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困了别烦”为你分享7篇“生态文明视角下衡水市雾霾的治理对策论文”,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生态文明视角下衡水市雾霾的治理对策论文
摘要:自以来,我市遭遇了持续雾霾天气,这给衡水市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现在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分析该市雾霾的现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雾霾;治理对策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是气溶胶系统,它是由近地面层大气中的微小冰晶或水滴组成,多见于秋冬季节,是近地面层大气中的水汽凝结而成。雾的存在使大气的能见度降低。霾主要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酸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它使大气变浑浊并导致能见度下降。而雾霾主要是由SO2、氮氧化合物和可吸入性颗粒物组成,这种颗粒物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香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尤其是PM2.5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雾霾天气,是指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尤其是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超标。202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PM2.5的中文名称命名为细颗粒物,PM2.5的含量越高,就代表大气污染越严重。
1衡水市雾霾的现状及其危害
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地处河北冲积平原。该市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冷暖干湿差异较大。衡水以衡水湖为依托,力图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文明宜居城市。衡水湖占地面积达283平方公里,具有巨大的科研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自年以来,衡水市秋冬季节出现持续性雾霾天气,这给衡水市的生态文明建设造成了不好的影响。雾霾不仅危害市民的身心健康,还影响市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另外,雾霾天气还会减弱紫外线的能见度,而紫外线又是大气微生物的天然杀菌剂,这使得空气中的微生物不能及时地被紫外线杀灭,使空气中有害微生物得以滋生,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进而危害人类的呼吸系统。此外,持续性的雾霾天气还会造成自然环境中的植物和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的下降。
2衡水市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分析
从雾霾天气的形成机制来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自然因素。首先,由于大气逆温现象的出现,全球气候变得异常。而逆温层的出现导致空气流通缓慢或停滞,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逐渐聚集,形成一个污染带。其次,由于冬季地面湿度大,再加上人类生活和生产造成的灰尘和颗粒不能及时被风吹散开,而是与湿气结合形成雾霾。大气长时间不流通,污染物持续积累,导致了持续的雾霾天气。二是人为因素。空气中存在大量的霾粒子,几乎都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比如,近几年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大幅增加。再如,到冬季供暖时期,燃煤烟气的排放增多。另外,部分农村采用秸秆焚烧的方式处理农业残余物,而焚烧的过程也排放大量的烟气。这些人为排放的烟气,再加上自然因素的影响,更加重了该市的雾霾天气。
篇2:生态文明视角下衡水市雾霾的治理对策论文
3.1完善雾霾天气预报系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要建立和完善雾霾天气的预报系统,及时发布雾霾天气的有关情况,使人们能够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尤其是PM2.5的监测情况,当空气质量严重污染时,应及时提醒市民注意防范,减少雾霾对市民造成的危害。
3.2强化生态责任,树立生态理念
雾霾天气不仅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而且危害市民的身心健康,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环境的警钟。这表明传统的观念已不再适应本市的发展,应转变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倡清洁生产,使环境和经济协同发展。同时,治理雾霾,改善和保护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该人人参与,共同治理和保护我们共同的生活环境。养成珍惜资源,不随意浪费资源的好习惯,同时倡导绿色出行,不吸烟,不燃放爆竹等。从小事做起,共同努力,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植树造林,爱护环境。
3.3控制源头,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治理雾霾天气的'有效措施就是控制污染源,最大化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针对排污严重的企业,责令其进行改进和完善,淘汰不合格的企业及设备,大力支持和鼓励引进低污染的生产项目;禁止焚烧农残物;大力治理汽车尾气,引进高效的尾气治理设备;开发和研究新型的清洁能源,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及其产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3.4提高节能减排技术,提倡清洁生产
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技术和提倡清洁生产,是我市经济向低碳、回收、环保方向发展的关键。尽快建立和健全各行业的清洁生产标准及其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有关清洁生产的法制。并定期对相关企业进行评估,严格关停评估不达标的企业。不仅对生产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控制,而且对企业的资源利用的技术和排污的处理技术进行改革,最大化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结语
随着衡水市的大力发展,如何处理好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是有效治理雾霾的关键。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清洁能源和提倡清洁生产,强化和转变市民的生态责任和生态理念,才能把衡水建设成天蓝、水净、地绿的生态文明宜居城市。
参考文献:
[1]张军英,王兴峰.雾霾的产生机理及防治对策措施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38(10):157~159.
[2]彭应登.北京近期雾霾污染的成因及控制对策分析[J].工衡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108)。程研究,(03):233~239.
