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2

时间:2022-06-03 11:41:5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马》 2(推荐6篇)由网友“七喜星冰乐”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马》 2,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马》 2

篇1:《马说》 2

《马说》 2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求

1・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3・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重点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1・难句译注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世上、世间。

然后,这以后。

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 (才)有千里马。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这、这种。

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

虽:即使。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

常马:普通的马。

安:怎么,哪里。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这样的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因为吃不饱,力气就不充足,(因而)出众的本领也就不能显露出来。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 (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分析: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

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课时安排

第1课时: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第2、3课时:翻译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介绍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四、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五、通读课文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讨论:

①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人才。

②伯乐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③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六、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1段

1・朗读课文第l段。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相马          祗           骈死            槽枥

3・教师补充讲解词义:

伯乐善于相马的“相”字怎么解释?

明确:察看,仔细地看。

“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

骈,并。  骈死,并死,成双成对地死、一个接着一个地死。

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枥,是系马、拴马的马棚、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枥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即养马的处所。

介词“于”,都可作“在”字讲。    介词“"以”,可以作“因为”讲。

4・学生逐句读、译。

5・教师归纳讲析

提问: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奴隶,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称”,著名、著称、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识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齐读第1段。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朗读第2段。

2・正音、析义 (或辨形):

3・逐句读、译。

4・教师归纳、讲析:

第一句: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由于没有识马的人,只由喂马的将它一般地喂养,便显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领来。“而”字是连词,表示顺接,联系“不知”和“食 (喂)”两个动作。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也”字表陈述语气,“是马也”,“也”字表句中语气的停顿。“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应译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达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提问: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第2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干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5・齐读第2段。

(三)学习课文第3段。

1・朗读第3段。

2・学生读、译第3段。

3・归纳、讲析:

提问:“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明确: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问: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明确: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 (马)鸣,而不是鸣(马)。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执策”的“策”:马鞭子,名词。

“临之”:面对着它 (千里马)。

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其……其……”:道……,那……:难道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那是真正不识得千里马呀!第一个“其”同“岂”,第二个“其”作“那”讲。末一个“也”字,表感叹语气。

全段综述不识马者的表现,活画出不识马者昏庸无知而又妄言天下无马的丑态,归结到要害是不知马。呼应了前文,证明了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伯乐。

第3段大意: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4・齐读第3段。

(四)归纳课文。

中心思想: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

篇2:《马》教学设计2

《马》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

3、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难点:

1、重点:(1)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

2、难点: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预习

1、解决生字词(读一读   写一写)

觑    鬣    剽悍    疆场    驯良    勇毅    窥伺     迎合      疮痍       枉然      阔绰       观瞻

妍丽     庇荫    遒劲     犷野  畸形    颚骨    慷慨以赴    相得益彰         有过之无不及

2、朗读全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代表作为博物志《自然史》。

2、导语

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当你看到一匹拉着车的马喘息着默默地走过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在广漠的草原纵情奔腾的成群的野马,它们的生存状态不同,外形、性格也迥然不同,你注意到了吗?下面我们一起研讨布封的《马》,大家一定有所收获。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课文写了两种不同生存状态下的马,找找看课文那些地方各写了那一种马?

明确:第一部分(1―2)写人类驯养的马。

第二部分(3―5)写天然野生的马。

2、讨论:人工驯养的马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明确:(1)无畏的精神,勇毅,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

(2)驯良的性格,克制,屈从,舍己从人,迎合,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舍弃生命。

3、天然野生的马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明确:(1)美质:动作的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因不受羁勒而感觉自豪”,“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强壮、轻捷和遒劲”,“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2)美德:“绝不凶猛”,“豪迈而犷野”,“互相眷恋,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望既平凡又简单”不“互相妒忌”。

(3)美貌:“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它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相得益彰”,“高贵姿态”,“它的眼睛闪闪有光,并且目光十分坦率;它的耳朵也长得好,并且不大不小”,“它的鬣毛正好衬着它的头,装饰着它的颈部,给予它一种强劲而豪迈的模样;它那下垂而茂盛的尾巴覆盖着、并且美观地结束着它的身躯的末端。”

四、问题探究

4、文章在描述马的外在特征时,用了其他七种动物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通过比较突出的描写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盛赞马的高贵姿态。

5、本文既写了人工驯养的马,又写了天然野生的马。反复阅读课文,说说这两种生存状态中的马各有什么特性,你更欣赏哪种马?为什么?

明确:(根据课文内容描述,言之成理即可)

五、体验与反思

6、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但是人是不是马的朋友呢?

明确:人对马是“养育”“训练”“驱使”“奴役......驯养”,马成为人的奴隶。不仅如此,人还用“鞍辔”“羁绊”约束它,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使“它们浑身的姿态都显得不自然”。更悲惨的是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摆阔绰”,“壮观瞻”,给马“戴上黄金链条”,把马的“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绸和锦毡”,“侮辱马性”,使马成了人类的玩物。

7、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句话?

