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内科医学论文(通用7篇)由网友“yaost123”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心脏内科医学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心脏内科医学论文
心内科疾病在老年人群体比较常见,它的病症特点较为复杂,就目前的医学水平而言,也是极为难治的病症。心内科疾病的发病群体主要是老年人,而老年人对疾病的认识较少,体质相对而言比较弱,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护理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心内科的护理人员要积极改进护理工作和工作态度,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实现为患者服务的宗旨。
1 心内科护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技能不足
一方面,很多的医院实行护士聘任制度,所以,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缺乏经验,在护理过程中缺少专业知识和人文关怀,不能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再者,新护理的技术和设备等的应用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更高。若护理人员不能与时俱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己护理水平,则容易造成护理人员专业技能落后,这样也无益于护理工作。
1.2 护士与患者的沟通不足
大多数的心内科疾病患者对于病症的了解并不全面,对疾病的治疗既有疑虑也有恐惧。而护理人员总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基础的护理上,没能够与病人或者是病人的家属有所沟通,消除他们的疑虑和恐惧心理,这样会使得患者不能放松地接受治疗或者是护理。
1.3 用药不规范
护理人员面对众多的心内科药物肯定是眼花缭乱,很多类别的药物存在药名相类似的情况,但是,用法及用量却千差万别,稍有不小心就会配错药。而且,现在新的药物不断被研发出来,护理人员若不熟悉药物的应用,就存在忽略药物禁忌配对的可能性。此外,还有静点的液体使用量、用法要遵守规定,否则极容易造成病人心血管的各种问题。
1.4 不规范的记录
护理人员在实行护理的过程中对工作的记录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护理工作记录的重要性,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记录不完全,对用药前后的反应没有详细的记录。护理工作的记录是发生医疗纠纷时的重要依据,也是医师治疗疾病的参考。护理的效果和病人的情绪通常被简化或者是省略,记录内容不分主次、繁杂无序,导致护理记录的参考价值微乎其微。
1.5护理人员配置问题
护理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一些工作,所以很多的护理人员忍受不了整日在病房的辛苦工作,极力想转到相近的部门,所以出现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的护理人员占总的护理人员比例较小的现象。心内科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而经验不足的护士在工作时极易出现差错,这样不仅会引起病人的不满情绪,还会对病症的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2 心内科护理工作的改进方法
2.1 提高心内科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
合格的心内科的护理人员要有完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且要保证能在各种情况下有条不紊地把这些知识和能力应用到实际的护理工作中。为了有效地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心内科护理人员要适时开展工作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还可以共享护理知识或由资历较高的护理人员对护理疑难点进行讲解。讨论交流只是一个方面,在交流后要针对提出的心内科护理各个知识面进行实训,确保护理人员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心内科护理方面的制度建设,建立护理人员的考核机制,制度是保障,对护理人员的监督以及考核,确实能对改进心内科的护理起到积极的作用。
2.2 融入人性化的理念
心内科的护理不是单纯的、机械的专业工作,还要融入人性化的元素。人性化的因素融入护理工作对心内科疾病的治疗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因此,实际的护理要注意这个方面护理人员素质的培养。在心内科护理过程中,要注意患者心理的变化,每个患者心理的状态并不相同,对患者进行心理的护理要有针对性,消除患者内心的负面的、消极的想法对病症的'治疗也有积极的影响。人文的关怀要始终贯穿在心内科的护理中,要适时与病人交谈,了解他们心中存在的焦虑和不安,培养他们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使患者配合治疗、积极接受治疗。
2.3 加强用药规范
用药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一项重要环节,护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用药规范。心内科护理管理部门要对医护人员的用药行为进行规范,保证病人的安全用药。在对病人进行护理时要按时将药给病人送服。对于一些已经出院的病人,要跟病人家属进行交流,告知其用药的注意事项,让家属明白吃药的时间和用量。对于一些需要进行输液的病人,要告知输液的速度规范,以防患者不明白用药规范,私自对输液速度进行调节,加重心血管的负担,造成严重的后果。此外,病房的日常巡查也能有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用药不规范的问题。
2.4 护理记录规范
护理人员的记录是重要的医学依据,在进行护理记录时要遵循规范,记录的内容要真实和有时效,不要有过多的遗漏。这样合格的记录应该建立在对患者病情的专业、客观观察的基础上,不要随意损坏及涂改。护理人员要用这个医学依据捍卫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护理人员的记录也能有利于降低医疗纠纷发生频率。
2.5合理配置护理人员
对护理人员的合理配置能体现一个护理管理者的专业程度,合理的配置能减少护理人员的压力,同时能实现护理效果的最大化。对护理人员的动态安排是非常有必要的,夜间增加人员配置减少意外的发生;监护病房确保时刻有人监管,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切实维护病患的生命安全;在病患的人数较多时,要变通排班的方式。总之,一成不变的配置肯定存在问题,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做出合理的配置,才能有效利用护理资源.