篇3:生态文明中的雾霾治理解析论文
生态文明中的雾霾治理解析论文
【摘要】雾传统上是一种大气现象,其中灰尘,烟雾和其他干燥颗粒掩盖了天空的清晰度。世界气象组织的守则手册包括雾、冰雾、蒸汽雾、薄雾、烟雾、火山灰、尘埃、沙和雪等类别的水平遮挡分类。雾霾颗粒的来源包括耕作(在干燥的天气里耕种)、交通、工业和野火。从远处看(例如靠近飞机),根据太阳观看的方向,雾气可能呈现褐色或蓝色,而雾气则呈蓝灰色。而霾往往被认为是干空气的现象,雾的形成是湿空气现象。然而,雾状颗粒可以作为凝结核以用于随后形成雾滴;这种形式的雾霾被称为“湿霾”。本文主要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对雾霾治理的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生态文明;雾霾治理;环境保护
前言
在气象文献中,术语“雾度”通常用于表示湿型的能见度降低气溶胶。这种气溶胶通常是由于在燃烧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硫气体转化为硫酸的小滴发生的复杂化学反应而产生的。在阳光,相对湿度较高和气流停滞的情况下,反应会增强。湿霾气溶胶的一小部分似乎来源于树木释放的化合物,如萜烯。由于所有这些原因,湿霾往往主要是暖季现象。覆盖数千公里的大面积雾霾可能在每个夏季生产。当前,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而雾霾是我国大多数城市都面临的环境问题。只有治理好雾霾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的发展。
1雾霾的产生
当灰尘和烟雾颗粒积聚在相对干燥的空气中时,经常产生雾霾。当天气状况阻止烟雾和其他污染物的散布时,它们集中并形成通常低悬的寿衣,从而损害能见度,并可能成为呼吸健康的威胁。工业污染会导致浓雾,这就是所谓的烟雾。自1991年以来,霾已成为东南亚特别严重的问题。雾霾的主要来源是苏门答腊和婆罗洲发生火灾。针对东南亚的阴霾,东盟国家就“区域霾行动计划”(19)达成一致。,所有东盟国家都签署了“跨界烟雾污染协议”,但今天污染仍然是一个问题。根据协议,东盟秘书处设立了专门治理雾霾的'机构。在东南亚烟霾期间,新加坡的污染水平创历史新高,3h污染标准指数达到了401的历史新高。由于通过雾度颗粒的光散射的影响,这导致对象的对比度损失的视觉效果。由于这些原因,日出和日落的颜色在朦胧的日子里显得柔和,夜晚的星星可能会变得模糊不清。在某些情况下,由雾霾造成的衰减如此之大,以至于在日落之前,太阳完全消失,才会到达地平线。雾霾可以定义为Tyndall效应的空中形式,因此与其他大气效应(如云和雾)不同,雾霾在光谱上是选择性的:较短(蓝色)波长散射较多,较长(红/红外)波长散射较少。出于这个原因,许多超远摄镜头通常都配有黄色滤镜或涂层来增强图像的对比度。红外(IR)成像还可以用于穿透长距离的雾霾,使用IR-pass光学滤波器(例如Wratten89B)和IR敏感检测器的组合。
2导致雾霾的因素
雾霾是空气中可能对人类和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污染物可以是天然来源或人造的。主要污染物通常是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气体,或工厂释放的二氧化硫。二次污染物不是直接排放的。相反,当主要污染物发生反应或相互作用时,它们在空气中形成。地面臭氧是次要污染物的突出例子。有些污染物可能是一级污染物和二级污染物:它们都是直接排放的,是由其他主要污染物形成的。
2.1硫氧化物(SOx)
特别是二氧化硫,一种化学式为SO2的化合物。二氧化硫是由火山和各种工业过程产生的。煤和石油通常含有硫化合物,其燃烧产生二氧化硫。SO2的进一步氧化通常在催化剂如NO2的存在下形成H2SO4。这是使用这些燃料作为动力源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原因之一。氮氧化物(NOx)-氮氧化物,特别是二氧化氮,会从高温燃烧中排出,也会在雷雨期间因放电而产生。它们可以被看作是上面的一个棕色阴霾圆顶或城市顺风的羽流。二氧化氮是化学式为NO2的化合物。它是几种氮氧化物之一。这种红褐色有毒气体是最突出的空气污染物之一,具有特有的尖锐刺鼻的气味。
2.2一氧化碳(CO)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但无刺激性的气体。它是天然气,煤炭或木材等燃料的燃烧产物。车内废气有助于大部分一氧化碳进入我们的大气。它在空气中形成了一种烟雾型,与许多肺部疾病以及对自然环境和动物的破坏有关。在20,排放到大气中的一氧化碳超过一半来自车辆交通,燃烧一加仑的天然气通常会排放超过20磅的一氧化碳到空气中。
2.3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
VOCs是众所周知的室外空气污染物。它们被分类为甲烷(CH4)或非甲烷(NMVOCs)。甲烷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温室气体,有助于加强全球变暖。其他碳氢化合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因为它们在产生臭氧和延长大气中甲烷寿命方面的作用。这种效果因当地的空气质量而异。芳香族NMVOCs苯,甲苯和二甲苯可能是致癌物质,长时间暴露可能导致白血病。1,3-丁二烯是经常与工业用途相关的另一种危险化合物。
2.4颗粒(或者称为颗粒物质(PM)
大气颗粒物质或细颗粒是悬浮在气体中的固体或液体的微小颗粒。相反,气溶胶是指组合的颗粒和气体。有些微粒天然存在,起源于火山,沙尘暴,森林和草原火灾,生物植被和海水喷雾。人类活动,例如车辆,电厂和各种工业过程中化石燃料的燃烧也会产生大量的气溶胶。在全球范围内,人为气溶胶(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气溶胶)目前约占我们大气的10%。空气中微粒含量的增加与健康危害有关,如心脏病,肺功能病变和肺癌。颗粒物与呼吸道感染有关,对那些已经患有哮喘病的人尤其有害。
3雾霾的危害
