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积幻方问题解题思路的分析(精选10篇)由网友“管理园”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一道积幻方问题解题思路的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篇1:一道积幻方问题解题思路的分析
一道积幻方问题解题思路的分析
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48页的思考题. 这道思考题实质上是一个积幻方问题. 如何找到适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知识水平的.解题方法呢? 分析:由于要使三角形每条边上3个数的积都相等,而10、15、20、30、40、60这六个数每个数都含有质因数5,所以只需要考虑2、3、4、6、8、12这六个数.问题转化为:
作 者:王凯成 作者单位:陕西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刊 名:小学教学研究 PKU英文刊名:PRIMARY SCHOOL TEACHING RESEARCH 年,卷(期): “”(11) 分类号:G62 关键词:篇2:高中地理知识点及解题思路分析
1、特征问题: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如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地表植被特征、土壤特征等;人文地理特征,如农业生产特征(区位特征、结构特征等)、工业生产特征、交通特征(运输形式、线网的疏密等)、资源特征等。
2、地理成因问题: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如地形成因分析、气候类型成因、气温成因、土壤成因等。
3、自然灾害类:包括天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气候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
4、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类:包括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
篇3:高中地理知识点及解题思路分析
1、评价问题:问题常常表述为“作用、意义、影响”等。答题思路:三套答题系统①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益统一入手;②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辨证阐述;③从不同对象的角度来分析(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对不同对象影响效果不同)。例如:迁出地和迁入地(人口迁移、人口城市化)、流出地和流入地(水土流失)、输出地和输入地(天然气、电力)
2、比较问题注意一点:两边都要回答常见:特征比较、区位比较、成因比较、分布比较、结构比较等
3、措施问题回答思路:三套系统①对症下药(先找出地理事物或现象成因,然后逐一对照找出对策)②(技术)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管理措施③开源节流(对资源类而言)常见问题例如:①河流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②环境污染措施③生态破坏措施④自然灾害措施
4、规律问题①地理点:如地带性、非地带性②等值线分布特征:数值变化规律、极值分布、走向、疏密、曲直、局部闭合③面:形状、大小④变化规律:包括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变化、变化量、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变率大小等
高中地理解题技巧有哪些
高中地理解题技巧一:审题慎重
试题信息可分为:题目文字信息、图像图标信息、问题信息和答案信息。了解试题信息的呈现方式,快速获取、准确解读试题信息,明确出题者考查意图是解题的关键。
高中地理解题技巧二:注意比较
在对客观题的答案设置中,往往按照思维定式、答题细节、主要地理知识误区、主干考查设置考查内容和答案选项,一些试题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在两个答案之间差别不大。因此,在做客观题时,要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思维尽量开阔一些,思考问题时辩证一些、全面一些,在比较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高中地理解题技巧三:准确空间定位
地理试题以地图为载体,定位是入图解题的关键。掌握正确的定位方法,有助于理解题意,进一步解题。常见的定位方法有:经纬网定位法、自然人文特征定位法、特征地理事物定位法、特殊注记定位法等,关键是灵活使用。
高中地理解题技巧四:训练思维能力
