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失独家庭的策略研究论文(共15篇)由网友“亚咲花”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失独家庭的策略研究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失独家庭的策略研究论文
“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养子女的家庭。现在,失独家庭以每年7. 6万的速度增长,全国的失独家庭至少已超百万,这其中农村失独家庭占很大的比例。在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村失独家庭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在此情况下,探索农村失独家庭社会工作介入的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村失独家庭的需求
1.1获得物质帮助的需求对于农村失独家庭而言,经济需求是第一位的。许多农村家庭依然沿袭着养儿防老的传统,一旦家里的顶梁柱塌了,经济来源是个大问题。失独父母大多年龄偏大、体弱多病、劳动能力低下,家中失去主劳力,生活就面临困境。虽然农村社会保险和养老保险一直推进,但是和城市相比普及率还很低。因此,农村失独家庭往往会陷入经济困境。尤其对那些年事较高、经济条件有限、无法满足自己生活需求的家庭,更需要切实的物质帮扶才能使他们维持正常的生活。
1. 2获得精神慰藉的需求相对于物质帮助来说,农村失独家庭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失去唯一的孩子,他们一般都会经历失独震惊期、心理哀伤期、认同现实期和心理修复期,然后才能缓慢地实现心理康复。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有群体认同、挫折倾诉、精神修复等多个层面的需求。独生子女的意外离世对父母的精神打击是致命的,失独人群心中往往有着很深的痛苦、孤单和怯懦,精神上有很多的压抑、自闭与折磨。在农村‘无后”是件很丢脸的事情,他们不愿与人交流,别人的合家团聚、天伦之乐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刺激。他们会长期沉浸在失去孩子的痛苦中无法自拔。对于他们来说,心理创伤大于物质上的缺失,孩子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之后,他们通常会面临心理和生活上的双重负担,往往会因缺乏精神慰藉而丧失生活信心。因此,全社会都要积极地去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精神需求,给他们营造一个有爱的社会环境,帮助他们走出精神的困境。
1. 3获取医疗服务的需求医疗方面的需求是农村失独家庭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根据我国计生协会的调查统计,失独者均患有不同程度的失眠、头痛等身体机能老化的反应,有超过60%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人到中年却遭遇独子夭折,又因政策、身体等原因无法生育二胎,生病成为他们多数人最恐惧的事情。没有了子女的经济支援,一旦大病来临,仅靠社会救济恐怕难以应付医保报销外的剩余部分。因此,为他们提供涵盖医疗保险等险种在内的综合性保险服务,构建和完善农村失独家庭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4获得政策支持的需求农村失独家庭更需要获得国家政策的支持。失独家庭是新的纳入公众视野的受困群体,和城市失独家庭相比,我国社会现阶段对农村失独家庭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相对缺失,国家在政策支持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国家、社会原有的社会政策往往不能涵盖和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
篇2: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失独家庭的策略研究论文
2.1社会工作能帮助农村失独家庭修复家庭环境农村失独家庭中,子女的突然离世打破了家庭的生活状态和感情依托,核心家庭稳定的“三角关系”被彻底打破,父子(女)、母子(女)关系丧失,只剩下夫妻关系。面临同样的生活重创,失独父母如果不能正确地对待和认识,就会产生矛盾,影响夫妻感情。失去孩子的痛苦常常让他们无法走出生活的阴影,许多父母经常为失去子女自责和相互埋怨,婚姻出现危机,最终导致离婚。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
2. 2社会工作能帮助农村失独家庭重建社会关系失独者通常会逃避社会,拒绝人际交往,自我边缘化。他们往往躲亲避友,脱离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失去唯一的孩子,很多父母往往选择自我封闭,逃避社会交往,逃避与孩子有关的一切环境,包括邻里、亲戚,甚至寄希望于搬家来逃避正常的社会交往。基于此,社会工作者能够帮助失独父母重建其基于血缘、地缘、业缘的非制度化的社会支持系统,重建其社会关系。
2. 3社会工作能帮助农村失独家庭整合社会资源目前,农村失独家庭的需求是多元化的,而失独家庭由于自我能力的不断萎缩,无法利用自己所拥有的有限资源满足相关需求。失独后,不少失独家庭已无再生育的机会和创业的精力,近半数家庭依靠救助才能维持基本生活。部分失独父母还要承担孙子(女)上学花费、房屋新建修补等费用,生活艰难。作为资源的整合者,社会工作者能够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帮助失独家庭。
篇3: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失独家庭的策略研究论文
3.1微观方面的介入
3.1.1个案社会工作的介入。个案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协助农村失独家庭成员,改善其环境、增进其生活适应能力,调适其社会关系,以建立良性的互动网络,从而达到自我调适以及促进人格发展。社会工作机构和专业人员在介入失独家庭的过程中,通过开展“一对一”的服务,达到帮助失独家庭成员恢复社会功能的目标。总体来说,就是社会工作者通过收集失独家庭的相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服务计划,为其提供社会服务,并对这种服务加以记录,做出评估。具体来讲,作为失独家庭成员的支持者,社会工作者要向他们提供更多的情绪支持、咨询和援助服务。
3.1. 2小组社会工作的介入。小组工作是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有目的的互动互助,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的工作方法。社会工作机构和专业人员在介入失独家庭的过程中,通过与村委会的合作,充分利用已有的公共资源,将具有相同需求的失独家庭成员联系起来,形成失独家庭的正规的或者非正规的社会团体。
3. 2中观层面的介入社会工作的中观层面的介入就是在基层组织也就是农村村乡一级单位的社区开展工作,从而动员社区资源,培养社区服务能力。社会工作者对农村失独家庭的介入需要失独家庭的认同和积极参与,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干部的积极作用,才能建立与失独家庭的服务关系,达到有效沟通。
3. 3宏观方面的介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通过微观层面介入农村失独家庭的同时,还从政策倡导的宏观层面给予失独家庭相关的扶助。从宏观层面来看,从农村失独家庭的出现到妥善解决失独群体的困境,都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社会工作的介入首先就是调查农村失独家庭的经济、医疗、养老等多方面的需求,把这些信息提供给政府决策层做出相应决策。
篇4:社会性别差异与社会工作介入研究论文
社会性别差异与社会工作介入研究论文
引言
职业活动是现代社会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其影响渗透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失业及职业向下流动的威胁也不断加剧,由职业活动所引致的各种压力正在演变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可持续发展,不恰当的职业压力不仅不利于人身心健康、家庭和睦、组织效率,从长远角度看也会对经济社会和谐和持续发展都会产生消极影响。职业压力的产生机制、表现形式以及反应状况在不同的人群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女性职业压力问题显得非常突出。由此,职业压力的性别差异正在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诸多学科所关注的研究对象。鉴于此,本文以社会工作为研究视角,结合职业压力性别差异的调查数据,建立压力管理和缓解女性职业压力的社会工作介入机制,以期达到缓解女性职业压力、实现有效的压力管理。
一、职业压力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
职业压力(occupationalstress)问题很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Kahn等人将压力管理的理论引入企业管理中,开始探讨职业压力问题[1]。目前,西方学者对工作压力感的研究主要在两个框架内进行:一是行为模型,二是认知模型[2]。在行为模型中,研究者非常重视应对方式对工作压力的调节作用。在认知模型中,研究者则致力于考察认知变量与压力感及适应后果的关系。由此,职业压力问题涵盖多个维度,涉及压力来源、压力反应、压力动因、压力后果、个体的角色冲突、社会环境条件及其变化等方面的内容。到目前为止,关于职业压力的定义并未完全形成一致。有研究者强调压力来源,也有研究者强调压力后果,即压力反应,还有研究者将其看作环境变量,即个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3]。本文则从一般意义上对职业压力进行界定,即职业压力是指工作者所产生的那些与职业场景或情境相联系的生理、心理或行为异常。从这一界定出发,职业压力应该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由此,本研究将职业压力分为三个方面:压力源、压力反应和压力应对(图1)。压力源是职业压力的来源,指那些导致压力产生并且与职业有关的场景或情境。职业压力源通常来自个人、工作和社会三方面。本研究主要从工作任务、工作制度、人际关系与家庭―工作平衡四个角度来表征压力源状况;压力反应是职业压力在个体层面的具体反应或表现,换言之,就是职业场景或情境导致工作者产生的生理或心理偏差,如工作过程中出现过度焦虑、紧张和行为偏差等症状。本研究从生理、认知(对职业压力的主观判断)、情绪(对职业压力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因压力产生的行为反应)四个层面来表征职业压力反应情况;压力应对,即对压力的控制与管理,指当个体面临压力时,采用一定方式去调节情绪、认知、行为和环境。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即倒U型理论[4],当压力低于中等水平时,压力有助于刺激机体,增强机体的反应能力,有利于取得较好的工作绩效。适度的职业压力是促进个体工作绩效和组织效率的重要动力之一。但是,当压力源的强度和频率超出了个体的承受能力,或者个人的压力应对机制和社会支持系统不够完善时,就会损坏个人的职业功能。这种影响还会泛化到个人其它方面,降低个体的健康、生活质量,造成家庭关系紧张以及组织绩效降低。然而,在组织内部,通常并没有专门针对职业压力制定的应对机制和补偿机制,因此,由职业情境带来的压力往往只能由工作者自己解决,这种状况进一步加剧了职业压力的负面影响。正是基于职业压力的消极影响,以及对其进行科学干预和应对机制的普遍缺乏,因此探讨职业压力的产生机制,并建立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于改善个体的生活质量、提高组织绩效尤为关键。
在有关研究中,职业压力性别差异研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本文探讨的性别差异是以社会性别为基础,研究社会对不同性别的规范及其对职业压力的影响。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性别差异即性别文化,既影响女性地位的自我认知,也影响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认知和期待。这种规定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并制约着妇女的社会地位与发展。现实生活中,职业女性承担双重角色,使得女性不仅承受来自工作、家庭的压力,同时还承受平衡工作与家庭而产生的心理冲突带来的压力。基于此,我们按照如下的研究思路展开分析:以职业女性为调查对象,以男性为参照,分析女性群体职业压力的现状及特点,探讨两性压力状况的差异,探究阻碍女性职业发展的根源,并为缓解基于社会性别的职业压力的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最终提高资源在两性之间的分配效率,进而促进职业女性的心理健康。
二、国内外关于职业压力性别差异的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有关职业压力的研究已从普遍性的职业压力根源解析,延伸到不同群体的职业压力差别探索与原因阐释[5][6][7]。这一研究领域的拓展初步揭示了职业压力的性别差异问题:除了工作负荷、竞争、人际关系等常规的职业压力之外,由于社会性别规范和文化的影响,在职业发展中所形成的对男女两性不同的角色要求、社会期待,职场中性别隔离和歧视等因素也构成了职业压力的一个主要来源,对男女均产生了消极的影响[8][9]。目前已有研究主要从家庭―工作角色冲突、职业要求等角度,对不同领域职业压力的性别差异、男性职业压力和女性职业压力分别进行实证研究和原因解析[10][11][12][13],并从个人、组织、社会支持等层面探索缓解职业压力的干预模式[12][14]。但从总体上,较之男性职业压力,关于女性职业压力的研究在数量和深度方面都有所不足[15]。在中国,职业压力的性别差异问题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16][17][18],目前有三种观点[19][20]:
(1)男性的职业压力显着高于女性;