①对大自然产生的严重影响。雾霾有可能会导致地区气候极端恶化,从而诱发一系列的气象灾害,使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的破坏;②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雾霾天气非常严重,将会影响人们的正常出行,目前大部分交通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雾霾因素导致的。同时雾霾还是诱发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我国每年感染呼吸疾病中有大部分患者是由于雾霾因素导致的,因此雾霾将会危及人类的健康;③雾霾现象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雾霾天气会导致大部分企业无法正常工作,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例如,前几年北京市的雾霾天气非常严重,周边一些城市的雾霾现象也较为严重,如果不采取措施对其进行解决,将有可能引发比较严重的后果。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雾霾对环境污染、人类健康、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就需要人类从现在开始来然就雾霾对人类所造成的影响,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给予预防和控制,以确保雾霾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4雾霾的治理方法
4.1雾霾污染控制装置
以下措施通常被用作雾霾污染控制装置。它们可以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消除污染物或将其从排气流中除去:微粒控制;机械收集器(灰尘旋风分离器,多管旋风分离器);静电除尘;洗涤器;挡板喷雾洗涤器;旋流式喷雾洗涤器;喷射器文丘里洗涤器;机械辅助洗涤器;喷雾塔;湿式洗涤器。静电除尘器(ESP)或静电空气净化器是一种微粒收集装置,利用感应静电荷的力量从流动气体(如空气)中去除颗粒。静电除尘器是高度有效的过滤装置,其最小限度地阻止气体流过装置,并且可以容易地从气流中除去诸如灰尘和烟雾的细微颗粒。Baghouses设计用于处理沉重的灰尘负载,集尘器由鼓风机,灰尘过滤器,过滤器清洁系统以及灰尘容器或灰尘清除系统(不同于使用一次性过滤器清除灰尘的空气清洁器)组成。微粒洗涤器湿式洗涤器是一种污染控制技术。使用来自炉烟气或来自其他气流的污染物的各种设备。在湿式洗涤器中,被污染的气流与洗涤液体接触,通过喷射液体,迫使其通过液体池或通过一些其他接触方法,以去除污染物。NOx控制包括:低NOx燃烧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NOx洗涤器;废气再循环;催化转换器(也用于VOC控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是在室温下具有高蒸气压的有机化学物质。它们的高蒸气压是由低沸点引起的,这导致大量分子从化合物的液体或固体形式蒸发或升华,并进入周围空气,这是一种被称为挥发性的特性。例如,从油漆蒸发并从石英等材料中释放的甲醛的沸点仅为-19°C(-2°F)。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众多,多样,无处不在。它们包括人造和自然产生的化合物。大多数的气味或气味都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植物之间的沟通,植物与动物之间的信息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对环境造成危害。人为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受到法律的管制,特别是在浓度最高的室内。有害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通常不具有急性毒性,但会增加长期健康效应。由于浓度通常较低,症状发展缓慢,因此对VOCs及其影响的研究是困难的。VOC减排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吸附系统,使用活性炭,如流化床浓缩机;热氧化剂;催化转换器;生物过滤器;吸收(擦洗);低温冷凝器;蒸气回收系统。
4.2空气污染治理
有各种空气污染控制技术和策略可以减少雾霾污染。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土地使用规划可能涉及分区和运输基础设施规划。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土地使用规划是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土地得到有效利用,有利于更广泛的经济和人口,也有利于保护环境。由于雾霾主要是由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所以这些燃料的减少可以大大减少空气污染。最有效的办法是转换清洁风力,太阳能、水力发电等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能源。努力减少来自移动源的污染包括初级法规(许多发展中国家有宽松的法规),将管制扩大到新的来源(如邮轮和运输船,农用设备和小型气体动力设备,如线锯,电锯和雪地摩托),提高燃料效率(例如通过使用混合动力车辆),转换成清洁燃料或转换为电动车辆。二氧化钛因其减少空气污染的能力而被研究。紫外线会释放材料中的自由电子,从而产生自由基,分解VOC和NOx气体。
5结语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雾霾问题也日益严重,限制着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和建设。本文主要对我国雾霾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办法,希望为我国雾霾的有效治理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魏巍贤,马喜立.能源结构调整与雾霾治理的最优政策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6).
[2]王颖,杨利花.跨界治理与雾霾治理转型研究以京津冀区域为例[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3]韩志明,刘璎.京津冀地区公民参与雾霾治理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6(5).
