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毕业论文选题(精选13篇)由网友“L_6927_f”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会计学毕业论文选题,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会计学毕业论文选题
1、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货币计量研究
2、保险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不同产权类型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偏好分析
4、产权会计制度相关问题研究
5、创业板建设中的上市公司会计问题研究
6、带薪假期与企业薪酬会计
7、对法务会计相关问题的思考
8、对新会计准则的重大变化--公允价值的思考
9、反倾销背景下会计管理问题研究
10、反倾销诉讼中的会计问题研究
11、非货币交易会计研究
12、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研究
13、构建环境会计体系问题研究
14、关联方会计问题研究
15、关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研究
16、关于合理运用会计职业判断研究
17、关于破产清算会计相关问题的思考
18、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
19、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20、国有粮食储备企业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合伙企业会计问题研究
22、和谐会计的构建与反思
23、环境会计在我国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对策
24、会计差错与造假的鉴别及治理
25、会计诚信的社会环境改善研究
26、会计诚信评价体系问题研究
27、会计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原则及方法探究
28、会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问题研究
29、会计环境对新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研究
30、会计监督体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31、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策略
32、会计稳健的检验及其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的分析
33、会计稳健性应用研究
34、会计舞弊问题的对策研究
35、会计寻租的危害与对策
36、会计循环与再造问题研究
37、会计政策变更的动机与手段研究
38、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经济后果研究
39、会计准则执行与效力研究
40、会计准则制定的博弈分析
41、会计准则中价值相关性研究
42、基于人力资源会计视角的自创商誉会计研究
43、基于现行会计准则的职业判断研究
44、基于职业敏感性的会计判断问题研究
45、绿色会计实施存在的阻碍因素及其对策分析
46、论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二重性
47、企业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指标及其应用研究
48、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根源与治理对策
49、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模式特征及识别研究
50、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动因及提高公允性的对策
51、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上的运用研究
52、套期会计问题的研究
53、通货膨胀会计模式的选择研究
54、完善中小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思考
55、我国绿色会计实施存在的阻碍因素及其对策分析
56、新形势下会计环境的变化及对策
57、新准则下会计重要性原则的应用研究
58、新准则下企业会计利润操纵问题探析
59、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与计量问题研究
60、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会计问题研究
61、公充价值在企业会计实务的探讨
62、试论宽带运营中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3、对《新会计准则-----政府补助》的思考
64、企业研发费用的界定及会计处理
65、新会计准则下的职工新酬
66、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存货》的比较与分析
67、在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对房地产公司的影响
68、政府会计的现状及改革思路
69、新会计准则对遏制利润作弊的作用
70、对新准则下企业会计目标的探讨
71、ERP环境下企业会计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72、待摊与预提业务在现行会计准则下的处理
73、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
74、论国企会计监督的完善与健全
75、浅论会计职业判断
76、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
77、“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及其在会计监管中的意义
78、外币会计的“两笔业务观”
79、证券市场上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探讨
80、浅谈如何加强会计监督
81、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净利润影响的分析
82、论负商誉存在及其会计处理
83、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84、对《新会计准则------政府补助》的思考
85、新会计准则下的原保险合同
86、会计收益与现金流量在企业评价中的运用
87、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经济后果分析
88、论如何加强民营企业会计监督
89、浅析商誉会计的若干问题
90、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问题研究-议CPA诚信危机
91、关于“知识资本化”的人力资源会计思考--解深圳华为技术公司的发展之谜
92、浅谈中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93、关于广东省中小型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发展问题的思考
94、EPR在会计中的应用
95、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96、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及其防范
97、网络会计的实践与思考
98、“人力资源会计”之我见
99、佛山会计师事务所的现状与发展
100、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研究
篇2:会计学毕业论文选题
一、财务会计方向
1、民营企业会计监督研究
2、如何提升财务会计的职业判断能力
3、浅谈如何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4、小型企事业单位会计监督
5、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思考
6、集团公司会计委派制研究
7、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生存发展的探讨
8、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9、浅析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10、对资产减值会计有关问题的`思考
11、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12、会计计量对企业会计收益的影响
13、谈会计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要求
14、谈如何做好一个出纳员
15、商誉的计价与会计处理初探
16、论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17、论企业成本核算与分析
18、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
19、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对策
20、浅谈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
21、浅析如何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监管
22、试论虚假信息产生的原因及治理
23、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
24、对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的思考
25、论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不做假帐
26、浅谈企业的诚信管理
27、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初探
28、新时期企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探析
29、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探析
30、或有事项会计处理浅析
31、会计集中核算的利弊分析
32、浅谈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
33、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探讨
34、新会计准则对会计监督的影响
35、刍议现代经济下的融资租赁
二、税务会计方向
1、所得税会计探讨
2、论纳税筹划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4、、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
5、纳税人权利及其保障初探
6、现行增值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讨
7、消费税会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8、商品包装物租金,押金涉税会计处理探讨
9、税务筹划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10、债务重组涉税会计处理
11、论对外投资涉税会计处理
12、论企业合并与分立涉税会计处理
13、现阶段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利弊分析
15、论税收政策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7、论信息不对称与税收征管
18、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
19、论企业费用支出中税务因素的财务策划
20、税务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相容与冲突剖析
21、论视同销售涉税业务会计核算
23、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纳税的影响
三、会计电算化方向
1、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现状与审计对策浅析
2、浅谈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
3、普及会计电算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4、中小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原则研究
5、解决网络会计电算化安全问题的对策
6、关于账套初始化的研究
7、硬件发展对会计电算化的促进研究
8、ERP与会计电算化
9、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研究
10、浅谈知识经济与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
11、浅议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制度
12、手工会计与会计信息系统之比较
13、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14、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员岗位设置问题分析
15、浅析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践的影响
16、试论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
17、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方法
18、对电算化会计中会计方法的思考
19、会计电算化初始化应注意的内容
20、电算化环境下会计用印的管理
21、会计电算化引起的企业损失及对策
22、会计电算化替换手工账及试运行浅析
23、会计电算化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24、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员岗位设置问题分析和解决办法
25、浅析我国会计电算化现状
26、会计电算化使用方法和技巧
27、网络环境下电算会计的发展方向
28、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29、论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
四、财务管理方向
1、浅谈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
2、浅议企业应收账款风险
3、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方式探讨
4、应收账款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5、关于××公司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研究
6、浅谈企业的现金管理
7、论会计与经济效益
8、论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篇3:的会计学毕业论文选题
最新的会计学毕业论文选题
1、xx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谈xx企业低值易耗品的管理方法 3、xx企业固定资产利用效率分析 4、我国会计信息环境的探讨 5、从现行会计制度剖析会计信息失真 6、可转换债券的会计处理方法探讨 7、xx企业财务报告分析 8、如何规范中小企业会计的建帐建制 9、xx上市公司年报、中报的.分析 10、论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的考评 11、xx企业资产重组的成功经验或失败之教训 12、xx企业购并业务的成功经验或失败之教训 13、xx企业的现金流量分析 14、企业所得税实证浅析 15、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解析―用友软件与五粮液之比较 16、试论表外融资对会计披露的影响及防范
篇4:会计学硕士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会计学专业论文题目
1、“T”字型账户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2、“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3、“学习情景工作化”与“岗位模拟”教学方法的运用
4、《成本会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思考
5、《企业会计岗位综合实训》多元化评价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6、ACCA专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吗?
