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在急诊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论文(共15篇)由网友“玻璃梳子”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品管圈在急诊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论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品管圈在急诊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品管圈在急诊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急诊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效果。方法选取急诊科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诊科先后建立5个QCC小组,各小组均完成QCC活动目标值的设定,达标率为100%;开展QCC活动后科室在护理文书书写、急危重症病人护理、护士急救技术方面均显著优于活动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由7.50%降至1.67%,急救物品缺陷率由13.33%降至5.00%,患者满意度由活动前91.67%增至97.5%,与活动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能有效保证护理安全。
关键词:品管圈;护理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PDCA;头脑风暴法
品管圈(QualityControlCircle,QCC)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应用科学统计工具及管理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急诊科作为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首批开展QCC活动的试点科室,自8月开始将QCC工作模式应用在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中,对护理质量管理工作运用品管手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已先后成立5个品管圈小组,取得良好成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急诊科在岗执业护士26名,年龄21~44岁,平均年龄为(30±2.8)岁;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6人,护师8人,护士11人;学历:本科17人,大专9人。本研究对实施QCC活动前后急诊科护理质量管理效果进行评价,QCC活动前随机选取202—7月收治的120例患者,男性72例,女性48例,年龄19~81岁,平均(40.6±5.7)岁;QCC活动后随机选取2—7月收治的120例患者,男性69例,女性51例,年龄18~79岁,平均(41.2±4.8)岁。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理论培训。开展QCC活动前护理部成立QCC推动委员会,确定QCC推动委员会的组织架构和组建原则,由QCC推动委员会邀请国内和省内专家对全院护士进行品管圈知识培训。培训内容丰富充实,主要涉及品管圈的相关概念、发展现状、新旧七大手法及应用技巧、实施步骤及关键点等方面[2]。对部分护理骨干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培训方式,本科室选派4名护士参加由省卫生计生委组织的QCC运作和管理的相关培训,进一步深入学习QCC活动的品管手法、质量管理理论、原则和开展QCC活动的意义。
1.2.2确定各品管圈活动思路。由医院QCC推动委员会和急诊科全体护士共同讨论科室目前在护理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上存在的管理缺陷及薄弱环节,如护理质量控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法律意识薄弱,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护理安全管理力度不够;护士的层级管理不合理,没有充分发挥不同层级护士的工作积极性;高端急救物品科技含量高、性能复杂、多使用英文界面,在使用时护士仅进行常规操作致使其很多功能不能发挥作用;低年资护士对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思路和抢救流程不能完全掌握,医护之间的配合与默契需进一步提高。因此,从科室具体实际情况出发,客观地分析问题,采用头脑风暴法确定各QCC活动思路。
1.2.3成立品管圈小组。各QCC小组由4~8人组成,圈员采取自愿参加、上下结合的原则参加,1名护士可以交叉参加不同的QCC小组活动。以民主投票的方式选举辅导员和圈长,选定圈名与圈徽,成立QCC小组均需上报医院QCC推动委员会审核并备案,督导员由QCC推动委员会委员担任。QCC小组活动严格遵守戴明环(PDCA)程序,按PDCA循环管理的10个步骤进行护理质量控制,持续不断地改进护理质量。每个QCC小组活动周均为6个月,圈长召集全体圈员每2周进行QCC小组讨论一次,共同讨论活动主题,反馈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法。急诊科先后成立了5个QCC小组:急救物品管理小组、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急救技术管理小组、优质护理小组、护理安全管理小组。
1.2.4各品管圈活动。(1)主题选定。各QCC小组根据已确定的QCC活动思路,运用头脑风暴法,全体圈员共同讨论本小组在护理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上要改进的主要问题,通过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等,确定活动主题,并上报QCC推动委员会审批。(2)拟定活动计划书。用品管工具“甘特图”拟定活动计划书,作为此次QCC活动进度的依据,时间为6个月。(3)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根据选定的活动主题,调查科室目前护理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的现状,收集数据,采用品管手法柏拉图及根据80/20原则进行要因分析和研究,确定本次QCC活动需改善的重点内容。(4)按照QCC的相关公式:目标值=现状值-改善值=现状值-(现状值×圈能力×改善重点)计算出目标值[3]。(5)制定对策并实施。圈员共同讨论活动主题,根据本次QCC活动在护理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按照5W1H原则,从可行性、经济性、效益性方面制定改善对策并实施,实施对策的过程由圈长和辅导员进行督导。(6)检查效果、标准化、总结经验。在QCC实施过程中,全体圈员每2周对活动主题进行讨论一次,反馈对策实施的有效性,进行效果确认,制定标准化的护理流程,形成长效护理工作机制。每个QCC小组活动开展半年后,客观评价本次活动,总结经验教训,以利于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1.3效果评价
对急诊科实施QCC活动前后的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进行效果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行设计调查表,对急诊科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回顾性调查,发放120份调查表,回收率100%,对实施QCC活动前后科室护理文书书写、急危重症病人护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护士急救技术、急救物品缺陷率进行比较;患者出院时填写满意度调查表,对护士急救技术、病房管理、护理服务质量等内容评分,共20项,很满意5分,满意3分,不满意0分,满分100分;所有参加QCC活动圈员从专科知识、沟通协调、解决问题能力、QCC方法运用、护理管理意识、团队凝聚力等8个方面对QCC的无形成果进行评价打分,每项1~5分,8项共40分,每项平均分作为评价依据,对实施QCC活动后圈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进行比较。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有形成果
急诊科作为医院首批开展QCC活动的试点科室,至今科室已先后建立5个QCC小组,各小组均完成QCC活动目标值的设定,达标率为100%;在QCC实施过程中,完善应急预案3项,制定标准化的护理流程9项;开展QCC活动后科室在护理文书书写、急危重症病人护理及护士急救技术均显著优于活动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由7.50%降至1.67%;急救物品缺陷率由13.33%降至5.00%;患者满意度由活动前91.67%增至97.5%;实施QCC活动前后对两组患者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效果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无形成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护士的专科知识、沟通协调、解决问题能力、QCC方法运用、护理管理意识等能力和素质均得到提升(见表2)。运用雷达图对QCC活动的无形成果进行确认,取实施QCC活动前、后每项的平均分作为评价数据。
3讨论
3.1品管圈活动增强了护士的质量管理意识
在品管圈活动过程中,通过“头脑风暴法”,圈员们主动寻找工作中存在的质量和安全问题,挖掘圈员们的管理潜能,实现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共同确定活动主题,运用品管工具以数据为基础进行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制定对策,科学实施并检查实施效果,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及时总结经验。护士有参与管理意识和愿望,通过共同参与管理形成良性循环,提高了护理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的执行力和效果[4]。本研究的无形成果中显示,在品管圈实施的过程中护士的质量管理意识得到增强,从而提高了科室护理质量管理效果。
3.2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在QCC实施过程中注重对护士专科知识、急救技术、突发事件处理和抢救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科室进行急救理论知识和急救演练的培训,使护士明确抢救思路和流程;能熟练使用具有英文界面的高端急救仪器和物品,充分发挥多种功能;加强医护之间对急危重症病人救治的配合与默契,使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实施QCC活动后护士急救技术合格率为95%,急危重症病人护理合格率91.67%,与活动前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理安全管理质量
由于急诊科工作的高风险性,护士在工作中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发生严重的护理差错、事故,医院在急诊科开展品管圈活动中针对科室目前存在的护理安全管理上缺陷及薄弱环节,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及风险意识,转变出现差错、事故消极处理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把差错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注重对护士防范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护理安全质量控制上加大监督和考核力度。实施QCC活动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由7.50%降至1.67%,急救物品缺陷率由13.33%降至5.00%,实施前后效果比较分析,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4品管圈活动有利于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品管圈工作模式应用在护理工作过程中,圈员们运用品管圈的思维理念对患者的临床护理及护理质量进行动态持续的PDCA循环管理,实现了由点及面、由下而上、由局部到整体的质量管理活动,建立护士质量改进的意识和方法,实现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5-6]。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者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由91.67%提高到97.5%。因此,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作者:尹国华 赵艳晶 刘卓 单位: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刘庭芳.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
[2]许晨耘,符林秋,陈克妮,等.以点带面全面推行医院护理品管圈活动[J].护理学杂志,,28(13):4-6.