篇4:生态文明视角下林业管理研究论文
生态文明视角下林业管理研究论文
目前,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性话题,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为了打造生态文明的环保型社会,就必须加强林业资源的管理,二者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我国林业资源管理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急需加大管理力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进行改善,不断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迈进,实现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运作。
一、我国林业管理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林业管理技术薄弱
1.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以往传统的林业管理并不适合林业资源的发展。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林业管理技术也比较落后,有时会造成资金和资源的严重浪费;2.同时,林业资源管理对技术的投入不够重视,也没有进行必要的创新,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陷入困境,难以解决和应对;3.目前林业资源管理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扶持,政府一旦停止资助,就会使林业资源的管理资金失去最重要的资助渠道;缺乏行之有效的社会支撑体系,进而没有培养起一定的社会力量,社会大众的重视和支持度也不高,大大制约着我国林业资源的健康发展。
(二)林业管理人员缺乏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
一些林业管理人员大多数为年龄较大或者退休的人员,“老龄化”现象比较突出[1];而且新增的基层林业管理人员对于树木的种类、栽培以及防虫防害等方面并不在行,进而很难保证林业的高质量、高标准。此外,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在林业资源的管理中,多数人员的技术水平都比较低,也没有过多地管理经验,一定程度上使林木缺乏良好、高效的养护。
(三)我国森林资源总量正处于逐年下降的状态
我国的森林总量覆盖率较低,人均森林面积更是少之又少,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所以明显地加剧了我国的林业资源管理工作的难度性
二.生态文明下加强林业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的统一和领导的重视程度
我国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林业系统工作的重视程度,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林业资源进行管理;同时要加强宣传力度,对重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深入和强化;积极开展林业管理的宣传工作,进行宣传教育,可以既可以借助传统四大媒体,例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又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等方式,来提高社会大众对林业工作的认知和了解,在不断地熏陶中,加强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投身于林业管理模式中来。
(二)对林业资源管理进行准确、合理的定位分析
我国国土国土面积辽阔,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开发,导致森林总覆盖率大幅度下降。因此,在进行林业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科学、系统、高效的管理方案,使我国的林业资源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和运用,从而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打下良好的基础和前提。
(三)建立健全林业管理制度[2]
建立健全林业管理的有关制度,要做到科学安排,有重点、有突出,可以成立林业资源管理领导小组,对负责人的管理区域和范围进行明确的划分,积极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与此同时,要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以便于在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进行处理和反馈。要不断完善社会监督与管理,要大力加强激励和惩罚机制,社会大众要发挥监督的社会角色,对于管理人员的失职行为要及时举报或予以提醒。借助一定的'激励和惩罚机制,可以大大约束林业管理人员的行为习惯,进而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
(四)完善我国林业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
国家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并将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纳入到法制建设中来,增强其法制性和规范性[3]。与此同时,还要对我国现行林业管理的相关法律条文进行及时的修订与改良,要与林业的发展建设共同进步,保证林业资源管理制度要符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16字方针。(五)提高我国林业管理的科技化水平各级政府和林业的相关部门要不断引进外国先进的林业管理技术,但是切忌照搬照抄,要在不断学习和反思中探索出适合我国林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另外。我国要加大自主研发的手段和能力,要与“绿色科技”相关联,将林业管理规划到我国的战略部署中来,不断吸纳、不断探索,从而不断实现我国林业系统的科技化管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是较为系统、复杂的工程,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领导和部门要加大重视程度,树立正确的管理经验,明确内部管理职能,并且要极大技术投入,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升我国林业管理的整体效益与整体质量,既要落实生态文明的建设方针,又要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契合,从而保证我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覃超和.生态文明下的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03):167-168
[2]杨香娥.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J].中国林业产业,2016,(04):18
篇5: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林业管理探讨论文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林业管理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大部分地区为实现经济发展而大量建设工业园区,大量开采森林,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生态文明,影响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要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要实现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并增加对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度。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
林业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的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因此,我国应加强林业管理,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我国在林业管理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针对此,现重点提出在生态文明视角下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影响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1.1、林业生产水平不高
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房屋建筑、家庭装修、城市绿化等项目增加了木材的使用量,增加了木材的消耗,同时人们也提高了对木材质量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林业生产整体水平不高,林业生产经营方式相对落后,且我国林业管理仍处于小农经济主导中,没有形成集约化经营。在林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的同时,社会各界缺少对植树造林活动的支持与重视,影响我国植树造林活动的效果,造成我国林地流失[1]。目前,我国林业管理工作费用主要依靠政府资金支持,由于缺少社会筹集机制,造成政府资金压力较大,对于一些资金需求量大的林业项目,政府常常不能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阻碍了我国林业建设步伐,进而造成林业建设滞后的现状,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我国林业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1.2、森林资源总量少,资源配置不均衡