3 结语
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准和工作的态度决定了做这项工作的质量,所以要想切实推进护理工作的建设就要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培养其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虽然,现在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只要通过心内科护理人员的共同努力,护理工作将会更加出色,从而帮助患者早日挣脱病症的束缚。
篇2:内科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论文
摘要
总结了使用一次性双头精密输液器的护理体会,主要包括使用双头精密输液器的优势、存在的隐患及对策,认为护理人员要在做好沟通、宣教,重视无菌操作,加强巡视病房的基础上,合理、安全地使用双头精密输液器。
关键词:双头输液器;隐患及对策;应用体会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见的给药途径,一次性输液器作为静脉输液的必备装置在临床上应用多年,伴随着一次性双头精密输液器的出现,更换液体这项普遍而繁重的操作得以改善[1],在人员紧张、工作量大、患者要求提高的情况下,我科于1月~207月引进了一次性双头精密输液器,在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存在一定隐患,现将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资料
201*年1月~201*年7月,我科病房共使用一次性双头精密输液器1万余支,主要应用于病情平稳,输液瓶数在两瓶及两瓶以上,且每瓶液体量在250ml以下的患者。
1.2方法
配制好一瓶液体,打开双头输液器包装,关闭其中一个穿刺器的开关,取下另一个穿刺器的帽盖插入液体中,按一次性普通输液器的排气、穿刺方法进行输液并妥善固定。配制第2瓶液体并将另一插头插入,当第1瓶输入完毕,关闭其开关,打开第2瓶的开关。需输入第3瓶液体时,替换下已输完的第1瓶液体瓶,当第2瓶输入完毕,关闭其开关,打开第3瓶的开关,其余液体依次输入。
2结果
2.1护士方面
护士更换液体的时间明显缩短,病房响铃次数减少,减少了无功而返的现象,增加了护士与患者沟通、健康宣教的时间,提高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2.2患者方面
减少了患者焦急等待更换液体的现象;减少了静脉回血、空气栓塞的情况。但是由于一次性双头精密输液器费用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3体会
3.1应用双头精密输液器的优势
3.1.1提高了护理质量,优化了护理层级管理在护理人员配备紧张的情况下,一次性双头精密输液器的应用,使实习护士发挥了巡视病房的作用,当发现一瓶液体输完,可以及时开启另一瓶液体,减少了家属私自开启开关影响正常输液的情况,同时降低实习护士在患者及家属催促下换错液体的现象;而主管护师和责任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观察病情、与患者沟通、做健康宣教工作。
3.1.2增加了护理工作的计划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护理工作量大、更换液体频繁的情况下,一次性双头精密输液器的应用,使护士可以有计划地批量更换液体,减少了同时响铃换液造成的忙乱现象,提高了护理工作的.计划性[2];同时减少了护士往返于治疗室和病房的次数,有效地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减少了护士的体力消耗。
3.1.3减少了静脉回血、空气栓塞的情况一次性双头精密输液器的应用,使护士可以及时打开开关更换液体,避免液体输完后回治疗室取液体而致液面过低,静脉回血、甚至凝固的情况。一次性双头精密输液器的防空气功能,杜绝了空气栓塞的发生,保证了患者的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
3.2应用双头输液器存在的隐患及对策
3.2.1存在患者或家属自行打开开关导致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的隐患[3]第一瓶液体速度由护士调节好,如果输液完毕后患者或家属自行打开开关,会造成第二瓶液体输入过快或过慢的现象,从而影响治疗甚至造成危险。特别在心内科,几乎每瓶液体的滴注速度要求都不一样,所以要加强巡视病房,避免惰性心理,杜绝患者或家属自行打开开关,避免事故的发生。
3.2.2存在违反无菌原则的隐患无陪床的患者去卫生间时,举两瓶液体不方便,如果患者私自拔下一个插头,回来再插液体瓶上,违反了无菌原则,增加了安全隐患,所以要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3.2.3存在发生护患纠纷的隐患由于一次性双头精密输液器费用高,医保不报销,患者经济负担加重,抱怨护士为了减轻工作负担而让患者买单,存在不平的心理,从而增加了对护士的不满,容易引起护患矛盾,所以要在使用前做好沟通工作,经沟通在患者理解的前提下再使用该类输液器。一次性双头精密输液器在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我们要在做好沟通、宣教,重视无菌操作,加强巡视病房的基础上,合理、安全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曹倩,何艳,阴晓倩.双头输液器排气新方法[J].护理研究,,27(6B):1778.
[2]武海云.一次性双头输液器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12(12):107-108.
[3]李永红,廉兵,杨芳芳.双头输液器使用中的风险管理及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7(19):230.
篇3:消化内科临床教学循证医学论文