(2)女性承受的压力源强于男性,但职业压力小于男性;
(3)职业压力与性别之间并未呈现出简单的相关关系。
另一方面,一些针对女性职业发展的专门研究却与上述研究结论并不一致:由于受传统性别文化的约束,女性往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因此,在职场中,女性的角色冲突比男性更尖锐;由于职场中的性别隔离和歧视,女性在职业发展中会遇到更多障碍[21]。因此,相关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总体上,目前我国关于职业压力性别差异问题的研究存在着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大多数关于职业压力的性别研究仅以女性为对象,缺乏男性参照,因而忽略了对那些由于社会性别规范所带来的职业压力在不同性别之间的比较分析;二是缺乏针对职业压力性别差异的专门研究,有关研究散见于一些对职业压力的总体分析中。对于职业压力性别差异根源的分析,仅局限于传统文化对男性要求更高,或者女性的压力应对机制优于男性的初步推断上[19][20],但没有实证分析的支持;三是作为一种专门为服务对象的利益和福利提供服务的专业方法,社会工作不仅能帮助那些承载巨大职业压力的个人解决问题、增强能力,还能促进个体更好地服务于组织目标。但是从社会工作视角来缓解职业压力的研究在中国基本处于空白。目前研究中所存在的局限性导致职业压力所呈现出的性别差异原因缺乏明确客观的分析,致使相应政策介入的有效性无法得到保障,而且鲜有基于社会性别差异的职业压力干预模式的探索。因此,本研究以男性为参照,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职业女性的压力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不仅客观探讨了职业压力性别差异的现状和原因,还力图从社会工作视角构建职业压力应对干预模式。
三、调查与数据分析
(一)调查方法与样本的基本情况
为了解男女两性职业压力的具体表现及其差异,探索职业压力对不同性别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的应对机制,本研究以某一新型的国家级经济功能区的公务员和企业雇员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个人基本情况、整体就业环境评价、内部就业环境评价和对职业压力相关情况的评价;二是调查对象职业压力主观评价量表。问卷分别从压力源、压力反应和压力应对三个维度来了解调查对象的职业压力现状,并运用5级李克特量表方法设置了主观评价量表以了解调查对象的职业压力程度。量表分为5级,分别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和非常同意,相应赋值为1、2、3、4、5。本调查共发放问卷1130份,回收有效问卷912份,有效回收率是80.7%,结合这一经济功能区的发展阶段和特征,我们对企业雇员和公务员采取了不同的抽样方法。其中,企业雇员问卷466份,采取配额抽样的调查方法;公务员问卷446份,运用分层抽样的调查方法。本研究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共梳理出912个信息翔实、资料齐全的样本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表1)。在912个样本中,男性612人,占67。1%;女性300人,占32。9%。其中企业雇员男性约为女性1。4倍,公务员男性约为女性的3倍,这一性别比例基本符合该区域内部企业和政府部门整体上的性别结构分布状况。样本呈现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在年龄分布上呈现出年轻化的特征。样本中30岁及以下的比例最大,为42。9%,然后依次为30―39岁、40―49岁和50岁及以上这三个年龄段;二是调查对象平均受教育水平比较高。总体样本中本科生的比例最高,为57。8%,其他学历类型人数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研究生(26。1%)、大专(13。5%)和高中及以下学历(2。6%)。在高学历(本科和研究生)部分,职业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综上,人口结构年轻化、教育程度较高等特点都体现出了此功能区在职群体的人口学特征。
(二)职业压力性别差异分析
1职业压力综合指数的性别差异
如前所述,问卷的第二部分主观评价量表分别从压力源、压力反应及压力应对三个维度调查职业压力现状,以此为基础,本研究构建了一级指标(职业压力综合指数)、三个二级指标(压力源指数、压力反应指数与压力应对指数)和若干三级指标(表2)职业压力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如下:职业压力综合指数=(压力源指数+压力反应指数+压力应对指数)/3压力源指数=(工作任务指标数值+工作制度指标数值+人际关系指标数值+家庭工作平衡指标数值)/4压力反应指数=生理反应指标数值+情绪反应指标数值+认知反应指标数值+行为反应指标数值)/4压力应对指数则由单一指标压力缓解途径来表征。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本研究遵循了三个原则:一是采取等权重法计算综合指数,即对不同的指标赋予相同的权重。二是在进行数据计算时,对所有数据进行同趋化处理,将所有的正向指标采取负向计分的方式。三是对数据进行指数化处理,使其结果介于0―1之间。处理后题目均显示出对压力状况的负向评价,因此相关数值越大,代表职业压力程度越高,反之,则说明职业压力越小;其中,0代表没有职业压力,而1代表职业压力最大。对于二级指标也采取了同样的计算方法。本研究采用一致性系数(Cronbach系数)来检验其信度,样本总体、企业和政府的系数分别为0.653,0.628,0.676,基本符合主观评价量表的测量要求。
由于总体样本的两类样本量(企业与政府)的结构不能反映实际结构,针对总体进行综合职业压力指数的计算没有意义,因此本研究建立了两个比较维度:一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比较;二是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比较。由此,我们可以分别针对企业男性雇员、企业女性雇员、男性公务员、女性公务员进行群体差异分析。相应地,比较内容也分为两个角度,一是压力水平(综合指数);二是压力结构,即压力源、压力反应和压力应对三个构成维度(表3)。通过表3,我们观察到无论是企业雇员还是公务员,男性和女性的职业压力在总体水平和压力结构方面都较为接近,并在正常范围之内,说明这一经济功能区内整体上的职业压力并没有超负荷,其职业环境非常有利于雇员人力资本和潜能的发挥。但是,我们发现绝大部分数值都非常接近0.5,体现了调查对象的职业压力处于超负荷的边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缓解,就可能引致过高的职业压力;同时,由于李克特式五级评分标准的区间很小,尤其在进行指数化处理后,数据之间微小的差别就能反映出数据呈现事实之间的较大差异。所以,当我们针对具体的数值进行分析时,可以归纳出一些明显的特征。
第一,从压力水平层面进行分析,按行业区分,公务员的压力在整体上略低于企业(0.4400.448),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由于政府工作相对更加稳定导致的;按性别区分,企业男性雇员的职业压力大于女性(0.4560.431),而男性公务员的职业压力小于女性(0.4390.457)。换言之,当综合考量压力源、压力反应和压力应对这三个维度时,女性公务员的职业压力最大,然后依次为企业男性雇员、男性公务员和企业女性雇员。由于企业和政府的就业环境、职业生涯发展环境和考评等方面存在着显着的差异,对男性和女性的职业要求与影响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不同群体所呈现的职业压力肯定会呈现一定的差别。
第二,从压力内部结构层面进行分析,女性公务员和男性公务员在压力源和压力应对维度的状况相似,但是女性公务员在压力反应上(0.443)明显高于男性(0.397);企业男性雇员在压力源、压力反应和压力应对的指数则均高于女性,其中在压力源上的差别相对更为明显。总之,在公务员和企业雇员之间,职业压力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压力反应上;企业内部职业压力的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压力源上,而公务员职业压力的性别差异则主要体现在压力反应上。
2职业压力内部结构的性别差异
如果具体分析综合压力指数的三级指标,并结合调查问卷第一部分的数据进行探讨,我们可以发现职业压力结构在以下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第一,两性的职业压力来源有所不同。针对主要压力来源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企业雇员的压力源分布较为分散,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工作承担的责任大(25。9%)”、“工作相应的报酬和福利待遇低(18。7%)”、“工作本身的难度大(16。1%)”与“工作评价机制不合理(11。5%)”;同时,企业中压力源的'性别差异不大,男性雇员和女性雇员对前四位压力来源的排序完全一致,频数分布也比较接近。但是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而言,有更多的女性将工作报酬视为压力来源,有更多的男性将工作责任和工作难度视为压力来源。与企业明显不同的是,公务员的压力源的分布则较为集中,主要体现于两个因素,分别为“工作本身的难度大(53。8%)”和“工作承担的责任大(31。6%)”,而且压力源的性别差异也非常显着,女性公务员将“工作承担的责任大”排在了首位,为42。4%,男性公务员则将“工作本身的难度大”列为首位,高达59。5%。综上,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男性和女性的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均为工作本身(工作责任和工作难度),但是两性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女性雇员更关注工作报酬与工作责任,而男性雇员则更偏重工作难度及其所带来的挑战。
第二,两性的压力反应有一定的差别。压力会对在职群体造成多方面的负面影响,而且压力负荷的轻重程度不仅与现实的压力源有关,也与个体对压力的主观感受和认知状况密切相关。这些压力反应往往表现在生理出现异常,如失眠、饮食不好或身体不适等等,认知、情绪或行为发生偏差,如感到压力巨大、对职业发展毫无信心、工作时负面情绪强烈或者经常试图更换工作等等。调查显示,企业雇员和公务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在企业和政府部门,两性在认知层面的压力反应都最强,数值均在0.5左右,在行为层面的压力反应相对最小,数值均在0.4以下。换言之,在职群体对于压力的主观认知都要更为强烈一些,但是在行为层面上并不会出现过多的偏差。我们还发现,除了认知反应,企业女性雇员在生理、情绪和行为这三个层面上的负面反应均比男性更为平缓;而公务员的情况与企业正好相反,女性在生理、认知、情绪和行为各个层面的负面反应均比男性更为强烈,尤其是在认知层面,女性的压力反应数值高达0.544。总之,无论是在企业还是政府,女性在认知层面的压力反应都比男性更为强烈,说明女性对职业压力的主观认知和判断都更为明显。由于调查对象所承受的职业压力在认知层面的负面反应较强,我们对此做出进一步探讨。众所周知,压力反应与职位高低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控制职位等级变量后,对在不同职位上,不同性别在认知层面的反应程度进行了均值比较(表4)①。我们发现除专业技术人员这一特殊群体外,在企业和政府里,两性基本都呈现出职位级别越高,主观上对职业压力的判断和认知就更小一些。换言之,随着职位级别的升高,虽然调查对象所负荷的压力源会更强一些,但是主观上对职业压力的判断强度却在逐渐削弱。对此可以做出如下解释,在职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晋升、经济方面的压力相对较大,容易引发焦虑、紧张等情绪,对压力的主观感受就会更强一些;随着职位级别的升高,承担的压力和责任也在增加,但是由于掌握更多的工作资源和自主权,因此主观上对职业压力的感知就会减弱。
第三,女性的工作―家庭关系更为和谐。针对家庭―工作关系的调查,公务员总体的数值(0.451)略高于企业(0.405),说明公务员的家庭―工作关系平衡程度相对较低。具体到对“在家庭和工作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这一问题作答时,公务员和企业雇员的数值都高达0.6,偏离了正常范围。这说明,两性在平衡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关系方面都遇到了一定的困境。分性别进行比较,无论是在政府部门,还是在企业,男性的家庭―工作关系平衡度都不如女性,其中企业女性雇员的平衡能力最好,然后依次是女性公务员、企业男性雇员、男性公务员。其中男性公务员“在家庭和工作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作答时,数值高达0.645。同时,对“家人常常因为我忙于工作而抱怨我”的回答,构成了家庭工作平衡关系指数的单项指标之一,也能够较好地反映在职人群的工作―家庭关系。我们对这一问题回答的调查对象进行性别分组,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计算了变量的相关程度eta值。结果发现,政府和企业的Eta值分别为0.169与0.229,两个相关系数的显着性水平均为0.000<α值0.05,说明性别与家庭工作关系呈轻度的相关关系,即较之男性,女性往往有更好的家庭―工作关系。同时,结合婚姻状态(未婚或已婚),对不同性别群体进行均值比较,两性都呈现出一个共性:即已婚调查对象在家庭―工作关系上,都比未婚群体的压力更大(图2)②。这说明进入婚姻状态的在职人群,会面临更强的工作―家庭冲突。总之,女性较男性工作―家庭关系更为和谐,一方面可以说明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强调节能力,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传统的性别文化赋予女性更多的家庭责任,因此,在面临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冲突时,女性往往更容易选择家庭而减少在工作上的投入。>