[3]张志娟.ICU患者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15-17.
[4]唐志强,卢顺麟,陈华.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黑龙江医学,2012,36(9):697-698.
[5]孙莉,刘瑶,贾立红,等.在胃肠外科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提高住院病人健康教育知晓率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58-61.
[6]张莉萍,戴晓冬,杨宁琍.品管圈活动在造口患者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3,28(22):71-72.
篇2:品管圈护理质量管理应用论文
品管圈护理质量管理应用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应用于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取得的效果。方法本院以各质控组为单位组圈,按品管圈步骤实施各项活动,每组依PDCA循环进行工作;评价各项目应用效果及护理人员知晓率、参与率、达标率和成果应用率;与本院2013年护理质控情况作比较。结果应用品管圈后,20本院优质护理合格率、护理技术合格率、护理文书合格率和健康教育合格率均明显优于2013年,年护理安全差错显著低于2013年,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4年护理人员知晓率、参与率、达标率和成果应用率均高于2013年(P<0.05)。结论品管圈应用于护理质量管理效果显著,有效提升了本院护理质量管理意识和水平,提高护理人员的管理制度执行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保证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关键词]质量保证,卫生保健;质量控制
护理品管圈(qualitycontrolcircle,QCC)是由相同或相近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织数人一圈的小组,为了解决问题,圈员团结合作,应用品管的各种统计工具,进行分析,解决工作场所管理、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以达到业绩改善的目标[1]。而将品管圈有效的用于护理质量的管理中,促进了护理人员参加的主动性,带动更多的护理人员加入到护理质量管理的队伍中。
2014年品管圈活动在本院优质护理、护理技术操作、护理文书、健康教育和护理安全等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现将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护理部以各质控组为单位组圈,以品管圈步骤实施各项活动,每组依PDCA循环进行工作。通过开题报告、中期评估和结果发表等形式评价品管圈在优质护理、护理技术操作、护理文书、健康教育、护理安全等方面的应用效果;统计护理人员品管圈管理的知晓率、参与率、达标率和成果应用率,并与2013年本院护理质控结果进行比较。
1.2方法
1.2.1组圈并确定圈名每个圈代表不同的质控组,每圈都由3~4名护士长和3~4名科室的质控护士组成,圈长由各质控组长担任(一般要求为护士长),护理部3名主任分别参加到不同的圈中。圈名以各质控组名来命名,分别分为优质护理、护理技术操作、护理文书、护理安全和健康教育等。
1.2.2主题选定,拟定活动计划每季度各圈开展1次全院性督查。督查前各圈长召开圈员座谈会,对照质量检查标准结合上季度临床科室存在的主要问题拟定本季度的护理质量核查表。各圈利用1周左右的时间对全院各科室进行全面的督查。督查后由圈员汇报现阶段全院各科室在相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各质控组讨论确定问题、讨论,确定以“如何解决当下主要问题,如何提高护理质量”为主题,应用品管圈管理方法分析原因,进行评估、培训、追踪、讨论,并制定整改措施与下一步的考核方法。讨论解决的方法和预期达到的目标。
1.2.3设定目标按照本院护理部2014年护理工作计划的目标进行工作,各圈每季度检查的结果与2013年同期督查结果进行比较。要比2013年同期增长4%。
1.2.4拟定对策并实施
⑴由各圈长通过OA或微信等方式通知各科室护士长现存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议整改措施引起关注。
⑵各科室护士长利用护办会或晨交班会上传达护理部各质控组下达的本科室的整改重点问题。
⑶科室加强低年资护士的专科理论和操作培训,提高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⑷对于责任心不强、常常出现同一问题的科室,护理部主任及圈长可采取当面谈话。必要时,科室护士长跟班培训、检查,采取适当奖惩措施。
1.2.5效果确认与评价统计2014年与2013年同期护理质量各项指标的合格率及护理安全差错例数。并动员全部圈员主动参与,按照PDCA循环程序,循环加以改进,护理质量得到有效改进。
1.3观察指标
1.3.1各项目合格率统计分析品管圈组中全员基础护理、护理技术操作、护理文书和健康教育合格例数以及护理安全差错发生例数及其占比。
1.3.2品管圈管理效果统计护理人员品管圈管理知晓率、参与率、品管圈目标达标率以及临床成果应用率。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2014年与2013年各质控指标合格率分析比较情况2014年各项护理质控指标合格率明显高于2013年同期的,护理安全差错显著低于2013年,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2014年与2013年品管圈应用效果比较2014年品管圈应用效果显著优于2013年,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讨论
3.1品管圈与护理质量管理品管圈是一种比较活泼的品管形式。QCC的特点是参加人员强调圈长和圈员的结合。护理质量管理,是指按照护理质量的`形成过程和规律,对构成护理质量的各个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护理服务达到规定的标准和满足服务对象需要的活动过程[2]。护理质量是衡量医院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其直接影响着医院的临床医疗质量、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等。对于医院竞争日益激烈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如何把握护理质量管理的重点、确保护理质量的稳步提升以及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护理管理者的中心任务,也是医院护理工作的主要目标[3]。随着品管圈的逐渐广泛开展,其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也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可。
3.2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达到符合性技术标准就是高质量,过分强调护理人员文化水平和劳动力素质对质量的影响”,这种传统质量管理已经逐渐被现代质量管理所替代[4]。而现代的QCC管理内容和目标突破了原有的质量管理范围,使护理质量管理向着更高的技术、工艺、管理方面扩展。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品管圈,更能尊重人性,激发护理潜能,增加科室及医院效益,保证护理质量提高并持续改进[5]。在开展品管圈活动中,利用PDCA(计划、执行、确认、处理)循环,其中“计划”包括组圈、主题选定、拟定活动计划、把握现状、设定目标、拟定对策,“执行”指实施对策;“确认”指效果确认,“处理”包括效果评价与改进。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针对问题,常采用柏拉图分析,其原因及措施可选用鱼骨头和(或)冰山图体现,从而使得问题更加清晰,更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品管圈应用于护理质量管理的效果品管圈的应用,使我院的护使理工作流程更加规范化,大大减少护理工作中遗漏和不足现象。对于基础护理组的成效,是基础护理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合格率有90.0%提高到97.0%。护理技术组,如穿刺技术、护患沟通技术等不断改善,其合格率由91.0%提高到96.0%。护理文书组,护理病历书写完整性、规范性和严谨性均得到提高,其合格率由90.0%上升到94.0%。健康教育组,明显增加患者疾病相关知识、饮食知识、运动知识等,合格率由89.0%提高到93.0%。在研究中,护理质量管理中开展品管圈后,科室2014年基础护理、护理技术、护理文书和健康教育等合格率明显高于2013年,其护理安全差显著下降,相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护理人员对品管圈管理的知晓率、参与率显著上升,品管圈的目标达标率和临床成果应用率也得到提高,明显优于2013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品管圈是有效可行的,明显提高品管圈中各组项目合格率,有助于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同时也营造了全员参与护理质量管理的良好氛围,也促进大家灵活运用各种质量管理工具有效解决临床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提高护理质量与护士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陈蜜蜂.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7(10):246.
[2]曹敏,蒋莲萍,徐小燕,等.品管圈在推进急诊科护理人员手卫生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0(18):4104-4105.
[3]赵君,周洁贞.(品管圈)活动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对腰椎间盘切除术后患者实施健康宣教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2,7(15):72-73.
[4]蔡学联,郑芝芬,唐晓英,等.运用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11(12):59-61.
[5]陈淑珍,毛丽洁,郑秀云,等.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呼吸内科患者痰培养标本及时送检率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2,19(9A):42-44.