消化内科临床教学循证医学论文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消化内科实习的56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并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8人采用循证医学模式教学,对照组28人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构成和平时成绩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传统的临床医学实习教学模式以临床查房、经验传授和技能操作为主要教学模式,并配以专题讲座和病例讨论。
1.2.2试验组带教老师严格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实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1)学生和老师针对具体病人提出临床问题,比如“消化性溃疡”患者发病的可能诱因,主要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等;
(2)查阅文献收集解决问题的最好研究依据;
(3)严格评价研究依据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4)将研究结果用于指导具体病人的处理;
(5)经过临床实践后作出效果评价和总结。
1.2.3效果及评价采用理论测试和实践技能考核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并针对循证医学教学模式,采用问卷调查试验组学生。
1.2.4统计学方法不同教学模式间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测试成绩比较
对照组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病案分析的.成绩分别为(76.2±5.7)、(75.3±6.2)和(71.8±5.3);试验组学生的这三项成绩分别为(78.4±6.3)、(88.5±7.1)和(91.2±4.5),对照组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实践技能和病案分析成绩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问卷调查结果
试验组学生对自己在消化内科实习期间自学能力、查阅文献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及对目前教学方式满意度等方面肯定率分别为85.71%、100%、78.57%、89.29%和96.43%,均高于对照组的57.14%、53.57%、53.57、50.0%和60.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循证医学可以将临床医生的临床经验、最新的研究证据很好的与患者的具体情况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被誉为“21世纪临床医学新思维”。那么如何将这一临床医学新思维贯穿到临床医学教育中,成为了摆在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消化内科教研组带教老师通过一系列措施把循证医学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消化内科临床实习教学的过程。如:追踪最新消化内科的临床研究结果;讲解疾病以病人为中心;授课方式以问题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需找解决问题的客观证据、总结经验等能力;教授文献检索和追踪最新研究证据的技巧等。本文观察了循证医学和传统医学两种授课理念的教学效果,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出科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学生,尤其是在病案分析方面,反映了通过循证医学模式的实行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试验组学生的理论知识并不逊于对照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对循证医学教学模式肯定率高于对照组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肯定率,且对自身在医患沟通能力、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查阅文献能力等方面进步的满意程度高于传统教法组,说明循证医学带教法更有益于学生进步和后续职业发展。总之,研究结果显示循证医学带教模式对临床医学生的培养非常有益。
篇4:PBL教学心血管内科医学论文
PBL教学心血管内科医学论文
1方法
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相关章节授课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考核,并且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查看实验组学生对PBL教学方法的反馈情况,对照组同学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反馈情况。
2统计学处理
所有统计分析均由SPSS17.0软件完成,对实验组和对照组针对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相关章节授课后的考核成绩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针对教学方法的问卷调查的描述性分析(很感兴趣、感兴趣、不感兴趣)使用卡方检验,所有假设检验的检验水准均为ɑ=0.05。
3结果