7、CICPA与ACCA课程知识分布比较分析
8、案例教学在会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9、案例教学在会计专业统计学课程中的应用
10、本科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实践困境之思考
11、博弈论与会计学之关系
12、财会专业本科金融衍生工具教学改革探讨
13、财会专业大学生就业与人才培养探讨
14、持有至到期投资教学之“模拟贷款法”
15、代记账式仿真教学模式下会计现代学徒制研究
16、第八届全国高职高专会计系主任(院长)联席会议在郑州召开
17、动态模拟防真会计实验室场景建设探索与实践
18、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的环节控制探讨
19、对当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思考
20、对高级会计学研究范畴界定的思考
21、对高职高专院校《财务会计》课程实践环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2、对信息环境下的高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进行探究
23、对中职学校财会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
24、法务会计:基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探索
25、反馈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在中高技会计实训类课程的运用
26、改变理念,创新机制,共建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新模式
27、岗位模拟教学法在会计实训教学中的运用
28、高等院校会计实践性课教学窥探
29、高校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30、高职《财务会计》教学方法改革
31、高职CPA后备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
32、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33、高职会计基础课程网络学习方法探析
34、高职会计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究
35、高职会计实训教学模式的优化
36、高职会计专业“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索及反思
37、高职会计专业“虚拟学习共同体”的知识建构和策略研究
38、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调查研究
39、高职会计专业毕业实习改革之“五个统一”模式的探索
40、高职会计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41、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42、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体系研究
43、高职院校“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改革研究
44、高职院校出纳实务课程改革探讨
45、高职院校会计实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46、关于高职会计专业在线自主学习模式中教师角色的定位分析
47、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分析
48、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实训教学的思考
49、关注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几点思考
50、国际认证对会计学专业建设的启示
高级会计学论文题目
企业生产经营中高级会计理论的应用
浅谈我国高级会计行业发展趋势研究
浅谈我国高级会计应该具备的素养
高级会计理论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
高级会计课程建设探讨
关于高级财务会计基本内容构成的探讨
完善高级会计监督与管理体系的思考
论述如何创新与完善高级会计监督管理体系
关于完善高级会计监督与管理体系的思考
企业生产经营中高级会计理论的应用
关于完善高级会计监督与管理体系的思考
有关高速公路高级会计人才培养战略
新形式下高会人员应具备知识结构
对高级会计学研究范畴界定的思考
高级会计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20x年高级会计实务重点解析及应试策略
我国高级会计人才培养的体系构建和策略研究
对于提高高级会计人才职业能力的思考
高级会计人员社会需求的实证分析
浅谈我国高级会计人才培养
对高级会计人员素质再提升的思考
独立学院“高级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高级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铁路高级会计人员职业技能框架的调查与分析
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人员继续再教育
基于AHP和模糊评价的高级会计人才综合素质评价
金融会计论文题目
1、金融会计风险原因及对策分析
2、 金融会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3、金融会计风险的形式及预防分析
4、企业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及控制研究
5、金融会计风险及防范措施分析
6、企业金融会计的风险因素及合理化防范路径思考
7、金融会计计量问题研究
8、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初探
9、关于强化金融会计内部审计的对策探讨
10、农村合作金融会计监督机制的建立浅析
11、关于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探讨
12、金融会计的风险预防
13、事业单位金融会计中的风险因素分析
14、国际化金融会计视角下国内商业银行的问题探讨
15、金融会计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16、新型金融环境下金融会计风险成因与防范措施
17、浅议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18、企业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及控制探讨
19、互联网金融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20、金融会计中的不稳定因素及应对手段
21、20x年第四季度金融会计动态
22、企业金融会计风险及防范措施浅析
23、关于强化金融会计内部审计的对策探讨
24、基于金融会计视角分析金融风险的合理防控
25、网络经济对传统金融会计的影响
26、新型金融环境下金融会计风险的原因分析
27、浅述互联网金融会计核算及税收管理
28、浅谈互联网金融会计核算问题
29、20x年第一季度金融会计动态
30、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
31、企业金融会计风险原因的分析及防范措施
32、浅析大数据时代下金融会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3、企业金融会计的风险因素及合理化防范路径分析
34、金融会计理论探索与制度创新——中国会计学会金融会计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综述
35、新形势下金融会计风险成因与防范措施研究
36、基于金融会计视角分析金融风险的合理防控策略
37、基于金融会计视角分析金融风险的合理防控
38、分析金融会计视角下的金融风险防范
39、应用型高校金融会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40、互联网金融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41、中国会计学会金融会计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召开
42、企业金融会计的风险因素及防范路径
43、信息化背景下的金融会计风险分析
44、加强企业金融会计制度建设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45、浅析企业金融会计的作用
46、浅谈金融会计综合效益指标创新管理问题
47、单位金融会计风险原因的分析及防范措施
48、企业金融会计风险原因的分析及防范措施
49、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市场环境的塑造
50、企业金融会计的风险因素及合理化防范对策
篇5:会计学院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会计学院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商品化财务管理软件比
2、现代企业制度与会计机制设计
3、会计环境与会计发展
4、会计确认计量与会计信息揭露
5、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控制
6、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
7、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问题
8、现代企业制度与会计改革
9、国有企业改革与会计监督、财务监督
10、政府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与协调
11、会计行为理论探讨
12、上市公司会计核算规范化
13、反倾销会计研究
14、国际海运事件理算会计
15、所得税会计研究
16、中外会计比较研究
17、物价变动会计的应用研究
18、中外管理会计比较研究
19、避税(节税)问题研究
20、公司税务筹划
篇6:会计学毕业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蓬勃发展,政府管理经济的模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以宏观调控成为主导的环境下,税务会计师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税务会计师熟悉和掌握财务、税法、企业经营管理等多种知识和技能,能综合运用各种合理手段降低纳税成本,减少企业的涉税风险,最大限度维护纳税人的合法利益。
关键字:税务会计师,实际工作,税务规划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税收没有发挥它调节经济的重要作用,企业无意间形成了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轻税务管理的局面。税务会计师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所谓的税务会计师指的是企业管理涉税事务的直接代表和责任人;是具备现代企业税务管理知识、经验和能力的专业人才;是现代企业财税管理逐渐专业化、职业化的具体体现。就企业而言,税务会计师是处理企业财税业务的全全代表。本文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税务会计师在企业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分析。
一、关于税务会计师
可以说由于税务会计师这个管理岗位的产生,就使得企业原本的一些具有涉税经验,经常与税务机关打交道会计人员,通过必要的培训学习,在掌握了税务会计知识和纳税常识、税收筹划技能等一系列相关专业知识后,从传统的会计岗位中分离出来,以相对独立的身份,参与企业核算反映、监督管理、预测和决策的职能管理中,从而达到节约纳税成本、降低纳税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现利润最大化、以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税务会计师及其职务特征
1、税务会计师:简称CTAC,是以国家现行税收法律法规为依据,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核算方法,连续、系统、全面地对纳税人应纳税款的形成,计算和缴纳;即对纳税单位的纳税活动所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以及税务统筹管理、税务检查、纳税筹划等一系列与税务相关的税务会计工作,以保障国家利益和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专业会计师。
税务会计师具有系统的财税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法律知识,能在税务、财政、海关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企业、社会团体、中介组织、科研等单位,从事税务管理、税务稽查、税收筹划等实际工作。
2、税务会计师集税收制度和会计核算于一体,具有如下特征:
①法律性:税务会计师具有直接受制于税收法律规定的显著特点。
②相对独立性:税务会计师有一套自身独立的处理原则。
③差异互调性:税务会计师的法律性和相对独立性,决定了税务会计师处理结果和财务会计的处理结果是有差异的,但二者之间的差异可以根据产生差异的原因相互调整。
3、税务会计师与财务会计师的区别
1、二者服务的主体不同
2、二者核算的范围不同;
3、二者核算的目的不同;
4、二者核算的依据不同。
三、会计税务师在加强企业税务管理中的措施和具体方法
1、坚持纳税原则,通过设置专门管理机构提高税务管理水平
企业应在财务部下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并配备熟悉税收法规的会计税务师和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税务管理工作,要求其准确把握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并严格按税法规定办事,自觉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对企业的纳税行为进行统一筹划和管理,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样化,其纳税业务日益复杂,因此需要企业做好纳税前的预测和管理工作,以做出最优的纳税方案,尽量减轻企业税负。
2、主要经营活动环节的税务管理
由于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千差万别,这要求企业在进行税务管理、制定税务管理方案时,税务会计师必须与其实际情况相结合,灵活运用到企业的投资、筹资,生产经营活动和利润分配过程中会计电算化论文。
(1)企业投资活动中的税务管理
国家对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税收政策,对某些行业存在相关的税收倾斜,使得企业对投资行业的税收筹划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如对以“三废”物品为原料进行生产的内资企业减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进行出口业务的企业,实行“免、抵、退”等税收优惠·企业的投资方式不同,享受到的税收待遇也有很大不同,如由于设备投资折旧费可在税前扣除,无形资产摊销费可列支管理费在税前扣除,有助于缩小税基,因此,选择设备和无形资产投资要优于货币资金投资方式。
(2)企业筹资活动中的税务管理
企业对外筹资一般有股本筹资和负债筹资两种方式,税法规定,企业支付的股息、红利不能计入成本,而支付的利息可以计入成本。因此,虽然两种筹资方式都可以使企业筹集到资金,但由于税收处理的不同,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且会形成不同的筹资成本,因此,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税务会计师也要采取不同的筹资方法,如果企业的息税前投资收益率高于负债利息率,如果增加企业负偾,作为成本的利息可以在税前冲减企业利润,从而减少所得税,将会使企业获得较高的税收利益,从而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水平,但也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到期偿债付息的财务风险,反之亦然。
(3)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税务管理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税务会计师应在遵循现行税法和财务制度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身的会计核算方法。对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费用分摊的会计处理进行合理配置,并充分利用税前扣除项目,达到延缓纳税的目的,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①销售收入中的税务管理
按销售结算方式的不同,税法对纳税人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做出了不同规定,如对采取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不论货物是否发出,均为收到销售额或取得索取销售额的依据,并将提货单交给买方的当天,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等。以上规定使得企业可以利用对销售结算方式的不同选择,达到递延税款的目的。
②存货计价方法选择中的税务管理
由于存货计价方法的不同,材料成本在期末存货与已售产品之间的分配金额就不同,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和企业所得税。按税法规定,企业发出存货采用实际成本核算时,可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进行核算,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存货的计价方法进行选择,使发货成本最大化、账面利润最小化,以达到节税或缓缴税款的目的。
③折旧方法选择中的税务管理。
