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实践体会论文

时间:2023-10-21 08:18:33 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优质护理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实践体会论文(精选16篇)由网友“言告言归”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优质护理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实践体会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优质护理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实践体会论文

篇1:优质护理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实践体会论文

优质护理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实践体会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心内科共设床位60张,其中普通病房床位36张,重症监护病房床位10张,特需病房床14张。护理人员共30名,主管护师有10名,护师有12名,护士有6名,护理员有2名。

1.2方法

1.2.1观念转变:实施优质护理的提前是转变观念。成立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领导小组,并制定具体执行方案,要求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参与,院内多次组织召开护士长会议,对优质护理工作进行宣传部署,护理部定期召开护士长的会议,掌握了解护理工作的情况和护理人员思想状况。同时采取有效沟通,为优质护理工作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1.2.2完善规章制度:对临床护理服务的工作制度及工作标准进一步完善,将对临床护理行为严格规范。完善各级护理人员的工作标准及岗位职责,对所有护理人员实施三基培训和技能操作培训,增强沟通技能锻炼,完善护理工作操作技术的规程、专业护理常规和病情观察的要点。严格要求每名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掌握专业疾病的特点、沟通技巧、病情观察及安全管理等知识技能。

1.2.3落实基础护理职责:改善护理工作模式,根据护理人员学历、职称、工作年限、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急救技术的掌握程度、紧急事件的应变能力以及与患者沟通技巧等能力水平对护理人员采取合理的.分工和分层管理,然后根据心内科疾病的特点、患者病情、床位数及护理难度分别安排护理人员分管病情程度不同的患者,每例患者均安排一名责任护理人员,责任护理人员对患者采取8小时包干制度,24小时负责制。责任护理人员服务的内容主要是病情观察、治疗、生活和心理护理、健康指导以及康复训练等,给予全面的连续性优质护理服务。个责任组之间分组但不分家,在临床实践中责任包干,互相配合,护士指导护理员负责主要的基础生活护理。根据心内科的特点和人力资源情况对以往的排班模式重新调整,实施人性化、弹性化的排班。根据实际工作量进行灵活调配,在午间或夜间采取双人双岗制,确保基础护理在高峰时间段充足的护理力量,将患者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认真落实。

1.2.4护理质量管理:根据心内科特点,制订专科护理的记录单及表格模式,其内容要真实客观、立意突出,对患者需要重点观察的内容比较鲜明,充分表明连续动态护理的工作流程,便于护理人员之间的交接班,使护理服务更为规范化,将护理记录的书写时间降低。在心内科中建立质控小组,每月月末对出现的问题给予讨论、分析,并采取整改措施予以解决。护理部应组织专人进行不定期抽查。出院后对出院患者给予客服专人进行调查走访,并将患者的调查信息及时整理、归类,并将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报告给科室,及时予以整改。

1.2.5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每月评选出一名优秀护理人员,并给予一定奖励。初步实现垂直管理,由护理部对护理人员的分配机制、调配及绩效考核进行统一分配,护理人员所完成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护理工作的难易程度、夜班次数、绩效工资及患者满意程度等情况进行分析给予公平分配。

1.3统计学处理:对实施优质护理和未实施优质护理的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选用t检验,用X2检验法行最终资料数据处理,以P值小于0.05为统计学组间差异标准。

2结果

优质护理实施前后基础护理的合格率、责任护士病情的知晓率、健康教育的知晓率以及患者的满意程度均有所提高,且差异性明显,P值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是将患者满意程度、社会满意度、政府满意度作为实践目标,临床护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将基础护理落实,完善临床护理服务,使患者满意程度有所提高的护理改革。通过实施优质护理与未实施前相比,心内科护理质量取得了满意成效。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不仅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就治环境,而且进一步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优质护理实施后,护理人员观念得到转变,心内科护理的规章制度得到完善,将基础护理的责任认真落实,护理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使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被调动。在心内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临床效果较为满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篇2:优质护理服务在心内科护理工作中的运用体会论文

优质护理服务在心内科护理工作中的运用体会论文

心血管疾病近年来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心血管疾病已悄然成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因此,加强人们对心内科知识的认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和实施优质的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院近年来开始对心内科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 年1 月- 年1 月心内科患者114 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国心内科防治指南的心内科病标准。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57 例,男38例,女19 例,平均年龄( 45. 9 ± 5. 6) 岁; 对照组57 例,男32例,女25 例,平均年龄( 47. 1 ± 7. 3) 岁。2 组患者一般情况无明显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加以优质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 2. 1 心理护理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心内科疾病是长期慢性的疾病,在长期治疗的过程中患者易产生焦虑、悲观、抑郁等一些不良情绪,甚至出现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实施心理护理干预,采取患者能接受的方式进行疏导和安慰,耐心解答患者的疑虑,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状态从而配合治疗。

1. 2. 2 健康知识教育对患者予以相关的健康教育,医护人员通过面对面宣讲、发放宣传手册、组织座谈会及讲座、电话随访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讲解心内科的相关知识,如与环境的关系,心脏功能运行的机制及防控措施,心内科的临床常见症状,并且分析不良情绪对患者的病情产生的影响。

1. 2. 3 运动指导护理给予患者适当的运动指导,告知患者适当合理的运动会对心脏功能带来获益,并且根据患者自身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运动类型、频率及强度等,如慢跑、游泳、气功、太极等,嘱咐患者每天坚持运动30 min,以期间无明显的不适感、中等强度以下为宜,若患者在运动时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若停止后仍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1. 2. 4 用药的护理给予患者临床用药的.指导,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用药方案,选用适当的药物,对患者进行早期治疗与联合治疗等方式的治疗。了解并掌握药物的名称、剂量、服用时间及方法、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指导患者用药,嘱咐患者按照医嘱定时、定量、坚持服药,按时监测患者的心脏功能情况。

1. 3 疗效标准显效: 病情稳定,无明显并发症; 有效: 病情相对稳定,偶见心悸胸闷,均可自愈; 无效: 较前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 显效率+ 有效率。

2 结果

2 组患者干预前后总有效率干预组为78. 9%,对照组为54. 4%,2 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χ2 = 27. 70,P<0. 05) 。

3 体会

心内科患者临床症状多见头痛、头晕、心悸、胸闷、胸痛等,在生活中由于患者对心内科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初期并不加以重视,导致了患者病情的反复发作,从而给家庭增加了相关的经济负担。有相关研究表明,针对心内科患者及时进行一系列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反复发生。本资料结果显示,干预组总有效率为78. 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 4%,2 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 05) 。说明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指导患者定时、坚持、规律的服药,有效的控制患者病情进展,提高临床疗效和预后质量,与相关研究结果相吻合。

总之,经过一系列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后,病情能够有效控制,避免长期服用药物而给患者带来抑郁心理,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篇3:走动式管理在心血管内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论文

走动式管理在心血管内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是心血管内科,开放床位45张,年收治患者1700例左右。收治疾病种类以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为主。科内护理人员共13人,年龄19~43岁,平均(23.46±2.58)岁。护理人员受教育层次为:中专8人,大专2人,本科3人。护龄1~22年,平均(5.23±1.13)年。职称:护士9人,护师2人,主管护师1人,副主任护师1人。

1.2方法:

1.2.1走动式管理:

由护士长组织科内护理人员制定走动式管理体系,形成了以护理部领导下的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质控组长组成的质量管理网,明确走动式管理的目标和方式,应遵循的原则即坚持带着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走动管理中应关注的四个关键环节:

①关键人:新人(新员工、进修、调动、复工、实习生),情绪不稳定者(身边有重大事件发生者);

②关键服务对象:抢救、危重、高危、老年等重点患者;

③关键事:特殊药物的应用、输血等,新技术、新业务开展等;

④关键时间段:刚上班、临下班、交接班、节假日、特别忙或特别空等时间段。在走动管理中根据心内科危重患者、存在的问题及护理安全隐患,指定重点巡查内容,旨在发现问题并进行现场指导,了解患者的满意度及需求。

1.2.2责任护士:

按分级护理巡视,危险患者15~30分钟巡视一次,甚至床旁守候。严格病情观察,合理正确运用护理程序,如潜在并发症:猝死、心脏骤停、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洋地黄中毒、心肌梗死、肺栓塞、高血压急症、感染、疼痛;有受伤的危险;体液量过多;气体交换受损;营养失衡、营养过剩、营养欠缺;有便秘的危险;焦虑、恐惧;活动无耐力;知识缺乏等。分析患者首优护理问题,预判患者可能存在的护理问题。对心律失常有充分的认识,在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测过程中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敏锐感,严密观察心率、心律、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先兆,密切观察疾病转换的拐点,正确及时执行医嘱,严格落实各项急救流程及专科护理措施。

