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论文(精选12篇)由网友“小问号朋友”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什么是论文,希望您能喜欢!
篇1:什么是论文?
我们可以看到,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的主体是历史学中的实证主义,显然这同旧有的国家文化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在现代更渗入了科学主义的思想影响与共鸣而已;然而就总体上言,仍然是落进了朴学的框架之中,至少造成的事实效果趋近于此。
尽管中国的思想与学术,在二十世纪呈现出纷繁的局面,但是对她的把握却应该是简单的,因为在纷杂的外象下,实质性的东西总是比较单纯的、单一的;故而,历史的某一阶段的主脑,或者说主体,最主要的中枢环节,都可以被简易地概括出来,用来统摄这一阶段的人文全体。二十世纪的思想学术主体,直白地说,便是反思传统人文这一背景下的重新评估努力,即整理、清理国故,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文化答辩。而国故在作为处理对象时,它的处理方法便是科学实证。因此,具体而直接地看,史学中的科学传统的建设,便成为二十世纪前半期这一阶段的国家学术的主脑。
实证人文,本来是中国学术的历史传统,朴学在这方面走到了顶峰。不过,在受到西方科学主义触动的士人眼中,朴学的实证方法仍然是不彻底的。科学主义一东渐,便被首先引入到国家的人文学科领域,首当其冲的就是历史学,而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学;因而,在科学实证的处理、研究对象方面,表现出来的不是对物件的专研与投入,比如铁铜等那样的物件,而是一堆堆的事件,比如经典中的说法,年代、文字等等。如果我们把这些对象看成一个个的实体的话,那么其方法:科学的实证,只是一般,没有什么不同,仅仅是被研究处理者、对象自身的特性有异而已。
史学领域中科学方法的应用突出地落实在对上古人文问题的考辨上,比如疑古派史学,便是用科学方法假设和怀疑上古史问题的。这在当时有打破旧信仰束缚的意图,所以不能光从学术性上去看待,还须注意其社会性。怀疑是信仰的姊妹,因而自古疑古的传统便是很盛的,比如汉代经学中,马融就对《泰誓》的真实性提出了五点质疑。但这种对古史文物的怀疑,还不同于二十世纪的疑古派,因为首先从认同对象上来看就相去太悬殊了。上古史的研究,虽然在具体技术与学术路径上各家不同,但原则性的看法却是更须首先弄清楚的。比如王国维对疑古派的主将顾颉刚就曾经有过意见,大意是说对上古史实,与其用力去破坏什么,不如去建设什么。王国维自己的治学路径正是在这种指导下去走的,比如他对甲骨文字所做的工作,正是力图在上古史实领域建设起一些什么来的行动实际,并且从长远来看,其成绩也是一直裨益后来学术的。实则参以金石材料考稽经典,也有很深厚的历史传统,自甲骨文出,这一传统更得到了助张。清季笃古的风气已越来越淡薄了,像孙治让便借用甲骨文考定《尚书》高宗肜日当为高宗易日之误;由这一点可以看出,孙氏的辨古工作倒是有着一种同步性的,即疑古与建设同时完成。可以说,疑古派所做的工作,虽然有如王国维所言的破坏性一面,但如果就当时的情形体谅,则这一破坏还是以戳破旧观念笃信为主,文化上的意义倒是要高于学术上的意义的。这是就历史人文层面来说,明瞭这一层,那么对当年疑古史学具体的工作本身,自当有一个鉴别与取择,可以消除其后遗症了。科学不等于神经质,所以学术思想要本以庸常的精神作风。
当时的主要学者,都对上古史方面的问题直接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像陈寅恪,讲得就是很隐晦的,他对自己的中古史研究方向选择曾经有过一个交待,大意是说,因为上古史太难定论,而近现代史又太容易动感情,所以选择比较适中一点的中古史。这话里面就包含着他对上古史方面问题研究的看法,但可能不单纯是针指上古史本身,而是隐含议论当世的上古史研究方面的学风,因为陈讲话一向隐晦。至于为什么他会取中古史的研究方向,这应该考察陈的心理背景,也就是他的文化注意力关切落实在哪一方面。由于陈在西方呆了很多年,对文化间的作用有切身的体会和认识,所以在史学方面他选择中古史为主题,实际上是指向现世中的东西文化间如何作用及其前途问题的;至于历史研究,只不过是一种参考,由于中国文化与外界触碰主要发生在中古历史阶段、时期,所以陈才在这方面投人主要精力的。比如他在考证支愍度学说的一篇论文中,就讲到了历史中思想学说义理与翻译之间的关系问题。这篇论文的主旨是指出,支愍度的心无义,乃是翻译上误读的结果,而格义也与翻译的误读情况有关。如果我们能看到,东西文化间的接触也可以视为一种文化翻译的话,那么,陈寅恪讨论古代佛教翻译问题的寓意,便很明显是落在文化本位这一大背景上的了,即以古史为材料,提炼出对现世有用、有价值的东西。陈掌握多种外国语文,是他用科学方法,即比较翻译法研究古史的工作准备。他年轻时给其妹的信中写道:“如以西洋语言科学之法,为中藏文比较之学,则成效当较乾嘉诸老,更上一层。然此非我所注意也.我所注意者有二:一历史,(唐史西夏)西藏即吐蕃,藏文之关系不待言。一佛教,大乘经典,印度极少,新疆出土者亦零碎。及小乘律之类,与佛教史有关者多。中国所译,又颇难解。我偶取金刚经对勘一过,其注解自晋唐起至俞曲园止,其间数十百家,误解不知其数。我以为除印度西域外国人外,中国人则晋朝唐朝和尚能通梵文,当能得正确之解,其余多是望文生义,不足道也。隋智者大师天台宗之祖师,其解悉檀二字,错得可笑(见法华玄义)。”可见陈早年就拟定比较翻译之学术路径,其后以之解心无义历史实况,正是当然。陈寅恪在这里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乃是探求一个文化翻译中如何做到如实、真实传达、流渐的办法,他走的就是与着手上古不同的治学路径,然所注意者,亦在思想。《支考》一文写道:“然则格义之为物,其名虽罕见于旧籍,其实则盛行于后世,独关于其原起及流别,就予所知,尚未有确切言之者。以其为我民族与他民族二种不同思想初次之混合品,在吾国哲学史上尤不可不纪。故为考其大略,以求教于通识君子焉。”这就点明了陈自己所做的古史考订工作,实际上是关系到哲学史的,不过与冯友兰他们的中哲史研究方法不同,陈所强调的是完全科学地研究的一种方法,反对通过写哲学史,表述自家之学说的主观。从历史类型上看,他认同的是朴学而不是义理的哲学史方法,就是这样。所以突出历史实证性、史学中的科学性乃是陈所强调的主体。