影响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因还有我国森林资源总量少且资源分配不均衡。现阶段我国森林资源覆盖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左右,我国人均森林面积更是只有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25%[2]。而且我国森林面积逐渐减少,但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和人口增长速度仍处于不断增加之中。现阶段,我国缺少专业的林木选种、培植、育苗和经营人才,大部分林业管理工作人员都没有专业的治林造林技术,基层林业管理工作人员自身专业能力不高,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不是与林业有关的专业,造成我国林业管理工作效果不理想,不能有效保护森林资源。而且,现阶段我国缺少相关植树造林宣传和实际活动,且没有停止开采森林资源,造成了森林资源配置不均衡,制约着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
1.3、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
生态补偿机制是指有偿使用自然资源的制度。自然资源作为一种资源,在使用时就应有相关管理制约制度,根据地区自然资源特点制定相应生态补偿机制,保证使用者能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避免发生资源浪费现象。但是,现阶段我国缺少相应生态补偿机制,不能利用法律效力约束自然资源使用者,在缺少约束和利益驱使下,常常会发生乱砍乱伐的现象,严重浪费了我国的林业资源,甚至一些树木在很细的时候就被砍伐了,使我国森林覆盖率越来越小,严重影响了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
2生态文明视角下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合理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要实现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就要提高森林覆盖率,合理开展植树造林活动[3]。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应正确认识我国林业发展现状,加强林业主管部门与政府之间的联系,林业主管部门应及时向政府报告林业发展现状以及林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政府积极配合林业主管部门的工作,有规划地合理开展植树造林工作,保护我国森林资源。同时,还应使社会各界发挥作用,在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平台进行植树造林活动的宣传,向社会大众传递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社会各界在了解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后,积极配合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的工作,在林业管理部门规划下,社会人员能够自发组织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初步实现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
2.2、合理配置森林资源,创新森林可持续发展经营理念
在提高我国森林资源覆盖率的背景下,要实现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合理配置森林资源,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我国人口处于不断增长之中,对森林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仅仅增加森林资源拥有量是不够的,还要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合理配置。目前,我国缺少对林业工作人员的管理,大部分基层林业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不能顺利开展树木选种、培植、育苗等工作。因此,国家相关林业部门应增加对林业工作人员的重视,提升林业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尽量选择在大学期间学习林业管理的人才,为其树立森林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通过提高工作人员的能力,使我国森林资源配置处于均衡状态,促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
2.3、建立健全林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及体系
林业可持续发展更需要完善的政策体系指引,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森林植被保护不仅仅是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工作,更是全体社会群众的工作,要通过完善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参与,吸引更多群众加入到植树造林工作中。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同时,还要通过建立健全的林业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对林业的保护工作,使利用林业资源的人们受到法律的制约。此外,还要加大政府和林业部门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过渡开采树木的违法犯罪行为,使林业生产经营处于稳定的秩序之中,促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
3结语
林业管理是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及时解决在林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合理植树造林,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合理配置森利资源,建立健全林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及体系等措施,实现我国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涛,张骅.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J].防护林科技,(6):58.
[2]杨盛琳.浅析如何加强林业管理及可持续性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3(4):77-78.
[3]蔺辉.实现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分析[J].中国林业产业,(8):18.
篇6:城市雾霾治理下新型经济发展方式探析论文
城市雾霾治理下新型经济发展方式探析论文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推进,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前提下,雾霾这个曾经陌生的名词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影响广、时间长、范围大的雾霾天气对我国城市居民的健康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反思。由于受到空气流动等方面的自然性原因的影响,雾霾天气在我国很多地区大范围发生,复杂地形因素和风向变化,构成了当今城市严重的雾霾天气现象的重要自然因素。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遵循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资源配置和较不合理的能源结构规划,长期的追求经济效益发展,对城市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累积,超标的可吸入颗粒污染物得不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仅仅在舆论的压力下提出一些治标不治本的措施,进而城市雾霾现象逐年加重。表面上看,城市雾霾现象是人类生产活动和自然界的矛盾发展的表现,但是,从深层次讲,是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因此,研究分析经济发展方式对于城市雾霾天气治理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
1 经济发展方式对城市雾霾天气的影响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国家或地区关于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使用的方式,按照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分为外延粗放型和内涵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资源的利用效率是不同的。
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中,经济发展主要依托于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基础上。在社会发展初期阶段,由于资金技术等制约,导致对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不能高效的开采和使用。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以烟尘和二氧化硫为主的大量污染物。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加上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过度开采,造成全国大中城市的悬浮微粒和烟尘严重超过国家标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人们往往选择粗放型的经济发展,过分重视眼前的经济效益,期望迅速积累经济资本,而忽略了快速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忽略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形成了严重的雾霾天气,对城市人民的健康安全造成重大损害。
集约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则是一种高层次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率,它强调对劳动者素质的培养,生产要素的投资,新技术的投入,以期望提高资金、设备、原料的利用率。这种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也是同样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但它强调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以技术进步来换取对环境的保护,对城市的大气环境影响小。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经济增长速度和环境影响程度是不同的。目前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情主要还是以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主,也是造成城市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我国城市只有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的规模扩张式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化为集约型的效率提高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有效地从根源治理雾霾。