第四,两性的压力应对能力呈显着差异。针对主要压力应对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企业雇员还是公务员,排在前四位的均为以下四项:其中“向家人或朋友倾诉”和“找一些具体的方式宣泄(旅游、喝酒、运动等)”排在前两位,频率分布较高,在29%―43%之间;然后是“自己憋在心里”、“救助于领导或同事”,频率分布相对较低,均在15%以下。但是数据显示出较为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将“向家人或朋友倾诉”排在首位,企业雇员和公务员中均有超过40%的女性选择这一项;而男性更倾向于“找一些具体的方式宣泄”,公务员和企业雇员中都有33%左右的男性选择这一项。这说明相对于男性,女性更依赖于家庭或朋辈群体的支持,而男性则倾向于选择一些具体的宣泄途径来缓解压力。至于“自己憋在心里”这一选项,虽然不同群体的选择比例均处于6%至16%之间,不是很高,但是男性选择该项的比例基本上均为女性的一倍左右。“工作单位有一些压力缓解的途径”选项的比例最低,除了男性公务员这一现象达到了8。3%以外,其他群体选择比例均不足4%,这表明无论政府还是企业,来自于职业环境的压力主要依靠自我调节机制,均缺乏从工作单位获取缓解压力的方式。综上,男女两性具有不同的压力应对方式,男性更愿意通过一些具体宣泄压力的方式,比如旅游、运动等来缓解疏导压力;而女性则倾向于与人交谈,愿意和自己信任的人进行情绪共享,这也反映出性别文化对男女两性的不同规定性。无论是倾诉方式、援助需求和处理方式,与男性相较,女性表现出一定“外倾性”,而男性则表现出一定的“内倾性”。
3职业压力性别差异研究结论从调查结果来看,职业压力性别差异呈现出以下具体特征:
第一,职业压力普遍存在于男女两性,且两性的主导压力源均来自于工作本身,但两性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女性雇员更关注工作报酬与工作责任,而男性雇员更偏重于工作难度及其所带来的挑战。
第二,从职业压力水平上,不能简单地对职业压力的性别差异做出判断,应该结合行业、职位、婚姻状况等不同因素做出分析。具体而言,女性公务员的职业压力最大,然后依次为企业男性雇员、男性公务员和企业女性雇员。
第三,从职业压力结构上(压力源、压力反应和压力应对),在公务员和企业雇员之间,职业压力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压力反应上;在男性雇员和女性雇员之间,企业雇员职业压力的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压力源上,公务员职业压力的性别差异则主要体现在压力反应上。
第四,在压力反应上,在职群体对于压力的主观认知都更强烈一些,但是在行动上并不会因此出现偏差。女性雇员对职业压力的主观感受和认知判断更为明显。第五,调查显示女性整体的家庭―工作关系比男性更为和谐,但这并不能说明面对职业压力,女性更擅长取得家庭―工作关系的平衡,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家庭和工作之间出现矛盾时,较之男性,女性更容易做出让步和调整。第六,在压力应对上,女性更倾向于对外交流和倾诉,呈现出一定的“外倾性”;而男性更愿意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来达到缓解压力的目的。研究同时发现,面对职业压力,男性自我压抑的程度要比女性更高一些,呈现出一定的“内倾性”。
四、基于社会性别差异的社会工作介入机制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我们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探讨基于社会性别差异基础上社会工作介入机制。
(一)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是19世纪末从西方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它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助人服务活动的学科。根据国际社会工作者联合会(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SocialWorkers,简称IFSW)的定义,社会工作专业旨在促进社会变革,解决人际关系问题,进行赋权并提高人类福祉。同时,社会工作运用有关人类行为和社会系统方面的理论,促进人们与环境之间
形成更好的互动,人权和社会正义的原则是社会工作的基础。社会工作介入则是社会工作者依照自己的助人价值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受助者主动参与活动,相互配合与协调,从而达到助人的目的的过程[22]。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既是直接服务的提供者,也是服务对象的支持者、倡导者、管理者,还是资源协调者和政策的影响者。社会工作介入的功能是由服务对象的问题类型、需求及社会工作者的专业领域决定的。目前学界普遍认为不能将职业压力当作是一个偶发的、个人现象来进行干预,因此针对在职人群,我们也可以借助社会工作介入的技巧和方法,为他们提供心理援助,达到缓解职业压力、促进组织和谐的目标。根据不同群体职业压力的特点、服务对象的需求和能力,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介入模式。一般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介入:
(1)处理压力所造成的反应,即针对情绪、行为及生理等方面进行介入,直接针对在职人群自身的压力问题进行社会工作介入,达成缓解职业压力的目的;
(2)针对压力源本身,从造成压力的环境介入,通过改善工作环境为其提供良性疏导的环境,帮助构建在职人员的社会支持体系,进而缓解职业压力;前者是直接介入方式,后者是间接介入方式。
(二)基于社会性别差异的社会工作介入机制
虽然职业压力普遍存在于男女两性,给两性在压力感受、心理健康和职业满意度方面造成相似的影响。但是每个社会都构建了不同的社会性别文化和规则,这种性别文化也造成了工作领域中的性别差异,影响着两性在工作领域中的自我构建、压力认知、行为模式和人际关系取向等。结合本研究的调查,我们发现:与男性相比,女性具有更高的工作责任感,对压力的主观感受和判断都更为明显,在处理压力时体现出更强的“外倾性”。这说明,两性在职业压力方面具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个人责任感和缓解压力的方式。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已有西方的学者将性别的视角运用在社会工作中,有学者将这一取向称之为性别为本的社会工作或者是性别社会工作[23],旨在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推进社会工作,最终促进男女平等。与这一理念的基本逻辑相一致,我们在构建社会工作介入机制时,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性别敏感性,这样才能达成有效缓解两性职业压力的目的。我们运用社会工作的知识与方法构建基于性别差异的社会工作介入机制。首先,通过预估发现和诊断职业压力源、压力应对水平等级,识别职业压力所体现出的性别差异,了解社会性别文化和规则塑造职业压力性别差异的过程;其次,根据性别差异,从工作环境层次进行介入,为两性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社会支持体系,例如在组织中展开职业压力管理,结合女性压力应对方式的“外倾性”特点,开展针对女性的缓解压力的社会工作实务,增强职业女性协调家庭责任与职业目标的兼容性;第三,根据性别差异运用个案工作等方式直接为服务对象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改变不合理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根据不同性别的需求差异,建立有效的压力应对机制。同时,构建良好的监控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建立有针对性地缓解压力的途径。
在中国当前的社会情景中,我们相信社会工作的发展对于缓解两性职业压力、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特别是在工作领域中的运用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符合中国的职业压力实际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模式发展还需要社工界同仁的积极开拓和经验总结
篇5:社会工作介入福利机构的研究的论文
关于社会工作介入福利机构的研究的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工作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福利机构作为社会工作事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国家对福利机构的扶持力度逐渐加大。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对这些特殊儿童进行心理疏导、情感关怀、长久安置以及职业指导,不仅能够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更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文将从社会工作介入福利机构的意义出发,对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福利机构的具体方法进行初步探析,希望对福利机构的进一步发展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社会工作福利机构特殊儿童
一、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工作迅速发展,特别是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之后,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以儿童福利院为代表的福利机构作为重要的社会工作实物领域,福利院的孩子具有社会性失衡等特点,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福利机构、充分发挥功能和作用,是目前社会工作领域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要想解决福利机构的各种问题,就要从根本上解决福利机构特殊儿童的就业问题,培养他们自我成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其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二、社会工作介入福利机构的意义及现状
福利机构的特殊儿童作为特殊的群体,他们长期生活在儿童福利院,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其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极强的不自信和抵触情绪。这样一来,他们很难融入外面的社会,外界也会对他们另眼看待。就业,对于长期生活在福利院的特殊儿童来说,需要他人在心理上、职业上的指导和帮助,如何让大龄特殊儿童被社会接受,让他们正确看待外界的眼光,是非常有必要的。
社会工作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和方法,将社会工作的先进理念溶于实践之中,不仅能够为更多的特殊群体解决实际困难,还能帮助这些特殊群体恢复社会生活功能,有别于一般的助人方法。但是目前,我国在儿童福利制度方面的政策还不够完善,儿童福利服务体系也不够健全,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是为孩子提供心理疏导、制定照顾计划和职业指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
三、社会工作介入福利机构的具体方法
社会工作方法在实践中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主要有以下三种:个案、小组、社区。这三种方法的共同目标是帮助特殊群体修正与外界之间的互动关系,提高人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与社会资源之间建立良好的联系。要解决特殊群体的安置、就业等问题,不仅需要福利机构自身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协调。因此,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介入福利机构,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树立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遵循个别化原则。由于福利机构的特殊群体长期生活在较为闭塞的福利院中,他们对外界的新鲜事物了解较少,长此以往,逐渐与外界的声音隔绝,无论是其心灵还是自身技能,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断层现象。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在对特殊群体施行帮助时,树立“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不仅要帮助受助对象解决困难,更要挖掘其潜能,培养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只是一味地帮他们解决问题,不教授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外,福利机构的特殊群体具有共性,但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之所以被寄养在福利机构的原因各异,都有独特的因素。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帮助这些特殊群体解决问题时,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应遵循个别化原则,根据其自身特点,对症下药,制定个性化的'照顾计划和职业指导方案。