篇3:质量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质量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1.图书资源优化管理
调整图书馆的资源结构,不可盲目求多求大,要加强对图书资源来源、渠道、范围以及种类等环节的控制,深入优化图书馆的资源结构,尽量以最少的馆藏量满足最大的信息量。为了确保图书馆资源能够满足被服务对象的需求,就必须从图书馆的服务群体出发分析图书馆的性质和任务,有目的和针对地进行管理信息收集工作,保证图书馆资源种类和数量上的均衡。此外图书馆还要不断引入新的管理设备,利用数据库、光盘、咨询检索、联机检索、馆间文献传递和邮件等计算机技术,采用先进的管理服务模式,不断扩展读者信息的获取途径,提高信息获取的速度。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先进的图书资源管理设施,可以最大可能地加深对图书资源的挖掘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2.坚持以读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读者的需求对于改善图书馆管理质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图书馆只有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最大可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时时刻刻进行读者调研工作,了解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对于读者类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制定适用于不同服务对象和读者类型的管理方法。针对科技类图书馆,其受众一般为科技工作者,其阅读的目的主要是叙述研究和课题攻关等研究问题,所以进行快速准确全面的文献检索,节约读者的查阅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为读者提供最有效和最丰富的信息。所以要想提高图书馆的质量管理水平,就必须对读者类型和特征进行认真调查,对读者的借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确定读者的类型、需求以及服务内容。
3.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因为图书馆管理工作涉及内容广泛,管理任务非常复杂,因此需要管理人员具备熟练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同时还要求管理人员不怕辛苦、积极进取、富于创新精神。因此必须加强对图书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使其熟悉图书馆管理的工作规律和工作方式。管理人员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用扎实的理论来指导管理工作,才能做好图书馆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此外还必须做好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工作,组织各自的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和学习,举办学术报告、研讨会以及展览。
4.营造良好的图书馆质量管理环境
为了尽可能地保证图书的保存质量,必须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馆藏条件,延长图书资料的使用寿命,因此图书馆环境的.好坏也是图书馆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图书馆的质量管理环境评价包括图书馆建筑的质量和外部容貌,还有最重要的图书资料保存条件,其中图书保存的温度、湿度、防虫防蛀、防尘防火等因素都是图书馆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此外良好的图书阅览环境也很重要,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同时还应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检索服务。作为图书馆管理人员要认真对待读者的要求,做到热情有礼,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同时应严格按照图书馆的规章管理制度,规范图书借阅的流程,不断改善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5.结语
总之,质量管理对图书馆管理工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有利于图书馆的资源和流程优化,对图书馆的发展有重要的研究和实践意义。通过构建科学的图书馆质量管理体系,坚持质量管理理念,以读者的需求为中心,不断改善图书馆的资源,以实现图书馆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篇4:手术护理质量管理中绩效管理的作用论文
手术护理质量管理中绩效管理的作用论文
手术护理质量是在病人手术结束后的,需要对病人进行康复性的护理工作,手术后护理在治疗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决定患者术后的康复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医生建立自我信心非常重要,每年本院都要进行一定的考核,通过考核提高医护人员的能力和技术[1].本院引入质量管理后,经过不断努力,已经有了自己的管理方法,之后还会向更好的方面发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手术中的护理环节有很多,护理人员需要对这15项护理手段了如指掌,医院做了相关每月测试考核,随机抽取5项进行考核,并作出相关的分析,医院根据考核后的数据做出相关的培训。本院在实施后对近四年的考核成绩做出了相应的报告,每年抽取的人数为1250人次。男女不限由于P>0.05,男女性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绩效管理的应用
1.2.1考核标准的制定:从手术的15项基本要求中抽取5项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如下巡回护士的质量、值班护士的工作质量、洗手护士的工作质量、手术间管理等,每一项的里面抽取3到5个知识点进行考核,每项考核分数满分为100分,考核分四个等级,90分到100分为优秀,70分到90分为良好,60分到70分为中等,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分以下的人员需要进行停职培训再考核[2].
1.2.2建立考核质量评价小组:由护士长和主管医师组成小组,探讨工作中的问题,对工作中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并改进工作方式,为提升工作质量做方案[3].
1.2.3组织相应考核后的培训:医院聘请护理学专家对医护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明确医护人员的目标和工作任务,建立严格绩效考核制度,对每一位护理人员要负责,加强他们的责任心,提高护理技术,安职上岗。
1.2.4记录患者医生的满意度:每次患者出院,对患者还有主治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对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过程是否满意,各项指标得出相应的评价,统计绩效管理实施后20至的数据,查看各个护士人员的满意程度。
1.2.5制定奖金与惩罚制度:考核分数每一个工作季度结束后公布,并根据考核成绩对应发放奖金,对工作中出现问题的护理人员做出相应惩罚并对其进行停职培训,合格后再回复岗位。
1.3统计学方法。对研究结果的数据进行资料处理,本次研究采用的是SPSS19.0专业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定量资料采用例数n和均数;定性资料采用率。全部数据检验都为卡方检验,P<0.0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绩效管理是现代医学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标准,是推行医疗改革的关键所在,对于护理质量管理中也有较大的帮助,是提高护理管理质量,以及护理人员专业水平的重要一点,也是保障医院长久发展的重要前提。绩效管理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在现代护理专业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对于现在我们所处医疗环境的不断发展[4],护理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多,护理专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水平进行标准化的绩效管理都是一个较大的参考指标,通过对护理人员的绩效进行管理,能够对于他们的专业技能的水平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实行规范化的标准与考核相结合对于这一标准有很好的效果,通过对护理人员不断的评价与讲解,让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关注到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他们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摆正工作态度,认真对待工作[5].
参考文献:
[1]杨秋菊,黄惠君,袁婉欢等.绩效考核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09(16):101-102.
[2]白洁,吴福丽.绩效管理在手术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10(19):1791-1792.
[3]朱国香,田杰,魏素兰等.护工运送患者的安全管理[J].护理与康复,2012,11(2):175-176.
[4]张英.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病房的实施与成效[J].齐鲁护理杂志,,19(4):98-99.
篇5:质量管理在市政工程中的作用
质量管理在市政工程中的作用
项目质量控制与企业质量控制不同,要控制好项目工程质量,就要赋予项目经理相应的权利,明确其相应的职责;项目质量管理中要以人为本,要以提高全员素质和质量意识为前提抓工程质量.通过项目质量几个控制点进行研究,总结部分经验以供同行参考.