如果说陈讲格义是反对文化上的比附的话,那么他同时言合本,则是注重文化上的参照性。他说:“夫‘格义’之比较,乃以内典与外书相配拟。‘合本’之比较,乃以同本异译之经典相参校。其所用之方法似同,而其结果迥异。故一则成为傅会中西之学说,如心无义即其一例,后世所有融通儒释之理论,皆其支流演变之余也。一则与今日语言学者之比较研究法暗合,如明代员珂之楞伽经会译者,可称独得‘合本’之遗意,大藏此方撰述中罕觏之作也。当日此二种似同而实异之方法及学派,支敏度俱足以代表之。故其人于吾国中古思想史关系颇钜,因钩索沉隐,为之考证如此。”《支考》一文所作用意交待明白了,陈氏主要区别了文化比较与文化比附二者,因此可以说,他所专重的,乃是科学的文化参照性,并且对历史中的方法,也能够尊重吸收,最终落点,仍然是在思想史方面。但始终贯穿以科学历史方法,从这一点上来说,五四以后之学人,大体上多已认同科学之精神,而具体理解或不相同,乃有分争岐异,遂表现、呈示出不同甚而相反之学术类型,如大讲科学主义的胡适,与陈寅恪,单从外观上看很明显不一样,似有新老时代两类人之别,但皆主科学之实证研究,身体力行,并能一贯,这个却是一样的。陈寅恪因为支敏度身上集有格义与合本两重文化内涵,较为典型,故取以为标本研究,进而阐发对现在与今后东西文化中之两种态度,可见陈寅恪始终以历史科学为思想哲学之依托,本身乃是另一种独立的哲学史研究之方法路径,这才是陈氏之学的主脑,他是有代表性的。当年陈寅恪曾经将《支考》一文送给胡适看,胡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大意是主张心无一义还是历史中实有之一派理论,非翻译上误读所致,具体观点上不赞同陈寅恪,但是否看到了陈文背后隐藏的文化观则难说了。不过胡适自己之论文,都是很明显有文化观在的,而且他自己也是经常明说出来的。
陈寅恪后来的以诗证史的史学方法,便是将实证方法运用到顶端的典范。而这一方法的成立基础、条件,亦是取于中国诗文化本身所固有的特性的,即作为政教裨证理解的诗传统,在历史中本来不是以艺文之美为第一考虑原则的。如历代编选的《宋诗纪事》,《元诗纪事》之类书籍,都表明了诗与史之间深在的关系传统。而这一特性便成为以后以诗证史法的人文史依托,尤其江西诗派最重出典,主无处无出处,今典古典并重。陈寅恪在诗方面的家学,仍然是延承了这一区域诗传统的内在特征的。比如陈父陈三立的诗作与陈氏自己的诗作,大体上便遵循了此一传统制作路径,故对于诗证法,亦当有结合个人历史背景情况的正确体认和恰切理解,是否可说陈诗乃江西诗派的现代版本,这个似也可以考虑。但这里要说的并不是关于陈的个人问题,而只是点明现代学术中实证方法的普遍渗透与广泛运用,既然成为约定的新的家法了,而这些特性在历史上也是有着上下承续性的。虽然诗证法在陈寅恪表现和提倡得最为突出,但是诗证方法的理论却仍然应该是整个历史形态的提炼、总括,而不应仅仅止限于陈氏个人的学术。如纪事诗,也应在诗史法的理论阐述之内,至于对这一方法提出异议的,很显然是还未清醒认识到或者敢于承认中国古诗自身的特点。
至于胡适,他在给顾颉刚的书信中自述其古史观说:“现在先把古文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将来等到金石学,考古学发达上了科学轨道以后,然后用地底下掘出的史料,慢慢地拉长东周以前的古史;至于东周以下的史料亦须严密评判,‘宁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1921.1.28)胡适与顾颉刚关于国故问题的通信有许多,还是钱玄同给胡适的信中说得明白:“你说崔东壁是二千年来的一个了不得的疑古大家,我也是这样的意思……这继起而干他们之蛊的,我以为足下颇具此资格。若足下做上几年‘仿泰西新法,独出心裁的新国故党’,我敢预言必大有造于国故界也。想足下具有同情。”(191月底) 可见当时中国学人中关注的主题首先是国故问题,而疑古之风实际上是科学主义东渐的体现。不过像胡适他们所做的工作还是开创期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后来国故主义实质上成为中国二十世纪的学术传统,而且是居于主流地位的,无论大陆还是港台,都莫不如此。但是这种实证作风也遭到一些学人的反对,比如宗尚义理的牟宗三就大不认同此实证作法。当然义理派的学人毕竟是占少数的,而广义的国故主义实则亦包括“义理地对待”在内。不过胡适自己晚年对所谓的国故精神传统下的实证却是大有意见的,这些在他的晚年谈话录中可以见到,讲得也很清楚。胡适所期建立的历史的科学精神并没有很好地建设,但有一点,即中国的人文学科走上了以历史学科为主径的道路,在国故下结合的历史与科学两者,无形中导致了贯穿在各人文学科中的不是科学而是史学的素质,这是不争的事实,从这一层上来说,似乎又跌进了某一种循环。
就拿中国的哲学界来说,基本上应该说是以历史为主干的,只不过是哲学的历史而已,而不是哲学本身。中哲史的各类研究著作(从民国时代起)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包括胡适自己的中哲史著作在内,并且胡适还无疑是此路向的开导者。胡适本人有一个意见是对的,就是中国并无有真正严格意义的哲学,哲学是一个西学概念,但为了入乡随俗,所以他也说中国哲学史之类的话。但胡适做的工作是实证的,而非义理的;就义理的来讲,属于哲学本身的著作只有少数的几部,像熊十力的《新唯识论》,金岳霖的《论道》、《知识论》,冯友兰的《新理学》等。但冯书原本是关于朱子学的讲义,他是最典型的(实质上是)历史学家(中哲史方面的);而金岳霖的《知识论》全面得简直就是一本教材;后来的港台学者,如牟宗三,唐君毅,也还是大量地依傍着中哲史来建立起自己的学说;唯一没有什么历史家痕迹的就是金岳霖,但他的著作却是不彻底的,而《论道》与理学之间实亦有一些很隐晦的关系,足见历史、国故的强大引力了。
各种学科,比如经济、法律、文学,艺术等等,或者便是以史的形式出现,或者就是以实用操作技术的应用方式展现,这些都说明了什么呢?至少,在这样的学术人文统体结构中,它所专注的对象便不是过程的,而是结果的,是确定不移的既成的东西,而不是生生不已的活水源头。也许,像胡适、陈寅恪这类熟谙西学精神的学人其努力的初衷恰恰是相反的,可是他们改变不了接受群体的在历史中沉积下来的习性,正如历史总是与道德联系在一起,宗教总是与科学联系在一起,说到底人文传统是不相入或很难相入的,它往往是从变异对方(外来体)开始,而以最终还原到自己结束!