1.2.3责任组长巡查:

①晨会后病房床边交接,了解全科患者病情,做到危重患者、疑难患者心中有数。

②严密观察危重患者病情,及时察觉护理安全隐患,做好护理措施落实工作及健康宣教工作。③检查管床护士分管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的质量,及时解决一些疑难问题,要求危重患者30min内有上级护师查房指导,疑难病例48小时内有科内讨论,减轻年轻护士的压力。

④根据患者病情安排相应层级的护理人员分管。

⑤落实危重症患者急救流程,保证抢救工作有序进行。核查医嘱,保证各项危急值报告在15min内得到及时处理。

⑥定时巡视病房,充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及时发现和梳理患者的一些需求。

1.2.4护士长巡查:

①时间安排:常规一天三次(上午、中午、下班前)病房巡查,结合不定时检查。

②内容:检查责任组长协助、指导能力及科室团结协作情况;核查责任护士对患者病情观察及疾病的预判分析能力;检查心内科急救流程的正确率;评估护理人员管床能力,按层级匹配管理患者。了解规章制度、操作流程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并及时修改与完善。掌握护士长工作计划的落实情况,推进持续质量改进。重视患者安全,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并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及时收集患者反映与需求,并给予妥善解决。

③建立检查登记本,严密追踪有关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及时提出改进措施,每月将收集问题在科室会议上讨论,分析原因,并把突出的共性的问题进入下月持续质量改进内容。

1.2.5科内质控组长巡查:不定期巡查,一周一次对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进行不定期的监管,检查本月各项护理质控,月底质控会进行讨论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予以实施,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

1.3评价方法:将本院护理部不定时夜查房、每月一次不定时的质控检查及每季一次的定时质控检查和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作为评价指标,质控检查内容为护理文件书写、救药物器械管理、危重患者管理3个项目。对走动式管理实施前(7月至6月)与实施后(207月至6月)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版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所有计量资料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走动式管理前后护理质量得分比较:实施走动式管理后,我科护理文件书写、急救药物器械管理、危重患者管理3个项目与实施前相比,得分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护理满意度:实施前护理满意度为93.01%,实施后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7%。实施走动式管理后,患者护理满意度整体上均有明显提高。

3讨论

心内科收治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病情重,病情发展变化快,对其疾病的危重程度及预后提前做出判断显得尤为重要,对护理管理也需要有更高的要求。走动式管理中,责任护士、责任组长、护士长、科内质控组长深入病房巡查,关注4个关键环节,即关键人、关键服务对象、关键事和关键时间段,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心理状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潜在的`安全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保障患者安全,满足患者需求,有利于推进全程、全方位、人性化的优质护理。全科护士既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接受者,也是护理质量管理的实施者,加强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意识教育,使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关心质量,形成人人参与管理的氛围,护理安全得到进一步提升。走动式管理是一种现场管理,将以往的被动型管理变为主动型和开拓型管理,强调过程质控,遵循带着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巡查各项计划的执行过程,查找护理缺陷,分析原因,及时调整方案与措施,落实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提高管理的时效性、科学性和准确性。而护理工作的完善也能够让心血管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体验,使护理满意度提升,医患关系也更加融洽。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走动式管理后,我科护理质量指标即护理文件书写、急救药物器械管理、危重患者管理3个项目与实施前相比,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患者护理满意程度也有明显提高。走动式管理在提高护士长及护士的责任心和对护理质量重视程度的同时,护士长在走动中直接了解医护人员,贴近员工,拉近了护士长与科内护士的距离,是有利于护士长能从多方面、直接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方法,沟通管理者与医护人员的感情,缩短认知上的差距,对存在的不足及时予以指正,消灭问题于萌芽状态,并提高年轻护士的思维判断能力,护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和成就感。对正向的行为即时激励,增强员工信心和归属感,建立良性和谐的科内人员之间的关系,树立同值的价值观和管理服务理念,进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工作合力。

篇4:传染科优质护理实践体会论文

传染科优质护理实践体会论文

传染科是医院中的重点科室,良好的护理服务有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1]。患者的满意度是评价护理质量和服务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2]。为了研究我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的效果,本次研究通过选取我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传染科的100例患者以及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的传染科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传染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以及体会,现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年3月至6月我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的传染科收治的患者100例以及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的传染科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选取的研究对象中共男性106例,女性94例,年龄(20-56)岁,平均年龄(43.2±2.8)岁,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其认知功能均正常,没有语言沟通障碍,能自行完成调查问卷。

1.2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

优质护理服务的具体内容包括:①提高所有护理人员的认识:为了优质护理服务的顺利开展,我院在开始实行优质护理前先对所有的护理人员进行统一的演讲,主要目的是向所有的护理人员分析目前的护理情况以及面临的问题,使其明白开展优质护理的必要性,能够充分了理解优质护理的理念和本质,肩负起自己的职责,在工作中充分的体现自己的价值所在。②护士的分级管理:为了方便管理,可以将护士分为不同的层级,定期对护士的工作态度、护理治疗以及完成程度等进行考核,并设立奖惩制度,提高医护人员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③人性化护理:优质护理的核心是以患者为核心,尊重患者、尊重生命。由于传染科的特殊性,因此,作为传染科的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消毒和隔离制度,在护理患者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感受,关心患者、体贴患者,使患者感受到像家一样的温暖。④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接待患者过程中要主动、热情,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掌握沟通技巧,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等。⑤加强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在患者入院后向患者讲解疾病知识,治疗方法、传播的途径等,住院期间还要对患者的身心进行评估,患者出院后叮嘱患者按时用药并予以康复指导。

1.3评价标准

根据我院自行设定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其评价标准为[3]:总分100分,非常满意:>90分,满意:80-90分,基本满意:70-79分,不满意:<70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4统计学处理

本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调查,结果为开展优质护理前100例患者中非常满意的有32例,满意的有41例,基本满意的有6例,不满意的有21例,总满意度为79%,开展优质护理后100例患者中非常满意的有42例,满意的有49例,基本满意的有6例,不满意的有3例,总满意度为97%,开展优质护理后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开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有关文献报道显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不仅可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还能提高医护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4]。本次研究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先让所有的护理人员意识到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性,理解优质护理服务的本质,坚持以服务患者为中心,提供个性化护理,建立护士分级关系,定期进行考核并予以一定的奖惩措施,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护理过程中主动和患者交流,掌握患者心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患者住院期间,综合性评估患者的身心健康,为患者讲解相关的疾病知识和传播途径,使患者做好预防,在患者出院后叮嘱患者按时吃药定期复诊并予以康复指导等措施,综合提高医院整体的护理水平和质量。蔡汝珠[5]等在肝癌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及成效中报道其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达90%,本次研究结果与其报道一致。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开展优质护理后的患者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开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我们认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能提高传染科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其他护理服务相比,优质护理服务更受广大患者的青睐,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张素花 单位:山西省阳泉市第三人民医院

篇5:消化内科中优质护理管理的应用论文

消化内科中优质护理管理的应用论文

第1篇:优质护理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显着上升,对临床护理和治疗的需求过度到多样化。临床以往的护理模式主要是_围绕医嘱以及工作任务展开,将患者的治疗分化,失去连续性,不利于护患之间的交流,患者本身所需问题也不能及时解决;且被动的工作导致护士工作积极性降低。临床护理与治疗密切相关,优质的护理服务质量可有效保证后期治疗效果、医疗安全以及质量。目前,临床优质护理服务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展实施,大量研究对其在临床各科室的应用价值进行报道,但极少研究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系统评价。为此本文以消化内科S6例患者为对象,通过对比研究的方式对优质护理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系统评价,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1月?1月消化内科收人治疗的6S例消化内科患者,依据护理方式划分为干预组(优质护理,33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33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18?65岁,平均(32_8±5.7)岁;人院时间在3d?31d,平均(13.5士7.3)山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3例、上消化道出血5例、肝硬化6例、消化性溃疡19例。干预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18?65岁,平均(31.7土4.6)岁;人院时间在3d?28d,平均(12.7_±6.2)d;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2例、上消化道出血6例、肝硬化4例、消化性溃疡21例,两组患者在上述资料上P>0.05,无显着性差异,高度可比。

1.2护理方式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①常规例行心理护理;②常规病房巡视,观察病情变化;③检测疾病相关指标,如心电图,胸片,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等。