作 者:郭文胜 作者单位:河南省第五建筑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河南,郑州,450000 刊 名:甘肃科技 英文刊名: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5(13) 分类号:U443.154 关键词:质量控制 检测手段 项目经理篇6: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论文
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论文
护理安全是临床护理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目前临床护理管理研究的重中之重。急诊科是医院较为特殊的场所,是接收重症患者的第一站,护理安全隐患贯穿于整个过程,一旦稍有不慎,将造成严重医疗事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必须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对此,本文将我院急诊科管理实施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安全管理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员15例为研究成员,该成员包括护士长。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探讨其护理安全隐患,包括:目前,临床均表现为年轻护理人员应急能力低、法律知识欠缺、护理安全意识不足、工作经验不足等,一旦患者相对较多,将出现手忙脚乱现象;由于输液室患者多、周转快等因素的存在,常出现随意调换位置现象,若护理人员未认真核对患者、液体,间接导致液体输入错误;护理人员日常工作期间未及时巡视,未及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均会出现液体外渗现象;护理人员工作态度强硬,未及时解释医院情况,极易出现分诊错误处。增加误诊、漏诊发生率;患者运输过程中,护理人员和其未及时沟通或沟通不足等,均会发生护患纠纷;由于日常护理人员忙,护理人员缺乏,通常会出现忽略观察患者现象,致使记录不及时、错记现象;待接收120电话出车后,一旦无人接听,将会转至输液室接听;患者多时,护理人员无法及时接听,直接影响接收患者绿色通道畅通。
1.3观察项目
观察安全管理实施前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18.0软件对本文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对结果中相关计数资料进行表示,在本文中对计数资料进2检验,若对比显示P<0.05,则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临床结果显示,急诊科护理期间不良事件类型为拔管不规范、跌倒、坠床、医嘱执行错误等,安全管理未实施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6.7%;安全管理实施后发生率为6.7%,实施前后存在鲜明性临床差异(P<0.05)。
3讨论
一般来说,急诊科所有操作均将“急”作为中心点,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责任重。工作过程中,发挥护理人员潜能,改变较为传统的护理模式,将被动工作转变为主动工作,为患者提供较为全面、舒适的护理服务。
3.1强化安全意识
日常工作期间,护士长应邀请专业人员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如:借助科室早会时间针对性的进行法律、医院规章制度培训,让护理人员将“安全第一”作为护理工作主要原则。通过法律知识培训,不但能让护理人员认清日常形势,将工作错误扼杀于萌芽中,使每位护理人员学法、懂法,学会用法律知识保护自我,便于维护护患双方权益,进而为患者提供较为全面、安全的`护理服务。3.2转变服务观念护理人员应变被动为主动服务,为重症患者开设绿色通道,将患者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热情服务患者,患者入院后第一时间准确判断患者病症,确保每位患者均能享有有效、快速的救治。同时,护理人员还应提高自身急救意识,完整准备抢救用品、器械;患者进入科室救治后,护理人员应保持冷静,迅速反应,按照医院规章制度执行各项操作,注意讲话艺术,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详细记录临床操作,确保书写全面、认真,完善记录患者病情发展、医生叮嘱等。
3.3加强培训力度
急诊科接诊患者病情严重,需及时救治。因此,需确保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完善,工作经验丰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配合临床医师抢救。这样需要医院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力度,安排护士长或工作资历高的医护人员进行知识讲解,还可通过示范、查房等活动来指导护理人员操作技能。此外,还应加强护理人员素质教育,培养护理人员反应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等,使护理人员在较为紧张的环境下也能发挥稳定水平,提高抢救成功率。
3.4建立纠纷处理制度
护士长可利用日常晨会时间鼓励护理人员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对报告人员进行保密处理;针对护理人员上报护理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制定解决措施。收集护理人员存在问题,便于防范于未然;建立纠纷处理制度,对和护理相关的投诉、纠纷等不良事件,以书面形式进行备案,要求每位护理人员均掌握纠纷处理方式,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负面反应。
3.5合理配置护理人员
目前,临床已证实床护比和护理质量呈现正相关,护理人员配置不足致使医院护理质量相对较低。由于急诊科工作的特殊性,应适当增加护理人员总量,并根据其工作资历、年龄等调整工作,让专业技能不同、资历不同护理人员各司其职,互相帮助,提高团队团结意识,进而提高护理质量。此外,还应加强安全管理。做好物品管理工作,护理人员交接班时认真检查,护士长安排专业人员管理临床设备,确保其处于稳定状态,便于抢救时正常使用;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日常工作中认真填写输液记录,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加强巡视力度,预防危险性事件的发生。
4小结
护理安全是指患者在医院接受护理的过程中,未出现法律以外的心理、生理或功能上的损伤或死亡。护理安全是整个护理工作的基础条件,由于急诊科所收治患者病情重、治疗难度大等,患者及其家属极易出现紧张、易怒等负性情绪,操作期间稍有不慎就会诱发医疗纠纷。因此,需确保护理人员掌握专业知识,学会灵活应变突发事件。我院通过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发现,拔管不规范、跌倒、坠床、医嘱执行错误等为常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6.7%;通过相应针对性措施的实施后,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至6.7%,存在鲜明性临床差异(P<0.05),说明急诊科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可有效防范护理风险,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可靠保障,亦可在提高患者满意率的同时,提高护理人员服务水平。
篇7:临床护理工作在医学检验质量管理的作用论文
0引言
医学检验的患者准备、采集标本、收集标本、运送标本等整个过程中,都需要护理人员的参与。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1],检验科由于分析前标本处理不当的问题导致不合规的情况占到70%左右,其中由于护理人员的处理操作失误造成的比重占到60%左右。由此可见,想要确保医学检验管理质量,首先应该不断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为此,本文针对以往医学检验中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篇8:临床护理工作在医学检验质量管理的作用论文
1.1患者准备。
采集标本前,首先应该观察患者的身体状态以及精神状态,因为检验项目不同的话,对于患者的状态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同时,应该仔细核对、检查临床医生开具的检验清单上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检验项目以及送检标本等。其次,采集标本之前,应该指导并且协助患者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对患者做一些宣传性教育,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标本采集工作。
1.2采集标本。
护理人员应该结合具体的检验项目,提前准备好需要的一些器材,确定合适的采集剂量,并且将条形码贴在容器上。为了防止由于采血顺序错误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护理人员在采血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顺序,整个正确的采血流程步骤应该是血培养瓶,然后是绿、蓝、黑、紫、红头管,然后再是其他,如果采血对象是婴幼儿,应该选择颈静脉或者股静脉。如果是成人,应该选择静脉。
1.3收集标本。
采集完血液后,应该及时贴好条形码,并且进行分类存放,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通知标本运送人员进行送检,最好是尽快检测,认真做好相关的交接工作,而且应该做好相应的.记录。同时,应该特别留意一些具有特定的检测要求的标本,比如有的标本对于时间会有固定的要求,这就一定要严格根据相关的要求送往检验。
1.4运送样本。
在样本运送的过程中,一定要弄清楚每一种类型样本对于避湿、避光等自然条件的一些基本要求,确保能够安全、顺利运送样本。而且应该明确标本对于水分的蒸发或者环境污染等情况,做好相应的生物防护措施,如果运送距离比较长的话,在运送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冷藏准备,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同时应该和实验室的检验人员认真、仔细核对样本。
1.5妥善处理危机情况。
实验室接收标本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标本有问题或者不合格的话,首先一定要和临床护士联系,临床护士也会积极配合进行相关的调查,并且提出一些有效的处理意见,如果是关于检验方面的问题,临床护士应该和实验室积极、主动沟通,并且一起探讨。
2进一步完善临床护理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2.1提高临床护士自身的能力。
应该定期组织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医学检验这方面的一些知识培训,并且制定一个关于检验护理方面的注意事项手册,具体包括采集标本的流程、采集方法、采集前准备等,不同的采集标本方法对于标本收集、样本量、标本运送、送检时间、保存方法等方面的要求,以及检验结果的主要意义。这样的话便于临床护士随时随地阅读,多学习、积累医学检验方面的知识。
2.2加强各科室沟通交流。
各科室之间应该定期组织一些交流活动,这样可以加强检验科室人员和临床护士的沟通和交流,每一个科室人员也可以讲解自己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还有最新的工作进展情况等。检验科人员也应该和临床护士经常交流收集样本以及样本送检的一些相关注意事项,定期安排检验科人员进行一些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而且应该严格监控检验质量,使医学检验工作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进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临床医师以及临床护士也应该了解一些高难度的专业检验技术,并且能够跟上检验科技术的快速发展。
3讨论
现代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医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医学检验工作从以往的手工操作模式过渡到了现代化机械操作模式。在这样的操作模式下,大部分医学检验的标本采集工作都是临床护士负责的,因此在医学检验工作中,临床护士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检验主要以医疗仪器设备以及实验室技术等作为临床诊治的重要依据,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对于检验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有很高的要求,必须要求检验师具有相应的临床医学检验资格。在医学检验的整个工作过程中,都需要临床护士的参与,为了有效确保检验结果的精准度以及仪器的灵敏度,护理人员一定要具备较高的质量意识,在采集样本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根据相关的规定及要求执行,尽可能避免由于样本因素而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医学检验之前,也要充分考虑到检验申请的合理性,样本采集前准备工作的充分性、全面性,采集标本方法的合理性以及运送标本的及时性,检验科内部传递标本的正确性,一定要对每一份标本负责。综上所述,临床护理工作对于医学检验质量管理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工作,为了确保医学检验质量,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临床一定要充分重视临床护理工作,提高临床护士采集标本等操作的规范性、准确性。