第二,全面收集受助对象的相关资料,研究出现问题的原因。社会工作者在接触受助对象之前,要对他之前的生活环境、家庭表现进行调研,向福利机构的保育员了解现实表现,分析特殊儿童出现问题的原因,并通过资料分析出儿童具有的潜能和优势。笔者认为,长期在福利机构生活的特殊儿童缺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社工在给予其提供帮助时,要多为儿童争取社区体验的机会,为他们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第三,制定个性化服务计划。福利机构的多数特殊儿童缺乏信心和勇气,但又有强烈的愿望接触社会,因此,社会工作者要和福利机构、学校等制定个性化的服务计划,针对他们的自身特点选用教学方法,从易到难,提升特殊儿童群体的自信心,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各项技能。另外,与当地政府部门要保持联系,为特殊群体积极寻找寄养家庭和就业机会。
第四,评估与跟进。在帮助特殊群w重建信心、走入社会之后,社会工作者要对自己的帮助工作进行评估与反思,分析整个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争取在对下一个受助对象提供服务时取得更大的进步。解决受助对象的心理问题之后,受助对象能否顺利走向社会,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配合,但最重要的还是依靠自己不断提升各项专业技能,社会工作者要不断鼓励其进行自我提升和技能培训,使其能够真正的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单莉.社会工作介入福利机构老年人支持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
[2]郭文.社会工作介入福利院孤残儿童自主性发展的实务探索[D].郑州大学,.
篇6:论文:农村期刊发展策略研究
论文:农村期刊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社会经济不断转型,农民阶层也在不断变化,现代农民迫切需要与农业转型相适应的农村期刊。农村、农民、农业始终是关乎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围绕“三农”问题的农村期刊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也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发展农村期刊成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经营理念;转型;科技兴农
[作者单位]张玉梅 ,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赵美慧,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城乡一体化传播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B140。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期刊一直是一个有待深入开发的领域。农村期刊的种类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农业的各个领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逐步开始城镇化,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和经济都在发生重大转型。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期刊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比如,农村读者相对于城市读者获取信息滞后、农村期刊内容匮乏、发行量小等,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满足新型农村读者的需求,繁荣农村期刊市场是新时代农村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满足读者需求,坚持服务营销策略
农村期刊要贴近农业、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要以“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为己任,坚持期刊的实用性和服务性两大原则。只有内容实用,才能真正做到为农民服务。农村读者相比城市读者而言,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农村期刊的语言应该通俗易懂,涉及农业生产的技术要用农民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表达,这样才能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点就通。加强服务意识,满足读者需求,坚持服务营销策略是农村期刊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1.服务读者,提供信息
读者是期刊的消费者,农村期刊坚持服务营销策略,要真正做到为读者服务。一要设立读者服务部,免费回答读者的信件和短信,设立读者专线,接听读者咨询电话,服务部要有经过专业培训的负责人专门解答读者的各种咨询;二要定期举办各种农业研讨会,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介绍各种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业新品种、新的生产方式,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期刊社可以定期举办各种研讨会、交流会和论坛活动,吸引农业科研机构参加,为农民提供最前沿的农业信息。
2.服务“三农”,面向市场
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的问题。应对“三农”问题,不仅要立足于农村、农民、农业自身,还需要进行精神上的指导,而农村期刊正是着眼于“三农”问题的精神向导。农村期刊要服务于“三农”建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既要争取国家政策上的扶植,又要面向市场。农业要面向市场,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期刊要服务于“三农”,也要适应市场化浪潮,积极开拓市场。
二、走公益性事业管理体制和市场经营管理体制相结合的道路
1.纳入公益性事业管理体制
农村期刊是全面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业科技生产的重要工具。 政府的支农服务措施是繁荣农村期刊的一个重要举措。一方面,要争取国家资金上的扶植。政府部门应对公益性强、经济效益弱的期刊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国家对邮政部门则应在发行环节给予优惠;对税务部门则应在经营收益的税收方面有所减免;对于从事公益性农村期刊的编辑出版人员,政府应将其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当中,在工资、福利待遇、养老、医疗等方面给以保障;另一方面,要争取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农家书屋”是政府组织建设、农民自主管理,为满足自身文化需求而实施的`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在现代科技以及数字化的趋势下,应进一步完善这一农村阅读平台;与此同时,农村期刊要积极响应“科技入户”工程,期刊编辑部要把“文化进村、科技入户”作为首要编辑理念,扎根农村、贴近农民,为农民读者解决农业科技知识上的疑问。
2.走市场经营管理化道路
从国家的角度上来看,国家财政资金毕竟有限,政府不可能给予所有农村期刊资金支持。从期刊的运行规律上来看,市场经济最大的特征就是竞争、优胜劣汰。市场经济条件下,期刊要树立市场的经营理念,搞活经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走市场经营管理化道路对转型期中的农村期刊来说至关重要。
第一,瞄准市场定位,增强竞争力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只有那些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期刊,才不会被市场淘汰。农村期刊社只有瞄准市场所需,找准市场空白,补充市场盲点,方能取胜。
“打铁还需自身硬”,内容质量是期刊生存发展的灵魂。做好期刊内容是农村期刊的经营之本。在内容上,农村期刊要立足于农民读者的需求,确保期刊的实用性和服务性。在栏目编排上,农村期刊要重视栏目内容的策划,注重版面、装帧的设计,注重自身的特点。出版界名家邹韬奋曾经说过:“没有个性和特色的期刊,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希望。” 农村期刊要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革新管理体制,创新运作模式
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有些期刊“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意识尚未形成,从而使期刊管理体制问题成为阻碍期刊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做好期刊的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三、探索多种经营方式的办刊模式
1.差异化策略办刊模式
目前期刊市场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对于读者“注意力经济”的争夺,而这种竞争取胜的希望和突破口就是要采取差异化战略。差异化办刊策略可以改善当下农村期刊定位雷同、内容相近的局面,也能为农村期刊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第一,寻找新话题,贴近新农民
如今,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速度加快,农村经济也日渐好转。农民也逐渐以“新农民” 的身份自居,他们在懂得技术知识的前提下辛勤劳作,创业致富。尽管置身农村,“新农民”怀有对于农业信息索取的热情,与父辈相比,通常他们接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有着外出务工经历,具备更开阔的眼界,敢于尝试接纳新鲜事物,除此之外,他们也具备与城市居民相当的经济购买能力。因而,农村期刊要在细分读者市场的前提下,注重把握“新农民”的情感需求,除在农业科技等领域有所涉及外,也应当注重对人文、家庭、服务领域的关注,寻找符合“新农民”的话题切入点,从而为这部分读者提供心仪的农村期刊。
第二,发现新经济,开拓新事业
农村期刊要善于利用农村环境,发掘新的农村经济着眼点。提及农村经济,大多与农村种植养殖技术相关,现如今的农村期刊也不乏此类实用性文章,内容通常短小简易,实用准确,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读者解决技术问题,寻找致富途径。然而,农村地区除了是物质资源的生产地,它也是拥揽自然风光的世外桃源。发展农村的新兴旅游产业,同样能够为当地居民带来囊中收益。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使得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向往田间劳作的自由,“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被看作是一种健康的放松方式。因此,农村期刊可以利用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在内容上增添休闲农业、农家庄园等,不仅为农村读者开辟新的经营市场,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份乡间娱乐生活指南,从而带动城乡之间文化经济的交融。
2.寻求联合办刊的模式
采用多元化经营和跨媒体、跨专业、跨系统的合作办刊模式,已经是国内外很多成熟期刊尝试的有效之举,集团化经营也成为国际期刊业发展的主流。联合办刊可以提高刊物质量,减少资源浪费,更好地集编辑、出版、发行于一体,将期刊做大做强,实现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期刊与企业合作,实现双赢
农村科技期刊讲求内容的时效性、信息的前瞻性,涉农的企业一般信息灵通,涉农的期刊可以采用股份合作制,与这些企业合作,参股融资,实现资源的共享。企业可以借助期刊的知名度推广自己的农业产品,推动产品在农业市场上的发展壮大。与此同时,期刊编辑部可以掌握栏目对农业前瞻性信息的需求,把握市场信息的变化,获得良好的广告效益,为期刊走向市场化奠定良好的基础。期刊与企业联合办刊的模式,将期刊、涉农企业、农民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加强了企业与农民读者之间的交流,实现了媒体与企业的双赢。
第二,加强期刊与科研机构的合作
农村期刊的编辑常常需要深入到农村、各大农业科研机构进行调研,获得资料和信息,进行农业科技推广,传播最新的科技成果。然而,很多编辑难以走出去采访,期刊积极地与农业科研机构合作是解决这种问题的一个方式,也是联合办刊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农村期刊应及时地发布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参与机构举办的新产品、新品种推广会,为农业科研和农民搭建一个平台。期刊与农业科研机构密切联系,既增强了期刊的权威性、可靠性,又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建议。
3.品牌连锁办刊模式
品牌连锁办刊模式,将期刊媒体、涉农企业以及农村读者三者有机结合,实现媒体品牌和市场经营活动的双向转化,有助于增添农村市场经济活力,带动农村的精神文化发展。
农村期刊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立于不败之地,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发展中实现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需要全体期刊从业人员的智慧、胆量,更需要策略。坚持服务营销策略,走公益性事业管理体制和市场经营管理体制相结合的道路,探索多种经营方式的办刊模式不失为一个良策,繁荣农村期刊市场已迫在眉睫。
[5]周鹏举.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46-51.