地理客观题强调对知识理解层面上的能力考查,注重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地理主观题更能体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近几年高考命题的设问大体分为以下几类:①就图填空:在区域定位基础上的地理事物的再认,主要从图或材料中获取信息;②原因类问题: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回答;③区位因素分析类问题: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分析;④环境问题分析: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角度考虑;⑤措施类问题:主要从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和管理措施四个方面结合实际考虑。
高中地理解题技巧五:答题列要点
列出要点,体现层次和主次是针对具体答题而言的,是要落实在卷面上的,是要答题者将自己的思维表现在规定空间内。我们的答题必须按要点体现在卷面上,分出层次,而且要将重要的观点写在最前面,在书写时还要注意字间距和行间距,语言表述要准确、简约、到位。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思维描图法
高中地理是大学很多专业广泛应用的科目,也是高考中非常重要的科目之一。下面有途网小编和大家说一说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思维描图法,供大家参考。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思维描图法
首先是通读教材,包括小字部分,然后分段略读、精读,对教材重点内容如概念、定义等,要求做到读、划(在下面用色笔画线)并行,以加深印象,为运用地理语言解答问题打下基础。对其中优美的文字,如地理景观描述,亦可领读、朗读。课本中精美的插图照片,可当作美术作品欣赏,要充分利用美学的感染力,来引起学生自学地理教材的兴趣。最后分析和总结出段落大意,动手列出章节知识结构。与读、划教材同步进行的,则是配合课文内容,进行“思维描图”的练习,以树立学生正确的地理空间概念和具体的地理轮廓形象,为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增强地理记忆能力,学好地理课打下基础。(动手)结合起来的方法。这样,手脑结合,地理知识和绘图技能结合,而达到地理概念清楚,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明确,并起到增强记忆的作用。
思维描图法的具体做法
具体做法是:每学一课(章、节)就让学生把课本有关地图描绘下来(应描地图教师事先选好),描图纸要用单页薄纸,并作为课堂作业,检查评分。描图要求轮廓清楚,位置正确,书写规范。所描项目须经教师选定,描图过程(包括描图前和描图后)要引导学生对所描地图进行反复思考,要思维其地理位置特征、轮廓形象、方位距离、面积大小、地形分布、生产布局等等;也可以联系不同的大洲、大洋、国家地区进行对比思维,还可以把课本中有关文字论述和听描绘的地图本身结合思维,把部分专题地图如山河分布图、气候类型图、交通城市图等归纳成综合性地图来思维,也就是把所描地图,同整个教材串连起来,形象具体,顺理成章,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思维描图法的关键是什么
“思维描图”的关键是思维(包括想象),而不是“依样画葫芦”的描图。如果学生不思维,而单纯描图,则单调乏味。只有边想(思维)边描,使想像中的地理事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与联系同地图结合,则兴趣盎然。“思维描图”需教师培养引导,为增强说服力,可在同一学生身上搞些数据,对比“思维描图”与“单一描图”的不同效果。
“思维描图”具有紧扣教材,简单易行的优点,不论教学设备的好坏,师资水平的高低,学生成绩的优劣,皆可推广应用。“思维描图”不仅使地理概念清楚,地图知识牢固,还能避免“地名搬家”的现象发生。
篇4:六年级应用题解题思路分析
分数应用题解题模式的构建
分数应用题有三种基本类型: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对于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需要先确定单位“1”,找出具体数量与分率对应的关系,是解答各类分数应用题的切入点和关键环节。在教学中,采用“量率对应”的方法教学分数应用题,效果很好,具体介绍如下:
例1:小明读一本120页的故事书,已经读了总页数的,还剩多少页?
分析:引导学生判断单位“1”,理解量率对应的含义,出示基本形式。
单位“1”的量× (分率) =对应的量 (具体数量)
总页数×剩下的分率=剩下的页数
例2:小明读一本120页的故事书,已经读了总页数的,剩下90页没有读,这本书有多少页?
分析:单位“1”的量是总页数,剩下的页数是90页,“量率对应”关系可写成:
总页数 × 剩下的分率 = 剩下的页数
由除法的意义可直接列式。比较例1、例2,引导学生归纳方法:解答分数应用题,关键确定单位“1”,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即单位“1”的量×问题对应的分率=所求的问题;单位“1”的量未知,求单位“1”的量用除法即具体数量÷它对应的分率=单位“1”的量。
例3:小明读一本故事书,第一天读了总页数的1/4,第二天读了总页数的1/3,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读4页,这本数有多少页?