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固定资产提取折旧的方法主要有直线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不同的折旧方法计算出不同的成本,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利润水平,最终影响企业当期的税负轻重。因此,如果企业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缩短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税务会计师应在税法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加速折旧法和适当的折旧年限,通过增加前期折旧额,把税款推迟到后期缴纳,达到延缓纳税的目的。
④期间费用支出中的税务管理
我国税法对利息支出、业务招待费支出、公益及救济性捐赠支出、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如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期间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按实际发生数扣除,向非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不高于按照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对业务招待费支出、公益及救济性捐赠支出、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也都做出了相应的具体扣除限额的规定。因此,企业的税务会计师在日常支出时尽量避免向金融机构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借款。尽量压缩业务招待费的支出预算,同时可将业务招待费转为广告费、佣金、办公费等名目支出,使得业务招待费能够在税法规定的限额内扣除;应通过特定中介机构进行,并针对特定对象及限定捐赠额进行捐赠;将广告费转向其他无限额费用项目支出,而将业务宣传费转为广告费支出,以期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达到节税目的。
(4)利润分配活动中的税务管理
利润分配不仅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和投资者权益,而且还会对企业和投资者的税负产生影响。我国税法规定,企业股东取得现金股利时,要交纳20%的个人所得税,而取得股票股利不用缴税。在实际的税务会计管理过程中,股东往往为了避税而要求企业不发或少发现金股利。
3、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企业在进行税务管理时应充分考虑风险因素,通过提高管理层的重视和企业税务会计师的专业素质,提高税务管理风险意识,根据风险的产生动因,从源头抑制风险,增强抗风险的能力。同时,企业的税务会计师在确定管理方案时应具有相对灵活性,能够根据自身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和修正,以及时采取措施回避、分散或转嫁风险,使税务管理活动在动态调整中为企业带来收益。税务会计师的管理层次是一个企业纳税意识和财务管理意识不断增强的表现,随着税务管理活动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价值的体现,税务管理活动应受到更多关注,企业税务会计师应努力把握国家税务制度变化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动,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着眼于总体的管理决策之上。同时,税务会计师结合企业自身具体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税务管理方案,并保证其得到有效执行和实施,才能真正充分研究利用国家税收政策和法规,通过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使企业利润极大化,以促进企业又快又好发展。
结束语:
总之,对税务会计师的认识要从多种角度进行分析,要认清税务会计师对部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企业战略财务规划过程中的实际意义,强化其特殊的审计功能,坚持走税务会计师的规模之路,重视对税务会计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以便保证税务会计师专业技术和实务操作层面能力的提升,为企业税务管理、风险规避和长期发展服务。
篇7:会计学毕业论文
[摘要]财政局是国家重要的职能结构,负责贯彻执行国家财政税收方针和政策,并自觉履行财务会计方面的法令及有关政策。财政局财务管理是其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总规划而进行年度预算和年度结算工作,平衡地方财力,确保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新会计制度的出台给财政局财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财政局只有结合社会发展趋势,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及时发现自身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清楚地认识到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并不断创新财务管理工作模式,才能进一步提升财政局财务管理质量,进而推动财政局稳定、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财政局;财务管理;问题;新会计制度;影响
1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日渐成熟。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统一会计标准,规范单位、机构或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和财务报告等工作,国家对原有的会计制度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完善,以进一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加快单位、机构或企业财务管理变革,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强经济投资信心,促进资本在市场的发展与优化,进而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切实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人民群众合法经济利益。因此,财政局应自觉履行新会计制度规范,转变财务管理理念,增强资金投资风险意识,进而提升财务局管理水平,完善财政局管理组织结构,实现财政局长远的发展目标。
2财政局财务管理问题
2.1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不到位
财务预算管理是财政局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其管理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财政局财务管理的最终效果。然而在实际的财政局预算管理工作中,由于管理人员对预算管理工作的忽视,导致预算执行管控不严情况时有发生,甚至有些管理人员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肆意调整预算标准,不仅降低了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同时使财政局财务管理工作失去了实质的意义,不利于财政局的平稳发展。
2.2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低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财务管理手段创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保障,但是由于财政局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虽然建立了财务系统,但是却没有根据财政局的实际管理情况构建财务一体化管理平台,财政局财务管理仍然采用传统的人力编制预决算报表、人工进行财务对账的方式,加大了人员管理难度,同时难以实现财务信息共享的目标,财务管理效率与质量低下。
2.3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低
财务管理工作在开展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面临着众多的难题。比如,由于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得财政局的财务管理人员准入门槛相当低,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些财政局的财务管理人员是由其他部门的管理人员担任的,他们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以及财务管理经验,导致了财政局财务管理工作难以到位。此外,一些县级财政局为了节省开支,为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私自招聘财务管理员工,这些员工大都没有经过专业的理论技能培训,对财政局财务管理工作理解不够透彻,在实际的工作中经常出现错误,降低了财政局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不利于确保财务局的合法经济效益。
2.4财务管理观念落后,财政局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财政局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其财务管理理念仍然停留在粗放型财务管理阶段,难以根据时代形势的变化而做出调整和更新,使得财政局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经常被混为一谈,财务管理流程缺乏制度约束,事后核算现象频繁发生,难以确保财政局财务管理的质量。此外,由于财政局的部分财务管理人员没有清楚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以及自身职责,使得财政局财务管理过多地集中在事后管理中,而忽视了事前以及事中的管理。同时没有将财政局财务管理工作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统一规划,难以充分发挥资源集中的优势,进而导致财政局资金使用效益难以提高。
3新会计制度对财务局财务管理的影响
新会计制度对财政局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应对,以切实满足新会计制度提出的新要求,提高财政局财务管理质量。
3.1对财政局预算管理的影响
在新会计制度的影响下,财政局更应该重视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根据新会计制度要求严格规范预算项目流程,对预算资金调配做到有效的监督和管控,确保资金的利用价值。因此,财政局在进行预算管理工作时应采用零基预算和综合预算相结合的方式来考量上一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并以此来科学地预测本年度项目实际资金支出。并严格要求任何管理人员都必须遵循新会计制度规定,不得随意更改和调整预算,一旦预算与实际执行存在大的差异,必须追究管理人员个人责任,以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而对于因公共紧急事件或者是国家财务管理政策变化所造成的预算与实际执行的明显差异,则应及时向上级反映,并制订科学的预算管理调整方案。此外,由于财政局每年都会接收大量的国家财政拨款,且其自身在运行发展过程中也会产生其他的经济收入,对于财政拨款以及其他类别的收入应严加管控,尤其是做好对国家财政拨款的实时跟踪工作,明确财政资金流向和使用情况,全程把控资金使用情况,避免资金浪费或者擅自挪用现象的发生,确保财政局资金安全。
3.2对财政局财务管理系统的影响
新会计制度的出台,使得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难以满足现实财务管理的需要,因此,财政局应进一步优化财务管理系统,依托现代科学技术构建一体化的财务管理平台,为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在原有财务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分布式办公功能、自动记账功能、业务对接功能以及安全防护等功能,不断优化和完善财政局财务管理系统功能系统,确保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其中分布式办公功能,主要是通过财政局的办公终端将报账数据信息录入财务管理系统中,财政局领导可以随时调取报账数据信息并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核,在审核通过后,管理人员就可以打印报账单进而办理相关业务。而自动记账功能是指改进后的财务管理系统可以自动将会计人员录入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并自动完成对账、报表编制工作,大大减少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升了财务管理的效率。业务对接功能指的是将相关业务在各个业务系统中进行有效的衔接,以增强业务的连贯性,提高业务办理的效率。由于财政局财务管理系统中的数据信息比较重要,对信息管理的安全系数要求比较高。因此,财政局财务管理系统需增设安全防护功能,对系统中的各种数据资源进行自动备份,避免系统遭遇异常而导致信息数据丢失,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财政局财务管理引入了数字签名、电子签名印章等技术,对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防护,切实确保系统操作的稳定性与信息资源的安全性。
3.3对财政局财务监管的影响
新会计制度对财政局财务管理的质量要求更加严格,因此,财务局应该积极迎接新会计制度所带来的挑战,科学部署财务管理内部监督工作,不断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端正他们的工作态度,使其能够有效地完成各项财务管理工作,切实财政局财务管理的水平与质量。具体来说,财务局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作用,对专向资金的使用以及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有效的掌握,为财务管理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充分发挥审计局、监管局等部门的综合优势,强化社会监督,将财务监督管理信息公布在网络平台上,提高监督管理的透明性。对擅自占用、挪用、浪费、国家财政拨款的行为予以批报,避免违法乱纪行为的产生,切实确保财政局的资金安全。
3.4对资产管理的影响
新会计制度要求财政局做好资产核算工作,强化资产管控意识,保证资产审查与实际账目相符,避免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因此,在新会计制度的影响下,财政局应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控制度,为资产购置、验证、获取、使用、维护以及处置转移等各个环节做好监督检查,并将所有的固定资产录入财政局资产管理系统,由管理人员对其进行动态管理,确保资产管理信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同时财政局还要详细掌握各种资产的使用和结余情况,整合和优化剩余资源,避免固定资产出现闲置的情况,切实提高资产利用率。
4基于新会计制度财务局财务管理创新策略
4.1完善财政局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
在新会计制度的影响下,建立并完善财政局制度可以减弱国家财政资金风险,避免复杂环节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切实确保财政局财务管理的质量。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建立科学的账户资金核实系统,将财政资金收支纳入账户资金确认核算系统中,保障财务局财务报账与银行账表的一致性,实现对财政局财务管理的全过程监控。此外,国际级有关部门还应建立并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切实满足新会计制度的需求。对财政局财务具体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掌控,严格把握财政局每一笔资金的去向和使用状况,确保国家财政资金安全。同时对浪费、挪用国家财政资金的人员进行严格的处罚,为财政局财务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
4.2提高财政局预算管理质量
预算管理质量直接影响财政局财务管理的质量,因此,财政局应更具新会计制度的要求加大财政局预算管理的力度,采用多方面、全方位的管理方式加强财务信息的管理工作,减少财务预算管理失误,真正确保财政局预算管理的准确性。同时改进和优化预算管理制度,实行财务公开管理,使财政局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在阳光下进行,保障财政局预算管理工作的透明化,避免违法乱纪行为的产生。此外,还要加大财政局预算管理监管力度,采用多种形式的核算方式,避免预算失误,规范预算管理流程,保障财政局预算管理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从而提升财政局财务管理质量。
5结论
随着新会计制度适用和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加强财政局财务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只有根据新财务制度的具体要求,科学地部署财政局财务管理规划,优化财务管理方法和手段,增强预算管理意识,做好财务预算管理工作,避免财政资金的浪费,切实保障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性,以更好地发挥国家财政资金的利用价值。同时在后续的管理工作中,建立健全财政局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监督体系,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财政局财务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优势,以提升财政局财务管理质量,进而实现财政局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吉深.市级财政局财务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4):5.