[6]张辉,黄丽芸,崔建勋等. 论农业期刊如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效发挥作用[J]. 广东农业科学,(8):205-208.
篇7: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创新策略研究论文
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创新策略研究论文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是加快农业发展的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当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理念较为落后、工程管理的专业性不强和水利工程资金运作不当。因此,通过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管理观念,提高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合理分配、使用并有效监督农村水利工程资金,并努力实现科学化管理,来创新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策略与路径。
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地发展和完善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是加快农业发展最主要的任务之一。但是在我国的农村水利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活。因此,需要相关部门齐心协力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建设制度,不断提高建设水利工程的积极性,并积极颁布一系列有利于水利工程发展的措施,从而促进农村地区水利建设的有效管理,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1 当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对于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不管是在管理意识上还是在资金的协调上,都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已严重限制农业的发展。
1.1 管理理念较为落后近几年来,我国在大力开发和整治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已经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在农村地区,对于建设新型的水利工程,发展农村水利,在认识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很多人管理观念比较淡漠;对于水利资源的利用状况,没有做到科学节制等。所存在的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农村水利的目的和效果。此外,还有一些地区对水利建设工程,在建后并未加强保护,从而导致很多地区的水利设施出现全部或者部分严重损坏,使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1.2 工程管理的专业性不强 在水利设施管理队伍中,很多农村管理者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其管理制度还不完善,这就直接导致遇到问题无从下手,很多已建水利工程得不到科学的养护。另一方面,很多基层水利部门的管理范围相对狭窄,实行单纯的行政管理往往容易产生较大的抵触情绪。因此,水利工程技术服务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基层水利部门,很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服务保障。
1.3 水利工程资金运作不当 对于建设农村水利工程来说,资金问题一直困扰着水利的发展。在目前,大部分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都是依靠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来完成建设,在该类资金使用上,很多管理人员缺少大局意识,对于一些地方的工程建设往往会出现调拨不当,甚至有些人员会私自挪用公款的现象,这就进一步导致了农村地区水利工程管理的滞后性,使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之后的保护维修出现资金缺口,甚至有的在建设之初,就因为资金问题而成为半拉子工程,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形象。
2 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创新策略与路径
对于当前农村地区的水利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国相关部门应加强管制,提高思想意识,创新管理观念,不断推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
2.1 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管理观念 提升农民对水利工程设施的自觉管理与维护意识,是积极发展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实现水利项目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要积极号召和发动群众,自觉加入到农村树立工程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中,可通过宣传水资源保护的相关知识,从根源上来解决农民农村水利设施的科学维护问题。同时,还可以根据农村地区的地势特点,不断开阔视野,鼓励和引导农民积极发展旅游产业,从而在提高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的同时,还能提高其市场经济效益,实现双赢发展。
2.2 提高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如果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会严重影响到管理的质量。所以,要积极打造创新型的高素质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人才,对于每一个水利工程管理人员,应进一步明确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基本岗位,可以选拔一部分优秀的人才,到科研院校进行理论深造,从而有计划地培养和建设一支高水平和高素质农村基层水利工程人员队伍,通过培训,提高包括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管理以及地下水行政执法等在内的多个领域的高精尖人员,为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奠定基础。
2.3 合理分配、使用并有效监督农村水利工程资金 政府有关部门要重视对农村地区水利工程建设的财政资金支持,积极吸引社会各界对于农村水利工程的投入和建设,并优化资金运行。同时,还应加大管理资金的科学分配。在建设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过程中,要合理使用各项资金,真正使每项资金都能落实到位,发挥作用;而且要广泛调动社会和企业的积极性。
篇8:根据地区发展模式视角下社会工作学介入社区足球发展的研究论文
根据地区发展模式视角下社会工作学介入社区足球发展的研究论文
【摘 要】通过对我国社区足球发展中呈现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提出基于地区发展模式视角下社会工作是介入社区足球发展的有效途径。论文试图建立地区发展模式下社会工作介入社区足球发展的框架,并简要阐述了其理念、内容、方法和过程。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ain problems and their caus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soccer in China, paper proposes that social work is an effective way to develop community socc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l. The thesis tries to establish the framework of social work developing community soccer under the local development model, and briefly expounds its concept, content, method and process.
【关键词】地区发展模式;社会工作;社区足球
【Keywords】regional development pattern; social work; community soccer
【中图分类号】G8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10-0113-02
1 .引言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我国达成w育强国的目标息息相关,而中国足球的振兴与发展则是其中的必然要求。广泛的足球人口是足球发展的不竭力量之源,中国人口众多但足球人口严重缺乏。社区足球的发展可以起到扩大足球人口,培育足球文化的积极作用。社会工作服务社区,利用地区发展模式介入社区足球发展具有较大的优势,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2.社区足球发展中呈现的主要问题
在社区的区域范围内,为全体社区成员开展的满足成员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促进社区发展为目标的足球相关活动称为社区足球。社区足球的开展核心是满足社区居民的足球运动需求,使社区成员在身体指标,心理素质和足球技巧方面得到提升,进而促进足球文化的发展,扩大足球的群众基础,而不是单纯的培养足球人才。社区足球是足球相关活动的总称,其活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它是社区成员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社区足球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普及程度低
普及程度低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地区上社区普及程度低,另一方面是受众年龄段上普及程度低。我国社区足球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大众对于社区足球并不了解。社区足球开展仅在一些有条件的社区内进行,对于大部分社区来说还没有接触到足球等相关运动。在开展的社区内,受众是以青少年为主体,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参与程度较低。社区足球开展的活动应该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要吸引社区内的女性和老人的参与。社区足球应该是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而不是仅某一年龄段或某一性别的事。
2.2 发展不规范
我国社区足球成立了中国社区足球联赛,极大推动了社区足球的发展。对此我们除了看到好的一面,还应该看到社区足球发展不规范的问题。我国的职业联赛球场上会出现许多违反体育精神和规定的事情,社区足球更是面临这一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制度规范,使得社区足球发展呈现较为混乱的局面,各个社区水平不一,参差不齐。不规范问题严重影响了社区足球向更高水平和层次的发展。
2.3 受关注度低
一个产业或一项事业的发展,必须有人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大众对足球的关注点大都在职业联赛和国家队。给予社区足球的重视程度,国家和大众做的都远远不够。由于受关注程度低,相应的对社区足球的投入就会变低,这是社区足球发展缓慢的关键原因。当然,社区足球自身也应该积极求变,提升自身的实力和水平,以吸引更多的关注。国家应该提升重视社区足球发展的程度,积极引导社会大众的参与。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是社区足球发展的关键所在。
3 社区足球发展中呈现的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缺乏专业人才指导和管理
社区足球发展严重受制于缺乏足球专业人才这一现实因素。很多社区有着积极的参与热情,苦于没有专业足球人员的指导,足球活动无法开展。缺乏专业人才不单单是社区足球面临的困境更是整个中国足球界所要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足球人才培养费用贵、足球人才淘汰率高、社会认可度低等原因,使我国专业足球人才的生存空间少之又少。虽然目前我国足球整体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我国社区居民参与度较低,对足球人口的供给严重不足。缺乏专业的指导和管理,社区足球水平的提升相当困难,这是社区足球普及程度低和发展不规范的重要原因。
3.2 缺少训练场地和资金支持
由于城市地价寸土寸金以及修建时设计规划缺乏远见等原因,许多社区内没有较大面积的运动场地。我国仅有的足球场地大多属于各大高校,其主要用于满足学生需求。没有场地,就意味着没有足球训练,没有社区居民的参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缺乏资金支持足球发展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3.3 缺乏社会大环境支持
备受关注的国足近几年战绩不佳,大众对中国足球的未来缺乏信心。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国人思想中是学而优则仕,认为踢足球没有出路。另外中国足球界缺少榜样的力量。巨星的存在会吸引人们的广泛关注,加快普及速度。缺乏社会的有效支持和参与,足球发展并没有形成合力。足球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严重影响了社区足球的普及和推广。endprint
4 地区发展模式下服务框架的构建
联合国认为社区发展是这样一种过程:经由居民的努力,联合政府当局一起,来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条件,把社区整合到国家生活当中,使他们对国家的进步做出最大的贡献[1]。社会工作涉及体育文化领域,在社区足球的发展过程中扮演启发催化、支持鼓励、协调联络、资源中介等角色。在对地区发展模式的优势进行分析的前提下,笔者根据社区足球发展现状,尝试构建一种社会工作介入社区足球的服务框架。
4.1 地区发展模式的优势
①社区足球发展的现实需要。社区足球的发展过程中,参与主体有居民、政府、企业、俱乐部、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在多元主体中,社区居民是最重要的主体。当各个主体同时参与到社区足球的发展过程中时,极有可能出现不协调甚至冲突的'局面。如何开展足球运动进入社区,调动广大社区居民的积极性,整合社区内外部资源,使他们共同参与到社区足球的发展中来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②地区发展模式自身的特点。地区发展模式认为个人是可以在社区内部相互合作,也有能力解决社区内的一些问题。还认为个人的行动动机是倾向于合作的,而不是对抗的。个人是理性的可以就社区内的问题达成共识,各种矛盾是可以调和的。地区发展模式是社区工作的主要介入手段之一,其理念和工作方法都有利于社区足球发展目标的实现。对此,社会工作应该在地区发展模式下建立一个以社区为平台,以开发社区内外部资源为重点,以宣传并引导居民参与为核心,社区为本的综合服务体系。实现社区足球乃至社区发展的目标[1]。