1.2.2干预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将患者的一切资料均用一个信封装好,信封上面打印关于患者病症的相关优质护理服务内容。①心理护理:为患者创建安静、舒适、整洁的病房环境,交谈时注意语言的轻细。护理过程中对患者多进行关心和鼓励,做好心理干预,让患者信任和理解护理人员,增加患者熟悉度,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认真详细讲解,让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所了解,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充分调动患者对治疗的积极主动性,有助于治疗依从性的提高。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状况制定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案,细致人微;稳定患者的情绪,让其保持开朗的心情,有利于病情的恢复。②饮食护理:纠正患者不良饮食习惯,根据患者病情完成流质?半流质?普通食物的过渡。帮助患者养成在均衡营养的基础上,主要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的习惯;避免食用对消化系统有刺激作用的食物,如:生冷、难消化、辛辣等会加重患者消化系统负担及病情的食物。同时指导患者注意钾、钙、蛋白质的补充。③健康教育:详细、耐心地告知患者疾病的形成、发生、转归及相关注意事项,让其对疾病有正确的认知、了解相关症状及并发症。同时必须让患者知道治疗和护理对疾病预后的重要性,在治疗及出院后都能保持良好的依从性,按医嘱服用、存辱药物。

1.3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将临床疗效分为四个等级进行评定,分别为治愈、显效、有效以及无效;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之和。同时观察并统计两组的焦虑(SAS评分)、抑郁(SDS评分)、住院时间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两组研究所得数据由专业记录员交叉记录,同一样本,进行三次重复性检测(无离群检验),数据录人EXCELC10版本)进行校正分析,导出数据采用spssl3.0进行数据的.统计学检验,检验水准为a=0.05,检验分析时计量录人方式为“x±s”,以t进行检验;计数录人方式为频数,以X2进行检验;检验标准为统计学具有显着差异。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分析干预组临床治疗总有效30例,对护理满意33例;对照组治疗总有效24例,对护理满意27例,组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消化内科是临床三级学科,主要研究消化系统器官(食管、肝、大小肠、胆、胰腺等)相关疾病,复杂繁多的疾病类型涉及到广泛的医学知识,从而的对医护人员专业技能的掌握要求更高。特别是在近几年,患者对治疗要求的不断增加,对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态度的需求不断上升,若护士未能采用专业、熟练的护理基础知识及技术完成工作,极易导致失误的发生,最终引发纠纷。

优质护理即是围绕患者展开,以满足患者对护理的要求为原则展开临床工作,其在消化内科的护理应用中具有显着效果。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优质护理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可保证临床疗效,提高护理满意度,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同时可辅助缩短治疗时间,间接降低住院花费,节约医疗资源。主要是因为优质护理的实施针对消化内科疾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对护士进行相关培训后让其参与临床工作。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干预,可逐个击破缓解不良情绪;加健康教育,让患者对自身病情充分了解,有利于健康知识的普及和稳定患者心绪;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对患者饮食进行干预,根据病情采用质和量的饮食干预,对患者进食的食物严格限定,制定符合疾病特点的饮食,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宗旨,对护理工作具有积极意义w。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的应用中具有较髙的临床价值,可进行推广应用。

第2篇:探讨中医治疗消化内科疾病临床效果的护理

消化内科疾病种类繁多,且大多数属于慢性疾病,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对此类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均造成程度不同的影响。随着中医在疾病治疗中应用范围的不断增大,中医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消化内科疾病的治疗当中,取得的效果得到广泛认可。现结合实际,对中医治疗消化内科疾病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l.1-般资料

随机选取近年来收治的44例消化内科疾病患者,因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2例,即中医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治疗组:男12例,女10例,年龄25至62岁,1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2例消化性溃疡;对照组:男11例,女11例,年龄25至62岁,1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1例消化性溃疡。经统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进行可比。

1.2方法

1.2.1慢性浅表性胃炎

对对照组患者实施西医治疗:每天让患者服用三次猴头菌片,每次3片;每天让患者服用一次奥美拉唑,每次20mg,三个月为一个疗程。对中医治疗组患者实施中医治疗:中药组成为党参、延胡索20g,蒲公英15g,白术、陈皮12g,莪术、茯苓10g,法半夏、甘草6g。辨证加减,如肝气郁结者加柴胡、白芍;脾胃虚弱者加黄芪、桂枝去蒲公英等。水煎煮,每日一剂,分早晚服用,治疗一个月。

1.2.2消化性溃疡

对对照组患者实施西医治疗:每天清晨和睡前分别给予患者剂量为20mg的奥美拉唑,连续服用十四天;每天餐后给予患者两次剂量为200mg的克拉霉素,连续服用七天;幽门螺杆菌阳性者,每天给予两次剂量为lOOOmg的阿莫西林,一天两次。腹胀、反酸者加用吗丁啉10mg,一天三次。对中医治疗组患者实施中医治疗:采用半夏泻心汤(党参15g.半夏12g.陈皮、黄芩l0g,黄连、干姜、炙甘草6g)对患者进行治疗,辩证加减,如伴气滞、腹胀者加枳壳、柴胡、木香、砂仁;纳差者加鸡内金、焦三仙;口干咽燥者加麦冬、生地黄。水煎服,每次200ml.每天分早晚两次服用,一个疗程为两个星期,连续服用两个疗程。

1.3疗效判定

治疗后,临床表现消失,各项检查结果均显示正常,则判定效果为显效;临床表现有所改善,各项检查结果显示均有所改善,则判定效果为有效;临床表现没有任何改善,甚至出现恶化情况,各项检查结果显示没有任何变化,则判定效果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若P<0.05,则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2讨论

2.1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中医将慢性浅表性胃炎划分在“胃脘痛”等范畴,认为内伤七情、饮食、外感六淫等是此类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且慢性胃炎的发生和脾胃湿热有一定的关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方中的莪术可以起到化淤消痞、健胃止痛的作用,白术、党参、甘草可以起到健脾益气的功效;延胡索和郁金香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功效;蒲公英可以对胃肠起到保健作用;法半夏、陈皮、茯苓可以起到益气补脾的功效。诸药合用,可以有效保护胃黏膜,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胃炎的恢复。

2.2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治疗

从中医角度分析,也可以将消化性溃疡划分在“胃脘痛”范畴,认为此类患者多因饮食不规律或者消极情绪的影响等导致脾胃受到损伤,导致肝胃不和,长此以往,导致胃络痹阻,气滞血瘀。本研究采用的半夏泻心汤中的半夏和干姜辛散温阳,散结除痞,可以除其寒[2];黄连、黄芩苦寒降泄,可以清其热。联合使用,可以起到平调寒热、辛开苦降的治疗效果。采用党参和炙甘草等可以起到温益气补其虚的作用。诸药合用,不但治标、治本,还可以起到驱邪扶正的作用,起到健胃止痛、收敛止血的效果,可以对胃酸加以抑制,促进溃疡尽早愈合。

综上所述,中医疗法值得在消化内科疾病的治疗中广泛应用。

篇6:床边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作用论文

床边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目的对床边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的探讨。方法将医院收留资料的若干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随机分配,分为数量相同的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的患者接受的是常规护理,而实验组接受的是床边责任制护理,最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结果相比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的患者其护理满意度更高且更少不良事件发生,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与统计性意义相符合。结论对于心血管内科而言,应用床边责任制护理可以让心血管疾病患者得到更好的护理,无论是临床效果还是应用价值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值得被推广。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床边责任制护理;应用

一般来说,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其病情会比较复杂且变化十分快,且往往发病迅速。对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采用床边责任制护理,就等于是将患者作为核心,在普通的护理模式基础上,利用不同的理论知识进行护理方案的制定并且顺利执行。床边责任制护理模式,能够让护理人员及时对患者的情况进行掌握,这对于护理质量的提升效用很大[1]。这种护理模式还能够让护理人员拉进和患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也让患者其病情记录更加客观准确以及及时。本文就是对床边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医院在一段时间内接收治疗的若干心血管疾病患者选为研究的对象,并且将医院的'若干名护理人员也选为研究的对象,并且对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护理人员都进行随机合理且平均分配,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其性别、年龄等都应该与心血管疾病诊断标准相符合,且护理人员整体上的年龄、学历、专业水平、经验应无明显差异,确定其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在进行研究期间,对于实验组要采用床边责任制护理的方式,而对照组则是常规的护理方式[2]。

1.2治疗方法。对于对照组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要选择常规的心血管内科护理模式来对患者进行护理与照顾。对于实验组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了常规的心血管内科护理之外,还应该做好关于患者的床边心理护理干预工作,做好床边安全护理工作,做好床边日常生活护理以及床边用药护理和出院指导等一系列护理工作[3]。