分析:先确定单位“1”(总页数),再看总页数未知,问题求单位“1”的量确定用除法。
用“量率对应”这种方法教学分数应用题,不需提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类型和各种类型的'解法,只需在题中的“具体数量”找出“对应的分率”或由“已知分率”找出“对应的具体数量”,由单位“1”是否告诉确定方法。这种方法能应对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实践证明,使用这种方法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掌握牢固。学生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牢固的解题模式解答应用题能很快找到解题思路,但是易形成思维定势,遇到曾相识的问题就不假思索,依赖思维定势去解决,很容易出差错。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教学时还应重视加强比较练习。
篇5:六年级应用题解题思路分析
运用对比理解工程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工程应用题教学过程:
1.准备题: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
学生试做,列式:30÷(30÷10+30÷15)订正明确数量关系,时间=工作重量÷工效。
2.把“30千米”换成“90千米”“150千米”同桌任选一个做,做后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并验证。
3.教师小节:此题与公路的长度无关,就可以去掉这个条件,变成例9:“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
4.引导分析:因为这段公路的长度无论是几都不会影响答案,我们就可以假设一个长度,为了简便,通常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那么甲队10天完成,甲队的工效就用工作总量÷时间即1÷10=,乙队15天完成,乙队的工效就是1÷15,(这就是工程问题的特点)列式为:1÷(1/10+1/15)。
5.比较准备题与例9的解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工程问题与整数的数量关系一样,但需注意,工作总量是具体数量,工效也必须是具体数量,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工效也须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避免学生列成:30÷(1/10+1/15)或1÷(30÷10+30÷15)。
6.拓展练习,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工程问题的实质和作用。练习题目:(1)图书管理员到书店买书,如果光买上册,他的钱够买10本,如果光买下册,他的钱够买15本。若买成套,他的钱够买多少套这样的书?
(2)小光和小明沿运动场走,小光走完一圈用10分钟,小明走完一圈要用15分钟。现两人同时同地同向走,几分钟后小光可超过小明?
篇6:六年级应用题解题思路分析
加强比与分数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比、分数、除法有着本质的联系,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一片农场种有杨树和柏树,杨树的棵数与柏树的比是5∶7,已知柏树比杨树多48棵,这片林场种柏树和杨树各有多少棵?
解法一:根据比的意义,运用份数解题,杨树5份,柏树7份,柏树比杨树多48棵,就多7-5份,2份是48棵,从而求出一份是多少棵。
48÷(7-5)=24(棵)杨树:24×5=120(棵)柏树:24×7=168(棵)
解法二:将比转化为分数,运用量率对应的方法解答。杨树与柏树的比是5∶7转化成杨树是柏树的5/7,杨树比柏树少48棵,对应的分率是1-5/7,可以先求单位“1”的量即柏树的棵数。
柏树:48÷(1-5/7)=168(棵)
杨树:168×5/7=120(棵)
通过这样的对比练习,使学过的知识前后呼应,融会贯通,多角度地分析和解答应用题。
篇7:六年级应用题解题思路分析
六年级应用题解题思路分析
(一)分数应用题解题模式的构建。
分数应用题有三种基本类型: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对于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需要先确定单位“1”,找出具体数量与分率对应的关系,是解答各类分数应用题的切入点和关键环节。在教学中,采用“量率对应”的方法教学分数应用题,效果很好,具体介绍如下:
例1:小明读一本120页的故事书,已经读了总页数的,还剩多少页?
分析:引导学生判断单位“1”,理解量率对应的含义,出示基本形式。
单位“1”的量× (分率) =对应的量 (具体数量)
总页数×剩下的分率=剩下的页数
例2:小明读一本120页的故事书,已经读了总页数的,剩下90页没有读,这本书有多少页?
分析:单位“1”的量是总页数,剩下的页数是90页,“量率对应”关系可写成:
总页数 × 剩下的分率 = 剩下的页数
由除法的意义可直接列式。比较例1、例2,引导学生归纳方法:解答分数应用题,关键确定单位“1”,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即单位“1”的量×问题对应的分率=所求的问题;单位“1”的'量未知,求单位“1”的量用除法即具体数量÷它对应的分率=单位“1”的量。
例3:小明读一本故事书,第一天读了总页数的1/4,第二天读了总页数的1/3,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读4页,这本数有多少页?
