乱世》,孔子以“仁”上谏,却遭到“臣”的百般阻挠和羞辱。孔子不屈不挠,坚持弘道,舌战群儒。其果敢勇毅,非区区只会读死书的腐儒可比。“士不可以不弘毅”,孔子时代的读书人,有相当的社会天下的责任担当。对比孔子,面对时下一些仅仅把教育事业当做谋食饭碗,对工作对学生缺乏温情和关怀,甚或把教育当做赚钱工具的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我们是否该扪心自问,反躬自省?
然而,仁政的理想在乱世之中,显得那么的孤独而不合拍。面对“臣”的叛乱,“公”怯懦惊恐,百姓流离失所,孔子再次踏上逃亡之路。饥饿的难民被“臣”以口腹之需百般戏弄,孔子坚持操守,不受嗟来之食。面对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惨现实,他不禁仰天长叹:道何在?仁何在?
第三幕《大同》,以美轮美奂的幻境,演绎了孔子理想的乌托邦。杏坛上,孔子弦歌讲学,众弟子虚心受教。大道学说和仁的思想,如和风细雨,如兰蕙芬芳,使人沉浸而滋润。《玉人》舞,托玉言道,借玉讲仁,表现像玉一样纯洁无暇的道和仁的境界。这是孔子的理想,美好而令人向往,然而因为是梦,在带给观众神圣愉悦的同时,却有水花镜月的虚幻感萦绕心头,使得梦破的忧伤交织其间。第四幕《仁殇》,表现乱世之中孔子大道与仁政的幻灭,是悲剧的高潮。十四年周游列国,披星戴月,风餐露宿,艰难坎坷尝遍,却仍是大道微茫。孔子有失落有惆怅,然而怅惘之中却依然不弃不休,执着追寻那微邈的大道之光。终其一生,孔子问道求仁,把弘道和推行仁政当作不可推卸的己任。这份担当,使得作为教书先生的孔子显得伟岸高大,使得师者的职责被赋予了神圣的光环。
时局动荡,孔子离鲁。周游列国,是为了继续寻觅知音的“公”,推行自己的理想学说,然又何尝不是身无所安的仓皇奔逃?坎八暝吕铮孔子耿耿于怀的是大道和仁政,不敢忘却的是师者的责任。路途之上,休憩之时,孔子随时随地不忘教诲诱导学生。《孔子》把孔子的师者身份演绎得非常充分。对弟子个别讲解,因材施教;与弟子探讨辩论,教学相长,师生之间,和睦融洽。第三幕的大同幻境中,孔子杏坛之下,抚弦作歌,教化弟子。又浴乎沂水,风乎舞雩,与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咏而归。这幅蓝图,不正是每一位师者的理想愿景吗?
二、舞剧《孔子》中的女性与孔子的女性观
《孔子》中,“妃”是杜撰的艺术形象,却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孔子向“公”进谏,遭到“臣”的阻扰。孔子舌战群儒,终究仍被阻隔,万般无奈,心灰意冷。此刻,“妃”出现了,她美丽纯洁善良,对孔子毕恭毕敬,以舞问仁,又把孔子的谏书送到“公”的'手里。无奈“公”只对“妃”的美貌感兴趣,沉溺美色,无心朝政。“妃”惆怅而失落。把沟通天庭的重大使命交付给弱女子,或许首先是出于舞台表演的效果需要,但根本上也投射出中国古代人政的脆弱和无奈。汉代以来,华夏政权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和亲之举,不也是这种痼疾的体现吗?北宋欧阳修批评昏庸的汉代帝王以女子和亲之举的荒诞可笑,说“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孔子》中的“妃”,纵然一心向善,尊师问仁,但在战乱之中自身尚且不保,又能有什么作为?“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欧阳修《明妃曲》)。男权社会中,女子纵然有奇才宏略,终究不过是男性的点缀。“妃”在叛乱中的被欺凌和无助,仿佛是女性悲剧命运的一曲挽歌。而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使舞剧《孔子》更具有悲剧的撼动力量。
《孔子》中还塑造了一位女子的形象,就是孔子的母亲。在孔子连遭挫折的时候,他的母亲及时出现,以亲情、信任和温暖,给落魄孤独的孔子以抚慰和信心。这两位女性角色的设置,似乎彰显出编剧对女性的温情和敬意。
历史上的孔子,对女性的态度称得上是冷漠的。《论语・阳货》云:“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对这句话的解释之一,是把“女”当做女性来理解。如果这样,说明孔子对女性似乎并无好感。这是《论语》中唯一正面提及女性的文字,态度却是如此。舞剧《孔子》塑造的两位女性,充满温情、母性和正能量,是正义的化身,是爱的源泉,是男性在孤独无助时的慰藉和支撑。这和孔子的女性观有着明显差异。孔子如果泉下有知,不知是否能认同编剧的这种创作意图?