我们可以看到,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的主体是历史学中的实证主义,显然这同旧有的国家文化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在现代更渗入了科学主义的思想影响与共鸣而已;然而就总体上言,仍然是落进了朴学的框架之中,至少造成的事实效果趋近于此。从比较宏观的视点来讲,朴学与义理学之间的冲突与论争构成了中古以后主要的国家人文走向,也就是所谓的汉宋之争,实质上乃是实证人文与思辨人文的争端,代表着如何通达人文之道的两种根本态度。实际上,这种两分法也同样存在于科学主义的父母之邦,即历史人文中实证主义与思辨主义的对抗,但所不同的是,由于西方是把实证的对象落实在单纯的物界之上的,而不是落实在事件和人文实体对象上,故此这一系的实证态度传统便表现为科学,而不是历史学。注意,这里所说的历史学不是指的理论史学,而是指的实证史学。西方的实证史学是比较晚近的事情。二十世纪的学子,之所以把科学与朴学搭上关系,究其根本,就是在实证,或实证精神这一纽带中介上找到发现了联接点,然而所不同的是虽同样皆出自于实证的态度和传统,但他们的分殊是不一样的,当实证分殊在了物界对象中,就兑现为科学,而一旦分殊在了事件与人文实体对象上,便形成历史学———实证史学的人文传统;因而,虽然东西同样经历饱受了实证与空理的斗争(科学与基督教的;义理学与考据学的),然而所造成的结果和局面却如此不同,究其根由,就是因为在事与物这两者上发生了分野的缘故。各种人文特性也均可由此去索解,求索其根本原因。实证犹如一个点而事与物分别是这一点引发出的两条射线,就是这样。
因此,华人学子虽然从科学主义与精神看到了实证这一根本,并将其提取出来,但却并没有把它还进到物这一对象中去,而是仍然给予了事这一对象,这样就使得鲜活而有机力的精神再一次地消磨于历史学的人文实证中。像陈寅恪的以诗证史方法,实际上就表明了中土人文的泛实证传统根性,只是这实证从来只是存在于除物之外的一切对象之上的;而此方法本身也并不是某一个人的创新,仅仅是一个程度的历史加深而已;因为中国的诗学传统,从来都是以义理主义和实证主义为主体的,赏美研究放在其次或最后。义理诗学着力于阐发诗人的大义,而实证诗学则是要将每一个出处坐实,这是政教人文的必然产物。因而中夏的诗虽然浩繁,但大部分是不能也不供欣赏的,因为作诗的初衷是政教历史精神(素质),而不是艺文美学精神的。诗是政教裨证,故而诗人写诗之始就是为了证史的,从而诗学与历史学的互证方法、或者说实证传统,乃只是将此初衷借用还原出来而已。故就此一点而论,中夏人文是泛实证性的,亦即历史(学)的精神传统乃是潜在于一切人文领域里的真正精神传统和素质、惯性。二十世纪的实证史学,或者应该说史学的实证主义主体,表明了历史学人文实证精神、行为传统的延续、伸展和在新成分(科学主义)中的结合。但由于体认的偏离性,使人文精神在旧格调中还平了,也就是抹平了,消磨掉了,这种失误,是因为把输入无形中蜕变为了简单的共鸣求同,将本来应该作为主要判断关切对象的实证对象(物而不是事)革命淆人于对象行为(实证精神)的直观了,因此造成了连续的历史后遗症,将历史上延留下来的朴学与义理学的冲突加重到朴学内部的冲突,以新实证推翻破坏旧实证,因而思想的建设完全瘫痪了。中国需要的首先是对象革命(关切物),而不是精神革命(树立实证精神素质),问题的根本没有搞清楚,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现在并还在继续发生着作用(要使物进入华人的`终极关切领域,这是首要的,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技术工艺的态度上)。
篇2:什么是论文?
毕业论文从文体上看,归属于议论文中学术论文的种类。所谓议论文,它是1种证明白已观点正确的文章。它包括政论、文论、杂论在内的1切证明事理的文章,或说理、或评论、或辩驳、或疏证,以达到明辨是非,解除疑惑、综陈大义,驳斥谬误等等目的。毕业论文就其内容来讲,1种是解决学科中某1问题的,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加以回答;1种是只提出学科中某1问题,综合别人已有的结论,指明进1步探讨的方向;再1种是对所提出的学科中某1问题,用自己的研究成果,给予部分的回答。毕业论文注重对客观事物作理性分桥,指出其本质,提出个人的学术见解和解决某1问题的方法和意见。毕业论文就其形式来讲,具有议论文所共有的1般属性特征,即论点、论据、论证是文章构成的3大要素。文章主要以逻辑思维的方式为展开的依据,强调在事实的基础上,展示严谨的推理过程,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
毕业论文虽属学术论文中的1种,但和学术论文相比,又有自己的特点:
1是指导性。毕业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科学研究成果。毕业论文作为大学毕业前的最后1次作业,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对于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撰写论文等等,教师都要给予具体的方法论指导。在学生写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独立进行工作,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精神,帮助学生最后确定题目,指定参考文献和调查线索,审定论文提纲,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修改论文初稿,等等。学生为了写好毕业论文,必须主动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刻苦钻研,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任务。
2是习作性。根据教学计划的规定,在大学阶段的前期,学生要集中精力学好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大学的最后1个学期,学生要集中精力写好毕业论文。学好专业知识和写好毕业论文是统1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写作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对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深化。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就是运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分析和解决1个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际训练。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作为专业人员写学术论文做好准备,它实际上是1种习作性的学术论文。
篇3:什么是论文?