通过对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相关章节进行PBL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授课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同学进行了测试,实验组同学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组学生对该部分内容和此种教学方法很感兴趣、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比例分别为65%、30%及5%,而对照组学生对传统教学方法很感兴趣、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比例分别为32%、31%及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相关章节的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但是由于心律失常疾病临床表现繁多,心电图表现不易理解,当面对难以理解的心电图时,学生有时会产生畏惧的心理,这会给临床诊断及治疗带来困难,若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只需要接受教师所灌输的教学大纲的内容,却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严重影响将来的临床工作,也不利于学生今后的自身发展。PBL教学法是将理论联系临床实际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PBL教学给学生们营造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言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理念。通过这种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同学们在学习中、临床工作中寻找问题的积极性,更能够使他们扩充知识内容,扩宽知识范围,理论联系实际,使所学知识更加牢固,更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临床当中。这种学习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更加锻炼了他们逻辑分析、综合理解、总结归纳的能力,不仅使学生的问题得以解答,更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枯燥乏味,是以教师作为课堂的主角,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PBL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十分严格,教师不但要熟悉本专业的知识内容,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及教学技巧有很高的'要求。此外,教师要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引导问题,激励学生发言,善于控制课堂节奏,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结语
总之,PBL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国外的教学改革中,已经显示出了卓越的成效,但是我国的教学水平和国外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随着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进入我国留学,我们对本国学生及留学生的教育应该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不断地探索与总结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方法,不断地调整与创新,不断地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与教学效果。随着医学领域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临床教学作为培养优秀人才能力和创新的载体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更应该把PBL教学运用到临床医学教育中,并且不断地探索出适合临床学生的教育方法,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篇5:心血管疾病内科的医学论文
关于心血管疾病内科的医学论文
一、积极地心理指导与护理
所以,针对老年患者,医疗工作者应当首先进行心理上的疏导,与老年患者进行心理沟通,使其自身认识了解自身患病过程以及心血管疾病的特征,自己的病情,如何治疗原则,帮助老年人增强自信心,培养起积极的心态,这样才能尽量消除其负面心理情绪,促进心理健康,减少发病率。
二、养成良好有序的生活习惯
许多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与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与方式也有很大关系,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做为保健医生,应当经常提醒老年人,使其认识到吸烟、肥胖、高血压、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十分危险因素,平时饮食以低盐、低脂、低脂肪、低胆固醇为主,多食瓜果蔬菜,维生素、蛋白质含量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避兔劳累,情绪稳定,消除疲劳,这样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发病率低。