[2]游凤琪.新会计制度下财政局财务管理的创新研究[J].财会学习,2015(18):44,47.
[3]楚祥敏.财政局财务管理问题与新会计制度对其影响解读[J].财经界:学术版,(18):276.
[4]陈宁.财政局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举措与意义解读[J].智富时代,2015(11):10.
[5]王曼玉,姜毅.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5):261,263.
[6]辛兆爽.县财政局财务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其改进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7):121-122.
篇8:会计学毕业论文
【摘要】
由于国内外经济的发展以及竞争的不断加剧,一些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采取各种销售活动,对外赊销产品、材料、劳务等,这种营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了好处。但是,在促进产品销售的同时,也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许多的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赊销管理制度、定期清查对账制度、信用评估机制以及财务部门不能够及时反馈欠款信息、忽视应收账款管理,缺乏应收账款管理经验等原因,导致应收账款增加,不但影响了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而且给企业带来了坏账风险,产生潜亏隐患,影响了企业整体资产质量。要有效核算和管理应收账款,必须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控制手段、健全应收账款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应收账款核算。
【关键词】
财务管理 应收账款 办法
一、当前应收账款核算与管理的情况
就当前的情况看,一些企业的应收账款收回的难度很大甚至无法收回,这成为国内外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一般企业在对外赊销产品、材料、劳务等的同时,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代价,这种风险会导致财务上应收账款数量增加。客户因一些原因拖欠货款、使资金回笼困难,形成坏账损失,致使企业出现虚盈实亏的现象时有发生。应收账款的款项被对方占用,该资产本企业无法控制,一定时期内属于企业的“虚拟资产”,只有变为流入企业的现金后,才能够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促进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
应收账款资金回流企业时间长短,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效果,是企业财务管理中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企业管理者对此也比较烦恼。应收账款是企业流动资产的关键组成部分,如何管好应收账款,盘活企业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良好的社会信用基础以及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直接影响着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在国外,企业信用管理属于企业管理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这门学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应收账款管理方法比较流行的做法是有价证券化和保理业务。这里应收账款保理是指企业将对客户而赊销形成的还没到期应收回款项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为了获得银行的流动资金上的支持,加快资金周转将其转让给商业银行。而应收账款证券化是一种既能控制和降低应收账款成本,又可以充分发挥应收账款促销作用的管理办法。证券化的实质是融资者把被证券化的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收益权转让给投资者,而金融资产的所有权融资者可以转让也可以不转让。
在发达国家,企业应收账款所占企业流动资金的比重远远低于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企业流动资金中应收账款所占的比重是20%左右,而中国则是50%以上,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已成为影响企业经济运行中主要因素之一。据专业机构统计分析,企业逾期应收账款在发达国家经济中总额一般不高于10%,而在中国企业逾期应收账款比率高达60%以上。因此,我们在企业管理中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从源头抓起,做好应收账款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有效降低企业逾期应收账款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二、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与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应收账款管理职能设置存在缺陷
一些企业领导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设置没有给予高度重视,相关职能部门责任不明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在一些企业里,部分企业领导只抓市场和销售,不重视销售回款,没有有效的应收账款赊销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管理工作不到位,管理职责不明确,应收账款清欠手段单一,并且无人追究因应收账款而导致的损失。
(二)财务系统中应收账款账务不明确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中,应收账款账务不明确,企业的财务管理没有发挥应有的会计监督职能,财务部门不能够及时反馈客户的欠款信息,加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造成应收账款不能够及时清收。另外,一些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并没有建立在规定时期清查账目的制度,或者不能坚持与不同客户核对往来账目,并且没有建立的坏账管理制度,导致应收账款账务不明确。这样,就给清收货款带来很大难度。
(三)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原因有许多,首先,是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如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用赊销产品手段来提高市场占有率,只重销售而忽视应收账款管理,十分缺乏应收账款管理经验。其次,社会信用基础比较薄弱,许多企业缺乏诚信意识,一些企业故意拖欠账款。并且企业在销售产品前缺乏信用评估机制,导致信用销售坏账的形成。还有,一些企业销售和收款的时间差也是导致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四)缺乏信用管理机制
由于中国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完备,有关政策法规尚未出台,建立信用管理体系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社会信用基础比较薄弱,很难套用国外的应收账款管理模式。另外,中国的一些企业管理方式比较单一,在企业财务的应收账款管理上意识淡漠,没有采取有效的手段,建立信用管理机制。所以,中国照抄照搬国外的应收账款的管理模式并不科学,也没有可行性。
三、解决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与核算问题的对策和思路
(一)加强领导层对应收账款管理的关注与重视
在企业营销中,企业领导人应当明确应收账款管理目标,不能仅把扩大销售量放到第一位,片面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忽视了企业的现金流量问题。特别是在国有企业对领导人的考核时,应加强对应收账款的回收,坏账发生额等指标的考核力度,不要过分强调产销量、销售收入、利润等。
(二)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责任和职能
企业的财务部门应该按照客户所在区域建立应收账款明细账,这样便于以后集中收回欠款,定期统计各客户应收账款明细账中的欠款金额,查看账龄及各项增减变动的情况,并及时把信息反馈给企业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把其作为评估赊销客户诚信等级的依据。此外,财务部门人员还应定期配合销售部门同欠款的客户进行对账,向对方寄送对账单,并在获取对方对账单时确认是否经其供销、财务经办人员确认、签章等。
若发现有对账不符的,要双方及时查清原因,金额较大时,无法通过信函、电话查清的,可派相关人员同客户进行仔细核对,查清原因后要及时调整账目。要尽量杜绝因双方对不上往来账而造成企业坏账损失。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岗位管理控制的作用,定期对企业业务人员的岗位进行调换,避免出现岗位重复、职权不清的情况。财务人员在离开岗位时企业的财务、审计部门要配合相关部门,例如销售部门,办理应收账款同客户对账,发现问题要及时查明处理,问题解决后方能离岗。
(三)健全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要想解决一些客户应收欠款长期拖欠,很难收回这一问题,应该成立一个由财务部门、销售部门、市场部门等相关部门组成的清欠领导小组,对陈年旧账进行统计整理,安排专职清理欠款人员逐项进行清理。企业还需要对坏账损失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如相关人员有过失,还应追究相应人员的责任。坏账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的不合理。应收账款相关的部门和人员是应收账款管理的好坏的关键。如果说部门人员做得好坏都一样,那么应收账款的制度设计得再好,也只能是一种摆设。所以企业应对管理部门建立一定考核机制,对应收账款工作进行评价,对有关人员进行奖惩,从而发挥他们主动能动性。
(四)建立企业自己的信用管理制度,加强核算对策
若企业建立诚信标准则较低,会加大坏账损失产生的风险,增加收账的费用。因此,企业应当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适宜的信用标准。确定适当的信用标准首先应设定信用等级的评价标准,即采用一定手段对客户信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确定评价信用优劣的数量标准,以其中最具有代表力、能够说明付款能力和财务状况的若干比率作为评估信用风险的指标,根据数年内公司年景的好坏情况,分别找出信用良好和信用较差两类顾客的比率平均值,并用它作为比较其他顾客的信用标准。
此外,企业要加强应收账款的核算,设置规范的应收账款账户,按照客户等级和名称设置明细账户,按照赊销合同建立应收账款档案,并且标明客户信用等级,记载发生应收账款的时间以及原因,并且记录合同施行情况,标明是否有所增减变动,并且标明每笔应收账款的账龄。派专人负责定期检查清欠应收账款,建立应收账款的监控体系,防止坏账风险。
【参考文献】
[1]何燕仪。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08).