蜡烛是用来照明的,小苏打粉是用来发酵的,白醋是用来添味的,这三样东西可是八竿子都打不着关系,可就是它们使我们发现了一种奇怪的新物质。
一次科学课上,老师给了我们小苏打粉、白醋、火柴和蜡烛这四样东西。我一看这四样东西,脑子里便打上了一个大大的“?”,心想:金老师该不会是打算让我们野炊吧?“先把苏打粉倒入杯中,再倒入白醋,最后盖上盖子。你们猜会发生什么事?”金老师的话打断了我天马行空的想象。
广口瓶中先把苏打粉放了一勺,然后倒入了白醋,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盖上了玻璃片。周玲慧扯了扯我的袖子,说:“陈诗怡,你看,苏打粉在冒泡泡了,好好玩。”我低头一看,确实,只要被白醋碰过的苏打粉都产生了一个个气泡,很是神奇。这时,金老师看了我们那一张张疑惑的脸,微笑着说:“白醋与苏打粉混合形成了一种气体。大家猜猜是什么气体?”金老师的问题一说完,大家便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你们是不是不知道?那既然都不知道就动手实验吧!”
第一个实验是将点燃的火柴插入盛有不明气体的广口瓶中,我们按着老师的方法将点燃的火柴插入广口瓶。咦!火柴没有碰到瓶子,也没有碰到液体,火柴却奇迹般的灭了,这又是为什么呢?经过讨论我们知道氧气是帮助燃烧的,火柴马上熄灭说明瓶内气体不含氧气,那这气体又是什么气体呢?老师又说道,“这实验只能证明瓶内氧气少了,或者没有,科学证明发现这是一种新气体叫二氧化碳。”我们这才恍然大悟。
第二个实验又开始了,“你们先把蜡烛点着,把蜡油滴在桌面上,让蜡烛站稳。”金老师说。然后把盛有气体的杯子的 盖 子 移开,把杯子里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如果火焰灭了,就说明杯子里面是二氧化碳;如果蜡烛烧得更旺了,就说明瓶内是氧气。”
金老师话音刚落,我便迫不及待地划着了一根火柴,点燃了的蜡烛火焰很旺。我抱着疑惑的心理把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那原本旺得耀眼的火焰在离杯口还有0.5厘米的时候熄灭。我惊讶得张大了嘴巴,眼中满是不可思议。大家议论纷纷疑惑不解。
经过大家的探讨和金老师的解释,我明白了,小苏打和白醋溶合产生了一种新的物质,而这种新物质就叫做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具有无色透明,比空气重,能灭火等特点。
科学的神奇真是令人费解,但是真是有趣啊!
篇4:什么是论文?
今天的两场讲座,可谓是相当专业的了,让我第一次近距离的领略了小学数学教育大师怎样用专业的眼光来谈小学数学教育问题的。
上午的讲座是张特级教师主讲的,主题是“别让经典成为教学革新的绊脚石”。什么是经典,数学教学有没有经典?张老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我的理解,数学教学是有经典的,那些具有典范意义的教学案例就是经典。我们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学也是有经典的,那就是自己认为自己上的最满意的课堂,就是自己的教学经典。那么,如何突破所谓的数学教学经典,或者是自己的教学经典,张老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中提出了四点建议:整体把握,追求溯源;稳中求变,合理推进;视角转换,殊途同归;异曲同工,凸显本质。
下午的讲座是朱特级教师主讲的,主题是“数学,给孩子们留下什么———谈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朱老师虽然离开数学教学一线,但仍然能用大量的案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仍然能有时间进入课堂来实践自己的教学观点,特级教师毕竟是特级教师。那么,我们的数学教育,要给我们的学生留下什么呢,当然,数学课程标准里已经非常清楚的给我们一个答案了,但是,朱老师依然给出了他的理解:深入理解,夯实基础;学会思考,发展思维;积淀经验,感悟思想;养成习惯,快乐成长。这样的理解,更符合我们教学一线的教师的理解,操作性很强,让我们一线的数学教师更加明白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要做些什么。
听了这两位特级教师,我突然之间想到了我们的教师要教好学生,至少要做好这么三件事情:
第一,要学会对知识的追本溯源。我们平时的教学,往往是把教材中或是教学说明的基本知识或是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就算是完成教学目标了,很少,几乎是没有认识到,我对教给学生的知识进行追本溯源,怎样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小数的初步认识,1/10=0。1,1/100=0。01等,我们往往认为,这是人为规定,需要问“为什么”吗?但是,特级教师就是要问为什么,它的知识本源是什么呢?就是十进制和数位制,如果让学生明白了知识的本源,学生还需要死记1/10=0。1,1/100=0。01吗?显然不用了。
第二,要学会对学生的追本溯源。学生要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此时,学生的知识结构里,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是与学习小数初步认识是有相连的?要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需要学生必须要具备哪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是很少追问的,这也就影响了我们备课的质量,如果不考虑这些问题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就接不上号了,学生与我们教师没有共同语言,我们的教学还有效果吗?
第三,要学会帮助学生对接新知。我想,如何帮助学生对接正是体现教师的专业素养,特级教师与我们不一样,独特之处可能就是体现在这里。
篇5:什么是论文?