三、舞剧《孔子》与历史孔子
经过数千年中华文化的演进,历史上的孔子,已经被赋予太多的内涵,太沉重的使命。因其如此,当我们谈论孔子、想象孔子的时候,会联系到蔼如春风、循循善诱、铁肩担道,果敢勇毅、万世师表之类的字眼。而舞蹈是一种身体艺术,要借助形体语言和肢体动作,在音乐、灯光和道具的配合下,以舞动的韵律推动情节、传达内心,演绎故事。可以说,舞蹈是舞剧唯一的语言,是舞台上无声的台词。
整部《孔子》的演出,节奏紧凑,色彩鲜明,演员精湛的表演艺术,加上音乐、灯光和舞蹈的高度契合,给观众带来美轮美奂的艺术享受。毋庸置疑,这是一部高质量的剧目。然而,坐在观众席上,看着舞台上飘逸灵动、轻舞飞扬的孔子,我有好一阵子不能适应。当然,演员的表演是一流的,舞蹈功底深厚,角色把握到位,表演细腻精美。令我不能适应的,是舞剧灵动的形式和传统的孔子形象之间的巨大反差。从现场观众的小声议论和陆续推出的评论文章中,我发现这种困惑不独我个人为然。“孔子会跳舞吗”?类似的发问,虽然有些调侃玩笑,却也应引起我们的思考。大凡一定的艺术形式,应当有它特别适宜的表现内容,或许也会有一定的题材局限。作为一种艺术,在选择题材、创作剧本的时候,是不是要考虑到其宜与不宜呢?舞剧《孔子》做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也带给我们许多思考。
最后,若论白璧微瑕,就是剧目中孔子的形象似乎缺少变化,从序幕的仓皇奔逃,到最后的演绎《幽兰操》,孔子历经十四年的周游,遍尝艰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应该在演员的表演中得以展现。或许这样,舞剧《孔子》所塑造的孔子,才是更加血肉丰满、更加接地气的孔子。
篇6:舞剧孔子观后感
《礼记》中说:“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古人十分有智慧,千百年前便发现了,舞蹈,是人类最原始最朴实最富力度的语言。中国歌剧舞剧院优秀的青年演员们,用他们赤诚的心,去追溯古人之情,将古典舞剧《孔子》搬上舞台,他们让每一位观众惊叹于舞蹈震撼人心的魅力,也将先贤风骨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几位领舞,他们包括两位首席——孔子扮演者胡阳,妃、玉人扮演者唐诗逸,还有王的扮演者朱寅。
最早认识唐诗逸,是她在中美争霸赛中表演的《水月洛神》选段,她的技巧和力度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当之无愧为当今中国十年难遇的天才舞者。毫不例外,在《孔子》中,作为女舞者无人能及的技巧与力度让她每次出场成为唯一焦点,与音乐完美契合,她的舞步仿佛是踏在我心里,所有的情绪只能被动地牵着走。刚柔并济,翩若惊鸿,是我看到的对她最多的评价。妃,玉人,是完全不同的角色,柔媚与灵秀她在这部剧中却转换自如,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魅力仿佛轻轻巧巧就被她释放到了极致。
若论震撼人心,胡阳的高超技巧只能排在他人物理解到位情感释放惊人的特点之后了。胡阳作为首席舞者,在技艺方面令人难以望其项背,在文化底蕴方面也非常优秀。他与《孔子》相互成就,他与孔子契合得恍如一人!舞台上,你会相信他就是那个人,那个胸怀天下满腹经纶,却又郁郁不得的人。观众能够感受到济世无门的大悲,又能体会到桃李满门的大喜。
与我而言,未能到过现场追这部优秀的舞剧一直是个很大的遗憾,舞剧日渐成熟,有些细节未身临其境便难以挖掘。我希望有缘能与孔子相遇,不是从《论语》中智慧的言语追溯这位先贤,而是从舞蹈演员们的演绎去进行更深的感悟。
篇7:舞剧孔子观后感
9月4日,和朋友中正等一起,因其朋友吕哥的关照,得以进入杏坛剧场,近距离观看了一场视觉盛宴——歌舞剧《孔子》。
曲阜作为孔子故里,不仅拥有三孔等宝贵历史遗迹,近年来也开发了诸多文化旅游项目,位于大成路东侧紧邻孔子文化园的杏坛剧场,就是比较大的剧场,并有孔子文化艺术团在此,每逢国际孔子文化艺术节等重大节庆日都会有精彩演出。旁边的孔子文化园是一座精致的北方园林,有我从未见过的最大的假山,人工湖。对面紧邻孔子研究院,做文献文物收藏和儒学研究的机构。曲阜的繁华植根于传统,植根于文化,商业在这里是屈尊于文化的,所以难得在曲阜的轴心路上有如此僻静之地,更有幸我等平生第一次来欣赏大型歌舞剧《孔子》。
杏坛剧场是一座先秦仿古建筑,与对面孔子研究院的大宅高楼相辉映,气势非凡。里面剧场舞台宏大,以金黄、中国红等各种色调来突出孔子思想文化的光辉。歌舞剧以孔子生平为主要线索,分为几个篇章,分别讲述少年孔子其母循循善诱,青年孔子拜朝为官,治理一方,造福百姓,中年孔子辞官后周游列国,尔后其思想为众生所敬仰,万世所流传。虽然我们以非专业的眼光来看这场孔子歌舞剧,但是仍能从宏大的演出场面、演员专业的舞步看得出故事脉络和歌舞本身的魅力。第二段孔子求学之时,高山流水之效果配以中国传统书法文化,还映射孔子仁和思想于其中,堪称画龙点睛之笔。孔子辞官而周游列国,跟从弟子无数,历经磨难,矢志不移,也让人感喟万千。而于雪花飘洒的艰难前行的孔子师徒,转而花瓣飘舞的穿暖花开,则寓意着历经艰难而孔子的思想终于为人所理解、推崇和传承。尾篇则以现代小姑娘朗诵“礼之用、和为贵”来表示孔子思想对于整个中华民族上千年的影响至深,感喟万世。
但是以我非专业的眼光,仍有些地方有待商榷,关于鲁国民风的描述地篇幅略多,而尾篇孔子周游列国归来仍有许多历史事实没有描述,其弟子七十二贤人也应该会意一下,显得尾篇过于短暂。但是终究瑕不掩瑜,今天这一场盛筵仍是平生之未见,大开眼界,心灵升华。
篇8:舞剧孔子观后感
《孔子》是中国歌剧舞剧院最新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全剧分为《序·问》《乱世》《绝粮》《大同》《仁殇》《尾声·乐》等六部分,讲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故事。
且不说用舞蹈形式表达抽象的思想,其难度有多大;仅是舞美、服饰、舞蹈中对春秋时期文化元素的运用,就已是一项不易的工作。一群“80后”的主创,本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在舞台上艺术地再现了春秋时期的生活环境。舞台上,一些用于营造时代氛围的道具总是似曾相识,细想,原是仿制了那些出土的春秋时期文物,如灯台、案几、傩面具等。