2 经济发展方式对城市雾霾的成因分析
2. 1城市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能源的生产和消耗始终是城市污染源中最为突出和严重的。雾霾天气的直接原因是化石资源的过度消耗。从各地区的主要能源生产情况来看,原油、煤炭等化石资源主要集中于陕西、河北、山东等地,由于技术限制和生产要素的缺陷,煤炭和原油的开采还属于高污染高排放工业,因此也导致了上述地区日益严重的雾霾现象。中国“多煤、少油、贫气”的资源条件,造成了我国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低门槛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在成就能源大国和保障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在能源结构的转变过程中,天然气也是重要的能源之一。石油与天然气的开采和加工属于高污染过程,尤其对于新疆盆地环境容量有限,自净能力相对较差,石油与天然气的开发造成的污染物和有害气体不易排出,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天然气能源生产重地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雾霾天气,且近年来日趋严重。
从能源消耗角度来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到20,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已经从33. 6万吨标准煤增长至42. 6万吨标准煤。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也严重不合理。首先,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有比例大约80%,占据主导地位。其次,高能耗和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耗比重不断上升。世界范围内,受到雾霾影响严重的国家中,雾霾污染主要集中在工业化阶段的中后期,如果要从根源上治理雾霾,我国必须及时转变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对生产要素和技术的投资,将高能耗的粗放式经济发展向集约式的,可持续发展的低污染低能耗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 2较低的能源利用率加重城市雾霾天气状况
粗放型的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能源利用率较低。单位GDP能耗受国家或地区的能源消费构成、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技术管理水平和自然条件影响,能够直接反应国家对能源的利用程度、经济结构和能源效用效率的变化。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8. 6%,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19. 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由表2可以看出,我国的单位GDP能耗自以来逐步降低,但是最近几年的降低幅度有所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以传统的、旧的'经济增长方向来寻求降低能耗的能力在逐渐降低,也就是我们应该将能源利用率低的、高投入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以集约型为主的效率提高型经济发展方式。
2. 3城市工业污染排放是城市雾霾天气形成的源头
工业污染排放是雾霾天气形成的重要源头。根据计划经济产业布局的影响,我国的重工业布局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华北和沿海地区。同时,集中的重工业企业也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大气水文造成严重影响。工业生产往往可以主要由水泥、生铁和粗钢等基本工业原料作为评价标准。仅以年各省市的水泥、生铁以及粗钢的产出情况来看,可以看出,工业产业分布密集的地区往往受到雾霾影响严重巨大。此外,长三角经济区工业布局较为密集,也是造成南京、上海等城市成为雾霾天气的高频发区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重工业企业是大量投资下旧型“工业化路线”的产物,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主要来源,其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的排放总量占总污染的60%以上。因此,原有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要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 城市雾霾天气治理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策略建议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局势来看,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是造成城市雾霾产生和日益严重的根本性原因。因此,在城市雾霾的控制和治理过程中,必须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根本方法,将粗放型的资源投入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的效率提升发展方式转变。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城市雾霾天气治理的唯一选择。资源投入驱动型的增长无法持久,从长期看将会导致经济增长的缓慢并最终导致崩溃。我国目前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资本积累获得的,而非通过技术进步获得的。这种方式使得经济增长率很高,但是资源利用效率却不高。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产业结果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治理雾霾天气的根本途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的经济发展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对待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目的。在城市雾霾现象已经刻不容缓的时刻,城市必须转变原有对环境影响巨大的经济发展方式,采取创新驱动,依靠技术革新和效率提升的经济发展方式,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将高新技术产业转化为高效生产力,确保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驾齐驱,从根本、源头上控制雾霾天气的发展。
(2) 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路线。我国城市雾霾的根源性因素就是在工业化进程中,过分强调了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在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对环境造成的重大影响。我国雾霾严重地区多处于经济发达地区,也说明了城市应该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原有的工业化发展思维,坚持新型工业化路线,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加强其他产业与工业化产业的有机结合和相互配合,使经济发展更多的建立在生产效率提升的基础上,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排放。
(3) 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谋求经济发展。在进行城市经济建设的同时,稳步推进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以积极的行动和有效的措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改善自然环境,谋求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创造金山银山,又要保存绿水青山,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专注于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对环境保护治理的投入,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经济发展方式才是目前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式。
参考文献:
[1]李伟娜。中国城市雾霾治理的内在机理与路径选择研究[J].理论探讨,2016(1)。
[2]茹少峰,雷振宇。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治理中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4(2) :90 ~ 93.
[3]王雨田,李卫东。城市中雾霾的形成机理及其对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3) :30 ~ 32.
[4]张孝德,梁洁。从伦敦到北京: 中英雾霾治理的比较与反思[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3) :51 ~ 63.
[5]任保平,宋文月。我国城市雾霾天气形成与治理的经济机制探讨[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77 ~ 84.
[6]马丽梅,张晓。中国雾霾污染的空间效应及经济、能源结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4(4) :19 ~ 31.