相当,也不可以配合一些健康有益的运动,但我们常说的`“饭后百步走”,心血管病老人是不适合的,特别是饱食饭后两小时内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尤其对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更应注意避免造成血压突然升高的一切运动练习,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心脏病发作或脑溢血的发病。也不宜进行“晨练”与“苦练”,可以多选择一些轻柔、缓慢、匀速并带有节奏的活动,例如太极拳、散步、按摩、等中、低强度的运动,时间上以30分钟为好,感觉体力十分好时才可以运动1小时,可降血压、血脂、减体重,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当然,除此之外,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慢性病老年患者要格外注意天气的变化,不止是天气寒冷容易发病,气温高、温度大、气温低的天气也容易发病,心功能不好的老年人,也可以在家中自备一个氧气瓶,身体不适时马上及时吸氧,缓解症状。对于有高血压、心脏病的老年人来说,常备保心丸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合理有效地配合用药
老年人用药必须十分谨慎,不要自作主张服药治疗,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治疗,有效地用药。老年人常常多种疾病并存,做为医务工作者特别是保健医生来说,也要做到安全、合理有效地给病人用药,如针对高血压患者降压的治疗方法可从低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考虑使用长效制剂,每日给药一次,殊知:“急则治标,慢则治本”,要嘱咐老年人坚持长期用药,不要经常更换药物,需要换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更换。虽然有些老年人患有多种病症,也不要一次给其开出许多药物,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接授能力。在用药上,也要考虑到老年人的经济能力,尽量使用老年人能够接授又不是价格太昂贵的药品,以减轻老年人的心理负担,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除此之外,针对老年人的特殊情况,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合理开药,还要指导老年人正确地用药。如开药后,向病人讲明怎样用药以及注意事项,记忆力、听力、视力较差的老年患者,医生还要注意多叮嘱,防止其误食多食少食药物。当然,老年人自己也要听从医生的良好建议,养成良好的就医习惯,每年或者隔半年可以去医院做心电图检查,防病于未然,发现不适或者症状变化可以及时去医院急诊。平时除坚持规律用药外,要多注意休息,不宜疲劳,可适当的运动,饮食合理得当,少食多餐,一旦出现胸闷、心慌或腹泻或其它不好症状,要立刻及时就医,不要耽误病情。
总之,希望通过我们积极有效地预防、干预与治疗,可以使老年患者的病情得到稳定,生活更加的有质量有活力。
篇6:中毒心脏损害患者回顾性循证医学论文
关于中毒心脏损害患者回顾性循证医学论文
【摘要】
目的:探讨循证医学在一氧化碳(CO)中毒心脏损害患者回顾性分析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以循证医学为理论指导,收集100例CO中毒心脏损害患者,分析与归纳其心电图特点和心肌酶检查水平。结果:发生心电图改变22例,改变率22%;CO中毒心脏损害患者CK、CK-MB改变67例,占总数67%。通过积极治疗,所有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均恢复,无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结论:CO中毒心脏损害患者心电图、心肌酶改变情况临床十分常见,通过在循证医学指导下及早干预治疗,能有效恢复至正常水平,是临床治疗本病的有力举措。
【关键词】循证医学;CO中毒心脏损害;回顾性分析;应用价值
临床研究发现,CO重度中毒者心脏损害亦较多见,其临床症状轻者可出现头痛头晕、乏力,重者致意识障碍,昏迷,甚至死亡。现将我院1月-4月收治100例CO中毒心脏损害患者情况总结论述如下。
1循证医学
针对CO中毒心脏损害患者在治疗疾病、诊断疾病、预防疾病发生、疾病康复和预后等方面,通过各种方法和技术寻找最新、最有效、最有力的科学证据并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根据CO中毒心脏损害患者病情变化和个体差异,通过以问题和病人为中心,用循证思维来指导临床实践,提高诊治水平。
2提出和确定问题
本组共100例,年龄8~85岁,其中男72例,女28例,平均年龄(59.5±1.5)岁,合并冠心病20例,合并糖尿病8例,并发吸入性肺炎5例;均依据《急诊内科学》第三版诊断及分型标准[1]诊断证实,轻、中、重度中毒并有不同程度中毒症状的患者分别为29例、36例、35例,COHb(+)96例,除外其他药物、毒物中毒以及急性脑血管病等情况。
3检索证据
按照EBM实践证据检索的原则,确定检索词:CO中毒心脏损害;回顾性分析;应用价值。分别检索与其有密切相关的二次文献数据库或原始文献数据库,例如ACPJournalClub、MEDLINE等。对检索的资料进行RCT系统评价或单个大样本的Ia级证据评价,必要时对筛选出的资料特别是与本病的临床问题有密切相关,并进行Meta分析确定检索结果。
4整合最佳证据
4.1治疗方法
所有CO中毒心脏损害患者入院后,立即检测碳氧血红蛋白(COHb)(测量仪器为MasimoCorporationirvine,CA92618USA)做定性诊断,并监测生命特征。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描记;CK、CK-MB检查采用酶动力法(仪器为ADVIA2400ChemistrySystemSIEMENS)。根据本次研究的患者心电图异常情况,对于出现I-Ⅱ。房室传导阻滞、ST段压低或抬高等患者加用静脉输注5%GS250mL+丹红注射液30mL,1例快速房颤患者给予5%GS250mL+丹红注射液30mL,5%GS10mL+胺碘酮150mg10min内静脉注射,继之以每公斤体重每分钟1mg胺碘酮维持。本次患者常规给予吸氧、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5疗效评价与分析