文化是一个大范围整体的概念,但是文化认同它是小的概念范围,众所周知,影响文化的因素很多,比如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历史等都是影响文化的因素。移民、少数民族或者居住范围等的文化和其他地方的文化都是有差异的,文化还和习惯有很大关系,所以,由于以上各种因素的影响文化认同更是不同的。
1.人口因数
人口统计学指标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话题,这包括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等,研究表明,女性在民族文化传承上面,比男性更有很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年龄也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指标,随着年龄的增加,个体文化认同的水平也在提高。社会经济地位也是影响文化认同的指标,经济地位低的人对文化认同有很高的重视,他们赞扬民族传统文化,而经济地位高的人,对民族传统文化没有太大的重视。
2.文化差异
两种文化的差异越大,个体文化适应的过程就越困难,进而影响其文化认同。语言就是文化差异的一种, 也是文化差异背景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中国各个民族对各自民族的文化都有很强的认同感,但是各个民族之间, 包括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文化认同不是很高,但是在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各个民族和汉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所以,可以看出,语言和文化差异对文化认同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3.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体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应对压力、提高适应的重要资源,主要包括父母和同伴。
个人的文化认同一般来自个体自身的学习和觉悟,还有一般来自别人的影响。比如,小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思想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还有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 老师同伴同事等对个人思想态度等方面的影响。
篇6:什么是论文?
据统计年参加中考的人数为人。为何报考人数如此之多?只要是当过学生的,都会觉得,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呢?为什么要写作业呢?确实,为什么要学习也是我想解决的问题之一,所以,请跟随我看完这篇文章。
首先,学习是指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因此,学习是一种行为,一种提升自己品位与修养的行为。而学习这个动词却鼓励许多人在自己的人生中刻苦奋斗。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陆羽学习,是用自己的努力换来的。而现在的我们,父母将学习的本钱送给你,而你却拒绝了,这种行为真的是对的吗?
篇7:什么是论文?
当我们处于这个时代时,每个初中生都在这根中考的独木桥上争夺着通往高中的大门,在门前发生口角,争个头破血流,顿时间许多人“战死沙场”,与初中无缘;而有些人凭着光环成功进入高中。也就是说时代要求分数成为辨别考试优劣的唯一标准。
考生们都知道,说了“No”后一身轻松,但是代价却是在人生的路上停下脚步,就地休息。但是谁又会说“No”呢,谁想要自己看着别人擦擦汗珠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行走呢?每个人的心中都是这样想的:放手一搏,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至少可以说“我参加过中考”;参加光荣,放弃可耻。所以,“No”并不是想说就能说出来的。
虽说中国与美国建立了外交,但是美国的狼子野心我们还是知晓的,表面上脸上带着微笑,但是仔细看却是卑鄙的笑,随身携带着匕首随时捅向中国--经济压迫。美国的面上写着:“说'No'后我就放你一条生路。”但是如果说了“No”后我们的中国就会沦落于深渊,我们只能顶着压迫继续向前走,打破美国的如意算盘,逆转乾坤,扭转政局。
当我们中国在研究新科技的时候,世界的那些轻视中国的国家嘲笑我们:“说'No'放弃吧,你们是不可能研究成功的!”如果我们说“No”了,我们就与世界科技无缘,就不能将“MadeinChina”变为“CreatedinChina”了。难道我们能说“No”,我们中国人的血管中留着华夏的血液,我们的胸腔中燃烧着龙的烈火,如同一架发动机般推动着我们中国在“中国创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撞破科技的封锁,让中国的科技走向世界的舞台,让中国站在世界之巅。
我们为什么不说“No”?这不像日常中的小事,这是与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的,说了“No”之后,我们只能在他国的黑暗和鄙弃中苟延残喘。
中国的命运掌握在我们中国人的手中,让我们不要向压迫低头,不能自暴自弃,不能说“No”。
篇8:什么是论文?
摘要:加入WTO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直接而又重大的影响,而且对我国的教育发展将产生间接而又深远的影响。进一步说,入世意味着中国的教育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将出现一系列的发展趋势:教育竞争的全球化、质量标准的国际化、教育产品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办学模式的多元化、办学体制更加开放、教育功能的全面提升、终身教育的全方位展开、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教育结构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
20xx年11月11日,我国终于结束了长达的入世谈判,取得了WTO正式成员资格,这意味着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将发生巨大变化。入世不仅对我国的经济结构产生直接而又重大的影响,而且对我国的教育发展将产生间接而又深远的影响。
一、我国的教育将进入全球化竞争阶段
首先是对生源的争夺。现在的生源争夺主要在国内,即国内各校之间。其中争夺最激烈的是高等院校和高中层次。近年来,国外教育机构参与我国的生源争夺主要是通过各类出口中介组织进行。入世后,国外教育机构将以教育服务的形式进入中国的教育市场,兴办各类教育事业。这对我们是一个极大的压力。就目前情况来看,我们到国外办教育的可能性不是太大。因此,我们主要是应对而不是出击。
其次是对教师的争夺。对教师的争夺实际上是人才的争夺。现在国内的争夺已经如火如荼。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各高等院校之间。各校为了吸引高层次的人才,不惜重金高价“收购”,如优厚的工资待遇、宽敞的住房条件、高额的科研经费及安排家属工作与子女上学等。入世之后,此类竞争将更加激烈。
第三是对教育资源的争夺。教育资源既包括教学设施、图书资料,也包括教师、学生、学校品牌,还包括各种新开发的教育软件。入世之后的教育资源争夺主要将表现在教育市场的争夺。通过市场化运作,教育资源将重新配置。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认识。民办学校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很可能成为争夺的首选对象。其原因在于目前的民办教育普遍存在教育质量不高、管理不规范、师资力量不强的问题。我们的不足很可能成为外国教育机构的突破口。
二、教育的质量标准将趋向国际化
教育质量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标准。我国的教育质量标准多年来与国际标准不接轨。而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标准与计划经济的标准大不相同。这里主要是按什么样的标准培养人,即人才标准问题。计划经济总体来说是卖方市场,培养出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人;而市场经济则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思路。尽管我们现在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但是在质量标准问题上与国际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培养的实际目标是科学家,课程设计的高精尖与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形成极大的反差。为此,我们必须尽快调整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培养目标,改变现在的“五重五轻”现象,即重传承轻创新,重知识轻能力,重守业轻创业,重单干轻合作,重单一型轻复合型的培养模式。
三、教育产品将走向产业化、市场化
教育在WTO中属于服务性行业。服务贸易将迫使我们的教育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教育产品、教育资源、教育服务将以生产要素的形式出现。目前在这个问题上有争议,完全可以理解。有人担心教育市场化会给政府减少投资提供借口。这种担心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教育毕竟是一种产业,有产品,有市场,有供求,有价格。教育需要经营。学校的校长是直接的经营者,学校的教师是直接的生产者,学生是教育的服务对象。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校长和教师,学校教育的成败主要看学生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高等院校培养出的人,必须对社会有用。大中专学生必须到市场上寻找自己的位置。大中专学生的质量高低,只有到市场上才能得到检验。目前学生报考学校首先考虑的是就业问题,这是大势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四、办学体制将趋于多元化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办学体制单一、办学规则僵化、办学模式刻板、办学环境封闭、教育资源分散、管理模式滞后,这与入世很不适应。