明确:首先,“教育”一词是拟人化用法,指的是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料,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觅食;“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文章用这一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六、小结

&n

篇3:《马说》学案2课时

《马说》学案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探究

1.读写字词:

骈死pián 槽枥cáolì 粟sù 外见xiàn 食马sì 祗zhǐ 邪yé 一石dàn

2. 用“M”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3.查找资料,了解“说”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①“说”是古代表示 的一种文体,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见解和主张,讲究文采,相当于今天的杂文。

②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之一,曾倡导古文运动。初入仕途时,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均未被采纳。

4.朗读课文,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伯乐对千里马重要性体现在“ ”。

②没有伯乐,千里马悲惨的命运是“ ”。

③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是“ ”。

④造成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 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⑤作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和对“食马者”无知的强烈谴责表现在“ ”。

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体现在“ ”。

⑦揭示食马者埋没千里马才华的句子是“ ” 。二.优选精练

(一)基础演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④骈死于槽枥之间( )

2. 用“M”标出下面语句的节奏(每句标两处)。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 _ __通__ _ 含义:___ 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__ __通___ 含义: 。

__ 通__ _含义:_ __ __ 。

③其真无马邪 ___ _通___ _ 含义:______ ___ 。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 ,含义是

⑤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通 ,含义是

古今异义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 今义:

②是马也 古义: 今义:

(二)能力提升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④其真无马邪?

2.填空。

①“说”是古代表示 的一种文体。

②《马说》运用了 的`写法,用“千里马”比喻 ,用“ ”比喻圣明君主,把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比作“ ”。文章借“千里马”被埋没的现象揭示了封建统治者 的现实,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③“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④《马说》的主旨句是“ ”。

三.拓展延伸

1.阅读寓言《赵人卖马》,自选角度,说说你受到的启示。

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去卖,卖了三天,无人问津,便想了一法,请名人伯乐到市场上将他的马看上两眼,做一个“活广告”。伯乐欣然而至,围着马转了三圈,离开时还回头看了三看,于是马价涨十倍。

2.封建社会有很多人才被埋没,同样是怀才不遇,他们的做法却不一样。你赞同谁的做法?为什么?

A.韩愈―― 牢骚满腹痛骂当局

B.苏秦――刺股苦读发奋成材

C.韩信――另寻明主开创大业

D.陶渊明――归隐田园孤高自傲

3.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多人才得不到重用。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人才被埋没?

教(学)后感:

年级八年级 课型:精读课 课时:2课时 执笔:韩云生

审核:备课组 时间:-3-5 学生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 的用法。 4.翻译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怀才不遇、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重点: 翻译并背诵全文 难点: 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解决重点字词。(小组内共同提出并解决)

2、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运用联系和想象,理解课文中的白描写法。

教学方法:读 议 展 点 练

第二课时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粗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o(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

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2.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粗的字。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之不能尽其才( )

(2)执策而临之( ) 策之不以其道( )

(3)其真无马也( ) 其真不知马也( )

3.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食之不能尽其材

B.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D.安求其能千里也

4.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o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执策而临之

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D.骈死于槽枥之间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二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喂马人”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阅读下文,完成6~10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o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命运。

8.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有关句子回答)

9.由本文内容引申开去,简要谈谈你对“人尽其才”的看法。

10.对下列句子的意思,解释不当的一句是…(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B.才美不外见

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D.食不饱,力不足

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Z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n①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②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③矣。苟能起,又不艾④。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注:①nán溃焊呔僮磐贰"邗zhì仆:跌倒。③病:疲惫。④艾yì:停止,悔改。

1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辄持取( ) 人或怜之( )

苟能行( ) 又持取如故( )

又不艾( ) 亦以病矣( )

12.选出加粗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

A.以厚其室 B.为去其负

C.日思高其位 D.大其禄

13.这则寓言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寓意是什么?

14.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

15.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

B.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C.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教(学)后感:

篇4:作文素材2霍去病“马踏匈奴”

作文素材(2)霍去病“马踏匈奴”