1.3评价标准。在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评价的时候,要以护理人员其理论与技术操作的成绩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满意程度均作为参考标准。对于护理人员的理论与技术操作考核应该每月都进行,从而得到其具体成绩,再与心血管内科、全医院等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4]。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满意程度可以借助于调查问卷得到结果,可以以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作为基本标准。

1.4观察指标。在对对照组以及实验组进行观察比较的时候,可以从心血管疾病患者其病症被治愈的时间以及护理服务计划总共实施的时间、患者对于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等内容来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接受的是不一样的护理服务,其护理干预也不一样。

1.5统计学分析。实验研究完成之后,要对实验组以及对照组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其具体的实际观察情况所得到的各项数据进行核实,确保没有问题之后再进行录入操作并做好数据统计与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床边责任制护理工作之后,护理人员其护理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操作水平以及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实际情况都有更多的了解与更好的掌握,进步十分明显。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于护理人员通过不过的护理方式所提供的护理服务,其满意程度有所不同,且实验组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整体上比对照组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要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更加满意。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反馈来看,实验组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在九成以上,而对照着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只在七成左右。

3讨论

作为一种涉及到医学、护理以及心理与社会等多方面理论知识的护理模式,床边责任制护理可以让护理人员更好的分析患者其健康情况,也能够更有计划、更科学合理地照顾疾病患者。因为通常情况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年龄偏大而病情又复杂,资料的过程比较长,是以对其采用床边责任制护理模式来进行护理服务的提供,不但能够让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有更好的沟通,还可以让心血管疾病患者拥有更好的康复环境。床边责任制护理是建立在普通护理制度的基础之上的,它的落实对于基础护理工作来说也是一种提升。通过对于床边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研究不难知道,相比于普通的护理制度来说,心血管疾病患者明显更加满意床边责任制护理模式。与此同时,这种护理方式可以让患者的病情发展与变化在第一时间被发现,也就能够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更可以让患者的需求得到满足,让医患关系得到改善,让患者对于医院护理的满意度得到提升。总而言之,在心血管内科当中实现床边责任制护理的应用,可以让心血管疾病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得到有效提升,并且能够让护理服务质量得到改善。这种护理方式是拥有很好的护理效果以及很高的临床价值的,它的推广能够让医院的整体护理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方志华.探讨床边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中旬版),,(2):27-28.

[2]李秀丽,高丽娟,王卫.责任制床边护理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14):42.

[3]涂丽霞,王静,陈冬英,等.床边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20):32.

[4]凌智聪.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实施床边责任制护理的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13):26.

[5]侯英莉.床边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32-33.

[6]杨志凤.床边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12):38-39.

篇7:急诊内科优质无缝隙护理应用的论文

关于急诊内科优质无缝隙护理应用的论文

优质无缝隙护理是优质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无缝隙护理,使每个护理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做到松弛有度,使每个护理环节都做到最好,确保患者得到最好的护理及治疗。江西省赣州市立医院急诊内科收治的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优质无缝隙护理及常规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10例患者选自江西省赣州市立医院急诊内科5月~8月期间收治患者,男67例,女43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42.7±2.3)岁;急诊科护士40名,年龄20~40岁,平均(28.5±3.4)岁;按照患者护理方式分为优质组60例及常规组50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50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优质组60例患者采取优质无缝隙护理。

(1)建立护理无缝隙小组。对护士年龄、护龄、专科知识、学历、技能、职称、工作经验、沟通服务能力等实际情况,建立分层次管理小组,明确小组成员责任,按照护士实际情况,成立3个责任小组,每组分别设2名责任人。根据分层次使用原则,量化护士职责范畴,将其安排不同级别护士实施护理,加强护患治疗沟通交流。对护士进行统一调度指挥,医护人员合理有序急诊抢救。

(2)创建无缝隙排班模式。按照床位比,对护理人员实施合理调配,护士长应相对固定责任班,大小夜斑双班制,保证8h在岗,24h责任制。护士长提前排好班次,根据护士实际能力合理安排班次,新老搭配,连续动态观察患者,实施整体合理。建立排班留言卡,置于排班本首页,若需调班,应将调班写在卡上,同时安排1名机动护理人员根据留言卡,及时调整班次,必要时段增加护理人员,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护理。

(3)优质无缝隙护理的实施。接诊后,应按照“先诊疗后付费”原则,实施抢救,并开放绿色通道。若患者无陪护人员,护士需要代替陪护人员办理各种手续,分诊护士接诊后用平车送入抢救室通知医生抢救。第1组应全程守在患者身旁,掌握病情动态,抢救期间观察患者循环系统,第2组负责人注意患者呼吸系统,第3组负责外勤,若出现异常情况做好记录。抢救期间分工明确,井然有序。

(4)护理质量监督。建立护理质量监控小组,对整个护理过程实施质量监督。定期开展护理质量考核,做好各种制度的细节性处理,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处理,确保护理方案的个性化、全方位。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护理前后情绪变化,计算患者护理纠纷和遵医行为,护理纠纷发生率=护理纠纷例数/总例数;遵医率=遵医例数/总例数。

1.4评价指标

护理质量:制定护理质量考核表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估,内容包括:基础护理、病房护理、健康宣教、护理操作、责任意识五个方面,分值100,分数越高患者护理质量越高。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均20个条目,采用百分制。分值越高焦虑情绪越严重。

1.5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护理质量及心理状态对比

2组患者护理后,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心理状态明显改善,2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患者护理纠纷及遵医性对比

优质组护理纠纷发生率为3.3%(2/60),遵医率为96.7%(58/60);常规组护理纠纷发生率为18%(9/50),遵医率为76%(38/50);2组护理纠纷发生率及遵医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无缝隙护理是确保护理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护理过程中无缝隙。优质无缝隙护理中,针对护理过程中及时反馈和调整出现的问题,规范交接流程,完善缝隙交接。规范交接流程及内容,明确各个护士责任,避免出现口头交接情况,杜绝发生不安全事件。提高护理工作的连续性,使护理工作的准转运、交接体现了环环相扣的特点。加强患者日常护理及疾病护理等基础护理,制定标准流程。患者入院后,及时安抚和慰藉患者,告知患者病情没有那么严重,使患者焦虑、紧张等情绪明显减轻,并根据患者心理活动、认知情况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等护理,确保心理护理无缝隙。重视患者知情权,将治疗方法和护理内容及时告诉患者,确保无缝隙护理的透明化。及时讨论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完善抢救流程,对于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处理,进一步完善护理流程。在本组研究中,2组患者护理后,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心理状态明显改善,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采用优质护理无缝隙护理,可明显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针对患者心理状态采取必要措施,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使患者以良好情绪积极面对治疗及护理。且优质组护理纠纷发生率为3.3%,遵医率为96.7%;常规组护理纠纷发生率为18%,遵医率为76%;2组护理纠纷发生率及遵医率对比(P<0.05)。总而言之,在急诊内科中采用优质无缝隙护理,可明显提高急诊内科护理质量,减轻患者不良情绪,减少护理中缝隙和漏洞,避免发生护理纠纷,应用效果显著。

篇8: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体会论文

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体会论文

风险管理主要指的是对医务人员、患者、护理技术以及护理程序、药物、设备等风险因素实施系统管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健康意识与维权意识逐步增加,对于临床护理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做好风险管理工作,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还可以防止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出现,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1]。为了探讨临床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4月-3月我院收治的未实施风险管理的380例患者与203月-年12月我院收治的实施风险管理的380例患者,进行比较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以我院在204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380例住院患者为对照组,男性患者有198例,女性患者有182例,患者的年龄在18-81岁,平均年龄为39岁。以我院在2016年3-12月期间收治的380例住院患者为实验组,男性患者175例,女性患者205例,患者的年龄在16-9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岁。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备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给予实验组患者风险管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所述:

1.2.1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对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制定,实现对护理中各项工作的有效约束和规范,促进护理安全事故发生率的降低。同时还应当对护理工作中每位护理人员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护理职责进行明确,引导护理人员自发进行护理技术的提升,进而形成对护理事件的有效预防。

1.2.2定期开展法律知识培训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接受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包括《护理中潜在法律问题》、《医疗事故处理条件》等,并在培训后开展相应的知识考核,促进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和应用法律能力的.提升[2]。

1.2.3组织不同层级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培训

组织护理人员专业知识考核,促进护理人员专业护理知识的提升,保证护理人员能够对护理操作流程有效掌握,实现护理工作的熟练完成。

1.2.4加强对护理风险的识别

护理风险小组应定期组织会议培训,指导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正确的识别。此外,护理小组成员应在会议上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根据分析讨论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对策。例如护理人员交接班时,应对特殊护理的患者进行特殊处理,或是将清洁人员未擦干地板引起的跌倒列入预见性风险管理中。