分析:先确定单位“1”(总页数),再看总页数未知,问题求单位“1”的量确定用除法。
用“量率对应”这种方法教学分数应用题,不需提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类型和各种类型的解法,只需在题中的“具体数量”找出“对应的分率”或由“已知分率”找出“对应的具体数量”,由单位“1”是否告诉确定方法。这种方法能应对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实践证明,使用这种方法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掌握牢固。学生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牢固的解题模式解答应用题能很快找到解题思路,但是易形成思维定势,遇到曾相识的问题就不假思索,依赖思维定势去解决,很容易出差错。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教学时还应重视加强比较练习。
(二)运用对比理解工程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工程应用题教学过程:
1.准备题: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
学生试做,列式:30÷(30÷10+30÷15)订正明确数量关系,时间=工作重量÷工效。
2.把“30千米”换成“90千米”“150千米”同桌任选一个做,做后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并验证。
3.教师小节:此题与公路的长度无关,就可以去掉这个条件,变成例9:“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
4.引导分析:因为这段公路的长度无论是几都不会影响答案,我们就可以假设一个长度,为了简便,通常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那么甲队10天完成,甲队的工效就用工作总量÷时间即1÷10=,乙队15天完成,乙队的工效就是1÷15,(这就是工程问题的特点)列式为:1÷(1/10+1/15)。
5.比较准备题与例9的解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工程问题与整数的数量关系一样,但需注意,工作总量是具体数量,工效也必须是具体数量,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工效也须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避免学生列成:30÷(1/10+1/15)或1÷(30÷10+30÷15)。
6.拓展练习,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工程问题的实质和作用。练习题目:(1)图书管理员到书店买书,如果光买上册,他的钱够买10本,如果光买下册,他的钱够买15本。若买成套,他的钱够买多少套这样的书?
(2)小光和小明沿运动场走,小光走完一圈用10分钟,小明走完一圈要用15分钟。现两人同时同地同向走,几分钟后小光可超过小明?
(三)加强比与分数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比、分数、除法有着本质的联系,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一片农场种有杨树和柏树,杨树的棵数与柏树的比是5∶7,已知柏树比杨树多48棵,这片林场种柏树和杨树各有多少棵?
解法一:根据比的意义,运用份数解题,杨树5份,柏树7份,柏树比杨树多48棵,就多7-5份,2份是48棵,从而求出一份是多少棵。
48÷(7-5)=24(棵)杨树:24×5=120(棵)柏树:24×7=168(棵)
解法二:将比转化为分数,运用量率对应的方法解答。杨树与柏树的比是5∶7转化成杨树是柏树的5/7,杨树比柏树少48棵,对应的分率是1-5/7,可以先求单位“1”的量即柏树的棵数。
柏树:48÷(1-5/7)=168(棵)
杨树:168×5/7=120(棵)
通过这样的对比练习,使学过的知识前后呼应,融会贯通,多角度地分析和解答应用题。
篇8:历史主观题解题思路分析
历史主观题解题思路分析
相对于客观题来讲,历史主观题内容丰富,设问角度灵活。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历史主观试题可发现,历史主观题中的材料容量较大,信息多样化,而且有的材料文字比较晦涩,不容易被理解。因此,解答好历史主观题将成为高考取得高分的关键。主观题是高考历史试题中一种重要的题型,形式灵活、区分度强,对考生的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该题型能重点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高考试题的细致研究,总结出了“二读一联一作”和“三定法”的解题思路,以期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历史主观题的结构一般是材料+设问。“二读一联一作”是指读设问、读材料、联系教材、有效作答的解题思路。“三定法”是指在读设问的过程中运用的定源法、定动词法和定位法。
1、读设问
很多学生都认为,解答主观题时,要先读材料,后读设问。其实,这样做有两点不好的地方:一是有的试题的材料是古文或是翻译外国的材料,读起来比较费劲,会影响有些考生的答题心理;另一个是在不知道答题规定性要求的情况下,没有目的地读材料,容易浪费时间,效率低。因此,先读设问,能对材料内容进行定位,有助于明确答题范围和目标。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能使思路清晰、明确。在读设问的时候要注意运用三定法。
(1)定源法
定源法就是确定答题的来源。怎么才能确定答题的来源呢?根据高考中经常出现的主观题设问类型,可分为三种来源。
①来源于材料
如果设问中的前几个字是“根据或依据材料”,则说明答案来源于材料。
②来源于所学知识(教材)
如果设问中的前几个字是“根据所学知识”,那么答案来源于教材。
③来源于材料和所学知识(教材)的结合点
如果设问中的前几个字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那么答案来源于材料和教材的结合点。
(2)定动词法