首先是办学主体多元化。市场经济国家除了国家办学之外,有私立学校、股份制学校,同时国家对这些学校一视同仁。而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民办学校在许多方面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如招生计划、毕业文凭不能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当然这里有民办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问题,但更主要的是法律上没有真正确立民办学校的地位。
其次是办学规则的灵活性。我们现在实行的是高度统一的教育政策。统一课程、统一大纲、统一计划、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统一考试,这对教育者的个性发展极为不利。学校的自主权太小。如招生的指标由国家来定,从宏观上讲,有利于总量控制。但从微观上讲,不一定完全符合各校的实际。学校自主权的扩大是一个大趋势,尤其是高校。再如统一考试,各个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考试的内容、方法、形式也应有所区别。用一张试卷衡量几百万考生,这本身就不符合教育规律。
第三是办学模式多样性。同类学校同一办学模式,这是我国教育的一大特色。缺乏多样性是我国教育的一大弊端。专科学校与本科院校一个模式,教育学院与普通师范院校一个模式,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一个模式,职业技术学院与普通大学一个模式,这就是我们的现实。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各类学校应当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教育学院,它的任务是培训在职教师。其重点是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及教育管理的培训,学历教育是职前教育的任务。由于历史的原因,教育学院现在普遍办成了普通师范院校,严格地讲,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错位。
五、办学模式将更加开放
现在有一种十分奇怪的现象,好多学校搞封闭式教学。有的已经把学校办成了类似的“劳教所”,学生与社会隔绝,看不到电视,见不到家长;学校、家庭、社会不能有效地沟通;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学生不知道,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尤其是中小学实行这种办法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我们提倡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打破这种封闭式的环境,走开放式的道路。在中小学这个阶段,发达国家太开放,我们太封闭。适度开放是我们应当研究的课题。教育资源将得到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主要是教师,物质资源主要是教学设备和办学条件。合理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比如教师,入世之后很可能每个学校的固定教师并不多,而更多的是兼职教师。就像现在大学的外教一样,尽管不是本校的编制,但可以在本校兼课。人员流动、资源共享是个发展趋势。管理模式将趋于个性化。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加入WTO,我国将出现一大批股份制学校。股份制学校的出现将对目前的管理模式带来冲击。股份制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董事会选举董事长,董事长聘请总经理,总经理行使管理职能。这种学校的校长相当于总经理。他不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直接任命,而是由董事长聘任。要求校长是职业管理者。当然不是说,所有学校都是实行这种管理体制,但总有这样的体制出现。
六、教育功能将全面提升
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道德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的功能。过去我们更多地注重教育的政治功能,即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同劳动生产相结合,最近一个时期又强调教育的经济功能,即教育的产业化、教育的市场化。从国外的情况看,现在各名牌大学提出教育应当处于社会的中心地位,也就是说,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应全方位提升,不可偏废,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面对入世带来的新问题,我们不能简单用旧的框架同化新问题,而是要在肯定教育的育人功能的同时,认真研究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属性。
七、终身教育将全方位展开
终身教育是世界性的趋势。我国目前职前教育任务很重,学历教育任务很大,职后教育、终身教育刚刚起步。面对入世,终身教育将提上议事日程。今后的教育有两块任务要加强:一是职业教育,二是终身教育。现在人们普遍对职业教育有一种偏见,认为职业教育不如普通教育。随着入世步伐的加快,职业教育将成为一个热门。过去我们用人看什么学校毕业,是否名牌学校毕业,现在则不同。受教育者只有根据社会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在社会变革中寻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讲,未来教育中成人教育将有一个大发展。教育学院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大发展。山西省撤销省教育学院是与教育发展趋势直接相违背的。因为省教育学院担负着全省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大任务,这个任务仅仅靠师范院校的成教处是远远不够的。
八、高等教育将走向大众化
从世界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高等教育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精英化阶段、大众化阶段和普及阶段。高等教育人数占总人口的5—15%为精英化阶段;15—50%为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阶段。目前,发达国家已经由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迈进。而我国尚处于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阶段。这个阶段高等教育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市场的供求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人们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和要求越来越强烈。曾经有人把高等教育的发展作为拉动经济的动力,试图由教育的发展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走出低谷,这种观点虽然值得商榷,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确实很大。这一方面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瓶颈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国外教育机构大面积进军中国提供了机会。我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很可能成为国内外教育机构争夺的主要战场。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
九、教育结构的调整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教育结构包括学历层次结构、办学规模结构、教育功能结构、专业和课程结构等。教育结构必须与经济结构相适应。一方面,合理的教育结构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科学的教育结构可以改变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目前我国正在大规模地实行经济结构调整,但制约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因素是人力资源结构。一方面是大量的技术岗位缺乏实用人才,另一方面是大批的大中专毕业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人才供给与需求发生了严重的结构性失调。因此,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我们的经济结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结构(人才结构)的调整。如果我们不及时调整教育结构,很可能出现国外教育机构乘虚而入。也就是说,实用性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市场有可能丢失。为此,我们必须加大教育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速度。在不放松高级人才培养的同时,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应当指出的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必须与普通高等教育有区别。目前,在高等院校模仿普通高等教育附设的职业技术教育或将中等专业学校简单地提升为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很值得商榷。职业技术教育如果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可能成为历史的败笔,从而造成人才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巨大浪费。
篇9:什么是论文?