1.2.5护理记录管理

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进行检查,并对护理工作完成情况中护理纠纷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引导护理人员进行护理记录的规范填写和保管,在发生护理纠纷时作为有效依据。

1.2.6积极改进护理服务态度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态度不佳是造成很多护理纠纷的主要原因,所以应当对护理人员强烈的风险管理意识进行培养,并对其护理态度进行强化,在具体护理中保持和蔼的态度,进而促进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升。

1.3评价标准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护患纠纷发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进行对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1.4数据处理

对实验结果采取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明显(P<0.05),在临床上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护患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明显(P<0.05),具体内容如表1:患者及突发事件。要处理好这些问题不仅要加强出诊人员院前急救水平,还要加强急救服务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使出诊人员具有自觉维护患者的权利的思想素质;手脚麻利,反应敏捷的身体素质;遇事沉着冷静、处事不惊的心理素质;遵守医疗规章制度,遵守各项操作规程等执业素质。2.5提高法律意识,强化风险管理由于院前急救有很强的技术性、复杂性,容易发生医疗纠纷,应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强化职业风险防范意识[2],医护人员懂得如何在工作中应用法律保护自己和患者,应用法律程序处理护患矛盾的能力。应做好与患者及家属在急救现场及途中的沟通,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医护人员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对于潜在的风险向患者或家属进行详细交代,使家属在患者病情变化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避免医疗纠纷及事故的发生,履行告知义务时要讲究语言艺术,使家属对不好的预后(病情)有个接受的过程。遇到涉及法律问题的患者、三无人员等能认真处理,积极救治,及时准确地完成出诊记录,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3结语

院前急救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高风险,医护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修养,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医疗安全意识和急救意识,努力改善医疗服务态度,注意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工作,规范院前急救收费,能有效地减少院前医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明凤,王晓红,李红.急诊护理工作中常见隐患及防范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6(7):47-48.

[2]黄万英.院前急救护理风险管理[J].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21(3):103-104.

篇9:内科护理带教中的效果论文

内科护理带教中的效果论文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选取8月-4月于本院内科进行实习的28名护生为研究对象,将28名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4名,两组护生均以内科为本院实习的第一个科室。对照组的14名护生中,男性1名,女性13名,年龄17-24岁,平均(21.2±1.1)岁,文化程度:中专3名,大专8名,本科3名。观察组的14名护生中,男性1名,女性13名,年龄17-23岁,平均(21.1±1.2)岁,文化程度:中专2名,大专9名,本科3名。两组内科实习护生的个人基本资料数据方面的比较显示,P均>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对照组的护生以常规的带教程序进行带教,于护生入科之初对其进行内科的大概介绍,将预期的带教内容和制定的知识大纲进行全面讲解,然后在每个护理内容及程序带教前进行预习内容的温习,带教过程中注意对知识的全面讲解,带教后对施教内容进行思考问题的布置。观察组则以连续性全方位带教模式进行带教,即对每位护生首先进行综合知识掌握面的评估,并对其学习能力进行有效评估,然后对每位护生均采用连续性的带教程序的制定,即由特定的带教教师全程化对护生进行指导带教,在带教的过程中不断根据护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带教内容和形式的调整,使其全称契合护生的学习需求,另外,注意在带教过程中对带教知识面的拓展,即不仅仅将特定知识进行有效带教,且将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全面施教,引导护生进行发散性思考,从而使其进一步提升其自我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然后将两组护生带教前与带教后出科前的内科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评估结果进行比较。

3.评价标准。(1)内科护理理论知识的评估采用考试评估的方式进行,考卷的内容包含内科护理的各个知识点及相关延伸性知识,总分设定为0-100分。(2)实践操作评估则由护理部人员与带教教师共同进行,严格按照相关操作的评分标准进行,且其评分也设定为0-100分。

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5.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护生带教前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生带后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评分均高于带教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带教后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评分高于对照组带教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来自于《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三、讨论

护生在临床实习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不仅仅需要进一步巩固课堂上的基础理论知识,也需要大幅度提升自身对于临床操作实践的能力,另外,与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协调也是需要重点学习的方面,因此护生的实习内容较为繁琐,而这极大地影响到护生的实习学习积极性,故在带教的过程中应重点评估此方面。而护生在内科实习的过程中,其需要掌握的实习内容点更多,因此对于护理带教模式的要求相对更高,故在选择带教模式过程中应尤其重视。连续性全方位带教模式使带教的实习护生技术操作更加规范,沟通能力更强,带教老师让护生体检训练,当场示教、及时纠正,做到放手不放眼,放做不放教。既提高了护生的操作基本功,又保证了患者的安全。使带教护生的自我满足感得到体现,学有所获,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大家临床思维,集思广益,开拓视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他们正确的思维能力,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多形式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讨论式教学,促进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对临床护理感兴趣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多了,思维活跃了,追求知识的愿望更强了,达到了我们所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中我们就连续性全方位带教模式在内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发现其较常规带教的护生表现出更大幅度的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评估结果的改善,而这主要与连续性全方位带教模式随时改进的护理带教程序有关。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连续性全方位带教模式在内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好于常规带教模式,更有利于改善护生的理论和操作实践能力。

篇10:内科护理中人性化服务的意义论文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内科病区其护理人员30名,其中:护士25名,4名护师及护士长1名,年龄分布范围为20~45岁,平均年龄(28。3±1。5)岁。学历分布状况:中专6名,大专19名,本科5名。将我院内科在201月~12月之间实施人性化管理内科患者500例,作为观察组,就其相关病例与年1至月未进行人性化管理500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

1。2。1建立人性化服务观念

实施人性护理根本就在于建立整体护理理念,将患者作为核心来开展更优质服务,体现人性化服务精神。在确立整体优质护理服务同时,对我院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对其树立及强调个性化服务观念,以此提高我院护理人员职业觉悟及责任精神,且这些要在护理工作当中加以运用。

1。2。2管理人性化护理环境

内科包含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泌尿内科,且患者具有一定集中性,对护理环境安全性增强,有利于护理人员维护其自身身心健康。增加我院护理环境舒适程度,不但可缓解护理人员压力还可降低发生负面情绪几率。加强对护士关爱力度,开展相关培训,对于不合理规章制度予以改进。大力配置先进设备及仪器,合理分配护理人员等,确保将护士各项精神负担及消极情绪降至最低,为我院实行人性化管理创造主观条件。

1。2。3针对患者实行情感管理

对患者进行人性化情感关注,对其病情,要积极询问,加强访视和关心,同患者及家人保持良好沟通,及时掌握各项治疗有意义信息,要尽量解决患者出现困难,帮他们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消除患者顾虑,保持乐观情绪,以提升治疗的依从性。通常情况之下,可以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非语言类沟通技巧,对其进行鼓励和安慰,使之倍感亲切,从而达到主动配合各项治疗。

1。2。4设立一定激励机制

激励是对我院护理人员其内在动力的一种激发和维护,对优秀护理员工除口头及书面表扬外,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促进我院护理工作向良性方向发展。

二、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对照组其护理满意度是80%,患者有79%满意度;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是98%,护理满意度是96%,两组差异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即(P<0。05)。(本文来自于《贵阳中医学院学报》杂志。《贵阳中医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四、讨论

在当前医院构成体系中,内科是主要部门之一,其护理服务质量高低、好坏对患者康复及医院权益有着密切关系。实行人性化管理,从人性化理念树立、奖励机制、对患者给予情感关怀等众多层面进行干预,可有效缓解护理人员各方压力,确保患者感觉舒适。在此次研究当中,观察组其患者的满意度与护理的满意度明显要高出对照组。开展人性化护理模式,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为各医院护理工作实现良性发展创造条件。通常而言,人性化护理服务这类工作模式,它不仅是可以保护患者生命安全、维护患者隐私、捍卫患者人格尊严,而且是一种与广大患者要求相一致现代化的护理模式,可以使护理做到个性化、系统性且行之有效。开展人性化护理工作需要护理从业人员本身具备良好素质与心态,以便制造中一种人性化护理氛围,在这种氛围里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决心,为临床治疗提供配合,最终实现康复。人性化护理其主要目的就在于使患者接受治疗过程当中,心理上也得到相应满足,且感觉舒适。值得指出的是,人性化护理它是一种注重对患者身心照顾、精神上实现人文关怀一种特殊护理,它遵循是以人为本的精神,这是一种先进护理理念,完美地诠释新世纪护理内涵,这也是现代护理行业基本要求。这种人性化服务不但可以使患者在治疗过程当中感受到家庭式温暖和人文关怀,而且对患者健康也起到积极作用。