篇7:浅谈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生态环境治理路径研究论文
浅谈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生态环境治理路径研究论文
社会学在分析生态环境问题时主要侧重两大理论模式,即结构主义模式和建构主义模式。结构主义在分析环境问题时强调整体性和共时性,更加注重社会制度在形成和应对环境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其理论视角更多的是关注宏观层次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但结构主义忽略了环境本身存在的客观性。换句话说,结构主义预设了这样一个前提,即环境问题形成的社会客观性,它更多强调的是外在的、制度化的因素促成环境问题。而建构主义则另辟蹊径,该理论模式认为,我们要重新思考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将环境视作种人类社会表达利益和不同意见的“中介”,因而它启示人们在协调社会发展的各个主体间实现某种平衡,这种平衡能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其实质可以理解为从环境本身去寻找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和对策。
一、建构主义的理论阐释
“建构主义”一词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等学科中被广泛使用。一般而言,我们可将建构主义的词源最早追溯到美国学者彼德・伯尔格和托马斯・鲁克曼《现实的社会建构:论知识社会学》一书。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同样注重该概念的运用,他认为:“认识既不能看作是主体内部结构中预先决定的,也不能看作是客体原有特性预先设定的,认识起因于有效地和不断地建构”。建构主义反对只讲主体或只讲客体,而是特别重视主客体的互动,其实质是一种实践活动,这种思想在学校教育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但这种用法没有达到社会学意义的实践层次。20 世纪80 年代,后现代主义特别是解构主义在美国的流行,间接地赋予了建构主义以新的含义。建构主义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认识方式和思维模式,它所指涉的是这样一种思考问题的观念,即人类不是静止地认识和发现外在的客观世界,而是经由人的能动性发现不断构造现实世界。在解释社会问题上,建构主义引入“互动”一词,将社会问题定性为社会互动过程的产物,并且这种互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它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对该问题所持的态度。社会问题本身是各个不同群体表达自身利益的符号,是他们之间利益竞争的暂时结果。此外,社会建构主义主张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社会问题往往需要动用政府机构的权力,政府能够将不同群体的利益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关于解决该问题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总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社会现象的问题性质,不是或不仅仅是被客观状况所决定,它同时也是被社会性地建构出来的。
二、生态环境问题的建构
著名环境社会学家汉尼根(Hannigan,J.A.)认为,群体对于环境的关注不是基于环境存在的客观事实,而是被人们定义为环境问题。不同群体在不同时期对环境问题的关心程度不一致。事实上,环境问题并不能物化自身,它们必须经由个人或组织的建构、被认为是令人担心且必须采取行动加以应付的情况,这才构成问题。[6]58-62我们至少可以从汉尼根关于环境问题的阐释中得出建构主义理论的五大要点。
1.建构主义是从动态的角度看问题。它主张环境问题的形成有其历史演变过程,即环境问题具有历史性。它告诫人们在环境发展过程中要树立发展的意识,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要关注后代的生存需要。也是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树立大生态发展理念,把生态、经济、社会、文化融为一体,以生态发展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和文化创新。
2.建构主义强调群体的主观性,认为环境问题其实质是不同群体之间表达自身利益的共同符号。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地位、文化,因此不同群体在社会生活中都有自身的利益趋向。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他们利用权力、财富甚至是政治斗争毫不留情地向环境索取所需的一切;而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群体在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困境时也在竭尽可能地去获取环境的给予。但是二者对于环境的影响是有区别的,前者更多地会造成资源的枯竭,后者则是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3.建构主义特别注重人的能动性。能动性表现为群体对内外刺激或影响做出积极的、有选择的反应。建构主义认为环境问题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们之所以对环境做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是因为环境自身所导致。虽然这种观点有为人类辩护的嫌疑,但它也在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合理地将环境的负面影响转向有利方面。
4.建构主义意味着对社会事实的重新解构。后结构主义开创者雅克・德里达认为解构的目的是分析那些被隐瞒、被掩盖、能够揭露事物内情的要素。因此,建构主义主张环境问题不再只是某种应该加以改正的客观情境,它启示人们思考隐藏在环境背后的某些问题。我们与其宣称环境出现了危机,不如分析谁在强调环境问题以及环境问题到底是由谁引致的。由此,才能找到环境治理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并强化责任主体环境保护与修复的义务,推动环境关注主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立法和依法处置环境污染行为。
5.建构主义将环境问题引入公共领域,赢来普通大众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政府机构的关注。这种关注使得政府部门认识到只有解决该问题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也从而使得许多对策真正进入了政府的工作议程,并有可能获得政策安排。
三、建构主义视角下生态环境治理的路径选择
根据建构主义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阐释,我们可以且应该充分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合理地协调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分配,加强大众传媒、政府、民间组织等对生态问题的重视和监管,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利用科学技术减少环境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人类早期时代由于科技水平低,在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着生产效率低、单位能耗高以及综合利用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的连带效应是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因此,环境问题的解决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提升,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解决我国资源环境问题上的重要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科技的运用不是只注重在环境污染后的处理,而应该在对环境资源进行规划、开采直到生产都要把好关。要摒弃传统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在发展中就要做好环境保护。2.政府要加大对资源环境领域的科技投入,重视基础性、公益性的科技工作。鼓励科技研发公司参与环境保护事业,对从事环境保护事业的社会组织予以经济支持。3.稳妥推进资源环境领域科研机构的体制改革,提高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减少企业能耗,加大循环经济的开发力度,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4.在各个区域开展技术合作,实行区域联动制度,加大环境科技成果分享,共同实施区域性重大环境科研研发工作。