定动词法就是明确设问中的动词类型。动词类型不一样,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不一样。常见的动词有:概括、分析、比较、评析、指出、列举、说明等。概括类的动词考查考生的归纳综合能力,分析类的动词考查分析能力,比较类的动词考查考生对相似事物提取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能力,评析类的考查考生对某一观点的评价分析能力。指出、列举、说明类的较前几类相比,考查的能力级别较低。
(3)定位法
定位法就是确定要回答的内容。这些词主要有:原因、条件、目的、影响、实质等,我们可将这些词叫作定位词。
另外,在动词和定位词之间还有一些限定词(内容),如“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较快的原因”中,“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较快”就属于限定的内容。
历史主观题中的材料较多,因此阅读并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基础。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准确解题的前提。
2、读材料
在明确设问后,要有目的地阅读材料。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蕴含在材料中的、对解答问题具有帮助性、实用性的信息。笔者提倡要对材料读三遍。第一遍可以进行浏览,快速地读,大致了解材料的中心思想和涉及的时间、事件、地点、人物等,要确定与设问有联系的材料范围,缩小第二遍的阅读范围。第二遍要在第一遍确定的较小范围内更具体、更细致地读。第三遍要对重点、关键的语句进行再次确认,并认真准确理解。因为有的材料是古文或翻译的外国作品,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有时候进行一两遍的阅读也会有偏差,所以在第三遍中我们要尽量地纠正这些偏差。
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有的考生只注意材料的正文部分,而忽视了注记和材料的出处。这种情况是不可取的,因为有的时候试题的答案就存在注记或者出处内,忽略这些就会导致解答时偏离答题方向或者不知道如何答题,无从下手。
3、联系
联系,就是进行知识迁移,联系教材,找到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建立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在解答前面讲过的“根据所学知识”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类的设问时,我们必须要联系教材。那么在解答“根据材料”类的设问时,要不要联系教材呢?答案是肯定的,当然要联系。虽然这类题的答案不局限于教材,来源于材料,但还是要以一定的教材知识为基础的。
4、作答
作答,就是在上面的基础上,即在理解了设问、读透了材料、联系并正确迁移了教材知识后,在大脑中有序组织答案进行答题的过程。它是解答主观题的落脚点,更是关键的一环。因为如果这一步没有做好,前面其他几步做得再好,阅卷老师也看不到,还是不能取得高分的。
作答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必须理清思路。答题前要思路清晰,在脑海中组织好再进行答题,不能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②尽量用历史学科语言进行答题。不要用生活中的口语或网络流行语进行答题,因为那样即使答对了,也不会得高分的。
③查看分值。要“看菜下碟”,根据设问的分值,有针对性地答题。分值多的要多答,分值少的要少答。
④书写规范工整。书写答案时要做到“三化”,即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
篇9:小船过河问题的解题思路
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应该先要知道问题需要我们解答什么,然后注意注意题目给出的条件,进行分析,选取恰当的`公式进行解答。
小船过河问题本质是曲线运动的分析,总共包含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三大知识点,这部分内容不仅在期末考试中占很大比重,更重要的是也是高考必考的版块。
篇10:托福听力高频题型解题思路分析
托福听力修辞题题数和出现位置介绍
IBT听力中的修辞题通常出现在课堂演讲(lectures)部分,在2个长对话,4个课堂演讲中,一般占5至6题。
托福听力修辞题常见提问形式一览
修辞题通常都是以特殊疑问词开头的特殊疑问句,例如:
Why does the professor say this?(询问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段)
A: To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the issue under a bigger context.
B: To elicit an answer from the students.
C: To compare two different things figuratively to engage his students.
D: To describe an imaginative situation.
How dies the professor illustrate his point about ___? (询问谈话人是如何创造了某种修辞手段的)
A: by comparing X to Y
B: by giving an example of X
Why does the professor say so? (节选了演讲中某一带有修辞用法的部分,让考生回答为什么谈话人用此修辞)
A: To point out a flaw
B: To repeat a point
C: To define an important term
D: To exemplify a key point?
★ 什么是数学读后感
★ 数学读后感
【一道积幻方问题解题思路的分析(精选10篇)】相关文章:
教案表格2022-11-17
三年级奥数题及答案2022-04-30
五年级奥数题及答案2022-08-19
奥数题及答案2022-08-19
小升初经典奥数题及答案解析2022-09-19
五年级奥数题100道及答案2023-12-27
小升初奥数题以及答案解析2022-05-02
四年级奥数题及答案2023-08-13
关于筑梦青春励志人生的文章2023-02-25
论数学文化在技校数学中的教育价值202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