霍去病“马踏匈奴” 西汉时,匈奴常侵犯边境,人民生活不得安宁。公元前123年,年仅18岁的将军霍去病率800精骑,直冲敌营,杀得匈奴人仰马翻。公元前1,他两次率军西征,曾斩敌酋数名。公元前1,他又率兵北征,驱敌里,对匈奴进行了大清剿。霍去病在抗击匈奴、保家卫国的战场上度过了戎马一生。汉武帝为表彰他的功绩,曾亲自下令为他建造一座豪华府第,但是直到建造完工,霍去病也没去看一眼,他气概豪迈地说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公元前1,霍去病病逝,年仅24岁。为纪念他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汉武帝在他墓前竖起一尊石像,象征他为国建勋的.精神。 梅兰芳蓄须明志 1941年12月,日本进攻香港。困在这孤岛上的梅兰芳预感到局势紧迫,情绪很不好。他想:如果日本人占领香港,我岂不又成了他们拉拢的重点了吗?于是,他不再刮脸了。不几天,他就留起了小胡子。 日军占领香港后,日军司令酒井见到梅兰芳,套近乎说:“我们有20多年没见了,您还记得我吗?我在日本使馆当过武官,看过您的戏。”梅兰芳没有回答。酒井又惊讶地说:“您怎么留胡须了?您还应该演戏呀!”梅兰芳说:“我年纪老了,已经失去了舞台条件,应该退休了。”酒井明知道梅兰芳是在拒绝为日本宣传,但也不便发作,只好让人把他送了回去。 由于几年不登台,梅兰芳一家和他的剧团没有收入,生活十分困难,香港住所房价又太贵。1942年,他返回了上海,可仍然闭门不出,拒绝演出。有一次,大汉奸褚民谊来找梅兰芳,请他为“庆祝大东亚战争胜利”作巡回演出。梅兰芳反唇相讥说:“听说您喜欢玩票,会唱花脸戏。您率团去演出,比我可强多了,何必非我不可呢?”又有一次,日本华北方面军头日要派汉奸朱复昌“请”梅兰芳出面讲几句话。梅兰芳听说后,与家人商量,决定采取自伤身体的办法,让医生给自己打了3次伤寒预防针,发起了高烧,一连几天不退。日本人听说后仍不相信,派军医来检查,果然发现梅兰芳得了伤寒,高烧42度。他们这才放弃原来的打算。梅兰芳在八年抗战中,身处逆境,始终拒绝为敌伪演出,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茅以升的爱国心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就是他主持 建造的。他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更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心。 1919年,茅以升23岁,他就成了美国匹兹堡加里基 …… 李苦禅烧画 李苦禅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他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画,从不食言。 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时完成。不久,当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讣告后,面有愧色,即趋作画,画了幅“百莲图”,并郑重其事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随即携至后院,将画烧毁。事后,对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

篇5:《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2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一片略读课文,全文线索清晰,课堂上,我围绕课文中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的用意是什么开展教学。到学生交流到第三次:“我”对青年说“别饿坏了这匹马”这一片段时,学生交流如下:

…… ……

生:文中多次提到“别饿坏了那匹马”,其实并没有马存在,是青年为了让我安心的看书,而撒了谎。

生:这是一个善良的人编织的美丽谎言。

生:马是青年欺骗我的,是为了帮助我,让我安心地读书,马是不存在的。

学生从人物的细节描写上已经感受到了人物的品质,我想可以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了。只是下意识地又问了一句“同意他所说的吗?”全班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同意。”但在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老师,我还有补充”。于是,我示意让他讲下去。

“ 其实文中的马是存在的”。当他这句话一出口,马上有许多人表示反对。我示意大家安静,听听他的见解是什么样的。“其实,文中的“马”与“我”是有关系的。 “我”就是那匹“马”,一匹需要知识的“马”,青年说“别饿坏了那匹马”其实也就是别饿坏了“我”这匹需要知识滋养的马。”话音未落,我就听到几位同学恍 然大悟地“哦”了起来,接着就响起了响亮的掌声,我也趁机表扬了他。

顺势,我让学生想象,“我”看到那堆枯黄的马草还会想写什么呢?进行一个心里描写的小练笔。学生不仅联系全文的内容发展来写,许多人也都结合了“别饿坏了那匹马”的理解来写。

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引导,却将学生的理解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如果少了这份补充,课堂也乏味了许多。真可见,有时来源于学生课堂上生成的资源,把握好它,对教学的帮助课真不小啊。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2]

篇6:马

茫茫原野驰如电,簌簌花染马蹄丹。

桀骜不驯逆风行,一声长唳破九天。

高三:姚瑶

点评:文章内容新颖,结构合理,流畅连贯,自然通达。细节描写颇具匠心。极富功底。语言简练而准确。全文清新秀逸,亲切委婉,朴素而不落俗淘,值得借鉴。

美中不足的是:语言虽美却有些直白。

文章虽稚嫩但雏形已现,继续加油吧。

点评老师:苏璐璐

马的世界初一作文500字

马人类无言的朋友作文

关于马的作文

吹牛台词

马的唯美句子

关于马说明文600字

马的未来初一作文

相声 吹牛 台词

马的作文三年级

马初一作文

《马》 2
《《马》 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马》 2(推荐6篇)】相关文章:

未来的马作文2022-04-30

未来的马优秀作文2022-05-04

吹牛相声台词2023-04-15

描写马的作文2022-10-11

《无手老师》电影观后感有哪些 无手老师学习心得是什么2022-12-09

我第一次骑马的作文2022-12-12

描写马的范文2023-03-08

淘气包马小跳贪玩老爸读书笔记2023-06-15

描写马作文600字2022-10-14

读淘气包马小跳有感400字精彩作文精选2022-06-2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