篇11:内科护理中人性化服务的意义论文

一、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本研究调查对象为2012年10月至4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内科病人400名,其中男性200名,女性200名,患者年龄为15至74岁。其中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80例,冠心病患者80例,高血压患者80例,糖尿病患者80例,其他疾病患者80例。

1.2人性化服务实施方法

1.2.1规范护理人员行为:①护理人员形象:要求内科护理人员仪表端庄、面带微笑,对护理工作热情主动,护理动作轻柔,给患者及其家属留下良好印象。②心理素质:护理人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工作中要保持热情的态度,用关切的言语和真诚的爱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和家属,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认可。③业务素质:各内科科室要定期组织该科护理人员进行业务知识的学习,使护理人员熟悉常见内科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提高护士对多发病和常见病的护理知识和健康指导知识,不断提高内科护士的业务素质。

1.2.2注重情感护理:①密切注意病人情况:护理人员在患者候诊期间,要随时注意患者的基本情况。对患者的病情要心中有数,根据患者的病情,必要时可以进行提前就诊。护理时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诊治中遇到的困难,帮助病人克服解决,从而使患者能够轻松的接受医院的治疗。②做好导向工作:对于初诊患者,护理人员要做好导向工作,及时对患者提供指导和咨询,帮助患者顺利完成就诊,使其快速适应医院环境。③健康教育:由于医院病人较多,护理人员要做好健康教育工作。针对不同季节、不同疾病的特点对患者进行常见疾病的防治宣讲教育。

1.3调查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就诊环境、护士行为举止、护士仪容仪表、护士服务态度、健康宣讲5项内容,评价在护理工作中实施人性化服务以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400份,有效回收率100%。

二、结果

护理工作中实施人性化服务以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实施人性服务后,患者对医院就诊环境、护士行为举止、护士仪容仪表、护士服务态度、健康宣讲的满意度均在93.00%以上,与实施人性化之前对比,患者满意度有很大的提高。

三、讨论

人性化服务是一种新的护理方式,能够为患者提供最为优质的服务。人性化护理这一新颖的护理理念极大的推动了内科护理工作的进步,将护理工作中以疾病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有效的提高了内科护理工作的质量。人性化服务主要包括爱心、责任性、护理流程和护理技巧等方面内容,其终极目的是改善内科病人的治疗环境,使患者在最佳的环境中进行治疗,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人性服务后,患者对医院就诊环境、护士行为举止、护士仪容仪表、护士服务态度、健康宣讲的满意度均在93.00%以上,说明在内科护理工作中实施人性化服务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在内科护理中切实有效的实施人性化服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提高护士的道德修养,为人性化服务的实施提供道德保障

在护理工作中,许多工作并没有量和质的显示,不是有形可见的,主要是靠护士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来完成的。护士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来源于其自身的道德修养,崇高的道德修养是实施人性化服务的道德基础。注意培养护士的慎独意识,能够有效避免护士主观原因导致的事故和差错。慎独对于护士这个职业十分重要。提高护士的慎独意识,能够有效促进人性化服务的.实施。

3.2加强护士的专业知识培训,为人性服务的实施提供知识保障

由于护士护理观念和知识水平等原因,一部分护士常常偏重与知识各项护理和治疗,不能正确履行护士的多元化角色,给护理工作带来一定的缺陷。因此,各内科科室要制定相应措施,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护理人才。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明确奖惩措施和护理质量目标,充分调动护士的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确保学习和护理的质量。

3.3培养护士的团队精神,为人性化服务的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内科护理工作通常是昼夜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在护理工作中常常会有各种突发事件出现和各种不确定因素,患者的需求和情况也不相同,需要内科护士及时作出相应应对。这些工作依靠部分护士的努力远远不能完成,因此护士必须相互支撑,以团队的方式完成整个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人性化服务。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能够有效促进护理人员的个人发展,更好的为患者提供护理工作。

3.4完善护理工作各项操作规程,为人性化服务的实施提供程序保障

在进行内科护理时,严格按照护理操作的标准流程进行,从而降低护理人员工作的出错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按照标准程序对患者进行护理,能够使患者和家属尽快熟悉医院环境,充分了解自身疾病情况,缓解病人住院期间的紧张情绪,从而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在内科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各型操作规程,能够有效和谐护患关系,为人性化服务的实施提供有效的程序保障。

篇12:护理教育中双轨教学实践论文

护理教育中双轨教学实践论文

摘要:介绍我国护理教育者结合我国护理教育历史、发展以及师、生等情况,在教学中实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PBL教学法)和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LBL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法(简称PBL+CBL双轨教学),在护理理论教学、临床带教、医院护士培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关键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护理教育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与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lecture-based learning,P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简称双轨教学),是将新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的过程。除了系统地教授知识外,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其临床思维能力,锻炼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将PBL+LBL双轨教学在我国护理教育的应用介绍如下。

1PBL+LBL双轨教学法在我国护理教育的实施背景

1.1LBL教学模式

LBL教学特点:教学知识框架较为完整,课程计划的安排较为规范,循序渐进,强调知识的全面型、系统性;教学过程中明确指出教学目的和课堂重点,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但是,该教学法以教师为主体和以讲课为中心,采取大班全程灌输式教学,其对象是学生整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不利于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1]和批判性思维培养。此外,LBL教学分门别类地先医学基础课、后临床各学科的教学,学科界限分明,学科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基础课与临床课容易脱节,致使学生缺乏横向思维、临床思维[2]。

1.2PBL教学模式

1.2.1PBL的提出

PBL于1969年由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Glen等[3]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联系医学教育,把PBL定义为一种以病人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1.2.2PBL教学法的优点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有利于培养学生评判思维能力[4]。

③PBL以临床问题为切入点,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与传统LBL教学相比有很大优势[5]。

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反映,是驾驭知识的真正武器[6]。研究表明,“小组学习”“问题解决”教学有助于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品质、态度和能力[7,8]。

⑤有利于学生对材料的总结、归纳能力、撰述发表能力的培养。

1.2.3PBL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医学教学的实际应用存在以下主要问题:①教学方法的改变使习惯于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学生无所适从,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②PBL教学耗时较多,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9]。③在单纯的PBL模式下,学生缺乏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完整、深入的学习,影响医学生远期发展[10]。

1.3双轨教学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1.3.1双轨教学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PBL被引入我国医学教育,进入21世纪之后,护理院系也相继引入了PBL教学法。一方面,护理教学一方面强调护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护生这些能力的具备又必须要依托深厚的、系统的、完整的医学理论知识。因此,PBL和LBL在护理教学中的结合运用应运而生。双轨教学过程大体步骤为[11,12]:①教师制定学习目标、编写病例、设置问题;②教师结合多媒体讲授教学目标里重要知识点和知识难点;③发放病例;④学生分组进行团队合作,分析问题,利用各种工具各自查找资料;⑤小组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⑥课堂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⑦教师点评。

1.3.2双轨教学的优势

双轨教学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新型教学法相结合,既引入了PBL教学法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的创新性,又避免了PBL教学法可能存在的知识面的不足,基础不扎实的局限性。双轨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将教与学完美结合,既保留了LBL教学法注重知识传授的特点,又发挥了PBL教学法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对班级中的学生,无论其学习能力高低均能全面兼顾。

2双轨教学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应用成果

2.1在临床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成果熊良圣等[13]将双轨教学应用于内科护理学教学,结果显示,PBL与LBL结合教学学生在考试成绩及对教学法的评价方面优于单纯LBL和PBL教学。周爱民等[14]将PBL与LBL相结合教学方法应用于《社区护理学》教学中,能够将2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知识掌握,培养沟通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王丽琼等[15]研究结果显示双轨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又能保留教学中知识全面、系统、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优势。

2.2在临床带教的应用成果

临床实习教学是培养具有高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现代医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赵芳[16]将PBL结合LBL应用于眼科护理临床带教,结果显示PBL结合LBL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意识,同时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考、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等良好习惯的养成,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陆慧芳等[17]研究结果显示,PBL+LBL组基本操作考试明显高于PBL组,并且实习护生对双轨教学模式满意度较高;PBL+LBL双轨教学模式在提高理论知识水平方面比单纯PBL模式更为直接有效,可弥补单纯PBL教学在实际应用中的`缺陷。王茵[17]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临床护理教学中采用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法效果满意,而且也深受学生的欢迎。