5.1发生心电图改变22例,改变率22%,其中男15例,女7例,50岁以上者15例,ST段压低并T波倒置13例,ST段抬高3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心房纤颤3例。在给予常规氧疗、纠酸等对症治疗后6h,15例ST-T、QRS波群增宽患者心电图恢复正常,3例心房纤颤及4例Ⅱ。房室传导阻滞者在行胺碘酮、丹红注射液等治疗后1d内转复成功。
5.2CK改变70例,CK-MB改变67例,占67%,其中男60例,女7例,50岁以上者居多,按CK、CK-MB增高水平分中毒程度,CK升高195~389U/L,CK-MB升高24~47U/L为轻度,CK升高390~584U/L,CK-MB升高48~71U/L为中度;CK升高585U/L以上,CK-MB升高72U/L以上为重度。
6EBM小结
EBM是一种以事实为依据的科学思维方法,认识到急性CO中毒发生时,大多数患者就诊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因此临床治疗重点多在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而忽视CO造成的心肌损害,导致治疗延误。通过将EBM与临床治疗CO中毒心脏损害紧密结合时,可以减少不同地区医疗机构,不同医师间医疗水平的'差异,提高整体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最佳有效的治疗。EBM的出现标志着急诊科在临床治疗本病时进入了以科研方法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因而随着急诊科医务人员愈来愈重视对其的及早治疗而能起到较好疗效。EBM能够使基层的医疗单位承担起较高水平的医疗行为,在提高CO中毒心脏损害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和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值得在有条件的医院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文武,蒋龙元,田方,等.急诊内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675-676.
作者:任广城 孙朝文 (通讯作者) 王浩潋 单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附属心脑血管病医院
篇7:东方医学论文血液内科临床实习模式浅谈共
东方医学论文血液内科临床实习模式浅谈共
【摘要】:血液学是内科学中一门复杂抽象、专科性较强的学科,存在难学、难记、难理解的特点,因此血液科实习一直是临床理论和实习教学难点。文章针对目前血液科实习生中存在的不足,从血液科实习目标、教学方法及多元化临床技能考核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以期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实践提高血液内科实习质量。
【关键词】:血液内科;临床实习;教学方法
1明确血液科实习目标
临床实习不同于理论学习,血液科病种专科性极强的特殊性,在短短一月的时间要求实习生通过临床实习全面掌握血液系统疾病的诊疗规范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实习生的血液科实习目标不能全面广泛,而应该突出重点,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因为内容繁多复杂而放弃学习。制定目标应考虑到一方面让实习生掌握了解血液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和急危重症的处理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血液科实习让其在对血液病患者的日常管理中找到各个内科共性的诊疗思维,以继续强化临床能力培养。具体考虑应包括以下七个内容:
①掌握和熟悉血液系统疾病病种,重点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主要危急重症的处理。要求掌握下列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和治疗常规,包括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
②掌握各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病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与血液内科相关的各种常见表现的基本思维方法,如出血、感染、贫血、骨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熟悉内科临床诊疗的基本思维方法,如休克、意识障碍、发热、咯血、黄疸、水肿、胸腹水、头痛、胸痛、腹痛、关节痛、心律失常、心跳骤停、呼吸衰竭及心力衰竭等。
③熟练掌握各种穿刺(胸穿、腹穿、骨穿),其中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为重点掌握内容,熟悉各种诊疗器械的使用。了解常用诊疗操作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④掌握内科常用药物的种类、作用、适应证、禁忌证、剂量、不良反应。掌握正规处方、医嘱书写和应用。
⑤掌握内科的各种常规器械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判读及其临床意义。
⑥要求了解:输血常规及输血反应的处理;常用的化疗药物使用常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血液学化验指标的临床意义。
⑦熟悉医患、医护沟通技巧,培养全心全意为病患服务的良好职业道德。除掌握培训基本要求外,不同年级实习生需重点培训内容不同:第一年实习生,能准确询问、书写病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必须全部完成大病历,平均每月至少5份;第二年实习生,以强化临床技能为主,要求能熟练掌握各项临床操作技能,包括心电图、读片、心肺复苏等;第三年实习生,通过临床一线的强化锻炼,提高病例分析能力及临床综合处理能力,打好临床工作的基础。