该剧的服装基本定位在春秋时期服装样式。主创人员找到相关历史文物资料,借鉴战国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认真研究,提炼出最具时代特征的元素,结合现代审美进行了创作。演员一亮相就能看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都表明,当年的服装是“绕衿谓裙”,也就是舞台上呈现的沿宽边的下身缠绕式的服装。其缠绕采取横线与斜线的的空间互补,获得动静结合的装饰效果。而从春秋时期的木俑、玉人,以及画像砖上都不难看到,“曲裾深衣”是当时盛行的服饰;所以在舞剧中诸多桥段都可以看到曲裾的元素。
该剧的舞蹈运用了春秋战国时候的舞蹈元素,根据当今现代人的审美特质进行融合,富有古代韵味也具有时代感。舞蹈的设计上也是对春秋战国舞蹈进行改良,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古典韵味又赋予了新的创意。比如序幕中的执羽舞蹈,借以表现孔子注重礼制规矩:男右手执羽,左手盖之;女左手执羽,右手盖之,所谓男左女右。再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士者佩剑是地位身份的象征。剧中就设计一段剑舞:公赐剑于孔子,代表公对孔子的认可和信任。
不偏离历史,又非照搬描摹,《孔子》对文化遗产的成功运用值得称道。
篇9:舞剧孔子观后感
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视阈中的孔子,被赋予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孔子的艺术形象,可以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展示塑造。然而终其一生,孔子的基本“职业”却是教师,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孔子开办书塾,教化学生,其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教育成就,奠定了他万世师表、教育宗师的地位。中国歌剧舞剧院精心打造的舞剧《孔子》,把孔子作为师者的形象演绎得生动鲜活,淋漓尽致。这个伟大的教育家形象,在给观众带来震撼和感动的同时,也唤起人们的诸多思考。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师节的当天观看舞剧《孔子》,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里谈三点感受。
一、舞剧《孔子》是对孔子教育宗师形象的成功再现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唐代韩愈此说,已经成为关于教师职业职责的不易之论。舞剧《孔子》着重突出的就是孔子的弘道。
春秋乱世,列国纷争,生灵涂炭,人心涣散。孔子进谏以仁,推行礼制仁政。“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孔子的最高理想。《论语》有58章谈论“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多达109次。舞剧《孔子》的“序”篇,以恢弘而沉静的执羽舞,表现孔子对“仁”的思考。“仁”是什么?在孔子看来,关键是要爱人。《论语·子罕》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唯有爱,才有仁,才有天下的和平与大同。
第一幕《乱世》,孔子以“仁”上谏,却遭到“臣”的百般阻挠和羞辱。孔子不屈不挠,坚持弘道,舌战群儒。其果敢勇毅,非区区只会读死书的腐儒可比。“士不可以不弘毅”,孔子时代的读书人,有相当的社会天下的责任担当。对比孔子,面对时下一些仅仅把教育事业当做谋食饭碗,对工作对学生缺乏温情和关怀,甚或把教育当做赚钱工具的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我们是否该扪心自问,反躬自省?
然而,仁政的理想在乱世之中,显得那么的孤独而不合拍。面对“臣”的叛乱,“公”怯懦惊恐,百姓流离失所,孔子再次踏上逃亡之路。饥饿的难民被“臣”以口腹之需百般戏弄,孔子坚持操守,不受嗟来之食。面对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惨现实,他不禁仰天长叹:道何在?仁何在?
第三幕《大同》,以美轮美奂的幻境,演绎了孔子理想的乌托邦。杏坛上,孔子弦歌讲学,众弟子虚心受教。大道学说和仁的思想,如和风细雨,如兰蕙芬芳,使人沉浸而滋润。《玉人》舞,托玉言道,借玉讲仁,表现像玉一样纯洁无暇的道和仁的境界。这是孔子的理想,美好而令人向往,然而因为是梦,在带给观众神圣愉悦的同时,却有水花镜月的虚幻感萦绕心头,使得梦破的忧伤交织其间。第四幕《仁殇》,表现乱世之中孔子大道与仁政的幻灭,是悲剧的高潮。十四年周游列国,披星戴月,风餐露宿,艰难坎坷尝遍,却仍是大道微茫。孔子有失落有惆怅,然而怅惘之中却依然不弃不休,执着追寻那微邈的大道之光。终其一生,孔子问道求仁,把弘道和推行仁政当作不可推卸的己任。这份担当,使得作为教书先生的孔子显得伟岸高大,使得师者的职责被赋予了神圣的光环。
时局动荡,孔子离鲁。周游列国,是为了继续寻觅知音的“公”,推行自己的理想学说,然又何尝不是身无所安的仓皇奔逃?坎壈岁月里,孔子耿耿于怀的是大道和仁政,不敢忘却的是师者的责任。路途之上,休憩之时,孔子随时随地不忘教诲诱导学生。《孔子》把孔子的师者身份演绎得非常充分。对弟子个别讲解,因材施教;与弟子探讨辩论,教学相长,师生之间,和睦融洽。第三幕的大同幻境中,孔子杏坛之下,抚弦作歌,教化弟子。又浴乎沂水,风乎舞雩,与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咏而归。这幅蓝图,不正是每一位师者的理想愿景吗?