2.3在医院护士培训的成果

林娟等[18]将双轨教学用于糖尿病联络护士培训,可提高学习成绩,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及沟通的能力,提高临床护理和健康教育的能力,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黄雪花等[19]将双轨教学应用于精神专科护士培训,实验组学员理论考核成绩和操作考核成绩以及综合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对教学模式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其研究结论显示PBL、LBL双轨教学优于单纯的LBL教学。

3小结

综上所述,PBL+LBL双轨教学较LBL或PBL有较大优势。双轨教学法通过问题的设置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方向,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加强了理论知识与临床问题的联系;通过围绕问题展开相关文献查阅,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潜能,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所学知识得以外延;小组讨论提高了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重点讲授,使学生对通过自学、查找资料和小组讨论所得的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总结,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目前,双轨教学法在我国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实例虽然越来越多,但由于受到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时数、师资及教学资源等的限制,未能得到广泛普及,也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20]:①部分学生对于双轨教学这种新模式接受有困难。②双轨教学对课程具有选择性。③PBL+LBL师资不够。双轨教学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不但要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丰富的临床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和临床前沿知识,还需足够数量的师资队伍的保证。目前国内具有双轨教学执行能力的教师还为数很少。LBL和PBL教学法各有所长,也都存在缺陷,综合应用,虽可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但也并非十全十美。总之,教无定法,教师应灵活选用最适合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最佳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LoginGR,RansiBJ,MeyerM,etal.Assessmentofpreclinicalproblem-basedlearningversuslecture-basedlearning[J].JDentEduc,1997,61(6):473-479.

[2]范越君.护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J].浙江临床医学,2011,11(1):88-89.

[3]GlenS,WilkieK.Problem-basedlearninginnursing:Anewmodelforanewcontext?[M].Malagsia:MacmillanPressLtd,2001:5-60.

[4]程丽楠,崔文香,赵娜.PBL教学法对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影响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8):67-71.

[5]乔敏.“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医学教育[J].医学教育探索,2005,4(2):67-68.

[6]王丽.PBL在护理临床教学中的模型设计及应用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06:1.

[7]杜春和,韩荣芳,耿来金.胡适论学往来书信选[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827.

[8]王伟,程云,袁浩斌,等.护理实习生自主学习准备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4):355-357.

[9]ReganJA.Motivatingstudentstowardsself-directedlearning[J].NursEducToday,2003,23:593-599.

[10]朱丹,黄文霞,邱雪菡.护理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与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5):461-463.

[11]何英霞,顾沛,陈利群.PBL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学杂志,2006,21(17):73-76.

[12]刘志臻,蔡晶,杜建.PBL和LBL双轨教学法在中西医结合肿瘤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2011,9(12):48-49.

[13]熊良圣,熊杰平,郭玉华,等.PBL与LBL结合教学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2):1084-1086.

[14]周爱民,刘旭成.P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社区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6):1523-1524.

[15]王丽琼,施晓波,丁依玲.PBL+LBL双轨教学模式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0):940-941.

[16]赵芳.PBL与LBL相结合在眼科护理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0):1955-1956.

[17]王茵.双轨教学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33):71-72.

[18]林娟,周文君,高小华,等.PBL+LBL教学法在糖尿病联络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7):144-146.

[19]黄雪花,李菊花,宋小珍,等.PBL、LBL双轨教学模式在精神专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3):209-212.

[20]邹华.PBL联合LBL在中医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2:1.

篇13:优质护理在消化道传染病患者中的护理体会

关于优质护理在消化道传染病患者中的护理体会

消化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患者的排泄物( 如呕吐物、粪便等) 传播的, 是属于病从口入的疾病, 消化道传染病在众多疾病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做好护理工作对患者意义重大。优质护理模式具有整体性、个性化、创造性, 将舒适的护理措施供给患者, 使其感到满意, 可以有效减轻疾病对患者心理与生理造成的双重影响, 提高治疗效果。本文56例消化道传染病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干预, 现将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 年1 月~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消化道传染病患者56 例, 男36 例, 女20 例, 年龄21~53岁,平均年龄(36.58.2) 岁。其中包括病毒性肝炎31 例, 细菌性痢疾12 例, 阿米巴痢疾5 例, 伤寒2 例, 手足口病6 例。将56 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优质护理组, 各28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组采用传统传染病护理, 优质护理组在常规传染病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人文关怀等护理干预, 具体的护理内容包括:①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护理人员与刚入院的`患者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 耐心介绍消毒隔离、饮食、探视方面的知识, 消除其焦虑、恐惧的心理, 使患者感到亲切。以不同的消化道传染病类型为患者安排病房, 每日用含氯制剂的消毒液擦拭地面与喷洒房间2 次,每周用紫外线灯对病房和走廊消毒2 次, 以免患者担心交叉感染。②在护理操作中融入人文关怀。首先, 在语言行为方面应始终保持态度和蔼, 见到患者轻声问候。实施护理操作的过程中注重患者隐私的保护, 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导患者,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其次, 在非语言行为方面护理人员应重视面部表情、态度和手势等。为患者提供服务时应动作熟练、手法轻柔;面对沮丧患者, 投以关心的眼神, 不避讳握手,使其信心增强;若患者痛苦, 投以同情的眼神, 将安慰通过温柔的触摸传递;接触患者不可戴手套, 避免其感到被歧视。最后应加强健康教育, 将发病机理、预防、治疗、预后、注意事项等知识介绍给患者, 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③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力量。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其与朋友、家属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会极大影响其心理状态, 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护理人员需将消毒隔离、传染病等相关知识向其朋友与家属讲解, 要求其不要对患者表现出不满情绪,假如条件允许应经常探视, 与患者交流、谈心, 给予鼓励和支持, 关心患者。④出院指导。对即将出院的患者提供联系卡,上面需将复诊时间、医生的姓名和电话等注明, 建立电话回访制度, 若患者感到不适, 需尽快与医生联系并就诊。

1. 3 观察指标 护理效果评估以患者治疗后的精神焦虑状态为准, 分无、轻度、中度、重度四个等级。护理2 周后向两组患者发放护理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表, 主要包括患者和家属了解康复知识与否、健康教育、护理技术、服务态度、是否及时解决患者需求、巡视病房等共10 个方面, 主要包括满意和不满意两项。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 采用2 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护理干预 2 周后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对比:优质护理组中18 例(64.3%) 患者无焦虑, 有6 例(21.4%) 为轻度焦虑, 有4 例(14.3% ) 为中度焦虑, 无重度焦虑患者, 常规护理组中10 例(35.7%) 患者无焦虑, 有8 例(28.6%) 为轻度焦虑,有7 例(25.0% ) 为中度焦虑, 有3 例(10.7% ) 为重度焦虑患者,护理干预后优质护理组患者的精神焦虑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护理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优质组28 例患者中, 有26 例满意, 2 例不满意, 满意度为92.9%, 常规组28 例中有21 例满意, 7 例不满意, 满意度为75.0%, 两组护理满意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小结

在优质护理中, 护理人员应用心与患者交流,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认真完成每个护理操作, 同时向患者讲解与疾病相关的知识、注意事项等, 增强其自我关怀意识, 积极进行健康宣教, 使其形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 避免传染给家人,督促患者加强锻炼, 使机体免疫力提高, 改善其生存质量。本次研究数据显示, 护理干预后优质护理组患者的精神焦虑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 并且优质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 说明优质护理不仅能给予患者生活上的照顾,还能给予其精神关怀, 使其焦虑程度减轻, 促进疾病恢复,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提高,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篇14:风险管理在心血管护理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探讨风险管理在心血管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从1月至1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80例,随机的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90例患者采用风险管理评估的方法进行临床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康复概率、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满意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在康复概率、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满意程度上存在差异,差异具有可比性。结论风险管理在心血管护理管理中的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篇15:风险管理在心血管护理中的应用论文

在临床上心血管疾病往往又被称为循环系统疾病,该方面的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主要涉及到的脏腑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该方面的疾病可以根据发病的快慢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心血管疾病两种[1],而这两类疾病往往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经过临床研究发现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而在临床上对该疾病的护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2]。当代研究发现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应用,使护理工作的难度和风险增高。而在护理工作中,这些因素也往往会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情况、。研究发现在临床护理中的工作人员自身健康因素、医院感染危害因素等都可能成为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3]。这些存在的风险是不容忽略的,本次研究主要对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风险管理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方法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从

201月至201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80例,随机的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90例患者之中男60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5.3±1.1)岁;女30例,年龄38~77岁,平均年龄(64.5±2.2)岁。其中患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3例,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3例,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24例,患有高血压危象的患者10例。观察组90例患者之中男45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63.5±2.8)岁;女45例,年龄39~79岁,平均年龄(67.4±2.1)岁。其中患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3例,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例,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29例,患有高血压危象的患者1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因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选取我院从