(二)正确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对环境资源的诉求
由于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各个群体对于环境状况的认知不尽相同。在某些环境问题中,环境本身虽然是利益群体纠纷的导引线,但这不是根本的争论点。比如在我国某些煤矿地区时常出现资源争夺现象,一些不具备生产能力的小企业为了本群体的生存利益不顾实际地承揽发展任务,不断扩大生产,结果使得煤矿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也污染了当地环境。因此,环境的持续发展要考虑不同群体的切身利益,使环境资源创造出社会财富的同时兼顾社会公正。鉴于我国资源分布区域性不均匀的实际情况,我们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坚持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根据当地资源的实际状况做好合理规划和科学生产,使人们能世世代代享受生态环境的恩赐。其次,要科学调配资源。对于缺乏迫切需求资源的地区要优先供应,并实行价格补偿机制。最后,国家要大力实施区域性资源调配工程。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得到保护,保证相对公正的社会福利,从而避免大规模的群体利益纠纷事件,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三)发挥大众传媒在约束人类不合理行为中的作用
大众传媒以其特有的方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从而成为约束人类不合理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大众传媒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起到警示人们的作用。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作为媒体的监督公器在传递信息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效率。越来越多的环境污染事件经媒体曝光后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大众传媒不仅要监督和曝光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还要善于向受众传达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对环境危机的忧虑,从而唤醒人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大众传媒应向受众及时报告本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增强受众对环境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满足受众求知、求新、参与的愿望。其次,媒体应肩负自身的责任,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大众传媒应该尽量向广大受众多传播绿色资讯、普及环保知识,让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倡导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新风尚。新闻媒体要多报道关于环境保护的典型案例和正面形象,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活动。最后,媒体的环境宣传只有与保护环境的具体行动结合起来,只有媒体与政府、企业建立起联动传播的合力机制,通过设定公共环境保护议题、开展大型环境保护宣传活动、专题培训等手段面向全体公民进行公益性环保教育,才能产生真正的效果。因此,大众媒体应该率先垂范,实践绿色行动宣言。
(四)加强政府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主导作用
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于2009年出版了《气候变化的政治》一书,提出了“保障型国家”概念,认为在后工业文明时代“参与式国家”中的政府的辅助功能难以面对复杂的风险型社会。特别是在发展低碳经济和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政府的战略地位尤为显著,政府应该更加积极而有力地承担起不可推卸的环境立法与生态保护的责任。因而,政府应在发展生态经济中始终起主导作用。政府要真正转变经济发展的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首先,政府一方面需要引导人们清洁生产,另一方面在治理工业企业污染事件时要严格执法,不让违法分子有机可乘,要以行政手段强化环境保护在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地位。其次,政府要加快环境保护的立法进度,明确各类社会主体在生产生活中应履行的环保义务。再次,政府部门应投入充足的财力、物力、人力积极处理已有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建立环境问题的'预警机制,确保环境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最后,政府要加强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国际合作。对于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果我国政府在环保技术上能寻求与发达国家的共同协作,环境的治理工作将从整体上得到较大提高。在这个知识产权越来越被重视的时代,技术共享可以让发展中国家在环境治理和保护中少走弯路。
(五)广泛吸纳非政府组织参与生态治理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仅仅依靠政府是很难实现的。环境非政府组织是公共服务组织,能够弥补政府作用的不足。既然政府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不能提供所有的服务,就必须依靠社会的其他领域贡献他们的力量。非政府组织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非政府组织能够很好地发挥自身的宣传教育优势。它通过各种有组织的宣传活动向公众介绍具体的环境问题,能够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随着新兴技术的出现,如互联网,非政府组织机构越来越多地采用在网站上发布公众服务信息的方式号召广大民众关注环境问题的影响。2.非政府组织能够反映基层民众的心声,就群众关心的、涉及群体利益的重大环境问题与政府官员进行交流,在政府和群众之间构建和谐的沟通桥梁。3.非政府组织能够协助政府研究和制订解决环境问题的新方案,同时还能通过向社会募集资金帮助环境受灾区的居民。4.非政府组织能够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一旦发现某些个人、企业等存在危害生态环境的问题会提出警示,在必要时会考虑提起诉讼,迫使他们遵守法规。此外,在解决某些全球化环境问题中非政府组织发挥着关键作用。比如全球性的大气变暖就需要非政府组织积极搭建世界各个国家共同商议节能减排的平台,以更好地应对全球性变暖带给不同区域的不利影响。
四、结语
生态环境是全球关注的重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实践证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索取,应当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回馈相平衡。我们必须控制、约束自身的非理性需求和行为,正确处理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社会主义建设的“绊脚石”,虽然它是存在的客观事实,但建构主义并没有将环境问题当作一成不变的事实,人类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逐步减少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不利生态环境因素。
★ 雾霾论文
★ 关于雾霾的论文
★ 雾霾反思
★ 雾霾建议书
★ 雾霾的建议书精编
★ 雾霾建议书精选
【生态文明视角下衡水市雾霾的治理对策论文(精选7篇)】相关文章:
市环境保护局防治雾霾天气的建议书2023-06-24
个人对雾霾海报的总结2023-05-27
配电网谐波的产生与危害治理论文2023-01-22
高中生关于如何治理雾霾的作文2023-04-08
北京防雾霾措施2022-10-19
防治雾霾建议书2023-02-09
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2024-02-21
北京雾霾《穹顶之下》观后感2023-11-13
雾霾引发的思考作文500字2024-04-18
保护环境远离雾霾作文2023-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