2血液科实习方法
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已经注意到以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弊端,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已进行初步的临床技能培训,但这种培训往往只是基础培训,与专业知识有脱节倾向,导致学生在实习阶段临床技能较差,不能很好地胜任临床工作[2]。有研究发现,综合的技能训练可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临床动手能力有重要意义[3G5]。血液科疾病专科性强、诊断治疗过程复杂、更新进展快、临床操作多,若不讲究方法,学生实习仅浮于表面,不能真正深入,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实习如蜻蜓点水一晃而过,学生收获甚微。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应讲究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让血液科实习转变为以实习生为主导的临床实习过程,将角色由实习医学生为转化为住院医师,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实习质量。实习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①实行导师负责制(主治职称以上),专人带教。以内科学临床技能学等为基本教材教学。
②轮转期间,每名参与实习的医师在主治医师带领下经管病床3~6张,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与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分析化验检查结果、确定诊断及提出治疗方案全程。通过全程参与,有助于提高学生临床动手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6]
③查房过程中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GblemGbasedlearning,PBL)。PBL始于1910年的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1958年我国首次引入此法[7]。它强调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以此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教学模式[8]。以“淋巴结肿大查因”临床病例为例,首先提问:淋巴结肿大采集病史要具体询问哪些内容,可能的伴随症状有哪些,浅表淋巴结的分区,淋巴结体检的具体项目等问诊和体检的相关内容。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后让学生通过临床病例的问诊和体检过程强化相关知识,然后先让学生分析病例,带教教师再次针对病例提出问题:如何根据患者提供的病史及体检结果作出初步诊断?可能的鉴别诊断?为明确诊断需要做哪些检查?学生回答后再指导学生对该病例制定诊疗计划。在问题的引导之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获取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临床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查房过程中向学生介绍血液病最新前沿进展。血液病学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随着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展,多种血液病的发病机制不断被揭示,血液病的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观点发生了很大转变。课本知识滞后于临床实践的需求,故实习生及临床医师应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新知识,在从新知识获得循证医学依据指导患者治疗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开拓视野,掌握最新技术进展[9]。带教教师应安排题目,指导实习生查阅文献,制作PPT,轮转期间需在科内进行一次专题汇报。
⑤在实践过程中,需按要求尽可能学习和掌握常见多发病,首先保证对所管的患者从病史、症状体征变化、检查结果、诊断及治疗情况熟悉掌握并通过患者诊疗经过全面掌握相应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全面了解病房其他病种,同时结合视听教材、多媒体课件和病案了解少见或罕见病种。
⑥结合病房病例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每1~2周由科室安排一次讲座,主要就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的发病现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原则进行讲解,以加深实习生对内科常见病的认识,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以便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提高临床工作能力。
⑦每周进行1~2次教学查房,实习生须全面掌握患者病情,进行详细汇报,病情分析,提出自己的诊治见解,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善患者诊治方案,并记录在医疗文件中。
⑧每周进行一次疑难重症或死亡病例讨论,要求实习医师提前熟悉患者病情,讨论时须发表个人对患者的病情分析及治疗见解。