[2]赵耀,乔贵涛,张健。会计准则变迁的经济后果研究——基于信息质量和权益资本成本视角[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
篇9:会计学毕业论文
摘要:当今新兴化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正在一步步加速着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但凡事有利有弊,数据化的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也会因为相关技术不配套而出现一些信息技术滞后,平台系统安全性较低,相关法律监管体系缺失等问题。因此,大数据背景下的会计信息化风险因素具有很大的不可预见性,因此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达到风险防范的目的。
关键词:大数据;会计信息化;云计算;风险因素
一、大数据兴起对会计信息化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会计行业相结合,催生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会计信息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众多企业想要降低会计信息化成本的需求。据IDC公司所测数据显示,全球的数据库正在以每两年完整更新一次的速度在发展,这种发展中的大数据库,为以大规模、分布式计算为特点的云计算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大数据与云计算的深度结合,在会计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数据提供了会计信息化的资源共享平台
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来看,起初会计电算化的出现大大方便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处理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会计信息处理复杂、成本高的现状,但这种方式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容易形成“信息孤岛”。也就是说,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会计电算化处理系统,但这仅仅能满足自身的会计信息处理,不能做到同业之间财务数据的对比。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的企业管理者想要得到的并非仅仅是本企业的会计信息。大数据背景下的云计算模式恰好能很好的满足这一需求,云计算的大数据库和高速的计算模式,能很好的进行行业会计信息的整合,在满足企业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化传统需求的同时,也能让管理者掌握同业的情况。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透明高效的资源共享式平台。
2.降低了会计信息化的成本,提高了办公效率
会计信息化的成本投入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会计信息化的前期投入阶段,该阶段主要包括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和人力资源的投入;二是会计信息化软件的选取以及软件的后续维修和更新成本阶段。很多中小企业会因为庞大的成本支出而对会计信息化望而却步。但是云计算收费模式是线上收费,计费标准根据企业占用线上云计算的时长或者占用数据库资源的多少而定。这种计费方式在降低了成本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企业内、外部的信息和资源整合的效率,大大加速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进程。
二、大数据背景下会计信息化的风险因素
1.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建设略显滞后
会计信息化需要强大的信息共享平台做支撑。如果供应商不能及时提供技术支持,会导致企业会计信息使用中断,给企业带来毁灭性打击。云计算平台的建设难度相较于传统的一对一企业定制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模式来讲更为复杂。因为开发的技术人员要考虑到不同中小企业的不同需求,然后进行资源整合和分层管理,使得云会计的应用能尽可能的满足各行业中小企业主的要求。因此由于技术上开发上的困难,目前很多先进平台的建设基本为外国供应商所垄断,与此同时国内的平台发展又相对国际水平略有滞后,给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2.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安全性尚显薄弱
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一是用户身份认证的安全隐患,这一隐患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因为我国“云会计”用户在进行登录时所采用的身份认证一般是身份证认证模式,这种认证模式的安全系数较低容易被盗;另一种原因是身份认证的密锁管理相对薄弱,也就是数据加密技术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二是很多供应商并没有对会计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进行加密,这就可能导致企业在向平台传输企业相关的财务信息时会出现被盗用的情况,这是十分危险的。
3.会计信息化标准和法规有待完善
在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信息化与云计算相结合而产生的“云会计”服务模式,主要是通过建立共享平台来进行资源共享,资源的大整合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来进行约束,因此,我国财政部和国家标准总局发布了可扩展型商业语言报告规范和基于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用分类标准。但是相应配套的法律却还处于不完善甚至是空白阶段,因此我国的信息安全法律体系急需进行完善和补充,以便支持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方便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处理工作。
三、大数据背景下的会计信息化风险控制战略
1.加快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的自主建设
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的建设是企业进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步骤,现在很多企业都是使用财务软件来进行信息的交流,因此加快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的自主建设至关重要。首先,国家和政府应高度重视这方面问题,加大相关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企业间的合作,从而为企业间共同开发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提供足够的环境支持。另外,国家还可以建立相关共享平台的示范工作点,作为行业范本,为相关企业的管理活动提供对应的参考和建议,从而提高我国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的自主建设速度。
2.构建会计信息化的网络防火墙
共享平台的安全性,是保证客户粘性的关键因素。就目前我国的技术水平看,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解决。首先,应该加强身份认证安全性建设。明确各种安全因素的来源,以方便建立多层次,更严密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其次,平台还应该加强数据的加密工作。可以先利用虚拟软件建议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进行安全工作测试,然后再投放到互联网的环境中进行测试;再者平台还应该加强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工作,以避免平台投入使用后的一系列故障和问题。最后政府应该制定会计信息化安全标准及法律法规,尽快的完善《信息安全法》,制定统一的会计信息化安全标准。
四、结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会计信息化克服了传统会计电算化的种种问题,同时也存在着很多漏洞,依赖于云计算的会计信息化进程会随着云计算的逐步成熟而越来越完善。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国的会计信息化普及程度会越来越深,覆盖面会越来越广。
参考文献:
[1]程平.“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3(29).
[2]穆勇.会计信息化转型与IT治理[J].新会计,,3(29).
篇10:会计学毕业论文
摘要:企业会计学作为财会类专业自考科目,具有应用性强、务实性强的特点,该课程强调实际操作和知识综合应用,老师在课堂讲授的理论、技能和方法等知识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最终完成,但目前,企业会计学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分析了企业会计学的教学现状,并对实践教学方法进行的分析。
关键词:自考企业 会计学 教学方法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会计是很重要的岗位,是企业搞好管理的很重要环节;好的会计,不仅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依据和策略,还能为企业打通经营渠道,为领导疏通关系,从而保证领导顺利经营,同时还能够为企业节约税金及费用,防止企业资源的无谓流失。因此,会计人员,不但应当熟练掌握会计法和会计知识,还应当熟练地操作会计实务,进行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学是财会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财会专业学生走向财会工作的本钱,只有打好结实的基础才能胜任会计工作。但是为了提高自考通过率,企业会计学课程的学习基本上为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教学几乎为空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效果必然是不理想的。
二、影响自考企业会计学通过率的因素
1.对于一些先修课程未能学透。在会计教学中的多门课程一般都是顺序进行的,存在一定的连贯性。如果学生先修课程基础不牢,在学习后续课程时往往会力不从心。尤其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如果先修课程《基础会计》与自考课程《企业会计学》的学习实间间隔偏大,这往往会造成在学习《企业会计学》时不知所措。此外,在学习《基础会计》时,只求一知半解,求职欲望不够强烈。
2.沉迷网络,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网住了人们,学生们也不例外。在课堂上玩手机者颇多,学生注意力分散,课堂效果很差。
3.学生对自考的认识不到位。学生自愿报名参加自考,但是参加自考之后,学习的积极性并未提升,甚至出现很多弃考的现象。这是因为自考生在象牙塔中生活的太安逸,不知道社会的残酷,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考的意义。故而只满足于技能的提升,对于理论知识不屑一顾,如此种种都反映出学生对自考的认识不到位。
4.社会各界对自考的重视程度不足。这主要体现在自考毕业生的就业层面。有研究表明,自考毕业生就业率不高,造成自考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大众认可度低、文化偏见。在一些招聘简章中明确标明要求应聘者为统招学历,不是很认可自考学历。这是因为人们认为,自考生是未能走上统招路的学生,这些学生综合素质较低。
三、提升企业会计学自考通过率的策略
1.教师层面:
1.1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考生的生源一般来说较差,学习不主动,上课不专心听讲,管理不到位的话,易出现懒散的状态。在企业会计学教学过程中,我喜欢和同学们打成一片,让他们在喜欢上这门课之前,首先喜欢上自己,我认为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也是实现教学模式从“传授”向“引导”转变的重要一环。
1.2提升学生自考的信心。在毕业之际有很多学生不想参加自考,觉得自己底子差,再怎么样努力也不会自考成功。针对这种现象,我一般会和他们一一交流,尽量做到斩草除根。此外,我还认真研究考试大纲,讲透历年考试真题,将每章的重难点与真题对应,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增加其自考必胜的信心。
2.学校层面:
2.1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学校应该建立互动式、案例式、模拟式教学模式,老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应以现实中的企业作为案例,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相关业务,增强学生对企业业务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2让学生教育学生。挑选自考成功,并且获得不错工作的学生来校为学弟学妹们加油打气,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举办此类活动能使学生心中产生艳羡之情,思考自己的大学学习状态是否偏离了自己的目标,向优秀的人看齐。我相信参加活动之后大多数学生会为了能够拥有好的工作,提升自身价值而踊跃加入到自考行列。
3.社会层面:更新用人观念。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作为用人单位首先要消除对自考生的偏见与岐视。很多企业在招聘雇员时在招聘启示上明确表示只接收全日制普通本科毕业生,深入调查发现,并不是自考毕业生的能力无法胜任所需的岗位,而是雇主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历文凭无法认可,这就是典型的学历歧视。与性别歧视、地域歧视、户籍歧视和形象歧视有着共同根源和成因的自考毕业生学历歧视同样也是社会偏见的蔓延。学者认为,用人单位对自考生的偏见和歧视实际上是一种非智力壁全。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非智力壁全会给经济行为主体人增加经济成本,降低经济企业的生产效率,使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缺乏活力。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过程中,在岗位进行详细的需求之后,根据求职者的能力大小和能力匹配度来决定是否录用求职者,消除对自考毕业生的学历歧视。
总之,自考毕业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不仅取决于自考生自身的能力和态度,还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密切相关。
四、结语
目前我国自考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但在管理上尚有一些未开拓的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由于社会大众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长期偏见,造成了目前这一群体的心理调整上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总体上是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当中形成,也必将在积极的社会互动当中得到改善。对于民办教育工作者而言,认清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在加强具体学生心理疏导的同时增加群体心理的调节,必将有利于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邹淑俐。民办高校自考助学学生的群体心理引导--社会互动论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02):68-72.