篇9:质量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论文
质量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目的:对消毒供应中心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具有的医院感染控制作用进行探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消毒供应中心2015年未实施质量管理以及2016年实施质量管理后的工作情况,统计并评价实施前后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以及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结果:2016年我院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91%,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17%;2015年感染率分别为5.94%与1.40%,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将质量管理作为消毒供应中心一项重要的管理内容,并加大此项工作的开展力度,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医院各类感染的出现,为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医院感染
近些年来,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依然较高,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及康复效果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1]。考虑到医院感染的控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消毒供应中心各种工作完成情况及质量好坏的影响,因而医院应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情况予以高度重视,督促其加强各工作环节的质量管理,以达到预防医院感染的目的。本文就我院消毒供应中心2015年未实施质量管理以及2016年实施质量管理后,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展开探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共有5名工人及7名护理人员。自2016年1月开始,供应中心正式采取质量管理措施。
1.2质量管理方法
1)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体制:消毒供应中心应以《医院感染管理条例》、《消毒技术规范》等文件为依据,制定出完善的操作程序及相关规章制度,明确指出各工作环节及流程的质控标准,以及各级人员的岗位职责等。此外,还需针对各突发事件编制出科学有效的应急措施,并构建无菌物品的网络追溯系统,从而制定出系统、规范的质量管理制度。2)加大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消毒供应中心应定期或不定期召集中心内所有工作人员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包括各类医疗用品的正确使用及管理,以及规范化的消毒步骤及技术等,并展开定期考核,确保其熟练掌握各项质量管理标准及要求。3)加强无菌物品管理:针对各类无菌物品,尤其是一次性的'无菌物品,消毒供应中心应当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负责,仔细检查物品的各类信息,如名称、生产日期灭菌及失效时间,以及质量检验合格报告等。在将物品发放给临床各个科室时,需确保密封良好,并在有效期以内。物品使用后,需进行无害化处理,切不可出现重复利用以及使用超过有效期物品的情况。4)做好再生器械的质量管理:①回收与分类:在回收处理再生器械时,需严格遵循相关操作流程,必要时还需穿戴*于伟为本文通讯作者好防护用品。对于尖锐器械,切不可徒手清洗或装卸,一旦被刺伤,需立即消毒或接受血源性的传染病检测。待将回收的器械分类处理好后,需进行登记及上报。②对清洗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工作人员需严格按照预洗、酶洗、精洗、漂洗、润滑以及干燥等程序来清洗各种物品。对于特殊的医疗物品,在清洗之前还需进行消毒。结束清洗操作后,需确保所有物品的洁净程度达到标准要求。③物品包装管理:在对物品进行包装之前,需将包装台擦拭干净,随后将双手洗干净。操作人员将所需物品的数量及种类备齐,核对无误后则可进行包装,并将标签贴在包外,备注清楚包内物品的名称、数量等信息。④加大灭菌质量的管理力度:在开展灭菌工作前,需对灭菌器进行测试,待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在灭菌时,需实时观察灭菌器的运行情况,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将灭菌工作停止。最后,除了灭菌人员以外,质控人员还需一同对实际灭菌效果进行检查,如果未能达到标准要求,还需再次灭菌。
1.3观察指标
对2015年1月至12月实施质量管理前以及2016年1月至12月实施质量管理后,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及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进行统计。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与计量数据分别用百分比、平均数与标准差表示,并分别用χ2与t进行检验,P<0.05,表明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2015年相比,2016年医院感染率及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发生显著下降,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表1所示。
3结论
作为医院感染控制的一个重点科室,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会对医院感染的控制效果产生直接影响[2]。在此种情况下,为有效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促进各项医疗工作的安全、顺利开展,在消毒供应中心实施质量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3]。为全面促进医院感染控制效果的提高,我院于2016年1月正式在消毒供应中心实施质量管理,通过采取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体制,加大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各类无菌物品、、再生器械清洗以及消毒等各类环节的质量管理等一系列措施,结果显示,在医院感染率及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方面,与2015年相比,2016年发生显著下降(P<0.05)。通过此次研究,笔者还认识到,在清洗及消毒再生器械时,工作人员严格遵循相关操作要求及流程;在开展灭菌工作时,实时监测灭菌效果,除了可对医疗物品的供应质量提供充分保障外,同时也是对医院各类感染进行控制的一项重要环节,应当引起工作人员的重视。综上所述,通过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可对医院感染的发生进行有效控制,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生命安全提供充分保障。
参考文献
[1]陶华.消毒供应中心规范质量管理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4):3116-3117.
[2]张梅芳,黄金华.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5):396-397.
[3]陈芳.质量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医疗装备,2016,29(13):7-8.
篇10:数据在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数据在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使得“数据”成为各行各业包括高等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媒介,而教育信息化的趋势也使得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建立成为必然。数据和数据分析在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数据在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起到的作用做了简单的分析总结。
西方高等教育经历了近8的努力,在规模与质量上有了较为成熟的管理办法和经验。中国高等教育也同样按照规模与质量交替螺旋上升的轨迹往前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在突破了规模大关后,也在积极探寻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道路。
一、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的数据
1.显性状态存在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
教育信息化的趋势使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建立成为必然。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已开始着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建设工作,至6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发布《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用户手册》,填报表格和数据项内涵,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采集工作正式在全国展开,包括新建本科院校。
其中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因其按照教育教学工作内在的基本规律,以数据集的方式,具有逻辑性地、系统地反映了高等学校教学运行基本状态。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集在数据层次上包括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宏观数据,涉及师生信息、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图书资料、科研设备等内部微观数据,涵盖了学校基本信息、学校基本条件、教师信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学生信息、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七大方面70张表格数据。
2.隐形状态存在的“教育教学间接数据”
高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才能使得教师和管理人员主动融入教育教学研究、改革与改进工作中,才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为此,弹性、可调适性等管理手段以及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体)”的思想开始被人们重视,并在实践中有效地弥补了刚性管理的不足。
以人为本、人性化的柔性管理注重适度、协调、整合、协作、激励、个性、内在等,在管理过程中通过咨询、座谈、访问、调查、活动以及工作累积等掌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不过这类信息要经过统计、分类、甄别、总结等二次加工才能形成数据。
3.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大数据”
处于“大数据”时代的高等教育同样要从“大数据”的角度,用“大数据”思维和工具方式来审视和对待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人们对“大数据”的一般认识是海量数据,这一认识是具有局限性的。尤其在高校,对于一所高校而言,无论是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还是教育教学管理的间接性数据,都不是海量级。
因此,我们要调整和充实的是在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的方法论问题,即要充分认识“大数据”是一种在质量管理中问题关联性分析的方法。