二、舞剧《孔子》中的女性与孔子的女性观
《孔子》中,“妃”是杜撰的艺术形象,却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孔子向“公”进谏,遭到“臣”的阻扰。孔子舌战群儒,终究仍被阻隔,万般无奈,心灰意冷。此刻,“妃”出现了,她美丽纯洁善良,对孔子毕恭毕敬,以舞问仁,又把孔子的谏书送到“公”的手里。无奈“公”只对“妃”的美貌感兴趣,沉溺美色,无心朝政。“妃”惆怅而失落。把沟通天庭的重大使命交付给弱女子,或许首先是出于舞台表演的效果需要,但根本上也投射出中国古代人政的脆弱和无奈。汉代以来,华夏政权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和亲之举,不也是这种痼疾的体现吗?北宋欧阳修批评昏庸的汉代帝王以女子和亲之举的荒诞可笑,说“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孔子》中的“妃”,纵然一心向善,尊师问仁,但在战乱之中自身尚且不保,又能有什么作为?“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欧阳修《明妃曲》)。男权社会中,女子纵然有奇才宏略,终究不过是男性的点缀。“妃”在叛乱中的被欺凌和无助,仿佛是女性悲剧命运的一曲挽歌。而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使舞剧《孔子》更具有悲剧的撼动力量。
《孔子》中还塑造了一位女子的形象,就是孔子的母亲。在孔子连遭挫折的时候,他的母亲及时出现,以亲情、信任和温暖,给落魄孤独的孔子以抚慰和信心。这两位女性角色的设置,似乎彰显出编剧对女性的温情和敬意。
历史上的孔子,对女性的态度称得上是冷漠的。《论语·阳货》云:“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对这句话的解释之一,是把“女”当做女性来理解。如果这样,说明孔子对女性似乎并无好感。这是《论语》中唯一正面提及女性的文字,态度却是如此。舞剧《孔子》塑造的两位女性,充满温情、母性和正能量,是正义的化身,是爱的源泉,是男性在孤独无助时的慰藉和支撑。这和孔子的女性观有着明显差异。孔子如果泉下有知,不知是否能认同编剧的这种创作意图?
三、舞剧《孔子》与历史孔子
经过数千年中华文化的演进,历史上的孔子,已经被赋予太多的内涵,太沉重的使命。因其如此,当我们谈论孔子、想象孔子的时候,会联系到蔼如春风、循循善诱、铁肩担道,果敢勇毅、万世师表之类的字眼。而舞蹈是一种身体艺术,要借助形体语言和肢体动作,在音乐、灯光和道具的配合下,以舞动的韵律推动情节、传达内心,演绎故事。可以说,舞蹈是舞剧唯一的语言,是舞台上无声的台词。
整部《孔子》的演出,节奏紧凑,色彩鲜明,演员精湛的表演艺术,加上音乐、灯光和舞蹈的高度契合,给观众带来美轮美奂的艺术享受。毋庸置疑,这是一部高质量的剧目。然而,坐在观众席上,看着舞台上飘逸灵动、轻舞飞扬的孔子,我有好一阵子不能适应。当然,演员的表演是一流的,舞蹈功底深厚,角色把握到位,表演细腻精美。令我不能适应的,是舞剧灵动的形式和传统的孔子形象之间的巨大反差。从现场观众的小声议论和陆续推出的评论文章中,我发现这种困惑不独我个人为然。“孔子会跳舞吗”?类似的发问,虽然有些调侃玩笑,却也应引起我们的思考。大凡一定的艺术形式,应当有它特别适宜的表现内容,或许也会有一定的题材局限。作为一种艺术,在选择题材、创作剧本的时候,是不是要考虑到其宜与不宜呢?舞剧《孔子》做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也带给我们许多思考。
最后,若论白璧微瑕,就是剧目中孔子的形象似乎缺少变化,从序幕的仓皇奔逃,到最后的演绎《幽兰操》,孔子历经十四年的周游,遍尝艰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应该在演员的表演中得以展现。或许这样,舞剧《孔子》所塑造的孔子,才是更加血肉丰满、更加接地气的孔子。
篇10:舞剧孔子观后感
恢弘壮阔的音乐舞台场景,连绵不断的情节构造,中心人物的鲜明形象呈现,简洁精练的旁白陈述......这是舞剧《孔子》给观众的最直观印象。作为一部史诗性极强的历史剧,舞剧《孔子》的整体表现充满挑战和难度:首先如何从芜杂的故事情节中选出最具有舞台表现力的代表性事件,其次,如何将不同时期的情节平稳而顺畅地相联成一体,再次,整个舞剧的思想性,舞剧不是史诗,相比之下,舞剧比史诗更加具有感染性,尤其是情绪上的引导效应,最后,舞剧与史实之间的间距怎样把握,艺术真实性要求一定的超越,但又不能违背基本的历史框架。《孔子》选取的几个中心情节如下:天降仲尼(序)、礼乐天籁、 仁德安邦、圣坛惊梦、车革千国、万世师表(尾声)六个章节部分,生动再现了孔子历尽千辛万苦、人间悲凉,从凡人成为圣人的一生。非常巧妙完整,而且确实把握到了历史人物事件与舞台艺术呈现之间的平衡点。
天降仲尼篇:
以战马嘶鸣烈火横起再现了春秋后半期的礼崩乐坏硝烟四起,为孔子的出生做了客观而形象的艺术呈现,舞台背景上交替出现的熊熊大火和腾踏的马蹄、舞台上暗色调中演员摇动的旗帜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效果,从舞剧一开始就牢牢把握住观众的观赏好奇心,心理上的导向作用非常强。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声婴孩的啼哭声打上了一个休止符,给紧绷的神经一个必要的休息,同时是第一章节正式点题。随后的旁白交代了孔子出生的具体情况,时间、父母及其职业状况,简单明了,可以说,舞剧开篇从宏观历史背景和微观家庭环境两个方面都给出了非常好的舞台表现和说明。而从舞蹈演员自身的表现来看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摇动旗帜时士兵队伍整体高低起伏的韵律美感、少年孔子的灵动活跃亲近大自然热爱生活、临别母亲时的伤心不舍等等都通过具体的舞蹈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至此,观众已经被深深吸引,陷入舞剧创造的浓烈历史、亲情、自然氛围中。