[2]张文娣,宋景华,程悦。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探析[J].开封大学学报,,(01):54-57.
[3]钟咏。全日制自考“学历+技能”助学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继续教育,2016,(03):59-60.
[4]何玲。新形势下全日制自考助学学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08):147-148.
[5]张志成。高校自考班的困惑与出路[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03):44-45.
[6]刘丹丹。加强自考学生管理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12):242-243.
[7]周竞,朱晓春。关于提高自考助学质量有效途径的思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4):41-45.
篇11:会计学毕业论文
会计学毕业论文(2)
内蒙古财经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 者系 别 会计学院
专 业 会计学
年 级 06会计五班
学 号指导教师导师职称 讲师
内 容 提 要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随着赊销这种竞争手段的普遍使用,信用政策已成为现代企业财务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用政策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运作的成效。由于我国特殊的成长历史和成长环境,目前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使企业所指定的信用政策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形同虚设,这将严重的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本论文旨在通过介绍我国企业信用政策制定及其管理现状,揭示出信用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改善信用政策制定与管理水平的对策,达到提高我国企业信用政策制定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信用政策 财务政策 风险管理 内控制度
Abstract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the competition with credit means the widespread use of credit policy has become a modern enterprise financial polic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redit policy related directly to enterprise production operation results. Because of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and growth environment, at present the enterprise credit policy formulation level than developed countries, make enterprises designated by the credit policy can't play its role, this will be non-existing even severely impact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Therefore, this paper aims to introduce our enterprise credit policy and management, this paper reveals the credit policy formulation process problems. To improve the credit policy and find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enterprises in China,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redit policy.
Keywords: Credit Policy Financial Policy Risk Management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目 录
一、我国企业信用政策制定及其管理现状………………………………………………… 1
(一)缺少科学的信用管理系统,信用政策的制定缺乏有效及完整的信息支持……… 1
(二)信用政策制定采用的技术手段落后,决策不科学………………………………… 1
(三)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未设立独立专门的信用政策制定与实施机构…………… 1
二、我国信用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2
(一)科学合理的信用政策制约企业部分利润的增加………………………………………2
(二)信用政策制定过程中相关的内控制度不健全…………………………………………2
(三)企业信用政策制定过程中风险管理薄弱………………………………………………2
三、加强与改善信用政策制定与管理水平的对策……………………………………… 3
(一)完善信用管理体系及信用分析模型的架构,健全信用政策分析方法…………… 3
(二)完善内控制度,明确内部管理责任制…………………………………………… 4
(三)完善信用政策方法的选择,提高信用政策的制定水平…………………………5 参考文献………………………………………………………………………………………5 后记……………………………………………………………………………………………6
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客观上要求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企业要不断加强信用风险的管理,提高自身信用政策的制定水平,从而降低企业不良应收账款的出现机率,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信用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制定信用政策,指导和协调各机构业务活动,对从客户资信调查、付款方式的选择、信用限额的确定到款项回收等环节实行全面的监督和控制,以保障应收款项的安全及时回收。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理论是大公公司的企业信用管理系统理论(ECMS模式)。ECMS模式的主要管理思想核心为“过程控制”,旨在全面控制营销渠道设计、客户开发、签订合同、发货直到账款催收交易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业务环节。整个过程中,企业应更加重视签订合同之前的营销渠道设计和对客户的资信调查,即“事前控制”。同时加强交易额度的科学审批,即“事中控制”。以及对应收账款的科学化管理,即“事后控制”。随着我国大力普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风险这一以前并不为人了解的风险开始受到了广泛关注。信用风险这一在西方国家已被关注了上百年的风险问题,在国内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学术界和信用服务机构都还没有企业信用风险认知度和信用服务需求情况的具体资料。这就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以提高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水平。
一、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亮点。随着信用销售的不断扩大,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要。但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上的问题却值得人们去深思。其主要问题体现在:
(一)企业缺乏内部信用管理体系
信用风险管理需要充分的信息为依据,其所需信息资料来自于多方面。目前,我国存在着十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又由于缺乏权威专业的企业信用等级评估机构,而使企业外部的客观、公正、真实的客户信息来源很缺乏,企业很难收集到充分准确的客户信息。因此,我国企业在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时,部门间往往缺乏有效沟通,缺少独立专业的信用管理系统,使企业很难收集到有机联系起来的客户信息。另外,企业对原有信用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缺少及时的分析和综合有效评价,这样也使原信用风险管理不能为新环境下调整的信用风险管理措施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可见,我国企业在进行信用风险管理上所依据的信息,在有效性和完整性等方面很难达到系统化管理。
(二)信用风险管理采用的技术手段落后
我国很多企业还没有很好地将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到信用风险的管理中去,一般趋向于凭经验对客户信用情况进行主观的判断与分析,这样,对客户的信用水平可能缺乏专业的判断,客户的资信和信用风险缺少准确的评估和预测,制定信用标准时容易存在主观上的判断失误,选择信用政策方案时,缺乏科学的决策依据。结果,因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而增加了信用风险管理的成本,更重要的是会因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而影响信用风险管理的效果。
(三)企业缺乏基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信用销售策略
在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设立专门独立的部门来负责信用风险管理,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两个部门负责,有些企业甚至没有专职的信用管理人员,一般由销售管理人员或财务人员代理。销售部门片面为了实现其销售业绩的上升,没有从实现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去实施销售策略,偏向过于宽松的信用风险管理政策,结果是实现了销售额的同时也带来较高的信用成本和较高的信用风险,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至20我国批发和零售业产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赊销额环比增长比率在年至年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故此造成的风险程度也在增加(详见表1)。财务部为了实现其财务目标即利润的增加,偏向制定过于宽松的信用政策,可能会导致企业因失去部分潜在的客户而在竞争中失利。
表1 中国批发和零售业中赊销额比重环比增长分布表(2004―2009)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2009年) (四)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相关的综合素质不完善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人员所要设计的管理环节要求其业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但由于我国信用风险管理起步晚、发展不完善,致使我国信用风险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综合业务素质水平过低,其企业较强的业务骨干多集中于企业的对外营销等相关部门,信用管理人员大都综合素质过低,不具备合格的信用管理人员所要求的相应素质,其制定的相关信用政策不科学、不合理,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缺乏科学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是企业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价值观。目前,我国有很大部分企业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没有积极地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信用风险管理尚未全面展开。许多企业虽初步认识客户信用风险管理重要性,但面对较大客户时,在利益诱惑下,只看重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经济利益,而忽视其信用等级,一心只想成交,忽视之后艰难的账款回收。现阶段部分企业缺少客户信用管理信息,不能准确判断客户信用状况,在与老客户合作中,缺乏动态信用信息,对客户某些变化视而不见,直到发生信用风险。在对对新客户发生业务时,缺乏足够的信用信息,以偏概全,导致判断失误。
(二)科学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制约企业部分利润的增加
信用风险管理的意义在于减少风险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在结算中风险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可能造成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业务往来的潜在缩水,以及出现收益损失。企业获取最大利润的根本目标致使有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某些信用风险对企业未来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企业为扩大销售、追求眼前利润,通常将信用风险的管理过程流于形式,大量采用赊销方式。其主要原因在于许多顾客限于自身营运资金的管理要求而愿意赊购,进行赊购有利于购货方利用销货方资金的时间价值而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这可以扩大销货方眼前利润的范围。其次,购货方保留一定时间的支付期限以检验商品和复核单据,可以进一步减轻发现商品数量、规格、品质和计算误差而带来销售折让乃至销售退回的相关手续,避免销货方进行入账利润的调整。对于销售企业来讲,加大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定投入不仅会增加企业制定过程中的相关费用而且会增加存货的储存费用、保险费用和管理费用等,这些都不利于利润的增加。相反,赊销会使得存货减少,
进而将增大企业的速动资产,提高企业的即期偿债能力,修饰了企业的财务指标。
(三)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增加了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
许多企业没有专门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责任部门,对结算资金的会计监督相当薄弱。不少企业有大量的结算资金对不上,收不回。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明确建立起相应的信用风险管理与监督部门及其相应管理办法,导致对损失的结算资金未做到事前预警。许多企业仅仅是在其资产负债表的资料中按账龄分析法对应收账款的数额进行简单的分类。在企业回款好的情况下,基本能满足需要,但在企业回款不畅的情况下就不能满足管理的需要。其次,没有建立应收账款定期清查制度,长期不对账,有的即便是对了账,但并没有形成合法有效的对账依据,只是口头上的承诺,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第三,未建立坏账核销管理制度。部分企业对没有收回的应收账款长期挂帐,账龄甚至多达10余年,而这部分资产其实早已经收不回了。目前,虽然有些企业建立了相关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但结构不完善,风险承担的主体不明确,致使许多企业信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不健全。因而很难形成独立的信用政策的风险管理部门与岗位。各个部门或者岗位间互相推卸责任,使其信用政策的风险管理缺乏约束,从而无力承担起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有效管理企业信用风险的职责。
三、加强与改善信用政策制定与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完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运行机制
目前市场上竞争激烈,各种因素变幻莫测,企业想要在市场上制定出合理科学的信用政策,进而取得成功,就必须加强相关的信用风险管理,让这些风险产生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但我国国内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相比国外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管理水平和效率都要远远低于国外的先进水平,这也是造成我国当前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不科学、不合理的原因之一。解决信用风险管理难题的关键是在企业中建立起有效的信用管理系统,解决好客户选择、授信政策和授信额度以及应收账款管理等各方面问题,从而实现扩大销售和降低成本的预期目标。因此,帮助企业迅速掌握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逐步在企业中建立一套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从根本上防范信用风险的重要战略举措。首先,企业应建立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大多分散在财务或销售部门,因而缺少明确的信用管理目标和职能界定。为了强化信用管理工作,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从事专门的信用管理工作,并协调财务和销售部门之间的关系。信用管理部门应由独立的信用经理负责,同时企业还应设立一个由高层管理人员组成的信用监控委员会,负责领导和考核信用经理。此外,企业还应相应制定信用监控委员会、信用经理和信用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以明确各自的职责。信用管理部门应该全面收集客户的经营信息、财务信息和交易记录。定期对客户的资信状况和信用额度做出科学的分析、评估和决策,以有效处理拖欠账款。