4.2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足球的服务框架
①工作理念。社区居民才是社区最为重要的主体。我国在发展社区服务时偏重社区的行政管理。很多工作的开展使社区居民变成了被动接受,工作收到的实际效果不甚理想。地区发展模式强调社区居民共同参与,民主决策,突出了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社区足球的发展不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事情,更是居民自身的事情,只有居民的广泛参与才能够成为社区足球发展的关键[2]。②服务内容。满足社区足球发展的合理需要是社会工作主要的服务内容,即利用社会工作自身优势为社区足球发展提供综合服务,增强社区居民的自信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足球文化发展,例如社区足球知识的教育普及等。组织发展,例如对社区居民进行组织和教育,努力培养居民对社区足球发展项目的能力等。③服务的方法及过程。根据亨德森和托马斯对地区发展模式下社会工作方法的总结和概括,具体来说介入的方法与过程。社会工作者要依托社会组织机构,征得有关部门的同意后进入社区。对现有资源和社区现状进行分析后,社会工作者要规划下一步的行动方案。将社区内的居民集合在一起,在多方参与下通过广泛的民主讨论,建立和发展社区足球居民组织。寻找社区足球发展的切入点,减少发展阻力,要努力培养社区内部的足球人才。
5 结语
社会工作在介入社区足球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阻力,自身也存在局限,但社^足球为我国社会工作提供了新的实践领域,为促进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的拓展以及本土化和职业化进程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使社区足球和社会工作自身都会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认可。
篇9:高台县农村小学科学现状分析和策略研究论文
高台县农村小学科学现状分析和策略研究论文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要把小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但是,由于各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严重影响了孩子科学素养的早期培养,说得严重一点,阻碍了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科学教育的意义 现状及原因 对策
我们常常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是靠人掌握的,只有教育才能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因此,必须重视小学科学技术教育,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为现代经济社会服务的功能。值得高兴的是我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各大中城市的学校已经开始重视科学课,他们有专业的科学教师,有标准的实验室以及配套的教学仪器,科学课开展得有声有色。但是,在一些农村小学却相对落后:
一、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现状及原因
1.不重视科学教育的大环境
一是许多人对小学科学教育的内涵认识上有误区。有人认为科技教育就是培养科学家的教育,事实上,科学是从小培养学生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简单的说,就是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是人们对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我们国家至今还没有诺贝尔奖得主,这是与我们国家不重视教育、不重视科学分不开的。我们的科学课常常把它叫做“副科”,没有专业的科学教师,而是由其他教师担任。
2.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尚未形成
由于教师调课频繁,特别是农村,科学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兼职教师有的由音体美教师、课时不够的其他任课教师、年龄较大的教师或者行政后勤人员担任,有的甚至临时安排没课的教师看管学生。教师知识面窄,对《科学》课知识点把握不住,实验操作难度较大,即使教师有主动性,但也苦于心有余而力不足。
3.科学课课程资源不足,教师仍在“教教材”
科学教材的设计理念是创新的,但很多教师习惯照本宣科“教教材”,觉得教材跳跃性很大,知识点很多且难度大,上课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感。
二、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对策
1.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重视小学科学技术教育
要提高认识,领导重视。首先,县级领导及校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科学教育是强国之基础,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其次,要发掘科学人才,由对科学有浓厚兴趣的教师充当专职科学教师;再次,学校领导要严格要求教师按课程表上课,并加大巡视力度,采取强制措施确保科学课程的顺利开展,只有这样科学课才不会被挪用。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教师的科学素养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尤其是小学的科学启蒙课,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培训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对农村科学教师的再培训,使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科学意识得到更大的`提高。要让一线的科学教师吃透课程标准的精神,领悟其中的内涵;要培养骨干科学教师,采用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办法提高科学教师素质。当前农村小学聘请科学专业的教师任教科学还不太现实,只有采用选派优秀教师出去学习、请名师进来教的办法培养本校科学教师,从而提高科学教师素质,提高农村科学教育的质量,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
3.强化课改,就地取材
要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开发乡土教材或者校本课程,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认识科学,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广大教师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开发有本地特色的科学课程。在没有实验室、实验仪器不足的情况下,农村教师应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千方百计保证科学课的顺利开展。
4.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特别是学生评价,是科学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评价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不仅可以正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找出存在的困难,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从而更好地实现科学课程的根本宗旨。
5.创造良好的科技育人环境
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能对学生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在实施科技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环境对学生的感染作用。就校园文化来讲,可在学校里悬挂科学家的头像、名言,开展科普知识竞赛,举办小小发明家活动,读科普书籍,观看“神州飞船”上天,参观科技展览,观看科技影片等,让学生时时处处生活在科技教育文化氛围之中,从而实现外在环境与科技教育内容的统一,达到激发科学兴趣、提高学生科技素质的目的。
总之,我们相信科学界、教育界以及全社会都会携起手来,共同推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加强科学能力的建设,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质量,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让中国的诺贝尔之花在祖国大江南北处处开放。
篇10:农村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实施策略研究论文
2.1政府层面的对策措施
①整合资源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河北农村小微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这需要政府的直接干预,只有政府直接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统一规划与共享,建立起市、县、镇、村农业信息网络的全覆盖,最终达到资源的整合共享,推动河北农村小微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②培育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政府可通过培育电子商务勇于实践、思想开放的企业使其成为模范带头企业,以点带面,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辐射带动其他小微企业电子商务的全面发展。③完善产品标准体系使其规范化。农产品具有地域差异大、品种多、级别多等特点,而产品的标准化可以加快产品的流通,有效地对产品的质量监测、控制,产品标准化规范化是衡量产品质量的准绳,是实现电子商务交易的重要前提。④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农村小微企业区域性发展的原因,使得企业间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间缺乏信息的交流。这时就需要政府介入其中,将农村小微企业定期组织起来,开展电子商务交流沟通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提供网络交易信息,彼此交流经验,相互借鉴学习,以此来促进电子商务在农村小微企业间的扩展宣传,扶持问题企业,意义重大。
2.2企业自身的对策及建议
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河北农村小微企业电子商务要发展,观念要更新要先行。小微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对其发展的重要性。农村小微企业不应仅仅局限于当地的交易,而应走出去,通过电子商务活动将小规模和大市场连接起来。②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提高电子商务运营能力。首先,农村小微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培训来培育自己的技术人才;再有,农村小微企业要有意识的获取社会上有关电子商务培训课程的信息,并积极参与进去最后,农村小微企业拿出一定资金聘请专业电子商务技术人员。③加强农村企业间的合作。农村小微企业应加强合作与互动,形成联盟,而不应是“小船孤帆”,这样可以共享资源,共同抵御市场风险。④物流外包。在河北农村电子商务发达地区建立专门的第三方物流,一方面可以解决电子商务运输配送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更多的农民参与其中为农村物流带来新契机。
2.3相关企业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对策
①平台企业的有效引导。电子商务运营需要网上一系列的操作流程,如注册,登录,联系买家,洽谈沟通,在线支付,交易安全知识等。而农村小微企业主不能掌握或不完全掌握这些知识和流程,这就需要相关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在其网站上提供使用向导,如展示操作流程时文字加上图示,或以视频解说的方式告诉用户遇到问题如何解决,以帮助用户理解交易流程完成电子商务操作。②平台企业提供优惠。电子商务第三方服务平台可以对注册会员的身份进行核查、认证,如果审核结果是小微企业的员工提供一定的优惠,如降低其进入门槛和会员费用,可以免费或定期免费使用交易平台,并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行业内的电商信息等。③电子商务协会提供帮助。在河北农村地区可以由电子商务专业人员、有关政府部门人员、小微企业代表或其他企业代表成立网络商务协会或电子商务协会,电子商务协会为农村小微企业提供各种商务服务,如电子商务法律法规服务、信息咨询服务、技术服务及物流谈判服务等,为农村小微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3结束语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搜集了相关数据及资料,并通过课题组成员对小微企业的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结合河北农村小微企业的特点及发现的问题,从河北农村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实际情况着手,从政府部门、农村小微企业自身、相关企业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但是由于对农村小微企业电子商务方面研究的文献很少,加上研究时间的局限性,致使课题研究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这是课题研究存在的最大挑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需要更科学地设计调查问卷,尽量缩小问卷调查与实际情况的偏差,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为今后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热切希望本课题的研究能帮助河北小微企业尽快地融入到信息化环境中,最终在自身得到发展的同时推动河北农村整体信息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泽宇.小微企业电子商务釆纳的理论分析[J].企业活力,(10):63-66.