在高校,我们关注的不是数据量级的“大”,而是数据的全面,要关注教育教学管理中空间维度的多角度、多层次,关注时间维度的持续性,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数据实现对质量问题的聚焦。
二、数据在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1.数据使高校教育教学状态与成效更具开放性,有助于政府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和社会监督
20,教高〔〕9 号文件明确提出,“建立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充分发挥状态数据在政府监控高等教育质量、社会监督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重要作用”。该文件规定的出台,不仅表明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可信赖的“官方身份”,又明确了它的功能,展示了良好的开放性——采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有利于国家实现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常态监控,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有效性,有利于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完善区域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
2.数据使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的相关性更加清晰,有助于激发新管理和新服务功能
在高校,无论是显性数据还是隐性数据,都为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创造了可量化的维度。层次和角度的多样和全面,使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数据尽可能地被关注、采集、统计和分析,包括我们以前或现在认为的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搭不上边的事务的关注统计。数据的丰富,使得与“质量”相关的事务变得更加多样、清晰成为一种可能。
3.数据使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更具科学性,有助于实现“全面质量管理”
一是保证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和质量建设的针对性。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数据尤其是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因其采集的原因、来源等都有明确的标准和依据,所以其数据集一方面“可提供不同时期各种数据的查询服务,为学校形成各种文件和决定提供数据参考和依据”,以客观、直观的数据来保证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这一数据集约有100个数据项与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相关,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高校能够对自身的办学水平、条件,师资等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通过参照评估指标的各项内涵,高校可以较为清晰的认识自身的不足和差距,有针对性地进行质量建设,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和改进监控效果。
二是有助于实现“全面质量管理”。教育教学数据采集工作已辐射到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教育教学资源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教育教学保障等方面。基于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采集工作,学校情况、学科专业情况、师生信息、开课情况等各环节紧密相扣,每个数据单项都有定性和定量的采集标准,同时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之外的数据(沟通、协调、咨询、交流、维修等数据),也弥补了描述性数据的不足,这使得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和各种因素得以充分体现。
4.数据使高校内部有效形成组织间协同共进的局面,有助于改进质量观
高校在形成自身明确的办学理念、准确的办学定位、清晰的办学思路和科学的发展规划后,与理念、定位相一致的统一的目标、要求和标准指导着各级组织、各项活动和各类评价的进行,高校将上述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活动经过采集和储备,简化为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数据,通过开发分析,将数据转化成为管理监控的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高校教育教学的目标设计质量、培养过程质量、培养效果质量等各环节教育教学质量的长处和不足之处,各组之间通过信息交流与反馈,在质量目标一致指向的前提下,经过沟通与协作,不断修整和改进,有效形成协同共进的局面。同时,改进质量观,使全组织、全员由局部质量观走向整体质量观,用系统的、全面的、辩证的眼光审视教育教学质量问题。
篇11: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作用的论文
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作用的论文
对于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来说,他们身心比较脆弱,担心手术中出现意外无法挽回自己的生命,所以患者容易怀着恐惧和焦躁的心理进行治疗。而人性化护理指的是一种整体性和有效性极高的创造性护理方式,这种治疗方式的目的是降低患者心理压力的同时,让患者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进入手术治疗[1]。所以,本文针对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在和分别进行了手术治疗的2655例和28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前提下进行人性化护理,将两组的相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护理,分为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阶段的护理。术前主要是做好手术的准备工作,仔细做好术前的视察工作,具体是指了解患者的实际身体状况,交代患者相关的术前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对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核实,包括姓名、手术类型和手术部位,仔细检查手术需要的物件,是否齐全[2]。手术进行的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实际病情以及手术进行的情况。要协助麻醉的进行并建立静脉通道,调整好患者的体位。在术中要及时提供手术需要的`物品,不可擅自离开岗位,以免造成医疗事故。要严格执行相关的查对制度,手术开始前以及体腔前后与洗手护士再次对器械和其他物品进行核对。手术过后,要协助患者返回病房,完整的进行术后交接工作。对观察组进行人性化护理。人性化护理指的是在术前术中和术后进行更为详细和周密的护理[3]。术前要充分掌握患者的详细情况,对患者的体征和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对患者施行医学基础知识的普及和相关的心理疏导,来环节患者术前的紧张心情,以防影响手术的进行。手术进行的过程中,将患者推入手术室后要对患者进行十分周到的关怀,对每项护理措施进行细致的讲解,动作进行的时候要尽量轻柔,手术室内的温度要调至适合患者身体状况的温度,以免患者身体不适,影响手术治疗。护理人员不可与他人随意议论患者的病情,尽量使患者心情轻松,满足患者的需求,让患者感受到温暖。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要将遗留在患者身体上的血渍清理干净,并为患者穿好衣物,保护患者的隐私,帮患者盖好被子进行术后保暖工作,以免患者麻醉苏醒后产生不适的感觉,确认导尿管的位置固定好后,将患者安全的送至病房。在手术过后的1周内,对患者进行访问工作,给予患者问候,要确认患者在术后没有产生并发症。
1.3统计学分析:使用手术室护理治疗评价标准和满意度的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两组的患者在手术后进行测评,调查表中包含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的四个级别,患者的满意度(%)=1-(不满意人数/总调查人数)。将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方法处理,所有计量资料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之间差异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来表示,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采用卡方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结果得知,观察组的患者在进行人性化护理的一般护理的结合下,对护理质量和满意度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迅速提升,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医院服务质量已经成为业内争相竞争的焦点问题,不仅涉及到人们的生命安全,还关系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4]。所以,如何提高医院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是医院相关人员需要仔细思考的重要问题。人性化护理表示医院要构建充满人情味的医疗环境,在服务质量方面要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人文关怀,使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放松,怀着愉快和充满希望的心情进入到病情的治疗中来,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人性化护理的发展在医疗事业中是必然的趋势,不管针对何种病患或者是在何种医疗环境下,人性化护理始终是正确的护理趋势,对患者真正做到了真情化的服务。手术室护理中之所以要十分强调人性化是因为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对治疗病患的病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为手术的进行营造轻松的环境,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愈概率以及手术的安全性。人性化护理不仅有利于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还能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对治疗效果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总而言之,人性化护理是手术室护理中的重要部分,手术的治疗不仅需要遵照严格的手术规章制度,还要具备足够的人文关怀,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本文对人性化护理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指出人性化护理的重要作用。选取了我院年和年收治的经过了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性研究,发现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具有很有效的治疗效果,对患者的治愈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而生活质量和缓和医患关系。实践证明,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和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发现,人性化护理始终比一般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效果更为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恒.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1):63-64.
[2]邓小芳.人性化护理在眼科手术室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专科版),,6(5):56-57.
[3]刘瑞梅.运用人性化护理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J].中国当代医药,,14(21):45-46.
[4]马莉莉.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4(24):67-68.