(二)建立健全企业资信管理运营机制,降低企业信用风险
目前,在信息披露实践中,虽然我国现阶段已经制定出了有利于企业获取信息的相关平台和系列法规制度,但我国“信息不对称”现象依然存在。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完整的现代企业内部资信运营机制并予以坚定不移的执行,带给企业的'将是防范抵御信用风险能力的显著增强以及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直接提高。同时,还可以优化市场信用环境、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所能起到的作用,这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将是十分重要的。建立满足市场的企业内部资信评估运营机制,使企业通过内部信用评估提供企业制定信用政策的全面信息支持,对降低未来预期信用风险具有保障的作用。客户资信管理制度通过系统地建立客户考核档案,使企业对客户的信用管理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达到既从与客户的交易中获得最大收益,又将客户信用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的目的。一般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三)完善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人员责任制
为了更好地发挥信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中各职责人员明确相应的责任。如果信用管理人员在进行信用政策制定和管理中要承担出现相关问题的责任,那么,他就会谨慎对待每一项企业业务中产生信用风险潜在因素的具体措施。现代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环节日益增多、业务纷繁,每位业务人的工作不可能包揽一切事务。因此,必须将事、权进行合理划分,对不同职责岗位进行授权和分权,规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权力与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在职责范围内,各信用风险管理人员有权处理有关事务,未经批准和授权,不得处理有关经济业务,进而明确岗位赋予的责任和任务。信用风险管理人员对供应商、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不同角度信用等级的评定,并根据考察结果向信用部经理汇报情况,再由信用风险管理部经理、财务部门经理、销售部门经理、总经理讨论后确定给予各供应商及客户的货款信用数量,这样就能控制销售中出现的大量坏账现象,减少风险。
(四)加强企业信用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提高信用政策制定水平
尽快培养信用管理人才。企业信用管理部门中要配备相应信用管理人员。另外企业的财务人员、业务经理和销售人员尤其是各级管理者,都应具备足够的信用管理知识和技术。具体而言,信用管理人员应具备四种素质,即综合的信用管理素质、金融法律素质、内外公关素质、图强创新素质
1.综合的信用管理素质
企业内部业务经营的各个环节之间紧密联系,各专业门类之间存在连动性。因此信用管理人员必须从全局的高度,既要有业务经营的运筹能力,又要有财务收支的核算能力;既要有经营信息的开发能力,又要有果断裁决的判断能力;既要有动员组织协调的能力,又要有客户信用技术评估的能力等。总之,信用管理人员要向综合型人才发展,努力争当“多面手”,以逐步提高信用管理水平,适应不断深化的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2.法律素质
信用经营活动必须构建于对经济运行态势的准确预测和对政策的正确把握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信用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经济、金融理论,密切观察经济、金融运行动态,这样制定信用策略才能合理、有效,才能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信用管理活动不仅要接受法律约束和监督,还要寻求法律支持和保护,作为信用管理人员要指导好区域内信用经营工作,就必须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熟悉基本的法律知识,精通与经营活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严格要求员工认真学习法规,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提升信用管理的执行力。
3.内外公关素质
信用管理过程中,在外部必然与地方党政、经济管理职能部门、客户等发生关系;在内部必然与上级主管之间发生关系,这就要求信用管理人员必须正确妥善协调和处理这些关系,保证信用管理的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和业务经营目标的实现。同时,作为每一位信用管理人员必须与其他成员协调好关系,努力营造团结进步的工作环境。
4.图强创新素质
信用管理工作必须要敢于冲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打破常规,探索新路子,一切以客户为中心,随需而变,关注了解客户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创新信用政策的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积极主动为客户提供优质、文明、高效的服务。
本论文通过对我国当前信用政策的现状进行分析,揭露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加以阐述。提出了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系统与内控制度、加强信用政策方法的选择与信用政策制定水平,确定合理的信用评价标准等建设性意见,有助于改善企业信用政策制定与管理水平,提高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的利用效率,从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五)企业要加强员工信用风险管理意识的培养
企业领导必须对信用风险管理给予足够重视,从整体上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给予人财物的支持保证。各级管理人员应具备足够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让全体员工的诚信行为有一个规范和标准。既要从制度上体现对诚信行为的鼓励和保障,又要使违反诚信制度者受到严厉惩罚。只有企业员工做到信用为本,才会对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有个高度的重视,进而促成完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形成。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包括很多具体内容,其中应包括信用管理政策、客户信用管理制度、信用额度审批原则及程序、信用风险控制原则及程序、应收帐款监控制度、拖欠帐款处理办法和清欠程序以及建立信用管理部门等。所有企业员工只有对信用风险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才会从根本山使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大学网,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 张志凤,《中级会计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 秦荣生 ,卢春泉著《审计学》(第六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
[4] 赵德武,《财务管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版
[5]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版
[6] 荆新 王化成 刘俊彦,《财务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
[7]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级中心,《财务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9] 蔺楠,《浅析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商业时代,20第22期
[10] 金敏,《浅谈企业信用政策的选择》,财会通讯,年第3期
[11] 蔡香梅 周媛媛,《我国信用政策制定水平的提升政策》,企业改革与管理,2008年第10期
[12] 赵子华,《财务政策选择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9月
[13] 高光中《公司财务政策的诠释》,会计之友,2008年第6期
后 记
感谢高志辉老师对我毕业论文的细心指导,通过撰写这篇论文,让我获益匪浅,懂得了财务政策中信用政策在现阶段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分析揭示了信用政策产生问题的原因,并通过一些事例找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个研究过程使我加深了财务政策中信用政策的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会计专业素质。
篇12:会计学毕业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从新准则下利润表的理念变化、计量变化、列报变化以及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变化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在分析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要在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三个方面加以关注。
我国财政部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计量原则,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凸显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改变了收入费用观下利润表在企业财务报告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因此,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的利润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
(一)理念的变化: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表观
多年来。我国的会计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是一定时期的收入减去各类相关成本费用后的差额。即收益=收入-费用。1993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十四条明确“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也就是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数据都是考虑到收入确认和费用配比之后的结果。在收入费用观下资产负债表是利润表的副产品。
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即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简单的说,利润表中利润的度量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利润表可以被看作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净资产的变动表。
(二)计量的变化:历史成本――公允价值
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第十九条明确“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也就是说历史成本是会计计量的基本属性。
2006年发布的新准则不再单纯强调历史成本为基本计量属性,而是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金融工具、套期保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且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了损益,进入利润表。按照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向投资者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有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符合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三)报表列报的变化
新旧准则下的利润表的列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不再区分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而是统一在“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中进行列报。这一方面是基于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内容呈多元化发展,不同经营业务收入相当,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的界限已经很模糊;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其次,由于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新准则下的利润表还单独列报“资产减值损失”项目,明细列报“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项目等,并将“营业费用”改为“销售费用”、将“投资收益”纳入营业利润的范围,使会计信息更加简洁透明。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四)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的变化
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凸现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得税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及列报变化等因素,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准则下的利润表将“投资收益”项目列入营业利润的范围,改变了旧准则下的营业利润仅反映企业正常营业活动所产生的经常性收益的状况,即企业利用资产对外投资所获得的报酬也属于营业利润,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使得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符合综合收益观点,同样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即企业在取得资产和负债时,应当首先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为(应纳税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然后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实质上就是资产负债表观的体现。同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会计的实施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列示的所得税费用与当期会计利润相配比。减少了由于税法规定与会计准则不一致产生的税后利润的波动。
二、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分析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旧准则相比,理念更先进,体系更完整,内容更丰富。新准则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对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作了更加严格和科学的规定,强调了财务报表列报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笔者在实务中分析新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