⑨临床技能教学安排:跟随指导教师,根据患者情况随时安排,先进行操作观摩,可熟练描述操作流程后在带教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出科时至少完成6~8例骨穿+骨髓活检操作。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骨髓穿刺术,首先带教教师应向学生介绍骨髓检查的目的意义、适应证、禁忌证,然后示范完整标准的骨髓穿刺过程。在操作过程中,带教教师应反复强调骨髓穿刺术的关键环节,包括无菌操作的重要性、穿刺部位的选择、麻醉的技巧、穿刺针进针的角度、穿刺力度和深度的控制及骨髓涂片技巧等。在示范骨穿术结束后,可让学生利用用过的骨穿针边试验操作边口述过程,不对的地方及时纠正。强化训练后可让实习生独立进行骨髓穿刺操作,教师在旁边密切观察,及时提醒应注意的问题,直到完成全部操作程序。实习生操作完成后,教师应对其操作过程及时进行总结和反馈,使实习生的临床基本技能切实得到提高。
3严格规范出科考核标准,进行多元化的临床技能考核
实习出科考核是促进学生提高临床能力及评价实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反映了实习生在不同科室实习期间将书本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及掌握技能操作的能力。传统的血液内科出科考核主要包括专科理论知识考试+病历书写+1~2项基本技能(骨穿、胸穿或腹穿)。但是传统考核方案的考核形式单一死板,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技巧、逻辑思维及独立的临床工作能力,且缺乏反馈,考试仅作为单一的考核手段并未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对于专业性强的血液内科效果极差,学生往往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并未真正掌握相关临床技能。为此,应采用以下多种方式进行多元化临床技能考核以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增强学习效果。
3.1MiniGCEX评价量表
MiniGCEX是1995年美国内科医学会Norcini等在传统的CEX(clinicalevaluationexercise)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评价住院医师临床能力并具有教学功能的测评工具。近年来在国外已广泛用于住院医师的培训和轮转考核中并逐渐引入我国[10]。MiniGCEX的考核指标主要为七大项目:医疗面谈、体格检查、人文关怀、临床判断、临床咨询、组织效能、整体表现。具体实施可从实习第1周即开始,要求带教教师随时根据MiniGCEX评价量表的七个项目内容进行卡片式单项目观察和考评,并将实际观察结果及时进行反馈,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以便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实习的最后一周,根据MiniGCEX评价量表进行全项目整体观察评分。由于其反复实施,MiniGCEX可促进学员不断提高学习动力,也使测评信度提高。
3.2操作技能直接观察评估考核体系
操作技能直接观察评估(directlyobservedproceGduralskills,DOPS)是评估者通过直接观察学生操作技术的过程及时给予评估及回馈,是一种兼具教学功能的临床技能评价工具,常用于评估住院医师或实习医学生的临床操作技术[11]。DOPS要求针对每一种临床操作技术,学员接受不同的评估及回馈,如能接受4~6次的评估及回馈,基本可以确立学员的操作能力。DOPS可与MiniGCEX考核相互配合,用于实习生日常评估考核。通过不断反馈及有针对性的调整学习,有助于查漏补缺,并提高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相对于传统考核方案,综合运用MiniGCEX及DOGPS的考核方案对教学实践活动有更全面的指导意义。但相对于传统考核方案,新考核方案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对判断考核是否达标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这就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客观公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的考核方案需要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各项考核要点的内涵及怎样将被评估学生的表现具体地量化到相应的程度。综上所述,期望通过严格、规范及切实有效的实习制度,使血液内科临床实习学生能将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临床实践;掌握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技术和预防措施,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良好的医德医风,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和医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 优秀医生事迹材料
★ 医生个人学习计划

【心脏内科医学论文(通用7篇)】相关文章:
神经内科主任述职报告2023-03-14
医院专业人员工作培训计划2022-05-06
妇产科主治医生年度工作总结2023-06-21
口腔内科实习总结2023-01-24
各科室自我鉴定2024-02-29
副主任医师述职报告2022-05-06
内科医生个人工作计划范文2022-10-08
心血管内科实习生自我总结2023-12-04
内科医生个人工作总结2023-04-19
优质护理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实践体会论文2023-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