礼乐天籁篇:
孔子辞别母亲后开始了求学的时光,舞剧第二章表现了孔子问学与老子,师之于诸人以及“仁”、“忠恕”等核心思想的初步形成。“问礼老子”一节,追求虔诚、静穆、圣洁的舞台氛围,音乐上的辅助作用得到凸显,带有浓浓中国风和古典风格的古琴声迭次送出,音韵铿锵而庄重,古琴是中国最悠久的乐器,在古代是君子之乐,所谓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排在第二位的就是乐,因此选择老子教孔子抚弄古琴表现孔子学礼、求知的过程恰得其宜。从舞蹈的构成看,着轻色调的伴舞从容有序的舞蹈队列和节奏缓慢而大幅度的舞蹈表演动作显示出孔子之学的特点:宽容、整肃、秩序、彬彬有礼,这也是以后儒学士人留给世界的基本面貌呈现,而在舞蹈队列中款款起舞的青年孔子正显示出勤奋学习垂范后世的精神面貌。这一章的舞台效果没有尖锐矛盾和激烈冲突,恰恰相反,它是极其恬淡质朴、冲和宁静而雍容大气的。随着孔子求学之舞的定格,标志着一个时期的结束,舞剧很自然转入下一章节。
仁德安邦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阶层崇尚的是学而优则仕,定国安邦有所成就。孔子也不例外,该节孔子很自然从追求知识阶段转入求仕建立事业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孔子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舞台表现上舞姿雄健,身手矫健。在入仕鲁国不久,他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信念,德治仁政讲信修睦,使得鲁国处处家和政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康庄大治的声明远播天下,初有所成的孔子在舞台上的呈现更加步履坚定,昂然起舞,进取自信的情绪直接感染了看台下的观众,透过舞蹈和舞台布景上的中国古典建筑廊庙的表现,太平盛世熙攘繁荣的场景显露无疑。而星光下万家灯火的夜不闭户、道路上人心秉善的路不拾遗更形象直接地告诉观众孔子在鲁国为政多达到的境界。由200多名演员组成的强大阵容的舞蹈表演的上梁舞、洗衣舞、挑担舞,通过人们在搞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的那种安居乐业的精神面貌,表现出孔子儒家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的巨大贡献。
圣坛惊梦
通过舞台灯光的运用,由盛世场景下的热火朝天的建设、生活阶段转而进入低沉、阴郁的混乱阶段,舞蹈演员以舞蹈说故事,诉说了鲁王耽于美色享乐疏于政事,疏远孔子的历史事实,数百美女的环绕舞蹈不经意间透漏了中国历史上宫廷浮华糜烂纸醉金迷的统治阶层生活,忧心国事的孔子被逐渐疏远,直至愤懑出走,这一节群舞很有舞台表现力。舞剧接着转入周游诸国的阶段。
车革千国
鲁定公十三年,孔子带着弟子开始了周游列国传播自己思想,他们一路艰辛、历经各种磨难,舞台上呈现出的这是在这个背景下的一代思想家。舞蹈动作模拟人在风雪中的种种奋起之状,苍凉悲切之感直击观众的心灵。而孔子弟子的越来越多,集中而有序则显示出其思想的巨大号召力,在被手持兵戈的士兵的围困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舞台表现更加悲壮而感人,急切的音乐显示出形式的危急,而雷电的叱咤和洪水的滚滚则给观众以激烈的.冲击感,仿佛暴风雨后的彩虹,隐隐显现。兵难之后的雪野绝粮同样充满着浓浓的悲剧氛围,舞蹈者夸张的肢体动作真实地反映出当年孔子和他的弟子历经的苦难,蛹化成蝶之前的那一时刻,人们已经被深深震撼。
万世师表
舞剧的最强音即将奏响,历经坎坷和苦难后的孔子一袭白衣款款走来,全身沐浴着圣洁之光,舞台背景的晨曦初现为曾经的各种经历划上句号,诵读着《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德不孤必有邻”的童音一句一句重复响起,愈来愈急切,紧随其后的是成年人的诵读声。在整个舞剧的表演推到顶峰,感染力也达到了最佳状态。
篇11:舞剧观后感
《天鹅湖》于1877年2月20日,在莫斯科皇家剧院首场演出。但是,这部现在风靡全世界的芭蕾的首演竞然失败得一场糊涂,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然而事实正是如此。可见,编舞和布景都很糟,尤其是芭蕾舞主演演员的舞技拙劣,导致了首演的失败。但是柴科夫斯基并没有气馁,继续与其他几个大艺术家研究,终于天鹅湖受到一致好评。
这部舞剧是根据童话改编的,大致的剧情是:可爱的公主被邪恶的魔王施了魔法变成了白天鹅,在湖边和王子相遇,倾诉自己的不幸遭遇:只有忠诚的爱情才能解开邪恶的咒语。王子爱上了白天鹅并发誓永远爱她。然而在为王子挑选新娘的舞会上,外貌相似公主的黑天鹅欺骗了王子,使得王子背叛了白天鹅。但是,后来王子发觉受骗,激动地奔向湖岸,在大家的帮助下,最终爱情战胜了魔法,王子拯救了美丽的公主,在永恒的爱中,王子和公主团聚了!