从我4岁起到现在,舞蹈一直陪伴着我,也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从兴趣爱好到我的专业,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对舞蹈的认识发生改变。从小学习舞蹈,知道为了它一定是要下功夫的,无论是肉体的拉伸,意志上的磨练。我们常常在网上看到舞者光鲜亮丽的背后是一双破烂不堪的双脚。很多人会问我,舞蹈那么辛苦为什么还要坚持。我想他们只看到我们为舞蹈的付出,只有舞者自己知道舞蹈会给予我们什么。
第一次被舞蹈吸引,与他人不同的是我不是被舞姿所吸引,而是被服装所吸引。最早让我沉迷的芭蕾舞,让我深陷于西方宫廷舞蹈的突突裙中,我不单喜欢舞蹈喜欢同样是艺术类的美术与音乐。我想芭蕾是最早奠定我审美的源头,从服装开始,我慢慢了解这个舞蹈,并学习,深入到成为我的专业。在我享受舞蹈的同时,穿服装跳舞会让我感到更幸福。
让孩子学跳舞的家长常常会以锻炼身体、为好好吃饭去学跳舞。小时候我的身材属于很纤细型,对于学习舞蹈是很好的身材。因为这个原因,学习舞蹈也让我有了健康的身体。
小学毕业,在我迷茫去哪所中学时,中专舞蹈学校的老师来挑人,让我找到了我的目标,以及想坚持下去的动力。舞蹈让我第一次有努力的方向,并带着我从大西北到上海这个大城市。
进入中专,由于离家太远,开学第一周太过想家,甚至有想回家退学的想法,但是每当想起我要下决心为舞蹈奋斗时,心里想家的辛酸就会退散,我明白很多事要自己面对。进了中专开始明白我的条件并不好,也不聪明,但是我愿意做“笨鸟”先飞。快毕业时,大家都在为考一个好大学而努力,我也一样。每天只希望能多练一些,听说早上跑步涨能力,我便一个人早上五点起床开始跑步,绑沙袋踢腿。每到父母心疼时,我都知道这并不是折磨自己,而是锻炼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我还发现其实在做这些事情时,我并不痛苦,而是很快乐。
现在进入大学,我不只学习舞蹈,还学习如何教舞,如何编舞,我更加深入的了解舞蹈,知道它的历史,生理上的知识,如何鉴赏它。不再是一般人理解的舞蹈是一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在跳。我也在学习舞蹈时考虑到今后我将怎样让舞蹈维持我的生活。是当老师,还是舞蹈服装设计师,舞蹈将离不开我的生活。
在十多年的舞蹈学习中,我深刻的感到舞蹈给予我的远大于我对舞蹈付出的,舞蹈教我的是整个人生。
篇10:什么是论文?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这是我们从小时候起,便被灌输的思想。家长们也把让孩子接受高等教育放在第一位。可高等教育教会了我们什么?难道仅仅是渊博的知识吗?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
一女子在早高峰期间,因低血糖晕倒在北京的海龙大厦前,头顺着寸劲,卡在了路边的栅栏中。众人的反应各不相同。
有的人视若无睹,匆匆走过。有的人十分害怕,急忙拨通电话:喂,亲爱的,我太倒霉了,上班途中居然看到一个死尸卡在栅栏里,脸色铁青,好吓人啊!你说我会不会粘上晦气呀?太恐怖了,你快安慰安慰我。一些胆子大的人拿起手机咔咔拍两下,发到朋友圈里,并配上文字:朋友们快看,这个小女孩好可怜啊。
直到半个小时后,一位清洁大妈看见了,立刻从海龙大厦叫来两个保安,一左一右掰断了栅栏,把女孩送到医院。可当时她已是脑死亡,最后抢救无效,离开了人世。医生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这个女孩如果在五分钟内被送到医院,完全可以获救。而当时正是早高峰,来来往往不乏大学生、硕士甚至博士等高学历人才,可他们并没有施以援手。反而是一位没有文化的清洁工大妈搭救她,还垫付了医药费。
读完这篇新闻,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为清洁工大妈的见义勇为感动,更为这样的社会现象寒心。高等教育教会了我们什么?是冷漠吗?在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我找到了答案。
庚子之春,新冠病毒席卷全球,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此打响。中国因合理的防控,及时制止了病毒的蔓延。众志成城、共抗疫情。我终于明白,高等教育的成果是白衣天使毅然援鄂的无畏,是社区工作人员通宵达旦的敬业,是小区岗人员瑟瑟冷风中的坚守,是生产工人没日没夜的劳累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钟南山院士挤在前往武汉高铁餐车一角的画面,医护人员在抗疫一线疲惫地席地而睡的场景,是我见过最美的风景。
高等教育在于教人,更在于树人。它不仅让我们在学海中遨游,更使我们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篇11:什么是论文?