篇11:农村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实施策略研究论文
[3]周鹏.我国农村微型企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4]王凤.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困境及原因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2012(2).
[5]王俊峰.我国小微企业发展问题研究商业研究[J].商业研究,2012(09):86-93.
[6]任怀志.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2(04):86-88.
篇12:农村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实施策略研究论文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伴随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村经济得到了不断发展和改革,同时农村小微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越显突出,农村电子商务为农村小微企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空间。在河北企业数量上中小企业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其中小微型企业广泛分布于城乡之中,是最具活力,数量最大的群体。在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在农村信息化环境下,小微企业如何利用网络开展电子商务,有效降低营销及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是河北农村小微企业面临的最大机遇,同时也是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对河北农村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实施策略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河北农村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成员通过深入企业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对河北农村小微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探究和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调查中发现,河北农村小微企业对电子商务知识了解的很少,对电子商务的应用还处于萌芽状态,还没有真正实施电子商务,目前河北小微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缺乏政策扶持
尽管政府对小微企业制定的有关扶持政策,但农村小微企业仍是一个容易被遗忘的角落。一方面河北农村小微企业信息滞后,另一方面农民对信息的敏感度低,小型企业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小微企业最需要也最难得到政府的扶持。
1.2电子商务意识和技术缺乏
农民还没有把电子商务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意识中,传统交易方式的惯性仍左右着他们,农村电子商务要想发展起来,必须要经过漫长的和传统思想惯性的斗争和较量;农村电子商务是一种崭新的经营理念,需要农民有较高的技术来支撑。从事电子商务需要一定的门槛,需要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懂得使用搜索,懂得拍摄技术等基本的信息技术。
1.3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
河北农村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融资渠道不畅、资金不足等问题,导致信息化建设力不从心,致使企业自身的软硬件设施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的要求。
1.4缺乏电子商务技术人才
绝大多数具有一定学历和知识能力的人才不愿意到小微企业就职,尤其是农村小微企业,而伴随新农村的发展,伴随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农村小微企业是最需要人才也是最缺乏人才的地方,这一矛盾无法解决势必影响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人才缺乏是农村小微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关键。
1.5企业管理水平低下
农村小微企业要发展电子商务必须要在商务平台上进行广泛地业务交流沟通活动,同时还要获取更多的商务信息,这些种种业务活动要求小微企业要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合理的规划以此来组织协调企业内部宝贵的资源。
1.6物流配送的障碍
农村地域辽阔,家庭住户分散,道理交通不便等特点,致使农村物流与城市物流有着显著的差别。一方面,目前农村物流公司只覆盖到县一级,村镇设有物流配送点的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农村小微企业的商务活动具有季节性、多样性、分散性等特点,且由于农产品的保质周期短对存储要求就比较高。这些势必造成农村小微企业对物流配送整个体系中的各个环节要求更高。因此物流配送是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障碍。
篇13: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创新策略研究的论文
论文摘要:创新,意思是更新、制造新的东西或改变原来的做法。在当今的教育中,创新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但教学要创新,学校管理也要创新,这样才能在学校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创新需要管理观念创新、学校管理战略创新、教学管理创新、教师队伍管理创新、学生管理创新。
我国是一个具有9亿多农村人口的大国,农村的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教育的未来,学校内部管理又是决定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领导和管理学校的根本制度,支配着学校的全部管理工作。管理体制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运行的效率。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的创新,是发展农村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创新的含义
农村基础教育是农村教育的一部分。它是指以农业为基础产业的农村地区中等以下学校教育。它的主体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但其范围还应上下延伸,上至成人教育,下至学前教育。学校内部管理是学校管理者根据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律,通过一系列协调性活动,有效地整合、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学校组织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和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创造性实践过程。学校管理创新是指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对学校管理进行创造性的变革,也就是指学校管理者在创新理念指导下,创造性地采用新的措施手段,对管理要素进行扩展更新和优化组合,以形成新的管理格局,产生新的管理效果,从而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的活动。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上创新,就是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创造性地利用政策,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使学校管理中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以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更加合理、更加规范。
二、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现行内部管理机制还不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种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和调节的经济活动。在供求关系上,它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出发点,自由适应;在资源配置上,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把社会可以掌握、利用的.资金、劳力、资源以及土地等有限资源,有效地配置到社会需要的众多领域;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现代教育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步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有益事业,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它的产品是“人的劳动能力”,因而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劳动。六十多年来,我国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我国教育在总体上还比较落后,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教育投入不足,教育结构不合理,教师待遇偏低,办学条件较差;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同程度地脱离实际;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日益深化的经济、政治、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基于这些认识,农村基础教育,还未真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在当前教育需求与良好教育资源供给矛盾加剧的形势下,农村基础教育学校自身生存与科学发展的迫切需求。周济同志在国家行政学院春季开学典礼发表讲话指出,现阶段教育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于良好教育的强烈需求和良好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群众日益剧增的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与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较低矛盾尤为突出。因此,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择校”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村地区学生家长想尽各种办法将子女送往城市名校、重点学校接受优质教育。而农村地区学校,生源越来越少,有的村小甚至出现一个班只有几个学生或招不起生的现象,再加上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能力等多方面原因,办学质量不高,升学率逐年下降,升学率的下降又影响来年的招生,这样形成恶性循环,学校生存与发展面临巨大危机。
三、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创新的内容和方法
要解决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危机关键所在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走内涵发展道路,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在这一过程,管理创新,是提高学校内部管理能力不可或缺的举措。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创新的内容主要有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战略创新、教学管理创新、教师队伍管理创新、学生管理创新等方面。
(1)管理观念创新。学校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学校管理主要是指对人、财、物、事、时间、空间、信息七大要素的管理。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管理的创新首先是管理观念的创新,这是由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在管理观念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所决定的,如重主观意志、轻群众监督;重教育结果、轻教育过程;重眼前发展、轻长远规划等。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发展,学校管理观念的创新的最终目标还是要落实到人的发展上,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管理理念,建立“师生互动、交往平等”的教育观念。
(2)学校管理战略的创新。学校管理战略,是对学校管理的宏观思考,它的创新决定着学校的未来和发展方向,在学校的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由于受当地经济、地域环境等影响,其质量发展较为缓慢。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学校要适应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时代要求,学校管理者就要从管理战略上创新,要把眼光跳出农村地区,放眼开去,特别要树立国际意识、发展意识、超前意识和竞争意识,做到学校下一步发展有计划,长远发展有规划,跟进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在竞争中不断发展。
(3)教学管理创新。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教学质量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意识和管理两个层面上。首先,是意识创新。随着教育的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教育的新问题、新情况、新变化,管理工作者就必须从长远的、发展的、创新的眼光去认识和理解新时期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其次,是管理创新。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在对新问题、新情况、新变化进行认识与思考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因此,学校应重视制度建设,狠抓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升教学管理水平。要重备课建设,提高备课质量;强化课堂规范化管理,提高课堂效益;重课后复习巩固与提高。
(4)教师队伍管理的创新。教师队伍管理的创新,应更多地体现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因为只有人才能盘活教育资源。教师是农村学校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不实现教师队伍管理的创新,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管理创新。作为管理者,只有不断创造并实践新的教师管理理念,才能造就心态正常,人际关系正常,事业兴旺发达的教师队伍。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师,容易受客观条件影响,造成心态的不稳定。因此,在教师队伍管理中,既要建立动态的用人机制,激发教师的活力,又要关注教职工的心灵,视教师为亲人。要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构筑教师的人格大厦。要多渠道挖掘教师的潜力,使其自身的价值得以实现。另外,要实施教师多元评价。教师评价是导向,评价的目的不是把教师分成等级,而是对教师进行监督和指导,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采取教师多元评价办法,一是请学生评价老师,每学期学生从教育教学、言行规范、处理班级事务等方面进行评价;二是请家长评价教师,每学期的家长会,请家长评价老师;三是按学校内部评估规则进行自评、互评。通过评价,使教师了解自己的状态及在学生、家长中的信誉,也引发教师反思。
(5)学生管理的创新。作为学校管理者,首先应该明确一个责任,树立两个观念,利用好五个阵地。在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学生管理要与时俱进。一个责任是:培养学生追求成功能力的责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多把尺子衡量学生”两个观念;创造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运用好学校、班级、课堂、作业、家长会五个阵地,发现学生优点,表扬优点,促进其成长。其次,积极构建学生培养自主能力的平台。注重学生干部的培养,培养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如升旗仪式、班会等由学生组织主持,庆祝活动等表演由学生自行举办,学生还可向老师申请班级自我管理日等等。学校管理者通过各种平台和一切机会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自主能力。再次,学生评价体制创新。学校管理者不仅要构建适合学生的教育,提供适合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环境,更要构筑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评价方法要多样,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要多渠道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其成功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田云兰.农村基础教育的方向应该在农村[j].教育理论与实践,
(12).
[3]张根丁.新形势下的学校管理创新[j].文教资料,(7).
[4]尉霞.论新时期的教学管理[j].中国校外教育,(10).