篇12:精细化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作用论文
精细化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作用论文
我院护理部为了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服务,提出精细化管理。病房实行护理站前移,手术室作为一线科室为了迎合医院发展需要,多次召开科室质控会议,探讨精细化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经过大家集思广益、开拓思路、从工作实际出发,对以往的工作进行回头看,从中找出了很多不足和缺陷,其中有很多好的思路、管理方法、管理措施等落实不到位、做的不具体,没有起到应有的效应。1 完善科室各项规章制度、质控内容及岗位流程。
1.1 年初根据医院下发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相应的科室规章制度,对科室每项具体工作都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完善科室的质控内容,将日常工作中容易忽略又经常容易犯的错误纳入科室质控管理,如术中配合:巡回护士坚守岗位问题、各项有创操作前告知问题、手术间环境管理问题等;组织纪律方面进行细化:迟到30 min和迟到1 h有明显的处罚区别;迟到一次和迟到三次有明显的区别;事假和病假有明显的区别;工龄假和病事假有区别。对工作质量进行量化管理:有创操作每月进行个人一次性成功率统计;工作量完成情况每月进行统计;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每月进行统计。
1.2 完善各项工作职责,工作流程:使工作说明每个岗位的操作室,每一道工序,具体到每一个事件做,责任到人。如助理护士,专门接送手术病人,需要三个人才能完成,但三个工作也有差异,分别为A类,B类,C类,具体双方在共同的工作,也有明显的差异。的不同,因此工作流。人性化护理到每一个岗位,围绕服用的患者为中心,以工作,比如护士,护士,工作内容,每一项工作体现了整体护理的病人。人文关怀无处不在,无处不在,考察,在手术过程中的合作,术后随访反映在责任由术前的位置。另一种仪器室护士岗位,从设备使用,设备维护,设备供应具有特定职责,并会使用,维护,监控各种消毒,使用大型设备,维护,管理等方面都包含在责任范围;还包括用于教育设备,教学与新护士实习生,研究生,新设备,新设备的培训。
2 创新服务措施
2. 1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护理人员工作弹性工作轮班制度,保证了操作大量的人力资源与,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护理质量得到保证,实现部门,临床和三护理人员满意的效果。
2. 2 向儿童提供优质的服务:提供娱乐的玩具,防止孩子哭闹和麻醉和手术,家人和医生深深的爱的影响;医生准备汗水波段操作,以防止术中大汗淋漓的操作现场和污染作业区也满足了医生需要在这方面,硅胶垫位置的应用保障病人权益,皮肤的经营压力部位,防止压疮患者的发生;为了防止术中低体温发生:输液加热器使用;生产经营小被子;加强单个病人盖的运行管理:部门建议尽量减少患者身体暴露时间,减少患者的暴露部位。
2. 3 加强部门环境管理:计划运作等候区:为患者的家庭成员,如冷热水,报纸和杂志,操作相关的信息提供优质服务;大屏幕的患者进行操作知识;提供一排座位等待的病人家属。
2. 4 加强整体护理:术前访视内容:增加评估。患者体力活动的评估。根据病人的静脉穿刺部位的动作的评价。患者的特殊要求,包括在早班会议内容。
2. 5 加强护士的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纳入学习内容的早晨,让我们知道更多有关的手术室的工作和责任的性质的重要性;操作,严格检查制度:一个点的计数;改变教学模式,根据工作特点,使教学计划:手术室和工作要求,将新护士培训模式的改变,从一开始一位老师到最后,教学,现在是更多的教师参与教学,由护士长日程安排表,达到操作技术,全面掌握理论知识,实习生,研究生的学习计划是完美的,在确保他们保证部门的安全,同时学习计划,发展医院实习计划,以学习,从每个学习其它从而达到目的。
3 建立优质服务长效机制,加强和临床沟通。
3.1 建立优质服务长效机制:根据医院要求每月进行优质服务小结,切实把优质服务落到实处,让患者真正受益。科室为了完善此项工作,每月进行一次科室持续质量会议,护士长、护理组长不定时在一起进行工作探讨,为的.是能够把更好的优质服务项目拿出来进行实施。为了将优质服务措施长期运行,科室进行了常规质控管理,对做的好的在科室晨会上进行表扬,做的不好的给予点名批评,必要时进行经济处罚。
3.2 加强和临床沟通:通过术前访视,了解患者的需求,在尽可能范围内给予患者大力帮助。术前了解术者对此手术的习惯、手术特点、特殊要求,以达到术中准备充分,为手术顺利完成提供有力保障。
4 小结
通过精细化管理,手术室工作质量明显的提高,增加了大家优质服务意识和工作的责任心,对待患者更加细心和耐心,注重工作中的细节,如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每项技术操作前都进行告知,手术盖单执行的更具体、到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肢体暴露部位和时间。加强了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病情观察,完善了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制定了科室重要环节的警示制度以及相关规定,消灭了一些潜在的、处于萌芽状态的安全隐患;环境管理上更上一个层次:在原有的基础上环境得到了更新,如:家属等候区、一次性更鞋的重新规划,使其更具规范化、标准化、人性化,得到专家和参观人员的肯定和赞许。业务水平有了显着提高:为了满足临床和患者的需要,大家都能自觉的查找资料,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先进知识和技术,保证配合质量。学习氛围浓厚:比学赶帮,积极撰写论文;积极参加院里组织的“三基”大赛,并取得个人专项技能第一的好成绩。在医院媒体宣传方面,勇于争先,取得好的成绩。
大家能保证质量按计划完成医院和科室的学习任务,每次在科室持续质量改进会议上大家都有新的收获。科室彻底的改变了带教模式,保证新护士在三个月时间内合格上岗,正式投入到值班行列中;实习生、进修生在确保他们完成学习计划的前提下保证科室工作的安全,对口学习的护士长、参观人员达到了互相学习的目的。
篇13:浅谈循证护理在镇痛中的作用的论文
浅谈循证护理在镇痛中的作用的论文
1方法
对照组采用多模式镇痛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1组建循证护理团队
组建以护士长为组长的循证护理小组,三级岗护士为责任护士,具体负责疼痛的评估、护理实施、指导一级岗、二级岗护士的工作等。小组成员接受循证护理和多模式镇痛知识的系统培训和实践,经护理部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团队。
1.2循证问题
小组与科主任、主诊医生、管床医生、患者、家属交流、讨论,确立本研究的循证护理问题:骨折、疼痛、多模式镇痛、焦虑、抑郁、睡眠等。
1.3循证支持
小组利用江苏省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数据库资源,在万方数据资源、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OVID(LWW)、MEDLINE等进行循证问题检索。小组阅读、分析、提炼文献资料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将最佳实证予以整理、归类,结合骨科护理实践经验,考虑患者个体化需求,初步制定个性化护理规划。
1.4循证应用
(1)疼痛评估: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疼痛评估,内容包括疼痛强度、疼痛持续状态、影响疼痛因素、疼痛产生的不良症状等,每日评估2次,若VAS>5分,遵医嘱给予额外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术后第1天每6小时评估1次,术后第2天每8小时评估1次。
(2)疼痛护理:根据骨科无痛病房要求,骨折患者入科后给予氟比洛芬酯50mg静脉注射,加强骨折部位固定和体位舒适护理,科学应用牵引装置、肢体软垫、床的角度等缓解疼痛。通过听音乐、看电视、看报纸等方式分散注意力,提高痛阈。术后严密观察镇痛泵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若VAS>5分,及时联系麻醉医生会诊。
(3)睡眠护理:保证镇痛效果,使患者在相对无痛的状态下入眠。保持病房环境安静,温度20~24℃,湿度50%~60%,护理人员动作轻盈,护理工作不影响患者睡眠。睡前不喝兴奋性饮料,如可乐、咖啡等,保持心情舒缓,可用温热水泡脚,听轻音乐,排空大小便等。
(4)心理护理:小组成员有计划、有步骤与患者建立温情的.护患关系,利用医学心理学相关知识,了解患者的内心活动,通过交流、肢体接触(抚摸、握手、盖被子等)、病情护理等放松患者的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心理。耐心、互动地倾听患者不适主诉,特别是不良心理的主诉,引导、鼓励其倾诉,小组成员对其倾诉表达同情,并适时予以心理疏导,安排康复病友小范围交流,使其树立积极态度。小组成员着装整洁,语言亲切,动作娴熟,面带微笑,将欢愉、乐观的情绪表达给患者,协助患者建立自信、豁达、开朗的医疗态度。
2讨论
骨折患者围术期疼痛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不符合舒适医疗要求。多模式镇痛是指应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物和2种以上的镇痛方法,阻断疼痛产生的不同时期和靶位,减轻疼痛的中枢和外周敏感化,从而最大程度地减轻疼痛,降低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资料表明,护理干预可显著减轻患者疼痛。因此,加强骨科患者多模式镇痛的护理具有现实意义。
循证护理又称实证护理,是循证医学思想在护理专业中的发展与应用,改变以往以经验护理为主的护理模式,根据临床实际护理问题,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遵循最佳科研成果,结合护理实践经验和患者需求,制定最佳护理措施。根据骨科骨折患者围术期疼痛特点和多模式镇痛理念,查阅文献资料,讨论、总结最佳护理方案,术前遵医嘱应用非甾体类抗炎止痛药,术后加强镇痛泵镇痛效果护理,观察组术后12、24h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循证护理可提高多模式镇痛效果;术后48h两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可能与术后48h时疼痛程度较轻有关。患者因疼痛、手术等刺激,内心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护理前HAMA、HAMD评分较高,护理后,观察组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循证护理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心理健康,与临床研究一致。睡眠不佳可致免疫功能低下,不利于术后康复,观察组对影响患者睡眠因素进行分析,采取针对性、个性化护理举措,SR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循证护理可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与文献报道一致。总之,循证护理可有效提高骨科患者多模式镇痛效果,改善心理健康和睡眠质量,是建立骨科无痛病房的重要护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篇14:妇产科优质护理服务中品管圈应用价值论文
妇产科优质护理服务中品管圈应用价值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品质管理圈(qualitymanagementcircles,QCC)在妇产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价值,以期提高优质护理服务的质量。方法以我院妇产科2月~2月收治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优质护理,观察组采用QCC优质护理。以患者对优质护理活动、自身疾病知识的知晓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对优质护理活动、自身疾病知识的知晓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质管理圈在妇科优质护理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值得在妇科优质护理服务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品质管理圈;妇产科;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价值
优质护理服务是近年来国家倡导的护理模式,优质护理服务的创建需要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方法。品质管理圈由工作性质相似/相关的人共同组成,核心是质量,基础是全员共同参与,落实护理部部署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1]。我院对比分析了QCC优质护理与常规优质护理模式中患者对优质护理活动、自身疾病知识的知晓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QCC优质护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2月~202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年龄20~36岁,平均年龄(25.2±8.8)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优质护理,观察组采用QCC优质护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优质护理,包括基础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病情监测、健康指导等。