毕业论文从文体上看,归属于议论文中学术论文的种类。所谓议论文,它是1种证明白已观点正确的文章。它包括政论、文论、杂论在内的1切证明事理的文章,或说理、或评论、或辩驳、或疏证,以达到明辨是非,解除疑惑、综陈大义,驳斥谬误等等目的。毕业论文就其内容来讲,1种是解决学科中某1问题的,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加以回答;1种是只提出学科中某1问题,综合别人已有的结论,指明进1步探讨的方向;再1种是对所提出的学科中某1问题,用自己的研究成果,给予部分的回答。毕业论文注重对客观事物作理性分桥,指出其本质,提出个人的学术见解和解决某1问题的方法和意见。毕业论文就其形式来讲,具有议论文所共有的1般属性特征,即论点、论据、论证是文章构成的3大要素。文章主要以逻辑思维的方式为展开的依据,强调在事实的基础上,展示严谨的推理过程,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
毕业论文虽属学术论文中的1种,但和学术论文相比,又有自己的特点:
1是指导性。毕业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科学研究成果。毕业论文作为大学毕业前的最后1次作业,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对于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撰写论文等等,教师都要给予具体的方法论指导。在学生写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独立进行工作,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精神,帮助学生最后确定题目,指定参考文献和调查线索,审定论文提纲,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修改论文初稿,等等。学生为了写好毕业论文,必须主动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刻苦钻研,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任务。
2是习作性。根据教学计划的规定,在大学阶段的前期,学生要集中精力学好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大学的最后1个学期,学生要集中精力写好毕业论文。学好专业知识和写好毕业论文是统1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写作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对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深化。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就是运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分析和解决1个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际训练。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作为专业人员写学术论文做好准备,它实际上是1种习作性的学术论文。
【什么是论文?】
篇12:什么是素质教育论文
一、当前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简析
各地出现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热,一方面体现了素质教育理念正在不断深入,受到了广大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广泛认同,另一方面说明了校内外一体化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完善,社会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发掘,为学生成长拓展了空间。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特点。
1.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提出若干年,但是真正得到实施是在近十年。实践活动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教育载体得到充分重视,许多学校将其与其他学科教学工作同计划、同布置、同安排、同落实,成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发展的重要课程,是现行教育教学体系外的有效补充。
2.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在课堂内、校园内,学生虽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能力素质发展也卓有成效,但是受制于时间空间及条件的限制,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锻炼,尤其是心理素质、思想情感、协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力不从心。开展课外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在这些方面取长补短,尤其是利用专业基地、专业场所、专业机构对学生进行训练,能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3.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生课外生活的丰富内容。从目前各中小学开展实践活动状况看,学生参与热情之高始料未及,他们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获得了放松,在课外得到了发展的广阔空间,参与的兴趣不断提高,有利于身心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课外最为丰富的内容。
4.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小学生在学业方面得到了有效满足,教师还要将目光转向学生身心发展,尤其是当代独生子女群体缺乏的坚韧品质、顽强意志及团结包容心态,课堂教学中难以全面渗透。借助于专业基地、专业团队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可以在思想上、品德上、情感上受到熏陶,对身心健康具有积极意义,尤其对于心智发展尚不完全的小学生及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有价值。
二、夯实工作要点,保证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卓有成效
当前,绝大多数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活动,都是和教育部门专业的素质教育基地联合,借助于丰富的设备场地条件、活动器材及专业的指导队伍,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效果非常明显。工作中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统筹规划保证实践活动纳入整体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不能一头热、一阵风,想到哪里做到哪里,而要制订详细周密的计划,将其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课程规划体系,落实相关条款。每学期参与的次数、时间,不同年级段学生适宜参加哪些活动,如何组织,等等,要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要将工作目标任务细化到时间节点,明确到实际人头,通过这样的方式,保证教育实践活动能够有条不紊地推进。
2.无缝对接保证中小学生有序参与实践活动。由于各地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所对接的学校、学生数量众多,因此学校应当安排专门的`分管领导,每学期初就要与实践基地取得联系,提出本校实践活动计划安排,与整个基地的活动安排协调统筹起来,以保证制订的计划能够有效实施。许多学校由于未能事先和实践基地做好对接,往往在需要开展活动时面临场地安排不过来、时间紧张等问题,无法完成全部项目。因此一定要从头规划、及早对接,保证整个实践活动有序开展。
3.精选内容保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特点。为中小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是对他们的体能与心理素质的一次锻炼。由于学生年龄阶段不同,在活动内容上也要体现差别。初中生和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一样,在实践项目上要有所区别。例如年龄稍大的学生可以加入攀岩项目,这是一项既锻炼体能又训练技巧的内容,学生过小则不适宜参与这一项活动。可以组织年龄较小的学生过晃晃桥等项目,这些项目比较适宜年龄较小的学生。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对抗游戏活动及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包饺子等。有些活动适宜全体学生,有些活动则只适应相应年龄阶段的学生。学校与实践基地应当进行深入研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出相应的训练菜单,让他们采取订单式计划安排,保证不同年龄学生都可以开展与其身心发展相吻合的活动,保证每一批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针对性的指导,让他们玩得开心、玩得尽兴,同时能力素质得到发展。
4.联系生活保证学生在活动之后能大有收获。通过三天或两天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学生虽然当时感触很深,无论是培养团结有爱的意识,还是顽强拼搏的精神,当时的收获非常明显,但是回去经过一段时间会逐步淡忘。因此,教师在离开教育实践基地之后,还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渗透引导,以这次实践活动为契机,以他们获得的内心感受为基础,与日常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例如让在包饺子时感悟的团结友爱延续到班级管理中,相互帮助、团结友爱,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再如攀岩活动中所感受到的顽强拼搏意识,可以在学习活动中升华,鼓励学生学习中不怕困难,勇于向自我挑战,制定更高目标等,让活动与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放大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
三、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注意点
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应当成为中小学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一活动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安全保障要到位。小学生、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相对不足,带队教师及校领导、基地工作人员,都要对安全保障工作进行严格检查,确保每一个环节不出疏漏,让孩子们在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活动。二是对接联系要到位。从学期初的计划安排对接,到活动前的具体对接,包括时间路线、活动内容、准备器材,等等,要通过无缝对接保障活动紧张有序开展。三是后续教育要到位。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为中小学教育管理提供了广泛空间,以这样的活动为契机,还要组织若干后续教育活动,以保证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中培养的品质、受到的熏陶,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得到贯彻落实与升华,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综上所述,当前中小学素质教育热是一个好的现象,代表了教育素质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但是在组织过程中要保证科学高效,还要充分提高活动的艺术性与技巧行,增强实际成效,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
★ 毕业论文答辩问题
★ 论文答辩问题
★ 论文答辩注意事项
【什么是论文(精选12篇)】相关文章:
开题报告注意事项2023-04-11
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工作总结2023-08-01
毕业论文写作基础2022-08-09
大学毕业论文写作方法:原则要求2022-05-15
毕业论文写作选题技巧与写作方法2022-07-01
英语版论文答辩结束语2022-05-04
博士论文答辩技巧及注意事项2023-08-02
大学科技论文写作格式2023-08-09
毕业论文答辩常见问题及答辩技巧2022-12-14
毕业论文查重and答辩最强攻略202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