篇14: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家庭家访策略研究论文
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家庭家访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留守儿童在目前的人口中占了不少的比重,留守儿童除了缺少父母的陪伴,更多的是教育的缺陷,这种缺陷可能造成的后果是不容忽视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是需要被重视和解决的问题。而家访工作一直都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对班级管理有很大的作用。对于普通的学生来说家访十分方便,但是对于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家这种情况,怎样做好留守儿童的家访工作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留守儿童;家访
一、留守儿童家访的重要性
1、以家访为载体,关爱初中阶段留守儿童
在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育最为重要的阶段,而他们素质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作为留守儿童的班主任,这就对需要能够负担起他们父母的重要作用,经过家访这一工作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重视留守儿童的生活细节,给他们更多的关注与爱护。
2、以家访为桥梁,引导初中阶段留守儿童
家访是让教师了解留守儿童生活情况的有效方式。经过实际的访查,能够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与生活情况,并且通过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对学生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针对性教育。通过家访,指导学生更好地发展。
二、家访的基本原则与方式
1、家访的原则
对待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家访应该秉着以下三种原则:第一,主动性原则。要把学生的当前的状况积极主动地经常与家长沟通,共同商量促进学生进步的方式。在家访的沟通交谈过程中要能够掌握主动权,把握整个交流的节奏,进而得到家访的目标。第二,经常性原则。要多次的进行家访,适当的向家长告知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情况,并且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的情况,及时的了解存在的不足,进行解决,并且坚持进行。第三,科学性原则。在家访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科学的技术,用具有艺术性的方式来去教育学生,并指导学生家长教育孩子,不能用敷衍的态度,而应该用自己的真心去关怀学生,这样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2、家访的方式
在家访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真诚的对待家长,家访的态度要亲切、温柔,这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才能够让家长感到教师的良苦用心,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建议与劝说。同时,要能够客观的评价学生的情况。假如教师的评价不够公平公正,就会让家长对于学生的教育方式出现很大的影响,甚至还会影响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所有的学生都是有优点与缺点的,教师在向家长说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表现好的方面时,同时还需要明确的告诉家长们学生当前存在的不足,不仅给家长们信心,还需要让他们了解下一步教育的方向。最后,在家访时要能够使用科学的方式,引经据典,通过现实中的经验或事例来向家长说明,让家长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思想,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于家长们提出的建议,教师要虚心的`接受,并且做好记录。
三、进一步完善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家庭家访的策略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定期更新
在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时,学校就可以建设留守儿童的档案,把他们的家庭详细地址,家长的工作与姓名,家庭经济情况与家长的联系电话进行登记。特别是对于父母都在外工作的留守儿童,要把他们作为主要对象,建立相关的档案,把学生留守的原因、家长的情况进行细致的登记。并且,在每个学期都进行更新,了解家长是不是还是在外工作,这样便于对学生家庭教育进行管理。
2、科学选择家访时间
班主任在选择留守儿童的家访时间上也是需要注意的。首先,要选择一个正确的时间。在确定具体的家访日期时需要和家长们取得联系。对于一些长期在外工作的家长,每学期可能只有一段时间在家,班主任就要了解家长们的情况,做好沟通,这样才能让教师与家长做好面对面交流。
3、留守儿童家访的具体案例分析
1)对单留生的家访对于每个儿童来讲,父爱和母爱都是在成长阶段不可或缺的。假如缺少了父爱或者母爱,都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情感上面的缺陷,无法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因此,教师在面对家访单留生时,教师要能够提醒家长,重视儿童和另外一方的情感沟通。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电话这一方式,告诉家长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进步。并且告诫家长不能因为工作而不重视对于儿童的教育与责任,让家长了解到他们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2)对双留生的家访让孩子父母多和孩子以电话或书信形式谈心交流,关心孩子的身心成长,并在孩子父母回家时进行一次回访。毕竟与孩子父母直接的交流,才是最为有效的交流。在对双留生的家访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加入人文关怀。让学生了解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和尊重,因为这些学生和普通的学生相比,更需要爱护。其次,要从多方面来了解学生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走访学生的邻居或者亲戚,然后通过电话的方式与父母深入的沟通,让家长能够多给学生打电话来促进情感交流,关爱他们的身心成长情况。最后,要在家长回家时再进行家访,和他们的直接交流才是最为重要的。
4、做好家访记录与回访
班主任在家访之后要把家访的情况与在家访中存在的问题详细的记录,并且按照学生在学校之中的表现情况结合家访中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新的评价与分析,进而来制定科学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进行针对性教育。在家访之后要加强对于学生的监督与指导,和家长通过电话等方式保持联系。教师应该为每一位留守儿童建立好家访情况记录表,为日后的回访提供重要的凭据。例如现在的“家访登记表”,就是有效地记录工具,教师把每个家访情况都清晰地记录下来,为教育做好基础。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情况之下,对于留守儿童的家访不光要停留在形式之上,还需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把科学的教育方式与思想向家长说明,只有家庭、学校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芳信,王中林.《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调配合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A].安徽基础教育研究(第4期(总第12期))[C].,04.
[2]邓纯考.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困境与学校教育对策――对浙南R市的调查与实践[J].浙江社会科学,,05:78-85+157.
[3]杨倩.辽宁省锦州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J].现代教育科学,2015,08:12-14+23.
篇15: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论文
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初中数学相对来讲是比较抽象的,而且也是逻辑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因此数学的教学需要讲究方法,要更加具象化、生动化地表达给学生。加之,学生的年龄较小,如何更有效地传达教学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是当前教学的关键。尤其是对于农村的孩子,在教学条件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引导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就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和对策;策略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和依赖性记忆,学会在实践中独立思考,学会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形成良好的互动学习方式才是现代教学,尤其是数学这一抽象学科教学的进步之处。而对于农村初中而言,由于存在教学条件和城市的差异,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尤为重要。
一、农村初中数学的教具使用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相对较强的学科。初中生的思维比较简单,正是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随着现代新课程的发展,数学学具也不断地进入学习课程。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学习,尤其是几何图形的认识,教具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更好地理清各个图形相互之间的关系。由于教具具有直观具体的视觉感受,可以有效地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兴趣,使其更加主动地接受知识和学习,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把枯燥的知识变成有趣的实验和体会。
但在农村的很多初中,学前教育的各种条件都比较不完善,并且应试教育的思想在人们的意识中有很深的影响,对使用学具的方式不够重视,因此它的教学使用率并不高。尤其对于农村的教师,因为长期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习惯用刻板的板书教材教学,不能正确认识教具的作用,认为他像玩具会影响学生的上课效率。并且农村的学生对学具的认识、操作开始的较晚,动手的能力相比城市的小孩较弱,不能独立地、灵活地进行使用。特别地,对于初中的学生,可爱淘气,喜欢乱动,相对来讲定力较差,教具的使用不得当很容易使他们分散注意力,偏离了有效教学的目的。就像有时经常会听到很多教师的困惑:上数学课教具的使用让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但是教学效率并没有很高,很多教学任务并不能当堂完成,到底应该如何合理的平衡教学关系让很多老师愁眉不展。所以,如何使教具的使用在农村的教学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使学生更爱自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妙是对当前农村数学教学的一个思考。
二、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
因为农村的生活更贴近自然,有很多有趣的生活现象,并且在这最原生态的生活现象里其实包含了很多的数学知识,所以,用现有的资源去融入数学教学,挖掘农村数学与农村生活现象之间的联系,找出连接点,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在面对一些相对困难的题目的时候,教师应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利用平面图形知识,为自己家设计某样东西(如窗台、台布等),也可以为学校设计花坛,给学生具体的一块正方形地,要求种花面积是花坛的一半,怎样设计?若给出几种草的价格,总费用为一千元,又怎样设计?这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找到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并且合理利用资源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数学本来就是一个应用型学科,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是真正的数学目的,也才是学生口中真正的学会。在农村,需要的不只是单纯的完成课本的教学和课后的练习题,老师应该针对性地设计实际的问题让学生结合数学知识去解决,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作业偷懒,同时提高学生自己思考和动手的能力。虽然可能适合农村初中生解决的实际生活问题并没有很多,但是我们应该积极地去发现,去捕捉可能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和乐趣。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农村周围的集市上,利用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购买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或者食物,做一些简单的计算,或者做一些蔬菜价格的'调查等等一系列能够让他们发觉数学的生活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也锻炼了他们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在农村有限的教学资源和状况下,把数学生活化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进步,捕捉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有效的转化为学习问题并将之引进教学课堂,可以锻炼农村的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善于观察发现的思维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
除了上述的两个方面,随着新课改的教学发展,农村的教学也应不断创新和推进。设立问题情境、模拟化教学方式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并且不需要很多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学资源的投入。在这些问题情景的创设中,学生会被新奇的课堂方式所吸引,主动地去探求每一个问题,学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分析知识,把新旧知识通过这些互动联系起来,通过这些联系找到答案。
但是,找到合适的问题需要老师花费一定的精力,并且问题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否则,如果题目过难,学生会因此却步不愿意主动学习,太简单则没有实际效果。因此,合适的问题情境处理,可以让他们慢慢地找到兴趣点,激发探索动力,提高主动去发现问题并愿意去了解问题的意愿。特别是对于农村的学生,是一群还不能够完全控制自己想法的,更容易被引导,但前提是方法合适,只有如此,才能把他们的潜力挖掘出来,让他们更快地成长,更好地进步,不会因为环境和资源的相对落后而不能像城市的学生一样更好地去吸收、理解和运用知识。
所以,针对农村初中的数学教学,找到合理的方法,合适的方向,就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农村初中数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也不是一天就能够解决的,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实际的情况,结合具体的教学的过程,积极地寻求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农村初中的数学课堂积累教学经验,从而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强.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张伍言.试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3,(5):34-35.
[3]王俊腾.浅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科学:全文版:00067.
★ 公益策划书范本
★ 公益策划书
★ 公益之旅策划书
★ 失独家庭调研报告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失独家庭的策略研究论文(共15篇)】相关文章:
老人眼睛流泪解决方法2022-05-15
物业办度工作总结2023-08-06
二胎政策:生二胎大家在顾忌什么?2022-05-14
帮扶计划2022-06-11
村委主任的述职报告2024-01-11
关爱失独老人倡议书作文2024-04-19
帮扶措施2023-05-04
教师扶贫帮扶计划及措施2023-10-10
帮扶计划措施2023-07-15
二胎政策消息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