虽然这是跨国界的艺术,但是人们的情感是共通的。故事的过程有曲折但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美丽的爱情总能牵动人心,总能让人想起许多动人的'故事。“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爱情这两个字就足够让人感动的一塌糊涂。
舞剧中混合了独舞,双人舞和群舞,各种形式的舞蹈。独舞,由一个人表演的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双人舞,由两个人表演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交流和展现人物的关系。群舞,凡四人以上的舞蹈均可称为群舞。一般多为表现某种概括的情结或塑造群体的形象。通过舞蹈队形、画面的更迭、变化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动作、姿态、造型的发展,能够创造出深邃的诗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舞蹈中,对于各种形式的恰当运用是很重要的艺术手法,运用的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演员们通过自己的舞姿来充分地表达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内心世界,烘托人物,渲染环境气氛等。剧中的双人舞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很是美丽动人。还有黑天鹅的32圈名为挥鞭转。这32圈挥鞭转要求连续完成,整个过程脚尖的移动范围不能超过一条皮带围成的圈才
为优秀的表演,这十分考验女演员的腿部力量。这一高难度动作作为天鹅湖里的一段重头戏。所有人都被那高超的舞技折服了,激动地除了惊叹还是惊叹!
观看的过程特别留意舞蹈演员的服装。一直都觉得舞蹈演员穿的衣服特别好看,看着穿着美丽的白色芭蕾舞裙的演员,都会偷偷羡慕呢!
其实有些部分看的不是很明白,但是她们专业的表演让人无法挑剔。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幅场景都那么完美。演员们的优雅的身姿,轻盈的舞步和透露出典雅的气质,让人不得不拍手称赞!当然,还有他们对舞剧人物的性格,情感等的倾情诠释,我们都深深被吸引了。
这是一场美妙的足尖盛宴,感谢老师给我们提供这部这么好的舞剧,这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经过了一场艺术的熏陶和洗礼,相信大家也和我一样对舞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定义,在今后的接触舞蹈的时候就会有不同角度的审美眼光。无论如何,我会一直记的我看的第一部舞剧叫做天鹅湖!柴科夫斯基特别喜爱乌克兰的春和秋,他和贝多芬、勃拉姆斯一样,是一位热爱大自然的人。俄罗斯欣欣向荣的、美丽的大自然给他以激情,而他也经常留意在那激情之中捕捉某些素材,用来补充他的创作。
篇12:天鹅湖观后感
今晚的《天鹅湖》将故事赋予了它特殊的东方情愫,将许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于其中。特别是公主穿着特色的中国元素服饰、侍从手提着富有大唐韵味的红灯笼,除此之外,还增加了“丝绸之路”“大唐长安”等中国元素。此外,演出中“双人对手”于柔美中展示了力量、“大球技巧”挑战高难度极限、“羽毛技巧”突破了视觉概念……各种高难度特技表演轮番上演,让我一次次惊叹不已。当然诸多独特创意彩蛋让观众惊喜连连:四小青蛙的独特设计、骑平衡车的小天鹅的创意构想、球技三人组的n颗球表演、抖杠跳跃、钻高地圈表演……演出精妙绝伦,掌声阵阵。整场演出两个多小时,将西方芭蕾的浪漫和东方杂技的惊险融为一体,在舒缓优雅的音乐中,在惊险技艺的震撼下,营造出浪漫奇幻的艺术视听盛宴,展现出演员们的高水平实力。让我不得不惊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篇13:《天鹅湖》观后感
芭蕾舞《天鹅湖》流畅舒展,典雅大方。《天鹅湖》第二幕:双人舞细腻地表达了白天鹅奥杰塔从恐惧、提防逐渐到对王子的放心和信任,进而迸发爱情,以至热恋的过程,奥杰塔的独舞突出了她的悲剧色彩,她的舞姿越是优美柔弱,就越是凸现出她的孤独和动人。
朦胧月色下,蓝色天鹅湖。一群高雅的白天鹅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游动,上岸之后,一个个慢慢变成了美丽少女……绝美的舞姿,凄婉的旋律,来自天鹅湖故乡的纯正古典芭蕾的梦幻之美,把观众带入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可爱的奥杰塔公主被邪恶的魔王罗特巴尔特用魔法变成了白天鹅。齐格弗里德王子追逐着天鹅来到湖边。他爱上奥杰塔并发誓对她忠诚。魔王带着装扮成天鹅女王的女儿奥吉莉亚来到城堡。王子以为是奥杰塔。在邪恶的奥吉莉亚的欺骗下,王子向奥吉莉亚发誓对她永恒的爱情。痛苦的奥杰塔回到湖边。王子紧追并请求她的宽恕。魔王再次出现。奥杰塔觉得不可忍受,伤心至极,便跳进了湖中。王子随后也跳进了湖中。邪恶的咒语破解了。魔王罗特巴尔特被王子和奥杰塔之间忠诚的爱情力量摧毁了。新的一天黎明又开始了,王子和奥杰塔飞出湖面,在永恒的爱中团聚。