1.2.2观察组在常规优质护理前提下实施品质管理圈的优质护理措施。具体方案如下[2-3]:(1)相关护理人员成立QCC小组,一名年资较高的护士为组长。明确各组员的职责及分工,共同完成QCC九个步骤。以PDCA循环法为指导,进行改善活动,即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置(A)。(2)计划(P):建立并完善评价标准;(3)实施(D):深入病房发现问题,查看患者基础及生活护理落实情况;询问患者对优质护理服务及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询问患者生活及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及对各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询问护士对所负责患者病情、用药掌握程度及护理的要点;(4)检查(C):寻找解决存在的护理问题的方法,宣传和落实优质护理服务通知、监控优质护理质量;设计符合妇产科护理特征的表格式护理文书,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5)处置(A):实行绩效考核机制,以工作量/质量、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考核的主要依据,绩效考核成绩并作为护理人员评优、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调动护理人员参与优质护理活动的积极性。
1.3评价指标
自制问卷调查患者对优质护理活动、自身疾病知识的知晓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对优质护理活动和自身疾病知识的知晓率
观察组患者对优质护理活动及自身疾病知识的知晓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75.9±8.3)%、(95.7±7.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品质管理圈是集群体智慧及力量为一体的一种模式,注重团队精神的作用。从本文可以看出品质管理圈在妇科优质护理中效果满意。有效地提高了患者对优质护理活动及自身疾病知识的知晓率,提高了优质护理服务的质量;同时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促进了良好护患关系的形成。值得注意的是,品质管理圈的开展要做到“三个结合”:①紧密地与优质护理理念结合②注重与护士的内在需求及能力相结合③与护理专业特点相结合。真正做到患者、医生、护士、社会及政府均满意的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何立群.品质管理圈在妇产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药物与人,,6(27):L212.
[2]闵丽华,曹学华,罗宏,等.品质管理圈在妇产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11(4):59-61.
[3]王英.品管圈活动在妇产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探析[J].现代养生,2014,(9):168.
篇15:风险管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论文
风险管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36例儿科患者,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8例。观察组对患儿采取风险管理护理,对照组对患儿采用普通护理,比较2组患儿护理风险发生率和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对住院环境满意、护理管理满意、护士业务水平能力满意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日常的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加入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概率,防范意外发生,提高儿科护理的满意度。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因素;防范措施;风险管理
患儿在医院内接受护士专业细心的护理过程中,因为儿童与成年人不同,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患儿的年纪比较小,再就是情绪很不稳定,这极大地影响了治疗效果,还使护理工作人员工作超负荷。医院的护理工作本来就很繁琐且沉重,这就使护理工作意外风险发生率增高,由于这种风险存在于护理实践的多个层面,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其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1]。伴随着患儿家属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护理工作也越来越细致,承担的风险也在不断地加大。很多儿童疾病发病比较快,病情也相对复杂,变化迅速且自我表达能力差,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只能靠护理人员自己去观察从而发现病情变化。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精神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而且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偏低,晚上经常要倒班,家庭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薪酬与劳动不成正比,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等原因,是造成儿科护理风险的主要原因[2]。为了给患儿提供更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儿科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并对患儿采取风险管理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儿科患者236例,男161例,女75例,年龄3~12岁,平均(7.8±2.4)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118例。观察组男81例,女37例,年龄(7.7±2.5)岁;对照组男80例,女38例,年龄(7.9±2.3)岁。2组患儿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行普通护理。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护理:
1)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组员由责任护士长、主管护师、护师、责任护士组成,根据不同的能级完成不同的护理任务(护士长巡视监督、主管护师专科教育、护师完成日常的操作、责任护士负责护理反馈及评估),有问题及时报告,针对发现的问题开讨论会,护士长为顾问,主管护师主持,会议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实施后评估实施效果并做出进一步整改,通过不断的业务学习及讨论,达到提高风险管理小组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与风险认知意识。
2)加强业务学习。护理管理人员应根据每位护士的不同特点与能力来制定相应的再教育方案,并对其安排合适的岗位,调动她们的学习兴趣与工作积极性,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定期进行专科技能方面的培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制定1个1年计划,使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1个档次。
3)开展患儿健康教育工作。根据患儿疾病情况的不同,开展相关专业知识的宣教,再根据患病儿童的心理状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与之交流疏导,耐心细致地答复患儿的每个问题,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其治疗的有效性。
4)建立药物及设备维护管理制度。针对患儿使用的药物与设备应及时地做好记录,保证各种仪器的安全卫生及有效性,每天的值班护士要对设备进行检查与清洗等。
1.3观察项目比较
2组护理风险发生率(包括给药、意外伤害、管路脱落、压疮风险)及对住院环境、护理管理、护士业务水平能力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护理风险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2.2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对住院环境满意、护理管理满意、护士业务水平能力满意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3讨论
儿科护理任务繁重且琐碎,在护理过程中常出现如护理人员的疏忽、操作不正规、试管乱用、点滴外漏、留置标本出现信息错误、仪器检查不仔细等情况,而在住院期间住院家属的.照看下还有管路脱落、磕伤等意外出现,这些因素均可导致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产生,管理上风险随之而来,而这种二次伤害,不管是对患儿还是患儿家属都是难以接受的,既影响患儿的身体恢复,延缓治疗效果,还会给治疗增加不必要的麻烦[3]。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具体的问题,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将制定出的解决方法应用到进一步的工作中,评估解决方法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做好预防性的工作,解除安全隐患与意外情况的发生,这对患儿的预后会有很大的帮助[4]。有相关研究[1-2]证明了将风险管理运用到儿科护理管理的工作中,效果十分显著。目前所知的护理管理方法中已经从多个角度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力争形成有效的预防,对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提高护理满意度有很大的帮助。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风险发生概率比对照组低,说明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减少医疗事故的产生,有效降低医疗风险,明显提高治疗的安全性。观察组对住院环境、护理管理、护士业务水平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表明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能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上得到患儿及家属的高度认可[5]。
作者:邹芹 单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参考文献:
[1]蔡金娣,韦丽.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的探究[J].饮食保健,2015(8):124-125.
[2]孟红燕.探讨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并分析其有效的防范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3(9):5132-5133.
[3]冯霞.探讨危险因素管理在小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2):271-272.
[4]邱光娥.危险因素管理在小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实施要点初探[J].医学前沿,2014(11):69-70.
[5]郭书丽.风险防范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实施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35):266-267.
★ 护理品管圈体会
★ 护士准入制度
★ 护士专科自我鉴定
★ 护理论文题目
【品管圈在急诊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论文(共15篇)】相关文章:
简述专科护士自我鉴定2023-03-17
糖尿病专科护士实习个人总结2024-01-17
静疗专科护士学习个人总结2023-12-06
护理部述职述廉报告2022-11-24
护士月工作总结示范2022-05-13
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2023-02-19
领导护士节讲话稿精选2022-05-14
专科护士的自我鉴定2022-11-25
数学系本科生毕业论文2023-02-18
科室护理年度总结2024-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