旧准则下的利润表中营业利润不包括“投资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情况时。一般认为营业利润即为企业的经常性收益,很多企业在进行考核时也会用到经常性收益的指标,主要用来反映通过经营者努力所获取的经营性收益。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将“投资收益”项目包括在营业利润中,并且还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表或对企业进行考核时,都要注意营业利润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经常性收益要重新分析计算,以真实反映企业的经常性收益。
(二)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
对于收益的确定,旧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因而利润表上所反映的收益并不是企业的全部收益。即未包括持有资产价值增值(或减值)的收益,利润表中的收益只是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新准则则遵循的是资产负债表观,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并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进入利润表,利润表中的收益不仅包括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还包括已确认未实现的持有资产价值增值(或减值)的收益。因此,在执行新准则的企业制定利润分配方案时,要注意区分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这是因为一方面已确认未实现收益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现金流量,过度的利润分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另一方面。当持有资产的市场价值扭曲或波动剧烈时,过度的利润分配中可能隐含了资本的返还,从而损害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即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使得利润表的收益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符合综合收益观。但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并非完全的综合收益观。综合收益观认为“收益是除股利分配和资本交易外特定时期内所有的交易或企业重估所确认的权益的总变化”(《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但是我国新准则将“利得和损失”分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十六条规定“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因此,报表使用者要全面了解企业的收益情况。不仅要分析利润表,还要关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篇13:会计学毕业论文
摘要:我国于2013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这一规则是由国家财政部修订并颁布的,旨在改革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使其财务管理工作更具科学性、规范性,并对其日常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管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最终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新会计制度的引入可以显著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管工作效率,本文针对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在新会计制度下开展财管工作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思考
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被统称为行政事业单位。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也是必然。在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中,其中财务管理工作被视为重中之重,它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财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推行了新的会计制度,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无论是会计核算方面,还是预算制定等方面,都有了更为严格的标准,这对我过行政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行政事业单位在新会计制度下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及意义
新颁布的会计制度的落实,一方面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计量制度、会计制度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放弃原有的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等预算办法,使用新会计制度提出的核算收支、定额定项补助、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等管理办法,这就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在新会计制度管理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将更为广泛,主要包括资金管控、收入与支出管理、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等内容。由于上述四个方面的工作与本单位的日常管理息息相关,因此对行政事业单位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性的有效保障
新会计制度下财务信息包括财务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等所有与经济活动相关的内容。财务管理通过对预算、成本、资金、收入支出等财务活动的监督和有效控制,就能保证财务信息的完整和真实。
2.合理保证单位资产的使用有效性和安全性
财务管理对于单位货币资金或资产毁损、挪用的风险能够起到有效的防范作用,而且还能帮助单位解决一些资产使用效率低下、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从这一层面保障了单位资产的使用有效性与安全性。
3.能够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得到间接的提升
财务管理在具体的财务工作中对预算、成本、资金、收入支出等进行监督和控制时,在客观上也提高了单位的管理水平,强化了对外服务的基础条件,从而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得到间接的提升。
二、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在新会计制度下开展财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在新旧会计制度没有做到缜密的衔接
在推行旧会计制度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都比较混乱,随心所欲的设置一些账目,致使许多财务账目不够规范,在账务处理方面精确性较低。当国家开始推行新会计制度时,原有旧账目就无法进行精准处理,而且在新旧会计制度的过渡过程中冲突颇多,加之原有的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执行力不充足,使得一些单位没有切实的落实新财务制度,阻碍了新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
2.单位内部的财务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行政事业单位都有专门负责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在现实中由于单位内部的财管人员欠缺新型的财务知识,对新的财务管理知识掌握不到位,在财务管理中不能坚决的制止一些财务不规范操作,很容易诱发多种财政违规使用问题。同时,国家财政资金对于行政事业编制的单位扶持力度较大,如果单位一把手对于资金的监管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再加上财务人员的基本职业操守欠缺,不依法履行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使得单位财务管理活动陷入了被动、僵化的境地。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管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期间,缺乏对于预算管理的重视,不能从整体性和大局性来进行预算编制,导致预算的`精确度低,降低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久而久之,影响到财政资金的使用有效率,而且还有可能带来预算资金被挪用等问题。
3.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系不健全
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资金的管理上缺乏最基本的严谨,许多单位都不能严格执行预算,资金挪用、超支使用甚至财政资金被闲置现象不断涌现,归纳来说主要原因是对资产管理工作不重视,资产的清算和盘点不及时并且缺乏一套完善有效的资产管理体系,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堪忧。例如,政府采购预算作为事业单位预算的一部分,存在预算编制不细化,准确定低,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
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新会计制度下推行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1.改变会计记账方式,顺应新会计制度的实施
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管工作提供了明确的资金信息导向,在实际工作中自觉的完善旧会计制度下的记账方法,以顺应新会计制度的潮流,强调本单位的资产和负债情况,明确单位内部会计的具体职责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稳步提升资金的使用有效率。
2.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
新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依赖全体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和管理意识,即财务人员需要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素养。针对财务人员财务管理意识相对缺乏的情况,单位要大胆引进优秀的财管从业人员。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可对全体财务人员开展专业培训,组织优秀财务学科带头人讲解新会计制度的基本常识和应用方法在最短时间内让本单位的财务人员熟练和科学的领悟新会计制度的内涵和应用实例。作为财务人员,也要加强财务人员之间交流学习与借鉴,牢固树立财务管理的先进观念和优化意识,并切实运用到财务管理工作中。单位还要建立激励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竞争,选拔优秀的业务骨干参与财务管理,激励财务人员以过硬的业务能力完成本职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培养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可以很大程度地增强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通过为提供培训和平等的竞争机会,促使从业人员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提高。
3.持续更新财务管理理念
目前,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新会计制度要得到真正贯彻落实,就要严格依照《会计法》的相关的规定,在单位内部对财务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深刻理解其重要意义;不断深化财务人员对管理工作的最新认识,在新会计制度下遵循新的管理理念,有意识地淡化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人为因素。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单位的财政、审计等部门也要将履行自身职能,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在统一明确相应的规范和标准的前提下,促使财务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发展的方向;对资金开支的结构及财务资金的实际用途细致分析判断,依据《会计法》的相关法律规范对账目不够具体不够明确等现象,予以必要的惩罚。以实际行动维护尊严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资金使用透明度,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率。
4.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正规化资产管理
财务资金的监管是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在传统会计制度管理模式中,资金被大量挪用的现象时常出现。因此,科学的监控资金流向,对资金的有效使用率和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财务透明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能强化资金的专款专用。合理区分专项划拨的资金与日常开支资金,避免产生资金被挤或占被挪用的问题的发生;科学合理的归纳总结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并进行评估,从基础上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资金的科学性和自觉性。
5.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和控制
单位的预算管理控制是构成行政部门预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会计工作的目标及会计核算基础上,都突出显示财政预算管控的需求。新预算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财务的预算体系更加完善与透明,实施跨年度平衡机制,增强了财务风险的控制力,完善了转移支付制度,增强了预算支出的约束力。当前,在新会计制度实施和推进下,可将基本建设的费用支出列入单位一体化的财务大账账目中,经过系统的核算,不但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完整的会计信息,同时也给财政的监督和审计提供便利条件,使得单位财政资金的安全得到有效维护。针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而言,其重点无非是管理开支等方面,而完善单位财务开支管理,主要依靠的就是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和单位自身的财务制度。想要切实地做好财务收支的监督管理工作,就要做到有法可依。
四、结束语
财务管理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它不但促进了行政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还有效提升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新会计制度的颁布与实施给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要善于分析、解决问题,最终找到新会计制度与财务管理工作的完美契合点,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
★ 论文选题依据范文
★ 高级会计师论文
★ 优秀新闻论文选题
★ 论文选题来源
★ 学前教学论文选题
★ 论文选题参考
【会计学毕业论文选题(精选13篇)】相关文章:
会计毕业论文选题2023-08-09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2022-08-14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推荐2023-09-12
硕士论文选题攻略2023-05-10
工程硕士选题报告范文2023-10-22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法2024-02-01
毕业论文选题查资料及写作技巧2022-07-02
本科生论文总结怎么写2023-10-13
开题报告注意事项2023-04-11
优秀硕士论文范文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