这优美的音乐与动人的舞蹈中,凄美的舞剧却无法忘记。这时,我们才明白为什么《天鹅湖》可以如此著名。《天鹅湖》的神韵及优美在乌团芭蕾艺术家们的表演中,张掖的观众已深切地感受到了。舞之精魂,永久地留在了首次观看正宗欧洲芭蕾的观众心中;天之骄鹅,在张掖艺术史和文化史上留下了永恒的身影!,王子的纯真无邪朝气蓬勃的性格和形象在形体的变形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巫师冯・罗特巴尔幽灵一般的身影,冷峻、冷漠、冷酷的心理通过极富有个性的舞蹈和身段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奥吉丽雅的热情奔放,在人们面前的骄傲,在王子面前的骄情,在巫师面前的骄横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奥杰塔的圣洁与纯真,善良与美丽在优美的舞蹈和优雅的造型中,在翩翩起舞中,栩栩如生。全剧的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弹舞身段优雅,功力深厚,造型丰富,“凌空越”、“燕式跳”、“鹤立式”、“迎风展翅”、“射雁大跳”、“360度旋转”都做的很到位,展示出整体艺术素养和非凡的表现力。全剧的服装色彩斑斓,古典与现代融合得十分和谐。道具的设计和制做精巧逼真,极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在没有观看之前,同学们对芭蕾舞所表现的美只限于女性――特别是在古典芭蕾当中,其主要角色大都是有女舞者来担当,男舞者的工作往往只是摆一些动作来配合、支持女舞者的表演。然而在观看天鹅湖后,同学们才知道原来芭蕾也可以展示和强调男性的阳刚力量美,两个男主角的表演舒展大方,舞韵极浓。我觉得《天鹅湖》非常成功。芭蕾舞剧天鹅湖观后感《天鹅湖》观后感
篇14:《天鹅湖》观后感
《天鹅湖》观后感
《天鹅湖》观后感广州国际会议中心。广州芭蕾舞团。《天鹅湖》。
几年不看芭蕾,重新到剧场看到演员,无法抑止住地感叹她们的瘦小。太瘦,太小。自然,是与俄罗斯舞者不能比拟的。虽然在瘦上是相似的,但在高度和骨架大小上,还是中国的芭蕾舞者更柔弱纤细。
上半场中,王子的表现,可以总结为“令人失望”几个字。他跳跃落地的时候,总是不够稳,让本来期待主角出彩的心态,一次次落空。渐渐开始失望。好在下半场王子总算是表演到位,对他的印象才慢慢翻盘。
最耀眼的一个,反而是小丑。表情动作活泼,下盘够稳,让人观之可喜可亲。还有一位男芭蕾舞者,什么角色开始没注意看介绍,所以不是太清楚,但是表演确实出色。整个上半场,王子被这两个人的风采盖住,更加衬托得他一无是处。
白天鹅的.表演不错,肢体柔软,动作到位。虽然,难度系数并不是很大。毕竟,乌兰诺娃式的舞者,并不是那么容易出的。很多的时候,勤奋必须有天份的辅佐,才能达到不一样的高度,成为人们眼中难得的“天才”。
下半场黑天鹅出场,表演也不错,但要达到“出彩”的地步,总觉得欠缺点什么。大约因为几年前看的那出《天鹅湖》,黑天鹅太出彩的缘故。心生比较,就总也难感觉满意。只能评价出一个词:中规中矩。
四小天鹅的不出彩,和黑天鹅是同一原因。有比较,才知道什么是更好!
出彩的是服装。服装和鞋子。从色泽,到款式,到搭配,看得人眼花缭乱,心生欢喜。
看剧的过程中,总会想起几年前去玛琳剧院看戏的一些事。本以为已经遗忘了,却发现只是缺少刺激,让记忆沉睡了。
音乐是背景放出的,并没有现场伴奏。所以有几分遗憾,好处是人们只能集中精力去看舞蹈表演。否则,可能有人分心去看演奏者了。比如有位友人,当年去看剧总是用望远镜观察一位大提琴手。而我当年看两部歌剧,多数时间眼睛集中在乐团指挥的背影和侧影中。当然,现场伴奏的话,总是更容易让人身临其境。
世纪大会堂里面,并没有划出空间给乐团。所以,舞剧大约都是后台播放音乐了。至于歌剧,没有体验过,也不知道究竟如何。
演出总共四幕,分上下两场,中间休息十五分钟。有舞蹈学校租了大巴带学生来观赏。男孩女孩个个消瘦纤长。尤其女孩们个个一双修长的细腿,脸还没长开,个子已经是大人的样子。看着这些未来的芭蕾舞者,还有台上的准芭蕾舞者,即使我这样达不到肥胖标准的人,还是下意识地为自己满身肉感觉到一丝难为情。
演出结束,演员们开始谢幕。芭蕾舞者的谢幕动作,总是赏心悦目的。众人蜂拥离去。我挤去和赠票的设计师汇合,感谢她的票,也同时交流了几句演出观后感。设计师问和玛琳剧院的演出相比如何?自然是有差距,却也不失精彩。
出了会议中心,外面又下起了雨。夏天已经开始展现出自己的面貌,时雨时晴,一天之内,天气变幻数次。
篇15: 《天鹅湖》观后感
《天鹅湖》观后感
广州国际会议中心。广州芭蕾舞团。《天鹅湖》。
几年不看芭蕾,重新到剧场看到演员,无法抑止住地感叹她们的瘦小。太瘦,太小。自然,是与俄罗斯舞者不能比拟的。虽然在瘦上是相似的,但在高度和骨架大小上,还是中国的芭蕾舞者更柔弱纤细。
上半场中,王子的表现,可以总结为“令人失望”几个字。他跳跃落地的时候,总是不够稳,让本来期待主角出彩的心态,一次次落空。渐渐开始失望。好在下半场王子总算是表演到位,对他的印象才慢慢翻盘。
最耀眼的一个,反而是小丑。表情动作活泼,下盘够稳,让人观之可喜可亲。还有一位男芭蕾舞者,什么角色开始没注意看介绍,所以不是太清楚,但是表演确实出色。整个上半场,王子被这两个人的风采盖住,更加衬托得他一无是处。
白天鹅的表演不错,肢体柔软,动作到位。虽然,难度系数并不是很大。毕竟,乌兰诺娃式的舞者,并不是那么容易出的。很多的时候,勤奋必须有天份的辅佐,才能达到不一样的高度,成为人们眼中难得的“天才”。
下半场黑天鹅出场,表演也不错,但要达到“出彩”的地步,总觉得欠缺点什么。大约因为几年前看的那出《天鹅湖》,黑天鹅太出彩的`缘故。心生比较,就总也难感觉满意。只能评价出一个词:中规中矩。
四小天鹅的不出彩,和黑天鹅是同一原因。有比较,才知道什么是更好!