年1月至年1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80例,随机的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90例患者采用风险管理评估的`方法进行临床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康复概率、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满意程度。

1.3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在康复概率、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满意程度上存在差异,差异具有可比性。其中对照组患者中康复67例,发生不良反应23例,患者满意率为66.6%。观察组90例患者经过治疗以及临床护理之后,康复88例,发生不良反应2例,患者满意率为100.0%。

3护理方法

3.1一般护理:首先要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包括患者是否发生胸闷、胸痛、心慌气急等症状,如果有此类情况的发生需要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时通知医师采取相应措施。观察生命体征,定时测量脉率、脉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除此之外还要对患者进行排泄护理、生活护理、休息及卧位、饮食护理等方面的临床护理。通过以上护理方法的护理可以缓解患者的一些临床痛苦。对患者的康复起到良好的效果。

3.2风险管理:首先医护人员应该加大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常规护理的力度。研究发现,由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普遍的存在自理能力较差等特点,除此之外,患者还可能会出现坠床和跌倒等情况的发生,因此在护理时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起床、如厕等环节加大护理的力度,尽可能的减少患者出现摔伤等情况的发生[4]。其次,护理人员应该重视对患者用药方面的管理。应该对患者的用药安全性进行很好的评价。做好上述的方面医护人员就需要尽可能的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并叮嘱患者严格的按照医嘱进行服药,除此之外,还需要告知患者服用的药物可能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让患者知道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以及出现不良症状时如何采取积极有效地方法进行相应的处理。再者,护理人员需要加强相关医学仪器的管理方面的知识。医护人员需要定期的保养和维修相关使用的医学仪器,并提高护理人员操作仪器的能力,减少因操作不当引起的延误治疗不良事件。

4讨论

在现代的社会之中经常发生一些医疗护理风险,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与话题。在日常的护理之中存在着诸多的安全隐患[5]。其中包括护理人员自身的健康因素、医院设备的安全问题、医院的环境以及卫生等方面问题、都成为了在日常心血管疾病方面护理内容之中的风险因素。工作人员往往在工作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导致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身体健康受到侵害,甚至会危及生命。与此同时,医院和医护人员也会为此背负起沉重的经济负担以及法律、人身安全等风险[6]。由此可见,对相关的患者进行高质量、高品质的优质护理是一个医院能否正常运行的一个前提[7]。心血管疾病往往又被称为循环系统疾病,该方面的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主要涉及到的脏腑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该方面的疾病可以根据发病的快慢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心血管疾病两种,而这两类疾病往往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经过临床研究发现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而临床上对该疾病的护理方法有很多种。如何正确的、安全的、有效的对患者进行护理,关系到患者的康复情况以及对护理的满意程度[8]。

本次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探讨风险管理在心血管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8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分组观察,并根据两组患者的临床康复概率、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满意程度等方面对风险管理在心血管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进行评估。通过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在以上几个方面均表现出相应的差异,差异具有可比性。在本次研究之中,医护人员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有关疾病的防治与急救知识。并鼓励患者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病,避免各种诱因。根据不同疾病指导患者掌握劳逸结合的原则,保证足够的睡眠并避免任何精神刺激。根据不同疾病指导患者选择不同的治疗饮食,少量多餐,忌烟酒。对安装起搏器患者应随身带好保健卡,对冠心病患者应随身备好急救药物。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随访。由此可见,风险管理在心血管护理管理中的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显红.循证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患者压疮预防与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6(12):36-37.

[2]陈花棉.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8(13):1203-1204.

[3]涂丽霞,王静,陈冬英,等.床边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0):26-29.

[4]马涂,李海灵,周厚湘,等.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6):103-104.

[5]罗华,李小青.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1(26):3367-3369.

[6]刘荣梅,闰薇薇.心血管内科安全护理管理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223

[7]郭建星,张玉平,张慧旭,等.“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26):3154-3155.

[8]丁抗宁,宋雅潘,王蓉,等.心血管内科护士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状况调查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4):4-6.

篇16:探讨优质护理在呼吸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探讨优质护理在呼吸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在呼吸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以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呼吸内科未实施优质护理前收治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以后呼吸内科收治的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期间家属陪护率、病情知晓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家属陪护率15.56%显著低于对照组28.89%,但观察组患者病情知晓率91.11%显著高于对照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评分(9.3±0.7)显著高于对照组(8.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呼吸内科收治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病情知晓率和满意度,有效降低家属陪护率,提高医院护理水平。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呼吸内科;临床护理;满意度

呼吸内科是现代西医中的一个科室,常见病症有肺炎杆菌肺炎、急性肺脓肿、肺炎球菌肺炎、哮喘、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肺曲菌病、肺念珠菌病、肺泡蛋白质沉积症、疱疹性咽峡炎等与呼吸相关的疾病科室。为相应“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的号召,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是降低呼吸内科感染率,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呼吸内科未实施优质护理前收治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以后呼吸内科收治的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血常规检查、胸部X线片等检查确诊。对照组45例患者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在1~60岁,平均年龄(32.5±9.5)岁;观察组45例患者中男22例,女23例年龄在3~65岁,平均(33.8±7.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护理方式:住院治疗前,由导医人员引导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并详细记录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情况。在患者入院前对患者进行简单的生活护理,遵循医嘱实施适当的护理措施[2]。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行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用药指导、健康宣教、饮食护理及并发症护理。心理护理:患者在发病后以及治疗期间大部分会呈现出抑郁、焦躁等消极情绪,所以优质护理服务模式,首先要做的就是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护理,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建立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并采取合理的方式及时与患者沟通,以缓解患者心理上的问题[3]。基础护理:护理人员应密切注意患者的呼吸、心跳及生命体征。同时,加强病房的巡视,做好清洁、通风等环境护理工作,以保证良好、舒适的环境。用药指导:针对需要用药的患者护理人员要耐心告知患者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作用、治疗注意事项、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等,帮助患者了解病情及治疗机理,提高治疗依从性[4]。饮食护理:合理的膳食是保证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摄入营养的关键,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要注意多摄入高蛋白质的食物,降低脂肪等食物,并在此基础上嘱患者行适当的运动,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并发症护理:要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针对存在痰液残留的患者要及时行吸痰操作,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行机械通气治疗。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患者便秘、腹泻、尿潴留、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5]。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期间家属陪护率、病情知晓率,并由患者或其家属对护理情况进行满意度评分,满分为10分,分数越高代表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家属陪护率及病情知晓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家属陪护率15.56%显著低于对照组28.89%,但观察组患者病情知晓率91.11%显著高于对照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3±0.7)显著高于对照组(8.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068,P〈0.05)。

3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患者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的一种服务模式。其原则是要建立良好的'互换关系,了解患者的主诉、症状、自理能力、心理状况,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使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感受良好[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家属陪护率15.56%显著低于对照组28.89%,但观察组患者病情知晓率91.11%显著高于对照组80%;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评分(9.3±0.7)显著高于对照组(8.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也显然说明,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呼吸内科临床护理质量得到大大提升,患者的家属陪护率也大大下降,专业性有所提升,通过环境护理、指导用药及健康教育等多种措施,大大提高了患者对自身病情的知晓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依从性。

综上所述,针对呼吸内科收治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病情知晓率和满意度,有效降低家属陪护率,提高医院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孟世芳.优质护理服务在呼吸内科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z2):218.

[2]赵波,刘红梅.责任制整体护理在呼吸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3):71-73.

[3]胡碧波.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病房降低红灯率的方法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9):787-788.

[4]吕桂云.全程优质护理服务在呼吸内科病房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7):124,封3.

[5]罗艳,杨相梅.案例分析在呼吸内科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12):1239-1241.

[6]王学叶,马云臻.呼吸内科中重症患者应用整体优质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13(10):143-145.

人性化护理在内科护理的应用论文

消化内科自我评价范文

护理论文题目

心内科护理个人工作总结

心内科工作计划

神经内科护士竞聘稿

心胸外科的自我鉴定

内科医生医院工作总结

内科护士的个人述职报告

内科实习生科室总结

优质护理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实践体会论文
《优质护理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实践体会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优质护理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实践体会论文(精选16篇)】相关文章:

内科护理年终工作总结2023-11-28

内科护理工作总结2024-01-09

心内科护士工作总结2022-08-18

心血管专科护士学习个人总结2022-05-06

护士内科自我鉴定范文2022-05-07

内科护士个人述职报告2023-02-19

血液透析护士个人总结2023-06-10

内科医师下乡个人工作计划2023-06-03

血液透析整改报告2022-11-24

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论文2023-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