出彩的是服装。服装和鞋子。从色泽,到款式,到搭配,看得人眼花缭乱,心生欢喜。
看剧的过程中,总会想起几年前去玛琳剧院看戏的一些事。本以为已经遗忘了,却发现只是缺少刺激,让记忆沉睡了。
音乐是背景放出的,并没有现场伴奏。所以有几分遗憾,好处是人们只能集中精力去看舞蹈表演。否则,可能有人分心去看演奏者了。比如有位友人,当年去看剧总是用望远镜观察一位大提琴手。而我当年看两部歌剧,多数时间眼睛集中在乐团指挥的背影和侧影中。当然,现场伴奏的话,总是更容易让人身临其境。
世纪大会堂里面,并没有划出空间给乐团。所以,舞剧大约都是后台播放音乐了。至于歌剧,没有体验过,也不知道究竟如何。
演出总共四幕,分上下两场,中间休息十五分钟。有舞蹈学校租了大巴带学生来观赏。男孩女孩个个消瘦纤长。尤其女孩们个个一双修长的细腿,脸还没长开,个子已经是大人的样子。看着这些未来的芭蕾舞者,还有台上的准芭蕾舞者,即使我这样达不到肥胖标准的人,还是下意识地为自己满身肉感觉到一丝难为情。
演出结束,演员们开始谢幕。芭蕾舞者的谢幕动作,总是赏心悦目的。众人蜂拥离去。我挤去和赠票的设计师汇合,感谢她的票,也同时交流了几句演出观后感。设计师问和玛琳剧院的演出相比如何?自然是有差距,却也不失精彩。
出了会议中心,外面又下起了雨。夏天已经开始展现出自己的面貌,时雨时晴,一天之内,天气变幻数次。
篇16: 天鹅湖观后感
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优美的舞姿,动人的旋律,感人的故事情节都让大家印象深刻,可以说是众多观众心中的“经典”。而今天,西安战士战旗杂技团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天鹅湖》,当优雅的芭蕾遇到惊险的杂技,今夜的大剧院注定不能平静。《天鹅湖》融合东西方艺术经典,剧中天鹅们优雅轻盈地在湖边舞蹈;水手在高竿上腾跃直挂云帆;印度使者在莲花座上展现力与美;长安城夜市的空竹、抖杠好不热闹;四小青蛙以手代足、跳起轻快的“四小天鹅”舞曲;鹰与蛇用近乎极限的柔术痴缠;鹰穴老巢里小球抛接荧光闪烁;小黑鹰钻圈三道圈连跳;大反派鹰王用魔术施展魔法将白天鹅变成黑天鹅……这一场场一幕幕给观众们带来巨大的感官冲击。
整场演出第一大亮点是“肩上芭蕾”。东方天鹅在王子的肩上和头顶上展翅起舞,令人叹为观止,是杂技芭蕾最精彩的瞬间。第二大亮点是东方元素,将故事的发生地点挪到东方,赋予了它特殊的东方情愫。从公主身着国风服饰出场、到侍女手提富有国风韵味的红灯笼这些设定,另外还有“丝绸之路”“大唐长安”等中国元素,为中国杂技艺术走向世界和中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奇幻的灯光、华丽的服装,精妙的道具,高超的技巧、深厚的功底……这场演出的成功告诉我们――杂技,这项历史悠久的艺术,正在以全新思路、全新包装、以及全新品味向我们绽放新的光彩!
篇17: 天鹅湖观后感
20xx年的平安夜,寒风凛冽,冬高气爽,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人民大会堂,观看著名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虽然一路走来,手冻得僵硬,脸也被寒风吹的生疼,但一想到就要观看天鹅湖这部我向往已久的芭蕾舞,我的内心就激动起来,真个身体也随之不觉得冷了。
进来时,剧已经开演。来之前,我已经好好的做过了功课,对《天鹅湖》进行了一番研究,一看到演员们在台上热情洋溢的表演,我也立刻投入其中,如痴如醉的看了起来,并不断啧啧称赞,心里暗自感慨,芭蕾舞真是高雅的艺术啊。
三个多小时的表演,转瞬结束,我还意犹未尽,也不得不随着人流开始向外行走。一边离场,眼光还不住的飘向舞台,希望能多回味一下刚才的演出。
出门回身望,啊,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你用你的雄壮,承载着艺术,宣扬着文化,显示着祖国的发展,人民的富强!我的内心澎湃不已,这已不是一场芭蕾舞剧带给我的激动,是祖国强大带给我的激情,啊,祖国!美丽强大的祖国!我们永远爱你!
★ 天鹅湖观后感
★ 天鹅湖赏析
★ 电影音乐赏析
【舞剧《天鹅湖》观后感(合集17篇)】相关文章:
色迷睡美人影评2023-08-18
影片《黑天鹅》观后感2023-11-24
爱好芭蕾的作文600字2023-05-06
芭蕾舞蹈教学计划2022-09-28
G20峰会文艺演出观后感800字2023-11-05
天鹅小学音乐教案2023-04-16
人音版小学《那不勒斯舞曲》说课稿2023-02-10
高中作文指导说课稿2023-01-17
音乐会策划书2023-07-01
高中说课稿2023-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